定风波 苏轼年谱

2024-10-25

定风波 苏轼年谱(精选7篇)

定风波 苏轼年谱 篇1

定**1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赏析:

此词作于苏轼黄州之贬后的第三个春天。它通过野外途中偶遇风雨这一生活中的小事,于简朴中见深意,于寻常处生奇警,表现出旷达超脱的胸襟,寄寓着超凡超俗的人生理想。

定**2 常羡人间琢玉郎,天教分付点酥娘。

自作清歌传皓齿,风起,雪飞炎海变清凉。

万里归来年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写作背景:

苏轼的好友王巩(字定国)因为受到使苏轼遭杀身之祸的“乌台诗案”牵连,被贬谪到地处岭南荒僻之地的宾州。王定国受贬时,其歌妓柔奴毅然随行到岭南。公元1083年(元丰六年)王巩北归,出柔奴(别名寓娘)为苏轼劝酒。苏问及广南风土,柔奴答以“此心安处,便是吾乡”。苏轼听后,大受感动,作此词以赞。词中以明洁流畅的语言,简练而又传神地刻画了柔奴外表与内心相统一的美好品性,通过歌颂柔奴身处逆境而安之若素的可贵品格,抒发了作者在政治逆境中随遇而安、无往不快的旷达襟怀。

苏轼年谱

宋仁宗景佑三年丙子(1037)一岁。苏轼生于四川眉山县城纱谷行。时为十二月十九日,依公历推算,是1037年1月8日。

庆历二年壬午(1042)七岁。始读书。知欧阳修、梅尧臣文名。

庆历三年癸未(1043)八岁。入小学,师为天观道士张易简。

庆历五年乙酉(1045)十岁。听母程氏讲授《汉书·范滂传》,奋发有当世志。至和元年田午(1054)十九岁

娶四川青神县进士王方之女王弗为妻。

至和二年乙未(1055)二十岁

到成都,谒张方平。张待以国士。

嘉佑元年丙申(1056)二十一岁

与弟辙随父赴汴京(今河南开封)应试。

嘉佑二年丁酉(1057)二十二岁

春,与弟辙应试礼部,兄弟同科进士及第。深受欧阳修赞赏,谓“老夫当避此人放出一头地!”是时苏氏父子三人名震京师。四月,母程氏卒于眉山,奔丧归里。

嘉佑四年己亥(1059)二十四岁

与弟辙及父洵再赴汴京,途中所作诗文为《南行集》。是年长子苏迈生。

嘉佑五年庚子(1060)二十五岁

至京。授河南福昌县主簿,弟辙渑池县主簿,俱未赴任。

嘉佑六年辛丑(1061)二十六岁

参加制科考试,中第三列三等。除大理评事,凤翔府签判。十一月与弟辙别于郑州,作《和子由渑池怀旧》。十二月到任。

嘉佑七年壬寅(1062)二十七岁

在凤翔。春,赴宝鸡、虢、郿、盩屋四县减决囚犯。

嘉佑八年癸卯(1063)二十八岁

在凤翔。始识陈慥。慥为新任凤翔知府陈希亮第四子。

英宗治平元年甲辰(1064)二十九岁

在凤翔。与文同订交于歧下。同字与可,善画竹。十二月罢凤翔任,赴长安,游骊山。

治平二年乙巳(1065)三十岁

正月还朝。判登闻鼓院,直史馆。五月,妻王弗卒于京师。

治平三年丙午(1066)三十一岁 在京师。四月,父苏洵卒。

治平四年丁未(1067)三十二岁 与弟辙护父丧返川。

神宗熙宁元年戊申(1068)三十三岁

十月,续娶王弗堂妹、王介幼女王闰之为妻。冬,与弟辙携家赴汴京,途中在长安度岁。

熙宁二年己酉(1069)三十四岁 二月还朝,在京任殿中丞直史馆判官告院。是年王安石始行新法。

熙宁三年庚戌(1070)三十五岁

在京师。弟辙以议新法忤王安石,自三司条例司属官出为陈州学官。第二子苏迨生。

熙宁四年辛亥(1071)三十六岁

春间,自判官告院改权开封府推官。上书神宗,论朝政得失,忤王安石。四月奉命通判杭州。七月出京,赴阵州见苏辙,初识张耒。九月与弟辙赴颍州谒欧阳修。十一月到杭州任。作《游金山寺》、《腊日游孤山访惠勤惠思二僧》、《戏子由》等诗。

熙宁五年壬子(1072)三十七岁

在杭州。冬间,赴湖州相度堤岸利害,晤湖州太守孙觉。作《吴中田妇叹》、《山村五绝》等诗,反映民间疾苦,有所托讽。少子苏过生。

熙宁六年癸丑(1073)三十八岁

在杭州,行部富阳、新城,始识晁补之。协助陈襄修复钱塘六井。在常州、润州赈饥。作《法惠寺横翠阁》、《饮湖上初晴后雨》、《山村五绝》等诗。

熙宁七年甲寅(1074)三十九岁

在杭州。纳妾王朝云。行部至于潜,识诗僧参寥。十一月改知密州。是年郑侠上《流民图》,王安石罢相。

熙宁八年乙卯(1075)四十岁

知密州。重葺超然台,作记。作《江城子.记梦》,悼念亡妻王弗。二月王安石复相。

熙宁九年丙辰(1076)四十一岁

在密州。作《水调歌头.丙辰中秋》。十二月以祠部员外郎直史馆移知河中府,离密州。是年王安石再罢相,不复出。

熙宁十年丁巳(1077)四十二岁

改知徐州。四月到任。七月河决澶渊,亲率军民防洪,徐州得以保全。作《河复》等诗。

元丰元年戊午(1078)四十三岁 在徐州。建黄楼,重阳大会宾客。秦观来谒。与参寥游百步洪。作《九日黄楼作》、《百步洪》等诗。

元丰二年己未(1079)四十四岁

三月改知湖州。四月到任。七月御史李定等交章弹劾所作诗文言涉讪谤,被逮。八月下御史台狱。十二月出狱,责授黄州团练副使,本州安置。元丰三年庚申(1080)四十五岁 二月到达黄州贬所,州守徐大受待之厚。初居定惠院,后迁城南临皋亭,筑南堂。作《梅花》等诗。

元丰四年辛酉(1081)四十六岁

在黄州。躬耕东坡。陈师仲自杭州来书,告以编成《超然》、《黄楼》二集。撰《易传》、《论语说》成。

元丰五年壬戌(1082)四十七岁

在黄州。筑“东坡雪堂”,自号东坡居士。两游赤壁,写前后《赤壁赋》和《念奴娇.大江东去》。

元丰六年癸亥(1083)四十八岁 在黄州。参寥来访。

元丰七年甲子(1084)四十九岁

迁汝州团练副使。游庐山、石钟山。过金陵访王安石。年底到泗州,上表求常州居住。作《题西林壁》、《石钟山记》。

元丰八年乙丑(1085)五十岁

得神宗诏旨,允许常州居住。六月自常州起知登州。十月到任才五日,被召还朝任礼部郎中,迁起居舍人。

哲宗元佑元年丙寅(1086)五十一岁

在京师。自起居舍人升为输林学士,知制诰。对司马光尽废新法有所保留。是年王安石、司马光相继去世。

元佑二年丁卯(1087)五十二岁

在京师。因政见不洽,四上札乞外任,不许。

元佑三年戊辰(1088)五十三岁

在京师。因言遭新旧两党攻击,又连上札乞郡,仍不许。

元佑四年己已(1089)五十四岁

在京师。连章请郡,三月以龙图阁学士充两浙西路兵马钤辖知杭州军事。五月过南,都谒张方平。七月到达杭州任所。时方旱饥,疏浚茅山、盐桥二河,以工代赈。

元佑五年庚午(1090)五十五岁

在杭州。春夏间,疏浚西湖,建堤桥,即苏堤。秋,大雨,太湖泛滥,上疏请求救灾。作《赠刘景文》等诗。

元佑六年辛未(1091)五十六岁

三月被召入京,任翰林学士,知制诰,兼侍读。还京时绕道视察湖州、苏州水灾。八月出知颖州军州事。

元佑七年壬申(1092)五十七岁

在颍州。春,疏浚颍州西湖。被命移知扬州军州事。八月以兵部尚书召还。十一月迁端明殿学士兼翰林侍读学士守礼部尚书。

元佑八年癸酉(1093)五十八岁

在京任端明殿学士,左朝奉郎、礼部尚书。八月,妻王闰之卒于京师。九月出知定州军州事。

绍圣元年甲戌(1094)五十九岁

在定州。四月以讽斥先朝罪名贬知英州。未至贬所,八月再贬宁远军节度副使惠州安置,不得签署公事。十月二日到达贬所,时詹范守惠州。苏迈、苏迨归宜典,苏过与朝云同行。

绍圣二年乙亥(1095)六十岁 在惠州。作《荔支叹》等诗。

绍圣三年丙子(1096)六十一岁

在惠州。买白鹤观地筑屋。助修惠州东西二桥。七月,朝云病故。作《悼朝云》等诗。

绍圣四年丁丑(1097)六十二岁

在惠州。白鹤峰新居落成。子苏迈来惠探望。四月责授琼州别驾昌化军(属今海南岛)安置。五月遇弟辙于藤州。六月渡海。七月抵贬所,儋守中待之甚恭。

元符元年戊寅(1098)六十三岁

在儋州。被逐出官屋,在城南桄榔林下买地筑屋,名曰桄榔庵。潮州人吴子野渡海从苏轼学。

元符二年己卯(1099)六十四岁

在儋州。琼州进士姜唐佐从苏轼学。从惠州至儋州,除继续修改《易传》、《论语》外,又作《书传》十二卷。着《志林》,未完稿。

元符三年庚辰(1100)六十五岁

在儋州。五月量移廉州。施改舒州团练副使,永州安置。行至英州,得旨奉朝奉郎提举成都玉局观。年底越南岭归。

徽宗建中靖国元年辛巳(1101)六十六岁

正月抵虔州。五月至真州,作《自题金山画像》诗。暴病,止于常州。六月上表请老,以本官致仕。七月二十八日卒。

崇宁元年壬午(1102)六月,葬于汝州郏城钓台乡上瑞里。

定风波 苏轼年谱 篇2

师:同学们, 在中国文学史上有这样一个人:他才华横溢、豪放洒脱, 以他的天才、渊博、超逸, 留下了一段段传奇佳话。他频遭贬谪, 身行万里, 走过无数穷山恶水, 却都如处天堂, 他说:此心安处是吾家。这个人是谁?他就是历经千年仍散发着魅力光彩的———苏东坡!

今天, 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定风波》, 走近苏轼, 品其诗, 悟其文, “品有字书之美味, 悟无字书之文章”。

先来看一下这节课的学习目标: (ppt出示, 生齐读)

1.在吟咏背诵中感受本词意境和作者胸怀。

2.体悟诗歌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3.把握诗歌鉴赏的角度, 试出鉴赏题。

二.走近苏轼

师:首先让我们一起走近苏轼。关于苏轼, 你了解多少?

生1:苏轼字子瞻, 号“东坡居士”, 世人称其为“苏东坡”。四川眉州人, 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词人、诗人, 唐宋八大家之一, 是中国文学艺术史上罕见的通才。其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名列“苏、黄、米、蔡”北宋四大书法家之一;其画则开创了湖州画派。

师:谈得非常完整, 看来预习相当充分。

谈苏轼就不能不提到一个对苏轼影响巨大的事件———乌台诗案, 找同学给大家介绍一下。

三.走进《定风波》

师: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定风波》。请大家认真感受, 看老艺术家是如何读出一份从容与淡定的。

(播放鲍国安《定风波》音频朗诵)

师:吟咏诵读确实是诗歌解读的生命, 三分诗词七分读。下面我们齐声朗读一遍课文, 同时思考《定风波》这首记事抒怀之作, 记的什么事?抒的什么怀?

生3:记叙的是出游途中遇雨的一件小事, 从中表述了作者洒脱、放达的人生态度。

师:很好。找同学再读一遍课文, 注意读准字音, 读准节奏。其他同学思考, 从诗词中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抒情主人公形象?用一两个词概括。

(生4读完后, 师找学生点评)

师:读得怎么样?

生5:他读得很好, 没有错别字, 声音悦耳, 音调铿锵, 而且读出了感情。

师:那么, 从诗词中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生七嘴八舌:沉着、豪迈、通达、淡定、自信、乐观、豁达……

师:哪些词直接表现了作者的感情?应该怎样读?

生齐答:“莫听、何妨、任平生”等, 宜重读。

师强调:对, 那我们朗读的时候, 语调应该是:缓慢又不失雄浑。我们找我们班的另一朗诵高手郑重同学再读一遍课文, 看能否把词人这份泰然自若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生6读完, 掌声雷动。)

师:比较完美的呈现, 郑重同学声音浑厚, 感情浓重, 每次都能给我们带来美感。

下面我们畅所欲言, 解读全词: 谈谈你最喜欢词中哪一句?并说明理由。注意解读的时候把自己对文本的理解和体悟包纳进去, 语言力求简洁明晰。自由准备2分钟。

生7:我喜欢“何妨吟啸且徐行”这一句, 这一句表现了苏轼豁达的心胸, “何妨”二字透出一点俏皮, 更增加挑战色彩。

师:对, 再大的穿林打叶声, 都打不乱一个人既有的步伐, 只要你视风雨为无物, 照样吟啸徐行。“何妨”既有一点小俏皮, 又有一点小挑战。

生8:我喜欢“一蓑烟雨任平生”这一句, 由自然界的风雨推及整个人生, 一个“任”字有力地表现了作者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的从容、洒脱和旷达之情。

师:任凭风吹雨打, 我自闲庭信步。

四.激疑思辨, 讨论探究

师:刚才同学们的个性解读真的非常精彩, 下面咱们激疑思辨, 讨论探究, 自主设题, 把你认为对本文而言最有探究价值的一个问题写下来, 小组交流汇总, 形成书面题目, 明确答案, 小组之间互相问答。每个组推选一位代表发言, 注意声音洪亮, 表述明确。问答形式可以自由选择, 可以各组抢答, 也可以挑战某一个组和某位同学, 把个人恩怨在课堂上了结一下。 (全场笑)

(八人小组交流讨论, 师巡视参与)

师:哪个组先提问?你们的问题是?

生11:我们想挑战2组。我们的问题是:请说说“回首向来萧瑟处, 归去, 也无风雨也无晴”的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

生12站起应战:这句话是词眼, 其表层含义是:回头看狂风大作, 骤雨肆虐的情形, 现在一切都归于平静, 风雨和晴朗都无所谓的;其深层含义是:无论人生遭遇多少苦难, 只要坦然面对, 一切苦难都会成为过去。

师:哦, 一语双关。满意吗? (问提问同学)

生11:满意。

师:还有哪个组?

生13:我想问4组, “竹杖芒鞋轻胜马”一句这里的“竹杖芒鞋”和“马”有什么深刻含义吗?

师:这个问题很有价值, 竹杖芒鞋虽然轻便, 但在雨中使用, 难免拖泥带水, 决不能与骑马的快捷相比, 但作者为什么说它们比马“轻”?

生14:我觉得这里的轻快不是指行走的轻快, 而是指心情的轻松, 有“无官一身轻”的意思, 既然心情轻松, 大雨就不怕了。

师问提问同学:满分4分的话, 你给他赋几分?

生13:我给他2分。 (师生笑)

师:为什么呢?

生13:他答出了一部分意思, 但是答得不完整。

师:哦, 那么很显然, “竹杖芒鞋”在这里喻指闲散江湖, “马”喻指奔波官场, 通过两者对比, 隐喻闲散江湖胜过奔波官场, 远离宦海险恶反觉一身轻松。 (师提示, 全班同学思路逐渐明晰自觉补出答案。)

四组你们组的问题是什么?

生14:我想问郑重“料峭春风吹酒醒”, 作者是真的喜欢喝酒, 还是……还是借酒消愁。 (此生显然没有思想准备, 语言组织磕磕绊绊。)

师:他表述的似乎…… (全班齐接:不清不楚!) 刚才我听六组也在讨论这个问题, 你们组表达一下。

生15:我也想问郑重“料峭春风吹酒醒”这句, 前文并没有交代喝了酒, 那么这个“酒”字有什么深意吗?

师 (笑) :你们怎么都跟郑重较上劲了?同学们看这两个同学的题目表面看来非常相似, 但仔细看来角度却是不同的, 你们觉得哪个设题角度更好?

生齐答:六组的更好!

师:其实设题角度也表明大家思考的一种深入, 一定要注意恰当的表述方式。那郑重你来回答一下吧。

郑重:我觉得可能是说他以前没有从生活中清醒过来, 这次遇到雨过天晴的天气, 很多事情他豁然开朗, 对这个世界看得清楚明白了许多。

师:你对他的解读满意吗? (问提问同学)

生15:满意。

师:同学们很聪明, 把风雨和作者坎坷的仕途联系起来了, 鉴赏一首诗联系作者的生平、他所生活的时代, “知人论世”, 非常好。

学完本文, 你还有什么疑惑吗? 组内成员先互相交流答疑, 解决不了的我们全班交流。给大家五分钟交流一下。

生16:我有一个疑问, 课下阅读的时候我发现《定风波》中有一句 “归去, 也无风雨也无晴”, 56页《水调歌头》有一句“我欲乘风归去, 又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 67页苏轼的《临江仙》中也有一句“归来仿 佛三更”, 这么多“归”重复出现这是一种偶然还是别有深意?

师:这个问题真的非常有价值, 你跟老师心有灵犀啊。有没有同学能解答这个问题? (生沉默)

苏轼有浓厚的“归去”情结。在苏轼360首词中, 归字出现100多次。如“万里归来年愈少, 微笑, 笑时犹带岭梅香”, 又如“几时归去, 作个闲人。对一张琴, 一壶酒, 一溪云”。如果说陶渊明是归于“田园”, 那么苏轼就是归于“心”, 吾乡何在?在心安处, 心的江海远在俗世之外。人生就是一场雨, 无边无际, 无可躲藏。最好的避风港就是自己的心灵了, 这是一种宁静和通达, 是中国文人最可退守的精神家园, 就像老师题目说的“身行万里半天下, 此心安处是吾家”。

苏轼的这种心态, 用明代洪应明《菜根谭》中的一幅对联:“荣辱不惊, 任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 看天边云卷云舒”来概括真是再恰当不过。

我们一起感悟了苏轼, 从“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哲人思辨精神, 到今天“也无风雨也无情”的旷达, 和他一路走来, 真的是受益匪浅。生活中风雨犹在, 但旷达情怀不改。让我们带着对苏轼的理解, 再次诵读一遍这首词吧。背过了吗?

学生齐答:背过了!

师:那齐背一遍吧。

(全班齐背)

五.结语

师:读东坡, 确实让我们看到一种胜败两忘、宠辱不惊的人生境界。人生再多的风雨, 经过东坡的过滤, 都变成一片晴空了。苏轼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生活选择, 当我们的生活陷入困境乃至绝境的时候, 我们可以怎样的生活。

齐读老师的板书。

生:“品有字书之美味”“悟无字书之文章”。

师:同学们, “有字书”就是我们的———“课本”, “无字书”就是我们的———“人生”。如果我们读文章, 就是为了考试得分, 为了考大学, 那么我们的“有字书”读得实在可怜。如果你是为着人生来读书, 那就有了真正的意义。希望大家能够通过“有字书”, 感悟“无字书”的真谛。

六.作业

1.熟练背诵并默写全词。2.完成巩固案相关内容。

苏轼《定风波》课堂实录 篇3

师:同学们,在中国文学史上有这样一个人:他才华横溢、豪放洒脱,以他的天才、渊博、超逸,留下了一段段传奇佳话。他频遭贬谪,身行万里,走过无数穷山恶水,却都如处天堂,他说:此心安处是吾家。这个人是谁?他就是历经千年仍散发着魅力光彩的——苏东坡!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定风波》,走近苏轼,品其诗,悟其文,“品有字书之美味,悟无字书之文章”。

先来看一下这节课的学习目标:(ppt出示,生齐读)

1.在吟咏背诵中感受本词意境和作者胸怀。

2.体悟诗歌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3.把握诗歌鉴赏的角度,试出鉴赏题。

二.走近苏轼

师:首先让我们一起走近苏轼。关于苏轼,你了解多少?

生1: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人称其为“苏东坡”。四川眉州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词人、诗人,唐宋八大家之一,是中国文学艺术史上罕见的通才。其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名列“苏、黄、米、蔡”北宋四大书法家之一;其画则开创了湖州画派。

师:谈得非常完整,看来预习相当充分。

谈苏轼就不能不提到一个对苏轼影响巨大的事件——乌台诗案,找同学给大家介绍一下。

三.走进《定风波》

师: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定风波》。请大家认真感受,看老艺术家是如何读出一份从容与淡定的。

(播放鲍国安《定风波》音频朗诵)

师:吟咏诵读确实是诗歌解读的生命,三分诗词七分读。下面我们齐声朗读一遍课文,同时思考《定风波》这首记事抒怀之作,记的什么事?抒的什么怀?

生3:记叙的是出游途中遇雨的一件小事,从中表述了作者洒脱、放达的人生态度。

师:很好。找同学再读一遍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准节奏。其他同学思考,从诗词中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抒情主人公形象?用一两个词概括。

(生4读完后,师找学生点评)

师:读得怎么样?

生5:他读得很好,没有错别字,声音悦耳,音调铿锵,而且读出了感情。

师:那么,从诗词中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生七嘴八舌:沉着、豪迈、通达、淡定、自信、乐观、豁达……

师:哪些词直接表现了作者的感情?应该怎样读?

生齐答:“莫听、何妨、任平生”等,宜重读。

师强调:对,那我们朗读的时候,语调应该是:缓慢又不失雄浑。我们找我们班的另一朗诵高手郑重同学再读一遍课文,看能否把词人这份泰然自若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生6读完,掌声雷动。)

师:比较完美的呈现,郑重同学声音浑厚,感情浓重,每次都能给我们带来美感。

下面我们畅所欲言,解读全词:谈谈你最喜欢词中哪一句?并说明理由。注意解读的时候把自己对文本的理解和体悟包纳进去,语言力求简洁明晰。自由准备2分钟。

生7:我喜欢“何妨吟啸且徐行”这一句,这一句表现了苏轼豁达的心胸,“何妨”二字透出一点俏皮,更增加挑战色彩。

师:对,再大的穿林打叶声,都打不乱一个人既有的步伐,只要你视风雨为无物,照样吟啸徐行。“何妨”既有一点小俏皮,又有一点小挑战。

生8:我喜欢“一蓑烟雨任平生”这一句,由自然界的风雨推及整个人生,一个“任”字有力地表现了作者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的从容、洒脱和旷达之情。

师:任凭风吹雨打,我自闲庭信步。

四.激疑思辨,讨论探究

师:刚才同学们的个性解读真的非常精彩,下面咱们激疑思辨,讨论探究,自主设题,把你认为对本文而言最有探究价值的一个问题写下来,小组交流汇总,形成书面题目,明确答案,小组之间互相问答。每个组推选一位代表发言,注意声音洪亮,表述明确。问答形式可以自由选择,可以各组抢答,也可以挑战某一个组和某位同学,把个人恩怨在课堂上了结一下。(全场笑)

(八人小组交流讨论,师巡视参与)

师:哪个组先提问?你们的问题是?

生11:我们想挑战2组。我们的问题是:请说说“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的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

生12站起应战:这句话是词眼,其表层含义是:回头看狂风大作,骤雨肆虐的情形,现在一切都归于平静,风雨和晴朗都无所谓的;其深层含义是:无论人生遭遇多少苦难,只要坦然面对,一切苦难都会成为过去。

师:哦,一语双关。满意吗?(问提问同学)

生11:满意。

师:还有哪个组?

生13:我想问4组,“竹杖芒鞋轻胜马”一句这里的“竹杖芒鞋”和“马”有什么深刻含义吗?

师:这个问题很有价值,竹杖芒鞋虽然轻便,但在雨中使用,难免拖泥带水,决不能与骑马的快捷相比,但作者为什么说它们比马“轻”?

生14:我觉得这里的轻快不是指行走的轻快,而是指心情的轻松,有“无官一身轻”的意思,既然心情轻松,大雨就不怕了。

师问提问同学:满分4分的话,你给他赋几分?

生13:我给他2分。(师生笑)

师:为什么呢?

生13:他答出了一部分意思,但是答得不完整。

师:哦,那么很显然,“竹杖芒鞋”在这里喻指闲散江湖,“马”喻指奔波官场,通过两者对比,隐喻闲散江湖胜过奔波官场,远离宦海险恶反觉一身轻松。(师提示,全班同学思路逐渐明晰自觉补出答案。)

四组你们组的问题是什么?

生14:我想问郑重“料峭春风吹酒醒”,作者是真的喜欢喝酒,还是……还是借酒消愁。(此生显然没有思想准备,语言组织磕磕绊绊。)

师:他表述的似乎……(全班齐接:不清不楚!)刚才我听六组也在讨论这个问题,你们组表达一下。

生15:我也想问郑重“料峭春风吹酒醒”这句,前文并没有交代喝了酒,那么这个“酒”字有什么深意吗?

师(笑):你们怎么都跟郑重较上劲了?同学们看这两个同学的题目表面看来非常相似,但仔细看来角度却是不同的,你们觉得哪个设题角度更好?

生齐答:六组的更好!

师:其实设题角度也表明大家思考的一种深入,一定要注意恰当的表述方式。那郑重你来回答一下吧。

郑重:我觉得可能是说他以前没有从生活中清醒过来,这次遇到雨过天晴的天气,很多事情他豁然开朗,对这个世界看得清楚明白了许多。

师:你对他的解读满意吗?(问提问同学)

生15:满意。

师:同学们很聪明,把风雨和作者坎坷的仕途联系起来了,鉴赏一首诗联系作者的生平、他所生活的时代,“知人论世”,非常好。

学完本文,你还有什么疑惑吗?组内成员先互相交流答疑,解决不了的我们全班交流。给大家五分钟交流一下。

生16:我有一个疑问,课下阅读的时候我发现《定风波》中有一句“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56页《水调歌头》有一句“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67页苏轼的《临江仙》中也有一句“归来仿佛三更”,这么多“归”重复出现这是一种偶然还是别有深意?

师:这个问题真的非常有价值,你跟老师心有灵犀啊。有没有同学能解答这个问题?(生沉默)

苏轼有浓厚的“归去”情结。在苏轼360首词中,归字出现100多次。如“万里归来年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又如“几时归去,作个闲人。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如果说陶渊明是归于“田园”,那么苏轼就是归于“心”,吾乡何在?在心安处,心的江海远在俗世之外。人生就是一场雨,无边无际,无可躲藏。最好的避风港就是自己的心灵了,这是一种宁静和通达,是中国文人最可退守的精神家园,就像老师题目说的“身行万里半天下,此心安处是吾家”。

苏轼的这种心态,用明代洪应明《菜根谭》中的一幅对联:“荣辱不惊,任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看天边云卷云舒”来概括真是再恰当不过。

我们一起感悟了苏轼,从“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哲人思辨精神,到今天“也无风雨也无情”的旷达,和他一路走来,真的是受益匪浅。生活中风雨犹在,但旷达情怀不改。让我们带着对苏轼的理解,再次诵读一遍这首词吧。背过了吗?

学生齐答:背过了!

师:那齐背一遍吧。

(全班齐背)

五.结语

师:读东坡,确实让我们看到一种胜败两忘、宠辱不惊的人生境界。人生再多的风雨,经过东坡的过滤,都变成一片晴空了。苏轼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生活选择,当我们的生活陷入困境乃至绝境的时候,我们可以怎样的生活。

齐读老师的板书。

生:“品有字书之美味”“悟无字书之文章”。

师:同学们,“有字书”就是我们的——“课本”,“无字书”就是我们的——“人生”。如果我们读文章,就是为了考试得分,为了考大学,那么我们的“有字书”读得实在可怜。如果你是为着人生来读书,那就有了真正的意义。希望大家能够通过“有字书”,感悟“无字书”的真谛。

六.作业

1.熟练背诵并默写全词。2.完成巩固案相关内容。

今天我们的课就上到这里。下课,谢谢大家!

苏轼定风波(写写帮推荐) 篇4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渔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听了这首词之后,有什么感觉?是不是感到一种超尘脱俗的感觉,一种大觉大悟的感觉?没错,这是一首苏轼写的词。是苏轼贬谪到黄州时写下的,此时词人已不再年轻,仕途前景渺茫,何时才能实现心中远大的报复,这一切皆如空中楼阁般难以实现,怎能不令人痛心。此时的词人已不再,面对着古老的赤壁古战场,高声歌唱“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他那股豪情,那股豪气,早已经收敛了起来,更替这些豪气的却是日常生活中的琐碎细节,而就这些琐碎小事,却写得极富深意,极富哲理,鲜活地体现作为一代文豪的大家风范。

下面简单介绍下词人的基本情况。苏轼,字子瞻,号东波居士。与弟弟苏辙,父亲苏洵,号称“三苏”,中国历史上也就只有曹操,曹植与曹丕的“三曹”能与他们三父子比肩。苏轼一生仕途坎坷,颠簸流离,特别是贬谪到黄州之后,这首《定**》也是苏轼在黄州的作品。政治上的失意和打击,却换来了他文学艺术生命的春天,苏轼在诗词、书法、绘画以及散文方面皆是大家。其中任何一项皆令我们望其项背,可望不可即,若是有生能写出这种文章,此生足矣!

在中国传统士大夫身上流淌着三种基本的哲学血液:儒家,释家也称佛家,以及道家。苏轼也不例外,但在本词中,体现更多的我认为还是佛家和道家。既然报国无门,儒家那一套君君臣臣,达则兼济天下,便可以收起来了。若是一味地想着报国、报复,想必那颗早就破碎的心灵是承受不住更多的打击和磨难,若果真如此,就只能是出师未捷身先死了。这个时候佛家和道家的哲学思想,却能抚慰那些在政治上失意的士大夫。上善若水,用水的柔和冲洗受伤的心灵。福兮祸所伏,在困难面前坚强,在人生的低谷振奋,汲取力量蓄势待发,终究会迎来阳光的一天。等等,这些哲学思想与儒家的思想,相辅相成,共同支持着士大夫们心灵,在任何时候,他们都能找到生存下去的理论基础。所以,中国历史上出现的政治失意者,在文学艺术领域却是独领风骚,自成一家。李白如是,辛弃疾更是如是,等等,他们的政治失意却成就了一代文坛大家,真不知道是该为他们高兴,还是该为他们惋惜。

下面来看作品本身。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渔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介绍了写作此词的因由、时间、地点,以及发生了什么事情,仅仅是介绍,不是词的主要部分,但对理解词却有着重要的作用。例如,苏轼的《水调歌头》,上阕之前的文字就讲了是怀念弟弟子由而写的。

正文部分。

上阕: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这些字应该能形成一幅画面,因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嘛。在一个下着大雨的树林里,有一个拄着拐杖,穿着草鞋的老人,欣赏着这一切,这一切本该让人讨厌的情景,而在他眼里却是美景,似乎还可以让他的精神更加振奋,因为经过大雨的洗礼,他的灵魂他的肉体变得更加的纯洁和平和了。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不要听雨水穿过树林打到树叶上的声音,其实更是词人的心境很安静,根本就听不到雨打树叶的声音。即便是如此,又怎能妨碍词人一边散步在雨声之中,一边口中振振有词,似乎在与大自然交换人生的酸甜苦辣,忽而吟诗忽而高歌一曲,很是潇洒。此时的词人是否想到了之前的大诗人李白,面对人生困顿,他们都是笑看风云;面对政治失意,他们都是吟啸,一笑了之。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谁怕拄着拐杖穿着草鞋行走在下着雨的树林里,其实这样超过骑着高头大马,因为这样别有一番滋味,人生的苦难难道不是财富吗?经历过这一切,前面即便是高山大水也如履平地。只要一件蓑衣便足以面对如烟雨的人生。我认为,这中间的“烟雨”,是实实在在的,更是一种意象,象征着词人人生中的种种坎坷和磨难。此时的词人是否想到了战国时的乐羊,安步当车,恰是“竹杖芒鞋轻胜马”,好一个生活境界!

下阕:“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下阕主要是写了天晴之后,词人的感受以及人生体悟。料峭寒冷的春风把醉醺醺的“我”,吹醒了,原来是带着酒意欣赏了雨中树林的美景,酒醒了这才感觉到有一股凉意。这时,雨停了,太阳出来了,赶快去晒一点阳光,虽是傍晚的阳光,却仍能带来温暖。词人喜欢欣赏雨中树林中的美景,也喜欢阳光温暖的感觉。

这时回头看看刚才下雨时的地方,都一去不复返了,就好像没有下过雨也没有出过太阳。词人不会因为下雨会冷或是其他什么原因就讨厌,也不会因为阳光给人温暖的感觉就会喜欢,在他看来,他欣赏生活中的一切,苦难也好快乐也罢,他都会好好地体味好好地感受。如此,这“也无风雨也无晴”的人生境界,就跃然纸上了,让人羡慕不已!

欣赏完这篇脍炙人口的词,每个人应该都会对自己的生命、生活有着一个全新的理解。勇敢地生活,去品尝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把困难当做人生的重要财富,把挫折当做生活对自己的考验。

在这短短的几十个字的背后,却藏着美妙的人生哲学。大哉苏轼!

柯立群

定风波教师版 篇5

年级

高一

学科 语文

课题 《定**》

备课人:马青凤

审批人:刘颖

备课日期:5.11

授课日期:5.21

塔河二中导学案

班级:

姓名:

学习小组:第 小组【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苏词的艺术风格,诵读并背诵本词。过程与方法:学习即事感怀诗词鉴赏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悟苏轼达观的处世态度。【学习重点】

1、情与景的自然结合。

2、了解苏词的艺术风格。

【学习难点】体会词人丰富的思想感情和旷达豪放的意境 【知识链接】 1.写作背景

这首词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此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谪黄州已近三年。在这遭受严重政治迫害后的几年里,苏轼内心当然有忿懑和痛苦的一面,但他却始终能以超人的旷达心态泰然处之。这首《定**》就表现了苏轼当时“泰然处之”的心境。

2.什么叫张本?

为事态的发展预先做的安排。【学法指导】

1、朗读 看时代背景 课下注释 以及知识链接

2、学方法:即事感怀诗词鉴赏方法

即事感怀,指的是诗人就某件事抒发自己的感慨。鉴赏方法:

首先要了解引发诗人感慨的“事”

体味作者抒发了什么样的情“怀 ” 分析作者是怎样来抒发感情的【学习过程】 一.解词释句 芒鞋:草鞋。

吟啸:吟唱长啸,表现泰然自若的情态 料峭:形容微寒。

④萧瑟:风吹雨落的声音

二、学习小序

1.小序给我们提供了哪些解读这首诗的内容?有什么作用? 交代了写这首词的时间、地点、背景、作者的心情。为后边表现自己不惧风吹雨打张本。

三.朗读课文,完成下列问题:

(一)学习上阙

1.、首句“莫听穿林打叶声”写雨,是抓住雨怎样的特点来写?

明确:雨骤

2、在遇雨时,行人及作者分别采取什么应对措施?表现了作者什么心态? 同行:皆狼狈

作者:独不觉、吟啸、徐行 心态:泰然自若、闲适、坦然

3、“竹杖芒鞋轻胜马”这句话有什么言外之意? 竹杖芒鞋:表明词人被贬谪后穷困潦倒的处境

马:达官贵人的象征

轻:心情的轻松,愉悦,镇定从容、旷达乐观 4从上阙中,可以看出词人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可以看出词人是一个吟啸徐行、拄着拐杖、穿着草鞋、顶风冒雨、不畏艰难、镇定从容、旷达乐观形象

5、“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意思是什么?表达了词人怎样的人生态度? 披着蓑衣在风雨中过一辈子也处之泰然.反映作者不避风雨,听任自然的生活态度.(二)齐读下阙,小组合作探究以下问题:

1.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三句,给我们以怎样的人生启示? A阳光总在风雨后。

B也许正当我们感到绝望的时候,希望和转机已经在前面等着我们了。

C失败和成功是一对孪生兄弟,失败来了,成功还会远吗。

D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E阴雨之后必有阳光,生活中要充满乐观和希望。塔河二中导学案

年级

高一

学科 语文

课题 《定**》

塔河二中导学案

班级:

姓名:

学习小组:第 小组备课人:马青凤

审批人:刘颖

备课日期:5.11

授课日期:5.21 2.“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你如何理解句中的“风雨”和“晴”的?这三句是此篇的画龙点睛之笔,道出了词人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获得的顿悟和启示,请谈谈是怎样的一种顿悟和启示?

A“风雨”比喻词人生中的逆境,如各种政治打击和人生险途。“晴”比喻春风得意的顺境。

B人生有顺逆,有成败,有荣辱,有福祸。但无论处于何种境地,我们都要以坦然而超脱的心态去对待,胜不骄,败不馁,福不喜,祸不悲,这样才能完成自己的人格修养。风雨改变不了苏东坡,也改变不了我们。

3、探讨这首词的表现手法 以小见大

词人竹杖芒鞋,顶风冒雨,从容前行。表达出一种搏击风雨、笑傲人生的轻松、喜悦和豪迈之情,并且由眼前的风雨推及整个人生,有力地强化了作者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而不畏坎坷淡泊超然的情怀。

双关“风雨”和“晴”既是指自然现象,也是指人生中的风雨和晴天,即:人生中艰难苦难的逆境和人生中春风得意的顺境。

比喻“风雨”比喻词人生中的逆境,“晴”比喻春风得意的顺境。

四.《定**》总结

1、内

容:都是对自己一生的总结,重态度。

2、表达方式:夹叙夹议。

3、艺术手法:多口语;托事言志。

4、风

格:语言质朴,感情平和,境界明快。

【课后训练】

东坡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注]①此诗为苏轼贬官黄州时所作。

②荦(luò)确:山多大石。

1、这首诗叙写了什么事?

描述了作者在清明幽静的雨后东坡悠然自得行吟一事。

2、采用了什么手法?抒发了怎样的情怀?

运用对比的手法,“市人”和“野人”“莫嫌”和“自爱”形成对比,作者就是通过这两个方面的对比抒发了自己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对世俗名利的不屑,洋溢着坚守信念、乐观旷达的情怀。

【作业】背诵默写本诗

王智 《定风波》教案设计 篇6

——《定**》赏析

绵阳外国语学校 王智

【教学背景】:

在语文版八年级上册教材中,已经学过《记承天寺夜游》《浣溪沙》,本课作为拓展课教授。【教学创意】:

1.既有横向的板块连接,也有纵向的逐层推进;

2.以“读”带“解”,在“读”中求“解”。标句读,辨标点,可以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教学目标】:

1.体味《定**》寄情于景、寄情于事的手法。2.通过品读词的节奏、意象、情感,琢磨词的解读方法。3.感受苏轼豪迈、豁达的性格,全面认识作者真实的人性人情。【教学步骤】:

一、切入: 同学们,参与我们今天课堂的,还有一位朋友: 【屏显1:他一生频频遭贬,历典八州,走过无数穷山恶水却都如处天堂,他说:此心安处是吾乡;他被无数小人中伤下狱,朋友背叛,同道反目,在见识了人间万千丑态,他仍说: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

————他就是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豪放派的代表人物——宋代词人苏东坡!。我们这学期学过他的《记承天寺夜游》《浣溪沙》。有谁来说说,你对苏东坡有怎样的了解,看谁说得最完整。

千百年来,苏东坡的魅力光耀文坛:

【屏显2:以宋词比唐诗,则东坡似太白。——王国维 东坡词,胸有万卷,笔无点尘。——蔡嵩云

苏东坡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林语堂】

我们心中的苏东坡、名家眼中的苏东坡、苏东坡自己眼中的苏东坡已经离我们远去,但他留下的那些文学作品,依然耀眼。今天,我们走进他的《定**》,来领略他的风采。

二、品读:

1.一读:断句

不过,大家看看手里的卡片,今天的词与教材可不一样,老师并没有给大家分出词的上下阕,也没有给它添加标点。现在,请同学们前后左右,自由组合,小组合作,分出该词的上下片,并为它断句——用句号标出停顿。

【卡片一: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2.二读:正音

【 卡片2: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3.三读:会意

通过朗读,置疑没有读懂的地方,落实词意。归结:读词的关键——由“品字词”到“抓意象”。4.四读:悟情 改断句为加标点符号

【卡片3: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探讨:

【屏显3:比较每组所用标点符号,谈谈自己的看法: A1.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A1.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B1.也无风雨也无晴。B2.也无风雨也无晴!】 归结:

【屏显4:读词——“品字词”“抓意象”“悟情感”

本词——寄情于景、寄情于事;豪迈洒脱、乐观旷达。】

5.五读:传情

鲍国安范读,同学自己读。力争读出节奏、重音、语气、语势、情感。

三、迁移:

1.过渡:同学们,谪居黄州,本是一段沮丧的时光,苏轼却在人生不如意之时,写出了最好的诗歌。苏东坡在逆境中的豁达、乐观、豪迈深深地感染着我们。但是,苏东坡的乐观并非天生,而是来自修炼。下边,我们看看他同样写于黄州的《卜算子》。

【卡片4: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2.一读:标出节奏、重音。

3.二读:老师范读该词;同学圈画意象,连缀意象。4.三读:诵读该词。

5.活动:探讨—— 两首词几乎作于同时,《卜算子》的孤高和《定**》的旷达,《记承天寺夜游》的自嘲与《浣溪沙》的达观,它们矛盾吗?为什么都可以统一在苏轼的身上?

归结:东坡词,带给我们美的享受;读词,读音韵,读节奏,读感情,读世事人生。苏轼被贬黄州,生活苦难,在住所之东坡开荒种地,并自号为“东坡居士”,从此,东坡成了苏轼的符号。他既丰厚,又单纯,他是一个有血有肉的真实而鲜活的文人。

6.活动:背诵这两首词。

四、荐读:

余秋雨在《苏东坡突围》中说:“苏东坡成就了黄州,黄州成就了苏东坡。”其实,他还有很多名篇作于此段时间,大家下来以后,可以读一读他作于黄州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前赤壁赋》《后赤壁赋》。

定风波 苏轼年谱 篇7

“莫听穿林打叶声, ”“莫听”二字, 已有逃避之意。急雨突降, 穿林打叶、声响骤起, 其声怎能不闻?而身遭淋漓、脚下泥泞, 其状又怎可无视?以豁达爽朗之精神, 将逆境困难置之度外是可以的;但置之度外并不是“闭目塞听”, 企图躲开实际上并不能躲开的逆境困难。最可取也是最洒脱的做法, 是“既来之, 则安之”。既然躲不开, 就坦然面对、接受现实, 乃至欣赏现实。像余光中那样, “听听那冷雨”, 聆听欣赏“穿林打叶声”, 不是更有诗意更为洒脱吗?

“何妨吟啸且徐行”, “何妨”即不妨, 联系前句中“莫听”二字, 可知“吟啸”“徐行”不会是因为春雨, 更不可能是欣赏、享受春雨;而是在雨来之前就已经是这样了, 只不过春雨的到来并没有能够影响到“我”的心静和兴致。为什么会没影响呢?因为作者前面说了, “莫听”, 想象性地把本来客观存在的雨当做不存在。实际上, 上文就已经分析过, 不听、无视是不大可能的, 对传入耳鼓的雨声, 还可以“心远地自偏”, 但对打在身上、淋湿衣服的雨滴, 不可能当它不存在吧?怎么可能“不妨”呢?之所以说“何妨”, 与“莫听”一样, 是强词夺理, 是“闭目塞听”。而且词前小序就说了, “同行皆狼狈”, 只是“余独不觉”, 同行皆埋怨奔逃, 自己不觉狼狈倒也正常, 可是独自“吟啸”“徐行”, 颇有些标新立异、表现自我的嫌疑。为什么会产生这种心理与行为呢?细细玩味, 真觉得这儿有点“此地无银三百两”的味道。

“竹杖芒鞋轻胜马, 谁怕?”说竹杖芒鞋十分轻便, 也是实情。但在下雨之前更轻便还是下过雨之后更轻便, 不言自明。因而此句同样是在主观上忽略、逃避了雨的存在。而持竹杖穿芒鞋, “轻”则轻巧, “便”却未必, 此时本在下雨泥泞之中, 骑马行路便利还是穿草鞋拄竹杖在泥泞中一步一拖地走路便利, 这不也是同样不言而自明吗?而作者却硬要说“竹杖芒鞋轻胜马”, 不也是“此地无银三百两”吗?

“谁怕”二字, 与“莫听”“何妨”一致, 都是在说这雨不会影响我的心态、情致和生活, 我压根就当它不存在。而“不怕”与“接受”, “莫听”与“聆听”“欣赏”, 是存在着心理、境界上的差距的, 真正的豁达不会是逃离现实, 而是承认现实, 欣赏现实。

“一蓑烟雨任平生”, 是对上阙的小结, 实际上它是应该与“谁怕”连辍, 而让“竹杖”句独立成句。既然不怕, 那就平生一任烟环雨淋, 我有一件蓑衣就已经足够了。而实际上, 真正失意的生活可能是连一件蓑衣都不会让人有的。此时的作者不就因为“雨具先去”, 而被淋成了落汤鸡吗?既然需“一蓑”方能“任平生” (这是作者的最低要求了) , 乃如庄子所言:“犹有所待也!”, 离真正的洒脱显然还差着好一段距离呢。

“料峭春风吹酒醒, 微冷, 山头斜照却相迎。”“料峭春风吹酒醒”句, 一语道破天机, 为何能在开始时做到“莫听”“何妨”“谁怕”?原来那是喝醉了, 所谓“酒壮怂人胆”, 更何况是满腹锦绣文章满脑子哲学思想早就已经是名满天下的苏轼苏东坡呢?现在被冷风一吹, 醒了, 才发现自己衣服头发早已经湿透, (这是“余独不觉”“吟啸徐行”的后果) 感觉到丝丝寒意了。还好, 雨过天晴, 太阳出来啦。如果此时“雨一直下”, 东坡先生还会不会依前一样, “吟啸且徐行”呢?

“回首向来萧瑟处”, 醒酒之后, 回首前事, 以“萧瑟”二字对过往所历情景作简要概括。可见, 这些给作者留下的记忆还是不快多于洒脱, 而没有多少留恋牵挂的。

“归去, 也无风雨也无晴。”既然这样, 那就回家吧, 在家里不会被雨淋, 也没有太阳晒。因为害怕风吹雨打而连明媚的阳光也不要了, “躲进小楼成一统, 管它春夏与秋冬”。之所以归隐, 是因为回首平生经历, 意识到了江湖险恶, 宦海风多, 怕再遭受折腾而选择躲起来, 你能说这是豁达、洒脱吗?

其实, 苏轼到黄州本来不是自己的主动选择, 而是被迫甚至是被押送前往的, 既然是迫不得已, 再强调自己如何淡泊名利、归隐之志如何强烈, 都有些宣言和抗争的味道, 豁达和洒脱都是显得勉强而牵强的。

摘要:苏轼《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历来备受推崇, 其原因主要是人们认为它就途中偶遇春雨之事, 即景抒情、以小见大, 写出了一种人生哲理, 显露了苏东坡在逆境打击之下, 依旧淡定从容、洒脱豪放的胸襟气度。然而, 笔者仔细品读后, 发现其中其实不无消极成分, 洒脱之意未见多少。

上一篇:凤林学校庆六一活动方案下一篇:初中地理会考试题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