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试验及其方法》教学设计

2024-07-04

《技术试验及其方法》教学设计(通用8篇)

《技术试验及其方法》教学设计 篇1

《技术试验及其方法》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教学内容分析

《技术试验及方法》是苏教版教材《技术与设计1》第二章第三节,这一节是全书知识结构的一个衔接点,起到一个承前启后的作用。必修1前两章已经初步介绍了技术的性质及设计中的人机关系,作为技术课程,设计概念正逐步灌输于学生心中。那么如何评价衡量我们设计的作品,是否已经实现其设计初衷的目标呢?这里,我们就需要引进一个新的概念:技术试验。因为技术试验是最具说服力的天平,而且对技术应用起到了有力的保障作用。在教材第三章里系统地分析了设计的一般过程,其中一个重要的环节就是测试和评估,在第二章里安排技术试验的相关内容为后面知识的学习作了相当好的铺垫。

并且,技术试验是技术设计中的一个重要的环节,是技术探究的重要方法,是技术革新及技术发明的基石,是最终检验设计是否成功的关键所在,也是发现问题的重要途径,更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手段。

二、教学对象分析

因为在日常生活中,也存在着一些技术试验的事例,学生们并不陌生,应有所体会。且通过第一章和第二章前两节内容的学习对技术和设计的相关知识有了一定程度的储备,为新知识的建构打好了基础,作好了铺垫。但学生对什么是技术试验,及有哪些具体的技术试验并不了解。

三、教学目标

a.知识与技能:

①知道什么是技术试验;

②了解技术试验的分类;能够理解技术试验在各个领域的重要性。

③了解常见的试验方法,认识一下常见的试验过程。

b.过程与方法:

学会简单的技术试验方法,形成初步的技术试验能力,能进行基本的技术试验。c.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技术试验课程的教学活动,培养学生严谨的技术设计观念和对社会的责任感及态度。激发学生对通用课程的兴趣,同时,让学生体会到技术试验的乐趣。

四、教学重难点

1、重点: 技术试验方法、技术试验的重要性、技术试验类型,以及技术试验方法的区别。

2、难点:

①学生的生活经验,对课本中的实例缺乏感性认识

②高一刚引入通用技术,学生的技术思维处于起步阶段,对课本的知识点及其应用容易混淆 ③在实际生活中,对于如何采用科学的技术方法往往感动迷茫

五、教学策略与方法

创设情景,当场演示鸡蛋承重这个学生感兴趣试验的导入教学。

在教学初始阶段,提出一些学生日常生活中比较熟悉的案例,使学生能够更快的融入课堂,使学生直观了解到什么是技术试验,使学生明白技术试验在我们的生活中是处处存在的,从而激发学生求知欲,开拓学生的发散思维,使学生的技术修养在学习中有所升华。在教学中,多媒体将主要起到引导和启示作用,能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让学生正确理解为什么要进行技术试验及掌握 技术试验的分类。并设计好情景让学生体验简单的技术试验,增强学生对技术试验的认识。

六、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老师演示鸡蛋承重试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向学生展示三个生鸡蛋,我们通常认为鸡蛋比较容易碎,但是鸡蛋这种壳体结构能不能承受比较大的外力呢?今天我们就来进行一下尝试:(老师演示试验)

刚才通过探索,我们证明了鸡蛋能够承受比较大的重量,像这种在技术活动中为了某种目的所进行的尝试、检验、优化等探索性实践活动就称为技术试验。这一节课我们就一块来探讨一下技术试验及其方法。

(二)新课讲解

1、什么是技术试验

☆ 定义 在技术活动中为了某种目的所进行的尝试、检验、优化等探索性实践活动。提出问题:你在日常生活中接触了哪些技术试验 ? 举例说明。

引导学生回答生活中比较熟悉的例子,通过学生思考讨论让学生了解技术试验已经深入到人们的生活,对人们的生活影响至深。

通过展示图片引导学生回答技术试验的类型按应用范围分成四类: ☆ 类型

农业试验 工业试验 国防试验 科学技术试验

我们都知道美国的“挑战者号”航天飞机,然而在1986年,挑战者号却给美国的航天事业带来了一场灾难性的悲剧,下面请学生看一个“挑战者号”发生意外爆炸的视频。

视频看完了,挑战者号的意外事故导致7名宇航员全部遇难,导致悲剧的原因是什么呢?在爆炸发生后的32个月内,美国停止了所有航天飞机的飞行,最后调查发现,爆炸原因是由于火箭助推器上的密封垫在低温下失效导致液态氧泄露所引起的。如宇航员之前做了对密封垫在低温下的技术试验也许这场灾难就可以避免,通过这个事故可以使我们得到什么启示呢?

提问学生回答,老师再总结得出技术试验的作用和意义:

☆ 技术试验的作用和意义

技术试验是技术研究不可缺少的基本方法和手段,它对技术应用的实现起到了有力的保障作用。通过技术试验,可以使设计得以改进和完善,将设计的风险和失误率降到最低。

过渡:刚才我们理解了什么是技术试验,以及技术试验的类型和作用,除次之外在进行技术试验的时候必然要用到相应的试验方法,下面就来看一下常用的试验方法有哪些?

2、技术试验方法

首先,向学生展示两个蛋壳,一个口超上放置呈拱型,一个口朝下放置呈凹槽型,这两种类型哪一个承受的外力大呢?下面通过这个蛋壳试验来证明:分别用两只手在距离蛋壳20厘米左右的高度握住一只圆珠笔,让圆珠笔同时做自由落体运动,看落到两个蛋壳上有什么不同的效果。让学生分组做试验,并找学生回答试验的结果。通过试验得知口朝上的拱型结构能够承受的外力比较大,因此通过这种在若干组对比试验中选出最优的一组而进行试验的方法就是

优选试验法:在若干组对比试验中,选出最优的一组而进行的试验。

下面让学生接着体验纸的造型与承重试验,通过这组优选对比试验可以选出能够承受外力比较大一种造型。

下面让学生看一组宇航员在失重飞机里进行的失重训练,像这种在地面上模拟太空环境进行试验的方法就是运用的

模拟试验法:通过再现的形式来模拟现实发生情况的方法。

通过风洞试验(既可以模拟环境,也可以模拟模型)来加深学生对模拟试验法的理解。模拟试验法的运用还有很多,让学生举例说明。

让学生观看弹簧振子的仿真试验,研究弹簧振子的速度、振幅、频率在生活中很难实现,而利用计算机设计却很容易操作,像这种利用计算机技术来虚拟现实中的技术设计原型并进行试验的方法称为

虚拟试验法:利用计算机技术来虚拟现实中的技术设计原型并进行试验的方法。

向学生展示一根棉线,绳子结实不结实呢?需要动手来试一试,让学生在试的过程中体验这种逐渐扩大或强化对绳的拉力以致绳子被拉断的试验就是运用了

强化试验法:通过扩大和强化试验对象的作用,以提高试验效率的方法。

让学生观看对聚苯乙烯的抗拉强度试验,来看一下运用专门的仪器是怎样来测量材料的抗拉强度的。

关于强化试验法的例子还有很多,让学生思考讨论并回答生活中熟悉的事例。

展示两幅橘子的图片,一副是长江以南长的又大黄的橘子,另一副是移植到北方后又青又小的橘子,像这种把东从一个地方移植到另一个地方进行的试验就是运用了

移植试验法:在相互有差异的事物之间,将某些共同相关的因素从一物移植到另一物进行试验。让学生举例说明移植试验法的例子还有哪些?

在以上的学习过程中我们共认识了五种常用的技术试验方法,下面来进行一些练习加深对这些试验方法的区别:分析鸡蛋的承重试验采用的是什么试验方法?(前后照应,让学生分析老师在课前的演示试验采用的试验方法);分析水稻的对比试验和嫁接技术采用的试验方法;观看汽车碰撞的视频分析运用了哪些试验方法; 2008年奥运会火炬,需要在全球进行传递,(包括登上珠穆朗玛峰)。如果对该火炬进行外界环境适应试验,那么不需要进行的是()A.防风试验

B.高原试验

C.200℃高温试验

D.雨中试验

(三)课堂小结:

引导学生总结,把今天所讲的重点内容罗列出来,有利于学生巩固新知识,理顺学生的思路,并且引出下一节所讲的内容—技术试验报告的完成。

七、课后反思:

通过教学实践,感到引用大量教学图片及教学视频及课堂实践操作,初步培养学生对技术试验的兴趣,把学生带入教学情境当中。同时教学中不应该将学生的注意力只集中于视频或教师对试验的操作,还应该适时引导学生对课本知识的掌握。

《技术试验及其方法》教学设计 篇2

随着工程机械的运行速度不断提高,其零部件疲劳工作寿命已超过传统定义的107周次的范围,达到109周次以上.研究工程材料在107周次以上的疲劳寿命和疲劳损伤机理,对机械构件的安全设计和选材具有重要意义.1950年,Mason基于压电磁致伸缩原理并利用高能超声波谐振技术建立了超声疲劳试验方法,其工作频率一般在15~22 kHz.目前超声疲劳加载方式有对称拉压[1],非对称拉压[1],三点弯曲非对称拉压[2]和扭转[3]等.为了进一步拓宽超声疲劳试验研究范围,实现多种加载方式,本实验室开发了对称弯曲拉压超声疲劳试验技术,并运用该方法测定了50#车轴钢的S-N曲线.

1 弯曲超声疲劳试验系统

1.1 弯曲超声疲劳试验系统及其原理

本文在三点弯曲非对称拉压疲劳试验系统原理的基础上开发了对称弯曲拉压超声疲劳试验系统,如图1所示,主要由超声频率发生器,压电陶瓷换能器和位移放大器组成.

由压电陶瓷换能器、位移放大器和试样组成的超声疲劳试验机构成了一个力学振动系统.试验中,首先将试样用螺栓固定在位移放大器上,然后由外加信号激励试样发生谐振,这样试样在外加信号激励下产生对称弯曲变形,图中A,C截面的位移为零.试样的最大应力截面上的应力幅值σmax与试样端部(D截面)输入位移幅A0之间满足正比例关系:σmax=CsA0,式中Cs为对称弯曲试样的应力位移系数,单位为MPa/μm.Cs与试样的动态弹性模量、密度及几何尺寸有关.试验过程中通过控制试样端部位移幅值,即可达到控制试验应力幅值的目的.

1.2 弯曲试样的设计

根据三点弯曲疲劳试样设计计算[2],我们设计出如图2所示的超声弯曲试样图,并用ANSYS有限元软件进行了弯曲试样的振动模态分析,控制其频率在20kHz左右,模拟得到其正应力分布云图,如图3所示.

由图3可以看出,直角处出现明显的应力集中现象,为改善其应力状态,在直角处添加圆弧过渡,修改后的超声弯曲试样如图4所示.

用ANSYS有限元软件分析得到试样的正应力分布云图如图5所示.由图可见,应力集中现象明显得到缓解.

1.3 试样几何尺寸偏差对超声振动特性的影响

试样的机加工难免存在几何尺寸加工误差.超声疲劳试验中,系统的振动频率保持在(20±0.5) kHz的范围内,超过这个范围,试验系统自动停止.试样实际加工尺寸与设计尺寸间的误差将引起试样的固有谐振频率和位移应力系数偏离设计值,影响试验精度和试验过程,应该予以考虑.现以50#车轴钢的加工误差为例,设计计算的标准试样尺寸为:L=21.35 mm,h=5 mm,R=7 mm,f=20 010 Hz,应力位移系数Cs=23.37MPa/μm.

1.3.1 试样半长L加工误差的影响

图6给出了半长L变化对试样固有谐振频率和应力位移系数的影响.可见,L的误差对谐振频率和应力位移系数的影响较大.当半长L的加工误差在(21.35±0.25) mm时,试样的谐振频率超过了系统要求控制的频率误差范围;当半长L的加工误差在(21.35±0.05) mm时,引起的试样固有谐振频率变化在(20010±112) Hz之间,引起的位移应力系数变化在(23.37±0.13)MPa/μm之间.因此建议半长L的加工误差控制在L±0.2mm以内.

1.3.2 试样高度h加工误差的影响

图7给出了高度h变化对试样固有谐振频率和应力位移系数的影响.在标准尺寸和标准材料特性情况下,当高度h的加工误差为(5±0.3) mm时,试样的谐振频率超过了系统要求控制的频率误差范围,当高度h的加工误差在(5±0.05) mm时,引起的试样固有谐振频率变化在(20 010±98) Hz之间;引起的位移应力系数变化在(23.37±0.11)MPa/μm之间.建议试样尺寸h的加工误差控制在h±0.2mm范围内.

1.3.3 试样半径R加工误差的影响

在标准尺寸和标准材料特性情况下,当半径R加工误差在(7±1.3)mm之间时,试样的谐振频率在系统要求控制的频率误差范围内.因此R的加工误差对试样的谐振频率的影响较小,建议试样半径R的加工误差控制在R±1 mm以内.

综合以上分析可见,为了保证试验的精确性,试验所用试样L的加工误差应控制在L±0.2 mm范围内,h的加工误差应控制在h±0.2mm范围内,R的加工误差控制在R±1mm范围内.在以上的加工误差范围内,对应力位移系数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

2 在材料高周疲劳性能研究中的应用

2.1 试验材料

超声弯曲疲劳试验材料为50#车轴钢,其主要化学成分(质量分数%)为0.47C,0.78Mn,0.26Si,0.02 Cr,0.007 S,0.014 P,0.15 Cu,0.021 Al,0.028 Ni.热处理工艺为两次正火一次回火:860℃加热风冷,800℃加热风冷,570℃回火空冷;热处理后材料的机械性能为Ed=206 GPa,σb=660MPa,σs=365 MPa,ρ=7 820 kg/m3,ψ=51%.δ=26%.

根据三点弯曲超声疲劳试样解析解[2]得到对称弯曲超声疲劳试样形状如图4所示,试样的实际尺寸为:h=5mm,b=10mm,R=7mm,2L=42.6 mm,L1=10 mm,f=20122 kHz,应力位移系数Cs=23.50MPa/μm.

2.2 试验过程

在不同应力幅下对试样进行加载试验,共振频率为20kHz,应力幅是通过控制共振位移来实现对试样加载的,应力幅σa等于共振位移A乘以应力位移系数Cs,即σa=CsA,试验在室温下进行.试样共振时,由于吸收超声振动能量和内部的摩擦,会产生升温现象,试验中采用水冷方式,使试样表面温度与室温相当.

2.3 试验结果与分析

图8给出了50#车轴钢对称弯曲超声疲劳试验曲线和对称拉压超声疲劳试验曲线[4]由图8可见,对称弯曲加载下的50#车轴钢的S-N曲线是一条连续下降型曲线.超声疲劳试验可以得到常规疲劳试验难以得到的大于107周次超长寿命的疲劳性能,当疲劳循环数超过109后,仍发生疲劳断裂.

另外,50#车轴钢对称弯曲加载下的超声疲劳数据点拟合的S-N曲线是一条对数曲线,可以用方程式σa=In(Nf)b+σf表示,其中σa为疲劳强度,b为疲劳强度指数,σf为当Nf=1时的疲劳强度.用本试验数据拟合得b=-20.48,σf=666.17MPa,方差R2=0.968 2.当Nf=107,条件疲劳强度σa=336.07 MPa;当Nf=109,条件疲劳强度σa=241.76 MPa.可见,用107下的疲劳强度作为109周次服役构件的强度设计条件是偏于危险的.因此工程疲劳强度设计中应该对材料的超长寿命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

与对称拉压加载下50#车轴钢的S-N曲线相比,对称拉压加载下50#车轴钢的S-N曲线在106循环周次处出现水平平台,是一条阶梯下降型曲线.对称弯曲加载下的50#车轴钢的S-N曲线在106循环周次处未出现水平平台,是一条连续下降型曲线.结果表明,加载方式对S-N曲线有明显影响.如图8所示,在高周阶段,弯曲加载下的疲劳性能明显提高,由对称拉压加载下50#车轴钢的S-N曲线的Basquin方程式[5]拟合结果,在105循环周次处,对应的疲劳强度为372.17MPa,由本文对称弯曲加载下的50#车轴钢的S-N曲线的拟合结果,在105循环周次处的疲劳强度为430.39MPa,两者疲劳强度之比为0.86,两种加载方式的疲劳强度满足σ-1拉≈0.86σ-1弯,文献[6]给出的修正结果与本文相近.但在超高周阶段两种载荷的S-N曲线基本重合.表明加载方式对超高周疲劳性能无明显影响.综上所述,在分析超声疲劳试验的S-N曲线时,应该考虑加载方式的影响.

3 结论

(1)本文开发的对称弯曲试验技术作为一种加速疲劳试验方法,为超高周疲劳性能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加载方式.对称弯曲加载下的50#车轴钢的S-N曲线是一条连续下降型曲线.

(2) 50#车轴钢在104~1010周次范围内的S-N曲线始终保持下降趋势,将50#车轴钢用于107周次以上工作寿命的构件时,应该考虑107以上的疲劳性能,才能保证构件的安全性.

(3)与对称拉压加载下50#车轴钢的S-N曲线相比,对称弯曲加载下的50#车轴钢的S-N曲线在106循环周次处并未出现水平平台,曲线下降趋势也未明显变化.在高周阶段,两种加载方式的疲劳强度满足σ-1拉≈0.86σ-1弯,在超高周阶段,两种加载方式的S-N曲线基本重合.加载方式对超高周疲劳性能无明显影响.

参考文献

[1]闫桂玲.非对称超高周疲劳实验研究.[硕士论文].成都:西南交通大学,2004(Yan Guiling.Study of ultra-long fatigue test- ing at non-symmetric loading.[Master Thesis].Chengdu: Southwest Jiaotong University,2004(in Chinese))

[2]闫桂玲,王弘,高庆.超声疲劳试验方法及其应用.力学与实践,2004,26(6):25~29(Yan Guiling,Wang Hong,Gao Qing. Method of ultrasonic fatigue and applications.Mechanics in Engineering,2004,26(6):25~29(in Chinese))

[3]王弘,高庆.超声疲劳扭转试样谐振长度的解析法计算.西南交通大学学报,2001,36(6):595~598(Wang Hong,Gao Qing.Analytical solution of the resonance length for ultrasonic torsional fatigue samples.Journal of Southwest Jiaotong University,2001,36(6):595~598(in Chinese))

[4]王弘.40Cr、50车轴钢超高周疲劳性能研究及疲劳断裂机理探讨.[博士论文].成都:西南交通大学,2004(Wang Hong.Study of fatigue behavior and mechanism of fatigue failure in the ultra-long-cycle regime in 40Cr and 50 axles steels. [Ph D Thesis].Chengdu:Southwest Jiaotong University, 2004(in Chinese))

[5] Suresh S.材料的疲劳(第二版).王中光译.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1999(Suresh S.Fatigue of Materials(Ⅱ).Beijing:Defense Industry Press,1999(in Chinese))

路桥试验检测技术及其应用 篇3

摘 要:路桥工程的质量控制离不开试验检测,利用试验可以对工程原材料、半成品及成品进行检测,确保工程施工质量满足专业要求,为人们的安全出行提供保障。本文将对试验检测的必要性及其应用进行分析。

关键词:路桥工程;试验检测;地质雷达

1 路桥试验测试的必要性分析

1.1 路桥试验检测内容分析 路桥试验检测包含的内容较为丰富,主要有包括表面破损程度和曲线;裂缝分布和宽度;混凝土强度、应力和振动能,主要是对路桥表面、应力和挠度、刚度和强度三方面内容进行检测。不同的检测项目,所选用的试验检测方法不同。如路桥表面检测仍以传统的人工目测方法为主,检测结果取决于检测人员的个人素质,主观性较强,缺乏科学性和客观性。路桥工程多以混凝土结构为主,路桥损坏主要是由裂缝引起的;混凝土裂缝出现的原因较多,如混凝土工程建设质量、使用不当、维护不及时等,其中工程建设质量所占比例较大,因此结构裂缝的检测成为检测项目的关键内容;应对各类裂缝的产生原因、危害程度进行专业检测,为后期的维护提供依据。

1.2 工程质量控制需要进行试验测试 工程材料是路桥工程质量的物质载体,其性能优劣对整个路桥工程的质量有直接影响。在工程建设过程中,工程材料不可避免的会存在一些质量缺陷,而材料在运输、存储环节的管理不当、工程结构设计、施工方案和施工水平等各个要素均会影响工程材料性能的发挥,对路桥质量和品质的检测成为业主方、施工方和工程受众群体关注的焦点。路桥工程不同于一般的制造产品,无法在产品生产出来后通过一系列的破坏性试验检测其性能和质量;巡回目检方法简单,但其检测效果十分有限,对于隐藏在工程内部的质量缺陷无法进行准确检测。路桥工程检测缺乏精度化和专业化的检测,导致一些质量不合格的豆腐渣工程无法得到及时的发现和处理。

1.3 试验检测实施的意义 路桥工程试验检测对工程质量控制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首先,路桥试验检测可以对工程原材料进行检测,从而对材料是否满足工程技术要求、应选用何种型号的材料、是否可通过就地取材的方法节约材料成本等相关内容进行判断。其次,路桥试验检测能检验新材料、新技术和新工艺的安全性。近年来,新材料、新技术和新工艺不断出现,给工程建设的发展提供了更多可能,但新材料、新技术和新工艺的安全性仍需要试验检测,以确保工程质量和安全得到有效控制。再次,试验检测还能对半成品进行检验。路桥工程是一项规模大、周期长、技术含量较高、包含组件较多的工程,部分工程环节的完成需要多类半成品的集合,而对原材料的质量检测显然无法替代半成品的质量。利用试验检测技术可对各工程组件或半成品进行质量检测,检测其设计是否满足工程需要。最后,路桥检测能对工程成品进行质量检测。通过路桥检测技术,可对路桥工程的质量和性能进行客观评价,将测量数据与标准进行比对,判断路桥工程是否满足建设标准。

2 路桥试验技术及其应用

2.1 地质雷达检测技术 地质雷达检测技术也称为探测雷达检测技术,该技术具有精度高、测度快、直观、经济等优点,而且对待检测物不会造成损坏。检测原理如下:利用地质雷达向检测物体发射高频电磁波,物体接收电磁波后会产生一定的反应,利用反应可对物体内部的情况进行判断。地质雷达技术在检测路桥工程质量时,其原理如图1所示。

检测人员通过硬件设备向控制单元发送检测指令;控制单元收到检测指令后,发射信号,同时发射天线会向地面发射高频电磁波;若电磁波在传输过程中遇到的介质存在差异时,便会收到不同的电性目标和界面;电磁波被反射回地面,然后由地面天线接收,并将其转化为数据单元的形式传输到控制单元;硬件设备通过专业的软件系统,将数据信号转为图像形式呈现给检测人员,供其分析使用,为判断被检测物体的内部结构状况提供依据。

2.2 超声波检测技术 超声波技术是利用超声检测仪和声波转换器,检测并分析超声脉冲在待检物体中的传播状况,根据传播速度、主频率、波幅等参数的变化情况,判断检测物体是否存在缺陷;该技术具有安全、简单的优点,且对检测物体结构不具有破坏性;但由于直观性较差,因此在检测时,需要进行多点检测,以确保监测结果的可靠性。

2.3 压实度检测 路桥表面压实度检测的传统方法有预埋加速计方法、环刀法和静态承受压力法、灌砂法和核子发射法等;静态抽样检测法无法对检测结构进行准确检测;灌砂法和环刀法可靠性较高,但耗费的工时较长,并可能对工程结构造成破坏;核子发射技术成本较高,预埋加速计施工工艺烦琐;由此可见,以上检测技术均存在较大不足,需要积极发展新型的检测技术。

3 路桥检测技术发展前景预测

随着我国路桥工程的不断发展,工程的结构和质量难度不断加大,给试验检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构建以知识处理为核心,将数据处理、信号处理和知识处理融为一体的检测技术,提高检测技术的智能化水平将是我国路桥试验检测发展的主要方向。在建设智能化检测技术时,重点需要构建数据采集系统、自动损伤识别系统、监测系统及其他相应配套系统,最终形成专家数据库,为我国路桥工程的质量检测提供参照。

参考文献:

[1]郑庆东.路桥试验检测技术及应用[J].城市道桥与防洪,2014(08):134-136+13.

[2]李广涛.路桥施工试验检测技术的应用分析[J].信息化建设,2015(10):255.

[3]窦青明.浅析路桥工程的试验检测技术[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3(24).

《技术试验及其方法》教学设计 篇4

对12个晚粳稻新品种进行机械化插秧单晚栽培筛选试验,并用灰色评判法对11项性状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丙08-503、秀水114灰色综评值G>0.85,为1级品种;丙08-519、丙08-077、丙07-075的灰色综评值0.8≤G≤0.85,为2级品种;嘉乐优2号等7个品种的灰色综评值G<0.8,为3级品种.中熟晚粳秀水114、短生育期晚粳丙08-503为适宜应用机械化插秧技术栽培的`当地晚稻首选品种.

作 者:李瑾 龚晓春 张晓伟 范文俊 康早 李金海 孔燕 李金泉 LI Jin GONG Xiao-chun ZHANG Xiao-wei FAN Wen-jun KANG Zao LI Jin-hai KONG Yan LI Jin-quan 作者单位:李瑾,龚晓春,张晓伟,范文俊,LI Jin,GONG Xiao-chun,ZHANG Xiao-wei,FAN Wen-jun(浙江省嘉兴市南湖区农作站,浙江,嘉兴314051)

康早,KANG Zao(南湖区农机站,浙江,嘉兴314051)

李金海,LI Jin-hai(南湖区七星镇农业服务中心,浙江,嘉兴314002)

孔燕,李金泉,KONG Yan,LI Jin-quan(南湖区余新镇农业服务中心,浙江,嘉兴314009)

《技术试验及其方法》教学设计 篇5

摘要

啦啦操作为一项新兴的高校体育竞赛项目,以全新的面貌在各个高校里迅速开展起来,不仅得到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健美操、艺术体操协会等等社会团体的大力支持,而且还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各类高校的高度重视,同时社会各界也给与了更多的支持和鼓励。

技巧啦啦操在中国的起步时间比较晚,但是该运动很快得到了广泛的普及和推广,也有了群众集体的支持和喜爱,目前随着技巧啦啦操的迅速发展,所以技巧啦啦操的比赛模式也逐步形成自己的规模和形式。但对相关技巧啦啦操的理论研究还是不够详细,而且相对于很多训练实践工作也是比较滞后,在多个方面技巧啦啦操仍然是在起步阶段,特别对抛接技术的研究,仍处在初级和基础的程度和地位。因此,对技巧啦啦操抛接技术进行系统、全面的研究就有着深远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

本文利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现场观察法、录像分析法,在研究技巧啦啦操难度动作的基础上,结合技巧啦啦操的难度动作技术特征、规则等,重点对抛接技术进行研究。通过观看世界啦啦操锦标赛录像、参加啦啦操培训班、现场观看我国啦啦操比赛,对啦啦操抛接技术进行调查分析,探索相应的发展对策。研究结果如下。

1、技巧啦啦操是作为一个集体项目出现在体育赛场上,不仅给给人以活力、动感和激动的视觉冲击,而且技巧啦啦操所体现出来的团队精神、凝聚力更加让人觉得感动,也是运动项目的精神体现。对技巧啦啦操运动员,进行接抛能力的训练非常重要,是成败因素中不可小觑的。近年来,技巧啦啦操的技术动作发展迅速,动作也更加有难度,复杂动作也增多。所以能够顺利完美地完成成套动作。无论是对教练员,还是运动员,都提出了更具挑战性的难题。有不少的教练员在训练过程中,总是非常注重技巧啦啦操的队员去完成成套动作,和其他难度动作的训练,却不注重其它动作的完成质量或者是对缺少规范性系统性的训练规划,因而很大地影响运动员们整体水平的发挥。技巧啦啦操在比赛中,运动员的抛接技术动作不可忽视,这是技巧啦啦操运动员成功中必需要注重的环节,更是能给观众和裁判带来震撼的心灵冲击,它也往往帮助运动员取得比赛最后的胜利和喝彩。所以,加强运动员抛接技巧的能力训练是训练中的重中之重,要给与不可忽略的训练和培训。技巧啦啦操的团队精神始是一个队伍的整体实力的体现,不仅表现在抛接技术的实力,还体现了团队的整体凝聚力。所以,越来越多的技巧啦啦操托举类动作的发展过程中,抛接技术将会得到更多的关注,也是一种项目发展的要求。

I

2、技巧啦啦操,不仅是通过人体身体动作与音乐的有机结合展示健康向上活力的体育项目,更是团队精神的啦啦操的展现。路线移动、场地、队形变化的利用等都在技巧啦啦操中起了重要的环节,因为这些动作带来的视觉冲击。同时,抛接技术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动作,因此,在充分利用了大范围、长距离的队形和路线移动后,也应当对抛接动作的训练进行提高和改善,这样就会更能体现啦啦操项目的魅力,这也是啦啦操不同于健美操编排的独特之处。

关键词: 技巧啦啦操;抛接技术;训练方法

II

ABSTRACT Keywords: cheering squad;performing complete set of movements;Composition III

1前言

1.1问题的提出

技巧啦啦操跟其他类型的啦啦操不同,主要在于技巧啦啦操特别注重运用翻腾、抛接、金字塔、托举等难度动作。难度动作不仅仅是技巧啦啦操成套动作的核心,也影响运动成绩的评判,也体现着技巧啦啦操特色的关键。技巧啦啦对难度动作的选择和运用,需要综合考虑难度动作的均衡性、空间性、不重复性等方面,同时还注重创新动作的产生。完美惊人的动作,特殊之处就是在选择创新动作时,考虑到复杂动作并能够完善全套,突出出各个运动员独特的风采,用精彩的表现力打动观众和评判。在此成套动作中,抛接、托举、金字塔和翻腾等难度动作的选择和训练,都存在很高的难度,特别是抛接技术的动作数量,难度级别,动作形式等等方面。

1.1.1啦啦操运动世界范围内的蓬勃发展

啦啦操运动英文原名是cheerleading,首先是起源于美国的新兴的集竞技性、艺术性、观赏性和娱乐性为一体的现代体育运动项目。世界范围内,在国际全明星啦啦操竞赛评分规则(2006一2009版)中定义啦啦操运动,是在音乐的衬托下,运动员通过完成高超的啦啦操特殊运动技巧并结合各种舞蹈动作,集中体现出青春年轻的活力、健康积极向上的团队精神,并追求最高团队荣誉感的一项体育项目。因此,在世界各地的体育赛场上,我们随处可以看到啦啦操的身影,特别是技巧啦啦操的表演更是在职业篮球、橄榄球、棒球、田径、摔跤等比赛现场得到展现。技巧啦啦操可以说是成为一项深受人们热爱、广泛传播的体育娱乐活动,激情四射、活力不断的动作吸引了越来越多人们的目光。技巧啦啦队的技术动作发力速度有力而且快,制动时间短促,给观众带来强烈的速度与力度感,充满了生命的张力。在各种肢体的伸展中,动作曲直分明,无论是抛接动作还是举托动作,身体和动作都流露出流畅,柔美又温婉动人,身影高低起伏,音乐风格变幻,旋律激昂动感,火热热烈,快慢有致节奏,还有服装多样,队员们在场上尽情地挥洒自己活力四射、精彩万分的表演,用激情将体育运动拼搏与奋进的精神展现给观众。无论现场观众,还是电视机前的人们,都会被这种充满激情的感染力所带动,这是一种欢欣鼓舞的兴奋。技巧啦啦操队员用自己的情绪和感受去传达自己的竞技体育拼搏进取精神,观看者也得到了这样的感染。这是啦啦操运动特有的魅力。1.1.2啦啦队运动在我国的迅速开展

啦啦队是在2001年传入中国的,并由中国学生健美操艺术体操协会的积极倡导和组织,所以在各个地区、学校得到非常快的发展和传播。技巧啦啦操运动在我国开展的时间比较晚,但在发展速度上很迅速,在随着多个地区多项赛事的成功举办,更是促进了技巧啦啦操在啦

啦操的地位和规模不断地扩展开来,得到各地高校的支持。比如,2004年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及中国学生健美操艺术体操协会,就正式将啦啦操运动列为体育竞赛的教学内容,在此同时,也正式推出中国学生啦啦操运动专业评判员等级资格制度等等。

尽管一开始我国对啦啦操的认识不多,只是对啦啦操的一些初步特征有所了解,在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健美操艺术体操协会分会举办的前两届大学生啦啦操比赛中,也没有对项目进行细分,比赛只是模仿国外啦啦操比赛进行。但在2004年,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健美操艺术体操分会对啦啦操运动进行了仔细的研究后,组织了广大学者专家编排了四个成套动作,首次系统提出来要进行啦啦操运动相关理论和技术的培训,并出版了大量教学光碟。同时,也将此项目列为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健美操艺术体操分会的正是比赛项目。也是在同一年,国家相关部门对《中国学生啦啦操竞赛评分规则(第一版)》进行了修订,于四月颁布了中国学生健美操艺术体操协会《中国学生啦啦操竞赛评分规则(第二版)》,6月在成都西南交通大学首次推出中国啦啦操专业教练及评判员认证系统及啦啦操规定套路。同时,广州体育学院举办2004年中国学生啦啦操锦标赛。2005年,中国的啦啦操出出席美国啦啦操公开赛,并与美国啦啦操相关组织达成协议。随后,广州中山大学举办“2005中国学生啦啦操锦标赛暨2006年世界啦啦操锦标赛选拔赛”。在比赛中,广州中山大学取得了USASF美国全明星啦啦操支持,从而把技巧啦啦操设为了正式比赛项目。2006年4月中国首次选派广州体育学院、中山大学、广西大学、山东师范大学、西南交通大学、广西大学附中、南宁第26中、成都三原外国语学校等院校代表中国前往美国参加世界全明星啦啦操锦标赛,中国啦啦操在世界舞台上首次出现,标志着中国啦啦操正式迈入世界啦啦操舞台。6月国际全明星啦啦操协会吸收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健美操艺术体操分会为国际全明星啦啦操协会会员,并负责组建国际啦啦操协会中国总部,受国际啦啦操中国总部委托,由邱建钢、徐中秋、、方娅、赵媛媛等人编写《国际全明星啦啦操竞赛评分规则(2006-2009)》,新编规则的发行和实施标志着中国啦啦操运动与世界啦啦操运动的接轨。而且,2006年6月,中国大学生健美操艺术体操协会(CSARA)的官员受邀日本,去参加亚洲区的啦啦操研讨会,并先后与IASF、IASCA、USASF、UCA等众多国际知名的啦啦操组织达成合作协议,共同致力于推动我国啦啦操运动技术水平的发展。同年7月,由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组织相关专家创编了《中国校园啦啦操规定推广套路》和中国啦啦操队歌《我们必胜》,8月在人民大会堂召开新闻发布会向全国的大、中、小学正式推广。这一系列的活动都标志着中国的啦啦操运动开始走向成熟、正规的发展道路。可见,啦啦操运动的慢慢地开始正式地在我国得到推广和普及。1.1.3技巧啦啦操运动中的抛接技术

在技巧啦啦操中的抛接技术,即是Basket Toss(轿子抛)又称抛接,顾名思义,其动作分为抛和接。技巧啦啦队的运动员分成两批,底座和尖子,底座负责抛尖子,然后尖子负责在抛起后,做各种难度动作。尖子落下后,由底座负责接。技巧啦啦操的训练中,高超的技能技巧特点是难点。在训练当中,就对技巧啦啦操的技术训练提出了更高更难的要求,其中抛接技术的训练是运动员们最为重视的环节之一。通过检索,对技巧啦啦操的抛接技术的动作分析以及训练方法的研究较少,这也表明了接抛技术的训练是技巧啦啦操运动的快速发展及普及的阻碍之一。本文通过对技巧啦啦操抛接技术类型、要领特点的分析研究,寻找更加科学合理的训练方法手段,以期对项目发展训练提供可参考意见。1.2文献综述

2.1.1对啦啦操的研究

本人充分利用网络条件,通过网上电子资源检索和浏览有关啦啦操的外文网站 《http://cheerunion.or 》、《http://》、《http://iasfworlds.org 》等,搜集、整理得知,目前国内外对啦啦队的研究不多。尽管不少高校的啦啦队队伍建立了比较独立型管理体制,并有校长和学校的主要领导人管理领导啦啦队,其中队长负责制定训练,经费队员管理的筹集等方面。但是,啦啦队的技术和经验主要从其他比赛或者专门的啦啦队训练营中得到的,队伍之间的交流或者专业教练指导比较少。比如啦啦队运动员与其他项目运动员的生理机能和身体素质的对比研究,包括健美操、技巧和体操等其它运动项目;;啦啦队运动员的饮食健康的研究,包括合理的的饮食习惯与运动员体质增长规律啦啦队运动员的心理特征(包括啦啦队运动员所需要的心理素质和心理承受能力)的研究,啦啦队运动与运动损伤的研究,包括啦啦队运动员的损伤特征、预防和处理等等。可见,世界各地对技巧啦啦队的研究一般都是比较注重关心生理生化等方面,在啦啦队理论完善和实践运用的研究分析涉及比较少,而且国内的研究中关于技巧啦啦队的抛接动作的深入研究也是欠缺的。伴随着技巧啦啦队运动不断的发展壮大,可以说在竞技场上的竞争力的越来越激烈,因此,对技巧啦啦队的抛接动作的深入研究也是必然趋势。2.1.1.1对啦啦队起源及发展的研究

在维普期刊数据库、中国知网、超星数字图书馆等检索中,目前关于啦啦队起源及发展的书籍只有《啦啦操运动》一本。《啦啦操运动》[1]中描述到:早期的部落社会李,为激励部落中外出打仗或打猎的战士,通常会举行有族人欢呼、手舞足蹈的表演来鼓励战士,希望他们能凯旋而归。从中,可见与啦啦操的起源有着渊源关系。啦啦操的正式发展,其实是从十九世纪后期开始,19世纪70年代,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成立了第一个拉拉队俱乐部。后来在20 世纪 70 年代,啦啦操在各种比赛的现场中总是有所出现,并广受人们的欢迎。80 年代中,国际啦啦操联盟(ICF)于 1998 年正式成立。另外,在 2001 年,国际啦啦操联盟举行了第一届世界啦啦操锦标赛,啦啦操的表演开始成为一个独立的运动项目,并得到世界社会各界的广泛支持,正式晋升为世界性竞技运动。2.1.1.2对我国啦啦操发展现状的研究

检索中,关于我国啦啦操发展的论文有12篇,其中主要关于我国啦啦操发展现状及趋势的研究。比如,孙铁民、李惠娟在西安体育学院学报上发表《我国啦啦操运动现状的调查研究》,并指出:动感啦啦操是一项深受广大青少年喜爱的运动,适合在各类学校开展,但这个项目的人口不足,开展该项目的地区之间存在明显的差距,缺少专业的教练员和裁判员。并建议成立啦啦操项目的协会,完善竞赛制度体系,从而促进啦啦操运动的发展。在《我国拉拉队运动的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文中,任平、刘琳指出,啦啦操运动在虽然在我国发展时间较短但开展迅速,取得了较快的发展,并针对我国目前啦啦队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看法,一、总体水平较低。

二、参加系统训练的人少,高水平教练匮乏。

三、国内竞赛规则相对滞后。

四、啦啦操在全国开展不均衡,区域差别较大。陈铁龙的硕士毕业论文《论啦啦操的发展》中,对2002年至2006年啦啦操发展进行了一个全方位的论述,从啦啦操的发展特点、发展原因、发展现状以及发展啦啦队运动的思考来分析啦啦操,并指出我国啦啦操的发展必须先从舞蹈啦啦操开始,逐渐过渡到舞蹈啦啦操和技巧啦啦操混合性发展。在《浅谈我国竞技拉拉队的发展及其前景》中,李静、李艳霞说到专业啦啦操的作用,啦啦操表演一般安排在比赛场与场之间,它的主要作用是营造热烈的气氛,调动观众的激情,增强体育节目的观赏性和娱乐性,提高电视收视率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我国的竞技啦啦操运动已在政策的导向性、参与者的积极性、开展的普遍性和大众性、市场机制的商业支持性、新闻媒介的宣传性等各种媒体的支持下蓬勃发展。在《我国啦啦操运动现状综述》中,刘中翠、单艳萍是从参赛队伍基本情况、教练员情况、裁判员情况、参赛内容分析等四个方面详细论述,并指出:啦啦操运动要与学校体育“健康第一、终身体育”的指导思想相吻合,在全国推广啦啦操运动,使其在全国范围内得到发展,另外,应当不断地建设专业教练员和裁判员队伍的建设,也促进提高啦啦操运动发展。

2.1.2对技巧啦啦操的研究

通过查阅文献期刊,主要查阅了山东师范大学图书馆、电子阅览室、资料室和山东师范大学体育学院资料室的相关文献资料,浏览有关啦啦队网站,主要有《中国啦啦队联盟网》、《中国健身网》、《健美操信息网》、《中国啦啦队网》等。并通过计算机检索系统对《中国优秀硕士论文全文数据库》(CDMD)中1999年-2011年间的文献进行检索,分别以“啦啦队”和 “啦啦操”为关键词查到相关论文分别有17篇和23篇。通过对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输入关键词“啦啦队”共显示583篇;输入“技巧啦啦队”显示48篇,输入“托举动作”显示6篇且全部属于健美操方向,没有关于技巧啦啦队托举动作的相关文献;输入“啦啦队、难度动作”显示1篇;输入“cheerleading”和“体操、技巧”、关键词均显示没有相关文献;通过输入以上关键词显示的相关文献和资料,发现竞技健美操、体操研究的较多,对于有关啦啦队的研究比较少,通过对索取文献资料进行阅读归类分析发现,目前我国对啦啦队运动理论方面的研究多是一般的定性描述和经验总结,有关技巧啦啦队的技术研究更是少之又少,具体到难度动作上的研究也仅有一篇,涉及到托举类动作的研究仍为空白,通过整理归类相关的参考文献和资料。

在卢晨曦的《中美竞技啦啦队文化层面的比较研究》中说到,目前在我国在啦啦操领域已经取得了一定的地位,但与国外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尤其是美国。世界各国的都强调技巧啦啦操的发展,因为啦啦操运动能够带来参与、个人荣誉以及团队精神锻炼身体、培养精神、集体荣誉,但各自侧重点不同。不同的文化背景对竞技啦啦操在口号的编排与运用、服装选择、成套编排等审美观方面产生影响。在《从啦啦队员表演表现力的差距谈中美啦啦队文化的差异》一文中,张景、曾吉、黄亚飞也以2006年首届中国全名星啦啦队锦标赛的全体参赛啦啦队员为实验组,以2006年美国啦啦队全名星赛的全体啦啦队员为对照组,展开分析了,中美啦啦队文化在融合中碰撞,中美文化特点和思维方式的不同,是导致两国啦啦队水平差距的主要原因之一:只要我们善于发现问题,借鉴别人,注重啦啦队员智慧、意识形态、个性修养、体能、能力等诸多因素综合实力提高训练的系统性、科学性,多形式地培养啦啦队后备人才,并全面提高啦啦队队员的文化素质,同时应加快啦啦队市场的开拓,加大宣传力度,挖掘啦啦队运动的商业价值,促进我国啦啦队运动的发展,不断丰富自身的啦啦队文化,就一定能将中国啦啦队运动推向一个崭新的高度。

通过检索,收集到的关于技巧啦啦操的论文共有30篇,分别从训练、编排、规则等几方面进行了论述。于亚男在硕士论文《我国技巧啦啦操运动的发展趋势与对策研究》中,通过对我国技巧啦啦操发展现状的分析研究,提出七点策略:

一、加强我国运动员综合艺术素质和表演能力的培养。

二、按照规则的技术要求,严格把握成套动作的完成质量。

三、强调安全性,适时发展难度。

四、加强基础训练,建立科学而系统的训练体系。

五、培养智能型的教练员。

六、加大科研力度和信息的准确性。

七、努力推进技巧啦啦队运动的国际化发展。成盼攀在硕士论文《我国技巧啦啦队技术水平发展趋势的研究》中指出,技巧啦啦操普及发展的速度较快,技术水平迅猛提高,群众基础比较广泛且形成了比较稳定的比赛模式。对相关的技巧啦啦队项目的理论研究,却没有运用到训练实践工作中,发展的形式、规模内容和机制还是较初级的,并不完善,但各方面仍是有很大的发展空间。然后通过分析啦啦操运动的特征、规律以及对中美两国技巧啦啦操技术水平的差距分析,总结了我国啦啦操运动训练、管理方面的制约因素,指出技巧啦啦操运动风格特点,不断提高技术发展,融入中国文化特点,提高成套动作的编排水平,技巧啦啦操中音乐元素多元化与个性化的特点也是我国啦啦操运动的未来的发展趋势。朱兴中、袁春燕在《对技巧啦啦队运动员技术水平影响因素的研究》中指出,身体素质、心理素质、身体形态、协调能力、对音乐的感悟能力、团队精神、艺术表现力是啦啦队员动员技术水皮的主要影响因素。

2.1.3对啦啦操难度动作的研究

在检索中,有关啦啦操难度动作的文章有三篇,袁春燕在《对我国技巧啦啦队运动员竞技能力影响因素的研究》得出:中国技巧啦啦队运动员在基本动作技术上,并没有全力地体现技巧啦啦队的动作速度和力度。而且教练员在编排中创新力不够,运动员表现力还有些欠缺,这些都反映了特定动作上的不足。中国技巧啦啦操成套中选择难度动作系数较低,或选择高难度动作的完成情况不标准。吕敏在《难度对啦啦队比赛成绩的影响》一文中,通过对2007年中国全明星啦啦队锦标赛技巧和舞蹈啦啦不同组别难度分数进行比较,总结出难度分值越高的队伍排名越靠前,可知难度动作对啦啦队成套动作的重要性。赵杰在《技巧啦啦操难度动作的基本技术探析》一文中总结了啦啦操的难度动作的基本特征:

一、多人配合、协同完成是难度动作基本技术的基本特征。

二、多层次的核心稳定是难度动作基本技术的本质特征。

三、多重角色、动态转换是难度动作基本技术的显著特征。同时对平衡技术、保护技术、翻转技术、抛接技术做了技术分析。2.1.4对抛接技术动作的研究

通过各检索系统地搜索,有关技巧啦啦操抛接技术研究的相关文献实在非常少,在马鸿韬主编的教材《啦啦操运动》中,只是一小部分是对抛接动作做出论述,比如抛接动作的动作类型、注意事项、人员组成及基础训练等等。而且,在网络中输入“抛接技术”或者“抛接”之类的关键词,检索到的文章大多数是关于艺术体操的分析研究,而关于技巧啦啦队的内容实在是非常少。就算有,也不没有介绍关于接抛技术训练,比如闫惠芳的《我国优秀技巧啦啦队成套动作编排的研究》中,只是指出了,我国与世界高水平技巧啦啦操的差距主要表现在:编排方面,难度方面,完成方面等等各方面的问题。如国内成套动作主体部分缺少多样性,国内队伍托举难度的最高级别低于国外最高级别,动作不到位,转体度数不够及底座力量差等。文中并没有给出具体实在的训练指导技巧啦啦操的内容。

依据啦啦操的动作分类,有竞赛与表演两大类,竞赛性成套动作有技巧与舞蹈之分。技巧啦啦操主要在于运动员完成金字塔、翻腾、托举、抛接等高难动作的能力,舞蹈啦啦操 9

表现灵活运用各类舞蹈元素于啦啦操项目,运动员展示完成跳跃、平衡与转体、踢腿等难度动作的能力。而表演性啦啦操中,成套动作没有技巧与舞蹈啦啦队的严格区分,也没有难度动作的价值高低,所表现是是现场表演效果。因此,区分清楚各种啦啦操的区别,是更好了解技巧啦啦操的重要性的第一步。从而,可以根据各个队员不同的情况,最大限度挖掘队员与自身的潜力,通过各种训练技巧与方法的灵活运用,来促使运动员能力的提高,从而使表演达到最佳效果。

抛接动作(Toss)的技巧训练,就是底座将尖子抛向空中的技巧,单个底座将尖子抛起的动作不算抛接,因为在空中的尖子与底座是没有任何接触。这也是技巧啦啦操中,危险性最高的难度动作,要求底座与底座之间、底座与尖子之间配合和默契很高,才能完成这样的动作。如果出现一丝偏差,就会造成尖子空中位置的水平移动,底座没有接到尖子,会造成非常严重的危险甚至事故。另外,还有一点就是技巧啦啦操中的翻腾动作(Tumbling)指体操或者技巧运动的翻腾动作,但要求着眼于产生的视觉效果和体现的能力与技巧。翻腾分为行进间翻腾与原地翻腾两类,其中行进间翻腾又可在比赛场地中分别以斜向、横向和纵向完成翻腾动作。这主要是要求尖子来完成的。

在进行难度动作的训练时,所有技能主导类是表现技巧啦啦操运动项目的训练重点,也是比赛取胜的关键所在。对于技巧啦啦操运动竞赛项目而言,难度动作也是其独特的项目特征,充分体现出运动员的能力,是团队整体实力和素质的主要部分。所以,在完成分和艺术分相差甚微情况下,可能运动队在竞赛中最后胜利的最为关键的因素就是难度分。虽然技巧啦啦操中,使用“难度动作”和“难度组合”会让运动员的健康受到威胁,但由于“难度动作”具有非常强的吸引力,有着极高的欣赏价值,其独特的表扬形式可以充分的体现出技巧啦啦操的运动员的技巧水平和竞技能力。从而得知,如果使用“难度动作”以及“难度动作”级别和完成质量越高越好,那么一个优秀运动员技术是水平也会越高,得到高分的同时也得到了技术上的认可。这也体现了技巧啦啦操中的难度动作,接抛技巧将会在竞赛中的地位得到更多的重视。

2.1.5对抛接技术动作训练的研究

检索、搜集到的有关技巧啦啦操抛接动作技术训练研究的相关文献资料并不多,只有在啦啦操训练方面的文章中有所体现,在《啦啦操运动队训练内容体系的构建研究》文中,张玲玲、王鹏对训练框架各阶段的主要内容进行了论述,比如准备阶段的的训练为专业教练员的确定,拉拉队员的选拔,训练场地的选择和音响设备的配备。基础阶段的训练内容为基本身体素质的训练,基本动作姿态的训练得到。专项提高阶段的训练内容为技巧啦啦操的训练,只对个难度动作做了简单概括,并未详细论述训练方法,舞蹈啦啦的训练,音乐和编排,着装和道具得到。另外,白冰、刘紫婷、肖宁宁在《高校大学生啦啦操训练方法的研究》中,主要是对大学生啦啦队训练方法做了简洁整体的概括,比如其提出了循环训练法、游戏训练法、变换训练法、模拟训练法等等,但未对技巧啦啦操的抛接技术进行论述。1.3研究的目的任务

本文通过技巧啦啦操抛接技术动作技术归类,总结技术要领、规律,并对其重点、难点进行详细对照、分析,从而找出技巧啦啦操训科学合理的训练方法手段,使技巧啦啦操抛接技术更好、更规范的发展,增进人们对抛接技术的认识,指导啦啦操项目的进一步发展。1.4研究的意义

本文以技巧啦啦操成套动作为对象,重点研究冠军队伍抛接技术中的设计、训练和完成情况,为促进技巧啦啦操运动在我国的发展提供建议。高水平动作套路的训练符合规则要求的同时,做到呈现立体化、类型多样化、体现个性化、突出动力化、动作高难化、连接直接化。并建议技巧啦啦操中抛接技术最好可以根据音乐来设计,并具有技巧啦啦操项目的特点,运用各种啦啦队基本动作结合其他元素。技巧啦啦队运动水平随着地区和时间的发展,成套动作对难度动作的要求也进一步的提高,在《国际全明星啦啦队竞赛评分规则(2006--2009)》中规定对技巧啦啦队的表演竞赛评分,成套编排、完成情况各占50分,难度动作作为加分因素,其中难度动作包括托举、抛接、金字塔组、翻腾合四类。从评分规则中可以得知,在竞技比赛中,编排和完成水平相差不大的时候,难度动作的得分将成为运动队取胜的分水岭,特别在抛接、金字塔组合基础的动作中,抛接动作和技术会越来越不可不可忽视。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2010年山东省健康活力大赛各队伍、2008、2009、2010年世界全明星啦啦操、2010年全国啦啦操魔鬼训练营 2.2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在本文的研究过程中,查阅大量有关技巧啦啦操抛接技术及其训练方面的资料。本采用文献资料研究的方法,通过文献检索,运用计算机和手工收集整理有关抛接技术方面的专著和文献,作为本课题的研究基础。2.2.2专家访谈法

向从事啦啦操、体操、技巧、健美操教学与训练的相关专家进行咨询、访谈,了解技巧啦啦操抛接技术特点、规律,探讨抛接技术规范、科学的训练方法。2.2.3现场观察法

通过在2010年山东省健康活力大赛各队伍、2008、2009、2010年世界全明星啦啦操锦标赛、2010年全国啦啦操魔鬼训练营中进行现场观察。

2.2.4录像分析法

通过分析2010年山东省健康活力大赛各队伍、2008、2009、2010年世界全明星啦啦操锦标赛、2010年全国啦啦操魔鬼训练营比赛录像,以及对参加训练营、参与相关比赛、训练过程中自己录制视频的分析,总结技巧啦啦抛接技术动作要领、规律、重点、难点,探索科学的训练方法手段。

3研究结果与分析

现代技巧啦啦操一般都是以团队的形式出现,并结合Tumbling(技巧)、Cheer(口号)、Partner Stunts(舞伴特技,是指托举的难度动作)、Jump(跳跃)、Basket Toss(轿子抛)、Pyramid(叠罗汉)、Dance(舞蹈)等技术动作,加上服装、队型变化、音乐及标示物品(如喇叭、彩球、旗帜与口号板)等要素,并要求参赛的啦啦操需要遵守比赛规则中对人数、时间限制、性别、安全规则等规定,而进行比赛的运动,称之为竞技啦啦队,也就是啦啦队。在世界啦啦队最高水平中,全美啦啦队锦标赛参赛标准是:参赛队中人数要在6-32人,有四个组别,分别是业余组、中学组、大学组和全明星组。

在啦啦队表演啦啦操过程中,一般是先由一个包含托举、抛接、金字塔以及各种队形变化的开场,将观众带入技巧啦啦队精彩万分的气氛,然后进行翻腾抛接、托举等各类难度来表现团队的技术,然后是金字塔,最后配合6×8拍等等的舞蹈动作结束。成套动作中,可以看到有清晰的段落,明显的主次之分。如果是消耗体力的翻腾类的难度,在成套动作的前半部分中运动员就会先表演出来,托举类难度在整个成套动作的每个阶段中都有体现,安排在结束舞蹈动作前的是金字塔,金字塔做结尾可以渲染气氛,使得啦啦操的表演达到高潮。这样的不仅安排合理,而且符合科学,在运动员体力消耗充足时先表演高难度的动作,充分地展现动作的最好的效果。3.1对技巧啦啦操抛接技术的的研究

技巧啦啦队,融入了体操、舞蹈及相关技能类运动项目,追求的目标就是“力、难、新、稳、美”,这些都是展现出技巧啦啦操的精彩。对技巧啦啦操抛接技术的的研究,应充分考虑其队伍成员水平和抛接环节中各个技术的掌握的情况,更好地训练出运动员的水平。

抛接动作可以称作是啦啦队的一种特殊技巧,抛接动作的出现是在比赛时,希望能够让站得比较远的观众也观看到比赛,尖子的身体重心被一人或多人先抛离开地面,然后又被接住的所有技巧。一次抛开可以用任何队员的组合形式,但必须同时表现出不同的身体形态和队形。这时候的音乐旋律要求为:音乐高昂热烈,节奏快速奔放,节拍动感力强等的段落,能够给人一种紧迫感,动作高强度形式出现,移动步子要敏捷,与队形变化相互协调,同时可以结合各种形式的跑动与跳跃,或者是通过高空、站位、地面的起伏,形成一种热烈气氛。如果是在旋律低缓、节奏慢速、节拍低弱的音乐段落中,动作就会表现得比较优雅,表演意识的缓慢,在视觉上给观众营造出一个过渡,从而在抛接技术中形成一种强与弱、动与静、快与慢的强烈对比,充分让人感受到动作、音乐与情绪的变化。

3.1.1对2008、2009、2010年世界全明星啦啦操锦标赛抛接技术的分析研究

在技巧啦啦队竞赛中,一套完整的动作的评分由艺术分、完成分和难度分三部分构成,其中成套编排和占50分和完成情况占50分,而难度动作是作为加分因素。这些年,我国啦啦队的规模和数量都得到很快的发展,参加了2008—2010年共三届世界啦啦队锦标赛,成绩在2008年至2010年这三年中每年的成绩也越来越令人刮目相看,在2008年已获得国际公开小组别全女生组的第二名。每年4月,国际全明星联合会(IASF)和美国全明星联盟(USASF)都在美国迪士尼乐园举办世界啦啦队锦标赛与世界舞蹈锦标赛,比赛中参赛队伍包括美国国内各类全国赛事中产生的最好的队伍,还有在IASF国际全明星联合会各会员国组织的本国选拔赛上取得资格的其他参赛队,都可以在本次大赛相应的组别中亮相。在《国际全明星啦啦队竞赛评分规则(2006-2009版)》,国际全明星啦啦队协会对技巧啦啦队成套中明确规定了难度动作的类别与级别,技巧啦啦队成套中必须包含4类难度动作,即抛接类、托举类、金字塔类和翻腾类。而且,每类最少各出现1次,如果缺少任意一类,将由难度裁判员减1分。成套动作中最多可以做十五个难度动作(即抛接类、托举类、金字塔类和翻腾类),每超过一个难度减1分。在这种评分标准中,突出了选择难度动作的全面性,也可以考察技巧啦啦操运动员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如抛接类和托举类难度要求运动员具

备良好的上肢力量,而翻腾类难度要求运动员的腹肌力量、弹跳力比较好等,尖子必须具备很好的爆发力、弹跳力和极好的柔韧素质,金字塔类难度要求底座具有良好的上肢和下肢力量等等。所以,规则中比较注重技巧啦啦操中的动作难度的全面性和均衡性,也利于全面客观地评价运动员的综合素质。另外,在这套标准中清清楚楚地规定难度的级别,也就是难度等级分为7级,分值由难到易从O.5到1不等。不同的级别的难度,不同的种类的难度都充分体现了难度动作选择的灵活性和多样性,这也促使教练员在训练技巧啦啦操的运动员时,要规划出良好的的训练计划,如何抛接的技巧培训,达到安全、高效和准确的效果,要从多角度、多方面、多层次去安排。也要根据不同队员的不同技术水平,选择适合每个队员水平的难度动作进行培训,在安全与高规格的情况下,尽量选择难度级别较高的动作,安全性较高的技巧,为自己的队伍赢得更多的难度分。

3.1.2对2008—2010年全国健康活力大赛抛接技术的分析研究

技巧啦啦操的技术动作整体,主要是以直线条动作。在清楚队员性别比例和队员综合素质的差异性,许多地区的技巧啦啦队在空间、抛接动作等元素的技术会比广州体院技巧啦啦队的表现分数相对低点。总体上看,在2008—2010年全国健康活力大赛大多数的技巧啦啦队整体动作上,整齐划一,活力源源,队员之间合作默契,都能比较高质量地完成了成套动作,展现出啦啦队的魅力所在——团队精神,最终获得了圆满成功,赢得了评委和观众的认可。在成套动作中,每个啦啦队的抛接动作必须表现出合理性、独特性、团队整体性,才能获得难度分。良好的抛接技巧,需要以最快的速度完成难度动作之间的连接,灵活流畅地进行空中、地面的相互转换。

2008年,在四川成都举办“2008第三届中国学生健康活力大赛暨2009年世界啦啦队锦标赛中国选拔赛” 中,参加技巧啦啦队比赛的参赛队伍,可以根据自己团队的整体实力选择适合自己难度动作级别,特别是抛接技术动作的选择。在本次比赛中,参赛队伍有小学、中学、大学三个层次,难度级别分别为二级组以下(含二级难度)、中学三级组、中学四级组、大学三级组、大学四级组、大学五级组、全明星公开组,难度最高不超过6级(含6级难度动作)。技巧啦啦队之所以取消年龄的限制,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更多的学校可以加入到啦啦队的竞赛中,可以从简单的啦啦队开始,抛接技巧动作也由易到难,抛接复杂程度也可以由简到繁,体现出我国的啦啦队运动的发展的多元化、广泛化。

2009年,在广州体育学院举办的“第四届中国学生健康活力大赛暨2010年世界啦啦队锦标赛中国选拔赛”,以及2010年的“2010第五届中国学生健康活力大赛暨2011年世界啦啦队锦标赛中国选拔赛”两届的级别分组方面,与之前的比赛做出了一些略微的调整。因为其中在2010年比赛中,添加了混双组、全女生5人组、混合5人组的比赛。新增加的三个组别比赛中主要体现出了技巧啦啦队的托举和抛接动作组合,从中可以看出抛接动作不仅仅是技巧啦啦队的必不可缺的一部分,也是每个啦啦操队员的个人能力的展现,更是向着国际化道路的发展。2008-2010年,由中国大学生健美操艺术体操协会通过“中国学生健康活力大赛”的选拔,中国代表代表队四次参加由IASF国际全明星啦啦队联盟举办的“世界啦啦队锦标赛”并取得优异成绩,再一次证明了:中国技巧啦啦队运动的发展不仅越来越规范化,而且更加国际化,在未来的技巧啦啦操赛事中,中国的啦啦队运动也将可能成为世界顶级队伍中重要一支,占据世界啦啦队运动中不可或缺的地位。

3.1.3对2010年山东省健康活力大赛各队伍抛接技术的分析研究 表1 山东省 “健康活力”大赛前三名难度动作分值的统计 难度组别 A B C D 13

第一名 0.1 0.1 0.1 0.2 第二名 0.1 0.2 0.3 0.1 第三名 0.3 0.2 0.3 0.2(A翻腾类 B托举类 C抛接类 D金字塔类)

表2 山东省 “健康活力”大赛前三名成套动作中操化动作组合统计 难度组别 A B C D 第一名 第二名 第三名

由表

1、表2可以看出,参加山东省“健康活力”大赛和全国健美操锦标赛的六个代表队的操化动作的平均拍数分别为13.8×8拍和15×8拍,身体方向的变化次数方面,参加山东省“健康活力”大赛的平均数为15次,而参加全国健美操锦标赛的三个代表队平均数为18次。从参加山东省“健康活力”大赛的三个代表队在动作难度分值统计上看,抛接类所所取得的分数是比较多,在全国健美操锦标赛所取得的分数也是0.3,因此可以得知抛接类的分数是比较容易获得,只要有良好的训练,那么在抛接动作上的分数还是可以再进一步。山东省“健康活力”大赛的三个代表队的抛接类动作技巧所获得的分数都是0.3,成绩已经是相当可观的。

代表队在抛接动作流畅,队形变化整齐划一,不仅带来了美的感受,也赢得了给自己的分数,在各队自编的呼叫口号,与音乐动作相吻合,口号响亮有气势 如某所大学代表队编排的口号是:“啦啦队,啦啦队,啦啦队,潇洒又漂亮,青春又无限,耶!”从这些朗朗上口,气势惊人的口号可以反映出当代大学生的无限活泼、健康向上。根据现场比赛情况,大多数技巧啦啦操的表演水平差不多,同时比赛暴露出许多不足,总体上出运动员完成动作的质量偏低,动作仍存在着不规范的现象,活力与激情没有尽情释放,特别是力量和速度素质上有差异等问题。

通过影像资料发现,技巧啦啦队成套动作一般分为7部分,总体顺序描述为开场,难度动作,对比动作,难度动作,口令(操化动作),难度动作,结束。从这个程序中,看出了清晰的脉络和段落,也十分注意到动作的主次之分,如抛接动作主要安排在成套动作的前1/3,翻腾动作主要安排在成套动作的前2/3;托举动作贯穿整套动作,但主要分布在1/2之处。还有,安全系数较低的抛接动作也分3个时间段完成,既出现了高潮,又综合考虑了运动员在动作中体力分配时间等方面,增加了安全性。在整套动作的后2/3处金字塔类出现,不仅带动了现场氛围,也引起了观众情绪。从时间上看,整套动作安排符合科学原理,可以长久的实行下去。但是有的技巧啦啦队的成套动作中,出现的欠缺之处是没有及时对新《规则》进行学习,只编排的舞蹈动作2×8拍的个性,明显少于《规则》中规定的6×8拍舞蹈动作,忽略了对队员抛接技巧能力的锻炼和培养。

3.1.4 2010年全国啦啦操魔鬼训练营对抛接技术的解析 在2010年全国啦啦操魔鬼训练营培训中,主要是包括舞蹈啦啦操和技巧啦啦操,其中啦啦操团队文化建设课程是啦啦操项目的自创的独特教程,在不同形式的游戏活动中,培养学员们如何运用团队来达到相互协作的意识和能力;在技巧项目中,如抛接技术的不同配合技术及保护技术的教学,让学员更好地表现出自己的水平和能力,在舞蹈项目的不同风格操化技术教学中,啦啦操多元化的魅力更加让人觉得不可思议。

比如尖子在空中的姿势选择上,一般都采用抛踢转体动作,也就是在抛接中包含踢腿与0.5 0.3 0.3

0.2 0.2 0.1

0.3 0.3 0.3

0.2 0.1 0.2(A翻腾类 B托举类 C抛接类 D金字塔类)

转体的动作,多是尖子在空中踢右腿后向左转体360°、720°或者1080°,这是跟空翻类抛接动作一样的难度最大的抛接动作。对于其他抛接动作的选择,还有就是以并/分腿屈体动作为主。随着2010年全国啦啦操魔鬼训练营的分组不断增多,比赛项目级别得到各种层次的细化。抛接动作的总次数、尖子数也是慢慢地往上增加。可见,近年来我国技巧啦啦队的发展前景越来越清晰明朗,健康高速地向前迈进。尖子总数上升速度跟往年相比,有了很大的变化,说明了我国技巧啦啦队员在成套比赛中参与抛接的人数不断增加,底座和尖子的整体实力明显得到了提高。其次就是抛接动作的增加,抛接动作总数的增多暗示着抛接动作不仅仅是简单的动作定型才得到好的难度分数,而是通过好的抛接过程让不同的抛接动作连贯顺畅地表现出来,能够在短的时间内做出多个准确的抛接难度动作,并使动作活泼紧凑。丰富多彩的抛接组合,使整套动作从开始到结束表现出一气呵成,灵活自如,给整套中添加艺术评判,能够得到更好地艺术成绩。近几年来,比赛中抛接的动作总数量(去重)整体处于不断上升的趋势,规则中越来越多的托举动作不断应用到整套动作的编排之中,在技巧啦啦队成套动作编排中不仅要得到难度动作的分值,还要通过托举动作的特点为整套动作的编排提供素材。在抛接动作中抛的位置来看,高臂托举占得比例越来越高,跨位托举逐渐减少,在2009年、2010年所有的组别中没有出现跨位抛接的动作,简单的低分值跨位托举动作逐渐被淘汰,编排中复杂分值高的托举动作受到青睐,这些不仅给整个队伍带来高的得分,而且可以为技巧啦啦队带来更高的欣赏价值。同时在赛中,有些队伍的动作完成方面比较薄弱,尤其是单人技巧翻腾的水平不怎么好,后手翻、软翻、侧手翻等技巧动作的完成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从本次比赛的情况来看,有些代表队动作过于体操化,重心不一致,弹动不平衡,也没能很好的体现出啦啦操项目的风格特点,而且音乐制作和选择没有体现出技巧啦啦操的主题,只是满足于音乐节奏符合规则的要求,选用的音乐也比较单一,并未真正做到动作与音乐融为一体。3.2对技巧啦啦队抛接技术训练方法的研究

力量素质是“下面人”完成各种动作的物质基础,力量素质好会带来许多好处。通过对运动员的实地观察发现:我国混合双人“下面人”的力量素质并不差,在静力性的动作方面和保加利亚、苏联等队可以一较长短,但在动力性动作方面,由于“下面人”抛接力量素质较差,动作完成质量不好,所以在全能上吃亏较大。据对众多教练的访问得知,抛接力量的主要发力点是腿部、腰腹和手臂。所以要提高“下面人”的抛接力量素质,腿部和腰腹部的力量训练就显得尤为重要。结合自身长期的运动训练实践以及此次对上海市技巧队和各区少体校技巧队运动员训练的观察,我们认为可以采取以下方法进行抛接力量素质的训练 尖子一般是体重较轻的女运动员,底座是力量较大的男运动员,这样的搭配可以有利于较低抛接时的配合和默契。底座运动员的训练中,动作的稳定性在整个技巧啦啦操中起着非常关键的一个环节,底座运动员必须拥有良好的抛接力量素质,并要进行全方位的专项素质训练,才能保证在比赛中赢得更好成绩。

3.2.1对抛接技术准备姿势的研究

抛接动作在各种技巧啦啦操的比赛中占的比重越来越大。抛接动作是技巧啦啦队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其训练和完成又能直接影响到整个成套动作的总体印象、艺术效果甚至最终的比赛成绩。从近几年的啦啦操大赛中可以看出,抛接尖子总数、抛接的组数、抛接动作的数量及创新程度都在一直在增加。从2007年到2010年全国啦啦队锦标赛各组别冠军队成套比赛中,抛接难度动作的分析,抛接类动作已经不再是只局限于简单基础的抛接动作,而是往更高难度的抛接动作发展从2007年的上法来看,动作局限于跳上成抛接准备等基础易掌握的动作技术,在2008年开始出现了单脚上推旋转180°,后手翻、后滚翻等一些难度较高的动作。下法上丰富多彩,除了规则上规定的几个基础的下法之外,还使用了更多的转 15

体,空翻等连续的动作技术。抛接连接次数不断增多,且形式新颖,构思巧妙。底座队员在地面不断地转移位置,同一时间尖子队员在空中不断地变换造型,这样的过渡组合使得抛接变的更加有生命力,充满了活力,从而使得整套动作显得更加有美感和层次感。

从内容上看,抛接动作在各个方面都出现了创新动作,在抛接动作中,底座的上肢力量和尖子对身体的控制能力及柔韧性,体现出了运动员的运动能力和控制能力不断增强,对抛和接的动作的熟悉程度,以及技术技巧都在不断完善,如:2010 年中某师范大学的抛接技术上,尖子前手翻被底座推起接前空翻下落成仰面摇篮接、直升飞机推起成托举准备,连贯的动作给人以目不暇接的感觉,在如此绚丽的连接动作后完成一个高臂单脚托举动作,动作完成轻松自如,充分利用了低、中、高的空间切换,给人以惊险,刺激,兴奋不已的视觉冲击。

在技巧啦啦队的迅速发展中,比赛中需减少抛接时间,来充分体现出更多的展现团队实力,提高技巧啦啦队的竞赛成绩,必须在组建抛接动作时快速有效的完成抛接类难度动作,为确保在比赛过程中,准确无误的把抛接类难度动作完成,这就对尖子和底座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尖子对于身体的控制能力,底座必须有强的身体素质(包括耐力、灵敏速度、力量等),等,通过底座和尖子的长时间的尝试、配合,最终达到良好的默契,在形成动作时达到熟练,直至自动化。如:开始时的高臂托抛出是由跳上准备到肩位再到高位接住的,到现在的直接有准备位置直接到高臂接住完成。难度系数的提高,虽然可以得到高的难度分数,但是必须建立在高质量的完成之上。因此,在技巧啦啦队的发展过程中,在参赛队伍数量上不断增加的同时,不断提高抛接类难度动作的难度系数以及完成质量也是会有质的飞跃和提高。抛接技术由底座的抛、尖子在空中翻或形成静止托举动作、下法结束或再由底座接住三个部分。“抛”包括肩位抛和髋位抛等方式,都要求底座的力量、与尖子的协同发力及保护队员协调配合的默契程度。在起抛前,底座运动员要屈膝下沉,并使尖子重心下降接着用力向上使尖子在最高点离手并腾空,这样就可以延长作用时间增大冲量,然后可以增加动量作用。接的动作,就是尖子完成动作后与底座的再接触,尖子保持一定的身体姿势,由底座根据具体动作,准确、熟练地了解尖子重心保持平稳落地过程。接住尖子的动作是高位的迎接,缓冲性的屈臂、屈膝下沉动作延长力的作用时间以减少重力加速造成的冲击力从而提高动作稳定性。抛接动作的掌握除了有正确的技术和默契配合作保证以外还有两个环节需要把握:一是抛离瞬间底座“抛”的力度把握;二是接住时最高位的“接”。技巧啦啦操操训练中技术的规范,重视技术的个体差异尤为重要,应当认识利用动作技术活动内部存在的同有的联系,遵循循序渐进、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训练原则的训练过程。

3.2.2对“抛”技术训练方法的研究

抛的技术指在从手到空中的过程,以及空中、地面动作间的灵活和流畅的转换,合理巧妙的抛的技巧,有利于难度动作配合的完成,训练得好,可以事半功倍。“抛”的技术训练中,其实主要是针对啦啦队底座运动员的训练。啦啦队训练最常用的方法为:重复训练法、长距离训练法和间歇训练法。对于技能主导表现性的运动项目,良好的体力是高质量完成技校术动作的必要前提,特别是在比赛的后期,如果运动员不具备良好的耐力,就根本不可能实现高难度动作,而且动作的稳定性,因此也会受到影响。在赛前训练中,需要每次完成成套练习或1/2套以上的练习。运用技巧啦啦操的训练中,啦啦队运动展示出各种技巧和元素,在成套动作中,必须有难度动作,而难度动作如舞蹈啦啦队中平衡立转类的四级难度“高控制腿转体360”、五级难度“高搬腿转体720”:技巧啦啦队中托举类六级难度“高臂双手单脚前控腿托举”等等都对运动员的柔韧要求很高。在训练中常常把精力拉伸和动力拉伸这两方法结合起来。前后纵叉前腿架高,后腿与前腿成一条直线,架上去之后控时间。时间的多少视个体而定。在运动中,通过人体点与线的移动,形成各种动静姿态组合;通过练习者 16 的面、臀、膝、臂、手、足及各部分表情动作的结合,体现出优美的形态。规范性动作训练.一般包括手臂的训头、颈、胸、腰、胯、练、脚位与脚形的训练,头与肩的训练,蹲的训练,腰、腿部的训练,跳跃的训练,要不断强调基本形态与位置的准确性,整体的规范协调,训练应从基本形态入手。

核心稳定力量对几乎所有的竞技运动项目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力量在很多情况下是在不稳定条件下进行训练,以此使更多的小肌肉群,特别是关节周围的辅助肌参加与运动,培养运动员在运动中稳定关节和控制重心的能力。啦啦队运动项目可以选用最新的悬吊力量训练,通过拉力绳的不同长短、方向、角度,人体在不稳定的状态下,发展运动员的力量。所以在技巧啦啦操的“抛”训练中,对底座运动员进行全面综合的身体素质训练是非常重要。可采取的训练方法有很多,比如,三个底座一个尖子外加两个后点底座,两侧底座的双手放于膝盖上,掌心向上,尖子跳上底座的手掌上,底座的双手握住尖子的脚掌。然后再从膝盖托至胸上,再由胸上举至头顶变为高举,再依步骤依次落下,数量根据运动员能力而定。因为有时候底座是要半蹲的姿态,所以也要训练底座运动员的大腿的承受能力,其训练方法可以在双脚绑上沙袋,控起一条腿至斜下30°,站立腿下顿直到臀部碰到脚跟然后站起,站立腿伸直的同时控起的那条腿做一个大踢腿的动作在放于斜下30°的位置上,同样动作要做十次,反方向一样。另外,也可以立卧撑接分腿大跳,就是首先双腿弯曲双手扶地,两腿向后伸直成支撑位,双腿在向胸前弯曲上身立直顺势做一个分腿大跳,这样为一个,十五个为一组。在运动员训练中,臂力也不可以忽视,可以通过哑铃来联系:运用一个四十公斤的杠铃,重复做举重中的抓举动作,初练习时可以减重或两人一组进行辅助练习,每组重复十次。一个底座分配一个尖子,尖子身体直立在上面抓住一个辅助物已保持平衡,底座双手直臂举于头顶,两手握住尖子的双脚,尖子尽量把重心放在底座的手上帮助底座施加重量,时间为两分钟。大踢腿的形式原地跳跃进行,前侧后侧四个面向各四个八拍,一轮做完中间不要停下,以双脚并腿小跳代替做四个八拍,紧接在来一组跳踢,这样组合为一组。对技巧啦啦操的底座运动员的柔韧素质的训练方法,有运用已有的成套动作,中间不加入任何的难度动作,只做成套中的操化动作,空出所有的难度动作和托举配合的动作,运用一些跳步或小跳,或者可以双腿弯曲双手扶地,两腿向后伸直成支撑位,双腿在向胸前弯曲上身立直顺势做一个分腿大跳,这样为一个,十个人为一组。运用一个四十公斤的杠铃,重复做举重中的抓举动作,初练习时可以减重或两人一组进行辅助练习,每组重复十次。来回算一趟,距离自定,跑到顶端手要碰触到地面才可以在往反跑(也可采用计时的方法)。抗阻力训练:按正常的训练任务训练,但在训练当中手脚要求负重来完成任务,这样的训练方法要以周期性计算,两个星期为一周期的训练。

3.2.3对空中姿态训练方法的研究

对于空中姿态训练方法的研究,要注意的事项有:清晰的完成每种跳跃动作的姿态,角度、开度。连续跳跃动作间隔不超过4拍。踢腿类:动作的开始和结束清晰完整,踢腿高度达到难度表要求。分腿小跳腿的开度必须达到与地面水平面关系的45度以上;分腿大跳腿的开度必须达到与地面水平面关系的180度;纵叉跳腿的开度必须达到与地面水平面关系的160度以上;并腿屈体跳腿的高度必须达到与地面水平面关系的平行;团身跳必须大腿面超过与地面水平面关系;莲花跳前后腿大腿间开度必须达到90度以上,前后小腿与大腿间的开度必须形成90度;跨栏跳前后腿大腿间开度必须达到90度以上,其中前腿位置必须超过地面水平位置;跳必须用身体形成一个完整C的形状。

因为抛接类动作的要求有:必须清晰的展示出抛起腾空和落下并接住的过程;转体角度完整;未转够角度或偷转则按照实际完成情况降低下一级难度给予计算难度分值,同时完成 17

评判进行错误减分;空中姿态必须达到相关动作最低要求(见舞蹈啦啦队相关难度姿态要求);直腿搬腿腿的开度必须达到与地面水平面关系的150度以上。加强协调性的训练.协调性动作要选取现代舞,摩登舞、拉丁舞的精华,与潮流音乐巧妙地组合,动作编排要具有较强的线条性,刚柔相济,并能调动肢体运用屈、伸、拉、绷、直,将肌肉里的能量向身体垂线凝聚,从而使身体产生整体向上升起的感觉与动势.训练时要求运动员尽量将肢体各部伸展、绷直,有效地延长肢体原有的线条,从而达到增强运动员支配肢体能力的目的. 3.2.4对“接”技术训练方法的研究

对“接”技术训练方法,首先是从运动生理学的角度,最大力量的训练基本上都围绕着增加手臂的肌肉的横断面积和改善肌肉、外协调能力这两个目标进行设计和实施。啦啦队运动中的接的动作,对最大力量的需求相对较小,可采用各类支撑练习发展上肢和腰的最大力量,如直脚双手支撑转达体360°、720°、1080°。另外可以分腿支撑单臂旋转540°等练习,快速力量的训练应该与协调能力的发展紧密结合。也可以采用俯卧撑比如双腿着地、单腿着地来完成,男30个/组×5组;女20个/组×5组;仰卧起坐:40个/组×5组;负重分腿跳:双脚绑上沙袋练习分腿大跳的练习。在Paeh的研究结果中,力量耐力的训练强度一般可以化分为大、中和小3个级别,大强度(75—95%)、中强度(50一75%)和低强度(30—50%)。啦啦队运动的抛接动作应属于中强度(50—75%)。所以在练习方法上,啦啦队运动员可以合理地将上肢和下肢分别练习。上肢大多是采用手臂组合练习,下肢也可以采用“吸腿跳+大跳+开合跳”练习,三类跳各持续5分钟,每类跳之间间歇1分钟。但是训练营要注意运动员们在训练后的机体恢复,因为很容易造成损伤,要防止运动员的过度训练和运动损伤。反应力量的训练方法也是比较复杂和多样,包括训练中的各种类型的跳跃练习,中间也采用少量最大力量和快速力量的训练方法,通过一般力量能力的增长接改善间接改善反应力量。反应力量的训练的时候,有非常重要的两个关键点“时间”和“过程”。也就是说,在时间上力尽量的快速,在过程上也注意保证流畅具体的实施原则,比如“连续跨跳”,离心——向心收缩、负荷强度中、大;重复6—10次、3—5组、组间歇>1rain;用力方式为连续、快速。可以采用,负重单腿蹲直到臀部碰到脚跟然后站起,站立腿伸直的同时控起的那条腿做一个大踢腿的动作再放于斜下45度的位置,这样为一个动作,每组做十次。反方向一样。

在技术啦啦操的训练中,根据运动员的能力水平的不同而选择不同方法进行训练。第一,准备前尖子的“接”训练:每组抛接配合通常有4个队员,一个尖子,两个抱扣躯干接轿队员。当在尖子队员降落时,身体与地面平行,两个抱扣躯干接轿队员是相向而站,还有一名队员要保护好尖子的头部。当接轿前准备当尖子队员双脚离开抛轿队员的手,并抛向空中,底座队员应该做好接轿准备。第二,双臂以尖子队员的方位为中心伸直,指尖向上,掌心向内成倒八字打开,两臂距离与肩同宽。底座运动员在尖子落下前,最好保持好自己的姿势,两脚前后站立,两脚距离在30-50cm之间,后脚脚尖掂起,重心放于前脚上,双腿伸直,时刻做好主动迎接尖子队员的准备。接轿前准备的重点是将尖子队员抛出手后,双臂就要向上伸直,注意力高度集中,时刻准备接轿。在抛接过程中,底座运动员的思维和注意力也非常重要,因为底座要判断好尖子队员降落时的位置,然后可以做好接的准备。而且,在抛接动作中,因为尖子队员抛出后,移动会出现预计中的偏差,所以要求底座及时地判断对尖子队员的降落方位,并快速准确地接到尖子。最后,底座在接轿位移时,不仅要集中注意力,动作迅速,思路清晰,快速到位,确保尖子队员的安全。在判断好尖子的方位后,接的动作也有些注意的事项。比如减轻对尖子队员后肩背部的冲击,保护尖子的背部和脊椎。尖子队员降落,底座在最高点迎接尖子队员时,触碰到尖子队员的双肩后,应当主动将手伸入对方腋下,然后先屈前臂,以大臂带动前臂,将尖子队员拉至胸前含胸屈臂扣紧。同时,重心由前脚移至两脚中间,双腿顺惯性半屈下蹲,保持自身平衡,这样才可以确保尖子运动员和自己 18 的安全。特别重要是是主动伸手将尖子队员拉至胸前扣紧,缓冲时,要含胸弯腿,头向尖子队员头部方位反方向闪开,避免与尖子队员后脑撞击。

对底座运动员的“接”的动作训练内容及方法:底座运动员的身体素质训练身体素质,有一般身体素质和专项身体素质两种。一般身体素质有力量、耐力、柔韧、速度、灵敏等,专项素质主要对某个项目或技术的素质训练。首先是对上肢进行的力量训练方法,比如俯卧撑,也有各种的训练,比如击掌俯卧撑、直臂控俯卧撑、屈臂控俯卧撑等等;另外就是倒立,就有靠墙倒立、控倒立、倒立前进等。在上肢训练中,可以锻炼底座运动员的肱三头肌、前臂屈肌群、肱二头肌、和三角肌等多块肌肉的力量训练,有助于扣肩接轿时对尖子队员肩部稳固有力地扣紧。第二是,让底座运动员经常进行下肢力量的训练,比如、短距离冲刺跑、负重、短距离往返跑等等。对小腿和大腿的爆发力的训练,也可以进行冰棍跳、单腿跳、团身跳、蛙跳、跳绳,或者是负重深蹲、负重半蹲走等。这样的训练中,也就是对底座的肱四头肌、腓肠肌、比目鱼肌等多块肌肉的力量训练,有助于扣肩接轿时腿部充分的缓冲和下肢的稳定。第三步的训练中,主要是对腰腹力量的训练,比如悬垂举腿、仰卧两头起、斜撑、推小车等等这些动作可以锻炼到底座运动员身体的腹肌。如果是训练背肌的话,底座可以从这些练习开始,比如摇小船、睡硬人、上肢、俯卧两头起等等。腹肌背肌制控等多种训练内容来加强腰腹力量,对腰部的及时缓冲和有效控制躯干,减少运动员的受伤情况。在后期训练中,采用降低难度的来练习抛接技术动作,可以通过尖子站位的高低进行后躺来逐渐加大练习难度。一般,底座的身体素质训练中,在每个阶段,最好反复地进行90%--100%的负荷强度训练,这可使中枢神经系统发放强烈的神经冲动,有利于提高底座运动员的心理适应能力,习惯和熟练地进行抛接动作。在每次的练习中,每个动作最好都反复地进行10次左右,难度提高一点时,练习的重复次数就要多加一次。底座运动员在抛接力量素质训练时,休息的间歇时间,一般是2一3分钟左右,比较合适,可以保持底座运动员的兴奋和力量,运动员在间歇时间里还可以、双腿跳、单腿跳、跳深等轻微强度的活动来保持自己的活力。

抛接动作指底座将尖子抛向空中的技巧(单个底座将尖子抛起的动作不算抛接),抛接动作是四类难度动作中难度最高,最危险的动作,且尖子在空中移动出错就易导致事故发生嚣,抛接动作的观赏性最主要体现在尖子在空中的姿态上,空中尖子动作的选择与完成情况对抛接动作产生重要影响;从安全方面的因素考虑,尖子的抛起与下法也是至关重要的因素。抛接按照底座数量来分类包括单底座、双底座和三底座抛接。另外,应该注意的是,训练难度一般都是由一级难度开始体会用力,然后才逐渐增加难度。抛接尖子时难度动作,也是由易到难逐渐过渡适应,抛接动作和技巧应该包括各种跳跃抛接、屈体或团身、直体或转体相结合的抛接。特别注意的是尖子在空中姿势及注意事项,在原地强化空中动作,体会不同动作不同的用力位置。底座用力及注意事项,徒手练习配合。保护者明确保护内容,徒手练习。尖子、底座、保护者的集体配合(反复强化,注意安全),注意的是训练级别由简到难,同时下法及接法应注意安全。4结论与建议 4.1结论

4.1.1抛接动作最好要根据音乐来设计,这也是技巧啦啦队的项目特征之一。在训练中,啦啦队的各种基本基本手位、步伐、托举、抛接、金字塔、翻腾并结合各种舞蹈、道具等元素,利用多种空间转换、方向与队形、节奏变化,来体现出技巧啦啦队运动的团队技能和项目特征。

4.1.2在各种比赛中,各个团队没能充分体现出啦啦操项目的风格特点,形式比较少,部分代表队音乐和动作协调性不好,有部分的啦啦队运动项目有多样动作构成元素,动作变化比

较多,如体操、技巧、POM,PARA、拉丁舞、爵士舞等,表现的动作形式多样,动作的风格非常丰富。这样的表演,给今后的创编和训练一个启示,技巧啦啦操是可以借鉴其他类型的动作元素,特别是经过抛接动作的完善和提高,形成自己团队特色的啦啦队的动作,使其更具有创造性。另外在选编音乐上要使音乐的风格、特点、节奏和动作相匹配,达到完美统一。4.1.3从讨论中,发现了技巧啦啦队在抛接动作和队形变化等方面存在运用的次数比较少、变化种类单

一、成型速度偏低等差距,而且大多数技巧啦啦操对各类难度动作分配上差不多,也就是四类难度在成套动作中所占的比重差比较少。

4.1.4在国内范围内,总体上看参赛队伍还是偏少,竞技能力和水平偏低,今后应多组织情技巧啦啦操学习班、训练班及专题研讨会,共同探讨如何提高训练的质量,并从从理论和实践上提高教练员和裁判员的业务水平。教练员应当随时了解国内外最新信息,跟踪国内外训练理论、方法、技术发展的新动向,根据自己团队的特点,进行多方位,多角度的训练和提高,这样有利于啦啦队运动在高校的广泛普及。教练员要对队员进行科学系统的训练体系的联系,不仅仅加强运动员基本动作和难度动作以及基本姿态、身体素质和协调性等基本功练习的基础上,更要加强综合训练,如表演队形、成套动作训练、表演动作的训练等等,提高音乐能力的训练等,使啦啦队运动水平得到提高。4.2建议

4.1.1提高成套动作的编排质量,增加上肢动作的不对称性,增加手臂动作的平面变化,增加身体方向的变换次数;在移动路线上应减少相向动作的编排,增加对对角线和弧线的使用次数,体现移动路线变化的均衡性和多样性。平时注重运动员身体素质的锻炼尤其是力量素质的提高,增强体质,增进耐力,保证有充足的体力和耐力高质量的完成高价值的难度动作,以适应变化丰富的健美操的发展趋势。加强托举动作类型的创新,以新颖复杂的托举动作吸引裁判的眼球,同时增加托举动作所用时间在整套动作总时间中所占的比例,以取得优异的运动成绩;另外,加强队员之间的身体互动和感情交流,完美的展现整套操的主题与风格。另外,也要进行心理训练,可以让运动员学会正确调节,控制自己在训练和比赛中的心理活动,自我心理调节要有求胜信念和乐观的自我暗示,在平时把训练当成比赛,意识地用念动训练法进行训练,强化动作技术要领。根据比赛规则、要求、对手、任务、裁判、场地等因素进行模拟训练,提高运动员的心理素质。

4.2.2在技巧啦啦操的整体设计和编排上,要注重队形更加多样化,不拘泥于简单的一种或者几种形式,在视觉消除起观众和裁判的疲惫感,带来新的美的体验。在动作编排时,训练员要充分利用整个场地空间,尽量增加高空和低空的运用,并做好抛接动作的连接性和流畅

性,从而增加空间转换的多样性和均衡性。在新规则下,进行成套动作的创编,编排的动作也要结合每个运动员自身的特点,从而更好地展现出运动员的个人魅力,平时加强表现力的训练,注重技术训练的抛接技巧和动作。在音乐方面,可以加强音乐素养的培养,熟悉乐感,在熟悉音乐的基础上进行编排,尽可能地避免音乐的单一,最后适当增加动感活力的音乐元素在其中,同时还应注意啦啦操动作要符合音乐的风格,这样更有助于突出成套动作的特点,激发运动员的激情。另外,可以合理运用器械,但要注意选择的器械要与主题相一致,让人体验到器械魅力,淋漓尽致地表达主题,也应该增加运动员的器械感,做到人和器械融为一体,保证高质量地完成难度动作。

4.2.3 在分析我国参赛队的技巧啦啦操时,发现抛接动作的训练对我国技巧啦啦队成绩产生差距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可以主要从抛接训练方面着手,按照详细的从训练的原则,计划,内容与具体方法等方面的内容,并结合当前我国技巧啦啦队的难度技术水平和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对技巧啦啦操的队员情况的适当的抛接动作训练方法。特别是针对技巧啦啦队中抛接动作技巧有待提高的情况,应该选拔体操、艺术体操和武术等项目中有抛接动作的运动员加入到高校技巧啦啦队的队伍中。在多人合作动作中,尖子也可以选拔技巧和抛接动作等项目的运动员。这些都是短期有效的办法,如果想让技巧啦啦队在我国更好的发展,可以借鉴国外的经验,比如从小学选拔人才,开设啦啦队课程和俱乐部的成功经验等等,也培养出我国的技巧啦啦队的后备人才,才是提高技巧啦啦操整体水平的关键,也是发展技巧啦啦队的长远对策。

4.2.4我国技巧啦啦队参赛的数量也是一年比一年,发展速度非常可观,但在许多理论研究的领域还有待去开发。因此,为了促进在理论研究的进一步发展,用理论促进实践,为我国技巧啦啦队的向前发展提供基础和保障。

4.2.5在啦啦队人才的培养上,目前我国仍与世界水平存在较大的差距,尤其是技巧啦啦队由于训练难度大,危险系数偏高,得不到广大高校的支持,在中小学校的校园里也很少出现。因此要加快我国技巧拉拉队的训练,特别是注重技巧啦啦操中的抛接技术的训练。技巧啦啦队给与非常高的要求,比如运动员的力量、灵敏性、速度及速度耐力、柔韧性。另外,在从统计结果中得知,大多数伤病都与啦啦操的技术训练有关,提高训练水平非常必要,全面提高运动员的身体素质,科学训练,可以有效地减少伤病的发生。4.2.6由于技巧啦啦队中承受负荷大而容易受到损伤的部位,所以应该有专门性的准备活动来进行保护,特别是尖子队员的腰部和脚踝肌肉损伤严重的情况,适当增加专门性的准备活动。还有在底座的手腕和肩关节则在练习多人合作项目前,增加专门性的准备活动。5.结论

技巧啦啦队运动员为了抛接动作的训练,而进行的专项体能训练,应该根据啦啦队专项特征及竞赛规则。因为专项体能训练方法包括柔韧速度、力量、灵敏专项项耐力等训练方法。难度动作的训练的最后阶段,必须转入到实用阶段,抛接技巧的培训也是为了更好地表演出运动员们的啦啦操的水平和能力。在啦啦队成套动作的训练中,难度动作与抛接动作相互连接的一项重要的一套完整的动作,表现在时空的转换,就是从一个平面转换到另一个平面的转换,不能突然中断下面动作的连续性。所以,运动员掌握了抛接动作的单个难度动作后,最好要将其与抛的动作、接的动作结合起来组成组合动作进行练习,使前一个动作能轻松自然地引导难度动作,难度动作完成后又自然地转入下一个动作。教练员会在进行抛接技巧培训时可用到多种手段,如联合动作练习法、提高练习难度法、测试和实战法等,一步一 21

步地帮助加强运动员对难度动作的机体与心理的承受能力,提高动作质量,完善抛接动作中的连接性,攻克抛接动作的各个难点,地提高运动员的各项素质,对动作过程进行艺术训练到比赛时的要求,并形成自己团队的表现风格。技巧啦啦队抛接动作的训练方法是完成竞技啦啦队成套动作和提高成套质量的关键。本文从理论和实践方面都阐述了啦啦队运动员抛接动作的训练方法的重要性,教练员非常重视啦啦队运动员的抛接动作的训练方法,啦啦队运动员根据本文所列出的方法和建议,进行训练可增强啦啦队运动员的整体表演水平,使技术及竞技能力得到一定提高。

1.沈柳红 广西高校竞技啦啦队运动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学位论文] 2008 2.查看详情 3.查看详情

4.教育部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1999 5.钱建龙;耿耀国;白宏炎 自我效能理论与体育教学 1995(03)6.张力为;任未多 体育运动心理学研究发展 2002 7.周静 自我效能对排球运动员的作用及培养 [期刊论文]-浙江体育科学2004(02)8.阳媛媛 竞技运动中运动员的自我效能及其培养 [期刊论文]-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07)9.班杜拉 自我效能:控制的实施 2003 10.学位论文 我国高校啦啦队竞赛现状分析与发展对策研究2009 12.学位论文 江苏省苏南高校啦啦队运动开展现状与发展对策2007 14.学位论文 广西高校竞技啦啦队运动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2009 16.学位论文 高校啦啦队中群体凝聚力的研究2011 18.学位论文 北京奥运会后我国高校啦啦队运动的发展前景研究2011 20.张佳飞 形体训练促进大学啦啦队训练效果 [期刊论文]-运动2011(15)21.胡加.王光 对高校啦啦队运动现状及必备条件的探讨与分析 [期刊论文]-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1)22.郭震.吴广胜 广西高校啦啦队运动现状的训练学探索——以系统训练原则为例 [期刊论文]-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3)23.期刊论文 广西高校啦啦队运动现状的训练学探索——以系统训练原则为例2010, 24(3)24.学位论文 广西高校开设啦啦队运动课程的可行性分析及初步设置科技信息(学术版)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08 28.期刊论文 广西高校啦啦队队员运动损伤部位及类型的调查分析2009, 30(4)22

识字教学方法及其改革 篇6

新中国成立五十多年来,中国内地对小学识字教学规律的探索和教学方法的创新从来没有停止过。这五十多年的探索和创新历程,以2001年为界,大体可分为两个阶段。

2001年以前的识字教学改革成绩是巨大的,其成果主要集中在教学的具体方法方面。2001年国家教育部颁布并实施了新的课程标准,提出了一套全新的教育理念。这套教育理念,把我们的视野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成为教学改革新的指导思想,从此,教学改革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具体说,关于识字教学的目的,过去我们只关注“知识和能力”一个方面。新课程标准则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作出了规定,体现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显得更加全面。另外,新课程标准提出要激发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和主动识字的愿望,要培养学生[此文转于斐斐课件园ffkj.net]独立识字的能力,养成以社会为课堂、生活为课本、自主识字的习惯,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这与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法相比,无疑也更深刻。新课程标准还明确提出,识字与写字的要求应有所不同,1-2年级要多认少写,这也体现了新课标在识字理念上的发展。思想境界的提升必然带来实践上的创新。这几年来,广大语文教师以新课程标准为依据,更新观念,大胆改革,创造出许多新颖、活泼、有效的教学方法。识字教学改革出现了新的大好形势。

一、识字教学的内容和任务

每个汉字都含有音、形、义三个要素。识字教学,自然也包括这三个方面,即教给学生读准字音,正确书写和记忆字形,准确理解字(词)义,使学生看到字形,就能读出字音;结合词句就能明白字(词)义;听到字音,结合词语就能熟练地写出字形。同时,不忘在知识教学的基础上,培养学生[此文转于斐斐课件园ffkj.net]相应的能力、态度和情感。

(一)要读准字音学

生入学前已具备一定的语言基础,学习字的读音一般不会有太大的困难。如果学生掌握了汉语拼音这个识字和正音的工具,对他们学习字音会有很大的帮助。影响学生读准字音的主要障碍,是方言与普通话之间的差别,解决的途径首先是要求教师的发音要准确,其次是借助汉语拼音校正学生的发音,反复进行练习。

(二)要正确地识记和书写字形

低年级学生所学的汉字,多为生活中的常用词语,这些字词的发音与他们日常用语相吻合,只有字形是新知识。例如“猫、狗、花、草、叔叔、阿姨”等字词,字音、字义儿童早已掌握,只是不认识、不会写这些字。因而,儿童初学汉字,掌握字形是难点。

小学低年级学生观察事物不仔细,不善于发现事物的特征及事物之间的联系。在识字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发现生字与学过的字的联系,通过分析、比较,准确地认清字形。

(三)要理解字(词)义

正确地理解字(词)义,才能理解语言,才能在语言表达中用词得当,在书面表达时不出错别字

。学生识字之初,接触的字(词)多数都能表示实在的意思,如“鸡、鱼、风、雨、跑、跳”等,字(词)义很好理解。随着识字量的增多,阅读范围的扩大,书面词汇量便会超出儿童掌握的口头词汇量。此时的字义教学,就要注意结合词句断定字义。

根据新课程标准对识字教学所提出的“识字要认、写分开”的要求,教师指导学生理解字义时,要注意把握两类字的不同要求。要求会认的字,只要求结合词句大概了解意思;要求会写的字,不仅要准确理解字(词)的意思,还要能在口头和书面中正确运用。

(四)培养学生[此文转于斐斐课件园ffkj.net]的识字能力

识字教学不能只教知识,重要的是要教给学生识字方法,培养学生[此文转于斐斐课件园ffkj.net]识字能力。学生的识字能力包括三个方面:(1)运用汉语拼音读准字音的能力;(2)了解汉字的构字规律,掌握分析、记忆字形的方法,具有独立识记字形的能力;(3)能借助字典或结合词句理解字义的能力。

(五)倡导学生在生活中自主识字

教师要关注学生的识字兴趣,激发学生课外主动识字的积极性。通过展示课外识字成果的形式,引导学生相互交流课外识字的途径,以社会为学习语文的大课堂,培养学生[此文转于斐斐课件园ffkj.net]的自主学习意识,使他们养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

二、汉字的内在规律、学生的认知水平与心理特点决定识字教学方法的改革方向

从20世纪50年代起,我国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就对识字教学不断进行研究探索,创造出许多识字方法。如,集中识字、分散识字、注音识字、韵语识字、字族文识字、字理识字等。这些方法当中,影响力最大的是集中识字和分散识字。这两种方法之所以能长期被广泛采用,在于它们在实施过程中,既符合汉字的内在规律,又照顾到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特点。

集中识字,是根据汉字的构字规律及学习心理的迁移规律,将汉字归类,适量集中,教学一批汉字,阅读数篇课文的教学方法。这种编排的优势在于通过集中识字为阅读打基础,再通过阅读巩固生字。

分散识字,即随课文学生字。其基本做法是坚持以语言教学为中心,以识字为重点,运用“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文”的教学原则,把生字的音、形、义的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这种识字方法的优点是,能使学生正确地感知事物,准确地理解字义,避免枯燥无味地死记硬背。

不论是集中识字还是分散识字,在教学中都包括字音教学、字形教学和字义教学。在进行这三方面教学时,普遍都采用如下一些具体的教学方法。

(一)字音教学

汉字是表意文字,其读音和字形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即使是形声字,也不像拼音文字那样能清楚地看出读音。为改变教师教一个字、学生认一个字的陈旧的教学方法,教师必须教会学生熟练地掌握汉语拼音这个帮助识字的有效工具并根据汉字字音上的一些特点进行教学。在字音教学中,教师常用的方法有:

1.比较同音字。汉字中的同音字比较多,如“做、作、坐、座”都读zuò,但字形和字义却不同。用错了字,便会影响表情达意。

同音字有音同形异和音同形近两种。教学音同形异的字,如“丰”和“封”,要结合具体词句,从字形和字义上进行比较,使学生懂得这两个字意思不同。音同形近的如“飘”和“漂”,学生更容易混淆。教学时,要根据形声字形旁表义、声旁表音的构字特点,重点辨析字形的不同之处,再通过组词、选字填空等练习,帮助学生理解字义。

2.利用形声字的声旁帮助学生记忆字音。有些形声字的读音与其声旁的读音相同或相近,如“惊”和“京”、“近”和“斤”。教学时,最好先让学生读准作为声旁的基本字,然后再学形声字。在学习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注意和发现形声字的构字特点,学会利用形声字的声旁记忆字音。

3.辨析多音字。多音字分两类:一类是同义多音字,如“血”,口语读xiě,“吐血”“血淋淋”;当它组成书面语时读xuè,“血液”“鲜血”。第二类是多音多义字,如“喝水”中的“喝”hē,“喝彩”中的“喝”hè。多音字虽然数量不多,但因为它们构成不同的词时读音不同,所以要掌握多音字的读音还是有一定困难的。教学中,要把它们放到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指导学生根据词义判断字音。

(二)字形教学

汉字的形体各不相同,加之有些字的形体十分相似,有些字笔画繁多,不容易记忆。从这点来看,字形教学是学生识字的难点。但是,如果根据汉字的构字规律和学生掌握字形的心理特点进行字形教学,就能化难为易,使学

防渗墙技术及其设计方法研究 篇7

关键词:防渗墙,设计方法,布置方式,建筑物连接

防渗墙技术最初应用于砂砾石地层中房建基础处理, 随后成为深基础和地下构筑物施工的重要手段, 历经多年实践和探索, 该项技术主要应用于:心墙土坝坝基防渗处理、斜墙土坝坝基防渗处理, 混凝土闸坝基础防渗处理、病险坝加固处理、土石围堰堰体及闸基防渗处理、城市地下构筑物的基础处理等, 本文主要探讨了防渗墙技术及其设计方法。

1 防渗墙技术

防渗墙是利用各种挖槽机械借助于泥浆的护壁作用, 在地下挖出窄而深的沟槽, 并在其内浇筑适当的材料而形成一道具有防渗功能的地下连续墙。防渗墙的施工步骤及技术原理有:

1) 冲击钻进, 通过钻头向下的冲击运动破碎坝土、砾石、卵石、漂石和基岩。常用的钢绳冲击钻钻具的重量为1000kg或1300kg, 钻进深度为120m或150m。通过钻头的冲击作用成槽, 同时对槽孔两壁的松散层挤压、密实作用。2) 泥浆固壁, 松散的地基中挖出一条窄而深的长槽, 由于泥浆的作用是槽孔保持稳定而不塌陷的原因有:a.泥浆的渗透作用, 由于地基和坝土中存在孔隙, 导致槽孔中泥浆向周围地基或坝土中渗透, 泥浆在孔隙中凝结后, 可提高坝土或松散地层的抗剪强度;b.泥皮对槽孔的影响, 由于泥浆失水和混入粘土及盐类而在孔壁上形成泥皮, 大大增加槽孔的稳定性, 同时防止泥浆漏失;c.静夜压力作用, 槽孔内的液浆面通常高出地下水位, 切泥浆比重长大于水的比重, 泥浆对静液压力比地下水压力大, 对槽壁起支护作用。3) 水下混凝土浇筑, 防渗墙的混凝土是靠导管内混凝土与外浆面之间的压力差和混凝土本身的良好的和易性和流动性, 不断填满原来被泥浆填满的空间, 而形成地下连续防渗墙。4) 联合防渗作用, 在冲击钻造孔成槽过程中, 钻头对周围土体的挤压, 密实作用, 泥浆形成泥皮以及渗入松散坝土、地基中的泥浆凝结, 三者共同起到防渗作用。

2 防渗墙设计方法

2.1 防渗墙的平面布置

防渗墙应用于坝基防渗时, 墙体与大坝防渗体相连接, 故其轴线一般随大坝防渗体的轴线进行布蜃。坝体或堰体中的防渗墙, 一般在坝轴线附近布置。平面上为避开不良地址条件或其它原因, 防渗墙轴线可布置成折线或曲线型, 但直线布置是最经济的。

2.2 防渗墙的剖面设计

不管是布置在坝基中的防渗墙, 还是坝体或堰体中的防渗墙, 均可设计成封闭式或悬挂式。

封闭式防渗墙是指墙体插入到基岩或相对不透水层一定深度。这种布置可完全截断透水地基的渗流, 而悬挂式只能增加渗径, 无法完全封闭。

水头高的坝体或堰体, 有时布置两道防渗墙, 这两道墙共同作用, 按一定比例分担水头。这种布置一定要使水头分配合理, 避免造成单道墙水头过大而破坏, 一旦出现这种情况则另一道墙也会很危险。

为节省投资和施工方便, 当坝体或堰体施工到一定高度时再建造防渗培, 然后上接造价低廉的防渗体。有的防渗墙则直接在坝顶或堰顶施工, 但不浇注到顶。在严寒地区设计防渗墙, 在顶部冻土层以上可不浇注混凝土, 回填粘土或采用其它防渗形式。

2.3 防渗墙与建筑物的连接

2.3.1 防渗墙与顶部防渗体的结合

防渗墙上部心墙或斜墙相接时, 一要避免产生集中渗漏, 二要注意两种材料的不均匀变形。

为增加接触渗径的长度, 防渗墙一般伸入心墙或斜墙的长度在坝前设计水头的1/5~1/10左右, 伸入墙体部分可成Y字形或活塞形式等。伸入心墙或斜墙的防渗墙项部可采用现浇方式, 与旧混凝土之间的冷缝要冲洗凿毛或制作键槽, 也有加止水和插筋的。当墙顶有灌浆或检查廊道时, 墙顶和廊道间的处理更复杂一些。一般是将墙插入廊道底板, 两侧回填塑性材料。土工膜是近年来推广的一种施工简单、造价低廉的防渗型式。防渗墙也经常上接土工膜防渗, 二者的联结形式主要有埋入式或锚固式。

2.3.2 防渗墙的入岩深度

应该从防渗和结构两方面的要求来考虑墙底入岩深度。防渗墙嵌入新鲜完整的基岩, 一般为0.3~1.2m。嵌入岩基太深, 对防渗墙虽有好处, 但给施工带来很大困难, 同时增加了岩基对墙体的约束, 这对墙体应力并不利。对于风化程度高, 裂隙发育的岩石, 一种是穿过破碎岩石伸入新鲜岩基, 另一种则是伸入一定深度后下接帷幕灌浆进行处理。近年来的工程实践表明, 设计越来越趋于防渗墙本身的柔性化, 墙底约束程度也趋于减弱。

2.3.3 防渗墙与高喷帷幕的连接

有时, 坝基的防渗结构, 一部分采用混凝土防渗墙, 相邻部分采用高喷灌浆帷幕。防渗墙与高喷射灌浆帷幕连接时可采用搭接式或插入式, 其搭接长度为3~8m。

2.3.4 防渗墙与岸坡的连接

对于深部岩体, 无论两岸的坡度怎样, 都可以采用墙体入岩的方式进行连接。在岩体埋藏较浅的部位, 可通过明挖, 采用混凝土齿墙来进行处理。

2.3.5 防渗墙与建筑物的连接

防渗墙与混凝土建筑物连接时可预留槽孔位置, 防渗墙槽孔施工完毕后将预留孔作端孔处理, 进行刷洗后浇筑混凝土。液压铣或铲斗施工的防渗墙也可预留成矩形。

2.3.6 防渗墙拐点处的处理

对于水头较高, 工程比较重要的情况, 防渗墙的拐点可能造成较大的应力集中, 需进行局部加固, 可采用旋喷桩或混凝土桩支顶, 也可施工短墙支撑。

3 结语

地下连续墙 (现称防渗墙) 是一种广泛应用的、十分有效和安全可靠的防渗措施。城市建设中, 越来越多的防渗墙被用于永久性结构的一部分, 能起到挡土、防水和承受垂直荷载作用。

参考文献

[1]文海家, 姜命强.防渗墙建造的高压旋喷工法及质量控制[J].水力发电学报, 2008.

《技术试验及其方法》教学设计 篇8

关键词:岩金矿山;采矿方法;应用多种技术;综合试验研究

1. 情况介绍

1.1 矿床开采技术条件

河台金矿开采蚀变糜棱岩型金矿床。有高村矿床(11号矿体)与云西矿床(9号矿体),两矿床走向NE,倾向NW,倾角65°~85°;矿体走向长度高村400~800m,云西300~1200m;控制垂深高村600m,云西500m;矿体平均厚度高村2.55m,云西2.59m;平均地质品位高村8.07g/t,云西7.72g/t。两矿床共同赋存特点:具有分支复合、膨胀狭缩现象,整体连续性差;矿石和围岩均为各种变质糜棱岩和硅化千糜岩,矿岩没有明显界限;矿体普氏坚固性系数f=12~16,围岩f=10~12,但个别地段因断裂构造而节理发育,其矿体下盘发育一条与之平行的滑动构造破碎带,所以,矿岩中等稳固,局部不稳固;矿床涌水量小,水文地质条件为简单类型;矿岩密度2.75t/m3,松散性系数1.6。[1]

1.2 采矿方法沿革

1989年投产的高村矿区设计矿石生产能力500t/d,20世纪90年代中期投产的云西矿区设计矿石

生产能力250t/d。两矿区设计与投产以来一直以浅眼留矿法回采矿房,小分段中深孔空场法回收矿柱,为矿山生产起到重要作用。于1993年与长沙矿山研究院合作,在高村矿区开展上向水平分层干式充填连续采矿法试验研究。[2]

1.3 存在的主要问题

矿山生产以开采地质资源为手段,以获取最大经济效益为目的。所以,除地质资源为不可改变的因素之外,矿山生产会因设备、技术、工艺和方法不同而有不同的技术经济效果。河台金矿1999年之前矿山开采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出矿品位不高,与地质平均品位有较大差距。其主要原因是采矿方法过于单一,其次矿柱回收方法过于单调,还有矿山生产10多年采空区没有一个有效处理方法,最后是出矿损失贫化大,出矿品位低。河台金矿二次损失贫化当年没有统计指标,估计二次损失率5%,二次贫化率37%,而实际多年生产资料统计11个采场计算的二次贫化率为48.89%,有的采场出矿量比采矿量多一倍以上。

本文介绍是当年的研究成果,现提供给读者,如有不妥,敬请指教!

2. 人工底柱浅眼留矿采矿法试验研究

该种采矿方法是从机械出矿干式充填法、横撑支柱空场法、静态留矿法、无矿柱留矿法等数种采矿方法中,利用模糊数学优选出来的,作为试验研究的主要采矿方法。[3]

2.1 人工底柱的构筑

河台金矿钢筋混凝土人工底柱的设计条件是:矿体厚度一般大于3.0m,平均5.2m;矿体下盘发育一条构造破碎带,距矿体0~5m,破碎带宽度0.5~2.0m;采场长度20~60m不等,浅眼留矿空场法或干式充填法采矿。参照国内岩金矿山或其它矿山没有可供借鉴的经验,因而采用中厚矿体充填法回采的人工底柱设计做参考,并结合矿山矿床特征而其有下述特点:一是梁板结构;二是主筋与上下盘砂浆锚杆焊接;三是钢筋底柱与钢筋混凝土梁组成整体结构;四是C20高标号混凝土。

2.2 人工底柱淺眼留矿法试验研究

本采矿方法与普通浅眼留矿法有共同特点:沿矿体走向布置矿块,矿块划分矿房与矿柱,先采矿房后采矿柱;上向水平分层回采,分层高度与所使用凿岩机类型有关;回采时从底部结构放出1/3矿石,其余留作上采之工作台并支护采场围岩;视上下盘围岩节理裂隙发育程度而采用锚杆或锚索支护。本采矿方法与普通浅眼留矿法又具有一些不同点:第一采场切割层高达2.5m~3.0m;第二切割回采结束应全部出净矿石,然后施工人工底柱;第三钢筋混凝土特点承静载能力大而抵抗动载能力差,所以,最好使用上向凿岩爆破方法落矿;第四顶柱与间柱最好使用浅眼落矿;五是矿房所有矿石出净之后,有一个存留三角矿堆出矿问题需要解决。

人工底柱浅眼留矿法自2000年1月在云西矿区110中段开始试验与应用以来,凡是矿块地质品位在5g/t~7g/t以上者均可使用,每年应用不少于3个矿块。而2001年高村矿区竖井延深工程结束之后当年6月也开始推广,先从-40中段开始,逐步扩大到0中段与40中段,至2003年上半年所有河台金矿的采矿工程技术人员,均可以设计与应用本法指导矿山生产。

3. 其它采矿新技术的应用

3.1 新型采空区处理技术

3.1.1高村矿区现状与危害

至2000年止,高村矿床累计采矿量119.4万t,出矿量152.4万t,出矿量多于采矿量37.3万t,相当于采矿量1/4,这些都是贫化的废石。按矿岩密度计再加上靠地表民采部分累计采空区体积达63万m3,未作专门处理,靠自然片落围岩充填空区。高村矿区从38~88线矿体走向长400多m,从40~160中段垂高120m东段采空区基本连通。其破坏与连通原因有三:一是沿矿体全长有7条构造破碎带切割,下盘发育一条平行破碎带;二是民采空区倒塌而破坏下部采空区;三是大量使用中深孔一次性爆破回收矿柱而造成大量围岩片落与岩层移动。

其危害简言之是导致地质资源损失,增大矿石贫化,危及巷道安全,恶化通风系统。[4]

3.1.2新型采空区处理技术的主要特点

其名为类框架结构采空区处理技术是属于空区处理的充填、崩落及支撑三大主要方法之矿柱支撑范畴,经北京冶金工业信息标准研究院国内外查新后认为,不但属国内首创,在国际上也处于领先地位,其技术构想来源于如下几点实践或认识:首先考察了石英脉开采矿山如夹皮沟、金厂峪、玲珑等金矿采深均超过600m,均用空场法,虽然个别矿体或坑口采用废石充填,但绝大部分利用低品位矿柱支撑空区亦做到安全生产;再有我国岩金矿山85%以上中小型矿山主要使用空场采矿法,每年形成数百万m3采空区,但未见发生灾难性事故;然后是河台金矿某些不连续矿体开采所留下的独立空区,10余年未处理也没有太大变化。

本技术运用多种人工矿术或低品位自然矿柱,将连续垂向空区在一定部位隔开,再把走向连续的空区按一定距离将其隔离,这就如同楼房建筑中用钢筋混凝土的梁、柱、板构筑的框架结构一样,将大空区变为小空区,将连续空区变成相对独立空区。采用此种独特的隔离技术之后,采空区任其自然存在,如有条件或使用掘进废石或使用分级尾砂在不影响生产条件下进行嗣后充填。本处理技术经力学模型试验证明较科学合理,其使用条件:①适合浅眼留矿法或空场采矿法开采技术条件的矿床;②开采总深度在500mm以上的浅部开采矿山;③矿井有足够充填料来源或有专门充填贮料仓;④要求矿山有足够技术力量与施工队伍,人工矿柱的施工质量才有保证。[5]

3.2 三强作业技术的应用

强掘强采强出的三强作业技术是20世纪60年代由使用崩落采矿法矿山所创造的一种采矿作业技术,其优点可节约生产成本、提高作业强度及各种劳动生产率。河台金矿利用此技术的目的是加速富矿包回采及提高出矿品位,降低出矿二次损失和贫化,为矿山生产服务。2000年当时在云西矿区110中段53741与54549采场应用,具体使用结果见表1。

由表1可以得出结论:(1)采场生产能力与过去普通法比,提高近50%以上;(2)采场采矿强度比平均值高4~5成;(3)采矿一次损贫指标,由于作业时间短而相对提高围岩稳固性,其指标相对降低;(4)出矿二次损失贫化大幅降低,提高了出矿品位;(5)云西矿区这两个采场应用三强作业技术为河台金矿这两年完成生产任务做出重要贡献。

3.3 其它采矿新技术

在综合试验研究中除此之外,在生产实践中还发明了一种充填留矿采矿法、一种采用两种材料胶结的人工间柱构筑方法、一种中厚矿体钢筋混凝土人工底柱构筑法等三项专利技术;人工底柱存留三角矿堆的几种不同出矿方法;在人工底柱上进行压力测量从而对人工底柱所具有的特性有更清楚认识;对原有干式充填采矿工艺进行不断改进与完善,如增设充填系统,增大分层回采高度,改进溜矿井结构,改变采场铺垫材料,采用钢筋混凝隔墙代替块石砂浆隔墙技术;等等。[6]

4. 综合试验研究主要结果及经验

4.1 试验研究初步产生效果

应用效果之一,广泛开展中段规划设计指导施工设计,对干式充填采矿工艺进行改进与完善之后,充填采矿法采矿量比重逐步上升,2000年达4.47%,2001年升至14.03%,2002年为16.64%。由于这些采场大量出富矿为完成产金与利润指标做出显著的贡献。应用效果之二,尤其是类框架采空区处理技术在云西矿区应用3年多来,效果明显,效益显著,这几年出矿量占45%左右,但出矿金属量占60%以上,2002年占61.56%。两矿区3年来结束37个作业采场,绝大多数均作到相互独立,仅两例发生空区顶柱及夹墙倒塌,只占5.4%且均有具体原因。应用效果之三,极大地降低出矿二次损失与贫化。云西矿区统计110与60两中段8个作业采场平均采矿一次损失率2.30%,一次贫化率14.50%,而出矿二次损失率仅1.60%,二次贫化率2.60%;所以,综合而得采矿总损失率3.58%,总贫化率15.27%,大大优于过去指标,更优于高村矿区在覆岩下出矿估算的损贫指标。应用效果之四,尤其2002年由于入选品位提高,平均达到6.25g/t,比2001年的5.23g/t纯增1.02g/t,从而使浮选、氰化技术指标相应提高,其回收率比2001年分别提高2.51与2.64个百分点。应用效果之五,企业经济效益大幅提高。2002年与2001年的选矿处理量相差不多,僅增加722t,但由于比同期出矿品位提高1.02g/t,加上选冶技术指标相应提高而累计产金达1610.3kg,比2001年产金1315.1kg纯增黄金295.2kg,利润总额5015万元,比2001年纯增3415万元。这些技术经济效果非常明显。

4.2 试验研究成功经验

河台金矿之所以在短短的3年时间内,基本解决困扰矿山生产多年的采矿技术问题,并且自2002年开始出矿品位便一路攀升,最高的出矿品位产生于2002年11月,平均入选品位达创纪录的8.21g/t,出矿量达29569t,并在一年之内利润指标完成为年度计划的405.4%,为上年同期的3.3倍。

首先应归功于矿山全体工程技术人员与管理人员大力支持、全力配合;其次应用多种技术采矿方法试验工作是与矿山生产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与解决矿山生产技术问题同时开展;再有所使用之技术为岩金矿山过去之常用技术,大部分在其他矿山均有成功应用例子,移植技术更容易扎根、开花与结果;还有从实际出发,逐渐改变过去死板的采矿模式(如一律使用中深孔回收矿柱等),要灵活运用各种采矿技术,要因矿生法,要遵守矿岩变化规律;此外,推行中段规划设计指导矿山施工设计,在矿体开采之前就落实好采空区处理方法等等。通过这几年的采矿方法综合试验研究,认识问题更深刻,解决问题更灵活,采矿工艺技术上了一个新台阶,随着试验研究不断深入,出矿品位与矿山效益还将进一步提高。这是当年的试验总结,今示于后,以飨读者!

参考文献:

[1] 陈友东,唐有德,姚香.类框架结构采空区处理新技术的研究与实践.有色金属(矿山部分)(54卷)2002年(6):5~7.

[2] 张桂暄.干式充填采矿法存在问题与改进实践.黄金科学技术(10卷)2002年(12):25~30.

[3] 李纯青,樊满华.模糊数学优选综合试验研究的采矿方法.黄金科学技术(11卷)2003年(10):30~34.

[4] 李建甘·河台金矿高村矿区二资贫化原因分析及降低方法实践.黄金(23卷)2002年(7):15~18.

[5] 蔡保清.岩金矿山采空区处理现状及对策.有色矿冶(19卷)2003年(4):1~4.

[6] 采矿手册编委会.采矿手册(4).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1990.4:415.

[7] 徐艳红,郝梦洁.鄂尔多斯市露天煤矿采矿用地方式改革实践探索与制度建议[J]. 西部资源, 2014(5):105-107.

上一篇:银行办公室主任竞聘下一篇:高三物理复习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