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户扶贫申请书

2024-10-17

贫困户扶贫申请书(共7篇)

贫困户扶贫申请书 篇1

村委会:

申请人XX,男(女),家住本村组,家有口XX人,其中,有劳动能力XX人,住房XX间,面积XX平方米,房屋结构为XX,现有承包耕地XX亩,其中水田XX亩,荒XX亩,现有林地面积XX亩,现畜禽养殖存栏XX头,其中:耕XX头、猪XX头、羊XX只、鸡XX只。家庭年人均收入XX元。

XX导致家庭贫困。

根据目前精准扶贫相关政策,结合我户家庭条件,特申请发展产业脱贫致富,但是因目前家庭比较困难,发展产业资金投入缺口较大,同时呈请各级政府给予政策扶持,帮助我发展产业增加家庭收入,尽早脱贫致富。

此致

敬礼!

贫困户扶贫申请书 篇2

《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 (2011—2020年) 》及《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 (2011—2020年) 》颁布实施以来, 湖南省怀化市深入贯彻落实《纲要》与《规划》精神, 重点瞄准98个深度贫困村, 扎实开展精准扶贫, 取得了初步成效。2012—2013年, 深度贫困村平均完成投入资金508万元, 其中各类无偿帮扶资金435万元。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集中突破。长期困扰贫困群众的“五通” (通路、通电、通水、通广播电视、通讯) 问题基本解决, 村级公路95% 实现通畅, 组级公路90% 实现通达, 村级路网基本形成;80% 以上的农户解决了安全饮水问题;95% 的村实施了农网改造, 实现了城乡同网同价;通讯信号和广播电视覆盖率达90% 以上。产业发展进入快车道。每个村重点发展了1项特色产业, 并建起了标准示范园, 直接参与农户达38%, 受益农户62%, 部分村已初步形成了“一村一主业, 一户一项目”的产业格局, 产生了较好的经济效益。与2011年相比, 农民人均增收1000元以上的村达96个, 其中增收2000元以上的村达44个, 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一只脚已迈入小康生活门槛。

精准扶贫——1 户1棚, 一棚脱贫。

一、主要做法

深度扶贫是怀化市首创, 也是现实倒逼而来。一是对扶贫工作的反思触动了开展深度扶贫的理念。多年来, 尽管国家一直强调扶真贫, 但最贫困的地方依然是困难问题最多, 争取项目的能力最差。这种状况如不尽快改变, 建设全面小康就难以实现。二是武陵山片区扶贫攻坚示范区的战略定位推动了开展深度扶贫的决策形成。怀化市是武陵山片区面积最大、人口最多、扶贫任务最重的市州, 是名符其实的扶贫攻坚主战场。为了落实国家对武陵山片区战略定位, 打造扶贫攻坚先行区, 怀化市委、市政府决定按照“两个瞄准” (瞄准贫困地区、瞄准贫困人口) 的要求, 把深度贫困村这个最难啃的“硬骨头”作为怀化扶贫攻坚的首要突破口, 并采取超常规措施, 实施差别化重点扶持。这项决定得到了国务院扶贫办和湖南省扶贫办的肯定和支持, 并希望怀化市积极探索, 为全国全省扶贫工作积累经验。2012年5月23日, 全市正式启动了深度扶贫工作, 将98个深度贫困村作为扶贫攻坚的重点对象, 举全市之力重点帮扶。

1、全面调查摸底, 找准重点目标。为切实找准深度贫困对象, 全市重点开展了两方面的工作:一是深入细致调查, 摸清贫困底数。各县 (市、区) 按照市里的统一部署和要求, 从相关部门和乡镇抽调人员深入523个贫困村逐村调查登记, 调查内容包括住房、交通、水利饮水、农电和产业开发等九大类55个小项, 囊括了贫困村发展需要解决的方方面面困难。二是制定“三最”识别标准, 找准重点目标。首先按照“贫困人口最集中 (贫困发生率在50% 以上) 、生存环境最恶劣、地理位置最偏远”标准, 在全市划定54个深度贫困小片区。在深度贫困小片区内, 再按照“收入水平最低 (2010年底农民人均纯收入低于1000元) 、基础设施最差 (重点是不通路的村) 、产业发展最弱”的标准, 划定了98个深度贫困村, 并把深度贫困村内收入最低的30% 人口共2.8万人划定为深度贫困人口, 作为实施精准扶贫的对象。

2、科学整体规划, 明确攻坚思路。深度贫困村自然条件差, 情况复杂, 实践证明, 采用单一的或常规的帮扶措施不能完全解决贫困问题, 必须科学规划, 统筹兼顾, 突出帮扶措施的系统性和针对性。在制定村级扶贫规划过程中, 坚持把扶贫开发放到新农村建设的大框架中进行整体规划, 做到一张蓝图绘到底, 力争通过精准扶贫把深度贫困村能直接建设成为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小康村。在规划的具体设计上, 围绕“两不愁、三保障”的目标, 按照“抓班子、强基础、兴产业、惠民生、促和谐”的思路, 做到突出重点, 统筹安排, 全力破解深度贫困村的发展难题。一是突出基础设施建设, 破解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差的难题。重点实施路、水、电、气、房和环境改善“六到农家”工程, 进一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二是突出特色产业开发, 破解群众增收难题。按照“一村一品”的思路, 围绕水果、干果、茶叶、油茶、肉牛、中药材等特色农业产业, 因地制宜, 选准发展项目, 并以深度贫困村为中心, 向周边村延伸发展, 建设若干特色产业小片区, 逐步形成村有主导产业、户有增收项目的扶贫产业格局。三是突出农民整体素质提升, 破解贫困人口素质低、技能差、就业难的难题。坚持把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劳务技能培训和扶持贫困家庭子女就学等列为规划发展的重点内容, 帮助“穷二代”通过获取知识改变命运, 从而斩断贫穷的代际传递。四是突出基层组织建设, 破解深度贫困村两委班子软弱焕散难题。把党员队伍培训、后备干部培养和村干部学历教育等列入村级规划, 逐步优化村干部结构, 提高班子战斗力和凝聚力。

3、强力整合资源, 做大扶贫投入。为筹措资金, 全市重点着手在四个方面进行资源整合。一是强力推动行业部门加大投入。充分发挥市、县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的综合协调职能, 将任务分解到各行业部门, 并将行业部门完成任务情况列入单位年度绩效考核范围, 确保该做的项目一个不拉下, 用出的钱一分不浪费。据初步统计, 2012—2013年共整合交通、水利、电力、国土等行业部门项目资金达2.1亿元, 最多的村达600多万元。二是设法增大财政专项扶贫投入。严格落实中央投入, 按整村推进资金要求, 每个村落实中央财政扶贫资金100万元;积极争取省里支持, 省扶贫办给深度扶贫每年特殊支持2400万元;设法加大地方投入, 市县财政每年安排2000万元 (其中市财政安排750万元) , 给每个村配套支持20万元以上。从2012—2015年每个村可稳定获得财政专项扶贫资金180—340万元。三是创新撬动信贷资金投入。在条件成熟的贫困村, 创建产业扶贫资金担保贷款模式, 由县产业扶贫资金出80%、项目合作企业出10%、贫困农户出10% 的比例成立产业扶贫担保金, 为全村贫困户申请产业贷款提供担保。金融部门按担保金总额5-8倍的额度向有发展产业意向的贫困户发放担保贷款。同时, 在利率上给予优惠。贷款利息由县扶贫办、项目合作企业和贷款贫困户各承担三分之一。通过这种模式, 既减轻了金融部门对贫困户的惜贷心理, 又切实减轻了贫困户的负担。四是积极拉动社会资金投入。通过建立帮扶机制, 发动和引导党政机关和社会各界捐资4160万元, 投资7500万元。

4、创新开发模式, 提高扶贫效益。对深度贫困村而言, 产业开发是希望所在, 但更是难点所在。在扶持产业的过程中为了既保障扶贫资金绝对扶持到人, 又能够相对集中使用, 握紧拳头做大事, 做成事, 各县开展了一系列探索。在资金安排方面, 重点探索点面结合、特惠与普惠相结合的资金分配方式。在贫困村普遍制定了三个层面的产业扶持方案:即产业扶持资金的70%实行特惠制, 扶持贫困户;余下的30% 实行普惠制, 奖励从事既定主导产业的所有农户, 或用于发展村集体经济;联村单位、企业的扶持资金及县域重点产业建设资金安排一部分用于奖励大户。2014年确保深度贫困村每个扶贫开发对象扶持资金不低于1000元, 并建立《扶贫开发对象帮扶卡》, 明确帮扶内容和责任。在组织开发方面, 重点探索产业扶贫与工商企业原材料基地建设相结合的新路子, 引导企业从单纯捐资扶贫向领办、创办特色产业转变, 把深度贫困村建设成为企业的第一车间或优质农产品直供基地, 实现企业转型与农村脱贫双赢;重点探索产业建设与直扶到户相结合的新路子, 把直扶到户资金和区域重点产业开发资金、信贷扶贫资金等有效叠加, 支持贫困户发展增收项目。通过不断总结完善, 群众比较接受的产业开发模式有四种:一是示范园带动模式。安排部分扶贫资金以村集体名义向合作社或大户入股, 建立特色产业标准化示范园 (场) , 为农户提供示范、技术指导和市场销售等服务。村集体所得红利50—70% 用于扶持当年的贫困户, 剩余的用于全村分红或再投资或公益事业。贫困户在示范园的指导下, 利用得到的直扶资金按统一要求发展同类家庭项目。目前98个深度贫困村已建立了示范园 (场) 64个。通道县江口乡古冲村通过建立300亩股份制钩藤 (中药材) 种植示范园, 去年一年引导农户分户种植钩藤800多亩。二是企业订单模式。由村集体或企业利用扶贫资金建设标准化生产基地, 免费或低价让贫困户使用。沅陵县官庄镇沐濯铺村利用扶贫资金建立蔬菜大棚60个, 低价让贫困户使用, 贫困户按本村蔬菜合作社的计划生产, 经营一个大棚每年可获利8000多元。三是融资合作模式。以扶贫资金为主, 联合企业资金建立担保基金, 为贫困户提供贷款担保, 贫困户获得贷款后, 按企业计划开展生产。或由企业 (合作社) 为贫困户提供贷款担保, 贫困户将所贷款额悉数入股企业 (合作社) , 年分红额不低于贷款额的15%。政府扶持贫困户的资金用于贴息, 不足的由企业承担。麻阳县扶贫办与湖南益生生物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合作, 安排资金20万元为该县石羊哨乡谭公冲村农户提供担保。2013年该村有78户获得贷款105万元, 种植半夏 (中药材) 428亩, 获利近百万元。四是股份合作模式。对于产业发展条件较差、经营能力较弱的贫困户, 引导他们把量化到人的扶贫资金连同土地等生产资料入股到某一合作社或大户, 作为贫困户的永久性投资, 实现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 既有效保障项目开发质量, 提高成功率, 又切实让贫困户有机会分享发展成果。

因户制宜, 一户一策。工作队和村干部上门为贫困户量身定制增收方案。

5、建立帮扶机制, 确保持续给力。扶贫攻坚必须举全社会之力, 深度扶贫还必须持续给力。市县两级着重建立了“三联一包”帮扶机制, 促进社会各界与贫困村结成稳定的帮扶关系, 进一步强化大扶贫格局。一是市、县领导联村指导。每个村明确一名市或县级领导联村指导, 重点抓好规划编制、项目开发、组织领导。二是机关单位联村帮扶。每个村安排2至4个机关单位联村帮扶, 重点抓好资金筹措、技术服务、素质培训, 并由联村单位选派2名干部、所在乡镇选派1名干部组成工作队驻村, 贫困村不脱贫工作队不收队, 联村单位不脱钩。三是工商企业联村援助。1个村明确1个工商企业联村援助, 重点援助基础建设、产业发展、劳务输出。两年来, 平均每个联村企业援助资金达30万元, 多的上百万元。一些企业还根据自身特点, 与贫困村合作开发蔬菜、中药材、葛根等农产品基地2万余亩。四是干部党员包户解困。对贫困村内2.8万深度贫困人口, 严格按照精准扶贫的要求, 由联村机关单位和企业的党员干部联户帮扶, 重点帮助贫困户实施一个经济增收项目、帮助解决就学就医就业困难、帮助改善居住生活环境。

二、几点体会

开展精准扶贫, 关键要在以下方面下功夫:

第一, 要在加强政府统筹, 强化县级党委、政府在扶贫开发工作中的主体责任上下功夫。县一级处于扶贫开发工作的前沿, 县级党委、政府是抓落实的责任主体, 必须始终把扶贫开发作为第一要务, 以扶贫开发统领全局, 切实加强对扶贫开发工作的组织领导。在资源整合工作中, 一个县的整合工作能不能搞好, 关键在县主要领导的态度, 态度决定成效。

第二, 要在加强沟通衔接, 提高资源整合水平上下功夫。在制定村级项目规划过程中, 要反复与行业部门沟通衔接, 努力使规划项目既符合贫困村实际, 又符合行业部门的政策和承受能力 , 防止规划沦为难以实现的空中楼阁。实践表明, 沟通衔接工作越充分, 资源整合的成功率就越高, 效果就越明显。

第三, 要在创新扶持机制, 调动各方面积极性上下功夫。扶贫资金的政策性决定其扶持对象是贫困人口, 但实践表明, 在一个贫困村里如果怱视对一般农户和大户的扶持, 是不现实也不受欢迎的。要保障精准扶贫效果, 就需要在尽量做大资总量的基础上, 研究差别化措施, 合理安排好对不同层次农户的扶持力度, 使扶贫工作有点有面健康推进。

贫困户扶贫申请书 篇3

河南省太康县高度重视扶贫开发工作,成立了由县委书记任组长的扶贫攻坚领导小组,形成了党委统筹协调、政府具体推动、部门分工协作的工作机制,以管理精细化、措施精准化、成果精品化为目标,建立健全了精准扶贫机制、干部帮扶机制、资金投入机制和工作考核机制,精准扶贫工作扎实有效推进。主要采取了以下工作措施:

一是摸清底子,明确扶贫任务。在2014年识别贫困村、贫困人口的基础上,太康县组织乡镇包村干部、驻村工作队逐村逐户调查,摸清每个贫困村的贫困状况,在道路建设、饮水安全、电力保障、危房改造,教育、卫生、文化设施建设、产业发展等方面的基本情况。对贫困户逐户核查,摸清基本情况、贫困状况、贫困原因。通过外出务工、发展产业等途径达到脱贫条件的建档立卡户,及时列入已脱贫对象,摘掉贫困帽子。对每个贫困村实现脱贫要完成的具体任务、对每个贫困户实现长期稳定脱贫需要解决的问题逐户列出清单,建立台账,明确脱贫任务。

二是结对帮扶,精准帮扶到村到户。太康县县直单位帮扶贫困村实现全覆盖,每个贫困村派驻一个工作队,负责协助基层组织贯彻落实党的惠农政策,协助村两委摸清贫困底数,分析致贫原因,制定帮扶计划,协调帮扶资源,统筹安排使用帮扶资金,监督帮扶项目实施。实施“5431帮扶工程”,从县处级领导干部做起,各级干部、教职工都要有帮扶对象。县处级领导干部每人帮扶5户贫困户、乡科级干部每人帮扶4户贫困户、一般干部和教师每人帮扶3户贫困户、每个企业帮扶10户贫困户,帮扶责任人根据贫困户的贫困状况、贫困原因,为贫困户出主意、想办法,给予必要的培训、资金、物资、技术、信息等方面支持,帮助其尽快脱贫致富。

三是分期分批,实施整村推进。整合涉农项目资金,每年集中实施一批整村推进村,4年完成167个贫困村脱贫任务,实现16.6万贫困人口稳定脱贫。对照脱贫标准,对整村推进村的现状进行调查,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和公共服务设施,缺啥补啥,责任到行业部门,两个县直单位帮扶一个整村推进村,通过重点扶持实现整村脱贫,贫困人口脱贫率达95%以上。2015年实施整村推进村48个,实现脱贫人口3.1万。

扶贫攻坚贫困户脱贫帮扶计划 篇4

帮扶对象:五印乡鼠街村委会洒只己下村

吕明连 联系电话:*** 帮扶人员:巍山县农业局植保植检工作站

蹇永祥 联系电话:*** 杨 丽 联系电话:*** 为了切切实实帮鼠街村洒只己下村民吕明连解决实际问题、谋求发展、加快脱贫步伐,让吕明连一家尽快摆脱贫困富起来。根据县农业局“关于做好五印乡鼠街村委会扶贫攻坚包村帮户工作的通知”,在局机关统一安排下,我们于2015年9月24日、10月/16日深入鼠街村洒只己下村进行全面的了解,现根据本小组对洒只己下村发展现状结合吕明连家中实际情况,特制定帮扶计划如下:

一、家庭基本情况

巍山县五印乡鼠街村村民吕明连户,常住人口4口人,家庭无围墙无大门,有房屋3间,住房面积50平方米,畜圈2间18平方米,都是土木结构,较破旧。耕地面积10亩(旱地),人均耕地面积2.5亩,核桃100多棵,挂果6棵(收入500元)。有摩托车一辆,彩电一台,手机一部,半大牛4头,猪10头(其中小猪8头),家庭简单适用、家用家具及

生产用具基本齐全,劳力3人,家庭主要经济来源:种植、养殖收入,2015年家庭总收入0.8万元,家庭总支出1.2万元,人均可支配收入2000元。

户主:吕明连 彝族 48岁,小学文化程度,身体状况健康;妻子50岁,小学文化程度,身体状况较差;患有中度风湿关节炎,刚做完阑尾炎手术;长子24岁,身体健康,初中文化程度,未婚,不务正业;次女22岁,身体健康,高中文化程度,已婚(户口未迁出)。

二、主要贫困原因

1、家庭成员整体文化素质偏低,接受农业科技和新生事物的能力较弱;

2、家庭不和睦,夫妻常吵架,其儿子不务正业,不服父母管教,经常飘游在外,不但不帮助家庭增加收入,还经常向父母要钱要物;

3、吕明连妻子因患中度风湿、关节炎需经常进行治疗,且刚做完阑尾炎手术(还欠医药费),身体状况较差,不能干重活。

三、扶贫帮扶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任务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总书记扶贫开发战略思想和对云南省扶贫开发工作的指导精神,认真落实省、州、县扶贫开发工作精神。以联村联户为载体,为民富民为目的,以加快

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富裕为核心,真正把党的声音和温暖带下去,把群众的意愿和呼声带上来,把群众各种困难和问题解决好,积极开展扶贫帮扶工作,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二)基本原则

根据五印乡鼠街村委会洒只己下村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开展扶贫帮困、脱贫致富的基本原则是:以市场为导向,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目标,采取以户为主、因户施策、造血为主、输血为辅、精准扶贫。大力发展养牛、核桃产业,切实提高生产力水平和自我发展能力,促进其可持续增收致富奔小康目标。

(三)主要任务

积极主动,细化任务,通过五年的扶贫开发,使五印乡鼠街村委会洒只己下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得到较大提高,全村整体实现脱贫目标。采取综合帮扶措施,积极帮助该户大力发展养牛、核桃产业,全面提升农民素质,大幅提高农民收入。到2017年底,使该户实现脱贫目标,力争到2020年使该户实现同步小康。

四、帮扶重点与实施计划

帮扶工作严格按照 “领导挂钩、单位包村、干部帮扶”的扶贫机制,以五印乡鼠街村委会洒只己下村未来五年发展的主要任务为帮扶重点,通过与该村贫困户吕明连沟通,突

出做好以下帮扶措施计划:

(一)近期帮扶计划

1、采取入户走访、召开会议等形式,加强宣传教育,转变思想观念。通过宣讲惠农政策,传递致富信息,帮助贫困户树立脱贫致富信心;及时掌握思想动态,了解生活困难,积极疏导情绪,提振贫困户脱贫致富精神。

2、宣传粮食直补、农资综合补贴、农作物良种补贴的申批程序,补贴物种、标准等政策。宣传农村合作医疗费用补偿政策。

3、帮助指导提高种植、养殖技能,赠送有关《核桃种植技术》、《测土配方施肥指导手册》、《养牛技术》、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技术、核桃病虫害防治技术等科技致富方面的图书资料。确保该户种植、养殖业健康稳步发展。

4、请相关部门、村委会、村小组及亲友协助做好家庭人员和谐、和睦工作。使该户家庭经济建设走上正轨,人人出力共建家园。

(二)中长期帮扶计划

1、贯彻落实总书记扶贫开发战略思想和对云南省扶贫开发工作的指导精神,认真落实省、州、县扶贫开发工作精神。宣传关于扶持、鼓励、引导农户投身农业经济发展的各种优惠、帮扶政策。积极引导参与可持续发展项目,增加收入,脱贫致富奔小康。

2、引导种植业结构调整将原本单一的粮食生产转变为粮食、经济作物等协调发展的模式上来。大力发展养牛、养猪、核桃产业,增加数量,扩大规模,走产业化发展道路。

3、积极争取扶贫资金、小额贴息贷款、畜圈改造资金改善经济基础建设。根据吕明连户想扩大畜圈,扩大养牛规模的想法,请各级相关部门、村委会给予相关支持帮助,争取畜圈改造资金。使吕明连户的养牛产业小有规模(现已有4头半大牛)。

4、从全村整体发展出发,请各级相关部门、村委会积极争取农田、水利建设资金,改善全村农田生产条件,走农业可持续发展道路。

5、不定期与联系户交流,了解生产、生活情况,及时提供种植、养殖过程中的技术辅助,确保种、养殖业的健康发展,持续增加收入,脱贫致富。到2017年底,使该户实现脱贫目标,力争到2020年使该户实现同步小康。

贫困村扶贫工作计划 篇5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牢牢把握重要战略机遇期,体现大扶贫的要求。统筹规划,周密部暑,全力实施,为贫困村脱贫致富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建设目标:

围绕国家到2020年基本消除绝对贫困人口,实现“两不愁,三保障”(即:稳定实现扶贫对象不愁吃、不愁穿,保障其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到今年年底使贫困村人均收入增幅达到或超过xx区的平均水平;贫困村的基础设施,村容村貌有明显改善;特色增收产业基本形成;农民健康生活水平,综合素质和自我发展能力明显提升。

三、主要工作

一是带领村干部和党员认真宣传好、贯彻好、学习好党的十八大及今年中央“两会”精神,把村党建工作抓牢抓实,继续巩固党组织在农村的执政地位,加快培养农村党组织的后备力量。主要做法:

(一)组织好学习宣传工作。

(二)进一步调研、摸底、走访,包括:

1、建立民情日记、档案;

2、召开村“两委”座谈会;

3、深入田间地头,走访农户,组织召开村民小组座谈会;

4、积极加强对入党积极分子和其他党员的教育培养,建设一支能带领农民群众脱贫致富的强有力党员队伍。

(三)讨论研究今年农村经济发展工作,对制约当前农业发展的因素进行调研,探索农民脱贫致富新思路、新办法,选准发展路子,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步伐。走访村贫困户,对他们进行重点帮扶,力争计划内帮扶的贫困户当年脱贫。

二是抓紧抓快协调xx区组织部、计生局、卫生局、文化局等职能部门对村部综合服务中心建设的资金投入,监督去年我局资助的资金使用情况。主体工程投资35万元,计划3月份动工,6月份完成主体工程,年内交付使用。

三是跟踪、协调xx区水利局对那马屯、六合屯的人畜饮水工程的实施,计划投资30万元,力争年内解决两屯600多人口的饮水问题。

四是协调、跟踪xx区政府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对全村8条总长12公里的农田水利渠道及那马屯1.6公里屯级道路的建设。计划7月份完成,总投资480万元。

五是协调xx区扶贫办、国土局等职能部门对那华屯0.3公里,那母屯3公里,平利屯0.5公里,那户屯0.8公里的屯级道路改造,计划8月份完成,投资92万元;二桥头至百拿屯4.8公里的屯级道路硬化工程,投资200万元,计划10月份完成;跟踪xx区国土局对xx大垌田总长3公里的防护坝建设,计划11月份完成,总投资600万元。

六是继续跟踪xx区交通局完成对xx二桥的修缮工程,计划2月份完工,投资15万元;协调xx区农业局50吨水泥,发动那华屯群众投工投劳年内完成屯内道路硬化。协调林业局年内完成500亩油茶低产改造,形成以油茶为主的“一村一品”特色产业。

七是通过协调xx区教育局及其他渠道为六合屯教学点建卫生间、硬化操场等基础设施,年内计划投资5万元,力争创造一个较好的教书育人环境。

八是加强宣传引导,进一步把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调动到新农村建设工作中来,维护社会稳定,化解群众矛盾,确保无重大信访事件和群体性事件发生,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建设平安、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主要包括:

1、调解、处理一些矛盾纠纷;

2、开展反邪教警示教育:崇尚科学、关爱家庭、珍惜生命、反对邪教;

3、加强法制教育,帮助村民树立遵纪守法、依法办事、勤劳致富的好思想。

九是结合局直属单位广西第一工业学校及动力技校开设的中等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的热门教学专业,大力向该村初、高中毕业生等适龄青年及准备外出务工群体宣传、积极推荐职业资格教育和技能培训。

十是春节前夕,局组队深入村屯走访慰问特困户,五保、低保户,老党员,老复退军人,贫困大学生及村“两委”干部,送去党的温暖和领导的关爱。

贫困户扶贫申请书 篇6

关键词:新疆,国家级贫困县,贫困类型,扶贫

胡锦涛总书记在2005年5月指出:扶贫开发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一项历史任务,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内容。2010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召开的“新疆工作座谈会”提出:新形势下新疆工作的目标任务是到2015年新疆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城乡居民收入和人均基本公共服务能力达到西部平均水平,到2020年基本消除绝对贫困现象,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由于自然、历史、地理和政策等方面原因,新疆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发展很不平衡;新疆要与全国同步实现小康,重点在农村贫困地区,难点在国家级贫困县。新疆国家级贫困县是新疆贫困人口最多、最集中的区域,居民收入水平更低、城乡收入差距更大,仍有较多人口处于绝对贫困状态;此外,这些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低、县级财政收支差距大,居民享受的基本公共服务水平较低,是实现以上目标任务最为艰巨的地区。因此,作为少数民族地区和边疆地区的新疆,在跨越式发展、西部大开发新阶段、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新时期,扎实、稳健地推进国家级贫困县的扶贫开发,不仅关系到“稳疆兴疆、富民固边”的大局,对于新疆全面实现建设小康社会、社会主义新农村,以及和谐社会都显得非常迫切和必要。

1 国家级贫困县的确定与新疆国家级贫困县的分布

1.1 国家级贫困县的确定

1986年中央政府第一次确定了国家级贫困县标准:以县为单位,1985年年人均纯收入低于150元的县和年人均纯收入低于200元的少数民族自治县;对民主革命时期作出过重大贡献、在海内外有较大影响的老区县,给予重点照顾,放宽到年人均纯收入300元。1994年制定《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时,中央政府重新调整了国家级贫困县的标准。具体标准是,以县为单位,凡是1992年年人均纯收入低于400元的县全部纳入国家级贫困县扶持范围,凡是1992年年人均纯收入高于700元的原国家级贫困县,一律退出国家扶持范围。重点县主要在中西部少数民族地区、革命老区、边疆地区和特困地区范围内确定,确定重点县的主要依据是:贫困人口数量、农民收入水平、基本生产生活条件以及扶贫开发工作情况,适当兼顾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财政收人等综合指标[1]。根据这个标准,列入《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和《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年)》的扶贫开发任务重、贫困人口相对集中的国家级贫困县共有592个,分布在21个省区市,涵盖了全国72%以上的农村贫困人口。国家级贫困县数量较多的省区是:云南(73个)、陕西(50个)、贵州(48个)、四川(43个)、甘肃(41个),新疆被列入的国家级贫困县的数量为27个;数量较少的省区是:广东(3个)、浙江(3个)、吉林(5个)、海南(5个)、西藏(5个)。从集中连片的角度看,这些贫困县主要分布在18个贫困地区,显示出国家级贫困县的确定具有明显的区域性特征。

1.2 新疆国家级贫困县的分布

目前,新疆有30个贫困县,其中自治区扶贫开发重点县3个,国家级贫困县27个,重点乡(镇)276个、重点村3607个;新疆国家级贫困县的数量占新疆县(市)总数(91个)的29.67%,其中有17个是边境贫困县,所占比例为62.96%(表1)。新疆国家级贫困县分布范围较广,涉及地域较大,情况既不均匀,也不平衡,喀什地区、和田地区和克孜勒苏州的国家级贫困县个数明显较多,占新疆国家级贫困县总数的70%以上;同时也说明新疆国家级贫困县绝大多数都分布在南疆三地州。

数据来源:《2010年新疆统计年鉴》。

2 新疆国家级贫困县的贫困现状

2.1 贫困率与恩格尔系数指标分析

贫困率指标反映一个区域中贫困户所占的比重。贫困率指标的计算公式为:贫困率(%)=总贫困户数/总户数[2]。截至2OO8年年末,新疆农村总户数约230万户,27个国家级贫困县总贫困户数约100万户,贫困率约43.50%,高出全国平均水平5%左右,说明新疆国家级贫困县的贫困率较高。

恩格尔系数也是常用的衡量贫困程度的指标。通常恩格尔系数与农民生活水平有以下关系,恩格尔系数>59%为绝对贫困,恩格尔系数处于50%-59%之间为勉强度日,数值介于40%-50%为小康水平,数值在20%-40%之间为富裕阶段,当恩格尔系数<20%时为最富裕。2OO8年,27个国家级贫困县中恩格尔系数大于59%的县(市)有7个,恩格尔系数在50%-59%之间的有6个,在40%-50%之间的有11个,只有3个县在20%-40%。2009年,新疆国家级贫困县的恩格尔系数为52.52%,可见有约一半的贫困县的人口处于勉强度日或绝对贫困状态,生活资料匮乏,基本生活缺少保障,生存受到一定威胁。

2.2 主要经济指标分析

新疆国家级贫困县经济总量较小,经济实力较弱。2009年,新疆国家级贫困县总人口577.69万人,占全疆总人口的比重为26.76%,但创造的国民生产总值仅为全疆国民生产总值的8.96%。27个新疆国家级贫困县的GDP总量均低于乌鲁木齐市、伊犁州、巴州、克拉玛依市和昌吉州;新疆国家级贫困县第一、二、三产业占GDP的比重分别为37.78%、21.32%和40.90%,与新疆的总体情况以及乌鲁木齐、伊犁州、巴州、克拉玛依市和昌吉州等地区相比,产业结构明显很不合理,第一产业所占比重偏高,分别比新疆、乌鲁木齐市和巴州高19.98、36.25、21.78个百分点;二产所占比重分别比新疆、乌鲁木齐市和伊犁州、昌吉州低23.78、21.61、13.94、18.08个百分点(表2),如果与巴州和克拉玛依市相比差距就更为悬殊。通过对比可知,新疆国家级贫困县在主要国民经济总量指标方面较为落后,产业结构存在明显不合理现象,从而也使当地扶贫开发的难度增加。

数据来源:《2010年新疆统计年鉴》

从人均指标落后程度来看,2009年,新疆国家级贫困县的人均农林牧渔业产值5018.95元,仅相当于新疆人均农林牧渔业产值的82.97%;2009年,新疆国家级贫困县的人均GDP远低于全国及全疆平均水平,为6634.49元,仅相当于全国人均GDP的26.34%和新疆人均GDP的33.27%;其中墨玉县人均GDP最低(3254元),只相当于新疆国家级贫困县人均GDP的49.05%。2009年,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5153元,新疆农民人均纯收入3883元,而新疆国家级贫困县的农民人均纯收入只有2810.07元,重点县农民人均纯收入仅分别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和新疆平均水平的54.53%与72.37%;新疆国家级贫困县中农民人均纯收入最低的三个县分别是阿合奇县、阿克陶县和乌恰县,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只有1482元、1615元和1630元。

2.3 财政收支指标分析

新疆国家级贫困县无一例外均出现高额赤字,财政不堪重负,收支矛盾极为突出;县级财政支出85%以上靠上级财政补助,对上级财政有着极强的依赖性。2009年,新疆27个国家级贫困县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人15.41亿元,而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达207.58亿元,相当于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人的13.47倍,财政赤字192.18亿元,财政自给率平均只有7.42%,分别比2004年和2007年减少了2.96和6.45个百分点。财政自给率达到10%的只有6个县,尼勒克县财政自给率最高为20.13%;9个县的财政自给率低于5%,分别是柯坪、策勒、于田、墨玉、疏附、阿合奇、岳普湖、民丰、吉木乃,其中柯坪县的财政自给率最低,仅为1.78%(表3)。新疆国家级贫困县财政极为困难的状况具有普遍性、延续性、长期性和复杂性的特点,县级财政资金极端匮乏,长期处于赤字状态,使得贫困县的公共产品供给不足,公共基础设施、科教文卫、社会福利与优待抚恤事业严重滞后。

数据来源:《2010年新疆统计年鉴》,《2010新疆领导干部手册》。

3 新疆国家级贫困县的贫困类型及原因

关于贫困产生的原因,经济学家纳克斯最早提出“贫困恶性循环理论”,认为发展中国家长期贫困的原因是“资本缺乏”,舒尔茨认为贫困的主要根源在于人力资本投资不足,刘易斯则提出贫困是保守落后的亚文化在代际之间传递,而以研究饥荒和贫困问题著称的阿玛蒂亚·森认为贫困的根源是基本能力的剥夺和机会的丧失,世界银行在《千年发展报告》中提出,贫困原因是某些个体或社会群体脆弱性高,在遭遇风险时极易导致财富损失或生活质量下降到某一社会认可的水平之下。新疆国家级贫困县的贫困是人力资本水平低下、社会文化落后和制度缺失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形成的恶性循环,贫困原因既有外部客观性致贫因素,也有内部主观性致贫因素;既有历史、现实与人文因素,又有自然和生态等原发性因素;综合来看,本文将新疆国家级贫困县的贫困类型及原因划分为以下几种:

3.1 生态贫困

新疆国家级贫困县都位于生态环境极度脆弱和恶劣的地区,27个国家级贫困县有21个位于南疆塔里木盆地西南缘,呈现出集中连片的分布态势。例如表1中的和田、喀什和克孜勒苏州的南疆19个贫困县,有的紧靠塔克拉玛干大沙漠,有的位于帕米尔高原,全都是新疆生态环境最为恶劣的地区;北疆和东疆有6个国家级贫困县呈点状分布在阿勒泰、塔城、伊犁和哈密地区,都处在天山、阿尔泰山脉的高寒山区,海拔高、冬季寒冷期长,生态环境十分脆弱,自然灾害频繁,春旱、夏洪、地震、风灾、雪灾、沙尘暴灾害交替发生,如疏勒县和伽师县耕地盐碱面积分别达89.50%和91.20%,并且盐碱化程度在加剧;英吉沙县土壤贫瘠,风沙、盐碱危害严重,春寒、干热风、霜冻、冰雹、沙尘暴等各种灾害连年发生。贫困与生态环境退化的恶性循环是造成贫困地区经济社会非持续发展的重要原因,致使贫困地区生态保护与经济协调发展之间的矛盾更为尖锐。

3.2 地域贫困

新疆的国家级贫困县大多处于偏远地带,远离大中城市,如南疆地处888.50 km边境线的塔什库尔干自治县,距省会乌鲁木齐达1765 km[3];由于自然地理环境的复杂和封闭性的影响,造成交通不便、信息交流不畅、基础设施落后,不仅制约了人口的适度集中,使市场信息、资金、技术、人才等现代要素很难辐射到此,造成经济活动成本偏高,经济发展明显滞后,扶贫开发成本高、难度大。自然条件、地理区位和基础设施的恶劣状况,成为影响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直接因素,并最终制约了新疆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形成整体地域性贫困状态并加剧了这种贫困的自我维系。

3.3 民族贫困

新疆少数民族的分布与贫困人口的分布在地域特征上的吻合程度较高,国家级贫困县多为少数民族人口集中地区。2009年,新疆27个国家级贫困县中少数民族人口536.15万人,占新疆国家级贫困县总人口577.69万人的92.81%,特别是和田、皮山、洛浦、策勒、于田、疏附、英吉沙、伽师8个国家级贫困县的少数民族人口比重都超过了98%。

3.4 文化教育贫困

新疆国家级贫困县文盲率高于全疆平均水平,并且往往是科盲、文盲、法盲集中之地。2008年,新疆国家级贫困县的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仅有7.29年,文盲半文盲所占比例为7.90%,小学占比43.90%,初中占比38.90%,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所占比例只有9.30%;2009年,新疆国家级贫困县的劳动力仅有40.90%受过教育培训,用于学校及技术培训的费用在当年当年使用的5961.60万元扶贫资金总额中仅占2.56%。劳动力资源的教育贫困既成为影响他们掌握农业技术、应对市场风险、提高生产技术含量的主要制约因素,又成为影响其向非农产业和城市转移的主要障碍,反而将形成“低水平教育-贫困-低水平教育”这一贫困代际传递的恶性循环。同时,长期的物质贫困和文化教育落后容易导致精神贫困,主要表现为文化匮乏、因循守旧、安土重迁、懒散怠惰、自甘落后、乐于贫穷,不仅严重阻碍了劳动力的流动和就业空间的选择,还阻碍了文明乡风的形成。

3.5 市场竞争引致性贫困

市场经济是讲求效率的“竞争经济”和“强者经济”,不同经济发展程度的区域在市场经济发展进程中所处的地位不同,贫困地区“先天不足,后天失调”,竞争基础和起点的不平等会导致其处于相对劣势的地位,使得贫困人口的利益被忽视、被伤害。不仅难以获得足够的资金、人力和技术,而贫困地区稀缺的矿产、资金、人才等资源向发达地区流动,这种由资源占有不平衡所带来的贫困状况日趋严重,可能加剧贫困人口的边缘化倾向。同时,市场经济条件下贫困人口生存环境也日趋恶化。新疆国家级贫困县经济最明显的特征是以农业为主的单一产业结构,在大农业中又偏重于种植业,种植业中又以某一种农产品为主;非农业产业发展很不充分,劳动力价格低廉且大量闲置,致使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生产规模的扩大和农业技术的推广与应用面临较大阻力,农业生产条件相对落后,造成市场竞争引致性贫困。

3.6 制度性贫困

城乡分置的二元体制造成农民政治权利、经济权利和社会保障权利的缺失,很难公平地享受到与城市居民大体一致的公共服务;农民在面临因自然灾害、疾病、市场风险等突发事件时,由于权利与机会匮乏,缺乏必要的经济和社会保障,经常陷入贫困之中,主要表现为因灾致贫、病残致贫和因学致贫[4]。2009年,新疆国家级贫困县24.30%的村遭遇严重自然灾害,农牧民因灾害致贫、返贫问题十分突出;2009年新疆国家级贫困县未能及时就医的人中91.80%是源于经济困难,南疆三地州19个国家级贫困县这一比例高达95.60%;国家级贫困县村有卫生室比重63.70%,村有合格乡村医生、卫生员比重65.70%,村有合格接生员比重64.70%。灾害致贫根源于农业保险制度的缺失与不完善,病残致贫体现出农村基本医疗保险体系与大病救助等保障制度的不完善,因学致贫与现行的财政体制、教育体制、转移支付等制度息息相关。

4 新形势下新疆国家级贫困县的扶贫对策

新疆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民族构成,使得新疆的贫困与反贫困问题变得尤为复杂,加上思想观念封闭保守,产业结构低度落后,弱势的地方工业缺乏反哺农业的实力,脆弱的绿洲生态环境和市场发育缓慢两大矛盾对贫困地区的小康建设的刚性制约将长期存在,境内外“三股势力”的破坏活动对南疆三地州扶贫开发构成现实威胁,各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使新疆国家级贫困县的扶贫开发工作在新形势下具有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和特殊性。

4.1 有效整合各种扶贫资源

各地实践证明,扶贫资源的有效整合有利于扶贫开发效率的提高。(1)整合扶贫政策。由于不同政策的思路、目标、方案存在差异,政策相互配合、衔接不一致、政策实施过程中发生偏离与“异化”现象等,都会影响扶贫政策的实效和贫困人口的脱贫进度[5]。因此,需要有效整合与扶贫相关的财政、税收、金融、区域、产业和投资等政策,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开发、移民搬迁和农用技术培训等扶贫项目也应符合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使之相辅相成合力实现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生态文明、社会和谐“五位一体”的扶贫效果。(2)整合扶贫资金。有效整合财政扶贫资金、以工代赈资金、社会扶贫资金、地方配套资金、信贷扶贫资金等各类扶贫资金,发挥政府扶贫资金的“引爆”作用和“酵酶”作用,将有限的财政资金作为引导社会资金的“启动器”,努力形成多渠道、多元化的扶贫资金投入体系。(3)为非政府组织从事反贫困事业提供良好的法律与政策环境,引导社会力量广泛进入反贫困领域和拓展反贫困空间,继续开展“希望工程”、“幸福工程”、“光彩事业”、“春蕾计划”、“巾帼扶贫”等工程,使其与政府的扶贫资源形成有机互补,逐步建立政府与非政府组织开放高效、运作透明、互为补充、互相监督、互相促进的创新型反贫困良性互动机制。

4.2 积极探索权益保障为主要内容的赋权式扶贫开发

赋权式扶贫开发:(1)在实施扶贫开发的过程中应赋予贫困农户应有的政策知情权、实施参与权、管理维护权和评估监督权等,强调贫困人口直接参与包括教育和卫生保健等方面社会服务计划的设计、实施、监测与评估的整个过程,立足于贫困人口的基本需求,从而扭转扶贫资源使用效率低下、扶贫代价高昂、扶贫开发的可持续性较差等局面。(2)应大力推广小额信贷扶贫,60%扶贫资金通过小额信贷方式投向特色种养业、家庭加工业,建立农户间的互助、良好关系,促进贫困人口对反贫困战略的参与及自我选择、自我约束和自我发展的能力,增强其参与扶贫开发和脱贫致富的积极性[6]。(3)将外部组织干预转变为引导贫困人口建立自我服务和自我发展的“乡土合作组织系统”,培养贫困人口自我组织、自我管理、自我创新的能力,充分发挥其管理渠道明晰、运行高效迅捷、弥补政府资源不足等方面的积极作用,激发贫困人口的主体意识,以实现扶贫效益的可持续性。

4.3 加强以结构调整与龙头企业为动力的产业扶贫

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是实施西部大开发、增强边疆民族地区自我发展能力的根本性措施。(1)依托资源优势,调整产业结构,推进农村区域化布局、产业化经营,围绕粮、棉、畜、林果四大基地建设,扶持和发展林果业、设施农业、畜牧养殖业等特色优势产业,走产业化扶贫开发道路。(2)大力扶持民族特色家庭手工业的发展。着力打造乐器村、小刀村、花帽村、地毯村、丝绸村等专业村,重点发展和田地毯、艾得莱丝绸、维吾尔小刀等特色产品,拓展贫困农民的就业渠道及增收空间。(3)大力推行“公司+农户+基地”的发展模式,鼓励龙头企业发展的特色农产品精深加工业,延伸产业链,努力使龙头企业肩负起标准化生产、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重任。(4)设立“边疆民族贫困地区特色优势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对成长性好、有发展潜力的特色产业项目给予必要的资金引导和政策扶持,并在土地、供电、铁路运输、人才培训等方面给予相应支持,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4.4 促进以提升自我发展能力为核心的科技扶贫

以提升自我发展能力为核心的科技扶贫:(1)建立健全农业科技推广网络。鼓励科技人员开展多种形式的科技承包和技术服务,建立科技人员直接到户、良种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的农技推广新机制;围绕产业基地建设重点推广优良品种、高效栽培、畜禽饲养和加工技术、病虫害综合防治、节水灌溉、农产品保鲜加工储运等先进实用科技成果,提高贫困县农业科技覆盖率。(2)加强科教扶贫,努力提高贫困农户的科技文化素质与生产技能。实行农科教相结合,通过加强对农牧民和各类职业技术教育和专项技术培训,提高贫困县各族群众的科技文化素质和掌握先进实用技术的能力,力争使每个贫困户至少掌握一、两门脱贫致富技能,增强自我发展和脱贫致富的能力。(3)结合干部管理体制的改革,调配、充实、培训国家级贫困县的基层干部队伍,通过完善干部轮换、下派挂职锻炼制度和应届大学毕业生到基层工作锻炼制度,形成既流动又相对稳定、向贫困县、乡、村输送智力资源的规范机制,努力在新疆国家级贫困县实现每个村有一名以上中专程度的农牧业先进技术的传授者和示范者,每个乡级班子中有一名以上大专以上程度的、懂技术、懂经营、会管理的领导骨干,每个县党政职能部门中有一名以上大学程度的、专业业务熟练、有较强组织协调能力的领导骨干。

4.5 全力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公共服务均等化

基本公共服务不到位、公共产品短缺是新阶段致贫和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因素。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在反贫困中的重大作用在于有助于减少绝对贫困,缓解相对贫困,为贫困人口提供基本的保障,形成有效的社会安全网。(1)改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努力实现“五通”(通水、通电、通路、通电话、通广播电视)、“五有”(有学上、有医疗保障、有科技文化室、有集体经济收入、有强有力的村级领导班子)和“五能”(能用上安全饮用水、能用上电、能有一项以上有稳定收入来源的生产项目、能有经济适用房住、能及时得到培训和获得信息)。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是解决制约新疆国家级贫困县农业生产持续稳定发展的林网建设工程、农田水利工程、病险水库加固工程、防沙治沙工程、“一池三改”工程(建沼气池、改厕、改灶、改圈)、抗震安居工程、饮水安全工程、村村通公路工程、广播电视电话村村通工程。(2)健全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建设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和医疗保障体系,农民促进教育与医疗卫生服务公平,解决农民学有所教和病有所医的问题。(3)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特殊的保障对象与薄弱的经济基础是新疆农村建立社会保障制度面临的严峻现实。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如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贫困人口的大病救助制度等,将其作为新时期农村扶贫创新的重要着力方向,构建农村反贫困安全网,提高弱势群体的社会风险承受能力,遏制因灾致贫、病残致贫等返贫现象的产生和蔓延,缓减城乡间与区域间的收入差异和社会矛盾。

4.6 根据贫困类型和群体特征相机选择扶贫措施

选择扶贫措施:(1)应考虑资源禀赋状况,对于具有自然资源开发优势的地区,适宜采用合理开发、利用资源优势的扶贫策略;对于具有劳动力资源优势的地区应采用鼓励劳务输出的扶贫措施;对于缺乏自然资源优势和生产生活条件恶劣的北疆高寒牧区、戈壁荒漠和边境地区,就地脱贫建设成本高、生态环境代价大、不利于可持续发展,应实行生态移民,采用异地搬迁或者异地开发式扶贫政策[7]。(2)应考虑不同类型的贫困人口,对丧失劳动能力、负担过重的贫困家庭,应建立社会互助与救济制度,以保障其基本生活;对因灾致贫人口,应完善农业保险制度和重大自然灾害紧急救助制度,提高其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对于南疆三地州少数民族贫困人口,扶贫开发需要将资源环境保护、生态建设与计划生育相结合,改善贫困地区的生态、经济、社会环境,着力培育区域经济新的增长点与可持续发展能力,将扶贫与扶志相结合、输血与造血相结合、治穷与治愚相结合、自力更生与社会扶持相结合,与时俱进、因地制宜地进行的综合开发式扶贫。

参考文献

[1]孟戈.新阶段新疆农村扶贫开发的实践与思考[J].新疆社科论坛,2009:(5):62-66.

[2]陈见影,王哲.新疆扶贫重点县贫困线确定[J].新疆农垦经济,2008(2):63-66.

[3]刘娟.我国农村贫困的新特征与扶贫机制创新[J].乡镇经济,2008(2):31-34.

[4]朱金鹤.中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制度与效率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9:250-269.

[5]赵曦,罗洪群,成卓.机制设计理论与中国农村扶贫机制改革的路径安排[J].软科学,2009(10):69-73.

[6]徐志明.我国贫困农户产生的原因与产业化扶贫机制的建立[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8,29(6):711-714.

关于贫困地区产业扶贫的思考 篇7

湖南省洞口县有320个国家、省、市、县级贫困村,28个民族地区高寒山区贫困村,贫困人口34.5万人,2011年纳入国家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试点县。洞口县因势利导,采取了一系列扶持措施,特别是加大对生猪龙头加工企业的扶持,使该县生猪产业稳步发展,农民养猪效益稳步提高,探索出了一条成功的产业扶贫之路。

一、洞口县生猪产业发展的艰难历程

洞口县生猪产业的发展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重点扶持农户生产阶段,加大生猪养殖力度,规模扩大了。但由于产业链短,只卖活猪,附加值低,收益低,再加上1997年金融危机的爆发,致使全县的生猪产业发展陷入低谷。

第二阶段重点扶持龙头企业,走上了一条“企业+农户、延长产业链”的产业化发展之路。

(一)第一阶段:“小农”经营,产业严重萎缩。

洞口县是个产粮大县,农村家家粮食富足,加上当地气候宜人,为发展生猪养殖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条件。

1990年,洞口县委、县政府为推动生猪生产向产业化发展,因势利导,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政策:对农户修猪圈用地的审批大开绿灯,简化审批手续,减免用地费用,鼓励农村兴建万头养猪场,并把万头养猪场的建设作为各级政府负责人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要求各地支持指导农户不断改良生猪品种,对引进优质猪种实行奖励;对养猪大户从资金上予以重点扶持,由县财政部门发放财政周转金,或由县农发部门投放农业综合开发有偿资金,或由信贷部门发放贷款。

到1995年,洞口县万头养猪场达到23个,当年全县生猪出栏达到100万头,比1990年增加2倍。生猪屠宰税曾一度达到全县年财政收入的1/10。但是,生猪除一部分由县内仅有的两家规模较小的冷冻食品厂简单粗加工外,猪产品基本是以活毛猪的方式销售出县,养猪的整体效益比较低。

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后,东南亚地区农产品市场进入持续的低迷期,生猪价格持续跌破盈亏平衡点,养猪成了赔本的生意,养殖规模越大,亏损就越多,一时间,举县上下,人们谈猪色变,养猪成了许多农民的一场噩梦。

(二)第二阶段:扶强龙头企业,促进产业快速升级。

洞口县对生猪市场持续低迷进行了认真的反思,除了外部大环境外,只注重扶强养殖基地,而忽视对企业,特别是龙头企业的扶持,从而导致产品单一,抗击市场风险能力低是主要原因。2001年县委、县政府调整了产业扶贫思路,在制定十年扶贫规划时,将龙头加工企业纳入了重点扶持范围,制定了具体的扶持方案。同时将龙头企业纳入县里的重点项目管理,确定一名县级领导联系企业,整合各类资金,优先确保龙头企业项目的实施。

2002年元月成立了一家专业从事生猪加工的企业——湖南省三可食品有限公司,短短两三年时间,该公司就成了洞口县最大的生猪加工企业并晋升为省级农产品龙头加工企业。2005、2006年该公司连续得到相关部门的重点扶持,相继实施了生猪分割肉加工项目和供港优质瘦肉型中猪加工项目,总投资达到4644万元。通过两个项目的实施,2005年三可公司年销售收入达到10117万元,年创利税1301.9万元,直接受益农户达到10700户,受益农户每年从养猪中得到收入近7000元,新增就业人数达4000余人(其中安排农村劳动力400多人)。

2009、2010年该县又确定对洞口县肉食冷冻有限责任公司进行连续两年的重点扶持。洞口县扶贫部门以贷款贴息的形式投入128万元,帮助公司获得银行贷款2800万元,用于2万吨猪肉自动线加工、3000吨容量的冷库、烤中乳猪加工等项目建设,快速带动了公司的发展,公司年加工猪肉产品2万吨,加工的冻乳猪系列产品全部出口香港、日本及东南亚地区,年产值3亿元,成功培育了62个养猪专业村,解决了3000农户近1万人就业,猪鬃、猪皮、猪杂多项加工业也得到飞速发展。

二、关于产业扶贫的思考

通过对洞口县生猪产业发展历程的分析,笔者认为,各地应高度重视产业扶贫,在产业扶贫过程中,应加大对农产品龙头加工企业的扶持力度。

(一)转变产业扶贫理念,明确产业扶贫方向。

目前,社会上和我们工作中有这样一种思想:扶贫就是“扶穷人”,扶持企业就是“扶老板”、“扶富人”,与扶贫的初衷相违背。因此,产业扶贫虽将扶持企业纳入了范围,但总给人一种悄悄进行的感觉,担心扶持企业承担政治风险和社会风险。在计划经济时代,我们只注重农民生产这一头,农民生产出来的农产品,由政府包销。在市场经济时代,再采用这种方法,将出现卖难,增产不增收的局面,必须依靠加工企业加工转化增值,形成产业链。因此,要转变产业扶贫理念,建立一种“扶企业就是扶贫,由加工企业的发展壮大促进农户特别是贫困农户的基地建设和转移就业,以达到共同富裕”的产业扶贫舆论导向,明确产业扶贫的方向,把当地发展特色产业所需要的能够带动区域发展的龙头企业作为产业扶贫重点,消除人民群众对新的产业扶贫方向的顾虑,确保各地在产业扶贫中能突破旧制,大胆作为。

(二)完善企业扶持机制,提升扶持效果。

一是要完善扶持企业的准入机制。应紧紧围绕农民增收这一核心目标,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重点扶持能带动当地农民增收的主导产业或有一定产业基础的产业。同时,应建立一套科学的评价机制和准入机制,将企业的产品与基地农产品关联度、致富带动能力、企业经营管理能力、企业法人责任心和诚信度等作为评价体系的主要指标。

二是要不断创新企业的扶持方式。要围绕“扶持一个龙头,壮大一个产业,致富一方百姓”的目标,不断创新扶持方式,在对企业采取固定资产贷款贴息的基础上,增加对企业技术改造、基地建设、新产品开发等方面的扶持,通过基地种苗补助、支持基地基础设施建设或企业直补方式进行扶持,增强企业的发展能力。

nlc202309030206

三是要完善企业的管理机制。逐步建立竞争淘汰机制,对企业实行动态管理,确定扶持年限,对带动能力不足、特别是对存在欺农害农的企业应及时取消扶持。此外,要建立扶持资金全程监管制度,扶贫等相关部门对扶持资金进行专项审计,严禁挪作他用。

(三)因地制宜,采取扶基地与扶企业并重的模式。

扶持一个产业发展,要坚持扶基地与扶企业并重的模式,才能将产业真正做大做强。一是在扶基地时,要注重因地制宜,尊重农民意愿,重点扶持当地农民增收的主导产业。突出一个“恒”字,一以贯之,不朝三暮四。一个产业或基地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是需要经过长期发展形成的。同时,要提高基地发展标准,努力建设“农业与生态环境友好型基地”, 如在发展生猪产业的同时,要加大对养猪废物的循环利用,建立“猪、沼、果”循环发展产业链,逐步形成产业扶贫和生态建设的良性互动格局。二是在扶强基地的同时,要更加注重对企业的扶持。在市场经济下,只重视基地,常常不能促进产业发展,反而会使老百姓出现“丰产不丰收”或卖难的尴尬局面。只有采用“双扶”模式,既重视扶基地,又重视扶企业,才能使农产品增值,解决好产品的销路问题,形成一条科学高效的产业链,提升产业的抗市场风险能力,确保农户与企业的双赢。与此同时,对与农户基地建设和企业之间起桥梁纽带作用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也应给予相应扶持。

(四)加强引导,不断完善企业和农户的利益连结机制。

在扶持过程中,各地要引导企业与农户特别是贫困农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建立利益连结机制,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与农户、农民专业合作社签订农产品购销合同,协商合理的收购价格,形成稳定的购销关系;规范合同文本,明确双方责权关系;对贫困农户采取寄养等办法,让贫困农户发展实现“零成本”,提高贫困农民的积极性;通过订单合同、入股分红和利润返还等形式,确保农户的稳定增收。有关部门应加强对订单农业的监管与服务,强化企业与农户的诚信意识,切实履行合同约定。企业应承担起带动农户脱贫致富的责任,主动反哺农户,开展结对帮扶,积极安排当地农民就业。同时,鼓励企业每年从企业利润中提取一定比例的资金设立农户产业发展风险基金和社会扶贫基金,用于资助订单农户参加农业保险等,帮助群众发展生产、脱贫致富。国家对这些资金应予以免税支持。

(五)抢抓产业扶贫机遇,强化扶贫部门的自身建设。

扶贫部门应抢抓产业扶贫机遇,强化自身建设,将相应的农产品龙头加工企业纳入重点扶持范围。一是要从职能上予以明确,完善内部机构设置,增加对农产品龙头加工企业的服务职能。二是要加强自身建设,培养相关专业人才,加大对扶持农产品龙头加工企业的调研力度,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升服务管理水平。三是要完善对农产品龙头加工企业的扶持规划,形成长效机制。

(作者单位:湖南省洞口县扶贫开发办)

责任编辑:洪峰

上一篇:英语专业论文答辩稿下一篇:妈妈偷鸡腿 议论文 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