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生我才必有用

2024-10-15

天生我才必有用(共15篇)

天生我才必有用 篇1

作者:满仓

战国人公孙龙子的弟子很多。有一天,一位穿短衣的客人来请求留下。公孙龙子问:“你会什么?”说:“会呼唤。”公孙龙子就把他留下了。

不久,公孙龙子要去拜见齐王,行经一道广阔河岸,所有的船都在对岸。于是那位会“呼唤”的客人上前一呼,所有的船都摇了过来。

唐朝人韩暝谌吴时,有故人子来投奔,没有任何特长。韩甏他参加宴席,整个宴席下来,端坐无语。于是韩耆盟随军守仓库。这人每日从早上入帐篷,端坐到晚上。再也没有军士敢随便出入的了。

古人说:“中河失舟,一壶(葫芦)千金。”什么东西都有用,何况是人呢?

天生我才必有用 篇2

老师们, 我们不能拔苗助长似的期望一个智障儿童在短时间内就有所收获, 尤其是轻度的智力落后儿童与其主动建立一种良好的学习、生活的习惯是唤醒智障孩子的根本所在。我认为兴趣加爱心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学习和生活有了兴趣, 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 就有了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对于正常儿童来说需要培养浓厚的学习兴趣, 何况是智障儿童呢。要求智障儿童像其他儿童那样捧着教科书, 像模像样地学习, 恐怕是不切实际的。但他们毕竟生活在这个多姿多彩的世界里, 对他们积极的加以引导, 相信也会有所收获。我班的张振就是很好的例子。

一、用爱心点亮受伤的残星, 激发学习兴趣

智障儿童的随意性大, 注意力差, 学习没有耐心和信心。如果没有足够的学习兴趣, 他们对某一知识是不可能专注的。因此在教育教学中只有激发学习兴趣, 有的放矢地进行, 才能收到可喜的效果。

二、让交往给残星引路

智障学生长期生活在某种特定的家庭、学校、社会环境中, 由于诸多因素, 所形成的意志品质、生活习惯、交往习惯等方面的心理和行为特征, 我们常常一眼就能看到有些智残学生的与众不同之处, 有的沉默寡言, 性格孤僻;有的嘻嘻哈哈, 疯疯颠颠;有的自控能力极差, 时常坐立不安, 东张西望……对于这些智障学生, 我们应以满腔爱意, 呼唤着这些学生的未来, 立足于他们的身体, 心理和行为习惯的均衡发展, 让他们学会交往。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都需要交往, 作为特殊教育工作者的我们应该在点滴生活中把交往意识渗透到每一个细小的环节, 从身边的小事着手, 让智障学生学会与他人交往, 引领他们学会生活。

三、让伙伴助残星一臂之力

助学伙伴是随班教学中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 它不仅使残疾儿童从同学的帮助中解除一部分学习和行动上的困难, 还能从与正常儿童的合作中, 开阔眼界, 增加接触社会的机会, 学会适应生活, 适应社会。由于智障学生在观察、记忆、思维、想象等智力活动中的各方面都存在较大的差异, 因而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 我们有针对性地对智障学生提出不同的学习要求、建立不同的学习目标, 这无疑给教师增加了负担。

天生我才必有用 篇3

有一次,马汶从市政厅后门路过,看到路边有一块堆满垃圾的场地,便向市政厅建议,让他在这块地上建一个花园,且不要政府的任何费用。经过他的一番努力,市政厅后面出现了一个美丽的小花园:草地葱绿、小径弯曲、林荫茂密。人们无不由衷地称赞这个勤劳而有才干的园艺师。后来经过不断学习和实践,他这方面的才能得到充分发挥,终于成为加拿大有名的园艺师,他的父母更为他骄傲。

人的能力有很大差别,工程师可能不会识乐谱,画家可能不会解几何题,但这并不影响他们在各自的专业领域取得卓越的成就。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每个人有短处,也会有长处。只要注意扬长避短,努力进取,都有亮丽人生。著名学者钱钟书先生,考大学时数学成绩太差,只得了15分,差点未被录取;但他却发挥专长,写出了《围城》《管锥篇》《谈艺录》等辉煌巨著,声名远播。

演讲稿:天生我才必有用 篇4

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晚上好!

俗活说真诚的友谊源自于简单的自我介绍,首先很荣幸在这里向大家推荐我自己,我叫周帅,周恩来的周,元帅的帅,其貌不扬,即将弱冠之年,我喜欢通过不同的生活方式去挑战自己,提升自己,因此我参加了这次比赛,希望大家能支持我。

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天生我才必有用》

五千年沧桑岁月消散了春秋战国时无数飞扬的尘土,黯淡了三国两晋时不尽的剑影刀光,模糊了五代十国时繁荣的烟柳画桥,侵蚀了宋元明清炫目的琉璃珠光,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在岁月的流逝下魅力不逝,天生我才必有用这连古人都知的道理却让如今的我们略显尴尬。

多少人迷失在人才市场的洪流里,与年少的梦想愈行愈远。

多少人沉睡在灯红酒绿的温柔乡,与辉煌的斗志背道而驰。

多少人止步于四面楚歌的困境中,与成功的花朵失之交臂。

有那么一刻,我们的眼神开始迷离,原本火热的青春在现实的残酷前愈发苍白,人云亦云的喧杂覆没了自己的声音,我们忘却了自我存在的价值,当浴血凤凰的传说离我们越来越远,当滴水穿石的毅力早已淡薄,除去浑浑噩噩,除去梦里看花,我们还剩下些什么?

原本可以成为人才的我们却在时光的磨砺下斗志全消,自卑的心境如影随形,仰望别人太久却伤了自己的脖子,曾经的自我在看不见的角落里仿佛受了伤的兔子,大气都不敢出。可是我们忘了,你有你芙蓉如面柳如画的倾城美貌,我有我的腹有诗书气自华的满腹才气;你有你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将军霸气,我有我的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智者谋略;你有你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的凌云壮志,我有我不经一番彻骨寒,怎得梅花扑鼻香的不屈精神。

墨子云:甘瓜苦蒂,天下之事无全美,莫让他人的长处刺痛了自己的短处,在学习的同时,我们应扬长避短,做出最好的自己,譬如兰花的清新雅丽已经让居所有脱熟之美,何必苛求牡丹的雍容华贵让房价再增加富贵;譬如江南的江枫渔火、姑苏夜凉已让游人流连忘返,何必苛求北国令人心动的千里冰封,万里雪飘;譬如七夕的浪漫鹊桥,甜蜜传说已让人陶醉,何必苛求情人节令人向往的妖艳玫瑰,浓香糖果。何不发扬自己个性的光芒,让自己有一方独特的用武之地。

本是武夫出生的苏轼原想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宋朝的妥协腐败让他远离了舞蹈用剑的沙场,用伤痕累累的手去书写满腹的壮志与豪情,一样赢得了身前身后名;武则天,这个木材商的女儿,太宗宫里卑贱的侍妾,感业寺中孤寂的尼姑,她坚信天生我材必有用。一辈子驰骋在风起云涌的后宫前朝,终于在三十二岁成为大唐王朝的**,六十七岁登基为皇;被无数人称为地痞流氓的刘邦不甘心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他一次次韬光养晦,聚集人才,功成名就后大唱: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天生我才必有用 篇5

课题 确地认识和评价自己

1.不断提高自我认识程度,培养实事求是的生活态度。课时 — 总课时 总第:03 日期 9.9

2.知道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的重要性,初步掌握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的教学目标 科学方法,运用科学的方法,客观的评价自己的优缺点,形成清晰的自我形

象。

3.能够正确地认识和评价自己,是一个人心理成熟的标志之一,掌握认识和评价自己的科学方法。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准备

预习要求

教学过程

 标题:生活在线(小强的故事。)

思考:小强为什么总是觉得自己不如别人?他真的什么都不行吗?导入新课。

 标题:探究平台——正确地认识和评价自己

 居里夫人和爱迪生的格言

思考:

每一个人都渴望成功,自信是一个人走向成功的重要基础。

在你的成长过程中,你自信吗,你有过自卑吗?请你各举出一个 具体事例。

 提示:什么是自信和自卑。

 标题:

一、给自己画个像。

1.爱好或特长

2.最要好的朋友

3.最常说的一句话

4.最主要的性格特点

小故事:人贵有自知之明——《自负者》

科学地认识和评价自己 科学地认识和评价自己 使用多媒体 学生对自己提前做好评价 二次修改、旁注

讨论:你怎样看待青蛙的行为?

 标题:

二、认识自身的潜能

听故事并思考问题:《最珍贵的宝石》

启示:怎样发挥潜能

信息点击:人的八种智能

如何发掘自身的潜能:

1、自己积极暗示;

2、自己心中有更好的“自我形象”;

3、从小事做起。

小故事:《堆沙堡的孩子》

讨论:这个孩子的回答,对他日后成为建筑设计师有影响吗?你怎么理解他的话?

提示:正确认识自己,努力发现和发挥自己的潜能,这样自己才能得到充分发展。

 标题:

三、科学地认识和评价自己

思考: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有哪些科学方法,请就每种方法各举一例。

总结: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的科学方法。

讨论:说说自己曾经用过上述哪些方法。还有什么好的方法?

说出来和大家分享。

 总结:面对变化的世界,激烈的竞争,我们只有正确认识自己,才能把握未来。

天生我材必有用作文 篇6

我现在在练书法,我才学了几个月,书法老师说,我比一个学书法两年的人还会写呢!

有一次,书法老师说写几张书法贴在学校里,我写了三张,结果老师把我的书法作品贴了两张上去了,为学校增添一份书香气息,我觉得自己很自豪,很骄傲,因为我为学校增添了一份书香气息,还有,我现在可以教一年级的弟弟妹妹练书法呢,书法老师说练书法的人在全部技能中,是最穷的,可是地位是最高的。哈!天生我材必有用。

我在家里会做饭、会做菜、会洗衣服,这些都是很平凡的事,但是就有很多人不会做,这事因为懒,不肯做一些超平凡、容易的事情。

军训的时候,自己要洗衣服、拖地、扫地、煮饭、做菜之类的。去到军训地方,那里很脏,只有一个锅,还有一些饭碗,还有菜让你煮。同学们都不会煮饭,同学们很着急,因为她们怕挨饿,那时她们还不知道我会做饭,所以她们很失落。当她们听到我会做饭时,她们眼睛里闪烁着高兴。

我做了一道菜让她们尝尝,她们都说好吃,真是天生的厨师!

一个有用的结论 篇7

已知三角形的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 判断三角形解的个数问题是学生学习的一个难点.本文给出一个有用的结论, 可解该类问题, 仅供参考.

结论:在△ABC中, 给定AB的正弦或余弦值, 则C有解 (即三角形存在) 的充要条件是cosA+cosB>0.

证明:1°必要性 因为三角形存在, 所以A+B<π, 所以0<Α<π-B<π, 又因为函数y=cosx在区间 (0, π) 上为减函数, 所以cosA>cos (π-B) 即cosA>-cosB, 所以cosA+cosB>0.

2°充分性 由1°反推即得.

例1 △AB C中, 三边分别为abc, 此时内角分别为ABC, 下列条件下, 分别判断三角形解的个数.

(1) a=25, b=11, B=30°;

(2) a=15, b=10, A=60°;

(3) b=3, c=2, sinC=23.

解:由正弦定理

(1) 25sinA=11sin30°sinA=2522>1, 所以A不存在, 故符合条件的三角形不存在.

(2) 15sin60°=10sinBsinB=33cosB=±63.

cosB=63时, cosA+cosB=12+63>0, 此时三角形存在一解;当cosB=-63时, cosA+cosB=12-63<0, 此时三角形无解, 故符合条件的三角形只有一个.

(3) 3sinB=2sinCsinB=22cosB=±22, 由sinC=23c<bcosC=73;当cosB=22时, 显然cosB+cosC>0, 此时三角形存在一解;当cosB=-22时, cosB+cosC=-22+73>0, 此时三角形又存在一解.故符合条件的三角形有两个.

例2 △ABC中, a=x, b=2, B=π4, (1) 若该三角形有两解, 求x的范围; (2) 若该三角形只有一解, 求x的范围.

解:由正弦定理xsinA=2sinπ4sinA=24xcosA=±1-18x2, 显然1-18x20, 得0<x22 (*)

cosA=1-18x2时, 显然cosA+cosB>0成立, 此时三角形已存在一解;当

cosA=-1-18x2

(1) 欲使三角形再有一解, 应有

-1-18x21-18x2, cosA+cosB=-1-18x2+22>0

, 解得x>2且x≠2, 结合 (*) 得2<x<22.

故三角形有两解时x的范围为

{x|2<x<22}

(2) 欲使三角形只有一解, 应有

-1-18x2=1-18x2cosA+cosB=-1-18x2+220

, 解得x=22或0<x≤2, 结合 (*) 得三角形只有一解时, x的范围为

{x|0<x≤2或x=22}

例3 已知△ABC中, BC=a, AC=b, A<π2, 什么情况下, 符合条件的三角形 (1) 不存在; (2) 只有一个; (3) 有两个?

解:由正弦定理

asinA=bsinBsinB=basinA

若符合条件的三角形存在, 首先应有basinA1, 即absinA (*)

在 (*) 的前提下

cosB=±1- (basinA) 2

显然当cosB=1- (basinA) 2时, cosB+cosA>0, 此时三角形已存在一解.

故 (1) 欲使符合条件的三角形不存在, 只需basinA>1, 即a<bsinA即可.

(2) 欲使符合条件的三角形只有一个, 则cosB=-1- (basinA) 2时, 要么

-1- (basinA) 2=1- (basinA) 2, 要么cosB+cosA=-1- (basinA) 2+cosA0.

解得a=bsinAba, 结合 (*) 得:当a=bsinAba时, 符合条件的三角形只有一个.

(3) 欲使符合条件的三角形有两个, 则在

cosB=-1- (basinA) 2时, 须使

-1- (basinA) 21- (basinA) 2, cosB+cosA=-1- (basinA) 2+cosA>0

a<babsinA, 结合 (*) 得

bsinA<a<b时, 符合条件的三角形有两个.

练习:

1.已知△ABC中, a=3, b=2, B=45°, 这样的三角形有__个.

2.设△ABC中, cosA=513, sinB=35, 则cosC的值是 ( )

(A) 5665 (B) -5665 (C) -1665 (D) 56651665

3.在△ABC中, 若B=30°, AB=23, AC=2, 则△ABC的面积S=____.

1.2个2. (C) 3.233

天生我材必有用 篇8

生活中,我是个追求完美的的人。踏上岗位后,也把这种性格渗透到教育中来。每天上班,如果没有揪出一个坏的典型,没挑出一处错误,我就会有一种工作没做到家的感觉。

每天早上走进教室,就开始动用“火眼金睛”检查卫生;从中搜寻蛛丝马迹,哪怕一根头发丝,也勒令值日生从头再来。当天的值日生如临大敌,紧张的连气也不敢喘一下,直至我的脸缓和下来,才松一口气。

课堂上,我更是严之又严:我规定学生的屁股只能坐到凳子的三分之一处,双脚并拢,双手放在桌上,不能发出一点声响。如果有一点姿势不到位,或者哪名学生忘形了,都会遭受暴风雨般的攻击。

十年来,我总是用这种力争完美的标准影响和要求着我的弟子,并未觉什么不妥。直到最近发生的两件事彻底推翻了我的“华氏定理”。

乡中心校组织朗诵比赛,我让班长在班内初次筛选。当班长递给我结果时,一看到“未多庆”三个字,脸上不觉有不悦之色:一个考试成绩总不及格,整天吊儿郎当,热衷于劳动事业的游手好闲之辈怎能登上大雅之堂?班长看出我的心思,替他求情:“其他男生声音都软绵绵的,没有一点穿透力,就他的声音高亢,让他试试吧!”我叫他到跟前:“如果今天晚上,你把我选定的这首四十多行的诗歌背下来,那么去瓦岗参赛就有你的一席之地。我相信你能做到!”他高兴的连连点头,拍着胸脯,信誓旦旦:“今天晚上不睡觉也要攻下它!”说实话,我对他并未抱一点儿希望,这么沉重的任务交给他怎能放心呢?

第二天早上来到学校,他一溜烟跑到我面前,兴奋地说:“我背下来了,谢谢老师对我的鼓励!”说完一口气流利地准确无误的背了一遍,我有点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与眼睛,这是那个任我把教鞭举得高高,他始终只是沉默的羔羊,与我顽固到底的学生吗?这个整天让我头疼不已,让我束手无策的学生,在我一句无心鼓励之下,竟铁树开花,创造了奇迹。

在接下来的几天排练中,他表现得非常认真、积极、投入,且课下也不与其他学生发生矛盾冲突,动拳动脚了,好像换了个人似的。

如果说这件事在我心中产生波动,那么下面这件事更是在我心中掀起轩然大波。

由于上级要来视察工作,每天都被压下来的各种记录忙昏了头脑,对于学生的日记无暇顾及,便宣布由班长来代职。检查风波过后,那种追求完美的心理又在作祟:班长是否按要求忠于职守?重新收集日记本过目,没想到一句“我不检查”让我看到了一篇篇真实日记,让我听到了最真切的心声:“我们有一个非常挑剔的老师,对我们的成绩不吱声,却跟我们的错误较了劲儿。总是对我们挖苦讽刺,在老师眼里,好像我们天天都是罪犯,难道我们天天犯错误,就从来没做过一件对事?”

这一连串质问像一记记警钟敲在我的心上,很重也很痛,扪心自问:我承认我很少甚至从来没赞美过一名学生。我不是吝啬鬼,潜意识中认为如果表扬了他(她),会不会滋长他(她)骄傲的情绪?不在追求完美而自高自大起来?

心理学家的研究证明,积极鼓励和吹毛求庛之间具有不对称性。受过处罚的人不会简单地减少做坏事的心思,充其量,不过是学会了如何逃避处罚而已。所以,你常常会听到“干得越多错误越多”的说法。很多事情,如果不做,错误率是零,只要开始着手,就有错误诞生。所以,为了避免错误,最好办法就是避开不做。

一位作者,尝试了很多写法最后自成一派,可是她说,几年前,她还不知道自己会写,不过身边有个伯乐,不断开辟她的优秀,并把優势发扬光大罢了。

想想自己的文章并不出色,可是被登在《尊真》上之后,那种激动的心情难以言表。正是这种无声的鼓励促使自己在每天白天紧张的工作劳碌之后,在灯光下拿起笔又信手涂鸦。

人们都是如此:希望自己被别人肯定,那样才会感受到自己的价值,才能体会到生活的真谛,才会发出“天生我材必有用”的感慨。

天生我材必有用作文 篇9

我们的村十分靠海,人们在这过着安宁的生活。男的出去捕鱼,女的在家里种田,家家不例外。

我们家的门前有一棵树。春天,大树抽出了新的嫩牙;夏天,酷热难耐,大树像伞一样打开,给人们乘凉,秋天,树的叶子像蝴蝶一样,翩翩起舞,飞落下来;冬天,大树像卫兵一样守卫着我们家。

可是……

我五岁那年,大树却不开叶子了,当时我也觉得没什么,还想让爸爸去砍了它呢!这时,爸爸带我来到树底下,问:“迅儿,你仔细看看,这树上有什么?”我蹲了下来,看见树根上有一些木耳;我让爸爸背我起来,竟然发现树洞里有鸟蛋。我高兴得手舞足蹈地说“爸爸,你看,树根上有木耳,树洞还是小鸟的家,真有趣!”爸爸问:“你看,这树有没有用啊?”我点了点头。“所以说任何东西都有它的用处,人也一样,你懂了吗?”我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

到了现在,我终于明白了这个道理。我转入这个班的时候,遇到了很多的学习高手,可我还是很努力地追了上去。

天生我材必有用作文 篇10

这就是激励我前进的座佑铭。

还记得那是六年级的一次考试。一向自我感觉不错的我数学只考了85分,语文也仅有60几分。我很难过,一午时都提不起精神,无论什么好笑的事,我也只是应付地苦笑一声。回到家里我把自我关在房间里,就是不出来,开学第一次考试也不是很好,数学本来是95分以上的,此刻即没有了,语文也在90分以上“跳楼”,到底是怎样了?我耳边又回想起以前老人说的一句话“男孩长大不勤奋要变笨”。难道我真的变笨了?我躺在床上自暴自弃地想着,不知不觉竟然睡着了。

我也不明白有没有吃饭,反正我的印象中我一向坐在桌前看书,我问妈妈我吃饭没,妈妈却说我吃了。到我有印象我在干什么时,我就明白我在看书。忽然,一行整齐的字跳入我的视线:“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这是李白的诗句,我突然觉得心中隐隐约约有了什么……“天生我才必有用”。我喃喃自语地重复这句话,此刻,我恍然大悟。

人活在世上是为了什么?我只可是是几次小小的考试失利就开始自暴自弃,太不坚强了!奥斯特洛夫斯基全身瘫痪双目失明却有巨大的成就!伟大的发明家艾迪生,一只耳朵聋了坚持发明了那么多物品,还有美国的前总统和富林克林,跳马选手桑兰,小说中的保尔柯察金……他们的困难那么巨大,可他们还是挺过来了!顽强的生活,自信的微笑,为什么?因为他们坚信,天生我才必有用!人活在世上必须要有一番成就,那就看你努不努力,在困难面前低不低头了。和他们比起来,我的困难太渺小了。

艾德·希兰:天生我材必有用 篇11

While other artists may immediately step out into the middle of the stage looking for that spotlight to hit them, Ed is the type of musician content with letting his music fill the room with its powerful melody and message, while he's tucked2) in the corner, out of sight, living in the moment. "I think if I was trying to get a record deal and trying to get noticed, I would have got discouraged, but I was just kind of playing anywhere and everywhere," he says about first starting out. "I was trying to become the best I could be as a live performer. It was all about experience."

His album + has already been a huge success, going four times platinum3) in the UK and gold in Canada. With singles like "The A Team", "You Need Me, I Don't Need You", and "Lego House", Ed has won over the hearts of fans all over the world. Even those who seemed to have eyes only for4) fellow UK residents One Direction took notice when he appeared in their album credits5) for the song "Moments". He also worked with Taylor Swift, co-writing a song for her record earlier this year, after learning that she had been a fan for some time. And he had the world's attention on stage at the closing ceremonies for the 2012 Olympic Games in London when he performed Pink Floyd's6) "Wish You Were Here".

In order to fully appreciate his present successes—and what are sure to be future achievements—you have to take a look back at where it all started.

Ed Sheeran grew up in Suffolk, which is a mostly rural area to the northeast of London. He first picked up a guitar around age 11 and learned to beat box7) by imitating YouTube videos. Then, at 16, he decided to drop out of school and move to London on his own to pursue his dreams of becoming a musician. "It was the choice between staying in school, going to university and trying to get a job, or dropping out and seeing if the music thing would work," Ed says. "From the age of 16, I had to take it very seriously because it was the only thing that I was doing at that time."

Preferring an educational route of trial and error, Ed set out to produce his own music, sell independent EPs8) and book his own gigs9)—all "without any money or any contacts". He looked to British musician James Morrison10) as an inspiration of someone who earned his success one show at a time. "He played loads of shows; that's how it worked for him," Ed says.

nlc202309041116

Exceeding the number of shows his role model racked up11), at one point, Ed had performed over 300 shows in one year alone. But his risky move paid off12). "I think people work well under pressure," he says, thinking about his decision to go in13), all or nothing. "I didn't have confidence, but you work on that and get more confident as it goes on."

While signing a record deal was a major accomplishment for Ed, it wasn't his main goal during his early days. "My main kind of focus wasn't to become a worldwide superstar; it was just to get my music [out there] and build a fan base."

And that's exactly what he did. Before his commercial success, Ed released an EP called No. 5 Collaborations Project which included his work with some underground UK rappers. Without radio play, television promotion or a label14), the EP shot to number two on iTunes. "That was the time where I realized that the fan base was quite extensive," says Ed.

It was only a few months after the release of that EP that Ed found himself signing with Atlantic Records. His first single, capturing him even more attention, was "The A Team"—a ballad15) with a dark and powerful message about the cyclical nature of drug addiction. "I did a gig in a homeless shelter. It was written about one of the women that I met there: her journey and her story," says Ed. "I was 18 at the time. I had only lived in London for two years, so I had never seen the dark underbelly16) of it and obviously there are quite dark, disturbing elements to every major city, and I witnessed quite a few of them that day."

Now, his first full album + has been out for a while, yet Ed maintains that its success hasn't added to the pressure he feels to continue making great music and touring the world. "It puts more pressure on my label," he says. "I'm good because I know I'm always going to make music."

But he is looking to constantly improve his art, and a part of that is increasing the number of people who are exposed to it. "I look at other musicians that are in the same vein17) as me and wonder why I'm not doing as well and work to do as well. My benchmark18) at the moment is someone like Adele19), who is just a phenomenon," Ed says. "If I didn't sell as many records as Adele, I'm not going to cry about it, but if I sell half as many, I'll be happy."

Though he still looks up to other musicians as role models, Ed is now a source of inspiration for millions. Yet, despite his fame, Ed still remains true to himself: singing his truth through music and living in the moment, appreciating every part of the process.

nlc202309041116

During his show in Toronto, at the beginning of his first headlining20) tour in Canada, he couldn't get over21) the size of the crowd that had gathered to watch him play. He repeated his humble gratitude many times throughout the night to responses of screaming and then complete silence as his fans quieted down to soak up the slower ballads.

"It's quite a shock to adjust to having people looking up to you," Ed says. "The most important thing to do in any situation is to be yourself. No one can do you better than you, so be happy about it and realize that you're individually important."

艾德·希兰的歌曲《你需要我,我不需要你》中重复着这样一句歌词:“瞧,我很真诚,我的歌声就是我的心声。”但对艾德来说,这不只是一句歌词,更是他信奉的真理。

其他的歌手可能会迅速走到舞台中央,追寻着打在他们身上的聚光灯,而艾德却愿意任由他那旋律动听、歌词动人的音乐充满整个场地,自己则躲在无人注意的角落,陶醉在当下——他就是这样的音乐人。谈到最初的演唱生涯,艾德说:“我觉得如果我当时只是努力想得到一份签约,只想着要引人注目,我恐怕早就泄气了。可我那时就只是四处去唱歌,每次都尽力发挥出自己现场表演的最佳水平,就想积累经验。”

艾德的专辑《+》已经大获成功,在英国的销量突破120万张(编注:此为2012年本文发表时的数据),在加拿大的销量也达到了四万张。凭借《一流货色》《你需要我,我不需要你》和《积木房子》等单曲,艾德赢得了世界各地歌迷们的喜爱。当艾德因参与《时时刻刻》这首歌的创作而出现在单向乐队专辑的创作人员名单中时,就连那些眼里似乎只有单向乐队的歌迷也注意到了艾德——单向乐队与他同为英国本土歌手。艾德还与泰勒·斯威夫特合作过,在他得知斯威夫特曾经有段时间是他的粉丝之后,他于今年年初(编注:指2012年)与斯威夫特合作为她的专辑写了一首歌(编注:指斯威夫特专辑《Red》中“Everything Has Changed”这首歌)。2012年伦敦奥运会闭幕式上,艾德献上了一曲平克·弗洛伊德乐队的《愿你在此》,令世界瞩目。

为了全面认识艾德目前的成功以及他将来必会迎来的更大成就,我们很有必要回顾一下他的成名之路。

艾德·希兰在位于伦敦东北边的萨福克郡长大,那里的大部分地方都是乡村。大约11岁时,艾德第一次拿起吉他,并开始跟着YouTube网站上的视频模仿学习嘻哈音乐中的口技。之后在16岁那年,艾德决定退学,只身前往伦敦追逐他的音乐梦。“当时我有两个选择:要么继续读书,考上大学,然后找份工作;要么退学去唱歌,看看音乐这条路是否走得通,”艾德说,“从16岁起,我就不得不非常认真地对待唱歌这件事,因为这是我当时唯一在做的事情。”

艾德更倾向于选择“不断尝试,不怕犯错”的成长路线,于是开始创作自己的音乐,出售个人录制的迷你专辑,并预约自己的演唱会——所有这些“没赚到一分钱,也没任何人联系他”。艾德将凭借一场场演唱最终获得成功的英国歌手詹姆斯·莫里森视为自己的励志偶像。“他唱过很多很多场,就这样唱出了名头。”艾德说。

艾德一度在仅仅一年内(编注:指2009年)就唱了三百多场,这一数值已经超过他的榜样詹姆斯·莫里森的全部演唱场数。不过艾德的这一冒险举动最终有了回报。“我觉得人在压力下会做得更好,”忆起当初决定孤注一掷搏一回时,艾德说,“我当时并没有信心,但如果你努力去做这件事,随着事情的进展,你就会越来越有信心。”

尽管对艾德来说,签约唱片公司是一项重大成就,但这并不是他早期的主要目标。“我那时的主要奋斗目标不是成为一名国际巨星,而是让世人听到我的歌声,建立起自己的粉丝群。”

艾德确实是这么做的。在获得商业成功之前,艾德曾发布过一张名为《第五合作项目》的迷你专辑,其中收录了他与英国一些地下说唱歌手合作的曲目。这张专辑没有借助电台播放、电视宣传或唱片公司就一跃成为苹果在线商店热门专辑第二名。“那时我才知道,我的粉丝群已经相当庞大了。”艾德说。

这张专辑推出没几个月,艾德就正式签约了大西洋唱片公司。他的首支单曲《一流货色》让他更加备受瞩目。这首流行抒情歌曲讲述了吸毒成瘾带来的恶性循环,内容阴暗而又撼动人心。“我曾经在一个收容所做过一次演出,这首歌写的是我在那里遇到的其中一个女人的经历和故事,”艾德说,“当时我18岁,在伦敦才待了两年,还从未见过这个城市阴暗的一面。很显然,每一座大城市都有阴暗、丑陋的方面,那天我就亲眼目睹了不少。”

如今,艾德的首张正式专辑《+》已经问世多日,不过艾德一再表示,尽管他为了继续创作优秀音乐及进行世界巡回演出感到了一些压力,但这张专辑的成功并未让他觉得压力加重。“我的唱片公司倒是因此压力倍增,”艾德说,“我还好,因为我知道我会一直不停地创作音乐。”

不过,艾德目前正在不断努力把自己的音乐做得更好,其中一个任务就是让更多的人听到他的音乐。“我会参照跟我风格相同的其他歌手,琢磨为什么我做得没有他们好,然后努力赶上去。我目前的参照标准是像阿黛尔这样的人,她简直就是一个奇迹,”艾德说,“要是我的唱片卖得没阿黛尔多,我不会伤心落泪;但我的唱片若能卖到她唱片的一半,我就会很开心。”

nlc202309041116

虽然艾德仍旧把其他歌手当榜样,但他自己现在也已是百万大众的励志偶像。不过,尽管他名气不小,他仍然保持着本真:用音乐歌唱自己信奉的真理,活在当下,享受每个过程。

在加拿大多伦多,艾德举办了他的第一场备受关注的个人巡演,前来观看他演出的观众规模让他感到震惊。整个晚上,歌迷们不时发出一阵尖叫,继而又因安静下来沉浸于他那舒缓的歌声中而变得悄然无声,对于歌迷的这些反应,艾德多次谦恭地表达了自己的谢意。

“突然要习惯被人崇拜,让我十分震惊,”艾德说,“不管在什么情况下,最重要的是要做好自己。没有人会比你更擅长做你自己,因此要对这样的事实感到欣喜,也要明白你作为一个个体很重要。”

1.spout [spa?t] vt. <口>滔滔不绝地讲;喋喋不休地说

2.tuck [t?k] vt. 把……藏入

3.platinum [?pl?t?n?m] adj. 白金唱片奖的。唱片销量在美国超过100万张为白金唱片,在英国超过30万张为白金唱片,在加拿大超过八万张为白金唱片,超过四万张为金唱片。

4.have eyes only for: 仅对……感兴趣

5.credit [?kred?t] n. [常作~s] (电影或电视等的)片头(或片尾)字幕,摄制人员名单

6.Pink Floyd: 指英国摇滚乐队平克·弗洛伊德,于1965年成立,秉承迷幻摇滚(Psychedelic Rock)和前卫摇滚(Progressive Rock)风格,是流行音乐史上从商业角度最为成功的乐队之一,有极大的影响力。

7.beat box: 指用嘴唇、牙齿、舌头、口腔和喉咙来模仿鼓声、打出节奏、发出曲调的一种新型艺术,是口技的一种形式,通常与嘻哈音乐(hip-hop)文化息息相关,是嘻哈音乐的重要元素之一。

8.EP: (= Extended Play)以前指慢速唱片,现在指容量介于单曲专辑和大专辑之间的迷你专辑,一般每张包含4~5首歌。

9.gig [ɡ?ɡ] n. (爵士乐队、摇滚乐队、独奏或独唱演员等的)特约演奏

10.James Morrison: 詹姆斯·莫里森(1984~),英国歌手,经过多年演唱其他歌手歌曲的生涯后最终成名,2007年获得全英音乐奖最佳男歌手奖。

11.rack up: <俚>累积取得

12.pay off: <口>赢利;得到好结果;取得成功

13.go in: 参与

14.label [?le?bl] n. 唱片公司

15.ballad [?b?l?d] n. (节奏缓慢的)流行抒情歌曲;情歌

16.underbelly [??nd?beli] n. 薄弱部分,弱点

17.in the same vein: (说话或写作)风格相同的

18.benchmark [?bent?mɑ?k] n. 基准,基准尺度

19.Adele: 阿黛尔(1988~),英国著名女歌手,荣获音乐奖项无数,包括八项格莱美奖。其于2011年发行的第二张专辑《21》在全球销量已超过2600万张。

20.headline [?hedla?n] vi. 成为注意中心;当主角

21.couldn't get over: 震惊于,因……极为惊讶

译 / 两袖清风

“客家山歌大王”李天生 篇12

我循声来到了村中古榕树边,只见足有百余个游客呈月牙状半围着一位七八十岁的老人。这位老人中等身材,脸色红润,看起来精神矍铄,宽大的额头上头发背梳过去,油光发亮。一双眼睛炯炯有神,看起来特别和善。他穿着橘黄色对襟套服,左胸前印着“永定客家旅游公司”的绿色标识,左手拿着小竹板,右手拿着大竹板,兴致勃勃地边唱边敲。噢!他就是“传说”中的永定客家土楼“山歌大王”——李天生爷爷。

趁着李爷爷休息的空当,我径直走上前去,主动向李天生爷爷说明想学客家山歌的来意。李天生爷爷待人和蔼可亲,没有一点儿架子,当他得知了我的来意后,便滔滔不绝地讲起了往事:“我从小在客家农村跟一些放牛老人学唱山歌,出名后于1956年冬上北京参加全国首届农村文艺调演,在中南海为毛主席演唱客家山歌《金丰大山不寻常》。后来,我又在大型交响诗《土楼回响》中担任了乐曲的山歌竹板歌演唱演员,还为央视电视剧《下南洋》配唱主题曲呢……”说起往事来,李爷爷脸上洋溢着笑容,满脸的皱纹舒展开来,似乎变得年轻了许多。

说得兴起,李爷爷从口袋里掏出一副备用的竹板,现场要教我怎样来打竹板。我按照李爷爷教的手法,顾得左手,忘了右手,打得手忙脚乱,惹得李爷爷哈哈大笑。李爷爷语重心长地说:“好孩子,爷爷老喽,现在学唱客家山歌的人少之又少,难得你喜欢,这副竹板爷爷就送给你,希望你能认真学习。”我高兴地说:“谢谢李爷爷,我一定会认真学的,您放心吧!”李爷爷满意地点了点头,接着又去为游客们演唱客家山歌了。

告别了李天生爷爷,我手里拿着他送的那一副竹板,觉得沉甸甸的。这分是一种责任,也是一种希冀。

(指导教师:江剑锷)

教师点评

小作者通过外貌、神态、语言描写,为我们呈现了一位精神矍铄、关爱后辈、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客家老人的形象。文章也让读者对客家山歌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具有这么大文化影响的客家山歌,到底是什么样的呢?(刘亚男)

初二作文天生我材必有用 篇13

你们知道吗?我的英语不是很好,但我的语文还不错。我的脑子里总有很多奇思妙想,所以写出的作文总是与众不同,这就好比别人都写“1+1=2”,而我却能写出“1×2=2”(结局一样,但是过程不同)。我想象力很丰富,每到编故事时,我就神采飞扬,能做到“下笔千言”。但当我偶尔没了灵感,顿时就像卡壳的机枪一样――一发“子弹”也打不出来。那时,我就会像从石油中提炼柴油、汽油那样,从别人那里“炼”出好词、好句,放进自己的作文里,然后再接着往下写。

你们知道吗?我还有个让人惊叹的技能――玩魔方。是的!你没听错,就是那个让许多人崩溃的魔方。一开始我也不会,但我是天才啊!哈哈!偷偷告诉你吧:其实你只要记住一堆“上下左右”的公式就行了。“上左、下左、上左、左下……”不到5分钟,我就能将打乱的魔方还原成整齐划一的6种颜色。怎么样?我厉害吧?

天生我材必有用 主题班会方案 篇14

一、主题班会名称:天生我材必有用、我的未来不是梦。

二、活动对象:35中某班全体同学

三、活动形式:班会。

四、活动目的:1.作为21世纪新时代的中学生,未来的世界将是我们的。此次班会就是想要增强同学们的自信心,明确目标,不断努力,最终实现自己的梦想!

2.认清社会现实,做出自我定位,做出近几年简单的规划。

五、主要内容:

第一环节:

活动前奏:全体起立唱《我的未来不是梦》,主持人对活动进行介绍。

第二环节:

活动高潮:让同学们说说自己的梦想、规划

第三环节:

活动最后:请班主任做出最后的总结。

六、具体安排:

第一环节:

1、布置会场,黑板设计要求较为阳光、有活力

2、由主持人对主题班会进行相关介绍,以及现场的具体情况

3、由主持人宣布主题班会正式开始

4、全体同学唱《我的未来不是梦》

5、将同学分成五个小组,共同分享每个人的梦想,并说出自己的计划

6、每个小组中选出一位同学上讲台说说自己的梦想,并简单谈谈为实现目标而做出的计划。同时在黑板上写出用来激励自己不断前进的座右铭

7、班主任点评并鼓舞同学们,让同学们对自己的未来充满信心,努力前进

论“天生的(美国)公民” 篇15

美联邦宪法直接规制了出任总统必须的底线条件:除了年逾三十五周岁和在美居住超过十四年, 他 (或者她) 必须是一个“天生的 (美国) 公民” (a natural born Citizen) 。根据所有常规的释宪法源, “天生的公民”这个措辞有着它明确而具体的含义:一个无须后来入籍程序而自出生起就是美国公民的人。同样, 国会自制宪起直至今都无比明确:一个双亲之一是美国公民的人生来就是美国公民的唯一限制只是其父母在美居住必须达到一定时间, 无论其本人出生在加拿大、运河区或者独立战争时的美洲殖民地。

相比一些渊源模糊或者相互矛盾的真正复杂的宪法问题, 显示“天生的 (美国) 公民”意为无须后来入籍程序而生来即是美国公民的相关法源和资讯相当清晰。联邦最高法院很早就认可了两个对理解联邦宪法条文格外有助益的渊源, 英国普通法与首届美国国会颁布的法令。两者皆证实“天生的 (美国) 公民”的原意囊括了由于双亲之一的美国公民身份而身为美国公民却出生在国外的人们。至于英国的法律实践, 十八世纪期间即有生效的成文法承认出生在英帝国之外的帝国臣民的孩子同样是帝国子民, 并且直接使用“natural born”这个短语称呼这样的孩子们;这些法律赋予出生于国外的孩子们实际上的天生本国公民身份。当然, 美联邦制宪者们出于亲身体验地熟悉这些法律以及“天生”之类的措辞在其中的使用———这些法令在独立战争之前作为英殖民地的美国是仍有拘束力的。以上法律条文同样完好地记录于布莱克斯通爵士的《英国法释义》, 一部流通甚广并为制宪者所读且惯例般地引为解释宪法的教科书。

毫无疑问受教于这个经年累月的传统, 仅仅在起草宪法后三年, 首届国会即制定了生于国外的美国公民的子女生来即是美国公民的规则, 并毫不隐讳地承认这些孩子们是“天生的 (美国) 公民”。《1790年入籍法案》 (The Naturalization Act of 1790) 规定:“美国公民的子女———即便出生于国境之外甚至大洋彼岸———将被视作天生的公民, 只要他们的父辈曾在美国居住过。首届国会对此问题的理解及行动之所以尤其的说服力十足也是由于相当一部分联邦制宪者同样是首届国会成员;向议会提议天生的资格要求的委员会的十一名成员中的八人是首届国会的成员, 他们中无人对包含美国公民海外出生子女的“天生公民”的定义提出反对。

1790年入籍法案的附带条款强调虽然“天生的公民”原意照旧且清楚地包括那些因血统而生来拥有公民资格无须入籍程序的人, 哪些生于海外的双亲之一具备公民资格的人生来即是 (美国) 公民的具体条件发生了变化。那些独立战争前的英国法律往往着眼于孩子的父亲是否是本国公民;《1790年入籍法案》将生于海外的天生公民的条件拓展包括了那些母亲是本国公民且其父在本国居住超过一定时间的人, 此后国会又进一步地在任何一个可能的现有总统候选人出生之前摒除了在此问题上对父母的区别对待。由此可见, 在与我们在此讨论问题相关的时间段内, 只要满足了上述最少居住时间的条件, 一个双亲之一是美国公民的孩子自出生那一刻起就是美国公民———即所谓“natural born Citizens”。

追溯“天生的 (美国) 公民”其原意也可以显现联邦制宪者们意在将其旨入宪的意图。词组“natural born Citizens”首次出现在在联邦宪法草案的时间点嵌于乔治·华盛顿收到约翰·杰伊来信之后不久;杰伊———之后成为第一任联邦首席大法官———在信中写到:

对外国人进入 (我们) 国家行政系统实行强力约束是否明智且合时宜……应当清楚地声明美国军方的最高统帅不能是也不能移交给任何非天生 (美国) 公民的人。

正像大法官约瑟夫·斯托瑞 (Joseph Story) 在他著名的《美国宪法评注》中阐述的那样, “天生公民”条款的意义在于“阻断那些野心勃勃谋求执政权力的外国人的一切契机;以及为那些意图干涉选举实施的腐败外国政权设置障碍。”联邦制宪者们显然无心介怀碰巧有着国外出生地的本国公民子女涉足于这类阴谋。确实, 就连约翰·杰伊自己也有子女在他履行外交委任的期间出生于国外, 断定杰伊本人提出了应当以忠诚度存疑为由将自己的孩子排除在总统候选的大名单之外实在是荒唐至极。

现时下届总统候选名单已然成型, 其中一位潜在候选人———德州参议员特德·克鲁兹其母为美国公民且本人在加拿大出生。尽管有着领土外的出生, 参议员特德·克鲁兹毫无疑问生来就是美国公民即在宪法意义上有着“天生 (美国) 公民”的出身。实际上, 由于其父长居与美国, 参议员克鲁兹即便在入籍法案生效后的1790年也是“天生的 (美国) 公民”。于此相仿在2008年, 两党主要总统候选人之一的John Mc Cain同样出生于美国领土之外的巴拿马运河区的一个美军事基地。除开零星且谬误的反对论调, 对参议员Mc Cain参选资格并不存在当真的严肃质疑———当然我们不能把参议员Mc Cain出生期间美国对于运河区切实主权的那些一团浆糊的争论算在其中。实际上, 参议员Mc Cain候选资格话题体现着两党的一致合作的一个侧面。美联邦参议院全体一致地同意他具备合法的总统参选资格, 从而决议了任何对天生公民条款限于本国出生者的解读皆是与该条款立法目的不相一致的, 并“由首届国会本身出台的定义‘天生 (美国) 公民’的相关法令相佐证”。依据相同的理由, 参议员Barry Goldwater和州长George Romney同样具备总统候选资格。

在即将到来的总统竞选周期, 有不少严峻的论题亟待辩论, 相信凡是美国公民———无论天生与否———都不会反对耽搁在候选人资格这类无事生非的话题上的时间越少越好。所幸联邦宪法在总统参选资格这一问题上清晰明了十分痛快:想成为美国总统, 您必须是一位年满三十五周岁的天生的美国公民。倘若三十四岁半那您显然不足龄;如果您经入籍程序才“成为”美国公民, 那也是无论如何无法就职的。而正如美国国会自成立之时起就确立的那般, 一个双亲之一是美国公民的人即便生于国外也通常不影响其无需入籍生来即为美国公民的身份。写入联邦宪法的“natura born Citizen”清楚地囊括了每一个如上所述的“天生的 (美国) 公民”———无论生于何地, 作为“天生公民”的他们当然可以尽随己愿地参与总统竞选的角逐。

摘要:随着美国总统竞选周期的到来, 对各位总统候选人的各种讨论也日渐升温, 其中对于德州参议员特德·克鲁兹 (Ted Cruz) 由于出生在加拿大而不具备参选资格的质疑并无理据。尽管有着领土外的出生, 参议员特德·克鲁兹毫无疑问生来就是美国公民即在宪法意义上有着“天生 (美国) 公民”的出身。

关键词:公民身份,被选举资格,外国宪法

参考文献

[1]约瑟夫·斯托里著, 毛国权译.美国宪法评注[M].上海:上海三联出版社, 2006.

[2]布莱克斯通著, 游云庭, 缪苗译.英国法释义 (第1卷) [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6.

[3]侯学宾.美国宪法解释中的原旨主义理论研究[D].吉林大学, 2010.

上一篇:建构主义教学模式下一篇:会计实训报告 单指点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