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开课《毫米的认识》教案及反思(共16篇)
公开课《毫米的认识》教案及反思 篇1
教学课题 认识分米和毫米(第 1 课时)执教者: 周荣桂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在实践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初步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概念。知道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能感知、估计物体的长度,进一步发展估计意识。
过程与方法:在实际测量的过程中,经历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的过程;再具体的情境中,学会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尺子进行测量;通过动手、动脑、动口的操作过程建立长度观念。情感、态度价值观:经历实际测量的过程,体会长度单位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感受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产生对身边事物长度的关注与好奇。以积极参与测量的愿望,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点:
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知道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
教学难点:
再具体的情境中,学会选用适当的长度单位进行测量,能估计物体的长度。
教学准备:PPT课件,米尺,20厘米长的文具盒、一分米长的纸条。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师问:你知道我们上学期都学了哪些长度单位吗?(板书:米、厘米)2.复习米和厘米。
1米有多长?用手比划一下1米有多长,贴出1米纸条。问:你感觉1米比较怎样?所以我们一般用米作单位来量一些比较长的物体的长度。
1厘米有多长?用手比划一下1厘米有多长,贴出1厘米的纸条。问:你感觉1厘米的长度怎样?所以我们一般用厘米作单位来量一些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
3.导入。
我们感觉1米和1厘米的长度相差太大了。如果我们要去量课桌的长,用米作单位太大了,用厘米作单位又太小了,所以我们今天要认识米和厘米之间的一个新的长度单位:分米。(板书)
二、思索探究,交流共享:
(一)认识分米
1.师贴出纸条,指出:这张纸条的长就是1分米。请学生也拿出相同的纸条,问:这张纸条的长就是什么?
2.我们周围哪些物体的长大约是1分米?举例说明。(插座的四条边、软盘的边)3.师:分米和厘米都是长度单位,那么它们之间有没有什么关系呢?怎样证实你的猜测?用直尺量一量纸条。得出结论,板书:1分米=10厘米
4.判断:读:我的文具盒,长大约20厘米,宽大约10厘米。你能换种说法吗?
5.你能画一条1分米长的线段吗?指名在实物投影仪画线段。
问:1分米可以从刻度0画到刻度10,还可以几开始画?如果从2开始呢?从3呢?
6.用大拇指和食指在直尺上比划出1分米的长度。比划给同桌看,让同桌用尺量一量,看看估计得对不对。
7.拿出彩纸条,估计一下1分米的长度,剪下1分米,再量一量,看看自己估计得对不对,还差多少。
8.我们知道了分米和厘米的关系,那么分米和米之间有什么关系?在米尺上能不能找到1分米呢?出示米尺图,指名回答。
数一数,米尺上一共有几个1分米?出示:1米里面有()个1分米。回答后演示:10。指名说说米和分米的关系。板书:1米=10分米
(二)认识毫米
1.导入。
师:你能说说数学书厚多少吗?
师演示操作方法,学生合作量一量。得出结论:数学书厚度不到1厘米。2.揭示。
为了看得更清楚,老师拿来了一个放大镜(出示),发现数学书的厚度连一厘米都不到,说明我们还需要一个比厘米更小的长度单位。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毫米。板书:毫米。
3.认识。放大1厘米。
师:在直尺上,1厘米中间有一些比较短的刻度线,把1厘米分成了一些小格。每一个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演示从刻度线0到第一根小短线就是1毫米。
4.进率。
一格一格数,数到5毫米时停下,问:这根刻度线有什么不同之处?指出:从刻度线0到这根刻度线就是5毫米。演示5毫米。继续往下数。填空:1厘米里面有()个1毫米。
你知道厘米和毫米之间的关系了吗?板书:1厘米=10毫米
在你的直尺上找一找1毫米,你感觉1毫米比较怎样?怎样数比较方便?(用笔尖数)学生数一数。
5.举例。
什么东西的长度或厚度是1毫米呢?
师示范量1分硬币的方法,学生同桌合作。用同样的方法量1元硬币、银行卡的厚度,再量一量多少张白纸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
三、反馈完善:
1.想想做做第1、2、3题。
(1)说出橡皮和回形针的长度各是多少毫米?并说一说自己是怎么数的?想想怎样看更方便。
(2)第2题,量出下面图形每条边的长。学生独立测量。汇报交流。
(3)第3题。先估一估自己的课桌和凳子的高大约是几分米,然后小组合作量一量课桌和凳子的高分别是多少厘米?各接近几分米?
2.想想做做第4题。
先估计,再测量,把数据记录下来。(1)学生测量,记录数据。汇报交流。3.在()里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1)铁钉长2()。(2)床长2()。(3)大米宽2()。(4)黄瓜长2()。
让小朋友独立选择,在交流时先让学生用手势表示自己选择的长度单位,然后在小组里交流为何选这样的长度单位。
四、全课总结:
今天我们又认识了两个新朋友,它们是谁?都是什么单位?它们之间的关系你知道吗?读一读。
五、教后反思
本课为了助学生建立1分米、1毫米的概念,可设计一系列丰富的操作活动;比如教认识分米时,首先让学生联系已有的知识测量常见物体的长度,通过量学生熟悉的文具盒长引出“分米”的概念,再通过指一指、找一找、数一数、画画一画、同桌互相比划等方法,加深分米的认识、了解1分米的长度,初步建立起1分米的表象;同时列举生活中大约1分米长体等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丰高学生的感知,帮助学生准确掌握分米的概念。另外,在这到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始终面向全体学生生,给学生足够的空间和时间,让学生充分展开活,以主动探究、合作交流的方式来完成。这样教师为学生提供一个自主学习的舞台,放手让他们用眼观察、动口交流、动手操作作、动脑思考,学生就能够充分体验分米和毫米的含义,就能好地体现新课程”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
公开课《毫米的认识》教案及反思 篇2
什么叫正切函数?(演示定义:设α为任意角,在α的终边上任取一点P(x,y),规定:比值叫做α的正切,即显然,x≠0,即终边不能在y轴上).
如果我们记正切函数为y=tan x(注意:y=tan x中的x,y不是定义里所取任意点的横纵坐标,而是以角度作为自变量,比值作为相应函数值),我们看到,定义并不能直接体现函数的自变量和因变量的关系.
再思考,除定义外,你还知道与正切函数有关的哪些知识?(同角关系,三角函数线)
回到课题:研究正切函数;方法:从图像到性质.
一、作正切函数y=tan x的图像
1.回顾:常用的作图方法有哪些?列表、描点、作图或利用图像变换.结合上面与正切函数有关的信息,我们选择什么方法?图像变换行不通,超出我们现有的能力;直接描点难度大,因为非特殊角的函数值我们不易求出,即使是特殊角,其纵坐标也很难准确找到.
2.在研究一个函数之初,我们希望尽可能精确地作出函数图像,如何达到这个要求呢?
在直角坐标系的x轴上任取一点,以O1为圆心做单位圆.取角α,得其正切线.在坐标系下取点遇到问题了:我们看到单位圆中的角度和对应函数值不能直接体现成图像中点的横纵坐标的关系.怎么办?也就是说,对应到坐标系下,横纵坐标如何取?(在弧度制下,对应弧的长度即角的大小,而纵坐标即为正切线长,可通过平移得到)
4.学生画图,亲自体验图像的形成过程.
5.课件演示动态形成过程,描述图像特征:呈蜿蜒向上的趋势,曲线位于两直线之间,向上向下无限接近但始终无法超越(渐近线).
6.那么的图像又如何得到?由诱导公式可知,自变量相差π的整数倍,对应函数值相等.故只需将上述图像以π为长度单位向左、右依次平移即可得在定义域上的完整图像.
7.用文字语言描述总体特征:正切曲线是由互相平行的直线所隔开的无穷多支曲线组成,每支曲线向上向下无限接近相应的两条直线.
(这正是图像作用的体现.对于一个函数而言,图像描绘了函数的大致面貌,帮助我们从直观上认识一个函数的特征.我们要透过现象看本质,通过图像特征挖掘出函数的一系列性质.)展开第二个问题:
二、通过图像探究正切函数的性质
谈函数性质,主要讨论哪些方面?
定义域、值域、单调性、周期性、奇偶性.
推敲单调性的表述,总结三个错误说法:
说法一:“定义域”.
说法二:“每个周期”.
说法三:“一、四象限”.
三、举例说明图像性质的简单应用
练习:比较大小
方法:利用正切函数的单调性
引申:把角化到同一单调区间
四、小结
从知识角度来说:
1.通过动手描点绘图,亲身感受了图像的形成过程.
2.通过图像挖掘出正切函数的一系列性质.
从数学思想方法来说:
体验到数形结合的思想,从特殊到一般的思想.
五、思考与拓展
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我们从图像上可以得出,正切函数在是单调递增函数,但只是感性认识.如何从理论上严格证明这一结论?
六、教后反思
《埃及》公开课教学设计及反思 篇3
本次公开课我选择的内容是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第八章第二节,是学生走进国家之后的第二个国家。主要介绍了埃及的概况(包括自然和人文两个方面)。埃及是北非最重要的国家,了解埃及对于深入了解非洲地理特征有重要意义,也为学习其他国家做出铺垫。
在我看来,一节好课的成败大多数都取决于课前的备课。在备课过程中着重考虑以下三点:
一、教材知识的梳理和教材的二度开发
本节教材的四个部分中,“地跨两洲”和“沙漠广布”属于自然地理范畴,“发展中的工农业”和“富有特色的旅游业”属于人文范畴。但是教材在安排上又把一部分人文特征穿插在自然环境中,为了内在逻辑的完整性,我打破了教材内容的顺序,把“地跨两洲”中的人文特征方面放到了“沙漠广布”的后面,继而连接后面的学习。为了时间的连贯性,把“富有特色的旅游业”放到前面,通过引入文明古国之后再讲述“发展中的工农业”。
二、教学重难点的设置,争取做到重点突出,难点突破
本节课有两个重点,一个是苏伊士运河及埃及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因为学生有学习国家的基础,所以放到最前面学习,也比较容易掌握。另一个是尼罗河,不仅是本节的重点,也是本节课的难点,尤其是对埃及古代文明及现代经济的影响。所以本节课后半部分以尼罗河为主线,通过旅游资源分布图及埃及矿产和物产分布图来讲述尼罗河的重要性,并通过分析资料及小组讨论以便有个整体的认识。
因为本节课的内容比较多,所以最后要求学生来总结教学内容,从而有一个整体的把握。
三、学生知识的掌握程度及能力水平
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大多数学生已经学习了日本和俄罗斯两个国家,已经初步掌握了学习国家地理特征的一般方法和思路;同时,通过一年的地理学习,大多数学生也掌握了读各种地图的能力以及阅读材料归纳问题的能力。
公开课《毫米的认识》教案及反思 篇4
活动目标
1.引导宝宝学习分辨红、黄、绿三种颜色,知道颜色的名称。
2.教宝宝学习把相同颜色的不同物体放在一起。
3.激发宝宝参与活动的兴趣,培养宝宝讲述操作过程的习惯。
4.主动参与实验探索。
5.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
活动准备
1.红、黄、绿色的小房子(纸盒做的)各一个,宝宝每人一篮(3-6片)红、黄、绿色积塑。
2.红、黄、绿色大花卡片各一个,红、黄、绿色蝴蝶卡片各5个。
活动过程
1.蝴蝶找花(把相同颜色的物体放在一起)
教师出示红、黄、绿色大花卡片和红、黄、绿色蝴蝶卡片各一套,讲述小故事:“花园里住着三只美丽的蝴蝶,一只是红色的(舞动红蝴蝶),一只是黄色的(舞动黄蝴蝶),还有一只是绿色的(舞动绿蝴蝶)。它们天天在花园里唱歌、跳舞、做游戏,非常快乐。有一天,三只蝴蝶正在花园里玩‘捉迷藏’的游戏,忽然‘哗啦拉’下起雨来,三只蝴蝶想在花姐姐的叶子下面避雨,花姐姐说:‘和我颜色一样的蝴蝶请进来吧!’谁愿意帮助三只蝴蝶找到相同颜色的花?”
2.游戏:蝴蝶找花
三把椅子相隔一段距离摆开,椅背上分别贴红、黄、绿色花卡片。宝宝胸挂蝴蝶卡片,音乐起,宝宝扮蝴蝶飞舞,音乐停,蝴蝶(宝宝)找到与自己颜色相同的花处躲藏。
3.帮积塑找家(学习按颜色分类)
教师出示红、黄、绿色的小房子以及积塑,让宝宝将积塑放在三个小房子里。小朋友们看看,这儿有三个小房子,它们是什么颜色的?”“这是积塑小孩的家,请小朋友把积塑小孩送回家吧。小朋友要动脑筋想一想,这些积塑小孩应该住在哪一个房子里。”
4.评价活动,请个别宝宝讲述操作过程。
“这是什么颜色的房子?谁住在里面?这些积塑小孩为什么可以住在一起?”“今天小朋友帮积塑小孩找到了家,它们可高兴了,它们说:‘谢谢小朋友!’”
教学反思
这节课的目标基本达到,但是重难点还是没有突破,幼儿对配对还是掌握得不够,有部分幼儿还是没有掌握,所以还需要加强这方面的练习。
公开课《毫米的认识》教案及反思 篇5
设计意图
日常生活中我们会用到许多标志,这些标志与我们的生活、安全息息相关,我们选择了几种与幼儿生活密切相关的标志,结合幼儿的生活经验,让幼儿认识并了解他们。
活动目标
1、鼓励幼儿在生活中做一个善于观察的有心人。
2、帮助幼儿认识生活中的一些常见标志,懂得基本的安全知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活动准备
1、请家长协助带孩子在生活中观察常见的安全标志。
2、各种标志、图片若干。
3、布置好的“安全标志图片展览”
4、音乐磁带。
活动过程
一、教师组织幼儿在音乐声中进入活动室,并参观布置好的“安全标志图片展览”幼儿边看边说说自己认识哪些标志,它们有什么意义。
(评析:幼儿在音乐声中进入活动,会有一个轻松愉快的开始,为活动打好铺垫。参观图片展,能给幼儿一个整体的印象,他们在看看说说的过程中,会互相学习,这也体现了纲要中提到的“注重幼儿间的相互作用”)
二、请幼儿讲讲自己知道的安全标志有哪些,丰富幼儿的认识。
师:你刚才看见了哪些标志?
幼:注意安全标志、防火标志、公用电话标志。
师:它们是什么颜色?
幼:有红的、有黑的、有蓝的。
师:它们各表示什么意思?
幼:安全标志表示应注意安全,防火标志让我们注意防火。
师:你以前还见过那些标志?
幼:我见过公共厕所的标志,我见过防电的标志。()
(评析:幼儿看了展览后,再说出见过的标志,这样既丰富了幼儿的生活经验,又锻炼了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三、引导幼儿认识几种主要安全标志。
1、出示饮用水的标志,师:小朋友们看,这张标志上有什么?
幼:是水杯。
师:那你猜一下是什么意思。
幼:是不是喝水的意思?
师:你们真棒,一下就猜出来了,这个标志的意思是“饮用水”。贴有这个标志的水是能喝的水。
2、出示当心烫伤的标志,引导幼儿观察,师:这张标志上有什么?
幼:有一只手,还有一个冒热气的东西。
师:那你猜一下是什么意思。
幼:是不是表示这个东西很热;
幼:会烫伤吧!
师:又猜对了,这个标志是小心烫伤的意思。家里的锅、暖瓶都有可能烫伤小朋友,回家可以贴上这个标志。
3、出示小心楼梯的标志,师:这幅图上有什么?
幼:一个人,还有一个台阶。
师:这个人在干什么?
幼:他想上台阶。
师:他上去了吗?
幼:好像是要摔倒。
师:这个标志的意思是“当心楼梯”,上下楼要注意安全。
4、师:你们真厉害,都能猜出来,还有最后一张,瞧,这上边是什么?
幼:一个箭头。
幼:像是闪电。
师:这是一个拐弯的箭头,它表示当心触电。贴幼这个标志的地方,我们不能用手摸,更不能在这里玩,我们要远离这个地方。
(评析:教师边出示图片,边引导幼儿观察,让幼儿自己去发现图片上标志表示的意思,发展了幼儿的想象力、思维能力。)
四、认标志、贴标志竞赛,加深幼儿的印象。
1、教师出示各种常见标志,幼儿抢答,答对的幼儿得到一颗小星。比一比谁得的星最多。
2、出示各种场所图,如:电话亭、公厕、电源插座、锅炉等。让幼儿为其贴上相应的标志。比一比谁贴得又对又快。
(评析:竞赛的形式能调动幼儿的积极性,让幼儿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五、活动延伸。
组织幼儿在班内相应的地方贴上标志,如在饮水机上贴“饮用水”,在电视机旁贴“当心触电”,在暖气片上贴“当心烫伤”,在楼梯口贴“小心楼梯”。
(评析:活动延伸的进行,既加深了幼儿对标志的认识,又在活动室的危险隐患处贴上了醒目的标志,时刻提醒幼儿注意安全)。
教学反思
这个活动从背景到设计成品,我都是根据中班孩子的兴趣爱好来着手准备的。从课上到课后的情况来看,课上孩子们兴趣浓厚,老师以组织者引导者的身份,带领着孩子在自由愉悦的氛围里学习,课后孩子们更是意犹未尽,纷纷谈论着关于课堂的问题。孩子们不仅学到了一些安全标志作用,更懂得了做事要细心的道理。
公开课《毫米的认识》教案及反思 篇6
活动目标:
引发幼儿学习单数双数的兴趣。
培养幼儿边操作边讲述的习惯。
发展幼儿的观察力、空间想象能力。
活动准备:
课件PPT,单数,双数磁性字卡,红包,1元硬币一个,1元纸币一张,1到6数字磁性卡片,黑板。
活动过程:
一,师幼问好
二,话题引入教师出示红包教师:这是什么?(红包)是的,红包,过年的时候长辈们都会给我们小朋友一些压岁钱,有了这些压岁钱,就可以买自己想要的东西了,你想要买什么呢?
幼儿:。。。
教师:嗯,有想买。那我们上哪儿去买这些东西啊?
幼儿:。。
教师:是的,那小朋友有没有听说过两元超市啊?(听过或没听过)那你们想想,什么是两元超市啊?(幼儿各抒己见)教师总结:超市里面有很多很多东西卖,无论是大的还是小的,通通多少钱啊?(2元钱),这就是两元超市。你们想不想和郑老师一起去逛超市啊?(想)展示PPT(5元代币劵)老师准备了一张代币劵,几元的啊?(5元的)你怎么知道啊?(幼儿各抒己见)教师:像这种圆圆的,硬硬的,你知道它叫什么吗?(硬币)那这种软软的,纸的,叫什么啊?(纸币)像这种圆圆的,硬硬的硬币一共有几个?(5个)那这张代币劵就是几元钱的啊?(5元)嗯,刚刚老师说了要带小朋友一起去逛两元超市的,那小朋友先看看老师是怎么样买东西的?
老师先用两元买。。再用两元买。。最后剩下几元?还能买吗?差几个?
老师也给小朋友准备了几张代币劵(PPT课件),是一元到六元钱的,小朋友也想想,圈一圈,看看你的代币劵能买到几样东西?可以和旁边的小伙伴交流一下,看看你画的和小伙伴画的是不是一样呢。
讨论结果。收好代币劵和笔。
1.哪几张是两元两元的花刚刚好花完的?像这种两元两元的花,刚刚好花完的,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名称:双数2,哪几张是两元两元的花没花玩的?没花完的剩几个?像这种还剩一个的它们也有一个共同的名称:单数。
小结:单数有哪几个?双数有那几个?
三,游戏今天我们认识了单数和双数这两个好朋友,我们来玩一个游戏庆祝一下吧。老师把代币劵上的数字宝宝请来和大家一起玩游戏。游戏规则:我出单数小朋友自己抱自己,我出双数小朋友和小伙伴们抱一起。
四,结束我们带上代币劵排好队一起去逛超市吧?(播放PPT最后一页)
教学反思
1.本次活动以游戏开始,在游戏中结尾,整个活动贯穿于一系列动静交替的游戏中,并结合幼儿的日常生活经验,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比较好的掌握了单双数,丰富多样的形式使抽象的数学变得生动,形象,让幼儿更容易接受,更喜欢学习。
2.整个活动条例还是比较清晰。结合幼儿日常生活经验来学习单双数,并运用了观察法,操作法,游戏发,归纳法,特别是操作法的运用,是突破教学重点的一个有效方法,幼儿可以通过自己亲手操作,再加上老师的合理引导。达到了帮助幼儿整理经验,明确概念的目的。
3.幼儿能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游戏中,教具的运用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幼儿基本能独立完成,在操作中,幼儿能自己动脑筋探索,获得经验,多种智能得到了发展和提高。
4.本次教学活动的难点达成很不理想,第四个大环节,只有极少数幼儿能根据归纳出的单双数规律,准确说出20以内的数字是单数还是双数。直接运用卡片来判断很抽象,幼儿不易掌握。应该还是先要投放学具让幼儿操作。怎样才能让幼儿准确的掌握任意一个数字是单数还是双数?是我下一步应该思考和探索的问题。
一节公开课的反思 篇7
我校规定每位老师每学期要上一节校级公开课, 本学期我精心准备的是《曹刿论战》一文。那天上课, 教室后面坐满了听课老师, 同学们也个个正襟危坐, 形势一片大好。我则按预设的教学流程有条不紊地进行着:第一步导入新课;第二步介绍作者、背景;第三步朗读课文, 接下来分析课文内容。正当我底气十足, 大讲特讲已烂熟于心的文言词语、人物形象时, 突然发现讲台下黑压压的人群中举起了一只手, 我本想不予理睬, 但考虑到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 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于是我便停下教学内容, 面带微笑地问:“小张同学有问题吗?”, “老师, 我认为曹刿不够诚实, 不能做到实地调查。”“你为什么这么认为呢?”“他只凭鲁庄公的一句话就认为他‘忠之属也’, 不是太片面太武断了吗?他缺少对鲁庄公这句话真实性的具体考察。”瞧, 他说的头头是道, 可对我是个突然袭击, 怎么办?我总要把这场面给撑住啊, 于是乎调动自己所有的智慧尽全力地说服了小张同学。好不容易将课堂的流程拉回到预设的轨道上:“一鼓作气, 再而衰, 三而竭, 彼竭我盈。”“老师, ”黑压压的人群中又站起了同学小傅, “我不同意这种看法。因为士兵在战场上应该是越战越勇, 愈挫愈坚。通过前面两次的击鼓进军, 士兵的勇气应慢慢被激发出来才对呀!”唉, 又杀出了个“程咬金”。
这节课这两个“程咬金”杀得我晕头转向, 几乎招架不住, 不仅既定的教学内容没有完成, 更心虚自己课堂上对这几个意外问题作答的正确性、科学性, 因为这几个问题都不在我预设的教学范围之中。
可懊恼之余, 我也在沉思, 我们怎么看待课堂上出现的这种突发情况呢?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 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这几个同学不正是真实的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疑问了吗?这样一想, 觉得我们应该对这种“突袭”表示肯定, 对这样的“节外生枝”表示高兴, 对半路杀出的“程咬金”进行表扬, 它折射出的光彩使我们的语文课堂虽不完美却真实、自然, 充满活力, 它也引发了我对这种教学现象的反思。
1. 激发了学生对文本的阅读思维
学生在课堂上能发现问题, 提出问题, 正说明了学生对文本已有了自己的阅读、感悟。有人说:“语文活动就是人的生命运动”, 语文课堂上, 学生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学习主人, 是语文学习实践的主体。我们平时多习惯是教师直接灌输、强制填鸭, 无意中剥夺了学生作为阅读主体的权利, 把学生自己阅读发现过程, 变成了一个由结论到结论的简单传递。
而众所周知, 当前教育改革的一个发展趋势就是要实现由关注教师的教走向关注学生的学, 把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转化到“能动主动学习的指挥者”, 使他们用一种新的思维方式进行语文学习。
2. 促使了教师教学机智的提高
学生在课堂中产生的问题, 往往是教师备课中没有考虑到的内容。因此, 当课堂出现这种突然情况时, 有的教师会将学生“一棍打死”, 怒气冲冲地斥责学生干扰了自己的教学思路, 浪费了宝贵的课堂时间。还有的老师也能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加以关注, 但由于和自己的教学内容不一致, 因而都是“息事宁人”, 许诺课外再讨论。但大家都明白, 课外谁还去讨论这个问题呢?这种处理方法看似巧妙、合理, 但却不合情, 不过是个善意的谎言罢了。再说学生心理产生问题总想能得到及时解决, 这才有助后面的学习和再深入的阅读与思考。而高明的教师总是会抓住课堂中一些有价值的“生成”, 既不是避而不答, 也不是胡乱搪塞, 而是抓住学生在阅读中所激发的创造性火花进行及时发现, 及时表扬。
语文学习课程本质上是一种探究性的活动, 它很难按教师的“教学方案”如期进行。学生中出来的往往也不是“标准答案”。但超出计划外“突袭”不正孕育着巨大的创见性和独特性吗?课堂上小张同学对曹刿是否完全肯定的质疑, 不正是他求异思维的体现吗?小傅同学对课文内容的质疑, 不正是他对文本的深入接触吗?我们教师只有用自己的教学底蕴, 才能对学生这些“突袭”作出“智慧性行动”, 赢得学生的信服, 而我们的教学机智, 不正是在这一次次被“突袭”中提高的吗?
3. 有利于和谐师生关系的建立
正确、恰当地处理课堂中的突发问题, 充分肯定敢于提出问题的学生, 既可以让学生感觉到老师对他的尊重, 又可以有效地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提出问题或不同看法的同学会因为老师的表扬、鼓励而感到自信。“亲其师, 信其道。”学生在这样的关注之下, 就会自然地对本学科充满兴趣, 对本老师充满信赖。而学生提出的问题大多又会在老师的引导下让其他学生共同参与, 共同讨论解决, 此时其它学生的主体意识也被激发出来了, 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也得以充分发挥, 课堂上和谐、融洽、民主的学习氛围就会自然呈现。而此时教师已巧妙地由“演员”的身份转变为“导演”, 不知不觉已融入了学生的学习过程中, 与学生同思同想, 同忧同乐。这样的课堂, 其也融融, 乐也融融, 学生怎能不喜欢呢?
和谐的师生关系, 不仅会激发学生求知的渴望, 也培养了学生创新求异的思维。
4. 符合语文学科的认知规律
语文是我们的国语, 是我们的基础学科, 但目前热爱语文, 喜欢语文课的学生到底有多少?究其原因, 主要之一是我们老师讲得太多了, 支离破碎、先入为主的教师分析已将学生对文本的兴趣消磨殆尽。细想一下, 对于语文课来说, 学生自己发现的可能性极大, 因为学生学习一篇课文决不是从“零”开始的, 他们在母语环境中学习母语, 是在已经基本掌握了口语的前提下学习书面语的, 因此他们在读完一篇文章后, 总是能了解大部分内容, 更何况课文的有些内容和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体验总会发生这样或那样的联系, 同时也就唤起了学生种种的联想、感悟、思索、共鸣。
公开课《毫米的认识》教案及反思 篇8
活动目标:
1、认识数字8,知道它能表示相应数量的物体。
2、在操作目测等过程中,正确感知8以内数量,巩固对8以内数字的认识。
3、通过各种感官训练培养幼儿对计算的兴致及思维的准确性、敏捷性。
4、培养幼儿边操作边讲述的习惯。
新经验:认识数字8,知道它能表示相应数量的物体。
幼儿已有经验认识数字“8”是在幼儿认识“8”的基础上进行的活动。认识数字在数学活动中是比较枯燥的。于是我就以幼儿平时最喜欢的动物形象作为该活动的中心,将整个活动与小动物贯穿起来,让幼儿通过操作感知认识数字“8”,从而大大提高了幼儿对活动的兴趣。
重难点重点:认识数字8,知道它所表示的含义。
难点:手口一致的点数。
活动准备:Ppt原活动方案调整理由
新活动方案、环节解读
一、引入:设计环境,激发幼儿的兴趣。
1、出示蝴蝶,蝴蝶来我们班做客了,数数看一共来了几只蝴蝶。我们一起来数一数,边数边出示数字。
2、这些蝴蝶飞来干什么呀?是的,是来找小花玩的,那我们帮蝴蝶数一数红色的小花有几朵。
3、树下还有什么?(蘑菇)蘑菇有几个呢?(8个)①通过观察法、提问法、操作法激发幼儿兴趣。
二、认识数字81、蘑菇、蝴蝶、红花都是几个?可以用数字几来表示?(出示数字8)8像什么呢?集体认读8。
讨论8还可以表示什么。
小结:所有数量是8的东西都可以用8来表示。通过讲解法、观察法认识数字8.知道它能表示相应数量的物体,达成重点目标。
三、进一步认识数字81、看图画中还有哪些动物,分别有几只,谁一起来数一数。
2、游戏“开花”请幼儿根据老师说出的数字自由组合相应的人数。通过游戏法、点数,巩固对数字8的认识
教学反思:
这节数学活动我以黑猫警长招警员抓老鼠的情境贯穿整节活动。本活动中我将重点定位在感知8以内的数量,并认识数字“8”,初步掌握8的实际意义。难点定在能够进行8以内的数与点的匹配。为了能更加引起孩子的注意力,激发孩子的兴趣,我制作了很多好玩的操作学具,设置了对“白猫警士”的考验,每一关的考验让我意识到这些对孩子来说缺乏挑战性,同时,幼儿其实有自己的很多经验,只是这些经验是零碎的,缺乏系统性的,教师最大的任务是帮幼儿把这些零散的经验总结概括出来并进行提升。而我在上课一开始就犯了这方面的错误,没有把幼儿对“8”的认识经验进行总结提升,仍旧使幼儿的这一经验处于零散状态。另外,这个提问本身能发展幼儿的想象力,却因为我语言上缺乏引导性,使它丢失了应有的价值,这就说明我没有做好幼儿的引导者,违背了《新纲要》宗旨和要求。但是不管怎样,我相信通过自己不断的反思和改进,这些问题都会一个个被解决,并且努力做到防患于未然。
中班公开课数学教案《认识数字8 》含反思这篇文章共3272字。
相关文章
《中班教案《8的组成与分解》含反思》:中班教案《8的组成与分解》含反思适用于中班的数学主题教学活动当中,让幼儿培养分析、判断、推理能力,巩固8的分解与组成,为计算打基础,培养幼儿边操作边讲述的习惯,快来看看幼儿园中班《8的组成与分解》含反思教案吧。
公开课《毫米的认识》教案及反思 篇9
授课时间:2014年4月2日 授课地点:实验小学会议室(县级示范课)
执教:实验小学 罗琳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观察、操作、合作、交流等活动中,认识1元及1元以下的人民币,了解元、角、分是人民币的单位,知道1元=10角,1角=10分。
2、使学生经历取币、换币、付币和找币等活动过程,初步感受1元的实际价值,获得一些简单的购物经验;了解人民币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人民币的实用价值。
3、使学生在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中,培养主动与同伴合作、交流的意识;获得学习成功的体验,产生对数学学习的自信心;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重点难点】
重点:认识1元及1元以下的人民币,知道1元=10角,1角=10分。
难点:各种人民币之间的简单换算。【教具学具】:
课件,实物教具,人民币,实物商品等 【教学过程】
一、故事引入,激发兴趣
1、谈话:同学们,你们喜欢听故事吗?今天咱们一边听故事,一边来学习数学知识好吗?
2、讲故事:在一个美丽的大森林里,小动物们在开会呢?大象伯伯表扬大家工作十分出色。要给大家发奖品了。可是每个小动物要的礼品各不相同,小猪想要一颗棒棒糖;小马想要一只笔,小狗想要的奖品需要小朋友猜一猜,这个奖品能将小猪和小马想要的东西换回来,小朋友们,你们知道是什么吗?(钱)
3、谈话:对了,是钱,每个国家的钱都有一个名称,美国的钱叫美元,英国的钱叫英镑,你们知道我们国家的钱叫什么吗?(人民币。)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人民币(板书)
二、引导探究,解决问题
(一)认识一元以内的人民币
1、相互介绍
(1)谈话:小朋友们,你们见过人民币吗?在你们的学具袋里就有一些人民币,找出你认识的,介绍给你的同桌听。(同桌互相介绍人民币)
(2)请学生做小老师介绍自己认识的人民币。(展台展示)
2.重点认识一元纸币。
(1)谈话:刚才小老师带着我们认识了一元人民币。我们发现人民币上的这个“壹”是大写的汉字“壹”,这个“圆”是人民币的单位,我们一般写作这个“元”(板书)。我们还发现1元人民币上有国徽,国徽代表我们伟大的祖国。所以我们要爱护人民币。怎样做才是爱护人民币呢?
(2)谈话:请小朋友从学具袋里找出1元的人民币。学生可能拿出:旧版的1元纸币、新版的1元纸币、1元的硬币。
(3)简单介绍旧版1元纸币和硬币。
3、区分1元与1角的纸币
(1)“老师这里还有一个一元?” 投影出示1角的人民币。(生:是1角的。)
(2)请学生说说辨别一角人民币的方法,师介绍:这个“角”也是人民币的单位,板书:角
(3)师小结:虽然1元和1角都有一个“1”,但是单位不同,它们可就差远了。
4、出示5角、5分、2分、1分等人民币让学生辨认
(1)谈话:这边还有一些人民币,谁来当小老师介绍给大家听。
(2)提问:“大家看最后几枚人民币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师板书:分,介绍:“分”也是人民币的单位,不过现在我们已经不用了。
(二)教学人民币单位间的进率
1、故事继续:小狗、小猪、和小马每人都得到了一个红包,小猪很得意,它说:“哈哈,我有有好多张呢,我是大款啦。”小狗哭了,伤心地说:“我只有一张。” 小朋友们,我们一起来帮它们看看,到底拿到了多少钱。
2、学生帮助数一数,发现:小狗得到的是一张1元的人民币,小猪得到的是10张一角的人民币,揭示:1元=10角并板书。
3、小马也得到了一元,实物出示,抽一张认认(是5角)。一共几张呢?为什么?师全部抽出确认。(2张)
4、老师也给今天表现棒的孩子准备了红包,想知道是多少吗?实物出示,抽生认,(有1角的,还有5角的),一共几张呢?全部抽出确认。(6张)
5、小练习:1元 =()角 2元 =()角 40角=()元 90角=()元
6、小朋友们都知道了1元=10角,猜一猜,1角又等于几分呢?
指名答:1角=10分。
三、实践活动,运用知识
谈话:小动物们有了钱,它们是怎么做的呢?
1、小狗舍不得花,把钱存了起来,它第一次存了两张,一共几角? 第二次存了三张,一共几元几角?(做一做1)
学生先独立完成,再指名交流。
2、小猪嘴巴最馋了,它拿到了钱马上到超市去买东西吃了。你们瞧,它买了什么?(棒棒糖)棒棒糖5角钱一个,它该怎么付钱呢?有几种付法?
3、小马是个爱学习的孩子,他拿着钱马上到了一家文具店”,咱们跟着小马一起到店里去看看吧。(出示55页第4题)小马的一元钱能买什么呢?同桌说说。抽生汇报。
4、抽一生当营业员,师生模拟购物。5、4人小组合作进行模拟购物活动。抽生交流,你买的是什么,价格是多少,你是怎么付钱的。
四、活动总结,反思体验
1、故事结局:小猪大吃大喝,把钱花光了,在哭呢!小马开的“文具店”生意红火,还捐钱办小动物学校呢。听完这个故事,你喜欢哪个小动物?为什么?
2、师小结:我们的生活中处处都离不开钱,所以我们不能乱花钱,要像小狗、小马一样,节约用钱,把钱用在有意义的地方。教学反思:
兴趣是学习的重要动力,我在设计《认识人民币》这课时,充分利用“兴趣”这一手段。以故事为主线,用童话故事情境作为手段,不断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力求淡化教师教的痕迹,突出学生学的过程,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使其自主发现问题,主动地去认识人民币,积极地去探索元、角、分之间的进率,快乐地参与模拟购物活动。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学习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课一开始我就以学生喜爱的小动物们导入新课,符合低年级孩子的心理特征,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拉近课本知识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此外,由小动物们想要的奖励激发学生思考,自然的引出课题。由于学生在生活中对人民币有了一定的接触和认识,所以在认识人民币这一环节中,我放手让学生自己认识人民币,安排孩子们分组活动:“找出你认识的人民币、介绍给你的同桌听。”培养孩子们主动与同伴合作学习、交流的意识,然后让学生当小老师介绍自己认识的人民币,激发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而且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很好地体现。在认识1角的人民币时,我的故意“出错”,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了孩子们积极探索知识的欲望。在探究人民币之间的进率这一环节,由小猪和小狗得到人民币的张数不同而引发矛盾,激励学生开动脑筋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逐步发现元和角之间的进率,1元=10角,孩子们在帮助小动物的时候,不知不觉的就探索出了数学知识。本节课的练习我也是穿插在故事情境之中,“小狗舍不得花钱,把钱存了起来,它第一次存了两张,一共几角? 第二次存了三张,一共几元几角?”孩子们还沉浸在故事情节里面,根本就没感觉到在做练习题,这些环节都体现了低年级孩子“玩中学,学中玩”的理念。这里不足的就是课上到这个环节时,电脑坏了,不能播放课件,孩子们看不到小狗存的钱,只能由老师口述,以至于部分记忆力不够好的孩子不能很快答出小狗存的钱数。到“文具店”购物这一环节来源于生活,将知识融入在生活情境中,使孩子初步感受到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这里我安排的是小组合作学习,主要让全体学生参与到购物活动中去,通过孩子之间的共同努力,生生互动,使学生树立了合作意识,并逐步学会了如何与他人合作。故事最后由两只小动物不同的结局渗透思想教育:要节约用钱,把钱用在有意义的地方。虽然本节课孩子们学习兴趣浓厚,学习效果不错,但在教学中还是 有许多处理欠佳的地方需要反思,使自己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完善。
一节公开课的教学与反思 篇10
一、教学过程
本节课,通过四个环节来展开教学。
通过幽默的视频《赚钱了》,课堂拉开了序曲。
第一环节:感受消费
“消费”一词大家都不陌生,因为它跟我们的日常生活密不可分,我们的吃、穿、住、行都要通过消费来获得满足。在简单地引出 “消费”这一概念后,通过课堂调查:请举起你的文具盒或笔袋,互相找找有没有相同牌子和款式的。同时随机询问几名学生购买此款文具盒的价钱和理由。请打过出租车的学生举手,并随机询问打车的理由,让学生真切体会到:随着经济的发展,我们的消费水平越来越高,我们的消费选择越来越多样化,同时我们的消费观念也发生了变化,更加注重通过消费提高生活品质,追求更加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为了承上启下,引出储蓄、股票等投资热点,顺利过渡到理财的话题,接着笔者又设计了问题:你们家的全部收入都用来消费吗?学生通过探讨学习明白了中学生参与经济生活,一方面表现在关注国家经济建设,另一方面主要表现在日常生活中学会理财,既包括赚钱(收入)也包括用钱(支出),从而自然引出本课重点:学会合理消费。
第二环节:分析消费
通过情景剧《张明和王涛购买自行车风波》模拟生活场景,让学生掌握合理消费的五大原则,即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如何做到合理消费:1.消费前作好预算,适度消费;2.消费中不盲目攀比,不浪费金钱;3.消费中要理性消费,购买物有所值、经济实用的物品;4.勤俭节约,注重物质需求的同时提升精神境界;5.用环保的眼光去选购物品。最后,让学生小结归纳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怎样掌握消费的原则,做到合理消费,并带着合理消费的妙招进入下一环节“体验消费”的学习。
第三环节:选择消费
结合两种生活情景,以游戏的形式,让学生体验消费,作出合理的消费选择。
情景一手机卡套餐资费标准:1.月租无,接听免费,市话0.2元,最低消费9元,赠送75分钟市话;2.月租无,接听免费,市话0.2元,最低消费5元,赠送300条短信。
情景二洗衣液选择:1.袋装,0.5公斤,11.9 元;2.瓶装,2公斤,42.9元。
情景一学生通过关注自己话费的使用情况来作出选择判断,从而得出在消费过程中我们一定要根据实际需要选择经济适用、物有所值的套餐,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情景二学生通过自身的选择消费,明白洗衣液或洗衣粉是家庭常用与生活必需品,大包的既经济实惠,又节约资源,体现了绿色消费理念。
这一个环节通过以上两个生活情景让学生自己体验选择消费,既是对课本知识的深化和检验,又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热情,掀起了一个课堂小高潮。
第四环节:课堂小结
让学生总结归纳如何做到合理消费,学生总结后,笔者以“树立合理消费意识,成为理性的消费者”结束了本节课。同时多媒体呈现第五环节:课堂延伸(寒假外出旅游,请你为这趟家庭旅游设计几个省钱的窍门)。通过课堂延伸这个环节让学生在生活中进一步思考如何做一个理智的消费者。在课后引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节省开支:提早购买便宜机票、考虑拼团、合理设计路线、带上学生证、随旅游团购物要谨慎、错开出行高峰等。
最后在学生及听课教师的掌声中,笔者宣布下课,完成了整个课堂教学。
二、教学反思
新课改强调在教学中要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开发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围绕学生在生活实际中遇到的问题,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社会生活的要求和规范,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本课题《学会合理消费》中的适度消费、理性消费是教学重点,确立绿色消费、追求物质消费的同时注重精神消费是难点。在进行本节课设计时,笔者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力求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在思想感情上认同和接受正确的消费理论。
一年级公开课教案及反思 篇11
一年级公开课教案及反思
小学体育走教案 班级:一(1)班人数:49教师:贾东琴 教材 1、各种姿势的走 2、游戏:沙包投准 水平目标水平一 教 学 目 标 运动参与目标:通过本课学习,学生培养自觉参与体育学习的习惯,激发兴趣。 运动技能目标:通过学生的学习体会正确的行走姿势,逐步养成抬头挺胸的走路习惯 社会适应目标:在友好和谐的课堂气氛中,体验合作的快乐,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培养合作精神。 课的部分 课的内容 教学组织与要求 练习次数 时间 导 入 与 热 身 一、集合整队 二、师生问好 三、宣布课内容及目标; 四队列练习: 立正、稍息、看齐、散开 组织: ○○○○○○○○○ ○○○○○○○○○ ××××××××× ××××××××× △ ○→女生 ×→男生 △→教师 要求: 1、教师精神饱满,声音洪亮 2、语言启发引导学生积极认真练习 3、表扬激励 学生以四列横队集合 1集合做到快、静、齐 2注意力集中、精神饱满 3、在教师语言激励下动作准确整齐,精神振奋。 2次 2 分 钟 学 习与 体 验 一、游戏:老鹰抓小鸡 全班按四列横队报数后分成8组 二、热身:徒手操 要求: 1、教师巡回指导 2、提醒学生积极跑动 3、口哨声提醒学生集合 教师口令带领学生 要求:口令清晰 组织队形:成集合队形散开 学生积极主动进行热身 各 1 次 2 分 钟 6 分 钟 合 作 探 究 三、各种姿势走的练习1、分组排队走 2、走平衡木 3、头顶沙包走 4、蛇形走 重点:走的放松、自然、协调 难点:抬头、挺胸 四、游戏 沙包投准比赛 规则:全班按四列横队分别围成四个圆面向圆内的红桶,所有同学各持一个沙包,听到口令后将沙包扔进桶,以桶内沙包数多的为胜。 组织队形: ○○○○○×××××× △ ○○○○○○××××× 要求: 1、全班分两路纵队,前后间隔一臂距离,注意队排整齐勿前后拥挤 2、教师口令提示学生 3、注意抬头挺胸将沙包控制于头顶,如沙包掉下要立即捡起,避免碰到其他同学 4、蛇形走不要碰到地上的沙包 5、收放沙包要及时 组织: 1、讲解规则进行比赛 2、在听到教师信号后统一扔统一捡 3、由各组小组长在沙包扔完后数桶内沙包个数并大声报出 4、及时表扬鼓励胜出小组 2次 4次 3次 2次 4-6次 16 分 钟 10 分 钟 身 心 放 松 1、放松:照镜子 2、总结、评价 3、整理器材 4、师生再见 要求: 1、全班按四列横队拉成四个圆; 2、各组轮流请同学到圆圈中做“照镜子的人”,其他同学做“镜子”; 3、小结本次课的情况,表扬表现优秀的同学; 4、布置收整器材。 学生: 1、认真放松; 2、注意听教师小结本课情况。 4 分 钟 课的设计说明 一、指导思想: 本课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本着“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快乐为主题”依据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结合本课教材内容,围绕五个学习领域,给学生创造一个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通过教师的启发、引导让每位学生以饱满的热情,积极的姿态,投入到学练中,使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享受到在运动中做主人的快乐。从而促进学生创造性的学习,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培养学生在学练中养成主动参与的习惯,增强自信心,增进团体合作意识。 二、教材分析: 本节课教材是“课标”中水平一走的部分,本节内容与学生生活及行为习惯息息相关,因此将走的放松自然作为重点,走路时抬头挺胸作为本节课的难点。通过头顶沙包保持不掉使学生体会抬头挺胸的走路姿势,逐步培养良好的走的行为习惯。以沙包投准作为拓展游戏,增强各小组之间相互比较的竞争意识,加强纪律约束激发兴趣。 三、学情分析 本节课授课对象是刚入学不久的一年级学生,他们活泼好动,纪律性和自我约束性不好,好奇心强爱表现,对于体育课的课堂常规和纪律都很模糊。 四、教学方法及思路 1.本节课活动难度逐步增加,形式多样,使学生培养正确的行为习惯。 2.教学中利用沙包这一简单自制器材进行多次使用达到一材多用。 3.教学中收放结合,有意识地让学生自我锻炼,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 4.采用游戏竞争等活动,提高学生参与体育课的积极性。 专家点评: 一、内容:上课内容要符合学生实际发展水平,加强课堂常规教学; 二、备课教案:1、仔细钻研教材,选取适合教学和学生发展的内容 2教学目标要明确,教法学法分清和要求写清楚; 3、备学生。了解学生的体验和需要,站到学生的角度分析学生; 三、上课:1、展示和讲解示范要充分,体现正面直观教学; 2、加强与学生互动教学,给学生展示的机会以达到心理健康的教学目标 3、游戏要讲清楚规则、方法和要求,体现趣味性和奖惩性; 4、提高驾驭课堂的能力、收放结合,注意安全; 5、利用音乐等手段活跃课堂气氛。 教学反思 本节课教学设计与学生实际水平有出入,没有充分而细致的备学生。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应注意低年级的教学应该多一点耐心,从细节和常规入手。技能教学不是教会孩子跑的有多快、跳的有多远,排队的快、静、齐,对教师口令正确及时的反应本身就是技能教学。我忽略了上体育课最基本的也是最首要的任务,以至于学生乱了我也乱了,出现教学环节漏上,教学讲解和师范都不规范这样的低级差错。反思总结了以下几点: 一、应该多看,多想、多找一些有效的方法去教会他们站队,平时上课既要注意树立纪律约束也要多用一些孩子们喜欢听、乐意听的语言,以表扬、鼓励为主。 二、从教材上说,走本身是很枯燥的内容,怎样上的让学生感兴趣,能够集中他们的注意力,手段要更丰富多样,或许可以尝试配乐等。另外要仔细研究教材,将教材内容细化分化。 三、从课的设计思路上来说,拉圆投沙包进桶避免了沙包前投练习中重复奔跑捡沙包的麻烦但也造成了学生练习队形不固定场面混乱。或许可以尝试利用篮球场上的圆圈进行练习,还有将红桶这种不易固定的目标换成呼啦圈或大纸箱等。 四、再说到器材,在本节课的设计中对沙包的利用非常充分,既可以顶在头上走解决本课的重难点,也可以放在地上进行“蛇形走”增加练习趣味,最后还可以进行沙包投准可谓一举多得。但应多准备几个防止出现漏、坏沙包影响正常示范。
小班科学公开课教案及教学反思 篇12
生活中各种各样的声音无处不在,有鸟叫声、雷鸣声、树叶的沙沙声,琴儿的叮咚声……这些都会引起孩子们的好奇和探索,而孩子语言能力的发展又是以倾听为基点的,因此,我选择了这一内容设计本次活动。
二、过程实录
(一)活动目标
1、使幼儿乐于倾听各种悦耳的声音,培养幼儿的倾听能力。
2、通过探索、操作活动,激发幼儿对各种声音的兴趣。
(二)活动准备
1、展示台上面陈列着各种会发声音的玩具及乐器,能够使幼儿人手1至2件,并用布遮盖好。
2、电脑、投影仪、投影屏、激光笔及“这是谁的声音”光盘。
(三)活动过程
1、玩玩具,找声音。
(1)引导幼儿进入活动室,请配班老师启动“会发声的玩具狗”。
师:哎呀,活动室里可真安静。听,谁在叫?……
幼:是小狗在叫,“汪汪汪”。
师:哈哈,原来是玩具狗叫了,你们喜欢玩玩具吗?今天,我们准备了好多玩具,大家来玩一玩,并听一听它们会发出什么声音。幼儿自由地玩玩具,听声音,教师鼓励幼儿多交换。
(评:在安静的环境中,以玩具狗的叫声吸引幼儿的兴趣。同时,错落、美观又便于幼儿取放玩具的展台及各种启动后会发声的玩具,更激起了幼儿探索的欲望。整个环节让幼儿在自由的摆弄中探索它们发出的声音,并尝试模仿其声音,充分调动了幼儿触觉、听觉,使多种感官协调作用,符合幼儿认知特点。幼儿此时的情绪十分高涨,都有了迫不及待地想表达自己发现的愿望,为下面的表述做了充分的准备。)
(2)交流自己听到的声音。
师:你玩得开心吗?你怎样让小玩具、小乐器发出声音的?你会学这个声音吗?
幼A:我很开心,我一压娃娃的肚子,娃娃就唱歌了,它唱“我的好妈妈……”
幼B:我敲了琴,它叮咚,叮咚,叮咚响,很好听。
幼C:我发现它有电池。我一开,汽车就跑起来了,还有“嘀嘀”的声音。
幼D:我在“小青蛙”开关上转呀转,它一边跳一边叫“呱呱呱”,怎么也停不下来。开始很好听,后来就觉得吵了。
(评:在良好情绪的激励下,幼儿几乎每人都讲了自己的发现,还学了各种声音,能力强的幼儿还表达对声音的喜好,因此既交流了成功的体验又为幼儿正确区分悦音与噪音打下了基础。)
2、回忆以往听到的各种声音。
师:除了这些玩具、乐器会发出声音,平时在公园里、马路上、家里,你还能听到什么声音,你来学学看?
幼A:马路上,汽车的声音最多,“嘀嘀叭叭”。
幼B:我最喜欢听下雨的声音,“哗啦、哗啦”。
幼C:我家里的洗衣机声音最响,“轰隆、轰隆”,可难听了,妈妈说这洗衣机要坏了。
幼D:我家楼上的姐姐会弹钢琴,“叮咚、叮咚”的乐曲声,真好听。
师小结:生活中,会听到各种各样的声音,有的好听,有的难听,好听的声音,我们多听听,那些难听的声音我们不喜欢。
3、游戏:听听这是谁的声音?
师:看你们开心的样子,电脑娃娃也想来和你们做游戏,不过电脑娃娃要你们仔细地听,猜猜是谁的声音,猜对了它还会把小门打开,给你们看看里面有谁并表扬你们。(放“这是谁的声音”光盘。)
老师与孩子看电脑听声音,猜各种动物或乐器等声音。
师小结:今天玩得真开心,电脑娃娃也一直称赞我们听得仔细,我们请它和我们一起去室外听听外面的声音吧!
三、活动评价
1、在整个活动过程中,孩子们始终处于宽松、愉快的氛围之中。孩子们兴趣高涨,积极主动地学习,真正体现了幼儿的主体性,孩子的情感及表达欲望得到了充分的满足。
2、活动中充分调动了幼儿多种感官的协调作用,如入场后玩具及展台的布置给幼儿以美的视觉效果,幼儿主动探索玩具发出的声音又充分调动了幼儿听觉、触摸觉等。
3、运用现代教育手段,结合幼儿游戏,能更进一步激发孩子的积极性。
4、整个活动目标明确,层次清楚,从第一环节引导孩子有意识地倾听各种玩具和乐器的声音,到第二环节,能回忆日常生活中听到的各种声音,到第三环节分析性地倾听各种声音,环环相扣,层层推进,达到了预期的目的和效果。
教学反思
本次活动,通过对探究过程与结果的表达和交流,孩子们由于有亲身的经历和体验,就乐于表达和交流。
本次活动的成功之处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活动环境体现自由性。幼儿在看一看、玩一玩、比一比中自由探索,从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2、活动内容凸现生活性。活动中的内容都是来自幼儿生活中的内容。
3、活动过程呈现轻松性。幼儿在整个活动中都比较轻松,打破了以往的教于学的模式。
4、活动策略的多样性。
公开课《毫米的认识》教案及反思 篇13
考试前三天, 在一个班试讲, 好于预期, 让我信心倍增。
考试前一天, 我带上了平时最得意的弟子, 雄赳赳地踏进学校多媒体会议室。接下来事情的发展远远超出了我的控制。我像个小丑一样在讲台上兴高采烈、手舞足蹈, 学生却像路人甲乙, 忙着偷瞄课本, 无暇关注, 偶尔的善良让他们抬头望我几眼, 想要配合地说些什么却显得一脸茫然。几次尝试的结果便是失望控制了我的大脑中枢, 沮丧弥漫了我周身血液, 于是我心安理得地放弃了对学生的要求, 也强颜欢笑地表演着独角戏, 并草草结束。
对我来说, 这次公开课是失败的, 对学生的错误预测, 直接导致了我对教学内容和方法组织的失误, 并影响了上课的情绪, 巨大的落差让我沮丧万分。
正当我反省时, 不经意间瞥见了空荡荡的会议室后面有个害羞的小男孩还在望着我, 看我抬头看见了他, 他才鼓足勇气, 怯生生地说:“老师, 我帮您拎电脑吧。”他边说边走到我面前, “您千万别生气, 我们班同学今天表现不好, 不是针对您, 主要是因为明天就要考试了, 大家都很紧张, 心里不踏实, 昨天都不是这种状态;其实您上课的内容真的很有用, 也挺有趣的, 我都能感觉到您费了很多心思, 可是发言的太少了, 我都觉得对不起您……”听到学生的话, 我热血上涌, 堵住了喉咙, 泪水充满了眼眶, 想说句谢谢, 却感觉那么吃力和苍白。
回到办公室, 送走了学生, 我才渐渐稳定了情绪, 为自己轻易的沮丧而懊恼。
坐在课堂上的学生, 从来都不是简单的知识的容器, 我们教师说什么就接受什么。他们首先是人, 有自己的思想, 有独立思考的能力, 教师上课的责任就是把人类积累几千年的智慧转化为学生可以理解和接受的知识。因此, 教师在“备学生”的过程中更要综合考虑, 不仅包括与教学相关的知识掌握程度、接受能力、思维习惯等, 更应该分析他们的学习环境、揣摩他们的心理状态、体谅他们的苦衷与不易、容忍他们的小脾气甚至错误。
即便如此, 也不能时时事事都照顾周全, 因为时代在发展、环境在变化、学生在成长, 所有变量都决定了教育的不可复制性, 即便面对同一群孩子, 也没有一种教育方法是万能的。所以我们没必要对自己求全责备, 而是要在与学生交流、沟通的尝试中不断完善对学生的判断, 并因势利导。教师, 不要过高地估计自己对学生的了解能力, 更不能期望一劳永逸, 丰富对学生的认识永远是教师的必修课。
公开课《毫米的认识》教案及反思 篇14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了解树木生长需要的自然条件,激发幼儿亲近大自然的情感。
2、学说短句:春天到,桃花开,XXX来XX。
3、能安静地倾听别人的发言,并积极思考,体验文学活动的乐趣。
4、根据已有经验,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
【幼儿经验】
课前带领幼儿观察春天的季节特征,知道一些常见的树木的名称。
【活动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小桶若干。
【活动过程】
一、活动导入:
1、幼儿听着音乐,边唱边跳走进教室。
2、刚才我们唱了一首春天的歌,春天真美呀!你们喜欢春天吗?你喜欢春天的什么呀?
(引导幼儿连贯表述短句)
二、互动学习:桃树的朋友
1、观看课件Ⅰ:
观察指导:这是一棵什么树?它长得怎么样?(引导幼儿跟桃树姐姐打招呼)
互动讨论:是谁帮助桃树姐姐采蜜的?
模仿体验:(引导幼儿边说短句边学做蜜蜂采蜜的动作)
“春天到,桃花开,小蜜蜂来采蜜”。
2、续看课件Ⅱ:
互动讨论:桃树姐姐为什么哭呀?
有什么好办法可以帮助桃树姐姐?
啄木鸟是用什么来捉虫的?
模仿体验:(引导幼儿边学啄木鸟捉虫子的动作边说短句)
“春天到,桃花开,啄木鸟来捉虫”。
3、再看课件Ⅲ:
互动讨论:猜猜是谁在挠桃树姐姐的脚呀?
观看录象:蚯蚓松土
模仿体验:(引导幼儿学学小蚯蚓松土,并说说短句)
“春天到,桃花开,小蚯蚓来松土”。
4、总结归纳:桃树姐姐有这么多动物朋友的帮助,越长越美丽。
(师幼再次欣赏ppt并完整表述短句。)
5、拓展提问:桃树姐姐除了有这些动物来帮助它,你们知道还有哪些朋友也会来帮助它,让它长得更好花儿开得更美呢?
6、观看课件:春雨和太阳来帮助桃树姐姐。
三、结束活动:我们来浇水
桃树姐姐的朋友可真多,你们想成为桃树姐姐的朋友呢?那我们就为小区里的桃树浇浇水吧。
教学反思:
幼儿的兴趣非常浓,能积极回答老师的问题,但在幼儿讨论的这个阶段,我应该创设情景,让幼儿体验。我会多看看多学学,让以后的教学活动能够更好。
公开课《毫米的认识》教案及反思 篇15
活动目标:
1、在游戏、欣赏的过程中,体验疯狂的头发带来的视觉冲击。
2、探索用吹画的方式大胆的表现颜色、造型夸张的发型。
3、感受颜料自由流动所产生的乐趣与美感。
4、培养幼儿的技巧和艺术气质。
5、体验想象创造各种图像的快乐。
活动准备:
ppt课件、吹风机、颜料(红、蓝、黑、黄)7组、画纸、水彩笔、滴管人手一个、抹布、罩衣、音乐等。
活动过程:
一、出示吹风机,激发幼儿兴趣。
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个秘密武器,听一听它的声音,猜猜是什么?(出示电吹风)我们今天用它来玩一个好玩的游戏,名字叫做“疯狂的头发”。游戏开始啦!(播放音乐,请个别幼儿上来,用电吹风吹她的头发,引导幼儿直观感受、体验头发疯狂的样子)
二、出示ppt课件欣赏图片,感受夸张的头发造型。
师:我这里有几张疯狂的发型图片,我们一起欣赏一下吧。这些发型哪里疯狂了?像什么?
小结:原来疯狂的头发不仅发型特别,颜色也很疯狂呢。
三、师示范吹画的步骤和方法。
1、在纸的下半部分画上表情夸张的大脑袋并添上你喜欢的表情(上半部分要留给头发)。
2、用滴管滴在头部边缘再用吸管向脑袋外面吹出疯狂的头发来。
3、在吹的时候,身体是蹲下来的。吸管要斜斜的靠近颜料,对准了用力吹,颜料就飞出去了。
四、师交代吹画时的注意要求。
1、使用滴管换颜色时要记得先把滴管里面的颜色挤压干净后再去吸其他颜色。
2、注意保持画纸的干净整洁,手上沾染了颜料要用桌面上的湿毛巾擦。
3、注意用滴管不能吸太多的颜料,以免纸张被颜料浸透而破洞。
五、幼儿创作,教师巡回指导。
(重点指导吹画时幼儿的姿势和吸管的位置)六、欣赏讲评。
师:你觉得谁画的头发最疯狂?哪里疯狂?
教学反思:
在出示范图的时候,范图过于单一,可以准备多样性的范图,整体活动不错。
公开课《毫米的认识》教案及反思 篇16
[案例一]《分米、毫米的认识》
创设情境:动画展示孩子们喜欢的孙悟空, 同时配音:孙悟空的金箍棒可长可短, 长的时候可伸到1米、几米、几百米, 甚至伸到天上去, 短的时候可缩到1分米、1厘米甚至1毫米……同时课件展示伸长1米的金箍棒及缩短到1毫米的金箍棒。因为1毫米的金箍棒在课件上很短, 于是就出现了将1毫米放大的画面, 放大之后的1毫米正好与原来课件上1分米的长度一样长, 并且两个长度同时呈现在一个视窗内。教师及时引导学生捕捉数学信息:从刚才的故事中你能找出哪些数学知识?接着运用课件展示学生使用的直尺, 一一认识分米、毫米及它们之间的进率。
这样的故事情境制作精美, 引起了学生极大的兴趣。看似无可挑剔, 可当教师运用课件显示出生活中的各种物品, 让学生填出合适的长度单位时, 却出现了令人尴尬的局面。例如:生活中常见的床长2, 课桌高约7, 等等, 学生的答案五花八门。绝大多数学生填写了床长2厘米、桌子高约7厘米;个别学生填床长约2米, 桌子高约7分米;还有的学生填床长2分米, 桌子高约7毫米。课下, 我询问了学生的想法, 多数学生说看到课件上显示的床、桌子就那么长。看来, 学生还是不能完全理解课件演示和生活实际这二者的关系。
[案例二]《厘米和米》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
教师在利用课件演示讲解完厘米和米的知识后, 让学生做第53页的“想想做做”。
4.在 () 里填上“米”或“厘米”。
(1) 床长2 () 。
(2) 粉笔盒高8 () 。
(3) 铅笔长20 () 。
(4) 旗杆高15 () 。
生1:床长2厘米。
师:你能用手比画一下2厘米多长吗?
生1:大约这么长。 (学生用手势比画的长度正确)
师:那为什么说, 床就只有这么长呢? (边说边用手表示长度)
生1:在课本的59页第4题有呀, 2厘米多一点。
(许多同学疑惑地把书翻到59页, 果然有一幅图, 长方形, 长2厘米多, 宽1厘米多, 标有汉字“床”)
师:你知道床是做什么用的?
生1:睡觉用的。
师: (手示2厘米) 这么长的床, 人能睡得下吗?你家的床有多长呢?
生1:我家的床有两张课桌这么长。
师:两张课桌这么长的床, 长度是2厘米吗?
生1:应该是2米。
师:对。床的长度应该是2米。59页这张图是床的示意图。如果画成真的2米, 那我们的书该有多大呀。
生2:旗杆高15厘米。
师:你能指出15厘米有多高, 或者说说和什么东西一样高吗?
生3:15厘米这么高。
(学生拿起20厘米的塑料尺, 握住5厘米, 准确地竖起了15厘米)
师:你在什么地方见过这么高 (手示15厘米) 的旗杆呢?
生3:星期天爸爸带我上街时买的, 是一面鲜艳的五星红旗, 现在还插在我的写字台上呢。我量过, 旗杆就是15厘米高。
师:不错, 你说的那种旗杆, 是插在桌子上的旗杆。但我们平常说的旗杆, 是早晨升旗时用的, 那种插在地上、有五层楼房那么高的旗杆。这样的旗杆是不是15厘米高呢? (学生纷纷举手)
[思考]
2厘米长的床, 20米长的铅笔, 15厘米高的旗杆……你别以为是学生在捣蛋, 他们在回答问题的时候是十分认真的;更别认为他们笨, 从他们的回答中闪现出了思维的火花。这种思维的火花同时也暴露出我们的教学出了问题。问题在哪儿呢?
经过反思, 我发现学生对于厘米、分米、米等长度的认知完全建立在一种抽象的逻辑思维之上, 课件虽起到了帮助学生在大脑中建立长度单位概念并理解它们之间进率换算的作用, 但由于对实际长度的放大、缩小等技术处理, 在客观上使这种理解已经变得抽象化, 学生的思维脱离了实际长度的表象支撑, 这样就造成了学习上的困难。翻开课本, 发现教材在知识的呈现上也与《分米、毫米》这节课的课件一样, 由于受到篇幅的限制, 都是将实际长度进行放大或缩小, 这不利于学生依赖实际长度的表象来建立长度单位的概念。虽然这些实际物体的课件制作很精美, 但学生的学习仅仅依赖于课件所显现的物体的长度, 思维缺乏表象支撑, 就会感到特别抽象, 只能靠记忆来记住一些结论。虽然第二个案例中的教师在处理这样的尴尬问题时很巧妙, 但我们仍然从教学效果中明显地看出:因为学生的思维离开实际长度表象的支撑, 就失去了思维的源头活水。除了少数尖子生外, 大多数学生在换一个类似床长2 (填上合适单位) 的填空题时仍然感到困难。
[案例修改]
基于这样的思考, 在教学这部分内容时, 我们可以这样修改。
在使用课件的同时, 每次演示后均加入在实物尺子上寻找实际长度的活动。比如, 在通过课件让学生认识了1分米之后, 迅速让学生在实物直尺上找出10厘米的长度。通过用手势表示出来、找一找身边这么长的物体、画一画1分米的线段等一系列活动加深学生对1分米长度单位的印象, 并进行一系列相关表述物体长度的训练。在找一找的活动中, 还可提醒学生:“你还能在直尺上的其他地方找到同样长的1分米的长度吗?”这样学生就可能会找到很多这样的1分米, 如2~12厘米、3~13厘米、4~14厘米等等。
而在利用课件认识了1毫米之后, 同样安排学生在实物米尺上找一找1毫米、2毫米、5毫米、10毫米等, 找一找生活中1毫米厚、1毫米长的物体的长度等。教师有必要演示并出示各种厚约1毫米的卡:如工资卡、医疗保险卡……让学生感知并加深1毫米的长度概念。学生在头脑中有了实际长度作表象, 就不再是机械记忆, 而是形成了鲜明的印象, 使枯燥的知识变得生动鲜活起来。
【公开课《毫米的认识》教案及反思】推荐阅读:
认识毫米和分米 公开课教案(苏教版二年级下册第五单元)08-29
毫米分米的认识说课教案10-20
毫米的认识观课报告07-13
《毫米、分米的认识》教案09-30
《毫米的认识》说课稿06-18
小学数学《毫米的认识》说课稿07-25
分米和毫米的认识导学案06-19
《分米和毫米认识》09-12
三年级数学毫米的认识说课稿06-30
《分米和毫米》教学反思0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