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记者实习报告

2024-10-13

财经记者实习报告(精选6篇)

财经记者实习报告 篇1

1.请问贵公司的工作时间是从几点到几点?可以根据记者的自身工作情况调整吗?

2.福利制度是怎样的?有没有五险一金和住房公积金?

3.员工的晋升路径是怎样的?对员工的晋升有什么要求?有没有轮岗,如果有的话请提供

时间 频率和相关职位

4.对新员工有没有入职培训?形式是怎样的?

5.有没有在岗培训和外派培训?

6.工作环境和工作氛围怎样?平常会不会组织一些娱乐休闲活动?

7.请问在上海财经大学近三年的招聘情况是怎样的?(历年人数?学历要求?)

8.一般会从什么渠道招聘实习生?

9.实习生的转正程序是怎样的?

10.应届毕业生的薪资大概是多少?

11.转正后的薪资水平大概是多少?

财经记者实习报告 篇2

一、财经记者遭遇的多重困境

(一) 报道孤立肤浅, 深度有待提高

财经新闻具备极强的专业性且信息量大, 相关报道素材又充斥着各类专业术语和大量数据, 随着读者对于财经报道的要求日益提高, 财经记者的表现令人不乐观, 许多报道出现常识错误、流于表面, 并陷入同质化的陷阱中, 甚至因为报道者知识储备的欠缺被相关消息源误导。业界和公众对财经新闻的批评从未间断——“有的记者只知其一, 不知其二, 报道有违事实……信源不加证实, 一些报道难以自圆其说”[1]。

安雅·谢芙琳和埃默·贝塞特指出, “大部分记者 (也有一些知名记者例外) 对采写本国面临的复杂经济问题缺乏足够准备, 而且缺乏其他国家的相关信息”[2]。财经记者专业知识储备不足, 只能使自身拙于驾驭复杂的经济形势, 难以将财经新闻向公众进行有深度的呈现。

(二) 报道堆砌数据, 影响传播效果

财经新闻的专业性决定了报道中存在大量专业术语, 适量的专业术语更是报道权威性和客观性的来源, 但部分财经记者却在报道中大量使用数据、堆砌专业术语, 陷入数字与专业术语崇拜中, 造成“内行不愿看, 外行看不懂”的现象。“受消费开支下滑影响, 今年1~3月GDP折合成年率增长2.7%, 4月份发布的第一季度GDP初值为增长3.2%, 2009年第四季度GDP增幅为5.6%。今年第一季度企业利润经向上修正后增长12.1%, 初步数据为增长9.7%, 去年第四季度为增长8.2%。”这则通篇的数字消息易使财经新闻失去活力, 显得枯燥乏味, 进而影响可读性, 使财经新闻难以发挥提供经济信息、解释经济现象、反映经济问题等功能。

(三) 职业操守丧失, 沦为利益集团代言人

预期在经济活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人们会根据预期调整自己的经济行为, 进而影响到整个经济的发展。财经记者掌握的话语权在很大程度上能影响人们的预期, 因此财经报道经常受到各方面的压力及影响, 各利益集团都想利用财经媒体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财经记者因而最容易受到金钱的诱惑和腐蚀, 成为利益集团的代言人。“新闻腐败的存在, 已由早年的软文宣传, 发展到收受红包、车马费, 甚至于利用舆论监督‘代租’公众知情权;也由记者个体, 发展到记者站甚至代表报刊最高意志的编辑部的集体行为;随着技术带来的革命, 并无采编资格、仅依靠特殊环境垄断新闻二手传播的各类门户网站, 亦成为权钱交易之重镇”。[3]以财富等物质利益为中介, 利益集团与财经记者们完成了选择性传播与屏蔽某些新闻的合谋。

二、内外交困是诸多困境的根源

(一) 公众期待与记者能力的落差

读者首先需要财经新闻减少信息落差。在经济环境趋于复杂的条件下, 人们需要财经新闻解读经济形势和宏观走势, 为自己的经济生活提出建议, 并在此基础上做出决策, 因此, 财经记者要把市场中的重要信息用生动形象、通俗易懂的方式传递给公众, 特别是那些隐藏在数据、文件甚至重重黑幕中的有效信息, 以降低市场信息的不对称与不确定性, 减少信息落差。但财经记者在专业知识储备等方面存在的缺陷使得记者难以驾驭复杂的经济形势并做出深刻分析, 也无力进行信息的深加工, 甚至丧失独立判断力, 为虚假消息的传播提供方便, 专业知识的匮乏还让记者无法充分理解相关数据与专业术语, 在力争以通俗的形式将财经信息传达给受众时显得力不从心。

(二) 生存压力与权力寻租

市场化进程的深化使记者面临着较大的生存压力, 对经济利益和利润的追求削弱了财经记者报道的独立性。在实行事业单位、企业管理的模式下, 中国的媒体具备两重属性, 加之国家投入的资金越来越少, 媒体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不得不向市场找出路, 例如地方记者站被指定全年完成一定数额的创收任务, 采编、发行与广告不分, 严重混同新闻采编与广告经营的界限。这样的体制也为财经记者权力寻租提供了土壤。基于国有属性和行政特质, 中国的媒体在总体上仍是党政系统的延伸, 尤其在批评报道领域, 媒体掌握自上而下的权威资源和监督力量, 使舆论监督容易演变成行政监督, 媒介掌握的社会资本具备了转化为经济资本的条件。

(三) 转型期法制不健全

在社会转型期, 法制不健全为利益交换、内部交易提供了可供利用的漏洞, 公众此时期待新闻媒体有所作为, 切实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 而诸多揭黑报道在体现新闻媒体环境监测和社会解释功能的同时, 也为相关媒体和记者个人带来了巨大声望, 但法制不健全为财经记者带来丰富报道素材的同时, 又使其处于一个较为危险的生存环境中, 在财大气粗的资本和强势的政府面前, 试图揭开黑幕的财经记者毫无疑问处于弱势地位。最近几年间官商合谋侵害记者采访权利甚至人身权利的事件层出不穷, 却没有一部法律保护记者的合法权益。当权利遭遇侵害, 财经记者往往无法向行政、司法力量申请救济。

三、财经记者的突围

(一) 更新知识结构, 提高表达能力

“缺乏系统的社会学、经济学框架, 有可能使财经记者在选题操作中, 难以平衡;缺少国际视野或崇洋媚外, 在价值选择上为我所用, 时而陷入阴谋论, 时而倒向自由市场经济, 自相矛盾;再有, 就是过于依赖专家和官员‘拐棍’, 报道中充斥术语+数字, 自觉不自觉地敷衍读者。”[4]因此, 财经记者必须是一个终身学习者, 积极涉猎财经知识, 努力形成系统的财经专业知识框架, 积极把握每一次培训机会和每一次采访业内专家的机会, 通过相互切磋交流, 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同时, 财经记者需要着力提高自己的文字表达能力, “在信息量庞大的时代, 读者需要的易读、易懂、言之有据的财经报道。记者的责任是让写出来的稿子在专家看来不太外行, 对一般读者来说有看点但不吃力。”[5]

(二) 重塑新闻理想, 摒弃新闻寻租

财经记者应当树立强烈的社会正义感, 追求新闻报道公共利益和社会价值最大化, 在报道活动中时刻保有责任意识和公共意识, 严格自律。除了报道时秉持真实公正的原则, 财经记者也要警惕报道对象的盛情对待, 谨慎投资行为, 同时慎重引用匿名信息源。其次, 媒体机构应当营造一种良好的文化氛围, 建立奖惩机制, 通过他律确保财经记者树立职业操守, 在媒体机构内部形成一种崇尚社会责任、提倡职业道德的文化氛围, 使之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内化为记者内心认同的行为规范。例如, 《财经》杂志编辑部对绝大多数采编人员实行了年薪制, 即一年给予固定的薪水, 同时根据业绩考核发放年终奖。区别于一般媒体, 《财经》在薪酬设计时从未将车马费等纳入到记者编辑的个人收入中, 并有明文加以禁止。《财经》更大的震慑力不在于上述制度安排, 而是一旦发现记者收受现金或物品, 将永久性列入记者黑名单。

(三) 以一己之力推动法治进程

新闻媒体能够通过呈现事实、解读环境和引领文化推动社会进步, 人们也把新闻人称为“无冕之王”, 因此财经记者可以利用媒体的舆论影响力, 努力弘扬现代民主和法治观念, 培育和强化大众的现代公民意识, 推动法治进程, 特别是推动有关保障记者合法权利的新闻立法工作。当然, 在这一进程中, 财经记者必须严肃对待媒介权力, 秉持公正和建设性原则, 杜绝煽情主义、媒介暴力和媒介审判的出现。

四、结语

面对困境, 财经记者应当努力发挥自身力量实现突围。“优秀的财经记者应有以下素质:第一, 专业素质, 对某一个专业的研究;第二, 文本创作能力, 有好的、优美的文字。”[6]在提高报道技能的同时, 财经记者必须重视职业操守, 通过财经新闻推动社会进步, 实现个人价值。

摘要:本文认为, 在财经新闻加速发展的当下, 财经记者面临着由诸多主客观因素造成的困境, 这些困境体现在报道技巧、职业操守和人身安全等方面。为了实现突围, 财经记者必须着力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 恪守职业道德并积极推动社会法治进程。

关键词:财经记者,报道技能,职业操守,法治

参考文献

[1][4]董时《财经记者如何“补钙”》, 载《中国记者》2010年第1期

[2][美]安雅.谢芙琳、埃默.贝塞特《全球化视界:财经传媒报道》, 李良荣审译,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4年, 第4页

[3]《拆解“新闻寻租链”》, 来源:凤凰财经2009-04-24, http://finance.ifeng.com/news/industry/20090424/579673.shtml

[5]周乃蓤《国际财经新闻知识与报道》,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9年, 第4页

专业财经记者必看网站 篇3

FT中文网对于宏观经济和政经的分析相当到位,也具有一定的前瞻性,行文大胆,耐读!常常会有让你感到兴奋的文章。网页板块设计也非常明晰,内容非常丰富。利用FT在全球广泛分布的记者,不管是中国报道,还是全球经济、金融市场的报道均是一手资讯,而且在提供一手资讯的同时,FT中文网还整合了一些专栏作者,这些专栏作者包括在中国小有名气的日本人加藤嘉一、许知远、徐达内等,这些侧重点不同的专栏作者,会给你带来一些不同视角的阅读快感,当然也有深思!

华尔街日报中文版与FT中文网相比,从我个人的角度来看,华尔街日报页面设计并没有金融时报舒服,同时对于宏观经济的分析,我更喜欢金融时报的文章风格。当然,华尔街日报有一个非常大的优点就是在公司与行业方面,也能够不断发现一些有意思的东西。它的全球股市的资讯也相当丰富,这些也是让我每天会登录华尔街日报的重要原因。

巨潮资讯则是证监会指定公告网站,由于平时需要对一些上市公司进行分析,通过巨潮资讯可以下载相关公司公告全文,这个网站对我而言更像是一个工具网站,也算是便利的工具网站。如果你喜欢财富故事,也不妨关注下forbeschina.com。

对于关注红筹股以及港股的股民而言,阿斯达克也是不错的网站。我是因为工作关系,需要及时了解和查阅一些港股动态和香港上市的内地公司情况,通过这个网站也相对方便。同时其《江湖传闻》等栏目呢,往往最后成真!另外,finance.yahoo.com、bloomberg.com等英文网站也需要及时关注。

知名财经媒体排行

中文版前五名

1) en.icxo.com

2) cn.wsj.com

3) ft.com

4) wspost.com

5) reuters.com

英文版前五名

1) finance.yahoo.com

2) wsj.com

3) bloomberg.com

4) marketwatch.com

新疆财经大学专业实习报告格式 篇4

新疆财经大学本科专业实习报告

题目:

学生姓名:

学号:

院部:

专业:

年级:

指导教师姓名、职称:

实习单位:起止日期:2011年6月27日-7月10日

专业实习报告参考格式

一、目录:列出实习报告正文的一、二级标题名称及对应页码。

二、正文标题:楷体2号

三、正文内容:调查研究的具体过程,主要工作,主要结论及政策建议和体会。

正文字数应在3000-4000字。正文中的每层次题序及小标题使用黑体4号;其余均使用宋体4号,单倍行距,标准字符间距;页码居中。

另:

财经纪律自查报告 篇5

一、我乡财政所高度重视此次专项整治工作的重要性,以20xx年7月6日经乡党政办公会研究决定成立了专项整治工作领导小组。

二、在资金管理方面我乡认真抓好财政资金安全警示教育工作。认真学习财务管理制度,建立建全资金管理台帐严格各项资金管理使用程序,做到了专款专用层层落实责任到人。在此次专项整治工作中我乡分以下几个方面对我乡的资金管理进行了自查整改。

1、对强农惠农资金,扶贫资金,以低保、五保、粮食直补、草原补助奖励等各项惠农资金进行了专项自查自纠。

2、对是否存在小项目、大预算、虚假立项或重复立项使用情况进行了自查自纠。

3、对是否严格执行预算编制,是否严格管理财政专项资金,是否按照规定执行绩效工资发放,是否存在挪用预算资金购买商业预付卡和利用购卡进行公款消费进行了自查。

4、对滥发钱物,设小金库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等情况进行了自查。

三、通过自查,我乡严格执行预算编制,严格管理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工资发放严格按照规定执行,在自查中未发现我乡贪污侵占、收受贿赂、虚报冒领、挤占挪用、公款消费、损失浪费、滞留闲置、随意调项等现象。我乡未存在无正当理由随意变更专项资金使用用途,不存在对专项资金单独核算和管理,不存在擅自扩大专项资金开支范围、提高开支标准,无滥发钱物和私设小金库的情况,严格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

记者实习报告 篇6

随着个人素质的提升,报告对我们来说并不陌生,报告中涉及到专业性术语要解释清楚。那么报告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记者实习报告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记者实习报告 篇1

按照期末前夕联系好的实习单位——《鲁中晨报》编辑部的安排,考试结束后的第二天我就赶到了报社报到。编辑部的王主任给我安排的老师是时事新闻部的张吉宝记者,张记者同时也做着部分编辑的工作,在晨报已工作三年。

在此后二十多天的实习中,我经历了在报社做记者的工作初体验。报到之后还不等我到住处放好行李,老师便准备带我出去采访了。在路上,老师给我介绍了在报社的工作习惯:一般上午和下午四点半之前,绝大多数记者都会外出采访;四点半到六点,很多记者都会选择会报社写稿,当然也可以在其它地方完成稿件,只要在截稿时间前将稿件及时传给编辑即可;六点钟左右一般有编辑和资深记者的会议,讨论新闻选题和工作总结等问题。因此,在报社,从来没有“考勤”这一概念,记者的工作时间相当灵活。当然,这在给予记者充分自主的同时,也考验着记者的责任心和工作能力。

在实习的二十多天中,我跟随老师穿梭于淄博市张店区的大街小巷,寻找新闻线索,采访,写稿,甚至有幸与老师一起做了一些编辑的工作。这使我对记者工作有了切身的感受,虽然十分辛苦,但是收获是最主要的。

实习期间,每一分钟都是学习的课堂。在跟随老师实习的过程中,对于记者工作的一系列问题,比方:如何发现新闻线索,如何接触到新闻人物,如何让采访在闲谈的气氛中达到采访的目的,如何写作新闻稿件等等,在老师的指导下,我学会了将在课堂上学到的相关理论切实应用于实践中。

对一名记者来说,“人气”是很重要的。这一点,在实习期间,老师虽然没有明确指出,但在外跟随老师跑了二十多天,我深刻体会到“人气”的重要性。就像某位有人气的明星身边会聚集大量的歌迷和娱记,一个记者如果有“人气”,他就会拥有广泛的信息来源渠道和人际关系网,会拥有很多忠实的通讯员愿意为他提供新闻线索。有了新闻线索,记者就不必再漫无目的地在外瞎跑瞎忙,随后的采访和写稿工作也将是水到渠成。

带我的老师就是这样一位有“人气”的好记者。实习期间,我跟老师跑了淄博市的人才市场、人事局、淄博市中心医院、地税局、房产局、世纪中天律师事务所,也有各类药房、门诊和居民小区的社区委员会,所到之处都有老师认识的朋友。他们不仅热情接待了我和老师,更乐意在聊天的气氛中提供给老师宝贵的新闻线索并回答老师的问题。

跟随老师外出采访的日子里,中国报告网老师虽然没有明确指出,却用实际行动无声地教导着我“人气”对一名记者来说是多么重要。而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记者,就要做有“人气”的记者。

在晨报做记者的三年里,老师就骑着摩托车跑遍了淄博市张店区的各个角落,有时还要奔波于淄博市的其它区县,俨然已是张店区的活地图。老师不止一次地对我说过:“办公室里永远没有新闻,新闻永远在现场。我理解的新闻,虽不是时时都能碰到事件发生,但要多跑。新闻就在最容易被忽略的眼角,它需要发现。”

实习期间,淄博连降特大暴雨,而暴雨之后往往又是暴晒。

在淄博市响应卫生部紧急叫停问题药品“欣弗”的那天也是暴雨。我和老师穿梭于淄博的各大医院、药店和门诊,来调查“欣弗”是否有违规继续出售的情况,全身都湿透了。就在一家门诊内,老师向大夫了解情况,我环顾四周,跟老师说:“怎么这么多人都在打吊瓶啊?”老师说:“是吗?”他也看到了门诊内所有的床位都躺着正在输液的病人。老师从大夫那里得知最近几天由于暴雨暴晒,天气极其不稳定,感冒患者也非常多。

出了门诊,老师说:“很好!这是一条线索,我们再到附近的中心医院看看。”这篇新闻稿件发在第二天的报纸上,老师的夸奖也让我对这意外的收获由衷地快乐。原来,新闻就是这样发现的。

晨报在八月份组织了两个活动:一是举办关爱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爱心课堂;一是相亲会。老师说这些事件即便去采访跟踪也没有什么“技术含量”,做记者要敢于挑战不同领域的新闻事件,挖掘其中的独特价值,才能提升自己。

实习期间,老师带我采访的事件涉及税务、房产、人事、就业、医疗、社区和法律等诸多领域。老师用实际行动教导着我,让我在耳濡目染中懂得发现新闻,敢于尝试和挑战自我。

印象中的采访情景是这样的:记者和采访对象面对面地正襟危坐着。记者边听边记录有用的信息,像个速记员。而采访对象则略显局促,紧张回答,生怕出错。然而,这次专业认识实习完全打破了我对采访的固有印象。老师从不拿出纸笔,只在必要时拿出相机拍下有价值的画面。老师的采访就在相当随意融洽的聊天气氛下完成。

这种朋友似的谈话采访在实习期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记者实习报告 篇2

大学时期的最后一个暑假,本着学以致用的目的,作为新闻专业的学生,我决定了在报社实习,也为将要踏上社会的一点资本,积累一些经验,暑假报社记者实习报告。这是作为一名学生的最后一个暑假,却是从学生过渡到社会工作者的起点。

实习的生活和感受

七月始,我就在**日报报业集团争取到了一个实习生的资格,在《**星期三》编辑部开始了自己的实习生涯。刚开始接触真正的新闻报道,充满了新奇和刺激。但在刚开始的几天,总编却一直让我们坐在办公室里看报纸,这让我觉得有点郁闷,原本想着记者的生活不是一直在外跑的吗?怎么一直坐在办公室里呢?

终于在几天的读报生涯后,总编说带我们去荻港(一个江南古镇)采访。激动的心情真是难以言表。终于可以实战了。到了荻港,采访开始,作为实习生的我们,当然只能站在旁边听听记记,听着总编一个问题接着一个问题的问,镇书记的回答却让我一头雾水。因为镇书记讲的都是**的方言,而我却并不是**人,所以对他讲的都不能听懂,信息当然是流失了一大半,这让自己很有挫败感。在回到报社后,看着自己的笔记,回想着书记讲的一些话,手指在键盘上敲了很久,却始终没有敲出一个字。

这是第一次的采访,也是给我印象最深的一次采访。因为这是我实习生涯的第一次采访,也是一次失败的采访。听不懂方言,写不出稿子。这次经历让我明白了,学校里学到的只是一些概念,而真正的实践才是最困难的,实习报告《暑假报社记者实习报告》。正如老师告诉我们“想要成为一名记者,在学校里学的,远远不够。”

第二次正式的采访,没有了老师的带领,编辑部的 苏老师把全部的工作都交给了我们四名实习生。从联系采访人,采访问题的准备到最后稿子的写作,都让我们自己搞定。这是一次很好的锻炼机会,也是一次很好的学习机会。这次采访的主题是关于湖城的寄托生,我们采访了多名老师、同学、心理专家,采访方式也有面对面采访,电话采访,qq采访。历史一个多星期稿子才出炉。在采访期间,也碰到了许多问题,比如现在是暑假,老师和学生都比较难联系,在采访时有些学生受到老师特别叮嘱没有把实际的想法告诉我们等等。我们也想过要放弃这次的主题,但是最后我们还是克服了这些困难。在学校联系不到老师,我们就通过电话采访,或在电话联系后与老师约定去登门拜访等等。

当我们的稿子变成铅字在《**星期三》周报上登出来的时候,真的很激动,这毕竟是自己努力的果实。在那个时刻,先前遇到了一切困难、一切付出再也算不上什么了。通过这次的采访也让我们明白了,记者除了会问会写,更重要的是会发现问题。

实习过程中主持活动的感受

在《**星期三》实习的过程中,除了跟着记者们一起去采访,去拍照,我们还组织了两次活动,都是针对周报在校园的那些小记者的一个采风活动。第一次是去**陈英士故居,第二次是在湖笔博物馆,这两次的活动也是由我们实习生来负责的。从活动的策划,到活动的安排都是我们经过仔细的商讨后决定的,在活动中,我们安排了知识竞赛和游戏等的版块,一方面增加活动的趣味性,另一方面也调动学生们的积极性。我还担任了活动的主持人,三个多小时的活动,虽然很累,但看着学生们高兴的表情和家长们满意的情景,真的很有满足感。

记者实习报告 篇3

实习对于我们这些即将四年大学生活,即将走入社会的应届毕业生来说,是一次毕业之前最为重要的励炼。

习惯了四年从教室到食堂再到宿舍,“三点一线”式的生活;习惯了最为单纯的人与人之间的相处模式;习惯了简单快乐;习惯了简单的悲伤;习惯了校园中的一切……而这时,我们要离开所有这些我们所熟悉的事物,离开这一切平静的。毕业了,我们,必须去独自面对外面世界的喧嚣。

我的理想,可能说是幻想,是有一天可以成为一名战地记者。在XX年参加首届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的时候,我也为自己规划这样的.职业。记得我当时把我的5年职业发展路径定为3个阶段,而这第一个阶段就是成为一名国内新闻的编译。

值得庆幸的是,我的实习工作做是一名产经新闻的实习记者、实习编辑。这样的实习工作虽然让我的英语专业无从用起,虽然,之前的我对产经新闻几乎“闻所不闻,看所不看”,但是,我依然珍惜我的实习机会。因为我相信,任何一件工作,都可以让我们从中学到我们在校园不曾接触的东西;任何一位在单位的前辈身上,都有我们可以学习的亮点。

在3月9日上午结束了我大学期间最后一次,同时也是最为重要的一次考试——英语专业8级的考试之后,我只身来到了北京,来到了这个我的很多同学都向往的,都渴求可以今后工作的地方,来到了这个人多车多,我一直并不喜欢的地方。站在拥挤的公交车上,看着车窗外熙熙攘攘的人群,我告诉自己:有一种新的生活即将开始。

第二天一早,我来到了我的实习单位《消费日报》社。这是中国轻工业协会下属的一家政府性报纸,我们的文章不是给老百姓看的,是给政府部门、给相关轻工企业看的,我们任务是给他们提供最新的产品信息,提出产业发展趋势,这些都是后来和我同在一个办公室,与我背靠背坐的姐姐告诉我的。

我不知道我其他朋友们实习情况是不是顺利,但是,我的实习生活在最初的阶段,可以用“迷茫”两个字来概括。实习的第二天,单位就给我配备了一台电脑,起初是欣喜,而后便是迷茫了。

除来乍到的我,完全不知道应该做些什么。同在一个办公室的前辈们,似乎各有各的事情。报社的工作似乎不同于其它,灵活性和独立性更强。因此,这个时候得我更无助。我就这么无所事事的上上网,聊聊天,把所有网站的新闻看一个遍……这样清闲的日子,让我心慌。我反复问自己,这就是我想要的生活吗?我甚至对于所有坐办公室的工作开始排斥,这样的清闲,我会崩溃。

经历了最初的迷茫,我告诉自己,我不能就这样碌碌无为下去。如果仅仅是为了实习鉴定,如果仅仅是为了几句评语,如果仅仅是想要一个那出去好看的公章,我不需要只身来到北京。我想要的,是真正的收获。

于是,我开始了一段“痛苦”的经历。为了尽快适应自己所在的部门,我开始了每天查阅各种经济新闻的日子。枯燥,厌倦,概念模糊。以至于那段时间,一见到报纸,我都有种想吐的冲动。满脑子全是什么又涨价了,什么新的劳动法实施造成劳动力成本上升,出口退税下降……这些之前我绝对不可能去问津的经济新闻,如今成为了我每天的“必修课”。而从前习惯性阅览的文体新闻网站,都转变成了经济网站。

上一篇:财务审计和税务审计下一篇:徐渭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