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书法

2024-10-17

诗歌书法(共9篇)

诗歌书法 篇1

书法,作为中国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艺术,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古人练书法,不仅仅是为了方便交流,更是一种个人修养的培养。如今,书法又在此基础上被赋予了新时代的含义——与人交流的一种礼貌。写得一手好字,往往能为自己赢得多一些尊重。我起初接触书法并不知道这么多,只是单纯地被富有灵气的文字所吸引。但也许是这份特别的好奇,使我日后爱上了书法。我曾学过一段时间的“软笔书法”,这为我日后的“硬笔书法”打下了基础。在练习书法的过程中,我真正体会到了书法给人带来的一种品格的提升,能让人安静而又不失呆板,始终透着一股子灵气。

也许我的书法不是的,但我确实从中收获了不少。我的硬笔书法曾经多次获得过奖项,得过一等奖,也获过三等奖。在我眼中,荣誉只是一时的,结果也并非是重点,关键在与享受过程的精彩。

如果说“文学与书法”使我的生活丰富多彩,那么我生命中的另外三件——勤奋、热情与执着则是我能坚定追寻梦想的基础与动力。

勤奋是我要求自己的标准。我相信“天才来自百分之一的灵感与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学习的路途漫长而遥远,唯有勤奋的人才能坚持不懈,笑到最后。

热情是学习的催化剂,也是我待人的处世原则。对于学习,我总会使自己保持热情,积极地投入其中;对于身边的同学与朋友,当他们需要我的时候,我会毫不犹豫地尽自己所能帮助他们,“帮助他人是我的快乐之一”。

“为伊消得人憔悴,衣带渐宽终不悔”——执着是我对待学习的态度。学习的道路也许充满荆棘,但这一份执着支持让我坚定地走下去。

学习其实是个快乐的过程,在学习的过程中我找到了自己的价值,也获得了属于自己的一片天。我为学习而奋斗着,也曾收获过“全优生”的称号,这是对我的激励与支持,也是对我的期望与要求。荣誉只属于过去,现在的我,又将为下一个目标而奋斗。

我的五样也许很平凡,但这却包含了我对生活与学习的热枕,它们是我的骄傲。

诗歌书法 篇2

艺术也爱我, 它帮我走向更高的精神境界。

艺术又是相通的。

人类文明在薪火传承中离不开艺术。

我常常以感恩之心对待一切人及一切艺术。他们帮助我逐渐走向诗化、美化、艺术化, 使我的演讲、教育、诗歌、书法都受到了社会的欢迎, 而且分别给我以终身成就奖, 究其原因, 是社会与自然给我以启迪与智慧, 艺术提高了我的创新力, 使我在学习与创作中能够日新, 日日新, 再日新。

今天, 我想讲讲书法与演讲, 乃至教育艺术的互动、递进与联动。书法家们, 不仅仅在书法学习与实践中, 明德诚意正心, 而且还常常以书法作品帮助和教育他人, 这是由于书法具有以文字直接表意的功能, 因而有寓教于艺的作用, 书法家写了书法条幅, 在客观上用艺术来影响人, 为此, 我尽力选择名人诗句, 或自己创作些诗句, 给人以启示。古人说:“写字也是写志”, “学书者有二观:曰观物, 观我, 观物以类情, 观我以通德”。朱光潜先生讲:“书法艺术的符号构成是典型的汉文化现象, 其意义交流则更深层次地体现着中国文化的内质, 书法艺术的道、气、韵、势、力、意等内在艺术意味和审美概念范畴, 具有十分鲜明的中国特色, 书法艺术的意味和文化精神与中国人的哲学意识和宇宙观紧密相联。”为此, 我在演讲时, 上课时, 千方百计使书法与诗歌结合, 又为我所讲的哲理服务, 在讲与教的过程中, 起到了利于听众哲思与审美的作用。

这些年, 我一边研读《易经》、《道德经》、《南华经》, 一边写书法。古人讲艺术包括法、艺、道三境界, 我的理解就是技法、技巧。艺是技法在以美的表现为目的的时候的特殊形式;道, 则是符合艺术规律的精神思想内涵, 也就是特殊的表现风格;法和艺有共性规律, 而道则是追求艺术的本质创造个性化, 道实质上是艺术家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审美观的体现, 这可称之为书外功。

古人讲:“书道自然, 大象无形, 书为心画。”为此, 我千方百计, 把道与艺结合起来, 把书法与诗歌结合起来, 又把诗歌、书法与演讲结合起来。记得古人讲:“法本无法, 贵乎会通。”写字的过程应是消化读书、观察自然的过程, 是把生活哲理与教育统一起来的过程, 是整合、提升、转化的过程。

张向陶在《论诗绝句》中讲:“跃跃诗情, 情在眼前, 聚如风雨散如烟云, 敢为常悟谈何易, 百工纯始自然。”

我经常学习名人书法碑帖, 又深入思考哲人哲理, 所以在写书法条幅时, 既学先人书法艺术, 又向大自然向社会探求哲理, 所以, 我写字的形式也在变化。林散之先生讲:“既学古人又变古, 天机流露出精神”。又有人认为须因规矩忘规矩, 才得纵横似古人。既入帖, 又出帖;既入诗, 又出诗。

既要研习字内功, 又要研习字外功, 我的初衷不是当书法家, 而是以书法、诗歌为工具, 搞好教育艺术。在几万幅书法作品的实践中, 逐渐有了一点点进步, 从呆板到活泼。我曾在读书时, 看到这样几句诗:

“意匠如神变化生, 笔端有力任纵横, 须教自我胸中出, 切忌随人脚后行。”

另外, 我还一再强调, 教育艺术演讲家更要重视书法的实用性与艺术性相结合, 才更利于实现铸魂育才系统工程。

当我讲强化自信力时, 我带着必胜信念写下:

“山阻石栏大江毕竟东流去,

雪辱霜欺梅花依旧向阳开。”

当我讲到在困难面前要充满自信力时, 写下:

“寒雪梅中尽, 春风柳上归。”

当我讲要提高人品时, 我写:

“品若梅花香在骨, 人如秋水玉为神。”

当有人讲生不逢辰时, 我写下:

“生正逢辰, 任重道远。”

当人们讲:“夕阳无限好, 只是近黄昏”时, 我写下:“夕阳无限好, 妙在近黄昏。”

诗歌与书法创作漫谈 篇3

时 间:2012年3月

地 点:中国国家画院

任何一门学科,它的“内”比“外”都要小得多,它自身之外的内容都大大多于它自身的内容,无论研究什么概莫能外。哲学也是如此,哲学是包括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在内的更高层次的一种学问。专门研究哲学的人,用于哲学以外的功夫要远远多于哲学本身。当然研究书法也是这样,为了学好书法,如果仅仅局限于书法本身,从长远来看,不见得能达到很高的水平。所以我们主张“书内书外,艺道并进”,要从艺进入道的层次,进入哲理的层次、人文的层次。

从这样一个角度来看,诗歌与书法的关系是一个很值得讨论的问题,也是研究者一直很重视的课题。今天从我自己写诗的一些体会谈起。有一首五言律诗,题目是《雨夜读》,写我一次特异的经历,现在已经完全想不起来在什么地方,没有人陪同,独自一人在房间里面写了这样一首诗:此地尘嚣远,萧然夜雨声。一灯陪自读,百感警兼程。絮落泥中定,篁抽节上生。驿旁多野草,润我别离情。下面略作解释:“此地尘嚣远”,这个地方已经离开喧嚣的城市很远了;“萧然夜雨声”,“萧然”,有点凄凉的感觉,“夜雨声”,听着晚上下雨的声音;“一灯陪自读,百感警兼程”,“一灯陪自读”,一盏灯陪着我一个人在读书;“百感警兼程”,许许多多的感受,警惕我日夜兼程,就是要继续地走前面的路;“絮落泥中定”,“絮”就是柳絮、花絮,落到泥土的时候,就定下来了。此前柳絮、花絮是到处飞扬的,这时候到了泥土里就不再飞扬了。从这一句我们可以联想到龚自珍的“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落花不是无情的东西,和春泥在一块成了肥料,然后它又使花长得更好;“篁抽节上生”,春天、雨夜,竹子的生长是很旺盛的,所以有个成语叫“雨后春笋”。如果在很安静的情况下,就可以听到竹子上升那种声音;“驿旁多野草”,“驿”,驿站。“驿旁”,我在这里暂时住的地方。“多野草”,住的地方路旁有很多野草;“润我别离情”,“润”字开始用的是安慰的慰,“慰我别离情”。后来想既然下雨,这草肯定湿吧,我觉得“润我别离情”比“慰我别离情”要好。

写完这首诗,没有怎么修改,在非常寂静的环境当中很快就写出来了,字里行间好像微微有一点感伤。后来刘征先生看了说读这首诗有点陈子昂《登幽州台歌》的感觉。拿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跟我比,我不这样想,因为陈子昂太高了,后来又想,如果说从情调、从意境讲也可以。陈子昂的这首诗是他在失意的情况下写的,他想做官,想通过这个途径来报效朝廷,也做一些对老百姓有利的事,这一条仕途之路是过去读书人必经的。但他在仕途上遭到一些挫折,于是在登幽州台的时候,发出了这样的浩叹:“前不见古人”,古人到哪里去了,他说的古人,是三皇五帝、周公、孔子等,把他以前的人都包括里面了;“后不见来者”,未来的人不可见;“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就他一个人,感觉很悲伤,天地那么大。那时候天地的概念跟现在还不一样,那时候头上看到的就是天,天覆盖在地上,天圆地方。而现在天的概念不得了,宇宙大的不得了,银河系里面像太阳这样的恒星就有2000亿个,太阳在宇宙里太普通了,人又何等渺小。那时候连地球的概念还没有呢,只觉得天非常非常大。“念天地之悠悠”,时空是多么不可测呀。我们读他这首诗,想到的是一种意境。这样一种意境,应该说是古往今来很多人都感受过的,是普遍存在的。真正的思想家,必然都有对终极问题的思考,比如说人到底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将来要怎么样?再有对宇宙的思考。宇宙,就是古人所说的天地,“宇宙”这两个字也是早就有的,公元6世纪梁代《千字文》开头即有“天地玄黄,宇宙洪荒”,但那个时候的人对宇宙的理解与现在关于宇宙的概念还相差很远。现代人对宇宙的认识仍然很少,虽然人类又发现了100亿、200亿光年以外的星球,但宇宙中占96%的暗物质、暗能量是看不见的。可见宇宙多么浩瀚,多么不可思议啊!也可以想见,人是很渺小的。而换一个角度讲,人也是伟大的,至少到现在为止,像人类这样的高智能动物还没有被发现。但与宇宙相比,人是很渺小的。我觉得多想想这些问题,对我们有益处,就像康德说的,想想头上的星空和道德法则,时时刻刻心怀敬畏。陈子昂不是哲学家,不是思想家,他是一个诗人,他是作为诗人发出这样一种古今哲人、有思想的人所共有的浩叹。这样来看,有朋友把我的《雨夜读》说成有类似《登幽州台歌》的意境,我觉得也还可以。

由于陈子昂的这首诗,我也想到了其他很多诗,比如柳宗元的《江雪》,这两个字的题目高度概括。诗的题目一般来讲是比较简单的,越简单越好。当然很长的也有,比如说杜甫有的诗,叙述从什么地方到什么地方,经过哪里有什么感想,有几十个字,很长,但一般来讲越短越好。诗的命名可以有很多办法,用诗第一句的头两个字,用诗中的某两三个字做题目都可以。“千山鸟飞绝”,山上的鸟都飞完了;“万径人踪灭”,没有一个人,什么也没有;“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一个特写镜头,对准一只船,有一个老翁在垂钓。他在那里钓什么?鱼没有了,钓雪?雪又怎能钓?这是诗人的想象,作者有没有看到天地之间如此寂寞,只剩一个人在那里钓雪,我觉得并不重要。但这首诗和陈子昂的诗一样,都有一个“独”字—“独怆然而涕下”、“独钓寒江雪”—由天地之大想到人的渺小,这个意境很具体也很悠远。顺便可以说到绘画,绘画、诗歌、书法,都要表达情感,都要有想象力、表现力。陈子昂的诗、柳宗元的诗都极富想象力,都有很高的思维能力,但要画出那种意境却比较难。“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怎么去构图?当然可以一个人背着手站在那里,昂着头,但视觉形象表达不出陈子昂那首诗的意境。这就是诗和画两种不同的艺术的区别。再如画柳宗元的《江雪》诗意,可以画一只船,画一个老翁在钓雪,然后再画一个很大的环境,什么也没有,四周都是雪,但要表达柳宗元诗中那样一种特殊的感觉是很难的。还有李商隐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我也看到有人画了,画一只春蚕吐丝后形成一个茧子,画一支点燃的蜡烛像眼泪一样流淌,但仍然表现不出诗句原有的思想和意境。唐代王维的画是什么样子,现在看不到了,但苏轼说的“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大家都熟悉。比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就很有画意。但只是意境之一种,不是说所有的诗都必有“画意”。随便举个例子:“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分明是借红豆思人,很难借具体形象画出诗意。所以即便王维也并非所有的诗里都有“画”,我们也不要误解必定“诗中有画”才叫好诗。

绘画的语言与诗歌的语言不同,如果一种语言可以用另外一种语言来代替,那么这种语言就没有必要存在了。书法也有独特的,不同于诗歌、绘画的语言。它的语言就是线条,线条按字形有规律地运动。从东汉蔡邕到清末康有为《广艺舟双楫》有许许多多关于书法的譬喻,从日月星辰到花鸟树木,从道释仙佛到男女老幼,无所不包。有人觉得太“玄”,但是也体现了书法意象的特点。书法可以用各种形象作比喻,但最后书法还是书法本身。书法的艺术语言就是它的本身,用别的东西是不能代替的。

书法,是用毛笔书写汉字的一门独立的艺术,是相对于书写的文字内容而独立存在的。要了解书法艺术,首先要对汉字有所认知。从造字角度讲,中国的造字方法通过“六书”来完成,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书画同源”首先指最初的文字是象形文字,用图画表意,后来形、体各异。但书画同源又纳入了笔法相通这一层意思。像日、月、山、水之类真正的象形字很少,会意、形声占很大比重。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说谐声的偏旁多与义相近,又说汉字中有“义存乎音”、“于声得义”,都是有规律性的。现在推广简体字,“馀”简化为“余”。过去有人说书法与诗词之类是“馀事”,将“馀”写成“余”,是不是成为“我的事”呢?这里是否存在汉字“意美”的缺失?好在原来的“馀”字也没有取消吧!“游”与“逰”现在是相通的,古代恐怕只有很少相通。“逰人”与“逰子”“逰山玩水”等,都不用“游”。《晋书·王羲之传》有“游目骋怀”,但在王羲之写的《兰亭序》那里,“游”还是写作“逰”。我体会这两个字的内涵有微妙的区别。人死了,写悼词,原是“輓”字,现在统一用“挽”,我觉得不如以前那个字有独特内涵。汉字还有一个特点,同一个字,动词、名词、形容词、副词,有时是不分的。同一个字,既可以是名词,也可以是形容词,还可以是动词。比如“事情”的“事”,做事情,这个“事”是名词,但是也可以作动词,如“事君”,就是侍候皇帝,给皇帝办事,这里的“事”就是当做动词来用的。“无所事事”,后边的“事”是名词,前边的“事”就是动词,是不是也可以说后一个“事”是名词前一个“事”是动词?中国的文字还有声音美,平上去入、阴平阳平,上去入还可以有阴阳之分。所以四声可以分为八个声,据有人研究还可分更多,我就不懂了。书法艺术主要研究汉字字形的美,难道就不要文词美了?当然要!这是一个综合修养的体现。《兰亭序》是一篇很好的文章,如果文章不好,字不就大为减色了吗?为什么书法家喜欢抄写诗词呢?我想,写诗能同时体现义美、声美、形美,体现了中国汉字综合美的优点,这大概是大家喜欢写诗的原因。

我家里有一份《快乐老人报》,我写的报头。每次看到这个报头,很快乐。但是我的快乐是源于书法吗?如果这几个字不用毛笔写而是用宋体字集成,肯定缺少书法的美感,但它也还是《快乐老人报》,还能给人带来快乐,这就是汉字的字义所发挥的感染力。相反,倘把“快乐”二字取消,甚或改为“忧伤”,请想想又会是怎样的情感反应?孙过庭说王羲之写“乐毅”、“画赞”、《黄庭经》、《太史箴》、“兰亭”有各种不同的感受,我认为那是指文章内容,书法本身不能生发“情多怫郁”、“意涉瑰奇”等情绪。然而写书法的时候难道就没有情感吗?当然有。颜真卿写《祭侄稿》时,难道没有悲愤吗?当然有。但是情感是具体的。一个人失去了恋人会悲痛,失去了父母也悲痛,有人丢了钱心里也难受,今天摔了一跤心里也很难受。面对同一个事情,每一个人的情感又都不一样,都是具体的。同样汉字、书法之于情感的表现,有它的特殊性。笼统地讲,艺术是有意味的形式,意味在不同的艺术里面,也是不一样的,书法跟绘画不一样,跟音乐不一样,跟舞蹈不一样,更不用说跟散文小说不一样。它有意味有情感,书法的情感就是书法艺术所特有的。书法艺术的情感如何体现,这需要深入研究。书法的构成,我认为线是最基本的,再就是结体,无非就是这两方面的结合。再扩大来讲还有篇章,篇章也是结体。如果我们研究书法的对偶范畴会有很多,比如动静、轻重、疏密、大小、快慢、抑扬、虚实、顾盼等等。书法美就纯粹依仗这许多形式因素,给人情绪感染,提高人的审美境界。比如和谐、宁静、奋发、愉悦、畅神……具体到每一种字体,又会有区别。章草没有字体连接,以王羲之为代表的书家把章草变成今草了,所以可以连起来写。孙过庭写《书谱》也是独体,虽是草书,但一个字一个字是分开的。总而言之,书法是表达情感的艺术,书法家的情绪随着所写的文章也会有所波动。但是,书法还是有它自身的规律。我们追求书法的美,不要把书写的文词当“内容”,而把书法当“形式”,要辩证地看,不要简单化。

诗歌、绘画、书法不能互相代替,但在更高、更深的层次上可以相通。相通在哪里呢?我想用古人两句经典的语言来说明,一句是扬雄《法言》中的“书,心画也”,这里的“书”不是书法而是文章,但后来人们都把它跟书法连在一起了。“心画”,用现在的语言表达可以说是“心灵活动的轨迹”,书法就是心灵活动的轨迹。另一句是“诗言志”。这句话要比“书,心画也”早的多,出于《尚书》。“言志”,不就是讲自己的真情实感、讲自己真实的思想吗?一个言志、一个心画,都是要表达人的思想、主观上的情感,这不就表明两者是相通的吗?只是表达方式不一样。恰恰在这根本之点上我们常常做不到。现在有很多作品让你感受不到真情实感,比如写诗就把前人句子套用一下,或者拿一些词语生搬硬套。书法,听说有人从古人墨迹中选字拼凑,合而成篇,看起来似乎写得不错,然而那叫什么创作?古代书家活着要争版权哩!

再进一步讲,诗歌、绘画、书法主要表现人的情感,那么技巧还要不要呢?技巧在诗歌、绘画、书法创作中占到一个什么样的位置呢?要不要“推敲”?古人有一句话,吟诗为了要把一个字想得好,要捻断数茎须。但是王夫之认为推敲没必要,他认为你觉得敲好就是敲好,你觉得推好就是推好。现在我们为什么认为“敲”好呢?敲有声音嘛,一个和尚晚上回来了,在月亮底下推门,无声无息,敲门就有声音,也才有感觉。苏东坡也有这样的词句:“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这时不用敲不行啊。王夫之属于性灵派,他崇尚性灵,推也好、敲也好,别人的心思你怎么知道他是想推呀还是想敲啊,就像说别人做什么梦我怎么能知道,所以他认为没必要,这是一种观点。一般来讲推敲还是要,没有推敲不行的,但最根本的还是靠自己的性灵而定。我在《中华诗词》杂志上读到孙中山、黄兴、邹容、秋瑾的诗,是他们在就义的时候、在告别家人的时候、在战场视死如归时写下来的诗词。他们不是以写诗为专业的诗人,诗也很少,但他们的诗是真实情感的自然流露。正如所谓“喷泉里喷出来的是水,血管里流出来的是血”,他们的诗是真正从血管里流出来的。当时我写了一首诗:“字字苌弘血”,英雄死后血化为碧玉,碧血典故就由此而来;“都从炼狱输”,佛教讲炼狱,从地狱锤炼出来,他们的诗每一个字都是从炼狱当中出来的;“壮心能如此,愧对数茎须”,他们在奋不顾身的时候,告别家人,一切置之度外,在这种情况下,还来得及去推敲吗?还来得及捻断数茎须吗?据说秋瑾在就义的时候有一句诗“秋风秋雨愁煞人”,从她的全部人生看这句诗,她就是真正的诗人。他们的诗尽管没有很好地去推敲,也不以诗名世,但他(她)们是真正的诗人。我们整天琢磨作诗,却没有抒发出真正的感情来,应该感到有愧,“愧对数茎须”。

我们重视艺术,有人说艺术是我们的第二生命,我说艺术应是我们生命的全部。一个人的生命什么样,他的艺术就是什么样。人的生命达到何等的高度,他的艺术就达到何等的高度。但在基本的作诗、作字上没有达到应有的高度,就要进入道,怎么可能呢?写诗如果连基本的平仄都没掌握好,怎么能够进入高境界呢?反过来说,如果一开始就没有一个高境界,那么即便掌握了基本技法,诗、书的格调也高不了。我本人对自己的起点评估不高,看以往作品甚至追悔莫及,但自认为对艺术始终抱着真挚的追求。诗词要讲节奏,“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就是节奏,这是一个层面。另一个层面,意境中内含节奏。像我写的诗“絮落泥中定”“篁抽节上生”动静结合,这也是节奏。还要看到词语的节奏。崔护的诗:“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一般来讲,诗词中是不赞成重复词语的,但是他为什么重复呢?这首诗前面出现了“人面桃花”,第三句里面又有“人面”,第四句里面又有“桃花”,他心里感到很惆怅啊,这里面就有节奏。第三句有“人面”,如若没有后面的“桃花”,先不说内容,单从节奏来讲,这首诗就大为减色。再如“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一连三个黄鹤,这也是一个例子。诗的节奏,一般七字句的是二/二/二/一,的当、的当、的当、锵。或者是四/三,当当当当、锵锵锵。“去年今日/此门中”,四/三;去年/今日/此门/中,二/二/二/一,都有节奏。五字句是二/二/一或二/三。我个人体会,有时同一首诗二/二/一或二/三都能用,比如前面提到的《江雪》。但像《红豆诗》只适合二/三,即“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诗离不开节奏,书法也讲节奏。罗丹谈艺术有这样的说法,一条线贯穿始终,贯穿到万物,我们的书法就一条线贯穿始终。中间不是有断的吗?但是有一句话叫做字断意不断,欲断还连。孙过庭的《书谱》,没有两个字相连笔的,但它整个气是相连接的,这与诗词中的节奏有异曲同工之妙。

书法中几字连体结构,大体是从王羲之那个时代开始的。王羲之的书法有时连着写几个字,就像音乐由好几个音符合成一拍,一个字的笔画比较粗,另外几个笔画就要细一点,一个地方字长,另外地方的字就要短一点,这样互相呼应形成和谐的总体。和谐不是平均对待,铁板一块,和谐是多因素的融合,形成一个总体,这才叫和谐。这里有我的两件书法作品,一件写的是“闢地成园看五水汇流豪唱灌江东去,敬神仰圣访千古遗迹笑谈名著西逰”。“园”字外框写成偏方的,“园”字外框就写成偏圆的;“闢”字用得比较重,到了“地”字就细一点;“成”字比较重一点,“园”字再那么重就不行;“灌江东去”,“东字”转折比较方,是因为考虑到前面有的地方比较圆;“敬神仰”,“敬神”取竖势,“仰”就比较歪一点了;“遗”字写法有一些想法,打破了常规;“名著西逰”,“逰”字走之的写法和“遗”字有区别,多少有些呼应的意思。两个走之,如果写得一样,就缺少了变化。如果完全不一样,又显得没有呼应。另一件写的是杜甫《登高》诗:“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这张字第一行“猿”字比较大一点,到后面还要有字和它呼应一下,比如第三行倒数那个“年”字,和它就有呼应。就像崔护诗“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没有后面的桃花和前面的桃花呼应,这首诗就会感觉不完美。一位俄罗斯作家说过,如果在多幕剧的前面出现一条枪,后面就要听到枪声,否则枪就是多余的道具了。书法的笔法,有人主张多用中锋,但绝对的中锋没有,即便八大山人也不是笔笔中锋,笔笔中锋不存在。中锋好在哪里,为什么要追求用中锋?可能中锋比较有力度,大篆的中锋非常浑厚有力,是很美的。但不要有一个机械的固定的看法,有人认为“细如游丝”也是美的。

前面说到吟诗为了一个字捻断数茎须这样一种创作精神,在艺术创作中,这种基本功还是要的,这里我讲几个关于书法基本功的问题。

有论者认为书法的基本功就是写字。这个观点听起来似乎无可非议,字没写好还搞什么书法?但是书法的基本功会不会仅仅就是写字呢?我觉得我们要做的基本功是书法艺术的基本功,不仅仅是“写字”可以全部包括的,也不要用楷字的基本功来置换整个书法的基本功。比如书法和绘画都讲形和神的关系,没有形就谈不上神。每一个人都有一个形,把形去掉,还有什么神?没有无神的形,也没有无形的神,形和神是分不开的。所以当我们谈到书法基本功的时候,必须要认识到我们说的基本功是书法“艺术”的基本功。

再一点,其实练习书法基本功可以从多方面入手。一般说从楷书入手比较好,楷书在真书中成熟最晚,有多种笔法。篆书也可以用来练基本功。刘海粟先生告诉我,康有为曾对他说练书法就从篆书入手。为什么呢?因为篆书是书法的源头,而且篆书的笔法都是中锋。这也是一种方法。另外大家有一个误解,好像懂真书就有了基本功,那么行书、草书的基本功到哪里去了呢?或者是练了篆书,楷书、隶书的基本功到哪里去了呢?其实各种书体都有特殊的基本功。草书有草书的基本功,草书的基本功就是草书怎么写。这个还不够,如果把一笔分为笔法、笔势、笔意多种层次,那就能发挥草书的魅力。草书有笔势,有笔的走向,还有笔意、转折,篇章的总体结构很重要,其余各种书体也都如此,不过在草书更突出。孙过庭《书谱》在这方面有很多论述。真书写好了,其他书体就一定能写好吗?不能那么说。有人说真书还没练好,怎么练行草啊?照这样说,真书这一辈子什么时候能练好啊?是不是我一辈子练不好真书就不能写行草书啊?或者说我楷书没写好,就不能写篆隶啊?这些问题都是需要厘清的。有人貌似重视基本功,其实自己没有弄通,吓唬人。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真草隶篆、章草和今草不能掺和,这种说法其实是不对的。很多好的作品都是在互相融合中形成的,大家之作由一种风格向另一种风格转化的过程中,会出现一些亮点,出现精彩的东西。草书可以当楷书看,楷书也可以当草书看,都有共同的地方,不要把各种字体简单地对立起来,割裂开来,要善于“融化”。大书法家没有不讲究融合的。各种书体说到最终是“一笔”,弄通“一笔”,各路皆通,不然便是“死法”。融合最关键的是不同字体在一起要和谐,做到如行云流水,天然无雕饰。20世纪80年代我临《散氏盘》后跋:“此西周传世之宝,余以金文中草书视之。”基本功是毕生的事,齐白石到晚年还在临不知名的《曹子建碑》,写得很好。他把临帖看成一种对于创作的补充和内在的需要,是一种兴趣。像王铎那样写阁帖,已经不叫临了,因为他太熟练了。基本功的问题不要看得很死,各种艺术的融通是相对的。有时人家问我临什么帖,我说我有时不太注意临帖,其实我不是没有临,我有自己的一些方法。我觉得我在哪一方面需要,或者在哪一方面有兴趣,就特地临摹一段时间加以吸收,然后再按照创作需要补充不足。学古人字不要只盯住几种名头大的,还要看是否适合自己的兴趣。说句笑话,光看名头大是不是有“势利”的嫌疑?

前面讲到诗词的节奏,那么懂了诗的节奏,是不是就懂得了书法的节奏呢?未必。诗词的节奏和书法的节奏,是两种不同的节奏,有共同点也有区别,是两种不同的表现方式。否则,书法也就不是书法,诗也就不是诗了。所以写一首诗,不能要求诗的节奏与书法的节奏同步。我不同意把书法当成书写文词的形式,因为这在理论上是背谬的。但是如果深入体会诗词与各种艺术的节奏感,潜藏到意识的深处,在我们的创作中肯定是有益处的。前面提到我写的那首诗“此地尘嚣远……”为什么我在那样一种特定情况下,一首诗会在潜意识中流露出来呢?这应该归功于平常的深入积淀,有了积淀,在特定的情况下它就会流露出来了。毛主席谈他写《清平乐·娄山关》,结尾“苍山如海,残阳如血”,是长期军役生活中体会得来的,我们不要狭隘地看作仅仅是度娄山关那天傍晚的事。

书法老师谈怎样学好书法 篇4

近日,小编怀着对学习书法的诸多问题采访了在巨人书法学习班授课多年的书法名师金老师及马老师,他们以长年对书法艺术研究的心得及丰富的教学经验认真地解答了我们关于“他们本人是如何走上书法之路、在学习书法时准备笔、墨、纸、砚的一些要求、练习书法的时间和频率、以及需要注意的各种关键所在、还有巨人书法教育具备的优势“等问题,下面我们就相同的问题综合了两位老师的回答,希望对所有书法爱好者能有所裨益。小编:请问您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学习书法的?是自己主动的还是家长要求的? 金老师:大概小学3年级左右吧,当时是出于爱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马老师:发生兴趣时是从17岁开始,也是自己主动学的,因为当时同桌同学写了一笔

漂亮的字,心里很羡慕,于是暗下决心也要学书法。

小编:那么您开始学习书法以后面临的问题都是什么呢?

金老师:当时我是从软笔开始学起的,但是很可惜,那时我并没有跟老师学习,而是

自作聪明地“盲修瞎练”,一段时间后才恍然发现我走了许多弯路,在几年时间里盲目肤浅地“乱写”。实际上,学习书法是需要老师指点的,往往老师的一句话就能顶得上学生私下好几年的练习。

马老师:我在高中时期有软笔书法的兴趣班,每周六我都去学习。软笔书法的学习是

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现在回想好像没有遇到过太大的困难,每次的一点点小进步都会得到老师的赞许,同时会使我非常欣喜。但是在软笔向硬笔过度的过程是很令我难忘的,在软笔书法有了一些起色以后,会对自己的硬笔也有相应的要求,可是实际情况却与想象中的差距很大。这种拉扯感使我确定——系统的学习硬笔书法也是相当有必要的(比仅仅单学软笔的效果好很多)。另外,我学习书法的时间相对较晚,这对我来说是一个残酷的现实。起步时间比别人晚了十多年,致使手上的功夫和同龄人相去甚远。只能在课余时间更多的练习,才能慢慢缩小与其他人的差距。因此如果条件允许,越早接触书法越受益。

小编:在学习书法过程中,每天都练习吗?练习书写对你们来说是一件枯燥的事情吗? 金老师:书法对我来说是一种爱好,每天一有时间就会主动的练习,一般最少半小时,那是一种愉悦的过程。对我来说练习书法并不是一种负担,何况我练习书法的时间都是在闲暇时间里抽出来的,感觉如果不在这半小时动动笔,时间也会无谓的浪费过去,做不了什么有用的事。

马老师:刚学书法的时候已经是临近高考了,课业比较重,不能每天都练,我把练习

书法当成是一种良药,学习学得头晕脑胀的时候就写写毛笔字,立刻就神清气

爽、心绪宁静下来了,非常享受。同时我也和金老师有同感,很多练习时间都是从休息时间中挤出来的,而休息效果会比单纯的看电视、睡觉或者发呆什么的要好很多倍。

小编:书法给你们带来了什么?

金老师:让自己的性格变得沉稳淡定了,因为书法需要不急不躁的状态,多年的练习

书法,就会把本来急躁的性格慢慢磨平,变得有耐心,做事时也会更加的严谨和细致。另外,自从学习书法以后,我的书写功夫慢慢成为一种让我引以为豪的本领,老师让我负责黑板报、把我的作业本当做书写的范本等等,让我获得了很多荣誉。

马老师:分为两方面,一方面是比较实际的收益,它使我掌握了一门技能,很自然的就从大众中凸显出来,让我变得更有自信。而且让我有了一种安全感,认为至少在将来不会因为一无所能而挨饿。另一方面是比较抽象的收益,通过书法可

以被动的接触到更多的传统文化,增加了人的内在底蕴;同时使性格变得平和。小编:您在授课中发现孩子通过书法的学习获得了什么样的改变?

金老师:我接触的很多家长是出于几种目的让孩子来学书法的,一种是为了纠正孩子

书写习惯;一种是为了让孩子规范书写的格式及方法;还有就是为了沉淀孩子浮躁的性格。孩子们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都能收到很好的效果。比如有很多小同学刚来的时候,课堂纪律非常差,不听老师讲,自己乱写,在座位上还很随便,但是经过了一段时间的学习,性格慢慢的沉淀下来,增加了专注力和耐心,也对书法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课堂纪律明显改观了。现在很多孩子都面临一个不大不小的问题,他们都能不出错的把字写对,但是想让他们写得漂亮工整就很难了,原因是他们不知道怎样写才算工整和规范。孩子们学会了规范书写的方法以后,写字的美观程度让他们自己都赞叹不已。

马老师:书法的学习有一个特点,每节课和每次练习都是可以出作品的,看得见摸得

着,可以使孩子得到一种具体的成就感。而其它一些科目获得的知识是抽象的,孩子掌握以后不如书法获得的成就感那样具体,因此孩子每次都能看到自己一点一滴的进步,使他们能有一个很明显的对比,增加了孩子的动力。

比如有一个小女孩刚来的时候性格很内向,课堂上的表现不自信,通过一

段时间的学习,她表现得越来越自信,发言踊跃,并且性格也变得开朗了许多。还有一种情况发生的也很多,有一些孩子刚来的时候对书法一无所知,是

被家长以学习美术或者其它科目的名义骗来的,开始很抗拒,但是经过几节课对书法的了解逐渐发生了兴趣,不仅不抗拒而且还慢慢的热爱上了书法。

小编:软笔书法和硬笔书法的区别是什么?初学者该从哪种书法开始着手学习? 金老师:硬笔书法包括钢笔、圆珠笔、铅笔等硬性笔尖所书写的作品。软笔书法通常

是指毛笔书法,也就是笔尖是柔软的,还包括一些人自制的软性书写工具。

在技法上,软笔书法需要注重更多的技巧,更具可观赏性和艺术性;但在实用性上,学习硬笔书法的效果相对见效快一些,比如纠正坐姿、规范书写、加快书写速度等等。实际上软硬笔之间是相通的,它们都可以相互影响,无论先学哪种书法,最终都是殊途同归的,如果有条件的话,提倡软硬笔同时学习,可以达到最好的效果。

马老师:硬笔书法在社会上和生活中的功用更为明显一些,具有相对高的实用性;软

笔书法更具艺术性,可以寄托自己的精神世界。

需要强调的是,有很多孩子是从软笔学起的,因为在技法上和硬笔有所

区别,所以向硬笔过度的时候会发生一些问题,和我之前提起的问题相同,此时最好有一个老师指点一下,相对来说会适应得比较快。

小编:您会给学习书法的同学一些什么提醒呢?

金老师:首先说一下材料的准备:在软笔方面纸在入门时最好选择毛边纸,其价格比

较便宜,而且效果相对不差;如果不考虑价格因素,可以一直选用宣纸,它的效果更好,而且如果练习时幸运写出了一笔好字,可以直接装裱成为艺术品。墨就选用一般的墨汁即可,不建议初学者使用墨块和砚台,不仅浪费时间,而且如果没有深入研究,磨出的墨也未必很好用。

笔对初学者来说最好选用软硬适中的“兼毫笔”,狼毫比较硬,羊毫比较

软,用兼毫最合适。笔的大小也要适中,因为字写得太大或者太小都是需要功力的,对初学者来说有相对的难度。

硬笔方面的材料就是铅笔和钢笔了,铅笔用HB和2B就可以,家长不要纠

结到底该用铅笔还是钢笔上,一般来说,只要铅笔用好了,钢笔自然就没问题了。

在练字时间上硬笔方面不用很刻板,虽然老师要求每天都要练,不过其实不

用拿出特定的时间,只要在写作业的时候把所学应用到书写上,哪怕是最后一行很认真的写,都能起到练习的作用。关键不在量而在于用心,将所学的技法能有所应用。

在软笔方面,每天拿出半小时就可以,因为并不枯燥,完全可以把练习当

成是一种放松。

马老师:在材料上的选择不必可以追求高档和奢华,所有的材料在品质上的追求都是

永无止境的。一言以蔽之,在书法的道路上,如果忽略了对技法和笔下功夫的追求,而一味的注重外在,那就有些舍本逐末了。

在软笔方面,入门时关于写大字还是写小字的问题,金老师说得很对,苏

东坡就曾说:“大字难于结密而无间,小字难于宽绰而有余”,无论是很大还是很小都是有难度的,在练字时适中最好,随着功力的增加逐渐可以有针对性的进行练习。

无论学习书法还是任何其他的技能,最重要是培养习惯。练习书写的习惯

一旦养成,想写成一笔好字将不是难事。

最后想给一些年龄比较小的书法入门者的家长一些建议,其实年龄小是一

个优势,只要能握住笔,年龄越小对孩子越受益。但是家长需要注意的是,在孩子写字时,不要一出错就提醒,因为孩子出错是在所难免的,而如果家长总是频繁的提醒,会让孩子产生逆反心理,反而会适得其反。相似的问题出过几次以后,可以适当的提醒一下即可。

小编:两位老师都是巨人教育旗下的名师,那么巨人在书法学习上具有什么优势呢? 金老师:巨人教育是教育界的巨头,具有教育点分布广、师资力量强、教育理念与时

俱进等特点,这是其他教育机构所无法比拟的。在书法教育方面,巨人的老师全是来自“北师大”、“首师大”以及“央美” 书法专业毕业的研究生和一些一线的优秀名师,在书法方面都是具有超过10年以上的研究经验,在专业领域里的建树不可小视。

在教材方面,巨人专门开辟了书法教研室进行独立研究书法教材,无论从

书法技能还是在孩子的接受能力上,教育理念都是经过再三的研究和不断的创新,不会因为教材陈旧致使孩子失去兴趣。

教师在授课中也能根据每个孩子的独有的特点及对技法的掌握程度进行一对

一的指点,实行在小班制中达到完美的一对一教学。

马老师:巨人教育作为一个教育机构,具有一个非常可贵的特色,这样的机构并没有

我爱书法-学写书法作文800字 篇5

记得那是我七岁之时,爸爸开始让我练习毛笔书法。起初,我并不认真学习,只觉得那太难了。于是,我随心所欲地写着混日子。爸爸语重心长地对我说:“孩子,毛笔书法是我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化精粹,现在有许多外国人都在学习毛笔书法,作为炎黄子孙的我们怎能不认真学习这一艺术瑰宝呢?”话毕,爸爸将宣纸取出,开始蘸墨运笔:只见一个个粗犷豪放又不失灵动的大字在起起落落、忽顿忽折的笔锋下闪现:为我中华,扬我国粹。瞬间,我被震撼了!那八个大字如火一般灼烧着我的心,我下定决心要勤奋苦学。

就这样,我开始每天十分认真地跟着爸爸练习毛笔字。可我的字总是歪歪扭扭,像是一条条蠕动的蚯蚓,傻大黑粗,十分难看!我有些泄气了。爸爸劝导我:“学习贵在坚持!”在爸爸的鼓励下,我又开始专注勤学。每当有小小的进步,每当听到爸爸的夸奖,我的心就像喝了蜜一样甜。一直到了三年级,我在中心校毛笔书法竞赛中展露头角,得了一等奖。爸爸高兴极了,让我到一位姓庄的老师那儿学习毛笔书法。

我对毛笔书法的狂热掀至巅峰。在庄老师那里,我开始学习宽舒圆满、雍容大度的颜体字帖,对我国这一博大精深的艺术瑰宝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我愈发热爱这一传统文化,达到了一种忘我的境界,特别是在每年暑假,酷暑难耐,我避开了空调和电视的诱惑,耐着近40度的高温,一练就是三四个小时,常常练得汗流夹背,手指发酸发痛,但“功夫不负有心人”,我的书法技艺有了更高的突破。去年,我被颜厝镇书法协会特聘为会员,成为颜厝镇年龄最小的书法协会会员。

直到现在,我仍坚持每天练习毛笔书法,做这件事,成了我无穷的乐趣。当我徜徉在无尽书法境界之中时,当我流连在灵动流畅、顿挫抑扬的笔画之中时,当我陶醉在一张张或精致小巧或豪放大气的作品之中时,我的心就会平静如水。在书法中倾听―――流水潺潺、林间鸟语;在书法中追寻――幽野仙境、世外桃源,我的身心沉醉在其中,世界也变得美好起来。

谈书法教学中书法欣赏的作用 篇6

关键词:书法教学,书法欣赏,作用

在书法教学中,如何提高书法欣赏能力,是每一位书法教育者,欣赏者包括书法者本人所面临的一个重要的问题。书法欣赏能力的培养,需要长期坚持,还要指导有方。书法本身除了具有特殊的形体结构外,书法作品的艺术风格和作者对书法所表达的意境、神韵等的美学观念丰富多彩,值得深思和探索。因此,书法欣赏在书法教学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书法欣赏的重要性

从书法欣赏方面来看,一件书法作品的展现,其实就是作者情感、志趣、意愿的表露。从书法业界来看,无论哪一件优秀书法作品,它都具有非常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这也是作者运用墨色线条的各种表现手法,在表达自己丰富的内心情感和独特的精神气质。不同书法作者有不同的情趣爱好及审美观,因而导致了书法欣赏的差异。书法作为一门古老的艺术,源自于生活,来源于人们内心和情感世界多彩的变化,书法的爱好者也很广泛。一般来说,书法者的创作水平和欣赏水平基本上会保持同步。一般达到一定高度的书法创作水平者,对于书法欣赏的能力也是不可小看的。而这种既懂书法创作又懂书法欣赏的人,在目前看来还是只局限在书法界搞书法创作的书法家和书法爱好者。而非从事书法爱好与创作的人真正懂欣赏的还不多,大部分人对书法都只是看看而已,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更无法从美学的角度上对书法作品进行深层次地分析。因此,在书法教学中,要提高书法欣赏能力。

二、在教学中书法欣赏的作用

中国的书法博大精深,包罗万象,涉及面非常广泛,在书法教学中必须抓住侧重点,重点培养书法者对于书法欣赏的能力。如何提高书法欣赏力,对于培养书法创作者的欣赏能力来说,书法创作者应该不断地加深书法的理论研究和书法的实践创作, 其自身的欣赏水平才会随之提高。而对于广大书法爱好者和学习者来说,提高书法欣赏能力的唯一途径就是通过书法教育。如何在教学中引起书法学习者的兴趣,提高书法欣赏水平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在普通的书法教学中,要提高书法欣赏能力,最重要的一点是要让书法者了解书法,从而对书法进行欣赏和品味。书法都是从了解开始的,当然在了解与欣赏的同时,因欣赏者各自的审美观不同,尤其是个人的文化水平和艺术修养的差异,相同的教学方法和书法教育,取得相同的书法水平。

教学者在教学过程中,将重点放在培养学习者“会欣赏书法”的这个点上。而传统的教学方式是将重点放在对书法写作方法和技巧的把握上。现代书法教学中,除了让学习者掌握书法写作的方法和技巧以外,还要通过各种书法教育的方式掌握书法的内在含义,真正领略书法内在的风采。例如,我们自己不会跳孔雀舞或者芭蕾舞,但是照样能欣赏和感觉出舞蹈的高雅和优美,就像领会舞蹈者的每一个故事一样。书法欣赏也有比其他艺术更难的因素,教学中要加强书法欣赏能力培养。

教学者在教学中必须向学习书法者教授书法的基础内容和知识。例如,什么是书法,书法艺术和创作与一般的钢笔或者铅笔写字有什么区别,书法有哪些基本表现形式,书法的本质和特征及书法美的创造和欣赏等。这些基础或者深入的书法知识都通过教学者在书法教育中进行传授和培养。

在书法教学中,将书法教学和培养艺术素养相结合。书法创作水平的提高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学者面对广大的书法学习者和爱好者,不能只是停留在写字的阶段概念上。教育书法学习者懂得如何欣赏书法的方法,以及欣赏在教学过程中,教学者要像培养和教育初学书法的人一样,从基础着手,掌握基本的书法写法和方式,打好书法创作的基础,在让初学者追求基本功的熟练掌握和运用外,去创新和树立自己的风格。教学者在教学中也要区分学习者的层次,对于书法创作者,书法对于他们来说就是追求文化艺术和本身的鉴赏水平的提升和飞跃。创作者的书法不同于初学者,他们一般会倾向于群体的情感表达和抒发。

一个时代的艺术不能只是为艺术而艺术,而要看作是为满足一代人的需求,为这个时代而服务。同时教学者和书法创作者,更应当积极带动和传递这个时代的艺术风格,重视书法艺术创作和欣赏的大众化和普及性。

在书法教学过程中,通过书法教育使学习者对书法欣赏水平和创作水平有进一步提高,学习者的欣赏水平提高了,同时也对书法创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创作水平提高了,也对欣赏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书法的欣赏水平和创作水平是相辅相成的。这是一个不断循环往复的过程,也让教学者在书法教学的每个阶段都有新的内容去探讨和研究,从而适应更高层次的欣赏水平。

诗歌书法 篇7

一、对字的结构有贡献(指创新)者会取得巨大成功

魏碑书法作品的结构内紧外松、剑戟森严,颜真卿的楷书结构外紧内松、宽博厚重,柳公权的楷书结构内紧外松、结体由中心向四周辐射,黄庭坚行书作品的结体呈辐射状、横画一波三折、赵孟頫的行楷书,启功楷书作品的黄金分割率、结字如悬崖置屋牢、于右任沙孟海的碑体行草等等都是这一规律的具体体现,他们在书法上都取得了极大的成功。

二、欲創新字体(指改变字的书写方式)者影响凸显一时但很难长久

历史上的蝌蚪书、飞白书、游丝书、郑板桥的六分半书、金农的漆书等都是某个时代的特定产物,在当时风光无限,但对当世或者后世的影响微乎其微,虽不能说其昙花一现,但仍觉是昨日黄花,当代的舒同的七分半书、张海的草隶、韩天衡的草篆、鲍贤伦放大的汉简可能会有这种倾向,不相信,您想想,现在谁在学这些书体? 学这些书体的人,取得点成就的又有几个人呢?

三、在用墨方面有贡献者会取得突出成就

子瞻善浓墨、玄宰善淡墨、觉斯用涨墨、浓墨宰相刘罗锅淡墨探花王梦楼、黄质善积墨、三痴善破墨、它山善焦墨,等等,这些人在书法上无一例外的都取得了突出成就,有的人则是绘画方面的一代宗师。

四、流传下来的墨迹作品99.99%由浓墨写就

从出土的楼兰残纸到陆机的平复帖、从王右军的兰亭序到王洵的伯远帖,从智永的正草千字文墨迹到释怀素的自叙帖,从颜真卿的祭侄文稿到苏东坡的黄州寒食帖、从从杨凝式的韭花帖到米元章的蜀素帖,从赵孟頫的三门记到吴老缶的石鼓文,从残转破瓦到汉简遗迹,等等,这些作品皆为浓墨书写,用淡墨书写的经典作品少之又少。

五、书法不是一种专业

历史上也没有一个专业书法家。钟繇任宰相、太傅,王羲之任右军将军、会稽内史,王献之任中书令(宰相级),颜真卿任平原太守、吏部尚书、太子太师,杨凝式任少傅、少师、太子太保、左仆(宰相)、卒赠太子太傅,苏东坡是吏部尚书,更是大文学家,书法乃余事之余事,赵佶、赵构都是皇帝,搞了一辈子的“行政”、毛泽东是大军事家、大政治家、鲁迅是大文学家、大思想家,也都是真正的大书法家;近代以书法著名的沈曾植、康有为、李瑞清、谭延阖、于右任、谢无量等实际上皆不以书法为业,他们是政治家、外交家、教育家、诗人、文学家、齐白石、黄宾虹是大画家,启功先生自己也认为自己不是书法家,他们都在书法上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是他们没有一个人是专业书法家,这一点是令当今众多的书法博士后以及书法博士们非常汗颜的。

六、乱世出英雄

钟太傅生活在三分魏蜀吴的时代,王逸少生活在东晋十六国的时代,颜真卿生活在安史之乱的时代,米芾生活在靖康之变的北宋末期,杨凝式生活在五代时期,赵孟頫生活在南宋灭、元朝兴的时代,王铎、傅山、倪元璐、黄道周、张二水生活在明末清初,沈曾植、康有为、吴昌硕、郑孝胥等人生活在清末民初,这些时代有一个特点,就是都不怎么太平,但是这些人的书法水平却异样的高超,用郑午昌的话说,“我国每当乱世,美术受其反映,往往呈灿烂之观。”书法创作似乎亦不例外。

七、流传的经典墨迹基本都符合“带燥方润、将浓遂枯”的原则

王羲之的兰亭集序、颜真卿的祭侄文稿、苏东坡的黄州寒食帖,张旭的古诗四贴、怀素的千字文、李建中的土母帖以及明清诸家法帖,近现代的康有为、沈尹默、谢无量、陆维钊以及赵朴初等人的作品皆符合这个特点,一味追求枯笔、飞白、用笔毛糙、线条中糠、徒具“画皮”之表(郑志刚语)的王镛等人要注意了。

八、碑帖墨迹普及的越广泛,开宗立派的名家则越少

宋代造纸术的改善使得纸质流传的书法作品多了起来,但自从宋元以降,各个朝代出现的书法名家越来越少,大宋两朝接近300年的历史,出现的名家也就宋四家等不多几人,元朝则只有赵孟頫、鲜于枢等人,清朝篆隶中兴,真正开宗立派的也就邓石如、伊秉绶等人,和唐朝楷书方面有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颜真卿、柳公权,草书方面有张旭、怀素、贺知章、孙过庭,篆书方面有李阳冰,行书方面有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等人相比,后世这些人总有些逊色。在当代,随着印刷技术的发展和人们经济水平的提高,以前人们难得一见的名碑名帖已“飞如寻常百姓家”,13亿中国人,好几亿个家庭,几乎家家有字帖,但是,建国后出现的书法名家是在是少之有少,从1949到现在,已经63年的历史了,这段时间当中出来几个书法名家呢?要知道,王羲之是58岁、王宠是39岁、白蕉是62岁寿终正寝的。这当中有个例外,民国期间,碑帖的普及也很广泛,但是这时期出现的书法名家却比建国后出现的书法名家多的多。

九、太平盛世时期的书法名家比战乱时期的少之又少

一些成就杰出的书法家多数不是生活在政治经济繁荣的盛世,恰恰相反,他们生活在社会动乱的衰世。翻开历史,这类情况随处可见,处于非盛世的环境之下,社会思想容易发生变化,文人士大夫的生活容易出现种种不同的遭遇,其人生观也容易发生明显的变化,从而形成独特的个性,对他们来说,书法可以像音乐和诗歌那样用来表达他们的情感,而且较之音乐和诗歌来得更加隐晦。看了这条,第八条就容易理解了,也就可以理解民国时期出现的书法名家为什么会那么多了。

十、文化修养决定书法作品的创作质量

我爱书法-学写书法作文800字 篇8

书法不仅是中国文化的代表,更是中国的瑰宝。我也算是一个对书法有点了解的人。书法他包括执笔、运笔、点画、结构、布局等内容。你要学起来还真不容易!不过,只要你掌握了他的写法,学起来就事半功倍了。例如:执笔时指要实,掌要虚五只手指要齐力。你学书法最基本的活动是要写字,起初不求写得妙笔生花,但起码的要求是要写得规范、整洁、清楚,让人看了乐于接受。如果把字写得杂乱无章,随心所欲,令人无法辨认,那就失去了书法所蕴含内在意义。现在,商标、广告、标语、对联、字画条副,都离不开书法,可见,不光是我,书法也受到广大的人们所欣赏和喜爱。

我不但爱书法的博大精深,更爱书法的艺术性。书法的点画、结构和形体与其它文字不同。它变化微妙,形态不一,通过点画线条的强弱、浓淡、粗细等丰富变化,以书写的内容字形字距和行间的分布,构成优美的章法布局,有的似玉琢冰雕,有的似奇峰突起,有的俊秀俏丽,有的气势豪放,这些都有使书写文字带上了强烈的艺术色彩。书法已是中华民族艺术一枝不败的鲜花,令我们世人欣慰,从中领略其精神风度。练书法对人的心理和生理方面都有一定的调节和锻炼作用,久而久之,可使人灵心焕发。书法不但有益身心健康,还可以陶冶人们的情操。

其中,我熟悉的书法家王羲之、欧阳询、颜真卿、苏轼、柳公权……书法精髓练至炉火纯青,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境界。我较喜欢王羲之的字,笔法秀逸,墨彩艳发,令人动心骇目,至今还有许许多多书法家在模仿王羲之的子呢。而对欧阳询的字也是情有独钟,笔法则平正中见险绝,于规矩中见飘逸,笔画穿插,安排妥贴,笔力险劲,结构独异,后人称为“欧体”。至于其他独树一帜的大书法家我也就不一一介绍了。我也时不时地将各种各样优秀的作品进行描摹。还记得刚学写时觉得很难,但渐渐描摹字体也就熟练了,也就爱上了他,现在也算是半个小书法家了吧!

毛笔书法与硬笔书法中的“涩笔” 篇9

概括地说,所谓“涩”,就是笔不从纸面滑过去;应使其发生摩擦,笔划才有力、有味。产生涩感的原因是:

一、留。笔在行进过程中不是一滑而过,而是处处留得住,就是我们前面讲到的驻与行的关系。古人所说的“屋漏痕”“锥画沙”,应该就是这种效果。雨水顺着墙流下来,由于墙是不光滑的,所以雨水不时地流下,也不时地受到阻碍,就在这“流”与“留”的矛盾中行进;

二、逆。逆就是“送”,与拖相反。简单地说,就是笔杆指向运笔的相反方向。东坡所说的“逆水撑船”,就是指此;

三、提按。在运笔过程中,在运笔过程中,对提、按的微秒把握和有效控制,是产生涩感的又一个原因。但提按与颤抖有本质的区别。用颤抖的手法表现涩感,是十分做作、缺乏美感的。

当然,除以上三个因素外,中国书法运用毛笔和宣纸,本身也就较容易产生涩感。

上一篇:的新一代革命军人下一篇:狼子野心小学五年级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