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文优秀教案

2025-03-22|版权声明|我要投稿

短文优秀教案(精选4篇)

短文优秀教案 篇1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学习用字遣词简练精确的特点。

2.学习采用多种艺术手法突出景物特点的写法。

(二)能力训练点

学会锤炼语言,细心观察,写作时抓住事物特征,形象描写,提高描写景物的能力,培养审美情趣。

(三)德育渗透点

感受祖国山川的壮美雄奇、清幽秀丽,从而培养爱祖国的深厚感情。

(四)美育渗透点

1.领略祖国山河的锦绣壮美。

2.体会语言的生动简练、精彩优美。

二、学法引导

学习本文应注重朗读。先自读课文,对照注解疏通文字,初步感知文章的内容。再通过反复朗读,体会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最后达到熟读成诵。这篇短文富有诗情画意,朴素自然,意味隽永。应认真品味文章的语言,深入作品的意境,涵泳体会,获得美的享受。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作者描写景物四季的不同特征。

解决方法:反复吟诵、体味。

2.难点:多种艺术手法的运用,正面描写与侧面衬托相结合;生动的写实与形象的夸张相结合。

解决方法:教师讲解。

3.疑点:作者怎样在写景中渗透感情的,意图是什么?

解决方法:学生讨论。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及相关软件(《三峡风光》)

六、师生互设计

1.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2.反复吟诵,体会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3.补充阅读余秋雨的散文《三峡》。

七、教学步骤

导语 我们一起背诵朱自清先生的《春》中结尾三段。“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我们都知道,这一段通过比喻介绍了春天的新、美、强的特点,凡事凡景都有其特点。今天,我们一同来欣赏郦道元的《三峡》,看三峡有怎样的特点。

(一)整体感知,突出重点

1.学生默读课文,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释扫除文字障碍。

略,副词;大略,几乎。阙同缺。自,假设连词。若,羲,日光,此指太阳。襄,冲,漫。沿,顺流而下。诉,同“溯”,逆流而上。或,副词,偶或。虽,假设连词,纵然,即使。奔,名词,指奔驰之马。湍,激流。潭,积聚的深水。绝,副词,极。t,极高的山巅。漱,冲洗。其,代词,指“怪柏”。良,副词,极,实在。涧,此指峡谷。肃,寂静。属引,连续不断。响,名词,回声。绝,动词,消失。沾,浸湿。

2.学生简单叙述作者写景思路。

作者先总写山峡山势,再写夏季三峡的水,再写春冬三峡的景色,最后写秋天山峡的景色。

3.教师范读,学生领悟三峡总的特点及四季不同的特点。

总特点:峰峦绵延,山势雄伟峻拨。

夏季:水势迅疾凶猛。

春冬:景色秀丽奇绝。

秋:凄凉。

4.学生自由读,反复吟咏体会以上特点。

(二)突破难点

教师讲解 多种艺术手法结合,突出重点。

正面描写:“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迭嶂,隐天蔽日”,体现山峦绵延,山势高峻;“夏水襄陵,沿诉阻绝”,体现夏季水大流猛。

侧面烘托:“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以“不见曦月”突出山高;“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以船行之快,突出水势迅猛。

生动写实:如实写山的连绵无缺,用了“略”字,就极有分寸。表现夏日江水的迅猛,用了“或”字,就船行与“沿溯阻绝”不相矛盾。写“湍”用“素”,写“潭”用“绿”,写“柏”用“怪”,写“泉”用“悬”。写冬春之时的山水草木,则用“清荣峻茂”四字。

形象夸张:“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突出水势疾速。

小结: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相结合,生动写实与形象夸张相结合,使文章摇曳多姿,景色形象逼真,使读者如临其境。

(三)解决疑点

1.学生讨论,作者是如何巧妙的在景中寓情的?

2.各组出一名同学发言

描写山水景物的作品,一般都不是纯客观地写景。高明的作家,总是在景物的描写中,融注个人的主观感受,因而写得情景交融。文中描写春冬乏时的山光水色的秀丽奇绝,末了特别点出“良多趣味”,看出作者实在掩饰不住内心的爱悦之情而从笔下流露出来,使读者深受感染。

(四)总结、扩展

总结:学生再读课文,体会用字遣词的简练及其作用。

本文以简练精确的文字“素、绿、怪、悬、清荣峻茂”,描绘了长江三峡的形势和四季景色。那连绵不断、隐天蔽日的重岩叠嶂,那奔腾浩荡、一泻千里的.夏日江水,生动地表现出祖国山川的壮美雄奇;而那春冬之时的“素湍绿潭”、“悬泉瀑布”和“清荣,峻茂”的山水草木,以及秋日晴初霜旦的寒林肃涧,却又显示了祖国山光水色的清幽秀丽。

扩展:体会作者对事物细致的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审美情趣。

作者精妙的文字、娴熟的语言、形象逼真的描写,都得力于作者细致的观察。世上万物都是写作素材,如细致观察,到处都有可写之景;如仔细品味,随时都有可抒之情。

八、布置作业

1.解释下列加粗词语

略无阙处( )中非亭午夜分( )

虽乘奔御风( )( )绝t( )

2.翻译下列句子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3.描写你最喜欢的校园的一角,要求用词准确.仔细观察.写出特色

九、随堂练习

1.李白有“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的诗句,文中是怎样描绘的?

2.陆游曾这样描写瞿塘峡中的飞泉:“苍崖中裂银河飞,空中万解倾珠玑。”在文中是怎样描绘的?

记承天寺夜游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学习朴素自然的语言,体会诗情画意的情境。

(二)能力训练点

培养用朴素的语言表达感情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学习作者旷达的心境,培养自己良好的个性。

(四)美育渗透点

领略文中月色自然之美,感受作者胸怀旷达之美。

二、学法引导

学习本文应注重朗读,理解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应在了解作者被贬黄州这一历史背景的基础上。

三、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艺术表现。

解决方法:学生自主体味。

2.难点:作者心境。

解决方法:教师采用启发式,引导学生思索。

3.疑点:作者心境是不是就是他人生观的体现?

解决方法:学生讲王安石变法的历史情况,教师点拨。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投影片。

六、师生互动没计

1.朗读课文,当堂背诵。

2.了解背景,体会作者心境。

3.与《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比较阅读。

4.积累写月的诗句。

七、教学步骤

导语 当一轮皎洁的明月悬挂中天,当皓月当空使你的斗室明亮如昼,你会是什么心境呢?你会干什么呢?今天,我们一同学习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

(一)整体感知

1.学生借助工具书、课下注释,扫除文字障碍,读懂课文。

念:考虑,想到;寝:睡;但:只;闲人:消闲的人。

2.学生简叙作者思路(用文中词语)

明确叙事:欲睡一起行一寻张怀民+相与步于中庭+绘景一抒怀。

3.学生朗读课文,其他同学细细品味,体会意境。(教师纠正错音)

4.学生自由读,体会作者情感。

(二)突出重点讲解

学生自主体味艺术表现手法。

教师提示:

1.全文共84字,48字叙事,18字绘景,18字感怀。

2.记游多是重在情而不在景。而此篇绘景十分出色:只写月光,主绘澄澈。其中 “如积水空明”这一暗喻,让人遐想:铺在地上的月光有如一泓积水那样清澈、平静;“藻荇交横”又一个借喻,令人宛见:水中水草交横却原是竹柏的影子,从而托出月光的清新、皎洁。正是有月光之美,才有赏月之乐;正是在与友赏月为乐中,才产生惜无人赏月之慨。

(三)难点突破

教师设疑启发:

1.作者何以夜游?

只因“夜色人户”。

2.何以至承天寺?

“念无与为乐者”。

3.他为何不去找别的朋友?

明确:当时张怀民也被贬官在黄州,有共同的心境。寺庭步月,可见其怎样的心情?

闲适(和游赤壁的心境一致)。

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的含义?

惋惜无人赏月,更暗示世人大都醉心于名利,为俗务所累。表现作者超凡脱俗,摒弃一切尘累,淡泊宁静的情怀。

(四)解决疑点

1.学生讲解王安石变法的情况,教师点拨,苏轼反对变法导致了被贬的结局。

1069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变法,革除旧制,主张新法,苏轼和王安石政见不合,难容于朝廷,自请外任。因作诗有讪谤朝廷之意,被御中弹劾下狱。出狱后,贬至黄州任团练副使。作者在这种心境下,写出这篇字简意深的短文。其实他的人生是矛盾的,他在《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一词中表现出了心向朝廷,又惧怕朝廷不容的心理。事实上神宗病逝后,司马光做宰相,他被召还朝,受重用连续升官。一方面他又结交如佛印这样的朋友,以求心灵的清静,以表对名利的淡泊。他是一个时常生活在矛盾痛苦中的人。

2.辩论

内容:你月夜是否出游,是独游还是与友人同游?为什么?怎样更好?

(五)总结、扩展

1.总结

苏轼在他留下的散文中,有很多是从日常生活片断的记叙中,坦率的表现他桀骜不驯、随缘自适的个性。用最少的文字,鲜明而又仿佛极不强意的渲染一种情调或一片心境。本文就是其中一个典型,仅用84个字,就鲜明地渲染出一种月夜闲游的情调和作者宁静脱俗的心境。

2.全文分三部分,怎样分最合适?

前段记叙寺庭步月,交代夜游缘起、时空、人物。中段描写月光澄澈, “如积水空明”、“藻荇交横”。末段叹惜赏月人少,暗示世人多为俗务所累,自视清高。融事景情为一体。

3.扩展

学习体会作者步步为营。逐渐深入的写作思路,训练自己思维的逻辑性,阅读、写作中注意运用。

八、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翻译全文。

《短文两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有感情地朗读散文诗,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过程与方法2了解现实主义文学作品的时代性和目的性,理解托物言志(象征)手法的运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 培养学生积极的文学思考和欣赏能力,能大胆发表对作品的独到见解;

教学重点:了解现实主义文学作品的时代性和目的性,理解托物言志(象征)手法的运用。

教学难点:理解作品内涵。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点拨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无数人咏叹太阳和月亮,留下了美好的诗篇。作者在特殊的年代里,对着这永恒的星球发出了自己的感叹。在《日>中,作者显然在飞蛾扑火、夸父逐日中寄托着深意;而寒夜里面对如镜的凉月,想起了嫦娥奔月,又是一种别样的心情。二作者简介:

巴金,原名李尧棠,字芾甘。四川成都人。早年在南京东南大学附中学习,后赴法国巴黎学习。回国后长期从事著译。主要作品有《激流三部曲》(《家》《春》《秋》)、《爱情三部曲》(《雾》《雨》《电》)等中长篇小说;《复仇》等短篇小说集和《龙·虎·狗》等散文集;文革后出版的《随想录》被誉为“讲真话的大书”,是一部代表当代文学最高成就的散文作品,引起巨大的反响。三配乐朗读、内容探究 “飞蛾”为什么值得赞美?

----因为飞蛾为了追求光和热,将身子扑向灯火,或者浸在油中,这是为了追求光明,不惜牺牲自我的一种伟大行为。在叙述完夸父、飞蛾之后,为什么作者笔锋忽然一转,说起了“为着追求光和热,人宁愿舍弃自己的生命?”

----因为前面所说的夸父和飞蛾都是为了后面的铺垫而产生的,目的是引出后面的这句话,这才是作者要表达的重点,为着追求光和热,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这是作者理想中的人格。如何理解“没有了光和热,这人间不是会成为黑暗的寒冷世界吗?”

----这是本文要表达的中心,正是为了整个世界的光明和热力,才会有飞蛾、夸父的牺牲行为。他们热烈追求光和热的行为,一方面是自己本身的向往,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整个世界不被黑暗所笼罩。“月的光是死的光”,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作者在前面已经用了很多语言描述自己在月光中清冷的感受,于是在这里才会说出这句话。他表达了作者对光和热的一种向往和渴求,与前文的《日》有相通的地方。而不是像以往的文学家那样只是歌颂月亮、赞美月亮。5 为什么作者在《月》的末尾引用“姮娥奔月”的传说?

---因为姮娥也是为了某种理想,为了可以改变月光的冰冷,为了使这个已死的星球再生而奔月的。虽然作者用的是疑问的语气,但是在姮娥的身上,作者也寄托了自己的人格理想。作者写“日”,却用主要的篇幅来赞美飞蛾扑火,这是为什么?课文中写道:“生命是可爱的。但寒冷的、寂寞的生,却不如轰轰烈烈的死。”联系特定的时代背景,你如何理解作者的这种人生追求?

----因为这里的飞蛾已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生物,它寄托了作者的理想,它成为了一种象征,是为了追求光明不惜牺牲自己生命的美好人格的象征。作者写的虽然是“日”,但主要写的却是飞蛾努力追求“日”,追求光和热的行为。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日》和《月》都是在四十年代初期完成的,当时抗战正进入一个比较艰苦的阶段。全国人民包括巴金都在企盼胜利的到来,因此可以理解巴金为什么歌颂光明,赞美那些为了追求光和热不惜牺牲自己的人。

7、月亮在这里带给作者最突出的感觉是什么?你是通过文章中的哪些描写体会出来的?这里所表现的意境,能使你联想起古诗中的哪些诗句?

-----月亮带给作者最突出的感觉是冰冷。文中多处提到,如“寒夜对镜,只觉冷光扑面”,“面对凉月”、“我望着明月,总觉寒光冷气浸入我的身体”,“月光冷得很”,“月的光是死的光”等等。这种意境使人想起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苏轼的“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李商隐的“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等。

8、如何理解“日”、“飞蛾”、“夸父”、“姮娥”等的象征意义?

----这些人和物都寄托了作者的理想,表达了作者追求光和热的思想感情。

9、在《日》中,作者主要写光和热,同时提到了冷;在《月》中,作者主要写冷,却同样提到了光和热。把两文贯通起来,你对作品的主体有什么深一层的理解?

-----冷和热是一种及强烈的对比,而事物在对比之下,特征才会更加突出明显,这就是为什么作者会在不同的两篇文章中提到了同样的东西。正因为对光和热的向往和追求,对美好事物的企盼和渴望,更要远离寒冷和冰冷,远离黑暗和死亡。所以作者才别有深意地这样写。将两篇文章贯通起来,更可以充分理解和感受作者的良苦用心,理解在这样一个特定的年代里,作者热切期待光明的心情。

四、小结 《日》表现了巴金激情澎湃的一面;而《月》集中体现了巴金细腻幽静的另一面。虽然风格不同,但作者的感情却是一以贯之的。无论是扑向灯火的飞蛾,还是渴死在旸谷的夸父,还是希望可以用自己的一己之力改变现状的姮娥,他们都代表着一种力,一种向上的、不屈不挠的力,是作者对人生、对生活的一种希望和信念。

板书设计:

发光、发热

冰冷、死光

飞蛾扑火、夸父逐日

姮娥奔月

不如

轰轰烈烈

寒冷、寂寞(对光明的强烈追求)

《短文》教案 篇3

古代文人表述自己的志向和情操时,往往不采用直白的方式,而常常以物为喻,写得比较含蓄,这叫做“托物言志”。这两篇短文都是托物言志的名文,文字优美,意味深远,学习时要反复诵读,用心品味,以充分领略作者的情怀,同时也要认识这种情怀产生的社会背景。

二、文言知识储备

(一)掌握下列生字词

míngxīntáirútiáodúdūnyífányú

陋室铭惟吾德馨苔痕鸿儒调素琴案牍周敦颐蕃予

yūzhuóliánmànxièyīxiǎn

淤泥濯清涟不蔓不枝亵玩噫鲜有闻

(二)词类活用

1、有仙则名(名:名词活用为动词,可译作“出名,闻名”。)

2、有龙则灵(灵: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可译作“显灵,灵验”。)

3、无丝竹之乱耳(乱: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可译作“使……扰乱”。)

4、无案牍之劳形(劳: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可译作“使……劳累”。)

5、不蔓不枝(蔓、枝:名词活用为动词,可译作“生(长)蔓”;“生(长)枝”。)

(三)特指名词

1、往来无白丁(白丁:本指“平民”,文中特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

2、无丝竹之乱耳(丝竹:本指“琴瑟、箫管等乐器”,文中特指“奏乐的声音”。)

(四)“之”的不同用法及含义

1、水陆草木之花(之:结构助词,相当于“的”。)2、何陋之有(之:表示强烈的反问语气,无实义,可不译。)

3、渔人甚异之(之:代词,它,指桃林美景。)4、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之:表示舒缓语气,无实义,可不译。)

5、无丝竹之乱耳(之:表示舒缓语气,无实义,可不译。)

陋室铭刘禹锡

一、作者简介

刘禹锡(772C842):字梦得,唐朝洛阳(今属河南省)人,一说是彭城(今江苏徐州市)人。他是唐朝著名的朴素唯物论的思想家,写过三篇《天论》。早年与柳宗元齐名,世称“刘柳”;晚年与白居易唱和颇多,世称“刘白”。有《刘宾客文集》传世。

二、题解:本文选自《全唐文》。陋室:简陋的屋子。

三、铭:铭是古代刻在金属等器物上或碑石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发展成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形式短小,文字简洁,内容多含颂扬、鉴戒之意。

四、课文翻译

五、课文解析于《论语子罕》篇。

1、⑴作者认为“陋室”不“陋”的原因是什么?⑵与“陋室”主人交往的都是些什么人?⑶表现与“陋室”主人交往之雅的句子是哪句?

(⑴“陋室”不“陋”的原因是“惟吾德馨”。⑵与“陋室”主人交往的都是“鸿儒”。⑶表现与“陋室”主人交往之雅的句子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2、作者用“仙”和“龙”来比喻什么?

(作者用“仙”和“龙”来比喻品德高尚、志趣高雅的人。)

3、⑴“何陋之有”一句引自何人?⑵把它用在文末有何作用?

(⑴“何陋之有?”一句引自孔子。⑵把它用在文末起画龙点睛的作用。)

4、表现作者惬意闲适的生活情趣的句子是哪些?

(表现作者惬意闲适的生活情趣的句子是“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5、本文运用了大量的对偶修辞,你能把它们一一找出来,并翻译吗?(略)

6、本文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本文通过对“陋室”的生动描绘和高度欣赏,表达了作者保持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人生态度。)

爱莲说周敦颐

一、作者简介

本文选自《周元公集》。周敦颐(1017C1073):原名敦实,字茂叔,谥(shì)号元公。道州营道(现在湖南道县)人。北宋哲学家。著有《太极图说》《通书》等。

二、说

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可以说明事物,可以发表议论,也可以记叙事物,或用来说明道理。

三、课文翻译

四、课文解析

1、⑴像征君子身处污浊环境而不同流合污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

⑵像征君子的庄重,不哗众取宠、不炫耀的句子是:“濯清涟而不妖”。

⑶像征君子内心通达,行为正直,不结党营私的句子是:“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⑷像征君子的高尚品德并远扬四方的句子是:“香远益清”。

2、文中的“莲”有什么像征意义?(略)

3、⑴从“莲之爱,同予者何人?”一句来看,作者意在感叹什么?⑵从“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一句来看,作者意在讽刺什么?

(⑴作者意在感叹无人仰慕君子的德行。⑵作者意在讽刺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世风。)

4、文章以“莲”为歌颂对象,为什么多次写到牡丹和菊花?

(这里使用了衬托手法,目的是用菊花的隐逸和牡丹的富贵来衬托莲的种种美德。)

5、本文除了使用衬托手法以外,还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试举例说明。(略)

6、文中把“莲”比作“君子”,那么作者认为“君子”应是怎样的人?

(“君子”应是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品行端正,廉洁正直,通达事理的品德高尚的人。)

7、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高尚情操,同时也批判了当时趋炎附势、追求荣华富贵、争名夺利的世风。)

8、作者在写“莲”时,有对莲外形的描写,也有对莲精神的赞颂。请引用原文,说说哪些是写莲的外形美,哪些是赞美莲的精神美?试作简要分析。

(⑴外形:“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和“亭亭净植”是写莲的外形美。

⑵精神:“出淤泥而不染”是写它在恶劣的环境中不同流合污,始终保持高洁的志向。“濯清涟而不妖”是写它在美丽的环境中不炫耀、不妖艳、不哗众取宠。“香远益清”是写它香气四溢,美名远扬。“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是写它虽然美丽,却非常端庄、洁身自好。)

五、主题思想

本文通过对莲的可贵品格的赞美,含蓄地表达了作者的人生态度:既不像陶渊明那样消极避世,又不像世人那样追逐功名富贵,他要在污浊的世间独立不移,永远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

研讨与练习

一、背诵并默写这两篇短文。(略)

二、反复品味文章的寓意,研讨下列问题。

(所谓“寓意”,主要是指作者的志向和抱负,这是托物言志文章的核心,必须抓住这个核心,才能达到整体感知;此外,也包括对文中某些重要语句的理解。)

1、《陋室铭》结尾引孔子的话“何陋之有”,有什么含义?试联系全文内容作具体分析。

(《陋室铭》的全篇主旨是从孔子的“君子居之,何陋之有?”这句话生发而来的,作者以此结束全文,显得立意高远,无懈可击。但引文中略去前半句,而只用后半句,是因为“君子居之”的意思已经包含在全篇之中,略去后才有余味。)

2、《爱莲说》中称莲是“花之君子”,试根据课文说说作者心目中的君子应当具有哪些美好的品质。

(这是一道开放性的试题。作者心目中的君子有种种美德,我们无法尽知,而只能通过“莲”的形象来探求。因此,在讨论前应当指出,这是一种艺术概括方式,要善于运用联想把“莲”的形象跟君子的形象融为一体,不要搞机械的“对号入座”。本题切忌统一答案,重在培养同学们的联想能力。

如:作者心目中的君子,既不像陶渊明那样消极避世,也不像世人那样趋炎附势、阿谀奉承,而是要在污浊的世间独立不移。他要像“莲”那样身处污浊的环境而不同流合污、不随波逐流、不哗众取宠,也不炫耀自己;而是洁身自好、质朴、庄重、清逸、卓然挺立、纯正无邪、端庄严肃、品格高尚,因而声名远扬,为人敬重。)

3、下面几句话都有言外之意,试做分析。

⑴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可以先回答:作者是否不喜欢音乐?(从“调素琴”可以得出否定的答案。)“调素琴”跟“丝竹之乱耳”有何区别?由此逐步引导到作者对官僚们寻欢作乐生活的批判态度上来。)

⑵牡丹,花之富贵者也……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作者这种写法颇似“一字褒贬”。文中只说牡丹是“花之富贵者也”,此外别无贬词,但从“宜乎”一语却可以看出他对世风的鄙视。为了引起讨论的兴趣,不妨先读读白居易的《买花》诗,此诗浅显易懂,费时不多。)

三、“之”有时相当于“他(她、它)”“这(那)”,有时相当于“的”,有时却只有表示语气的作用,没有实际意义――这后一种用法往往凭语感就可以察觉到。试用此法辨析下列各句中的“之”字哪些属于这种用法。

1、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之:结构助词,相当于“的”。)

2、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之:表示舒缓语气,无实义,可不译。)

3、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之:表示舒缓语气,无实义,可不译。)

4、孔子云:何陋之有?(之:表示强烈的反问语气,无实义,可不译。)

《短文两篇》送行教案 篇4

阳兰娟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读懂的基础上,了解课文大意。

2、借助工具书或拼音将课文读通,通过讨论,学习课文告诉我们的道理

3、懂得爱的无私、无价,懂得感恩。

二、教学重难点:

1、抓住文中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2、感悟爱的无私

三、教学方法: 讲解法、启示法

四、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

1.出示送别图片,学生谈自己送亲人时的感受,教师给予评价。2.学生齐读课文,并对课文内容质疑,师生共同归纳问题组。课件出示:(1)谁给谁送行?文章中的“又”字表现了什么?(2)妈妈为什么总在爸爸不在家时,独自流泪?(3)爸爸愿意离开家吗?他可能想说些什么呢?

(4)既然妈妈一个人带“我”不易,为什么还要将爸爸送走? 3.全班交流、汇报。

(1)我和妈妈给爸爸送行。表现了爸爸经常离开我们。(2)感悟第二段

①爸爸不在家的时候,我们遇到了很多困难(生字词学习并体会文中省略号的作用)。

②投影出示句子,体会妈妈的心情如何,请几名学生读文章妈妈的话,读出妈妈埋怨的语气。

(3)引导学生体会爸爸那些动作所表达的不舍。

(4)①投影出示句子:爸爸要去修铁路,好让更多孩子的爸爸,坐着火车回

家„..② 学生小组讨论交流对这句话的理解。

(多么无私的妈妈呀,为了让更多的爸爸能与家人团聚,她甘愿忍受孤独,以及生活的艰辛,把修铁路的丈夫一次又一次地送走)(二)、拓展、延伸

1.想一想我们身边有哪些人是这样无私奉献着的?并写下你想对他们说的话。

2.你现在最想对你的父母说些什么,马上动笔写下来哦。

(三)、课堂小结

把自己在这篇课文的学习中的方法与收获小结一下吧!

(四)板书设计

妈妈 → 爸爸

(让更多孩子的爸爸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iwenmi@163.com

上一篇:翡翠湖作文500字下一篇:银行柜员年度个人工作总结

付费复制
期刊天下网10年专业运营,值得您的信赖

限时特价:7.98元/篇

原价:20元
微信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联系客服
欢迎使用微信支付
扫一扫微信支付
微信支付:
支付成功
已获得文章复制权限
确定
常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