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 寻觅社会的真谛教案(新人教必修4)(共6篇)
第11课 寻觅社会的真谛教案(新人教必修4) 篇1
第十一课 寻觅社会的真谛(历史观)
教育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识忆目标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辨证关系;
(2)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是任何社会中都起作用的普遍规律;
(3)社会发展的总趋势;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4)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基本内容;
2、理解目标
(1)马克思主义以前的社会历史理论的局限性;
(2)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3)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3、运用目标
(1)运用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的原理,分析说明虚幻、歪曲的社会意识也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2)运用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原理,分析说明我国的精神文明建设;
(3)运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辨证关系的原理,分析说明我国的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
(4)运用社会基本矛盾理论,分析说明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二、能力目标
1、通过对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辨证关系的学习,初步形成用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看待社会现象、分析和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
2、通过对社会基本矛盾原理的学习,初步形成正确认识社会发展的能力,对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有正确的认识;
3、通过对社会历史的主体理论的学习,明确社会历史首先是物质生产发展的历史,形成自觉坚持用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看待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三、德育目标
1、从社会存在出发理解社会意识,坚持思想领域的问题要带到物质领域去寻找根源,坚定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
2、尊重社会发展规律,走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由之路,为社会历史的发展和人类进步事业做出自己的贡献。
3、坚定群众立场,坚持群众路线,自觉站在广大人民群众的立场上,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培养尊重劳动、热爱人民的情感。教学重点难点: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辨证关系
2、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3、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及其发展规律
4、社会发展的总趋势
5、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教学课时安排:2 课时 【导入新课】
在我们的生活中一直存在着真善美、假丑恶的对立和较量。我们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什么是我们应当追求的,什么是我们必须远离和抛弃的,人在社会生活中必须对此作出判断和选择。
【讲授新课】
一、社会发展的规律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1)旧的社会历史论的局限性-认为社会历史由人的动机、目的决定
社会历史是人们活动的结果,而人的活动是有自觉意识和目的的。由此便形成一种假象,似乎社会历史是由人们的动机、目的等决定的。以往的社会历史理论被这种假象所迷惑,它们至多只是考察了人们历史活动的思想动机,没有进一步追溯到产生这些思想动机的物质原因——社会存在。
【课堂探究】课本第86页
A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之前,人们可以认识自然界的规律,从而唯物主义地解释自然界,为什么不能认识社会的规律,从而唯物主义地解释人类社会? B为什么马克思能够发现社会发展的规律? 【探究提示】A旧的社会历史理论为什么不能认识社会发展规律,不能唯物主义地解释人类社会。这里最根本的原因就是没有从实践出发,没有找到社会存在的物质根源。具体地说,有三方面的原因:一是同社会历史这个特殊的认识对象有关,历史是由有动机、目的的人的活动构成的;二是社会历史条件的限制,生产规模的狭小、社会发展的缓慢,都影响了人们对社会规律的把握;三是剥削阶级的偏见经常歪曲历史,夸大精神活动的作用。
B马克思主义能够发现社会规律的原因,就是从实践出发认识人类社会,用实践的观点考察人类社会,找到了以物质生产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存在。这就克服了旧的社会历史理论对社会历史的认识仅仅停留在思想动机层面的局限性。C马克思为什么能够用实践的观点考察人类社会呢?这是由当时的社会条件决定的。
(2)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相关衔接】P88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概念
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包括地理环境、人口因素、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它的最主要、最根本的内容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社会意识是指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包括政治思想、法律思想、艺术、道德、宗教、哲学、科学以及风俗习惯等。
【图示】 地理环境
物质生活――社会存在 人口因素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最重要、最根本)人类社会生活
精神生活――社会意识(政治思想、法律思想、艺术、道德、宗教、哲学、科学以及风俗习惯)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各种各样的社会意识,包括歪曲虚假的社会意识,无论其主观色彩多么浓厚,也不管它披上何种神秘的外衣,归根到底都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着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P88 【举例】P87漫画:地狱的情景;万能的上帝; 【课堂探究】课本第87页 宗教所描绘的世界和现实世界之间是什么关系? 人的许多不切实际的念头、思想和实际生活之间是什么关系? 【探究提示】各种各样的社会意识,包括歪曲虚假的社会意识,无论其主观色彩多么浓厚,也不管它披上何种神秘的外衣,归根到底都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专家点评】一个人具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既由他生活其中的社会环境所决定,又与他个人所处的社会地位、受到的教育、从事的职业等密切相关。人们所处的社会经济关系不同,社会实践不同,所形成的社会意识就不同。在阶级社会中,人们的社会意识在不同程度上带有阶级性。不同阶级的社会意识,反映了不同阶级所处的特殊的社会经济地位和利益。
【举例】道德观念、法制观念(农村与城市之间的差别)
(3)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而变化发展,但它有时会落后于社会存在,有时又会先于社会存在而变化发展。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起阻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正确地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课堂探究】课本第88页 在社会主义社会里,为什么会存在落后的和腐朽的思想?在资本主义社会里,能不能产生先进的社会意识?为什么? 【探究提示】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即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具有不同步性。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之间并不是亦步亦趋、绝对统一的关系,二者具有不同步性,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起阻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以上(2)(3)揭示了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4)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关键是把社会的本质理解为实践,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社会存在最本质的内容生产方式是在实践中生成的,社会意识来源于实践,实践构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经济、政治和文化;实践生成了全部社会关系: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思想;时间构成了社会历史的变迁和发展;实践构成了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
所以,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本观点,是打开社会历史奥秘的钥匙。
【过渡】实践是打开社会历史奥秘的钥匙,也是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赖以建立的根本,是贯穿马克思主义社会历史观的核心概念。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动力,但是社会基本矛盾是在实践中生成的,并且正是人的实践活动推动了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
2、社会基本矛盾运动
(1)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人们在生产活动中所形成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它决定着社会的性质和面貌,决定着社会形态的变革和更替。A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人要生存必须有吃、穿、住、用等物质生活资料,只有生存问题解决了才能谈得上社会的存在和发展,才能从事其他的活动(教育、艺术、体育、政治)。
而要获得物质生活资料,必须从事物质资料的生产劳动。在这一活动中,形成了现实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即生产方式。【思想教育】落后必然挨打,我国大力发展经济,就是为了发展生产力。发展是硬道理,中国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在与自己的发展。要积极支持改革开放,积极投身于经济建设中去。现在学好知识将来教育育人,为社会培养更多的合格人才。
B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性质和面貌
社会生活纷繁复杂,包括经济生活、政治生活、精神生活、婚姻家庭生活等许多方面。这些方面都受生产方式的制约,有什么样的生产方式,就有什么样的社会结构;不同的生产方式,表现为不同性质的社会形态。社会的整个面貌只能从生产方式中得到科学的说明。【举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产生与推广
1958年的人民公社化运用曾使中国农民在劳动和分配上都实行绝对的平均主义,大锅饭的结果是饭越吃越少,人越过越穷。当时流传着这样的歌谣:“喊破嗓子打破钟,社员迟迟不上工,村边等,路口蹲,站在地头一个坑,你来我也来,男打扑克女扎鞋,你走我也走,大家都是七八九,集体的活儿慢慢磨,谁干多了不划算。”由于当时的科技落后,生产方式原始(手工插秧、拔麦子、脱粒),劳动积极性低下,导致劳动效率低,产量低,经济落后,人民生活困难。
到了20世纪70年代末,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农民冒着“割资本主义尾巴” 的危险,偷偷把一些麦田、油菜田承包到户耕种,搞起了包产到户。当年村干部和十几户农民按手印签下了大包干的秘密协议,协议上写着:如果村干部因此坐牢杀头,其他农户保证把他们的孩子养到18岁。坐牢杀头的情况最终没有发生,而包产到户的结果缺是加快了生产进度,抓住了季节。1980年9月,中共中央对这种形式予以肯定(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拐弯,交够国家的,留够集体的,剩下全是自己的),后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全国农村推广开来。此后,我国政府继续不断稳固和完善这一制度,延长土地承包制,鼓励农民发展多种经营(反季节生产和销售,脱掉落后的帽子,逐步走上富裕的道路)。C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形态的变革和更替。【举例】P89马克思说:“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气机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
石器-青铜器-铁器-蒸气机(机器大工业)
【课堂探究】课本第89页 怎样才能揭开社会历史之谜?物质生产在社会存在和发展中起着什么作用。
【探究提示】马克思发现社会历史规律、揭开社会历史之谜的基本过程,即要创造历史首先就要生活,要生活下去就需要物质生活资料,要有物质生活资料就需要物质生产的实践。马克思解开社会之谜的关键正在于找到了物质生产实践。通过对经济因素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的思考,感受物质生产在社会存在和发展中的作用,进一步领会实践在马克思主义历史观、在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2)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
在生产方式中,生产力是最革命、最活跃的因素。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变化发展,迟早会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阻碍作用。a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 b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
(适合生产力 推动;不适合生产力 阻碍)B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表明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这就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课堂探究】课本第89页 这句话说明了什么哲学道理? 【探究提示】人在实践活动中提高了自身的素质,更新了劳动资料,开辟了新的劳动对象。这些变化必然会引起人和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关系的改变,人和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关系的改变又会引起人们在生产、交换和分配中的地位的改变。这就是人的实践活动引起生产力的变化,生产力的变化发展又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的基本过程。
(3)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A含义
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基础。
上层建筑是指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政治法律制度、设施和社会意识形态。
在阶级社会,政治法律制度包括军队、警察、法庭、监狱、政府部们、党派等国家机器和政治组织。国家政权是上层建筑的核心。
B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 a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经济基础决定社会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决定社会的各种思想观点和社会意识形态,即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b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服务于先进 促进发展,推动进步;)(服务于落后 束缚发展,阻碍进步;)
当上层建筑为先进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它就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社会进步;当它为落后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则束缚生产力的发展,阻碍社会前进。
C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体现了两者之间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这就是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课堂探究】课本第89页 为什么发展生产力就需要改变生产关系中同生产力不相适应的环节和方面、上层建筑中同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环节和方面? 【探究提示】发展生产力就需要改变生产关系中同生产力不相适应的环节和方面、上层建筑中同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环节和方面,并进一步思考进行这种变革的原因,即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当上层建筑为先进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它就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社会进步;当它为落后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则束缚生产力的发展,阻碍社会前进。
【图示概括】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贯穿人类社会始终的基本矛盾。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是在任何社会中都起作用的普遍规律。决定
生产力 生产关系 经济基础
决定 反作用 反作用
意识形态 上层建筑 制度和设施
3、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1)社会历史发展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
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社会发展是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中,在社会基本矛盾的不断解决中实现的。
(2)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的实现途径
A在阶级社会里,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主要通过阶级斗争实现
在阶级社会里,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主要是通过阶级斗争实现的,阶级斗争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被剥削阶级反对剥削阶级的阶级斗争,迫使统治阶级不得不调整某些经济关系和政治关系,来缓解社会基本矛盾,从而或多或少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当旧的生产关系严重阻碍生产力发展时,只有通过先进阶级反对反动阶级的革命,才能推翻反动阶级的统治,建立新的生产关系,解放生产力,推动社会发展。
【举例】改善工作环境,提高工资待遇,参与政治生活; 【举例】十月革命、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 B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通过社会主义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改革)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 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是非对抗性的矛盾,它不是通过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
级的阶级斗争的方式解决,只能通过社会主义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加以解决。改革是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
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改革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 方面工作的强大动力。
【课堂探究】课本第92页 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主要依靠什么方式? 【探究提示】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非对抗性的矛盾,不能通过一个阶级
推翻另一个阶级的阶级斗争的方式解决,只能通过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自我完善,即改革的方式加以解决。改革是解决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主要手段,是推动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总之,人类通过各种实践活动不断地解决社会基本矛盾,从而推动社会历史由低级向高级发展。
【课堂探究】课本第91页
A社会发展的基本趋势是什么?B社会发展是通过什么方式实现的? 【探究提示】A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封建社会代替奴隶社会,资本主义代替封建主义,社会主义经历一个长过程发展后必然代替资本主义,这是社会历史发展不可逆转的总趋势。
B社会发展是在社会基本矛盾的不断解决中实现的。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在阶级社会里,主要是通过阶级斗争实现的,阶级斗争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二、社会历史的主体
1、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1)社会历史首先是物质生产发展的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历史
社会历史是由人的实践活动构成的,每个人都在一定程度上参与了历史的创造,但人们在历史发展中所起作用的性质和大小是不同的。唯物史观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发展的基本观点出发,强调社会历史首先是物质生产发展的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历史。
【举例】我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 【课堂探究】课本第93页
A没有身后的众多士兵和民众,拿破仑能够成就举世瞩目的业绩吗? B究竟谁是历史的创造者? 【探究提示】A他身后的众多士兵和民众是拿破仑能够成就举世瞩目的业绩的决定力量。
B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
【资料补充】英雄史观――又叫天才史观,是唯心史观的一种表现形式。它把个别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绝对化,夸大个人的作用。鼓吹个别英雄任务可以凭借主观意志随心所欲地决定历史发展的方向和进程,宣传英雄创造历史。
(2)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的生产活动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从事物质资料生产、推动物质生产发展的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举例】我国的改革开放中,各行各业的劳动者在各自的岗位上辛勤劳动 【课堂探究】课本第94页 A谁是社会物质生产的主体? B人民群众的生产活动对社会的存在和发展起着什么作用? 【探究提示】A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他们创造了吃、穿、住、用、行等必需的生活资料。
B人民群众的生产活动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3)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的生活和实践是一切精神财富形成和发展的源泉。人民群众的实践为精神财富的创造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人民群众还直接创造了丰硕的社会精神财富。
【举例】红楼选秀、西游记选秀、大型文娱晚会、2008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大典 【课堂探究】课本第94页这部长篇史诗所反映的内容是从哪里来的? 《格萨尔王传》的创作和流传说明了什么哲学道理? 【探究提示】内容来自人民群众的民间文学作品;说明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4)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人民群众在任何时期都是社会变革的主力军。在阶级社会中,生产关系的变革,社会制度的更迭,都是通过人民群众的革命实现的。人民群众通过推动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断地创造和改变社会关系,从而不断地推动社会历史的进步和发展。【课堂探究】课本第94页 以上论述说明了什么道理? 联系我国改革的具体实例,说明人民群众在推进改革中的作用。
【探究提示】人民群众在任何时期都是社会变革的主力军。在阶级社会中,生产关系的变革,社会制度的更迭,都是通过人民群众的革命实现的。人民群众通过推动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断地创造和改变社会关系,从而不断地推动社会历史的进步和发展。
2、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课堂探究】课本第95页 A为什么邱娥国会受到群众发自内心的爱戴? B结合身边的事例,谈谈我们应该如何处理自己与群众的关系。
【探究提示】邱娥国之所以受到群众发自内心的爱戴,就是因为他坚持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坚持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1)群众观点的基本内容
相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
(2)我们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
坚持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坚持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3)群众路线的基本内容
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群众路线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
(4)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实际意义
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是我们党领导中国人民夺取民主革命胜利的重要保证,也是取得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并成功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保证。
【归纳本课】
3对关系(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 2对矛盾、2大规律;1个总趋势和实现途径; 2个内容(群众观点、群众路线); 4个要点(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第11课 寻觅社会的真谛教案(新人教必修4) 篇2
案 新人教版必修4
教学目的:
知识目标:掌握课文中有关实词、虚词的用法。
能力目标:学习本文通过典型事例和细节描写表现人物性格、品质的协作方法。情感目标:学习蔺、廉二人顾全大局、以国事为重的优良品质。教学重点难点:
1、积累文言常用词,继续培养文言文语感。
2、在学习小说技巧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其特征,借鉴写法 教学方法:
诵读、提问、讲解、质疑。
教学课时:4课时
第 一 课 时 教学过程:
一、介绍本文的学习目的。
二、导入新课。
指名朗读课文“预习提示”和注释①。
1、关于《史记》的补充介绍:
本纪(12 篇):专述历代最高统治者的政治活动(如《项羽本纪》)。
世家(30篇):主要记述贵族的史事。(如〈〈陈涉世家〉〉)
列传(70篇):记述官吏、士大夫和知名人物的事迹。分三种:①专传,即一人一传,(如〈〈淮阴侯列传〉〉)②合传,有二人合传,也有三五人合传,(〈〈廉蔺列传〉〉)③汇传,记同一类的若干人,篇名中并不举出人物姓名,如〈〈仲尼弟子列传〉〉、〈〈酷吏列传〉〉。
表(10篇):是各个历史时期的简单大事记,是全书叙事的联络和补充。
书(8篇):是个别事件的始末文献,分别叙述天文、历法、水利、经济、文化、艺术等的发展和现状。
《史记》开创了我国纪传体的史学,同时也开创了我国的传记文学,是24 史的第一部。
《史记》的写法和所写人物对后世影响深远。
鲁迅的评价: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2、背景简介:
公元前三——四世纪,是我国历史上的战国后期。七雄并峙,战火频繁。七国之中秦最强大,它采取“远交近攻”的政策,各个击破,力图吞并六国。赵是北方还有点实力的国家,秦一时难以吞并,便用讹诈的手段掠夺它的土地和财务。赵依仗廉、蔺二人军事上严密戒备,外交上不卑不亢,维护了国家的尊严,保障了国家的安全。本文着重记叙了二人团结合作,与强秦抗争的故事。
三、检查预习
提问:课文按什么顺序写了几件事? 明确:按时间顺序写了三件事:完璧归赵、渑池相会、廉蔺交欢。课文也就自然分成三部分。
提问:这三件事充满了矛盾冲突,能说说每件事各围绕什么矛盾展开的吗? 明确:“完璧归赵”写的是诈璧与存璧的斗争;“渑池相会”写的是辱赵与尊赵的斗争;“廉蔺交欢”写的是私怨与国事的矛盾。作者在矛盾中展开情节,刻画人物,而所有这些矛盾又都挂在对秦斗争这条主线上。学习这篇课文要始终抓住这个重点。
板书:
完璧归赵—————————诈璧与存璧的斗争 渑池相会—————————辱赵与尊赵的矛盾 廉蔺交欢—————————私怨与国事的矛盾
提问:文章是在矛盾的发展中表现人物性格的。全文贯串了怎样的矛盾?
明确:全文贯串了互相交织的两种矛盾:一种是赵国与秦国的矛盾,一种是廉颇与蔺相如的矛盾。
一开始,秦恃强讹诈,赵国处境危急,矛盾十分尖锐。廉蔺二人一切为了自己的国家,彼此间并无私人恩怨。而后,随着赵秦间的矛盾几经缓和、紧张、缓和,蔺相如地位的不断上升,廉颇同他的矛盾便日益紧张。蔺的退让忍辱感动了廉颇,二人终于成了刎颈之交,矛盾消除,共同为国效劳,赵、秦间的矛盾也趋隐伏。
四、学习“完璧归赵”部分 提问:(检查预习)这部分可分几层?列出情节提纲。明确:可分三层:(板书)(1)1——2段:简介廉、蔺
(2)3段:秦王求璧(事情的起因)(3)4——11段:
决策入秦 缪贤荐贤(4)智斗秦王 决策入秦(5)
完璧归赵 毕礼而归 章台刺秦(6)(事情的经过)迫秦斋戒(7、8)从者归璧(9)廷斥秦王(9、10)
五、讲析“完璧归赵”之第一层(也可单独作为一部分)
1、疏通文句
2、讲析
提问:课文的前两段是简介本文的两个主人公。传记的一般写法,是在文章的一开头就介绍人物的出身之类。本文开头对二人的介绍与一般传记相同,但读完全文,却又感到其用意不仅如此。还有什么作用呢?
明确:更重要的是突显两人地位的悬殊,影响的大小,为以后矛盾的引线。
六、讲析“秦王求璧”(事情的起因)和“缪贤荐贤”一节。
1、指名试讲,疏通文句。
2、讲析
提问:这段在情节的发展上有何作用?
明确:这段交待了事情的起因,也揭示了秦、赵之间的矛盾。同时,也为引出蔺相如张本。2 秦国愿“以城求璧”;赵君臣紧急商议,一,“计未定”,二,“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气氛极为紧张。在赵犹豫不定、进退维谷的情势下,引出缪贤的荐蔺相如。从缪贤的引荐,见相如之机智。这是相如出场之前的侧面描写。缪贤的“臣窃以为其人勇士,有智谋”一句话,也可作为下文的纲。
七、布置作业:通读全文,疏通文句。
第 二 课 时 教学过程:
一、检查作业:指名口译课文第四段。
二、讲析“决策入秦”一段。1.串讲 2.讲析
3.提问:这一段中哪几句是讲出使秦国的决策? 明确:(议后可集体朗读)“秦强而赵弱,不可不许”,“秦以城„„负秦曲”;“城入赵„„归赵”。
归纳:相如决策,解决了赵君臣不能解决的问题,见其智;愿当重任,奉璧入切,见其勇。这是一见其智。
板书: 相如决策————智 一见其智(对话描写)愿意入秦————勇
三、析“章台斥秦”一段
1、表情朗读(亦可让普通话好的同学朗读),读出秦王傲慢、贪婪得意的神态,读出相如果断机智,凛然正气,不惜碎玉,以死报国的气势。
2、讲析:相如怒斥秦王有理有节,作者用语言描写表现蔺相如的智勇。“复取璧”见其智,怒斥见其勇。二见其智勇。板书: 复取璧————智 二见其智勇
怒斥秦王———勇
四、讲析“迫秦斋戒”一段
1、指名试译,然后视情况串讲。
2、在秦王朝廷上,面对如狼似虎的秦君臣,蔺相如不卑不亢,以诈对诈,迫秦斋戒,以争取时间。三见其智勇。
板书: 以诈对诈————智
三见其智勇(行动描写,语言描写)迫秦斋戒————勇
五、讲析“从者归璧”一段
1、串讲
2、讲析
提问:秦王第二次接见,场面与第一次有何不同? 明确: 第一次 第二次
地点: 章台 廷(议处国政的处所)
人员: 美人、侍从 九宾(礼待外宾的仪式)
场面如此隆重,烘托出相如的镇定自如,也表现出相如的胜利。
提问:“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一句的含义是什么? 明确:暗示对方,璧已归赵,如杀掉相如,有害无利。提问:在相如的一番“廷斥”下,秦王和群臣反应如何? 明确:“相如而嘻”,发出惊呼,段无可奈何。秦王也只好自找台阶,说“赵王岂„„欺秦邪?”最终“廷见相如„„归之”。
板书: 相如既知秦国历史,又洞察秦王内心————智 四见其智勇
针锋相对,请就汤镬———————————勇
归纳:以上六个情节,步步展开,层层深入,置人物于尖锐的矛盾冲突之中,刻画其主要性格特征——智勇,写待栩栩如生,跃然纸上。
这一部分的最后两段是交代结果:相如胜利归来,秦王阴谋破产。
提问:完璧归赵以赵胜秦败而告终,原因是什么? 明确:秦诈璧靠的是势,相如存璧靠的是理。秦王理屈——气馁,相如理直——气壮。
七、布置作业:课后练习
第 三 课 时 教学过程:
一、讲析第三部分
1、串讲
3、划分情节提纲 赵王赴会
渑池相会 会上斗争 “为好”结果
二、讲析“赵王赴会”一段(15)
1、“其后„„杀二万人”,这是“完璧归赵”的余波,“渑池相会”的先声,赵国失地,折兵,形势险恶。
2、齐读:秦王虽处劣势,段由于廉蔺之计,抗秦态度坚决,并做了周密部署,这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明确:
1、廉颇留守,赵国部署
2、相如相从
3、三十日不还,立太子为王(国不可一日无主)
这一段交代背景,制定对策,寥寥数笔,具见廉、蔺胆识。
三、讲析“会上斗争“
1、学生试译
2、讲析: 秦王: “酣”“令”——趾高气扬,盛气凌人 秦御史:“前书”(不召而书)——见其预谋 相如: “前(曰)”,“前(进缶)”,“跪”——显出机智 秦王: 不许——不肯——不怿——为一击缶(被迫无奈)
3、集体朗读:“秦之群臣曰„„为赵王寿”
提问:索十五城本来是秦“为嬉”的本意,作者为什么写待简略? 明确:(1)秦王受惊,余悸未消,战局已乱;
(2)“左右皆靡”,前车可鉴,群臣何敢妄为?也就不必多费笔墨。
归纳:渑池会上,相如面对群秦,以寡胜众,以宾夺主,由变动变为主动,处处见胆,句句见智,作者把人写活了。
4、串讲“为好结果”,分析从略。
四、讲析“廉蔺交欢”
1、串讲
2、划分情节:
矛盾发生(17、18段)廉蔺交欢 矛盾激化(19)矛盾解决(20)
3、(矛盾发生、激化分析略),讲析“矛盾解决”
提问:矛盾之所以解决,是因为双方有共同的思想基础,这个基础,课文中用了哪句话? 明确:“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五、归纳:全文三件酸,表现了两重矛盾(秦赵、廉蔺),前一个矛盾的发展结果,导致后一个矛盾的爆发;后一个矛盾的解决,又服从前一个矛盾斗争的需要。这样写,人物形象逐步饱满,主题思想逐层深化,从而在勇士效果上引人入胜,扣人心弦,发人深思。
六、布置作业
第 四 课 时 教学过程:
一、检查上课时作业
二、讲析
提问:作品是用哪些表达手段,从哪些不同侧面来表现相如的思想性格的? 明确:(1)缪贤荐贤,从侧面显示相如的机智;
(2)秦王求璧,先写赵国君臣拿不出主意,是反衬下文相如一言以决的胆识;
(3)廷斥秦王,秦王设九宾礼仪的隆重召见,侧面烘托相如临危不惧,从容应对的机智和勇敢;
(4)渑池会上,相如置工人安危于不顾,为的是维护国家的尊严;
5(5)廉蔺交欢中,相如处处忍让,显示相如识大体,顾大局,忍让为国的高贵品质。
提问:课文以相如为主,是怎样写廉颇的?从中表现了廉颇怎样的思想性格?
明确:全文在写相如时,或明或暗地提到了廉颇,同样提出了他在赵国的地位,表现了他的性特征。
第一,开头就说他“以勇气闻于诸侯”。强调突出了他的勇。文章最后写他负荆请罪,固然是受蔺相如爱国精神的感动,也是他自己对祖国的一片忠心和勇于改过的精神。
第二,作者介绍廉颇是“赵之良将也”,一旦国家形势紧张,赵王立即“与大将军廉颇诸大臣谋,”突出表明了廉颇既举足轻重之势,又不同于常人。渑池相会一段,对廉颇的描写更为明显,正是他的“盛设兵以待”,秦才不敢动的。
第三,作品还写了他的智谋,如第二段,是“廉颇蔺相如计”、敦促才成行的。后来又是他建议“三十日不还”,“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也正是他给了相如以强大的后援。他的性格极为爽朗,开始居功自傲,后来又负荆请罪。
三、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习题
板书:
第11课 寻觅社会的真谛教案(新人教必修4) 篇3
教学过程 导入设计 导入一
(多媒体课件展示)
“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
这是中国共产党员夏明翰在被国民党反动派杀害前,写的一首气壮山河的就义诗,一直为人们所传颂。为了中国人民的革命事业,夏明翰悲壮地牺牲了,时年仅28岁。在夏明翰就义前,国民党反动派对他进行了威逼利诱,然而,他毅然选择了牺牲。
教师引导:在革命时期,在生与死的选择面前,有人选择了苟且偷生,有人选择了壮烈牺牲。在和平的今天,有人选择了金钱、权力和物质享受,有人选择了事业、创造和努力奉献。为什么不同的人在面对同一问题时,作出的选择完全不同?如果是我们,我们该如何作出正确的价值选择呢?这节课,我们将共同探讨这一问题。
导入二
(多媒体课件展示)
情境一:2007年5月29日,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对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原局长郑筱萸案作出一审判决,以受贿罪判处郑筱萸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没收个人全部财产;以玩忽职守罪判处其有期徒刑7年,两罪并罚,决定执行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没收个人全部财产。自1997年6月至2006年12月,郑筱萸利用担任国家医药管理局局长、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局长、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局长的职务便利,接受请托,为8家制药企业在药品、医疗器械的审批等方面牟取利益,先后多次直接或通过其妻、子非法收受上述单位负责人给予的款物共计折合人民币649万余元。
情境二:任长霞同志生前是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中国十大女杰、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青年岗位能手、全国优秀人民警察。她自1983年加入公安队伍,作预审工作13年,在郑州公安系统、市政法战线及省预审岗位练兵大比武中均夺取过第一名,协助破获了大案要案1 072起,追捕犯罪嫌疑人950人。1998年被任命为郑州市公安局技侦支队队长后,她多次深入虎穴,化装侦察,亲自抓获了中原第一盗窃高档轿车主犯,先后打掉了7个涉黑团伙,抓获犯罪嫌疑人370多名,被誉为警界女神警。2001年,她调任登封市公安局局长,始终把人民群众的疾苦和安危放在心上,解决了十多年来的控申积案,共查结控申案件230多起。她带领全局民警共破获各种刑事案件2 870多起,抓获犯罪嫌疑人3 200余人,有力地维护了登封社会治安和稳定的政治大局。2004年4月14日晚8时40分,她在侦破“1·30”案件中途经郑少高速公路发生车祸,因受重伤随即被送往郑州市中心医院抢救,经过4个小时紧急抢救,终因伤势过重,不幸因公殉职。
问题探究:对比两组镜头,请同学们思考为什么同为国家工作人员的郑筱萸和任长霞的人生道路截然不同呢?从中我们能得出什么启示?
教师指导学生结合上一节课所学知识进行讨论,学生认真思考,积极讨论,踊跃发言。学生:因为他们的价值观不同,在人生道路上作出了不同的价值选择。虽然同为国家工作人员,但郑筱萸利用国家工作人员身份的便利,为个人牟取私利,不惜牺牲他人、集体和国家的利益,而任长霞则是牢记自己作为国家工作人员的责任,时时刻刻想到人民的利益。他们对“国家工作人员”这一身份的认识不同,作出的人生选择不同。
教师引导:从上面两组镜头的对比中我们认识到,是否拥有正确的价值观,能否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对于我们是否拥有绚丽的人生具有重要的影响。所以,我们青年
专心
爱心
用心 学生有必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在人生道路上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那么,什么是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什么样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才是正确的呢?它们的衡量标准是什么?
推进新课
一、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板书:1.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内涵 问题探究:(多媒体课件展示)
请同学们比较A组和B组的判断,谈谈两组判断的区别。A组 ①田野上的花儿开了 ②山上的果树挂满了果实 B组 ①这些花儿很漂亮 ②这些水果真香甜 学生回答略。
教师:回答得很好。A组中“花儿开了”“果树挂满了果实”是对田野上的花和山上果树客观现状的判断;B组中“很漂亮”“真香甜”分别满足了主体在色和味上的需要,是哲学价值判断。
(师生互动,得出概念)
事实判断的基本含义:人们对事物的客观状况及其本质属性、发展规律作出判断,我们称之为事实判断。
价值判断的基本含义:人们对事物能否满足主体的需要以及满足的程度作出判断,就称为价值判断。
人们从事各种实践活动,同各种事物打交道,要不断进行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在价值判断的基础上进一步作出的选择,就称为价值选择。
板书:2.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必须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问题情境
(多媒体课件展示)
中国共产党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实行不同的土地政策,如: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打土豪、分田地;国共十年对峙时期,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和债务;抗战时期,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解放战争时期,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按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过渡时期,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改革开放以来,在土地公有制的基础上,把土地承包给各家各户使用,实行分户经营,自负盈亏。农民对土地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农民生产的东西,“保证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
问题探究:中国共产党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实行不同的土地政策的依据是什么?不同时期的土地政策都起到了预期的效果说明了什么问题?
(学生回顾历史,分析讨论)学生:中国共产党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实行不同的土地政策的依据是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不同时期的土地政策都起到了预期的效果说明了不同时期的土地政策是正确的,是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
教师:很好。不同时期的不同土地政策不是凭空产生的,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是社会实践的产物。我党根据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作出了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实现了预期的目标。说明了人们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是否正确取决于人们的认识是否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得出结论: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就必须坚持真理,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走历史的必由之路。
板书:3.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社会历史性
专心
爱心
用心 问题情境
(多媒体课件展示)
马永顺,原黑龙江省伊春市铁力林业局工人。50年前,他是全国著名的伐树英雄;50年后,他是闻名遐迩的植树模范。建国初期,作为伊春第一代林业工人,马永顺每年一个人完成6个人的采伐量,创造了手工伐木年产量1 200立方米的全国最高纪录。1959年全国群英会上,周总理告诉马永顺:“你们林业工人,不但要多生产木材,支援国家建设,还要多栽树,搞好绿化,实现青山常在,永续利用!”马永顺从此想着要把自己伐掉的36 500棵树木全部补上,几十年来植树不止,退休以后仍不停息,被群众誉为“当代活愚公”。1998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特授予马永顺“全球500佳”光荣称号。半个世纪以来,他的命运始终与大山紧紧连在一起。朱镕基总理评价他说:“你这一辈子干了两件好事:当国家建设需要木材的时候,你是砍树劳模;当国家需要保护生态环境的时候,你是栽树英雄,我们都要向你学习。”
问题探究:请同学们思考讨论马永顺从伐木英雄转变为植树英雄说明了什么哲学道理? 学生认真思考,积极讨论并回答问题。
学生:马永顺从伐木英雄转变为植树英雄说明时代在变化,人的观念也应发生变化,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而变化。
教师总结: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社会历史性,随着时空的推移和条件的改变,一定事物的价值以及人们关于它的价值观念也会发生变化。因此,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会因时间、地点和条件的变化而不同。
自主学习: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100页第二段,分析思考“把握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社会历史性的意义”。
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教材相关内容,教师总结。把握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社会历史性的意义:一是有助于我们正确评价历史和现实中的各种价值观念,防止简单化和片面化倾向;二是有助于我们的价值观念与时俱进,从而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进行正确的价值选择。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社会历史性,是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的具体情形。
二、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
板书:1.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主体性 板书:(1)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具有阶级性 问题情境
(多媒体课件展示)
“桑条无叶土生烟,箫管迎龙水庙前。朱门几处耽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 问题探究:在这首诗中,农民的价值选择是什么?地主的价值选择是什么?为什么同时同地的人会有不同的价值选择? 学生讨论,代表发言略。教师总结:农民的价值选择是希望尽快下雨以缓解旱情;而地主们却害怕下雨管弦不好用耽误了他们听歌看舞的享乐。造成他们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不同的主要原因是社会地位的不同和各自需要的差异。
这说明人的社会地位不同,需要不同,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也就不同。正如马克思所说:“忧心忡忡的穷人甚至对最美丽的景色都没有什么感受;贩卖矿物的商人只看到矿物的商业价值,而看不到矿物的美和特征,他没有矿物学的感觉。”在阶级社会中,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阶级性。不同的阶级,价值观不同。
板书:(2)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因人而异 问题情境
专心
爱心
用心(多媒体课件展示)
四“伯乐”相马
问题探究:面对同样的一匹马,四“伯乐”的评价不同说明了什么道理? 学生讨论,积极回答。
学生:说明了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往往有不同的认识和评价。教师进一步设问:为什么他们对同一事物的评价不同? 学生:因为他们作出判断和评价的角度不一样。
教师总结:很好。人们认识事物的角度不同,对其价值的评价也会不同,正如“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面对同一问题,人们的不同行为体现出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差异,也就产生了不同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冲突。
板书:(3)立场不同,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就不同 问题情境
(多媒体课件展示)
问题探究:右边这幅漫画体现了什么道理?
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对于这幅漫画我们可以从不同角度得出不同的启示。其中,一条非常重要的启示是:人站在不同的立场上,就会有不同的价值观,就会作出不同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主体性,受人的社会地位、个人需要、认识事物的角度和立场的影响。
既然人的社会地位、个人需要、认识事物的角度和立场影响着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那么,我们就应该明确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标准是什么,分辨出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应该怎么做、不应该怎么做。
板书:2.人民群众的利益是最高价值标准 问题情境
(多媒体课件展示)
2007年10月4日《楚天都市报》报道:在全国严查公款修建豪华办公楼之际,武汉市委办公大楼,因多年简朴风格,被央视《新闻调查》树为正面典型。
据了解,武汉市委办公大楼建成于1952年,设计年限50年,现在已超龄服役5年。武
专心
爱心
用心 汉市委曾三次进行维修以保证房屋安全。这座包括地下层在内的五层楼建筑,外墙面多处已现斑驳。大楼内人均办公面积约9平方米。纪委、政法委的部分处室,被安排在地下室办公。
这一新闻经网上转载后,网友纷纷表扬武汉市委,认为办公楼的简朴在豪华风中独树一帜,体现了简朴的民生理念。
问题探究:请同学们对比上述两则材料,谈谈你的看法。学生讨论,积极回答。学生:“面子工程”讽刺了部分地方政府,不顾民生问题,追求华而不实的形象工程,既损坏了政府形象,又损害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武汉市委艰苦朴素的精神是值得敬佩的,体现武汉市委贯彻落实“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艰苦奋斗、执政为民的崇高精神。
教师总结:通过两则材料的对比讨论,我们认识到想事情、做工作,想得对不对,做得好不好,要有一个根本的衡量尺度,这就是: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我们要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把献身人民的事业、维护人民的利益作为自己最高的价值追求。
得出结论: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要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
板书:3.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他人利益、集体利益的关系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102页探究活动内容,思考所提问题,并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讨论。
问题探究:当个人利益、局部利益与广大人民的利益发生冲突时,应该怎么做?我们应该怎样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他人利益、集体利益的关系?
学生自主阅读,合作探究,互相讨论略。教师总结:(1)必须首先考虑并满足最大多数人的利益要求。因为最大多数人的利益是最紧要和最具有决定性的因素。
(2)当个人的利益同人民群众的利益发生冲突时,要自觉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进行选择。
(3)当个人的利益与他人利益发生冲突时,要善于从不同角度思考利益,理解和尊重他人的正当选择。
(4)当个人的利益与社会、集体和他人没有冲突时,要把个人、集体、社会三者的统一作为自己选择的标准,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衡取其轻。
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重点学习了如何正确进行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知道了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社会历史性和主体性特征,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必须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正确认识和处理个人利益与社会、集体利益的关系。
板书设计
专心
爱心
用心
课后作业
一、单项选择题
1.桑条无叶土生烟,箫管迎龙水庙前。朱门几处耽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由此可以看出()
A.在不同的自然条件下,景色是不同的
B.社会地位不同,需要不同,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也就不同 C.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社会历史性
D.生活水平和生活方式不同,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相同
2.把握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社会历史性有重大的意义,表现在()
①有助于我们正确评价历史和现实中的各种价值观念 ②有助于我们的价值观念与时俱进,从而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进行正确的价值选择 ③为我们提供一把解决一切价值取向的“万能钥匙” ④有助于防止在价值判断的价值评价中出现简单化和片面化倾向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3.影响人们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因素有()
①社会地位和个人需要 ②认识事物的角度 ③所处的立场 ④个人的社会实践经验 A.① B.①②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4.作出正确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必须具备的条件有()
①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②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 ③把献身人民的事业、维护人民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追求 ④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关系,自觉把最大多数人的利益放在首位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二、非选择题
5.“人民,只有人民,才是我们工作价值的最高裁决者。”“相信谁、依靠谁、为了谁,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区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
根据上述论述,分析说明我们应该怎样进行正确的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参考答案:1.B 2.B 3.D 4.D 5.(1)我们想事情、做工作,要把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作为根本的衡量尺度。人民,只有人民,才是我们工作价值的最高裁决者。
(2)要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把献身人民事业、维护人民的利益作为自己最高的价值追求。
(3)最大多数人的利益是最重要和最具有决定性的因素,维护人民的利益最重要的是
专心
爱心
用心 必须首先考虑并满足最大多数人的利益要求。要理解和尊重他人的正当选择,把个人、集体、社会三者的统一作为自己选择的标准。
专心
第11课 寻觅社会的真谛教案(新人教必修4) 篇4
一、学习探究
1.窦娥血溅白练、六月飞雪、三年亢旱的意愿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可能实现的,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怎样认识窦娥发的三桩誓愿呢? 浪漫主义的手法的运用,窦娥发出三愿前,依次讲出三句话:“若是我窦娥委实冤枉”,“若窦娥委实冤枉”,“我窦娥死的委实冤枉”。剧作家通过这多次的重复,重在说明:由于政治的黑暗,吏治的腐败,才使得孤苦无告的窦娥惨遭杀戮,蒙此奇冤。所以她受刑前发的三愿——血溅白练、六月飞雪、大旱三年,这些现实生活中不可能发生的事情,才能一桩桩都应验,真个是,连“皇天也肯从人愿”。可见,“冤”“怨”二字是贯穿始终的。剧作家这种浪漫主义手法的运用,由于是根植于现实生活的土壤之中,因而观众不仅不感到荒谬怪诞,相反,倒因此更加深切同情窦娥的悲惨遭际,深切痛恨封建法制的腐朽乖谬和奸民恶吏的滔天罪行。激起观众对剧中人物事件强烈的爱和憎,正是悲剧所要达到的戏剧效果。
这是窦娥对现实彻底绝望而表现出来的更坚定的反抗她相信自己的冤枉得到昭雪,恶势力得到惩办;同时也表现出了作者以及百姓的一种美好愿望。而血溅白练、六月飞雪两桩誓愿即时应验,是为了突出窦娥的冤,突出窦娥品格的高洁,从而增强作品对黑暗社会的批判力。
2.窦娥与现实生活有哪些矛盾冲突?这些矛盾冲突表现了什么? 窦娥与现实生活的矛盾冲突有:①张驴儿自己误把父亲毒死,却诬陷清白的窦娥;②窦娥本想依靠衙门洗清自己的冤枉,却反而被判以死罪;③窦娥渴望清清白白地活着,却怕连累婆婆,自己心甘情愿担当死罪。
矛盾冲突的第①点,反映当时社会上强欺弱、恶欺善的现实;第②点,反映了当时吏治的黑暗,官吏的昏聩,贪赃枉法;第③点,表现了窦娥的孝顺和善良。
3.窦娥如果不怕连累婆婆,冤案还会不会发生? 如果窦娥不怕连累婆婆,婆婆也会被屈打成招,到那时,杀头的虽不是窦娥,却会是其婆婆,仍旧是一件大冤案。卑弱而善良的老百姓只能以牺牲自己来救助无辜的他人,是无法阻止冤案的发生的,因为制造冤案的是当时社会上强大的黑暗势力和官吏的贪赃枉法,腐朽昏聩。
4.窦娥与哈姆雷特
关汉卿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作家之一,是中国戏曲的奠基人,在世界文学史中被誉为“中国的莎士比亚”,因此关、莎二人的戏剧作品常被用于比较研究。窦娥与哈姆雷特,这两个著名的悲剧形象分别诞生于13世纪的中国和17世纪初的欧洲,在反封建的斗争精神方面存在着一些共性,但二者又有很大不同,请简要分析。
窦娥是被昏官屈判死罪的,她在【滚绣球】一曲中指责天地鬼神,发下三大奇愿,要感天动地来显示冤情。窦娥对神权的大胆谴责,实质上是对封建统治的强烈控诉和根本否定。她那似岩浆迸射如山洪决堤般的愤激之词,反映了女主人公的觉醒意识和反抗精神,也折射出当时广大人民的反抗精神。
哈姆雷特是丹麦王子。他的叔父克劳迪斯毒死了他的父亲,篡夺了王位。老国王的鬼魂显现,把自己被害的经过,告诉儿子哈姆雷特,要他报仇。他弄清真相后,决心杀死奸王,但又顾虑重重。就在下决心动手时,不幸错杀了恋人的父亲。奸王把他送往英国,在去英国途中他逃回丹麦,在一场由克劳迪斯安排的比剑中死去。他在临死前总算刺死了克劳迪斯,但他改变现实的重大理想并未实现。
哈姆雷特的主要对手是克劳迪斯,克劳迪斯身上集中了封建、资本主义社会的许多恶德。从这一点看,窦娥与哈姆雷特悲剧的根源都在社会。
但窦娥的命运从一开始就不能选择,哈姆雷特则不同。他是个有理想、好思索的人文主义者,因苦苦思考“生存还是毁灭”这个问题而迟迟不能采取积极行动,最后只能凭一时冲动,抱着宿命论观点行动起来,以至于最终和所爱的、所恨的人同归于尽。他的悲剧不仅仅在社会,还在人性本身。
5.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结合
关汉卿“不是爬行的现实主义者,而是有思想、有理想的现实主义者”。他为了抒发被压迫妇女感天动地的冤屈,表现被压迫人民宁死不屈的性格和有冤必伸的理想,按照自己对元代的深刻认识和窦娥性格发展的必然趋势,运用浪漫主义的手法,让窦娥临死前发出气壮山河的三桩誓愿,即六月飞雪、血飞白练、三年大旱,这虽然是现实生活中不可能存在的,幻想产物,但却反映了人民群众伸冤复仇的愿望,和真理不可战胜的力量。三桩誓愿的实现,不是上天对窦娥的怜悯,而是人民力量的取大胜利。通过这三桩震撼人心的誓愿,人们心中怒火为之燃烧,精神为之振奋,斗志为之昂扬。最后,“天从人愿”的安排,预示窦婚后斗争的胜利,而且是冤气大清,正义大伸,人心大快,而且告诉人们,不是封建主义的天地神权主宰着人民的命运,而是人民不可屈服的斗争精神,支配天地的意志。最后窦娥发出三桩誓愿,这是作者一种大胆的艺术处理,其精神是浪漫主义的。这大有利于昭示这出悲剧深刻的思想内容,传达了作者对黑暗现实的强烈不满和反抗精神。剧终时窦天章的出现,窦天章对案情的重新审理,表现了作者对窦娥的深切同情,也体现了古代人民善恶有报的良好愿望。这一浪漫主义的手法,表现下层群众惩恶扬善的心理,在一定程度上,给人们以精神的安慰,反映了人民群众报仇雪恨的决心。
二、素材挖掘
1.“血溅白练”“六月飞雪”“亢旱三年”,三桩誓愿,感动了天地,一一应验。窦娥死去了,但给人留下了一个勤劳善良、坚强不屈、富于反抗精神的感人形象,也给人间留下了一曲对黑暗社会以死抗争的回肠荡气的悲壮歌曲。她是一个硬骨头,不屈服于任何恶势力。她敢于痛骂代表至高无上权力的天地鬼神:“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她以及广大的人民,被压抑在深心的反抗怒火,终于像火山一样迸射出万丈火焰,照亮一切黑暗,烧毁一切不平。
2.在那个“学而优则仕”的封建时代,关汉卿“不屑仕进”,而是生活在底层人民中间,用自己的笔,强烈地控诉封建统治的黑暗与腐败,表现了古代人民特别是青年妇女的苦难遭遇和反抗斗争,体现了一个知识分子的良知和社会责任感。他描写了一批普通妇女的悲惨遭遇,刻画了她们正直、善良、聪明、机智的性格,同时又赞美了她们强烈的反抗意志,歌颂了她们敢于同黑暗势力展开搏斗、至死不屈的英勇行为,在那个特定的历史时代,奏出了鼓舞人民斗争的主旋律。3.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匾、炒不爆、响珰珰一粒铜豌豆,恁子弟每谁教你钻入他锄不断、斫不下、解不开、顿不脱、慢腾腾千层锦套头?我玩的是梁园月,饮的是东京酒,赏的是洛阳花,攀的是章台柳。我也会围棋、会蹴趜、会打围、会插科、会歌舞、会吹弹、会咽作、会吟诗、会双陆。你便是落了我牙、歪了我嘴、瘸了我腿、折了我手,天赐与我这几般儿歹徒症候。尚兀自不肯休。则除是阎王亲自唤,神鬼自来勾,三魂归地府,七魂丧冥幽。天哪,那其间才不向烟花路儿上走。(关汉卿《南吕一枝花不伏老》)
这一曲牌用第一人称袒露胸怀的方式,塑造了元代社会特有的书会才人,主张追求个性自由、张扬自我的形象,表现了不畏重压,不甘屈辱的铮铮硬骨和不肯虚度年华、坚持施展才艺的顽强精神。语言泼辣,大量运用排比,随心所欲的加入衬字,形成一种活泼奔放的气势。
三、素材储备
1.关汉卿经典名言
总有相思泪痕,索把拳头温。—— 关汉卿 有日月朝暮悬,有鬼神掌着生死权 —— 关汉卿 着意栽花花不发,无意插柳柳成阴。—— 关汉卿
得放手时须放手,可饶人处且饶人。—— 关汉卿
不信好人言,必有栖惶事。—— 关汉卿
儿孙自有儿孙福,莫为儿孙作远忧。—— 关汉卿
花有重开的,人无再少年。—— 关汉卿
2.有关抗争的名言 勇者处处是家乡(奥维德)
失去勇气的人,生命已死了一半(英国)丧失勇气无异丧失了一切(西班牙)
勇气是上天的羽翼,怯懦却引人下地狱(希腊)命运是宠爱勇士的(英国)
我们的勇气就是我们最好的上帝(约·弗莱彻)有了勇气便能粉碎厄运(塞万提斯)连上帝也会去帮助诚实而勇敢的人(米南德)大路不走草成窝,胸膛不挺背会驼
你在患难之日若胆怯,你的力量就微小〈圣经〉
要想办成事,就得丢开胆怯,谁畏于启口请教,谁就得不到指教(罗·赫里克)谁战战兢兢地提出请求,谁就一定遭到拒绝(塞内加)世上还不曾长出过能治疗怯懦的药草(史文朋)胆怯之心随着时间的消失而消失(埃斯库罗斯 3.元曲赏析精选
山坡羊·潼关怀古
张养浩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卖花声·怀古 张可久
美人自刎乌江岸,战火曾烧赤壁山,将军空老玉门关。伤心秦汉,生民涂炭,读书人一声长叹。鉴赏:张养浩晚年在陕西赈济饥民时,写了九首怀古曲。这是最有名的一首。起句气势飞动。作者纵笔酣写山川的壮美,赋予它以强烈的感情。沉郁的声调,产生闷雷滚动般的效果,使人心灵震撼。“望西都,意踌躇”。作者登高伫望,思古之情油然而起。“伤心秦汉经行处”两句,诗人感到,历史在他面前一页页地翻开,无情地宣示王朝更替不可避免的现实。“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这八个字,鞭辟入里,精警异常,恰如黄钟大吕,振聋发聩,使全曲闪烁着耀眼的思想光辉。《卖花声·怀古》是一支咏史之曲,抒发了连年战争造成“生民涂炭”的悲剧情感。张可久在此作中对于项羽、孔明、周瑜和曹操,以及立了安定西域功勋的班超,一概加以否定。因为历史上的战争,归根结底是“英雄”们争夺天下或建功立业的手段,而战火给人民带来的只有灾难,表达了对人民的深厚同情,这在民族战争频仍的元朝社会,还是有它具体的针对性和一定积极意义的,也反映了作者的民族思想。
4.谒 关 汉 卿 墓
上学的时候,从历史和语文课本中知道关汉卿是大都人。爱逛庙看墓的我,对这位戏剧天才,一直仰慕得很,老想在他的故乡找点和他有瓜葛的东西。可结果却沮丧至极,在他生活和成名的北京城里,已经没了他的痕迹。说来也是,一朝天子一朝臣,京城的权贵们犹如走马灯,换了一茬又一茬,关汉卿今天是大剧作家不假,在当时可只是个“浪荡文人”,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槌不扁、炒不爆、响当当一粒铜豌豆”,常年和地位低下的戏子们在一起厮混。在弯弓射雕不重视文治的蒙元时期,在权力至上的京城,关汉卿能留下大名已经很不错,哪里还能留得下什么遗迹?偶然的机缘,发现了关汉卿墓的相关信息,于是,乘五一假期,发了回思古之幽情,去拜谒了一番,算是了却心愿一桩。
关汉卿墓位于安国市南15公里处的伍仁村。伍仁村离北京200多公里,是关汉卿的家乡,他从这里走进大都并一举成名,故去后落叶归根,魂归故里,埋葬在老家。
要说这伍仁村的名字,已有近2000年的历史,这资格,搁在中国村庄历史PK榜中,不敢说数一数二,至少也名列前茅。附设在安国市药王庙里的关汉卿纪念馆中,收藏有一件据说为关氏题写的蒲阴城门石额,上书“蒲水威观”四个大字。这块石额就出土在伍仁村,这也成了当年专家们论证关汉卿是伍仁村人的最有力的证据。再一个证据,就是关汉卿墓了。
关汉卿墓在村子的东北边,四周是绿幽幽的麦田,冬小麦刚抽穗,油汪汪,亮晶晶,在食品价格狂飙的今天,看起来是那么可爱。麦田中间是一个高约两尺的矩形土台,土台后面有一长圆形土丘,这就是关氏的墓冢。坟丘周长有二十余步,高约五尺,馒头顶,上面野草青青,夏虫唧唧。土台四周植有碗口粗细的侧柏七株,上承先人,下荫后世,在遍植杨槐的冀中大地,显得格外难得。墓前有1986年立的墓碑一通,由当地书法家黄绮书写,惜已被人涂抹过度,字迹开始模糊,辨认已极不易。墓左前侧有河北省文物局立“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石碑”一座,现在基座与碑身已经分离,坐在碑座上,脚放在倒地的碑身上,正好可以歇脚。元朝废科举,砸了读书人的饭碗,关氏入仕无门,身前不得志,身后亦寂寞。大五一的,除了我,再没有游人造访。他的后世老乡——伍仁村的村民们,一边诧异地问我一个大土堆有啥子看头,一边热情地给我指路。这正如关汉卿在元朝的地位:一边是人人都认为他是个成天不务正业专写淫词艳曲的人能有啥子出息,一边是人人都爱看他的《窦娥冤》与《单刀会》,典型的“得了便宜卖乖”。
伍仁村的村民淳朴厚道,慎终追远。别的地方富裕后,纷纷集资修建寺庙宗祠,这里的人们却集资修建了本村的烈士纪念碑,纪念抗战中殉国的本村战士。这种民间建造的烈士纪念碑,在中国不能说没有,但并不多见。丹书“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的纪念碑就在关汉卿墓西南方200多米的地方,簇新的白色碑体与荒凉的关墓形成鲜明对照,这也算是另类的“厚今薄古”吧。
按理说,十年浩劫过去了,关墓应该保护的更好才是。可那块刚立了20年的黑色墓碑,竟划满了白色划痕,碑背的《立碑记》基本已无法辨认,碑面的大字也已班驳不堪。那块文物保护单位的石碑也已仆地。坟丘前面积不大的高台上也已被村人种上了棉花。墓西侧的柏树也被生生地砍下一根主枝。来这里的人并不多,伍仁村的人又如此厚道,一次次“到此一游”还是让关汉卿墓的现状不容乐观。由此看来,我们不能把对文物的破坏完全归结于那场浩劫,没有“厚古”的态度,没有对文物发自内心的感情,没有对关汉卿的尊重甚至敬畏,即使没有大规模的天灾人祸,文物也会在积少成多的磨损中耗尽生命的。
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年代里,我们对关汉卿推崇备至。因为他的《窦娥冤》是控诉封建社会黑暗,歌颂劳动人民伟大的力作。不只是窦娥,关汉卿是全才的戏剧家,是多面手,“会围棋、会蹴踘、会打围、会插科、会歌舞、会吹弹、会咽作、会吟诗、会双陆”。在他笔下,无论是帝王将相、才子佳人,还是市井俚俗之事,都是那么贴切,那么经典。举个不太恰当的例子,关汉卿的戏剧创作有点像冯小刚拍电影,处处能来,处处是行家。曹雪芹是伟大的艺术家,他创作了《红楼梦》这部百科全书式的经典之作,如果天假以年,让曹先生再创作一部小说,那他创作出来的也可能是《蓝楼梦》、《绿楼梦》之类的作品,经典则经典矣,风格估计和《红楼梦》不会相去太远。关汉卿则不然,他可以创造出与《窦娥冤》品位迥异的作品。这就是关汉卿,在大都娱乐圈里摸爬滚打,练就十八班武艺的关汉卿。关汉卿的这种多面手创作风格,除和他个人丰富的阅历有关外,还与元朝实行的文化包容政策有关。蒙古皇帝不善文治,却也没兴趣去干涉文人的那些破事儿,文化管制非常宽松,不像后来的朱元璋和康、雍、乾等几位,那么爱和文人较真儿。元朝人还没有像明清那样避关锁国,跟西域,跟西欧都有往来,各种宗教、各种思想在这里流行,各种肤色的人在这里出没。在大都这座历史大舞台上,才子关汉卿充分汲取营养,融会贯通之后,以一发而不可收的气势将自己的才艺竟情地展现出来。
第11课 寻觅社会的真谛教案(新人教必修4) 篇5
第一段交待事件的起因:“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所以郑国被晋、秦两国围攻,而且已是兵临城下。“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第二段第一句话写佚之狐向郑伯推荐烛之武能解决“国危矣”的难题。郑伯听取了佚之狐的建议。请烛之武出使秦,但开始时烛之武并没有接受,他推辞的原因是“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其中有不平之气。面对这种情况,郑伯先做自我批评,“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同时给烛之武讲明利害冲突“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所以烛之武“许之”。第二段写烛之武临危受命。
第三段是本文的重点,写烛之武说退秦师。“夜缒而出”说明郑国处境的危险。烛之武说秦伯可以分为五层。第一层是见到秦伯,烛之武说:“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烛之武作为郑国的子民,先讲自己国家的处境“既知亡矣”,隐含意思是说郑国亡国是既定的事实,所以可以不用考虑郑国的利益,但郑国的土地最后被哪国得到是个未知数。这也是秦伯帮晋侯的根本原因。所以烛之武抓住问题的本质,从这点做文章,“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这句话秦伯听完很高兴,因为秦伯知道烛之武是站在秦国的立场为秦国出谋划策,当然愿意听听烛之武的意见。第二层从“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烛之武指出灭了郑国只会给晋国带来好处,秦国一点利没得到。因为郑国和晋国是邻国,却和秦国相隔太远,其隐含意思是说秦伯您真是大好人,灭掉郑国,晋国土地增加,您一点好处没得,您还帮晋国,您真是无私啊。所以这句话动摇了晋秦联盟的基础。此时烛之武又不失时机地为秦伯提供如果不灭郑国,秦国会得到的好处“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这是本段的第三层。此时秦伯应该知道利弊轻重,所以烛之武联系秦晋两国交往的历史,瓦解秦晋联盟。因为晋国是个不守诺言的国家。“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就算在秦晋联盟之前,晋国如何为秦伯许诺,那都是不可信的。这是本段第四层。最后一层是“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这层是让秦伯退兵的根本原因。因为秦伯和晋国联盟目的是扩张土地,如果灭了郑国,不但秦国没有得到土地,反而使晋国的国力加强,晋国和秦国都处在争夺霸权之际,晋国和秦国又是邻国,如果晋国想侵占秦国,秦国不足以抗衡晋国,秦国会怎样呢。秦伯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这时郑国是不能被灭的。所以“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烛之武劝说成功,不但说退秦伯,还得到秦国的保护。
第11课 寻觅社会的真谛教案(新人教必修4) 篇6
练习题 1、2017 年8 月23 日,国务院发布《无证无照经营查处办法》,自2017 年10 月1 日起施行,《办法》共十九条,主要调整了无证无照经营的查处范围,明确了部门监管职责,是转变监管理念加强事中事后监管、保障“先照后证”改革顺利实施的重要举措,有利于提高监管效率,促进创业创新。可见,《办法》的出台和实施表明()①杜会意识的变化决定社会存在的变化 ②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推动作用 ③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④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老百姓关系什么、期盼什么,改革就要抓住什么,推进什么,通过改革给人民群众带来更多获得感”,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高大上”的顶层设计,对接的是沉甸甸的民意。对上述改革认识正确的有()
①对接社会存在树立了正确的价值观 ②坚持辩证否定观,创新了生产方式 ③坚持了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④尊重了民意在政策制定中的决定性作用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3、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纪检监察领域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2016年11月7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在北京市、山西省、浙江省开展国家监察体制改革试点方案》,部署在3省市设立各级监察委员会,试点国家监察体制改革。该项改革试点的哲学依据是()
①实践基础上的制度创新是社会变革的先导 ②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都是靠改革来实现的 ③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状况 ④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而发生变化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4、党的十八大以来,“简政放权”始终是改革发展的一大任务,也是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优势的内在要求。由此可见()A.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B.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C.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发展
D.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5、建筑行业出现了一种装配式建筑,它不像传统施工那样,将钢筋、混凝土等建筑材料运至施工现场进行浇筑,而是把墙板、阳台、楼梯等部件在工厂预先生产好,再运到工地简单地组合、安装,其质量和效率大为提高,还有利于节能降耗,但因技术和成本问题,目前在我国推广并不顺利。对此认识正确的是()①新兴的装配式建筑具有传统建筑无可比拟的优越性 ②装配式建筑无法超越技术上更加成熟完善的传统建筑 ③人们对装配式建筑的认识和接受需要经历一个过程 ④只有符合客观规律的建筑技术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6、有分析人士认为:“对于一个对自有住房有着长期偏好的国家而言,租购同权正在调整的,不仅仅是住房制度、居住权利,更有全社会的理念。”下列最符合这一论述的唯物史观道理是()
A.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就能促进社会的发展 B.创新推动社会制度的变革和人类思维的发展
C.社会意识会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而变化 D.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7、习近平强调,广大党员干部切实做到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应,要重视调查研究,坚持眼睛向下、脚步向下,了解基层群众所思、所想、所盼,使改革更接地气。这表明 ①党是领导一切的,要确保党始终总揽全局、协调各方 ②党要坚持人民为中心,厚植党执政的群众基础
③党要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贯彻群众路线 ④树立求真务实的态度是党的工作原则和宗旨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8、如今,随着农村改革、美丽乡村建设等深入推进,部分农村“带头人”正由“威望型”向“能人型”转变:在黑龙江省绥化市及下辖市县,当地农村近年间涌现出一批懂市场、会经营、敢闯敢干的“能人型”村支书.使当地农村面貌和村级活力大大提升。上述材料说明()①实践基础上的制度创新是社会变革的先导 ②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 ③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的根本动力
④正确的社会意识推动了社会实践的发展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9、李克强总理在达沃斯论坛上指出,单靠量化宽松政策难以解决制约增长的结构性障碍。且可能带来负外部效应,着眼点还要放在做强实休经济上。“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双创)是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是推动发展的强大动力。下列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有 ①做强实体经济是基于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是人类社会存在与发展的基础 ②“双创”有利于促进收入分配模式的创新。推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适应 ③单靠量化宽松政策可能带来负外部效应,表明价值判断具有主体差异性 ④“双创”有助于解决我国当前社会基本矛盾,助力非对抗性矛盾的解决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0、当前,我国总体上实现小康,人民对物质文化社会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已成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约因素。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说明()①上层建筑应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状况 ②党完成了认识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任务 ③任何社会意识的产生都有其物质原因 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呈现出阶段性特征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1、按照党的十九大部署,我国将持续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军事制度,永葆人民军队性质、宗旨、本色。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有利于()①促进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状况
②调整现有的生产关系以适应生产力水平③坚持群众观点,建设创新型人民军队
④发挥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决定作用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2、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成立满1000天,已召开27次会议,审议了162份文件,“老百姓关系什么、期盼什么,改革就要抓住什么,推进什么,通过改革给人民群众带来更多获得感。”深改组“高大上”的顶层设计,对接的是沉甸甸的民意。对上述改革认识正确的有()
①对接社会存在树立了正确的价值观 ②坚持辩证否定观,创新了生产方式 ③坚持了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④尊重了民意在政策制定中的决定性作用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3、香港回归20年的实践证明:以基本法为基础的“一国两制”,是一项伟大的制度创新,它既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和领土完整,也充分照顾香港的特殊情况和港人利益,并有力地促进了香港的繁荣稳定。这表明()①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就能推动社会进步 ②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推动社会制度创新 ③先进的社会意识能正确预见社会发展趋势
④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社会存在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4、新一轮农村改革,坚决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将承包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离”正式提上农村土地制度和产权改革层面,通过制度创新推动农业发展方式根本转变,再一次推动农村生产力大释放,从而确保改革红利最大释放并用之于民。从哲学角度看,这表明()
①改革是任何社会解决基本矛盾的必然选择 ②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的生产关系推动生产力发展 ③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状况
④我国现阶段的农村体制变革是人民利益与社会规律性内在统一的要求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5、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2016年11月1日在北京会见了洪秀柱主席率领的中国国民党大陆访问团。习近平强调,民族复兴大势不可挡,两岸同胞都是民族复兴的参与者、获益者。只要国共两党胸怀民族复兴理想,广泛团结两岸同胞,就一定能维护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和台海和平稳定,开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更加光明的前景。这说明()①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 ②上层建筑应适合经济基础 ③意识活动引领社会进步 ④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6、根据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实际情况,2017年新通过的民法总则将诉讼时效从2年延长至3年,将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的年龄下限标准从十周岁调整为八周岁。这些调整有利于国家治理能力的进一步提高。材料表明()①通过改革调整生产关系可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②社会意识只有超前于社会存在才能引领社会发展 ③上层建筑要适应经济基础状况的变化而不断调整 ④社会意识内容的变化根源于社会生活实践的变化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17、有分析人士认为:“对于一个对自有住房有着长期偏好的国家而言,租购同权正在调整的,不仅仅是住房制度、居住权利,更有全社会的理念。”下列最符合这一论述的唯物史观道理是()
A.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就能促进社会的发展 B.创新推动社会制度的变革和人类思维的发展 C.社会意识会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而变化 D.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18、当前,我国总体上实现小康,人民对物质文化社会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已成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约因素。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说明()①任何社会意识的产生都有其物质原因 ②党完成了认识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任务 ③上层建筑应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状况 ④我国社会基本矛盾出现新的阶段性特征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9、劳动者最美,最美劳动者。每年的“五一”国际劳动节里,劳动者们接受赞美和致敬,体会着温暖和感动。从唯物史观看,赞美和致敬劳动者,是因为()①劳动者是一切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创造的源泉
②劳动者创造历史的作用,可以不受社会历史条件的限制 ③劳动者是创造历史的社会主体和真正英雄 ④劳动者的生产活动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0、各级领导干部要少讲“官话”“空话”,多用群众语言和群众交心交流,贴近群众的实际需要。要善于掌握和运用沟通的新手段和新技能与群众进行真切的情感交流,拉近与群众的距离,解决与群众利益相关的实际问题。这说明()①群众路线是党的根本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
②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党和国家最高的价值追求 ③群众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基本观点 ④人民群众是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力量源泉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①④ 21、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认为,人类历史的命运归根结底要以个别政治活动家(主要是立法者)的意志为转移。下列与其所属哲学派别相同的是()①大人物心理之动进稍易其轨而全部历史可以改观 ②历史的意义在于“超人”的诞生,“超人”具有“决定一切的力量” ③时势造英雄 ④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2、“民生在勤,勤则不匮。”习近平在多个场合强调要在全社会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大力宣传劳动模范和其他典型的先进事迹,引导广大人民群众树立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的理念。从哲学上看,强调劳模精神的重要性是基于()A.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B.劳动是人类特有的能力
C.社会意识是由社会存在决定的 D.劳动模范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23、专家指出,我国法律的制定或修改必须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符合我国国情和实际,要对经济社会生活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做出有针对性的规定。材料表明()
A.社会制度决定立法实践的变化 B.社会变革都是通过改革实现的 C.生产力水平决定生产关系状况 D.上层建筑要适应经济基础状况
24、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下列属于社会意识范畴的是()①民法总则 ②“十三五”发展规划 ③人口因素 ④地理环境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5、2017年8月23日,国务院发布《无证无照经营查处办法》,自2017年10月1日起施行,《办法》共十九条,主要调整了无证无照经营的查处范围,明确了部门监管职责,是转变监管理念加强事中事后监管、保障“先照后证”改革顺利实施的重要举措,有利于提高监管效率,促进创业创新。可见,《办法》的出台和实施表明()①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 ②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推动作用 ③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④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987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开始实施。时至今日,中国已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社会的经济运行和公民财产状况都发生了深刻变化。因此,制定一部适应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社会治理实践的要求的基础性、综合性的民事法典势在必行。
2017年3月l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经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审议通过。民法总则第一条开宗明义规定:“为了保护民事主体的合法权益,调整民事关系,维护社会和经济秩序,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根据宪法,制定本法。”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民事法典编纂的全过程,作为设计民事法典、倡导社会公德、弘扬传统美德、强化规则意识、增强道德约束、倡导契约精神,维护公序良俗的精神引领,使民事法典成为民事主体在从事民事活动时的内在戒律和外在约束。
2017年10月1日,《民法总则》正式施行。
(1)结合材料运用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关系的原理,说明我国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写入《民法总则》的理由。
(2)《民法总则》是民事的权利宣言,是指导我们生活的法律百科全书。请你为在校园宣传《民法总则》提出两条方法论建议。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接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地处赣南的某村是一个具有近千年历史的客家人村落,有保存完好的祠堂10余座、书院4座和连片明清古建筑,崇文重教、勤俭节约、自强拼搏、仁爱孝悌、邻里互助等淳厚乡风流传千年,忠厚传家、耕读传家的牌匾、雕刻随处可见,在良好文化的熏陶下该村名人辈出,是远近闻名的状元村。但上世纪九十年代年来,有的村民只想着挣钱,出现了婚丧嫁娶大操大办、赌博等不良习气,导致部分家庭由富返贫,家庭、邻里矛盾激化,新选举的村党支部、村委会痛定思痛,决定从培养文明村风入手开展工作,由村民大会推选德高望重的党员、干部、群众组成民情理事会,村委会和理事会依托祠堂、书院举办道德讲堂,宣讲祖辈先贤的事迹和优秀品质,开展好儿媳、好婆婆、好邻居明星评选活动,制定有关婚丧嫁娶、反对赌博陋习等的村规民约。如今,该村消灭了不良陋习,家庭和谐、邻里和睦,干群关系融洽,被评为江西省首批“最美乡村”。完好的传统建筑、文明的乡风吸引各地游客,每年都有数万人来村旅游,带动餐饮、宾馆等服务业发展,扩大了脐橙、茶叶等销售。目前,该村年人均收入5万多元,成为远近闻名的富裕村、文明村。
结合材料,运用社会意识的有关知识说明文明对农村发展的作用。
28、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紧密结合新的时代特点和实践要求,以全新的视野,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系统回答了嘶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重大时代课题,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全党党员要伴随着“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用新的科学理论武装头脑,指导新的实践。学以致用、知行合一,把自己的职责同实现两个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欠复兴结合起来,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群众高兴不高兴、满意不满意、答应不答应作为检验标准,聚焦中心任务,守住职责定位,以更加坚定的信念和无私无畏的勇气,当好政治生态“护林员”,用担当诠释对党和人民的忠诚。
运用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原理,对材料关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论述进行分析。
29、大数据时代,你的指尖每敲击一下键盘,就自动上传为互联网海量数据的一部分……这段广告语真实地记录着时代:借助互联网,不同的群体创造着海量的内容要素和符号体系,形成丰富的文化圈层。但这过程中也容易带来内容的野蛮生长和情绪的无节制宣泄。呵护良性的公共空间,需要我们每一个人的价值坚守。结合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有同学认为:“在我国,价值判断与选择因人而异,要形成社会普遍认可的正确价值取向是不现实的。”请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对此加以评析。
3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辉煌中国,辉煌成就。电视纪录片《辉煌中国》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为脉络,全面反映各族人民在砥砺备进中创造的辉煌成就。材料:
《辉煌中国》8个摄制组走遍全国31个省市区,拍摄了近3200个小时的紀实和航拍素材,记录下众多珍贵的瞬间。在创作上,该片采用“内容众筹”的创新方式,由百姓自己讲述精彩“中国故事”,众筹案例线索、照片、短视频等逾万条。该片播出后,掀起全民参与、全民接力的“讲辉煌”、“赞辉煌”的互动传播,网络诗友的《西江月》《菩萨蛮》等作品迅速流传开来。
结合材料,运用社会历史主体的知识分析电视纪录片《辉煌中国》的创作和传播过程。
2017-2018学高二政治必修四第十一课《寻觅社会的真谛》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
1、【答案】C
2、【答案】B
3、【答案】D
4、【答案】D
5、【答案】B
6、【答案】C
7、【答案】C
8、【答案】B
9、【答案】B
10、【答案】D
11、【答案】B
12、【答案】B
13、【答案】D
14、【答案】D
15、【答案】B
16、【答案】D
17、【答案】C
18、【答案】B
19、【答案】D 20、【答案】A
21、【答案】A22、【答案】A
23、【答案】D
24、【答案】A
25、【答案】C
二、非选择题
26、【答案】(1)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而变化发展,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推动作用。②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写入民法总则,是由我国社会主义国家牲质决定的;用来引领民事关系的协调和解决,是我国社会经济、民事关系的发展的客观要求;必将推动国家和社会治理的良性发展。
(2)尊重学生认知规律,编成课本剧,通过生动的演出让同学们了解《民法总则》;把理论宣传与学生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邀请法律专家解读《民法总则》,增强学生的法治意识:(言之有理皆可得分。但必须是符合题意的方法论。)
27、【答案】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重要影响,先进的社会意识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乡风文明是农村发展的重要内容,通过建设文明乡风,提升村民的文明素养;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增加村民收入,实现村民生活富裕;提高农村社会治理水平,实现有效治理。
28、【答案】(1)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性质决定社会意识的性质。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全新的视野,紧密结合新的时代特点和实践要求而形成。②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推动作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全党要用新的科学理论武装头脑,指导新的实践,实现两个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第11课 寻觅社会的真谛教案(新人教必修4)】推荐阅读:
高中政治 4.11.2《社会历史的主体》课时作业 新人教版必修06-01
高三政治一轮复习 第3单元 第10课 创新意识与社会进步课时作业 新人教版必修4总结07-29
19届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练案29第四单元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第9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新人教版必修06-19
必修1经济生活第九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教案08-11
2022届高考政治二轮考点知识诠释 第四单元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 新人教必修10-11
【师说】2015-2016高中政治 第二框 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课时作业 新人教版必修06-18
2024年高考二轮复习专题限时集训专题九中华文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人教必修三)12-09
寻觅的意思09-23
寻觅的抒情散文12-17
寻觅春天的足迹1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