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生态文明建设方案

2024-12-08

社区生态文明建设方案(精选8篇)

社区生态文明建设方案 篇1

按照《xx省生态乡镇建设指标》要求,从2012年1月1日起,创建xx省生态镇必须“60%以上行政村要达到市级以上生态村建设标准”。根据《xx市生态示范村(社区)申报及管理办法》(试行)和《xx市生态示范村(社区)建设指标》(试行)要求,结合xx镇实际,特制定xx镇建设市级生态

按照《xx省生态乡镇建设指标》要求,从2012年1月1日起,创建xx省生态镇必须“60%以上行政村要达到市级以上生态村建设标准”。根据《xx市生态示范村(社区)申报及管理办法》(试行)和《xx市生态示范村(社区)建设指标》(试行)要求,结合xx镇实际,特制定xx镇建设市级生态村(社区)工作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及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我镇“十二五”时期“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xx”的核心工作,以提高人民幸福感为目标,大力开展生态村(社区)创建活动,坚持全面启动,分类指导,分步实施,重点突破,整体推进,在改善农村环境面貌的过程中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在服务农民群众的过程中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使我镇农村发展更有特色、更上水平,成为创新宜业、幸福宜居之地。

二、创建目标和任务

(一)总体目标

使我镇各村(社区)居住条件达到环境清洁、设施完备、绿化美化、安静、舒适标准,生态环境得到良性循环,人与自然得到和谐相处的经济繁荣、环境优美、生态文明生态村。

(二)创建任务

各村(社区)按照市级生态村(社区)的建设内容及考核指标要求,抓好创建工作,通过创建生态村(社区)提升各村(社区)的人居环境和生态环境。从2011年起,我镇16个村委会和1个社区,分三批申报创建市级生态村(社区)。

三、实施时间和步骤

(一)实施时间

创建工作从2011年8月起开始实施,分三批进行。

第一批市级生态村(社区)创建(2011年):xx村委会。

第二批市级生态村(社区)创建(2012年):xx村委会。

范文网【】

第三批市级生态村(社区)创建(2013年):xx村委会。

(二)实施步骤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建立健全责任机制

1、成立创建市级生态村(社区)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全镇创建工作的动员部署和落实。创建市级生态村(社区)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名单如下:

组 长:xx

副 组 长:xx

成 员:xx

各村(社区)要成立相应的组织机构,形成镇领导包村、村领导包户的责任体系。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环保分局,办公室主任由xx同志兼任,副主任由xx同志兼任,负责处理日常事务。

2、责任分工。创建市级生态村(社区)工作办公室在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下,具体抓创建工作的落实情况,各职能部门对相应的工作负责。

(1)创建市级生态村(社区)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成立创建结构,制定工作计划,落实相关人员,并把创建工作列入工作目标责任。对创建工作进行指导、协调,经常对创建工作进行督查。组织做好相关申报材料的准备上报工作,建立和管理创建工作档案。认真做好宣传发动工作,促使创建工作得到社会各界和广大家庭的广泛参与和积极支持。

(2)环保分局:负责提供工业企业污染物排放稳定达标等方面的考核指标资料或证明。

社区生态文明建设方案 篇2

和谐社会是一个系统而复杂的概念, 系统是就和谐社会的内容而言的, 它表明构成社会和谐组成要素的多元化和多样性, 大致可分为人的各种社会关系 (如主要有心物、心身、己我、己人、群己等关系) 的和谐和人、社会与自然的和谐, 这样由多元和多样要素组成的社会和谐必然是一种复杂的和谐。由此可见, 人与自然、社会与自然的和谐是和谐社会的题中必有之义。生态社区建设的目的是促进社区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和谐, 实现人、社会与生态环境的和谐需以生态社区建设为基础。

由于不可持续发展问题是因为发展造成人、社会与自然的关系紧张和对抗, 引起关系失衡、失谐而产生的。因而, 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也在于社会发展能否重建人与自然、社会与自然的协调、和谐的关系。欲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需要建设体现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社区, 促进社区的生态化。

无论是建设和谐社会, 还是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都离不开生态社区建设, 都呼唤生态社区在我国城乡的社区建设中蓬勃兴起, 快速成长。加强生态社区建设应成为我国应对和破解发展的生态困境与环境难题, 建设和谐社会的基本之策。

二、生态社区的内涵、特征及生态文化

(一) 生态社区

目前, 国际上对生态社区尚无明确、统一的定义, 甚至不同国家和地区对其称谓也不尽相同, 在我国以称“生态社区” (ecological community) 、“绿色社区” (green community) 居多, 而在欧美国家以称“可持续社区” (sustainable community) 、“健康社区” (healthy community) 、“生态村” (eco-village) 等较为普遍。

1、生态社区的释义

生态社区 (ecological community) 是在社区的概念基础上, 以生态性能为主旨, 以整体的环境观来组合相关的建设和管理要素, 建设成为具有现代化环境水准和生活水准, 且持续发展的人类居住地。笔者认为, 生态社区是指生态健康的社区, 是一个能促使居民身心健康, 提供居民优质生活, 保护其赖以生存的生态系统和精神文化不断进步的这样一个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共处的社区。

2、生态社区的特征

由于最终目标的不同, 生态性社区相对于一般性社区也就有了功能复合、布局组团化、空间紧凑、尺度人性化等特征。 (1) 功能复合是生态性社区的一个最重要的特征。阿瓦尼原则 (The Ahwahnee Principle) 中指出:“所有社区均需综合设置, 必须将住宅、商店、工作单位、学校、公共设施等居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各项设施和活动场所, 形成多功能的综合体。” (2) 布局组团化是生态性社区在布局形式上的一个重要特征。 (3) 空间紧凑是生态社区的另一个重要特征。 (4) 尺度人性化是紧密结合上一点来说的。在一个富有人性化尺度的环境内, 各功能空间紧凑精悍而有机结合, 既恰如其分而又不铺陈夸张。

(二) 生态文化

社区的生态文化建设, 既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内容, 又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一个重点。

什么是“生态文化”?许多专家已经有了定义。余谋昌认为:“从狭义理解, 生态文化是以生态价值观为指导的社会意识形态、人类精神和社会制度。如生态哲学, 生态伦理学, 生态经济学, 生态法学, 生态文艺学, 生态美学等等;从广义理解, 生态文化是人类新的生存方式, 即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存方式。”王如松认为:“人类社会的核心是人, 人与环境长期相互作用的结果形成生态合理或不合理的文化, 推动社会的兴衰。人与环境和谐共处、持续生存、稳定发展的文化简称生态文化, 涉及人的意识、观念、信仰、行为、组织、体制、法规以及其它各种有形式的文化。”“生态文化”强调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弘扬的是文明的生态的价值观, “环境 (生态) 伦理”是“生态文化”的核心内容之一。

三、我国当前社区生态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由于社区在我国出现时间比较短, 建设的内容比较复杂, 将社区生态与社区文化结合建设更是一个全新的事物, 社区生态文化建设还存在着许多问题, 诸如社区居民参与缺乏主动性;社区生态文化建设缺乏法律保障;建设管理的制度水平不高。

(一) 社区居民缺乏生态价值观念

生态价值是指人类主体与生态环境客体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对这种相互关系的认识判断。老社区的居民认为自己的社区已有树木, 无须在搞什么生态绿化;新社区生态化和文化做的好一些, 由于他们的生态观念没有主动转变, 不积极交纳物业管理费, 导致物业管理落后, 结果是社区只有优美的生态环境, 却毫无文化内涵而言。

(二) 社区生态文化建设的人文环境不理想

所谓人文环境, 包括人的思想观念、行为习惯和价值取向等诸多“软”方面的东西。因为一些城市社区居民来源复杂, 所以他们的人文素质参差不齐, 总体水平不高。

(三) 社区生态文化建设的特色不突出

我国社区从公共设施到绿化草坪, 从社区居民的文化意识到思想观念, 不论是“老”的社区, 还是“新”的社区, 无论是南方的社区, 还是北方的社区, 几乎都是千人一面, 雷同现象比比皆是。

(四) 社区生态文化建设的长效机制不完善

社区的生态建设是“表”, 社区的文化建设才是“里”。只有表里如一, 社区的生态文化建设才能可持续发展下去。我国社区就“老”社区而言, 盲目跟风, 忽视自己文化特色的创建, 甚至在旧城改造中把一些很有特色的文物建筑也摧毁了;就“新”社区来说, 也是千篇一律。物业管理公司在我国大多数地区也是一个新事物, 也很不成熟, 管理制度很不健全, 他们只收钱不做事情的现象时有发生, 更谈不上建立生态文化建设的长效管理机制。

上述问题的存在, 既有客观原因, 也有主观原因。就客观原因而言, 主要是我国社区的生态文化建设是一个新生 (下转27页) (上接6页) 事物, 有些人对社区生态文化建设是什么, 怎样建设, 知道得不多;就主观原因来说, 包括社区的主管部门在内, 对于社区与文明建设的关系及其社区生态文化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够, 社区居民的人文素质不高, 这些都足以导致我国社区生态文化建设的严重滞后。

四、生态社区文化建设的内容和途径

应当指出, 社区生态文化的建设是我国社区建设和社区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它既包括社区的生态化建设, 更涵盖社区文化建设的内容。所以, 在社区生态文化建设中, 我们必须要从各地实际出发, 按照党的文化发展的有关方针、政策, 建设既具有地域特色, 又具有时代先进性的社区生态文化。

第一, 态文化建设要致力培育植根于生态文化土壤和社区居民心灵的积极向上的生态价值观念和人文精神。可以说, 生态价值观念和人文精神是生态文化的核心和灵魂。

第二, 社区生态文化建设要将社区纳入到整个自然生态中去考虑, 树立“大生态”的观念。自然万物历经千秋万代, 业已形成严密有序的庞大而复杂的系统, 对此, 我们知之甚少, 任何对自然不必要的增加或减少, 都可能带来整个自然系统的紊乱乃至对人类本身的报复。

第三, 社区生态文化建设还要开展有自己社区特色的居民文化活动。开展丰富多彩、健康有益的群众性文化活动和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是社区生态文化建设的有效途径和重要载体。

第四, 社区生态文化建设要建立以政府主管部门为主导、社区居民为主体、社区物业管理公司为中介的三位一体长效管理机制。

第五, 完善社区管理体系。在社区生态文化建设中, 要结合社区特色, 制定切实可行的社区文化发展规划。

第六, 发挥多种优势, 积极引导社区居民树立生态文化观。首先, 发挥政策法律优势。政策是指导和规范社会有序进行的政府权威性指令。其次, 发挥文化优势。社区主流文化在一定程度上集中反映了一定区域的人文精神。再次, 发挥宣传教育优势。公众的生态意识对于生态与资源的保护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而这种意识的普及可以通过教育来完成。

第七, 倡导人类平等观和人与自然的平等观社区生态文化建设应强调人类平等观和人与自然的平等观, 包括生存平等、利益平等和发展平等, 既要求代内平等, 也要求代际平等。

综合起来说, 我国社区的生态文化建设要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总体要求, 结合社区的实际, 正确处理局部与全体的关系, 将生态建设与文化建设紧密结合起来, 以促进我国社区生态文化健康、持续的发展。

五、结束语

社区是城乡居民的第一生活环境, 社区生态文化体现着社区居民的文明程度。如果社会各界都能认识到社区生态文化建设的重要作用, 重视社区生态文化建设, 努力探寻社区生态文化建设的新途径, 那么, 我国社区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就会迈向一个新台阶, 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就会实现全面健康、稳定协调的可持续发展。

摘要:社区生态文化建设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 是培养社区居民自觉维系自然界生态平衡、保护环境和持续利用不可再生资源的一种新型社区建设活动。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看, 我国社区生态文化建设要坚持科学性、整体发展、以人为本、因地制宜的原则, 加大社区基础建设的投入, 发挥社区自身优势, 在社区生态文化建设的实践上下功夫, 引导社区居民树立正确的生态文化观, 实现社区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社区,生态社区,生态文化建设

参考文献

[1]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 (第三版) [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2.

[2]杨芸, 祝龙彪.建设生态社区的若干思考.重庆环境科学[J], 1999, 21 (5) :18-19.

[3]玄峰, 刘彦.建设生态社区.建筑[J], 2005, (23) :118-119.

[4]程世丹.生态社区的理念及其实践.武汉大学学报 (工学版) [J], 2004, 37 (3) :85-86.

社区生态文明建设方案 篇3

关键词 生态文明;农村生态社区;建设路径

中图分类号:D422.6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90X(2015)21--02

中国在现代化进程中,面临着社会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深刻矛盾。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的经济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增长,但是经济的发展是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面临着生态环境的持续恶化,继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建设生态文明要求后,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用整篇来论述生态文明,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了总体布局的高度来论述,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直接关系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未来与发展。而在快速城镇化进程中,农村的生态问题日显突出,“农村的污染排放己经占到了全国的‘半壁江山。”[1]农村的生态建设是我国建设生态文明社会的关键。本文在生态文明视域下立足于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状况,试图对农村生态社区建设进行深入阐述。

1 农村生态社区的内涵

“社区”一词起源于拉丁语communis,表示亲密的关系和共同的东西。1871年,德国社会学家滕尼斯最早将其引入到社会学研究中,并成为社会学研究中的重要领域,一般认为,社区是由居住区域关系引发的共同生活体系。农村社区是以从事农业生产活动为主的人们构成的地域性生活共同体,其基本功能主要为“农村居民提供公共服务、对区域内农村居民进行管理以及促进居民的经济增长。”[2]农村生态社区是由传统社区发展而来,是以是以自然生态为本底、以农村人口为主要居住人群,以农村为特定社区、生态景观、人文景观镶嵌一体的生态与人文经济社会系统,强调经济建设与生态环境、社会环境与人文环境的协调发展,它表明中国农村建设的理念、目标、模式和体制,向着现代化和生态文明社会迈进。

2 生态文明视域下农村生態社区的特征

农村生态社区中生活的人和环境之间建立了持续的、稳定的相互依存关系,其所关联的共同体,也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生活共同体,而是包含而又超越了生活共同体的更大的生态共同体,与传统农村社区相比,有以下几方面特征。

2.1 生态性

生态性是农村生态社区的首要特征,它强调农村居住地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和谐发展,改变过去农村过度消耗资源的状况,不再以破坏生态环境来促进经济发展。具体而言,农村生态社区通过绿化、净化、合理处置污染垃圾等方法改变农村被破坏的自然环境,通过有效的生态治理手段,促进村容整洁,建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局面。通过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发展高效生态农业,促进农村社区经济向绿色、可持续方向转变。发展循环经济,实现社区产业间的合理联结,实现良性循环。

2.2 人文性

人文性是指人的人文精神,是一种关照人的尊严和价值的人生关怀。如果农村生态社区的经济、基础设施建设是硬件,那么农村生态社区的人文精神就是软件,它指向的是一种更高水平的建设,不仅仅停留在自然环境的保护中,更注重村民的内在精神文化的需求和自我价值实现的需要,在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城市的享乐文化、世俗文化在逐步蔓延,功利主义、金钱主义在非理性膨胀,农村文化原有的传统道德观念碎片化,精神虚无化。农村生态社区需要培养村民的公益精神、参与精神、奉献精神、民主精神,尊重人、关心人、爱护人,构建村民的精神家园。

2.3 整体性

整体性是指农村生态社区建设包括经济、政治、文化各方面内容。在经济方面,就是要引导农民建立与自然环境相是一个生产、生活方式,包括对农村资源的合理利用,对基础设施的建设和保护、推动农村产业经济生态化,发展高效绿色农业,对具有资源优势的地方,发展生态旅游业,推动社区产业发展优势。在政治方面,加强制度创新,从制度上规范社区内政府、组织或个人的费生态化行为,制定保护生态环境的规章制度,鼓励村民的公共参与,赋予农民话语权、知情权和决策权。在精神文化方面,充分挖掘社区生态人文资源,加强生态知识的教育和普及,将生态理念深入人心,积极建设农村生态精神文化。

3 生态文明视域下农村生态社区建设的路径选择

农村生态社区建设是一项系统性工程,是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科学发展、提升农民生活品质、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的有力举措,是现阶段推进新农村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在建设的路径上,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3.1 树立大局意识,认清生态社区建设重要性

思想认识上,要牢固树立大局意识,不能将农村生态社区建设视为一项简单的工作任务去完成,农村生态社区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依靠血缘、亲缘、宗缘、地缘等社会关系维系的生活共同体,而是呈现出多样性联系的地域共同体。通过改善村民居住地的生存环境,不断满足村民日益丰富的生活需要和精神需求,提升生活质量,通过农村生产、生活方式的调整与优化,实现农村社区与自然生态系统间的协调发展,是“生产高效、生态宜居、生活幸福、人文和谐”的现代社会生活共同体。农村生态社区建设是提升乡村的人居环境品质和资源配置效率,传承乡土文脉,保护自然生态,重构乡村魅力空间。其实质是要让农民参与分享改革开放的成果,在农村过上体面而有尊严的生活。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建设能够共享现代文明成果的现代农村社区。

3.2 以人为本,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

毛泽东在《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中指出:“一切群众的实际生活问题,都是我们应该注意的问题,……经济建设工作、文化教育工作……一切工作,如果仅仅提出任务而不注意实行时候的工作方法,……,那末,什么任务也是不能实现的。”[3]农民是农村生态社区的建设者和直接受益者,决定了农民是农村新型生态建设的主体。坚持以人为本,尊重农民的意愿,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农民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农民成为生态社区建设的实践主体和推动力量,是农村生态社区建设的题中之义。为此,生态社区建设不是面子工程、形象工程,而是要让农民看的到实惠,摸得着幸福,通过培训、讲座、广播、电视、标语和公开栏等各种形式,把生态社区建设的意义介绍给农民,充分调动农民积极性和主动性,并广泛听取农民的意见和建议,保障农民的知情权和参与权,拥有一定的话语权和评判权,让农村在生态社区规划、建设、经营中当主人、做主体、唱主角,增强农民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营造开展农村生态社区建设的良好氛围。同时,农村生态社区建设要从村民们最关心的热点问题入手,解决村民们的实际困难,让村民们切实感觉到社区建设与自己的生活息息相关。

3.3 因地制宜,科学合理规划

由于我国农村的经济环境、自然环境、人们的思想观念、思想素质水平存在着多层次性和不平衡性,农村生态社区建设在不同的地区之间要有所区别,有所侧重,而不应设计一个统一的建设模式。这在客观上要求各地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归纳分析本地区当前农村发展所面临的主要矛盾,综合考虑农村山水风情、发展现状、人文历史和资源环境等因素,把握其内在的肌理,并统筹兼顾到城乡总体规划、产业发展规划、基础设施规划和环境开发规划,因地制宜地推进生态社区建设,而一些地方在生态社区建设中缺乏科学合理规划,导致同质化建设严重、特色化建设不足,短期行为多、长远设计少,这与生态社区建设的目标相违背。为此,如何做到因地制宜,科學合理规划是当前各个地方建设生态社区的过程中特别需要予以明确的,需要作进一步具体的研究。

3.4 规范管理,加强制度建设

农村生态社区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系统工程,并非一蹴而就,在建设过程需要规范管理,加强制度建设。首先,推进规划管理由粗放型、经验型向科学型转变。做好社区项目规划的前期调研和科学论证工作,向有关专家和专业技术人员进行业务咨询,多听不同意见,避免长官意志,提高生态社区规划建设决策的科技含量,依法编制集镇和村庄规划、严格执行规划。其次,建立和完善生态补偿制度。运用市场经济理念和政府财政手段,调节生态社区利益相关者之间的生态与经济利益,确立资源环境的价值观念,形成生态环境的受益者付费、破坏者赔偿、建设者和保护者得到合理补偿的良性运行机制,通过制度设计激励人们从事生态保护投资并使生态资本增值,实现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双赢。最后,制定和完善与农村生态社区建设相关的其他各项法规与政策,将生态文明的内在要求与法治精神融合在一起,从制度和法律上的理顺各种关系,保障农民合法权益,惩治违法行为,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使生态社区建设在有序的轨道上顺畅运行。

参考文献

[1]李干杰.探索我国农村环保新道路[J].瞭望新闻周刊,2011(6).

[2]李海舰.国外农村社区公共产品供给特征及对我国的启示[J].天中学刊,2013,28 (5)

[3]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1卷)[M].第2版.北京:人民出版社会,1991:137-140.

社区居委“文明生态村”汇报材料 篇4

一、加强居民教育,提高整体素质。提高居民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这是创建文明活动的一项长期性、根本性的任务。

1、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坚持不懈地贯彻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大力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基本道德规范,同时深入开展了“美在农家文明户”“文明家庭”“和谐家庭”“文明村民”等评选活动。

2、开展弘扬民族精神。崇尚科学、反对邪教的活动,以各种教育基地为依托,大力宣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科学教育,形成了尊重科学、依靠科学、崇尚科学、反对迷信愚昧,抵制各种歪理邪说的健康氛围。

3、抓好健康教育。结合我居实际情况,在文化大院里新组建了农村医疗合作社,以方便村民的医疗,并开展了有益于居民身心健康的疾病防治、心理调适等为主要内容的教育活动,引导居民培养健康向上的精神面貌。

二、重视环境建设,社区环境整洁优美。投资27万余元铺设11公里水泥路,解决村民出行难问题;投资249120元进行村屯和路边绿化,栽植各种绿化树木3万余株,美化绿化家园;投资4万元进行了街道路灯亮化;投资84880元进行粉刷墙壁以及图画标语的建设,美化了村庄环境;组织“两委”承包卫生管理区域,杜绝乱扔、乱张贴、乱搭建、乱设摊、乱堆物、乱晾晒等现象。

三、搞好各种文化活动,丰富居民文明生活。注重群众文化工作,经常组织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多彩、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和社会公益性的活动。高度重视智力投资和群众教育工作,充分发挥教育文化的作用,抵制和禁止黄、毒、赌等不良现象。

四、维护治安秩序良好。落实了综合治理责任制,有效预防、控制和打击违法犯罪,创造了社区良好的治安环境,实现了治安秩序稳定,无重大恶性案件,无恶势力集团,无迷信、邪教活动等,使社区居民普遍有安全感。

社区生态文明建设方案 篇5

为进一步提高辖区楼院居民文明素质,促进楼院精神文明建设再上新水平,经社区、党总支研究,决定在辖区楼院中开展 “文明楼院” 创建活动。具体方案如下:

一、创建文明楼院的指导思想

紧紧围绕“争创文明城市,建设美好家园”这个总目标,以提高居民整体素质,提高社区文明程度,提高群众生活质量为出发点,力争把现有居住楼院建设成为环境整洁优美、服务便利全面、风气健康向上、治安稳定有序,基础设施完善,文化生活丰富,人际关系和谐的文明楼院。

二、创建文明楼院的实施范围 创建文明楼院的实施范围是,社区中已建成投入使用的居民住宅区、单位宿舍楼。

三、创建目标

以提高居民文明素质和楼院文明程度为目标,以文明楼院创建和文明居民的创建为重点,大力改善楼院环境,逐步完善楼院基础设施,实现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使楼院成为管理规范、治安良好、环境优雅、服务完善、文化繁荣、教育全面的具有较高水平的现代化“文明楼院”

四、文明楼院标准

1、治安防范措施健全,有楼长,有卫生管理人员;有宣传板报,宣传内容每月更新一次;庭院道路硬化无坑槽,管道畅通无积水。

2、繁荣传统文化,开展楼院文化,人人讲究文明礼貌,讲究社会公德,家庭和睦、邻里团结、尊老爱幼,相互关心、帮助。并能够充分运用社区各类文体活动中心、图书馆等文化娱乐场所,经常开展健康向上、具有社区特色的家庭、邻里一家亲等文体活动,丰富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形成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计划生育、晚婚、晚育率达100%。居民崇尚科学,移风易俗,反对封建迷信。无辍学儿童,基本无青壮年文盲。文体生活健康。

3、环境整洁优美,楼院墙面整洁,无乱贴乱画现象,阳台无乱搭乱挂现象。楼周边和楼道无乱堆、乱放,无违章搭建。公共场地绿化、住户垂直绿化。人人爱花护树,不在树上拴绳挂物、晾晒衣被。化粪池、排水沟、下水道畅道,无堵塞现象。住户室内外清洁,大楼周围公用走道有人清扫、保清。居民无乱抛、乱倒等不卫生、不文明行为。

4、教育深入,风气良好,从实际出发,积极开展有针对性的理想信念教育、形势政策教育、民主法制教育以及各种有益的教育活动。加强居民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树立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家庭成员、邻里之间形成团结互助、平等友爱、共同前进的新型人际关系。宣传普及科学知识、科学思想、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形成崇尚科学、破除迷信、抵制邪教的良好氛围。

5、秩序优良,社会安定,居民遵纪守法,积极协助社区、街道认真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各项防范和管理措施,社区治安综合治理网络和群防群治体系完善。社区治安状况良好,无重大刑事案件、重大安全事故和群体上访事件,无“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和封建迷信活动。社区管理规范,社会秩序稳定,群众安居乐业。

五、创建文明楼院的责任及要求

创建文明楼院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建设文明城市的基础,也是为民造福的大事。对此,必须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制,齐抓共建,形成合力,确保创建工作的顺利进行。

(一)要加强领导,认真落实责任制

社区文明创建领导小组、党总支要加强对创建活动的领导,将其作为“民心”工程来抓,把任务分解到有关部门,纳入年终考核的一项内容。

(二)要建立健全创建机制

成立由社区委员和居民群众参加的创建协调领导小组,负责建章立制,组织推动,检查督促,全面落实各项创建工作任务。

(三)要大力开展社区共建活动

发动辖区全体居民参与文明楼院的创建活动,提高文明楼院建设的质量和参与度。

(四)要发动居民群众积极参与创建活动

社区建设方案 篇6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围绕争创“文明社区”的目标,以提高社区居民的思想素质、文明素质和健康素质为主要任务,坚持以人为本、重在建设、贵在坚持、注重实效、多办实事的原则,让居民在创建中得到更多的实惠,吸引广大居民群众参与创建活动,营造最佳的人居环境,推动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与政治文明协调发展,促进社区各项工作的全面发展。

二、工作安排

文明社区创建工作的牵头单位:各乡镇(街道)。协办单位:市城建局、房管局、规划局、公安局、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文广新局、卫生局、林业局、司法局等。创建重点是做好三件事:加强六个创建、提升志愿服务水平、开展帮扶共建活动。

(一)加强六个创建

1、创建和谐诚信社区。制定《社区居民文明公约》,积极组织“和谐创建大评比”、“邻里节”等各类创建活动,在社区中广泛开展“平安文明家庭”、“文明楼院”、“孝老敬老家庭”等评选活动,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进一步提高居民的文明素质和文明意识,形成助人为乐、见义勇为、帮困助弱、邻里团结、尊老爱幼、家庭和睦的良好社会风尚。

2、创建学习创新社区。有目标、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社区教育。在社区内建置宣传栏、阅报栏,充分利用市民学校广泛深入开展公民道德教育。不断完善社区教育网络,加强老年教育和再就业培训,满足老年人和下岗失业人员的学习需求。要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未成年人教育网络,采取有效措施,加强未成年人的校外教育和管理。在社区成立居民道德评议会,定期组织评议活动,集中解决与社区居民息息相关的“道德事”。

3、创建优质服务社区。建立健全便民利民服务网络,实现便民服务全覆盖。通过建立便民服务大厅,积极开展精神文明建设、社会救助、老年服务、再就业服务、社区安全和科普等工作。同时,利用好管理好社区公益性服务设施,支持社会各方力量兴办购物、餐饮、菜店、医疗、家政服务、中介等与居民生活密切相关的服务网点。大力培育社区社会组织,使其在政府和社区居委会的指导、监督下有序开展服务。鼓励和支持各类组织、企业和个人开展社区志愿服务活动,最大限度地为社区居民提供全方位服务。

4、创建绿色环保社区。积极开展“绿色社区”创建活动,重视环境、生态和资源保护。不断加强居住区域规划与管理,坚决杜绝违章搭建,在主要区域建有以公益宣传为主的雕塑,户外广告及宣传品,内容健康,外形美观,并按期维修、更新;认真搞好社区的美化、绿化,无占绿、侵绿、毁绿现象,绿化率达到25%以上;广泛开展群众性爱国卫生运动,环卫设施齐全完好,定人定时清理垃圾,宠物养殖管理规范,环境整洁有序。

5、创建康乐愉悦社区。以促进社区居民之间的相互交流沟通和建立新型的社区人际关系为目标,依托社区文体场所,开展文艺辅导培训,举办文艺展演展示。广泛组织各种文艺演出、图书科技进社区等丰富多彩的社区群众性文体活动,使社区文化呈现“周周有活动、月月有演出、处处有亮点”的生动局面。健全完善社区体育服务网络,加强社区体育骨干队伍建设,加快社区体育设施建设,提高社区体育服务水平,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适合社区居民参与的全民健身活动,营造浓厚的全民健身氛围。

6、创建安全温馨社区。广泛开展法律咨询、普法宣传展览、法律援助等活动,及时化解社区居民的各种矛盾和问题,疏导社会情绪,维护社会稳定。紧紧围绕普及与居民生活息息相关的法律常识,举办普法教育成就展览,加强对青少年的法律知识普及教育,为居民安居乐业、社区和谐安定提供良好保障。不断强化社区的综合职能,健全各项规章制度,落实警务进社区和各项治安防范、管理措施,加强社区安全防范工作,把社会问题和矛盾、隐患解决在基层,通过丰富多彩的创安活动凝聚人心,促进社区的平安建设。

(二)提升志愿服务水平

推动社区志愿服务活动广泛深入开展,重点做好五方面志愿服务工作,提高居民文明素质和生活质量:

1、未成年人成长志愿服务。针对部分中小学生放学后缺少家长管理等情况,组织志愿者为社区中小学生、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和边缘少年提供学习辅导、拓展训练、心理倾诉、技能培训、就业指导、法制宣传等公益服务,并针对青少年具体情况,量身制订详细的个性化辅导的方案,建立详细的成长跟踪档案,帮助社区青少年健康成长。

2、老年人健康志愿服务。在周末及节假日期间,组织志愿者通过定期探访、面谈、讲座等形式为社区退休、孤寡、空巢及有特殊困难老人提供有关生理保健、心理疏导、家务料理、康复护理等方面的志愿服务,为老人建立健康档案,帮助社区老人享受幸福的晚年生活。

3、社区居民文娱志愿服务。在周末及节假日期间,针对社区居民文化生活需要,组织有才艺特长的志愿者开展社区文体骨干培训、巡回文艺演出、电影进社区、戏曲进社区等公益服务,帮助社区组织开展歌咏、书画、曲艺、体操、舞蹈、健身等群众性文体活动,丰富社区文化生活。

4、组织物业服务企业开展志愿服务。组织物业公司员工在认真履行物业服务合同基础上,开展形式多样的便民服务和延伸服务,收集与居民生活密切相关的信息,利用公示栏定期发布,方便居民生活。积极支持社区文体活动,利用物业管理区域内的场地、设施为居民开展文体活动提供支持。协助社区居委会对困难家庭进行走访,完善社区志愿服务台账,提高志愿服务的针对性。

5、积极培育社区志愿者队伍。在周末及节假日期间,针对发展社区志愿服务的需要,聘请相关专业老师现场指导,组织志愿者在提供志愿服务的过程中带动社区居民积极参与各类社区志愿服务活动,义务为社区居民提供志愿服务知识和技能培训,为社区培育孵化自己的志愿者服务队伍。

(三)开展帮扶共建活动

组织协调社区内的有关单位,依据社区实际,做好先进文化进社区工作。与物业管理部门沟通,完善社区服务。动员各方面力量,重点做好“四个一”工程。

1、办好一个宣传阵地。在社区显著位置设置宣传栏,内容包括社区文明公约、社区服务信息、典型宣传阵地、三级党报及《乐陵市报》阅报栏等。以此为主阵地,加强思想公民思想道德教育,引导群众遵守社会公德,弘扬文明新风。

2、完善一个活动场地。协调督促相关部门为社区修建一个文体活动室或露天活动场地,购置相应健身器材、体育设备,为社区居民创造宽松和便捷的文体活动条件,确保群众能够开展小型文艺演出和健身娱乐活动。

3、扶持一支文体队伍。与社区共同组建一支高素质的文体队伍,聘请有文艺特长及文化素养较高的人员担任艺术指导,建立个人才艺信息档案,不断强壮文体队伍,提高文体队伍的节目质量。同时,购置和更新演出设备和演出服装,经常性开展各种文体活动,丰富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4、组织一台好戏。有条件的单位要积极配合社区,积极利用双休日或重大节日期间,共同编排一台丰富多彩的文艺节目,尤其是帮助社区居民自编自演,用身边的人、身边的事教育引导群众。以此为纽带,帮助社区居民加强联络,增进感情,进而宣传科学、倡导文明。

三、工作要求

1、加强领导,精心组织。文明社区创建活动是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的基础工程,各相关部门要高度重视,加强对这项工作的领导,及时作出安排。各乡镇(街道)要深入调查研究,倾听群众呼声,及时了解群众的要求,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措施,明确阶段工作目标和完成时限。要扩大活动覆盖面,注重把活动延伸到困难群体、进城务工人员和未成年人等人群。精心设计活动载体,用居民喜闻乐见的各种形式,吸引居民参与。各相关单位要切实做好组织协调工作,互相配合,形成合力。

2、广泛宣传,营造氛围。要运用多种形式和手段,大力宣传“六个创建”、志愿服务活动的成效和经验。要把文明社区创建列入宣传计划,组织力量做好宣传工作,各级媒体要开设专题、专栏,积极宣传报道先进典型,扩大活动的影响。在社区居民中发放《倡议书》、公开信等,提高居民知晓率,吸引居民积极参与到创建活动中来。

3、抓住根本,重在建设。各级各部门在组织开展活动时,要始终把思想道德教育工作贯穿始终,让群众在参与过程中受到教育,得到提高。要把创建活动与解决社区居民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结合起来,与化解社区内各种矛盾、增进居民间相互沟通和理解结合起来。要逐步完善社区的综合服务中心、文体活动中心、卫生服务中心、体育健身器材等社区服务设施,最大限度地为社区居民提供优质服务。

社区生态文明建设方案 篇7

社区生态文明建设状况良好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公民居住的幸福感高低,它包括环境生态化、人居生态化、 生活方式生态化等多个维度,这些维度体现着一个社区的文明氛围、环境状况和邻里关系,折射出居民的价值观、生活和行为方式、思想道德素养等状况。而生态文明社区建设离不开全体社区居民的积极参与和长期维护,要求社区公众要有良好的生态文明素养,而这些都要有赖于社区居民环境意识的觉醒和成长以及社区生态教育系统的修正、 完善和发展。因此,社区生态教育是面对社区所有公民的生态教育,它是社区精神文明教育的重要组成内容,它是生态宜居社区和新型生态文明体系的基本途径和重要手段。西方发达国家生态教育,基本都是“自下而上”推动的,而我国则是主要以政府主导的“自上而下”式,公众的生态意识的建立较多地依靠政府的培育,而社区是除了家庭和学校之外的又一重要的教育和学习场所,因此,以社区作为生态教育的一个重要阵地,自下而上地开展生态教育,培育生态文化,不失为一种合乎实践和理论逻辑的行动路径。社区居民的生态教育,就是要以社区居民生活的真实环境为载体,以社区工作的理念指导,通过在社区建立生态文化的宣传和教育机制,通过对“环境—社会”的关系以及相互作用机制不断深入的认识,启发居民主动参与生态保护和生态文化建设的环境意识[1],增强社区居民参与生态文化建设的能力,养成人人主动参与社区生态文化建设的行为习惯和风气,营造和谐的社区公共空间。社区生态教育是社会化教育,起点在社区,归宿却是整个社会; 它是终身教育,不是应景式的教育,它贯穿人的一生,让个人学习具有一种空间和时间连贯性,通过生态教育,让每个社区居民都成为生态文明的践行者、、绿色理念的传播者、环境保护的志愿者和环境污染的监督者。但当下的社区生态教育存在主体的生态意识淡薄、生态知识贫乏、生态观念偏颇、生态参与意愿低以及生态破坏行为缺少约束等问题,社区教育和宣传方式浮于表面而缺乏实效,生态教育的常态化还有待加强。

二、社区生态教育面临的基本问题

1. 社区居民的生态意识和生态观念较为薄弱,缺少生态正义和生态良心。社区居民环境意识的强化是生态文化建设社区参与机制运作的前提。社区管理者和社区居民的生态意识薄弱现象比较普遍,居民对生态价值中的伦理价值不能体认,缺少保护社区环境的责任意识。自律意识较弱,缺乏自觉的生态道德行为。社区内随地乱抛生活垃圾、肆意占踏草坪、不爱惜社区公共设施、挤占公共空间等屡见不鲜。尤其是新社区的居民结构复杂,思想道德和文化水平差异较大,生活行为方式区别明显,每个居民的生态需求和价值取向也各有不同,有的甚至彼此相互抵牾。如有些失地农民上楼后还存留强烈的“小农”意识,其生态观念未能主动转换。而现代居住空间的封闭性,则导致同一社区居民邻里关系较为生疏,在一定程度上,居民之间相对处于陌生的隐匿状态,这样社区舆论与道德体系在很大程度上失去应有的约束效应,无法调控其行为,也就容易导致很多生态“失范”的行为。当主体居民对生态利益认识不清并与其思想意识、生活习惯、自身利益相矛盾时,则容易产生破坏生态的行为。如公共空间的挤占, 楼道堆放杂物,私占绿地开辟自家菜园,甚至放养家禽,并且一旦失去约束机制,就会产生居民的从众模仿行为,最终导致社区生态失范。

2. 社区居民的生态认知偏颇,对其生态权利和相关知识知之甚少。生态文明的整体认知度与社区居民的受教育程度成正比,绝大部分社区居民对生态文明重要性认知度比较高,但对具体生态的内涵、目标、生态权利内容等,却存在认识不足甚至是误区。绝大多数人对生态文化建设的概念和目标不知晓,对于居民主体与社区环境客体之间相互关系的认识判断还不够全面,认为社区生态仅限于社区花草树木的绿化,只要搞好环境绿化,有花草树木,就建设好了社区的生态文明。生态社区不等于绿色社区,更不能仅仅局限于绿化社区,生态社区观念除了社区环境的绿化,还包含生态消费、低碳环保、生态空间的维护等诸多内涵。无论新老社区,从社区居民的文化意识到思想观念,都尚未形成系统的生态观念。在公民的生态权利认识方面,多数居民搞不清其中到底包含哪些具体权利,对安宁权、清洁权、阳光权、通风权、环境美景享受权、获得环境信息权、生态损害的求偿权等知之甚少,而这些生态权利恰恰是公民的基本人权。

3. 居民参与社区生态建设意愿低,参与程序不了解。 一方面,原有的“单位人”惯习影响了社区居民的参与意愿,社区归属感差; 经济学认为,居民参与意识和责任意识是在关心自己私利的活动中慢慢养成的[2],在社区里参与生态事物不会为其带来经济收益,在缺乏经济利益的牵引下,居民对社区事务的参与缺乏足够的热情,而社区是全体居民的社区,环境好坏由整个群体来分担成本和收益, 个人没必要独自参与,结果大部分人扮演着“旁观者”的角色。有些居民虽然参与社区生态建设,但对如何参与、参与的途径和程序,以及参与环境决策、规划、标准制定的过程不了解、不清楚; 由于生态问题涉及专业的科技知识,而社区居民由于专业知识的阈限,而以自我本位利益为原则,常常关注与个人家庭和眼前利益直接相关的问题,自我本位思想作祟,难以冷静客观地参与环境决策,甚至会反对正确的决策,对于那些全局性和长远性的环境问题缺乏参与积极性。社区居民参与环境治理意愿程度往往与参与成本成反比,如果生态维护消耗其过多的时间、精力和物质成本,社区居民则会选择放弃。

4. 缺少必要的监督、约束机制。社区生态文化建设存在治理主体责任不明,是社区居委会、物业部门,还是环保部门或是居民集体的责任,生态治理责任主体难以确定, 因此,对责任主体的问责机制也难以建立; 社区内缺少专门的具有一定执法权的组织,来对社区生态失范行为进行规约; 而相关各部门和组织的条块分割,使社区环境的监督和监管无法落到实处,难以发挥整体合力效能。就开发商而言,一旦在做足社区生态营销而获取经济利益后,很少再做后续的生态维护和管理; 而物业管理公司也是以服务获取经济利益为目的,缺少真正的归属感和管理动力, 即使想承担着生态文化建设的主要责任,也由于自身的管理权限和执法权问题,无法对社区居民行为进行有效的制约和监督,社区居民对其管理置若罔闻,社区生态管理与维护难以产生实际效应,结果引发类似公共空间被占的 “公地灾难”1。因此,“大力发挥相关部门的沟通作用,构建和完善高校的管理协调机制,是确保高校与社区的稳定合作的绿色通道”[3]。

三、社区居民生态教育践行的策略和路径

1. 从生态教育的实施主体和实施对象上看,构建多方参与的生态教育主体,对实施对象分层针对性教育。一是实施主体上,政府部门、社区居委会、物业管理部门、社区居民、志愿者团体等多方联动,才能形成长效的教育机制。 在社区生态教育的初始阶段,政府主管部门对社区生态教育的组织引导很重要,政府部门既要制定近期和中长期的生态教育规划,又要在宣传资金上适度予以扶持。社区居委会应招募环保志愿者,成立志愿者协会和环保小分队,壮大生态建设的主体力量; 物业部门负责生态运营维护和日常管理,包括宣传栏维护、绿化养护、警示教育等。 同时,通过举办社区环境和生态培训,培养建设骨干,发展组织队伍,提升其生态建设队伍的职业化和专业化水平[4]。每个公民既是教育者,又是受教育者,社区居民要发挥主体作用,形成全员参与生态教育的良好局面,特别是党员更要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在社区生态教育以身示范,自觉维护社区公共环境,增强生态环境保护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二是在教育对象上,生态教育倡导的是全员的素质教育,每个社区居民都是受教育的对象。生态教育要立足当下、面向未来,因此,生态教育对象要有层次化,针对社区不同群体开展不同面向的生态教育,重点关注儿童、青少年以及妇女和老人。首先,从社区内儿童、青少年抓起,培养良好的生态文明素养和行为习惯,他们是生态教育的重点对象。其次,加强针对社区女性和老年人的生态教育。社区中的妇女由于生理结构、生产生活角色和思维方式的原因,她们对环境最敏感; 老年人由于更多的时间,可以更容易地争取其参与到生态建设和维护中来。通过对这些群体的不同层面的教育,提高他们的生态意识和素养,培养参与生态建设的能力。

2. 从生态教育内容上,我们应该加强生态科学知识普及,加强生态道德、生态伦理、生态价值教育,提倡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一是广泛宣传适度消费、生态人居、休闲文化等有关生态文明建设的科普知识,普及关于环境本身的科学知识,提高科学生态观的认识。让居民了解生态环境对人类的影响、价值和作用以及个人行为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 普及与环境相关的法律、法规,如《环境保护法》 等。二是提升生态道德意识,了解生态规范。生态道德教育是公民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资源浪费等诸多问题都与公民的道德水平直接相关。通过各种形式的生态道德教育,积极培育社区居民的生态价值观念和人文精神,增强居民对生态环境的道德义务感,并逐步将其内化为明确的理念,自觉遵循保护生态环境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外化为生态道德实践,将他们保护自然和生命的情感、道德、知识、意识逐步转化为自觉的行为能力与习惯。三是倡导和树立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培育绿色消费、适度消费、低碳环保的生活理念。克服以自我为中心的本位思想,形成良好的社区生态传统。概言之,在生态教育内容上不仅有知识教育、法制教育,还有观念教育和技能教育,形成的系统化、体系化生态教育体系,改变原有生态教育内容零散化的特点,并注重其基础性、综合性、针对性和实用性。

3. 从生态教育的形式上,以社区日常生活为背景和内容,以居民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为载体,形成感性与理性相结合的生态教育模式。生态教育属于道德教育,是真善美的体验教育,它不单是一种理性教育,更是一种感性教育。最终既要达到外在行为的规范,更要达到内在情感的认同。单纯的灌输式、宣传式教育效果是有限的, 要通过创设情景、互动交流、诱发道德体验、引导反思等方法,在潜移默化中培养生态忧患意识、参与意识和责任意识。一是利用国际国内各种纪念日或活动日,举办环保科普宣传活动。比如每年的世界水日、世界气象日、地球日、世界无烟日、世界环境日等。二是以社区宣传栏为主要阵地,综合利用各种媒介,开展开展常态性的生态文明的宣传教育。如在社区设立环保宣传栏、社区图书室、 黑板报,编印环保宣传册、张贴环保宣传画进楼道等; 广泛运用广播、电视、报纸杂志、网络社区论坛、微博、微信等传播媒介,免费发放环保围裙、文化衫、环保书籍等。 三是以社区文化活动为载体,挖掘社区现有资源,利用社区地域特色或居民个性特长,举办形式多样的社区生态公益活动,将生态教育与居民的文化生活相结合[5],在寓教于乐中传播生态知识,培育生态文化; 积极开展绿色社区、绿色家庭、绿色居民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将生态文明的理念渗透到生活的各个层面,形成可持续发展的生产消费模式和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

社区生态文明建设方案 篇8

低碳生活,理念先行

近年来,一些社会团体和非政府组织纷纷以各种形式参与环保公益活动,他们往往都面临着一个共同的难题——资金的“缺口”,这让他们的许多好的想法不能变成现实。杭州生态文化协会成立之初,也面临着同样的困惑。

在社区中实践生态技术,以提升社区生态服务功能。通过雨水收集桶收集雨水用于社区灌溉,实现水资源的优化利用;设立固体废弃物分类回收站及厨余处理机,实现社区废弃物综合管理;通过社区家庭种植,本土植物种植、墙体绿化等方式,实现社区绿化率的提高。

杭州生态文化协会秘书长忻皓介绍说,杭州早已开展了一些以“绿色小区”或“低碳小区”等为主题的项目,但他们感到这些项目主要侧重在环保宣传,因此他们一直想要再进一步,从实践层面去开展生态社区建设,以实实在在的环保实效来实现减缓气候变化。可是一直受制于资金的瓶颈。

资金的难题,在“全球环境基金小额赠款计划”的资助下得到了解决,他们获得了50000美元的小额赠款。忻皓说,对于能申请到小额赠款计划的支持,并没有多么出乎意料。减缓气候变化是“全球环境基金小额赠款计划”支持的重点领域之一,为民间组织和基层社区参与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提供资金、技术支持和能力建设。杭州生态文化协会一直以推动公众参与生态建设为中心工作正与之相符。

可到了“应对气候变化建设生态社区示范项目”的具体实施中,忻皓他们才知道,资金紧张并非最大的困难,要搭建节能减排的社区平台,就要改变社区固有的运行模式,就要冲击居民传统的家庭生活消费方式。杭州生态文化协会的志愿者去做宣传、示范,遇到不理解、不配合是常有的事。特别是一些文化水平不高、科学知识欠缺的社区居民,认为他们对气候变化的反应是“大惊小怪”,甚至反问:“没这么严重吧,我不过多用了几度电,海平面就会上升?”

不过,在项目负责人李伟看来,有阻力也很正常。“对于普通居民来说,更多会关注季节更替,往往会忽略全球气候变化的这个大话题。”他说,每到入秋,总能接到母亲提醒他“天气变凉要记得加衣物”的电话,与身边一些居民一样,母亲对全球气候的变化也不会太上心。

全球气候变化是指在全球范围内,气候平均状态统计学意义上的巨大改变或者持续较长一段时间(典型的为10年或更长)的气候变动。所以,尽管人类一直被全球气候变化的危害笼罩着,可放在以年为刻度的时间轴上,普遍人也很难理解气候变化对生态系统、粮食生产、经济可持续发展和人类健康可能造成的影响,会误以为永久冻土层融化、海平面上升、旱涝灾害增加、致命热浪等灾难是很遥远的事。

李伟给受委屈的志愿者做思想工作,说换个角度来思考,正因为有人不理解,才折射出我们工作的意义。

杭州生态文化协会为此坚持理念倡导先行,每月至少在社区开展 1 次以上环保宣传活动,同时组建社区生态志愿者团队,先后在长庆街道十五家园社区、清波街道柳翠井巷社区、九堡街道魅力城社区分别建立了以妇女儿童为主体的独立志愿者队伍,并建立了可持续环保志愿者服务机制,还搭建了社区自组织的交流平台和生态社区居民参与式治理平台……润物细无声,随着时间的推移,社区居民的环保意识逐渐得到了提升,响应活动的人越来越多了。

全民参与,变废为宝

工作中,李伟他们发现,环保实践活动最能调动社区居民参与的积极性,也最能引导更多居民加入到社区生态志愿者队伍中去。为选准社区群众更喜欢、更易接受的实践活动项目,他们开展了前期调研,通过问卷调查摸底,得知居民普遍希望学习绿化种植技术、对垃圾分类较为认同,他们便因势利导地为社区居民开展了厨余垃圾堆肥、种菜、垃圾分类等培训和实践活动,将社区环保宣传从形式转换成为实际的家家户户参与行动,培养了社区居民的绿色兴趣。

如今,项目所在地社区包括所有志愿者在内的大部分居民,都接触到了以有机种植、屋顶绿化、垃圾分类、资源回收、有机堆肥等为主题课程的培训,居民环保意识明显提高,儿童对垃圾分类知识掌握得更准确了,社区内推广的垃圾分类袋普遍得到了群众使用和支持。项目所在地的居民通过亲身参与社区的生态建设,提高了主动性,从关注自己的生活环境开始关爱整个社会环境。

见到现代城社区居民陈秀仙时,她正将一袋厨余垃圾投放到“堆肥桶”中。盖上桶盖,她得意地介绍说:“这是变废为宝,制造出来的是有机肥料,种出来的菜特别好吃。”

一个个“堆肥桶”让普通居民开始在生活中建立起“厨余—种植”的良性循环。陈秀仙经过项目培训学会了堆肥和种菜,领到项目组向社区居民们免费发放的种植盆、营养土、种子和堆肥桶后,她就成了铁杆的家庭种植爱好者。每天早晨起床的第一件事就是给阳台上的蔬菜浇水。她说:“每个月能种出一两碗菜吃就很开心了,关键是退休有事做了,能让小区绿油油的,感觉很骄傲,人也仿佛变年轻了。”虽近初冬,阳台上却绿意盎然,看到满头白发的老人忙着给蔬菜松土,愈加令人感觉到绿色的魅力。

李伟认为,他们的项目能实施,关键在于项目本身接地气,贴近了社区和群众的实际,融入到居民的生活中,用环保来改善、妆点生活,才能将环保落到实处,避免了环保活动容易流于形式主义、“假大空”等痼疾。

杭州生态文化协会的生态社区建设项目所涉及的社区,包括上城区清波街道劳动路社区、柳翠井巷社区,下城区长庆街道十五家园社区、江干区九堡街道魅力城社区、下城区文晖街道现代城社区。他们根据不同社区的特点和实际情况,在项目内容上注重做到有所侧重,为以点带面的复制推广形成各具特色的示范点。如,长庆街道十五家园社区、清波街道劳动路社区主要推广志愿者队伍、废弃物综合治理、社区绿化三个项目内容;清波街道柳翠井巷社区的项目执行是通过与本地区社区居委会、志愿者队伍合作,共同打造一个集聚社区绿化、休闲为一体的环保主题“口袋花园”;魅力城社区是江干区布局较新的小区,项目在此执行主要以环保堆肥、旧物改造、绿色种植等内容的主题公园“新绿小筑”;现代城社区实施的“智慧绿房”项目则是一个集太阳能、雨水收集、立体绿化为一体的社区垃圾处理站。

有效整合政府、企业、社会等各方资源,才能更好地共同推动项目的实现。为此,杭州生态文化协会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非常注重与街道、社区保持良好的沟通、合作,街道、社区提供了力所能及的帮助,项目执行地提供了相应的场地、配套资金支持,使得项目在执行过程中更加流畅。

清波街道劳动路社区的项目因为 G20 杭州峰会,社区统一进行了提升改造工作,使得原项目不必继续执行了,经过协商沟通,清波街道又新划了一块场地进行社区营造工作,继而营造出了柳翠井巷口袋花园,同时还得到了 G20 专项资金支持。

忻皓表示,项目有完成的一天,而社区可持续发展机制的建立和项目模式的总结推广的任务还很重,下一步,他们会将项目的经验和成果编撰成为图文材料,向政府和社会倡导和推广,争取到更多资金、技术的投入,以期带动一批新的生态社区的出现。

生态社区样本——黄湖自然体验园

在项目所在社区走马观花,显而易见的是见缝插针的绿化和花团锦簇,不易看到的是科技与生态合理有效的结合。

其实,项目为所在地提供了大量的生态技术植入。李伟边走边指着一个太阳能屋顶,告诉我们说,为提升社区生态服务功能,他们还积极实践了生态技术,通过雨水收集桶收集雨水用于社区灌溉,实现水资源的优化利用;设立固体废弃物分类回收站和厨余处理机,实现社区废弃物综合管理;通过社区家庭种植,本土植物种植、墙体绿化等方式,实现社区绿化率的提高。

参观完社区,李伟带我们去了黄湖自然体验园,说要让我们就近倾听大自然的声音。

黄湖自然体验园位于杭州西北角的余杭黄湖镇竹坞山,是杭州生态文化协会“应对气候变化,建设生态社区示范项目”的综合集中区域,集聚了志愿者团队、水资源优化利用、废弃物治理、社区绿化、能源利用五大块内容。同时,体验园也是一个众包性、公益性自然教育营地,致力于推广社区应对气候变化、促进可持续发展的技术,推动公众尤其是青少年环境教育,是杭州市、余杭区两级青少年第二课堂教育基地。2015 年 9 月,城乡生态社区营造获得第四届慈展会金奖。

在小额赠款计划支持下,黄湖自然生态园引入了“三横四纵”的生态社区模式,即:生态知识传播、生态技术植入、参与式社区治理的“三横”和能源、水资源、绿化和种植、废弃物的“四纵”生态社区模式,集中展示了立体绿化、雨水收集、太阳能微动力灌溉、旧物回收与改造、堆肥、生态水池等十余项适用于社区的各种环保技术,提供菜单式的应对气候变化和低碳生态社区建设的解决方案。

入园进入的会客厅竟然由一个集装箱改造而成,园里随处可见各种废弃利用、就地取材的建筑、道具,让人能潜移默化地受到环保熏陶。最为抢眼的,还数今年10月份才完成的一个巨大的“漂流瓶”。这个“漂流瓶”装置中的5000余只废旧矿泉水瓶,由来自不同地域热爱环保、热爱公益、热爱生活的个体或群体收集而来。

漂流瓶作为航海时代人类跨文化交流的象征,方向未知却充满希望,俨然成为当今社会人们许愿的象征。黄湖自然体验园的“漂流瓶”朝向赐璧溪,承载着的是环保的理念,似乎在唤醒人们对环境的保护、对自然的敬畏、对生活的希望。

黄湖自然体验园是杭州志愿者平台“志愿汇”主推的常规性参与式志愿服务基地,国内外志愿者经常到体验园进行服务,拥有澳洲自然科学家Lindsay Hesketh和包括美国、塞尔维亚海归在内的本科以上专职环境解说员十余名,与TNC、WWF、WET等国际机构合作开发系列自然教育课程。体验园内现有太阳能设备运行,为园区内居民儿童来访活动提供清洁能源。此外园区建有花田八错、昆虫物语、绿野仙踪、净滩行动、旧物改造、雨水回收、立体绿化等一系列以生态主体活动区。开园两年以来,体验园每年定期举办夏令营活动,邀请国内外专家老师为学生教授生态与自然知识,传播环保理念,已服务1.2万名市民,并获得阿拉善SEE基金会“创绿家”称号和2016“品质公益教育机构”称号。美国著名作家、“自然缺失症”概念提出者Richard Louv、全球水资源管理联盟主席Michael Spencer都曾到访营地。

上一篇:vb课程学习心得下一篇:35年同学聚会自我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