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第一教时教案

2024-05-13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第一教时教案(精选10篇)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第一教时教案 篇1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第1教时)

一、教学目的

1、了解课文内容,找出中心句。

2、明白首尾两段之间关系,细读课文第一段。

3、学习字词,重点点拨“张冠李戴”及“囫囵吞枣”的意思。

二、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情:

引导学生列举浙江名人,引出鲁迅,出示鲁迅画像,向画像敬礼,揭题导入新课。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思考(投影出示):

(1)周晔回忆了关于伯父鲁迅的哪几件事?

(2)鲁迅先生是个怎样的人?用“——”划出中心句。

2、讨论反馈:

(1)周晔回忆了五件事: a、追悼鲁迅

b、谈论《水浒传》 c、谈“碰壁” d、救护车夫 e、关心女佣

随机解释“追悼”以及《水浒传》

(2)鲁迅是位为自己想的少,为别人想的多的人。中心句(投影出示):“的确,伯父就是这样一个人,他为自己想的少,为别人想的多。”

3、细读第一段:(1)导入:

这一句话(中心句)与第一段中哪句话有联系?指名读第一段。(2)第一段与之关联的句子(投影出示):“那时侯,我有点惊异了,为什么伯父得到那么多人的爱戴。”(3)这两句话之间是什么关系?(因果关系)谁能根据句子的意思,用上关联词,说一句话?进行不同因果句式的语言训练。

(4)句中“爱戴”是什么意思?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伯父受到许多人的爱戴呢?(参加追悼会的人多、情真、挽联多、花圈多)随机解释“挽联”,读鲁迅像上挽联:“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5)伯父深受许多人的爱戴,“我”为什么有点惊异了呢?(“我”以为伯父就是伯父,跟任何人的伯父一样,没想到伯父是个不寻常的人。)

(6)伯父之所以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是因为他——,再次强化首尾联系。(7)用低沉的语调读第一段。

(四)字词点拨:

1、读一读,辨一辨,再组词。掉()言()用()许()悼()唁()佣()浒()

2、点拨“张冠李戴”及“囫囵吞枣”的词义。

(1)找到成语在课文中的位置,并读读含有该成语的句子。(2)“囫囵吞枣”原指吃枣子不嚼,整个儿吞入肚中,课文中指什么?找出表明“我”看书“囫囵吞枣”的句子,读一读。(3)“张冠李戴”原指姓张的帽子戴在姓李的头上。课文指什么?哪里看出“我”看书张冠李戴?

(4)这两者之间是什么关系?(因果关系)根据文中的意思,用上关联词来说一句话。

(五)学生作业:

1、《课堂作业本》第1题抄写。设计思路:

一、整体入手: 文章是个系统,阅读教学教师应有一个整体观念,整体感知,局部体会,再回到整体感悟上。这样学生所学不是一些零碎的东西,而是对课文完整的认识。《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脉络清晰,叙事清楚,中心显豁,因此我选择了整体感知内容,直奔中心的教学方法,提纲挈领,为进一步学习课文打下基础。

二、以点带面:

阅读教学,切忌逐词逐句地分析讲解。在课文第一段教学中,突出一句话,抓住一个词,围绕这句话,这个词,分析课文,并引导学生反复阅读加深理解,有效地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

三、加强语言训练:

加强语言训练已成共识,如何加强,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我觉得:

1、训练点要准,要考虑到教材实际,更要考虑到学生实际,难易宜适度。“张冠李戴”、“囫囵吞枣”二词在课文中都有上下语境可作理解参考,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再弄清两者关系,并据此说因果句,训练点选择较为适当。

2、训练应扎实,不应架空。这两词的教学立足于课文,不仅加深学生对词语意思的理解,而且也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对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提高也有一定的效果。

四、注重德育渗透:

德育渗透应有机,也应注意一种情境的营造。浙江名人辈出,让学生列举一下家乡的乡贤,加深对家乡的了解,增强对家乡的自豪之情,从而也较自然地入题。黑白剪纸鲁迅像以及一副挽联,增添一种肃穆之气,又通过敬礼形式强化德育氛围,为下面新授定下基调。朗读时,哀乐低回,效果更佳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案 篇2

----------(第三课时)教案

阜宁县特殊教育学校

陈爱萍

教学目的:

1、区别“爱戴”和“爱抚”,并会造句。

2、认真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学习鲁迅先生为别人想的多,为自己想的少的高尚品质。

3、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说出各段间是联系。

教学重点:

1、认真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学习鲁迅先生为别人想的多,为自己想的少的高尚品质。

2、练习给各段写小标题,并说出各段间的联系。

难点:

1、独立阅读,找出一些不懂的含义深刻的词句,并能在小组里讨论。

2、学习本文选择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品质的写作方法。

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

1、区别“爱戴”和“爱抚”并造句。

二、新授

1、由“爱戴”和“爱抚”引入课文的学习。

(一)学习第1自然段

从两个方面(去世前,去世后),介绍了伯父,重点介绍伯父受人尊敬和爱戴。

“伯父为什么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 作者是怎样表现的呢? 板书: 深受爱戴 ?

(二)学习课文第2-24自然段

课文回忆了鲁迅先生的哪几件事?分别在哪几个自然段?。

1、得出:“畅谈读书”“笑谈碰壁 ”“救助车夫 ”“关心女佣 ”四件事。(板书)

2、所以伯父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他为自己想的少,为别人想的多。

(三)重点学习“畅谈读书”“笑谈碰壁 ”

1、学生说出事情的时间,地点,主要人物,事件分别是什么?讨论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2、复习四大名著。

3、重点理解句子:“哈哈,还是我的记性好。”说明了伯父“循循善诱”

4、让学生仿照教师的方法分小组自学讨论“笑谈碰壁 ”

5、帮助理解“你想,四周围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这句话的意思。(运用小资料)

(四)利用板书说出课文第1段和2、3、4、5段的关系。小结全文,概括中心思想。

(五)作业。

板书设计:

11、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深受爱戴? 的确,伯父就是

的一个人,他为自己想的少,为别人想的多。

畅谈读书

关心教育下一代,循循善诱 笑谈碰壁

不怕挫折和迫害,顽强斗争 救助车夫

忧国忧民,爱憎分明,关心女佣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案 篇3

一、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词,联系上下文或透过必须的语境理解“囫囵吞枣、张冠李戴、恍然大悟、饱经风霜”等词语的意思。

2、理清文章的思路,初步懂得鲁迅是个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人。

3、感受“救护车夫、关心女佣”两个小故事,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反复揣摩,体会鲁迅的品质。

二、教学重点:理解词语,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来体会鲁迅先生的品质。

三、教学难点

对“这时候,我清清楚楚地看见,而且此刻也清清楚楚地记得,他的脸上不再有那种慈祥愉快的表情了,变得那么严肃。他没有回答我,只把他枯黄的手按在我的头上,半天没动,最后深深地叹了一口气。”这两句话的理解。

四、教学过程:

(一)谈话揭题

1、同学们,还记得《少年闰土》那篇课文的作者吗?对于鲁迅先生,你明白多少?

2、简介鲁迅先生。

3、揭题。

(二)检查预习状况

1、第一关:读准字词、理解词义关

a、出示字词:殡仪馆追悼吊唁水浒传淌镊子绷带女佣爱戴囫囵吞枣张冠李戴恍然大悟饱经风霜

b、透过必须的语境理解“囫囵吞枣、张冠李戴、恍然大悟、饱经风霜”等词语的意思。

2、第二关:理清思路关

a、思考:文章回忆了鲁迅先生的哪几件事?

b、交流后出示:(1)谈论《水浒传》(2)谈“碰壁”的故事

(3)救护车夫(4)关心女佣阿三

3、第三关:独立思考找到中心句

a、思考:鲁迅先生是个怎样的人?

b、交流后,出示句子:的确,伯父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

(三)感受“救护车夫”小故事,抓住鲁迅的动作、神态等反复揣摩,体会鲁迅的品质。

1、自由读第四段,一边读一边划下对自己有启发的文句,读读并说说自己的理解。

2、反馈(随机)

(1)他们把那个拉车的扶上车子,一个蹲者,一个半跪着,爸爸拿镊子给那个拉车的夹出碎玻璃片,伯父拿硼酸水给他洗干净。他们又给他敷上药,扎好绷带。

(2)伯父又掏出一些钱来给他,叫他在家里休养几天,把剩下的药和绷带也给了他。

(3)这时候,我清清楚楚地看见,而且此刻也清清楚楚地记得,他的脸上不再有那种慈祥愉快的表情了,变得那么严肃。他没有回答我,只把他枯黄的手按在我的头上,半天没动,最后深深地叹了一口气。

3、填空练习:“救护车夫”这个小故事主要抓住了鲁迅先生的和()描述,写出鲁迅先生对劳动人民的()和对他们遭受苦难生活的(),以及对造成劳动人民苦难生活的黑暗社会的()

(四)感受“关心女佣”小故事,抓住阿三的语言反复揣摩,体会鲁迅的品质。

1、引读后,出示句子:

她说:“周先生自己病得那么厉害,还三更半夜地写文章。有时候我听着他一阵阵接连不断地咳嗽,真替他难受。他对自己的病一点儿也不在乎,倒常常劝我多休息,不叫我干重活儿。”

2、读读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五)总结

(六)作业

1、自学第二、第三段,在感受深的地方写批注。

2、收集鲁迅先生的名言。

(七)板书设计

为自己想得少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为别人想得多

反思: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是一篇精读课文。作者透过回忆伯父鲁迅先生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几件事,告诉我们伯父是一个爱憎分明、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少的人。表达了对伯父深切的敬爱之情。

在备课第一课时时,我把教学重点放在理解词语,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来体会鲁迅先生的品质。难点是引导学生透过抓住含义深刻的句子进行领悟的方式,理解并感悟鲁迅先生的高尚品质,之后透过美读表达人们对鲁迅先生的崇敬和爱戴之情。

透过随后的课堂实践,我认为有两点比较成功:

一、透过过关的形式,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有效地检查了学生预习课文的状况。

二、抓住中心句,让学生透过反复品读,体会到伯父的人格魅力,还激发了他们对伯父的爱戴和怀念之情。

但是在三部分的讲解过于简单化,没有将资料讲透,没有引导学生根据问题找出相关语句进行体会理解,表现为:教师的点拨过于直接,启发孩子的太少,甚至担心孩子回答不上来而直接引出答案,忽略了对“叹了一口气”的教学,这样一来,使学生的思维拘泥与一个狭窄的范围内,不利于其长远的发展。因此,造成课堂看似热闹,实际上许多孩子的思维没有得到激发而呆坐在那的状况出现。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案(大全) 篇4

小学六年级组

欧艳红

这是我最近执教的一节公开课,根据录音材料我整理了一份课堂实录,真实地记录了课堂的全过程。希望大家能根据自己的理解多多地参与研讨,多多给我提改进意见,在此表示感激。课前谈话:

九月二十五日是什么日子?十月十九日是什么日子?想知道吗? 师:今年的九月二十五日,是一个老人诞辰125周年的纪念日,而明天,也就是十月十九日,是这位老人辞世七十周年的纪念日,为了纪念这个老人,九月在香港闹市区时代广场,树起了他的铜像,全香港举行了为期一周的纪念活动,明天,也就是10月19日,上海将举行隆重而盛大的公祭仪式,祭奠这位老人逝世七十周年,知道这位老人是谁吗? 关于鲁迅你都知道些什么? 生:浙江绍兴人。咱们浙江人的骄傲。生:原名周树人。生:大文豪。

师:看过他的什么作品吗?(没有)

今天,就让我们通过他侄女周晔在他逝世9年以后写的一遍文章

出示课题并指学生读题:《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起去认识他。

上课。

一、感受人们的爱戴

师深情的叙述:1936年10月19日,是一个令人悲痛的日子,因为一个伟大的思想者在这一天停止了呼吸,鲁迅积劳成疾,不幸逝世了,享年仅仅55岁,现在让我们穿越时光,一起走进追悼会现场,去看看人们追悼伯父的情景,请自由地朗读课文第一段,边读边想像当时的情景。生自由读课文。

师:目睹了人们追悼伯父的情景,你感受到什么? 生:悲痛 生:尊敬

生:许多人都很尊敬鲁迅,在他逝世以后都来追悼他。师:是的,从人们悲痛的神情中,我们感受到了伯父受到人们深深的爱戴。(同时板书爱戴。)从课文的哪些词句中感受到伯父受到人们的爱戴?

生:伯父去世了,他的遗体躺在万国殡仪馆的礼堂里,许多人都来追悼他,向他致敬,有的甚至于失声痛哭。

(此时屏幕显示:伯父去世了,他的遗体躺在万国殡仪馆的礼堂里,许多人都来追悼他,向他致敬,有的甚至于失声痛哭。数不清的挽联挂满了墙壁,大大小小的花圈堆满了整间屋子,送挽联送花圈的有工人,有学生,各色各样的人都有。)师:哪个词让你感受到? 生:失声痛哭。

师:失声痛哭是怎样的哭呢?(一生做出失声痛哭状,师让他说,他却无从表达)刚才你的表情其实就说明了一切。生:控制不住而大声哭泣。

师:在那样庄严肃穆的场面,看到伯父的遗体,大家都很悲伤,虽然都不愿意当众哭喊,但还是有许多人顾不得这些,情不自禁的大声哭泣。这种场面这我们感受到伯父受到人们深深的---生:爱戴。

师:还从哪儿感受到人们的爱戴?

生:数不清的挽联挂满了墙壁,大大小小的花圈堆满了整间屋子。师:这让你感受到---生:受到人们的爱戴。

师:是啊,这数不清的挽联书写着人们的哀思,这大大小小的花圈寄托着人们的敬意,这一切都让我们深深地感到伯父受到-----很多人的 生:----爱戴。

师:当时有个青年的作家叫巴金,在先生逝世以后,他目睹了人们追悼先生的全过程,并真实地记录了当时的情景。出示幻灯片,指学生来读。

一群小学生恭敬地排成前后两列,一齐抬起头,痴痴地望着那张放大的照片。忽然一个年纪较大的孩子埋下头低声哭了起来,其余的孩子马上低下头来小声哭泣着。一位拉黄包车的青年人端端正正地立着,抬起他那饱经风霜的脸茫然地望了望前面,又低下头,恭恭敬敬地行三鞠躬,几颗泪珠从他那干涸的眼角滚落下来。

两个老太太埋着头,闭着眼睛,默默地合掌祷告了一会儿,脸上挂满泪痕,继而响起了悲痛的哭声。

齐读:我的眼睛是不会受骗的,我的耳朵是不会误听的,像这样的哭声我每天至少要听到好多次,我的眼泪也常常被它引出来。师:巴金《永远不能忘记的事情》(节选)(见一女生落泪)读了这一段话,你的眼里为何闪着泪花?现在让我们回到课文,结合巴金《永远不能忘记的事情》,此刻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来追悼鲁迅的人很多,师:都有哪些人? 生:老人、青年人

师:是啊,老人来了,小孩来了,青年人来了、中年人也来了,同学们,能把人们当时悲痛之情和爱戴之心表达出来吗? 自由练。

指生读。语速较快。

师:这位同学把我们带到了门口,站在门口向我们介绍,谁能带领我们带进现场? 再指一生读,读到较到位。

师:你分明就是前去追悼的小学生啊!我们一起来。生齐读。

师:读了这一段,你有什么疑惑吗? 生:为什么先生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

师:是啊,先生悄然离去,引发了如此大规模的自发追悼,先生悄然离去,给所有人的脸上只留下一个表情---悲痛,先生为何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让我们从周晔回忆的小事中去寻找答案吧,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二段到最后,边读边想,用小标题概括每件事。4 生默读课文,师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师:谁来说,周晔都回忆了哪些小事? 生:和我一起谈水浒。师:谈《水浒传》并板书。生:和我一起谈论他的鼻子。师:鼻子怎么样? 生:和别人的不一样。师:是因为?

生:碰墙壁给碰扁了。

师:这是在谈碰壁。并板书。生:帮助车夫。

师:仅仅只是帮助吗? 生:救助车夫。师板书救助车夫。生:为女佣着想 师:关心女佣。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这篇课文,周晔先回忆了人们追悼伯父的情景,还回忆了 生:谈《水浒传》、谈碰壁、救助车夫、关心女佣 师:(接学生的话)这四件小事。引:这四件小事当中,你认为写得最详细而且最难读懂的是哪一件事? 生:救助车夫

师:那么就让我们先回到多年前那个寒冷的冬夜,一起和伯父去救助车夫,一起去寻找先生受人爱戴的理由吧。请同学们自由读救助车夫这部分课文,边读边想想像当时的情境,哪些词句让你一下子找到了先生受人爱戴的理由,请用______划出来;哪些句子令你百思不得其解,将你带入更深的疑惑,请用~~~~划出来并在边上做个?

学生自由读课文。

师:哪些句子使你突然间明白了先生受人爱戴的理由? 生:“他们把那个拉车的扶上车子,一个蹲着,一个半跪着,爸爸拿镊子给那个拉车的夹出碎玻璃片,伯父拿硼酸水给他洗干净。他们又给他敷上药,扎好绷带。(屏幕显示)

师:我们一起来读读这几句话,边读边想像当时的情景,并想想哪一个词、哪一个动作令你最为感动? 生齐读:“他们把那个拉车的扶上车子,一个蹲着,一个半跪着,爸爸拿镊子给那个拉车的夹出碎玻璃片,伯父拿硼酸水给他洗干净。他们又给他敷上药,扎好绷带。”

师:哪个词令你最为感动,使你突然间明白先生受人爱戴的理由? 生:一个蹲着,一个半跪着。师:为什么?

生:因为一个蹲着就表明他非常非常地想帮助这个拉车的,所以蹲着、半跪着。师:半跪在谁的面前?(拉车的)你想当时的鲁迅是什么身分? 生:大文豪。

师:还是?大学教师,面对的却是---生:身分卑微的车夫。师:而且是?

生:大冷天跪在雪地上 师:而且是? 生:陌生的。

师:面对一个陌生的身分低微的车夫,鲁迅毫不犹豫地半跪下去,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鲁迅先生为他人着想,半跪下去救助车夫。„

师:还有哪个词让你深深地感动?

生:伯父拿硼酸水给他洗干净。是给他洗那个脚。师:洗的是脚,那么大家想像一下,这会是一双怎样的脚呢? 生:肮脏的。生:很臭的。

师:再想,面对这样一双脚,伯父是怎样地去洗? 生:小心翼翼地洗 师:为何小心翼翼?

生:因为车夫受伤可能很重。

师:伯父这是痛车夫之所痛,想车夫之所想,能把我们的感动之情通过朗读表达出来吗? 自由练。齐读。

师:同学们细小的事情、细微的动作带给我们深深的感动,不仅如此,他还在包扎好伤口之后,伯父还----生:把剩下的药和绷带也给了他,而且给他一些钱,叫他在家里休养几天。师:为什么?

生:因为他知道车夫的家里很穷,买不起这些药和纱布,而车夫不拉车会更穷。师:是的,你已经走进伯父心理了。如果不给这些会出现什么情况? 生:拉车的第二天就要去拉车,师:那么伤口就会----生:又复发,又会很痛苦。

师:是的,鲁迅当时就想到了这些。

生:如果不给的话,车夫就没钱医好受伤的脚。

师:伯父这是在痛车夫之所痛,想车夫之所想,从这救助车夫的过程中,你感受到的是一个怎样的鲁迅呢?

生:具有同情心的鲁迅。

师:读了这一段话,我们渐渐地理解了鲁迅,读了这一段话,还有哪些句子将你带入更深的疑惑?

生:这时候,我清清楚楚地看见,而且现在也清清楚楚地记得,他的脸上不再有那种慈祥的愉快的表情了,变得那么严肃。他没有回答我,只把他枯瘦的手按在我的头上,半天没动,最后深深地叹了一口气。师:你想知道?

生:伯父为什么没有回答我,而变得那么严肃,最后深深地叹了一口气?

师:伯父为何深深地叹了一口气呢?你还想知道什么?(无人举手)那就让我们来看看先生为何叹气?(出示叹气部分语句。)鲁迅这口气是为谁而叹? 生:为车夫的悲惨遭遇。

师:那么课文的哪些词句刺痛了你的眼睛,让你感受到车夫的遭遇很悲惨呢? 生:读发出低微的声音一句话。师:为什么发出低微的声音? 生:当时车夫受伤很重。师:还有吗?

生:车夫坐在地上呻吟一句。从呻吟一词中看出。师:你从呻吟声中听出了车夫遭遇的悲惨。生:饱经风霜的脸上现出难以忍受的痛苦。

师:饱经风霜的脸会是一张怎样的脸?大家想像一下,这个车夫才三十岁左右,而他的脸却-----生:脸色苍白。生:瘦得皮包骨头。师:消瘦。生:皱纹很多。

师:布满了刀刻般的皱纹。这张饱经风霜的脸写出了他平常生活是多么的艰难。见到遭遇如此悲惨的车夫,鲁迅深深地叹了一口气,这一口气,叹出了他对车夫的---生:同情、关爱。

师:能把他的同情之情与关爱之情读出来吗? 生齐读这段课文。

师:先生这口气还会为谁而叹? 生:为和车夫一样遭遇的人而叹。

师:那你知道当时的中国是一番怎样的状况吗? 出示背景资料:

师深情叙述:腐败、懦弱的清政府任外强宰割,风雨飘摇的中国民不聊生,辛亥革命摧毁了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但军阀混战又使国家和人民陷入了新的灾难。人们形象地将当时的情形概括为三座大山压在百姓的头上:封建主义、帝国主义、官僚资本主义。透过这些文字,你仿佛见到当时中国低层老百姓怎样的生活状况呢? 3 生:我仿佛看到一群衣衫烂缕的人在围抢一点很小的食物。师:没有食物的画面。你仿佛看到一个小孩---生:被父母抛弃在一边任由他去,而没有人来管他。生:我仿佛看到一些人抛弃了自己的儿女,师:有的甚至把自己的儿女给卖了,而仅仅只为了一点食物。生:很多孤儿在街上流浪。

师:三毛的形象还记得吗?有多少的流浪孤儿,有多少悲惨的家庭,见到车夫,想到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的劳苦大众,他深深的叹了一口气,这口气叹出了---? 生:叹出了他对百姓深深的同情,叹出了他对百姓的深切关爱。能把他对百姓的同情与忧虑之情用朗读表达出来吗? 师:这一口气还会为谁而叹? 生:为那些遇难的人们。生:为自己。

师:为什么为自己叹气呢?

生:他为自己无力解救他们而叹。

师:你理解了鲁迅,同学们,面对灾难深重的祖国,鲁迅年轻时就东渡日本,勤学医术,希望用医术来强健国人的体格,甩掉“东亚病夫”的称号,然而后来,当他发现一群身躯健康的中国人麻木不仁的看着同胞残遭杀戮而没有丝毫反映,他震惊了,他发现如果仅仅只有健康的躯体,而没有灵魂,没有思想,民族、国家就没有任何前途与希望,于是他毅然弃医从文,用文学作品来唤醒麻木的灵魂、腐朽的思想,你们看,他斗争着: 出示材料学生读:

他挥着大笔,投身唤醒民众、解放民众,争取科学、民主、独立的革命大潮中; 他毕其一生,不断向黑暗社会、黑暗势力掷去匕首和投枪,进行毫不妥协的斗争; 他坚持正义,为受到损害、屈辱的弱势群众伸张正义!

师:然而,他这样坚持不懈地斗争着,在他的有生之年,他却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车夫这样的劳苦百姓过着悲惨的生活。国家、民族的前途依然迷惘,劳苦大众依然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他感到多少的-----生:无奈。

师:能这深深叹出的一口气,叹出了他的多少无奈。能把先生的无奈之情读出来吗? 生读课文。

师:从这一声叹息声中,你感受到一个怎样的鲁迅啊? 生:为国家而奔波。师:这是忧国啊。生:同情关心百姓。

师:为民族的前途担忧,这是忧民啊。(板书:忧国忧民)

然而这是这样一个忧国忧民、坚持斗争的鲁迅,却因过渡劳累,积劳成疾,于1936年10月19日早晨去逝了,享年仅仅55岁,这是当时人们自发为他送行的情景,(新插入以哀乐作背景)面对此情此景,你想说些什么? 生:鲁迅你真是太伟大了。

师:感受到你对先生的爱戴之情。

生:如果我生在那个年代,我也会和鲁迅一样忧国忧民。师:好一个忧国忧民小鲁迅啊。此时学生已无人举手。

师:你们沉默了,我知道,你已经无法用语言来表达内心的哀思与敬意,就让我们来用一首诗,来寄托我们的哀思与敬意吧,师生共读《有的人》,学生读描写先生的语句。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第一教时教案 篇5

设计:魏丹鸿

教学目标: 1. 2. 3. 学习本课生字新词,联系上下文理解“张冠李戴,囫囵吞枣,恍然大悟”,会比较“喇,嗽”的区别,区别“详、祥” 区别。

学习概括小标题,使学生读懂写了鲁迅先生生前的四件事,并能简单说一说。

学习“笑谈水浒”,感受鲁迅先生说话幽默风趣,会教育孩子。

教学过程:

引入:我们刚刚学过鲁迅先生写的《少年闰土》,说说你对鲁迅先生有什么新的了解?

(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今天 我们来学习《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板书课题)从课题中你了解到什么信息,“我”和鲁迅先生的关系是(伯父与侄女)(周晔)鲁迅先生还在世的时候,他的侄女还是个不满十岁的小姑娘,那么,小周晔眼中的鲁迅先生又是个怎样的人呢? 第一板块:

自读课文,读准字词

交流:的确,伯父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起得多。检查字词,作业本P34页第一、二两题。

利用白板进行校对,相机指导书写“嗽”的写法,“枣”的写法。第二板块:梳理课文,指导学生列好小标题,学习《笑谈水浒》 你在阅读时,有没有发现本篇课文在行文上与前几课有什么区别?(个别段落行与行之间有空行)

指出,在同一篇文章中,有几件事,每件事可通过空行成为独立的一部分。默读课文,给每件事加上小标题

交流并指出,用小标题概括,会使段意更简洁,一般不用完整的句子,用短语,可以概括事件,也可以引用文中短句

(伯父去世,笑谈水浒,谈论鼻子,帮助车夫,关心女佣)那我们就跟着小周晔一起走进她与伯父在一起的日子。学习《笑谈水浒》,自由读课文,思考,从这个故事中看出伯父是个怎样的人?

(幽默风趣,有方法)

联系上下文理解“囫囵吞枣,张冠李戴”

“哈哈,还是我的记性好!”从表面上看是在夸自己记性,其实是想说什么?(爱孩子,懂得保护孩子自尊心,批评的艺术)这个方法教育孩子好不好呢? 从此我读什么书都不再马马虎虎了。指导朗读《笑谈水浒》

教案:第一教时:有几枝铅笔 篇6

一、预期效果

1、应掌握的知识

在具体情境和活动中,初步了解加法的含义,会读、写加法算式,感悟把两个数合并在一起求一共是多少,用加法计算;会用自己理解的方法正确计算5以内的加法。

2、应发展的能力

能结合具体的生活情境,动手操作,会与同伴交流自己的观点。

3、应培养的情感

感受数学就在生活中,激发求知欲望、学习的兴趣,体会成功的喜悦。

二、设计要旨

1、课标解读

本学段课标指出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加法的意义,能正确计算5以内的加法,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

2、内容分析

本课是在学生认识了10以内数的基础上,未强调用数的组成作为计算依据的情况下,初步尝试选择恰当的方法进行5以内的加法口算,为学生了解数学的用处和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打下扎实的基础。

本课的重点是初步了解加法的含义;难点是能根据加法的含义,正确列出加法算式。

3、学情认识

学生虽然是第一次接触加法,但是在他们的实际生活中,已经有了丰富的生活经历,所以在“有几枝铅笔”这一生活情境的支持下,学生能顺利建立“2+3=5”简单的.数学模型。在家庭生活的背景情境中,学生能够运用自己建立的数学模型,说出这个家庭中两样物体合并的现象。

4、经验介绍

数学活动以“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和应用”为主线展开。通过身边熟悉的例子引出新知,在学生摆桃子的活动中体会加法的实际意义,列出不同算式,说一说、算一算中使学生发现自己身边的加法问题,感到数学就在身边。课堂中一静一动,学生学起来比较快乐,能够顺利完成任务。但这节课我觉得还应注意的地方是注重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培养,让学生多动口。

三、实施要领

1、 课前准备:

教师:(1)、摆桃子的课件;

(2)、各种奖品,如:红星、桃子、苹果;

(3)、书本上的图片(除主题图外)

2、教时安排:1课时

3、教学流程:

序号

教学流程

学生活动

一、

二、

三、

四、

五、

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魔术:猜数奖励

探究新知,体验发现

1、在活动中体验加法的含义

(1)、师:你猜、我猜、大家猜,这是几?请你用你的手指表示

(2)、师:演示铅笔合并过程:“5”是怎么来的?

(板书:2+3=5)

(3)、指导认识加号并板书。

(6)、师:我们就把这种带有加号的算式叫做加法算式。像刚才,把铅笔合起来,就用加法计算。

动手操作、合作交流

1、师:刚才,小朋友们表现得都不错,老师啊,要奖给每位小朋友5个桃子,坐好了,请小组长进行发奖。

师:小朋友拿到这5个桃子之后,你准备怎样使用啊?

2、师:演示摆桃子1+3=( ),问:这样可以用哪个加法算式表示?

3、用你们的桃子摆一摆,能摆出多少个加法算式?[要求学生摆一次把结果记一次]

4、学生汇报,教师用课件演示结果,让学生再看一次。

巩固深化,应用探索

1、看图说图意,列算式

出示:书本第22、23页的四幅图。

师:小组合作,每人做一题,并把你为什么要这样列式的想法说给组内的小朋友听。

师:谁能来汇报一下?

2、奖苹果

师:请谁上来领奖品,猜猜是什么?(发一个苹果)

师:请答对的学生上来领奖品。(发3个苹果)

师:依照上面的方法发5个、7个苹果。

师:老师奖给他们的苹果有什么变化?

3、说一说,算一算

师:真棒,小朋友们刚学就会列这么多的加法算式,说来也巧,老师认识的一位小朋友――小明今天也学列加法算式,而他一回家就笑着向爸爸妈妈说今天学到的本领,我们去他家看看好吗?

出示:第23页第4题的幻灯片

师:这就是小明的家,漂亮吗?你能在他的家里发现一些数学问题,列出加法算式吗?

4、师:在小明家发现了这么多的加法算式,那你能不能回家看看自己家里有哪些算式,然后告诉爸爸、妈妈呢?

巩固练习

1、练一练第1题

2、《随堂练习》(随机)

学生猜数“5,0,1,4”

学生完整回答问题,并伸出手指表示。

学生汇报结果:5支铅笔,

学生一边说算式一边动手演示合并过程,2+3=5。

认识加号

了解加法算式及加法含义

学生模仿摆法后独立操作:每个同学动手把桃子摆一摆。

小组交流:小组长进行调控,比一比,看哪个组的摆法最多。

个别小组汇报操作过程。

组长分配任务,学生独立做题,交流自己的想法,个别学生汇报结果

根据图提数学问题,小组合作解答。

一生高举奖品,其他学生回答。

学生观察图片,互相说一说后分别汇报。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第一教时教案 篇7

作者简介:

雷周灵,男,1980年2月出生,遂昌县教坛新秀

培训经历:

1、遂昌县小学语文骨干教师培训班学习(两年);

2、浙江省农村小学语文骨干教师培训班学习(两年)

获奖情况:

1、遂昌县小学语文优质课评选一等奖;

2、遂昌县小学语文教坛新秀评选一等奖

(一)、学习目标

(1)、认读课文的生字,并初步理解和应用新词;

(2)、感悟文本,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感受鲁迅先生的博大无私和厚重的爱国情。

(二)、教学突破口

教师自身方面:教师如何启情、煽情、移情是教学的关键。

学生学习状态:对于文本情感,学生的体验、感悟与融合。

(三)、教学流程设计

一、漫谈鲁迅,奠定文本感情基调

(1)、鲁迅(板书),谈谈你对鲁迅的认识;

(2)、板书: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自我写照)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在我们的这篇课文中哪一部分真正的表现了鲁迅先生的这种品质。

二、走进鲁迅,融合文本情感体验

(1)、自由读课文,谈谈你读课文后感受最深的一处(交流)

(2)、鲁迅先生救助车夫,但是他们认识吗?(毫不认识)

(3)、那么,你认为这位黄包车夫当时需要得到别人的帮助吗?

出示(一):他听见脚步声,饱经风霜的脸上出现了难以忍受的痛苦;(理解:饱经风霜;这是一张怎样的脸。)

出示(二):北风怒号 阴暗

出示(三):灰白 抽动 低微

(4)、对于这样一位饱经风霜、无助的、痛苦的黄包车夫,我爸爸和伯父是怎样做的?

出示(一):爸爸跑到伯父家里,不一会儿,就跟伯父拿了药和纱布出来。他们把那个拉车的扶上车子,一个蹲着,一个半跪着,爸爸拿镊子给那个拉车的夹出碎玻璃片,伯父拿硼酸水给他洗干净。他们又给他敷上药,扎好绷带。

出示(二):伯父又掏出一些钱来给他,叫他在家里休养几天,把剩下的药和绷带也给了他。

(5)、对于这样的大冷天,这位黄包车夫还能光着脚拉着车在路上跑。为什么呢?当时的我懂吗?(不懂)那么,当时的我感受到了什么?

(6)、伯父他懂吗?你认为伯父明白了什么?当时伯父在想些什么?心情怎样?

(7)、正因为在这样的社会中才造就了这样一大批贫苦、无助的劳动人民。对于这样凄凉的场景,这样痛苦的场面,这样让人起伏汹涌,心神凄怆的一幕,鲁迅先生看得太多,也看得太痛了,每一次就好象一枚无情的针一针一针的轧进鲁迅先生的心里。鲁迅先生心头的血也就这么一滴一滴的往下流。正因为这样,伯父变了,讲的话也深奥得多了,变得不那么容易懂。就是在我要求伯父给我详细解说的时候:(朗读训练,多重朗读)脸上再也没有那种愉快的表情了,变得那么严肃

(8)、是啊!鲁迅先生一生的愿望就是希望救自己的同胞于水深火热之中,他一直这样做,一直为这件事而呕心沥血。但这样的事,岂能跟一个12岁的孩子(作者)所能讲的清楚的!因此,伯父没有回答我,只把他

出示(一)、他没有回答我,只把他枯瘦的手放在我的头上,半天没动,最后深深地叹了一口气。(理解:枯瘦 半天没动 深深地叹了一口气)

三、感受鲁迅,生本情感体验升华

鲁迅先生的一生有太多的感慨,鲁迅先生的一生有太多的无奈,鲁迅先生的一生有太多的值得我们感动和追寻的地方。这样一位才华横溢的人,这样一位忧国忧民的人,但是命运无情将他走了,永远的走了,年仅36岁。因此有位诗人写下了这样一段话:

(教师朗诵)你是这样的人

把所有的心装进你心里,

在你的胸前写下:你是这样的人。

把所有的爱握在你手中,用你的眼睛述说:你是这样的人。

不用多想,不用多问,你就是这样的人!

不能不想,不能不问,

真心有多重?爱有多深?

把所有的伤痛藏在你身上,

用你的微笑回答:你是这样的人。

把所有的生命归还世界,人们在心里呼唤:你是这样的人!

同学们,学了这篇课文,你明白了鲁迅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

作者邮箱: lzl000@zjscedu.org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第一教时教案 篇8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课堂实录

执教:广西梧州市民主路小学 杨敏华

师:看屏幕,你知道我来自什么地方吗?一起告诉我。

生:梧州市。

师:今天,我要和天桃小学的同学们一起学习。看着黑板上的板书,谁有什么新的发现?

生:我发现不管是杨还是梧或者是桃字都有一个木字旁。

师:哟,你们不仅眼睛雪亮而且脑筋动得非常快。这就说明我和你们非常的有缘分。同学们,其实发现问题很简单,只要我们的眼睛雪亮,我们的脑子快速地转动、思考,你就一定会享受得到发现的乐趣。那么一会上课的时候,希望同学们用我们雪亮的眼睛,用我们的大脑去学会发现。好吗?

生:好。

师:上课。

生:起立。

师:同学们好。

生:老师,您好。

师:请坐。今天我们一起去认识一位伟大的人物。(看大屏幕)你们看,他是谁?都知道,一起告诉我。

生:鲁迅。

师:对,这就是鲁迅先生。(板书)对于鲁迅先生你了解多少呢?我知道课前同学们通过不同的途径,搜集了一些资料,把它拿出来。哪个同学先来介绍一下。你来说。

生:我是从书上查到了鲁迅的一个故事。

师:你说一说,同学们注意听。

生:鲁迅以前是在日本仙台学医。后来他看了一部电影,是一位中国人,就要被推去斩首,站在他旁边也有许多高大的中国人,却没有一个去跟日本兵对抗。后来鲁迅就想,如果我光学医,治好他们的伤,但是就是治不好他们的思想。所以,鲁迅弃医从文,他想用笔来唤醒人们的思想。

师:哦,你讲的故事告诉了我们一些鲁迅的生平情况。还有别的资料吗?

生:我从书上了解到了鲁迅的一则生活小趣事。鲁迅先生从日本留学回来,他把胡子剪成了八字胡,很多人都说他像日本人。有一次他在公共汽车上,跟一个游客谈话,游客说:“先生,您说汉语说得真好。”鲁迅后来苦笑不得,就把八字胡剪成了一字胡。

师:哦,你有这样一个小故事。还有别的资料吗?

生:我是比较特殊的一个。我的资料是打160电话查询到的。

师:打160电话查询到的,说一说。

生:我查的资料是,鲁迅先生是我国一个很著名的文学家。他一生代表著作有《阿Q正传》《狂人日记》《故乡》,还有《呐喊》《社戏》等作品。

师:哦,你了解了鲁迅的一些作品。同学们,作为一个文学家,鲁迅先生为我们留下了670万字的文化遗产。还有谁要讲?

生:我从书上知道了鲁迅先生生于1881年,死于1936年10月19日。原名叫做周树人,生在浙江省的绍兴市,他生在的家庭,是一个封建的大夫家庭。

师:你也是了解了鲁迅先生的一些生平情况。还有别的方面的资料吗?

生:我查到的资料是鲁迅先生的笔名。他原名是周树人,愚山,还有阿张,周树人等,他在不同的环境下换了几次名字。

师:你是对刚才他所说的做了补充。看来,同学们课前搜集的资料还是比较丰富的。老师从图书馆里也找到一些珍贵的照片。(看大屏幕)请同学们看,这是鲁迅当年在日本留学时的留影。同学们看,那个时候的鲁迅多么年轻啊!鲁迅还是个十分疼爱孩子的人,你看,这是他和夫人、儿子的合影。鲁迅先生经常为大学生演讲,照片所拍摄的就是当时的情景。这是鲁迅先生和宋庆龄等一批名人的合影。同学们,鲁迅先生还十分关心青年的成长。你看,照片上,他正和一批青年在交谈呢。同学们,要了解一个人物,我们不仅可以通过不同的渠道来获取相关的信息,而且透过不同方面的资料对这个人物有较全面的了解。为我们学习课文做好准备,打下基础。下面我们一起学习一篇关于鲁迅先生的文章。他的题目是什么?一起告诉我。

生: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师:对。(板书)读了这个课题想一想,你想从这篇课文中学到些什么呢?

生:我想学到作者是怎样描写鲁迅先生的?

师:这关系到文章的写作方法。我想只要我们深入地学习课文,你们一定会有所发现的。(板书:怎样写)很好,她提了这样一个问题,还有别的想法吗?

生:我想了解鲁迅是怎样做人的?

师:你想学会怎样做人,非常好。(板书:学做人)

生:我想了解这篇课文写了鲁迅先生生平的哪些事情?

师:哦,写人必须通过具体的事例来体现。杨老师看出来了,这位同学是想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板书:写什么)

生:我想问这篇课文的作者是谁?

师:有谁能够回答这个问题,通过预习你知道了吗?

生:我知道,这篇课文是鲁迅的侄女,一个叫周晔的人写的。

师:你怎么知道的?

生:我是通过看书、查资料知道的。

师:哦,还有谁知道了作者是谁?

生:我是从看书知道的。

师:看书知道的,你预习非常认真。好,同学们,读一篇课文,就应该从题目开始,刚才同学们不仅了解了题目的含义,而且能根据题目问问题,自己确定学习目标。真不错!古人说过:“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我想,只要我们认真地去读课文,这些问题大家完全可以自己解决。有信心吗?

生:有。

师:很好。请大家翻开课本28页。昨天老师要求大家回去反复地朗读课文。刚才在外面跟同学们交谈的时候,很多同学向老师反映了,在朗读课文的时候遇到了一些困难。有一个同学说:“这篇课文很长,里面的长句子特别的多。”他认为有一些句子,读起来不是那么的通顺。也有些同学说:“老师,这篇课文的生字词多,多音字也挺多的。在朗读的时候有个别字总是读不准。”我想,同学们是学习的主人,你们通过小组的互相合作,互相练习,一定能够解决这些困难。对吗?

生:对。

师:那么下面,就请同学们分自然小组,再练习练习朗读课文,注意把文章里面的(看大屏幕)生字词、多音字读正确,读流利。把你昨天晚上预习中感觉到读的有困难的长句子再读一读。好,下面呢,请大家一起反复的练习读一读这些生字词,难读的句子。看谁的声音最响亮。开始吧。

生:读课文。

师:好,同学们读得怎么样了。还有困难吗?

生:没有。

师:好,我们来检查一下。请大家一起看大屏幕,把课文里的生字词和带有多音字的词语读一遍。请注意,读准字音。好,预备读。

生:读词语。

师:杨老师发现这一个词里面,这一个字虽然不是多音字,课文里面并没有标出它的读音。但是全班同学很整齐地把这个字读正确了。谁能告诉我,你们用什么方法把它读正确的。

生:我是查字典查到的。

师:什么时候查的字典?

生:预习的时候。

师:哟,同学们可真会预习,非常好。生字词读得很准。课文里面有不少的长句子。你们看,(看大屏幕)这是最长的一个句子,一共有66个汉字。谁自告奋勇地站起来读读这个句子。哟,他第一个站起来,同学们,掌声鼓励鼓励。(掌声)好,我们一起来听他朗读。如果他读得正确、流利。我们也用掌声表扬。好吗?

生:读

师:怎么样?有些同学听出问题了没有?

生:我觉得刚才李义读得“全搞不清楚”的语气要读快些,我觉得应该这样读。示范读。

师:我听出来了,他认为是应该换个停顿就更好一些,是吗?这确实是读长句子的一个好方法。不过,同学们注意,这一个词的读音应该念什么呢?(复杂)

生:应该读复杂。

师:对了,不要念复杂。好,全班同学一起把这个句子再念一遍。注意里面的停顿,把这个句子读正确,读流利。“老实说”预备读。

生:齐读。

师:这个句子同学们不仅读正确了,而且还能读出了它的停顿。看看,这又是一个长句子,想读这个句子的同学就站起来。哟,那么多同学想读,全班都站起来了。真有勇气,好,那么一起来读一读。预备,读。

生:齐读。

师:请坐,很了不起。长句子也难不倒我们。谁能告诉我,你读长句子的时候有些什么好方法?

生:我读长句子,一般都慢慢地读,后面再加快速度来读。

师:真是好方法。还有吗?别的方法。

生:我是把不通顺的句子多读通顺了。

师:哦。多读。这个是最基本的方法,非常好。

生:我是把我读不通顺的词语读练习几次,再串起来读,这样就读熟了。

师:哦,想读难读的词,读熟了,再把句子读通顺。你还有方法?

生:我可以先把句子分成几部分来读,读熟了然后再连起来一起读。

师:哦,你是先划成段,再连起来读。看来,同学们的方法非常多,这说明我们五(4)班的同学平时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下面啊,杨老师想请同学们再一次的读课文。这一次呢,是要求大家快速地默读。边默读边思考那么刚才提出的两个问题。拿出笔,可以在书上圈圈画画。找到能回答问题的词语和句子。好,看谁最快解决问题,开始。

生:默读。

师:如果你已经有了发现,你可以把你的发现在小组里交流交流。有的小组已经开始讨论了。有的同学告诉我他们小组已经解决问题了,如果解决就可以坐好了。没有解决还可以讨论。

师:看看,通过默读和讨论,你们发现什么?这个问题谁有发现?

生:第一个问题。课文主要写了鲁迅先生的四件事情。

师:哪四件事情,同学们注意听。他说的和你想的是否一样。

生:第一件事情,就是伯父跟我谈起《水浒传》的时候,第二件事情是讲爸爸和伯父的鼻子有什么不同。第三事是讲伯父和爸爸帮拉车的夹碎玻璃片。第四件事情就是伯父逝世以后我见到了他家的女佣阿三。

师:哦,四件事情。有不同意见吗?

生:我跟×××解决的方法是一样的,只不过我是从时间来知道的,我觉得第一件事是在正月里,第二件事是有一次在伯父家里,第三件事在黄昏时候,第四件事在伯父逝世以后。

师:你跟她讲的事情是一样,不过你用另外一种概括方法,非常棒。有自己的见解,他用时间来概括事情,非常好。

生:我觉得应该是五件事。

师:听听她说五件事。

生:第一件事是伯父鲁迅先生逝世的时候,第二件事就是伯父和我谈起《水浒传》,第三件事是在伯父家里,说伯父和爸爸的鼻子有什么不同,第四件事是在黄昏的时候,爸爸和伯父帮拉车的夹碎玻璃片,第四件事是伯父逝世以后,我见到了他家的女佣阿三。

师:比较一下他们的发言,两个同学是四件事情,这个同学提出见解,她说是五件事情。我们先来把他们共同之处概括出来。他们同样讲了四件共同的事情是哪四件?第一件事……

生:齐答

师:哦,谈《水浒传》(板书)第二件是什么?

生:齐答。

师:哦,是讲鼻子不同。(板书)我们简单概括说鼻子。第三件事情?

生:齐答

师:帮助拉车的,(板书)我们把这个拉车的简称为车夫,可以吗?最后一件事是碰见他的女佣。是女佣回忆。(板书)那么你们听出来这些同学不同的见解,有哪些地方不一样?

生:这些同学不同的见解是因为第一自然段是写鲁迅先生逝世后他的遗体在万国殡仪馆的礼堂里面。其实这一段是写作者去看望鲁迅先生在殡仪馆的事情。不是说鲁迅先生的事情。

师:你同意四件事情是吗?讲出了理由。还有吗?你来说。

生:我同意四件事情。因为第一自然段是介绍鲁迅先生逝世以后的事情。这里写的是在殡仪馆里发生的事情。我同意四件事情。

师:你讲了理由。同意五件事情的同学吗?有吗?没有,都是同意四件事的,好,你来说。

生:我同意五件事情。因为我认为它第一个自然段是讲作者去悼念鲁迅先生。所以要是不写这一段的话,就带不出她回忆的事情了。我觉得这也算是一件事。

师:他讲了第一段,人们追悼怀念鲁迅先生。你认为由这一段引起作者对鲁迅的回忆。但是这是鲁迅先生做的事情吗?

生:不是。

师:你看,刚才同学们在下面互相的讨论,那这节课呢,很多同学都坐在那里听。两个同学之间的讨论,其他同学听的时候,他也坐在那里了,但是这件事情是没有发言的同学他们所做的事情吗?不是,只是两个讨论同学之间发生的事情,是吗?虽然这件事情跟鲁迅先生有关。但是并不是鲁迅先生所做的,特别是生前所做的事情。这个同学们一定要注意,明白了吗?好,看看,课文是怎样评价鲁迅先生的?谁找到了关键的一句。

生:我从这篇课文的最后一句知道“的确伯父就是这样一个人,他为自己想的少,为别人想的多。”我从这里知道鲁迅是一个喜欢帮助别人的人。

师:很好。这是在课文的最后一段出现的一句话。请同学们把这一段一起再读一读。

生:齐读。

师:好,同学们。通过小组的讨论、默读。大家已经能够解决了这两个问题。非常好。下面呢,老师请同学们再一次读课文。这一次请你快速地浏览这篇课文。把你认为最令你感动的语句划下来。同学们边读边想,边读边体会,你可以用这两种不同的形式来表达你阅读时的感受。(大屏幕显示: 有感情地朗读,用声音表达你的感受。

写下一、二句体会,用文字表达你的感受。)

听明白了没有。好,非常好。下面开始。想读的同学找到句子就放声地读。读出感情。想写体会的就大胆地写,写下你的一些初步感受。

师:好,看看。哪些同学是用朗读的方式表达内心的感受的?请你站起来,你想读哪个句子,其他同学注意听,看看,能不能从他的声音里面听出他的感受。

生:我想读的是第一自然段的第二句。“伯父去世了,他的……甚至失声痛哭。”

师:我想问一句,读这个句子的时候你内心的感受是什么样的呢?

生:我觉得我很感动,因为这么多人他们是读过鲁迅的文章,他们并不认识鲁迅,但他去世的时候有这么多人追悼他,我觉得非常感动的。

师:你从哪个词语最能体现人们对鲁迅先生去世的那种怀念之情,悲痛之情?

生:我觉得“有的甚至失声痛哭”这个“失声痛哭”能表达人们对鲁迅的感情。

师:那么看看这个词该怎样读,才能读出这个感情呢?谁能再读读这个句子,读出感情来。

指名读。

师:有那么一点味道了,我看到这个同学已经做出了想哭的表情。你还想读吗?就读这个句子,读出感情。

再指名读。

生:我觉得“伯父去世了”,这里应该读得轻一些,因为我联系上下文,鲁迅去世了,但他死后的影响还是很大的,我觉得很多人都很悲伤。这里应该很轻了。

师:这位同学体会很深刻,同学们正像他所说的那样,当时,许许多多与鲁迅先生没见过面的人,都发自内心的来追悼他。请大家看(大屏幕播放追悼会录像)鲁迅的去世犹如巨星陨落,前来送葬的多达数万人。著名作家巴金当年亲眼目睹了追悼会上的情景。在他一篇文章中,他这样写道:“灵堂的四周响起了悲痛的哭声,我的耳朵是不会不听的,像这样悲痛的哭声每天都要听到几次。我的眼泪也常常被这哭声引了出来。”看着这一张张图片,听着这一阵阵哀乐。我想这内心的悲痛之情不仅仅是那一位位前来送行的人们,也是我们在坐的每一位同学。同学们,让我们拿起课本,怀着对鲁迅先生去世的痛惜之情,再来读读刚才的那段句子。“伯父去世了……预备读”

生:齐读。

师:从同学们低沉的声音里面,老师听出了你们内心的感受。你看,紧扣着句子里面的一个关键词语,我们边读边想,边读边体会,自然而然的就能把感情流露出来。有哪些同学是用写体会的方式来表达内心的感受的呢?好,请你来,你写的是哪个句子?

生:我写的是在倒数第二个自然段里边的第四句。“有时候……干重活”我的感受是鲁迅自己都病了,但是他还想着让别人多休息。

师:这是你写下的体会是吗?还有哪个同学阅读了另外的句子也写下体会的?

生:我觉得鲁迅先生他非常的关心别人。对别人想的非常多,但对自己想的非常少。

师:这就是你的体会。虽然简单,但确实是同学们内心的感受。好,同学们,在阅读这篇文章的时候,杨老师在一篇文章里面,发现了这篇课文的原文。原文里面在救助车夫一段的前面,有这样一段描写,你们想看吗?(看大屏幕,听朗读)

师:听着这段话,我们再来对比一下,课文的这段描写。你想说什么?

生:我想说这里说“他们不愿意打破他们的安乐,而为你花费一些力气和光阴。”而鲁迅先生他自己花费了力气和光阴,去救助那个车夫。而且还给他一些钱,叫他回家养伤。这样的举动完全是与众不同的,这也说明了鲁迅先生对每个人都是平等的。

师:你想说什么?

生:我看出这两段其实是对比的,第一个自然段是显出普通人家的无情,而第二个段是说鲁迅先生对别人想的非常多。他不但自己跑出来帮车夫疗伤,而且还把剩下的药给了车夫,如果鲁迅先生自己也不小心碰到了玻璃,那他就没有药了。而他根本没有想过。

师:哦,同学们通过对比,说出了自己阅读的感受,是啊。同学们,鲁迅先生作为北大的一名教授,在一个受伤的车夫面前,他却能够(读大屏幕上划线的词语)--蹲着、半跪着。他那一双执笔的手,在为车夫把伤口--洗干净、敷上药、扎好绷带。像同学们所说的那样,他与车夫素不相识,但是他却能够--掏出一些钱来给他,把剩下的药和绷带也给了他。这正是鲁迅先生“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真实写照。同学们,我想读了课文,还有很多同学想说,想读。那么下节课我们再继续深入地学习。下一课我们可以分小组自由地选择学习内容,一起再合作探究。为了更好的理解课文,更深刻地了解鲁迅先生的人格魅力,老师希望同学们在课后还应该多读书,读好书。有时间读整本的书。你们可以通过图书馆找到这几本书。一本是《鲁迅全集妙语录》,一本是《鲁迅的故事》,还有《鲁迅回忆录》和《鲁迅传》。同学们还可以通过互联网查阅老师推荐的这几篇文章。我相信通过下节课的继续深入学习,同学们的互相合作探究,大家会对课文有深刻的了解。对鲁迅先生有更深刻的了解,并从中受到启发。好,下课。

板书: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写什么 怎样写 学做人

谈《水浒传》

怀念鲁迅 说鼻子 为自己想得少

帮助车夫 为别人想得多

女佣的回忆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篇9

教学目标:

1.学会“唁、浒、囫、囵、佣”5个会认字和“鲁、悼、浒、囫、囵、搞、摊”7个会写字;学握“追悼、水浒传、囫囵吞枣、张冠李戴、饱经风霜”等词语。2.引导学生了解课文各部分的内容并拟定小标题,知道鲁迅先生是一个“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人。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把握课文内容,知道课文写了鲁迅先生的哪几件事,了解鲁迅先生的优秀品质。

教学难点:淡“碰壁”一事和救助黄包车夫后鲁迅先生的神情的描写。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继续学文,了解具体事件,体会人物的崇高品质,知道鲁迅先生是一个“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人。

2.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3.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教学过程

一、复习谈话,导入新课

1.谈话:为什么伯父鲁迅先生会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

⑴学生自由发言。

⑵出示文章中心句(即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齐读。

2.教师导言:这节课,我们结合具体的事件来体会鲁迅先生“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崇高品质。

二、了解事件,体会品质

㈠谈《水浒传》。

1.自由读课文第二部分内容。

2.理解句子:“哈哈!还是我的记忆好。”

鲁迅先生对作者的爱护、教育,不乏风趣,暗含批评——不能那样囫囵吞枣地读书。

3.讨论:为什么“我”听了伯父的话会“又羞愧,又悔恨,比挨打挨骂还难受”?

⑴“羞愧”是因为伯父年纪比“我”大,而比“我”记性好。

⑵“悔恨”是后悔自己读书囫圈吞枣,结果张冠李戴。

⑶“比挨打挨骂还难受”是因为“我”听出了伯父的话中之意,伯父说自己记性好。实际上是说自己读书比“我”认真。伯父说这话是在婉转地批评“我”的学习态度。教育“我”读什么书都不能马马虎虎的。

4.临去时伯父为什么要送两本书给“我”?

送书给作者,更表现了他对作者的关怀与期望。

5.议议:这个小故事反映了鲁迅先生的什么品质?

对待学习认真严谨,更表现了他对作者的关怀与期望。

6.有感情地朗渎课文第二部分内容。

㈡谈“碰壁”。

1.默读课文部分内容。

2.说说:在座的人为什么哈哈大笑?

因为年幼时的“我”天真无知,错误地理解伯父所说的话的含义,在座的人为“我”天真幼稚的解满丽感到好笑。

3.理解句子:“四周围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

⑴“四周围黑洞洞的”指的是当刚黑暗的社会。

⑵“碰壁”指与国民党反动派斗争时遇到的挫折及反动势力对鲁迅先生的迫害。鲁迅先生写文章揭露同民党反动派,他的笔是“匕首”,是“投枪”。同民党反动派非常害怕,不许鲁迅发表文章,甚至要逮捕他。

⑶这句话用反问和比喻的手法,表现了鲁迅先生对反对统治的憎限和顽强斗争的革命精神。这是鲁迅先生受到那么多人爱戴的根本原因。

4.议议:作者回忆这个小故事是为了说明什么?

是为了说明鲁迅先生憎恨旧社会,抨击旧社会,和旧社会顽强斗争的革命精神。

㈢救助车夫。

1.快速默读课文第四部分内容。

2.画出描写车夫伤势严重的句子,读一读,议一议:为什么这么冷的天,那位车夫还光着脚拉着车在路上跑?

⑴体会车夫伤势严重。

“坐在地上呻吟,车子扔在一边”

“两只手捧着脚……地上淌了一摊血”

“脸上现出难以忍受的痛苦”

⑵体会:车夫生活的悲惨。

“脚上没穿鞋”光着脚是由于家里穷,连一双鞋子都买不起。

“天气那么冷还在拉车”是因为他要拼命挣钱来养家糊口。

3.伯父他们是怎样救助车夫的?找出一系列表示动作的词,说说:从这些词语中你体会到鲁迅先生的什么情感?

⑴动作词:扶、蹲、跪、拿、夹出、洗、敷上、扎好、掏、给。

⑵这些动作词,表现了鲁迅先生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与热爱。

4.事后鲁迅先生为什么脸上变得那么严肃,最后深深地叹了一口气呢?

⑴“脸变得严肃”是因为想到车夫在那样寒冷的天气里,还光着脚拉车,受了伤也没钱治,这是黑暗的旧社会造成的。他无法控制自己对旧社会的憎恨的思想情绪。

⑵“叹了一口气”是鲁迅先生对在旧社会苦难中挣扎的劳动人民的同情,和对给劳动人民带来如此痛苦的黑暗社会的憎恨。

5.教师小结:作者通过回忆鲁迅先生热情救助车夫这一件事,其中先生严肃的表情,无声的动作,显示了他内心的不平静,表现了他对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的劳苦大众的深爱与同情,对黑暗社会的憎恶。

㈣关心女佣。

1.默读课文第五部分内容。

2.说说:鲁迅先生是怎样关心女佣的,又是怎样对待自己的。

(学生自由回答。)

3.通过这件事表现了鲁迅先生的什么精神品质?

表现了鲁迅先生关心体贴劳动人民,平等待人;还看出他那忘我的战斗精神。

4.出示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齐读。

5.体会这句话在文中所起的作用:既是对文章开头的照应,又是全文的中心句;既是第五部分的总结,也是全文的总结。起到点明中心的作用。

三、总结全文,认识写法

1.教师小结:伯父鲁迅先生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作为一个长者,他关心下一代的成长;作为一个革命者,他为人民说话,为劳苦大众呐喊而四处“碰壁”;作为一个先生,他救助车夫、关心女佣,同情劳动人民。正如他自己说的那样“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2.了解文章的写作方法。

⑴通过具体事例,抓住人物的语言、神态和动作来表现人物的精神品质。

⑵前后照应,篇末点明中心。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篇10

写人的文章,大都是通过记叙几件关于这个人的事或表扬或批评这个人的性格品质。本文作者通过回忆伯父鲁迅给自己留下印象深刻的四件事,赞扬了鲁迅先生的高贵品质,表达了作者对鲁迅先生敬爱的感情。对学生来说难点是如何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思,从而很好地理解鲁迅先生的优秀品质。教学设计体现了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通过对具体事例的分析来悟出鲁迅先生的高贵品质;通过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黄昏.写作背景来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思;通过练习给各段加小标题,培养学生综合概括能力;理解五段课文之间的联系,培养了学生分析理解的能力。在学生按提示分组自学课文内容并讨论汇报结果的前提下,教师又进行了适当的归纳.总结。

探究活动:

1.学生课下搜集鲁迅的一些名言,摘抄下来,搜集有关鲁迅的资料和故事与同学交流,

2.组织学生看《阿Q正传》的电影,看完交流观后感。

上一篇:威尼斯的小艇(教案)下一篇:江苏高考数学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