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数学《分数的大小比较》教学反思

2024-10-26

五年级数学《分数的大小比较》教学反思(共11篇)

五年级数学《分数的大小比较》教学反思 篇1

冀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分数的大小比较》的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1、教学过程符合学生认知规律。教师先通过铺垫练习让学生看图说出分数并说出分数的意义,在此基础上引出新内容,显得很自然。

2、通过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绿化空地的实际问题,创设了一个问题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教学过程重视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活动,建立分数大小的概念,顺其自然地得出比较分数大小的方法。

4、重视教学过程的直观性,自主学习有学具,集体探究有投影,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

不足之处:

1、对教学内容的处理:教师没有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给学生举一个例子,这样学生理解起来就比较容易了。如:一个西瓜两个人平均吃,每人吃一半,也就是1/2,三个人吃,每人吃一大角,也就是1/3。

2、教师的基本素质。

(1)当学生说得不正确或说得不完整时,教师没有及时采用灵活的方法进行巧妙地处理,应变能力还不够强。如:在全班交流研究结果时,有学生把1/2〉1/3说成1/2〈1/3时,教师应耐心地让学生想清楚再说一遍,学生仍然说错后,教师要冷静,有意缓解一下紧张气氛,可激励学生说:“谁能把这个问题给大家说清楚?”这样就把紧张的气氛缓解了,教师也从中赢得了考虑的时间。

(2)对学生的感受关注得不够,没有做到充分尊重学生。如投影的使用,直观性不强时应及时调整焦距,太偏应及时摆正。

(3)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还缺乏激励性。在本节课中,教师虽然能够对学生

进行一些评价,但缺乏从内心深处对学生的赞赏,在每次学生回答题后,评价的语言还缺乏激励性,没有使在学生获得知识的同时也体验到理解、信任、尊重和鼓舞。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巧妙地运用一些激励性的语言,使每一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4)教师的语言还不够简练和规范。如“分子相同”和“分子是1”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强调得不够或有时没有明确区分,在学生说成分子相同时,师没有及时进行纠正 。

努力方向:

1、加强学习。重点学习课程标准和课堂评价标准,掌握先进的教学理念和课堂教学评价要素,自觉在课堂上加以实施。同时注重向优秀教师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和素质。

2、勤于实践。针对自身存在的诸多不足,不断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进行弥补。特别对这次活动中暴露的突出问题,认真分析原因,学找对策,重点从内因上加以改进和提高。

五年级数学《分数的大小比较》教学反思 篇2

本课之所以取得很大成功, 主要是教者在“进”和“退”之间充分体现了数学课堂教学的独特艺术。

●“退”的策略

退到学生的生活现实。数学知识常常来源于现实生活。“统计与概率”知识与现实生活联系密切, 只有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才能让学生有效学习。本课学习新知之前, 教师通过学生生活中常见的抛硬币、买彩票现象和乒乓球比赛之前的猜球活动 (视频) , 再现这些随机现象, 使学生在熟悉的现实情境中开始新课的学习, 显得轻松和自然。

退到学生的已有旧知。美国心理学家奥苏贝尔曾说过, 影响学生新知学习惟一最重要的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本课学习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 与此相关的旧知包括游戏规则的公平性、分数的意义和可能性的大小、等可能性等已有知识。上课开始阶段安排适当的旧知复习, 能再现学生认知结构中的相关知识经验, 激活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结点, 为新课学习做好铺垫。

退到学生的思维起点。数学教学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 小学生的数学思维发展遵循着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过渡的规律。为使学生的思维得到有效发展, 在学习新知之初就应该为学生的思维发展寻找合适的起点。本课教学过程中, 教者通过设计的摸球活动, 由形象动态的直观感知引导学生逐步抽象为简洁明了的分数表达, 把可能性的大小知识与分数意义进行有机结合, 让学生初步感知用分数表示可能性大小的方法。这样的教学, 体现了“数形结合”的思想, 使学生的思维形成了合力。

●“进”的策略

进到学生的认知结构。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 是用抽象的数学语言表达具体可能性的概率。为帮助学生形成这一结构化的知识, 教者首先从等可能性1/2入手, 并强化这一认知, 继续在摸球活动中让学生体验用1/3、1/4、1/5表示可能性大小的方法;然后再通过具体摸球和抽象推想, 让学生学会用几分之几表示可能性大小;在此基础上, 让学生归纳和概括用分数表示可能性大小的方法。这样的学习过程, 从几分之一到几分之几, 从等可能性到一般随机现象的概率, 从直观操作活动到抽象归纳推理, 从个别方法累积到一般规律提炼, 有效沟通起分数意义与可能性大小之间的内在联系, 有利于学生形成稳固的认知结构。

进到学生的思维深处。如何让学生深度理解分数表示可能性大小的本质?这是本课的学习重点。在例2的学习过程中, 教者通过六张扑克牌的游戏活动, 以自主探究、观察讨论、合作交流等学习方式, 让学生感知、比较、归纳、概括、猜想、验证, 引导学生的思维活动逐步走向深入, 沟通起分数本质与概率现象的内在联系。这样的教学设计, 让学生在游戏活动中建立数学模型, 并学会从多角度思考问题, 在变与不变中把握基本规律, 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进到学生的实际应用。学以致用是数学学习的必然方向, 因为知识只有在实际应用中才能内化为学生的活性知识。本课的练习应用部分具有很大特色, 教者精心设计了六个层次的实践应用, “转一转”“连一连”“玩一玩”“涂一涂”“猜一猜”“试一试”, 以学生熟悉的转盘游戏、涂色活动、组合卡片、号码摇奖等情境, 逐层深入, 把本课所学知识进行灵活应用, 在应用中巩固了所学知识, 发展了思维能力, 提升了学生的数学素养。

此外, 作为一节信息技术辅助数学教学的课例, 教者合理使用了多种现代教育技术手段, 尤其是以交互式电子白板为平台, 精心准备多种教学资源, 精心预设学生的学习进程, 在师生对话和交流中达到课堂的动态生成, 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五年级数学《分数的大小比较》教学反思 篇3

本节课借助微视频,让学生学会比较简单分数的大小,知识点不难,但容易混淆,且新课程教学目标十分强调“情境性”、“过程性”和“思考性”,在学习方式上强调“自主性” “合作性” 和“探究性”。教材中是直接呈现图形,然后解决问题3/4和1/4谁大,1/4和1/2谁大?但我认为这样的情境具备学生动手操作的信息,但缺乏与生活的联系,不容易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在本次公开课上,我大胆创设教材,辅助课件,以“分西瓜”为主线贯穿课堂。

一、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情境一:唐僧师徒分西瓜——探索分子相同,分母不同的分数大小比较

故事开始了:唐僧师徒取经路上,得了个大西瓜,沙僧准备切西瓜了“我们4个人,每人吃1/4吧!”,猪八戒急了“不够,我要吃1/8!”我没有急于让学生立刻对这两个分数大小进行比较,而是问同学们:沙僧和猪八戒的分法,你有什么看法吗?学生马上站起来:我觉得猪八戒很傻,一个西瓜平均分成4块的话,每个人就吃得比较多,而平均分成8块,一块就变的更小了;我也认为猪八戒傻,把西瓜切得越多块,每一块就会越小。

二、动手操作实践,体验学习过程

将“切西瓜”转化为“用涂色表示分数”的操作活动,学生通过先将两个一样的正方形平均分成8份,分别涂其中的3份、2份、1份,再比较涂色部分所占面积的大小,从而判断分数的大小3/8 > 2/8 > 1/8,然后观察三个分数的特点,得出:同分母分数相比较,分子大的分数比较大,分数小的分数比较小。

三、设置闯关练习,参与中巩固知识

因为本节课使用多媒体,有利于习题的呈现和讲解,于是课堂巩固时,我简单的用一句话调动起学生挑战的欲望“出几道题考考你怎样,看哪些同学能顺利通过每一关。”然后每道题呈现之后都先留给5—10秒的时间或者更长时间给同学们思考,这样学生在做题的时候才能再细致地进行发言时候的表达整理。“这一关闯过去了,有同学还停在对岸没过来的吗?”„„尽管是练习,学生也积极参与其中,语言表达完整。同时,课堂中,我注意关注学困生,因为在这“激动”的场面,他们一定也渴望被发现。

五年级数学《分数的大小比较》教学反思 篇4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和相互交流,掌握用通分的方法比较异分母分数的大小,并体会比较方法的多样性。

2、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数感,培养观察、比较、抽象、概括以及推理能力。

3、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交流中体验成功的愉悦,进一步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培养主动学习和独立思考的习惯。

教学重点:掌握异分母分数大小比较的方法,并体会比较方法的多样性。

教学难点:灵活选择比较异分母分数大小的方法。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道头脑风暴题:一张长方形白纸,剪去一个角,还有几个角?

教师小结:看来,一个数学问题从不同角度去思考,你就会得到不同的答案。有时候同一个答案也会有不同的解决方法。希望同学们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能多动脑。

一、复习铺垫

1、这学期,我们五(4)班同学在共读了《草房子》之后,又在共读《上下五千年》这本书,老师收集到如下信息:

信息1:小李看了《上下五千年》这本书的,小王看了这本书的,谁看的页数多?

根据题目要求,怎样才能知道谁看的页数多?(比较和的大小)你是怎样比较它们的大小?(分母相同,分子大的分数比较大)

信息2:小红看了这本书的,小青看了这本书的,谁看的页数多?

你又是怎样比较大小的?(分子是1的分数,分母大的分数反而小)

【设计意图:从学生喜爱的活动情境引入,复习同分母分数以及分子都是1的分数的大小比较,既为新知识的学习做铺垫,又使学生对数学产生亲切感,有利于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思考。】

二、自主探索,掌握方法

信息3:小芳看了这本书的,小明看了这本书的,谁看的页数多?

1、提问:这两个分数分母不同,分子也不同,你能想办法比较这两个分数的大小吗?

2、学生独立思考,试做。

3、教师巡视,发现有不同解法指名板演。

方法可能有:画图;与比较;化成小数比较;先通分再比较。(通分方法教师板书)

4、交流:

(1)画图。这位同学画的线段图,请问,为什么两条线段的长度要画一样长?(单位“1”相同)单位“1”是什么?

(2)先通分再比较。谈话:公分母是多少?把思考过程写完整:=,=,因为,>所以>,说明小芳看的页数多。提醒学生注意书写格式。

(3)与进行比较。谈话:就是多少?(一半)分母是5,分子是多少才刚好是一半呢?因此>。分母是9,分子是多少才刚好是一半呢?因此<。所以>。说明小芳看的页数多。

(4)化成小数比较。=0.6,≈0.444,所以>。说明小芳看的页数多。

(5)化成同分子分数比较。=,=,所以>。说明小芳看的页数多。

【设计意图:在独立探索的基础上,运用学生各种个性化的表达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方法,引导学生把比较分数大小的不同类型和多种方法大胆地表述出来,在交流中,使学生思路开阔,个性得以张扬。同时教师注意突出通分再比较大小的书写格式,为下面的练习做好准备。】

三、优化方法,进行小结

1、谈话:同学们很会动脑筋,想到了根据分数的意义画图来比较,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先通分再比较,找中间数进行比较,化成小数再比较的方法,在这些方法中你最喜欢哪种方法?请说明理由。

可能想法有以下几种。

(1)分子分母较小,用画图较容易。

(2)通分法只要找到公分母,再通分,就很容易比较大小。

(3)两个分数刚好一个大于,一个小于,好比较,但使用范围受局限。

(4)因它们的分子分母不大,化成小数较快。

2、有不同意见的可以反驳。

3、统一认识:刚才我们一起研究了异分母分数的大小比较,一般情况下可以用先通分再比较分数大小的方法,但特殊情况下,哪种方法简单就用哪种方法。(揭示课题:异分母分数的大小比较)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对多种方法进行比较,并向学生推荐“通分”这种方法,不致使个别学困生对多种方法眼花缭乱,不知如何适从,或还是停留在低层次的方法认识上。】

四、巩固练习,形成技能

1、练一练前两题

提醒看清题意,独立做题。

指名板演,共同校对。

小结:先通分再比较是异分母分数大小比较的基本方法。

2、在○里填上“﹥”“﹤”“=”。

提问:下面几组数中,你能发现什么?(分子相同的分数,分母大的分数反而小,分母小的分数反而大。)

小结:比较异分母分数的大小,最基本的方法是通分,有时应根据题目灵活选用适当的方法。

3、森林运动会上,小兔和小山羊进行长跑比赛,到终点时,小兔用了小时,小山羊用了小时,谁跑得快?

4、小红和小明用同样长的线放风筝,过了一会儿,小红手中剩下线的,小明手中剩下线的,谁放的风筝高?

五、布置作业

每日一题:你能写出一个比大,又比小的分数吗?你是怎样找到这个分数的?还能再找到两个这样的分数吗?

教学反思:

新课程的培养目标是培养会学习的人。只有学会怎样去学,也就是会自主学习才能适应终身教育,而有效参与恰恰是思维的参与,思维的真正参与就能开发智力,培养创新能力。因此,有效参与是学生自主学习的保证。本节课中有效参与表现为:

1、思维活跃。这是学生真正参与教学的关键所在。在本节课中,学生对异分母分数大小比较必须自己动脑思考,才能有多种不同的方法。一句话,没有思考就不会有真正的收获。

2、独立学习时间多。独立学习的时间就是学生自由支配的时间。自由支配的时间是学生主体参与的必要条件,也是个性发展的必要条件。本节课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努力把自由支配的时间还给学生,让每一个学生有更多的独立思考时间。

3、表现机会充分。表现是社会人发展的途径。小学生在校学习的过程实际上是个体社会化的过程,而表现则是一个人实现社会化的台阶。在本节课的课堂上,从对同分母分数及分子是1的分数进行比较引入异分母分数比较开始,教师是处处放手,真正做到学生会说的教师不讲,学生有能力探究的教师不教,学生能够升华的教师不去总结,课堂变成了学生舒展灵性的空间。如课本中对分子和分母都不相同的分数大小比较,展示了画图、找一个数比、通分等方法,而学生们根据自己的学习经验分别提出了先化成同分子再比较、与除法联系化小数比较、比倒过来数等富有创造性的方法。这样的交流,不仅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展示自我,享受成功,更能引起学生对问题不同侧面的再认识和再思考,体验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同时通过对他人观点的思考与批判,引起新的认知冲突与认同,从而自觉地对自我认知系统进行修正和补充,达到思维的深入和发展,使他们的个性得以最大限度的发挥。

五年级数学《分数的大小比较》教学反思 篇5

这节课主要是让学生掌握同分母分数的大小比较方法。整体上讲是成功的,但成功的背后也存在不足之处,现在,我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反思:

一、问题的引入:在问题的引入上。新课标规定应从实际情景入手,并且使学生能够对问题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我接着比较分子是一的分数创设的猪八戒吃西瓜的情境,创设了孙悟空分饼的情景,请学生判断猪八戒这次说的对吗?设悬念引入课题,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争强好胜的心理,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

二、问题的探索:动手实践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根据本节课内容特点我设计一系列的数学活动,引导学生参与其中。学生通过给长方形、圆形涂色及比一比等活动形式,帮助学生理解分数大小的实际意义,并以此得出可以借助分数单位来比较,进而归纳总结同分母分数大小比较的方法。整个教学过程中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投身到解决问题的活动中,充分感知,形成表象,借助表象积极思维,使学生真正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

三、在交流中学习:在交流中,学生不仅理清了知识的结构,而且提出了不同的方法,通过交流、碰撞,激活思维,思路开阔,互相启发,互相激励,共同完善。学生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

四、我制作了直观的课件,把被感知的对象形象直观地呈现出来,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不断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的注意力更为集中、稳定、持久,思维更为积极活跃,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在讲完2/5 和 3/5比较后,我提出了“猪八戒这次说对了吗?看来,分数的大小,不能光看数的大小,得明白算理呀。你怎样劝劝八戒?”这个问题,这个教学环节学生一时没反应过来,我想,如果在讲完例6,学生概括出同分母分数比较方法后再提这个问题,学生就会有话可说了。

《分数的大小》数学教学反思 篇6

学生先独立活动再小组交流。反馈中想法真是多样。其中有的同学通过画线段图或画表格直观发现〈;有的同学用折纸:取出两张完全一样的长方形纸,一张平均分成9份取2份,一张平均分成4份取1份,然后把得到的和重叠在一起,发现〈;有的同学把它们化成分子相同的分数:和,发现〈;有的同学把它们化成分母相同的分数:和,发现〈……在这一环节本只想让学生借助已有的知识经验用直观的方式来比较,可没想到连把它们化成分子相同或分母相同的分数再来比较的方法也都探究出来了,而且能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很好解释为什么,使得本节课的教学难点不攻而破,轻松地解决了问题。

五年级数学《分数的大小比较》教学反思 篇7

整节课学生始终处于层层探索之中,在课堂教学中我注重了学生能力的培养。学生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证明等数学活动的过程时,提高了合情推理的能力,并能阐述自己的观点。教学设计中,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上,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让学生类推出“相同位数的数的大小比较方法”和“不同位数的数大小比较的方法”。这些设计都注重了学生的概括、推理能力的培养,学生清楚地明白了比较数的大小的方法,并使他们能运用这些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简单的数学问题。

在本节课中,由于时间分配比较紧凑,在学生进行总结概括千以内数的大小比较的这个环节上,我用时较多,从而导致在巩固练习方面没有完成,比较遗憾。因此在今后的教学环节上,我要注重对教学环节的灵活调控,及时地进行调整。

五年级数学《分数的大小比较》教学反思 篇8

而教材选用的是最后一种,意在结合具体的情景,通过线段图的分析,让学生明白算理。而在以前的教学中,我习惯让学生通过大量的例子归纳方法,让学生经历从特殊到一般的归纳过程。所以,在第一次教学时我先让学生计算两组比较简单的算式,并且引导学生对算式进行观察、比较和分析,让学生通过猜想——尝试——验证,发现一个数除以分数和乘这个分数的倒数的结果都相等。然后进行练习,学生学习效果也不错,教学过程一切自然流畅。

清晰地记得去年教学此内容时,下课后,一个学生问我:“老师,一个数除以分数为什么要乘这个分数的倒数呢?”这句话引起了我的反思。是啊!一个数除以分数的算理还没有讲清楚呢?因为一直以来都是这样教学,只是通过猜想、尝试、验证、归纳一个数除以分数和乘这个分数的倒数的结果相等,也就把计算法则作为一个规定硬性地塞给了孩子,而忽视了算理的教学,这种学生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翻阅教材,发现教材是通过画线段图让学生来明白算理,注重的算理的教学,忽视猜想、尝试、验证、归纳这种数学思想的渗透。如何让两者有机的结合起来呢?既能让学生明白算理又让学生渗透这种数学方法呢?

经过仔细反思之后,今年我在教学此内容时,调整了我的教学过程。我在学生猜想、尝试、验证、归纳出一个数除以分数等于乘这个分数的倒数的结果后,我抛出了这个问题:一个数除以分数为什么要乘以这个数的倒数呢?学生思考,讨论。汇报时学生开始大部分围绕因为结果相等来总结。此时我再结合线段图对学生进行算理的教学,大部分同学们恍然大悟,都露出了灿烂的笑容。孩子们高兴地说分数除法的算理也恰恰证明了我们猜想是正确的。

五年级数学《分数的大小比较》教学反思 篇9

例9通过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产生把分数化成小数的需要,再教学把分数化成小数的方法。这里,改进了过去只介绍单一的一般算法的做法,让学生在不同方法进行比较的过程中自主探索分数与小数互化的方法。

学生在四年级下学期学习小数的意义时,已经知道小数表示的`是十分之几、百分之几、千分之几……的数,实际上就是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的另一种表示形式。

利用这一基础,教材通过例10,教学小数化分数的方法,即根据小数的意义,直接写成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再化简。

在教学中

1. 关注算理,关注过程,促进理解,掌握方法。

分数与小数互化的方法,关注算理,让学生经历依据已有的基础知识导出了方法的过程,有效地促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算法。这有利于减少互化时的差错,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

2.关注互化结果,促进有意识记。

一些常见的分数、小数互化值,在现实生活中,以及进一步学习中经常会用到。因此,我们一方面反对过度训练,死记硬背;另一方面又应当提醒学生有意识地通过练习,逐步记忆1/2与0.5,1/4与0?25,1/5与0.2,1/10与0.1,1/8与0.125,3/8与0.375,5/8与0.625,7/8与0.875等互化结果。这样既有助于提高练习的有意性和意识监控,也有利于增强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年级数学《分数的大小比较》教学反思 篇10

当学生用分数表示出各个图中的涂色部分以后,该老师用提问的方式启发学生思考:怎样把这些分数进行分类呢?让学生合作探究,然后依据真分数和假分数的分类,引导学生在已经掌握的分数概念的基础上,通过观察、比较、抽象、概括,从特殊到一般,理解并掌握真分数、假分数的概念,自己得出应用的判断和结论。再引导学生将真分数和假分数与1作比较,使学生从直观上清晰地认识到真分数小于1,假分数等于或大于1的特征,进一步理解真分数和假分数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2、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充分体现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

学习新课的始终都十分注意学生的参与和体验。第一,填一填。用分数表示出各个图中的涂色部分。第二,分一分。根据分数分子、分母的大小进行分类。第三,找一找。数形结合,直观地找出比1小的分数、比1大或等于1的分数。第四,说一说.把自己这样找的依据表述出来,相互启发,共同提高;第五,归纳特征。

3、注意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

该教师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充分动手、动口、动脑的平台,让学生在无拘无束中学习,思维会更活跃,学习效果才能达到最佳。教师的启发引导,学生的自我表现,怎样想就怎样说,允许学生质疑,鼓励学生释疑,实现“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真分数和假分数》的教学反思2

《真分数和假分数》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分数的意义、分数单位和分数与除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只有学习了真分数和假分数,学生才能比较全面地理解分数的概念,所以教学中我紧扣住直观图形和直线上的点表示的分数,使学生从直观上理解了真分数与假分数的意义,这样学生概括真分数和假分数的概念和特征即为水到渠成。

本节课采用了“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纵观整节课有以下几点特点:

1.将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在整个过程设计中,我努力营造学生独立、主动的学习“时间”和“空间”,使学生成为课堂教学过程重要的参与者和创造者,引导学生去探究,自己去发现,使学生对新知沿着理解、掌握、熟练不断前进,从而获得了最佳效果。

2.通过自主探究与研究,学生的能力得以提升

教学中让学生在观察、比较、归纳等活动中自己领悟出真分数和假分数的意义。学生经历这一过程后,自学能力得到培养,提升了思维水平,提高抽象概括能力。从自学检测反馈来说,学生能正确辨别真分数和假分数,从而达到了这节课的学习目标。

3.关注学困生,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纵观整个的教学过程,感觉最大的收获还是对教材努力钻研之后,对教学内容概念本质的理解即对分数意义的挖掘,尽管学生对于新知的名称并不陌生,那么教师备课的过程则要对教学内容前后体系进行连贯的思考,因为分数的意义是学生对后续知识的认知起点。今后的教学中我要做好深挖教材把握本质,为后续知识做铺垫的备课工作。

《真分数和假分数》的教学反思3

真分数和假分数是在学生已经学过分数的意义和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课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课前预习的基础上合作探究,引导学生在已经掌握的分数概念的基础上,通过观察、比较、抽象、概括,从特殊到一般,理解并掌握真分数、假分数的概念,自己得出判断和结论。

既然真分数和假分数是以分数意义为基础进行教学的,那么这堂课离不开分数的意义,而五(下)的分数意义是用单位“1”来说明的,因此,我认为该内容的教学和分数的意义有着密切的关系。教材安排的例题也是利用学生对分数意义和分数单位的已有认识,通过在图形里涂色,引出对3/4、5/4的认识。再利用对假分数的初步认识,通过在图形里涂色表示6/4、7/4和8/4,9/4进一步丰富对假分数的认识。最后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对比较上面例题中每个分数分子和分母的大小进行分类,形成并明确真分数和假分数的含义。

涂色是认识真分数假分数重要直观手段。小学生的认知往往建立在直观之上的,涂色学生的操作活动,操作的过程就是直观感知的过程。在涂3/4的过程中体会到:把一个圆看做单位“1”,平均分成4分,涂这样的3份是3/4。同样,涂4/4和5/4也是如此。

分数单位是认识真分数假分数的重要点。教材要求学生先在下面的图形中涂色表示5个1/4,然后要求学生用分数表示几分之几。对假分数的初步认识的锲子就是分数单位,1/4有1个1/4,3/4中有3个1/4,3个1/4就是3/4;4/4中有4个1/4,4个1/4就是4/4。照此推想5个1/4当然是5/4,5/4有5个1/4。

分类是形成真分数假分数的重要环节。在学生初步认识真分数假分数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对比较上面的每个分数分子和分母的大小进行分类,从而形成真分数和假分数的含义。

课后反思自己的课堂依然存在很多的不足:

1.教学能力还需提高

虽然我能及时给学生纠正错误,但还是显得有些急躁,没有让学生准确用数学语言表达,忽略了学生表达能力的培养。

2.自学指导争取做到精、简、细

本节课的自学指导虽然体现了自学方法、自学时间、自学内容,但感觉容量太大,问题过多,设计不够精细,学生在自学中容易忽略个别问题,而书中小精灵提的问题没有在指导中体现出来,造成学生对真分数和假分数的特征没有真正理解,只能照着书回答。

3.应变能力和调控能力还需提高。

《真分数和假分数》的教学反思4

今天教研组活动,我执教了《真分数和假分数》一课,上完课我和学生都觉很快乐,学生的探究意识和探究能力着实让我开心和兴奋。

本课我主要采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探索与交流的时间,让学生在观察、操作、分类、比较、交流等活动中,自己概括出真分数和假分数的意义。因为真分数和假分数是一节概念教学课,概念的形成是认识的发展过程。在教学真分数和假分数时,首先,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涂色表示分母是4的分数,重点在表示4/5上,再通过比较分数的分子和分母的大小和引导观察图形的涂色部分,以及学生根据分数的意义理解假分数与真分数的内在联系,对这些分数进行分类、比较,并在小组中交流自己的想法,从而形成表象,进而以归纳的方式抽象出真分数和假分数的本质属性,理解概念,牢固地掌握概念,正确地运用概念。同时学生通过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提升了思维水平,提高抽象、概括等能力,而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个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从学生练习反馈来说,学生对真分数和假分数意义掌握不错,能正确区分真分数和假分数,从而达到这节课的目标。

除了为学生的探究意识和能力而欣慰。同时也对本节课进行了反思,有一下三点遗憾:

1.表示4/5时,理解假分数的单位“1”时,1个单位“1”无能为力时,需要2个单位“1”,课前孩子们准备的圆形纸片一样大,单位“1”大小一样,但为了进一步理解,我课前准备了不同大小的单位“1”,进行辨析,加深认识,但课中忘记了这一环节。

2.课有前松后紧的现象,练习的较少。可能是孩子们动手操作较慢,有些耽误时间。今后要加强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3.评课时老师们提的共同的建议是要尊重孩子的思维,不要急于打断孩子们的发言。确实是这样,当孩子的回答没让自己满意,就犯急,我们应尊重孩子的思维,允许孩子们有不同的想法,允许孩子们犯错。

《真分数和假分数》的教学反思5

本节课要通过真分数,假分数的认识,使学生能全面理解分数的概念。所以教学中我紧紧扣住直观图形和直线上的点表示的分数,使学生从直观上清晰地认识到真分数小于1,假分数等于或大于1的特征,这样学生概括真、假分数的概念和特征即为水到渠成。在学生掌握了真分数、假分数概念后,再通过设问,让学生讨论出假分数化整数的方法及算理。

新课教学分两部分。

第一部分学习真分数,假分数概念。分三层。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讨论、认识分子和分母大小关系的三种情况,了解真分数,假分数概念;引导学生比较分数值与1的大小关系,认识真分数和假分数的特征;利用数轴进一步让学生认识真分数、假分数与1的关系,掌握它们的分界点是1。

第二部分学习把假分数化成整数的方法。分为两层。让学生通过观察认识到这些假分数的分子都是分母的倍数;理解和掌握假分数化整数的方法。

本节课中,真分数与假分数的概念犹为重要,概念教学切忌死记硬背、生搬硬套,我创设这样一种动手操作的情境,把分数意义、分数单位、分数的组成这些知识综合蕴含其中,同时也为真假分数的概念埋下伏笔,将十分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学习源于学生的需要。学生心中装满问题,他们急于想知道为什么,建立在学生具有内在学习动机基础上的“想学”。我在教的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想学”这种意识,创设了问题情境,使学生处在想知而又不知的这种矛盾心理中,正所谓“不愤不发,不启不悱”、“思源于疑”。

小组合作学习的一个功效就是能弥补教师难以面向有差异众多学生教学的不足,通过学生与学生的相互交流、相互帮助,真正实现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的目标。所以在小组合作前,每个学生的独立思考相当重要,给予一定的时间进行充分的思考,然后在组内交流,这样才能保证合作的实效性。

《真分数和假分数》的教学反思6

在设计“真分数和假分数”这一课时,我把对话带入学习之中,让学生在对话中进行研究,在研究中学到知识、发展能力。

这节课我首先以学生喜闻乐见的“西游记”(八戒分西瓜)故事引入,很快的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促使学生带着问题乐意、自觉地以主人翁的态度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之中。边讲故事边让学生把藏在故事中的分数找出来。这样一来就能把专心听故事的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这个问题上来,唤起学生探求新知的欲望。学生再找出分数后,联系上节课的内容,让学生说说分数单位以及有几个这样的分数单位(重点讲解5/4)。

接着引导学生小组合作,对上面找到的分数进行分类。这样,学生在我设置的一个个障碍中自主探究真、假分数,不仅获得新知,还发展了学生的数学思维。在学生汇报中,我适时引导揭示真分数与假分数的意义和特点及相互之间的关系。最后学生自己举例,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反思本课教学,有三点启示:

一,创设故事情境要很好的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服务,本节课我做到了。然而在每节课的教学中,教学任务和发展学生能力是本,是根。再好的故事,也只是为其服务的,别本末倒置。

二,要有实践空间。一部好的电影作品,应留有一定的余地,应让观众有一定的想像空间。同理,在对话研究中,一定要给学生留下充分的实践空间。学生只有亲历动手、动口、动脑过程,才能提出属于自己的发现、假设、问题,才能充分验证、得出结论。

五年级数学《分数的大小比较》教学反思 篇11

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分数与除法》教学反思范文篇1

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的理解与掌握,不但可以加深对分数意义的理解,而且为后面学习假分数、带分数、分数的基本性质以及比、百分数打下基础,所以,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在整个教材中起到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新课标指出:“学生的教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猜测,验证,推测与交流等教学活动。”这说明创设有效的学习情境,可以引导学生开展“自主,探索,合作”的学习活动,促进学生主动的参与。” 所以,在导入新课环节,我有意设计了两道除法计算题: 8÷9= 4÷7=

学生一看是这样两道除法算式,都松了口气,说:“这么简单的两道题啊!”于是我在班上开展了男女两组比赛,男生算第一题,女生算第二题。一声令下,男生埋头算起来,思维敏捷的胡雯欣早就知道了答案,根本没有动笔,我示意她不要说出答案。我转了一圈,大部分学生在已经做好的学生的提示下都已经有了答案,只有个别男生还在计算。

汇报后,我引发学生思考:8÷9= 0.88……和8÷9= 8/9有什么区别?学生最直接的回答是:用循环小数表示没有用分数表示快捷、简便。这个导入使学生明白两个数相除可以用分数来表示商,为进一步学习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打下基础。之后,再出示两个数相除的算式,学生都能够很快地用分数来表示商。

本节课,对分数与除法的联系学生理解的比较透彻,但是它们之间还有哪些区别却并没有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去发现和归纳。除法表示两个数相除,是一道算式,而分数是一个数。这说明课前我对教材的解读不够深入,还没有把握住知识的整体性和连贯性。在以后的教学中,努力做到对教材的深入理解,同时要多查阅资料,以便对教材知识进行拓展和延伸。

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分数与除法》教学反思范文篇2

分数与除法是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分数意义中的内容,是建立在除法意义的平均分和把一个物体或多个物体看做单位“1”进行平均分概念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部分知识加深和扩展了学生对分数意义的理解,同时也为后面讲解假分数以及把假分数化成整数或带分数做好准备。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首先选择恰当的切入点,从解决简单问题入手,提出了这样几个问题:把6张饼平均分给3个人,每人分到几张饼?把一张饼平均分给2个人,每人分到几张饼?把1张饼平均分给3个人,每人分到几张饼?在此基础上,观察三个算式和得数,得出结论:一张饼的1/3是1/3张饼。为促进学生主动沟通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做了一个思路引领。

其次充分展现学生的思维过程,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我在这里提出了新的问题:如果把3张饼平均分给4位同学,每人分到几张饼?怎样列式?结果每人分到几张饼呢?请同学们借助手中的学具,分一分、拼一拼,看看到底每人分到多少张饼呢?这一问题的解决过程,既是本节课教学的重点,又是学生理解的难点。我让学生亲自动手分一分,拼一拼,并让学生展示分的过程和分得的结果是怎样的,学生出现了不同的分法和结果。我在这里引导学生展开讨论,使学生在实际操作交流中,对知识的内在联系有了更好的理解。

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围绕分饼的方法展开交流,引发学生不断的数学思考,促进学生在动手操作,主动思考中沟通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帮助学生不断扩展已有的知识结构,加强了思维深刻性的培养。在教学新课时,学生说的很好,我应该最后再引导学生完整的说出:每人分到这张饼的1/4,3张饼的1/4就是3/4张饼,即3张饼的1/4展开后就是一张饼的3/4。而我在课前的预设中是有这个环节的,结果在教学中,把这个环节落下了。

在今后的教学质量中,应尽量把数学课上的更扎实有效,使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力得到更好的发展和提高。

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分数与除法》教学反思范文篇3

“分数与除法”这一教学内容,是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十册,第四单元中第一小节的内容。在学生学习本课内容之前,已掌握了分数的意义,知道了分数的产生等知识,学完这节课的内容将为今后学习假分数以及假分数化为整数或带分数做好准备。所以让学生很好的掌握分数与除法之间的关系,十分重要。

这节课的教学目标主要有两个,第一,让学生掌握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第二,要让学生了解两种分法。让学生体会两种分法的全过程。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通过从解决简单的问题入手提出了这样几个问题:把6张饼平均分给3个人每人分得几张饼?把1张饼平均分给2个人每人分得几张饼?把1张饼平均分给3个人每人分得几张饼?学生分别口答每人分得2张、0.5张、1/3张。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观察三个算式和得数,学生很快得出一个结论:两数相除,商可能是整数、小数或是分数,以此作为本节课的切入点。

让学生明白1张饼的3/4相当于3块饼的1/4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我通过让学生用3张圆形纸片动手分一分,并让学生思考把3块饼平均分给4个人可以有几种分法,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得出两种不同的分法,引申出两种含义,即1张饼的3/4以及3块饼的1/4,同时让学生明白1张饼的3/4相当于3块饼的1/4,也就是3/4张饼。通过这一过程,学生充分理解了3÷4=3/4的算理。

以上这一系列的教学活动,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亲身体验,探究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

在本节课的教学当中,我认为存在以下几点不足:

1、课堂上对于学生的兴趣培养、激励性的语言还有些欠缺,学生显得不够积极主动。性格内向的学生占绝大多数,部分学生害怕在众老师面前出错,而显得有些胆怯......由于多方面的.原因,道致课堂气氛不够活跃。

2、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太差。课堂上不能用较为准确的语言来表述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今后应予以加强。

3、教学时间安排欠合理,课堂练习太少。

针对以上存在的几点不足,提出自己今后应努力的方向:

今后要多研读课标,熟读教材,多与学生沟通,了解他们已有的知识水平,认真备课。同时还要不断地学习,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

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分数与除法》教学反思范文篇4

今天的教学与分数意义的学习在孩子们头脑中产生了强烈的矛盾冲突。前几天的分数都表示谁占谁的几分之几(即分率),可今天求的却是具体数量。特别是例2,虽然运用学具让所有学生参与到知识的探索过程中,但仍旧感觉推进艰难。学生困惑点主要在以下两方面:

1、为什么把3块月饼看作单位“1”,平均分成4份,取其中1份不是1/4?

2、通过操作,结果明明是将单位“1”平均分成12块,取出其中的3块,为什么不能用3/12块表示呢?

针对上述两个问题,我在教学中主要采取了以下一些策略:

1、复习环节巧铺垫。

在复习导入中增加一道用分数表示阴影部分的练习。其中一幅图是圆的3/4,另一幅图是圆的3/12。这样,当学生困惑于例题3/4块和3/12块结果时,就能通过直观图,前后呼应,使学生豁然开朗。

2、审题过程藏玄机。

在教学例2请学生读题后,首先请学生思考“3块月饼4人平均分,每人能得到一整块月饼吗?”然后用语言暗示“每人分不到一块月饼,那到底能分得一块月饼的几分之几呢?请同学们用圆形纸片代替月饼,实际动手分一分,看看分得多少块?”有了每人分不到一块月饼的提示,又有了“到底能分得一块月饼的几分之几”的暗示,学生探索的落脚点定位到了以一块月饼为单位“1”,且初步理解了问题是求数量“块”而非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关系。

通过上述改进措施,学生理解3/4相对容易一些。

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分数与除法》教学反思范文篇5

《分数与除法》是在学生学习了分数的意义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这节课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在理解了分数的意义基础上,从除法的角度去理解分数的意义,掌握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会用分数表示两个数相除的商。

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觉得有以下几方面值得我去思考:

一,在学生用除法的意义理解分数的意义时,能够借助直观形象的实物图,通过动手操作、演示说明等方法,让学生理解分数的意义,这对于小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比较容易。但由于我在教学时,疏忽了个别理解能力较差的学生,在演示说明的时候,叫的学生少,如果能多叫几名同学演示说明,再加上教师的及时点拨,我想这部分学生在理解这一难点时,就会比较容易了。

二、学生不是理想化的学生,不要指望他们什么都会,因为学生之间毕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但说的不是很明白。特别是3个饼合在一起来分学生,每一份是多少快,学生不太理解,在以后的备课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已有知识水平和心理认知特点。

三、小组的全员参与不够。在小组合作进行把3张饼平均分给4个人时,有的小组合作的效果较好,但有的小组有个别同学孤立,不能很好的与人合作,我想,学生在动手操作之前,教师如果能让小组长布置好明确的任务分工,让每个人都有事可做,小组合作的效果就会更好了。

四、在教学设计环节上,学生动手操作的内容过多,使整堂课显得很罗嗦,练习的时间就相对缩短了。在操作这一环节上,我设计了两次动手操作,都是分饼问题,分饼的目的是让学生用除法的意义理解分数的意义,学生分了两次,但还是有的同学理解的不是很透彻,如果只让学生分一次,把这一次的操作活动时间延长一些,汇报演示时让每个类型的学生都有参与展示的机会,我想这样教师就会有充足的时间在学生汇报展示的时候给予指导,使学生真正理解分数的意义。

以上几方面就是我对这节课的一点思考,也是我在以后的教育教学中应该注意的几个方面,相信自己以后在这几方面会做得更好。

【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分数与除法》教学反思范文】相关文章:

1.《分数除法》数学课教学反思

2.《分数与除法》数学教学反思

3.《分数除法》数学教学反思

4.《分数与除法》教学反思

5.《分数与除法》教学反思范文

6.《分数除法》教学反思范文

7.《分数除法》的教学反思

8.分数除法教学反思

上一篇:简单商铺租赁合同协议范本下一篇:讲团结强作风学习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