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虎妈战歌》有感

2024-10-26

读《虎妈战歌》有感(共2篇)

读《虎妈战歌》有感 篇1

“虎妈战歌”之感想

“虎妈”蔡美儿基本上可以说是众多中国家长的代表,也正是因为对这种教育有切身的体会,我才会选择了这个“虎妈战歌”这个视频来写观后感。

蔡美儿写的这本书《虎妈战歌》讲述了一位华裔妈妈,和两个女儿、两条狗的故事。她身为华裔第二代美国移民,以华人家长对子女的高度期待与严格的教养方式来教育2个女儿。在《虎妈战歌》里,蔡美儿坦露了自己抚养两个孩子的心路历程,与孩子“斗智斗勇”的过程。两个女儿在妈妈的严格管教和倾心培育下,承袭了华人的优秀传统,在学业、音乐等方面都有卓越的表现,在当地被誉为音乐神童。在两个女儿成长的过程中,蔡美儿以这种如何培养子女成为“数学精英和音乐天才”的思路为主线,总结了她教育自己两个女儿的一些基本做法,大致如下:不得在外过夜;不得邀请玩伴来家;不得参加学校的演出;不得抱怨没有被家长允许参加学校的活动;不得看电视或者玩计算机游戏;不得自作主张选择课外活动;单科成绩不得低于A;除了体育和戏剧课之外,每门学科必须成为全班第一名; 只被允许学习演奏钢琴和小提琴。在这种强制教育模式的长期培养下,蔡美儿很为自己的两个女儿骄傲:小女儿是极具天赋的小提琴家,大女儿已经成功地在卡耐基音乐厅表演钢琴。但在我看来,蔡美儿无非就是想为自己的女儿寻求一个长远稳妥的成功之路,希望自己女儿以后的道路一帆风顺成就突出。但她却忽略了什么才是她的女儿真正想要的。

在杨澜的采访中,蔡美儿有句话让我印象深刻,她说,在孩子五、六岁的时候,他们太小了还不能做出自己的选择。所以她会在孩子小的时候定下“十诫”,给自己的孩子各种各样的要求。值得注意的是,蔡美儿此种教育方式是来源于她的父母。她的父母在她小时候是这样教育她的,所以她也选择以此种方式教育下一代。

当然蔡美儿的教育必然有优势的地方,比如说她的孩子会比一般美国的孩子更加努力,基础更加扎实,也更注重学习的重要性等等。但是这种教育方法却忽略了孩子真正喜欢什么,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过早的用狭义的概念框定了孩子的人生。我们不能把“孩子太小不懂选择”作为借口,以此剥夺了孩子自我选择的权利。每个孩子都需要一个过程去寻找自己,去发现自己的渴望与动机,并把这些内化为人格的力量。这个过程是漫长而必须的,而“虎妈”恰于此处抄了近道。“虎妈”的大女儿在媒体攻击虎妈时,写了一封公开信来支持“虎妈”。信中大意是,她很感谢“虎妈”对她的培养方式,也认为“虎妈”的方式是基本正确的。可是这是建立在她通过“虎妈”的此种教育方式取得了一定意义上的成功的基础上。如果她通过“虎妈”的教育,并没有取得多好的成绩,试想她还会如此感激“虎妈”吗?而抛弃通过钢琴所取得的种种成就,最开始时她是真心喜欢钢琴吗?我认为这是一种“幸存者偏见”,“虎妈”的这本书也多少带有这种意味。

以我自己的经历来说,我从小喜欢跳舞,但小时候父母却以跳舞耗费太多时间而不让我继续学习。现在这成为我最大的遗憾,也让我失去了生活中一大乐趣。但同时,他们却让我花费了大量的精力在钢琴之上,每天固定的练琴时间和每周一次的钢琴课。但让我感到庆幸的是我的父母并没有强制性的要求我进行考级,虽然我现在有点后悔当初为什么他们不在钢琴上更对我严厉些。通过这些经历,我认为孩子在小时候也会有自己特定的爱好和兴趣,让他们自由的依照爱好和兴趣来发展是十分重要的,但也不能否认在有些选择上按照父母的要求来做可能会更好一些,重要的是掌握好两者之间的度。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最关键的是要让孩子明白成功并不是人生最终的目标,不要用狭义的或者说父母的理想生搬硬套在孩子身上,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要尊重并且理解这种独特性。

不管是“虎妈”也好,“猫妈”也罢,父母总是关心孩子的。尤其是中国父母,总是希望把最好的都给孩子,但是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要给孩子一个正确的观念和健康的环境。就像我爸妈和我说的,他们生下我并不是要我取得多大的成就,或者代替他们取得成功实现他们的理想,而只是希望我能生活的平安快乐,这样就够了。

读《虎妈战歌》有感 篇2

非常有趣的是, 一位妈妈在多次带孩子出去玩的闲聊中, 都向我提及了这本书;并且在一次饭局之后, 还热情地把这本刚刚出炉、风靡全球的书送到了我的手上。以至于我深感疑惑, 是什么如此吸引这位儿童心理学博士、目前从事儿童精神疾病治疗的母亲呢?

带着强烈的好奇心, 我翻开了这本书。

首先我被作者蔡美儿的家世背景以及她个人的教育经历深深吸引。作为第二代华裔, 她的家庭拥有上流社会的身份地位和富裕的经济基础。她的父亲是有地位、有名气的耶鲁教授;她的丈夫出身名门, 有着良好的艺术修养;她自己毕业于哈佛, 并在耶鲁法学院任教。如此显赫的出身和良好的家庭环境, 使她的育儿经被更多地赋予了个人理想主义的色彩, 本身并不具有普适性。

这本书其实最大的卖点是“中国式教育”在西方。作者以一个生活在美国的中国人自居, 继承了作为第一代移民的父母教育自己的“中国式教育”方式——严格到近乎苛刻, 孩子没有自我的同时, 父母也没有自我。

也许仅把“中国式教育”理解为“严苛”, 显得过于狭隘了, 早在孔子时代就讲求“因材施教”。不是说所有的人都只能用一种方式教育孩子, 何况是在具有巨大文化冲突的美国, 而且书中主人公本身的身份和角色又非常特殊——蔡美儿的两个女儿索菲亚和露露, 原本就是犹太裔美国人和华裔美国人的混血儿, 出生于20世纪90年代, 是土生土长的美国人, 文化、种族、时代的因素都不容忽视。

作为中国本土的教育者和孩子家长, 我更愿意把《虎妈战歌》这本书当做一个故事, 一个值得中国家长警醒和反思的教育故事来看, 也希望中国的父母在阅读之后引发一些对家庭教育的思考, 反思自己的育儿之道, 同时坚持自己的独立判断。

到底什么是“中国式教育”呢?

作者蔡美儿自己并没有给出明确的解释。她的理解更多地来自于个人成长经历和从父辈那里传承的教育观念。她的父母籍贯在中国福建, 后途经菲律宾, 辗转来到美国。他们传授给蔡美儿的教育, 是不是就是所谓的“中国式教育”呢?

蔡美儿在书中提到, 中国的父母为什么能够对自己直言不讳的行为感到心安理得, 是因为中国父母与西方父母在心态上有三个显著的差异。

第一, 西方父母非常在意孩子的自尊, 而中国父母对此却不以为然。

假如孩子做某事失败了, 西方父母非常担忧孩子的自我感受, 会不断安抚孩子, 启发他们肯定自己。而中国的父母则不同, 他们相信孩子自我的力量, 相信他们可以依靠自己的能力克服困难。

第二, 西方父母认为养育孩子只是自己的一份职责, 而中国父母认为孩子就是他们的一切。

西方父母认为, 孩子无法选择他们的父母, 是父母把生命强加给了孩子, 孩子对父母没有任何的亏欠。父母的责任也只是抚养孩子。而中国父母可以为了孩子放弃自己的一切。 (虽然在这本书中, 作为耶鲁法学院教授的作者一再强调她的自我, 她有自己的工作、事业、学生, 但是她可以正和学生开着会, 立刻抛下学生去接送孩子学琴, 再回到办公室去会见等待她几个小时的学生。) 中国孩子认为听从父母的管教, 努力在自己的一生中成为令父母骄傲的后代, 就是对父母最好的理解和报答。

第三, 西方父母给与孩子更多的自主与自由, 而中国父母知道自己怎样做才是对孩子好, 因此他们会管理孩子所有的爱好和欲望。

正是因为西方父母在对待孩子的态度上较为豁达开放, 所以他们给予孩子更多的自主权限和自由度。比如可以选择自己的课余爱好, 自己决定报哪个兴趣班, 自己考虑上什么大学、学什么专业, 等等。而中国父母将孩子视为自己的财产, 抱着对孩子的成长和未来负责任的态度, 他们要过问关于孩子的一切。

但事实上, 这并不是全部的“中国式教育”。除了孔子所说的“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之外, 传统中国教育还包括“言传身教”等教育方式, 以及“涵咏”和“浸染”等多种学习方式。从更开阔的角度, 应该说中西教育是“和而不同”的。

所以对于这位妈妈近乎疯狂的育儿经, 我不敢苟同。

一来, 从最现实的经济实力的角度考虑, 一般的家庭教育就没有资本如蔡美儿这般, 精细到极致地去培养孩子的音乐天赋。

这里用的是“培养”天赋, 其实很多天赋, 更多地是在潜移默化、耳濡目染中被慢慢滋养出来的。而蔡妈妈的急功近利、忘乎所以, 其实违背了真正的天赋的内涵。没有雄厚的经济实力, 无法挥霍巨资为一直对拉小提琴爱恨交加的小女儿买数把昂贵的小提琴;没有雄厚的经济实力, 不可能做到全家驾车9小时, 带上爱犬, 带着家庭教师 (连带家庭教师的男友) , 支付高级酒店的房费, 为的只是渺茫的茱莉亚音乐学院预科的面试;没有雄厚的经济实力, 不可能出门旅行还能想方设法租到高级酒店和琴行的钢琴。

二来, 从儿童中心主义、儿童心理学、教育学的角度来看, 这样的教育是反儿童的、家长权威式的教育。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 立规矩是很重要的, 但是, 我们看看这位母亲是如何限制女儿涉足的事情的。“从不允许两个女儿做的事情”包括:

“在外面过夜, 参加玩伴聚会, 在学校里卖弄琴艺, 抱怨不能在学校里演奏, 经常看电视或玩电脑游戏, 选择自己喜欢的课外活动, 任何一门功课的学习成绩低于A, 在体育和文艺方面拔尖而其他科目平平, 演奏其他乐器而不是钢琴和小提琴, 在某一天没有练习钢琴和小提琴。”

其中有一些“不”, 值得赞同, 特别是对于养育女儿, 比如不能在外过夜, 不能经常看电视或玩电脑游戏。但是, 这张“不可以”清单, 打上了太多母权的痕迹。这样的条例, 是否考虑过孩子的感受?为什么不可以参加玩伴的聚会?为什么学习之余只有练琴?为什么演奏的乐器只能是钢琴和小提琴?……

整本书的核心内容是围绕着两个女儿的学琴之路展开的, 从初入音乐殿堂, 展露音乐才华, 到拜师求艺, 与孩子的矛盾较量等等, 无不体现出蔡美儿这样一位强势母亲的形象, 难怪她以“虎妈”自居。正如她在最后第三部自我反思中提到的:“老虎有能力付出博大的爱, 而且爱得过于强烈。它们也拥有领地感和占有欲。威风凛凛的至尊地位通常让老虎付出的代价就是——与孤独为伴。”

在成长的不同阶段, 孩子们的需求是不同的, 有时他们依恋父母, 希望从父母那里得到安全感;有时他们需要玩伴, 以培养自己的社会性和沟通能力;有时他们需要运动, 以强壮自己的体格、坚韧自己的毅力;有时, 他们需要自由、放纵, 以调适自己的内心, 以便明确未来的方向……

而这些, 在蔡美儿这位母亲的词典里似乎都找不到痕迹, 她的两个女儿唯一需要的, 就是音乐。她的目的, 就是要把她们打造成音乐天才和神童。这真可谓是“重金打造”啊!她让人们看到了成果:大女儿如愿在卡内基大厅举办了自己的独奏音乐会, 小女儿也拜在名师门下接受真传。但是, 这些又能说明什么呢?作为母亲, 她有没有问过孩子:“你需要什么, 你快乐吗?”

兴许, 现在就为她教育的成功与否下判断, 为时尚早。孩子未来的路还很长, 成功与否需要时间, 也需要内心的感受与社会的广泛认同。所以封面的宣传——“在教育孩子方面, 东方父母比西方父母更成功”太武断, 也欠妥善考虑, 对于一些急功近利的中国家长会产生不良的影响。其实作者最后在结局部分已进行了反思, 在孩子与父母的战争中, 失败的永远是父母;因为父母永远爱自己的孩子, 而孩子在他们那个青涩的时期, 是感受不深的。

上一篇:吉林省公务员考试网时政:国务院通知明年开展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下一篇:高效课堂改革阶段性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