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题技巧

2024-05-19

点题技巧(共8篇)

点题技巧 篇1

关键词:高考作文,点题,扣题

有一位高考阅卷专家曾这样说:“考场作文的立意不仅要准确, 而且在作文中要不断提到文题, 点明你的行文和文题的关系, 引领读者随你的思维而去。”确实, 在高考作文中恰到好处地点题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点题, 是获得基础等级的“奠基石”, 不仅是写作水平一般的同学的法宝, 而且是想要获取高分考生的妙招, 更是挽救离题作文的“救命稻草”。

那么, 怎样点题、扣题呢?

一、首尾点题

开头是高考作文的重头戏, 由于时间和篇幅的限制, 考生最好开门见山, 即开篇既要点明自己的观点又要点明题意。如:学生作文《学会欣赏》有如下优秀开头。

1. 蚍蜉撼树, 驽马十驾, 大自然曾明显地暗示我们不论事物的表面显得如何微不足道, 它都拥有不可比拟的惊人力量, 于是, 我们学会了欣赏。

2. 我们总说, 当今社会是一个日趋多元化的社会, 因而如今的社会人才更具有多元化的才能。于之, 在被“欣赏”的过程中, 学会去“欣赏”则更是肯定他人, 提升自我的一项重要课程。

结尾也是阅卷老师重点关注的, 既要重申自己的观点又要卒章显“题”, 如果前面的内容很少提到文题甚至有偏题的嫌疑, 那最后的亡羊补“题”就显得更为重要了。如:学生作文《学会欣赏》有如下优秀结尾。

1.在学会欣赏间, 我们渐渐卓然成翩翩少年。

2.学会欣赏他人、自己、景色, 学会欣赏时的相互感染、和谐感动, 怎能不让我们觉得清风拂面、阳光和煦、日子真好呢?

3. 综上所述, 只有真正理解欣赏的含义, 不将其与“羡慕”“赏识”混为一谈, 亦不将其与社会认同或个人利益相勾连, 我们才能学会欣赏。

二、中间醒目处点题、扣题

在中间的醒目处适当地来上几个点题的句子, 常常可起到纲举目张、突出主旨的作用, 同时也是在不断提醒阅卷老师, 我是紧扣文题作文的。

还有一个小技巧, 点题、扣题句可以独立成段。

例如:有学生作文《学会欣赏》时, 行文中提出了如下三个分论点:

学会欣赏, 学会欣赏自然。

学会欣赏, 学会欣赏别人。

学会欣赏, 学会欣赏自己。

这三个分论点, 独立成段, 既能醒目点题, 又能使文章结构清晰。

三、分析论据, 点化扣题

如:作文《危机》中在论证“化危机为动力, 是企业长盛不衰的必备条件”时, 用了如下论据:

商场如战场, 企业的竞争在现代社会是与日俱增, 在许多国人眼里, 海尔这个成功企业已经很强大、很了不起了。它16年平均年增长速度达81.6%、年销售收入已突破400亿元、不仅在国内而且在国外都有较高知名度。但海尔人从来没有安逸过, 正如它的首席执行官张瑞敏时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战战兢兢, 如履薄冰。”

这个论据如果没有分析, 和论点没有任何关系。所以, 议论文中, 叙述完事实论据后, 要紧扣文题进行适当的分析议论, 这样既能避免罗列事例、文体不清的毛病, 又能起到画龙点睛、突出中心的作用。

高考作文评审组有这样一段评价:高考通常有这样一类考生, 他们写议论文的时候, 只会提观点和摆材料, 通篇作文没有一点个人的意见和看法, 这类考生往往缺乏对事物的认知和辨析能力, 这类作文只能给到中等或以下档次。

所以, 议论文如果只有观点和材料, 那就意味着失败。

那么, 分析论据常见的方法有哪些呢?

方法一:因果分析法。

由事物发展变化的结果, 推导出产生这种结果的原因, 从而揭示出一定的生活规律, 使事例有力地证明观点。

思路:从结果入手, 分析出原因, 原因就是自己要证明的观点。即结果→→原因→→观点 (扣题)

标志性词语:为什么……是因为……、之所以……是因为……

提醒:多问几个为什么能使论证更深入。

【例题】用因果分析法分析下面材料。

论点:自信, 但不能盲目。

三国时的马谡乃蜀军一员大将。镇守街亭, 他把二十万大军驻扎在高山上, 久经沙场的老将王平力劝他撤离此山, 理由让在场的将士信服, 但唯有马谡仍然坚持自己的意见, 结果被司马氏围山断水, 放火烧山, 蜀军不战而乱, 几乎全军覆没。马谡也依军法被处斩, 身首异处。

参考示例:街亭失守, 是因为马谡不懂兵法吗?不, 他自幼熟读兵法, 曾献计于诸葛亮, 使其七擒孟获, 平定南方边境;又离间曹睿与司马懿, 使司马懿被罢官归田。马谡的失败, 是因为他狂妄自大, 盲目自信, 不能听取别人的正确意见。

方法二:假设分析法。

含义:假设相反情形及结果, 与原事例进行比较, 通过这种比较来论证论点的成立。

思路:反面假设→反面结果→观点的正确性 (扣题) 。

标志性词语:如果……那么……、假如……怎能……、若无……哪有……、如果没有……哪里有……

提醒:多做几个假设能使论证更深入。

【例题】用假设分析法分析下面材料。

论点:自信, 但不能盲目。

三国时的马谡乃蜀军一员大将。镇守街亭, 他把二十万大军驻扎在高山上, 久经沙场的老将王平力劝他撤离此山, 理由让在场的将士信服, 但唯有马谡仍然坚持自己的意见, 结果被司马氏围山断水, 放火烧山, 蜀军不战而乱, 几乎全军覆没。马谡也依军法被处斩, 身首异处。

参考示例:假如当初马谡不狂妄自大, 不盲目自信, 能够听取他人的意见, 选择有利地势防守, 那么司马氏又怎会在这次战争中轻易取胜呢?他自己又怎么可能身首异处呢?可见, 人不能盲目自信。

方法三:归纳分析法。

含义:列举多个典型论据之后, 归纳总结出它们的共同点, 扣住要证明的论点 (题目) 。

标志性词语:由此看来……、由此可见……

关键:一句话概括多个论据;将共性、实质扣住论点 (题目) 。

【例题】用归纳分析法分析下面材料。

论点:贫困也是一笔财富。

司马光出身贫寒;范仲淹两岁丧父, 随母改嫁, 幼时连稠一点的粥都难以喝到;大学士宋濂家中一贫如洗;凡·高也曾穷困潦倒, 一文不名, 生活上靠着弟弟接济;高尔基曾经是个流浪儿;居里夫人刚满十岁就外出打工……

参考示例:这些历史名人都饱受贫苦的困扰, 也正是幼时的贫困激发了他们的斗志, 使他们更积极地去改变现状, 最终成就别样人生。由此看来, 贫穷并不可怕, 可怕的是丧失摆脱贫穷的信心和斗志。穷则思变, 就要奋发图强, 越是贫困越能激励人奋发上进, 这何尝又不是一笔财富呢?

方法四:条件分析法。

含义:在列举事例之后, 分析人或事情成功的条件的方法叫做条件分析法。

标志性词语:只要……就……、只有……才……、无论……都……

【例题】用条件分析法分析下面材料。

论点:勤能补拙。

戏剧大师莎士比亚自幼家贫, 不畏世俗和现实的压迫, 刻苦勤奋, 写出了《哈姆雷特》、《罗密欧与朱丽叶》等不朽的戏剧大作;齐白石从小刻苦勤奋, 对绘画的学习和创作能持之以恒, 终成一代国画大师;华佗自小钻研医学, 对医学难题不断地思索与实践, 终成一代医学名家。

参考示例:由此可见, 一个天资并无优势的人, 只有勤奋不懈, 做到“人一能之己百之, 人十能之己千之”, 才能变得聪明, 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这段分析除运用归纳分析法外还用了条件分析法, 强调一个普通人要想有作为、出成就, 就必须以刻苦勤奋为条件。这种在列举事例之后, 分析人或事情成功的条件的方法叫做条件分析法。

方法五:正反对比分析法。

标志性词语:反之 (相反的) ……

方法六:意义分析法。

标志性词语:体现了……、表明了……、充分说明……

方法七:辩证分析法。

标志性词语:我们应当承认……然而……

总之, 我们在考场上要尽量明确地点题, 提醒自己也提醒阅卷者我写的是这个题目, 没有偏题。

四、修改扣题, 作文升格

现实生活有各种各样的危机:生态危机、信任危机、能源危机、经济危机……危机充斥在我们身边, 我们该怎样面对危机?请以“危机”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 (1) 除诗歌之外, 文体不限; (2) 不少于800字。

下面一篇文章因为缺少点题技巧, 可以被判为一篇离题文章, 请从点题的角度加以修改。

危机

曾经, 我们有着优美的乡村。孩提时在水里嬉戏, 游泳, 捉鱼, 要是渴了, 就直接喝上几口, 还真有点农夫山泉有点甜的味道。春光明媚的日子, 屋前是五彩缤纷的花朵, 香味扑鼻, 屋后是郁郁葱葱的山林。可如今却是“翻天覆地”的变化:那河不再叫河, 而是叫“臭水沟”了!那山林也不再叫山林, 而是改叫“坡”了!那空气不再清新, 而是混杂着各种怪异气味。

曾经, 城市给人以无限的遐想, 人类用智慧创造她并引以为傲的城市。可如今却是满目疮痍, 曾经的“蓝色的多瑙河”变成了一条条黑龙江, 黑河, 黄河, 与其说它们是江河, 不如说它们是“排污沟”, 中国90%以上的城市水域污染严重, 三亿多人饮水不合卫生标准。曾经的蓝天白云, 如今已消失在“尘满面, 鬓如灰”中, 中国39.7%城市空气中重度污染, 全球污染最严重的10个城市中, 我国占一半。曾经的“烟柳画桥, 风帘翠幕, 参差十万人家”早已迷失在“脏乱差”中。

黄河源区在干涸, 憔悴枯槁, 长江在挣扎变得喜怒无常, 放荡不羁, 五大湖重病缠身, 湖面湖容急剧萎缩, 20%国土沙化, 且以每年2000多平方公里的速度递增, 治理速度赶不上恶化的趋势……

罗斯福说:“环境破坏的后果比战争更危险, 是毁灭性的。”拿疾病来说吧。不少过去的老年性疾病, 现在患者年轻化;过去多见于城市的疾病, 现在农村也普及起来了。四川简阳市民旺村, 上世纪70年代是远近闻名的“长寿村”, 如今由于环境的破坏, 成了远近闻名的“癌症村”了。

何以至此?原因是公德意识的淡薄, 为了自身私利, 目光短浅, 以邻为壑。为政者用GDP换取政绩, 为商者为降低成本随意排污, 为民者把公共空间当成自己方便的对象。

皮之不存, 毛将焉附。没有了良好的生态环境, 生命将何存。所以请从现在开始, 别再事不关己, 行动起来, 在你享受你“私利”的同时, 别忘了“公德”。如果你是政府官员, 不要一味地牺牲环境换取GDP;如果你是企业主, 请你还多关心一下社会效益;如果你是一介平民, 请从身边的点滴做起, 少浪费一滴水, 一度电, 一张纸等等。

医生面对病人, 不能只看到“病”而不看到“人”, 我们在面对“利益”时, 不能只看到“私利”, 而看不到“公益”。我们应该多一点社会公德意识, 因为每个人都需要洁净的公共空间。

修改后:

危机

美好的地球给我们提供了生命的空气、水、阳光、土壤等等。它们共同组成了我们的生态环境, 孕育了我们的生命, 可是她正在遭受摧残腐蚀, 我们的生态环境正在遭受危机。解决生态危机刻不容缓。

我们的乡村正在遭受生态危机!曾经, 我们有着优美如画的乡村。孩提时在水里嬉戏, 游泳, 捉鱼, 要是渴了, 就直接喝上几口, 还真有点农夫山泉有点甜的味道。春光明媚的日子, 屋前是五彩缤纷的花朵, 香味扑鼻, 屋后是郁郁葱葱的山林。可如今却是“翻天覆地”的变化:那河不再叫河, 而是叫“臭水沟”了!那山林也不再叫山林, 而是改叫“坡”了!那空气不再清新, 而是充斥着饲料等怪异气味.

我们的城市正在遭受生态危机!曾经, 城市给你以无限的遐想, 人类用智慧创造并引以为傲的城市。可如今它却是满目疮痍, 曾经的“蓝色的多瑙河”变成了一条条黑龙江, 黑河, 黄河, 与其说它们是江河, 不如说它们是“排污沟”, 中国90%以上的城市水域污染严重, 三亿多人饮水不合卫生标准。曾经的蓝天白云, 如今已消失在“尘满面, 鬓如灰”中, 中国39.7%城市空气中重度污染, 全球污染最严重的10个城市中, 我国占一半。曾经的“烟柳画桥, 风帘翠幕, 参差十万人家”早已迷失在“脏乱差”中。

我们的国土正在遭受生态危机!黄河源区在干涸, 憔悴枯槁, 长江在挣扎变得喜怒无常, 放荡不羁, 五大湖重病缠身, 湖面湖容急剧萎缩, 20%国土沙化, 且以每年2000多平方公里的速度递增, 治理速度赶不上恶化的趋势……

生态告急, 家园告急!生态危机的后果是惨重的。罗斯福说:“环境破坏的后果比战争更危险, 是毁灭性的。”就拿疾病来说吧。不少过去的老年性疾病, 现在患者年轻化;过去多见于城市的疾病, 现在农村也普及起来了。四川简阳市民旺村, 上世纪70年代是远近闻名的“长寿村”, 如今却成了远近闻名的“癌症村”了。为什么会这样呢?原因是这地方的生态遭受了严重的破坏。为什么不断发展的医疗技术对于癌症的高发仍无力回天呢?原因是生态被破坏的后果让人防不胜防, 医学家指出:“人类的癌症大约80%—90%都是由环境引起的。”。可见生态危机的后果是多么可怕!

生态危机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最大的原因是公德意识的淡薄, 为了自身私利, 目光短浅, 以邻为壑。为政者用GDP换取政绩, 为商者为降低成本随意排污, 为民者把公共空间当成自己方便的对象。

面对生态危机我们能做些什么?是变本加厉, 还是不以为意?皮之不存, 毛将焉附?没有了良好的生态环境, 生命将何存。所以请从现在开始, 别再事不关己。行动起来, 在你享受你“私利”的同时, 别忘了“公德”。如果你是政府官员, 不要一味地牺牲环境换取GDP;如果你是企业主, 请你还多关心一下社会效益;如果你是一介平民, 请从身边的点滴小事做起, 少浪费一滴水, 一度电, 一张纸等等。

解决生态危机刻不容缓。面对生态危机, 多一点社会公德意识, 因为我们每个人都需要洁净的公共空间。

考试作文点题技巧 篇2

那么,同学们的作文就要尽量写得醒目些、明朗些,而点题是作文醒目、明朗的最大特征。所以,我们必须学会点题的一些基本方法或技巧。

点题可以用明点也可以用暗点。

明点。紧扣标题,直接说明、解释标题的含义。譬如《背影》一文,文章开头第一段写道:“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余年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这里,直接点明了写作的对象是“父亲的背影”,背影给人的印象是“难忘”。

暗点。则指在词句上与标题没有直接的联系,只是在意义上比较含蓄地点出题意。譬如《故乡》一文,在结尾一段写道:“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作者将“希望”比作“路”,呼吁人们为了新生活要去努力奋斗,巧妙地表达了写本文的其中一个意图。

我们的考试作文受时间的限制特别是受阅卷老师时间的限制,最好是采用明点的方式。暗点的方式要让人去反复推敲,文学作品常常采用这种方式,考试作文则很可能影响到我们的得分。

我们有时在篇首点题,也就是常说的开门见山。如《谈骨气》一文,下笔就点名文章中心:“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又如2012年天津卷高分作文《热爱生命》开门见上点明主旨“只要热爱生命,一切都在意料之中。”借汪国真的《热爱生命》直接点明题目。

我们有时在篇中点题,这也是一种作文常用的点题方法。就是在文章叙述或论说的过程中,以简洁精练的语句,恰如其分地点出文题所蕴含的深意,可以加强文章内容与标题之间的联系。如2012年辽宁卷优秀分作文《过低调的清水人生》开头设置情景,由站在华丽的舞台上女钢琴家那一身朴素的衣着简朴得与华丽的舞台格格不入的描写切入,中间部分,以反问“,在激烈的竞争中,何不选择低调呢?”既总结了上文,又点了题目。

我们还有些时候在篇末点题,就是在文章的主题已经得到充分表现的基础上,再加上点题之笔,不但可以使读者更准确地把握中心思想,而且也可以在结构上起到归拢全文的作用。如2012年江苏卷满分作文《忧与爱》的结尾“我依然会爱你,所以会永远忧心;我依然忧心,所以将永远爱你。”不仅点明了题目,而且还具有思辨色彩寓含其中。

从我们考试作文来看,开门见山点题是最好的,它最抢眼,最容易引起阅卷老师的注意,最容易得分。下面就谈谈这种方法如何运用。

我们先看看学生作文中不点题的现象。我们写过作文《难忘的细节》,有一个学生开头这样写:“在童年记忆中,母亲总是面带微笑。她乐观、积极,对生活充满希望。就是在她的影响下,我无忧无虑的过着我快乐的童年。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她总是一句”没事,事情总会过去的。“妈妈让我感觉到家时如此的温馨,世界是如此的美好。”接下来的第二段又花了很多笔墨写……整个作文已经写了三分之一了,还不知道究竟要些什么,这样的作文能得多少分呢?经过修改之后这样写:“母亲对生活的热爱以及随时面带微笑的脸庞,在我脑海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随时鼓励我、指导我、影响我一生,让我终生难忘。”很明显,改后的内容下笔就扣住了标题,表明了这篇文章要写什么,简洁明了地写明了文章的中心,一下就吸引了阅卷老师的眼球,文章的档次提高了,起评分也高了。

下笔点题可以由哪些技巧呢?

题记。2012年四川卷优秀作文《一花一世界》的题记“绿荫、倒影,交相辉映,水不会阻断她们的柔情。”2008年重庆卷满分作文《在自然中生活》的题记“愿我的感激与无奈化作一滴清泪,滴入母亲的血脉,涤清母亲身上的污渍,赎回我们身上所有的罪过。”这些题记都紧扣题目直接点明了中心,给阅卷老师眼前一亮的感觉,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引用。在文章开头恰当地引用名人名言或诗句,既能点名文章中心又让文章具有一定的文化涵养,给人一种书卷气息。比如2012年四川卷标杆作文《把握点点滴滴》开头引用昆德拉在《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中的话:“对于我们所有人来说,人的伟大在于他扛起命运,就像用肩膀顶住苍穹的巨神阿特拉斯一样。”

排比。排比给人一种句式整齐、情感充沛、节奏和谐、气势强盛的感觉。从不同方面去列举,还使文章内容更加充实。恰当的引用排比,能达到让阅卷老师为之击节的效果。比如2008年天津卷满分作文《人之常情》的开头:“有的人为了权力地位不停的‘奋斗’,以致贪欲无限——人之常情嘛;有的人为了金钱物质委身于权贵豪门,抛弃了自尊——人之常情嘛;有的人为了保全性命屈从于邪佞淫秽,出卖着灵魂——人之常情嘛。”

拟人。赋予事物以人的特点,生动形象地表达出作者之情。运用拟人,不僅可以使描写的事物生动形象,而且能鲜明地表现作者对所描写的事物的感情。 能使读者对所表达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产生强烈的感情,引起共鸣,更加生动形象。比如2007年辽宁卷满分作文《我能》的开头:“花儿对自己说:我能,世界上便有了纷繁多姿的斑斓色彩。柳条对自己说:我能,世界上便有了绿意撩人的脉脉含情。云儿对自己说:我能,世界上便有了缥缈梦幻的的天涯海角。”

对比。有利于充分显示事物的矛盾,突出被表现事物的本质特征,加强文章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比如作文《他们》的开头:“在城市的尽头,没有繁华的街市、闪亮的霓虹;在城市的尽头,只有破旧的棚户区、饱经生活风霜的生命;在城市的尽头,有他们这样一群人。”

关键词。作文基础较差语言功底一般的同学写第一段时不一定要追求文采,语言朴实无华简洁明了也不错,但要注意用好关键词来点题。这种方法就是要在开头的语句中出现标题中的最关键的词语。这样下笔也就扣住了文章的标题去写,既不会偏题,又给阅卷老师一个不错的印象。比如写《令人难忘的细节》,第一段中就出现“难忘”“细节”这两个词,将“细节”所指的具体内容写出来。

点题的艺术小升初语文写作技巧 篇3

【点题的艺术】

点题使文章中心明确,主题鲜明,而且能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点题的方法和形式多种多样,这里我们试以课文为例,谈谈点题的五种方法。

一、比喻点题。

如“远看长城,像一条长龙,在崇山峻岭之间蜿蜒盘旋”(《长城》),用“像一条长龙”来比喻长城的长,同时用飞往月球的宇航员拍摄的地球照片能清楚看见“长城”来点明长城的雄传壮丽,“在世界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揭示了文章的中心。

二、引用点题。

如“北京有句歇后语:‘卢沟桥的狮子——数不清’”(《卢沟桥的狮子》),作者引用歇后语点题,赞美了卢沟桥狮子的数量多而且雄伟壮丽。同时这里是抗日战争爆发地,描写这个“具有历史意义的建筑”,突出了文章的中心。

三、设问点题。

如“你可知道,大海深处是怎样的吗?”(《海底世界》)造成悬念,吸引读者急于阅读下去。结尾“海底真是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世界!”运用了设问的修辞手法,一问一答,紧扣题意,使文章结构更加严谨。

四、反复点题。

如“再见了,亲人!”(《再见了,亲人》)这句话两次出现,反复点题,突出中心,作者把中朝两国军民依依惜别的感情表达得一次比一次强烈,体现了中朝人民的友谊比山还高,比海还深。

五、拟人点题。

中考作文如何点题 篇4

每年的中考作文阅卷,由于时间紧、任务重,阅卷老师采用的是快速浏览式阅读,一篇作文留在阅卷老师眼底下的时间一般在二分钟以内。因此,考场作文必须具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必须以瞬间的闪亮博得阅卷老师的赏识和肯定。

如果考生能在文章的首尾,在文章内容的流转交汇之处,不失时机地点题、扣题,便会给阅卷老师以“思路清晰”“与中心突出”的印象,从而赢得高分。

所谓“点题”,就是在文章的关键处用一两句话点明题意。它不仅能使文章的中心突出,主旨鲜明,而且能使文章的思路更清晰,结构更紧凑。所以,在写作文的时候,要增强点题意识,尤其是考场作文。

首先,点题是获取“保险”分的奠基石。

开篇点题。好的开头,落笔入题,既要紧扣标题,又要引人入胜,使阅卷老师一下就抓住意脉“一见钟情”。对于一般性的议论文或者散文,在开头就应该亮明观点。

二是结尾回扣点题。一般来说,作文点题除了注意开篇点题外,另外就是妙语作结,结尾点睛。这样的写法使前后照应、首尾圆合,文章呈现出一种结构紧凑之美。

点题是挽救离题作文的“救命草”。

如考场作文“我的母亲”,有位考生一看题目就欣喜若狂,因为

历史特点题答题 篇5

① 皇帝总揽天下大权,拥有无限权力。

② 皇帝拥有庞大的官僚办事机构,官僚制度的趋向是皇帝任用亲信随从以取代和驾空庞大的官僚机构。

③ 中央对人身控制严密,实行人口统计和户籍管理制度,使农民固定在土地上,失去流动的可能。

④ 封建君主专制是我国封建王朝的产物,它在某些程度上,巩固了我国的封建制度。

模板2.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发展的特点

① 以汉族为主体的多民族共同构成中华民族的大家庭。

② 友好交往是主流,中心是扩大了先进的中原文化和汉族文化。

③ 中华民族以儒家大一统思想作为民族的精神支柱。

④ 民族大融合促进了国家统一,国家统一又促进了民族融合,因此它是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动力之一。

⑤ 落后民族在政府迁入先进民族后被先进民族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政治制度、文化知识所同化。

⑥ 各民族的特点、优点不断充实着中华民族。

模板3.改革的共同特点

(1)成功改革的共同点:

① 改革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和趋势。

② 改革措施要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符合本国国情。

③ 制定正确的切实有效的措施,并进行有效的贯彻和实施。

④ 改革关注民生,符合人民利益,得到人民的大力支持。

⑤ 有正确的领导。

⑥ 有制度的保障。

⑦ 改革力量超过了旧势力的力量。

⑧ 改革者的高超智慧和勇于创新的勇气、持之以恒的精神。

(2)失败改革的共同点:

① 改革不能突破陈旧的制度的束缚。

② 制定的政策和措施脱离了本国国情,没能得到人民支持。

③ 改革措施没能切实得到贯彻和实施。

④ 旧势力的力量强大。

⑤ 领导者的失误或态度不坚定。

模板4.近现代不平等会议的共同特点

① 都具有明显的大国强权政治色彩,少数帝国主义国家操纵会议。

② 都侵害了弱小国家的利益,体现了弱国无外交。

③ 会议暂时调整了列强之间的矛盾,但这种局面不会持久。

模板5.新政权建立的特点

① 统治者提倡节俭,注意节制自己的享受欲望。

② 统治者注意任用贤才和虚心纳谏。

③ 统治者采取一系列加强中央集权或君主专制统治的措施,巩固统治。

④ 政权建立后,出现政治清明,经济繁荣,社会安定的繁荣局面。

补充:吸取上一个王朝暴政灭亡的教训,调整统治政策(轻徭薄赋,减轻农民负担)缓和阶级矛盾,稳定社会秩序,恢复经济。(备注:秦朝除外)

模板6.西方民主政治的特点

① 具有代表民间行使国家权力的议会。

② 实行权力制衡原则。

③ 实行政党政治。

模板7.城市化发展的特点

① 城市的数量增多、规模变大、人口增多。

② 城市布局更为合理。

③ 城市、经济、文化功能增强。

④ 用地布局和道路系统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

⑤ 按照身份划分居住位置,显示了皇权的至高无上。(只针对中国古代)

⑥ 重视城市的选址:沿海、沿江、交通便利地区。

⑦ 政府对城市商业活动的限制放松增强。

点题技巧 篇6

古人说:“人生如萍”——在水上漂流;那是因为古人未出国门, 没有感觉离国之苦, 萍还有水可借;以我看:人生如絮, 飘零在此万紫千红的春天。

宋末画家郑思肖画兰, 连根带叶均飘于空中。人问其故, 他说:“国土沦亡, 根着何处?”国, 就是根, 没有国的人, 是没有根的草, 不待风雨折磨, 即自行枯萎了。

我十几岁就无家可归, 并未觉其苦。以后, 祖国已破, 觉出个中滋味了。不是有人说:“头可断, 血可流, 身不可辱”吗?我觉得, 应该是“身可辱, 家可破, 国不可忘。”

(摘自陈之藩《失根的兰花》)

对屋里母亲唤着, 我连忙走过去, 坐在母亲旁边——回头忽然看见红莲旁边的一个大荷叶, 慢慢地倾侧了来, 正覆盖在红莲上面……我不宁的心绪散尽了!

雨势并不减退, 红莲却不摇动了。雨点不住地打着, 只能在那勇敢慈怜的荷叶上面, 聚了些流转无力的水珠。

我心中深深地受了感动——

母亲啊!你是荷叶, 我是红莲, 心中的雨点来了, 除了你, 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

(摘自冰心《冰心文集》)

我不知道上了多少石级, 一级又一级, 是乐趣也是苦趣, 好象从我有生命以来就在登山似的, 迈前脚, 拖后脚, 才不过走完慢十八盘。我靠住升仙坊, 仰起头来朝上望, 紧十八盘仿佛一架长梯, 搭在南天门口。我胆怯了。新砌的石级窄窄的, 搁不下整脚。怪不得东汉的应劭, 在《泰山封禅仪记》里, 这样形容:“仰视天门辽, 如从空中视天, 直上七里, 赖羊肠逶迤, 名曰环道, 往往有更索可得而登也。两从者扶挟前人相牵, 后人见前人履底, 前人见后人顶, 如画生累人矣, 所谓磨胸捏石扪天之难也。”一位老大爷, 斜着脚步, 穿花一般, 侧着身子, 赶到我们前头。一位老大娘, 挎着香袋, 尽管脚小, 也稳稳当当, 从我们身边过去。我象应劭说的那样, “目视而脚不随”, 抓住铁扶手, 揪牢年轻人, 走十几步, 歇一口气, 终于在下午七点钟, 上到南天门。

(摘自李健吾《雨中登泰山》)

如是, 古人不可能去的, 以为最险的地方, 鲫鱼背, 阎王坡, 小心壁等等, 今天已不再是艰险的, 不再是不可能去的地方了。我们一行人全到了天都峰顶。千里江山, 俱收眼底;黄山奇景, 尽踏足下。

我们这江山, 这时代, 正是这样, 属于少数人的幸福已属于多数人。虽然这里历代有人开山筑道, 却只有这时代才开成了山, 筑成了道。感谢那些黄山石工, 峭壁见他们就退让了, 险处见他们就回避了。他们征服了黄山。断崖之间架上桥梁, 正可以观泉赏瀑。险绝处的红漆栏杆, 本身便是可羡的风景。

(摘自徐迟《黄山记》)

【亮点借鉴】

一篇优秀的记叙文要巧“点题”。在记人叙事水到渠成之时及时“点题”, 可以升华情感, 深化主旨, 从而“把这世界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真真切切”。细细品读几位名家的这些精彩片段, 大家至少会学到“点题”和“升华”的技巧:

技巧一:巧妙点题的艺术。点题有四个方面:一是标题点题。题意即是文意, 见解鲜明, 简洁醒目, 这样能一下子吸引读者的眼球。如茅盾的《白杨礼赞》等。二是开头点题。落笔入题, 紧扣标题, 为全文定下基调, 使读者一下就抓住意脉。三是结尾点题。在充分叙述、说明或议论的基础上, 水到渠成, 一语破的, 既能让读者充分地、准确地把握中心思想, 同时在结构上收束全文。如陈之藩的《失根的兰花》和冰心的《荷叶母亲》都是在文章的结尾点题, 升华文章主题。四是段中点题。开头结尾点题固然很重要, 但也不能把中间的主体段落给忘了。在中间的关键处、醒目处适当地来上几个点题的句子, 常常可起到纲举目张、突出主旨的作用。写记叙文可以描写几个场景, 在场景描写之前或之后点明文章中心。

技巧二:重在升华的艺术。升华有两个方面:一是引申联想, 揭示深邃的人生哲理。通过引申联想, 把观赏景物的主观感受上升为对人生哲理的领悟。泰山游记, 古今不乏佳作, 而李健吾的《雨中登泰山》不落窠臼, 独具特色。作品的过人之处, 就在于不但抒写了作者雨中登临的独得之乐, 而且表达了丰富淳厚的意蕴和深邃精辟的人生哲理。登山临胜, 移步写景, 只见雨中的山势崔巍, 雨中的山色柔润, 雨中的山石峥嵘, 雨中的山路崎岖。作者不由感叹道:“我不知道上了多少石级, 一级又一级, 是乐趣, 也是苦趣”, 是啊, 不肯经受淋漓之苦, 哪能尽享独得之乐?“好象从我有生命以来就在登山似的”, 贴切的比喻, 自然的联想, 这是作者人生经验的总结, 是登山感怀触发的对人生真谛的顿悟:人生与登山是多么的相似, 不畏崎岖, 踏平坎坷, 方可得览无限风光;知难而上, 勇于攀登, 才能领略生命的万千气象。二是议论点拨, 挖掘丰富的思想内涵。记叙部分的理性升华, 这不仅是个技巧问题, 更重要的是作者必须学会从生活中获取启示, 从素材中形成观点, 从现象中发现本质, 这样经过反复锤炼, 写成的记叙文, 便能达到主题鲜明意深义远的境界。如徐迟的《黄山记》, 大笔写意, 自出机杼。落笔先写大自然是如何安排这一人间圣境的, 再列数古往今来人们登山的艰辛历程, 最后正面写景, 突现黄山云海的变幻莫测, 黄山奇松的千姿百态, 黄山摄身光的神气诡谲。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令人惊叹, 黄山的奇伟秀丽令人陶醉, 而更能拨动读者心弦的, 是洋溢于字里行间的作者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对伟大时代的歌颂之情。“我们这江山, 这时代, 正是这样, 属于少数人的幸福已属于多数人。”江山之所以如此多娇, 时代之所以如此辉煌, 追根溯源, 归结于共产党的英明领导, 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 这就是美之源头, 这就是幸福之本。

【快乐仿写】

江南的初冬真的是格外地轻, 格外地淡, 格外地静。在这轻、静、淡的江南, 你会发现一切都是那么的美, 一切都是那么的富有诗意, 宛如陶潜笔下的桃花源;宛如柳宗元笔下的西山;又宛如披着薄薄轻纱的仙女。

(林艺苑《初冬》)

自那以后, 我和爸爸的关系步入正轨, 我再也不会误会爸爸了, 再也不会怀疑爸爸了, 我对学习、生活充满信心, 经常面带微笑, 我也一定永远笑下去, 全家一起乐下去, 去创造美好明天!

我想:我是幸运的, 我理解了父亲, 理解了父爱, 理解成了最美的瞬间, 最深的记忆。

我在心里大声的说:最美莫过父爱。

(廖丽君《最美莫过父爱》)

感谢有你, 每一天都精彩万分, 平淡无奇的生活总能飘出一串串笑声。感谢有你, 我才能衣食无忧, 安静长大。一路上有你, 苦一点也可以, 有了你的爱, 我就成了最快乐的人, 感谢有你, 我美丽的妈妈!

(方轩徽《感谢有你》)

然而, 随着时间的流逝, 学业繁忙的我们, 却开始渐渐忘了相聚。没了节日里的短信问候, 也没了每星期一次的电话粥, 年末的祝福也只限于电话里的一句:“我很好, 你呢。”片刻的寒暄后, 便是良久的沉默。挂掉电话, 我打开手机, 翻看着她三个月前的短信, 我的书桌上, 仍旧放着那张微微泛黄的明信片, 上面是她隽秀的楷体:时间阻挡不了我们心的距离, 时间在流逝, 斗转星移, 友情恒久不变。

( 麦艳琳《 时间在流逝》)

疯狂老师好像永远不知道疲惫, 课堂上他激情四溢而又有条不紊, 声音洪亮却从不枯燥乏味;晚自习回答我们的提问总是耐心有加, 碰到问得多的问题还会随手拿起练习讲一遍;批改作业神情专注, 学生的每个错误都不轻易放过, 经常在我们的作业本上圈圈点点;我们的周测试卷和平时小测验, 他总是在第一时间批改完发下来;课后随时随地看到他也总是精神抖擞, 神情焕发。

(曹庆萍《我的疯狂老师》)

【片段升格】

记叙文最容易忘记的就是点题和升华。读《可爱的家乡》中的这个失误片段, 同学们或许会发现自己作文时存在的问题。原段是这样的:

春天到了, 山上的小草发出了绿芽, 河水已经解冻, 哗哗地流着, 燕子也从南方飞回来了, 到处是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面对此情此景, 我的心都“醉”了, 啊!家乡, 你是多么可爱呀!

这段文字, 虽然点题很好, 但对家乡是轻描淡写, 缺少对家乡特征的修饰, 感情的升华也比较笼统。修改之后的这段文字, 效果就大不一样了。

春天到了, 山坡上的小草冒出了嫩绿的新芽, 河水欢快地流着, 一只只燕子从河面上掠过, 清澈的河水映照出它们轻盈灵活的身影。朋友, 假如你漫步在这山前, 你一定会流连忘返;假如你喝上一捧这清凉的河水, 你一定会感到无比的甘甜。

巧妙点题,升华主题 篇7

开篇点题,统领全文。文章开头开宗明义,点明主题,让人一目了然,便于读者把握全文的内容方向,先入为主。例如《三亚落日》开头这样写道:“在三亚看落日可真有诗意。夕阳滑落的景象美妙绝伦,一点儿也不比日出逊色。”

中间点题,别出心裁。中间点题,可穿插在情节发展的高潮处,可借助人物的语言一语中的,亦可通过适时抒情、适当议论得以展现。例如在习作《读书的乐趣》一文中,小作者匠心独运,这样写道:“最近,我读了《成语大全》一书。刚开始的时候,我觉得枯燥乏味,但后来读多了,顿感情趣盎然。这也许就是读书的乐趣吧!”

结尾点题,画龙点睛。这种写法最为常见。许多作品在文末用三言两语概括主要内容,点明文章中心,往往与开头遥相呼应。例如《郑成功》一文最后写道:“民族英雄郑成功收复台湾、建设台湾的伟大功业,是我们永远也不会忘记的。”

就本文而言,可以在结尾处巧妙点题——“捐助还在持续,笛声依然悠扬,爱心涌动,温暖你我。熟悉的歌声又在耳畔回响: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作文结尾点题如何切题 篇8

考场作文,善点题和从不点题的,会有很大的得分差距。学会点题,首先要审题,主要是对题目、文体、字数的规定要看清,并严格按要求去做;思考文章的立意、取材乃至布局安排,审题的时候要注意限定性词语和关键词,只有在审好题的前提下才能写出或立意严谨或情感真挚的文章,高考作文应尽量写得醒目、明朗。而点题是使作文醒目、明朗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从性质上分,点题有明点和暗点两种。

所谓“明点”,即紧扣标题,直接说明、解释标题的含义。譬如2007广东题《传递》。有考生写《薪尽火传》一文,开始那几句:“人的骨肉最终必会化为尘土,但是人类伟大的精神却可以万世地传递下去,这便是薪尽火传的意思。传递,是生命最热烈的燃烧。”这里直接点明“薪尽火传”四字的深刻含义。

所谓“暗点”,则指在词句上与标题没有直接的联系,只是在意义上比较含蓄地点出题意。譬如2007福建题《季节》有考生在作文中审视中日的历史与现实,提出国家之间和平共处殷殷期待,彰显脱俗大气。文中说:“中国是个爱好和平的国家,日本也深受战争之害,只有面对历史,相互尊重,两国就会走上花繁香溢的春天,让亚洲人民沐浴和煦春风。”揭示出文题的含义,说明了作者扣紧“季节”的意旨。

从形式上分,点题有篇首、篇中、篇末和通篇点题四种方式。

篇首点题 亦即开门见山点题法。如2007广东题《传递》,有考生写《爱在家中传》一文,就是在文首点明了 “我有一个幸福的小家,爸爸妈妈爱我,我也爱他们。至于他们两个之间的爱,直到那一次,我才幸福地发现,原来爱在我家中默默地传递着。”开宗明义,点明 “家”、“爱”、“传递”引出下文,为整篇文章定下基调。

篇中点题 也是一种作文常用的点题方法。就是在文章叙述或论说的过程中,以简洁精练的语句,恰如其分地点出文题所蕴含的深意,加强文章内容与标题之间的联系。如广东一考生在《传递中发展》一文中写奥运精神时这样写:“奥运精神在时代发展的要求下,渐渐发展为一个包含和平、环保、竞技、理想等方面的现代科学体系。在一站一站的传递中,从一个岛国的国民运动会发展成了一个普天同庆,全世界同乐,甚至连战争也要为之停止的盛大节日„„”点出了材料(奥运)与文题(传递、发展)之间的联系。

篇末点题 此法也比较常见。就是在文章的主题已经得到充分表现的基础上,再加上点题之笔,不但可以使读者更准确地把握中心思想,而且也可以在结构上起到收束全文的作用。如《爱在家中传》,以“醒来发现梦中很美好,真的希望那样一份爱能在每一个小家中传,更在一个祖国的大家中传。”作结,鲜明地揭示了作文的题意。

通篇点题 如2007全国卷 《面对挫折》,有一考生开篇便点题 “面对挫折,应无所畏惧,愈挫愈勇。”中间、结尾又多次点题,直抒胸臆。再举鲁迅、司马迁的例子时,这样议论:“若不是司马迁面对挫折愈挫愈勇,怎会有惊世的 《史记》?若不是鲁迅面对挫折愈挫愈勇,又怎么会有《呐喊》《彷徨》?”结尾又写道:不要害怕,面对挫折,愈挫愈勇,走向成功。通篇反复点题,深化主题,而且几次点题,前后呼应,使全文结构紧凑,浑然天成。作文如何结尾

作文结尾十法

一 提纲挈领作结论 二 嘎然而止笔力生 三 由此及彼转笔锋 四 言犹未尽耐寻思 五 有意重复打烙印 六 问己问人辨是非 七 以小见大主题深 八 引经据典增说力 九 发出号召激斗志 十 卒章显志相呼应 作文结尾方法

结尾除了要服务于文章的内容和中心外,还得受“开头”的制约。结尾为“豹尾”,要求结尾有力、简练、生动、恰到好处。

1、篇末点题

推理式点题:如“有一颗感恩的心,会让我们的社会多一宽容与理解,少一些职责与推委;多一些和-谐与温暖,少一些争吵与冷漠;多一些真诚与团结,少一些欺骗与涣散„„”(《有一颗感恩的心》)。

表决式点题:如“可以确定的是,无论前路阳光明媚,或是崎岖陡峭,我会坚定地——痛并快乐着。”(《痛并快乐着》)展望式点题:如“我,我的未来不是梦!”(《我的未来不是梦》)感悟式点题:如“她让我懂得了宽容,学会了宽容。”(《宽容》)

2、首尾呼应

(首)都说生活的船不能没有理想的帆,都说生活的理想就是为了理想的生活,而理想的生活中最快乐的时光,便是梦想的花季。

(尾)花季中,我希望自己能永远记住先哲的那句良训:生活的船不能没有理想的帆。生活的理想就是为了理想的生活。(《把梦想带给花季》)(首)有一种光华,笼罩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有一种火苗,跃动在民族灵魂的奥林匹克山上;有一种烈焰,温暖了绵远的文明情思,那就是友善!(尾)我们不能因为屡受伤害就失去与丑恶斗争的信心,因为我们需要守卫我们的精神火种――友善!(《守卫精神的火种》)

3、表达感情和愿望。

如课文《关怀》的结尾:“窗外阳光灿烂,菜花的香气一阵阵扑进教室来,春天这样美好,周总理这样关怀我们,我们感到又温暖,又幸福。”

如课文《十里长街送总理》的结尾:“„„灵车渐渐地远去了,终于消失在苍茫的夜色中了。人们还是面向灵车开去的方向,静静地站着,站着,好像在等待周总理回来。”

4、呼唤号召

让我们大家行动起来吧,把爱心带给他人,带给那些失学儿童,带给那些孤寡老人„„带给身边的每一个人。当你把爱心献给他人时,你也获得了莫大的幸福。要相信,只要人人都献出一份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把爱心带给他人》)

5、巧妙发问

自然的色、自然的香、自然的味、自然的美,这一切都源于自然。自然是伟大的。是神奇的。它与生活是那么的近,那么的紧。品味自然,不就同品味生活了吗? 不同的话有不同的影响,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视野,不同的哈哈镜有不同的成像,不同的心情会有不同的行动,不同的花有不同的花香和样子,不同的评价造就孩子不同的命运。何必要让自己狭小的视角不公地评价一个人、伤害一个人,何必要熄灭风中的烛光,何必要让所有的孩子都成为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无个性的模型?(《哈哈镜中的我》)

6、引用佳句、歌词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15年来,生活让我懂得了放弃!为了我的理想,为了更多的人可以读书,我必须放弃!(《从天空想到的》)想到这里,我又记起了一位名人说过的一句话:“身边的书多着呢,只要发觉,肯定会学到很多„„”(《阅读身边的人》)佐拉说:“人生――只有两分半种的时间,一分种微笑、一分种叹息、半分种的爱„„”在我看来,在我陶醉于欣赏母亲的梳妆中,那一分钟的微笑不是勉强,那一分钟的叹息之后不再是叹息,而是爱的传递,母亲将她对生命的爱,对生活的爱,对亲人的爱融于平日的点滴中,我忘情于其中了„„(《陶醉》)

7、其实宁静就是那么简单,一个浅浅的微笑,一句贴心的话语,一颗能包含一切的心灵,足以使一张紧绷的脸松弛开来,让笑容在人们脸上轻轻地绽开,那笑容就如徜徉在天边的云朵,轻轻地点缀着那片蔚蓝的天,清新而自然,(《从天空想到的》)春光似海,青春如花。青春是美丽的,美丽的青春在于奋斗,在于拼搏。愿天下的人们都能让自己的青春绽放出花一样的馨香!(《花样年华》)

8、烘托,情景合一 2 作文结尾

风停了,暴雨也结束了,太阳重新露出了笑容,两代人的那扇玻璃也被那片残阳熔化了。太阳在远处逐渐隐去,消失在一片晚霞中,两者混为一体,没有距离。(《雨中品读》)此刻,一缕阳光从外面射进病房,我感到自已真像一棵受伤的小树沐浴着它。呵,成长的路上,虽然风云莫测,但是阳光毕竟很好!我想。(《在阳光下成长》)

9、重说复点

《冬的个性》,主体部分出现“我爱冬。冬,是圣洁的象征”、“我爱冬。冬,是一位可敬的严师”、“我爱冬。冬,是孕育春天的摇篮”等段首句。结句又一次作点击:“我爱冬。我爱冬的圣洁、严厉和无私,我爱她那独有的个性!”

10、由叙生情

某地中考作文题是“当我面对征服的时候”,一考生运用寓言形式,用第一人称“我”代替英勇不屈的小蚂蚁,叙写“我”对“可恶的小男孩”种种置“我”于死地的暴行作顽强抗争的过程,作者的爱憎态度暗伏其间。至结尾,蕴蓄的感情终于爆发:“那个小家伙,他愚蠢地以为能征服我这个渺小蚂蚁,他却不知道,对自由的渴望和对生命的希求是无法用暴力熄灭的火焰!”。

11、由此及彼

言在此而意在彼,这是立意的拓展、升华。一考生在以“改变”为话题的写作中拟题《耳朵“挑食”》,运用比拟法写耳朵“吃软不吃硬”、“吃麻不吃辣”、“吃肥不吃瘦”等三大变化,然后这样结尾:“如果耳朵变得更加会挑食,恐怕真话要销声匿迹了!”

12、逆转或意外法

关键要出人意料,急转直下。作文《感激》,有位考生写了患绝症的舅舅与舅妈之间动人的生活故事,插叙中曾出现舅舅患病前舅妈说过的一段调侃话:“你舅舅就知道贫嘴,一个空话匣子,从没见他写个只言片语,老了连一封可以翻看的情书也没有。”结尾处写到舅舅终于溘然长逝,作者没有就此打住,而是出人意料地“点”出以下内容:“舅舅死后第三天晨报上,我们看见了舅舅的?情书?,登在?征婚启事?栏里,用醒目的黑体字:?吾妻,32岁,我以与她生活过5年的经历作证,她是最好的伙伴,是本人此生遇到的至宝,本想一生一世悉心珍藏,无奈天不遂人意,我将先她而去,谁能替我好好珍惜,我在天堂将感激不尽!?舅妈捧着这封情书,泪水直流。”

13、回应文题 《与诗人同行》文章选择了陶渊明、李白、苏轼三位诗人的诗歌及生平故事作为自己的写作素材,从而展示了自己课外阅读成果,突出了“课外阅读收获多”的主题。三个片段写得很充分,所以结尾不必赘述。于是用呼告手法喊出:“诗人啊!我愿与你同行!”。

14、留有空白

《香茗》,通过品茶及听对门父女俩的对话来表达“弱者总给自己找借口”这一主题。文章结尾写道:“对门的谈话,让我思绪万千。我又呷了一口绿茶,确实很苦,但很快我就品尝到一股源自心底的清香,使我十分坦荡舒心。我忽然想起什么,转身从冰箱里拿出一瓶绿茶,向对门走去„„”

15、巧用后记

可以摘引诗文,可以引发议论,也可以抒写感想;有强化表达,深化主旨的作用。如《鱼水情》,用拟人手法写鱼不知感恩,总想跃出大海,得到自由,等到离开大海后追悔莫及的故事。结尾在故事之外,添加以下文字:“大海创造了生命,也守护着生命,所以才会有鱼儿得水的快乐。哲人云:鱼知水恩,乃幸福之源也。”言简意赅地点明主旨,突出“感恩”这一话题,借用后记转换写作对象,自由灵活,贴切自然,又深化了要旨,确实绝妙。

16、巧用修辞

巧用修辞手法,特别是排比、比喻、顶真、对偶、引用等结尾。如《横看成岭侧成峰》的结尾:“创新是石,擦出星星之火;创新是火,点燃希望之灯;创新是灯,照亮前行之路;创新是路,引导我们前行!”

17、名例压阵

如《亲亲与明理》的结尾:“柏拉图?背叛?先师,说:?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布鲁图在刺入恺撒最后一剑时说:?不是我爱恺撒少,而是我爱罗马多。?当感情的亲疏与事物真理发生冲突时,他们的言语和行为让人多么敬佩!”。

18、综合表达

综合运用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在结尾时也可大胆运用。

如《沟通》的结尾:“于是我的眼前浮现出一幅画:母亲披着夕阳,一步一步走得小心,走得稳当,走得舒畅。风儿轻轻地吹着,将镶了金边的叶儿打在一处。水粼粼地荡向远处。鸟儿在空中嬉戏打闹„„散步,是爱的沟通。——我坚定地对母亲说,明天我们还来散步。”

高山放石古庙撞钟——作文结尾方法

托名白乐天撰的《金针诗格》说“落句欲似高山放石,一去无回”,谢臻《四溟诗话》说“结句当如撞钟,清音有余”,我们写文章结尾也要讲究留有余韵。下面结合2005年高考作文中的部分佳作,介绍一些“放石”“撞钟”的方法。

一、悟彻

就是把感悟的东西用浅显明白的话解说出来。如2005年高考湖南考生佳作《心灵奔跑》,写期待自己有一天能“悟彻禅理”。在经历了一段心灵奔跑的历程之后,他终于明白:

心灵奔跑很简单,其实就是:

平淡心看待世界平常心过生活喜欢心有情味柔软心无挂碍

这个结尾是对开头“我”期待有一天能“悟彻禅理”的最“浅显明白”的回答,让人一看就懂,到眼到心。

二、含蓄

这是与“悟彻”思维相反的一种几技法,就是不把意思明白说出,含字所描写的形象里。如2005年吉林高考佳作《两颗蒲公英种子》便是: 种子老二孕育的新种子成熟了,它望着纷纷离己而去的子女,忽然想起了种子老大:?哥哥在哪里“它也象我一样落在草原上,这么快就生养了如此多的子女吗”

这里“纷纷离己而去的子女”“它也象我一样落在草原上,这么快就生养了如此多的子女”,一个是隐含话题“位置和价值”;二是隐含主旨:一个人所处的位置不同,他的人生命运、生命价值也会不同。

含蓄并不是含糊,含蓄的主要特点是意在言外。

三、嵌绿

就是在抒情中嵌入描写美景的精彩词语,给人一种诗情画意的联想和美感。如2005年全国高考黑龙江考生佳作《一片绿的告白》:

其实,我可以绿草如茵,可以花团锦蔟,可以遮风挡雨„„因为我是一片绿,我身披绿的责任,瑞染我没有红橙蓝紫的妖娆,没有顶天立地的作为,但我可以为你捎去清新的凉意。四月有我,希望满怀;五月有我,憧憬未来;六月有我,梦想与喜悦同在。我是一片绿,愿为你光合作用,制造氧气。

这里的“绿草如茵”“花团锦簇”“遮风挡雨”“身披绿色的责任”“清新的凉意”“红橙蓝紫的妖娆”等词语使这个抒情语段嵌绿镶红,情中有景,给人诗情,给人画意,促人联想。

四、绘神

就是巧妙地截取人物瞬间的神情,作点睛式的勾勒,让读者由此而窥见人物丰富复杂而又微妙的内心世界。如2005年全国安徽考生佳作《“什么?”——“是这样!”》:

“铃铃铃„„”“什么?考试结束了?”我惊讶道。转念一想:“对,是该这样!” 这里“我惊讶道”“转念一想”等语句除了暗扣话题外,还及其生动地把严格考生在考试结束突然听到铃声时的神态逼真地刻画出来了,让人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

五、点破

这里指点破悬念。悬念是作品在情节发展中设计的“疑问”或矛盾冲突,是不断造成读者某种急切期待和热烈关切的心理状态的一种方法。点破许那年,就是回答疑问或解决矛盾。这在小小说中常常用到,如2005年全国高考河北考生的佳作《夏夜闲谈》:

老张推门进去,发现桌子上空空如也,并无老婆身影。老张喊了几声,却无丝毫回应。老张这才慌了神,赶忙跑到对门问发生了什么事。邻居说:“你今天老婆下午被人抢了,已进了医院,你赶快去看看吧!”老张顿时就傻了眼„„

老张和煦人也?是一个明哲保身的典型人物。他下班回来,看到抢包者从他身边跑过也不问不闻,还发表了一通长篇大论:“看那抢包的一副穷凶极恶的样子,我可不敢追问。万一追上了,他转过身来给我一刀,那我不就完蛋了„„”结尾交代的那个遭抢包的不是别人,正是老张的妻子。文中“邻居说”就是“点破”。

六、象征

就是托意于物,就是用具体事物来表示某种特殊意义。如2005年全过高考浙江考生佳作《红绣鞋白布里》: 红绣鞋已成过去。曾祖母承担一切风霜的美丽永远在我心中。

红绣鞋,白布里。一个女人最平淡的传奇人生,由它默默无语大讲述。

话题是“一枝一叶一世界”,红绣鞋这“一枝一叶”凝聚了曾祖母“所有的青春,所有的泪水和欢笑”,它象征着传统的礼仪,启发我们思考中国女子的命运。

七、收束

就是用间接的语言对全篇进行概括。如2005年全国高考湖北考生佳作《入乎其内,出乎其外》: 浏览几位“精彩”的人生,不觉顿悟:政治自治州做事、做人、处世都要“出乎其外,入乎其内”。只有知出知入,才能既从宏观上把握事物,分析全局,又在微观上剖析本质,融精神、情感、思想、品质为一体。这样才会使你的人生更加完美,更加精彩。

引文中说的“几位?精彩?的人生”,是文中已论述过的三个人物,即“情美”的庄子、“智美”的诸葛亮和“心美”的任长霞。“顿悟”的内容是对已论述过的内容的概括。

八、留白

就是十分意思,说五六分,透一二分,再留一二分让读者去思考、想象、玩味。如2005年全国高考甘肃考生佳作《米卢与孔明》:

为何千年的文化积淀却让我们越发功利与短浅“为何我们在现代社会里沐浴着文明,却在心中滋长着狭隘?米卢与孔明,我们的对待又为何如此不公?我们是否应该重新审视,这样对待忘记与铭记? 四个反问发人深省,令人回味,这便是留给“读者去思考”的那一二分:米卢与孔明,一样的曾经辉煌,一样的大业未成,一样的离去,为何褒贬不一?“千年的文化积淀”、现代社会的文明“却在心中滋长着狭隘?”

九、照应

是指与文中有内容的呼应。如2005年全国高考福建考生佳作《八?十八?二十八》:一天,去幼儿园接女儿,女儿哭着扑过来。“老师说太阳是红的,小草是绿的。可我戴爸爸那个黄黄的眼镜看到的太阳和小草就是黄的,老师说不行,还打我。”女儿哭哭啼啼到讲着,这些话猛地击中了我的心,尘封一久的记忆大门猛地打开。我想起了那黄的草,黄的太阳,妈妈是书童,爸爸是车夫,想起那个未经世俗打磨的不规则的多边形。我的泪水悄然滑落。为不再拥有的那个不规则的多边形„„

这里“我想起了那黄的草,黄的太阳”与首段中的故事呼应,“妈妈是书童,爸爸是车夫”与第二段中的故事呼应,“想起那个未经世俗打磨的不规则的多边形”与出题材料呼应。

十、展望

展望是一种深情呼唤,是一种情感沟通,可激励斗志,可鼓舞人心。如2005年全国高考江西、考生佳作《脸由心生》:

爱美的朋友,如果你想拥有一张美丽的、人见人爱的脸,那么,请扔掉整容刀吧,我们唯一要做的就是让自己的心灵变得纯洁而美丽。

俗话说:“织衣织裤,贵在开头,编筐编篓,重在收口。”一篇好文章,除了有引人入胜的开头,还应该有耐人寻味的结尾。所谓“豹尾”,便是指结尾时笔法要简结、明快、干净利落,犹如豹尾劲扫,响亮有力,给读者以咀嚼回味的余地。那么,怎样写好文章的结尾呢?我概括十二种常见的手法,以飨广大学生朋友。

一、自然收束 水到渠成

所谓自然结束式,是指把文章内容表达完了之后,自然而然地收束全文,而不去设计蕴意深刻的哲理语句,不去雕琢丰富的象征形体,以事情的终结作全文的结尾,干净利落,不枝不蔓。

如《一堂有趣的科学课》是这样结局的:下课铃声响了,当同学们恋恋不舍地放下手中的实验时,一个个不由自主地埋怨道:“怎么搞的,这节课时间这么短!”

二、卒章显志 画龙点睛

这种结尾方式,是指在文章结束时,以全文的内容为依托,运用简洁的语言,把主题思想明确地表达出来,或者在全文即将煞尾时,把写作意旨交待清,使文章中心鲜明突出。

如一同学在写《承诺》时这样结尾:无论在人生中会遇到什么样的困难,都永远不会放弃,做一个生活的强者——这就是我的承诺。

三、首尾呼应 凸显主旨

首尾遥相呼应,结构完整,浑然一体,能唤起读者心灵上的美感。请看某同学写《战胜自己》的开头和结尾:

开头:善于战胜自己,这是我的长处。这个“自己”,是害怕困难缺少勇气的自己,成功时很得意洋洋的自己。

结尾:善于战胜自己,这就是我的长处。困难前面不失掉信心,要有勇气战胜之:成功时不趾高气扬,要看到缺点,保持冷静的头脑。

四、引用佳句 多姿多彩

用名言、警句、诗句、俗语、歌词等收尾,洋溢着诗意,揭示着真谛,呈现出含意深刻的耐人寻味的内容,使之深深地印在读者的心中,意味深长。

如一同学如此写《美好的明天》的结尾:明日歌中说:“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希望大家能把握今天,创造出美好的明天。

五、巧妙发问 引人深思

结尾以发问的形式提出问题,启发读者思考,具有感染、强调的作用,可谓言有尽而意无穷。

如有同学这样写《我的语文老师》结尾:难道我的语文老师不是一个称职的好老师吗?你见过这样的老师吗?

六、联想引申 多姿多彩

结尾展开联想,由此及彼,由表及里,使主题得到升华。

如某同学写《花》的结尾:多姿多彩的花朵在校园里尽情绽放,也在我的心里播下了种子„„

七、抒发情感 气势不凡

用抒情的方式收束文章,能够表达作者心中的情愫,激起读者情感的波澜,引起读者的共鸣,给人以真实感、充足感。

如习作《公园里的秋色》:啊!我爱那迷人的秋色,我爱秋姑娘送给大地妈妈的一件衣服——秋天。

八、景物烘托 情景合一

采用描写景物结尾,如同欣赏一支优美的乐曲,曲虽终但余音缭绕,给人留下无穷的韵昧。

例如《雨季》的结尾:雨停了,阳光放射出他温柔的光芒,天空中出现了彩虹,犹如一座七彩的桥架在天宇,我心也变得纯洁、明净。

九、启发思考 意犹未尽

即作者用恰当的词语组织形成句子,结尾给读者留下思考余地,让人有所启迪,获得感悟,可谓情韵深厚。如一同学写的寓言《狐狸和乌鸦续》结尾:“乌鸦遇事不冷静思考,盲目听信狐狸,结果又上当了。”这引起了读者的深深思考:不论做什么事,要学会冷静思考,明辨是非。

十、出人意料 戛然而止

这种结尾不是按照故事情节的通常逻辑,来处理人物或事情的结局,而是用意想不到的结局戛然而止,让人在目瞪口呆之余,不禁感叹作者的奇思妙想、生活的千变万化。

如某同学创造性地写《龟兔赛跑续》:正当乌龟为自己的聪明而夺得冠军沾沾自喜时,裁判宣布了一个令大家非常意外的结果——兔子赢了。原来,比赛的规则是比赛谁跑得慢。

十一、含蓄深刻 余味无穷 含蓄结尾写法,就是把要说的话、表达的真情隐藏起来,使文章结尾留有空白,常采用比喻、象征手法和空白艺术,耐人寻味,给人留下无穷的想象余地,使人浮想联翩,能把读者引向更深远的境地,有“余音绕梁,三日不绝”之奇效。

如《挑山工》一文的结尾:从泰山回来,我画了一幅画——在陡直的似乎没有尽头的山道上,一个穿红背心的挑山工给肩头的重物压弯了腰,他一步一步向上登攀。这幅画一直挂在我的书桌前,多年来不曾换掉,因为我需要它。

十二、升华主题 揭示本质

所谓升华主题,就是在主题的基础上自然延伸,透过现象,揭示本质,丰富和深化主旨内涵,如《母亲》的结尾:“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我的母亲就是这样一位无私的伟大的母亲。然而,她是我们千千万万劳动人民中的一员,正是这些劳动人民才创造了这个美丽世界。我们要发奋学习,将来用实际行动来报答祖国和人民。作者将自己的个人感情和普通劳动人民系在一起,表达赞美之情,立意深远。

作文结尾方法千万,不管怎样落笔,都应与正文一线相生,不可缺痕。古人云:“结句当如撞钟,清音有余。”可见,文章的结尾关键要有丰富深厚的内容,经得起咀嚼,能启发读者想象和思考,达到“余音绕梁,三日不止”的境地。

【写作指导:写作细节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1、选用典型细节。

细节描写在文章中不是越多越好,细节描写要能抓住典型细节,而应选择具有代表性、概括性、能反映深刻主题的事。这样才更具有广泛性,有利于突出文章中心,从而给人留下更为深刻的印象。比如,鲁迅在《祝福》里几次写到鲁四老爷“皱一皱眉”,这种面部表情的细微变化,便深刻地暴露出封建绅士厌恶寡妇、维护旧礼教的反动立场和丑恶灵魂。

2、细致观察事物。

要使得描写生动形象,在观察事物过程中,我们要调动自己的各种感官,对事物作非常细致的观察。

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性格特征,所以每个人说话、做事都会以不同的方式体现出自己的性格。我们要做的,就是认真地去观察,然后把它积累下来,作为写作的素材。写人是这样,细节描写用于写景、状物时,则要把握住景物的特征和变化。

3、细节描写要服从表现中心的需要,力求使细节具有深刻意义。

细节描写是一种以小见大的方法。细节的分量虽轻,容量却大,在我们选择细节的时候要从细微处着手、从大处着眼、小中见大,让小的细节反映人的思想状况、社会风貌。

4、细节描写必须典型真实。

所谓真实,是指细节描写能够精确而又惟妙惟肖地反映现实生活中的人事的特征。所谓典型,是指描写的细节,具有广泛的代表性,能够通过个别的、细小的事物,反映一般与全貌,由现象揭示本质。比如朱自清在《背影》中对父亲爬月台时吃力样子和动作的描写,突出了父亲对我无私的爱,让每个读者感动不已。他的成功之处在于对父亲动作的细致观察和准确地表达。

5、精心锤炼词语。在细节描写中,我们要选择恰当的词语,以期以少胜多,乃至一字传神。

6、巧妙运用修辞。运用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格,可以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变抽象为具体,使无形变为有形。

7、善用标点符号:

上一篇:胶东高中五校考察报下一篇:两委换届工作督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