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信社新时代新青年

2024-12-10

农信社新时代新青年(通用11篇)

农信社新时代新青年 篇1

XX县农信社积极支持农村青年创业见成效

2009年度,XX县农村信用社坚持以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全会会议精神为指导,紧紧围绕“立足社区、服务三农、城乡互动、富民强社”的办社宗旨和市场定位,充分发挥农村金融主力军作用,积极支持农村青年创业,截至2009年12月末,发放农村青年创业贷款405笔、金额2193万元,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一、基本做法

(一)制度先行。根据《关于实施农村青年创业小额贷款的指导意见》精神,结合实际情况,制定了《XX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农村青年创业贷款工作方案》,为业务开展提供制度保障。

(二)加强领导。成立以联社主任为组长的农村青年创业小额贷款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对青年创业小额贷款工作的组织领导。

(三)强化培训。按照推进农村青年创业贷款的工作安排,组织工作人员对各乡镇、村居团委书记进行两次农村青年创业贷款业务品种及业务操作的培训,突出介绍业务办理流程。

(四)加大宣传。制作农村青年创业贷款彩印宣传广告2000多份发放到乡镇、村居团书记、创业青年和各网点,加大宣传推介力度。

(五)政策优惠。对农村青年创业贷款对象、条件、额度、1期限、利率等做了明确规定,做到三优先,即资金优先安排、贷款优先保证、实行优惠利率。

(六)着力创新。本着“方便客户、灵活多样、覆盖风险”的原则,采用自然人担保、联保、互保、法人担保等保证贷款,房地产、林权、流转土地使用权等抵押贷款,应收账款、股权、商标、仓单、存单等权利质押贷款,采取“一次授信、随用随贷、循环使用”的个人自助循环贷款方式发放贷款。

(七)社会监督。实行公开、公示制度,将贷款种类、对象、条件、程序等上墙公开,公布信贷人员姓名、联系方式、服务范围和投诉电话,推行首问责任制,接受社会监督。

二、取得成效

(一)极大地调动了农村青年的创业热情。以往一些农村青年因为一无项目、二无技术、三无资金,只得选择外出打工,如今有了青年创业贷款的支持,极大地调动了农村青年的创业热情,许多打工青年纷纷选择返乡创业,实现了由普通打工者向创业者的转变,形成了以创业带就业,以就业促创业的良性互动格局,真正实现了从外出打工“输出一人、致富一家”的“加法”向返乡创业“一人创业、致富一方”的乘法转变,如XX县杨梅乡西乾村村民方兴荣原本是退伍军人,在县城的一家企业做管理人员,一个月能挣上一千多元。他不满足于现状,回到家乡承包了100多亩毛竹林,进行了除草、深翻、施肥,投入资金10多万元,缺少部分资金,杨梅信用社通过农村青年创业贷款平台及

时给予发放贷款3万元,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一年收入可达10多万元,成了村里的致富带头人,在2009年顺利当选村主任。

(二)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农村信用社充分发挥信贷杠杆作用,积极发放农村青年创业贷款,引领农村青年积极投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热潮,使受到扶持的农村青年成为农村致富的带头人和新农村建设的生力军。

(三)有利于金融知识在广大农村的普及。团县委、银监办通过动员大会、组织培训、新闻媒体、网络等进行大张旗鼓的宣传,各家金融机构通过授课、印发宣传材料等形式大力推介金融产品,推动了广大农村青年对金融知识的学习,大面积普及了金融知识。如大铭乡琼英村村民赖亦平,在家养黑羊80多头,以为金融机构贷款高不可攀,到社会上借高利贷3万元,利率达到30‰,在看到农村青年创业贷款宣传材料后向大铭信用社贷款5万元,每月每万元贷款可节省利息支出230多元,大大提高了经济效益。

(四)有效地解决了农村青年贷款提供抵押担保难的问题。因而农村青年在创业之初没有积累,提供抵质押物是极为困难的,农村信用社发放农村青年创业贷款大量采用信用、保证、联保、互保等形式,极大方便了农村青年办贷,深受广大创业青年朋友的好评。

(五)实现农信社和团组织合作共赢的良好局面。对农村信

用社而言,既履行了社会责任,提高了自身社会形象,又找准了信贷支农的切入点,增加了贷款营销渠道,拓宽了农村信贷市场,对各级共青团组织而言,找到了服务中心工作,服务农村青年的切入点和着力点,从而有了行之有效的平台和载体,极大地加强了对农村青年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受到了广大农村青年的好评。

农信社新时代新青年 篇2

关键词:青年导演,青年受众,自我诉求

2014年的电影暑期档绝对是空前火爆的一年。7月份单月票房成绩就突破36亿元,接近2008年全年票房成绩,今年暑期档以6月27日《分手大师》和《变形金刚4》同日上映为开端,至8月31日暑期结束。在与好莱坞大片争取票房之战上,国内涌现的青年导演集体发力,功不可没。其中跨界新导演邓超的《分手大师》以6.6亿元的高票房收官,作家韩寒的处女作《后会无期》票房同样高达6.3亿元,郭敬明执导的《小时代3》以5.2亿元高票房收官,至此,其《小时代》系列票房已累计超过13亿元人民币。[1]

根据人人网,艺恩咨询数据于2014年10月联合发布的《2014年轻人群电影风向标》,19- 30岁的年轻观众占总观影人群的51% ,青年们已是电影观众的主力军。邓超、韩寒、郭敬明三位跨界新导演的成功原因之一在于他们不同的身份背景和多元的成长路径,这也造就了他们多元的创作风格,无论选择哪种题材与类型,他们讲述的故事都力与年轻的观众产生共鸣。[2]青年导演与年轻观众共鸣点的背后,彰显的恰是新时代青年受众心理自我诉求度的扩张。

一、对自我诉求的界定

目前国内学者对“自我诉求”(self- advocacy)还没有专门的研究与统一的界定。杨伟涛在分析中国道德理性主义文化传统中的道德体现研究中,把自我诉求界定为:成就自我、追求自由、社会实践活动中的主体性和自我价值;[3]邓惟佳通过对国内“美剧网上迷群”自我认同建构的研究,认为网民在虚拟社区中追求“社会地位”属于自我诉求的一种。[4]

国外研究表明,在20世纪80年代,自我诉求(self- advocacy) 伴随着帮助残疾人获取更多的公民权利而兴起,到20世纪90年代,更多地开始被心理学概念“自我决定” (self- determination)取代。[5]国外学者把自我诉求界定为:不管是学校还是职场,能够说出我们想要的需求的能力 (Eisenman,L.T.,&Tascion,L.)(2002),自我意识(self- awar e ne s s)和自我实现(s e lf- re alization)被认为是自我诉求的两大基本元素,即自我诉求建立在,首先是“对自己个人的力量、能力、缺陷和特殊学习需求的最基本认识”之上,其次是“知道怎样运用自己独特的才智去提高自身生活质量”(Doll,B.,Sands,D.J,Wehmeyer,M.L.,&Palmer,S.) (1996)。[6]

本文结合年轻观众在2014暑期档呈现出来的观影特征与国内外文献研究,提出:自我诉求即是新时代背景下的青年们因个人主体意识增强,而对掌握话语权、提升自我价值, 实现理想自我的渴求。

二、时代背景加剧青年自我诉求度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刺激,西方文化的入侵, “多元的文化背景下,人文思潮进一步得到发展,人们越来越主张自己的主体地位和权利”。[7]尤其是生长于互联网时代的新青年们,在对社会信息的占有能力愈发强盛之际,其自我主体意识也越来越强烈。新媒介在改变青年生活形态的同时也极大地重构了青年关注整个社会的节奏和方式。[8]新媒体时代的青年们得益于互联网技术提供的便利性,掌握了更多的信息来源与话语权。因此,他们自我意识的觉醒也远远早于他们的父辈。

借助于网络社会交往中的“处处都与满足他们的自身需要和目的有关”[9]的特征,青年们更容易了解自身的才智和缺陷,并在面临着国际化的社会背景下,比以往更加渴求在群体中展现自身优势,及早实现理想自我。

三、三位青年导演电影对当今青年受众自我诉求的满足

个体主体性体现于个人发展的多维度、多向度和立体化状态,其内在结构正体现于知、情、意三个方面。[10]而青年导演电影的成功恰在这三个方面满足了青年受众们心理上对现实生活的自我诉求。

(一)认知诉求的满足

戴安娜·克兰所著《媒体与都市艺术》对成功的电影如此定义:“成功的影片吸引具有相似生活方式的人们”。受众观影的目的之一即是通过观看影片以感知现实形态。电影媒介参与构筑了人们对世界外观形态的感知方式。[11]电影作为视听传媒拥有此种效应,是因为其内容中的人物、人物的经历和命运与受众相似或相通,甚至符合受众的前期期待,从而形成受众自我与非我的同一。

三位青年导演跨界执导影片之前,已然在受众心中树立起了其自身独有的印象。邓超作为国内知名演员,在执导之前呈现在观众视野中的日常形象即是耍贱、扮疯尽展其“人来疯”之态,故观众在进入影院看到《分手大师》中他各种挤眉弄眼、手足舞蹈地耍贱,在各种身份、职业、肤色、性别间转换时,毫无悖离感的笑得前俯后仰。《分手大师》虽被批为低俗喜剧,但其迎合了现代青年观众以娱乐为目的的观影期待。在年轻人偏好的电影类型中喜剧电影占比59% ,成为年轻人最喜欢的电影类型,而在年轻人三大娱乐方式———看电影、听音乐、宅中,看电影占整体比例84% ,位列年轻人主要娱乐方式第一位。[12]同样,韩寒的电影《后会无期》虽被批为“段子集”,但其带有忧郁文艺气息的韩式风格,符合导演在社会大众视野中塑造的形象。

观众进入影院选择自己喜欢的电影,并“在与影视作品的交互过程中产生认知感受”。[13]观众们通过电影进一步地验证以往对“偶像”的定向认知。

现代社会的青年们兴趣广泛,对新鲜事物的接受能力很强。虽然三位青年导演的电影备受舆论指责,“其叙事风格均呈现出碎片化特征,创作者更在意故事小品以及蒙太奇小段落的喜剧效果叠加而忽略逻辑性”。[14]但一定程度上,这恰代表了新生代导演具有的解构主义思想。生长于互联网时代的导演们和广大青年一样受“青年反叛”的亚文化思潮的影响, 他们对文化的认知更加感性和开放,并通过电影这一话语权表达了对传统理性主义和精英主义的解构与批判。观此类影片对于兴趣广泛、乐于接受新鲜事物的青年受众们来说则是不受约束的、天马行空式的认知感受。

电影媒介对于现实的想象是复杂多样的,并且在不同的时期,电影对于现实的想象具有不同的表现方式。[15]在全媒体消费主义与互联网精神合谋共生的时代背景下,青年导演对现实的想象已变得愈加轻浮与感性。《小时代》展现的是以感觉为中心的,不受群体约束的时尚、精致、童话般理想的青年世界;《后会无期》将自身定位为公路片,展现的却也是怀揣不同理想的青年们生活在现实规则下的各种迷茫;《分手大师》则是主人公耍贱式地在各种职业、身份,年龄间的不停跳转。其所受青年受众之追捧,说明了青年受众们相较于传统时代父辈们对社会的认知已经发生改变。认知的改变是在社会文化背景下发生的有意识的过程,受众感知自己所处的社会文化情景,结合自己的心理需要和动机倾向,最后在满意度上发生相应的改变。[16]

(二)情感诉求满足

就电影艺术本身而言,它是一种情感意义上的共享,起着陶冶与沟通,意义共享和情感共鸣等作用,形而上是阳春白雪的净化,形而下是下里巴人式的参与狂欢。[17]三位青年导演的电影满足受众的情感诉求表现在受众的认同满足与体验满足之上。

在影院观影的过程中观众能体验到一种群体的认同,随着电影情节所有观众一同欢笑或者感伤。“对各种群体的想象力起作用的莫过于戏剧表演。所有的观众同时体验着同样的感情,这些感情没有立刻变成行动,不过是因为最无意识的观众也不会认识不到,他不过是个幻觉的牺牲品,他的笑声和泪水都是为了那个想像出来的离奇的故事”。[18]三位青年导演电影被很多人称之为“粉丝电影”,即其票房的成功主要是因为受自身粉丝的追捧,而非电影本身的吸引力。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郭、韩两人粉丝群体对偶像影片的绝对支持。这种力量以情感性为依托,在“非理性”动力的助推下,更在乎的不是影片的思想价值和艺术品性,而是与偶像生命共同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忠诚度”。[19]韩寒和郭敬明的粉丝选择“力挺”自己偶像的同时,同样表达出了对对方的厌恶,并激发网络口水大战。在观影及维护自己“偶像”的过程中,受众们可以感觉到自己是某一群体的一部分而不至于产生被群体排除在外的孤立感。

观影的功能之一,是可以为观众提供短暂的愉悦,受众在观影过程中跟随故事情节的起伏经历一种暂时脱离了现实的快感。观众去影院观影,具有自愿将自己暂时设定为“有限理性和高度感性状态”的精神动机。[20]

2014年,6成年轻电影观众倾向于从社交网站上了解新片资讯,86% 会主动分享电影相关资讯,而74% 的年轻观众认为自己会受到社交网站上电影口碑的影响。[21]在受众主动参与电影发行的互动活动、了解影片资讯并分享与评价的整个过程中,受众获得了存在感与价值认同感的体验。体验是本身代表一种意境存在的,先前没有被清楚表达出来的经济产出模式。[22]三位导演电影的营销方式都很“接地气”,与观众保持紧密的联系,从内容开始创作直到影片上映,观众尤其是青年观众们利用网络平台最大限度地参与进和电影主创人员的互动之中。

不仅如此,2014年暑期档还出现了新的营销方法:“弹幕电影”。“弹幕电影”即在电影放映过程中,观众通过手机短息或Wi Fi发送的评论可变成字幕并在电影屏幕的一侧出现,或者直接从大银幕上飘过。[23]《小时代3》和《绣春刀》分别举行了弹幕电影的放映,引发了新一轮的观影潮。

得益于新时代互联网技术的提升,影片制作方也实现了与受众的双向互动式体验,并在票房销售业绩上更进一步。《小时代》的出品方指出,他们使用郭敬明的粉丝构成、数量特征,社交网络上人们的评论,转载转发情况和档期特征来预测其票房结果大约在4.7~5.2亿元之间。最终结果确为发行方所预料。[24]影片制作发行方在依据受众的观影习惯、参与程度、评价内容等进行整合分析并作用于受众时,受众无形中也在影响着影片的发行甚至创作,这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三)意志诉求满足

意志是人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支配行动,克服困难,实现目的的心理过程。在观影过程中,受众的意志诉求表现为通过影片来寻求自我实现的满足。电影可满足受众身临其境, 对荧幕角色感同身受,借助于体验主人公的成功来慰藉现实生活中自我还未实现的落差感。

法国社会学家皮埃尔·布迪指出:“生活风格、品味和生活方式的不同模式,既是个人和社会集体自我区分和自我表演的方式,也是社会区分的原则”。青年们乐于将自己与长辈社会区分开来,借助于新媒介搭建的平台,他们宣告着为自己代言,并塑造出诸如“文艺青年”、“普通青年”、“屌丝”等的符号标签。青年受众们通过社交网站等网络平台宣告自己对不同类型电影的选择与喜好,恰是青年式自我的符号化。

青年导演利用电影或天马行空或不拘一格地表达自己在社会中的话语权,积极地证明自己的存在,相较于传统电影的克制与理性,三位青年导演的电影呈现出不同的后现代风格。郭敬明的电影隶属于大都市中谋求精致、优雅、时尚元素的俊男靓女们,不食人间烟火般的童话生活展现;韩寒的电影所欲表达的即是活在当下的青年们对现实生活的反抗与无助,昭示理想与现实碰撞时带来的淡淡忧伤式的文艺气息;邓超的电影恰迎合了当今社会的快餐式文化。

三位的电影塑造了相同时代下不同的社会情景。情景常为我们提供有关自己特性的一些线索,自我概念会强烈地受到使我们区别与其他人的因素的影响。[25]同时,美国社会心理学家西奥迪尼认为:“当不同的情景提供不同的机会时,我们倾向于选择那些看起来与自己的愿望、目标相匹配的机会”。青年观众通过选择不同的影片类型来加以观赏,并对之发表或褒或贬的评价,这一选择、评价的过程即是青年们自我的符号化。而通过“符号化”自我,实现区别于长辈、同龄人的目的。

三位青年导演的电影从发行制作到上映的整个过程中, 均有活跃在网络平台的青年受众们的一席之地。在满足青年们对话语权渴求的满足感之外,电影故事背景也立足于当今时代,迎合着时代症候的同时也紧紧贴合着新时代的鲜明特色。青年受众在与电影的完整互动过程中体验着“个人”所必须的认知,情感和意志的需要的满足感,三位青年导演票房的成功原因恰是他们熟谙青年受众对得到满足感的强烈渴求。

四、结语

在肯定青年导演们给电影市场带来了新鲜的思维与活力之时,也不得不思量其体现出的现实缺失感与在引领青年受众正确关注社会现实境况上的失职。邵培仁教授在《华莱坞的想象与期待》一书中提出:“华莱坞在文化觉醒后的电影蓝图应该是在积极吸纳和借鉴好莱坞的先进理念,管理智慧和经营谋略,在合理继承和革新中华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探寻华莱坞同世界接轨的共同价值、理念和独有模型、特色。”[26]青年导演电影的成功印证了新时代的症候,对传统理想主义的批判、对历史厚重感的戏谑、对当下生存方式的嘲弄等不同的后现代主义风格,“导致了年轻人观影心理特质呈现为贴近经济话语而回避政治话语,关涉自我而远离终极关怀”。[27]

农信社新时代新青年 篇3

当前农信社在青年员工思想政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他们工作生活在农村的第一线,工作和生活条件相对较差,作为刚出校门的他们,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加之周而复始的做一样工作既枯燥又乏味,而且,每天面对的大多是文化水平不高的农民,有时还难免遇到比较难缠不讲道理的顾客,如果处理不好,时间一长,难免会产生负面情绪。

一是农信社的经营管理者多注重对青年员工业务技能培养,青年员工从入职伊始就开始接受大量业务技能训练,认为农村信用社是经营风险的行业,各项风险管理制度已经非常健全了,有了制度的保障思想政治教育就不再强调了,缺少对青年员工常态化、系统化的思想政治教育。

三是农信社的教育主体都是各级管理者和从事党政工作者,没有专门的思想政治教育部门,也没有明确思想政治教育属于哪个部门的工作,即使开展此项工作,往往也较肤浅,缺乏针对性和时效性,不能针对个体差异采取有针对性的工作措施,对思想政治工作成效缺乏检验标准。

思想政治工作是一切工作的生命线。做好新时期农信社青年员工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于农信社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建设合规经营的金融机构,促进农信社又好又快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笔者现结合自身工作实际,就如何做好农信社青年员工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浅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健全组织机构,组建高素质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毛泽东曾说:“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教育者队伍建设和管理直接作用着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内容、过程、评估、领导等的贯彻落实,影响着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因此,农村信用社必须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建设,把青年员工思想政治工作列入党政领导的重要议事日程,加强调查、研究、部署和检查落实,不断培养教育者政治强、业务精、廉洁自律、作风正派的素养。

加强教育培训。提高青年员工思想政治素质。通过提高思想政治素质来提升员工的工作责任心、主动性和自觉自律性。一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始终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来武装头脑,切实抓好以理想信念、政策形势为主要内容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提高广大干部员工的思想觉悟和政策理论水平,引导他们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二是进行遵纪守法教育。采取集中学习、专题讲座、剖析案例、参观展览等形式,将制度观念灌输到每一位员工的心里,营造出人人遵纪守法的良好氛围。三是进行职业道德教育。要培育青年员工敬业意识和风险精神,规范职业行为和服务标准,增强职业纪律和职业责任,使广大干部员工形成爱岗敬业、诚实守信、服务社会的良好职业道德。四是进行对比性教育。与产业工人比劳动强度,学习他们每天都在拼体力、拼技术、拼知识;与农民兄弟比艰辛劳苦,春播秋收、蚊叮虫咬、烈日当头、辛勤劳作、收入最底的报酬;与下岗工人比渴望工作的期盼,使青年员工充分认识到当前工作的来之不易;与英雄劳模比奉献自我,学习他们爱岗敬业、无私奉献,在平凡的岗位作出了不平凡的事业。

坚持以人为本,重视青年员工的需要。人是社会生产实践活动中必不可少的因素,人也是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因此,在研究如何做好农信社青年员工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做到重视人才、培养人才、赏识人才、使用人才,千方百计为青工成才搭建平台和创造条件,让青年职工工作上有干头、事业上有盼头、多干了有甜头,这样才能真正调动起青工工作的积极性。首先,满足青年员工的物质需要。进一步完善基层农信社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员工生活条件,是青年员工对自己所在社有归属感。其次,重视青年员工的精神需要。在践行以人为本的过程中,管理者应主动关心青年员工的精神需求,有层次、有计划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要关心员工,在实际工作中,当员工遇到困难、挫折时,要及时耐心地谈心,多帮助解决实际困难,少一些求全责备,使员工切身感受到组织的温暖。其三农信社要给青年员工提供自我实现的平台,创造员工施展自己才华的机会。

优化教育环境,营造思想政治教育良好氛围。首先优化传播环境,为思想政治教育创造良好舆论氛围。通过内部网站、文件、内部网络和内部刊物经常对思想政治教育进行传播,甚至做专门的报道和刊物,关注员工的思想动态,同时利用移动MAs短信平台,定期向员工发送思想政治教育短信,以此形成良好的舆论氛围,为广大员工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其次设立专门的思想政治教育会议室和资料室,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有条件,有阵地。第三要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提高管理效力,着力打造一支作风优良,为人正派,清正廉洁的员工队伍,形成良好的企业氛围,树立农信社良好的社会形象。

丰富教育内容,拓宽青年员工成长渠道。对农信社青年员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做到寓教于管、寓教于帮、寓教于乐。寓教于管,就是把正确的思想教育和具体的岗位规范结合起来,形成一套教育、管理、奖罚机制,通过机制去引导和教育员工;寓教于帮,就是思想政治工作要放下架子,摒弃说教,贴近职工,既讲道理,又办实事,使职工体会到组织和单位的温暖;寓教于乐,就是结合农信社自身实际,建立新型农信企业文化,根据员工需求开展健康向上、喜闻乐见的演讲、竞赛、创新、评比、征集合理化建议及文体娱乐活动,提高他们积极向上,拼搏进取的工作热情,丰富他们的业余生活。这些人性化的管理,必将增强员工对农信社的归属感、自豪感、满足感,激励员工干劲,塑造企业形象。

新时代新青年诗歌 篇4

十四亿人,民族脊梁。

蓦然回想,南湖泛舟,井岗星火亮,

遵义云开,南泥稻香。

进入新时代,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实现中国梦,

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用伟大的斗争,

去实现我们的梦想:

成就一个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的新辉煌,

一个民主法治、社会安定的新辉煌,

一个青山绿水、生态和谐的新辉煌,

一个人民幸福、江山壮美、民族振兴、世界巅峰的新辉煌。

我们将亮明中国态度,

解决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和问题。

我们将坚定中国立场,

中国对外开放的脚步不会停滞。

我们将发出中国声音,

让人民过上好日子,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我们要让全世界都看到中国决心,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14亿中国人,一个都不能少。

这是我们即将踏上的新征程。

习**提出“中国梦”的构想,

让中国人的心中都有一个实实在在的梦想:

孩子们渴望健康成长,开心学习,

老人们渴望晚年幸福,老有所依,

老百姓渴望工作稳定,生活幸福,

这一个个梦想的凝聚,编织成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青年兴则国家兴,

青年强则国家强。

美好蓝图,心驰神往,

海淀置业,步履铿锵。

城市服务,置业人求真务实,

深化改革,置业人勇走新路,

科技服务,置业人先行先闯,

立足工作,置业人践行理想。

让我们行动起来吧,

为新时代的目标奋斗,

在实现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

放飞青春梦想,

在为人民利益的不懈奋斗中

书写人生华章!

盛会落幕,

征程起航;

百尺竿头,自立自强;

民族命运,共此热凉;

新时代新青年高考作文 篇5

放眼当下,令人遗憾和忧虑的是,“佛系”与“丧文化”正在不知不觉中侵蚀着一些青年的心灵,使他们采取一种“什么都行、不大走心、看淡一切”的活法。其原因固然是多元的,但是“高不成低不就”的工作和沉溺于眼前苟且的低俗趣味无疑占极大比重。此时,他们应当有脚踏实地、心向远方的精神。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技校生是一个受人轻视的群体,而小聂却能在世界技能大赛中展现出“大国工匠”的气慨,怎能不使“群居而笑之”之徒黯然失色!职业从无贵贱之分,只要脚踏实地,在平凡岗位中也能够创造不平凡。

将个人素养与国家复兴“中国梦”相结合,应成为新时代青年人的人生信条。在北大数学系被奉为“天才”的付云皓,注意到我国在数学基础教育方面的短板,放弃高端研究转而成为数学竞赛的老师,他与为“中国制造”而奋斗的工人们一样,都具有超越小我的眼光,心向远方,肩挑家国重任的他们,着实值得点赞。

有名人曾言:“如果你有两块面包,你得拿出一块来换一朵水仙花。”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要学习雷海为,像他一样在平凡的世界中,不抛弃、不放弃对“诗和远方”的追求。他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精神家园,收获的,是姹紫嫣红的美景。

雷海为自食其力,谁能说他不是脚踏实地呢?他以一己之身关照中华民族文化命运,目光如炬照亮文化自信之路。天地之大,尽在胸臆。在他身上,我们看到的是心向远方的灵魂。

“中国梦是过去的、当下的,也是未来的,它终将在青年们的奋斗中变为现实。”从小聂、雷海为这两位青年身上,我们看到了他们在自我完成与国家担当两方面的奋斗。脚踏实地,心向远方,这是我们新时代青年对时代的满分答卷,是响应时代号召的最好姿态。

新时代新青年心得体会 篇6

“严”以律己,年轻干部要做细心“人”。“千丈之堤,以蝼蚁之穴溃;百尺之室,以突隙之烟焚”,年轻干部要严以律己,工作严谨是关键。一要有“工匠精神”,从细枝末节处一点一滴做实做稳做好,精益求精,注重细节。二要有“绣花功夫”,不轻于易、不疏于细,严谨认真,一丝不苟。三要有“愚公精神”,怀揣“赴百仞之谷而不惧”的勇气和“水滴石穿而不悔”的坚韧。当然,倡导严谨并不意味着要求年轻干部要时时谨小慎微、如履薄冰。新时代的年轻干部要严谨不要拘谨,要朝气不要暮气。

“严”以用权,年轻干部要做正派“人”。“吏不畏吾严,而畏吾廉;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年轻干部要严以用权,政治清醒是前提。一是正“心”。“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这要求年轻干部堂堂正正做人,将安身之本立正、立稳。二是正“身”。“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要求年轻干部清清白白为官,加强官德修养,恪守为官之德。三是正“行”,“行得正、坐得端”,这要求年轻干部老老实实干事,无愧于群众的期待和良心的原则。

“严”以修身,年轻干部要做勤快“人”。“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年轻干部要严以修身,勤劳进取是本分。一要勤读书。勤读书可以促进文学修养,丰富知识储量,还可以锤炼政德党性,提高工作能力。二要勤动笔。勤动笔可以促进理性思维,透过现象回归本质,还可以促进经验积累,提高应对、处理复杂问题的实践能力。三要勤思考。年轻干部对自己负责的工作多分析、多思考,突破思维定势,时时完善工作方式方法,提高工作效率。

“微时代”下对青年文化的影响 篇7

1“微时代”的特点

从最初的电脑, 到后来的移动设备, 再到异军突起的新媒体, 人们已经步入了实实在在的“微时代”, 微博、微视、微信、微电影、微小说等, 极大丰富了人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 “微时代”媒介的传播速度, 影响范围, 影响效果跟传统的媒体有着很大的区别, 它的传播速度更快, 影响范围更大, 影响效果更长久, 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1 内容短小精悍

跟传统的传播内容相比, “微时代”下的传播内容通常都是短小精悍的, 将大篇幅的内容, 凝练成简单的一段话。以“微博”为例, 一条微博的字数限制为140个字, 这就限制了长篇大论的东西, 你只能用短短的140个字将新闻、故事、评论讲完, 这种形式迎合了现代人“快餐式”的阅读方式, 人们更愿意花时间去看一些“快餐式”的东西, 无论是在上班路上、等公交、吃饭前、睡觉前等等, 人们希望自己能够获取知识, 但是又没有太多的时间去阅读, 于是短小的文字成为人们的最佳选择。

1.2 目标群体更明确

随着工作种类分工的细致, 相应地形成了不同的群体和“社区”, 社会不同的身份和“认证”开始将人们划分成不同的“群落”, 不同的社会阶层有着不同的生活方式、认识方式、价值判断方式等, 不同的“群落”里的信息分享和内容不尽相同。有的人不单单是一个“群落”的人, 有可能同时存在于不同的群落, 这也构成了非常复杂的关系网。“微时代”下的传播目标群体更加明确, 在这个大背景下, 出现了精准广告, 专门针对某一特定群体而设计的广告, 不在广告范围里的人群是接收不到的。比如我们在浏览网站的时候, 网站会记录我们的喜好, 如果我们看过某样想买的东西, 你会发现你再打开网页的时候, 该类型的东西会自动弹出来, 或者显示在页面的一个角落。

1.3 借助新媒体平台

新媒体是相对于报刊、户外、广播、电视四大传统意义上的媒体, 新媒体“新”的一面通常是它的技术上、形式上和理念上, 新媒体被形象地称为“第五媒体”。“微时代”的信息传播借助新媒体平台变得时间和空间更为广泛和自由。诸如数字电视、数字报纸、手机、移动电视、网络、触摸媒体等形式多样的新媒体充斥着人们的生活空间, 可以说人们生活在一个新媒体包围的空间里。以手机为例, 在新媒体的形式中应该算是最具普及性、快捷性, 也是最为方便的, 有着强大的交互功能, 具有一定强制性接受性, 它的发展空间非常巨大, 未来, 当4G手机逐渐普及, “流量”问题已经不再是制约手机新媒体发展的主要因素的时候, 手机媒体将成为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

1.4 传播速度更快

“微时代”下的传播借助新媒体技术手段, 使得信息传播的速度非常快, 瞬间达到传播效果, 他不同于传统的传播模式, 人们只要动动鼠标或者是手机转发一下, 就完成了对信息传递的接力和扩散, 它不是1对1的, 而是1对多, 甚至是多对多。媒介旧有的限制被极大削减了, 权利一点点地向“原本的受众”汇聚。一则新闻可以在刹那间由一个地方扩散到全球, 一个群体也可以轻易而迅速地因合宜的事业而被动员起来。

1.5 具有很强的互动性

“互动性”是“微时代”的一个核心词, “互动性”不是简单地在电脑上输入、输出, 得到一个答案, 而是人可以凭借自己的力量参与到事件的演变过程中, 对事件的发生、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 甚至改变最后的结果。拿数字电视来讲, 观众在观看的过程中, 看似没有什么两样, 但是他们可能针对电视节目中的某些节目或事件进行编辑、分类, 形成不同的主题, 用来评分、排名和分享。现在有的电视节目, 在播放的过程中, 让观众参与其中, 一起来编写接下来的剧情和角色命运, 甚至连导演和演员们都不知道最后的结局是什么, 还有的观众在电视播出的过程中到网上去发表评论, 这种互动吸引了大量的观众参与其中, 为自己喜欢的角色来编写剧情, 为某一个桥段设计发展等, 这对电视节目本身也是一个巨大的宣传。

2“微时代”下对青年文化的影响

“微时代”的到来, 给青年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体验, 丰富了青年人在学习、生活、娱乐、交往等方面的空间, 拓展了青年学生的视野和思维方式。同时“微时代”下的便捷性, 带来的是海量的信息传播、平等自由的交流和跨越时间空间的娱乐活动。

2.1 为青年学生的学习、生活搭建了广阔的平台

“微时代”下, 依托数字技术、网络多媒体技术, 网络平台成为许多青年学生学习的又一平台, 凭借着庞大的网络体系, 加上有着大量的资源、形式多样的学科门类等优势。实现了跨时间、跨空间的知识传播, 青年学生可以借助网络搜索自己感兴趣的知识, 并且可以在网上留言, 将自己不明白的知识点在网络上寻求帮助, 请求专业人士给予专业的解答, 在网上可以跟不同学科、不同专业、不同地域甚至是不同宗族的人一起交流、学习, 吸纳最先进的理念和知识成果。互联网的强大优势, 使青年学生能够从多种渠道获得知识和学习方法, 开拓眼界, 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锻炼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自主创新的能力, 最终促进青年学生多方面共同发展。

2.2 为青年文化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

长期以来各高校的教学主要以课堂为主, 于是形成了以课堂教育为主的青年文化。2012年, 美国的顶尖大学陆续设立网络学习平台, 在网上提供免费课程, 有的高校正计划形成联盟, 青年学生通过联盟内的高校网络课程的学习, 并且最终考试合格, 就会获得相应的学分, 学生所在高校也会承认这样的学分, 这样青年学生受教育的场所由课堂转移到了网络, 通过手机或者多媒体终端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可以是获取所需要的知识和教育, 极大提高了教育教学的灵活性, 增加了青年学生上课的积极性, 形成了以新媒体技术为核心的新型的青年网络学习文化。

2.3 新媒体的开放性和多样性给青年文化的养成造成冲击

在“微时代”的大环境下, 信息在采集与传播的过程中人为的因素很多, 这就有可能导致信息的客观性、准确性有所降低, 甚至有些人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刻意发布一些虚假的信息。这给青年学生造成了困扰, 面对着信息的多元化, 青年学生正处于人生的成长阶段, 对信息的解读有一定的局限性, 各种良莠不齐的信息挑战着青年学生的辨别能力, 如果长时间接受大量的不良信息或交流方式, 势必影响到青年学生的价值取向、心理健康等, 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 对青年文化的养成也带来一定程度的冲击。

2.4 促进了青年亚文化的形成

产生新文化形式的关键条件是存在一定数量的面临着相同的适应调节问题, 且相互之间有效互动的行动者。 (1) 他们可能是某个群体的所有成员, 也可能只是群体中面临着相同处境的某些成员。 (2) “微时代”下, 青年更容易通过互联网等新媒体了解外面的世界, 信息传播的迅速已经模糊了他们之间的隔阂, 地域、宗教、种族的概念已经模糊, 青年文化已经呈现出另外一种新的亚文化类型。比如在青年学生中比较受大家欢迎的Cosplay、恶搞文化、黑客文化、微电影制作等, 都代表了一个群体或者是几个群体, 青年学生在这些群体中有着自己的文化标志, 通过网络、手机、在线游戏等方式传播、分享和表达着自己在实践过程中的经验, 这跟我们的“主流”文化是相对的, 但是它会影响甚至改变着我们的主流文化。

3 结语

“微时代”已到来, “微时代”下对青年文化的影响已经日益突出, 新媒体逐渐成为青年学生生活、学习、交友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然而“微时代”下的很多负面的影响也随之变大, 如何协调好两者之间的关系, 需要学生、学校、社会等多方面共同的努力, 为青年文化的健康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

参考文献

[1]克莱舍基.人人时代:无组织的组织力量[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2.

新时代,做勇于担当的新青年 篇8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终将在一代代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这是***对青年地位和历史作用的新定位、新要求。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党中央对当代青年的高度重视、殷切期盼和充分信任。

作为一名基层公务员,我的本科并不是法律专业,本科毕业以后,带着一颗法律人的赤子之心,带着从小对法律事业的向往,在研究生阶段毫不犹豫的选择了法律专业,2014年,怀揣法律梦想,来到盖州法院。走进法院大门的那一刻,我想这将是漫漫人生路,追梦的开始。四年来,跟着师傅,在每一个案件中,认真阅卷、做好庭前准备、听取庭审过程,结合案件事实和法律适用抽丝剥茧,忠于法律、忠于事实。通过四年多的磨练,我深知,一名合格的法律人,不仅需要满腔热血,更需要敢于担当、忠于法律,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做到司法公正。

新时代的青年,要敢于承担历史使命和民族梦想。陈独秀在《新青年》创刊号上写道:“青年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芽,如利刃之新发。”习总书记在参加师生座谈会时,谆谆告诫年青学子:“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青年,是晨曦中的太阳,是国家的希望,青年人的热情澎湃,朝气蓬勃,代表的是热血和激情,代表的是新生力量。

青年要成长为国家栋梁之才,既要仰望星空,又要脚踏实地,既要读万卷书,又要行万里路,坚持知行合一,在实践中学真知、悟真谛,加强磨炼、增长本领。作为一名公务员、法官助理,在工作中应该始终坚持认真谨慎的工作作风,严格遵守法律程序,维护法律尊严。这要求我们认真对待每一个案件的每一个环节,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案件中都能感受到公平公正。社会是不断进步的,法治的发展也是不断进步的,作为法律人要时刻跟上时代的步伐,把握最新的法治观点和审判动态,不断学习、更新、丰富自身的法律知识储备。

农信社新时代新青年 篇9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1前,五四爱国运动开启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 篇章;101年后,当代青年正秉承着脚踏实地、奋进不止的理想信念,以“弄潮儿向涛头立”的澎湃热情和“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坚毅品格,奏响新时代的青春旋律。

理想坚定,才能铸信念之魂。当今社会纷繁复杂,隐藏着各种诱惑,坚守理想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每一个青年唯有将小我融入大我,把个人理想信念与国家、民族、人民的共同理想相结合,始终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坚定“四个自信”,树牢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才能勇立潮头不褪本色,勇做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上谱写出更加辉煌的青春乐章。

立志高远,才能成强国之才。“志”是指引青年前进方向的启明星,是青春迷茫彷徨时照亮希望的灯塔,有大志,才能成大业。周恩来总理在少年时代就立下雄心斗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习近平总书记非常看重青年“立鸿鹄志”,青年当立志,为国作栋梁。对于广大青年而言,唯有只争朝夕、不负韶华,勤奋学习科学知识,紧跟时代开阔视野、拓展思维,才能把爱国热情转化为立足岗位、发奋工作的实际行动,积极投身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践中。

农信社新时代新青年 篇10

关键词:互联网+,高校青年教师,信息素养

前言

“互联网+”是互联网发展的新形态, “互联网+”时代下的高校教育能够发挥互联网在教学资源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 “互联网+教育”是教育信息化的具体体现。教师是教育信息化的实践者, 培养高校教师的信息素养对教育信息化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但当前高校青年教师信息素质不高已经成为了制约高校信息化发展的重要问题, 由此可见对“互联网+”时代下高校青年教师信息素养的研究是十分必要的。

一、高校青年教师信息素养现状

教师信息素养有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三个方面, 以下是从这三个层面出发, 对当前高校青年教师信息素养现状的阐述:

(一) 对信息的使用意识缺乏

当前高校对青年教师信息素养的培养是以信息技术培训和信息知识的使用为主, 对于教师信息意识和信息使用意识的培养比较欠缺, 这主要是人们对于信息素养内涵的理解不足、信息知识培训方式不合理等原因造成的, 致使教师在培训的过程中过于注重信息的形式而失去了信息意识与信息态度, 这对教师信息素养的提高作用有限。

(二) 信息素养培训的系统性不足

教师信息素养的提高时一个长期的过程, 并不能单靠几次技术培训就能达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传统的高校教师信息素养培训是短期性的、阶段性的, 这不符合教师信息素养系统性、长期性的特点, 这种缺乏连贯性的信息素养培训会使得培训效果降低, 有的教师仅仅学了个形式, 对信息素养的内涵并不了解, 致使其在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出现问题[1]。

(三) 信息应用能力不足

大部分教师并没有受到过专业的、系统的现代信息教育的培训, 这就导致其对信息技术的理论认知缺乏, 从而使其具体的信息应用能力不足, 在教学资源管理、教学课程信息化设计等各个方面缺乏专业性;此外, 许多高校教师队伍的年龄结构与知识结构存在弊端, 一些教师对计算机操作技能并不能完全掌握, 对于互联网技术一知半解, 使得其信息应用能力不强, 缺乏“互联网+”时代下从教、执教的基本教学技能。

二、“互联网+”时代下培养高校青年教师信息素养的途径

(一) 完善信息管理机制

制定基础的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 将信息素质纳入到相应指标;通过与职业教育学校以及相关培训机构的合作, 建立完善的培训、考核、认证于一体的信息素养培训基地;每所高校重点培养“互联网+”校园建设的行政领导, 通过举办“教师信息化素养大赛”等形式提升高校青年教师信息素养;将教师信息素养纳入到职业教师资格认证和考核的体系当中。

(二) 提高高校青年教师的信息意识

应当通过教材、互联网以及教学资源的开发, 培养教师查找、利用信息资源的能力和意识, 在具体的教师信息素养培训过程中采用经典的教师教学信息技术应用案例来提升教师对信息的需求;教师可以通过对网络以及计算机的应用充分整合教学资源, 通过PPT课件的制作、CAI课件的制作来培养自身的信息意识。教师应当积极运用互联网技术进行课程的设计、情境的创设, 营造出浓郁的“互联网+”教学氛围, 增加教学中的互动性、趣味性;此外学校可以通过打造信息化硬件设施的方式来提升教师的信息意识。

例如北京航空大学携手AVA打造了60间录播教室, 实现了同步教学视频录制、自动PPT索引、教学资源点播、多方交互等多种信息化功能, 同时实现了各个校区之间的交互式教学, 这充分提升了教师信息化教学的积极性。

(三) 加强信息知识培训

加强教师信息知识培训主要有两种方式: (1) 积极参加组织培训:高校教师应当积极参加各种信息技术培训, 学习相关信息技术知识, 努力提升自身的信息素养, 例如信息技术的基本理论知识培训、课件制作培训以及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学观摩等[2]; (2) 自主研究:教师应当注重自主式的学习和研究, 例如可以阅读信息技术相关杂质、参加网络论坛、参加各种研讨会等等, 这种自主研究的方式能够开阔教师的视野, 增强其培养信息素养的紧迫感, 对教师信息技术与教学课程的整合有着积极的意义。

(四) 提升教师对信息的应用能力

(1) 课程教学网站的开发

课程教学网站的开发是提升教师对信息应用能力的重要途径, 课程教学网站的开发能够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有机结合, 能够帮助教师将自身的教学方式与教学内容以信息化的形式展现出来, 在开发的过程中, 教师在不断搜集、制作、上传教学资料的过程中, 有效提升了其信息的应用能力, 促进了教师信息技术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

(2) 精品课程的建设

精品课程的建设时教师应用信息技术的具体检验, 是整个教育活动中的重要内容。精品课程能够实现在教学与管理中对网络技术的应用, 教师在设计课程的时候可以通过网络课件、授课录像等实现教学资源的共享, 这对于教师信息应用能力的提升有着重要作用。

例如Moodle是当前世界上流行的课程设计管理系统之一, 它能够实现网站管理、学习管理、课程管理三部分功能, 是信息化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方式之一。

三、结论

综上所述, “互联网+”时代下, 高校青年教师信息素养的提升是高校教学质量的有效保证, 高校与高校教师应当明确当前高校青年教师信息素质中的不足之处, 采取有效途径努力提升高校青年教师的信息素质, 肩负起“互联网+”时代下人才教育与培养的重任。

参考文献

[1]张艳.高校新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 2012.

农信社新时代新青年 篇11

弘扬五四精神

新时代

新青年

新使命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这是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对广大青年的殷殷嘱托,也是党中央对新时代青年的目标定位。新时代需要新青年,新青年要有新使命。习总书记的深情寄语就是告诉我们广大青年,要坚定理想信念、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勇做时代的弄潮儿,在实现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100多年前爆发的五四运动留下的最宝贵财富就是为国人所传承的“五四精神”,这100多年来,“五四精神”已成为当代中国青年努力奋斗、不断进取的形象符号,历史虽然已翻过去了100多年,但“五四精神”以其厚重的历史内涵、强大的精神力量一直鼓舞着中华儿女。

一、深刻理解五四精神的时代内涵

五四精神的核心内容为“爱国、进步、民主、科学”。

在新时代,五四精神有了更加积极的内涵。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广大青年对五四运动的最好纪念,就是在党的领导下,勇做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以执着的信念、优良的品德、丰富的知识、过硬的本领,同全国各族人民一道,担负起历史重任,让五四精神放射出更加夺目的时代光芒。”

(一)爱国

爱国主义是我们民族精神的核心。五四运动以全民族的力量高举起爱国主义的伟大旗帜。爱国不是抽象的。对新时代青年而言,就是要厚植家国情怀,把小我的出彩汇入到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历史洪流之中。要有维护祖国统一、反对民族分裂的自觉,有捍卫祖国领土完整的担当。要深刻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当代中国,爱国主义的本质就是坚持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高度统一”。要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及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有高度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巨大成就表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思想理念、人文精神、道德观念能够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深厚滋养。

(二)进步

五四运动激发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追求真理、追求进步的伟大觉醒。新时代青年发扬五四精神要拥抱新思想。五四时期,包括马克思主义在内的各种进步思想在中国广为传播,对瓦解落后愚昧的封建专制思想形成了摧枯拉朽之势,正是受这些进步思想的洗礼,青年们才能够对一切腐朽与落后、黑暗与愚昧说“不”。新时代提出新课题,新课题催生新理论,新理论引领新实践。新时代青年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走好新时代长征路。新时代青年发扬五四精神要担当新使命。五四时期的爱国青年们身处主权沦丧、民族受辱的境遇,主动承担起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使命。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时代呼唤担当,民族振兴是青年的责任”。新时代中国青年既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见证者,更是参与者,应责无旁贷地担当起民族复兴的历史使命。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只有奋斗才能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只有奋斗才能实现人生出彩,只有奋斗才能与新时代同频共振。

(三)民主

五四运动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新中国成立后,社会主义民主在中国的大地上生根、发芽、壮大。党的十八大以来,民主法治建设迈出重大步伐,积极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制度建设全面加强。实践证明,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是维护人民根本利益的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新时代青年发扬五四精神,就要深刻认识我国社会主义民主的优越性。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以及相应的民主选举、民主管理、民主决策、民主监督、民主协商制度,有效保证人民享有更加广泛、更加充实的权利和自由。我国社会主义民主能够最大限度地凝聚共识,画出最大同心圆,是在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在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奋斗实践中逐步形成的,是符合中国国情和需要的民主。

(四)科学

科学是五四精神的重要内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时代中国青年要增强学习紧迫感,如饥似渴、孜孜不倦学习,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努力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努力提高人文素养,在学习中增长知识、锤炼品格,在工作中增长才干、练就本领,以真才实学服务人民,以创新创造贡献国家!”新时代青年发扬五四精神,要培养科学的思维方式。要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培养正确的思维方式,掌握科学方法,更好地认识、分析、解决现实问题。从五四运动至今100多年过去了,马克思主义不仅没有过时,反而愈发彰显出强大的生命力,蕴涵于其中的战略思维、辩证思维等正是解决我国当下改革发展基本问题的科学思维方式。还要学习自然科学知识。五四运动时期,科技落后成为中国被动挨打的重要原因。在五四运动100周年之际,新时代青年不仅要深刻认识建设科技强国的重要意义,而且要夯实科技强国的知识基础。

二、准确把握新时代青年的使命责任

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使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青年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际遇和机缘,每一个青年都要在新时代的条件下谋划人生、创造历史。“新时代中国青年要继续发扬五四精神,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不辜负党的期望、人民期待、民族重托,不辜负我们这个伟大时代。”

(一)青年是推动历史进步的重要主体

纵观人类历史发展,任何一次伟大的社会变革和历史演进都离不开进步青年的积极参与和有力推动。恩格斯在分析德国革命时深刻指出:“实现这一变革的将是德国的青年。”中国近代的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五四运动等历次救亡图存爱国运动,都是大批新青年的振臂疾呼和迅猛行动。红军长征更是一批革命青年创造的历史奇迹,长征开始时9位元帅平均年龄36.5岁,8位大将31.7岁,48位上将25.9岁,157位中将23.8岁。当代中国处于一个前所未有的历史时代,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历史使命,新时代青年必将勇敢地承担起这一神圣使命,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发挥先锋队和排头兵作用,推动中国实现历史跨越。

(二)青年是民族复兴和国家发展的有生力量

意大利哲学家维柯指出:历史和人类生活的评价者是老人,而“各民族的创建者则是青年”。恩格斯也指出:“相信现代的命运不取决于畏惧斗争的瞻前顾后,不取决于老年人习以为常的平庸迟钝,而是取决于青年人崇高奔放的激情。”青年、国家、时代,是相伴相随、彼此助推的。当今中国,青年成长成才的年代,正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时代,个人发展黄金期与国家发展黄金期紧密结合,高度统一。青年的成长成才,必须与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同向而行,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同频共振。

(三)青年是我们党的事业的继承者和开拓者

马克思恩格斯高度重视青年在政党发展中的作用,指出:“人数空前众多的年轻人汇集在我们的旗帜之下,那些支配着我们的思想目前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得到更广泛的发展。”中国共产党始终把青年当作自身发展壮大的生力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代表广大青年、赢得广大青年,依靠广大青年,是我们党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重要保证。”青年是

“我们党的未来希望”。最新统计数据表明,我国18~35岁青年共产党员2254.4万名,占共产党员总数的25.4%,每年新发展青年共产党员160.8万名,占新发展共产党员总数的81.8%。青年已经成为我们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新发展党员的主体构成,也必将成为我党永葆青春活力和旺盛生命力的重要保证。

(四)青年是推动世界和平发展的希望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青年研究的国际信息交流“动员项目”中提出:“青年塑造未来”。青年的发展有着强烈的世界意义,具有塑造世界、塑造未来的深层含义。“国之交在于民之亲”,青年是“民之亲”的重要基础。当代青年在推动国际交往和世界发展方面有着天然的优势。当代青年成长于全球化飞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他们思维开放,价值观更加包容,在跨文化交流中更愿意接受不同民族的文化,对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有着更加深刻的认同,有更加强烈的意愿。面对变革和调整不断加速的当今世界,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局势,我们党着眼于人类社会发展前景,强调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这为新时代青年深化国际交流、参与国际事务提供了重大契机和广阔舞台。青年将在促进国家沟通交流,推动世界和平发展,推进世界文明进步方面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三、新时代青年要传承好五四精神

今天站在新时代和新的历史方位下,我们新时代的青年必须秉承“五四精神”,把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精神贯彻到新时代的实践中去,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不辜负党的期望、人民期待、民族重托,不辜负我们这个伟大时代。

(一)不忘初心,坚定理想信念

理想是人生航行的灯塔,是奋勇前行的原动力。100多年前,北京大学师生在五四运动中站在历史的潮头,掀起了反帝反封建的运动狂潮,积极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为新中国的诞生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力量,也催生出了伟大的“五四精神”。

今天,中国社会因国际环境、社会变革等因素的影响,给当代青年带来了许多冲击,使其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因时而变,主要体现在:一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凭借其发达的科学技术,对我国青年实行“西化”和“分化”政策,采取各种手段进行意识形态领域的渗透;二是我国正处于社会变革时期,社会激烈转型推动着时代的变化,使青年的思想呈现多元化、差异化等特征。面对新时代要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当代青年要不忘初心,树立远大理想,坚定理想信念。习近平总书记曾言: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100多年来,“五四精神”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青年奋发进取,“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成千上万的青年为了理想甚至献出了宝贵生命。因此新时代的青年要以“五四精神”为指引,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把理想信念建立在对科学理论的理性认同上,建立在对新时代我国的基本国情的准确把握上,自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这样将会让青春年华的风貌彰显新时代的特征而更加流光溢彩。

(二)敢为人先,勇挑时代重担

马克思曾言,每个时代都有属于它自己的问题,精准把握并顺利解决它,就会把人类社会创造的理论、思想推向前进,每个不同的时代都会有不同的使命和担当。100多年前的五四运动,面对国破家亡、山河破碎的局面,无数爱国青年勇挑历史重担,敢于直面人生,冲在反帝反封建的最前沿,为新中国的最后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当前,面对新时代的历史使命和重要任务,新青年要有新的时代担当,这份担当是“五四精神”的传承,这份担当是面对着矛盾敢于迎难而上,面对新的问题敢于挺身而出,面对不良风气敢于坚决斗争的精神。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当下,面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正是到了“行百里者半九十”的地步,当代青年特别是青年党员必须要具有对党忠诚、为党尽职、为民造福的政治担当;要具有时不待我、只争朝夕、勇立潮头的历史担当;要有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的责任担当,以饱满的热情、勤勉务实的态度,投入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去,让青春之花永放光芒、永不褪色。

(三)不负韶华,勇于砥砺奋进

在《敬告青年》一书中,陈独秀提出:青年是必须进取而不是退隐的,人生最大的天职乃是奋斗。李大钊则说:青年之文明,奋斗之文明也,与境遇奋斗、与时代奋斗、与经验奋斗。100多年前的五四青年的奋斗精神是“为未来社会之人,不为现在社会之人”。他们高举爱国、民主、科学、进步的旗帜,不畏艰难险阻和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展开顽强的斗争,最终实现中华民族站起来了。

面对时代重任,当代青年应该继承五四运动艰苦奋斗的精神。习近平总书记曾告诫青年,“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成功的背后,永远是艰辛的努力。“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任何成功之事都离不开筚路蓝缕的艰苦奋斗。我们中华民族在本世纪中叶要实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目标,需要靠一代又一代的青年艰苦奋斗,自强不息,要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砥砺前行。“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新时代青年要把个人命运和国家前途紧密结合,从点滴做起,经受锻炼,用勤劳的双手在改革开放的新时代开创出属于自己的一片新天地,创造出无愧于时代的一流业绩,谱写出新时代青年的时代华章。

(四)脚踏实地,掌握过硬本领

100多年前的中国风雨飘摇,民不聊生,当面对内忧外患的困境时,彼时的青年没有退却,而是以强烈的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不断追求进步、追求真理,毅然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正是百年前的青年不断进步,努力学习,追求和探索真理,才让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并使得工人阶级顺利登上历史舞台,推动了中国近代史的发展。

面对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更接近民族复兴的伟大目标,新时代青年应该清楚这样的愿景并非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可以实现的,新时代青年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更应掌握过硬本领。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青年人正是吸收知识的黄金期,让努力学习成为青春远航的动力,让掌握本领成为青春搏击的能量。作为新时代承担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重任的青年,要发扬五四精神,刻苦钻研、努力学习、练就本领,将个人追求与社会进步紧密结合,把“青春梦”与“中国梦”紧密结合,自觉投入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大熔炉中去掌握本领,锻炼自我。努力成为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社会栋梁之材。唯有如此,新时代的青年才能肩负国家和民族的重托。

上一篇:贵州省遵义市安全技术培训中心简介下一篇:纪念中国建国70周年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