矛调工作实施方案

2024-06-13

矛调工作实施方案(共8篇)

矛调工作实施方案 篇1

薄壁镇加强矛调信息员培训

(薄壁镇 韩清富 ***)

近日,薄壁镇为加强农村矛盾排查调处力度,规范矛调信息员调解程序,提高矛调信息员业务素质和能力。由武装部长、司法所长对全镇37个行政村的矛调主任、信息员进行了专业学习培训。

为了使各村矛调信息员能够胜任矛调工作,提高调处效率和结案率。要求

1、矛调信息员要认真学习掌握人民调解的法律程序,提高处理矛盾纠纷的业务能力,规范自身言行,提高文化修养,在群众中树立威信。

2、矛调信息员的产生要从德高望重的,有文化素质、有能力的群众中严格按照规定程序选出。

3、矛调信息员在排查矛盾,处理纠纷时要规范调解程序和手续,形成书面材料,有双方当事人的签字,加盖调解章,调解成功的案件要形成具有法律效力的人民调解协议书,汇成卷宗,归档管理。

4、为了调动矛调信息员工作的积极性,经镇政府研究可采取适当的奖励措施,给予激励,使其主动地排查化解矛盾纠纷。

经培训后使矛调信息员掌握了专业知识、武装了头脑、提高了认识,在工作中更加注重方式、方法,规范程序,完善手续,为其主动、大胆的开展调处工作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为我镇的矛调工作注入了新的动力和活力,为我镇的矛盾调处工作的规范化建设起到了推动作用。

矛调工作实施方案 篇2

一、工作特点

1.编制工作要紧跟形势要求

循环化改造是以提高资源产出率为目标, 按照“布局优化、产业成链、企业成群、物质循环、创新管理、集约发展”的要求, 通过统筹规划园区空间布局、调整产业结构、优化资源配置, 将园区改造成为“经济快速发展、资源高效利用、环境优美清洁、生态良性循环”园区的一种路径。

国家层面的园区循环化改造工作实施始于2011年5月, 国家发展改革委和财政部率先在甘肃、青海省开展园区循环化改造示范试点。2012年2月, 两部委联合印发《关于组织推荐2012 年园区循环化改造示范试点备选园区的通知》 (发改办环资[2012]385 号) , 首次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实施园区循环化改造示范试点工作;同年3 月, 两部委出台了《关于推进园区循环化改造的意见》 (发改环资〔2012〕765号) 。2012-2015 年, 两部委连续四年组织推荐园区循环化改造示范试点备选园区, 并配套发布《园区循环化改造实施方案编制指南》 (以下简称《指南》) , 该《指南》即为园区循环化改造实施方案编制的大纲和基础, 自2012 年发布以来在不断调整完善。各园区循环化改造实施方案必须对照《指南》、紧跟形势要求进行编制。

2.服务工作要紧贴园区需求

作为工程咨询机构为各类开发区编制园区循环化改造实施方案, 实际上提供的是一项智力服务。在服务过程中, 需要结合本地区资源环境、产业发展现状及自身特点, 完成循环化改造实施方案的编制工作。这种服务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从发展循环经济角度, 梳理园区相关产业, 帮助园区构建循环产业链, 确定园区循环化改造目标和任务, 同时带动园区其他创建 (如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循环经济试点园区、生态工业示范园区等) 相关工作, 进一步提升园区循环经济发展水平以及综合竞争力;二是筛选循环化改造重点项目, 明确项目投资与实施计划, 通过项目将园区循环化改造实施方案落地, 为资金的争取和使用提供必要支撑。

3.实施方案要紧密联系实际

《指南》明确要求, 实施方案要紧密结合当地产业基础、资源禀赋和环境状况, 统筹规划园区空间布局和产业布局, 突出构建清晰的循环经济产业链, 具有现实可操作性。实施方案的编制是为了实施, 这一主导思想必须贯穿编制工作始终。

(1) 现状分析要符合实际。从园区产业基础和企业生产现状入手, 调研园区物质流、产业关联性、资源开发利用程度、基础设施和服务平台等现状情况, 有针对性的分析园区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有利条件、制约因素。通过摸清园区循环经济发展基础和条件, 从资源循环利用、能量梯级利用、基础设施共享等方面挖掘循环化改造的潜力。

(2) 目标设定要切合实际。针对园区现有的基础、资源禀赋及循环化改造潜力, 在实施方案中提出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循环化改造总体目标, 明确资源产出、资源消耗、资源综合利用、废物排放及其他与特色指标。该目标指标的设定既要符合国家约束性要求, 更要切合园区实际, 通过三至五年的努力是可以实现的。在此基础上, 再提出构建园区产业循环链及企业内部循环链等具体方案。

(3) 改造项目要来自实际。根据园区循环化改造总体目标及产业/企业循环链建设目标, 需找准园区循环化改造的关键点, 挖掘关键补链项目和公共服务设施项目, 这些项目可以是在建, 也可以是拟建, 可以是新建、扩建, 也可以改建、改造, 应当突出关键环节、影响重大、效果明显的项目, 特别要确定是投资方已经实施或确定实施的项目, 实施条件较为成熟。对于梳理出来的改造项目, 分析其经济可行性和技术可操作性, 说明项目对循环化改造所起到的作用, 各个重点项目的分析研究应达到一定深度要求, 包括投资主体、建设内容、建设规模、工艺流程、技术设备、建设进度、投资估算、资金来源、组织管理、投资效益等。循环化改造项目方案均应符合实际情况, 具有一定的先进性, 并体现对园区循环化改造目标和任务的支撑。

二、工作要点

1.充分熟悉有关政策和文件

园区循环化改造实施方案的编制是一项政策性很强的工作, 必须熟悉有关政策和文件。

(1) 法律法规。2009 年1 月1 日起施行的《循环经济促进法》第四章“再利用和资源化”第29 条明确, “各类产业园区应当组织区内企业进行资源综合利用, 促进循环经济发展”“国家鼓励各类产业园区的企业进行废物交换利用、能量梯级利用、土地集约利用、水的分类利用和循环使用, 共同使用基础设施和其他有关设施”。2015 年9 月25 日, 江苏省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十八次会议通过了《江苏省循环经济促进条例》, 将于2016 年1 月1 日起施行。该条例第29条明确指出, “产业园区管理机构应当按照布局优化、产业成链、企业集群、物质循环、集约发展的要求, 推进园区循环化改造”“鼓励第三方机构为园区循环化改造提供专业化服务”。有关法律法规为园区循环化改造工作提供了法理依据。

(2) 中央文件。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将园区循环化改造列为循环经济重点工程, 明确提出在重点园区或产业集聚区进行循环化改造。2013年1月, 国务院印发的《循环经济发展战略及近期行动计划》 (国发〔2013〕5 号) 将产业园区循环化改造示范工程列为实施循环经济十大示范工程之一, 选择100 家基础条件好、改造潜力大的国家级和省级开发区开展循环化改造示范, 通过示范, 凝练和推广一批适合我国国情的园区循环化改造范式, 提高园区主要资源产出率、土地产出率、资源循环利用率, 基本实现“零排放”。

2015 年4 月,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 强调坚持把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作为基本途径, 要“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 加快建立循环型工业、农业、服务业体系, 提高全社会资源产出率”“组织开展循环经济示范行动, 大力推广循环经济典型模式。推进产业循环式组合, 促进生产和生活系统的循环链接, 构建覆盖全社会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2015 年10 月,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三五”规划建议提出, “实施循环发展引领计划, 推行企业循环式生产、产业循环式组合、园区循环式改造, 减少单位产出物质消耗”。可见, “十三五”期间园区循环化改造将继续作为循环发展重点工作推进。

(3) 部门文件。2012 年3 月, 国家发展改革委和财政部联合发布《关于推进园区循环化改造的意见》 (发改环资〔2012〕765号) , 明确了园区循环化改造的总体要求、原则和目标, 提出了空间布局合理化、产业结构最优化、产业链接循环化、资源利用高效化、污染治理集中化、基础设施绿色化、运行管理规范化等“七化”主要任务, 要求“十二五”期间, 50%的国家级园区和30%以上的省级园区实施循环化改造, 同时培育百个国家循环化改造示范园区。通过循环化改造, 实现园区的主要资源产出率、土地产出率大幅度上升, 固体废物资源化利用率、水循环利用率、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率显著提高, 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大幅度降低, 基本实现“零排放”。

从江苏省情况看, 省政府办公厅于2013年1月转发省发展改革委、省财政厅《全省园区循环化改造推进工作方案》 (苏政办发〔2013〕4号) , 明确提出到“十二五”末, 全省70%的国家级园区和50%的省级园区完成循环化改造任务, 并将此项任务列为2014 年、2015 年省政府50 项重点工程建设之一加以推进。省发展改革委、财政厅于2013 年3 月开始组织开展全省园区循环化改造示范试点工作, 确定了36家园区为省级循环化改造示范试点园区, 并联合下发了《关于加快推进园区循环化改造工作的通知》 (苏发改资环发〔2014〕579号) , 以加快推进全省园区循环化改造工作, 确保省政府确定的目标任务圆满完成。

国家及省有关文件为园区循环化改造实施方案的编制提供了思路、框架、内容、方法、要求等依据。

2.充分调研园区部门和企业

园区循环化改造实施方案不同于单个项目的实施方案, 涉及园区及所在地的经济社会发展方方面面, 包括资源禀赋、环境状况、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产业基础、基础设施等。除区外资料由实施方案编制单位自行收集外, 区内资料必须对照《指南》的要求, 在园区部门层面和企业层面展开调研。

(1) 部门层面。主要是与园区管理部门对接, 包括经发、规划、国土、建设、环保、安监、招商、统计、社发等部门。收集的资料一般包括:近3 年园区工作总结;园区最新的总体发展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园区建设规划、产业发展规划;经济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数据) , 园区环境质量公报 (数据) ;园区节能减排工作情况, 如污染物排放量、减排措施、减排效果, 能源消费总量与结构、节能措施、节能效果, 水资源消耗情况;园区区域环评, 重点污染源名单及其排放与达标情况;园区产业结构与空间布局, 重点企业 (规模以上) 名录及其发展情况 (主要产品、生产规模、销售收入等) ;园区内已开展循环经济试点的企业、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的企业有关情况;园区供水、供电、照明、通讯、供气、供热、环保、道路、运输等基础设施情况及建设计划等。此外, 省级以上开发区每年都要向商务主管部门报送开发区年报, 有的开发区还有自己的开发区年鉴, 在创建其他工作时一般都有相应的争创申报材料, 这些都是编制园区循环化改造实施方案很好的素材。

(2) 企业层面。主要是与园区内规模以上企业 (重点企业) 对接, 这些企业创造了园区主要产值, 是园区主导产业链上的骨干企业, 居于构建园区循环经济产业链的关键环节。一般来说其物料消耗占园区总物料消耗比重也相对较高。通过调研这些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 不仅可以为园区开展物质流分析提供基础数据, 还可成为挖掘园区循环化改造所需重点支撑项目的重要渠道。

根据园区管理部门提供的区内重点企业名录, 除收集企业基本信息 (如所属行业、经营范围、主要产品及生产规模、销售收入等) 外, 还需请企业填写物料平衡情况表 (详见表1) 。在此基础上形成物料平衡图。

此外, 还需调研企业作为投资主体, 其已建、在建或拟建项目的相关情况, 包括已有的可研报告、环评报告、清洁生产审核报告或其他相关的设计方案、实施方案等, 从中发现实施可能性较大的循环化改造支撑项目, 其中关键补链项目需说明在循环产业链条中的位置。

三、工作重点

根据《指南》要求, 实施方案内容包括园区现状和发展基础, 园区发展循环经济的基础及下一步发展面临的问题, 循环化改造的有利条件和制约因素, 总体思路、原则和目标, 主要任务, 重点支撑项目, 园区循环化改造效益分析, 保障措施等八个方面。工作重点主要是物质流分析、循环链构建、项目表列示等三方面, 这也是耗费主要精力和时间的三方面。

1.物质流分析

物质流分析是针对一个系统 (产品系统、经济系统、社会系统等) 的物质和能量的输入、转化、输出进行定量化的分析和评价的方法。《指南》明确要求在开展物质流分析的基础上, 合理设定体现园区循环化改造成效、可量化的指标。

开展物质流分析需要大量的基础数据, 除上文表1 提到的企业物料外, 还有社会层面的物质流, 主要是园区内非生产型企业、第三产业及居民等购入的生活消费资料和排放的生活垃圾、生活污水、其他固废等。重点是关注两进 (物质资源、能源) , 两出 (产品、废弃物) , 图1 展示的是某园区物质流分析示意图 (数据省略) 。

2.循环链构建

在循环经济产业链构建方面, 《指南》要求围绕实现项目间、企业间、产业间有机衔接、物料闭路循环, 促进原料投入和废物排放的减量化、再利用和资源化, 以及危险废物的资源化和无害化处理, 提出产业链招商、补链招商, 以及建设和引进产业链接或延伸的关键项目等方面的主要任务。

实际工作中, 应当在物质流分析的基础上, 紧紧围绕园区循环化改造目标, 针对园区的资源环境条件和产业结构特征, 将资源节约和废物循环利用贯穿于生产、流通的各个过程中。构建立足园区主导产业与静脉产业的重点循环产业链, 重点落实资源综合利用项目、产业链延伸或补链项目, 全面推动园区循环化改造工作。在实施方案文本中, 应附有循环经济产业链总体框架图、具体产业链图、物质循环利用图 (含主要物质流数据) , 在整体园区、产业之间、单个产业等三个层面对产业链的构建进行描述, 长链优先, 根据实际情况, 产业链个别环节可延伸出园区。

3.项目表列示

针对园区当前存在的问题, 根据园区循环化改造总体目标和任务要求, 并充分考虑可实施性, 需要提出拟建设的重点支撑项目, 这也是前述物质流分析和循环链构建工作的延续, 是确保改造目标实现的主要抓手。

《指南》要求将重点支撑项目分列为“拟申请中央财政资金支持的项目”和“自主实施的项目”两个表。根据国家文件, 园区循环化改造中央财政补助资金主要支持以下两类项目:一是园区循环化改造的关键补链项目, 包括循环经济产业链接或延伸的关键技术, 资源共享设施建设、物料闭路循环利用、副产物交换利用、能量梯级利用、水的分类利用和循环使用, 污染物“零排放”或系统构建项目;二是公共服务设施建设, 包括园区内污染集中防治设施建设及升级改造、废物交换平台、循环经济技术研发及孵化器、循环经济统计信息化及监测体系建设、生产型服务业循环改造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平台项目。

企业通过技术改造利用企业自身原有废弃物进行生产的项目、企业之间互相利用对方的副产品或废弃物进行生产的项目、节地节能节水节材项目、资源综合利用项目、园区范围内能够形成循环的项目等对实现园区循环化改造目标、提高园区主要资源产出率具有较大贡献, 应作为实施方案的重点项目。

四、工作难点

园区循环化改造作为国家在“十二五”期间力推的循环经济示范工程之一, 有一系列政策文件的指导, 也有国家级示范试点园区可借鉴, 但对于推进此项工作的具体园区而言, 还是有逐渐认识和理解的过程, 在实施方案编制过程中也有一些难点。

1.空间范围的统一

目前大部分园区的实际面积要大于国家或省级批复。建议按行政辖区的口径描述园区范围, 通过与地方沟通, 提出重点实施区域 (即循环化改造区域) 。实施方案前后内容应与此区域空间范围一致。

2.统计数据的统一

由于多方面原因, 园区对上有不同口径的统计数据, 对应的空间范围往往也有差异。园区循环化改造主要指标所需的基础数据主要来自现有统计体系, 要求对现有不同口径、不同范围的各项数据进行判断和梳理, 从而建立符合本园区特征的指标体系。

3.目标任务的统一

一般来说, 在分析现状的基础上提出改造目标, 其后通过分解任务、措施落实 (主要抓手是重点支撑项目) 来实现目标。园区循环化改造有五大类指标, 主要任务有“七化”, 并有关键补链项目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项目作为支撑, 实施方案要处理好之间的关联性、逻辑性、系统性, 避免前后脱节。

五、工作亮点——以《镇江经济技术开发区园区循环化改造示范试点实施方案》为例

2015年7月, 中国工程咨询协会公布了2014 年度全国优秀工程咨询成果奖获奖名单, 笔者参与的《镇江经济技术开发区园区循环化改造示范试点实施方案》荣获二等奖。该实施方案编制工作期间, 发改环资〔2012〕765 号文刚刚公布, 《指南》尚未发布, 笔者所在工作组凭借自身的认识和理解, 在各方支持下形成该成果,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基于开发区物质流分析, 创造性构建具体化的循环经济产业链

该成果突破以往循环经济发展规划, 不但在理念层面构建概念性的循环经济产业链, 更是在物质流分析的基础上, 对循环经济产业链进行具体化。成果以开发区作为研究整体, 深入分析开发区原料投入、产品产出、能源消耗、废物排放四个方面物质流动情况, 从而构建以项目为主导载体, 以原料、副产品、废弃物、能源等物质流动为链条的循环经济产业链。提出打造化工、造纸、光伏、静脉产业四大重点循环经济产业链, 从开发区层面搭建推进循环化改造的工作框架, 为开发区可持续发展提供具体明确的思路。

2.以理论和目标为规划指引, 以重点任务和支撑项目为具体路径

实施方案以“资源化、减量化、再利用”的循环经济“3R”理念作为最根本的指导思想, 结合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推进园区循环化改造的意见》 (发改环资[2012]765 号) 精神, 积极探索我国工业经济发展的主要载体——经济技术开发区发展循环经济的典型路径。成果从宏观规划的角度, 提出开发区未来5-10年内推进循环经济的发展方向, 从资源产出、资源消耗、资源综合利用、废物排放等方面制定可计量、可考核的目标指标体系, 提出提高资源产出率、降低能耗、减少污染物排放等资源环境发展目标, 并以开发区物质流为切入点, 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废弃物排放和循环利用为核心, 构建项目、企业、园区三个层面的循环经济产业链, 继而提出开发区“十二五”期间推进循环化改造19 个重点支撑项目, 从而推进开发区循环化改造工作。

3.明确企业载体和项目落脚点, 确保园区循环化改造任务完成

成果以开发区为研究对象, 结合开发区存在问题以及发展目标, 在构建循环经济产业链的基础上, 提出具体的循环化改造重点任务, 并把重点任务落实到开发区及相关重点企业, 明确完成重点任务需要实施的19 个重点支撑项目, 并从项目与循环化改造关系、生产工艺先进性、建设方案、投资估算、效益分析等方面深入研究重点支撑项目情况, 列表具体明确每个项目的投资筹措方案、分年投资计划以及立项、环评、土地等前期手续落实情况, 确保所有重点支撑项目在“十二五”期间开工建设, 完成开发区循环化改造任务。

4.成功探索循环化改造具体路径, 为其他园区提供经验与模式

成果依托镇江经济技术开发区摸索出的有效路径, 在我省其他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和省级经济开发区范围内具有一定的影响。创造性地采用“物质流分析—循环产业链构建—重点支撑项目筛选”的方法推进开发区循环化改造, 为我省其他开发区推进循环化改造提供先行先试经验与模式。

5.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为地方政策制定提供实践支撑

为贯彻国家文件精神, 省、市各级循环经济主管部门需要根据各地实际情况制定适合当地的园区循环化改造政策文件。本成果对园区循环化改造的有效路径做了有益探索, 积累了一些实践经验, 为地方各级循环经济主管部门下一步推进园区循环化改造工作奠定了实践基础, 促进了全省循环经济发展。

六、结束语

矛调工作实施方案 篇3

一、筹资机制

(一)筹资标准

以设区市为单位,结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医疗保险筹资能力、患大病发生高额医疗费用情况、基本医疗保险补偿水平和大病保险保障水平等因素,精细测算,科学合理确定大病保险的筹资标准。2015年筹资标准原则上为每人不高于35元,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可实行不同的筹资标准,各设区市可根据相关因素科学测算确定。筹资标准可由设区市按年度实行动态调整。

(二)资金筹集

根据筹资标准,从城镇居民医保基金、新农合基金中划出资金作为大病保险资金,不增加城乡居民额外负担。有结余的地区,先利用结余统筹解决大病医疗保险资金;结余不足或无结余的地区,从年度城乡居民医保基金中统筹解决。

(三)统筹层次

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实行市级统筹,以设区市为单位按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分别统一承保和补偿。其中,城镇居民参保人员大病保险由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组织实施,新农合大病保险由卫生计生部门组织实施。

(四)统筹范围

统筹范围包括城镇居民医保、新农合。条件成熟的设区市可以探索建立覆盖城镇职工、城镇居民、农村居民统一的大病保险制度。

二、保障内容

(一)保障时间

大病保险保障时间按照自然年度进行,每一年度的保障起止时间原则上为当年1月1日至12月31日。

(二)保障对象

大病保险保障对象为城镇居民医保、新农合的参保(合)人员。

(三)保障范围

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对经城镇居民医保、新农合补偿后还需个人负担的年度内由实际住院、规定的门诊特殊病种发生的超出各地确定的大病保险起付线的合规医疗费用给予保障,其中门诊特殊病种以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的规定为准;合规医疗费用,指实际发生的、在《自治区卫生计生委、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关于印发广西城乡居民大病保险不予支付项目的通知》(桂卫发〔2014〕2号)规定的不予支付项目之外的合理医疗费用。大病保险报销起付线原则上根据各设区市统计部门公布的上一年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确定,起付线不含基本医疗保险起付标准以下个人自付部分。

(四)起付线确定

2015年起付线由各设区市自定,原则上不得高于15000元,可分别设定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的起付线。运行初期可稍高一些,随着筹资水平的提高逐步降低。

(五)保障水平

以力争避免城乡居民发生家庭灾难性医疗支出为目标,合理确定大病保险补偿政策。对符合大病保险报销范围、大病保险起付线以上的个人自负医疗费用,进行合理分段并设置支付比例,在最高支付限额内,医疗费用越高支付比例越高,实际支付比例不低于53%。为确保基金安全、高效运行,大病保险最高支付限额、分段报销比例具体标准由各设区市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设定。今后,起付线和报销比例可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筹资水平和医疗费用增长水平逐年调整,最大限度地减轻个人医疗费用负担。

需转区外治疗的,按转外就医管理办法经设区市医疗保险经办机构批准并办理转院手续的,超出大病起付线部分合理医疗费用报销比例统一为50%。

做好大病保险与医疗救助政策的衔接,对住院医疗救助对象经基本医疗保险和大病保险报销后的余额部分,按照《自治区民政厅等部门关于印发广西壮族自治区城乡困难群众住院医疗救助暂行办法的通知》(桂民发〔2013〕51号)予以救助。对救助对象医疗费用结算,各地可以根据当地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费用、大病保险医疗费用即时结算办法,先由医疗机构垫付住院医疗救助对象的医疗救助费用,然后由商业保险机构按月与医疗机构结算,并支付由民政部门予以救助的医疗费用。民政部门应根据住院医疗救助工作需要,向商业保险机构预付一定额度的医疗救助资金,并按月与其结算。

三、支付方式

(一)资金支付

城乡居民大病保险资金根据各地实际情况分 2至 4次拨付,并按照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合同约定,及时、均衡、足额向商业保险机构拨付大病保险保费,原则上每年第一季度内要将当年第一笔保费拨付到位。保险费资金拨付程序由市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卫生计生、财政部门联合制定。

(二)结算方式

商业保险机构于每月 25日前,将上月发生的合规医疗费用及时支付给医疗机构或参保(合)人。单次住院合规的个人自负费用超过起付标准的,或者虽然单次住院合规的个人自负费用未超过起付线,但年内经多次住院且累计超过起付标准的,商业保险机构应自参保(合)人提出申请之日起30日内给予补偿大病保险医疗费用。

(三)建立风险调节机制

各设区市要遵循收支平衡、保本微利的原则,建立风险调节机制。在计算盈利率、亏损率时,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应分开核算,分别支付。确定商业保险机构扣除直接赔付和综合管理成本(招标确定,不高于大病保险总额的5%)后,盈利率或亏损率应控制在 5%以内。大病保险盈亏率计算公式在大病保险合同中予以明确。综合管理成本实行“总额控制、限定范围,在限额内据实列支 ”的管理办法。综合管理成本包括城乡居民大病保险信息系统软件开发、人力成本、医疗管理、案件调查、办公运营、宣传培训、违规费用审核奖励等费用。有条件的地区要建立综合管理成本分类控制实施办法,严格控制不合理的管理费用支出。由各设区市招标确定盈亏率的目标值,根据实际工作情况逐年调整。

1.盈利分配办法。盈利率小于和等于目标值时,盈利部分全部归商业保险机构;盈利率超过目标值以上的部分,全部返还城镇居民医保或新农合统筹基金。

nlc202309010714

2.亏损分担办法。亏损率小于和等于目标值时,由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卫生计生、财政、监察、审计部门综合评估,符合大病保险政策支付范围的,由商业保险机构和城镇居民医保或新农合统筹基金分别支付亏损额的50%;亏损率超过目标值以上的部分,全部由商业保险机构承担。城镇居民医保或新农合统筹基金优先从基金累计结余支付,基金累计结余不足的,从下一年度城镇居民医保或新农合统筹基金中统筹解决。

四、承办方式

(一)采取招标方式向商业保险机构购买保险

2015年第三批实施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地区的招标工作通过自治区级政府采购中心统一组织。今后,各地在第一轮保险合同履行完毕后可以设区市为单位组织招投标,委托市级政府招标平台进行采购。大病保险筹资标准、起付线、分段报销范围及其比例、实际支付比例和盈亏分担比例等具体指标由各设区市根据实际自行确定,在招标前期公布各设区市参保(合)人员情况及其相关医疗费用数据,商业保险机构依此制定合理的大病保障方案,依法投标,监察、审计、医改办、保险监管等部门依法进行监督。符合准入条件的商业保险机构自愿参加投标,中标后由保险公司与各设区市签订承办合同,1个设区市只能由 1家商业保险机构或 1个联合体承办大病保险。商业保险机构要依法投标,承担经营风险,承办大病医疗保险的保费收入,按现行规定免征营业税。

(二)严格商业保险分支机构经营资格管理

商业保险分支机构必须达到国家和自治区规定的基本准入条件,获得承办资质,方可参与我区城乡居民大病保险招投标工作。承办大病保险的商业保险机构必须具备以下基本条件:符合保险监管部门规定的经营健康保险的必备条件;在中国境内经营健康保险专项业务5年以上,具有良好市场信誉;具备完善的服务网络和较强的医疗保险专业能力;配备医学等专业背景的专职工作人员;商业保险机构总部同意分支机构参与当地大病保险业务,并提供业务、财务、信息技术等支持;能够实现大病保险业务单独核算。所需具备条件、获取资质要求以国家文件规定和实际招标文件为准。

(三)规范大病保险合同管理

各设区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卫生计生、财政、医改办等部门,结合本市实际情况,制定好保险合同,明确保险机构的责任。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卫生计生部门分别与中标商业保险机构签署城镇居民大病保险合同、新农合大病保险合同,明确具体补偿分段及比例、盈亏率及其计算公式、配备承办及管理资源等,明确双方的责任、权利和义务,为保证政策的平稳持续施行,合作期限原则上不低于3年。因违反合同约定,或发生其他严重损害参保(合)人权益的情况,合同双方均有权提前终止或解除合作,提前 15天报告上级相关部门,并依法追究责任。

(四)探索实现即时结报

商业保险机构要规范资金管理,对大病保险保费实行单独核算,确保资金安全,保证偿付能力。要探索实现城镇居民医保、新农合、医疗救助和医疗机构的信息系统互联互通,商业保险机构应依托原有的医保信息系统建立大病保险结算信息系统,与相关部门交换和共享大病保险保障对象的补偿数据,提供“一站式”即时结算服务,实现信息系统应具备的信息采集、结算支付、信息查询、统计分析等功能,优化服务流程、简化报销手续,努力实现患者出院时医疗费用即时结报,确保群众方便、及时享受大病保险待遇。商业保险机构要发挥网络优势,积极探索提高异地就医结算的服务效率,区外就医和自付费用累计超过起付线申请补偿的大病患者,经向患者参保(合)所在地申请,商业保险机构应控制在 30日内办结。

矛调工作实施方案 篇4

一、指导思想

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为核心, 以构建长效节能机制为重点, 以系统规范能源管理为手段, 在重点用能单位建立健全能源管理体系, 将过程分析方法、系统工程原理和PDCA循环管理理念引入企业能源管理, 逐步形成自觉贯彻节能法律法规与政策标准、主动采用先进节能管理方法与技术、实施能源利用全过程管理、注重节能文化建设的企业节能管理机制, 做到工作持续改进、管理持续优化、能效持续提高, 确保实现“十二五”节能目标。

二、工作目标

到“十二五”末, 全市万家企业基本建立符合《能源管理体系要求》 (GB/T 23331-2012) 的能源管理体系, 节能管理水平显著提升, 能源利用效率大幅提高, 节能长效机制基本形成, 并逐步扩大到我市其他重点用能单位。

三、基本原则

(一) 企业实施与政府推动相结合。

重点用能单位主动建立健全能源管理体系, 完善节能工作机制, 提高能源管理水平。各节能主管部门强化组织领导, 完善政策措施, 推动重点用能单位加快建立健全能源管理体系。

(二) 试点推进与全面开展相结合。

在重点地区、重点行业和重点单位推进能源管理体系建设试点, 逐步扩大范围, 在全市重点用能单位全面开展能源管理体系建设。

(三) 专业认证与效果评价相结合。

鼓励重点用能单位自愿开展能源管理体系认证, 在相关工作中, 对认证结果予以采信。对不选择能源管理体系认证的单位, 市经济和信息化委按照统一的评价标准, 组织开展能源管理体系建设效果评价。

四、实施步骤

(一) 确定试点阶段 (2013年10月)

在自愿申报的基础上, 市经济和信息化委综合考虑基础条件、目标任务及节能潜力等因素, 选取试点地区、行业和用能单位, 公布试点单位名单。

(二) 组织实施阶段 (2013年11月至2014年5月)

试点地区、行业和用能单位, 结合自身实际情况, 制定能源管理体系试点工作方案, 报送市经济和信息化委, 并积极组织实施。市经济和信息化委组织具备相应能力的咨询机构为试点单位开展能源管理体系建设提供培训、指导和咨询服务。

(三) 效果评价阶段 (2014年6月)

试点地区、行业和用能单位, 结合工作开展情况, 形成能源管理体系试点工作总结报告, 报送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市经济和信息化委组织有关专家, 对试点单位能源管理体系建设工作效果进行评价。

(四) 全面推广阶段 (2014年7月)

市经济和信息化委根据试点工作评价结果, 总结最佳实践和典型案例, 对能源管理体系先进单位给予表彰奖励, 组织开展能源管理体系建设经验交流活动, 通过现场会、研讨会等形式, 在全市范围内推广能源管理体系建设与实施经验。

五、保障措施

(一) 加强组织领导。

市经济和信息化委与各节能主管部门密切沟通协作, 共同组织推动, 将能源管理体系建设情况纳入对重点用能单位节能目标责任考核内容。充分发挥有关行业协会、咨询机构、认证机构的专业优势, 为重点用能单位能源管理体系建设提供技术支持。

(二) 实施政策激励。

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将能源管理体系建设推进情况纳入对区县、集团公司节能目标责任考核内容, 对能源管理体系建设推进成效显著的, 考核时予以加分。对积极推进能源管理体系建设的用能单位, 市节能专项资金给予优先支持。鼓励区县、集团公司对能源管理体系建设工作表现突出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奖励。

(三) 强化监督管理。

矛调工作实施方案 篇5

摘 要 武汉将对离休人员的管理方式作何调整,有关人士表示将持保守思路,至于对关闭、破产企业离休人员的安置会否引起整个离休人员管理模式的调整,依然不得而知。养老设施捉襟见肘据有关部门统计,武汉市政府承办或由社会力量办的养老院,里面入住的以退休人员居多。如武汉市老人院入住的643位老人中,退休的孤寡老人占65%强,主要靠政府助养;一些社会力量办的养老院,退休人员也占相当比例。

关键词 管理 企业退休人员 组织 目标

为加快建立和完善独立于企事业单位之外的社会保障体系,全面推进企业退休人员纳入社区管理服务工作,根据市委市政府的部署和要求,现提出我市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实施方案如下:

一、目标任务

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的工作目标是:按照《关于进一步推进我市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的意见》(市委办〔2004〕6号)文件要求,2004年,目标六个老城区要在档案移交、管理内容、服务经费、组织保障等方面加以进一步深化和完善,以真正实现企业退休人员交由街道(乡镇)和社区管理服务;汉口、武昌区和有条件的县(市)企业退休人员实行移交街道(乡镇)和社区管理,要达到90%左右。2005年底前,全市基本实现企业退休人员街道(乡镇)和社区管理服务,基本建立起规章制度完善、服务程序规范、服务内容丰富的社会化管理服务体系。

二、组织领导

为加强对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工作的领导,市委市政府成立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领导小组。由盛继芳常务副市长任组长,市委组织部、宣传部、市计委、市人事局、市财政局、市劳动保障局、市民政局、市经委、市贸易局、市文化局、市卫生局、市体育局、市信息办、市总工会、团市委、市妇联、市老龄委等部门主要负责人担任领导小组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设在市劳动保障局。

各区、县(市)要高度重视这项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领导下,由区、县(市)党委政府负责组织实施。可以比照市委市政府领导小组配置,成立由党委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各有关部门负责人担任成员的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对本辖区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的领导。

各成员单位要积极配合,共同做好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各项工作。

三、管理機构

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方方面面的工作,应按照“两级政府”(市、区县两级)、“三级管理”(市、区县、街道三级)、“四级服务”(市、区县、街道、社区)的管理模式,共同做好企业退休人员管理服务工作。为加强对这项工作的指导,市、区两级成立专职管理部门:

1.成立市退休人员管理服务中心。在原市离退休职工活动中心基础上,组建杭州市企业退休人员管理服务中心,隶属市劳动保障局领导。所需人员编制由市离退休职工活动中心划转。该中心的主要职责是:负责全市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的具体实施;负责企业退休人员档案移交工作的业务指导;负责服务经费的日常管理;负责市企业退休人员活动中心的管理及组织企业退休人员全市性活动。

2.各区设立企业退休人员服务中心。为区劳动保障部门管理的事业单位,负责辖区内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具体工作。街道、社区劳动保障站、室具体承担本街道(乡镇)、社区的企业退休人员管理服务工作。

四、明确各单位、部门工作职责

1.街道(乡镇)、社区要在街道党工委和办事处的领导下,搞好企业退休人员进社区的接收工作。按照有关规定,与企业签订移交协议,对接收的企业退休人员人事档案关系认真验收,并将企业退休人员人事关系转入社区。加强退休人员档案入库管理,做好基本信息的登记工作,建立企业退休人员台帐,并录入计算机,健全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数据库。同时,做好企业退休人员的日常管理服务。

2.企业单位要加强政策宣传,做好企业退休人员的思想政治工作,切实解决他们的思想认识问题和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做好企业退休人员人事档案关系移交工作,对移交的人事档案进行分类整理,装订成册,做到材料齐全、完整。同时,做好有关经费的筹集缴纳工作。加强与退休人员所在街道(乡镇)和社区劳动保障机构的联系,密切配合,共同做好企业退休人员的移交工作。尚未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的企业退休人员的养老金、医疗费及有关福利待遇等,继续由原渠道支付;统筹外项目未实行代发的继续由企业支付。不得以社会化管理为由随意减少退休人员的福利待遇。企业现有的用于退休人员活动的场所、设施,要继续发挥作用。

3.劳动保障部门负责研究制订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有关政策并组织实施,指导企业和街道(乡镇)、社区做好企业退休人员人事档案移交工作,负责企业退休人员服务经费的管理核拨,加强对街道(乡镇)和社区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的指导、协调和监督检查。积极推进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对符合条件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经申请核准纳入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定点医疗机构的范围。

矛调工作实施方案 篇6

全体在编在岗的教职工。

二、项目设置和比例

设立考核合格人员奖、管理岗位津贴、校对人考核奖等项目,一律在奖励性绩效工资内支付,且在年度考核后发放。(101.2%)

1.考核合格人员奖(80%)

2.管理岗位津贴(3.1%)

管理职数:我校配校长1人,每人每年津贴1000元标准。中层校干4人,按每岗每年1000元标准。 3.值班费、各室津贴从绩效工资出,不计工作量;少先队500微机室300卫生室、实验仪器室、体育室、工会(卫生)、领操各200图书室250心理咨询室150中心教研组长150年级教研组长100备课检查组100 4.校考核奖(约占17.7%) 去掉上述各项奖金、津贴,剩余款项用于各校发放校对人考核奖,具体考核项目包括:师德考核、出勤考核、工作量考核、工作过程考核和工作实绩考核。

三、考核内容、分值及权重

(一)教学岗位人员绩效考核 教学岗位人员考核的内容、分值及权重是:1.师德(100分,权重10%),2.出勤(100分,权重20%),3.工作量(100分,权重20%),4.教学过程(100分,权重30%),5.教学实绩(100+X分,权重20%)。 具体考核指标: 师德(100分,权重10%) 根据学校日常检查记录和教师学生民意测评结果计算。

1.凡有工作不服从学校安排、公物私占或恶意破坏、有偿家教、拉帮结派、打架斗殴、散布谣言、违反计划生育、出现学生安全事故及其他影响恶劣行为的,扣除该项全部得分外。 2.有举报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现象经查实的,每次扣10分。 3.有举报私自向学生推销、代订各种教辅材料或其他乱收费行为经查属实的,每次扣10分。 4.在工作日内喝酒、打牌、下棋、打麻将、上网聊天、炒股、打游戏等,发现一次扣10分。 出勤(100分,权重20%) 根据学校考勤记录计算。考勤要严格按规定执行。校长室每月统计一次,向全体教师公示。迟到一次扣2分;早退一次扣2分;事假一天扣2分,当月事假超过7天的按本方案第六条执行;病假一天扣1分;旷课一次扣10分,离校没调课每节课扣5分,调课没经教务处批准扣2分。重大活动(升旗、开会、统考;镇、县级以上检查;集体活动)没参加按事假论加倍处理(已履行请假手续或公派出差、学习等除外)。每周政治学习、业务学习、校本培训时间和每周周前会时间原则上不准请假。凡不履行请假手续、先斩后奏者,视为旷工。旷工一天扣20分。 工作量(100分,权重20%) 工作量得分=教学人员周实际工作量÷全校教学人员人均工作量×20。工作量计算方法详见附件二《教学岗位人员工作量计算参考办法》。学校的一些临时性工作,教职工要服从学校安排,强调师德第一,不能斤斤计较。 教学过程(100分,权重30%) 重在考核班级管理、备课(集体备课)、上课、作业、学生辅导、教学研讨等的落实情况,以学校平时的检查结果计算。 教学实绩(100+X分,权重20%) 考核计算一学年来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取得的突出成绩。X指加分因素,X最大值设定为30分,高于30分时的其他加分因素只作为评优评先的依据,考核时最多计30分。具体由各校根据实际情况制订考核细则并考核。

(二)非教学岗位人员考核 非教学岗位人员考核的内容、分值及权重是:1.师德(100分,权重10%),2.出勤(100分,权重20%),3.工作量(100分,权重20%),4.履行岗位职责(100分,权重30%),5.工作任务完成的情况(100分,权重20%)。

具体考核内容由学校根据岗位考核目标确定。

四、考核办法

(一)学校成立考核工作领导小组,具体负责实施本校考核和奖金分配工作。考核小组由校长全面负责,由学校领导和教职工代表5—9人组成,校长任组长,考核小组成员中教职工代表不得少于1/3。考核小组成员必须作风正派、办事公道,具有较高的政策和业务水平,在群众中有一定的威信。其中教职工代表必须经民主推选产生。

(二)绩效考核工作关系到广大教师的切身利益,关系到工资制度、分配制度、人事制度改革的成败,关系到教育系统的行业形象。本绩效考核办法和实施细则报中心校审核批准后方可实施。

(三)绩效考核一般与年度考核结合进行,具体要做到三个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自评与他评相结合,形成性评价与阶段性评价相结合。实施考核的全过程要公开透明,随时接受教职工的监督和质询。考核要充分听取年级组、学科组、任教班级学生及学生家长的意见。量化分数揭晓后,考评的各项得分必须有原始依据。在考核中有徇私舞弊、打击报复、弄虚作假等情况的,将上报教育局追究其相应责任。

(四)对考核结果实行公示制。绩效考核结果确定后,要在本校公示一周。教职工对考核结果如有不同意见,可以通过正常渠道向学校考核小组或小学中心校直至教育局提出申诉。

五、结果运用

(一)考核优秀比例控制在12%以内。有下列情形之一者,考核等次应确定为不合格:

1.职业道德考评达不到基本要求的;2.以非法方式表达诉求、干扰正常教育教学秩序、严重损害学生利益,造成严重后果的;3.因失职渎职造成重大事故或严重社会影响的;4.歧视、侮辱、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的;5.从事有偿家教的;6.在职称评定、教育教学研究、质量检测、评优评先、计划生育等方面弄虚作假的;7.有其它违规行为的。

(二)要根据绩效考核结果,合理确定奖励性绩效工资分配等次。对师德突出的教职工可以在绩效考核上有所倾斜。一线教师的优秀比例要高于非一线教师。

(三)奖励性绩效工资由校考核后小学中心校发放,按年度将考核结果登记造册,经县教育局、人事局审核后,报县财政局通过个人工资帐户发放。

(四)绩效考核结果将作为教职工岗位聘任、职务晋升、培养培训、表彰奖励等工作的重要依据。绩效考核不合格者,下年度不得申报职称评审。连续两年考核不合格的,按有关规定予以转岗或解聘。

六、相关政策规定

(一)教师担任班主任期间享受班主任津贴,离开岗位后不再享受。

(二)奖励性绩效工资总量的正常变动按年度进行。年度内学校发生工作人员构成及工资水平变化的,当年内不作相应变动,待下一年度核定奖励性绩效工资总量时作相应调整。

(三)依据铜教[2006]07号文件《铜山县教育局关于加强教职工管理的暂行规定》中第六条的要求,中层及其以上管理岗位,若有突破,但按岗设置津贴。

(四)以下人员不参与奖励性绩效工资考核分配:

1.经批准脱产学习一年以上的;

2.解除聘用合同的;

3.患绝症、传染病、精神病等人员,不能坚持正常工作6个月以上的; 4.不服从学校安排的; 5.当年考核为基本合格、不合格的。 (五)凡符合省计划生育条例规定,享受产假待遇的女性工作人员,产假期间基础性绩效工资全额发放,奖励性绩效工资按产假前所在岗位奖励性绩效工资平均水平执行;产假期满,经批准继续请哺乳假者,按病假人员计发基础性绩效工资。

(六)病假6个月以内或当月事假7天及以上人员,奖励性绩效工资按照实际在岗时间计算。

(七)凡旷工者扣发当月奖励性绩效工资,并按人事管理有关规定处理。

(八)2009年1月1日后因退休、死亡等原因离开工作岗位的教职工,按实际在岗时间按月计算奖励性绩效工资(在岗时间不足1个月的,不计算)。 (九)根据徐纪发[2009]23号文件精神,实施绩效工资后,学校将不在核定的绩效工资总量外自行发放任何津贴补贴、奖金、有价证券、实物和福利等,不得违反规定的程序和办法进行分配。对违反政策规定的,按照组织程序追究责任。

说明:以上各项奖励最高级别为省级。

附件一

教学岗位人员工作量计算参考办法

一、教学岗位人员工作量计算方法

量化出教学岗位周工作量总和(以校为单位),除以全体教学人员总数,得出教学人员周人均工作量。教学人员周实际工作量除以周人均工作量乘以工作量分值,即为教学人员工作量得分。计算公式为: 教学人员周人均工作量一教学岗位周工作量总和÷教学人员总数; 教学人员工作量得分=教学人员周实际工作量÷教学人员周人均工作量×工作量分值。

工作量分值应体现多劳多得的分配原则。

二、教学岗位周工作量总和计算方法

每周任课时数按省标执行。各科周总课时数乘以各科系数记入周工作量。小学语文系数低年级1.4,中高年级1.6;小学数学、科学、英语低年级1.3,中高年级1.5;其他学科系数为1。

班级人数与工作量系数:20人以下为0.5:21—30人为0.8:31—45人为1:46人以上为1.2。

矛调工作实施方案 篇7

近日, 四川省政府办公厅印发了《四川省推进节能标准化工作实施方案》 (以下简称方案) , 提出到2020年, 制修订节能地方标准50项以上, 建设省级以上节能标准化试点示范项目15个左右, 使四川省节能标准化管理机制趋于完善, 标准体系基本健全, 实施与监督体系基本形成。

《方案》指出, 建立联合推进机制, 加强节能标准化工作的组织推动和协调配合。完善节能标准制修订工作运行机制, 优化节能标准制修订工作流程, 构建节能标准体系。加强节能标准实施与监督, 将强制性标准实施纳入各地节能目标考核。重点加强规范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审查、企业执行标准监管、能效标识产品管理、建筑工程能效管理, 开展能效对标达标行动, 实施能效“领跑者”制度, 引导推荐性节能标准的实施等。

矛调工作实施方案 篇8

一、节能减排总体要求和主要目标

(一) 总体要求。

强化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市场有效驱动、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节能减排工作格局, 建立健全节能减排工作长效机制, 确保实现“十二五”节能减排约束性目标。

(二) 主要目标。

到2015年, 全市万元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下降到0.677吨标准煤 (按2005年价格计算) , 比2010年的0.826吨标准煤下降18%。到2015年, 全市化学需氧量和氨氮排放总量分别控制在21.8万吨、2.5万吨, 比2010年的23.8万吨、2.79万吨分别削减8.6% (其中工业和生活排放量减少9.2%) 、10.5% (其中工业和生活排放量减少10.4%) ;全市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排放总量分别控制在21.6万吨、28.8万吨, 比2010年的23.8万吨、34万吨分别削减9.4%、15.2%。

二、强化节能减排目标责任

(三) 加强领导, 落实责任。

加强对节能减排工作的组织和领导, 各区县人民政府对本区县节能减排工作负责, 各区县、各部门、各重点单位主要负责同志是第一责任人。合理确定节能减排的年度目标, 制定年度节能减排计划, 倒排时间, 量化任务, 将节能减排指标层层分解落实。 (市发展改革委、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市环保局会同各相关部门、各区县人民政府负责)

(四) 强化目标责任评价考核。

每年对各区县、各部门进行节能减排目标责任评价考核, 并向社会公布考核结果。各区县人民政府也要加强对行政区内重点单位、重点企业的节能减排目标责任评价考核。考核结果作为各区县、各部门和国有企业领导班子、领导干部任期内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考核内容, 实行问责制和“一票否决”制, 对做出突出成绩的区县、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奖励。

(五) 完善节能减排统计、监测和考核体系。

加强能源生产、流通、消费统计和节能监测, 建立和完善区县规模以上企业能耗季度统计监测制度, 建筑、交通运输、公共机构能耗统计制度以及地区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指标季度统计公报制度, 强化用能单位能耗计量、记录等基础工作, 完善统计核算与监测方法, 提高能源统计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为节能减排决策、考核提供依据。修订完善污染物减排统计监测和核查核算办法, 统一标准和分析方法, 实现监测数据共享。加强氨氮、氮氧化物排放统计监测, 建立农业源和机动车排放统计监测指标体系。完善节能减排考核办法, 继续做好全市及各区县生产总值能耗、主要污染物排放指标公报工作。

(六) 加强节能减排形势分析。

三、调整优化产业结构

(七) 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八) 抑制高耗能、高排放行业过快增长。

严格执行行业规划、产业政策和准入标准, 严格限制高耗能、高排放和产能过剩行业扩大生产能力。强化节能、环保、土地、安全等指标约束, 严格节能评估审查、环境影响评价、建设用地审查, 严格贷款审批。对违规建设的高耗能、高排放项目, 由有关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停止建设, 金融机构不得发放贷款。

(九) 加快淘汰落后产能。

以电力、钢铁、水泥、焦炭、化工等行业为重点, 研究制定淘汰落后的技术、工艺和装备目录, 引导企业通过技术改造、兼并重组等途径, 调整产品结构, 整合优势资源。强化安全、环保、能耗、物耗、质量、土地等指标约束, 严格市场准入, 加快形成有利于落后产能退出的长效机制。建立淘汰落后产能工作目标责任制, 对淘汰落后产能工作实行问责制, 将淘汰落后产能目标完成情况纳入区县、企业绩效考核体系。建立完善财政资金引导、安置落后产能职工工作、支持企业升级改造等政策激励机制, 健全监督检查机制, 营造有利于淘汰落后产能的良好氛围。完善淘汰落后产能公告制度, 对未按期完成淘汰任务的区县, 严格控制国家及本市安排的投资项目, 暂停对该区县重点行业建设项目办理核准、审批和备案手续;对未按期淘汰的企业, 依法吊销排污许可证、生产许可证和安全生产许可证;对虚假淘汰行为, 依法追究企业负责人和区县人民政府有关人员的责任。

(十) 调整能源结构。

加快调整优化能源消费结构, 进一步控制煤炭消费量, “十二五”期间燃煤增量控制在1500万吨以内, 提高天然气使用比重。提高外购电比例, 减少我市电厂燃煤。优化热源结构, 集中供热燃煤锅炉房改燃或由热电联产替代, 实施中心城区及滨海新区核心区燃煤锅炉改燃并网, 中心城区电厂搬迁, 实施国电天津第一热电厂、滨海新区永利供电公司等小火电机组关停和天津陈塘庄热电厂煤改气搬迁工程。重点发展绿色电池、光伏电池、风能、核电、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技术和产品。出台激励政策, 推动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中的应用。到2015年, 天然气占一次能源比例达到8%以上, 可再生能源比重达到3%以上。

四、实施节能减排重点工程

(十一) 实施节能重点工程。实施工业锅炉 (窑炉) 改造、区域热电联产、余压余热利用、电机系统节能、能量系统优化、节约和替代石油、建筑节能、节能服务和监测体系建设、节能产品 (技术) 推广、节能信息化建设等工程。到2015年, 燃煤工业锅炉平均运行效率由68%提高到71%;?70%的风机、水泵、压缩机安装变频装置, 更新淘汰型变压器, 运行效率提高5个百分点;集中供热普及率提高到92.8%以上, 供热煤耗降低到每平方米17.4公斤标准煤;余压余热回收利用率提高5个百分点;实施既有居住建筑供热计量和节能综合改造3600万平方米, 公共建筑节能改造400万平方米。

(十二) 实施污染物减排重点工程。加强工业园区污水收集与处理体系建设, 加强新城、示范小城镇和中心镇建设配套污水收集管网与处理厂建设, 强化脱氮除磷, 污泥实现无害化处理处置。加强流域区域污染综合治理, 实施清水工程和再生水回用工程。到2015年, 城镇污水处理率达到90%以上, 中心城区及滨海新区污泥处置无害化达到100%, 城镇污水处理厂平均负荷率达到80%, 污水再生利用率不低于30%。继续推进生活垃圾集中处理设施渗滤液达标排放。建设湿地减排工程。实施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和综合利用项目, 所有规模化畜禽养殖场采取全过程综合治理方式处理污染物, 畜禽粪尿综合利用率达到100%。实施脱硫脱硝工程, 加强火电厂和企业自备电厂脱硫管理, 进一步提高脱硫效率, 推动烧结机、催化裂化装置、工业锅炉脱硫;实现全市18台20万千瓦及以上火电机组烟气脱硝、水泥行业低氮燃烧脱硝, 推广工业锅炉低氮燃烧技术。淘汰治理黄标机动车。

(十三) 加大节能减排资金投入。节能减排重点工程所需资金主要由项目实施主体通过自有资金、金融机构贷款、社会资金解决, 各区县人民政府应安排一定的资金予以支持和引导。各区县人民政府要切实承担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和配套管网建设的主体责任, 严格城镇污水处理费征收和管理, 积极争取国家资金支持, 市专项资金对重点建设项目给予适当支持。

五、加强节能减排管理

(十四) 合理控制能源消费总量。

(十五) 强化重点用能单位节能管理。对26家市属重点企业集团下达“单位增加值能耗下降率”年度目标;对全市能耗总量居前50位企业下达“产值能耗同比下降和能源消费总量”的双控指标, 推动能源监测信息平台建设。鼓励重点用能单位开展能源管理体系建设。推进我市能源管理师制度试点。节能主管部门每年组织对进入万家企业节能低碳行动的企业节能目标完成情况进行考核, 公告考核结果。对未完成年度节能任务的企业, 强制进行能源审计, 限期整改。中央企业要接受所在地区节能主管部门的监管, 争当行业节能减排的排头兵。

(十六) 抓好工业节能减排。重点推进冶金、电力、化工、石油石化四大行业节能。冶金行业普遍开展中温、中压余热回收利用, 积极开展低温、低压余热回收利用。电力行业要继续实施“以大代小”、“上大压小”, 大力推进热电联产;加强智能电网建设, 大力发展清洁能源。化学行业要采用先进节能工艺和高效节能设备, 提高工艺转化效率。石化行业要进一步采用流程模拟技术, 实现能量系统优化改造。加强监控重点用能单位, 逐一推动能源审计和能效“对标”, 积极推进钢铁、有色金融、化工等行业能源管理中心建设, 采用信息化手段以提高能效水平。对炉窑、风机、水泵、电机、中央空调等耗能大的设备加快改造换代。严格执行百种重点耗能产品能耗限额标准。加强电力企业和企业自备电厂脱硫管理, 对单机容量20万千瓦及以上的现役燃煤机组实行脱硝改造。

(十七) 强化建筑节能。严格新建建筑监管, 确保新建建筑执行节能标准率达到100%。完成既有居住建筑节能综合改造1200万平方米, 供热系统和计量改造2400万平方米。实施办公、商业、医院等公共建筑能耗审计、能耗采集传输和温度检查, 完成节能改造400万平方米。制定发展绿色建筑实施方案, 在城镇建设、新建居住区和政府投资的项目执行绿色建筑标准, 每年建设绿色建筑400万平方米。大力推进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 应用面积占同期建设的25%以上, 推进4个可再生能源示范区县工作。编制燃煤锅炉改燃技术导则, 最大限度避免出现燃气供热高耗能现象。实施民用建筑供热计量收费和公共建筑用电分项计量, 建立民用建筑用能统计体系, 公共建筑能耗每年下降2%, 居住建筑供热能耗每年下降4%。发布居住建筑四步节能设计标准, 研究公共建筑65%节能设计标准, 使建筑用能负荷降低30%, 开展被动式建筑研究和示范。推行民用建筑用能定额和供热能耗指标管理, 推进民用建筑能效 (碳排放) 交易。

(十八) 加强交通节能减排。推进公共交通节能, 发展轨道交通, 落实公交优先, 建设公交专用车道, 公交出行比例达到30%。

(十九) 促进农业和农村节能减排。

(二十) 推进公共机构节能减排。实施建筑节能和供热制冷系统改造, 降低夜间供热能耗, 实施供热计量收费。开展节约型公共机构示范单位创建活动。加强空调系统管理, 严格执行室内空调温度设定夏季不得低于26度、冬季不得高于20度的规定。推广热、电、冷分布式能源应用。推广绿色照明, 高效照明灯具普及率达到80%以上。优化照明系统设计, 改进电路控制方式, 推广应用智能调控装置, 减少“长明灯”。实行电梯智能化控制, 合理设置电梯开启数量和时间, 加强运行调节和维护保养。减少办公设施待机耗能, 及时关闭用电设备。到2015年, 单位建筑面积能耗下降12%, 单位建筑面积用能量降到每平方米17.76千克标准煤以下。推进公务用车制度改革, 严格用车油耗定额管理, 提高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比例。

(二十一) 引导商业和民用节能。做好商业节能, 加快设施节能改造, 强化节能标识产品的推广和监督检查, 在大型商业设施推行冰蓄冷、水蓄热。加强宾馆、商厦、写字楼、机场、车站等公共建筑用能系统运行监管, 严格执行空调和采暖温度标准。鼓励民用节能, 倡导使用节能型家用电器, 改用节能灯, 养成自觉节能的良好习惯。减少一次性用品使用, 限制过度包装, 抑制不合理消费。

六、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二十二) 深化示范试点建设。制定实施天津市“十二五”循环经济发展规划, 加快国家循环经济示范试点城市建设, 深化100家市级循环经济试点建设。

(二十三) 推行清洁生产。编制“十二五”清洁生产指导意见, 围绕主要污染物减排和重金属污染治理等突出环境问题, 全面推进农业、工业、服务业清洁生产, 从源头和生产过程中减少资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

(二十四) 推进资源综合利用。建立资源综合利用服务平台, 推进区域、园区、企业三个层面的资源综合利用, 实施工业固体废弃物深度综合利用、工业废水深度处理回用、余热余压综合利用、绿色新型建材、再制造、再生资源综合利用、非常规水资源综合利用、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农林业资源综合利用等资源综合利用十大重点工程, 搭建资源循环利用产业链条, 构建覆盖全社会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到2015年, 主要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保持在98%以上。

(二十五) 加快资源再生利用产业化。

(二十六) 建设节水型社会。

七、加快节能减排技术开发和推广应用

(二十七) 加快节能减排共性和关键技术研发。

(二十八) 加快节能减排技术推广应用。

八、落实和完善节能减排经济政策

(二十九) 推进价格和环保收费改革。

(三十) 完善财政激励政策。

(三十一) 强化金融支持力度。

九、强化节能减排监督管理

(三十二) 严格节能评估审查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将节能评估审查作为控制地区能源消费增量和总量的重要措施, 对我市固定资产投资项目严格实施节能评估, 对年综合能耗5000吨标准煤以上企业全面开展能源审计。把污染物排放总量指标作为环境影响评价审批的前置条件, 对年度减排目标未完成、重点减排项目未按目标责任书落实的区县和企业, 实行阶段性环境影响评价限批。对未通过节能评估、环境影响评价审查的投资项目, 有关部门不得审批、核准、批准开工建设, 不得发放生产许可证、安全生产许可证、排污许可证, 金融机构不得发放贷款, 有关单位不得供水、供电。加强能评和环评审查的监督管理, 严肃查处各种违规审批行为。

(三十三) 加强重点污染源和治理设施运行监管。

(三十四) 加强节能减排执法监督。

十、动员全社会参与节能减排

(三十五) 加强节能减排宣传教育。把节能减排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体系以及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体系。组织好全国节能宣传周、世界环境日等主题宣传活动, 加强日常性节能减排宣传教育。新闻媒体要积极宣传节能减排的重要性、紧迫性以及国家采取的政策措施和取得的成效, 宣传先进典型, 普及节能减排知识和方法, 加强舆论监督和对外宣传, 积极为节能减排营造良好的环境。

(三十六) 深入开展节能减排全民行动。

上一篇:社区开展三争三创活动记录下一篇:零陵中学开展“喜迎国庆60周年,唱响校园主旋律”新中国成立60年主题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