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圈和水循环教案

2024-05-26

水圈和水循环教案(通用3篇)

水圈和水循环教案 篇1

《水圈和水循环》教案

吴国良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水圈的组成、水体及水圈的特点;(2).认识水循环的概念、类型、环节和意义;(3).掌握洋流的概念、形成、分布和影响。

2、过程与方法:

(1).结合图示熟悉各种水体的储量;

(2).根据“水循环示意图”比较三种水循环的差异。

(3).联系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和分布,认识洋流的形成和分布规律;(4).联系世界气候、渔场,分析洋流的地理意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增强节约用水和保护水资源的意识;(2).加深水资源有限性的认识;(3).增强认识自然、利用自然的意识。【教学重点】

1、海陆间水循环的过程及地理意义。

2、洋流的形成、分布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教学难点】 洋流的形成、分布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课时安排】 2-3课时

【教学方法】

1.多媒体教学法;

2.读图分析讨论法; 3.案例分析法;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复习地球存在生命物质的条件。

水是生命之源,在《地球的宇宙环境》一节中也讲过: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之一是因为地球有生命之源———水,地球上各种水体共同组成的一个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就是水圈。

第三节 水圈和水循环

一、水圈的组成

1、水圈的概念

地球上的各种水体,共同组成了一个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水圈。

材料展示

[材料] 课本材料 “地球表面71%被水面所覆盖,地球有水的行星之称”

思考讨论 :地球上有丰富的水,但为什么许多地方缺水严重?

读课本图2-3-2 地球水体的存在形式及所占的比重

2、水圈的水体组成 水圈是由各种水体组成的。

分析缺水的原因:(1)可利用的淡水资源储量小——自然原因(2)污染和浪费严重——人为原因

实际上,陆地上冰川是淡水的主题,但不易利用,浅层的地下淡水、湖泊淡水、河水容易利用。

(转折导入)李白诗:“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黄河水奔流到海真的不复回吗?

二、水循环及其地理意义

1、水循环的概念(学生看书自学)

水循环是指自然界的水在地理环境中通过各个环节连续运动的过程。

2、水循环的类型

板图讲解水循环过程(教师边绘边讲)

拓展讨论: 引导学生讨论目前人类主要有哪些活动影响着水的循环

如修建水库、植树造林;跨流域调水(南水北调)

3、水循环的意义(学生看书自学)

地球上的各种水体通过蒸发(包括植物蒸腾)、水汽输送、降水、下渗、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等一系列过程和环节,把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生物圈有机地联系起来,构成一个庞大的水循环系统。其意义有三点:

1)水循环维持着全球水体的动态平衡,促使水资源不断得以更新。

2)水循环既是物质流又是能量流,它使自然界的物质循环运动和能量传输得以转化。3)水循环影响着全球气候,塑造着地表形态。

思考讨论 :引导学生讨论“水资源可以永续利用”,并且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

(这应从正反两方面来加以辩证的认识:水资源处于不断循环更新状态,从这一意义上讲,水资源是可更新资源,是可以永续利用的;而在一定的空间与时间范围内,水资源是有限的,如果人类用水量超过了水循环更新的速度,或者水资源遭受污染,就会造成缺水或水质性缺水,因此水资源并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

课本活动 看图2-3-4和2-3-5:

讨论:比较两条河流径流量的季节变化有和异同,并分析其主要原因。

判断它们分别以那种补给类型为主。

教师提问、学生回答 : 根据坐标分析影响因素

(1)河流一年中哪几个月的流量较大,什么原因?

(2)图2-3-5中1、2、11、12月份有何异常,为什么?

(教师)这幅图反映的是处于干旱地区的河流的水源补给状况。处于干旱地区的河流,由于降水较少,水源主要靠高山、高原上的冰雪、冰川融水来补给。而冰川融水量的多少,与气温的高低有直接关系。气温升高,山上的冰川融化,河流的流量就会增加。在我国新疆地区天越旱,人们越盼望出太阳。图中1、2月份是空白,说明气温在0℃以下,山上冰雪冻结,河流断流。

材料展示 [材料] 在十年前,日本的科学家曾经做过一个有趣的实验:在日本以东的洋面播撒了大量的带有颜色的物质。大约五十天以后,这些带有颜色的物质在美国旧金山以西的洋面出现了。这一有趣的实验说明什么 ?

(世界大洋的海水是连续运动的整体。)

三、洋流及其地理意义

(一)、洋流的概念及分类(学生自学)

洋流是海洋水沿相对稳定的方向作大规模运动的现象。洋流是海水运动的基本形式。根据水温状况,洋流分为暖流和寒流。

思考讨论: 暖流和寒流的水温状况

温度较流经海区水温高的是暖流,较流经海区水温低的是寒流。同一纬度的海区,暖流水温高,寒流水温低。在不同纬度海区的暖流水温不一定高于寒流。一般的,从低纬度流向高纬度是暖流,从高纬度流向低纬度的是寒流。

学生阅读知识窗 这部分内容主要说明什么问题?

1.洋流按成因的分类

2.洋流的形成往往不是单独受一因素影响,而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转)下面我们通过阅读课文中的两幅图形;来掌握全球洋流分布规律,(二)、表层洋流分布规律

世界洋流分布简图

1.看图2-3-6思考洋流的流向和盛行风向之间有什么关系?说明洋流的主要动力是什么?

2. 展示世界洋流分布图

① 以太平洋为例,说明大洋表层洋流分布有什么规律?并说出具体的洋流名称。

提示:纬度位置、海陆位置

② 南半球横贯三大洋的西风漂流和如何形成的?为什么北半球的西风漂流被阻断?

提示:南北半球海陆分布的差异

③ 观察北印度洋海区有什么特殊情况?并分析原因。.

提示:季风和北印度洋的面积

教师总结:(边绘洋流模式图边讲解)

1.在南北半球中、低纬度海区,形成以副热带为中心的大洋环流。2.北半球中、高纬度海区,有呈反时针方向流动的大洋环流。3.南纬40°附近海域终年受西风影响,形成西风漂流,4.北印度洋海区形成季风洋流。

(承转)由于地球表面的自然环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地理环境中各组成要素和气候、水文、生物等要素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因此,作为地球水体的主体海洋水的运动必然对周围环境产生重要的影响。

(三)、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1)调节全球热量平衡

(2)影响沿岸气候,暖流增温增湿、寒流降温减湿。(3)寒暖流交汇形成渔场

5(4)扩大了海洋污染(5)影响航行 板书设计

第三节

水圈和水循环

一、水圈的组成

1. 水圈的组成 2.可利用的水资源

3.淡水资源的分布不均匀及解决措施

二、陆地水的更新——水循环

1.水循环的过程及主要环节 ?

2.水循环的意义

三、陆地水体的补给关系

1.大气降水补给

水量变化与降水变化相关

2.冰川补给

水量变化与气温变化相关

3.河水与地下水相互补给

4.湖泊对河流起调蓄作用

【课堂小结】

指导学生总结、梳理本课知识,锻炼学生总结、梳理知识的能力

【课后作业】 【教学反思】

本节教材无论是讲述陆地水体类型,陆地水体的相互关系,还是陆地水的更新,始终围绕着水资源以及人类对水资源的利用这一主线展开,因此在教学设计中,也应对此有充足的体现,通过对三部分内容的学习,使学生切实感受到水资源的危机和水资源合理利用的重要性。对于本节教材中原理性内容或知识间相互关联性的内容,教学中力图通过动画、课件、示意图等形式使学生易于理解。这部分内容的教学设计注重了对学生读图技能的训练以及认定、提取、加工分析能力的培养。

“水圈和水循环”探究活动七例 篇2

“水圈和水循环”是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单元第三节内容,重难点是水循环的过程、主要环节以及水循环的地理意义。笔者试图通过构建探究式地理课堂,使教学内容问题化,将“结论”形式呈现的教材内容,转化为引导学生思考探究的问题,并围绕这些问题设计一系列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得出结论,活动中教师进行及时的过程掌控与方法指导,从而实现重难点的突破。为了使探究活动顺利进行,教师和学生都要做好充分准备,教师通过制作多媒体课件,创设探究情境并精心设计探究问题;学生认真预习教材内容,上网搜索相关资料。

探究活动一:水圈的组成

探究情境:先播放“水圈组成”的短片,然后投影“地球水体的存在形式及所占比例”图。

问题设计:地球上有哪些水体、水圈的主体、淡水的主体?

学生活动:读“地球水体的存在形式及所占比例”图,分小组进行讨论。每组选派一位代表发言,比比哪一组说出的水体形式多。

教师强调:水圈的主体和淡水的主体是不同的。

设计意图:培养小组合作探究意识,区分水圈的主体与淡水的主体。

探究活动二:目前人类直接利用的淡水资源

问题设计:说出陆地淡水主要由哪些水体组成?目前人类直接利用的淡水资源是哪些水体?

学生活动:读“地球水体的存在形式及所占比例”图,说出陆地淡水占地球全部水储量的百分比;在“陆地淡水饼状统计图”中,了解陆地淡水的组成及冰川所占的百分比。

设计意图:让学生知道。在地球全部的水储量中,陆地淡水仅占2.526%,而且绝大多数又以冰川的形式存在于两极地区和高山地区,难以大规模开发利用。人类目前可以直接利用的淡水资源少而又少,主要是河流水、淡水湖泊水和浅层地下水。以此来培养学生节约用水、保护水源、增强水资源的忧患意识。

探究活动三:水循环类型、能量来源及发生领域

探究情境:播放诗朗诵:“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问题设计:水循环按其发生的空间范围,可分为哪三种?水循环的主要能量来源是什么?三种水循环分别发生在哪些领域?自然界的水为什么能够循环不止?

学生活动:学生从教材中寻找答案:①海陆间循环、海上内循环和陆上内循环;②太阳辐射能和地球重力能是促使水循环的原因;③海陆间循环发生在海洋与陆地之间,海上内循环发生在海洋表面与海洋上空之间,陆上内循环发生在陆地表面与陆地上空之间。

教师指导:对于水循环的主要能量来源,应指导学生回忆上一单元中“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内容。让有兴趣的同学课后探究:“自然界的水为什么能够循环不止?”教师可作个别指导:形成水循环的内因是水的物理特性,因水随温度的不同,以固体、液体、气体三种形式出现,使水分在循环过程中的转移、交换成为可能。外因是太阳辐射和地球的引力,太阳辐射是地表热能的主要源泉,它促使冰雪融化、水分蒸发、空气流动等;地心引力使大气降水、地表水下渗、径流等得以进行。所以,太阳辐射和地心引力是水循环的动力。此外,流域的地质、地貌、土壤、植被情况,对水循环也有一定的影响。

设计意图:将教材上以“定论”形式陈述的内容,转化为引导学生思考探究的问题呈现,变被动吸收式学习为主动探究式学习。

探究活动四: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

探究情境:课件演示三种水循环分解示意图。

问题设计:每种水循环包括的环节有哪些?海陆间循环、海上内循环和陆上内循环都具备的环节是哪两个?哪种水循环涉及的领域最广、包括的环节最多?哪一种水循环所参与的水量最多?

学生活动:依次回答以上问题:①海陆间循环包括6个环节。海上内循环包括2个环节,陆上内循环包括3个环节;②蒸发和降水;③海陆间循环;④海上内循环参与的水量最多。

教师指导:水循环可分为两部分,即大气部分——水汽输送阶段和降水阶段;地面部分——径流阶段与蒸发阶段。每一部分都包含三个方面,即水分输送、暂时储存和状态的变化。状态变化在大气部分是通过凝结,把气态转化成液态;地面部分是通过蒸发,把液态转变成气态。

强调水循环的三个基本环节:①降水,包括陆地降水和海上降水;②蒸发,包括海上蒸发、陆面蒸发、植物蒸腾;③输送,包括水汽输送和径流输送。

设计意图:探究的问题层层递进,增强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的流畅感。探究问题多而细,直击考点。

探究活动五: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

探究情境:播放三峡工程和南水北调视频。

问题设计:目前,人类主要对水循环的哪些环节施加影响?人类对上述哪个环节影响最大?河川径流总量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水资源丰欠的重要指标,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具有哪些特点?应采取哪些措施调节地表径流时间和空间分布不均?

教师指导:学生回答时教师给予必要的指导和提示,并加以总结:①地表径流(修建水库、跨流域调水);②降水(人工降雨);③下渗(破坏植被等);④陆地水的蒸发(固湖造田)。提示学生从南水北调、三峡水库等方面思考。

学生活动:逐一思考上述探究问题,各抒己觅,如利用干冰进行人工降雨、南水北调等。得出“人类对地表径流的影响最大”的结论,并根据网上搜集的资料回答:“我国水资源时间上分布不均衡,夏秋多,冬春少;空间上分布也不均衡,表现为南多北少。东多西少;修建水库调节径流的季节分配;跨流域调水调节径流的空间分布。”

探究活动六: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问题设计:主要是哪一种水循环能够使陆地水资源不断得到补充、更新?海陆间循环联系了哪四大圈层?瀑布、峡谷、喀斯特地貌等侵蚀地貌和山麓冲积扇、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等堆积地貌是哪一种外力塑造的?滥伐森林,围湖造田,开垦湿地等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对局部小气候产生哪些影响?相反,植树造林、退耕还湖还湿地又有哪些积极影响?

教师指导:通过水循环示意图,引导学生探究前两个问题。

学生活动:分组讨论有难度的问题,列举以前学过的流水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

设计意图:通过以上问题的探究,水循环的地理意义将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自然生成。

探究活动七:课后活动“河流的补给类型”

问题设计:两条河流的主要补给形式分别是什么?影响两条河流径流量的主要因素各是什么?两条河流分别参与的是哪一种水循环?

学生活动:读课后活动“河流径流量与降雨量的关系”图和“河流径流量与气温的关系”图,思考讨论,并推选代表尝试回答。

设计意图:训练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拓展延伸,发散思维。知识迁移。课后活动的主题是水体之间运动转化的一个实例,有助于学生从另一个视角升华对水循环的理解。同时。河流的补给类型对河流汛期时间、出现原因和汛期长短具有决定性影响。

《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教案 篇3

教案设计

【教材分析】

本节课教学内容是济南版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二章的第三节课,是在前面我们学习了生态系统的组成以及食物链和食物网的知识基础上来进行的,因为在食物链和食物网的形成过程中,其中就伴随着能量的流动和物质的循环过程.由于有了前面的知识基础,为本节课的内容作了很好的铺垫,但本节课的知识内容比较抽象,所以在学习过程中还会有一些难度.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图片、PPT课件等的互相配合使用,使本节课的教学变得更加容易理解、易于接受、准确的掌握.

【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安排在八年级完成,从学生方面来讲,由于经过了初中一年多的学习,同学们已 经适应了初中阶段的生活环境;了解了生物学科的特点;适应了学科教师的授课方法,并且也形成 了自己的有特点的学习方法.也从小学生的学习思维模式逐步转化成了初中生的学习思想和理念. 所以,对于本节课的学习虽然会有一些抽象,但同学们一定会通过自己的努力、老师的引导,很好 地完成本节课的学习.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掌握物质循环的概念以及碳循环的过程.(重点)2.理解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联系和区别.(难点)过程与方法

通过了解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渗透生态系统是一个整体的观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人类的各种活动必须遵循生态系统的客观规律.

【重点和难点】

重点: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特点.

难点: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具有单向性和逐级递减的原因.

【课前准备】

学生:复习巩固上节课的食物链和食物网的知识.

教师:多媒体课件、图片、文本.

【学法指导】

(1)学生课前预习.

(2)课堂交流:师生交流,学生学会在教师引导下归纳总结知识点.(3)小组合作:上课之前学生按事先分组,进行合作交流活动.(4)小组交流:学生在交流中学会分析选择,培养综合能力.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幻灯片展示巩固练习题. 设计意图:复习旧知,强化知识,为新知铺垫.

二、导入新课: 首先请大家做一个快乐竞猜游戏.

假设你像鲁滨逊那样流落在不毛的荒岛上,随身尚存的只有少量的玉米和一只母鸡,那里除了能饮用的水外,几乎没有任何食物。以下哪种生存策略能让你维持更长的时间来等待救援:

生存策略1:先吃鸡,然后吃玉米.

生存策略2:先吃玉米,用部分玉米喂鸡,吃鸡下的蛋,最后吃鸡.

学生:每组学生各选一名代表,做出选择.(绝大部分学生选择的是2)

教师: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里.我们共同来看看鲁滨逊的选择是——先吃鸡,后吃玉米. 母鸡提出抗议:

对于母鸡的抗议,我们是可以理解的.我们必须给母鸡一个合理的解释,消除母鸡的不满情绪,这就要用到我们这节课所学内容. 板书: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设计意图:游戏引入,缓解了刚才提问时的紧张情绪.从同学们熟知的鲁滨逊漂流记入手,引起同学们激烈的讨论.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兴趣。设置悬念,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活跃课堂气氛.

三、教师讲解:知识点

一、生物系统的能量流动

过渡:那么什么叫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生态系统的能量是怎样流动的呢? 探究一:能量流动的过程

1.自主学习:PPT动态演示“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示意图”,阅读教材、思考:

(1)营养级的定义:食物链上的每一个环节,叫做_________,图中“草→兔→狐”这条食物链中,第一营养级是______,第二营养级级是______,第三营养级是______.

(2)强调作为生产者的绿色植物和所有自养生物都位于食物链的起点,即食物链的第一环节,构成了第一营养级。所有以生产者为食的动物都属于第二营养级,第三营养级包括所有以植食性食物为食的肉食性动物。

(2)请你指出每个营养级能量的来源和去路.

2.学生结合“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示意图”和教材内容,思考讨论,小组内交流答案,完成思考题(1)营养级;草;兔;狐.

设计意图:学生主动自学,明确营养级的概念,为学习能量流动的方向打下基础,通过识图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探究二:能量流动的特点

1.过渡:我们在能量流动示意图中,认识了能量流动的过程,仔细观察我们还会发现箭头全是单方向的。能量是否能逆向流动?或者是循环使用? 大家讨论,说出你的理由? 学生讨论:

小组代表:不会.(1)生物之间的吃与被吃的关系是不能逆转的,因而能量传递的方向也是不可逆转的;(2)各生物成分通过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是不能被生物重新利用的. 总结:同学们分析的非常好,由此可见,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的.

2.设疑:在能量流动示意图中,我们还发现箭头由粗到细,方框从大到小,大家讨论,发挥你的聪明才智,这说明了能量流动还有什么特点? 请结合教材内容及图片思考以下问题: PPT生态系统中各营养级能量比较模式图

(1)随着食物链的延伸,能量在各营养级上的含量有何特点? 生:能量逐级递减。每个营养级的箭头面积逐渐减小。(2)图中各营养级能量传递的效率是多少? 生:10% 总结:一般地说,能量在两个营养级之间传递的效率为10%—20%。(3)为什么上一营养级的能量不能100%传给下一营养级? 学生讨论、回答:

①各营养级的生物都会因呼吸作用消耗相当大的一部分能量 ②各营养级总有一部分生物的能量未被下一个营养级的生物所 利用 ③各营养级的尸体、粪便等流入到分解者被利用

(4)为什么食物链只有了3—4个营养级,一般不超过五个营养级?

学生讨论、回答:由于能量流动是逐级递减的,营养级越多,在能量流动的过程中消耗的能量也越多,当能量流动到第五营养级时,能量已经不足于维持一个营养级的生存,因此食物链中的营养级只有3—4级.

结论:由此我们得出能量流动的另一个特点是:逐级递减(能量传递效率为10%--20%)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兴趣,层层深入,注重知识的联系性,使学生对本节内容进行全面逻辑的学习。从实际数据出发,让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总结问题中所反映的规律,发挥主观能动性,牢固掌握知

识.

相关链接:请学生判断各层次代表的营养级,并思考:(多媒体展示)提出问题:

1.此能量金字塔各营养级有无倒置的可能?

2.该生态系统各营养级个体数量是否也呈金字塔形?有无倒置的可能? 3.如果要最大程度地减少能量的散失,应该怎么办? 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讨论并归纳总结.

学生回答1:没有,能量是第一营养级固定的,而且单向流动,逐级递减,下一营养级的能量来自于上一营养级,也总是少于上一营养级. 2:有,如一棵树以及树上的麻雀和害虫. 3:减少营养级.

教师总结:这一点也是我们研究能量流动的目的所在,我们总是希望能量能最大程度地流向人类,但是在生产实践中,能量的高效利用和持续利用总是矛盾着,这就需要我们运用能量流动的原理来合理调整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能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有益的部分.请学生说出在生活中应该怎样天正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才能使能量流动持续高效地对人类有益? 探究三:研究能量流动的实践意义

1.过渡:时间过的真快,半节课已经过去了,母鸡妈妈该等急了吧!请大家利用所学知识,解释鲁滨逊为什么“先吃鸡,然后吃玉米”. 学生活动:兴致很高,七嘴八舌,纷纷议论.

学生回答:用玉米喂鸡,增加了人在食物链中的营养级数,增大了能量浪费,违背了人对有限能源的最大利用原则.

设计意图:上课之初的一个问题贯穿能量流动的教学过程,有始有终.也让学生体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

请同学们与老师一起总结能量流动的过程: ①输入能量源头:太阳能 ②起点:生产者固定太阳能开始 ③输入总量: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 ④传递途径(渠道):食物链和食物网 ⑤传递形式(物质):有机物中的化学能 ⑥散失:主要以热能形式散失(呼吸作用)播放视频:阿拉斯加的物质循环影像. 知识点

二、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播放课件 :碳的循环图解

引导探索:1.碳在无机环境中的存在形式是什么?碳在无机环境与生物 群落之间以什么形式循环?碳进入生物群落的主要方式是什么?

2.碳在生物群落的存在形式、传递形式是什么?碳进入无机环境的方式是什么? 学生讨论:光合作用过程和呼吸作用过程中碳的传递过程.(每组推荐一个同学回答,其他同学补充,老师点拨指导.)

师生归纳: 大气中的CO2进入生物群落,主要依赖于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使无机“C”变为有机“C”,再通过食物链进入动物和其他生物体中,因此 从“C”的循环可见绿色植物是生态系统的基石;除此之外,还有化能合成作用的微生物也能把CO2合成为有机物。另外,生物群落中的有机“C”,通过呼吸作用和分解作用变成无机“C”回到大气中;还有一部分生物遗体没有被分解者分解,转变成为地下的石油和煤,暂时脱离循环,但一经开采燃烧,便可产生CO2返回碳循环. 得出结论:物质循环的特点 :周而复始

过渡:碳循环是自然界 中重要的物质循环,除此之外,还有? 通过图片认识水、氮循环的大致过程加深对物质循环的认识.

(视频播放水的循环过程)

水循环

小结:这就是为什么维持生态系统所需的大量物质,例如氧、水、氮、碳和许多其他物质,亿万年来却没有被生命活动所消耗完的原因.循环的特点是周而复始.

设计意图:以问题的形式引导思考,能增强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学生表达能力.及时总结提高学生的整体感知.

四、总结:能力流动和物质循环的特点和联系.

特点不同:能量流动是逐级递减的,物质循环是周而复始的.

联系:这两个过程密切相关,不可分割,物质是能量的载体.能量是物质循环的动力.它们将生态系统的各种成分联系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展示表格比较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设计意图: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比较,加深理解.突出重点和难点.

五、拓展创新:什么是水体富营养化? 文本方式介绍水体的富营养化.

六、名师解惑:

1.能够把生物体内的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并释放到无机环境中的生物是()A.生产者 B.消费者 C.分解者 D.以上都是 2.从物质循环的观点看,人体内碳元素的最终来源是()A.食物所含有机物中的碳 B.非生物环境中的碳

C.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中的碳 D.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

七、布置作业:课后习题,完成新课导学.

【板书设计】

第三节 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一、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探究

一、能量流动过程 探究

二、能量流动特点 ①特点:单向流动和逐级递减 ②能量传递效率:10-20% ③能量(数量)金字塔 探究

三、研究能量流动的意义

二、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碳循环、水循环、氮循环等

【教学反思】

本节主要讲述了能量流动的过程、能量流动的特点和研究能量流动的意义.本节课采用了 “激趣导学”课堂教学模式,借助多媒体手段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生物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以下是针对本节课的教学我的几点感悟: 1.成功点

(1)教师能够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本节以《鲁滨逊漂流记》的有关情节引入,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课堂上通过学生的互相讨论,学生的思维被充分地调动起来,主动参与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

(2)在教学中结合多媒体课件,不仅体现了生物教学生动、鲜活的特点,而且降低知识难度使学生更容易接受,同时教师的适当总结,可以使学生对知识有更深更全面的认识. 2.感悟点

在教学中,教师是学生学习和成长的帮助者,及时准确地发现学生的需求并提供恰当的帮助,是教师最重要的教学基本功.在教学过程中一切都应以学生的活动为主,教师只是一个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追踪本课教学过程,审视教学环节.我发现兴趣仍是学生学习的推动力,而通过多媒体的教学手法则很好的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当然,认真严谨的教学设计也是必需的.

附答案和解析:

上一篇:幼儿园欢庆六一活动总结下一篇: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课件 课文 10 风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