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艺谋获奖情况

2024-09-14

张艺谋获奖情况(共10篇)

张艺谋获奖情况 篇1

张艺谋

     红高粱 第38届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

大红灯笼高高挂 第47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银狮奖 秋菊打官司 第49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金狮奖 活着 第47届戛纳国际电影节评委会大奖

摇啊摇,摇到外婆桥 法国第48届戛纳电影节最佳技术奖;全美影评人协会最佳外语片大奖

   一个都不少 第56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金狮奖 我的父亲母亲 第50届柏林国际电影节银熊奖

英雄 第53届柏林国际电影节阿尔弗雷德·鲍尔奖、香港金像奖7项大奖

 十面埋伏 美国导演协会杰出贡献奖 美国国家影评人协会最佳导演奖

 千里走单骑 荣获华表奖优秀故事片奖、第26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亚洲电影大奖

 满城尽带黄金甲 美国第33届“土星奖”最佳服装设计奖 第26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美术设计、最佳服装设计、最佳原创电影歌曲

 山楂树之恋 入围柏林电影节水晶熊 获华表奖优秀故事片奖

金陵十三钗 入围第69届金球奖最佳外语片提名。第59届美国音效剪辑者协会(MPSE)“金卷轴”奖

张艺谋语录 篇2

人的潜力是无限的,一个人就像橡皮筋一样,需要不断地拉,在这个过程中挑战自己的极限,不断扩展自己的能力。

巩俐入新加坡籍我觉得都是他们个人的事情,我不便发表评论。我自己是把美国绿卡早就退下来了,因为我现在在中国发展很好。

今天的电影光得奖不算完成任务,还要被市场和观众认可,票房好。

中国早期的老电影其实和欧洲的新现实主义等已经接轨了。上世纪年代后,电影脱离了这个轨道,开始为政治服务。文革后,才恢复了艺术的本质。

拍《英雄》与拍我以往的电影有些不一样,因为这是我第一次与李连杰梁朝伟张曼玉这些港台演员合作,而且是一部商业片,感觉是又累又有点新鲜。不过我对自己和李连杰他们在拍戏中的沟通与合作还是感觉挺满意的,大家都很敬业而且专业,这种感觉很好。

我从来不会认为自己有多了不起,也从来不会因为某部电影达不到要求而认为自己从此以后就走下坡路,从此以后就江郎才尽。

你想到如今了,你不可能变了,你的世界观人生观,你的所有都不能改变了。我不仅很健全,我还很坚定。我自己要拍的电影,我要说明的那句话,我都很清楚。我从来不作辩解,更不作委屈的辩解。我倒觉得这就是电影。

《秋菊打官司》和《一个都不能少》用了很多偷拍的镜头,如果是现在恐怕不行。中国讲法治了,老百姓莫名其妙发现自己出现在电影里,估计会告我们。那时还不太有关于肖像权的讨论。

谈奖项:作为一个导演,我不能说不在乎,因为这些奖项可以提高电影的被关注度,可以提升导演的江湖地位。中国电影不一定需要这个奖奥斯卡,但是参评这些奖项对中国电影在国际上的知名度还是大有好处!

拍贺岁片,就是一个名,也就是在年底上市。一窝蜂,就没有意思了,大家挤在一起没意思,我再一挤就更没有意思了。

不必用第五代的遗传基因,来看今天他们的发展。这个时代发展太快,第五代很多导演,他们都成了有名的电视剧导演,他们堕落了吗?我觉得没有。他们做得有声有色,可能坚持干电影,还不至于出得来。时代在变,人也在变。以前一个单位就把你拍死在这儿,可现在,连户口都要取消了。以前是谦虚使人进步,现在是芙蓉姐姐都能被接受,这就是多元化。

导演是为大银幕而生的人,只有大银幕才能显出电影的魅力。电影是永远的。——张艺谋

第五代没什么了不起!我们得感谢那个时代,那时的文学非常厉害,有很多优秀的小说。文革后发达的文学创作和当时全社会如饥似渴的学习氛围成就了第五代,让大家喷薄而出,一鸣惊人,拍出了很多有力量的作品。

《英雄》一开机就下雨,他们说是有财,这是香港人的说法。——张艺谋名言

我们的开幕式换来换去的东西太多了。咱们是一直改到最后,这玩意儿是一中国特色,一直改到最后。

我自己认为我是一个幸运者,是时代给了我许多机会和可能,包括执导奥运会开幕式,人就是这样的,在一次一次时代给你的机会中,你不断地验证了自己的能力,你就多了一份自信,你多了一份自信你似乎又比同代人多了一份机会,所以它是滚雪球这样累积的一种成就,是这样得来的。我从不高看自己的成就,自我评价就是这样。——张艺谋名言

我们是赞同电影分级,分级只是一个手段,不意味着分级就允许某种事情出现。因为国外电影都有一种分级审查制度,不意味着要放纵不好的现象,它只是界定某种受众群。就像产品都有不同的受众群一样。所以,我是赞成分级制度。——张艺谋名言

我文体不错,想考美院,但不会素描;报考体院,又没练过专项;当时还想过报考西北畜牧学院,因为比较好考。我就是乱找,志愿跟电影完全无关。——张艺谋名言

我不愿做悬于天际的恒星,而宁愿像流星那样,虽转瞬即逝,却放射出它全部灼目的光芒。

谁都要妥协,每天都会有妥协,必须在妥协中求生存,必须在妥协中坚持某一种存在。

你不知道在深圳那几天紧张极了,我相信因为一公布说我们在深圳公演一星期,北京的盗版贩子已经订货了。——张艺谋

我希望下次做类型片的时候能做得更好。如果每个人的动作就是他本人,完全和他的身份和设定的东西相符合,这是难度最高的,这需要在剧本里就给人物预留出一定的空间,这个可能更复杂,我们这次做了这样的尝试,我觉得比《英雄》好。甜蜜爱情签名

尽管宁浩是从西方的一些电影中,受到一些启发,得到一些方向。但是我觉得他本土化的非常好,他结合自己的特点,自己对这个地域的认识,以及对中国国情民情的认识,我觉得《疯狂的石头》做的很好。

土或者说俗,和雅或者说洋的区别是什么呢?你觉得你玩一个情调就很雅,那都是后来才会的东西,是舶来品,那不是洋,那只是鹦鹉学舌。艺术是不分等级的,我想要的风格是扎根在我们中国老百姓骨子里的东西,那些东西都是俗的,不对,不应该说是俗,而应该说那些东西是民俗,民俗的,才是最雅的。

举个近的例子,奥运,谁都知道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开幕式上一定会推出这个,这一点全世界都做好了思想准备,但开幕式还是给了大家一个惊艳或惊喜,原因在哪?就是你的表达方式。我们用了最现代的手法表演,古老的中国用了最时尚的方式,给世界讲了一个精彩故事,这个说话的方式让大家惊讶,进而对你的文化有了新的认识。你记住了,一句话怎么讲才至关重要的。——张艺谋

好剧本难找,我从来不知道下一步要拍什么。历史的当代的,商业的文艺的`,大片小片……不分什么形式或类型。好电影就是好电影。

年我入学的时候,我确实还不懂电影是什么东西,没有打算以电影为职业。我们那时候入学也很简单,就是为了找出路。我能进入这个学校,得到免费教育,包分配,我上了大学,是大学生,地位好像不一样,所以说我自己上大学来读书,是为了谋出路。要是体院收我,那我就进体院。

没什么原则,就是以艺术为原则。这个团队还是很讲民主讲艺术,有什么事儿,我都先找创意团队先谈,我们有个到个核心成员,然后就是扩大会议,主创主设计,差不多十几个人就可以。月份后,我常说的一句就是:没有什么救世主。不可能再去咨询什么专家了,只有进了鸟巢,和现场产生各种联系后,你才真正看到了未来的雏形。这是最要命的,“要不要”“改不改”?很多都是这个时候做的决定,因为前面都是纸上谈兵。——张艺谋名言

但凡人家招呼说需要你出个面,需要你坐在哪儿,我就去,他们反正把我搁在那儿,让我在那儿呆着,就造势吧。

我看电影也是先看商业片,是个人喜好,先看热闹的。我也是我觉得就像一个普通观众一样,所以这种看热闹,看大片,看这种话题制作的这种心态,我自己也是这样。所以我很能理解普通观众对这种东西的看法。

确实已经很难拿第五代过去的观念和要求来看我们这些人。不是因为我们渐渐在老去,而是因为时代在进步。我们生活在交界的地方。我总说中国会有真正的好的商业导演大导演产生,中国年轻人将来会有流行文化的领袖。中国电影产业发展到全世界第二位,甚至咄咄逼人要做头一位的时候,全世界都要刮目相看了。

这是集体的力量,集体的智慧。整个申奥过程大概要用够拍几十部影片的素材,所以我们等于有几十部电影要拍。

艺术创作如果没有个性就死了,奥运会开幕式表演是艰难的艺术创作,需要坚持艺术个性。——张艺谋名言

你不能说,我艺术家坚持个性,我不理你们,那不行,如果成为一个大赔本,老板破产了,我呢,也没第二次了,没有这个商业信誉了。那你没有商业信誉的话,你这个电影的艺术是个空想。

武侠要搁一下了。我不会马上拍一个武侠动作片了,之前已经连续拍了三部了,等以后有新的认识再说。

我并没有发现自己有什么天才的因素。我在我们同代人身上还没有真正发现什么人是天才:他的创造性远远领先于我们,让我们所有的人震惊和折服,带动了一个时代。

文化是小康之后老百姓才去想的事儿。

我的电影也有一些很失败的例子,比如《代号美洲豹》,是彻底失败,《摇啊摇,摇到外婆桥》则是部分失败。

我不拍电影的时候住在北京,但我没有北京户口,是个老北漂。我爱北京,但因为是外地人,我很少拍关于北京的题材,我觉得我不了解她。——张艺谋

我早就想拍武侠片。金庸古龙温瑞安梁羽生的小说都看了。结果发现,这些都被香港的导演拍了十八遍了。我不想拾人牙慧,只好自己写剧本,剧本刚写好,《卧虎藏龙》就出来了,还得了奥斯卡。我扫兴死了。——张艺谋

《千里走单骑》非常有可能在这种文艺类型的电影中有一个好的票房。

我负责把萝卜种好。如果这个成本太高,我会按照卖萝卜的意思种;如果成本不高,我就想怎么种怎么种。原则上是这样子的。——张艺谋

谈生活:从我的标准来看,我算不上是好父亲,因为我把许多许多的爱留给工作和电影了,生活中有很多做得不太好,做得不够。

我当然希望不断地改变戏路,但是改变也很有限,总希望能给观众一点意外和惊喜。尽量让自己显得年轻一点吧。——张艺谋名言

导演和编剧是两个范畴,编导一体都做好的只是少数,大部分人不是天才,我也不是。我自己也瞎编过一些,不是很好。我只算三流编剧。

谈宣传:就像种萝卜和卖萝卜,我是种的,但是种的再大卖不出去还是烂在地里,所以我现在越来越觉得卖比种重要。在《英雄》之前,我的每部片子就是“走四方”,到哪里都是新闻发布会,分头访谈,电影院跑场……走到最后呢不光是身心疲劳,还觉得挺没劲的,现在这样做感觉挺新鲜的。——张艺谋名言

我看电影总是跟着把好的构图画下来,有时一场电影会画上百张,完全忘了故事是什么。

至少到现在为止,我还没见过哪一位导演能真正地自编自导而同文学界彻底‘断交’的,相反,无数出色的影片和电视剧莫不是从小说改编而来。我们干导演和演员的,常常站在金字塔的顶端面对掌声和欢呼,那是命好。其实谁都清楚,塔顶底下是多么大而宽的一个坚实整体。而铺在最底部也是最阔大厚实的一层,依我看,那就是我们的文学了。文学驮着电影走,走出了国门,走向了世界,让世界了解了我们中国。

艺术性和商业性确实是个老问题,我觉得这是大家永远讨论的话题,我的看法是必须结合,如果不结合,单纯地从一方面,都不行,因为今天观众的口味提高了。

如果说我们要在世界上承担原创性的源头,我们根本做不到。因为它跟国力国家地位文化地位历史发展都有关系。我们辉煌的是过去。今天,中国是发展中国家,怎么能成为文化流行时髦原创的源头呢?我们要做的是接受和拷贝,把它本土化。我们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只要稳定发展,有三个三十年,到那时候可能中国很多东西都是原创的,可以真正影响世界。

因为《活着》,我受到很多指责,很多人的眼睛都盯着我,有些人不怀好意,鸡蛋里挑骨头。而我又不是一个能勇敢地站起来跟别人斗争的人。我们这个国家很大,事情很多,也不是你一个人斗争得过来的。惹不起总躲得起吧,我只能采取躲的态度。——张艺谋

将来想当导演。当摄影师太被动,你的主意再好,技术再精,也是替人家拍,体现人家的思想。不成,得自个儿干。不过现在还得老老实实地当摄影,拍好每部影片,不管大片子,小片子,都得一丝不苟,活儿要细,因为只有把摄影上的活儿干好干地道,没个挑的,人家承认你了,才谈得上第二步。

我不敢说自己是中国最好的导演,但我敢说我是中国最勤奋的导演。

我对当今的文学现状不满意。——张艺谋

谈女人:我的电影里一定要有女人。我挑选演员时首先看重的是长相,尤其是女演员,第一是形象,第二才是能力。我比较欣赏中国式或古典式的形象,不是那种艳丽或俗称长得比较洋气的。像我这种民族化的电影,当然不能选择那种长得洋气的。

未来年都不要再提第五代了!要让年轻人拍出更多好电影。

其实每人都有孤独感,喧嚣中的人,内心可能是孤独的,这种孤独是与生俱来的,有人多些有人少些,但内心都渴望被安抚理解。——张艺谋名言

中国电影有审查制度,但没有分级制度。一部电影让观众从岁到岁都可以看。如果未来审查制度能宽松些,导演们会拍出更多好故事。

卖座不等于不艺术。并不是因为你很艺术,观众就会向你致敬。

我这次最大的体会就是我学会了深深地了解了为投资人负责的这样一个最简单的道理。一定要这样做,我们只有这样做了,投资人和导演就是一对搭档,这对搭档就是两条腿走路,它就可以使你的创作活动继续进行。如果每一个人都是这样子地互相负责任地往前走的话,我觉得这个所谓游戏规则就慢慢形成了。——张艺谋

黑泽明是我最爱的电影大师,至少是最爱之一。他多岁在戛纳领取终身成就奖,却说:我至今还在学习如何拍电影。这是我的座右铭。活到老,学到老。

谈商业:到了今天,每个导演都把市场票房体制电影产业链之类的放在嘴边,我是和大家一起与时俱进的。《英雄》之后,我开始认真考虑票房,人人都谈,票房也就热闹起来了。——张艺谋

关于成功,我自己的总结是勤奋和悟性。从同时代的人来看,我不是一个敏锐者,不是一个天资聪慧的人。念小学中学时候,我是好学生,是那种特努力的好学生,靠努力来弥补才华的不足。今天我看很多导演要比我聪明,那我只有勤奋。第二是要有悟性,所谓悟性,就是在电影上能举一反三,在社会上接触的各种信息,可以转化为你对于电影的想象力。

观张艺谋2008有感 篇3

张艺谋,生于1951.11.14,陕西西安人,在电影学院学的是摄影专业。张艺谋,一个毫不陌生的名字;一个;一个享誉全球的美名。张艺谋,将光电和色彩运用到极致,人海战术,足以可以征服世界对中国的眼光!昨晚奉献了一台足以堪比任何一部史诗大片的杰作。就现在而言可以说整个中国是家喻户晓,人人皆知。通过观看张艺谋的记录片后,让我更熟悉这位心中伟人的形象,更多了一份崇拜,更多了一份敬畏。同时也让我深深的感触到成功人士那条艰辛而曲折的路,有了更大的压力,有了更远的目标。张艺谋拍的影片有个性,富有想象力,表达了他对社会、人生独特的观察。每一部都有特点、有新意,在不断地改变自己、超越自己。张艺谋珍惜自己的事业,对自己从事的职业有一种虔敬的态度。这种虔敬态度的根本就是:他永远是一个导演,决不会因为当导演太出名就异化成其他的社会工作者。他知道自己在做自己想做的事,他也知道自己做得很好,他还知道他必须持续不断地真诚地跟观众交流,人们就会更加理解喜欢他的工作。这样一种虔敬的态度,让人钦服。

过年时,央视五套每晚十点半才播放这个纪录片,由于各种原因,虽然说我没有从头看到尾,但是很喜欢这个纪录片导演的叙事方法片子中用了大量的会议场面片子力求通过最真实的艰难的创意过程,来反映奥运创意团队以及张艺谋这个人最真实的一面,这个纪录片也确实做到了!记录片其实不算详细,只是大概的脉络,从中能够看出时间线、大事线,层次结构还是非常分明的,张艺谋的人物刻画非常成功,相比那些采访,关于奥运开幕式主题的一部记录片,张艺谋的创意由来、认真、责任感、精益求精。

现在令我最难忘的就是那里面可以归纳出来的两个点,第一点:思维的开发性第二点:科学管理管理性。怎么说呢,这两点和我现在的生活更贴近,思维的开发对于现在我们的学习乃至今后的工作中都是至关重要的,相比我们管理这个专业而言,一个合理,科学的管理也是必不可少的。

首先,思维的开发

张艺谋一直推崇创新,尤其是在艺术形式上,我至今还记得在郑州看《英雄》时的震撼感,三色叙事,这个手法在文学作品中有,但揉和武侠,在中国鲜见。片中,有人提到张艺谋为什么苛刻,说他见的世面多,识见不凡。这其实也是创新的基础,如果见识短浅,很容易把别人做过的东西当成创新。在片中有诸多的中国文化元素,张艺谋特别要避过灯笼、鼓等符号,是不希望让观众觉得老调重弹,他还展示了一部在20年前给万宝路拍的广告片,虽然是在20年前,但那个声势,放到今天也不弱,一个人最难的是否定自己,这也是创新路上的障碍,往往,一个人在哪里成功,就会因袭,不愿意推陈出新,所以,很多时候,人到了后来,就变成他在开始的对立面。张艺谋的自我否定、多变,对项目管理来说其实是大敌,但对于最终的效果来说,又是必须。开幕式的震撼效果,其实是由创意、执行、变更等诸项累加而成。各种变数都需要控制,包括变更本身,也不可能没有休止,因为有时间的限期。中间有一折,说到张艺谋想选定一种古老的乐器“祝”来代替鼓,音乐家说,祝在朝鲜、日本都有活体传承,而在中国却没有了。这真是非常可惜的事情,而在中国,并不只是这一种。这期间,也展示那中间的一些小故事,我们都可以看到他正以他的活跃思维在创作着,在改进着,力求完美,力求能给观众最好,更好的一面

其次,科学的管理

奥运开幕式,据公开数据,系由张艺谋等人组成开幕式导演组,核心创意小组成员共6人,指挥整场开幕式近2万名演职员,开幕式文艺表演共有服装47款15153套。7年来筹备奥运,据说耗费超3000亿,花在开幕式上有多少,一直没有确切数字这是一个

超大型项目管理,只许成功不许失败。项目的复杂度应该远高过张艺谋执导的所有电影。从纪录片中,可以看出张艺谋的付出。从片中,看不出使用大型项目管理软件的样子,虽然有不少微机,技术层面似乎主要是在于3D模仿。不少地方采用的是最原始的纸质记录、提醒、检查,在这样的情况下,操控这样大型的项目,而在最终得以成功,张艺谋的确是令人佩服的。

这样的超大型项目,其中牵涉到的点、线、面都纷繁复杂,工作团队也一再涌现矛盾,大局之下虽说要牺牲小我,但是毕竟那些都是有血有肉的人,取消皮影戏一节中,编导失魂落魄的样子,让人顿生同情,但如果你是张艺谋,你怎么做?除了过往经验的积累,我认为最重要的还是“认真”,而认真的背后又是使命感。张艺谋这一代人,对于国家、民族,所背负的责任,要远超80后、90后(我这样说没有贬义,时代使然),所以他不断强调国家、任务,对于他来说,接受这个任务,也意味着荣耀,只能成功不能失败,他是以背水一战的勇气去做这件事。全力以赴、心心念念、殚精竭智……从雅典的8分钟,直到开幕式结束,这整个期间的付出,常人难以想象也难以承担。如果以精力管理的视角去分析,其实张艺谋所做的,均与健康相悖,但支撑他的强大精神力量,是会使他始终可以保持充沛精力,这并不神秘我的感慨在于,太多的人视工作如畏途,通过这部片子,的确扭转了对张艺谋的印象,也使我对创新和项目管理的认识有所加深,非常值得一看。不要说如此付出,就算是多做一点,也觉得吃亏,和张艺谋比,境界上相差不只一点两点。

也通过看这个片子,我感到变化不但是一种管理的方式,而且是一种对待工作的态度。方案做的不到位,不符合上级的要求,打回去重新做,一遍不行两遍,两遍不行三遍……上级的要求总是苛刻的,达不到要求就要变!没有变化,没有苛刻的要求,没有追求完美的信念,就无法得到奥运会开幕式那近乎完美的演绎!不行就改,随时都有可能改变,但是到需要改变的时候你不改变,那就是一个态度问题——不执行或者执行不到位,就是态度问题!怎么考察下属的能力,我觉得这是一种最好的方法,方案拿过来,一遍一遍的让他改,以此来考察他的耐性、思维、沟通协调能力,方案制定好之后,随时让他修改,以此考察他的应变能力和对待工作的态度。通过这样的对比分析,我现在开始觉得,前面抱怨的话语,恰恰体现了管理者的高明之处——即符合事物都是变化的这一科学原理,又考察和锻炼着下属,一举两得!

在这些纪录片中同时我们也看到了张艺谋的艰苦路途和工作上的压力,也可以归纳出下面几点:

一、逆境求生、百折不挠

项目团队,从一开始就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张艺谋创意团队也不例外。伦敦8分钟的惨败,并没有让这只优秀的团队丧失信心,而是卷土重来,凭借着优秀的创意,成为了北京奥运会开闭幕式唯一的创意团队。2007年3月23日,北京奥运会开闭幕式运营组工作会议,张艺谋创意团队四大发明的创意被否定了,此时距离北京奥运会开幕仅剩下一年半左右的时间。在这种情况下,团队也出现了士气低迷的情况,很多核心成员甚至绝望了。此时张艺谋提出了加入其他一些元素、淡化四大发明的意见,从而顺利地化解了危机。后来,项目组还经历了LED显示屏的技术问题、鼓的替代物问题、大脚印烟花燃放问题等一系列的难题,但是都是在项目团队的不懈努力下,一个一个给予化解,最终不负众望,将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办成了举世瞩目、空前绝后的开幕式!

通过这一个个磨难,让我联想到每一个项目团队,都要经历这一个个挫折的洗礼,就是在一次次不可能的面前,通过不断努力,最终达成项目的目标!KDPOWER的项目组也面临着同样的挑战——目标绩效考核指标集的选定和量化问题、技术研发项目的推广问题、5S的持续改进问题……这一系列的问题,都不是在短时间内能够解决的,而解决这些问题的动力,一是来源于项目带头人的认同和坚持,二是来自于项目团队的分工和协作。当张艺谋团队遇到挫折时,张艺谋总能够率先站出来,带领团队“突出重围”,这就是一名合格的项目负责人所应该具备的最重要的一项素质。而每次张艺谋站出来带领大家突围时,他的团队也是紧密配合在他的身边,合理分工,密切配合,团结一致向前冲——我认为,“一个人走,大家一起走”的含义,在张艺谋策划团队中体现的淋漓尽致!看完本片,我认为,一个真正成熟的项目团队,必然是经历过无数次挫折、无数次跌倒都能够再爬起来并继续冲向目标的团队!

二、总协调人的角色

在张艺谋的策划团队中,有一个角色容易被大家忽视,这就是总协调人。在策划团队进行沟通碰撞的时候,总协调人会在中间起到润滑剂的作用。例如字模表演的设计师,在方案被多次否定之后黯然离开会议室,差点辞职,而此时总协调人出现了,几句简单的话语,就把这位设计师又请回了会议室。看完全部八集的片子,把片子在脑海里过一遍,突然间发现总协调人被采访的次数相当的多,很多评价都是总协调人做出来的,由此可见,在一个项目团队中,协调人的角色是多么的重要!

项目团队在工作的过程中,必然会在内部和外部产生很多摩擦、碰撞,但是往往在这个时候,项目负责人就不方便出面解决问题了,此时,协调人就开始发挥作用了,他要把矛盾化解到最低,从而保证项目继续顺利运作。其实协调人的角色跟政委的角色很相似,主要作用就是解决思想问题,化解主要矛盾,保证团队的凝聚力和忠诚度。毛泽东的团队中,我认为周恩来就是一位很了不起的协调人——毛泽东也有脾气不好的一面,但是每次帮助他化解矛盾的人,必然是周恩来。到了部队中,刘邓大军中,邓小平就是协调人;东北野战军中,罗荣桓就是协调人,而邓小平和罗荣桓恰恰就是政委的角色。

项目团队中,应该有一位善于沟通协调的人来兼任协调人的角色,主要负责对内和对外的沟通协调工作,起到项目负责人管理协调职能方面助手的作用。KDPOWER的项目团队,有的就忽略了协调人的作用,因此在调配资源、沟通联络方面比较吃亏。我建议这样的团队都来看看《张艺谋的2008》,相信看完此片后会对协调人的角色有一个崭新的认识。

三、变化的真正含义

在工作中,我们常常抱怨:“社长变化太快了,我们都无法适应了,一个制度,修订还没有2个月,就又要求变化了”,“这个方案送过去一次就被枪毙一次,想让社长满意,实在是太难了”,“社长在前面带头跑的太快了,我们都跟不上了”……这样的话我也经常说,尤其是一个方案,往往要被退回来好多次才能签批,但是没过多久就又被推翻重做,重做之后感觉不合适再改回原先的方案,就像片子里说的那样:“他带着我们去了月球,然后又回到了地球,下一次又去了火星,然后又回到了地球”。张艺谋的创意团队,不断地在追求变化,尤其是张艺谋本人。例如太极拳表演和字模表演的方案,张艺谋团队枪毙了一次又一次,两个负责人,一个快疯狂了,一个想要辞职,没办法,变化太快了,方案得不到总导演的满意,就要改,甚至要重新做!奥运会开幕式的配音团队,因为反复更改均无法达到张艺谋创意团队的满意,30个国内顶尖的音乐制作人,有两个直接提出退出制作团队——这可是奥运会啊,也许人这一生只有一次机会参与到奥运会开闭幕式的制作项目中来,在这种男的的机遇面前,两位顶尖音乐制作人直接辞职,由此可见这两位顶尖音乐制作人被逼到了何种地步!

五、职责的分担

刚开始的时候张艺谋很累,因为他抓的很细,就是与供应商讨价还价、参演儿童的吃住等问题,也需要他亲自出面来抓。有一次他打电话问外国的奥运会总导演在干什么呢?人家回答:“在酒店里喝咖啡想下一步的创意呢”,这令张艺谋十分的震惊,在会议上,他对着他的团队拍了桌子,并且明确表示:“今后这样的小事不要来找我!”张艺谋也没有办法,人都是定好的,他没有换人的权利,他只能想尽一切办法用好手中的牌,而不是去想再抓几张更好的牌。

在我们公司中,往往存在这么一种现象——工作时上级比下级累,出问题时上级比下级着急。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因为上级不会分权,就像张艺谋刚开始的时候,什么事情都要他出面协商解决,因此每天都会很累很忙。当问及为什么不分权给手下的人做时,他们往往回答:“下级能力不够,所以需要我面面俱到。”其实就是奥运会开闭幕式创意小组这样优秀的团队,张艺谋依然认为他的下属能力不足!由此看来,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上级分权不够,造成了下级不担责或者是不作为,久而久之即使有能力的下属也会因为得不到充分锻炼或者工作没有亮点而变成碌碌无为的人。

六、充分利用各种资源

在八集的片子中,我们可以看到张艺谋创意团队在遇到困难的时候经常利用各种资源,音乐不懂就找音乐制作人,乐器不懂就找乐器专家,此外,还经常利用出差的机会四处转悠寻找灵感。成熟的项目团队应该是会充分利用各种资源的,也就是上面提到过的“用好手中的牌”。项目团队成立初期,缺人缺钱缺方向,怎么办?我认为就是想尽一切办法尽量利用手头上的资源:没有钱就打申请向公司、向政府要,或者找风投公司;没有人可以打申请让公司帮忙招,或者自己招;没有方向没有目标,可以拉着公司的高层或者外面成熟公司的人才彻夜开会研究……总之,想象力越强,资源就越多;立即行动的能力越强,资源的控制力就越强。当我们想到一种资源时,不要简单地就否决掉,而是尽可能的去利用。其实再拓宽一下思路,项目组很多工作都是可以外包的,例如招聘、内勤、产品推广等等,都可以借助第三方帮助实现,而第三方,可以是内部的,也可以是外部的。就拿技术项目的评审来说吧,我们可以让公司内部所有可以提出建议的技术人员参加,但是也可以邀请工场、财务、人力资源的代表参与,因为这样可以使我们把问题分析的更全面,从而降低解决的难度,这就是一种利用各种资源的具体体现。一个项目组如果不会利用手里的各种资源,那么其下场将会是十分可悲的。

肯定会有很多人说,奥运会开闭幕式的创意团队都是全国的精英,而且国家也给予大量的支持,他们的团队基础从一开始就比我们好,因此《张艺谋的2008》没有什么太多适合我们公司学习的东西——其实这种观点是大错特错,我感到绝大多数项目团队,不管阵容多么豪华,不管资源多么丰富,遇到的80以上的问题都是共性的,我们十分有必要通过分析借鉴别的团队的成长历程,来弥补我们自己团队的不足。我认为《张艺谋的2008》是一部非常好的纪录片,是一部值得我们公司每一位管理人员、每一位项目负责人、每一位骨干员工都看三遍以上的好片子!以上是我看完两遍时的收获,我相信我肯定还会看第三遍的,因为每看一遍,都会有不同的感悟。希望我的心得能够对大家有所帮助。

这将是历史上最棒的一届奥运会!我对这句话深信不疑,因为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只有尊重自己的特色才会被别人尊重,五千年的历史给了我们自己的特色,并不照搬模仿任何的民族,我们又自古以来是善于吸收的国度,奥运精神加上中国龙的精神,北京的奥运会时日,将是全世界的精彩时日。最为重要的还是2008年我们这些“未来栋梁”都将成为参天之树,有我们的力量,世界将刮目看这部纪录片时,常常会跟着片中的钢琴声进入那种情绪,不能自拔。记得看第六集时,片中说到张艺谋在彩排阶段,经常孤独的坐在办公桌前无助的发呆,画面是一个中距离的特写,张艺谋仰望天花板,背景音乐是很有些忧伤的情感....当时 我不由自主的就流泪了,感觉张艺谋太不容易了!

天佑中华,我们开幕式顺顺利利,即使是到了时隔半年后的今天,当我回忆起当时的那些精致的画面时,我仍然会激动和自豪!谢谢张艺谋,开幕式无与伦比!谢谢你带给我们的享受和震撼!你用执着和信念写就了中华民族历史上的一段绚烂的传奇,这段传奇也将永载史册并世流传传!

老去的张艺谋归来 篇4

在幽黯的电影院中看张艺谋《归来》,有一些影院中不常见的老年观众散落在周围,我突然有一种时空穿越的感觉。我好像回到了1979、1980年,那是我自己的青春时代,也是这样的“伤痕”故事在文学和电影之中最为引人注目的时刻。张艺谋的这个故事格外地和当年的“伤痕文学”时代的小说和电影相似。其实北岛有一篇小说的名字就叫《归来的陌生人》,其实格外准确地陈述了张艺谋的这部电影的主题,而那个北岛的故事也和这个故事有些相似。当时那些归来的故事就在我们的身边时时刻刻地发生着。现在我们已经和那时有了三十多年的距离。依稀记起张爱玲的有名的关于绸缎的说法:料子是好的,但在箱底压得久了,有点陈旧了。似乎这个故事可以用这个说法来形容。

当然这也是张艺谋在奥运开幕式的高峰之后经过了多次尝试和一个较长的停顿之后,回到了他的电影的起点处的“归来”之作,连女主角都回到了《红高粱》里的巩俐。这既是张艺谋回到自己的电影的最初的起点的作品,也是他回到了我们共同的走向改革开放的起点的作品。在当年,这样的伤痕的作品是一个时代的集体的记忆,也是当时我们通过对于历史的感伤的凭吊来面对未来的努力,但今天,它似乎变成了已经老去的张艺谋对于自己的来路的那些经验的回溯。这些经验对于张艺谋或严歌苓来说都非常熟悉,但对于中国今天的以80后和90后为中心的电影观众来说,是一些相当遥远的故事。

这是一个仍然有张艺谋惯用的推向极致的美学追求的作品。这个关于记忆与遗忘的故事有似乎让人难以置信的强烈的感觉。失忆的母亲,归来的父亲和盲目而又天真的女儿,都在承受着记忆和历史的痛苦,在痛苦的故事已经过去的时候,他们却依然难以从伤痛中走出来和得到康复。这是二十世纪中国人的无尽的苦难

中的平凡的一章,在那个时候,大历史是如此地横亘在每个人的生活之中,以一种残酷的方式让他们付出了难以承受的代价。这是以伤痕的难以平复,美好的一切已经难以追寻为代价的。母亲的痛苦在于她忠贞于感情,由于记忆的过于刻骨铭心而不能不失去了记忆本身。父亲的痛苦在于他力图回到他已经离开生活,归来会让生活恢复常态,但这常态是永远不可恢复的。女儿的痛苦在于她由于正常的自我争取,却是以出卖父亲为代价的。这个故事的复杂性来源母亲对父亲的感情的坚持只剩下对于”陆焉识”的符号的坚持,但真实的陆焉识出现的时候,却无法和这个符号对应。陆焉识这个名字本身就是一个来自古汉语的隐喻,“焉识”当然是一个疑问,“焉”在疑问句中是“哪里”“怎么”之意,这个故事的关键就是主体怎么认识他人,从何认识他人的创伤的陈述。这个熟悉的陌生人已经不可认识,是这个故事的核心。

母亲对于符号的执着,和对于“陆焉识”和方师傅的混淆和误认造成了绝对的痛苦。语言脱离了实在,符号脱离了现实。而那个以“恶”的面貌通过母亲的恐惧作为符号出现的方师傅,却也由于新一波的政治的变化而脱离了家庭,让父亲没有了复仇的机会和愿望,这是真切的悲哀。这里的大历史对于人的命运的捉弄让这些普通的生命变成了一段历史的牺牲。张艺谋其实是希望带着我们重回二十世纪的中国的苦难之中,他试图在这个新世纪里重述那个关于伤痕的老故事,也是让我们能够有机会和中国人在二十世纪所承担的历史的痛苦相遇,在这里凭吊历史,让隐在心中的历史的伤痛得到一个超越的机会。

其实这个故事的有趣之处在于,它更多地来自女儿丹丹的视角。这个女儿见证、争取、承受,但其实她正是和张艺谋等人是同一代人,他们的青春错失了许多,但在一个新时代找到了新的可能性。我突然想到这个新时代给了丹丹和张艺

谋这样的人新的机会,让他们在新的历史中扮演新的角色,于是才会有《红高粱》和《英雄》,才会有奥运会的开幕式。故事的最后母亲没有康复,她和真实的陆焉识仍然到车站的大门前等待一个符号的陆焉识。当那扇大门关上的时候,我突然想到了2013年的电影《中国合伙人》,在那里,一扇大门打开了,这是为成东青和他的两个同伴开启的大学之门。从那时开始展开了一个天翻地覆的中国故事。陆焉识夫妇停在那个关闭的大门前,但新的大门从此为中国人开启。于是我们走到了今天。

我突然觉得,经历了这么多的张艺谋老了,他愿意终于有机会回去看看那扇关闭的大门,去厘清他的记忆和过去。他已经历经沧桑。和黑泽明或安东尼奥尼一样,在老年时回到自己的记忆去讲述。但他所面对的今天的中国电影却是有《中国合伙人》和《小时代》的新格局。这其实也是历史的变迁带来的,我们终于有机会有了更为平常的人生,更为世俗也更为具体的生活。

张艺谋电影《活着》观后感 篇5

“活着”,一看这电影名字我们也许会猜想,这影片究竟想要表达的是什么。毕竟影名是一个比较沉重的话题——那就是生命。究竟是活着,还是死去。

《活着》这部影片讲述的是一个名叫福贵的悲惨命运。影片背景是从内战到解放战争再到大跃进最后到文革,在这几个叫转的时期,福贵经历了命运加之在他身上的磨难和对他残忍的捉弄。尽管他的人生经历了如此多的波折,最悲的就是他那两次白发人送黑发人。可是这些磨难都没有把他击垮,他依然坚强的活着。其实福贵的命运也就是那个时代人们生活的一个缩影,无论是兵荒马乱还是政局动荡,老百姓无论是顽强斗争还是苟且偷生,目的都只有一个,那就是能好好的活着。是的,就算再卑微的活着,只要活着,那就比什么都好。富贵的一生虽然悲惨,我们看到这样的结局也定会表示震撼,表示惋惜。但是影片的结尾福贵依然是笑着的,因为他知道,只有活着才能看到生活的希望。只要自己还活着,就能有机会感受到生命的美好。

在看这部电影的过程中,我一直在琢磨“活着”这两个字,其实不管怎么活着,只要活着,就是一种幸福;只要活着,对家人、对朋友就是一种安慰、一种支撑。电影中,有好多个情节都让我深深地感觉到只要活着,能见到自己的家人、朋友,就是已经很幸福了。

第一次觉得活着好是在福贵被国民党捉丁后,在一次战役上战友们都死光了,吃的穿的什么都没有了,福贵只想快点回家,看看自己的母亲、老婆和孩子。他把手高高地举起的时候,心里不禁替他祈祷,只要能活着就好,不管怎么活着,都要回家看看。

第二次心里被活着感动是在龙二被枪毙的时候,听到那响彻街巷的五声枪响,福贵吓得尿了裤子。要知道当初如果他不是把家产都输给了龙二,那么那五枪就是福贵的了。虽然福贵那时候活得很艰苦,但是能活着见到老婆和孩子对他来说就已经很好了。

第三次是在有庆被区长的车撞倒的墙压死了。福贵看到血肉模糊的有庆时失声痛哭,家珍悲痛欲绝。区长春生也因此无法原谅自己的过错,后来春生在文革中受到迫害,老婆也自杀了,他把毕生的积蓄交给福贵,一来是当作补偿,二来他觉得在世上已经没什么好留恋了,他想把钱交给福贵后就自杀。这些都被家珍听到了,她最后原谅了春生,并叮嘱春生说“你还欠我们家一条命,你要好好活着”。这是多么令人感动的质朴的感情啊!虽然儿子死了,但是善良的家珍和福贵却不希望看到自己的朋友也死去,春生能好好地活着对他们来说也是一种安慰。

可是,他们颠沛流离的生活,又何尝不令人深思呢?

《归来》:张艺谋的“读后感” 篇6

影片的整个情感基调是隐忍。较强烈的情感爆发,在整部戏中只有一场:陆焉识与沈婉喻在火车站相见。沈婉喻在看到农场管理人员集体向陆焉识包围时,大喊一声:焉识,快跑!陆焉识却反向沈婉喻奔去。然而,陆焉识和沈婉喻还是在众目睽睽之下被硬生生地隔开,相见而未能相拥。这段情节成为整部电影的情感爆发点和情节转折点。此后,陆焉识归来,沈婉喻却因为火车站事件而患上了心因性失忆,不再记得陆焉识,也拒绝女儿丹丹的相陪,只是一个人在内心中静静等待陆焉识的“归来”。

除此以外,整部电影自始至终都在刻画一种刻意抑制的情绪,其中令人印象较深的戏有两场。

第一场是陆焉识从农场逃跑回家后,偷偷躲在楼道敲门,沈婉喻正在犹豫是否开门,女儿丹丹恰巧回家上楼碰到了父亲。这段戏的时长前后不过5分钟,张艺谋却在陆焉识所在的楼道、沈婉喻所在的室内、农场监视人员所在的街角等场景间数次切换,并依靠昏暗的背景光和人物抑声的对白,刻画出了这一场景中弥漫的紧张情绪。另外,在这场戏里,房间内外的沈婉喻和陆焉识,借助敲门、破损的春联纸等工具进行了间接沟通,陆焉识在这里完成了艰涩却又包含丰富情感的第一次“归来”。整个场景在感情上隐而未发,也为紧接而至的火车站那场戏的爆发埋下了伏笔。

第二个刻画极为细腻的场景,发生在陆焉识真正“归来”以后,陆焉识趁着沈婉喻外出归来的时机,弹起两人都熟悉的`《渔光曲》,想要通过这首音乐来唤醒沈的记忆。与此前楼道内那场戏的紧张气氛不同,这场戏的叙事节奏极为舒缓却感情饱满,张艺谋给陈道明和巩俐两位主演留了充足的表演空间,整个场景没有一句对白,完全依靠演员的表情和动作来完成。陈巩二人老到的演技,成功地完成了其中的情感表达。直到最后,沈婉喻仍未认出这个男人就是自己的丈夫,将发而未发的情绪戛然而止,两人从“似曾相识”中重回现实。

张艺谋获奖情况 篇7

该片是改编自严歌苓撰写的知名小说《陆犯焉识》后半段部分,观片前,首先阅读了网上文章介绍的小说剧情的梗概,以便更完整地了解影片的宏大的时代背景,读懂影片影视画面语言所揭示的主旨要义。小说的结尾是这样的——『妻子悄悄问:“他回来了吗?”“回来了。”丈夫悄悄地回答她。“还来得及吗?”妻子又问。“来得及的。他已经在路上了。”“哦。路很远的。”』;影片的片尾——『领衔主演妻子的巩俐坐在黄鱼车上,右侧领衔主演丈夫的陈道明手举标牌陪伴在业已失忆的妻子身旁,在关闭的火车站大门外痴痴地等候即将远道归来的那个人而流连忘返…』。张导在尊重原着的基础上,与原着异曲同工点题揭示了片名《归来》的旨归,呼唤人性的回归,昭示治愈历史伤痛的路途还很遥远。

陆焉识与冯婉喻的家庭悲喜情景剧,对于从那个年代过来的人们并不默生,观后自然会有似曾相识的感觉,格外熟悉。犹如我们小时候耳闻目睹的弄堂邻家隔壁大哥、大姐,或者同学、玩伴的父母亲,就好像在我们身边演绎那年月里一代人经历社会折腾的扭曲人生故事。陆焉识、冯婉喻夫妇若与他们相比真的还算是比较幸运的,各类政治_造成的伤害所涉及这一群体的数字十分庞大。

虽然七、八十年代冤假错案在政治上早已平反乃至昭雪(其中所谓右派在60年代还有“摘帽右派”及其记入档案未戴帽右派一说,那个时期后又变成“改正”一说),但真正回归家庭并被社会接纳的极为鲜见。“那个时期”的二次伤害或频繁的历次运动被充当“老运动员”所受之精神折磨,其沦落政治贱民的境遇更为凄惨。

在长期压抑的环境、人们歧视的眼神注视中艰难度日、屈辱求生,原本健全的心智加速磨损、变异,甚或失调那是大概率的事情。影片中冯婉喻得了“失意症”即是一种精神心理疾病,一时清醒一时失聪迷糊的典型症候表现。当社会笼罩充斥在乌托邦式的高强度狂热的喧嚣声下而不能自拔,亦应运而滋生出了劣质的“告密文化”氛围,正常社会中连家庭伦理最后一道港湾——亲情、友情也沦丧为“大义灭亲”的政治斗争工具时候,任何人都无法幸免抑或身之度外。

陆焉识就是在50年被往日同学密友大卫·韦以“莫须有”的罪名所告发,在肃反中被贴上“反革命”的标签收进牢房,而“加害者”在后续的运动中也自杀身亡亦进入“受害者”的队列,就连那个曾在革委会呆过的“方师傅”也在继续审查中,将为其自身人性的沦丧付出代价,最终亦将成为悲剧羔羊的小角色,影片中其家属也是一位典型的精神病患者。在那个时期现实中此类“加害者”与“被害者”角色的互换轮替更是演绎到了极致…。此类周而复始的现代伦理悲剧何时才能终结?

张艺谋科幻电影《长城》观后感 篇8

据悉,影片已参加20纽约国际动漫展,并于今日凌晨在纽约举行见面会,导演张艺谋携主演马特・达蒙、景甜、佩德罗・帕斯卡、王俊凯等主创出席了活动亮相。发布会上还发布了四位主演的人物海报,片中马特・达蒙和佩德罗・帕斯卡饰演两位从西方奔赴长城的雇佣兵,景甜饰演无影禁军中鹤军将领,王俊凯饰演皇帝。

《长城》汇集了马特・达蒙、景甜、佩德罗・帕斯卡、威廉・达福、刘德华、张涵予、鹿晗、彭于晏、林更新、郑恺、黄轩、陈学冬、王俊凯等中外阵容。

欧洲雇佣兵威廉(马特・达蒙 Matt Damon 饰)在被囚禁长城期间,发现了这一世间最大奇迹之一背后的惊人秘密。当一波又一波可怕的掠食生物将这座巨型城墙重重围困之时,威廉对财富的追寻演变为一段通往英雄主义的旅程――他加入了一支由精英勇士们组成的大军,共同对抗令人无法想象的强大力量。

饕餮攻城场面震撼解锁你前所未见的长城

“很多东西是你从未见过的”。正如《长城》预告中威廉・达福所言,这款“饕餮围城”预告曝光了大量信息,马特・达蒙饰演的雇佣兵,千里迢迢来中国寻找一种神秘武器,意外发现了长城的惊天秘密。长城原来不止是一段城墙这么简单,预告中所展现出来的各种威力强大的精巧机关只是这个“陆上航母”的冰山一角。还有镇守长城抵御上古神兽饕餮进攻的无影禁军,“他们一辈子都在为这场战争做准备”。

电影中的无影禁军分属五个不同的兵种,各军各司其职,协同作战。虎军是工程和机关部队,操控着长城上各种威力强大的精巧机关,和弓箭部队鹰军一起,负责远程打击;熊军和鹿军则是两支主力近战部队,熊军厚重鹿军灵活,他们将和饕餮贴身肉搏;还有套着飞索的鹤军,她们手持长枪从高空跃下,利用重力各种角度全方位进攻,这些在预告中都可以看到。

据悉,影片中的饕餮,每60年一次降临人间,它们并非无意识的野兽,而是有组织有计划地“掠食人类”。在预告中,饕餮首度以群像现身,速度极快,有组织的疯狂地攻击人类、摧毁建筑物,战力极其恐怖。

敢在好莱坞建长城张艺谋要输出中华文化

长城是中国在世界上知名度最高的标签之一,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和无数的神话传说,对于电影创作来说更是一个数不尽的宝藏,攫取其中一点就可以发散出很多的想象空间。此次张艺谋将它们与长城相结合,创造了一个中国文化特有的故事。在此次曝光的预告片中就有颇多亮点,神秘的长城关城、《山海经》里的上古神兽、精锐的无影禁军、瑰丽的皇宫、如画的五彩山、神奇的中国火药和中国功夫,还有炫酷的中国冷兵器作战方式等。

张艺谋曾明确表示:“这(长城)是中国电影走出去、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一步。”通过娱乐电影,去普及一些基本的观念,他觉得这会是一个非常好的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方向,“至少让全世界爱看娱乐电影的年轻人,看到这个电影让他们知道火药是中国发明的,”张艺谋调侃称。

据悉,电影《长城》已参加年纽约国际动漫展,并于今日凌晨在纽约举行见面会,导演张艺谋携主演马特・达蒙、景甜、佩德罗・帕斯卡、王俊凯重磅亮相。发布会上还发布了四位主演的人物海报,片中马特・达蒙和佩德罗・帕斯卡饰演两位从西方奔赴长城的雇佣兵,景甜饰演无影禁军中鹤军将领,王俊凯饰演皇帝。

更多热门文章推荐:

1.张艺谋电影《长城》观后感

2.张艺谋科幻电影《长城》观后感

3.科幻电影长城观后感

4.2016张艺谋新作《长城》观后感

5.贺岁饕餮巨制《长城》观后感

6.抗战电影《勇士》观后感

7.电影《惊天破》观后感

8.2016电影《终极胜利》观后感精选

张艺谋获奖情况 篇9

最近,爱上了一个人跑步,一个人吃饭,一个人随性而为,想去哪去哪,不用看别人时间,不用牵强地照顾别人心情,很是自由。当然,自由也意味着孤单,偶尔想呼朋引伴,但想想所谓朋友们脸上的挑剔、情绪,瞬间消除这些想法,我最近真的很累了,再不愿耐着性子询问别人意见,再不愿看着别人脸色影响自己心情,宁愿一个人说走就走,宁愿形单影只,也不愿意勉强自己迎合他人。君子之交淡如水,再好不过,这样的老哲理以前总不愿相信,我想我就是那种人吧,要么看破红尘,要么执着到底,这种人没有中间路线,可是最终还是难为了自己,所以得改变。

等到黄昏,雨终于停了,虽然天还是黑压压的,但窝了一天,决定出去转转。前几天听说老谋新上映了一个电影,百度影评发现评价均很高,遂前往电影院。路上匆忙走着,刚刚被雨水冲刷的街道很是清新,两旁的梧桐叶非常翠绿,在风中瑟瑟沙沙。总是喜欢这种时候,山雨欲来风满楼,空气凉爽沁人,黑云压境,树叶与之对比更显碧绿。匆匆买了票后,又买了几串关东煮一杯奶茶,狼吞虎咽之中记起匆匆出来没带包,包里的纸巾也同样落下,只好又赶到超市买了袋湿巾。

每次觉得要迟到的时候往往提前好久,焦急中等待了很久的样子,影片才开始。《归来》片中色调一如老谋以往的作品,陈旧低调,是的,依然是老谋一贯的年代戏。不过,这次我没有过于反感,因为影片开始不到20分钟便戳中了我的泪点。

因为上山下乡和那个时期被生生分开的夫妻俩,年轻好强的女儿因为一个舞蹈角色而大义灭亲,这些都让人唏嘘,却又真实地谁也无法怪罪,只能说时代的阴差阳错。而追溯丹丹犯的这样小的一个错误,也许就是因为小孩子一时意气和虚荣,而这些情绪我们曾都有过,可她的一个小差错却让父亲被抓住,让母亲伤心欲绝不再原谅她,让母亲与父亲终没能再次相认,这于她而言,也是那样不公平。

而这次的分开,直到父亲被平反回家,整个家支离破碎。当母亲开始健忘,当她认不出父亲,当她对孩子说因为她对父亲做的那些事再不原谅她,爱和伤害并存。当她一次次在5号去车站,当父亲一次次尝试让她认出自己而以失败告终,当她所受的伤害都暴露于人前,那些心酸往事便直戳人心,这个可怜的家庭终归不会再圆满,虽然深爱的、日日盼望的爱人早已回家,但她的心仍没有找到栖息之所。

父亲深情陪伴,更是在缓缓诉说那曾经的深情,虽然没有甜言蜜语和山盟海誓,但至死不渝的深情让人感同身受。我总在想,是因为那时候的人太过于简单,还是现在的人太复杂,为什么那时能有如此忠贞的一生等待?还是往往磨难中的双方才会不离不弃,而常常能厮守的人却不珍惜岁月?

结局让人意外,一直期待的奇迹没有出现,最终母亲都没能认出父亲,但父亲却一直用自己的方式陪伴和照顾着母亲,我想,这影片的名字起的恰到好处,改成回家或是什么都不好,归来,一个真正归来,一个在想像中期待归来。陈道明,一直喜欢的男人,拿饭勺报仇那段可爱极了,一如既往地男人味。巩俐,以前觉得她太丑,现在发现她演老人真不错。而丹丹这女孩的扮演者舞姿真美,长得也不错,是个苗子。

如果在一记忆里还有一些东西可以让我们无法忘怀的话,那一定是最真最纯净的感情:亲情、爱情、友情,无不如此。那是最真的感情在记忆里的沉淀,既使时光日复一日,残忍地夺走了青春年华,但总有记忆里永不消逝的惦念,让我们不辞辛苦继续生命里注定,生命或许短暂,但真情无边。

张艺谋获奖情况 篇10

[摘 要] 我国电影的世界化和产业化离不开中国元素的整理和挖掘,而我国目前国产“大片”面对中国元素表现得集体不自信导致许多影片饱受诟病。本文以挖掘中国元素较好的张艺谋导演的电影为例,从艺术视角对电影中的中国元素进行分析,以求抛砖引玉,为我国电影的发展作出贡献。

[关键词] 艺术视角;张艺谋电影;中国元素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花木兰》《功夫熊猫》《2012》《阿凡达》等国外影片纷纷在影片中加重中国元素的概念,与之相反,我国影片却在“洋为中用”的口号下,对影片中阐述的中国元素极度不自信,出现了诸如《赤壁》《梅兰芳》等中国题材的电影,让中国人看不懂,外国人不明白。本文从艺术视角对张艺谋电影中的中国元素进行分析,对我国目前影片中的中国元素的不自信进行分析,以求指出症结所在。

一、中国元素在部分国产商业片中的纠结讲述

(一)中国元素的内涵

广义上讲,凡是被大多数中国人(包括海外华人)认同的、凝结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神的形象、符号和风俗习惯,均可以视为“中国元素”,中国元素由中国人创造、传承,反应的是中国人文精神和民俗心理,能够体现出国家尊严和民族利益,在特定区域内可以极大地提升民族凝聚力。

中国元素表现为道德观念、思想意识、价值体系、民俗事象、生活习惯、建筑、艺术,甚至颜色(如中国红、黄)、动植物(熊猫、梅兰竹菊)、武术(国外称为功夫)等。

(二)中国元素在部分国产商业片中的纠结讲述

据《2009中国电影产业研究报告》,最受中国观众重视的创意源就是中国元素,因为众多的表现载体,丰富的文化内涵,一直备受国外影人关注。《花木兰》《功夫熊猫》等一系列的中国文化题材电影的问世,甚至许多国际电影,如《木乃伊Ⅲ龙帝之墓》就以中国秦代陵墓为背景,加入东方的思维和叙事方式,极大地增加了中国元素的内容。

但是在《赤壁》《梅兰芳》等国产大片中,我国电影人在讲述民族历史等中国元素的时候更多地顾及西方人熟悉的叙事方式,喜欢照猫画虎,造成了影片中中国文化的迷失,所以才导致了拍摄出来的影片中国人外国人都不叫好的局面。中国影人热心挖掘中国元素,在讲述时又极度的不自信,是我国目前国产商业片的纠结所在。

二、张艺谋电影中的中国元素

作为中国最杰出的导演之一,自称绝对不拍没有中国元素的电影的张艺谋,对影片中的中国元素感情深厚,运用技术炉火纯青。

(一)张艺谋电影中的中国元素之色彩

色彩是张艺谋电影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张艺谋电影中的重要中国元素的重要体现。从电影《红高粱》中的铺天盖地的红,到电影《英雄》中的蓝白绿三色,再到电影《满城尽带黄金甲》中的金黄,中国色彩是贯穿张艺谋电影的主要元素。

中国红是中国几千年文化积淀出来的一种颜色,里面有古色古香的秦汉气息,有灿烂辉煌的魏晋傲骨,有盛世气派的唐代遗风,高度概括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历史。从朱门红墙到红木箱柜,从孩子的贴身兜肚到以中国红为主题的传统婚礼,本命年的腰带、舞龙灯的绣球、锣鼓唢呐的饰物、红头绳、舞绸……红色,这一颜色已然深深镌刻于华夏民族文化之中。

在艺术上,《红高粱》整部电影富于这种红色色调。绑着红绸的唢呐、花轿、高粱地、剪纸、年画、酒篓子、兜肚以及黄土地尽处的血一样的红太阳……它们被最大程度地赋予了生命、生殖、情绪、梦想,等等的一切,对生命的美好以及繁衍生息的追求,红色在中国代表喜庆、美满,也代表革命、激进。虽然《红高粱》是张艺谋执导的第一部电影,但是中国红在这部电影中被运用得如此入情入理,如此震人心脾,在国内外的一致认可当中,《红高粱》拿下当年柏林电影节的金熊奖,中国元素的色彩带来的震撼力功不可没。

(二)张艺谋电影中的中国元素之竹林

竹林打斗是张艺谋拍《十面埋伏》时的一部重头戏,在张艺谋眼里,竹林是中国武侠神秘的地方,即使已经有了《卧虎藏龙》等已臻完美的竹林打斗戏份,但是只要加入新的元素,以不同面貌呈现观众眼前,即使再选取用竹林为拍摄背景,影片仍旧能够取得成功。而这场竹林打斗,也确实成为《十面埋伏》里为数不多值得称道的地方之一。

捕头和小妹在逃亡过程中闯入竹林,被追兵投掷的毛竹遍插四周,毛竹凌空、插地为牢将二人困住,直到二姐出场飞刀下竹屑纷飞……整个场面都极具东方的奇幻风格。

竹子对于中国文化的影响,表现为物用和精神方面的影响。秦汉乃至更早,世人写字著说都是在竹简上完成。我国南方多省都有将竹子用于建筑的记载,岭南竹楼沿用至今。苏东坡曾说:“食者竹笋、庇者竹瓦、载者竹筏、炊者竹薪、衣者竹皮、书者竹纸、履者竹鞋,真可谓不可一日无此君也。”竹子对中国文化在精神层面上的影响,在于竹子虚心、有节、清拔,因为这些特点,竹子逐渐被人格化。《太平御览》载,晋代大书法家王徽之(王羲之子)平生爱竹,曾“暂寄人空宅住,使令种竹。或问暂住何烦尔?啸咏良久,直指竹曰:何可一日无此君!”清朝著名画家郑板桥在自己《竹石》图上的题诗曰“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难还坚挺,任尔东南西北风”,通过竹子抒发自己的心志秉性。松、竹、梅是“岁寒三友”,梅、兰、竹、菊为“四君子”,古往今来,竹子曾被多少诗人、画家所称颂。在随后的影片中竹林反复出现,唯美的场景中,影片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三)张艺谋电影中的中国元素之武术

中国武术源远流长,在长期的武术实践活动中,形成了各种各样纷繁复杂、风格有别的武术流派。每个流派都有自己的一套理论或思想。但无论哪一个流派的理论大体都受着中国古代朴素哲学思想的影响。正如近代著名太极拳家杨澄甫说的:“中国之拳术虽派别繁多,要知皆寓于哲理之技术。”美国学者弗里乔夫•卡普拉在其名著《转折点》中写道:“由于东方哲学和宗教传统总是倾向于把精神和身体看作一个整体,因而东方发展出大量的从身体方面来解决意识的技术是不足为奇的。这种沉思的方法对治疗的意义在西方正逐渐被认识到,许多西方治疗家正把东方的身体作用技术,例如瑜伽、太极和合气道结合进他们的治疗中。”由此可见,武术中的哲学思想,现在被西方人士逐渐认识,并正发生着越来越深的影响。武术美包含功架造型、攻防技击和手眼身法步以及节奏、速度、力度等方面。其中功架造型直接产生技艺形式之美,攻防技击是武术特有的内涵,武术之美寓于攻防技击之中;眼神当有生气和活力,它对武术之美就起着画龙点睛的功效。

在张艺谋的几部功夫片中,我们都能看到被哲学化、美学化的精彩打斗场面。以电影《英雄》为例,从甄子丹与李连杰的意念比武到一招定胜负,从李连杰与梁朝伟湖上比武,如山水画一般的艺术效果,从李连杰张曼玉屋顶挡剑让梁朝伟写下朱红“剑”字,武术的哲学与美学得到了完美的诠释,张艺谋的电影也得到了国内外极大的认可。

(四)张艺谋电影中的中国元素之诸子百家

诸子百家是中华民族最灿烂的瑰宝之一。诸子百家是对春秋战国时期各种学术派别的总称,诸子百家中流传最为广泛、影响最大的是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墨家等。诸子百家的许多思想给后代留下了深刻的启示。如儒家的“仁政”“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恕道”;孟子的古代民主思想;道家的辩证法;墨家的科学思想和非命思想;法家的唯物思想;兵家的军事思想等,在今天依然闪烁光芒。便是那“诡辩”的名家,也开创了中国哲学史上的逻辑学领域。

张艺谋电影对诸子百家进行了非常好的传承和发扬。但在张艺谋电影中既有墨家思想的体现亦有儒家思想的精粹。在张艺谋的电影中既有对自由的向往,又有对封闭制度的维护,既有无为,又有反叛。各种思想在张艺谋的影片中都能找到些许印记,由此可见张艺谋的博学,亦可见张艺谋思想的复杂性和矛盾性。

例如在电影《英雄》中,秦朝军队飞箭如雨,学堂内老先生却阻止学生逃跑,在箭雨中学习书法的精髓,就是来自于儒家的气节观念,来培育自己的自尊、自强的独立人格;李连杰刺杀秦王嬴政最后关键时刻却调转剑身,而以剑把对嬴政,劝嬴政“为国家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也是来自于儒家的思想。但值得一提的是张艺谋在电影中的矛盾心理处处体现。比如《英雄》中秦始皇的形象,孟子(前373-前289)明确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也就是说,在儒家的思想中,皇权并不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在浩瀚的历史中,中国的诸子百家的共同主旨就是对自由的追逐。然而在《英雄》中,张艺谋对于皇权和专治却是一种赞同的态度。正如秦始皇说“为统一(天下)而战,何错之有?”这一点与儒家对和平、自由、博爱的追求是相违背的,却吻合了墨家的“非命”和“尚同”思想。因为儒家提倡“先义后利”,而墨家则提倡“义利并重”进而发展到“天下之利”。

(五)张艺谋电影中的中国元素之建筑

如果说人文书籍能够体现一个民族的灵魂,那么建筑则是民族文化特色最直接的表现。西方古典建筑大部分与宗教息息相关,大到教堂、歌剧院,小到一个罗马柱,处处体现宗教色彩。但中国文化讲究的是修身、齐家,中国人骨子里的中庸思想在建筑中体现得淋漓尽致。那么,作为电影中的一种意象体现,建筑对电影的推动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对电影风格和文化的体现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例如在《大红灯笼高高挂》中,封闭的四合院反应了一个时代特色,但适时切换的镜头和对四合院的特写,恰到好处地融入剧情当中,则反应了对生命和对女人的封闭和禁锢。在颂莲怀孕产子之时,四合院依然是封闭是静默的,寓意着新生的生命无法打破这牢笼般的束缚。张艺谋在这部电影中将建筑和装饰用得十分精彩。连串的大红灯笼,封闭的四合院,将中国人的家族思想反映到位,也将中国妇女的地位凸显出来。每一个妇女都无法摆脱牢笼般的命运,这一点是由当时社会形态决定的,因为妇女是不准抛头露面的。因此,在《大红灯笼高高挂》中,四合院和院墙,被赋予了独特的使命和寓意体现。

张艺谋作为著名的导演,是和他善于利用电影元素和富有时代特征的中国元素所分不开的。《山楂树之恋》拍摄于宜昌市的一个废弃工厂,张艺谋利用这个废弃工厂还原了特定时代的一段特定的爱情。对于这个工厂,影片中多次给予特写,观众可以在电影中清晰地看到农房墙壁上“人民公社万岁”“高举毛泽东伟大旗帜奋勇前进”等标语以及70年代的报纸和奖状。农村的土坯房,城市的厂房以及各色标语,自然而然将观众的思绪带到了那个特定的时代。

三、结 语

张艺谋是中国电影的一个符号,他的艺术天赋以及他所拍摄的影片已经成为中国电影的一个品牌。张艺谋电影中无处不在的中国风,既是对中国文化的传承也是对中国文化的发扬。将中国电影做大做强,将中国风格传到世界各个角落,让中国特色和中国风格为世界所了解,是每一个电影人都应该力求做到的。

[参考文献]

上一篇:小姨结婚了六年级作文800字下一篇:教师节表彰会议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