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工程质量检测行业现状及发展对策

2025-01-22

建设工程质量检测行业现状及发展对策(精选8篇)

建设工程质量检测行业现状及发展对策 篇1

建设工程质量检测行业现状及发展对策

摘要随着我国加入WTO,国外先进的检测机构必将大量进入国内,对于长期处于保护状态的国内检测单位带来的是前所未有的冲击。因此,本文通过分析该行业的现状,找出行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以及面临的挑战,并对行业发展的对策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检测,行业,现状,对策

1.前言

建筑业是一个关系到国计民生的支柱性基础产业。特别作为我国正处在快速发展阶段,全国上下都加大了基础设施的建设。同时加上建筑业作为拉动经济发展速度的重要力量,因此建筑业正处在大发展阶段。一方面我国的建筑市场正处在十分活跃的阶段,同时也是处在市场竞争极不规范,问题丛生:首先是导致压级压价、回扣、垫资“三把刀”盛行,地方保护、行业保护抬头;二是建筑领域管理体系缺乏科学性,法律性文件和管理性文件不配套,与国外先进模式相对差距较大;三是建筑队伍供需严重失衡,建筑队伍技术含量和人员素质普遍不高[1]。

随着我国加入WTO,对于整个建筑业的冲击必将产生深远的影响。建筑事业是入世的一个重要方面。主要涉及建筑业、勘察设计咨询业、房地产业、城市规划、城市市政公用事业以及与建筑领域相关的各项中介服务。在WTO协议中建设事业所属领域属于服务贸易协议的范畴。从服务贸易协议的内涵看,目前我国建设领域在当前国际贸易中基本处在劳动密集型的服务层次上,而发达国家则已经是技术、知识和资本密集型的服务层次上。从总体上讲,差距比较大。我国加入WTO,必须按照WTO有关协议中关于权利和义务平衡的原则,在享受一定权利的同时,还要履行相应的义务,承担开放市场所面临的风险和压力。

作为建筑行业的一个组成部分,工程质量检测随着全民质量意识的提高而不断被人重视。检测行业从开始出现发展到今天,都是作为建筑行业的附属部分出现:一种是建筑施工企业的内部试验室;一种是科研院校内部的教学科研性质的试验室;一种是各级质量监督管理部门设立的带有政府色彩的监督检测室。三种形式的检测单位一直以来按照各自的工作领域开展检测工作,并且一直按照附属于母体的部门形式进行运作,还没有形成独立企业运作的理念。但是随着入世的冲击,检测机构根据国际通用要求必须成为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机构,应该是第三方独立的服务中介机构,由于定位的逐步明确,各类检测单位都开始着手进行转变。在转变的阶段,应该认真从行业发展角度研究如何能够在逐渐规范化、正规化的市场经济中成功转变成适应市场变化、快速成长发展。

行业概述

2.1行业背景

2.1.1检测行业现状

检测行业从形成到今天大约经历了十五年---二十年的历史,十几年时间已经使检测行业规模由小变大,工作类型由单一到综合,检测市场化概念从无到有,从暗到明,如今全国各种建筑工程检测机构近5000家,其中企业试验室数量大约占40%,监督检测机构占30%,科研院校检测力量占30%。

数量众多的企业试验室属于第一方试验室,即企业为了保证自身产品质量而设立的试验室,由于其自身性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他们走向检测市场的步伐,作为企业内部附属机构的地位使其在经济实力、检测能力、规模和技术力量等个环节处于劣势,在检测市场所占市场分额约20%。

各级监督机构设立的检测室由于有了政策上的绝对优势,由于其政府背景,使其克服成立时间短的劣势,通过垄断检测任务的形式很快在规模和检测能力上占据优势,成为目前检测市场中主流检测力量。但是垄断行为的副作用是其长期处在政策保护状态,相比其他机构效率低下,技术水平不高,服务意识差,自身竞争能力差。

科研院校随着事业单位机构改革,不断加大检测业务投入,使其变成主业发展,并相继将其转型为第三方独立法人检测企业。它们依靠原来国家科研投入的优势,在技术力量、硬件设备和办公场地方面有着不可比拟的优势。由于他们最早走向市场,在市场竞争中已经总结了许多经验。

2.12.1.3检测行业特点

检测行业是政策性较强的行业

检测机构由于建设工程质量的相关管理规定应运而生,检测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受政策导向直接影响。检测机构的资格认可和行业资质管理本身就是政府政策调节的手段,检测市场的大小同样也是政府质量管理政策直接决定,因此,检测市场是不完全开放的市场,检测行业是一个政策导向性很强的行业。

检测行业是带有很强的地域性

由于检测行业是政策性很强的行业,因此各级地方行政主管部门都会根据自己地方实际制订有地方特色的管理要求,特别是行业主管部门设立的资质审查注册制度直接决定了检测机构的服务范围以所在地为主,外地机构打入本地市场受到严格限制。另外工程质量检测本身需要大型的检测设备,并且样品的检测具有明确的实效性,因此从交通、成本、运作方便性考虑,检测工作跨地区开展具有难度,从而决定了各行政区域内市场的独立性。

检测行业目前技术门槛不高

因为检测行业长期处于政府垄断经营之下,检测市场化程度较差。长期处于保护之下的检测机构往往以附属部门或科室形式运作,没有形成一套独立运作发展的管理模式,特别是与国外先进的检测同行相比,在检测工作管理方面缺少科学的系统的内部管理体系和经验。由于以上原因,通常的检测单位对设备场地等硬件和技术培养等硬件的投入较少,以至于长期停滞在低水平重复发展的态势,因此造成目前虽然政策垄断成分高,但技术门槛低的现状。

检测行业体制单一

检测行业由于强烈的政府色彩,使其体制往往锁定在国有事业或企业单位,民营资本和外资一直注视着这一领域,但是由于政策所限一直无法进入。因此目前的检测行业体制单一。但是随着国有事业机构改革,使检测机构股份制改造成为可能,伴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深入,开放建筑市场成为必然,可见目前的格局十分不稳,政策的变化立即打破现有的平衡。

第二章行业困境

3.1行业面临困难和挑战

作为建筑行业的一个组成部分,工程质量检测随着全民质量意识的提高而不断被人重视。检测行业从开始出现发展到今天,面临的困难和挑战来自各方面。

3.1.1政策风险

检测行业是受政策影响程度很高的行业。它的产生和发展都是政策导向的结果。而首先面对的问题就是政策风险问题。我国的检测类的标准、规范的制定和执行与国际接轨程度不高。我国目前使用的检测标准均为几十年前老标准,这些标准与国际标准相差很远,随着我国入世,各种标准都面临更新和接轨问题。在这种标准的演变中,原有的设备、技术力量、运作方法都会进行较大的变动。检测行业必须面对来自以上政策的变动带来的风险。

3.1.2入世的挑战

从行业形成到发展到今天,检测机构中都是作为建筑行业的附属部分出现,还没有形成独立运作的管理体系。但是随着入世的冲击,检测机构根据国际通用要求―导则25来管理实验室[2],而对于国内的检测机构来讲导则25的管理要求不仅仅是陌生

的东西,更重要的是对于其中的管理思想是完全全新的体系,我国的检测机构在这种管理模式的经验十分缺乏。因此整个行业正面临着行业升级转型的阶段。

3.2行业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检测行业面临的不仅仅是各种风险和挑战,应该认清行业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才可能作到有的放矢。

3.2.1目前的检测市场十分混乱,由于部分施工单位对质量意识的认识停留在资料过关的阶段,并且检测单位目前是被动的接受施工单位的委托,因此在检测和被检测之间的关系不仅是委托被委托同时又是检测和被检测,在经济关系和公正性的看似矛盾的两者,许多检测单位很难把好关。导致检测市场上评价一个检测单位工作质量的标准不是严谨而是能否在必要时的灵活和方便。在这样的环境中,不可能培养出依靠信誉品牌立足的检测单位。

3.2.2目前的检测单位大部分面临如何从母体脱离,是否脱离、脱离以后如何生存的困扰。部分已经脱离的单位实质上在名义上的脱离,从行政管理和经济来往上仍然不是独立的。因此,作为真正意义上的独立运作的检测机构如何管理、如何生存发展还没有太多可借鉴的经验。

3.2.3检测单位由于长期处于附属地位,因此在技术、人力、资金的投入不足,因此与其他行业相比或与其他领域的检测机构相比,技术含量不高,并且技术发展速度很慢。随着我国建筑业的蓬勃发展,特别是我国加入WTO,对尽快提高检测单位的技术能力和技术水平要求迫切。

第三章行业对策

建筑业在我国正处在高速发展阶段,随着全国质量意识提高,检测行业充满发展的潜力和希望。

社会一方面对检测的要求会更迫切。同时会更高要求。因此作为检测行业的出路必须将检测变成产业化,最终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第三方公正性的中介机构。作为检测机构为了适应将来的发展必须作到:

提高检测质量意识

全面引入导则25国际通用的实验室的管理要求成为大势所趋。我国检测行业最缺乏的是通过质量体系的运作来保证检测公正性和权威性。国内的检测机构要与国际接轨必须坚定不移地执行导则25的各项要求,而导则25的核心就是全面的质量管理。我国检测行业普遍的检测质量意识不高,在内部质量管理方面的经验不多,但是不能因为目前执行困难而放弃,而是应该一方面努力向国外同行学习实验室管理方面先进的经验,一方面因地制宜的逐步摸索一套适合中国国情的质量管理模式。通过不断的`学习和摸索尽快缩短我们与国外同行之间的差距。

树立服务观念,找到自己真正的定位

我国的检测业由于长期以往将检测工作的公正性和严肃性与检测的服务性对立起来,检测人员也习惯于“检查团”的角色定位,但是随着检测行业与国际接轨,检测市场化的推进,以前做惯了“检查团”角色的检测人员必须改变观念。因为检测将来的定位就是服务,一项特殊的技术服务,既然是服务就必须讲究信用、态度和服务质量,这种服务不是指牺牲检测公正性去迎合某些客户的需要,而是在确保检测公正性的前提下提高检测服务的满意度。只有提供满意服务的检测单位才能在公平的检测市场环境下生存发展。

树立现代企业管理观念

检测从事业单位属性向企业属性的转变,以及检测机构从以往附属地位向独立法人单位的转变决定了检测机构的定位就是技术服务性企业,因此作为检测机构来讲必须建立起现代企业管理观念,借鉴和利用一切企业管理的先进手段和方法来帮助检测机构健康发展。比如引进ERP来控制和降低检测成本、提高检测工作的效率、利用CRM软件来提高客户服务质量,利用“5S”的管理方法来加强检测现场的有序性,借助品牌推广手段来提高检测机构的信誉度等等。一旦检测行业真正引入现代企业管理先进经验,检测行业才可能真正的“做强做大”。

树立人才观

今后的检测单位之间的竞争其实是人才的竞争,而国外同行一旦进入我国首先展开的就是人才争夺战。作为我国的检测行业来讲最缺乏的也是专业的人才,目前我国的建设工程检测行业的从业人员普遍素质偏低,并且我国大专院校也没有开设专门的专业,检测人才的培养成为整个检测行业发展中的重点,因此必须一方面提高检测行业从业人员的门槛,一方面建立检测人员内部培训机制和人才培养机制,提前做好人才的储备工作,以迎接今后更严峻的挑战。

小结

建设工程质量检测行业应该作为一个比较特殊的行业正面临着重大转变前和转变中的探索中,作为整个行业来讲面对的不仅仅是也业内日益激烈的竞争,更应清醒的认识到来自国外同行的竞争。在入世后的转变中遇到的困难和挑战更大,但是检测行业应该积极应对,树立起全面质量意识、借鉴现代企业管理经验、强化服务和人才意识,我国的检测行业才能适应将来的国际竞争,才能保证行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徐波、《解放思想与时俱进认真做好质监机构的调整工作》、《工程质量》、2002年第8期第2-5页.

[2]《检测和校准实验室的通用要求》(ISO/IEC17025:1999)、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第1页.

建设工程质量检测行业现状及发展对策 篇2

一、检测行业现状

检测行业从形成到今天大约经历了十五年——二十年的历史,十几年时间已经使检测行业规模由小变大,工作类型由单一到综合,检测市场化概念从无到有,从暗到明,如今全国各种建筑工程检测机构近5000家,其中企业试验室数量大约占40%,监督检测机构占30%,科研院校检测力量占30%。数量众多的企业试验室属于第一方试验室,即企业为了保证自身产品质量而设立的试验室,由于其自身性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他们走向检测市场的步伐,作为企业内部附属机构的地位使其在经济实力、检测能力、规模和技术力量等个环节处于劣势,在检测市场所占市场份额约20%。各级监督机构设立的检测室由于有了政策上的绝对优势,由于其政府背景,使其克服成立时间短的劣势,通过垄断检测任务的形式很快在规模和检测能力上占据优势,成为目前检测市场中主流检测力量。但是垄断行为的副作用是其长期处在政策保护状态,相比其他机构效率低下,技术水平不高,服务意识差,自身竞争能力差。科研院校随着事业单位机构改革,不断加大检测业务投入,使其变成主业发展,并相继将其转型为第三方独立法人检测企业。它们依靠原来国家科研投入的优势,在技术力量、硬件设备和办公场地方面有着不可比拟的优势。由于他们最早走向市场,在市场竞争中已经总结了许多经验。

二、检测行业特点

(一)检测行业是政策性较强的行业

检测机构由于建设工程质量的相关管理规定应运而生,检测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受政策导向直接影响。检测机构的资格认可和行业资质管理本身就是政府政策调节的手段,检测市场的大小同样也是政府质量管理政策直接决定,因此,检测市场是不完全开放的市场,检测行业是一个政策导向性很强的行业。

(二)检测行业带有很强的地域性

由于检测行业是政策性很强的行业,因此各级地方行政主管部门都会根据自己地方实际制订有地方特色的管理要求,特别是行业主管部门设立的资质审查注册制度,直接决定了检测机构的服务范围以所在地为主,外地机构打入本地市场受到严格限制。另外工程质量检测本身需要大型的检测设备,并且样品的检测具有明确的实效性,因此从交通、成本、运作方便性考虑,检测工作跨地区开展具有难度,从而决定了各行政区域内市场的独立性。

(三)检测行业目前技术门槛不高

因为检测行业长期处于政府垄断经营之下,检测市场化程度较差。长期处于保护之下的检测机构往往以附属部门或科室形式运作,没有形成一套独立运作发展的管理模式,特别是与国外先进的检测同行相比,在检测工作管理方面缺少科学的系统的内部管理体系和经验。由于以上原因,通常的检测单位对设备场地等硬件和技术培养等硬件的投入较少,以至于长期停滞在低水平重复发展的态势,因此造成目前虽然政策垄断成分高,但技术门槛低的现状。

(四)检测行业体制单一

检测行业由于强烈的政府色彩,使其体制往往锁定在国有事业或企业单位,民营资本和外资一直注视着这一领域,但是由于政策所限一直无法进入。因此目前的检测行业体制单一。但是随着国有事业机构改革,使检测机构股份制改造成为可能,伴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深入,开放建筑市场成为必然,可见目前的格局十分不稳,政策的变化立即打破现有的平衡。

三、行业面临的困难和挑战

作为建筑行业的一个组成部分,工程质量检测随着全民质量意识的提高而不断被人重视。检测行业从开始出现发展到今天,面临的困难和挑战来自各方面。

(一)政策风险

检测行业是受政策影响程度很高的行业。它的产生和发展都是政策导向的结果。而首先面对的问题就是政策风险问题。我国的检测类的标准、规范的制定和执行与国际接轨程度不高。我国目前使用的检测标准均为几十年前老标准,这些标准与国际标准相差很远,随着我国入世,各种标准都面临更新和接轨问题。在这种标准的演变中,原有的设备、技术力量、运作方法都会进行较大的变动。检测行业必须面对来自以上政策的变动带来的风险。

(二)入世的挑战

从行业形成发展到今天,检测机构中都是作为建筑行业的附属部分出现,还没有形成独立运作的管理体系。但是随着入世的冲击,检测机构根据国际通用要求—导则25来管理实验室,而对于国内的检测机构来讲导则25的管理要求不仅仅是陌生的东西,更重要的是其中的管理思想是全新的体系,我国的检测机构对这种管理模式的经验十分缺乏。因此整个行业正面临着行业升级转型的阶段。

(三)行业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检测行业面临的不仅仅是各种风险和挑战,应该认清行业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才可能做到有的放矢。目前的检测市场十分混乱,由于部分施工单位对质量意识的认识停留在资料过关的阶段,并且检测单位目前是被动的接受施工单位的委托,因此在检测和被检测之间的关系不仅是委托被委托同时又是检测和被检测,在经济关系和公正性的看似矛盾的两者,许多检测单位很难把好关。导致检测市场上评价一个检测单位工作质量的标准不是严谨而是能否在必要时的灵活和方便。在这样的环境中,不可能培养出依靠信誉品牌立足的检测单位。

目前的检测单位大部分面临如何从母体脱离、是否脱离、脱离以后如何生存的困扰。部分已经脱离的单位实质上在名义上的脱离,从行政管理和经济来往上仍然不是独立的。因此,作为真正意义上的独立运作的检测机构如何管理、如何生存发展还没有太多可借鉴的经验。

检测单位由于长期处于附属地位,因此在技术、人力、资金的投入不足,因此与其他行业相比或与其他领域的检测机构相比,技术含量不高,并且技术发展速度很慢。随着我国建筑业的蓬勃发展,特别是我国加入W T O,对尽快提高检测单位的技术能力和技术水平要求迫切。

四、行业对策

建筑业在我国正处在高速发展阶段,随着全国质量意识提高,检测行业充满发展的潜力和希望。社会一方面对检测的要求会更迫切。同时会更高要求。因此作为检测行业的出路必须将检测变成产业化,最终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第三方公正性的中介机构。作为检测机构为了适应将来的发展必须做到:

(一)提高检测质量意识

全面引入导则25国际通用的实验室的管理要求成为大势所趋。我国检测行业最缺乏的是通过质量体系的运作来保证检测公正性和权威性。国内的检测机构要与国际接轨必须坚定不移地执行导则25的各项要求,而导则25的核心就是全面的质量管理。我国检测行业普遍的检测质量意识不高,在内部质量管理方面的经验不多,但是不能因为目前执行困难而放弃,而是应该一方面努力向国外同行学习实验室管理方面先进的经验,一方面因地制宜地逐步摸索一套适合中国国情的质量管理模式。通过不断的学习和摸索尽快缩短我们与国外同行之间的差距。

(二)树立服务观念,找到自己真正的定位

我国的检测业由于长期将检测工作的公正性和严肃性与检测的服务性对立起来,检测人员也习惯于“检查团”的角色定位,但是随着检测行业与国际接轨,检测市场化的推进,以前做惯了“检查团”角色的检测人员必须改变观念。因为检测将来的定位就是服务,一项特殊的技术服务,既然是服务就必须讲究信用、态度和服务质量,这种服务不是指牺牲检测公正性去迎合某些客户的需要,而是在确保检测公正性的前提下提高检测服务的满意度。只有提供满意服务的检测单位才能在公平的检测市场环境下生存发展。

(三)树立现代企业管理观念

检测从事业单位属性向企业属性的转变,以及检测机构从以往附属地位向独立法人单位的转变决定了检测机构的定位就是技术服务性企业,因此作为检测机构来讲必须建立起现代企业管理观念,借鉴和利用一切企业管理的先进手段和方法来帮助检测机构健康发展。比如引进ERP来控制和降低检测成本、提高检测工作的效率、利用C R M软件来提高客户服务质量,利用“5 S”的管理方法来加强检测现场的有序性,借助品牌推广手段来提高检测机构的信誉度等等。一旦检测行业真正引入现代企业管理先进经验,检测行业才可能真正的“做强做大”。

(四)树立人才观

今后的检测单位之间的竞争其实是人才的竞争,而国外同行一旦进入我国首先展开的就是人才争夺战。作为我国的检测行业来讲最缺乏的也是专业的人才,目前我国的建设工程检测行业的从业人员普遍素质偏低,并且我国大专院校也没有开设专门的专业,检测人才的培养成为整个检测行业发展中的重点,因此必须一方面提高检测行业从业人员的门槛,一方面建立检测人员内部培训机制和人才培养机制,提前做好人才的储备工作,以迎接今后更严峻的挑战。

建设工程质量检测行业现状及发展对策 篇3

摘要:建筑业是一个关系到国计民生的支柱性基础产业。作为建筑行业的一个组成部分,工程质量检测随着全民质量意识的提高而不断被人重视。

关键词:建筑工程质量检测线状及发展

0引言

建筑业是一个关系到国计民生的支柱性基础产业。特别作为我国正处在快速发展阶段,全国上下都加大了基础设施的建设。同时加上建筑业作为拉动经济发展速度的重要力量,因此建筑业正处在大发展阶段。一方面我国的建筑市场正处在十分活跃的阶段,同时也是处在市场竞争极不规范,问题丛生:首先是导致压级压价、回扣、垫资“三把刀”盛行,地方保护、行业保护抬头:二是建筑领域管理体系缺乏科学性,法律性文件和管理性文件不配套,与国外先进模式相对差距较大:三是建筑队伍供需严重失衡,建筑队伍技术含量和人员素质普遍不高。

随着我国加入WTO,对于整个建筑业的冲击必将产生深远的影响。建筑事业是入世的一个重要方面。主要涉及建筑业、勘察设计咨询业、房地产业、城市规划、城市市政公用事业以及与建筑领域相关的各项中介服务。在WTO协议中建设事业所属领域属于服务贸易协议的范畴。从服务贸易协议的内涵看,目前我国建设领域在当前国际贸易中基本处在劳动密集型的服务层次上,而发达国家则已经是技术、知识和资本密集型的服务层次上。从总体上讲,差距比较大。我国加入WTO,必须按照WTO有关协议中关于权利和义务平衡的原则,在享受一定权利的同时,还要履行相应的义务,承担开放市场所面临的风险和压力。

作为建筑行业的一个组成部分,工程质量检测随着全民质量意识的提高而不断被人重视。检测行业从开始出现发展到今天,都是作为建筑行业的附属部分出现:一种是建筑施工企业的内部试验室;一种是科研院校内部的教学科研性质的试验室:一种是各级质量监督管理部门设立的带有政府色彩的监督检测室。三种形式的检测单位一直以来按照各自的工作领域开展检测工作,但是随着八世的冲击,检测机构根据国际通用要求必须成为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机构,应该是独立的机构,所以应着手进行转变。

1行业概述

1.1行业背景

1.1.1检测行业现状

检测行业从形成到今天大约经历了十五年至二十年的历史,十几年时间已经使检测行业规模由小变大,工作类型由单一到综合,检测市场化概念从无到有,如今全国各种建筑工程检测机构近5000家,其中企业试验室数量大约占40%,监督检测机构占30%,科研院校检测力量占30%。

各级监督机构设立的检测室由于有了政策上的绝对优势,由于其政府背景,成为目前检测市场中主流检测力量。但是垄断行为的副作用是其长期处在政策保护状态,相比其他机构效率低下,技术水平不高,服务意识差,自身竞争能力差。

科研院校随着事业单位机构改革,不断加大检测业务投入,使其变成主业发展,并相继将其转型为第三方独立法人检测企业。它们依靠原来国家科研投入的优势,在技术力量、硬件设备和办公场地方面有着不可比拟的优势。

1.1.2检测行业特点

检测行业是政策性较强的行業检测机构由于建设工程质量的相关管理规定应运而生,检测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受政策导向直接影响。检测机构的资格认可和行业资质管理本身就是政府政策调节的手段,检测市场的大小同样也是政府质量管理政策直接决定,因此,检测市场是不完全开放的市场,检测行业是一个政策导向性很强的行业。

检测行业是带有很强的地域性由于检测行业是政策性很强的行业,因此各级地方行政主管部门都会根据自己地方实际制订有地方特色的管理要求,特别是行业主管部门设立的资质审查注册制度直接决定了检测机构的服务范围以所在地为主,外地机构打入本地市场受到严格限制。

检测行业目前技术门槛不高因为检测行业长期处于政府垄断经营之下,检测市场化程度较差。在检测工作管理方面缺少科学的系统的内部管理体系和经验。因此通常的检测单位对设备场地等硬件和技术培养等硬件的投入较少,以至于长期停滞在低水平重复发展的态势,因此造成目前虽然政策垄断成分高,但技术门槛低的现状。

检测行业体制单一检测行业由于强烈的政府色彩,使其体制往往锁定在国有事业或企业单位,民营资本和外资一直无法进入。因此目前的检测行业体制单一。但是伴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深入,必奖打破现有的平衡。

1.2行业困境

1.2.1行业面临困难和挑战

作为建筑行业的一个组成部分,工程质量检测随着全民质量意识的提高而不断被人重视。检测行业面临的困难和挑战来自各方面。

1.2.2政策风险

检测行业是受政策导向程度很高的行业。而首先面对的问题就是政策风险问题。我国目前使用的检测标准均为几十年前老标准,这些标准与国际标准相差很远,随着我国入世,各种标准都面临更新和接轨问题,原有的设备、技术力量、运作方法都会进行较大的变动。检测行业必须面对来自以上政策的变动带来的风险和机遇。

1.2.3入世的挑战

从行业形成到发展到今天,检测机构中都是作为建筑行业的附属部分出现,还没有形成独立运作的管理体系。但是随着入世的冲击,检测机构根据国际通用要求一导则25来管理实验室,而对于国内的检测机构来讲导则25的管理要求不仅仅是陌生的东西,更重要的是对于其中的管理思想是完全全新的体系,我国的检测机构在这种管理模式的经验十分缺乏。因此整个行业正面临着行业升级转型的阶段。

1.3行业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检测行业面临的不仅仅是各种风险和挑战,应该认清行业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才可能作到有的放矢。

1.3.1目前的检测市场十分混乱,由于部分施工单位对质量意识的认识停留在资料过关的阶段,并且检测单位目前是被动的接受施工单位的委托,因此在检测和被检测之间的关系不仅是委托被委托同时又是检测和被检测,在经济关系和公正性的看似矛盾的两者,许多单位不是严谨,而是能否灵活和方便。在这样的环境中,不可能培养出依靠信誉品牌立足的检测单位。

1.3.2目前的检测单位大部分面临如何从母体脱离,是否脱离、脱离以后行政管理和经济来往上仍然不是独立的。因此,作为真正意义上的独立运作的检测机构如何管理、如何生存发展还没有太多可借鉴的经验。

1.3.3检测单位由于长期处于附属地位,因此与其他行业相比或与其他领域的检测机构相比,技术含量低,技术能力和技术水平有待提高。

2行业对策

建筑业在我国正处在高速发展阶段,随着全国质量意识提高,检测行业充满发展的潜力和希望。作为检测机构为了适应将来的发展必须作到:

2.1提高检测质量意识

全面引入导则25国际通用的实验室的管理要求成为大势所趋。我国检测行业最缺乏的是通过质量体系的运作来保证检测公正性和权威性。

2.2变换角色树立服务观念,找到自己真正的定位

我国的检测业由于长期以往将检测工作的公正性和严肃性与检测的服务性对立起来,检测人员要看到检测单位是公朴、是服务,而不是“检查团”。只有提供满意服务的检测单位才能在公平的检测市场环境下生存发展。

2.3树立现代企业管理观念

既然检测单位定位就是技术服务性企业,作为检测机构来讲必须建立起现代企业管理观念,借鉴和利用一切企业管理的先进手段和方法来帮助检测机构健康发展。

2.4树立人才观

作为我国的检测行业来讲最缺乏的也是专业的人才,目前对于我国的建设工程检测行业的从业人员来说最需要的是:一方面提高检测行业从业人员的门槛,一方面建立检测人员内部培训机制和人才培养机制,提前做好人才的储备工作,以迎接今后更严峻的挑战。

3小结

建设工程质量检测行业现状及发展对策 篇4

——杭州市中医药行业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

杭州作为“天堂硅谷””、“茶叶之都”、“丝绸之府”、“女装之都”、“东方休闲之都”,早已蜚声中外。近年来,杭州更是提出建设生活品质之城,建设国际化大都市战略,这都需要把杭州“中医药”这块历史金字招牌发扬光大,让中医药的疗养成为东方休闲之都的拳头产品,让中医药的养生保健成为生活品质之城皇冠上的明珠,让中医药的历史文化成为国际化大都市的内涵和底蕴。

一、杭州具备加快发展中医中药行业的条件

(一)生存基础扎实。中医中药行业发展前景广阔,特别是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医中药更加适用的城市贵族现代病和老年病不断增多,病情日趋复杂,人们对于卫生保健的需求不断提高。事实上经济越是发达,人们就越需要多种不同的医疗服务;医疗设备越先进,现代医学不能解决的问题就越见增多;物理、化学、手术等足以改变人体自然状态的治疗手段越是进步,医学本身造成的疾病也就越是复杂。这些都为中医中药这种注重恢复人体自然状态与功能的医学提供更大的活动舞台。

(二)民间需求旺盛。改革开放三十年,杭州经济社会获得巨大的发展,老百姓口袋里的钱更充实了,舍得为自己和家人的健康投资,健康观念正在发生改变,已从消极治疗疾病保持健康转变到积极预防疾病促进健康。中医中药强调“以人为本”、“治未病”和“辨证论治”的医疗保健思想,杭州民间对于中医中药存在着广泛的需求。当前杭城“膏方热”持续升温,冬季膏方进补成为杭州人生活的必要内容。

(三)历史地位突出。桐庐县桐君山相传为黄帝时桐君采药之地;晋代葛洪曾在葛岭炼制丹药;南齐出现“武林为医薮,大作推钱塘”的兴旺景象;随着宋室南迁,杭州中医中药学日趋发达,许仙和白娘子西湖悬壶济世的传说大抵产生于此时;“钱塘医派”出现在明清两代,“侣山堂”(城隍山脚粮道山附近)作为主要活动场所。无论从研究的方法,还是从规模、成就和延续时间诸方面衡量,“钱塘医派”成就在中医中药学发展史上均属罕见。

(四)文化积淀深厚。杭州旧巷采用名人命名的占很大比例,其中就有因名中医而得名的小巷:严官巷、嵇接骨桥河下、金郎中巷、张卿子巷和惠民巷。同时,古时药号医所保留至今,例如“大井巷”先后就有“朱养心丹膏店”(明万历)、“胡庆余堂雪记国药号”(清同治);“清河坊”的“叶种德堂国药号”(清嘉庆);“河坊街”的“方回春堂”(清顺治);“同春坊”的“张同泰”(清嘉庆)也都与旧巷相辅相衬。

(五)产业优势明显。杭州中医中药行业人才济济,拥有包括浙江中医药大学、浙江省中医院和杭州市中医院在内的教学研究和临床实践机构。正大青春宝药业有限公司和胡庆余堂药业有限公司已经成为全国中药行业的知名企业。当前中医馆与中药馆已经有十余家,“胡庆余堂”、“广兴堂”、“紫金瑰宝养生馆”等较有影响,其中既有老字号中医馆,也有新开设的。

二、杭州中医药行业的现状与不足

(1)中医药文化没有很好整合。细数杭州中医药发展现状,不能不说已经有很多成绩:在制药方面,入驻新药港的中药企业众多,有正大青春宝、康莱特、天目山药业等知名企业;在传统中药老字号方面,更有胡庆余堂、叶种德堂、万承志堂、张同泰、方回春堂等国药老字号,其中胡庆余堂更是与“同仁堂”齐名;在中医方面,建有市名中医馆,市区都有中药院,还有上百名老中医;在中医文化方面,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胡庆余堂中国中药博物馆,有钱塘医派代表侣山堂碑。此外,各大老字号药店也都有自己独特的中药制作工艺;在中医药养生保健方面,杭州成立了疗休养行业协会,准备将疗休养与中医保健相结合。但这些中医产业、中药文化都如星星点点的贝壳,淹没在杭州喧嚣的都市中,不要说外地人不知道杭州有如此深厚的中医药文化积淀和如此得天独厚的条件,作为地道的杭州人也很少清楚杭州的中医药现状。究其原因,最主要是这些中医文化、中药产业没有形成规模效应,处于零敲碎打的局面。为什么提到杭州的丝绸城、杭州的四季青服装城、杭州的电子城所有的人都知道,其主要原因就是规模效应,有集中的场地,有品牌的聚集,有长远的规划。而杭州的中医药发展正是缺少这样的整体规划和整体规模。

(2)传统中药的优势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传统中药在我国已有几千年的历史,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和成果,杭州药业六大家老字号胡庆余堂、叶种德堂、万承志堂、方回春堂、张同泰药店、泰山堂,都是精选道地药材,自己配制丸散膏丹,如小儿化痰丸、回春丸、益母膏、批把叶膏、八珍膏等,饮片品种齐全,讲究质量和信誉,深受群众信赖。而目前杭州中药产品目前尚处于低水平重复状态,产品处方雷同,疗效雷同,同类产品的生产企业多达十几家。真正的中成药新产品的研发少之又少,大量经典、有效的传统中药处方没有得到有效的挖掘和开发。

表一 杭州目前在生产的中药产品及种类

目前,科研单位和企业比较重视发展现代植物药,而忽视了传统中药产品的整理和提高,传统中药的优势呈现进一步弱化的趋势。

(3)科研投入不足,新药研发能力较弱

有调查显示,2007年全市中药行业研发人员总数为746人,占从业总人数的7.41%,这一比重低于医药行业平均水平11.99%,中药行业的技术人才储备仍不够丰富。但也有部分研发人员密集型企业,如康莱特药业,研发人员占到员工总数的46.32%,澳医保灵药业,研发人员占25.73%。

表二 杭州市中医行业研发经费投入情况 单位:万元

至2008年6月,杭州市的中药企业共建立研发中心15个,其中省级6个,市级7个,但国家技术中心至今仍没有,值得引起重视。中药作为高科技产业,需要大量的科研投入。杭州市企业规模普遍较小,科研投入有限,中药企业研发投入占销售额仅5%左右。技术创新能力弱,新产品开发水平不高,突出表现在制剂研究能力较差。

(4)中药产业结构不合理,有竞争力的品牌不足

目前国际植物药市场份额已达300多亿美元,且以每年10%-20%的速度递增,我国在国际市场上的占有率仅为3%-5%,而日本却高达80%。2008年我国中药出口额逾13亿美元,杭州中药销售总额为30多亿元人民币,出口量极小。可见,这是一块非常诱人的大蛋糕,而杭州并没有在这个迅速成长的大蛋糕上分到一杯羹。

在中药材种植业方面,杭州仍以农户分散种植为主,离标准化、规范化、规模化、产业化生产还有相当大的距离,迫切需要引进中药专业种植企业进行中药材的生产和经营;迫切需要加强技术进步,大力开展科学种植,提高药材的种植水平迫切需要规范中药材流通市场,通畅市场信息。

表三 杭州市中药企业驰名商标及品牌产品

杭州市中药企业整体规模偏小,在国内具有竞争实力的大企业集团不多,没有形成规模优势。如表三所示,全市中药行业目前共有7个品牌产品,其中省名牌6个,市名牌1个,但国家名牌尚没有。相当一部分中小企业的生产技术和装备水平仍落后,市场开发能力和管理水平较低。高技术含量与高附加值产品不多,缺乏能进入世界主流市场的品种。多数品种的生产规模化、集约化程度较低,低水平重复生产现象还比较严重。

(5)中医中药人才短缺

据市卫生局2007年的调查,全市(不含省级医疗机构)目前拥有国家、省、市三级名老中医共55人,其中绝大部分年事已高,9位国家级名中医,年纪最大的已经85岁,平均年龄近70岁。由于年老体弱,55位名中医中,能坚持在本单位每周两个半天坐诊的,现在只有一半。因此杭州中医人才队伍建设的任务极为紧迫。中药研发人才同样短缺,全行业研发人员中,硕士以上学历占9.52%,博士仅12人,高端技术人才较缺乏。中级以上职称有299人,占4-0.08%,其中高级职称有76人,占10.19%(见表四)。

表四 杭州市中药行业研发人员构成情况

全市部分中药企业从业人员知识结构不合理,技术人才中高学历人才以及高级职称所占比例较低,企业普遍反映缺乏高技术人才。优秀人才的流动较频繁,虽然每年都在招聘人才加盟,但由于创业环境吸引力不够,高级人才的长期稳定有一定困难,致使技术人才中高级人才所占比例仍较低,企业发展到一定的规模、市场竞争又异常激烈时,这将严重制约企业的发展。

三、促进杭州加快发展中医药发展的对策

(一)整合中医药文化资源,建设中医药文化街区

杭州中医药之所以缺少应有的知名度,与其缺少规模效应直接有关。其一就是中医药文化街区,其二是缺少相应的规划和制度。因此,建设中医药文化街区也是当务之急,杭州在旧城改造过程中应该考虑中医药文化街区的建造。建设中医药文化街区可以考虑两个方案:

一是建在大井巷。建在大井巷的好处是那里曾经是中医药文化的集散地,是钱塘医派的活动场所侣山堂的所在,目前也有胡庆余堂国药号及中药博物馆、有朱养心药店等有利资源,有利于整合和发掘资源。把大井巷历史文化保护区规划成中药文化区、中医医疗文化区、中医学术文化区三块。采取继承与发掘结合,园林建筑与传统医学文化相结合方式,充分体现杭州中医药文化的魅力。

A.中药文化区:大井巷以中药文化为主,可包括三个内容:一是除胡庆余堂国药号及中药博物馆、朱养心药店外,恢复并重新开设原河坊街一带有名的老国药号,如“叶种德堂”、“许广和”、“方惠春”、“益元参号”等,并鼓励杭州尚存的“张同泰”、“同仁堂”、“泰山堂”、“延庆堂”等国药店在大井巷开设分号,店店相连,形成中药市场。各老字号充分发挥原有特色,采取前店后坊,现场制作,现场加工炮制等形式,供应地道纯正的中药饮片、中成药、中药保健品。二是以胡庆余堂药膳厅为基础,开设适合大众消费的药茶坊、药膳铺,供应各种药茶(如苦丁茶、菊花茶、决明子茶、薄荷茶等)、药粥(如地黄粥、山药粥、萸肉粥等)、药点(如茯苓糕、米仁糕、黄精糕等)。三是开设药浴、足浴、中药美容等诊所,推出中医药保健服务。

B.中医医疗文化区:原“叶种德堂”国药号旧址以中医医疗文化为主,与“叶种德堂”开发结合起来。在“叶种德堂”内设立“中医医疗康复保健中心”、“中医药对外交流中心”,开设名中医坐堂门诊、名中医特需门诊、名中医疑难病证诊治门诊,运用针灸、推拿、气功等传统方法为中外游客提供保健服务。同时,把目前散在杭城各医院的特色中医专科、专病门诊采取设点办法,使之集中到交通便利的大井巷与“叶种德堂”交界处的中山中路一带,在此形成杭州特色中医医疗中心。

C.中医学术文化区:以“侣山堂”为主可开发成中医学术文化区。但由于“侣山堂”原址在吴山西北,与大井巷保护区相距较远,在原址重建显得不紧凑。建议在“方惠春”药店旧址(与“叶种德堂”药店后门相通),迁建“侣山堂”。“侣山堂”重建后,除介绍“钱塘学派”学术成就外,可综合利用,充实三项内容:开辟杭州医史文献馆,介绍杭城历代医药名家;作为国内外中医药学术交流场地;开展中医药科普活动,同时把“浙江省名中医馆”搬迁到“侣山堂”附近,这样“侣山堂”作为杭城中医学术文化区的总体思路就得以实现。

D.吴山中医药园林区:大井巷一带中医药景观建筑与园林建设应该充分突出祖国医学氛围。步行街建筑格式应与宋元明清的药铺、中医诊所样式相符,并可在步行街塑立杭城医药名家塑像。绿化带的设计、花草树木的选择也应该与中医药学紧密结合。如以中药百草园替代花坛草地,种植杏树以寓意中医药(古以杏林为医家代称),载培芍药花、玫瑰花等来宣传天然药物的功效。

二是建在运河古街。建在运河古街将非常有利于运河申遗,其好处有三:其一硬环境适合。拱宸桥西直街是运河杭州段历史遗存较为集中的区域,地面积7.83公顷,建筑面积约5万平方米。经过市政府大的整修,目前建筑群规模度、人文性、历史感都非常适合建设中医药文化街区。其二软环境适应,目前,拱墅区卫生局准备在桥西直街建设名中医馆,加之正在建设的刀剪伞博物馆,如果将其余建筑建成与之相适应的中药销售区、中医文化交流区、中医养生保健区,运河文化将与中医药文化交相辉映。其三大环境相融,运河作为杭州与西湖相媲美的两大自然与人文相结合的罕见遗产,近年来作为杭州旅游开发和品质生活建设的重要抓手,其申请世界人类自然与物质文化遗产早已列入了议事日程,如果在运河古街建设中医药文化街区,对运河申遗非常有利。

(二)成立市中医药管理局,指导规划中医药事业发展。自2007年11部委联合下发《关于切实加强民族医药事业发展的指导意见》以来,各地市都非常重视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很多县市都成立了专门的中医药管理局,以加强中医药事业的发展。杭州作为一个有着深厚中医药文化和产业发展背景的副省级城市,非常有必要成立中医药管理局,除了从事常规管理全市中医药工作;编制中医药事业发展规划和实施计划,监督指导中医(含中西医结合)医疗、教育、科研等业务等工作外,还应承担了下职能:

1. 加强杭州中医药成果的宣传。一是加强中医药国粹观念及科普教育和宣传,提高市民的认识。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优秀科技文化,应宣传、教育每个公民为保护好、利用好、发展好中医药尽力。2005年的一项调查显示,杭州周边农村20%的人对中医中药一点不知,70%的人对中医中药稍有了解,7%的人了解,3%的人独爱中药。说明杭州城区周边对中医中药知之甚少或完全不知,中医中药的知识有待宣传。二是加强杭州中医药对外宣传。“上有天堂,下为苏杭”。杭州作为著名的风景旅游城市已广为人知,但杭州作为东方休闲之都,有深厚中医药文化资源和良好的休闲保健条件,并不为外人所知。因此,杭州应该加大此方面的宣传,在机场、车站、西湖边等游客集中场所加大此方面的广告宣传,让境内外游客除了游西湖外,还去参观中医药博物馆,还去逛中医药文化街区,去老字号药店求处方,去疗养院做养生疗休养。

2. 搭建中医学术交流平台,重振钱塘医派雄风。自明末清初以降,下迄清末光绪年间的二百余年中,浙江钱塘的医风之盛,备极一时。涌现出了以卢之颐为前驱者、张卿子为开山祖、张志聪为核心人物,并由高世栻、仲学辂为传承代表,周围汇集了有明确的同门和师生关系的医家共40余人的医学流派。人称“钱塘医派”。“侣山堂”为主要活动场所,集讲学、研经与诊疗为一体,把维护医学经典作为学术主张,研究的内容遍及医经、临床和本草,并且创著了丰富的学术著作。杭州应该成立相应机构,重建“侣山堂”,将其搭建成中医学术交流的平台,重振钱塘医派雄风。事实上杭州此前也多次举办中医药相关的高级学术论坛,2001年10月,举办“中药与植物药国际高级论坛”;2006年6月10日,举办中国中药产业发展(西湖)论坛;2008年7月举办炎帝神农中医药发展论坛。杭州应该把这种中医药相关的高级论坛作为西博会的常规项目,每年承办一次,用以扩大杭州中医药的影响力,吸引相关的企业来杭州投资,人才来杭州创业,吸引游客来杭休闲保健。

3、构建人才支撑体系,加强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

首先,以实用、有特色为宗旨,鼓励和动员社会各种力量建立适应多种需求层次的职业培训机构,以培养大量企业急需的实用性中药专业人才。可选派高层次医药技术人才和管理人员到国外大公司、大学、科研机构培训和深造,培养复合型领军人才。

其次,设立医药精英人才专项资金,用于对医药领域有杰出贡献的高级人才来杭创业的资助和奖励。使他们在医疗保险、购买住房、子女入学等方面充分享受到政府的优惠政策,加大对优秀人才的吸引力。

最后,在人才培养上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建议加强企业和院校合作教学的方式,将企业实际碰到的技术提高、研究工作放在教学中,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创新能力。杭州市卫生局或成立的杭州中医药管理局要修订《杭州市名中医学术经验继承工作管理规定(试行)》杭卫发[2005]160号,加强中医人才的管理,加大中医人才引进,加快中医人才培养。

4.加大财政对中药产业扶持力度

加强中药发展的政策引导,加强对中药国际化的扶持力度,重点支持国际化有实质性进展的企业,解决中药国际化中资金缺乏、用汇额度制约等问题。充分发挥杭州医药产业发展资金对产业发展的引导作用,可适当降低企业项目申报的门槛标准,加大对中小企业和科技初创型企业的扶持力度。提高财政资助比例,区分重点项目和一般项目,加大对重点项目的资助力度和政策倾斜,资助范围应明确包括新药研发型科技企业,对医药企业技术中心给予更高比例的配套资金资助,建议对医药企业技术中心,除建立时给予一定数量的资助外,对验收考核确有成效的,再分阶段给予一定比例的配套资金资助,争取在我市医药企业中尽早建立起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

5.做大做强杭州疗休养行业协会,打造中医养生文化产业

2008年在市卫生局的指导下成立了疗休养行业协会,主要目的是发展杭州的休闲旅游产业。目前有45家会员单位,但是目前该协会运作尚在起步阶段,还没能承担起促进杭州休闲旅游产业发展的重任,更没能形成“到杭州去疗休养”金字招牌。杭州拥有优美的自然和人文景观,是著名的风景旅游城市,同时也拥有大量的森林植被和良好的空气质量,自古就是适合居住和疗养的城市。目前,国内已有不少自然环境优美的旅游城市,如三亚、厦门、珠海、青岛、威海等等,同时也有不少像北京、上海、广州这样的中药强市,但是兼具旅游和中医疗养这两种优势的城市,杭州是唯一的。因此要充分借助杭州自身的优势,大力发展中医疗养旅游项目,大力发展中医保健、药膳饮食、中药美容等相关产业,吸引更多海内外游客到杭州来旅游、疗养,努力使杭州成为海内外游客心目中理想的疗养旅游胜地。应在大力发展中医疗养旅游的基础上,带动相关中医产业发展,形成独具特色的中医养生文化产业格局。中医药保健多采用针灸、推拿、天然中草药等手段治疗,对人体的副作用较小,在疏通经络、解除疲劳、调节内分泌平衡,消除亚健康状态方面有着显著疗效。将中医药保健与旅游度假二者有机结合,可让游客在怡人的自然环境中接受传统中医疗法,在游玩中收获健康,从而为杭州旅游业的发展开辟一方崭新的天地。

(民进拱墅联合支部 陶林)

参考文献

1.段昆仑 对杭州构建中医药强市的若干设想 杭州通讯, 2007年 02期

建设工程质量检测行业现状及发展对策 篇5

分析了我国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现状,探讨了发展方向及对策.

作 者:彭刚华 梁富生 夏新  作者单位:彭刚华(江西省环境监测中心站,江西,南昌,330029)

梁富生(山西省环境监测中心站,山西,太原,030027)

夏新(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北京,100029)

刊 名:中国环境监测  ISTIC PKU英文刊名: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IN CHINA 年,卷(期): 22(2) 分类号:X830.5 关键词:质量管理   现状   对策  

建设工程质量检测行业现状及发展对策 篇6

质量监督机制的建立健全是进行质量监督的基础,质量监督机制要在满足工程标准及具体要求的前提下,进行完善,遵循质量监督相关规定及原则,本着认真负责的态度,科学合理的构建监督机制。按照相关部门质量监督体系加强对水利工程质量监督机制建立的指导,针对工程较为分散的特点,将监管机制落实到每个行政主管部门,实现无盲区监管。加快推进质量监督体制的改革,转换质量监督方式,改变监督手段,实现授权执法转为委托执法、监督实体质量转为监督责任主体、分级监管转为随机抽查、传统监督方式转为科学监督四个转变[4]。

2.2依法监督,奖惩分明

根据水利部颁发的《水利工程质量管理规定》,实行建设单位负责、监督机构控制、政府监督相结合的质量监督方式,强制性实施工程质量监督体制,对于监管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予以解决,对于监管人员的违法行为根据情节的严重性进行合理有度的处罚,包括违法行为记录归档、罚款、降低信用等级等处罚措施。增强建设单位及监督机构的责任意识,政府进行合理性的`指导,为中小型水利工程的建设营造良好的环境。

2.3加强施工现场的质量监督力度

施工现场的质量监督工作应从材料设备、施工人员、施工工艺、施工环境等几个方面着手,严格控制工程设计及施工方案设计质量,按照工程标准及施工要求,合理划分施工组织,保证各人员持证上岗【5】;保证材料的质量,杜绝使用劣质材料,加强对施工材料的管理,妥善堆放,设备操作人员应避免违规操作,减少对设备的损坏,定期对设备进行检查,保证设备能够正常使用,出现故障应及时进行维修;严格把控施工人员施工质量,对关键施工点进行实时监督,保证施工人员施工方法及施工工艺的正确性,一个环节施工完成后,应进行质量验收,验收合格并签字后才能进入下一阶段的施工;施工前及施工过程中应详细调查施工周围环境,了解环境对工程施工的影响及施工过程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尽量避免不良影响的产生;质量监督机构应不定期对各施工环节进行检查,不合格的环节应返工,重新施工,直到检验合格为止。

2.4实行分层分类监管,落实监督责任

针对于不同地域、不同类型的水利工程,分析其项目特点、质量控制要点及易出现的质量问题,以此为依据制定相应的质量监督方针,对各环节实施分层分类监管,对关键部位及隐蔽工程项目实行重点监管,质量监督较薄弱的地方应有针对性地调整监督机制,增设监督人员,加大监督力度,将各人员的监督责任落到实处,保证工程质量。

2.5提高监督人员素质及监管水平

加大监管人员的培训力度,定期进行相关专业知识的培训,不断提高监管人员的监管能力,增强监督人员的责任感,培养其工作素养;监督人员应不断提高自身能力,学习新知识及有关法律法规,提高自身工作水平。

3结语

工程方对中小型水利工程质量监督工作的不重视是导致一系列问题的关键所在,作为工程质量的有效保障,质量监督工作做得是否到位,是影响工程质量、发挥工程功能作用的重要因素,只有加强工程质量监督力度,建立健全质量监督机制,深化监督体制改革,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法规,依法监管,严格监督施工过程中施工人员的施工质量,加强对各施工环节的监察力度,落实各工作人员的监管责任,实行不定期审核,奖惩分明,不断提高监管人员的工作水平及自身素质,对于水利工程质量监督中存在的问题,应找出原因,并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措施,避免问题的再次出现,保证中小型水利工程质量,真正发挥出水利工程的功能作用,造福于人民。

参考文献:

[1]胡学家,姚海滨,杨香东等.中小型水利工程质量监督实践探析[J].中国水利,(4):30-31.

建设工程质量检测行业现状及发展对策 篇7

关键词:建筑工程,质量检测,现状,对策

随着社会的发展, 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 各行各业都有对建筑行业的需求, 人们的生活也对建筑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 建筑行业逐渐发展成为国民经济领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建筑行业也是当前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力量。当前我国建筑行业发展较为快速, 但是整个建筑行业市场却存在着诸多不规范的问题, 建筑行业管理也存在不完善之处, 在建筑行业的发展上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本文主要对建筑行业中与建筑工程质量联系最为密切的工程质量检测行业进行研究和探讨。

1 建筑工程质量检测行业现状

建筑工程质量检测行业在我国的发展也有二十年的时间了, 随着社会整体发展的推动, 建筑工程质量检测行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都有了突破性的进展, 包括发展规模日益增大, 检测内容上也越加丰富多样, 在市场经济中也展现了其活跃性。

1.1 建筑工程质量检测行业具有政策依赖性

在我国建筑工程质量检测行业是具有政策行政的一类行业。从建筑工程质量检测行业的发展来看, 主要是依据国家有关建筑工程质量的相关管理规范, 在检测行业发展的历程中政策的指引一直都是十分重要的。无论是对于何种检测机构, 检测机构的资格认可以及检测行业的的资质管理都是国家行政管理的重要内容, 也是政府进行建筑行业管理的重要手段, 当前建筑工程质量检测行业的市场规模也是受到政府政策影响的, 可以说建筑工程质量检测行业的市场并不是完全开放化的, 是具有很强的政策性质的一个行业。

1.2 建筑工程质量检测行业呈现地域性发展态势

我国各地政府都有权根据当地发展实际制定与地方发展相适应的管理政策, 因此各地的建筑行业主管部门在检测机构的注册资质上都显著的差别, 这就决定了不同的地域之间检测机构的显著差别性, 检测机构的服务也是以当地的建筑工程质量检测为主要业务, 外地的检测机构在进入该地的市场时存在较大难度, 也受到严格的限制。

1.3 建筑工程质量检测行业的类型化发展

据不完全统计当前国内拥有建筑工程质量检测机构超过5000家, 这其中包括建筑企业自身建立起的实验室, 包括行政监督管理机构建立的检测机构, 还包括各地的科研院所建立的检测组织和力量等。

在所有的建筑工程质量检测组织机构中, 行政监督管理机构建立的检测机构最为突出, 这主要是由于监督管理机构是以政府政策支持发展的, 具有政策、财政和技术力量上的强大支持, 这类行政性质的检测机构也是目前在整个建筑工程质量检测中最主要的检测力量。该类行政性质的检测机构虽然具有多方面的发展优势, 但是由于长期处于政府的支持和保护下, 在工作效率上会相对较低, 在技术的研究和创新上也略显不足, 由于占有绝对的优势地位检测机构的工作人员在服务意识以及态度上也存在不友好, 在市场环境下来看行政性质的建筑工程质量检测机构具有竞争力差的问题存在。

相比较行政类的检测机构, 科研院所的检测力量也具有独特性, 科研院所在事业单位改革的背景下在加大了对检测水平和技术的投入, 很多的科研院所下的建筑工程质量检测机构都成为了其主要的业务在发展, 在市场的推动下也有一些科研院所的检测机构走上了独立法人的发展模式, 由于具有原来事业单位的政策和资金支持, 同时具有科研研所强大的科学技术力量支持, 这类建筑工程质量检测机构的发展具有迅猛的发展势头。

1.4 我国建筑工程质量检测行业当前的技术要求较低

我国建筑工程质量检测行业当前的技术要求较低, 这与检测行业长期受到行政类检测机构垄断有很大的关系, 在政府主导下市场化的检测行业发展就会变慢, 同时由于缺少市场的调整检测机构的管理上也会存在一些缺陷和问题。以占有主导性的行政类检测机构为例, 他们就很少会投入力量进行检测设备、检测技术的更新和投入, 这就会导致我国建筑工程质量检测行业发展会停滞不前, 在检测力量进入市场的标准上也会降低标准和门槛。

1.5 建筑工程质量检测行业体制较为单一

正是由于我国建筑工程质量检测行业具有浓厚的政府行政因素, 也使得建筑工程质量检测行业往往与国有企业、事业单位紧密挂钩, 很多的社会力量和外资力量往往无法进入到行业中, 我国当前建筑工程质量检测行业在体制上较为单一, 这也是制约我国建筑工程质量检测行业跨越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也是市场经济改革以及进入国际化市场亟待需要突破的重要问题。

2 发展建筑工程质量检测行业的对策

2.1 强化建筑工程质量检测的意识

纵观世界各国在建筑工程质量检测中都在使用着国际通用的管理要求, 针对我国当前建筑工程质量检测行业缺乏质量体系保证的问题, 必须通过强化建筑工程质量检测的意识来积极促进先进的质量管理体系的引入, 从而对建筑工程质量检测提供切实有效的指引。

2.2 通过竞争机制来强化检测机构的服务

针对我国当前政府行政检测机构占主导地位的现状, 要加强市场竞争机制在检测行业中的作用发挥, 通过竞争促进检测机构服务水平的提高, 在保证监测工作公正性和严肃性的基础上提高服务水平, 只有树立服务意识才能确保检测机构在市场竞争中更好的生存和发展。

2.3 强化现代企业的管理模式应用

建筑工程质量检测机构是服务性企业, 包括行政检测机构以及科研研所的检测机构都是为建筑工程质量检测服务的机构, 因此要强化检测机构的企业管理, 结合先进的管理理论和管理方式来提高检测机构的企业化管理水平, 促进更好的发展。

此外, 还要不断促进检测机构的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 建筑工程质量检测行业是一项专业性十分强的行业, 需要依靠专业的技术人员来保证检测水平, 同时还要提高检测机构的市场准入门槛, 保障其检测水平, 只有有水平保证的检测机构才能为建筑工程行业的质量奠定坚实的基础。

3 结束语

我国的建筑工程质量检测行业正作为一项特殊的行业在探索中发展, 尤其是加入WTO以来, 整个行业面临的除了国内市场的竞争还有国际市场的挑战, 对此检测机构要提高认识, 积极的面对挑战, 坚持质量为本的意识, 通过借助现代企业的管理方式和人才培养等手段来提高竞争力, 来迎接国际竞争, 适应国际竞争, 保证我国的建筑工程质量检测行业的健康有序发展。

参考文献

[1]宋晓英, 建设工程质量检测行业现状及发展对策[J], 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2010 (20) .

建设工程质量检测行业现状及发展对策 篇8

[关键词]襄阳出租车;服务质量;调查;对策

城市出租车是一个城市的“窗口”,也是城市文明的流动旗帜。其服务质量不仅对促进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且可以提高市民生活便捷度,提升城市形象。基于此,2014年暑期,作者带领社会实践项目调查小组,在襄阳市公交总公司运营管理处的支持下,双方共同确定调查主题,设计调查方案和问卷调查表,开展了本次襄阳市出租车行业服务质量现状的调查和研究。

一、调查项目设计

出租车是城市的流动服务窗口,其服务质量深刻影响乘客(特别外地来本市乘客)对一个城市的印象。总体而言,乘客对服务质量的需求主要体现在:驾驶员的素质、出租车内部环境、打车的便捷度、收费的合理性等方面。我们主要从下现几个方面进行调查问卷的设计:

1.出租车驾驶员素质

驾驶员素质的高低成为乘客关注的重点。主要表现为:出租车驾驶员的态度是否热情;语言是否文明、尊重;对老弱病残孕是否提供帮助;行驶过程中是否有交通违规现象;是否拒载;是否主动提醒乘客系安全带和不要抽烟等等。

2.出租车内部环境

乘客对出租车内部环境的需求主要体现为:车身整体保持清洁卫生;车内环境无异味;按照规定使用空调;根据乘客需求播放音响等等。

3.乘车的便捷性

出租车大多是招手即停,没有固定的停靠点,可以有效方便乘客出行,节约到达目的地的时间。出租车驾驶员应当选择合理的行驶路线,确保乘客乘车的时间优势。

4.收费合理性

每一个乘客都希望自己乘车是公平付费,因为雨雪天气或节假日期而出行的加价行为往往让乘客心生不满却又不得不吃闷亏。

二、调查的实施与分析

调查小组一是在襄阳市万达广场、北街、人民广场等人员聚焦商业区进行随机抽样调查,二是对襄阳市公交公司出租汽车分公司驾驶员进行问卷调查,回收有效问卷2000余份,经数据整理分析,相关问题汇总如下:

1.那个时间段“打的”比较难?

2.乘坐出租车遇到那些情况?

3.采取哪种方式搭乘出租车?

4.对出租车收费的看法?

三、襄阳市出租车行业服务方面存在的问题

1.驾驶人员素质偏低

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服务态度和职业道德与服务质量息息相关。目前襄阳市的哥、的姐中,初中学历占85%。“长期以来,我市对出租车司机的文化程度没有具体的要求,注重的是服务态度、开车的熟练程度以及是否能保证乘客的安全”(来源《襄阳新闻网》)。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的进程加快,市民的交通出行需求不断增加,在对交通出行服务质量要求越来越高的同时,驾驶人员素质问题必定影响出租车行业的整体服务水平和文明程度。

2.出租车内部环境较差

車容车貌、车内卫生条件也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个城市的卫生状况,襄阳市的出租车目前在这方面普遍存在的问题是车顶车身不够整洁、未定期更换座套垫、车厢内有异味。无独有偶,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上海市室内环境净化协会联合公布的车内可吸入颗粒物污染检测随机抽查检测的结果表明“200辆轿车中,仅34辆达到国家标准,8成轿车车内可吸入颗粒物超标,其中污染最严重的车竟超过国家标准8倍。而车内可吸入颗粒物超标的罪魁祸首就是空调装置”(来源《汽车周报》)。虽然出租车管理处也非常重视车内环境问题,但因为缺乏行之有效的长期机制,这些问题并没有得到根本的解决。

3.乘车时效弱,司机随意“拼客”影响先上车客乘车舒适度

乘客乘坐出租车的原因大多因为可以节约时间提高效率,出租车本应是快速便捷的,但由于城市交通量激增,加之市区改造、道路改扩建,出租车司机对路况的不了解以及不时的随意“拼客”绕行等,导致乘客过多的耽误时间,降低了乘客对出租车服务质量的满意度。虽然《襄阳市城市客运出租汽车管理办法》第四章第二十四条明确规定“出租车驾驶员应当遵守按照合理路线或者乘客要求的路线行驶,不得故意绕行,营运途中无正当理由不得中断服务,未经乘客允许不得另载他人”等,但由于出生车司机整体素质偏低,加之利益驱使,违规现象时有发生。

4.价格主观随意,不打表现象严重

襄阳市出租车行业存在的突出问题就是司机经常以计价器坏等理由不打表,主观臆造价格,与乘客讨价还价。相当一部分司机存在雨雪天气及节假日多收费的情况,在机场、火车站、汽车站等流动人口密集区,出租车司机更是拒绝短途旅客乘坐诉求,这样造成了很多乘客(特别是外地来襄旅游、出差乘客)对襄阳市出租车行业的抱怨,进而降低了乘客对城市的印象与评价。

四、改善出租车服务质量的对策和建议

针对襄阳市出租车服务经营与管理中的存在的问题,必须严格规范出租车管理制度,提高出租车驾驶人员素质,加强运营监管,全面提升襄阳市出租行业的服务质量和水平,让城市的流动窗口更加靓丽,以此提升城市形象,促进文明襄阳的建设。

1.加大监管力度

(1)严格出租车考核机制,落实出租车的长效管理。建立健全行业与出租车企业、承包经营者、从业人员切身利益挂钩的三位一体考核制度:驾驶员违章记分管理办法、出租车单车考核办法以及出租车企业信誉考核办法,使企业落实出租车管理第一责任人的责任,通过行业管企业——企业管承包经营者——承包经营者管从业人员——从业人员能否从事本行业环环相扣的有效管理体系。

(2)改善硬件设施,安装出租车车内监控设备,提升服务质量。为全市出租车安装3G实时上传视频音频监控设备,届时可达到如下目标:为行业部门加强对客运车辆的安全监管提供直观、有力的科技手段,建立科技监管的有效平台;进一步规范出租车从业人员,减少直至杜绝各种违法违章行为的产生;有利于各种服务质量投诉的事后查证,确保乘客失物的有效追回;对出租汽车行驶过程进行全程录像,有利于各种车辆事故等的调查取证;在出现盗抢出租汽车等紧急情况时,可为应急处理提供车内实时图像、声音数据,为应急决策提供有效依据;可以为企业经营发展和其他相关部门提供基础数据、线索(如公安刑事侦查)。

2.增强出租车驾驶员服务意识

根据问卷调查,我们可以看到出租车司机的服务意识不强,导致出租车司机素质跟不上,例如车内清洁不好以及车速过快等导致乘客晕车、呕吐等现象的产生。相关部门应加强对出租车司机的素质教育,加强从业人员的管理,以及提高行业职业道德教育,从而实现出租车行业服务质量的整体提升。首先提高招聘人员的教育水平,坚持持证上岗制度,加大职业道德规范制度,促进整体水平提高。其次实行奖励制度,根据驾驶员规范经营、服务质量、安全行车、好人好事等方面进行业绩评比,对做得好的人员进行奖励,反之不好的进行相应处罚,以此促进驾驶员遵守行业道德,提高服务质量。

3.适当增加出租车的投放数量

造成打的不便、打的难的原因:一是出租车数量不够,二是出租车运力资源调配不合理,出租车资源无法得到合理利用。根据我国《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大城市每万人拥有出租汽车数量一般不少于20辆”,按照襄阳市区140万人口规模测算,出租车总量规模应不少于2800辆,而目前市区出租汽车总量仅有1700余辆,还有1100辆的运力缺口。襄阳作为湖北省第二大城市和省域副中心城市,地域辽阔,无论从经济发展、人口规模等都各方面看,适当增加出租车投放数量,并在各个区域合理投放,这是缓解打的难和减少随意拼车现象的有效手段。

参考文献:

[1]帅朝晖 《城市出租车资源配置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1年.

[2]高 影 《完善吉林省出租汽车行业管理对策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上一篇:给地球妈妈一个微笑浦口实小六6班赵辰雨作文800字下一篇:幼儿园班级体育教学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