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林中学高二期中考试

2024-06-25

双林中学高二期中考试(通用6篇)

双林中学高二期中考试 篇1

湖西中学高

一、高二期中考试诚信考试倡议书

亲爱的同学们:

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每个人的立身之本。孟子曰:“诚者,天之道也;诚者,人之道也。”西塞罗曾说:“没有诚信,何来尊严?”

诚实是最基本的人格要素,也是做人最基本的道德要求。成功往往与诚实结伴而行。诚实无价,它比金子还要珍贵,是心灵最圣洁的鲜花。而诚信考试是学生最基本的行为规范,是学生应具有的道德素质。我们要正确认识到考试是检验学习成果的最好机会。考试需要诚信,考试失败仍有补救的机会,考试作弊则是你人生的一处败笔。

在此,我向高

一、高二的全体同学发出倡议:

一、认真复习,积极备考。

二、端正态度,真诚面对。

三、调整心态,愉快迎考。

四、严守考纪,诚信考试。

莘莘学子,诚信为本。同学们,让我们互励共进,用真诚的心态面对自己,用实力和负责的态度向自己、父母、老师、学校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让我们守住内心的一份坚持,为校园带来一股清新的诚信之风吧!

最后,衷心祝愿同学们能在一个公平、公正的环境中参与竞争,在期中考试中取得优异的成绩!

2012.11.1

2致高

一、高二同学

亲爱的高

一、高二年级的同学们:

经过两个月的刻苦学习,我们即将迎来本学期的期中考试。这是一个收获喜悦的时刻,也是一个接受挑战的时刻。期中考试既是对我们半个学期来知识水平的检测,同时也是一场检验我校校风和学风的考试。一分耕耘,一分收获。面对考试,已学过的知识或许可能遗忘,但我们的诚信却永远不可以丢。

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孔子曰:“君子以诚为贵。”孟子云:“人无信则不立。”诚信是我们做人应该具备的基本品质,而诚信考试则是中学生的基本行为规范。在为期3天的期中考试中,我们不仅要沉着应考,认真答题,更重要的是诚信的回答每一道题,发挥出自己真实的水平,达到考试检测的真正目的。在期中考试来临之际,希望全体同学认真对待考试,严守考纪,根据《湖西中学违纪处理的规定》,我们将对考试中违纪的学生,处以“严重警告”以上处分。同学们,德国诗人海涅曾经说过:“生命不可能从谎言中开出灿烂的鲜花。”让我们共同行动起来,互相提醒,互相督促,一起维护知识的尊严。把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内化为自己的内心信念,外化为自己的实际行动,让舞弊远离校园,让诚信常驻心中!

沛县湖西中学德育处

2012.11

双林中学高二期中考试 篇2

1、对象。本校高2007级 (高二) 全体412名学生 (其中男生218人, 女生194人)

2、调查工具。采用《考试焦虑自评量表》为调查工具 (见附表) 。

3、调查方法。

固定主试者, 统一指导语。以班级为单位集体进行。填表时不商讨, 事后不公开。全部在高二年级第一学期期终考试前半个月进行, 在两天内调查完毕。共收回调查卷397份 (其中男生209份、女生188份)

二、结果分析

1、不同学习水平学生考试焦虑的原因调查结果。

按前一次全年级学生考试成绩总分名次排序, 高分段组17%的学生为学习水平较好, 低分段组17%的学生为学习水平较差, 其余学生为学习水平中等划分。

2、不同学习水平学生考试焦虑的表现调查结果:

3、男、女学生;考试焦虑水平自评分调查结果:

4、不同学习水平学生考试焦虑自评分调查结果:

三、分析与结论。

1、从考试焦虑的原因来看。

学习水平中等以上学生最担心“考坏被别人看不起”。这一现象表明, 处在青春期的学生, 心理上最重要的变化是自我意识更加增强。因此, 此阶段的学生特别重视个人形象, 尤其在重点班和平行班的学习成绩较好学生中, 在他们看来, 学习成绩好是一种良好个人形象的标志。

“担心应试准备不足”一项, 在学习水平中等的学生中所占比例最大, 在学习水平较好和较差的学生中所占比例均较小, 可能是对学习水平较好的学生来讲, 考前准备充分, 故不是特别担忧;对学习水平较差的学生来讲, 可能蕴含破罐破摔的情绪, 故对考试抱无所谓的态度。在学习水平中等的学生中所占比例最大, 说明这些学生对自己缺乏自信, 平时没有养成良好学习习惯和方法, 又比效看重考试成绩, 考试总是临时抱佛脚, 从而使得应考时心中没底, 焦虑不安。

“担心考试名次下降”一项, 学习水平好、中、差的学生无显著性差异, 因为考试名次更能说明一个学生在群体中的位次。家长、老师在进行考试评价分析时, 名次也是一个重要指标。表明一般学生都会在乎学习名次的升降。

“担心可能上什么档次的模拟线”一项, 在各档学习水平学生中的关注度最高。近年, 我校在每次重大考试后都要摸拟中考、高考划出各档录取线, 因此学校、教师、学生、家长都十分看重能上什么样的模拟录取线。从调查统计得出, 在以高考升学为唯一学习目标的高二学习生活中, 高考上线才是他们最看重的结果。

2、从考试焦虑的表现来看。

学习水平较好的同学, 主要集中“情绪反应”和“对考试的担忧”方面, 而学习水平差的同学主要集中在“情绪反应”和“思维阻抑”方面。

进入高二后, 课程门类增加, 学习难度加大;现实高考目标越来越明晰, 考试的功得性愈凸现强化, 学生重视每次重大考试, 所以都会出现“情绪性反应”。

对成绩好学生, 荣誉感特强, 目标高远, 生怕考砸, 每次考试就是一次目标达成演练, 故由目标压力而导致的“对考试担忧”更甚于其它学生。

对学习水平差的学生来说“思维阻抑”常表现为, 平时根本没把学习、考试当回事, 真正要面对考试 (尤其是可能会对自己某些方面产生较大直接影响的考试) , 此时才知, 学习上到处都是漏洞, 又不知从何处入手进行准备, 又担心又无可奈何。

3、从问卷调查所获得的数据来看。

学习水平差的学生焦虑水平高于学习水平好的学生。这是因为有些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 丧失了考试的信心和勇气, 自卑感严重, 考试失败体验多, 正是这些负面的体验, 使得他们对害怕考试, 造成较高的焦虑水平。

学习水平中等以上学生, 其中度和重度考试焦虑指标高于学习水平差的学生。我校的这一特点与很多学校的调查情况相反。本人认为这与我校生源构成有关, 作为一所普通高中, 学困生比例大, 每年高考上线率60%左右, 进入高中后实施的月考排名制, 对这些学习水平较差的学生来说, 每一次考试都意味着一次失败的体验, 使他们对考试已感麻木, 哀莫大于心死, 有些学生从高一下期几乎已放弃了学习的期望值, 形成一种把高中混过去的心态。考试对他们来说已不当回事。

学习水平高的学生, 其家长、教师等对他们的期望值也高, 自己的目标定位也较高, 要始终与同档次的优秀学生保持竞争态势, 要保持现有的学习位次, 使他们对每一次考试都不敢掉以轻心。水平中等的学生有一定的学习愿望和期望值, 他们希望能通过考试证明自己在学习上的进步, 而这些学生的家长也普遍期望自己的孩子能“跳一跳”, 摘到更上面的“果子”。不断提升的期望值, 似不断增加的压力, 加重了学生的焦虑水平。

高二期中考试政治试题 篇3

一、单项选择题:本卷有20道题,在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心理学实验表明,只靠耳朵听的知识,3个小时后只能记住65%左右;只靠眼睛看的知识,3个小时后可保持70%左右,3天后能记住30%左右;如果视听结合获得的知识,3个小时后能保持85%左右,3天后能保持70%左右。从哲学上看,这个实验告诉我们要提高记忆力需要把握

A. 矛盾主次方面之间的关系

B. 事物变化发展的趋势

C. 系统与要素之间的关系

D. 物质与意识的关系

汉刘向《说苑·杂言》:“与善人居,如入兰芷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则与之化矣。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回答2-3题。

2.上述论断体现的哲理是

A. 事物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

B. 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存在着一定的联系

C. 物质对意识具有决定作用

D. 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着事物的性质

3.上述论断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①只有尊重规律才能认识和利用规律②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人们在联系面前无能为力③必须注意一事物与周围其他事物的联系④要充分利用事物之间的有利联系,自觉克服和尽量避免不利联系

A. ①③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4.胡锦涛指出:“要做到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前进。”这段话主要体现了

A. 事物发展的曲折性B. 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

C. 与时俱进的发展观D. 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5.下列说法中,与“牵一发而动全身”包含同一哲理的是

A.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B. 一着不慎,全盘皆输

C. 愚者千虑,必有一得D. 不经一事,不长一智

2008年是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三十周年。回答6—7题。

6.三十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确立,人们的自主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民主法制意识和开拓进取精神得以大大加强。这主要说明了

A.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积极的反作用

B. 社会意识有先进与落后之分

C. 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

D. 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的深刻反映

7.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有三个伟大创举:一是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二是乡镇企业异军突起,三是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看,这三大创举说明

A. 新农村建设必须完全依靠农民

B. 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C. 人民群众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D. 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8.“从一个较长的历史时期来说,改革会使人人受益”,但“改革不是一首田园诗,它伴随着眼泪和痛苦”。这一观点包含的哲学道理主要是

A. 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B. 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C. 矛盾的主要方面规定事物的性质

D. 矛盾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9.建设和谐文化,必须弘扬我国传统文化中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的道德内容,对中华民族传统道德应“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这符合

A. 对立统一的观点B. 辩证的否定观

C. 思维和存在的辩证关系原理

D. 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10.汶川地震发生后,灾区人民奋力自救,广大公益组织与民间力量纷纷伸出援手,全国人民齐心协力,力争将灾害的损失降到最低。这说明①矛盾的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 ②人与自然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③事物发展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④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和历史的创造者

A. ①②③ B. ①②④C. ①③④D. ②③④

11.明代陈献章说:“前辈谓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这一段话说明了

A. 没有否定就没有发展 B. 否定可以解决一切问题

C. 只要否定,就能发展D. 怀疑精神就是创新精神

12.徽调、汉戏、昆曲、秦腔等经过五六十年的相互交流、融合,从而产生了声腔、剧目、表演都独具一格的新剧种——京剧。200多年来,随着时代的发展,京剧不断的发生变革,更加丰富多彩。京剧的形成和发展体现了

A. 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

B. 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是推动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

C.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D. 事物不断地吸收积极的、合理的因素并得到发展

13.温家宝总理指出,中国有13亿人口,多么小的问题乘以13亿,都会变成很大的问题;多么大的经济总量除以13亿,都会变成很小的数目。这个“乘除法”表明

A. 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

B. 只要有量变,就必然发生质变

C. 整体和部分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

D. 矛盾是推动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

14.国家游泳中心“水立方”以及国家体育场“鸟巢”的设计者发挥了中国传统的空间观、宇宙观和建筑观,两种建筑在外形上相呼应,体现了“天圆地方”的传统理念。这表明

A. 人的认识来源于客观,灵感来源于主观

B. 建筑艺术对建筑业有重大的指导作用

C. 创新是继承与发展的统一

D. 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创造出新的联系

15.近年来,“草根网民”、“奥运经济”、“换客”、“房奴”等新词汇不断出现。新词汇浓缩着时代前进的步伐,折射出百姓的生活。这体现了

A. 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基础

B. 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C.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

D. 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16. “能群者存,不能群者灭;善群者存,不善群者灭”这句话在人生观上给我们的启示是 ①要坚持集体主义的价值取向 ②利用集体去谋取个人利益 ③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④人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社会

A. ①② B. ①③ C. ①④ D. ③④

我们要不断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最大限度地为民造福、为民谋利,永远不脱离群众。回答第17-18题。

17.材料中提出“我们要不断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永远不脱离群众”,这是因为

A. 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B. 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

C. 人民群众是我国的领导力量

D. 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18.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

①是我们党领导中国人民夺取民主革命胜利的重要保证②是我们党各项工作的重心 ③是我们党成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保证④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原则,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

A. ①③ B. ①② C. ①②③ D. ①②③④

19.现实生活中,一些年轻人抱着不劳而获的思想,“靠老”、“刮老”,对父母存在严重的依赖心理。这样的年轻人

①没有认识到劳动着的人、奉献的人是幸福的②正确处理了自己与他人的关系③缺乏自强拼搏的精神④只强调索取,而不愿意付出与奉献

A. ①②③B. ①②④ C. ②③④D. ①③④

20.“今朝踏浪书海豪情盛,来年题名金榜笑颜开”,这是一位老师送给高三学子的一副对联。该对联的哲学寓意是

A. 只有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才能实现个人的价值

B. 实现人生价值,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C. 对真理的求索无止境,人们可以突破客观条件和规律的限制

D. 只有参加实践,才能更好地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道题)

21.据统计,我国水资源有80%以上分布在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而京、津及华北地区水资源的短缺,越来越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为了解决京、津及华北地区缺水问题,南水北调工程实施势在必行。国务院指出,实施南水北调工程,必须搞好总体规划,全面安排,有先有后,分步实施,要正确处理好实施南水北调工程同节水、治污和保护生态环境的关系。

上述材料是如何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道理的?

22.社会发展进入二十一世纪,推陈出新速度越来越快,在全社会倡导创新意识的今天,我们面对的是扑面而来的新信息、新事物。

请运用《生活与哲学》有关知识回答:

(1)判断一个事物是新事物还是旧事物的标准是什么?

(2)有人说:“新事物就是在创新意识的基础上否定旧事物而产生的。”请对这一观点进行简要评析。

23.李丽在1岁时患小儿麻痹症,童年从未站起来过;40岁时再遭厄运,车祸让她下半身完全瘫痪,从此与轮椅为伴。她没有怨天尤人,而是选择了一条向社会传播爱心之路。她创办了“李丽家庭教育工作室”和公益网站“丽爱天空”,长期从事公益事业和青少年心理教育工作,她还成了很多服刑人员的“偶像”。5年时间,温暖8万个冰冷的心灵。李丽被评为“2008感动中国人物”。

请运用人生价值的有关知识回答:

(1)如何评价一个人的价值?

(2)结合材料分析说明李丽是如何创造和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的。

一、选择题

1.C 2.A 3.C 4.C 5.B 6.C 7.D 8.B 9.B 10.D11.A 12.D 13.C 14.C 15.B 16.C 17.B 18.A 19.D20.B

二、非选择题

21.①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全面安排,处理好南水北调工程同节水、治污和保护生态环境的关系,体现了这一观点。②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实施南水北调,可有效解决北方水资源不足的矛盾,有利于北方经济和社会发展。③要重视量的积累,为事物的质变做好准备。南水北调工程要有先有后,分步实施体现了这一观点。④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性的统一。实施南水北调工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具体体现,同时必须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任答三点即可。)

22.(1)是看它们是否同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相符合。(或答:是否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前途。)(2)①题中认为“新事物是否定旧事物中产生的”,这一说法是正确的。新事物在旧事物中孕育产生,它克服了旧事物中消极的、过时的和腐朽的东西,汲取了其中积极的、合理的因素,并增添了为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②这种辩证的否定观要求我们树立创新意识,但由此认为“新事物是在创新意识的基础上产生”则是错误的。以创新意识指导实践,可以推动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但创新意识不是新事物产生的基础。

双林中学高二期中考试 篇4

C.不同民族的文化影响不同民族和国家的发展道路

D.文化与国际政治相交融,成为当代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内容

9、“节能减排,造福你我”“守护我们的家园”„„如今,打开电视机,翻开报纸,点开网页,节能减排的专栏、话题随处可见,节能减排观念日益深入人心。这主要说明

A.新的传媒的出现意味着旧的传媒的消失 B.大众传媒在文化传播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C.现代传媒具有传统媒体无可比拟的优越性 D.现代传媒包含报刊、电视、网络等多种形式

10、在政府大力支持下,2011年奥飞顺利实现了从玩具厂向文化创意企业的转型,被称为“产业文化化”的典型。加快传统文化产业转型有利于 ①优化产业结构,促进经济发展②提高文化竞争力,增强综合国力 ③更好地满足人们的文化生活需要④抵御外来文化,维护国家文化安全

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④D.②③④

11.短信文化的发展为移动通信企业带来了无限商机,使移动增值业务产业链各环节不断延伸,这说明

A.经济决定文化B.文化反映经济

C.文化决定经济D.文化对经济具有反作用

12.《世界保护文化多样性宣言》指出:“每项创作都来源于有关的文化传统,但也在同其他文化传统的交流中得到充分的发展。”这说明,实现文化创新必须正确处理好

①文化继承与文化发展的关系 ②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

③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关系 ④社会实践与文化创新的关系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13.“洋装虽然穿在身,我心依然是中国心,我的祖先早已把我的一切烙上中国印”上述歌词表明

A.文化具有绝对的稳定性B.文化能增强人的精神力量C.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有形的、强制的D.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深远持久的 14.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有的人掌握了电脑技术,却去充当电脑黑客,有的人掌握了高超的化学合成技术,却去制造毒品。这告诉我们A.知识文化修养比道德修养更重要

B.既要加强科学文化知识修养,更要加强思想道德修养C.加强思想道德修养能够促进知识文化修养D.思想道德修养是文化建设中的中心环节

15.近年来,英国文化产业平均发展速度是整个经济增长率的近两倍,年产值近600亿英镑,从业人员占全国总就业人数的5%,每年的出口额达80亿英镑,很大地促进了英国经济的发展。这说明A.文化产业是一个国家的基础产业

B.文化是第一生产力,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

C.文化产业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D.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 16.下列不属于文化活动的是

A.红色旅游B.参观历史博物馆C.看电视、听音乐D.选举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17.教育是文化传承的主要方式之一。下列对教育认识不正确的是

A.教育就是有目的、有计划地向学习者传授各种文化知识,使学习者在接

受文化的同时成为社会文化的参与者和创造者的过程B.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具有选择、传递、创造等特有的功能

C.教育通过对受教育者的“传道、授业、解惑”,把文化传递给下一代。D.教育能够使人们永远比别人聪明

18.文化传播有多种途径,其中具有全球同时、受众主动、双向互动特点的文化传播途径的是

A.商贸活动B.人口迁徙C.互联网D.教育活动 19.每当中华民族处于重大困难的当头,中华文化的力量就会突显出来。在外寇入侵时中华民族就会团结一致,用血肉筑起新的长城。在遭受冰冻灾害和地震灾害时,中华民族就会“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并最终夺取胜利。这表明()A文化是人所创造的B文化是社会实践的产物C文化力量决定综合国力

D文化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20.在2004年雅典奥运会闭幕式上,集纳了中国文化精华的《从“奥林匹克”到“万里长城”》仅8分钟的演出,震撼了雅典。全世界2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数十亿观众,通过电视直播感受到了中国的热情、中国的激情。这充分证明()A、大众传媒是现代文化传播的唯一手段B、中华文化魅力无穷

C、文化在交流中传播D、大众传媒在现代文化传播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21.我国至今使用的许多民族乐器,如:笛、琵琶、胡琴、横笛、鼓、腰鼓等,都是从汉代开始由各边疆民族地区陆续传入内地的,少数民族的音乐、舞蹈很早就在祖国的艺术舞台上占有重要地位。这表明()

A、中华文化渊远才能流长B、中华文化独具特色 C、各族人民都为中华文化的形成、发展做出了贡献D、不同区域的文化,显示出不同的特色

22.奥运火炬造型的设计灵感来自中国传统的纸卷轴。纸是中国四大发明之一,通过丝绸之路传到西方。人类文明随着纸的出现得以传播。文化传播除了材料中的形式外,还有()。

①商业活动②人口迁徙③教育

④各种文化娱乐活动⑤互派留学生和访问学者

A ①②③④⑤B ①②③⑤C ①③④⑤D ②③④⑤

2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是

A.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B树立共同理想

C.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D.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24.“有些时候文明只是十公分的宽度,有些时候只是一张纸的厚度,当我们把十公分的盲道让出来,当我们在椅子上垫一张纸„„每个人的一小步就构成了我们中国文明进步的一大步。”这段话告诉我们,培育文明风尚重在: A.树立崇高道德理想B.选择科学的世界观 C.宣传教育,开拓创新

D.脚踏实地,重在行动

25.思想道德建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主要内容和中心环节。大力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①有利于先进文化建设,促进社会和谐进步 ②能对现代化建设起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作用 ③有利于保证文化建设的性质和前进方向 ④能对经济社会发展起决定性作用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③④ 二.非选择题(共50分)

26.“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批评之中,他就学会了谴责;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敌意之中,他就学会了争斗;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鼓励之中,他就学会了自信;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表扬之中,他就学会了感激;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接受之中,他就学会了爱;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认可之中,他就学会了自爱„„” 从文化对人的影响角度,谈谈上述材料所体现的文化生活道理。

(9分)27.2010年7月10日,在连云港文化艺术中心,亦梦亦真,融合声、光、电等多种技术的大型新视听魔幻剧《梦境西游》,带着千名观众亲身游历“西游记”的梦幻世界。以《梦境西游》为标志,“神话之城”的连云港打出《西游记》这张叫响世界的“文化王牌”,吸附进包括商业演出、文化公园、创意园区等在内的诸多文化产业形态。文化,在连云港正逐渐发力,变成沉甸甸的真金白银。到2012年,连云港的文化业总产值和增加值将分别达到200的亿元和65亿元。运用文化与经济的相互关系的知识,分析连云港的做法。(9分)

28.2010年5月1日至10月31日在上海召开的世界博览会主题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世博会的中国馆(右图)轮廓像斗拱,类似中国传统木建筑,汲取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一是从绘画、戏剧、文字、颜色等中捕捉最能代表中国的形象,二是从“出土文物”,如斗冠、宝鼎、器皿等中汲取灵感,并对斗拱这一传统建筑构件进行挖掘与提炼,大胆革新,以简约化的装饰线条,完成了传统建筑的当代表达。中国馆注重了环保、节能、新材料和新技术等方面的应用,这些都是它最能展现时代精神的地方

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中国馆的设计是如何对待传统文化的。(10分)

29.在社会主义社会里,是非、善恶、美丑的界限绝对不能混淆,坚持什么、反对什么、倡导什么、抵制什么,都必须旗帜鲜明。要在全社会大力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倡导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扶正祛邪,扬善惩恶,促进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和发展。要教育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坚持: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

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对社会主义道德的系统总结,它既与中华民族精神和传统美德一脉相承,同时也带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是时代精神的汇聚和体现。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回答:(1)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是什么?(3分)

(2)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如何体现中华民族精神的?(8分)

30.互联网是一种新的媒体和生活方式。它在社会上已经形成了一种全新的“网络”文化。针对“网络”文化,某班同学进行了讨论,形成了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互联网是一种新兴的信息渠道和交流方式,它丰富的网络信息和便捷查找手段。改变了人们的学习方式和生活方式。

第二种观点认为:网络信息中充斥着大量的淫秽、色情、迷信、颓废、庸俗等不良文化,对青少年的心灵和社会文化环境起着严重的毒化作用。(1)你怎样认识上述两种观点?(2分)

(2)网络信息中的不良文化有哪些表现形式?试加以比较区别。(6分)(3)基于上述分析,青少年应该怎样正确对待网络?(3分)

:名姓:级班:号生考:场三岔中学2012—2013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测试试题(卷)

高二理科政治答案卷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包括25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50分)

二.非选择题(共50分)26.(9分)

27.(9分)

28.(10分)

29.(1)(3分)

(2)(8分)

30.(1)(2分)

(2)(6分)

(3)(3分)

高二政治期中考试题理科试卷参考答案

一、最佳单项选择题(本题包括24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60分)1-5:D B B D C6-10:A D D B A11-15:D A D B C16-20: D D C D D21-25:C D C D B

26.答案:(1)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来自于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2分)

(2)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2分)(3)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2分)

(4)文化塑造人生,优秀、健康的文化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落后、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人的全面发展。(3分)

27.答案:(1)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所决定并反作用于经济,给予经济以重大影响。文化在连云港变成沉甸甸的真金白银,表明文化对经济有巨大的反作用。(3分)

(2)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文化产业迅速崛起,文化消费更加丰富,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连云港打出《西游记》这张“文化王牌”,吸附进包括商业演出、文化公园、创意园区等在内的诸多文化产业形态,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体现出文化与经济的相互交融。(3分)

(3)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有利于增强地方经济实力。到2012年,连云港的文化业总产值和增加值将分别达到200亿元和65亿元,是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结果。(3分)

28.①对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2分)中国馆斗拱等元素的使用,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体现了鲜明的中国特色。(2分)②对传统文化进行创新(推陈出新,革故鼎新)。(2分)立足社会实践,(1分)注入新的时代精神。(1分)对中国馆传统的斗拱造型大胆的革新,以简约化的装

饰线条,完成了传统建筑的当代表达,同时,环保、节能等新技术的使用也体现了时代精神。(2分)

29.(1)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3分)

(2)“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精神。“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团结统一精神。“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勤劳勇敢精神。“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勤劳勇敢精神,又体现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所以说,社会主义荣辱观与中华民族精神是一脉相承的。(8分)

30答:(1)上述两种观点分别从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正确地分析了网络文化的作用。(2分)

(2)①网络信息中的不良文化有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两种表现形式。(2分)②落后文化是指各种带有迷信、愚昧、颓废、庸俗等色彩的文化。落后文化是文化糟粕,需要不断通过科学文化教育,予以改造和剔除。(2分)

③腐朽文化是指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的腐朽思想、殖民文化、“法轮功”邪教、淫秽色情文化等,它腐蚀人们的精神世界、侵蚀民族精神、阻碍先进生产力发展、危害社会主义事业,必须坚决抵制,依法取缔。(2分)

双林中学高二期中考试 篇5

考试方式:闭卷 年级: 高一 学科: 政治 命题人: 吉宗

注意事项:

1、本试题全部为笔答题,共 页,满分 分,考试时间 分钟。

2、答卷前将密封线内的项目填写清楚,密封线内禁止答题。

3、用钢笔或签字笔直接答在试卷(或答题纸上)。

4、本试题为闭卷考试,请考生勿将课本进入考场。

一、单选题(共20题;共60分

每题3分)1、2016年1月14日,中埃文化年开幕式在埃及卢克泰盛大举行,中埃两国顶尖艺术团队、超200人的演出阵容共同打造一场“文明对话”盛宴。中埃的“文明对话”()①是两种文化相互尊重、相互借鉴的盛宴 ②是源远流长文化之间再续辉煌的盛宴 ③有利于扩大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④有利于消弭差异,共创文化共同体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2、文化交流与融合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力量源泉。下列选项能体现文化交流与融合的是()

①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②独弦不成音,独木不成林 ③孤芳独美,不如集众芳以为美 ④己所欲,尽施于人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3、在当今世界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中,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这句话表明()

A、科技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重要作用

B、文化对于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生存与发展的重要性 C、先进文化决定综合国力

D、文化是国家和民族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4、明朝以后,东北地区俗称“关东”,山东、河南、河北、山西等省人民到关东谋生被称为“闯关东”。他们对东北的文化变迁产生了极大影响。“闯关东”属于文化传播途径中的()

A、商贸活动

B、人口迁徙

C、教育

D、口与传播

5、大众传媒成为文化传播主要手段的原因是()

A、大众传媒具有反馈及时的特点 B、大众传媒传播的信息都是真实的

C、大众传媒是社会生活中最直接、最常见、最丰富的现象

D、大众传媒能最大程度地超越时空的局限,具有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

6、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志愿者队伍日益壮大。志愿者们不计报酬,帮助他人,服务社会,践行志愿精神,传播先进文化,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力量。上述内容说明()①社会的发展与人的发展是相互促进的 ②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从我做起 ③经济发展水平取决于人的思想道德水平

④提高思想道德修养能够促进科学文化修养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7、“治家严,家乃和;居乡恕,乡乃睦。”家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庭通过家教培育家风,不仅给人生系上品性的“第一粒扣子”,还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周围的人。重视家风教育是因为()

①家风文化是民族文化的结晶 ②家风影响人们的品格与素养

③家风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重要见证

④可以发扬光大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8、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中华文化的国际感召力日益上升,中外文化交流越发频繁。请你确定一组符合我国对外文化交流的政策或主张的关键词()

A、相互借鉴求同存异提升文化实力 B、尊重差异平等协商认同外来文化 C、加强交流文化共享汲取各国文化 D、理解个性积极创新舍弃传统文化

9、文学家钱钟书认为“中国诗里有所谓西洋的品质,西洋诗里也有所谓„中国的‟成分。在我们这儿是零碎的,薄弱的,到你们那儿发展得明朗圆满。反过来也是一样……因此,读外国诗每有种他乡忽遇故知的喜悦,会引导你回到本国诗”。由此可见()①世界各国文化应相互交流,共同繁荣 ②文化是世界的,各民族文化都是相同的 ③文化是世界的,要拒绝民族文化特色

④要尊重各民族文化的差异,共同发展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10、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依靠创新,推进文化创意和实际服务等新型、高端服务业发展,促进与相关产业深度融合,是调整经济结构的重要内容,有利于改善产品和服务品质、满足群众多样化需求,也可以催生新业态、带动就业、推动产业转型升级。这说明()①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的特点日益显著

②文化由经济、政治决定,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 ③一定的文化会给予经济重大影响

④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11、农历八月十五日是中国的中秋节,许多东南亚国家也将这一天作为传统节日。中华文化对东南亚地区的影响,主要来自于中国唐代向东南亚地区的持续不断的移民。这反映了()

A、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 B、中国人移居境外,入乡随俗

C、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 D、人口迁徙是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

12、校园文化是指校园所处的自然环境、校园规划格局以及校园建筑、雕塑、绿化和文化传播工具等方面形成的文化环境,它会让人不自觉地受其影响。整洁、幽雅、文明的校园文化环境会激发人的上进心和求知欲。这说明校园文化()①要通过一定的物质载体表现出来 ②对学生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③决定着学校教育的性质和发展方向

④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目标

A、①②

B、②④

C、②③

D、①③

13、“最心酸作文”中表达的“爸爸只爱手机”令人深思,一些人享受了网络文化,却疏远了亲人,降低了人际交往的温度,这表明()

A、人们应该积极参加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 B、文化影响着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行为 C、文化对人们的全面发展起着促进作用

D、文化无时无刻不在决定着人们的实践活动 14、3月5日,是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向雷锋同志学习”题词纪念日。每年的3月都是“学雷锋活动月”,通过学习雷锋活动,继承和发扬雷锋精神,可见()①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各种文化活动 ②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发展文化和享用文化 ③雷锋精神可以直接转化为物质力量

④雷锋精神对人们的影响是深远持久的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15、关于文化,下列观点正确的()

①文化是相对于政治、经济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②文化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

③文化包括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和非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 ④纯自然的东西有时候也是文化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16、中国绘画强调表现,但从不脱离客观现实;而西方绘画偏重再现,但也总是力图将自己的情感、意识倾注其中。这说明()

A、中西绘画逐渐和而归于统一 B、中西画作都强调尊重客观事实

C、不同民族和国家的文化形式各具特色 D、不同的文化有一定的共性和普遍规律 17、2015年,国家主席习近平偕夫人出访了英、美、法等国。这类国家间的政治交往活动可以促进文化传播与发展,借此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在文化传播的过程中,我们应()①坚持与时俱进,彰显时代特征 ②秉承海外元素,体现创新精神 ③继承优良传统,融入世界民族

④凸显中国特色,增添文化自信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8、“文化与社会的关系,先是它敏感地描绘社会,倘有力,便又一转而影响社会,使有变革。”鲁迅先生的这段话表明()①文化是对一定政治、经济的反映 ②不同文化对社会发展的反作用不同 ③文化是政治、经济的派生物和附属品

④文化作为精神力量对社会发展有深刻影响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9、某校为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在校内开设了包含中外名人介绍、英雄模范事迹、名言警句的文化长廊,同时将校内道路命名为爱国路、尊师路、成才路、弘德路等。若以此为素材写一篇报道,最适合的关键词是()①精神产品经济融合文化竞争 ②博采众长兼收并蓄文化融合 ③创设环境优秀文化提高素质

④潜移默化熏陶情操道德修养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20、在一个国际班的课堂上,加拿大小伙安东尼说:“狗忠诚而且勇敢,是人类的朋友,我们对吃狗肉的行为无法理解和接受。”此言一出,韩国学生立即面漏尴尬之色。老师问安东尼;“在大部分印度人看来,西方人吃牛肉是一种野蛮行为。你怎么看?”安东尼的表情立刻就不自然了。这个故事说明()①不同的民族文化有先进和落后之分 ②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 ③不同民族的文化要相互尊重和理解

④人们应该增强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二、材料分析题(共2题;共20分)

21、材料一:文化自信,是兼容并蓄、海纳百川之后的自信,也是尊重文明多样性基础上的自信。中华文明是在中国大地上产生的文明,也是同其他文明不断交流借鉴而形成的文明。由古至今,中外文明的交流互鉴十分频繁,这其中有冲突、矛盾、疑惑、拒绝,但更多的是学习、消化、融合、创新。

材料二:2015年10月19日至23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对英国进行了国事访问,此访开启了中英全面战略伙伴关系黄金时代,也为中英文化交流互鉴谱写了新篇章。访问期间,各大媒体把最醒目的版面、时段留给了中国贵宾;习近平主席赠送给英国女王和菲利普亲王两张彭丽媛的音乐专辑,一副1.18米长的刺绣、一个大的陶瓷盘、一个木雕和一本邮票册,并出席了全英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年会开幕式;习近平表示,中方愿派更多的留学生来英国,以扩大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

(1)结合材料一,运用中华文化的包容性的知识,谈谈我们应怎样树立文化自信?

(2)结合材料二,分析此次习近平主席英国之行是如何促进中华文化传播的。

22、现代奥运会产生了各种造型多样的吉祥物。奥运吉祥物是代表各届奥运的动物或人物,通常是当地土产的动物,或是可以代表当地文化特色的人物形象。福娃是北京2008年第29届奥运会吉祥物,其色彩与灵感来源于奥林匹克五环、来源于中国辽阔的山川大地、江河湖海和人们喜爱的动物形象,向世界各地的人们传递友谊、和平、积极进取的精神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愿望;即将举行的2016年里约热内卢奥运会的吉祥物代表了巴西的动物,其中有猫的灵性,猴子的敏捷以及鸟儿的优雅。无论奥运吉祥物的外貌如何,他们的共通点都是以奥运会作为主题来显示主办城市的独特地理特征、历史文化和人文特征,既能够实现奥林匹克精神、传达奥运会概念同时又有利于市场开发和保护。

(1)结合上述材料谈谈文化为什么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2)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回答,我们应该怎样尊重文化的多样性?

南木林高中2017——2018学第 一学期期中测试

一、单选题

1、【答案】C

2、【答案】B

3、【答案】B

4、【答案】B

5、【答案】D

6、【答案】A

7、【答案】C

8、【答案】A

9、【答案】D

10、【答案】B

11、【答案】D

12、【答案】A

13、【答案】B

14、【答案】A

15、【答案】A

16、【答案】D

17、【答案】B

18、【答案】B

19、【答案】B 20、【答案】C

二、材料分析题

21、【答案】(1)①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

②我们应与其他民族文化和睦相处,求同存异,增强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对其他民族文化的理解。

③我们应在文化交流中兼收并蓄,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积极成分,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反对文化霸权主义。

(2)①文化交流的过程就是文化传播的过程。

②通过国家领导人访问、参加孔子学院活动、互派留学生等方式,借助教育、经济、政治和文化活动等途径传播了中华文化。

③大众传媒是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通过媒体宣传报道,发挥大众传媒在文化传递、沟通、共享中的强大功能。

④通过赠送礼品,为外国友人打开了解中国的窗口,更加主动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

22、【答案】(1)①文化是民族的,是因为不同民族间由于经济和政治的、历史和地理的等多种因素的不同,使得各民族间存在着差异,各民族文化都有自己的个性和特征。各届奥运吉祥物的设计都体现了当地的文化特色。②文化是世界的,是因为基于各民族社会实践有着共性和普遍规律,各民族文化也有着共性和普遍规律。所以,无论奥运吉祥物的外貌如何,他们都有着共通点,都能够实现奥林匹克精神、传达奥运会概念。

双林中学高二期中考试 篇6

历史试卷

(考试时间:120分钟,满分:100分)命题教师:苗波

一、选择题:(共30题,共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周礼》记载:“乃以九畿之籍,施邦国之政职。方千里曰国畿,其外方五百里曰侯畿……”可见,当时的“九畿”模式 A.以血缘宗亲为纽带 B.无益于地方的自主 C.突出了周王的权威 D.限制了王都的扩张 【答案】C 【解析】“九畿”模式是指古时王城以外五千里之内,自内而外,每五百里为一畿,共有侯、甸、男、采、卫、蛮、夷、镇、藩等九畿拱卫王城,突出的是周王的权威,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不涉及血缘宗亲和地方自主方面的信息,所以选项A、B均不符合题意,排除;“九畿”模式利于王都扩张而非限制王都的扩张,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

2.秦王朝在完成对一些“化外之地”的征服后,必然会想办法使国家观念深入边缘地区,使“蛮夷”直接受到国家统治。这可用来说明秦王朝 A.有效地控制了边疆 B.刑罚严酷的必要性 C.推行郡县制的原因 D.“文字狱”的残酷 【答案】C

学_科_网...学_科_网...学_科_网...学_科_网...学_科_网...学_科_网...学_科_网...学_科_网...学_科_网...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搞清备选项的内涵与题干的关系,找出符合题目要求和历史史实的备选项。3.汉朝初年,2000石以上的大官僚可以送子弟京师为郎,称为“任子”;拥有资产十万钱而又非商人的人,也可以候选为郎,叫做“赀选”。其后汉武帝“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自此之后郡国岁举孝廉的察举制度宣告确立。这一变化表明 A.地方政府的任用官吏权逐渐扩大 B.官僚富豪失去垄断官位的特权 C.大官僚大富豪不再支持中央政权 D.选官制开始受到儒家思想影响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提到,其后汉武帝“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自此之后郡国岁举孝廉的察举制度宣告确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变化表明当时选官制开始受到儒家思想影响,故B正确。地方政府只能举荐官吏权,故A排除。材料无法体现大官僚大富豪不再支持中央政权,故C排除。察举制之前官僚富豪也没有垄断官位的特权,故D排除。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察举制

【名师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察举制。学生需全面掌握相关知识。察举制,由各级地方推荐德才兼备的人材。由州推举的称为秀才,由郡推举的称为孝廉。察举制缺乏客观的评选准则,虽有连坐制度,但后期逐渐出现地方官员徇私,所荐者不实的现象。

4.明朝,内阁可以封驳皇帝的诏旨。嘉靖时,阁臣杨廷和为大礼议一事,“先后封还御批者四,执奏几三十疏,帝常忽忽有所恨”。可见,当时内阁的作为 A.表现了对皇权的约束 B.使内阁失去皇帝的信任 C.完善了中央决策体制 D.改变了内阁的行政职能 【答案】A 【解析】“内阁可以封驳皇帝的诏旨、帝常忽忽有所恨”等字眼足以证明内阁在一定程度上对皇权是有约束的,即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根本就没体现出内阁失去皇帝信任的信息,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内阁没有决策权,所以内阁的作为也不会起到完善中央决策体制的作用,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从材料来看内阁的行政职能并未改变,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5.清朝时,军机处起草的诏旨密封后往往不经内阁、部院,而直接由驿马传递地方督抚的,称为“廷寄”,直接交中央各部院的,称为“交片”,地方督抚密折奏事也可经军机处直达皇帝。材料表明清朝政治形态的特点是

A.中枢机构之间彼此牵制 B.地方具有较好的自治性和能动性 C.高层政治决策具有封闭性 D.军机处代替内阁成为中央官署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材料主要涉及的是军机处,未涉及中枢机构之间彼此牵制,故A项错误;材料主要涉及廷寄制度,并未体现地方具有较好的自治性和能动性,故B项错误;据材料“军机处起草的诏旨密封后往往不经内阁、部院,而直接由驿马传递地方督抚的”、“直接交中央各部院的”和“地方督抚密折奏事也可经军机处直达皇帝”可知高层政治决策具有封闭性,故C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军机处代替内阁成为了中央官署,且与史实不符,故D项错误。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清代军机处的设立。

【名师点睛】雍正帝时设立军机处,军机大臣每日跪受笔录,军国大事由皇帝裁决,决策封闭性显著,君主专制空前加强。

6.清朝废除了沿自明代的巡按御史制度,总督、巡抚成为真正的封疆大吏。军机处曾上折曰:“近来督抚提镇之权,亦大盛矣,挟赫赫炎炎之势,令人敢怒而不敢言,即有过举,谁为参究?”这反映出清朝的上述举措

A.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B.打破了地方权力制衡架构 C.注重监察制衡行政的作用 D.有利于稳定地方社会秩序 【答案】B 【解析】材料中“清朝废除了沿自明代的巡按御史制度,总督、巡抚成为真正的封疆大吏…挟赫赫炎炎之势,令人敢怒而不敢言”可知废除御史制度,总督权力渐升,打破了地方权力制衡,B项说法正确;材料并未体现中央地方的关系,A项排除;古代重视加强皇权,C项错误;废除御史制度,打破权力制约,不利于地方稳定,D项错误。

7.古希腊500人会议的议员们在任职期间可以免服兵役,在城邦中的庆典中享有特别座位;在公元前450年后,议员也可以领取相当于成熟工匠三分之一日薪的薪资。材料中描述的这些现象 A.导致雅典民主政治的衰落 B.反映了财产限制走向极盛 C.对形成城邦具有促进作用 D.推动了雅典公民积极参政 【答案】D 【解析】“可以免服兵役、享有特别座位”等做法必然利于调动公民参政的积极性,所以也必然会推动雅典公民积极参政,即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并没体现出民主政治衰落和财产限制方面的信息,所以选项A、B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中描述的这些现象是对形成民主政治具有促进作用,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

点睛:文字材料型选择题要注意两个原则,一是立足材料,读懂和透彻地理解材料;二是联系教材知识,注意迁移所学知识与材料的内在联系,运用所学知识和观点进行评论和解析。

8.罗马《查士丁尼法典》规定:在荒地、无主土地或自己的土地内发现的主人不明的埋藏物,归发现人所有;但如果是在他人的土地内发现的,土地主人有权获得埋藏物价值的一半。这说明古代罗马 A.保护私有财产不受侵犯 B.维护公民的土地私有权 C.鼓励公民追求社会财富 D.重视利益的自然公平性 【答案】D 【解析】“谁发现归谁所有”等的规定意在强调古代罗马重视利益的自然性,这样也是公平等的,所以材料可以说明古代罗马重视利益的自然公平性,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保护私有财产不受侵犯”是《人权宣言》的规定,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根本就不涉及土地私有权和鼓励公民追求社会财富方面的信息,所以选项B、C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

9.著名学者陈恒认为:不同于希腊人的是,罗马人可以把公民权逐步地给予其他拉丁城市,给予整个意大利,以至于整个帝国,但希腊人做不到这点。希腊人在城邦管理上是“排外”的。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 A.雅典民主易于导致机体暴政 B.古希腊具有强烈的排外意识 C.罗马崇尚秩序,维护公民权益 D.雅典民主制存在固有的弊端 【答案】D 【解析】罗马人扩大公民权的范围,而希腊人一直不愿给予外邦人公民身份,这体现了希腊民主的狭隘性,说明希腊的民主体制存在严重缺陷,故答案为D项;集体暴政主要是指雅典民主的表现形式,而材料强调的是民主制的范围,故A项锴误;希腊民主发展根源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和海外贸易的繁荣,这密切了希腊与外部的联系,所以不能因希腊人不愿给予外人相应的政治权益,而认为其其有强烈的排外意识,故B项错误;材料体现了罗马人在国家管理方面的灵活性,但不能体现“罗马崇尚秩序予,维护公民权益”,故C项排除。

10.2017年2月8日,英国下议院就政府提交的“脱欧”法案进行投票,结果为494票支持、122票反对。首相特蕾莎梅在投票结果出来后表示无异议。这是因为 A.首相不拥有行政权 B.英国奉行均势外交 C.首相须对议会负责 D.国王对议院的支持 【答案】C 【解析】材料反映了议会投票首相还得表示无异议,这是英国的行政程序,这是英国首相须对议会负责而导致的,即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首相拥有行政权,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根本就不涉及均势外交和国王对议院支持方面的信息,所以选项B、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

11.1787年6月,新泽西代表马丁(反联邦派)说:“脱离了大不列颠,就使13个邦处于自然状态……我们加入邦联时是平等的和自由的……如果谁要把我们弄得不平等和不自由,我是绝对不会让步的。”这一主张

A.有助于推动各州反抗殖民统治 B.意味着中央政府权力需要强化 C.旨在传播自由平等的思想观念 D.推动美国邦联政府的迅速建立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马丁担心各州的权力因联邦政府权力加强而遭受损失,故意在强调中央政府权力需要强化,协调联邦与各州之间的利益,B项正确。1783年,美英签订和约,英国承认美国独立,故A项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材料主要围绕联邦和邦联之间权力展开争论,与旨在传播自由平等的思想理念不符,排除C。材料主要围绕由邦联向联邦转变展开争论,D项说法错误,排除。12.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增加了总统解散众议院必须获得参议院同意的规定,而议会的不信任权没有类似的限制。与英国相比,此规定的政治影响是 A.让总统权力进一步扩大 B.使议会的权力急剧膨胀 C.有助于权力结构的制衡 D.导致倒阁现象频繁发生 【答案】D 【解析】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增加了总统解散众议院必须获得参议院同意的规定,而议会的不信任权却没有类似的限制,这说明了参议院权力的膨胀,即保皇派势力占有一定的优势,因此政府中的保皇派经常利用议会推翻当权内阁,故D项正确;A项不符合材料信息;参议院权力急剧膨胀不代表众议院权力的扩大,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制约与平衡,故C项错误。

13.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规定:“联邦议会由各邦代表共58人组成,表决时如有14票反对,即可否决议案,普鲁士拥有17名联邦议会代表”。这 A.表明联邦议会具有唯一立法权 B.表明各邦享有绝对平等的权力 C.突出了普鲁士的地位

D.表明皇帝具有“统而不治”的地位 【答案】C 【解析】需要注意的是“14票反对,即可否决议案”,但普鲁士却拥有17票的权力,这样显然突出了普鲁士的独特地位,即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帝国议会也有立法权,所以联邦议会并不具有唯一立法权,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德国各邦之间权力是不平等的,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德国皇帝拥有实权而非“统而不治”,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

点睛:此题难度一般,需要学生有较强的分析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正确理解题干主旨含义,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对各个选项进行判断。

14.17—19世纪,英、美、法、德先后走上政治民主化道路,其主要共同点是 A.议会成员均由选举产生 B.国家元首均有实权 C.政府首脑均对议会负责 D.议会均拥有立法权 【答案】D 【解析】17-19世纪,英、美、法、德先后建立代议制民主。英国的下议院、德国的帝国国会由选举产生,英国的上议院、德国的联邦议会不是由选举产生,故A错误。英王“统而不治”,故B错误。美国行政首脑对宪法负责,德国政府首脑对皇帝负责,故C错误。四国议会虽然权力大小不同,但都拥有立法权。故D项正确。

15.“它发端于广东一隅而最终进入华北,使上国帝京一时成为夷狄世界,夷夏之大防因之而完全崩溃。”这里的“它”是指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答案】B 【解析】材料提及此战争“发端于广东一隅而最终进入华北”“使上国帝京一时成为夷狄世界”,即从广东发端,曾占领北京,联系所学知识可知,这场战争为第二次鸦片战争,故排除ACD,选B。

16.在鸦片战争后的对外谈判中,清政府认为治外法权(英国人在中国只受英国法律约束)不过是让夷人管夷人,协定关税可以省除争执,只一味觉得五口通商妨碍自身利益。这表明清政府 A.屈服于列强坚船利炮 B.夜郎自大脱离世界发展大势 C.国家主权意识缺失

D.认为经济主权高于政治主权 【答案】C 【解析】材料反映在谈判桌上,清政府争所不争,放弃所不应放弃的。而这一切是由于清政府完全不懂国际公法和国际形势,国家主权意识不弱,故选C。A中“彻底”太绝对,排除A;B没有揭示本质,排除。当时清政府寒没有认识到经济主权与政治主权的关系,排除D。

17.“《资政新篇》的提出给太平天国运动立下了一块新界碑,这就是它已经明显地展示出这场战争已不同于以往的农民起义”。这是指《资政新篇》

A.反映了农民的利益和要求 B.体现出近代化的时代特征 C.给太平天国带来了新生机 D.开启了太平天国的新使命

【答案】B 【解析】《资政新篇》是一个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体现了太平天国顺应世界潮流、顺应近代化的时代特征,即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反映了农民的利益和要求的是《天朝田亩制度》而非《资政新篇》,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资政新篇》没挽救太平天国,并未给太平天国带来新生机,也未开启太平天国的新使命,所以选项C、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

18.梁启超在谈到太平天国时说:“洪秀全之失败,原因虽多,最重大的就是他拿那种‘四不像的天主教’做招牌,因为这是和国民心理最相反的。”他认为太平天国 A.拜上帝教脱离群众思想实际 B.阻碍了近代民主化的进程 C.混淆西方文明与宗教的界限 D.信仰缺失无法支撑其政权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材料说的是“四不象的天主教”与“国民心理最相反的”,不是说和传统思想相对立,故A项错误;梁启超分析的是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失败的原因,不是在论述它和民主化进程的关系,并且结合所学可知,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反对清朝专制统治,揭开了中国民主革命的序幕,推动了中国民主化进程,故B项错误;材料主要在说太平天国所宣传的宗教与国民心理相反,不是在说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失败是因为它“混淆西方文明与宗教的界限”,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最重大的是他那种‘四不象的天主教’做招牌,因为这是和国民心理最相反的”,说明梁启超认为太平天国之所以失败是因为它所宣传的拜上帝教的思想没有得到人们的认可,所以得不到民众的支持,即“信仰危机无法支撑其政权”,故D项正确。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至1900年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太平天国运动

【名师点睛】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①清政府和列强勾结,联合镇压太平天国农民运动,反动势力空前强大。②领导这次起义的农民阶级不是新生产力的代表,不是新的阶级力量的代表,农民小生产者无法克服自身的狭隘,自私,保守等弱点。③太平天国未能科学的革命理论和革命纲领。④太平天国领导集团内部存在严重的宗派思想,造成内部团结破坏,革命力量削弱。⑤太平天国政权的封建化,领导集团享乐腐化。⑥太平天国军事战略的严重失误。⑦宗教迷信对革命的破坏。

19.汉诗因其独特风格在日本代表着高雅的文化修养,包括日本军官的汉诗写作也形成热潮。期中,殿尾在汉诗《告子孙》中写道:“试看忠士征清绩,日本隆兴新纪元。”该诗句显示出 A.甲午中日战争对日本崛起的影响 B.日本对中国文化的仰慕 C.日本走资本主义道路源于中国 D.中日的紧密关系推动了日本发展 【答案】A 【解析】“征清绩、日本隆兴新纪元”等字眼强调的是甲午战争使日本振兴,即该诗句显示出了甲午中日战争对日本崛起的影响,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反映的是甲午战争对日本的影响而非日本对中国文化的仰慕,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日本走资本主义道路源于西方列强而非中国,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反映的是中日的甲午战争推动了日本发展而非中日的紧密关系推动了日本发展,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

20.19世纪末,许多知识分子对讲究温文尔雅的传统礼仪提出了质疑,而对进化论赞赏有加。如严复曾强调“中国之人好古而忽今,西之人力今以胜古”。这些言行 A.旨在重建中国的文化体系 B.带有明显全盘西化的倾向 C.符合救亡图存的时代需要 D.为托古改制作了舆论准备 【答案】C 【解析】19世纪末,特别是甲午战争以后,中华民族危机空前加深,促进民族意识觉醒,救亡图存成为社会主题,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进化论适应了知识分子要求变革图强的思想,故C正确;A不是材料的主旨;材料无法体现全盘西化的倾向和托古改制,排除BD。

21.李鸿章代表清政府与11个国家签订条约。在条约上,李鸿章将名字签成了“肃”字的模样,并在病榻上交代了他的临终奏章:“臣等伏查近数十年内,(国家)每有一次构衅,必多一次吃亏。”下列属于该条约内容的是

A.惩办义和团中参加反帝斗争的官员 B.增开天津为商埠 C.允许外国公使进驻北京 D.在通商口岸开设医院,建立教堂 【答案】A 【解析】“清政府与11个国家签订条约”等字眼足以证明材料中的条约指的是《辛丑条约》,而惩办义和团中参加反帝斗争的官员属于该条约的内容,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增开天津为商埠是《北京条约》的内容,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允许外国公使进驻北京是《天津条约》的内容,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在通商口岸开设医院,建立教堂是《望厦条约》的内容,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22.1905年孙中山在东京富士见楼中国留学生欢迎大会上发表了充满民族主义的演说。这次演说,唤醒了留学生的民族意识,激发了他们的革命热情,令那些迷惑于保皇的留学生幡然醒悟,快速转向了革命。这说明

A.东京成为辛亥革命的中心 B.推翻清政府的时机成熟 C.革命思想传播进一步深入 D.孙中山的革命威望崇高 【答案】C 【解析】东京自始至终都没有成为辛亥革命的中心,故A项错误;1905 年,根据所学知识,此时推翻清政府的时机尚不成熟,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唤醒了留学生的民族意识,激发了革命热情,令那些迷惑于保皇的留学生焕然醒悟,快速转向了革命”可以看出革命思想传播进一步深入,故C项正确;材料不涉及孙中山的革命威 望是否崇高,故 D项错误。

点睛:材料“唤醒了留学生的民族意识,激发了革命热情,令那些迷惑于保皇的留学生焕然醒悟,快速转向了革命”是解题的关键。

23.辛亥革命后,“党会既多,人人无不挂名一党籍。遇不相识者,问尊姓大名而外,往往有问及贵党者”。此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国家政治体制的激励 B.民众民族意识的增强 C.人民的权利得到保障 D.民主共和观念的深入

【答案】A 【解析】辛亥革命后民国建立,政治体制改变导致了政党纷纷建立,所以材料中所述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国家政治体制的激励,而和民族意识、民主共和观念无关联,辛亥革命后人民的权利并未得到保障,所以综上所述本题只有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

点睛:解答因果型历史选择题主要着眼于历史现象的背景、条件、结果、影响等方面的考查。要审清题意,明确因果关系,搞清命题意图。同时注意区别根本原因、直接原因、主观原因、客观原因、内外因等要求。切忌因果颠倒,互相混淆,不分主次等。24.中华民国在1913年公布的《外交官领事官服制暂行章程》规定:“除外交部总长之外,规定了六个等级,在这些等级之间,服饰自然都有严格区别,级别越高,服饰越复杂、考究、精致。”这一规定 A.与民主精神背道而驰 B.体现了外交礼仪的规范 C.反映出外交的近代化 D.展现了服饰文化的精髓 【答案】A 【解析】“等级”的存在是和辛亥革命所追求的民主、平等相矛盾的,即材料中的规定与民主精神是背道而驰的,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这样的“等级”外交礼仪是非常不规范的,也反映不出外交的近代化,所以选项B、C不符合题意,排除;这一规定具有浓厚的政治色彩,并未展现服饰文化的精髓,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

25.1919年5月8日,北京《晨报》上一篇题为《学生界事件昨闻》的文章说:“各学生被捕入警厅后,前夕即由该厅略加讯问,未有结果。闻厅中对于学生尚不苛待……并谓在厅阅报等尚颇自由云。”材料现象说明

A.近代中国已实现了文明执法 B.警察支持“五四”爱国行动 C.学生的爱国行为得到了同情 D.中共进行了积极地救援活动 【答案】C 【解析】“尚不苛待”等字眼说明学生的爱国行为得到了警察们同情,即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近代中国并未实现文明执法,警察也未支持“五四”爱国行动,所以选项A、B不符合题意,排除;1919年中共尚未诞生,所以中共不可能进行积极地救援活动,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

26.1926年2月,中共中央提出,“全国农民现已走到一个准备暴动的时期,所须要的就是我们去组织,所以我们说准备广东政府的北伐,不仅是广东做军事准备,更要在广东以外北伐路线必经之湖南、湖北、河南、直隶等省预备民众奋起的接应”。这可以说明 A.中共革命重心已经转移到农村 B.国共两党精诚合作准备北伐 C.农民运动推动了北伐胜利进军 D.北伐战争推翻了三大军阀 【答案】B

27.“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头。匡庐一带不停留,要向潇湘直进。”毛泽东诗词反映的事件背景是 A.工农红军开始进行战略转移 B.国民大革命的高潮到来 C.“八七会议”总方针的确立 D.解放战争转入战略反攻 【答案】C 【解析】工农红军战略转移是指长征。长征期间,毛泽东建议放弃向湖南转移,改向敌人统治薄弱的贵州地区进军,这与“要向潇湘直进”不符,排除A;国民大革命期间中共没有掌握军队,而土地革命期间的中共军队才叫工农红军,排除B;国民革命失败后,1927年八七会议,确定了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总方针,故选C。解放战争 时期,中共领导的军队叫人民解放军,排除D。

28.1935年12月,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决定将“苏维埃工农共和国”改为“苏维埃人民共和国”。1937年2月,中国共产党又提出将“工农民主政府”改名为“中华民国特区政府”。这些改动的前提是 A.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 B.第五次反“围剿”斗争的失利 C.西安事变的和平解放 D.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1935年华北事变以后,随着中日民族矛盾的上升,中共在瓦窑堡会议上制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题干中名称的变化,正是这一时代背景的产物,故A项正确; A项决定D项,故D项排除。第五次反“围剿”斗争是国内阶级矛盾的产物,与题意无关,故B项排除。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是在1936年,时间不符合,故C项排除。

29.在蒋介石的支持下,白崇禧把《论持久战》(毛泽东著)的精神归纳成“积小胜为大胜,以空间换时间”,这一认识逐步成为中国军民抗战的战略指导思想。这表明国共两党 A.实现了抗战政策的一致 B.做到了战场的协调作战 C.推动了相持阶段的到来 D.认识到了抗战的艰巨性 【答案】D 【解析】“论持久战、积小胜为大胜”等字眼反映了国共两党都认识到了抗战的长期性、艰巨性等,即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国共两党抗战政策是不一致的,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根本就不涉及协调作战以及抗战相持阶段方面的信息,所以选项B、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

点睛:解答推理型选择题可通过必要的推理,来确定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推理时要掌握正确的指导思想,如历史规律、逻辑关系等。因此,考生平时要注意归纳历史现象,总结历史规律并掌握运用。

30.解放战争时期,一位国民党高级将领在被俘后说:“这一着非雄才大略之人是做不出来的,锦州好比一条扁担,一条挑东北,一条挑华北,现在是中间折断了。”这位国民党高级将领由衷赞叹的是人民解放军哪一战役高超的指挥艺术 A.辽沈战役.B.淮海战役 C.平津战役 D.渡江战役 【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可知,人民解放军在该战役中攻占了锦州,使东北和华北从“中间折断了”;结合所学知识,1948年9月,中共中央军委命令林彪、罗荣桓发起辽沈战役,东北人民解放军迅速攻占锦州,截断了东北敌人向关内的退路,选项中的A项符合题干所述。BCD不符合题意,排除。

二、非选择题(共40分,31题18分,32题12分,33题10分)

3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形成于秦汉。汉武帝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设十三部刺史,“六条问事”,重点监察强宗豪右和郡国长官。东汉光武帝把御史的官署从皇宫里搬出来,并入兰台(收藏和管理宫中典籍的机构),名义上隶属九卿之一的少府。三国时曹魏的御史台脱离了少府,成为独立的监察机构。唐模仿隋在中央设三省六部,在御史台下设三院,即台院(御史台本部,处理台内日常事务)、殿院(在宫廷举行重大仪式时纠察礼仪)和察院(主管弹劾百官),监察机构进一步完善。明初改御史台为都察院,突出了唐代察院的职能,说明御史工作的重点更加明确,同时设置六科(有点像今天监察部的派驻机构),对中央主要部门实施对口监察;六科直接对皇帝负责,监察机构又得到加强。

——据《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特色》

材料二“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易的一条经验。有权力的人们使用权力一直到遇有界限的地方才休止。”

——孟德斯鸠

最高法院为非民选的机构,在美国的宪政结构冲突中拥有最终的裁判权。参议院的人员每州两名,和每州的人口数量不构成比例关系,其人员由各州议会指定而不是民众直接选举。……总统由每州选举的选举人团选举产生,而不是由全体选民直接选举产生。

——据万绍红《共和主义与美国宪法的主要原则》

材料三政治制度,其实是需要一个相应的社会文明程度去配合的。……它不可能在街头市井的吵架中诞生。规则虽小,背后却是漫长积累的文明。

——林达《如彗星划过夜空》

(1)据材料一归纳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发展趋势。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说明美国是如何从制度建设上防止权力滥用的。

(3)根据以上三则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美国在权力监督方面与古代中国相比有何进步性。【答案】(1)趋势:监察机构逐步独立完善;监察体系逐渐严密;工作重点日益明确;监察对象从豪强官员扩大到政府主要部门;伴随着君主专制的加强而不断强化。

(2)说明:将国家主权分为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三部分,彼此分立,相互制约。联邦政府与州政府之间分权与制衡。实行国会两院制,参议员每州两名,众议员根据各州人口比例选出,参议院与众议院、大小州相互制衡。两党轮流执政,在野党制衡执政党。选民通过投票制衡执政党,制衡行政权。最高法院大法官、参议员、总统都不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防止选民权力滥用。

(3)进步性:古代中国的监察制度是君主专制制度的产物,其目的是强化皇权。近代美国的监察制度较充分地体现了民意,是民主法制的体现;较充分保障了民主,更能够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

解析第(1)问从机构、体系、内容、对象等方面回答。第(2)问从美国1787年宪法内容、政党制度、选举制度等方面归纳。第(3)问结合时代背景和权力监督的本质回答,中国是君主专制的产物,目的是维护皇权,美国是民主法制的体现,保障了民主。

【解析】试题分析:(1)此题问趋势,“……名义上隶属于九卿之一的少府……三国时曹魏的御史台脱离了少府,成为独立的监察机构……唐……在御史台下设三院,即台院、殿院和察院,监察机构进一步完善……明初改御史台为都察院,突出了唐代察院的职能,说明御 史工作的重点更加明确”体现了监察机构逐步独立完善、监察体系逐渐严密、工作重点日益明确,从监察对象上看,从汉代“重点监察强宗豪右和郡国长官”到“对中央主要部门实施对口监察”,体现了监察对象从豪强“六科直接对皇帝负责,官员扩大到主要部门,监察机构又得到加强”体现了伴随着君主专制的加强而不断强化。

(2)此题问做法,注意要求是从制度设计出发,可以从美国1787年宪法内容、政党制度、选举制度归纳,美国1787年宪法里面的三权分立原则、国会里面参众两院制衡、大州小州的博弈,政党制度里面在野党对执政党的监督、选举制度中间接选举的运用等。

(3)此题问比较,可以结合时代背景和权力监督的本质回答,中国是君主专制的产物,目的是维护皇权,美国是民主法治的体现,保障了民主。考点:(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监察制(2)美国共和制的确立——权力制衡

(3)美国共和制的确立——权力制衡;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监察制

32.辛亥革命开启了中国现代化的新纪元。而五四运动以来大幅前进的中华民族的复兴,在抗日战争中得到了全面提升。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揖美追欧,旧邦新造”,十分集中地概括了以孙中山、黄兴、宋教仁等为代表的革命党人力追不舍的社会政治目标和为之奋斗不息的方向。……当南京临时政府公布了第一首民国国歌的时候,“揖美追欧,旧邦新造”已由革命派的意向变成了中华民族的共同意向。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中国出席巴黎和会的代表拒绝在巴黎和会上签字。这是鸦片战争以来在中国民意基础上,中国政府代表第一次对国际条约说了“不”字。从此以后,由于中国社会出现新的生产力、新的阶级、新的思想和主义,中国社会在……各方面出现了新的积极向上的因素,出现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从“沉沦”转而“上升”的趋势。

——张海鹏《走向民族复兴的重要标志》

材料三在日本军国主义者野蛮侵略下……不管是国内的居民还是海外的华侨,都同样难以抑制地热血沸腾,聚结成一个整体去抵抗外来的侵略者。……这场战争也引起国内各派政治势力彼此消长的大变化。……许许多多的中国人,正是通过在这场战争中的实际观察,才真正认识中国共产党并团结在它周围。

——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请回答:

(1)材料一中“旧邦新造”反映了革命派怎样的意向?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阐释以孙中山等为代表的革命党人是如何“揖美追欧”的?

(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20年代中国社会“从‘沉沦’转而‘上升’趋势”的主要原因。

(3)据材料三,谈谈你对中国抗日战争历史地位的理解。综合上述材料,从政治角度归纳推动近代中国走向民族复兴的重要因素。

【答案】(1)意向:建立民主共和国。

阐释:借鉴美国三权分立的共和政体,建立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临时约法》,依据国情,实行责任内阁制。(2)原因:(经济)民国初期民族工业的发展;(政治)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登上历史舞台领导五四运动;(思想)五四新文化运动促进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新三民主义推动国共合作,开展国民革命。

(3)理解:全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大大增强;为共产党领导民主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

因素:革命政党的领导;人民民族民主意识的增强。【解析】试题分析:

(1)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分析史料论证观点并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一小问意向,依据材料一,结合孙中山的民权主义分析得知,“旧邦新造” 反映了革命派主张建立民主共和国;第二小问阐释,依据材料一,结合武昌起义后,孙中山建立中华民国、颁布《临时约法》等史实加以分析说明即可。

(2)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分析史料论证观点并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依据材料二“由于中国社会出现新的生产力、新的阶级、新的思想和主义,中国社会在……各方面出现了新的积极向上的因素”,结合20世纪20年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史实,从经济、阶级、思想的角度分析“从‘沉沦’转而‘上升’趋势”的主要原因。

(3)第一小问理解,依据材料三“不管是国内的居民还是海外的华侨,都同样难以抑制地热血沸腾,聚结成一个整体去抵抗外来的侵略者”,结合所学抗日战争的意义,可以得出全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大大增强;依据材料三“这场战争也引起国内各派政治势力彼此消长的大变化。……许许多多的中国人……真正认识中国共产党并团结在它周围第二小问因素”,结合所学抗日战争的意义,可以得出为共产党领导民主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第二小问因素,综合材料一二三,结合前面所回答的问题,从领导者和人民的角度分析概括即可。

考点:近代中国民主革命·辛亥革命·意义;近代中国民主革命·抗日战争·意义

33.19世纪以来,日本、中国等都进行了近代化改革的实践。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对被侵略地区而言……它原有的文明难以抵御欧洲国家的入侵,要继续生存,就必须进行变革

——钱乘旦《再论世界近代史的主线是现代化》 材料二(日本明治维新时)改革的动力是西化……英国模式自然作为铁路、电信、公共建筑和市政工程、纺织工业以及许多商业方法方面的模范;法国模式用来改革法制,改革军事(后来采用普鲁士模式),海军当然还是学习英国;大学则归功于美国。日本聘请的外国专家,在日本人的监督下,从1875~1876年的五六百人,上升到1890年的3000人左右。

——(英)艾瑞克·霍布斯鲍姆《资本的年代》

(1)据材料一,指出19世纪日本、中国改革的共同原因。(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日本向西方学习的特点。【答案】(1)原因: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和示范;民族危机严重。

(2)特点:有选择、有侧重地向西方国家学习;学习的规模大,领域广;直接吸收两次工业革命的成果;全面学习西方;以政府为主导;基本完成了向近代社会的转型。

【解析】试题分析:(1)原因:材料中“它原有的文明难以抵御欧洲国家的入侵,要继续生存,就必须进行变革”表明落后国家因为受到西方工业文明的入侵,民族危机加剧,需要向西方学习,解决国家当前面临的问题。

上一篇:树社会文明新风 扬艰苦奋斗美德下一篇:全县地方志工作会议主持词(2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