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活动月工作总结

2024-07-26

心理活动月工作总结(精选16篇)

心理活动月工作总结 篇1

2010年心理活动月总结

为使同学们在学校能深刻的认识自我,剖析自我,丰富自己的大学生活,以及在毕业以后能较好融入社会,学会自我调节,更好的促进大学生的自我实现;让同学们在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中学会抱着积极的态度,去努力实现自己的目标,朋辈心理咨询在2010年5月6日到2010年6月1日在重庆师范大学虎溪校区举行了第四届心理活动月活动。活动分“我的未来不是梦”、“主动出击”、“动起来就有希望”、“改善人际,自我实现”、“我充实我快乐”五部分构成。

活动前期,我们挂上横幅、发放传单、发放心理报宣传心理活动月活动,引起了广大同学对此活动的兴趣和注意。通过长达一个月的时间,朋辈心理咨询团走金同学们的大学生活。“找到你今天命中注定的另一半” 将成员两两配对,达到了相互关注对方的目的。活跃了气氛,调动大家的积极性。又通过活动“我想知道你是谁” 让大家能在活动中先大致了解团体的成员,以更好调动大家的积极性。“我们一组”“X-man(前)”“解开千千结”“瞎子走路”等活动出尽了同学们相互信任。这次活动让我们为明白人际交往是生活重要的部分,这次团辅使大家在以后与人交往中过程更重视它,并学着你去理解我们身边的朋友。让自己的情商更高,从而让你的生活更加充实和多彩。最后,心理活动月活动最后在六月一日结束了。

但是,此次活动中也存在覆盖面不够广等许多问题。我们要在以后活动中加大宣传力度和宣传质量,让我们的活动走出学院小圈子,使我们朋辈心理咨询团影响更广泛。全团一起努力,不求最好,但就更好!

编辑部:xxx

心理活动月工作总结 篇2

关键词:歌唱,心理活动,临场心理

歌唱艺术是以人自身发声器官为乐器的一门音乐艺术。声音的发出直接受着大脑的控制和体力的支配。无论从声音的高低、强弱、快慢、长短, 到声音的色彩、演唱的情绪、风格, 处处都离不开思想意识和心理准备, 心理活动充满了歌唱的整个过程。歌唱中的心理活动主要有:心理意识、感觉和知觉、想象以及联觉。正确认识歌唱中的心理活动, 对歌唱临场心理的调控具有重要意义。

一、歌唱时的心理意识、感觉和知觉、想象和联觉

1、歌唱时的心理意识

歌唱是一种融心理意识与生理动作于一体的行为。歌唱意识 (歌唱观念) 在动作中形成, 也在歌唱中表现出来, 更重要的是, 它还对歌唱动作起着指导和调节作用。在很多时候, 歌唱意识的正确与否往往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例如:我们在实际生活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歌唱学习者, 他们并不理解歌唱技术的真谛, 仅从美声唱法和民族唱法给人的直观感受出发, 就片面、错误地认为, “美声”就是声音向后靠、向后倒;“民族”就是声音尖锐、纤细。这样错误的声音观念必然导致他的歌唱技术动作的错误乃至发出的音响上的偏差。

2、歌唱时的感觉和知觉

人对客观现实的认识始于感觉和知觉。感觉是人脑获取和接受内、外部环境中的信息的个别属性反映。通过感觉, 我们了解到事物的某些内、外部信息, 如演唱一首歌曲之前, 通过视谱或通过欣赏, 了解作品的情绪、节奏、强弱等等。知觉则是在感觉的基础上将感觉到的事物的特征组合起来, 把它们作为一个整体, 并依据我们已有的知识经验对事物加以识别和理解的过程。

3、歌唱时的想象

想象是心理活动的一个重要方面。在歌唱实践中, 想象和形象思维、情感、情绪、记忆等心理因素紧密联系、互相作用、互相渗透便创造出了新的艺术形象。在歌唱学习和实践中都离不开丰富的艺术想象。想象居于特别重要的地位, 歌唱者主要是靠想象来进行创造活动的。

4、歌唱时的联觉

联觉是一种感觉引起另外一种感觉的心理活动, 所以联觉是感觉层的一种活动形式, 它是感觉之间的互相作用和牵引, 只发生在感觉层。联觉体验发生在歌唱的每一个环节里, 形成于歌唱者的每一个发声动作里。只要有声音的出现就会有联觉的体会, 联觉以各种形式出现在歌唱实践中, 歌唱中各个环节都留下了联觉的影子。联觉现象贯穿在整个歌唱艺术实践当中, 无论是从组成人声的基本要素方面入手, 还是从整个歌唱学习进程来看, 或者从各种组合的感觉引发的联觉方面来分析, 都能够产生众多的联觉体验。这些具体的联觉体验最终体现为:面罩感、色彩感、光感 (明暗感) 、金属感、画面感、质地感、硬度感、形状感、及空间感等等, 这些都是属于歌唱感觉的联觉范畴。在歌唱中, 无论怎样的感觉, 最终都会产生以上的联觉体验。

二、歌唱中的临场心理的调节与控制

对于歌唱者来说, 歌唱中的临场心理的调节与控制具有特殊的意义, 那么, 如何调节与控制歌唱中的临场心理呢?下面将从几个方面加以论述:

1、歌唱中的注意

首先, 我们来看有关“注意”的解释。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由于这种指向和集中, 人才能够全神贯注于某一事物忘却其余事物。优秀的歌唱表演艺术家临场时, 都具备了这种全神贯注的心理状态。此时, 歌唱者的全部精神都集中在歌唱本身, 没有任何其它思考, 也没有任何别的顾盼。既不需要也不可能再去考虑这些, 要克服什么技术难关, 那里要避免什么错误, 这是什么曲式, 那是什么内涵。如果临场表演还是这样杂念丛生, 那就势必影响歌唱表演的质量, 甚至导致失败的后果。临场时, 那些平时研究和练习中获得的种种体验与心得, 都已化作歌唱者的潜意识和潜在能, 支持着正在进行的表演创造。

2、歌唱中的自然流露

自然流露是在高度注意基础上的一种情感的投入, 要求歌唱者用心灵去演绎他的艺术作品, 或悲、或喜、或怒、或愁, 一切都在情理之中。这里讲的自然流露, 主要不是表演风度, 即台风的自然大方, 而是从表演心理的角度, 要求歌唱者在表演过程中, 既不要把自己的表演作为某种表现意图的生硬灌输, 也不要把歌唱表演作为一种外在技巧的显示和夸耀, 而是要使音乐从自己的心理自然地流露出来, 并且使听众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感动。歌唱表演应该是一种自然流露, 在这里任何造作和卖弄都是不必要的, 只有从歌唱者心理自然流露出来的音乐才是最真实的、最感人的。生硬的传达意图往往会破坏歌唱者与听众之间的自然交流, 而那种意在显示和夸耀自己的表演更是不足取。

3、临场紧张心理的克服

临场前的紧张乃至怯场, 是一种比较普遍的心理现象。即使是一些成熟的歌唱家也常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有人曾经对小提琴家帕尔曼说, 有许多演奏家力图使自己相信, 他们是不会精神紧张的, 可帕尔曼却回答说:“不行, 他们一定会紧张的, 事实就是如此。紧张是生活中的一种实际情况。你必须与它相处, 与它相处得越好, 你就能把它控制得越好。”

(1) 要有严肃的表演态度。不要心存虚荣和侥幸的心理, 对自己的演唱效果作过分的企求, 例如一鸣惊人等等。那样势必会给自己造成超负荷的心理压力, 结果必然会适得其反。歌唱表演需要的是严肃和诚实的态度, 目的是为了表现音乐, 而不是表现自己, 只有这样, 才能使自己全神贯注地投入到歌唱表演中, 在力所能及的条件下争取最好的演唱效果。

(2) 要通过充分的练习和对演唱曲目的纯熟掌握来加强歌唱的信心。因为一个演出的失败, 往往就是因为准备的不充分, 或者是训练的不适当造成的。只要我们加强了自己的表演实力, 作好了一些必要的准备工作, 就完全能建立起表演的自信心。

(3) 运用心理暗示法, 缓解临场紧张情绪。大家知道, 我们每个人单独在琴房练习时是放松的、自然的, 紧张的情况是出现在大众场合。

(4) 经常的演出实践, 使自己从心理上适应并喜爱歌唱表演的环境。这是减少和避免临场紧张的一个重要途径。只要从以上的几个方面做出努力, 歌唱者的紧张和怯场心理就能够得到有效的克服, 至少会把它的影响减少到较低的限度, 而这对保证歌唱表演的成功来说无疑是至关重要的。

综上所述, 歌唱是集生理活动和心理意识活动于一体的音乐艺术, 它的艺术效果受这两方面的共同影响。因其发声乐器的特殊性, 其主观性成分又大大增加。只有充分地认识到歌唱心理活动和生理机能之间的辩证关系对歌唱实践的指导作用, 才能使我们更加清晰地了解歌唱的规律, 变无形为有形, 变抽象思维为形象思维, 乃至创造思维, 使歌唱有“声”有“情”、“声情并茂”, 从而为我们更加科学地歌唱提供有益的理论经验。

参考文献

[1]邹长海.歌唱心理学[M].广州:广东高教出版社, 1993.

[2]邹长海.声乐艺术心理学[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 2000.

[3]张前.音乐表演艺术论稿[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2004.

[4]徐行效.声乐心理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3.

心理活动月工作总结 篇3

1.影响船员心理的因素很多

1.1船员生活空间的局限性

船员生活在同一条船上,虽然每一条船舶的大小不一样,但生活区的空间都被压缩到一个比较小的空间里,每天在这个狭小的空间里,船员都要面对来自工作和生活的心理影响。

1.2船员在船生活的时间的不确定性

船舶是一个生产单位,生活时间不确定,航行、锚泊、靠泊,工作和休息时间经常受到生产时间的影响。

1.3船员来自不同地方的地域性,生活习惯的差异性

船员都来自全国各地甚至世界各地,生活习惯不同。语言习惯也不相同。

1.4船员在船生活人员的流动性

船员在船一段时间后都会休假离船,人员的流动性较大,海员职业的流动性,注定他们必须长年累月转战在世界各个国家和港口,承受着不同的环境、不同的时差,更有不同的文化背景。

2.造成船员心理异常的原因

2.1工作的压力

船员职职业的风险性,它是由大自然恶劣的气象海况—— 狂风暴雨、惊涛骇浪、大雾迷茫、小渔船密集、狭水道航行以及设备管理、维修保养工作中、操作上的难度所形成的。海员职业的独立性,工种的不同,个人有个人的职责要求,一般情况下需要自己独立处置。而相应的工作势必由在船人员承担。港口国检查、船旗国检查、保安检查、安全大检查、体系的内外审核等要求高、频率快、变化多、范围广、处理严。船舶在日常工作量本身就很大的情况下,还要投入大量的人力、财力和精力,来做好航行安全、设备维护和迎检准备工作。

2.2学习的压力

现代化的船舶周期短,往返航次时间越来越短。周班轮、短航线几天跑好几先进的科学技术不断应用于集装箱船舶,无人机舱、电子海图、配载仪、电脑应用、自动化程度的提高冲击着过去老的一套操船技术、设备管理和维护等。国际国内新的法律法规不断地颁布和修订、新增检查的项目、体系不断地完善,都需要不断地学习,知识更新。

2.3生活的压力

过去船员攒钱主要用于吃穿日常开销、造房子、子女上学和成家等。随着生活水准的不断提升,买房买车,贷款还款,子女上贵族学校,成家费用、旅游费用的上升等这些原来想都不敢想的“奢侈”已越来越成为生活的需求,靠港口,半夜开半夜到,靠离泊几乎需要全船出动,正常的生活规律、作息时间、生物钟被打乱,该休息的时候得不到休息,过度紧张的情绪得不到缓解。工作环境的特殊、工作条件的艰苦,船员与陆地之比的优势不仅失去更成为倒挂,更增添了生活的压力。随着加上家庭中一旦有人生大病、长病那就是雪上加霜,家庭负担更重,工资的增长与物价的上涨节拍差异,支出大于收入等等都汇集于船员的生活压力。

2.4人际关系的压力

船员长年处在封闭、噪音、高温、颠簸的环境中,容易引起烦躁。同时在船舶十分有限的空间工作、学习、生活,相对来讲与外界隔离,人际交往即单调又枯燥,天天碰见的是几张老面孔,刚上船还有较多的话题,时间长了,信息的滞后和闭塞,加上当班的、休息的,那交往的话题就更少了。 船员来自不同的城乡,有着不同的经历,对社会对人的不同认识与看法,在性格脾气、兴趣爱好上存在的差异阻碍着船员的交往,内向的人更不愿意与人交往。一旦遇到不顺心事,或者是受到批评,或者是工作中的困难,或者是家庭、朋友之间带来的问题,无处去说,无人商量。更有一些人背后议论,说三道四,相互猜疑,更增添了人际关系的复杂、人际交往的难度,缺乏相互间的沟通、理解。

2.5现代通讯手段的提高对相对较为封闭的船员所产生的负面影响造成的压力

船员在船的信息相对比较滞后和闭塞,但由于现代通讯手段的不断提高,船员也可以在抵港后或靠近陆地时可以通过电话和互联网与家人、朋友联系,船员在收到好的消息会带来好的心情。但若收到的是一些不愿收到的信息,却会给远离家人、朋友时产生一种鞭长莫及的无奈甚至产生焦虑的心情。

3.根据权威对船舶已发生事故的分析认为,事故的发生百分之八十来自人为的因素,可见影响船舶航行安全的因素主要是人的心理因素,人的心理因素又跟人的情绪、性格有关

3.1情绪

在这样的环境中工作,目前只能靠自我调节能力,保持良好的心境,否则就容易产生各种不利的情绪,引起相应的生理变化,干扰了正确的操作行为。事实表明,人在情绪大起大落的情况下容易导致安全事故的发生。反之,如果在平时工作中善于控制情绪,能保持良好的心境,不仅有利于提高劳动效率,而且避免了可能发生的安全事故。

3.2性格

性格是个人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性格贯穿在一个人的全部活动中,是构成个性的核心部分。人的性格有好坏之分。不良的性格特征容易导致事故发生,而优良的性格则是良好的心理保证。

船上的工作环境容易使人形成一些不良的心理状况,如拖拉懒散、安于现状、不思进取,孤僻冷漠。焦躁冒进等。

船员目前的心理自我调节能力主要靠船员平时的自身修养,和船员之间的聊天、相互安慰所产生的自我激励模式。在船的这些心理状况亟需引起大家的关注,一旦船员在船出现种种心理上的不良症状而不能自我调节时,需要有更多的心理专家及时、适当地进行干预调整。更应当引起船员管理机构的重视。

心理活动月工作总结 篇4

为了积极响应学工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宣传月活动的号召,进一步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大力推进我系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工作,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我系开展了以“微笑〃微爱〃微成功”为主题的系列心理健康活动。

此次活动在系领导老师的关心和支持下,同学们积极地参与到活动中来,使得活动能够顺利的开展;与此同时我系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使得本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最终取得了圆满的成功。

通过本次活动更进一步提升了我系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使学生的心理健康工作能够更出色的完成。现将本次活动工作总结如下:

一、系内高度重视 积极部署各项工作

我系领导老师高度重视本次大学生心理健康宣传月活动,在接到学院通知后及时召开了各班心理健康联络员会议。会上确定三项主要活动内容:“寻找校园最灿烂的笑容” 图片征集活动、微故事创作大赛、开展心理健康联络员培训活动。心理健康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必须贯穿到日常工作中,不能因活动的结束而停止。此次心理健康系列活动的具体事宜由周现英老师具体负责和协调。

二、我系积极开展 “微笑〃微爱〃微成功”心理健康宣传活动 在接到学院《大学生心理健康宣传月活动》的通知后,我系立即着手部署各项工作,积极地宣传有关“微笑〃微爱〃微成功”心理健康的知识和相关活动。我系本次系列活动的宣传形式有:

1、前期我系科创部人员积极查找有关心理健康的宣传知识,为出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板做准备。

2、通过宣传板的形式对“微笑〃微爱〃微成功”心理健康系列的活动进行介绍及宣传。

3、关于心理健康的宣传板及健康知识讲座的宣传板于5月24日摆放于思贤楼二楼,并在5月26日收回。

4、召开各班心理健康联络员会议,通知 “微笑〃微爱〃微成功”心理健康的相关内容和相关活动,要求各班认真对待、并积极参与本次活动。

此次宣传工作很到位,运用了各种形式,积极的调动起了学生们的兴趣和参与活动的热情。

三、广泛开展“微笑〃微爱〃微成功”心理健康系列的实践活动

为深入推进我系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工作,营造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围,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全面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构建和谐校园,我系积极开展了“微笑〃微爱〃微成功”心理健康系列的实践活动,活动形式如下:

1、“寻找校园最灿烂的笑容” 照片征集活动

学生通过寻找身边最灿烂的笑容或者自己的笑容,将其拍照并附上笑容背后的真实故事(手写板)。各班同学积极响应这一活动,照片收集齐后于2012年5月22日晚科创部人员进行初步评审并交予学宣部进行出版展贴。

此次照片征集活动内容形式切合现当代大学生的兴趣特点,帮助学生不断发现温暖、感受温暖、传播温暖,进一步营造良好的学习生活氛围。

2、微故事创作大赛

响应院内下发文件,以“我的微爱”(或“我的微成功”)进行140字短故事创作的征集。此次微故事创作大赛各班同学们积极参加,讲述了发生在自己或身边的微爱、微成功带给自己的感动以及成长。我系从众多来稿中,挑选了76份优秀微故事参加学院“我的微爱”(或“我的微成功”)微故事创作大赛。

此次微故事征集大赛来稿众多,内容丰富,主题鲜明,涌现出一系列的优秀作品使得同学们在短短百余字之间表达了自己的情谊并结合自己的认识写出内心体会和感受。

3、开展心理健康联络员培训活动

为了响应院上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月活动,同时为了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大力推进我系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工作,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综合能力,5月18日下午2::30在四为园励志广场以游戏的形式开展了心理健康联络员培训活动。

此次活动通过游戏的方式体现心理健康,同学们在游戏中快快乐乐的解决了一些个人烦恼,让同学们更加了解了团结互助友爱的重要性。

4、“关爱女生”心理健康讲座

我系于5月24日晚在思贤楼202教室举行“关爱女生”心理健康讲座。通过讲座,女生们了解了一系列生理心理健康问题,讲座上师生互动,同学们踊跃提问,讲师耐心解答。

此次讲座更进一步帮助女生们解答了一下心理健康问题,无论是学习还是生活上都给同学们带来了极大地帮助,同时促进了我系心理健康工作的进一步开展。

四、心理健康系列活动的意义

在全系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圆满的完成了此次心理健康教育系列活动的各项任务。

活动虽然结束了,但是我们会继续坚持此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题,更加深刻的把心理健康教育贯穿到我们的日常工作中,树立更好的心理健康形象,推动中文系各项事业的顺利进行和健康发展,为我系安全和稳定、为学生顺利完成学业作出不懈努力。

中文系科创部

五月心理活动月总结yan 篇5

五月是心理健康活动月,围绕“525(我爱我)”而展开的心理健康活动月。在这个阳光明媚的五月,我们院心理健康委员用心的策划了整个月的精彩活动,我们部门用青春的热情传播了关于心理学方面的知识,让当代大学生认识心理健康知识;了解心理健康对于生活的重要性。

从五月初到月末,整个月的活动流程都有相关的联系性。由第一周的“阳光心灵,快乐青春”签名会拉开了活动的序幕,同时进行“心随手动,书写快乐”的征文比赛、“快乐青春,和谐校园” 的黑板报比赛、“左手阳光,右手微笑”的心理情景剧海选的一系列宣传。第二周主要是“阳光心灵,快乐青春”的游艺会,此次活动即有娱乐效果,又有运动效果,参加活动的同学也非常的多。第三周,主要举办了“左手阳光,右手微笑”心理情景剧决赛活动,此次活动,我们邀请了院学生会指导张老师、心理咨询室指导老师谢老师和院、各系主席、主任担任我们活动的评委,活动举办 的很有次序,从开始到结束都很有程序。第四周我们主要举办了心理学讲座、电影展、“心随手动,书写快乐”的征文评比和“快乐青春,和谐校园” 的黑

板报评比。最后一周给整个月的活动划上了圆满的句号。

整个月的活动很丰富,同时,有各系部心理健康委员会的同事协助我们的工作,让我们的工作进行的更顺利,也增进了部门的合作关系;增进了我们的友谊。并取得了活动圆满的成功,离不开我们大家的努力,在每一次活动中我们齐心协力认真的完成,或许在细节中有不足之处,但是我们相信我们部门会在以后更加的完善,建设成一个积极向上和谐的部门,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为同学服务为学院建设服务的学生组织。

心理班会活动总结 篇6

11月底,我班心理委员组织开展了心理班会活动。此次活动由心理辅导节目观看、心理学学习、心理问卷调查三项组成。活动前,班委会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考虑到流感问题,我班以分散化的活动方式将此次心理班会圆满完成。由于活动内容切合同学们的心理现状,所以活动时气氛活跃,同学均表现出对活动的兴趣与参与活动的愿望。观看心理辅导节目后,同学们以宿舍为单位进行热烈讨论,可见活动的内容给同学们留下了深刻印象。活动进行完,同学们都以热烈掌声对此次活动成果表示认同,同时也表明了本次活动的成功举办。

活动结束后,班委会进行了认真总结,并以此次心理班会活动的举办作为分组活动的先例,为以后的分散性活动的组织进行打下基础。

(心理讲座视频)

读写超级链接之“心理活动”教学 篇7

(1) 通过联系上下文理解新词“瞻前顾后、执著”等。

(2) 品读课文, 感受作者细致的心理描写, 体会母爱的无微不至。

(3) 读写结合, 迁移运用文中细腻的心理描写, 展开想象, 练写漫画。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整体感知 (人教版五上《剥豆》)

(1) 课前听故事《最安全的姿势》, 引导初步体会母爱。

(2) 生活中, 只要我们用心观察体会, 就能感受到神圣伟大的母爱。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件小事, 认识一位母亲。 (板题:剥豆)

(3) 指读课题:解决多音字“剥”。师解释词意:去皮, 去壳时读 (bāo) 你还想到哪些词? (你看, 爱学习的人不仅学得有热情, 还学得主动。)

(4) 通过预习, 你知道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可以采用联系课题, 将课题拓展为一句话的方法来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主要写了母亲与儿子比赛剥豆的事。)

二、研读重点, 感悟母爱

(1) 过渡。对待同样的剥豆比赛, 母亲和儿子的态度似乎迥然不同。现在请你再读读课文中写母亲和写儿子的句子, 看看你能不能用课文中的词语来概括母子二人对待剥豆比赛的态度?板书:母亲瞻前顾后

(2) 导读母亲“瞻前顾后”, 体会细腻的母爱。

(1) 这节课我们重点学习描写母亲的这部分。课文什么地方让我们感受到母亲“瞻前顾后”?用“———”画下来。 (2) 自由朗读7—10小节, 这些句子是对母亲哪些方面的描写? (心理活动和动作) (3) 先学习动作描写。这四段话中哪些动作一下子就吸引了你的注意?把它们圈出来。 (板书:慢快缓紧) 你发现了什么? (这是两组反义词。) (4) 母亲的速度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她到底在想什么? (结合课文内容, 选择“因为……所以……”或“之所以……是因为……”的句式说话。) 想想母亲的速度变化和她的内心活动有什么联系? (5) 像她这样一会儿考虑这, 一会儿考虑那, 一会儿担心孩子这, 一会儿担心孩子那, 就叫做———“瞻前顾后”。

(3) 这四段心理活动的描写, 把母亲的瞻前顾后刻划到极致, 大家能不能用一个字来概括母亲这种看似矛盾的情感表现呢? (爱)

(4) 指导朗读。突出慢和快, 突出母亲矛盾中的爱!

(5) 你们的朗读把母亲的爱表现得淋漓尽致, 这就是心理活动描写的魅力, 同学们是不是也想在习作中试着用一用呢?

三、看图练说, 习作内化

(1) 过渡:作家毕淑敏用这样的写法, 再现了生活中让人难忘的画面。有一位画家, 他叫卜劳恩, 他用图画记录下了生活中的小事, 你能运用《剥豆》中学到的技巧, 也像毕淑敏那样, 用文字精彩呈现吗?

(2) 我们一起看图。 (出示《父与子》16页图) 谁来说一说图的大意。

(3) 同学们真会观察啊!的确, 和文中的母亲一样, 这位父亲在整件事情过程中, 也有这样矛盾重重的心理。那他的矛盾主要在哪两幅图中表现出来了?

(4) 请大家把目光聚焦到二三两幅图中, 边看边想, 这位父亲会有哪些矛盾的心理呢? (板书:父亲忧恨交织)

(5) 《剥豆》一文中的母亲, 我们知道了, 心动引起行动。伴随着这样矛盾的心理, 这位父亲又会有哪些表现呢?再看看二、三两幅图, 从图中你都看到哪些物件? (板书:拿放坐立)

(6) 读得深, 看得透, 相信你们写出来的东西更是精彩。拿出你们的笔, 再现父亲当时的表现。学生习作, 教师巡视指导。

(7) 指读两篇, 进行评价。

(8) 这节课我们读懂了一篇文章, 掌握了一种写法, 更进行了一次愉快的精神旅程。希望大家在今后的学习中, 能时时用好这双慧眼, 发现更多文字的美, 发现更多生活的美!

重视心理活动 篇8

通过标题得知,本文讲述的是一次采访经历,而且是“第一次”,激动、紧张、兴奋……内心的活动一定少不了。

文中“我”和小胖共采访了三个不同的人,他们分别给这次采访活动带来了不同的波澜,使得故事的可读性大大增强。但每次采访结束后,小作者的独立体验并没有不同程度地显现出来,导致习作整体显得平铺直叙,鲜活性又大打折扣。因此,我们可以尝试让心理活动成为衔接的润滑剂,在情节起伏处加入“我”自身的体验,从而引起读者情感上的共鸣。比如:得知采访任务时,“我”内心是怎么想的?准备采访前,“我”有没有心乱如麻,又是如何安慰自己的?采访过程中,面对不同的采访对象,“我”的心理反应也会有所不同。采访结束后,又有哪些感想呢?

第一次采访

今天是一个美好的日子,因为我和何小胖要一起采访书店里的读书人。(需简单交代此行的目的,为何要做这件事。)

我和妈妈吃完午饭,就去东城接何小胖。我的想法是正确的,我们一到那里就看到一个很像何小胖的身影。我一直在喊,可那身影始终不理不睬。我忍不住跑了过去,搞笑的事情发生了,他原来是比何小胖肥几倍的家伙,我不禁脸红了。(本段与表现主题无关,可不写。)

我又等了一小会儿,何小胖才姗姗来迟。我们来到书店,“采访之旅”正式开始了。我们在人山人海的书店里挤得满头大汗,周围的人都在看着我们好像在窃读。(病句,要学会断开,表达两层意思。另外,你们的什么举动让别人觉得是在窃读?)

经过一番仔细的寻找,我们终于在墙角找到了一位老伯伯。(可以描述一下整体形象,这是一位怎样的爱读书的老人,他的哪些细节吸引了“我们”)何小胖对我说:“我来吧!”既然何小胖这么想采访,我只好成全他。我们大步流星地走上去,小胖开口说道:“您好!我们是光后小学的学生,老师给我们布置了一项作业,就是采访书店里的读书人,所以我们想问您几个问题。”可是,我觉得老伯伯似乎不大愿意配合我们。(有何表现?写具体)小胖继续追问:“您每周的读书时间是什么时候?”老伯伯不耐烦地回答:“方便才读。”这也太含糊了吧!后来何小胖又问:“您喜欢看什么书?”老伯伯却回答“喜欢看什么书就看什么书”,弄得我们不知所措。

我們不能放弃,继续寻找目标。这次的采访者对象是位叔叔,我们大胆地问:“您每天都什么时候读书?”他两眼闪闪发光,(为什么?好奇?觉得不可思议?还是欣赏你们的行为?)微笑着回答:“晚上九点。”接下来,我们的采访非常顺利,每一个问题他都回答得很认真。采访结束后,我们就迫不及待地去寻找第三个采访者。在另一个角落,我们发现了一位女士,何小胖走上去问:“阿姨,您每天什么时候读书?”(可加入“我”的心理描写,这次能成功吗?是否在为他担忧呢?)但迎来的回答是“我是姐姐,不是阿姨”。此时,我们三个都笑翻了。最后,姐姐还是接受了我们的采访。

我觉得今天的采访意义非凡。(不要用大道理式的结尾,可以适当说说自己今天的感受和收获。)

心理电影活动总结 篇9

为了深入开展我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推动校园文化建设,创建和谐校园,院心理咨询中心联合心灵服务社开展心理电影放映与赏析活动。2011年3月12日晚7点心理电影展播在我院多媒体课室正式拉开帷幕。

本次活动播放《蝴蝶效应》、《七宗罪》、《放牛班的春天》等多部电影,让同学通过看电影去感受探索心理世界的奥秘,观看影片后,邀请了院心理咨询中心许新惠老师对电影进行评析,帮助同学们理解电影细节,并设置了解答环节,让学生了解一些必要的心理知识,在思考中感受心灵的力量,从而提升自身的心理素质。

此次活动的流程、内容策划与宣传工作做得不错,活动现场的气氛也较好。因此,在今后工作中,我协会将重点落实宣传工作,重点抓各班生活委员在班级的宣传力度,以达到活动能普及全院,让大家更关注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今后我协会将吸取经验,不断努力。推陈出新,更好地做好心理健康宣传活动,促进心理教育工作发展,为大家更好地服务。

广东海洋大学寸金学院心灵服务社

班级心理活动总结 篇10

自控0901班 黄沛华

不知不觉,担任我们自控0901班的心理委员差不多两年了。首先我想以一个问题作为开篇:5 月25 日是个什么日子?——大学生心理健康日。在这个重要的日子到来之际,我总结一下我这近一年来的工作和感受。2011-2012学年第二学期,我参加了一次心理委员培训。它相当于一次讲座,从那次培训,我大概了解到心理委员的工作主要有两方面。

一.协助老师了解并收集同学们的心理信息,及时汇报异常情况。所以我时常观察同学们的心理,可喜的是目前我们班没有出现心理异常情况,我也相信未来也不会有。

二.向同学们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可能很多同学会觉得自己不是心理专业的,不懂得什么心理知识。其实不是这样的,我们每个人都懂得一些基本的、解决一般情绪问题的方法。例如:倾听、安慰。这些小小的举动都是很有用的,另外,我们班级也会定期开展一些心理健康知识的活动和讲座,同学们也积极参与。

同时,我们班级也非常注重宿舍文化的培养。宿舍是我们休息的场所,所以对于宿舍,首先抓的是卫生和安全问题。我们班级通过男女生互访宿舍检查卫生安全评比等活动让同学们都积极的参与到宿舍的环境卫生。另外,对于宿舍文化建设上,我们也不放松。平时,班级经常组织同学们通过宿舍篮球赛、羽毛球赛等活动增强宿舍同学之间的联系和班级集体感,也通过学习小组活动让大家在学习想互帮互助,共同提高。

关注孩子心理 创设课堂活动 篇11

“活动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因素,而儿童心理则是在活动中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因此,我在教学品德课时,以活动为载体,采用孩子乐于接受的活动方式,恰当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使它们有效的结合。

一、角色扮演——架起心灵体悟的桥梁

角色扮演是让儿童获得亲身体验,以情感体验为基础。通过活动中感受爱、体验爱,在活动中表达爱、创造爱。现在孩子能“受爱”而“创爱”却很少。在教学《如果我是他》课时,我要求孩子模拟自己见过的残疾人,他们非常感兴趣,有的演盲人——用手帕把自己的眼睛捂住,有的演一只手或者一只脚坏了的残疾人——用红领巾把自己的手或者脚绑住。一节课上,演一只脚坏了的残疾人的小朋友连短短的一段从讲台走到自己的座位都“步履艰难”了。而其他的孩子也真实的感受到自己作为一个“残疾人”的不方便,从中体会到作为一个残疾人,是多么不幸啊!不久后的班会上有同学夸赞道:“老师,星期六,我和赵东从书店出来,看见一个盲人,他都扶他过马路了。”我表扬了赵东并给他贴上助人为乐小红旗。从这里我看到了通过“角色扮演”孩子体验后所带来潜移默化的影响,触动了他们幼小的内心世界,引导其树立良好的心理品质。在教学《手拉手过“六一”》、《相信我能行》时也可通过亲身参与,加深体验,以丰富和发展孩子良好的情绪和情感。

二、游戏互动——激发合作参与的热情

通过游戏,孩子可以真正理解“合作”的意义,又可以发展孩子的情感,增强自信心和意志力、责任感和纪律性。在教学《我们的校园》时,我改编、设计了游戏“找朋友”、“贴图”帮助孩子认识同学、老师,适应新的人际关系、校园生活。又如在教学《班级小公约》前,先通过玩“跳方格”、“跨大步”游戏,知道怎样与小朋友合作、怎样与小朋友和睦相处。再引导孩子在游戏中学会制定规则,从而自觉制定班级公约,进而知道遵守校规校纪。通过游戏的开展,较好地调适人际关系,使孩子懂得合作有时还需奉献,形成稳定的合作心理。

领悟到如何处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如《团结合作才能赢》、《祝贺你》、《做好朋友吧》等都是采用游戏形式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素材,对孩子克服以自我为中心、孤僻性格、学会尊重他人有重要的作用。

三、辩论讨论——搭建民主交流的平台

课堂辩论是孩子感兴趣的交流方式,既能活跃学生的思维,又能培养学生道德判断、辨别是非的能力。是有利于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的良好契机。教学时,围绕教学目标,在学生充分明理的基础上,结合课文实际,设计一些正面的、反面的,似是而非容易混淆的问题,让他们进行辨析。现在孩子多是独生子女,家长宠爱过多,集体意识独立意识和责任意识较弱,如《同学友谊要珍惜》设计“这些矛盾该不该发生”、《不当家不知柴米贵》设计“在新时期尤其要提倡勤俭节约,在新时期要拉动经济超消费”问题。引发孩子进行辩论,搭建交流的平台,形成正确的行为导向,树立健康的、良好的心理品质。

四、情景展示——拓展情感交融的空间

巧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可以创造悦耳、赏心、移情的情感体验,丰富孩子的内心世界,也可使教学内容深入浅出地娓娓道来。如教学《我们的希望和骄傲》一课时,根据孩子的认知水平,利用多媒体播放在2008年的奥运会上我国体育健儿的出色表现短片和我国第一颗载人飞船成功飞入太空实况录像并播放歌曲《歌唱祖国》,使其认识到作为中国人的骄傲和自豪。又如在学习《向人民英雄敬礼》时,他们先介绍自己知道的英雄事迹、故事,我根据他们的讲述运用多媒体进行搜索并播放,还补充有关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平时期的英雄影片及图片。在观看过程中,孩子们神情专注、有的泪水溢满眼眶、有的用颤抖的声音低声和着节拍歌唱。孩子的心灵在情感的冲击下变得晶莹透亮,通过创造适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良好情境,运用心理健康教育移情的方法,将孩子的认知过程、情感体验、意志表现有机地统一于教学过程中。还如在进行《爸爸妈妈真辛苦》、《团结合作才能赢》等教学时,运用多媒体进行情景展示,可以通过孩子已有的生活经验,加深他们心理体验,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树立良好的心理品质,形成乐观向上的精神状态。

群体心理对幼儿体育活动的影响 篇12

通过前阶段在教学活动中对幼儿表现的观察, 经过观察和分析, 发现在幼儿园中存在着这样一个问题:群体心理效应。

长期的观察发现群体心理对幼儿有着以下几种影响:

一、群体心理对幼儿起一定的社会阻抑作用

我平时注意到要与孩子多进行交流。在这个过程中, 我发现班上的大部分孩子很乐意与我一对一进行交流。然而当我在体育活动导入时提出一些设想性的问题时, 这部分孩子很少主动回答。对于这个问题我很是不解, 就找机会与一些孩子交谈, 一些是因为自己的知识不够丰富, 不会回答;还有些则说:“我怕我回答的不对, 其他小朋友会笑我。”终于明白了, 原来孩子们处于这个群体中间, 许多人在一起进行同样的活动, 群体的心理活动对个体的心理活动产生了阻抑作用。

这个阶段的孩子正处于身心高速发展的阶段, 如果现在不能正确的引导幼儿面对群体心理, 会影响幼儿心理健康等多个方面的发展。为了帮助幼儿解决这个问题, 我在平时的交流中鼓励他们上课多发言多提问,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我适当的给予他们展示才能的机会。在他们提出有意义的问题时, 我都及时的肯定他们的问题, 再详细地进行解答, 直到他们明白为止。在他们出现答非所问的时候, 我并不会因此投以他们责怪的眼神, 而是对他们进行提示:“你听明白老师提出的问题了吗?”之后会引导他们找出正确的答案。幼儿的心理健康与掌握正确的文化知识是一个两手并重的问题, 不存在孰轻孰重, 因此我们要找到正确的方式方法来处理这个问题。

二、群体心理让幼儿产生从众心理

我在体育教学活动中发现, 在班级这个群体中, 幼儿时常会放弃自己的意见和主张。而且年龄越大从众心里越严重, 在小班的教学活动《万花筒》中, 组织幼儿三个一群五个一族的自由想像、创编图形, 在教师没有讲解的时候, 幼儿能够很好的发挥想象, 创编出各种各样的图形, 但是在教师指导、讲解各组创编图形的时候, 其他组的幼儿都放弃他们创编出来的图形, 组成正在讲解的图形。

经过多次观察, 我发现其实幼儿的从众心理相对于中小学的孩子来说, 有一定的区别:幼儿不像中小学的孩子, 中小学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即使从众, 绝大多数也是表面从众, 内心拒绝;而幼儿的知识经验相对于中小学生来说少之又少, 他们的从众往往多为表面从众, 内心接受。究其原因无非就是可能因为别人的行为使他觉得自己最初的判断是错误的。

三、群体心理使得幼儿个性化退去

纲要指出幼儿园教育应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力, 尊重每个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 以游戏为基本活动, 保教并重, 关注个别差异, 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幼儿身处班集体这个群体之中, 时时刻刻都受到群体心理的影响。比如:我们班的周光瑜小朋友, 在日常生活和其他的教学活动中, 便显出性格比较内向、乖巧机灵, 但是在气氛非常热烈的体育活动中, 他就像变了一个人, 突然变得活跃异常, 时常做出不符合课堂纪律的事情。究其原因, 首先, 他身处于这个群体当中, 他觉得这个时候他就是一个匿名者, 即使它违反了课堂纪律, 教师也不会发现或责怪他, 这样就助长了他的冒险精神, 做出平时不敢表现的行为。其次, 他一个人违反课堂纪律时, 往往会考虑到是不是会受到责怪, 而和其他群体成员共同活动时, 责任就会分散到每个人的头上, 即使责怪, 也只会责怪一个群体, 不会责怪一个人, 于是他就不会表现出具有强烈的责任感, 而任凭自己的行为由一时的强烈情绪所支配。

在幼儿园这个由班级为单位组成的群体中, 教师要把群体心理的积极作用充分的运用在我们教学活动中, 正确的引导幼儿, 处理好群体与个体的关系, 克服群体心理对幼儿产生的不良影响, 让幼儿在这个群体中健康快乐的成长。

参考文献

[1]邵宗杰:《教育学》修订三版,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年6月。

心理讲座活动总结 篇13

我们都向往着美好的明天,所以一生都在为心中的梦而奋斗,在人生的道路上,不光需要有克服困难的勇气,更需要有一个明确的方向。职业生涯规划就是指引人生方向的那颗北斗星,在茫茫的社会大洋上指引着我们的方向。青春短暂,从此刻起,让我们在这个充满挑战的时代,好好描绘生命这张白纸。

在本次活动开始之前,我们做了如下准备(1)部门人员开会讨论活动相关事宜。邀请戚娟老师,确定该讲座的主题,活动流程及人员安排等。(2)联系学院制作本次讲座的展板以及条幅,起到了良好的宣传作用,并且邀请宣传部作为本次讲座的摄影助手。 (3)准确下达活动通知,确保活动正常有序进行。(4)对于本次的心理讲座,每个人都很重视。心理部所有成员都提前到场,调试多媒体,并且打扫会场卫生,摆放展板以及悬挂条幅。

由于本次讲座的宣传力度大,并且宣传范围广,不仅只有计算机学院的同学参加,还包括许多其余学院的很多同学。参加讲座的同学们都热情高涨,人数充足,并且无迟到现象。讲座在进行过程中,同学们都在认真的倾听,学习。讲座一开始,戚娟老师通过一个群面应聘的视频引出了本次活动的主题。在本次讲座中,戚娟老师通过闭上眼睛,想一下身边有什么红色的东西以及出现一组图形让我们观察并提问有几个五角星图形的互动让我们了解了目标对一个人的影响。告诉我们职业规划对于大学生来说的重要意义。并且讲解了如何制作生涯规划,和确定正确的合理的短期目标,长期目标已经人生目标的重要性。同时戚娟老师还讲解了许多人生规划的理论知识。讲座结束后,心理部的成员安排同学们有序的退场并且对会场进行了打扫。

心理活动总结 篇14

今年的活动是分配给每个班的心理助理根据自己班的特点安排活动,以及让心理部的同学配合心理助理,让他们自己策划、组织,最终在班上举行一次心理活动。这样的目的主要是锻炼各班的心理助理和心理部成员能够学习到更多心理方面的知识,同时让他们培养一下组织协调能力。

我首先让每个人交一份活动策划,对他们的活动进行考核,他们有重复的活动,我让他们协商后,做了更改,这样就能够以更多样的活动来反映5.25这个主题,让每个人能够更深刻的了解心理知识,同时也能够愉悦同学。

经过一个多月的精心准备,在5.25健康月里,我系各班陆续开展了心理活动,通过同学们的努力,这次的活动取得了圆满的成功,各个班上的同学都举办了一期他们自己心目中的心理活动,对5。25也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有的班举行一些小小的心理游戏,如夹气球、同心协力等,还有的组织同学观看了有关心理的电影,有的班级还出了心理调查问卷等等一系列的有关心理的活动。同学们在活动的过程中也留下了很多珍贵的照片,同时每个班还把照片洗出来,出了一张心理海报,在食堂门口做了成果展。

体育活动对大学生心理状况的影响 篇15

近年来高校心理健康调查的结果显示, 大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 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已成为社会普遍重视和亟待解决的问题。体育活动对学生的身心发展带来的益处是公认的事实, 学校体育活动是指余暇的身体活动, 是以保持和提高体质为目的的有计划、有内容安排和重复从事的身体活动, 是心理娱乐和身体锻炼的综合性活动, 具有自主性、灵活性、选择性、社会性和娱乐性等特点[1]。国际运动心理学1994年发布了“身体活动和心理效益”宣言, 肯定了体育活动对于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有着积极作用[2]。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选取河北沧州某高专院校大一年级的学生100人作为研究对象, 其中男生44人, 女生56人, 平均年龄19.8岁。

1.2 研究方法:从2010年12月份开始, 利用课余时间, 在口腔

10-1班、10-2班开展体育活动。内容是篮球、健美操和太极拳练习, 活动强度为每次60分钟, 每周2次, 以小组活动为主, 分为篮球组30人, 健美操组40人, 太极拳组30人分别在学校体育场、篮球场开展活动, 活动期间老师给予适当的指导, 并且在指导的过程中打破常规的教学方法, 加入一系列体育游戏, 试验周期为一学期。

1.3 测试方法

采用国际上通用的心理健康测试量表 (symptom check list 90, SCL 90) 进行测试。此表包括90个询问题目, 隐含着10个因子:躯体化 (F1) 、强迫症 (F2) 、人际关系敏感 (F3) 、抑郁 (F4) 、焦虑 (F5) 、敌对 (F6) 、恐怖 (F7) 、偏执 (F8) 、精神病性 (F9) 及其他 (F10) ;采用集体问卷测试, 无记名答卷, 统一指导语[3]。针对研究对象在体育活动训练前和训练一学期后分别进行一次测试, 比较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变化。

1.4 数理统计法:将所测量数据用SPSS18.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处理, 显著性标准选择P<0.05。

2 结果与分析

2.1 体育活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

由表1可知, 在“躯体化”因子上, 实验前后有显著差异, 随着学生锻炼时间的延长, 体质的不断增强, 学生的身体素质有明显提高;在“人际关系敏感”与“敌对”因子上, 实验前后也存在显著差异, 因为学生所进行的体育活动都是群体行的活动, 在活动中彼此交流, 加强了大学生之间的联系与沟通, 使他们在进行体育活动的基础上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 消除了隔阂与敌对情绪, 增进了友谊;在“焦虑”、“忧郁”因子方面, 实验组的结果呈显著性差异, 说明体育锻炼能培养学生积极向上、乐观的态度, 保持愉快的心情面对生活, 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体育活动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4]。在“强迫”、“恐怖”、“偏执”、“精神病性”等因子上, 实验前后没有显著性差异, 这些心理因子所涉及的社会因素较多, 仅进行体育锻炼不能使学生在这些方面产生明显的变化。

2.2 不同体育活动项目对大学生心理健康

由表2可知, 对篮球、健美操和太极拳组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进行方差分析发现, 3组各因子总体间不存在显著性差异。但对各组均值进行配对比较后发现, 篮球组各因子上得分高于健美操组合太极拳组, 出现这一结果的原因, 可能是球类运动对抗性强, 运动强度大, 受心理因素影响较大[5];太极拳组各因子上得分低于篮球组与健美操组, 原因可能是太极拳练习重在养心, 要求清静无为不苛求自我, 泰然处之的自足心态。通过自我意念控制, 使身体和精神获得最大限度的放松, 有利于消除烦恼和内心的冲突, 获得心理的平衡。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通过实验前后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比较, 体育锻炼有助于改善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3.2 建议

3.2.1 体育活动与体育游戏充分结合

体育游戏具有趣味性、普及性、竞争性、娱乐性、智能性和知识性等特点, 在体育活动开展过程中结合体育游戏, 目的主要是使游戏能反映动作的性质、组织的特点, 以便于教师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用。课前选择游戏时, 应注意选择既能锻炼身体、发展运动技术与身体素质, 又具有很好的心理教育与社会培养作用的游戏[6]。课中进行游戏教学时, 应向学生说明体育游戏的目的、意义和作用, 使学生明白做该体育游戏不仅仅是为了提高兴趣, 还要达到锻炼身体、掌握动作技能和发展身体素质的目的, 同时还要使学生领悟这一体育游戏的心理教育作用和在培养社会能力等方面的作用。

3.2.2 体育活动面向全体学生

课外活动形式应与学生的技能水平、身体条件相匹配, 并适当地改变活动规则;结合项目的特点广泛采用集体项目的竞赛与表演形式, 如游戏、竞技比赛、校园体育文化节等多种形式, 使学生在经常化、普遍化、多样化的竞赛组织与实施过程中获得快乐的体验与形成运动技能。

3.2.3 体育活动的形式与项目要多样化

课外活动的形式与项目要多样化, 不拘泥于淡出的教学, 多开展形式多样的体育活动[7]可以根据大学生的具体情况, 为他们安排组织符合其健身条件的锻炼手段和方法。

培养大学生体育开拓创新能力能发展学生个性与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体育活动能使人学会竞争, 学会合作, 使许多个人凝聚成一个整体, 为了共同的目标去努力。体育精神的核心就是体育活动中不畏艰难、勇于拼搏、敢于胜利、团结奋进等个性品质。因此, 体育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摘要:通过调查沧州某高专院校学生体育活动状况与心理健康状况, 发现实验前后大学生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与不参加体育锻炼的心理健康水平存在着显著性差异;不同体育活动项目各因子总体间不存在显著性差异。由此可见, 体育活动是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有效途径, 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 提出了加强高校体育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合理化建议。

关键词:体育活动,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测试量表SCL-90

参考文献

[1]季浏等.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1:5-8.

[2]陈作松, 陈红.国际运动心理学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2002, (3) :80-84.

[3]张运生, 高留战, 杜富广编著.大学生心理健康[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 2003.

[4]曲毅.体育运动与青少年学生心理健康[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2003, (1) :141-143.

[5]张晓虹.体育运动习惯与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关系[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2002, (3) :47-50.

[6]李南.高校体育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J].今日科苑, 2008, 12 (4) :265-266.

心理活动月工作总结 篇16

2014年下半年,江苏省镇江市举办了首届“镇江市好课堂教育教学评比”活动,参选对象为全市各中小学普通教师。其中心理健康教育课也是参加活动的一门课,这是镇江市教育教学大规模比赛中首次出现心理学科。比赛先由各区自行选拔,最终产生区选手代表参加市决赛。

我积极参加了这次比赛,遗憾的是没有拿到名次。比赛后在中心组教研活动中,教研员对我此前的参评课作了一些简评,认为课程的整体框架是比较好的,活动也恰当,互动、分享均没有什么问题,最终落选的直接原因是我在课堂上对情绪ABC理论的分析用过了力。 初中组区内选拔参评课的主题是“情绪管理”,由各选手自行组织内容。在最初的设计中,我曾反复思量,既然是心理课,一定要有它的“心理味”,如何体现呢?在参赛文件设计要求一栏中提到“教学设计要体现心理健康教育的学科特点,做到重点突出、内容完整,系统性、逻辑性强,切忌华而不实……”,在教法中提到“运用适当的心理辅导技巧与方法……”基于此,我反复思量最终设计了五个环节:由“演员”导入主题,通过游戏了解基本情绪,模拟情境看待不同的情绪,通过情绪ABC理论调适情绪,最后分享感悟和课外延伸。

在引导学生调适情绪时,先创设情境——此刻,下雨了,你的心情如何?通过学生的心情分享、比较引出关键点——自己的看法,接着导入情绪ABC理论,并对它进行一番介绍和分析,其最初目的一是为了让学生在学习通过改变认知调适情绪中获得理论支撑,增强课程内容的可信度,二则隐约有想借此体现我专业水准的意图。虽然最终目的达到了,但却是有问题的,对于这一点我在此后的优质课观摩研讨中有了进一步认识。 如火如荼的“好课堂”比赛落下帷幕不久,市教研室为了以此为点形成辐射力量从而带动整个区域内的教育教学水平提升,对其中的一部分优质课堂进行了公开展示。在强烈渴望一睹优质课真正面目的动机趋使下,我有幸听到了几节初高中优质心理课,并参加了此后的研讨活动。几番下来回顾自己参赛课程的设计颇有感悟,我的确对理论讲述中度的把握出了偏差。

“思维导图”是一节高中段优质课,上课教师在课堂中花了很长时间介绍思维导图的由来、依据、方法、意义和要求,然后引导学生练习。我当时非常疑惑,在这一点上他的做法是与我对情绪ABC理论的阐述相同的,那为什么优质课也是这样上的呢?带着这样的疑问我参加了研讨会,各位教研员及听课教师直抒己见,纷纷对此节课作出评价,亮点当然很多,但也提出了不足,其中最大不足便是理论味太重,讲解太多、内容太深以致学生难以理解,其之所以会被评为优质课,是因为高中段参评课较少,相对来说是胜出的,但这个弊端却是显然存在并值得我们注意的。

爱迪生说过,“失败也是我所需要的,它和成功对我一样有价值,只有在我知道一切做不好的方法以后,我才知道做好一件工作的方法是什么”。因此,“失败的课”也可以是“收获的课”,在总结教训、学习反思中,我明白了心理活动课要想保证它的“特质”,需要把握好一些度,否则就极易变了味。

第一,把握理论之度。

心理辅导活动课是在教师引导下,以活动为载体,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体验、思考、感悟而获得心理成长,形成健全人格和良好心理品质的课程,由此可见,心理活动课绝不能上成心理学课。那么是不是一旦在课堂上进行了心理理论的讲解就成了心理学课呢?当然不是。理论依据除了是我们活动设计时的基础支撑之外,在课堂上适时适量地讲授也能起到使学生知晓、内化的作用,但对理论的讲解一定要运用得当。

例如,针对小学阶段的学生,应尽量减少理论的讲述,而更多地通过活动去引导。对中学生,特别是高中生则可以在必要时适量引入一些理论的讲述,但一定要浅显、简短、易懂,最终通过活动、练习去深化学生对理论的实践、体验,这样理论才更易被学生所认知、理解,学生也才更能通过体验深化认知、改变心理。真正有较高专业积淀和水准的中小学心理教师应通过有效的课堂组织和设计使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感悟,切莫将专业知识不问对象、不加变通地灌输,否则便将“心理味”变成了“学科味”。

第二,把握活动之度。

我们都知道心理辅导活动课的生命力是“活动”,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性是其核心所在。

例如,暖身活动对于辅导活动的顺利进行和成功是十分重要的,主题活动则能让学生在充分的体验中获得发展……

但我们也应把握活动之度。 例如,在我曾经听过的一节心理活动课中,教师想调动学生的情绪,在课上鼓励大家和她一起跳《小苹果》,她卖力地跳着,极力邀请大家跟她一起,可是响应者寥寥,更多学生以一种近似于看“闹剧”的想法嘻哈观望。很显然,这位教师没有考虑活动应与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及实际环境相结合。我们的心理活动都应是精心设计、挑选出来的,与我们所预设的目的相吻合,各个活动或情境以目标为靶心开展,之间环环相扣、自然衔接、收放有度,同时一定要考虑符合中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要能被学生所接受,否则对活动形式不加甄别,为了活动而活动,很容易只留热闹的空壳,使“心理味”变成了“娱乐味”。

第三,把握分享之度。

心理活动中的分享是非常重要的,虽然学生在活动中通过参与获得了自己的感悟,但感悟尚处于潜意识之中,我们需要让它从潜意识上升到意识层面,让学生自己看到它,更深切地感知到它,同时让学生在分享中融合、碰撞、整合,最终形成一个相对稳定的感知被学生内化。

心理活动课的特点之一在于它努力挖掘学生最真的东西,是真诚、开放、自由的,也因此而充满活力,如果对分享环节把握不好,很容易使心理变了味。例如,有一次,我们听一位教师上关于诚信的课,她准备了唱反调、情景模拟、表演、辩论等活动环节,最后她请学生谈谈这节课的感想,第一个学生说:“今天我很高兴,特别是唱反调游戏特别好玩。”她微微一笑,请学生坐下。第二个同学说:“在表演的时候,我好紧张呀,不过表演完了也没什么害怕的了。”她仍然微笑着请这位同学坐下,接着说:“今天我们活动的主题是诚信,其他同学是怎么看的呢?”第三位同学说:“这节课让我明白了,诚信是很重要的。”她高兴地对这位同学竖了竖大拇指:“你说得真好!”第四位同学说:“不诚信是可耻的,今天的课让我深深明白了这个道理,我们一定要做诚信的人。”她提高音量表扬道:“真好,我想你一定会的。”接下来的分享中,所有的学生都跟复制粘贴一样紧紧围绕诚信发表了感想,学生们一定想:“噢,原来老师是让我们说这个。”于是,像其他学科一样,学生们统一朝着“标准答案”进军,而这恰恰违背了心理活动课应有的原则。在同一个活动中,每一个个体会因为他的立足角度、触动点等不同而生成不同的感受,在感受的碰撞中又生成新的感受,因为真诚而易触动人心,从而促其发展。只要是学生真诚的感受我们都应该给予平等的回馈与肯定,否则学生总在“老师期望我说什么”的思维中分享,那心理课分享的魅力在哪里?也使本应开放的“心理味”成了“答题味”。

第四,把握点评之度。

在心理活动课上,我们最应期待看到的,正如罗杰斯所说便是学生们能够抛掉那些可能用来应付生活的面具,真正发现其中更本质、更接近他自己的东西,能真诚面对与探索自己的内心世界。因此在活动中应当充分有效调动学生自身的潜能,鼓励学生自我体验、自我探索、自我感悟,并在与同伴的分享中获得经验内化,最终获得自我发展。指导教师只需积极关注,简短反馈,例如专注地倾听、适时地点头、微笑、简要重复学生的感悟、适时地正面强化等。切莫好为人师,点评过度,陷入说教化、灌输化模式,将想法凌驾或强加于学生之上,这样极易造成学生的抵触情绪,也将“心理味”变成了“思品味”。

当然,上好一堂心理辅导活动课,不是仅仅把握好了这些度就行的,它还需要我们在不断提升自身专业水准的基础上,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总结、反思、探究、改善,这样才能让“心理味”不变质。

(作者单位:江苏省镇江市丹徒区三山中学,镇江,212143)

上一篇:幼儿园丰收教案下一篇:家人幸福的说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