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委农村工作部

2024-09-20

江西省委农村工作部(精选8篇)

江西省委农村工作部 篇1

这次省委农村工作会议的主要任务是:深入贯彻党的精神,认真落实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和省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以及昨天刚刚闭幕的省“两会”精神,安排部署今年工作。省委、省政府对这次会议非常重视。会前,省委会议听取汇报,专题讨论。今天,邓凯副书记传达了卢展工书记在会上重要讲话精神,郭庚茂省长出席会议并作了重要讲话,卢展工书记、郭庚茂省长的讲话立足长远、总揽全局、十分重要、十分深刻,对我们做好今年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农业农村工作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我们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狠抓落实。下面,我讲五点意见。

一、肯定成绩,总结经验,增强做好农业农村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20xx年,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三农工作,采取一系列举措,实现了粮食稳定增产、农民持续增收、民生加快改善、基础显著增强,全省三农工作呈现好的趋势、态势和气势。

(一)粮食生产实现九连增。始终把粮食生产作为农业农村工作的重中之重,落实政策、加大投入,夯实基础、改善条件,强化管理、科学应对,全年粮食总产达到1127.72亿斤,比上年增产19.2亿斤,连续9年创新高,连续7年超千亿斤,不仅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突出贡献,也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二)农民收入实现九连快。坚持多措并举促进农民增收,去年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524.94元,实际增长11.3%,增速连续3年超城镇居民。家庭经营收入较快增加,人均达到3973.43元,同比增长10.3%。务工收入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推动因素,去年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105万人、省内就业比重接近80%。惠农政策补贴资金174.9亿元,农民人均263元。农民财产性收入持续增加。

(三)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抢抓国家加大农业投入的机遇,实施一大批打基础、增后劲、管长远的重大涉农项目。扎实推进高标准粮田建设工程,巩固、完善和新建高标准粮田1050万亩,完成203万亩中低产田改造。全年争取水利建设投资205.8亿元,较20xx年翻一番。河口村水库和引黄调蓄工程等重要水利项目有序推进。中小河流治理、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完成年度任务。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小农水重点县建设实施顺利。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河南段全线建设快速推进,受水区配套工程形成建设高潮,库区水质稳定保持在Ⅱ类以上。林业生态省建设扎实推进,林业重点工程实施顺利,完成造林426万亩,发展经济林33万亩。气象为农服务体系不断加强,国家中部区域人影中心项目有序推进。

(四)农业产业化较快发展。大力实施农业产业化集群培育工程和主食产业化工程,重点打造面、肉、乳、油、果蔬等12类产业化集群,全省农业龙头企业达到6466家,其中国家级60家。获得21个中国名牌、31个中国驰名商标, 16家涉农企业在境内外上市,23家涉农企业被列入上市后备名单,农产品加工业已成为全省重要的支柱产业和经济增长点。农业招商引资取得新成效,成功举办了中国·漯河食品博览会、全国农产品加工业投资贸易洽谈会、中国·郑州农业博览会、中国·中原花木交易博览会、中国国际奶业展览会等。中粮、联想、蒙牛、伊利等实力雄厚的知名企业落户河南,正大等海外知名企业都在新上项目、建立基地。我省农业走出去态势良好,建成和在建出口食品农产品示范区71个,数量位居全国前列;农业到境外投资特别是到中亚投资已初具规模。种养业的规模化、标准化、专业化水平不断提高,全省规模养殖场户达到33.5万个,生猪、肉鸡、蛋鸡、奶牛规模饲养比重分别达到80%、97%、77%、87%,尤其是生猪规模饲养比重高出全国9个百分点以上。全省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稳步提升,达到73.5%。薄弱环节机械化持续突破,玉米机收率由的5%提高到60.2%。农机专业合作社快速发展,由20的500家发展到4800多家,居全国前列。农机信息化管理服务平台建设项目启动,在全国率先推进信息化与机械化有机融合。农口商会、行业协会建设取得新进展,已成立省级商(协)会83家,在全省农业产业化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五)科技创新成效突出。着力抓好农作物新品种选育工作,连续推出农作物新品种。农作物南繁育种基地和西北制种基地及省内育制种基地建设扎实推进,种业企业整体实力不断增强。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取得新成效,棉花转基因育种、小麦国家工程实验室、动物疫苗等国家级中心和实验室建设顺利实施,新建33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5家农业科技园区。农村科技入户工程、科技特派员行动计划深入开展。高产创建活动扎实推进,建成了一批高产创建万亩示范片,较好地发挥了示范引领作用。

(六)农村民生持续改善。新解决625万名农村居民和106万名农村学校师生饮水安全问题。新建改建县乡公路4115公里、通村公路1090公里,完成危桥改造4万延米。新发展农村户用沼气11.1万户,新建大中型沼气工程108处,建成沼气服务网点516个。实施国有林场危旧房改造2924户、国有农场危房改造8575户。新建各类农村超市190个。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建成100个生态乡镇、465个生态村。南水北调丹江口库区及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帮扶工作成效显著。农村文化、教育、卫生等事业蓬勃发展。成功承办第七届全国农民运动会。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扶贫攻坚规划全面启动实施,搬迁安置深石山区贫困群众4?2万人,113万农村贫困人口实现稳定脱贫。农村社会养老实现全覆盖。

(七)农村改革深入推进。全省农村土地流转面积多万亩,占家庭承包面积的20%以上。农村金融改革稳步推进,143家县级农信联社全面完成股权改造,成功组建农商行19家;全省开业村镇银行 49家。深化集体林权改革,家庭承包率由68%提高到71.2%。村级公益事业一事一议筹资筹劳工作深入开展,覆盖全省82.7%的行政村,省财政奖补36.2亿元。供销合作社体制改革、小农水改革等积极推进。新乡、信阳两个农村改革试验区建设取得新成效。

(八)基层组织不断加强。深入开展“三级联创”活动,全面推广“四议两公开”工作法,选派优秀年轻干部到农村任党支部第一书记,大力培养选拔“双强”村支书,农村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农民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得到更好发挥。农村社会管理创新不断深化,村民自治机制不断完善,平安建设活动深入开展,农村党风廉政建设不断加强,农村社会大局保持和谐稳定。

回顾20xx年,全省三农工作取得显著成效,确实来之不易,经验弥足珍贵。有五点体会:一是坚持把三农工作放到重中之重的位置,把稳定发展粮食生产作为首要政治责任,不断强化农业基础地位,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繁荣。二是坚持把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不断加大以城带乡、以工促农的力度,优化要素资源配置。三是坚持把多予、少取、放活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基本方针,持续加大三农投入,集中力量谋划实施了一批重大项目,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四是坚持把改善民生作为三农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解决农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让农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五是坚持把中央精神与河南实际相结合,准确把握省情,找准结合点、着力点,创造性地开展三农工作。

全省农业农村工作能够取得好成绩,得益于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得益于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得益于全省广大干部群众的同心协力,得益于全省农口干部的埋头苦干。在此,我代表省委、省政府向同志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二、认清形势、提高认识,明确今年农业农村工作的总体要求

我省农业农村工作虽取得了明显成效,但必须清醒地看到面临的困难和存在的问题:一是世界经济增长乏力、复苏缓慢,我国宏观经济运行面临复杂严峻形势,经济高增长期已经过去,需求不足、出口下降、消费不旺呈明显态势,市场需求变化使得农业生产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增加。二是农业发展进入新阶段,呈现成本提高、资源环境约束趋紧等,农业生产的制约因素增多。三是人多地少水缺的矛盾加剧,极端天气、自然灾害、动植物病虫害等多发频发,粮食生产在高起点上持续丰收、再创新高的难度加大。四是农村劳动力大量流动,农户兼业化、村庄空心化、人口老龄化趋势明显,提升农村劳动力素质势在必行。五是城乡二元结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大的问题明显存在。六是由于农业形势连年向好,有的领导干部忽视农业、放松农业的问题不容忽视。

做好今年农业农村工作任务很重、困难很多,但有利条件也不少。一是中央高度重视,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二是随着城乡发展一体化进程加快,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给予的支持力度更大,创造的发展空间更广。三是国务院批准《中原经济区规划》,明确了我省建设国家重要粮食生产和现代农业基地的战略定位,为农业农村发展提供了重大机遇和强大动力。四是省委、省政府始终把抓好农业农村工作作为重中之重,支持力度不断加大,农业的基础地位进一步巩固。五是经过多年的奋斗,全省农业农村工作总体上进入到一个新阶段,上了一个新台阶,为今后的工作奠定了较好的基础。六是三农战线的同志们忠诚履职、务实重干、团结协作,形成了良好的作风,这是做好全省三农工作最重要的组织保障。因此,我们既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充分认识做好农业农村工作的复杂性、艰巨性、长期性,又要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坚定克难攻坚的信心和决心;既要增强发展意识,抢抓机遇、顺势而为、乘势而上,又要增强忧患意识,未雨绸缪、防范风险、赢得主动。各级各部门要坚定信心、再接再厉、迎难而上、开拓创新,推动三农工作再创新局面。

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精神和实施《中原经济区规划》的开局之年,是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的重要一年。今年农业农村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全面贯彻党的精神,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四个重在”实践要领,在加快信息化进程中持续探索“两不三新”三化协调科学发展路子,按照“保供增收惠民生、改革创新添活力”的要求,夯实农业基础,强化科技支撑,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着力抓好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生产;继续深化农村改革,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促进创新驱动,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切实增加农民收入,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进程,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发展农业农村的好形势。

三、突出重点、抓住关键,切实做好农业农村各项工作

党的对新形势下的三农工作作出了重要部署,我们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的决策部署上来,把智慧和力量凝聚到促进三农发展上来。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确保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一是加快实施高标准粮田“百千万”工程。河南作为农业大省,责任重大。要继续下大气力抓好粮食生产,确保粮食稳定增产,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应有贡献。必须调动产粮大县重农抓粮的积极性,加大奖补力度,逐步使产粮大县财力达到全国、全省县级平均水平;必须稳定粮食种植面积,确保耕地不减少;必须持续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防灾抗灾减灾能力;必须着力稳定总产、提高单产;必须发挥优势、改善结构,加强薄弱环节,提高质量。要统筹农业生产各项资金,统一规划设计农田,按照性质不变、渠道不乱,集中投入、连片开发的要求,建设高标准农田。统筹推进水、电、路、林等生产设施和服务体系建设,加快建设一批百亩方、千亩方和万亩方,集中打造平均亩产超吨粮的高标准永久性农田,全年力争建成高标准粮田900万亩。要建立健全完善的高标准农田管理和服务体系。同时,抓好良种良法配套,抓好高产创建,适应农时,科学应对,确保粮食总产稳定提升。二是实施新一轮菜篮子工程建设。落实菜篮子市长负责制,重点抓好蔬菜基地建设,全省蔬菜面积稳定在2550万亩以上。认真抓好畜牧业,确保肉、蛋、奶满足需求,稳定提高市场供给能力。三是完善农产品流通体系。科学规划农产品流通网络,加快提升农产品市场建设,重点抓好郑州、商丘、周口等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积极推进以城市标准化菜市场、生鲜超市、城乡集贸市场为主体的农产品零售市场建设,加强粮油仓储物流设施建设,大力发展农产品和食品冷链物流体系。要着力降低鲜活农产品物流成本,缩短运行时间,提高运行效率,为农产品流通畅开绿灯。大力培育现代流通方式和新型流通业态,发展农产品网上交易、连锁分销和农民网店。支持供销合作社、邮政系统、中储粮系统、大型商贸企业等开展农产品流通。建立健全重要农产品信息监测体系,提供及时、准确、全面的生产和预警信息,稳定、规范、提升全省农产品市场。四是保障农产品和食品安全。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强化农业生产过程环境监测,严格农业投入品生产经营使用管理。积极开展农业面源污染和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完善监管体制,加强协调联动,落实从田间到餐桌的全程监管责任。健全安全追溯体系。落实食品生产经营单位主体责任,加强诚信建设,提高全社会的食品安全意识。严格实行食品安全责任追究制,严厉惩处食品安全违法行为,确保让人民吃上放心食品。

(二)夯实农业发展基础,提高农业装备水平。一是加强水利设施建设。大力建设小农水重点县,实现粮食主产区全覆盖。建设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积极推进小浪底南北岸灌区、赵口引黄灌区二期和西霞院水利枢纽输水工程前期工作,建成一批引黄调蓄工程。实施好贾鲁河、北汝河等重要支流和中小河流治理、病险水库及水闸除险加固项目建设。加快河口村水库建设,年底前下闸蓄水。积极推动出山店水库、前坪水库前期工作。扎实推进黄河北岸标准化堤防建设。抓好农村河道综合治理、水土保持和农村水电等水生态工程建设。持续做好新建水库移民迁安工作,重点扶持45个万人以上移民大县和384个重点移民村的生产发展。实施好新一轮淮河治理工程,抓好田间排涝工程,加快滞洪区工程建设。完善小型农水长效机制建设。深化水利投融资平台建设,大力加强水利融资造血功能,做大做强河南水投公司,充分发挥水投公司作用。二是加快中低产田改造。按照河南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规划要求,以农业综合开发和国家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工程为抓手,加大投入,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要坚持统一规划、规模开发,分清主次、逐步推进。坚持规划一片,干成一片,决不能半途而废。大力推进土地综合治理,做好土地复垦工作。三是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加强新品种选育,要深入推进小麦、玉米、水稻主粮良种选育工作,保持小麦、玉米育种全国领先地位。持续推出主粮优良品种。同时要抓好花生、棉花、蔬菜、水果、花卉良种选育工作。高度重视畜禽良种选育工作。要促进集成创新与原始创新相结合,提升河南农业科技的核心竞争力和综合竞争力。大力推动种业发展,鼓励种子企业实施育繁推一体化发展,支持引导优势种子企业进行收购、兼并、重组和上市融资,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种业集团。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套牌侵权、仿制等违法行为,促进种业健康发展。建设一流科技人才队伍,大力支持农业自主创新,支持河南农科院和河南农大建成全国一流水平,做大做强农业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扶持一批优质的涉农类科研单位和高等学校实现跨越式发展。实施高层次创新型农业科技人才推进工程,着力培养农业科技领军人才和一流人才团队,争取在全国乃至全球有更大的话语权。继续推动产学研结合,加强农业高等院校、科研机构、龙头企业的联合与合作,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需求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还要切实抓好农业育种和制种基地建设,积极实施农村实用技术人才开发工程。深入实施农业科技丰产工程,扎实推进农村信息化示范省建设。四是加快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着力推进薄弱环节机械化,对水稻区购置插秧机械实行补贴“普惠制”,对玉米收获机械实行重点补贴,对花生收获机械实行区域倾斜。鼓励粮食大县、龙头企业、合作社等购置粮油烘干设备。加快农机农艺融合,促进农业农机技术集成、高效、规范应用。加强农机服务体系建设,大力发展农机合作社。加快农机信息化平台建设。组织好“三夏”、“三秋”农机会战,确保机耕应耕尽耕,小麦机播机收率稳定在95%以上,玉米机收率达到65%以上,小麦、玉米秸秆还田率稳定在80%左右,水稻机收率达到80%、机插率突破20%,经济作物、畜牧水产、设施农业机械化协调推进。发挥农机工业对农业机械化强力支撑作用,加大农机工业发展支持力度,加快急需的关键和重大共性技术研发,提升农机工业制造水平和产品质量。五是加强林业生态建设。巩固林业生态省建设成果,实施“四区三带”为核心的林业生态省建设提升工程,抓好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重点地区防护林等重点工程建设,推进省级生态廊道网络、农田防护林、城镇社区林业生态、山区营造林等工程建设,全省造林400万亩、森林抚育和改造150万亩,发展花卉15万亩。着力打造绿色中原、美丽中原。六是强化农业气象服务。加快推进农村气象信息服务和人工影响天气能力建设,提高农业气象服务和农村气象灾害防御水平。加强农业气象试验示范推广基地建设,开发农业气象预测、预报及灾害预警技术,推进中部人影中心建设。七是加快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设。今年是我省南水北调工程建设的决战年,任务繁重,要打好攻坚战,确保主体工程和受水区配套工程基本建成,实现总干渠基本贯通。加强水源地和总干渠沿线水质保护,实现“一渠清水送北京”。认真做好丹江口库区移民后续工作,使移民尽快过上富裕生活。

(三)千方百计、多措并举,持续增加农民收入。一是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带动农民致富。认真落实扶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加大投入,做好银企对接工作,积极推动农业龙头企业做大做强。通过收购、兼并、重组、参股等形式,促进企业强强联合和中小企业分工协作,形成一批产业关联度高、功能互补的大型龙头企业,加快龙头企业上市步伐。进一步延伸农业产业链条,做到上游抓生产基地,中游抓精深加工,下游抓物流配送,构建由田间到餐桌的全过程产业链。鼓励龙头企业与农民建立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让农户更多分享红利。二是发展特色高效农业,促进农民致富。优化农业结构调整,提高优质专用粮食种植比重,稳定发展棉花、蔬菜、油料、烟叶等大宗经济作物,推进区域化布局、标准化种植、产业化生产、社会化服务。大力发展经济林、茶叶、食用菌、中药材、优质水果、木本粮食等特色农产品,加快发展花卉园艺产业,积极发展设施农业和特色农业,加快发展农家乐等休闲旅游农业。积极推进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三是大力发展畜牧业,助推农民增收。坚持稳猪、扩牛、壮禽的发展思路,着力提高现代畜牧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全年猪牛羊禽肉、禽蛋、牛奶总产量明显提升。加快发展标准化规模养殖,提高畜禽养殖的集约化水平。大力发展畜产品精深加工,提升竞争力。加大肉制品、乳制品等品牌培育力度,打造优质畜产品品牌。认真落实各项畜牧业发展扶持政策,促进畜牧业健康发展。做好畜禽免疫、监测预警、检疫监督、消毒灭源、应急管理等综合防控措施,防止重大动物疫情的发生和传播。四是落实好强农惠农富农政策,撬动农民增收。不断强化农业补贴政策,加快让农业获得合理利润、让农民收入持续较快提高。完善机制,新增农业补贴重点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生产经营主体倾斜。继续实行对种粮农民直接补贴、良种补贴,扩大农机具购置补贴规模,推进农机以旧换新试点。完善农资综合补贴动态调整机制,推进种粮大户补贴试点工作。规范农村集体“三资”管理,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使农民从土地、房屋、林权、水权等资源中获得更多的收入。加快推进征地制度改革,提高农民在土地增值收益中的分配比例,确保被征地农民生活水平有提高、长远生计有保障。五是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提升农民增收本领。抓住建设国家职业教育改革试验区和实施全民技能振兴工程的机遇,实施阳光工程、雨露计划、农村劳动力技能就业计划等培训,提高农民就业创业能力。加强对村干部、农民合作社负责人、农民技术人员的培训,努力造就一批新型职业农民。积极发展劳务经济,促进农民外出务工经商,全年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00万人。落实好农民工创业扶持政策,引导农民工返乡创业,以创业带就业。鼓励高校毕业生特别是涉农大学生、退役军人、返乡农民工在农业生产领域创业,落实资金、项目、金融、户籍、人事、社保、职称等扶持政策。

(四)加快体制机制创新,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一是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以构建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为目标,坚持把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重点放在农村,统一城乡规划、基础设施建设、公共事业发展,促进公共资源均衡配置,让公共财政的阳光更广照耀农村、公共财政的雨露更多滋润农民,逐步使农民也能享受到与城市居民大致均等的基本公共服务。二是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坚持把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结合点、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切入点、促进农村发展的增长点和扩大内需的带动点,完善规划、优化布局、积极稳妥、尽力而为,促进新型农村社区健康发展。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各负其责、各记其功的要求整合资金,用于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并把扶贫搬迁项目实施与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有机结合起来。三是鼓励农民转移市民。把推进人口城镇化特别是农民工在城镇落户作为城镇化的重要任务。努力实现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高度重视农村留守儿童、妇女和老人问题,加强生产扶持、社会救助、人文关怀,切实保障他们的基本权益。四是改善农村金融服务。鼓励金融机构探索服务三农新模式,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加大农业信贷支持。落实县域金融机构涉农贷款增量奖励、小额担保贷款贴息等政策。完善农村金融基础设施,提高农村金融服务效率。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做强地方金融产业,提高服务能力。探索建立多层次、多形式的农业信用担保体系。落实农业保险保费补贴政策。支持符合条件的农业龙头企业筹集发展资金。五是统筹推进农村各项改革。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推进国有林场改革试点。加快国有农场管理体制改革,分离企业办社会职能。抓好农村综合改革,健全村级公益事业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机制,积极推进公益性乡村债务清理化解试点。继续推进新乡、信阳农村改革发展试验区建设。

(五)切实改善农村民生,不断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一是大力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推进饮水安全工程建设,解决600万以上农村居民和农村学校师生饮水安全问题。加快农村电网升级改造步伐,改善农村居民用电和农业生产经营供电设施。加快薄弱地区乡村公路建设,新建改建县乡公路4000公里、通村公路1000公里,改造危桥3万延米。逐步完善农村生活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加快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农村沼气可持续发展,鼓励新技术研发应用。推进农村和涉农企业危房改造。二是大力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加快农村中小学校舍建设改造,实施农村重点文化惠民工程,健全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提高新农合补助标准,健全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体系,加强农村最低生活保障规范管理。加大扶贫开发投入,深入实施扶贫攻坚规划,深入推动开发式扶贫,实现115万贫困人口稳定脱贫。三是大力推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实施乡村清洁工程,加快农村河道、水环境综合整治。全面完成我省农村环境三年整治任务。积极开展生态创建活动和宜居村镇建设。

四、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着力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

加快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创新,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是贯彻落实党的精神和《中原经济区规划》的必然要求,是推进新型农业现代化的战略选择,是促进农民增收的必由之路,是推动粮食稳定增产、农业再上新台阶的现实需要。

(一)以推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为重点,提高农业集约化水平。在工作中必须坚持:第一,严格执行国家政策和有关法规,保障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切实维护农民利益;第二,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发挥农民主体作用,不准硬性摊派;第三,坚持因地制宜,从实际出发,不搞一刀切;第四,立足粮食大省的基本省情,土地流转必须以种粮为主,确保粮食种植面积不减少;第五,发挥示范带动、典型引路作用,因势利导、循序渐进,防止和避免一哄而起;第六,强化政策导向,重点对种粮大户、家庭农场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给予扶持。

今年,要重点推进三项工作:一是加快推进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用5年时间完成这项工作,依法强化对农村耕地、林地等各类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物权保护;二是积极引导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采取奖励补助等办法,支持承包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流转,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三是加强县级服务大厅、乡镇服务中心和村级服务点三级流转服务平台建设,提供转前、转中、转后全程服务。

(二)以培育现代农业产业化集群为重点,提高专业化水平。一是优化农业产业布局。依托各地优势资源,加大对传统特色农产品的开发力度,积极培育本地主导产业,逐步形成带动力强、辐射面广、连片集中的专业化生产基地,打造区域特色明显的拳头产品和专业村、特色乡镇、特色县,变资源优势为产业优势。二是培育壮大产业化集群。按照构建全链条、全循环、高质量、高效益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要求,重点打造面、肉、乳、果蔬、油脂、茶叶、花卉苗木等农业产业化集群,今年要创造条件,再审定一批农业产业化集群项目,力争培育形成现代农业产业化集群100个以上。三是发展主食产业化。着力提高面粉及面制品加工集约化水平,拓宽玉米、大米、杂粮、油料等开发利用渠道,壮大速冻食品、方便休闲食品加工产业,提升主粮附加值,提高主粮社会化服务水平。四是实施品牌带动战略。大力实施农业标准化生产,完善无公害、绿色、有机和地理标志农产品认证体系,打造品牌,保护品牌,叫响品牌,用好品牌,做大做强、形成优势,增强市场竞争力。五是强力推动农业对外开放。加强国际和地区交流合作,放宽开放领域,大力推进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流通业、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的开放,着力构建农业全方位开放新格局。抓住承接产业转移机遇,加大农业招商引资力度,盯住海内外知名企业、大客商和战略投资者,吸引他们到河南投资农业。抓好已签约重大项目的跟踪落实,加大协调服务力度,强力督促签约项目落地,夯实招商引资成果。进一步优化农业投资环境,切实兑现承诺、全程跟踪服务,抓好已落户外商企业的再融资、再发展。加快农产品出口示范园区建设,培育农业跨国经营企业,推进优势农产品出口。

(三)以培育农民合作社为重点,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一是优化政策环境。要把发展农民合作社作为推动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大事来抓,鼓励农民兴办专业合作和股份合作等多元化、多类型合作社。落实好现有财政、税收以及用地、用水、用电、环保、商标注册、产品认证等方面的扶持政策,支持和鼓励合作社加快发展。农民合作社生产设施用地和附属设施用地,纳入农用地管理。加快发展农民合作社联合社,引导农民合作社进行多领域、多方式的合作。二是强化指导服务。进一步加强全省农民合作社发展工作统筹协调,深入推进安阳、焦作和固始、辉县等试点市(县)建设。认真做好农民合作社人才培训工作,不断提高自我发展能力。

(四)以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为重点,提高社会化程度。一是强化农业公益性服务体系建设。不断提升乡镇或区域性农业技术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监管等公共服务能力。认真实施农村基层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工程。支持高等学校、职业院校、科研院所开展农业技术推广。鼓励种业企业、农民合作组织等社会力量参与农技推广工作,建立和完善农技推广体系,从根本上解决农业科技“最后一公里”问题。二是大力培育农业经营性服务组织。支持农民合作社、农民经纪人、涉农企业等提供低成本、便利化、全方位的农业生产经营服务。鼓励农业行业协会、商会等中介组织和社会团体为农服务,引导社会经营性服务组织参与公益性、生产性服务,提升为农服务的市场化、社会化水平。

五、务实重干、开拓进取,切实加强对三农工作的组织领导

做好农业农村工作,关键在加强领导,重点在转变作风,根本在干部队伍。各级各部门要进一步增强大局意识、机遇意识、责任意识,不断提高领导水平。

(一)强化领导责任。各级党委政府要牢固树立农业是重中之重的思想,不断加强和改进对三农工作的领导,主要领导要亲自抓、分管领导要具体抓,基层党委政府要把工作重点和主要精力放在农业农村工作上。针对本地实际,找准结合点,选准突破点,切实有力地推动三农工作。

(二)加强和创新农村社会管理。一是强化基层组织建设,深化“三级联创”活动,选好配强农村党支部书记,继续从各级机关选派年轻干部到农村担任党支部第一书记,加强新型农村社区、农民合作社党建工作,落实村干部“一定三有”政策,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向心力、凝聚力、号召力。二是强化基层民主管理,健全村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发挥村务监督委员会作用,完善村务公开和乡镇政务公开制度。推进乡镇综合服务管理平台建设。三是强化权益维护,畅通和规范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渠道,引导群众依法理性维护自身权益。综合发挥调解等作用,妥善处理农村各种矛盾纠纷。加大农民负担监管力度,切实维护农民合法权益。

(三)切实转变工作作风。各级各部门尤其是农口单位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有关规定,重点做到五条:一要吃透情况、把握全局。既要了解省情、市情、县情,更要了解农情、民情,还要结合政策、了解全局,做到心中有数。二要注重实效、切合实际。把上级精神、本地实际和群众意愿结合起来,创造性地工作。决策部署、推进工作要有针对性、可行性和可操作性,要立足长远,着眼当前,长短结合,工作要经得起人民、历史和实践的检验。三要以人为本、为民做事。做到一切为农民着想,想农民之所想,急农民之所急,下大力气解决农民群众最现实、最直接、最急迫的突出问题。四要说到做到、狠抓落实。工作部署、定了的事,要敢于担当、敢于负责,一抓到底,逐项落实。五要阳光作业、公平公正。涉农政策、资金、项目一定都要做到阳光透明、公平公正,接受农民监督。把财政支农资金用在关键时刻、关键地方,切实起到政策放大效应。

同志们,三农工作任务繁重,责任重大,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同志为的党中央周围,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锐意进取,开拓创新,团结拼搏,实干苦干,进一步开创我省农业农村发展的新局面。

江西省委农村工作部 篇2

这次会议非常重要。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和省委十届十次全会精神, 总结2010年和“十一五”时期农业农村工作, 谋划“十二五”时期农业农村发展, 对2011年的农业农村工作进行安排部署。水利部对贵州的水利事业和经济社会发展一直给予高度重视和关心, 陈雷部长亲自率队专程到贵州与我省签署了部、省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共同推进贵州水利改革发展的合作协议, 并莅临我省省委农村工作会议, 向与会同志作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的辅导报告。这对于我们进一步深刻领会和贯彻落实好中央一号文件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 加快推进我省水利改革发展, 深入搞好农业农村工作, 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省委对开好这次会议高度重视。省委常委会听取了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的传达和贯彻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的汇报, 讨论了《中共贵州省委、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意见》和《中共贵州省委办公厅、贵州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对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加快脱贫步伐进行奖励的意见》。会前, 省委办公厅已将这两个文件印发各地进行讨论, 会后下发。等一会, 克志同志还要作具体部署, 富玉同志还要作总结讲话, 请大家认真学习领会、贯彻落实。下面, 我讲四个问题。

一、充分肯定“三农”工作显著成绩, 准确把握农业农村发展新形势

“十一五”是我省“三农”工作历尽艰辛、攻坚克难、再创佳绩的五年。我们克服了百年不遇的干旱、冰冻等自然灾害, 积极应对金融危机对“三农”工作的影响, 坚持把“三农”工作作为全省工作的重中之重、把扶贫开发作为“三农”工作的重中之重, 切实加强和改善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 农业农村呈现持续稳定发展的良好势头。一是农业增产增效取得重大成绩。粮食产量稳定, 肉、蛋、奶、蔬菜产量大幅增长, 市场供应充足。烟叶产业稳定发展, 全国第二大烟叶产区的地位更加牢固。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进程加快, 茶叶、蔬菜、中药材等产业规模扩大, 在全国的影响力不断增强。二是扶贫开发取得重大成果。减负增收、特色优势产业增收、务工增收、补贴增收等成为农民增收的新亮点。农村贫困人口由777.7万减少到505.3万。三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重大进展。黔中水利枢纽工程和“滋黔”一期工程等重大水利工程开工建设, 以解决农村饮水安全为重点的民生水利建设加快推进, 96.9%的乡镇通油路或水泥路, 96.7%的建制村通公路, 解决了无电村和无电户的用电问题,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四是农村社会事业取得重大进步。农村义务教育、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医疗救助制度和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扎实推进, 上学难、就医难、养老难的问题正在逐步得到解决, 以“四在农家”为载体的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成效。五是农村改革创新取得重大突破。比全国提前一年取消了农业税, 农民负担大大减轻。开展了集体林权制度改革, 土地承包经营从耕地向林地延伸。六是农村党群干群关系取得明显改善。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实现了全覆盖。强农惠农政策的实施, 农村民生的改善, 使老百姓实实在在感受到了党和政府的温暖。可以说, “十一五”时期是我省农业农村发展较快、农村面貌变化最大、农民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

农业农村经济取得的好成绩, 为全省农业农村工作积累了宝贵经验, 为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为“十二五”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在这样的形势下, 为什么省委十届十次全会还要在两个“重中之重”的基础上, 提出第三个“重中之重”, 即把农民增收作为“三农”工作和扶贫开发的重中之重呢?这主要是基于以下三个方面的考虑:

第一, 建设小康社会的繁重任务在农村。2009年, 全国各地区全面小康实现程度综合指数分为四个方阵, 贵州排最末方阵, 实现程度为59.4% (实现程度60为总体小康, 100为全面小康) , 与全国2000年水平基本相当。从具体指标来看, 2009年, 我省经济发展、人均GDP, 文化教育实现程度在全国倒数第一, 分别只有48.51%、21.9%和46.6%;生活水平实现程度不足60%, 是全国仅有的两个省区之一;社会结构实现程度在60%以下, 仅高于两个省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实现程度, 均处于全国挂末位置。其中, 农村全面小康实现程度仅为30.8%, 如果按100%的实现程度来比较, 我省农村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标准还相差69.2个百分点。总体上看, 我省的小康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繁重、最艰巨的任务在农村。能不能在2020年和全国同步进入小康, 也取决于农村。中央反复强调, 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人民的小康, 没有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我们必须从这样的高度来认识, 更加重视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 自觉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工作重点放在农村。

第二, 扩大消费需求的最大潜力在农村。我省农村人口多, 市场潜力大。现在我们遇到的消费需求不足, 主要原因在于农民的收入和消费增长严重滞后, 由于收入增长缓慢, 农村蕴藏的巨大消费需求无法转化为现实购买力。2009年, 我省城乡居民收入比达4.28∶1, 为全国城乡收入差距最大的省份;城乡居民消费比为3.74∶1, 是全国城乡消费差距最大的三个省份之一;农民家庭人均生活费支出2421.95元, 仅为全国的60.65%, 列全国倒数第二;农民人均现金消费支出仅为全国的54%, 现金消费支出占生活消费支出的比重是全国最低的三个省份之一。我们要扩大消费需求拉动经济增长, 必须大力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 特别是要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 提高农村消费在整个消费中的比重。切实解决好这个问题, 对保持全省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第三, 确保社会稳定的深厚基础在农村。我省贫困人口多, 贫困程度深, 这本身就给农村稳定带来很大压力。近年来, 随着城乡互动增强和农村社会深刻变革, 出现了一些影响农村稳定的新情况新问题, 在一些地方, 因土地征收、环境污染、移民搬迁等引发的矛盾时有发生, 因村庄整治、土地承包、集体资产管理等引发的纠纷不断增多, 导致农村一些地方干群关系紧张, 群体上访事件增加, 社会治安不好。这其中固然有多种原因, 但农民收入增长缓慢、部分群众生产生活困难等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只有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增加农民收入, 同时加强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 保证广大农民安居乐业, 才能在广大农村形成和谐安定、健康向上的良好局面, 农村社会稳定才能有坚实的基础, 社会和谐稳定也才能有可靠的保障。

总之, 在我省, 农业基础仍然薄弱, 最需要加强;农村发展仍然滞后, 最需要扶持;农民增收仍然困难, 最需要加快。“三农”问题忽视不得、松懈不得、麻痹不得。无论任何时候, 我们都要坚持三个“重中之重”不动摇, 领导力量不削弱, 工作要求不放松, 投入力度不减少。要强化对“三农”工作的领导, 抓住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机遇、扩大内需的机遇、中央扶持民族地区和贫困地区跨越式发展的机遇, 紧扣科学发展的主题, 围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线, 突出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的主基调, 精心谋划好今后农业农村发展的思路和重点, 使“十二五”时期农业农村实现更好更快的发展。

二、深入贯彻“三化同步”重大部署, 全面提升“三农”工作整体水平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 要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这是我们党科学把握现代化发展规律, 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的重大部署, 是着眼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 是“三农”工作总体思路的进一步完善, 对推动“三农”工作科学发展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影响, 我们一定要认真领会, 深刻理解, 切实贯彻落实。如何从贵州实际出发, 走出一条具有贵州特色的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路子, 这是我省“三农”工作必须研究和破解的重大课题。

要解决我省要不要、能不能搞农业现代化问题。不少同志认为, 只有大平原才有条件实现机械化进而实现农业现代化, 我省是山地农业, 地块小而散, 没必要也不可能搞农业现代化。这主要是对农业现代化缺乏全面认识。农业现代化不只是农业机械化, 我省不少地方难以实施大农机作业, 但不等于不能发展现代农业。农业现代化是相对于传统农业而言的, 它是农业生产经营方式的一场变革。传统农业是孤立的农业生产, 而现代农业则是与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紧密相联, 是产加销服一条龙;传统农业是自然农业, 基本上是年复一年、年年如此, 而现代农业则是不断用新技术更新发展的农业, 从土壤到种子, 从耕作到植保, 从加工到销售等, 总是在轮回中得到提升;传统农业是手工劳作、粗放经营的农业, 而现代农业则是信息化引导、机械化武装的高效农业。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指出:要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 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育新型农民发展农业, 不断提高农业水利化、机械化和信息化水平, 不断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 不断提高农业的抗风险能力、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我觉得, 中央提出“六用三提高”, 就是对农业现代化的一个概括和描述。从这些方面综合来看我省农业, 我们搞农业现代化, 还是有必要、有条件、有潜力、有作为的。当然, 我们的农业现代化同东北、华北大平原不会是完全一样的, 同华东、华南城镇密集、经济相当发达的地区也不会是完全一样的, 我们要走自己的路。

要解决“三化”要不要、能不能同步的问题。工业化、城镇化可以带动和装备农业现代化, 农业现代化则为工业化、城镇化提供支撑和保障, 这是许多地方的事实所证明了的。我省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发展较为缓慢, 特别是农业物质装备条件差, 农业技术水平不高, 经营粗放, 农业效率和效益比较低下, 解决农民吃粮问题、收入问题、农村脱贫问题一直是我省的头等大事, 客观上影响我们腾出手来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 但同时必须看到, 这种就农业抓农业、就农村抓农村的抓法、打法, 很难从根本上改变我省农村面貌, 很难从根本上解决脱贫问题。必须相应地抓好工业化, 用现代信息、技术、物质来装备和改造农业, 才能从根本上提升农业;必须相应地抓好城镇化, 吸引更多的富余农民进入城镇创业就业、增收致富, 就是我们通常所说, 只有减少农民才能致富农民。这个问题在我省尤为突出。我们曾经讲过, 在现阶段我们推进城镇化, 主要不是解决城市人口膨胀需要疏散问题, 而是解决农民下山进城进镇创业致富问题。只有这样形成“三化”良性互动, 农业才能为城镇和工业提供充足的劳动力和生活、生产必需品, 工业才能为农业和城镇提供强大的装备和支撑, 城镇才能为农村人口提供巨大的就业空间, 为农业和工业提供广阔的市场空间。温家宝总理视察我省时曾指出:贵州的欠发达、欠开发, 很大程度上是农业的欠发达、欠开发。这句话很有份量, 切中要害。在我省, 统筹城乡发展, 任重道远;实施“三化同步”, 至关重要。如果把握不好, 农业将出现受到削弱、面临萎缩的风险;农村将出现受到忽视、面临凋敝的风险;农民将出现从业艰难、深陷贫困的风险。与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相比, 农业现代化更为滞后, 已经成为推进“三化同步”的“短板”。我们强调“三化同步”, 着眼点就是要加快建设现代农业, 补齐农业这个“短板”。我们强调工业强省和城镇化带动, 其目的之一, 也在于着力提高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能力, 跳出就农业抓农业、就农村抓农村的传统思维, 加快新农村建设, 努力促进农村发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要积极探索适合我省特点的农业现代化之路。我省农业、农村的最基本特征是:地少人多, 且大部分是山区小地块;农业气候多样性、生物多样性;村落和农民居住分散, 交通不方便。我省发展农业现代化一定要从这些基本特征出发, 因地制宜, 有所取、有所舍、有所侧重、有所突破。一是多措并举实现水利化。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并举;在工程措施中, 大型枢纽水利工程和中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并举;在中小型水利工程中, 库、渠、站等排灌工程和窖、塘、池等集雨工程并举, 尤其是干旱、半干旱地区, 要大力发展节水灌溉、节水农业。二是以中小型农机为主推进农业机械化。就大多数地区来讲, 无论是动力机械还是配套机械, 都不宜追求大, 而要追求各种作物的各个环节从整地、耕翻、播种, 到追肥、排灌、植保, 再到收获、加工、运输、销售等, 都能够实现机械作业, 减轻人工劳动强度, 提高生产经营效率。为此, 宜研制和发展各种中小型、多功能的农机具, 如中小型收割机、插秧机、播种机、浇灌机、植保机、采掘机、去壳机、脱粒机及深加工机械, 研制和发展水稻、玉米、马铃薯、茶叶等大宗农作物作业使用的机械。在发展农机组织上, 既要扶持一些农机专业合作社, 也要更多地发展农机专业户特别是农机专业大户, 这样可以提高机械使用率, 降低千家万户的购机、作业成本。三是普遍地、大规模地推广农业科技。这是不受地域、不受交通、不受作物品种限制, 各地都可以、都必须要搞的。现在经常谈到的信息农业、精准农业、低碳农业、生态农业、设施农业、项目农业、旱作农业、转基因农业、太空农业、高效农业等, 说到底都是用现代技术武装的科技农业。我们要着力新品种、新设施、新技术的深度研发和大规模推广运用, 从质上提高我省农业的现代化水平。四是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就是拉长农副产品的加工链条, 把农业向工业环节、向城乡居民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延伸, 实现农副产品加工增值。五是多点布局、尽可能多地发展中小城镇, 把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作为一个有机整体, 统筹推进。除培育、建设大城市或大型城镇外, 更多的地方是发展功能完备、产业特色突出、能够容纳就业, 规模却不一定很大的中小城镇。当前, 要根据农业滞后的特征, 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 大力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要面向农民, 突出乡村特点、地域特性、传统特征、民族特色, 科学编制村镇建设和村庄布点规划, 加强村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 高标准建设农村新型社区, 妥善解决失地与就业及医保、低保、住房、就学等保障的有机衔接, 切实解决好农民“愿意进、留得住、能致富”的问题。以上五个方面, 可能就是具有我省特点的农业现代化路子。

三、突出工作重点, 推进农业农村各项事业全面协调发展

当前, 统筹城乡的任务更重, 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制约更多, 保持农民收入较快增长的难度更大, 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要求更高, 加之宏观经济影响的不确定性、农产品价格走势的不确定性、气象条件的不确定性, 使2011年的农业农村工作面临着严峻考验。做好今年的农业农村工作, 必须统筹兼顾, 突出重点, 努力实现农业农村各项事业协调发展。

(一) 以结构调整为重点, 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总的要求是, 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稳定发展粮食生产, 着力调整产业结构, 切实增加农民收入。在工作目标上要体现“四个高于”, 即:贫困地区的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幅要高于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幅, 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增幅要高于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增幅, 高于我省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幅, 高于以往历史时期的最高增幅。在工作思路上要提高“三个比重”, 即:着力提高经济作物在种植业中的比重, 立足特色、生态、安全、优质、高效, 大力发展蔬菜、茶叶、中药材、精品水果, 积极发展薏苡、芸豆、高粱、荞麦等小杂粮;着力提高畜牧业在农业中的比重, 抓住千家万户增收致富的“牛鼻子”, 巩固生猪生产, 大力发展牛、羊等草食畜牧业;着力提高二三产业在农村产业中的比重, 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农村服务业和乡村旅游业, 鼓足农民的“钱袋子”。在工作措施上要实施“十大助农增收措施”, 即:发展特色种养业、加快农民转移就业、壮大龙头企业、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推进乡村旅游等服务业、搞活农产品大流通、提高农民就业创业技能、强化农业科技支撑和科技服务、实施城镇化带动、落实强农惠农政策等助农增收措施。在来源渠道上要增加“四项收入”, 即:大力发展特色种养业, 巩固提高经营性收入;鼓励农民“走出去”, 增加工资性收入;落实好强农惠农政策, 增加转移性收入;发展农村投资理财服务, 增加财产性收入。要突出家庭经营性收入和工资性收入这个重点, 努力提高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在农民收入中的比重, 促进农民收入较快增长。

增加农民收入最现实、最直接、来得最快、增收最多的是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 这既是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又是农民向工人、农民向居民、农村向城镇过渡的便捷通道。要加快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重点培育一批跨地区、跨所有制的大型龙头企业;引导、扶持一批龙头企业组建大型农业产业集团, 并推动其上市;引导、扶持龙头企业向园区集中, 形成农业产业集群;引导、扶持农民通过合作方式建立农产品加工企业;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土地股份合作、社区股份合作, 积极发展劳务合作、消费合作、资金互助合作等多种形式的新型合作组织, 逐步改变我省农业产业化组织规模普遍偏小、覆盖面窄、带动能力不强、产业化水平不高的现状。

(二) 以水利交通为重点, 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前不久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 重点研究了新时期水利改革发展问题, 首次以中央一号文件的形式制定水利综合性文件, 这为推动我省水利改革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我们要以贯彻落实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及建立部省合作机制为契机, 加快推进水利改革发展步伐, 努力实现由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转变。工程性缺水是制约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瓶颈, 水利设施薄弱是我省基础设施的明显短板, 水旱灾害频繁是我省的心腹大患, 农田水利建设滞后是影响农业稳定发展和粮食安全的最大硬伤, 保障城乡居民饮水安全是改善民生的重要基础。从根本上改变靠天吃饭的局面, 持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首先要夯实农田水利这个基础。去年特大干旱以及多年的洪涝灾害警示我们, 加快水利建设、提高防灾减灾能力刻不容缓。要加快解决工程性缺水, 着力解决农村人畜饮水安全、防洪安全、提高灌溉保障等涉及群众利益的水利问题, 抓好《贵州省水利建设生态建设石漠化治理综合规划》和《贵州水利发展“十二五”规划》的实施, 综合考虑水资源承载能力和产业发展布局, 统筹开发利用地表水和地下水, 继续开展长距离管道输水、江河湖库提水等试点工程建设, 及时总结和推广试点经验。着力破除制约水利发展的体制机制性障碍, 基本建立起有利于水利科学发展的制度体系。抓好农田末级渠系配套建设, 切实解决农村水利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同时, 要继续搞好高标准农田建设和中低产田土改造, 狠抓乡村公路、农村电网改造等基础设施建设, 大力发展农村水电, 积极开展水电新农村电气化县建设和小水电代燃料生态保护工程建设, 为提高农业效益、促进农民增收和改善农村生活环境提供支撑和保障。

(三) 以扶贫攻坚为重点, 向“绝对贫困”发起“总攻”。扶贫开发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 而且是一个政治问题;不只是局部问题, 而是全局性、战略性问题。全省有50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934个贫困乡、13973个贫困村, 不少地方的农民人均纯收入不及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平均水平的一半。按1196元的扶贫标准, 我省贫困人口占全国贫困人口总数的15%左右, 居全国第一。如国家执行新的扶贫标准, 我省贫困人口将大幅增加, 贫困人口绝对数和贫困发生率都居全国第一, 是全国扶贫开发的主战场。要实现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到2020年基本消除绝对贫困现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实现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十二五”期间贫困人口显著减少的战略目标, 贵州任务十分艰巨。必须下更大的功夫, 花更大的力气, 用更大的力量解决贫困问题。不管任务多么繁重, 工作多么艰巨, 时间多么紧迫, 打赢这场攻坚战的决心绝不能动摇, “减贫摘帽”的要求绝不能动摇, 到2020年基本消除绝对贫困现象的目标绝不能动摇。我省不能拖全国的后腿, 必须按照中央的统一部署, 牢固树立扶贫开发脱贫致富是贵州“第一民生工程”、是最大民生的意识, 着力构建大扶贫格局, 在新十年向“绝对贫困”发起“总攻”。一是大力实施开发式扶贫、参与式扶贫、差别化扶贫和社会化扶贫, 积极实施产业化扶贫、专项扶贫和行业扶贫。深入推进党建扶贫和“双万”结对帮扶活动。二是在对鳏寡孤独、因病因残丧失劳动能力的特殊贫困人口给予长期社会救助的同时, 重点对具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进行扶持, 集中攻克占我省贫困人口95%的老、少、穷地区的贫困问题, 鼓励重点县和贫困乡“减贫摘帽”。三是把武陵山区、乌蒙山区、苗岭山区和大娄山山脉等集中连片特殊类型贫困地区作为扶贫开发重点区域, 把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作为主攻方向, 把贫困乡作为工作重点, 实施大规模、区域性、产业化连片开发和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四是扎实做好农村低保制度和扶贫开发“两项制度”有效衔接, 完善、规范我省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做到应保尽保、应扶尽扶。五是大力提高贫困人口素质, 依托各级党员干部短期教育实践培训墓地、党校和远程教育资源, 加大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 积极开展订单输出培训, 大力实施劳务输出, 鼓励贫困农户自主创业, 加快脱贫致富步伐。同时, 要加快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农村科技、教育、文化、医疗、卫生、人口计生、体育和农村危房改造等社会事业发展, 凡是涉及民生的重大项目, 都必须一以贯之落实好, 切实构建少有所学、住有所居、病有所医、老有所养、困有所济的农村和谐局面。

(四) 以深化改革为重点, 激活农村体制机制。二十多年来, 我省农村改革试验取得了丰硕成果, 特别是在土地制度等方面积累了很重要的经验, 得到了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的高度评价。当前, 农村改革正在向多领域扩展、深层次推进, 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系统性更加凸显。“十二五”期间, 要力争在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重点领域取得突破, 在完善农村体制机制的关键环节取得进展, 为改革探索路子, 为发展注入活力, 为决策提供参考。一是稳定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 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 促进土地经营承包权的流转, 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二是继续深化农村综合改革, 推进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和县乡财政管理体制综合改革, 全面推进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改革试点, 深化集体林权制度等专项改革, 深入推进毕节、湄潭等农村改革试验试点工作。大力推进农村党务政务综合服务中心及站、点建设。三是创新农村金融服务体制机制, 加大对农村金融政策支持力度, 提高金融支持“三农”发展的能力和服务水平。深入开展诚信农民创建活动和农村信用体系建设, 进一步优化农村信用环境, 增强农村金融机构增加涉农信贷投放的内在动力。探索建立政府支持, 企业、农户和银行多方参与的农村信贷担保机制, 创新抵押担保方式, 切实解决农村、农民融资难问题。大力发展农业保险, 逐步建立农业保险与财政补助相结合的农业风险防范与救助机制。着力发展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等新型金融机构, 切实改善农村金融服务。四是创新涉农资金整合机制, 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构建多元化农业投入格局。五是创新农业服务体系建设, 构建以县乡公益性推广机构为主导的多元化的农业服务体系。建立有完善的管理机制, 有规范的运行机制, 有精干的人员队伍, 有稳定的经费保障, 有必要的工作条件的基层服务机构。六是创新农业科技合作共建机制, 引领现代农业发展, 鼓励涉农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与基层开展农业科技合作共建工作, 鼓励引导科技人员、资深专家、良种良法、资金项目下农村。发挥科技创新企业的主体作用和科技特派员的积极作用, 推动形成城乡农业科技要素优化配置的长效机制。着力加强农业科研领军人才、农业技术推广人才、农村生产经营型人才、农村服务型人才、农村管理型人才“五大人才”队伍建设, 积极开展高产创建工程, 搞好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农民创业培训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 组织实施农业科技攻关计划和重大专项计划, 研究特色、优势产业的优良品种, 生产耐运输、耐储藏的鲜活农产品, 构建和完善优质高产高效安全的标准化、机械化生产配套技术体系, 着力提高我省农业科技总体水平。

四、切实加强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 不断开创农业农村工作新局面

要适应农村改革发展的新形势, 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党对农业农村工作的领导, 以“创先争优”和“三个建设年”、“四帮四促”活动、“十大助农增收措施”为重要抓手, 为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根本保证。

第一, 落实三个“重中之重”, 完善农村工作领导机制。各级党委、政府要自觉落实三个“重中之重”的要求, 主要领导要亲自抓农村工作, 各级党委在今年换届后要有负责同志分管“三农”工作, 并在机构设置、干部配备上做到加强“三农”工作。要把“三农”投入、农民增收、特色农业发展等作为党政领导考核的重要内容, 进一步完善“三农”工作考核机制。各级各部门要怀着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强农惠农政策, 认真研究制定配套措施, 创新工作运行机制, 加强监督检查, 确保政策落实不走样、给农民的实惠不缩水。要切实增强大局意识、责任意识、服务意识, 各负其责, 密切配合, 把引进农产品加工企业作为招商引资的工作重点来抓。

第二, 转变工作作风和工作方式, 提高领导“三农”工作的水平。各级领导干部要不断增强对农业的认识, 增加对农村的了解, 着力解决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各种矛盾和问题。现在一大批有朝气、有学识、有才干的年轻干部走上了农村工作的各级领导岗位, 尽快熟悉党的农村政策, 坚持群众路线, 了解农村实际, 提高工作能力, 掌握同农民打交道的办法, 增强对农民的感情, 是他们面临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长期从事农村工作的同志, 也要适应形势、更新知识、转变观念,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牢固树立正确的政绩观, 思想上提高加强农业基础地位的认识, 感情上密切与农民群众的联系, 行动上尊重农民的意愿和选择, 坚持重实际、说实话、办实事、求实效的工作作风, 力戒浮夸作假、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 把农民关心关注、直接受益的事情办好。

第三, 夯实组织基础, 为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提供组织保障。紧密结合贵州农村实际和广大农民需要, 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 落实有人管事, 有钱办事, 有章理事, 增强农村基层组织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推行农业产业党建工作, 把党组织建在产业链上, 让党员作用发挥到农业产业发展中, 全面铺开“党员创业带富”工程, 建成一支带头创业致富有实际本领、带领群众致富有奉献精神的高素质农村党员队伍。完善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 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 围绕山水做文章, 走开发兴农之路;围绕资源做文章, 走地方特色之路;围绕服务做文章, 走产业化经营之路;围绕效益做文章, 走兴工致富之路。今年我省乡镇党委和村“两委”班子都要换届, 要加强对换届工作的领导和指导, 真正把那些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作风上过得硬的干部选拔到乡镇党委班子中来。要针对农村青壮劳动力大量外流、村“两委”班子整体年龄偏大的实际问题, 继续做好选派优秀年轻干部、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 注重从农村致富带头人中选拔村干部, 切实优化村级班子的年龄结构、知识结构。广大基层干部长期工作在农村第一线, 付出了艰辛努力, 作出了重要贡献, 各级党委、政府要在政治上关怀、工作上关心、生活上关爱, 加快建立基层干部激励保障机制, 进一步激发他们干事创业的热情, 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

第四, 坚持以人为本, 努力巩固和谐稳定的社会局面。各级领导干部要牢固树立群众观点, 做好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要把维护农民利益放在优先位置, 高度重视并妥善处理影响农村和谐稳定的突出问题, 加强矛盾纠纷排查调处, 健全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农民权益机制。要研究、实施对留守儿童、留守妇女、留守老人关爱和照看管理的政策、措施;要研究、实施具体的防止和处置因征地拆迁、村庄整治、环境污染等引发的群体性事件的政策措施。要改进新形势下农村社会管理, 不断创新管理模式, 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 加强基层平安创建, 加强乡镇综治工作中心及站、点建设, 加强农村警务室建设, 充分发挥农村群防群治组织的作用, 提高农村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能力。依法管理农村宗教事务, 发挥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江西省委农村工作部 篇3

下面,结合现场参观和交流的情况我讲三点意见。

一、总结成绩,分析形势,切实增强加快新农村建设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着眼于统筹城乡发展,做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决策,省委、省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的要求和部署,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目标要求,有序、有效地推动公共财政向农村倾斜,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公益事业向农村覆盖,文明风尚向农村拓展。经过几年来全省上下以及各个方面的共同努力,我省新农村建设呈现了令人欣喜的显著变化。主要表现在:

第一,坚持把生产发展摆在首位,不断加快现代农业建设、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新农村建设的物质基础更加坚实。最近几年,我们深入推进农村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逐步形成粮食、畜牧业、园艺特产业、林业、农产品加工业多业并举的发展格局,农村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不断提升。坚持走以工促农的发展路子,积极推行农业产业化经营,发挥龙头企业带基地、连农户的重要作用,形成了一大批专业村屯,促进了村级主导产业基地化、规模化、园区化。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有效组织农民开展多种形式的联产联销联合,共同抵御市场风险,广大农民的市场意识进一步强化、市场地位进一步巩固,在市场利益分配中的话语权显著增强。农村经济的繁荣发展,农村产业的不断壮大,使新农村建设的物质基础逐步坚实。

第二,突出农民增收这一中心任务,不断改善农村民生,广大农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在抓“增收”工作中,各地坚持内部挖潜保增收、外部拓展促增收,广辟农民增收致富渠道,农民收入连续登上4000元、5000元、6000元台阶,开创历史最好时期,广大农民自我发展、自我投入的能力显著增强。着眼统筹城乡发展,有针对性地解决农村基础设施、公益事业、公共服务严重滞后等问题。农村公路、饮水、电网、沼气、危房改造、泥草房改造等建设快速推进,农村免费义务教育制度、新型合作医疗制度、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全面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开始试点,农村各项事业取得历史性进步。全省五年累计建设完成农村公路4.7万公里,解决了428.74万农村人口及12万农村学校师生饮水安全问题,改造农村电网4081公里,完成农村泥草房改造58.9万户,全面免除了232万名农村中小学生学杂费,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农民占在乡农业人口总数的99.07%,农村享受最低生活保障的人口达到74万,实现了应保尽保,56.8万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

第三,持续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大力度改造村容镇貌,农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显著改善。2009年,全省研究新农村建设工作会议上提出了治理“六乱”(粪土乱堆、柴草乱垛、垃圾乱倒、脏水乱泼、厕所乱建、畜禽乱跑)的要求,通过增加投入、动员农民出工出劳等多种有效措施,广泛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清垃圾、清粪堆、清柴草、清路障,改院、改厨、改厕、改圈,促进村屯绿化、美化,“四清、四改、两化”综合整治工程取得阶段性成效,“六乱”状况得到明显改善。同时,高标准建设农业示范园区、工业集中区和畜禽养殖小区,积极开发农村清洁能源,完善农村功能分区建设和管理。全省建设畜禽养殖小区7152个,大型秸秆气化站32个,户用秸秆气化炉2001个,户用沼气池8.36万户,73%的农户用上了卫生厕所。积极推行农村垃圾“村收集、乡转运、县处理”模式,建设村级垃圾收集场点3.3萬个。

第四,有效组织多种形式的帮扶共建,积极促进各类资源和要素向农村流动,合力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氛围日益浓厚。2009年现场会之后,我们全面启动“千村示范、万村提升”工程,明确1000名领导干部、1000个部门、1000家企业重点帮扶1000个示范村。省军区和驻吉部队发挥自身优势,长期坚持不懈地支持新农村建设,既为新农村建设做出了贡献,又进一步密切了军政军民关系。前不久,省委又组织开展了千名处长进千村活动,明确省直机关1000名处级干部定点接力帮扶1000个薄弱村。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帮扶活动,形成了领导带建、部门帮建、村企合建、军民共建、社会捐建和干部回乡援建的强大力量和生动局面,有力地促进了各类资源要素向农村倾斜流动,新农村建设的投入规模不断增加。据不完全统计,五年时间全省新农村建设投入达到236亿元,其中各级财政投入25亿元,整合各类项目投入46亿元,各级帮扶部门单位投入15亿元,发动社会团体、各界人士和企业捐助投入4亿元,乡村集体投入52亿元,农民自主投入94亿元。

回顾全省新农村建设的推进历程,广大干部群众深切感到,新农村建设取得的丰硕成果得益于党中央、国务院始终把“三农”工作摆在“重中之重”的战略地位,不断加大强农惠农力度,推动城乡统筹发展,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得益于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加强领导,统筹推进“三化”进程,加快实施“三动”战略,努力让城乡居民生活得更加美好的战略部署和各项务实举措;得益于各级、各部门的真抓实干、社会各界的倾情支持和广大基层干部群众的艰苦奋斗。在新农村建设中,各市(州)、各县(市)充分发挥组织领导作用,把新农村建设作为“三农”工作的统领,不断强化推动措施,切实加大投入力度,使新农村建设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始终保持了强劲的发展势头;省军区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全力帮扶8个边境县(市),结合实施“强基富民固边”工程,出真招,拿实策,求实效,有力促进了边境地区农村的繁荣和稳定;各帮扶部门和大专院校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和自身优势,履职尽责助“三农”、真心实意促发展;各帮扶企业和社会各界切实强化社会责任感,以助农兴农为己任,慷慨捐资,真情奉献,互惠发展,体现了回报社会的美德和先富带后富的义举,赢得了农民群众的广泛赞誉;广大基层干部长期奋战在新农村建设第一线,不辞辛劳,不畏艰苦,扎实苦干,冲锋在前,为改变当地面貌、富裕农民群众履职尽责,做出了重要贡献。在此,我代表省委、省政府,对在新农村建设中付出辛劳、做出贡献的各个方面、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历史任务,前进的道路上还有许多困难需要克服、有许多矛盾需要破解,工作中还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从发展层面看,尽管我们在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益事业发展上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是进一步改变农村面貌、富裕农民群众、缩小城乡差距的历史重任仍然十分艰巨,顺应广大农民群众过上幸福生活的新期待,需要我们付出更为艰苦的努力。从工作层面看,尽管全省新农村建设整体水平显著提升,但无论在工作进度还是在推进力度上,还存在着很大的不平衡性,一些地方还存在着认识不到位、措施不得力、工作不积极等问题。有的是畏难情绪严重、忽冷忽热,有的是办法不多、缺乏有效的抓手。同时,一些地方农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发挥得不够好,“等靠要”思想比较突出,主体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这些问题在今后工作中要认真加以解决。

当前,我省已经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进入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攻坚阶段。加快实现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努力让城乡居民生活得更加美好,要求我们必须毫不动摇地把新农村建设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来认识、来谋划、来推进。要充分认识到,加快新农村建设,是贯彻以人为本、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发展方式转变的现实要求;是全面启动内需、拉动社会消费、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引擎;是努力让城乡居民生活得更加美好、不断提高广大农村群众生活水平和幸福指数的重大举措。我们必须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极端重要性,切实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在思想上进一步坚定,在摆位上进一步突出,在行动上进一步自觉,在措施上进一步强化,努力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党的建设等各个领域推动新农村建设不断取得新成效、实现新突破。

二、明确任务,突出重点,不断开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新局面

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着好政策、好环境、好机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促进城乡统筹、缩小城乡差距的大背景,农民群众过上幸福生活的新期待,为我们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增添了更强的动力;经过多年的发展,各级财力显著增强,农民收入不断增加,全党全社会关注“三农”、支持“三农”的氛围日益浓厚,把新农村建设推向新阶段的条件更加成熟。今后一个时期,全省新农村建设总的要求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固树立“重中之重”和“三化”统筹的战略思想,紧紧围绕“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总体任务,以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为重点,继续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提升”工程。突出示范村功能建设,科学谋划村镇布局,构筑城乡联动的新型村镇布局体系;突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社会事业发展,构筑城乡一体的新型公共服务体系;突出提升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培育发展新型产业,构筑结构合理的新型产业支撑体系;突出人居环境建设,整体推进村屯环境整治,构筑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农村生态建设体系;突出精神文明、民主法治和党的建设,构筑和谐稳定的新型农村社会管理体系,加快建设繁荣、富裕、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按照上述要求,具体工作中要着力抓好以下五项重点工作。

第一,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切实增强新农村建设的产业支撑。生产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只有大力发展农村生产,不断增强新农村自主投入、自我发展的能力,新农村建设才能不断迸发活力、保持持久动力。在继续深入推动新农村建设中,必须始终把发展农村生产放在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位置,以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为重点,着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不断增强农业发展的整体素质和竞争力。要切实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深入推进增产百亿斤商品粮能力建设工程,加快推广节水灌溉和旱作农业,不断提高农业综合效益。要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深入实施百亿斤肉工程、百万亩棚膜蔬菜工程、百户龙头企业建设工程和人参、鹿业、林蛙、木耳、中药材等新兴战略产业工程及林业产业工程,依托我省丰富的粮、牧、林、特和农副产品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推进种养加、贸工农、产供销一体化经营,拉长产业链条,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加快构建生产、加工、销售有机结合的高效现代农业产业体系。要加快发展各种专业合作组织,带动农村工业园区和种养小区建设,不断扩大专业村屯规模,实现产业园区化、土地集约化、经营合作化。要把科技兴农作为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的关键措施,大力推广应用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强化先进农业技术的推广服务,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和示范推广,提高新技术、新品种、新材料、新工艺、新产品等科技成果的应用水平,更好地发挥科技在发展现代农业中的重要作用。

第二,多途径开辟增收渠道,努力实现农民持续增收。实现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和水平,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出发点和根本目的。当前,我省农民增收的基础还不稳固,一旦遇到重大自然灾害和市场波动,农民收入增长就会出现反弹,必须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广辟增收渠道,建立起促进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要不折不扣地贯彻落实中央和省里的各项惠农政策,确保各项政策资金落到基层、惠及到各家各户。要充分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合理調整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畜牧、水产等特色产业,因地制宜地发展品质优良、特色鲜明、附加值高的优势农产品,进一步提高农业产出水平,稳定农民内部增收来源。要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实施好新增百万农村劳动力转移工程,把更多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到流通、加工、建筑和服务业领域。要积极促进农民自主创业,鼓励发展农村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强化政策、资金、税收、信贷等方面支持,进一步清理和取消针对农民进城就业的歧视性规定及不合理收费,保护进城务工、经商农民的合法权益,为农民进城务工、经商创造良好的环境。要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强化有针对性、有效的就业培训、信息服务等工作,开展好“阳光工程”和“春风工程”,加强农村实用人才开发,提升农民的增收致富本领。要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实践证明,县域经济发展快的地方,农民收入增长就快,农村面貌改变就快,城乡差距缩小就快。要把壮大县域经济、积极发展农村二三产业作为农民就业和增收的主要增长点,进一步加快县域工业集中区和产业化集中区建设,以此为纽带,加强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的内在联系,拓展农民外部增收渠道,增加农民收入。

第三,切实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向农村延伸,逐步实现城乡共建、城乡联网、城乡共享,是统筹城乡发展的客观要求,是加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任务。要继续加强农村路、水、电、气、房建设,“十二五”期间,全省要新改建农村公路2万公里,新解决400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全面完成74万户农村泥草房改造任务,行政村宽带互联网通达率达到100%,农村生产用电不足问题得到切实解决。要抓住国家加快水利改革发展、加大水利设施投入的机遇,着力抓好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灌区节水改造、小型农田水利等工程建设。深入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提升”工程,在完成现有1000个示范村建设任务的基础上,尽快再启动两批1000个示范村建设。在具体改造过程中,要高度重视合理规划布局和建设。村屯布局要充分利用区位优势和现有基础,以建设农村社区为主攻方向,最大限度地利用已有的基础和公用设施。村屯建设要突出区域和民俗特点,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科学建设,不搞一刀切、一个模式。东部重点是抓好空心村庄治理,20户以下的村庄要按照《县域镇村体系规划》安排,积极引导迁村并屯。中部重点是建设中心村,抓好旧村庄改造。西部重点是抓好泥草房和危房改造,有条件的也可集中建设新村。城郊重点是按照城镇化发展的要求,积极推行统建农民新村。要结合村屯改造,大力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重点强化道路硬化、排水设施、清洁能源、垃圾处理、院落整治、绿化美化亮化、集中饲养小区、村屯周边小流域治理等方面建设,努力创建整洁、优美、舒适、宜居的新农村。

第四,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加快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尽快改变农村公共服务事业滞后的状况,是广大农民群众的迫切要求,是新农村建设亟需解决的突出问题。要着眼长远,立足当前,大力发展农村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进一步加大农村教育资源整合和经费保障力度,全力实施好农村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落实好中等职业教育涉农专业和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免除学费政策,完善县乡村三级学前教育和基础教育网络,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快建设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完善农村公共卫生制度,加强乡村医疗卫生设施建设,有效解决农民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着力提高农村社会保障水平,继续抓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扩大试点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扩面提标工作,逐步扩大覆盖范围。切实抓好农村扶贫开发,稳步扩大扶贫开发和农村低保制度有效衔接试点,加快贫困地区群众脱贫致富步伐。切实加强农村文化设施建设,进一步健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培育乡村文化阵地,丰富和活跃农民文化生活。要积极推动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开展和谐家庭、和谐村组、和谐乡镇创建活动,提倡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在农村形成文明向上的社会主义新风尚。

第五,切实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要以深化拓展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三项工程”为载体,进一步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不断增强村级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要紧紧围绕察民情、解民忧、传民声、聚民心,积极构建农村基层党组织服务民生体系,增强服务民生的实效性。要加大村干部“一定三有”政策落实力度,不断增强村干部岗位的吸引力。要把切实加强农村社会建设和创新社会管理作为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重要任务,积极探索适应形势发展要求、符合实际工作需要的乡村治理新机制,全面提高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能力和水平,进一步畅通农民诉求渠道,健全有效化解矛盾的体制机制,维护好农民合法权益,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切实维护农村社会和谐稳定。

三、加强领导,强化措施,进一步形成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强大合力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事关吉林振兴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事关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事关农民群众切身利益。全省上下务必高度重视,切实把这件关系全局、影响深远的大事、要事抓紧抓好,在原有基础上再上新台阶。

第一,强化组织推动、帮扶共建,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各级党委、政府要把新农村建设作为“三农”工作的统领,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战略任务,作为缩小城乡差距的突破口,作为调动全社会共同参与农村发展的有效载体,精心谋划,统筹安排,从政策制定、工作部署、财力投放、干部配备等各方面,切实强化新农村建设工作。要进一步建立健全各级新农村建设工作机构,配齐配强工作力量,充分发挥综合协调作用。各级领导干部要牢固树立长期作战的思想,坚韧不拔、坚持不懈、坚定不移地抓实抓好。省、市、县三级领导要经常深入村屯,帮助解决生产发展和民生改善方面的实际问题。要组织开展好千名处长进千村活动,创造工作条件,加强激励约束,使之成为建设新农村的重要力量。要强化“千村示范、万村提升”工程帮扶包保工作责任落实,对帮扶工作情况进行经常性调度,切实解决好农村最急需、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确保帮扶工作扎实有效。要注重调动农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充分发挥广大农民的主体作用,引导农民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依靠自己的聪明才智和辛勤劳动建设美好家园。

第二,加强实践探索、政策创新,构建新农村建设长效机制。要紧紧围绕新农村建设的各项任务,积极鼓励和支持各地大胆实践、大胆创新体制机制,有效整合各类资源,形成有利于新农村建设的长效机制和持久动力。要进一步深化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改革、财税金融体制改革、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等各项改革,不断完善农村财税政策、资金整合政策、土地利用政策、户籍管理政策、平等就业制度等政策措施,构建统筹城乡发展的政策体系。要进一步强化新农村建设的投入保障机制,特别要注重整合城市各方面资源要素,通过落实帮扶责任和自愿捐助共建等措施,推动城市资源要素向农村流动,更好地发挥市带县、城帮乡作用。要强化激励约束机制,对工作成效显著、贡献突出的给予表彰奖励,对未完成目标任务的追究相应责任,做到以奖促建、以罚促动。

第三,强化资金整合、捆绑投入,集聚新农村建设合力。今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财政支出重点向农业农村倾斜,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重点用于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土地出让收益重点投向农业综合开发、农田水利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各地各部门要认真落实中央要求,切实加大对新农村建设的投入力度。各级财政要设立专项资金,重点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公益事业和农村环境整治。要积极鼓励各类金融机构优先为示范村建设提供金融服务,简化程序,增加贷款品种和贷款规模。省、市、县有关部门,要按照“千村示范、万村提升”工作的总体要求,根据职责分工和建设任务,加大资金整合力度,在资金安排上实行打捆使用,集中财力办大事。

第四,坚持真抓实干、转变作风,全力做好新农村建设各项工作。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伟业工程。各级党委、政府和广大农村干部一定要牢固树立宗旨观念,坚持求真务实、真抓实干,全力推动新农村建设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要严把新农村建设各项工程的质量关、标准关,坚持杜绝出现烂尾工程和“豆腐渣”工程,防止劳民伤财。要把充分尊重农民意愿作为推动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原则,不得强迫命令,真正把建设的决策权、主导权放在农民群众手中。要把推动新农村建设与办好民生实事有机结合起来,今年省委、省政府承诺为农民办的关于新修农村水泥(瀝青)路2000公里、建设1700个农村社区公共服务中心、新建农村户用沼气池3万个、新增绿化美化村屯2096个等13件实事,要逐项研究、逐项落实,确保件件着实、件件办得圆满,让群众满意、农民高兴。

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任务艰巨、使命光荣、责任重大。各地、各部门一定要按照省委、省政府的要求和部署,切实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进一步突出重点,全力推进新农村建设不断取得新成效,为吉林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努力让城乡居民生活得更加美好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江西省委农村工作部 篇4

2010-02-12 10:26:19 来源: 省政府办公厅

同志们:

这次省委农村工作会议的主要任务是,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和省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总结2009年全省农业和农村工作,部署今年工作任务,研究扶持农业农村发展的政策措施。省委、省政府对这次会议非常重视,会前省委常委会议、省政府常务会议分别听取了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传达,对今年全省农业农村工作进行了研究,炳轩书记和战书省长对做好今年“三农”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省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全体会议专门研究了会议文件。下面,根据省委常委会议精神,我讲几点意见。

一、准确把握“三农”形势,进一步明晰全省农业农村工作思路

2009年是新世纪以来我省农业农村发展面临挑战最大、变化起伏最大的一年。在各种不利因素交织、多重困难叠加的复杂情况下,省委、省政府审时度势,坚持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采取积极应对措施,有效克服了金融危机和自然灾害频发的双重冲击,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粮食生产在大灾之年再夺丰收。全省上下坚持把发展粮食生产作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重大战略任务,集中力量打了抗旱保苗、防御内涝和防控病虫等多个战役,夺取了抗灾减灾 的重大胜利,全省粮食生产连续第6年夺得大丰收,总产量达到870.6亿斤,占全国粮食增量的60%,跃升至全国第二位。

——农业结构调整扎实推进。优势主导产业发展步伐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总量不断壮大。全省肉、蛋、奶和水产品产量稳步增长,绿色有机食品实物总量达到2930万吨,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销售收入突破1000亿元,农产品进出口贸易额实现21.5亿美元。全年转移农村劳动力512万人,实现劳务收入307亿元。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提升。全省农机化、水利化和科技化发展步伐加快,现代化大农业基础建设明显增强。去年是全省农机化发展最快的一年,新购置大中型拖拉机及配套农机具9.7万台(套),新组建92个大型农机作业合作社,田间综合机械化程度达到86%。新建续建85处大中型灌区及配套节水改造项目,完成37座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主体工程,新打各类抗旱井3.6万眼。全省新增水稻面积近300万亩,新增旱田节水灌溉面积280万亩。推广五大作物十大高产技术栽培模式面积达1.4亿亩,新建水稻育苗大棚15.8万栋。

——农村改革不断深化。全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到7700个,比上年增长45%。全省土地规模经营面积发展到5000万亩,比上年增长11%。完成集体林改面积1301.8万亩,发证面积864.1万亩。现代粮食物流体系建设步伐加快,北大荒、齐齐哈尔、绥化、双鸭山四个大型区域性粮食物流集团组建并已挂牌运营。

——新农村建设取得重要进展。全面启动新农村建设第二批 试点,全省完成农村公路建设里程2.13万公里,解决了200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新建大中型沼气工程60处,改造了1870万平方米农村泥草危房,完成了第四批750个贫困村的整村推进任务。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全面普及,农村低保和“五保户”实现应保尽保,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开始启动,农村民生明显改善。

——农民收入稳定增长。去年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到5206.8元,比上年增长7.2%,比全国平均水平高53.6元,增幅居东北及内蒙四省(区)之首。现金纯收入占比达到95.3%,工资性收入首次迈上千元台阶,种植业和劳务增收成为拉动农民增收的两大因素。

2009年全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成果喜人,为实现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目标赢得了主动,为抵御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提供了支撑,为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奠定了基础。这些成绩的取得,是省委、省政府坚持在应对金融危机中科学决策、强力扶持的结果;是全省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三农”工作、合力推进的结果;是各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大力支持、密切配合的结果;是全省广大基层干部群众勤奋工作和辛勤劳动的结果。在此,我代表省委、省政府,向为全省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不懈努力的广大干部职工、农民群众和社会各界人士表示亲切的慰问和衷心的感谢!

但是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影响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一是农业基础设 施仍很薄弱,粮食持续增产的基础还不牢固。全省主要江河缺乏大型控制性工程,农村大马力拖拉机数量少,农业防灾抗灾能力不强,农业靠天吃饭的局面没有根本改变。粮食生产在现有基数高、基础弱的情况下,继续保持较快增长的压力不断加大。二是农民收入增速放缓,持续增收的难度越来越大。去年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虽然继续增长,但增幅下降,特别是畜牧业收入出现负增长。粮食等农产品价格上涨幅度有限,农民就业渠道窄,农民持续增收的压力越来越大。三是农民组织化程度低,农业生产组织方式不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要。从总体看,农民合作组织的覆盖面窄、层次较低、服务内容单一,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不高,应对市场和自然风险能力较弱。四是农业农村投入不足,资金短缺问题比较突出。农村现有金融产品少、担保抵押难,贷款额度小、利率高、期限短,村镇银行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发展缓慢、覆盖面小,还不能满足农民生产生活和农村中小企业发展的需要。五是农产品质量监管体系不健全,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任务艰巨。目前,全省基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和检验体系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检验检测设备陈旧、手段落后,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形势不容乐观。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我省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去年胡锦涛、习近平、李克强、回良玉等中央领导先后来我省考察工作,今年元旦温家宝总理冒着严寒到我省基层一线慰问干部群众,看得最多的就是农业。特别是胡锦涛总书记指出,“粮食安全始终是治国安邦的头等大事,希望黑龙江的同志继续抓好粮食生产,积极发展现代化大农业,真正使这片肥沃的黑土地成为国家可靠的大粮仓”。这既是党中央赋予我省的重大政治任务,也是全省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更是广大农民群众的热切期盼。我们要牢记中央领导的重托,深刻认识并准确把握全省农业农村形势,切实增强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努力在应对金融危机中加强农业基础、繁荣农村经济、改善农村民生,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农业农村的好形势。2010年全省农业和农村工作总的要求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和省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全面落实胡锦涛总书记考察黑龙江时的重要指示精神,深入实施千亿斤粮食产能工程、新农村建设工程和城镇化工程,加快推进松嫩、三江两大平原农业综合开发试验区和大小兴安岭生态功能区建设,加大农业投入,深化农村改革,推进科技进步,强化农业基础,力争全省粮食总产登上900亿斤新台阶,确保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6%以上,加快现代化大农业和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步伐。

二、明确主攻方向,加快发展现代化大农业

我省土地集中连片,机械化程度高,发展现代化大农业有基础、有条件、有潜力。要坚持以实施千亿斤粮食产能工程为主线,以松嫩、三江两大平原农业综合开发试验区建设为载体,充分发挥垦区的示范带动作用,加快建设具有黑龙江特色的现代化大农业。

(一)培育优势产业,构建现代化大农业产业体系。要充分发挥资源和区位优势,做大做强优势主导产业,促进农民收入稳步 增长。要稳定发展优质粮食产业。紧紧抓住粮食生产不放松,深入实施千亿斤粮食产能工程,坚持内涵挖潜,努力保持粮食生产稳定发展,打造国家可靠的“大粮仓”。今年要继续加大水稻育秧大棚建设支持力度,全省新建水稻育秧大棚10万栋,建设高产万亩连片核心示范点400个,辐射面积6500万亩。全省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1.9亿亩以上,玉米、水稻两大高产作物播种面积要发展到1.1亿亩以上。要加快发展畜牧水产业。抓住畜牧业企稳回升的有利时机,深入实施《千万吨奶战略工程规划》和《五千万头生猪规模化养殖战略工程规划》,扶持畜牧业重点县和产粮大县畜牧业发展,加快培育畜牧业养殖大户和现代化饲养场,发展专业化畜牧养殖小区。积极发展畜产品加工业,加强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研发,推进畜牧服务体系建设,加快无规定动物疫病省建设,做好动物疫病防控,加强草原保护和饲料产业建设。今年全省肉、蛋、奶产量要分别达到380万吨、118万吨和745万吨,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提高到45%以上。大力发展水产健康养殖、规模养殖和特色养殖,全省放养面积发展到580万亩,水产品总产量达到48万吨。要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突出抓好粮食、畜产品、油脂、马铃薯等精深加工业,延长产业链条,重点扶持壮大北大荒米业、完达山、飞鹤乳业、九三油脂等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增强龙头企业开拓市场和辐射带动能力。要加大农产品品牌创建、开发和整合力度,加快培育具有黑龙江特色的优势农产品品牌,提高我省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加快粮食生产大省向农产品加工大省跨越。今年全省规模以上龙头企业 要实现销售收入1150亿元以上,其中实现销售收入20亿元以上的骨干龙头企业达到12户。要积极发展外向型农业。深入实施“引进来”、“走出去”战略,加快引进国外先进农业技术,组织开展大型境外农业招商、农产品展览及贸易洽谈活动,突出抓好对俄农业合作,全面提升农业对外开放层次和水平。今年全省对俄境外农业开发面积发展到640万亩,农产品进出口贸易额达到25亿美元。要稳步发展劳务产业。继续加大“阳光工程”实施力度,强化农民涉农服务业和非农服务业技能培训,提高农民自主择业能力。积极开展劳务输出对接和送岗位下乡活动,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大力实施农民创业工程,开辟农民创业“绿色通道”,实现以创业带动就业。各地要挖掘特色种养业、设施农业等农业内部就业潜力,拓展农产品加工、休闲农业和农村服务业等非农就业空间,促进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全省转移农村劳动力达到520万人,实现劳务收入350亿元。要着力发展特色产业。深入实施“一村一品、一乡一业”行动计划,支持各地依托区位和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特色种植业、特色养殖业、特色加工业、特色旅游业,实现特色农业发展区域化、专业化、集约化和多元化。

(二)加强农业基础建设,提高现代化大农业物质装备水平。发展现代化大农业,必须夯实农业基础,增强农业发展支撑能力。要加强农机化建设。抓住国家加大农机补贴力度和农民投入能力增强的机遇,启动实施农业机械化战略工程规划,重点支持农民购买大马力拖拉机和先进配套农具,进一步提高大型农机具装备 水平。要拓宽筹资渠道,集中建设330个技术先进、装备精良、机制灵活的现代农机专业合作社,加快推进主要农作物全程机械化。要加强水利化建设。加大资金整合和投入力度,加快推进西部旱区水源工程和三江平原大中型灌区建设。新建尼尔基引嫩扩建骨干一期工程等大型水源控制性工程,开工建设三江平原青龙山、乌苏镇等灌区工程,八五九、七星河等大型灌排泵站更新改造工程;续建兴凯湖、临江、江萝等灌区工程,五常龙凤山、甘南音河等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完成列入国家专项规划内的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任务。引导农民自愿投工投劳开展直接受益的小水库、小塘坝、小水井等小型水利工程建设。鼓励灌区组建用水协会,推行农民用水自治,提高农业用水效益。全省新增水田灌溉面积200万亩,新增节水灌溉面积400万亩,新增旱涝保收田面积500万亩。要加强耕地质量建设。把耕地质量建设提到战略的高度,深入实施“沃土工程”,扩大土地肥力监测补偿制度和保护性耕作试点,探索建立施用有机肥和秸秆还田的激励机制,支持农民增施有机肥,扩大测土配方施肥和秸秆根茬粉碎还田面积。全省有机肥施用量达到1亿立方米,秸秆根茬还田面积达到1亿亩,测土配方施肥面积增加到9000万亩。继续实施深松整地补贴政策,全省深松整地面积达到5000万亩以上。要加强农业生态建设。加强大小兴安岭生态功能区建设,加快推进生态保护与经济转型,实现林区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加强天然林保护,扎实开展植树造林活动,实现全省三年造林绿化目标。加强湿地、草原恢复和管理,大力发展人工种草,加强草原生态 建设。组织开展低碳农业试点,切实做好农业节能减排工作。全省完成水土流失综合防治面积240万亩。加大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力度,防止城市、工业污染向农村扩散。要加强市场体系建设。重点扶持建设农产品产地批发市场,特别是扶持中心城市和农产品特色优势产区大宗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鼓励扶持省内粮食企业到重点销区和重要物流节点、粮食批发市场建立省外粮食销售基地。继续加大推进力度,整合现有资源,加快组建区域性粮食物流集团。要创新农产品流通方式,大力推进“农超对接”,积极发展连锁配送、直销、网络销售等现代流通业,搞活农产品流通。要积极实施品牌战略。现代化大农业离不开品牌战略,黑龙江独特的寒地黑土、绿色环保是做响、做优农产品品牌的优势条件。要整合资源,加强科研,提高组织化和宣传推广、连锁经营的力度,进一步在全国巩固和叫响寒地黑土、五常大米、响水大米等品牌,努力提高品牌对提高农业效益的贡献率。

(三)加快科技进步,强化现代化大农业的科技支撑。坚持用现代农业科技改造传统农业,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跨越。要加快农业科技创新。继续加大资金投入,深入实施农业科技创新工程,搭建农业科技创新平台,重点在大豆转基因、大型农机配套技术、超级稻研发、农业节水、水稻疫病防控、农作物防灾减灾等方面实现新突破,不断提高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要实施良种化工程。抓紧制定新一轮种子工程规划,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支持种子企业与科研单位联合攻关,加快培育玉米、水稻、大豆等新品种,重点培育第三积温带 水稻优质新品种,促进农作物品种更新换代。扶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大型种子企业发展,加快构建新型种业体系,提高我省种子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全省良种覆盖率稳定在98%以上。要推进农业科技集成推广。按照农业生产全程标准化的要求,加快先进技术的集成组装,大力推广模式化栽培和养殖,提高先进技术的到位率。全省五大粮食作物十大高产栽培技术模式推广面积达到1.5亿亩以上。要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突出抓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和检测检验体系建设,安排监管资金,健全部门分工合作机制。落实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和产地准出制度,开展兽药和饲料市场专项整治,强化农产品从生产到销售各环节的质量安全监管责任,坚决防止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发生。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扩大我省农产品在国内外市场的占有率。要加快培育新型农民。继续实施农业科技共建,启动实施省部科技共建,深入开展送科技下乡活动,切实加强农民科技培训,积极组织农业高技能人才培养“金蓝领计划”,加大科技带头人、农村经纪人和专业合作组织领办人的培养,全年培训农民500万人次以上。

(四)创新体制机制,激发现代化大农业的发展活力。按照发展现代化大农业的要求,加快推进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创新,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要加快农村土地规模经营步伐。深入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和发展适度规模经营试点,积极培育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引导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以现代农业示范区和农机作业合作社为载体,提高田间作业机械化 水平,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整村推进土地规模经营。全省土地规模经营面积力争发展到6000万亩以上。要积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坚持数量与质量并重,扶持与规范并举,深入开展省级示范社和星级专业合作社评级授信活动,通过政策激励、业务指导、人才培训和经营服务,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健康发展。今年全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到1万个以上。要加快创新农村金融组织和金融产品。农村金融是现代化农业建设必不可少的核心要素,是农业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血液,金融这盘棋活了,整个“三农”工作就活了。各金融机构要把面向“三农”提供优质高效金融服务作为重点,加强内部管理,降低运营成本,充分发挥好金融杠杆作用。近年来,巴彦和东宁等组建的村镇银行、五常及绥棱等地成立的农村资金互助社,在搞活农村金融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受到了农民普遍欢迎。今年要加快推进农村金融制度创新、产品创新和服务创新,大力发展农村小型金融机构,加快培育村镇银行、农村资金互助组织、小额贷款公司等适应农村需要的金融组织,扩大农户小额贷款投放,努力满足农民信贷需求。继续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推广虎林农业合作银行经验,充分发挥为“三农”服务主力军作用。加大农业银行支持“三农”力度,扩大“惠农卡”保有量,增加农业贷款投放。发放中长期农业贷款,是发达国家支持农业发展的普遍做法,这也是我省的短腿。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要大力开展农业开发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长期政策性信贷业务。我们要抓住机遇,充分利用好这一金融政策,增加中长期信贷资金投入,促进农业加快发展。要探索建立农业 贷款担保公司,创新贷款抵押、质押方式,搞活农村金融。要下大力研究如何变资源为资产、变资产为资金、变资金为资本、变无形为有形的资产经营方式,使广大农村丰富的资源真正成为可以流动和变现的资本。继续加大资金投入,进一步扩大政策性农业保险的业务范围和服务领域,降低种养业经营风险。要不断推进农村其它改革。开展城乡一体化改革试点,探索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路子。推进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工作,确保到2011年全省普遍健全乡镇或区域农业技术推广机构。要切实加强农业综合执法机构建设,2012年全省各县(市、区)要全面推行农业综合执法。要建立完善农村土地承包纠纷调解仲裁机构,积极开展调解仲裁工作。开展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加快构建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治理结构和激励约束相结合的运行机制。进一步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完善商品林采伐管理机制,改进商品林采伐管理办法,建立和完善林权流转管理制度,2010年全省完成80%的改革工作量。要切实抓好农村改革试验区工作,探索路子,突破难点,积累经验,指导全省。

三、壮大县域经济,加快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步伐

县域经济是全省经济的重要基础。要认真贯彻全省县域经济现场会议精神,全面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推进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意见》,更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努力实现县域经济发展的新跨越。

(一)大力实施工业强县战略,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加快提升县域工业的整体素质是发展县域经济的重要任务。要大力发展 农产品深度加工业、系列加工业,延长产业链,形成产业化。要尽快培育出一批加工规模大、产品系列化、品牌叫得响、市场占有率高的大型龙头企业。一个大型企业带动一个产业、活跃一方经济、富裕一方百姓,这是实践证明了的成功经验。双城市一个雀巢公司每年纳税额就在2亿元以上,正在进行的四期扩建工程完成后,每年的纳税额将突破5亿元。各县(市)都应该有自己的龙头企业,有自己的主导产业,都要有自己的知名品牌,避免产业结构的雷同和低水平的重复,要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快,人快我新,不断增强县域经济的竞争力。要充分发挥民营经济在县域经济中的主力军作用,大力改善民营企业的融资环境,切实落实好各项扶持民营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鼓励民营企业加快产品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要继续开展帮扶弱县工作,加快弱县解困步伐。

(二)坚持“以城带乡、以乡促城”,加快农村城镇化进程。城镇是各种生产要素和产业集聚的重要载体,加快推进城镇化是破解“三农”问题和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要加强小城镇基础建设。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重点实施向小城镇倾斜的投资政策,加大道路、给排水、供热和生活垃圾处理等基础建设投入力度,集中力量支持县城和中心镇发展,积极引导科技、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社会事业向城镇集中,提高城镇基础建设水平和综合承载能力。要加快实施百镇建设工程。强化城镇产业支撑,引导鼓励县城和重点中心城镇大力发展工业、商贸、餐饮、旅游和交通运输等二、三产业,着力建设具有区域特色的中心市 场和全国知名的专业市场,集中打造一批工业重镇、商贸大镇、边贸强镇和旅游名镇。要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放宽中小城市和城镇户籍政策,鼓励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有序在城镇就业落户,特别是吸纳新生代农民工转为城镇居民,扩大农村转移人口享受社会公共服务的覆盖面。

(三)深入开展场县合作共建,加快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场县共建是我省推进小城镇建设的特点和优势,要全力打破地方和垦区、林区、矿区无形的围墙,着力解决好制约场县共建的体制性、机制性障碍。要进一步加大工作推进力度,在继续加强农村与垦区在农机跨区作业、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合作的同时,积极探索农村与林区合作发展林木加工业、林下特色产业和森林旅游产业,与矿区合力建设煤炭加工转化和循环经济项目,与油区联合开发小油田和油田吃配项目建设,辐射带动地方发展。进一步加强共建双方在小城镇道路、供水、通讯等基础建设和教育、文化、医疗等社会事业发展等方面合作,拓展和延伸合作领域,不断扩大共建成果,加快区域经济社会一体化进程。

(四)加大农村扶贫开发力度,加快减贫事业进程。要切实做好整村推进、劳动力转移培训、产业化扶贫、以工代赈等各项扶贫工作。稳步推进贫困村互助资金试点,探索滚动式扶贫开发的有效途径。积极开展扶贫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引进境外项目资金参与农村扶贫开发。按照“四有、三通、三提高”的建设标准,启动实施第五批750个贫困村的整村推进工作,实现20万贫 困人口脱贫目标。

四、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着力改善农村民生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全省“三农”工作的一项战略任务。各级党委、政府要认真贯彻落实统筹城乡发展的战略,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工程。

(一)深入推进试点示范,不断增强引领带动效应。要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做到力量不削弱、投入不减少、标准不降低,如期完成建设任务。要继续推进试点。全力抓好35个省级重点示范村和19个整体推进试点乡镇建设。要强化示范带建设,加大示范村以奖代投资金投入力度,并把一事一议奖补、泥草房改造、农村能源建设、村屯绿化以及农村清洁工程等项目重点向省级重点示范村和5条示范带的300个示范村整合配置。各市(地)、县(市、区)在抓好省级试点单位建设的同时,要有计划、有步骤地搞好本级新农村建设试点,并逐步探索区域统筹、整县推进的建设路子。要深入开展帮建。各帮建单位要继续加大工作力度,不断创新帮建方式方法,从资金、项目、技术和政策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要继续开展中省直单位帮建新农村工作的考评表彰,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和参与新农村建设的浓厚氛围。要完善投入机制。进一步发挥“以奖代投”、“先建后投”等机制作用,充分调动地方政府、广大农民改善农村面貌的能动性和创造力,释放财政资金的使用效应。完善建设规划,整合项目资金,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坚持投资和收益相结合,拓宽融资渠道,实施农村重大公益项目建设招投标制度,通过采取市场机制解决建设资金短缺问题。要强化工作指导。继续落实省、市、县三级领导联系点制度,强化指导员工作,加强对新农村建设的指导。要动员全省农村基层组织,从能干的事情做起,在新农村建设上干实事,有作为,推进全省新农村建设整体上水平。

(二)加强农村基础建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抓住国家实施扩内需、保增长的投资机遇,强力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要加强农村住房建设。通过政府引导、企业参与、金融借贷、集体补贴等多种形式,增加农村住房改造资金投入,特别是加大农村危房改造力度。从我省来看,推行建材下乡不仅可以拉动建材产业发展,加快泥草房改造进程,更将对新农村建设起到重要拉动作用。实施建材下乡补贴政策,拉动农村消费,引导农民推广使用新型材料,应用环保节能技术,建设各具特色的农村新居。今年全省农村要完成22万户、1826万平方米泥草房改造任务。要加快农村道路建设。进一步加大建设力度,扩大自然村通畅工程范围,开展通屯路建设。今年全省要完成通村公路1.1万公里,省级试点村全部实现通村公路硬化,村内主要街路实现硬化铺装。要加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继续加大投入,重点解决100万以上人口饮水安全问题,有条件的地方要把城镇现有水源工程向周边农村辐射,积极发展集中连片规模供水工程建设,农村自来水入户率要达到60%以上。要加强农村新型能源和电网建设。推进农村能源由小型户用向大中型整村推进转变,由单一沼气项目向秸秆固化气化、浅层地热等多种形式转变,由注重取暖做饭生活用能向发电、照明以及生产等领域综合利用转变,全省重点建 设好50个大型农村能源项目。要全面启动实施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工程,进一步提升农网供电能力。

(三)加快发展社会事业,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水平。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的制度框架初步形成,要提高投入强度,加大推进力度,扩大覆盖范围。要加快发展农村教育事业。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推进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和农村初中校舍改造工程,不断改善农村办学条件。大力开展农村职业教育,健全面向全体劳动者的职业教育培训制度,构建以县级职业教育中心为龙头,乡镇成人教育学校和普通中小学为依托的农村职业教育培训网络。要加快发展农村卫生事业。加强县、乡、村医疗卫生公共服务网络建设,逐步实现每个行政村都有一所标准化卫生室,切实改善农村医疗卫生条件。加强农村卫生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不断提高农村卫生队伍整体素质和服务水平。逐步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政府补贴标准和保障水平,参合率争取达到98%。要加快发展农村文化事业。继续加强农村文化设施建设,扩大乡镇综合文化站和“农村书屋”建设规模,巩固农村文化活动阵地。继续开展送文化下乡和文化资源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站点建设,丰富农村文化生活。要加快发展农村社会保障事业。进一步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提高农村低保标准,做到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进一步加强农村五保户供养工作,不断提高供养水平。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推进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逐步扩大覆盖面。

五、切实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领导,不断开创农业农村工作新局面

各级党委、政府必须始终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进一步理清发展思路,创新发展模式,突破重点难点,牢牢把握工作主动权,努力保持和巩固农业农村发展好势头。

一要完善领导和工作推进机制。进一步强化省、市、县(市)委农村工作机构,在领导分工、机构设置、工作部署、财力投放和干部配备上切实体现重中之重的要求。要进一步完善考核体系,把“三农”工作作为考核各地领导班子特别是县级领导班子绩效的重要内容。各级党委要定期听取“三农”工作汇报,专题研究解决制约农村改革发展的重大问题。县(市)党委、政府主要领导要亲自抓农业农村工作,确保抓“三农”工作精力不转移、劲头不减弱、工作不松懈。

二要落实强农惠农政策。今年全省要统一组织开展强农惠农政策落实年活动,各地、各部门要切实抓好强农惠农政策落实工作,对已经出台的政策和投入的项目资金要强化监督检查,不折不扣地抓好落实。各级党委农村工作综合部门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组织有关成员单位对强农惠农政策落实情况开展专项检查,对政策落实工作中出现的弄虚作假、骗取补贴资金等违法违规行为,要严肃处理,做到强农惠农政策落实不打折、不缩水、不走样,调动广大农民和农场职工发展农业生产、增收致富的积极性,充分发挥政策效应。

三要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要选好配强乡镇党委书记和村党组织书记,不断增强其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全面落实《关于完善村级组织运转经费保障机制、促进村级组织建设的实施意见》,各级财政要负起责任,加大落实、检查、监督力度,保证村级组织正常运转。解决好全省村级组织无活动场所问题。加大从优秀村干部中选任乡镇干部、考录乡镇公务员、招聘乡镇事业编制人员力度。抓好“村来村去”大学生的招录和培养使用工作,积极探索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的长效机制。要把“三级联创”作为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重要活动来抓,开展好党员服务区、农村无职党员设岗定责、为民服务承诺和全程代理等载体活动。加强农村社区建设,完善农村社会管理体制机制,切实发挥妇联、共青团等群团组织作用,做好农村信访工作,积极开展农村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搞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保持农村社会和谐稳定。

江西省委农村工作部 篇5

【发布文号】省委发[1995]8号 【发布日期】1995-02-28 【生效日期】1995-02-28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中共甘肃省委、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化农村改革工作的通知

(省委发[1995]8号一九九五年二月二十八日)

1995年,全省农村工作要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四届三中、四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按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总目标,进一步解放思想,大胆创新实践,继续深化农村改革,加快农村经济的市场化进程。

一、一、稳定、完善、提高、发展农村基本经营体制,培育和发展农村市场经济主体

(一)继续稳定和完善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全省各地要对大包干到户后签订的农业承包合同进行一次清理和完善,原定的耕地承包合同到期后,再延长30年。从事开垦荒地、营造林地、治沙等开发性生产的,承包期可以更长。承包合同应明确承、发包方的权利和义务。发包方要逐步为农户提供种籽、化肥、灌溉、机耕、防病灭虫、销售、资金、信息等系列化服务,定期检查农户对土地的使用情况。承包方要积极完成承担的定购任务、提留统筹、土地和草原承包费、劳动积累工等义务。

(二)以承包、拍卖、租赁“四荒地”使用权为重点,搞好农用土地使用制度改革。总的原则是“强化所有权、稳定承包权、放活使用权、明确发包权”。县、乡、村三级要按照所有权不变,只拍卖、承包、租赁使用权,谁购买,谁治理,谁受益的要求,对“四荒地”进行实地勘查和统一规划。划定拍卖、承包、租赁区,分等定级,按级定价,确定年限,公开竞争,高价中标,签订合同,依法管理。拍卖、承包、租赁年限为30-50年,买方拥有经营自主权,在不改变其使用性质的前提下,经卖方同意,可以依法有偿转让、出租、抵押、入股,让土地进入市场,但其用途仍应按原合同执行。合同到期后,在重新承包、拍卖、租赁时,可优先考虑原承包方。

(三)进一步落实完善草畜双承包责任制。牧区要把落实完善“草畜双承包”责任制作为今年的重点工作来抓,先行试点,再大面积推广。对草场资源要分等定级,以草定畜,按人或按一定的人劳比例实行承包。要加强草原建设管理,建立草原建设补偿制度,牧户要积极缴纳“三提五统”,参加劳动积累工。要限制超载放牧,搞好畜群防疫、良种推广、产品销售和加工等项服务,推动草原畜牧业的发展。

(四)大力发展股份合作制经济,加快乡镇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对现有企业分期分批进行资产评估,清产核资,界定股权,逐步改造为股份合作制企业,并允许租赁、拍卖。对新上项目,要按照股份合作制形式,鼓励与城市企业联营、合资入股,实现城乡生产要素优化组合。积极引导个体、私营企业在自愿的基础上进行股份合作制经营。发展企业之间、地区之间多种形式的横向联合,通过相互参股,建立新的股份制企业集团。

切实搞好股份合作制企业的规范化建设。建立健全股东代表大会制度、董事会制度,以及董事会负责下的经理(厂长)负责制,实现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建立健全股份合作制企业章程,明确股东和职工的权利和义务。科学合理地搞好利润分配、资产评估、财务审计等工作。坚持两权分离、政企分开的原则,建立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经营机制。省地县三级都要抓一批规范化试点,取得经验,全面推开。

二、二、加快建立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

(五)发展、健全、提高一批农村集贸市场,新建和规范一批专业批发市场。重点扶持酒泉、张掖、武威三地区的粮食批发市场,使其上档次、上规模,完善全省蔬菜、果品、皮毛、药材等大型产品的批发市场的调控机制,提高吞吐能力。

(六)积极进行农村金融改革,加快培育农村资金市场。政策性银行要理顺代理关系,管好用好国家政策性投资。商业银行要按农村商品经济的要求,积极开展金融服务,支持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省农行要搞好信用社和农行的脱钩,积极研究组建农村合作银行的办法和方案,创造条件试行。同时,各地、自治州、市要在条件较好的乡、村组建和办好农村合作基金会,管好用好集体积累,逐步扩大融资能力。

(七)积极培育和发展农村科技市场。稳定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把农业科研成果和技术作为市场要素逐步推向市场,搞好科学技术的资产评估,建立技术交易市场,鼓励科技单位兴办企业和实体,积极发展各种民营科技组织,并和生产企业及农户直接见面。使农业科技服务逐步实现由无偿到有偿、无形到有形的转变。

(八)加强市场管理,搞好市场建设。要搞好市场建设的总体规划,加强对市场建设的组织和协调,积极发展生产、流通、综合服务等各种类型的市场中介组织和中介人。加强市场治安管理、增强市场服务。工商行政管理、质量检验、卫生监督等部门要加强执法监督检查,采取有力措施,打击假冒伪劣和欺行霸市行为,保证公平交易,平等竞争,维护市场的正常运行。

(九)发展多种形式的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一体化经营。紧紧围绕各地的资源优势,以省上确定的啤酒原料、淀粉原料、瓜果、蔬菜等“十条龙”建设为突破口,通过分散生产与集中加工相结合的形式,兴办龙头企业,开展深化加工、精加工和系列化加工,实现加工增值。同时,要搞好购销、储运、保鲜等服务设施建设,带动种养业的发展。各地要搞好总体发展规划,选准产业和产品,建立商品基地,确定龙头企业和骨干项目,组织一个好的领导班子。通过“公司+农户”、“工厂+农户”、“实体+农户”等形式,把生产、加工、销售各环节联结起来,把分散的农户家庭经营引向社会化大市场,实现规模经营,取得规模效益。

(十)加强农村小城镇建设,加快城乡一体化步伐。各级政府要充分认识小城镇建设的重要性,把搞好小城镇建设作为小康工程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在提前实现小康的地区,要按有关规定搞好小康集镇建设,按标准制定集镇总体规划和建设规划,坚持“谁建设、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搞好道路、水电、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有计划、有步骤地建起一批居民新村和农村中心集镇。小城镇建设用地由县政府统一规划,统一征用,统一开发,统一出让。按程序审批。为了支持乡镇企业的发展,小城镇规划区内的耕地,允许一定期限内按照补偿地租的办法征用,或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批准,集体经济组织可以土地使用权作为出资,与国营、集体、私营、外资企业联合兴办股份联营企业。但集体土地股份不得转让。小城镇规划区内的集体土地用于房地产开发按有关规定严格控制。要采取多种形式广筹小城镇建设资金。一是每年从地方税收中提取一部分小城镇建设资金;二是省地县每年从财政中适当安排一定比例的建设资金;三是到小城镇定居的农民可适当收取一定的基础设施补偿费;四是从城市维护税中适当提取一定比例资金,用于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省、地、县都要定建设试点,定规划,定围绕小城镇发展经济的路子,同时与乡镇企业工业示范区、小康示范乡、农业综合开发试点建设结合起来。

三、三、加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

(十一)逐步改变服务方式,由过去的产中服务为主转向全程服务;在搞好为广大农户服务的同时,要面向市场按产业和产品实行专业化的服务。要稳定各级农业技术推广服务机构和队伍。乡级农技、农经、农机、畜牧、林业、水利、水保等服务站(所),要作到队伍不散,职能不变,经费不减,围绕服务办好各种实体。各地可根据一体化建设的需要,按产业和产品建立各种类型的专业协会、研究会或专业分司,提高服务效果。各级供销部门要继续深化改革,发展产供销一体化组织,探索向综合性农业服务组织发展的新路子。

(十二)进一步深化水利改革,逐步实现建设产业化、经营市场化、管理企业化。要按照“谁投资、谁受益”和“谁受益、谁负担”的原则,建立多元化、多层次的投资体制。省级投资主要用于骨干水利工程建设,地方兴办的小水利工程、小流域治理以地方投入为主,小型水利、“三田”和小流域治理主要由经营单位和农户投资投劳解决。逐步建立水利专项基金,从1995年起,连续5年每年从水利基建投资总额中提取5%的前期工作基金。深化水价改革,1995年开始执行新的水费标准。

改革现行水利建设和经营管理体制。今年凡新开的水电、供水等生产经营项目,都要实行项目法人责任制,先定法人主体,后定项目。对大中型项目实行监理制,对扶贫项目实行承包责任制。对小型水利和水电工程,要积极试行股份合作制和承包、租赁制。加强水利服务体系建设,按经营、管理、服务一体化的要求,积极探索有偿服务的路子,以水为主,开展多种经营,增强服务功能。

四、四、依法兴农,依法治农,使农村经济走向法制化轨道

(十三)认真学习和大力宣传农业法律法规。1995年是农业法律法规的宣传年和普及年、要利用各种形式,组织干部群众学习《 农业法》、《 农业技术推广法》、《 土地管理法》、《 基本农田保护条例》、《 森林法》、《 草原法》、《 水法》、《 渔业法》、《 农民承担费用和劳务管理条例》、《 乡村集体所有制企业条例》等农业法律法规,在全省农村开展一次普法教育。教育广大农民懂法、守法,依法保护自己的利益。

各级政府要坚持依法施政,依法确定农业投资比例,搞好执法监督、检查,确保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

五、五、积极稳妥地推进乡镇管理体制改革

(十四)在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同时,积极稳妥地搞好乡镇管理体制改革。乡镇管理体制改革的基本原则是:转变职能,优化配置,增强综合管理和服务能力。改革的具体思路是:按照“精干、高效、兼职”的原则,科学设置内部工作机构,实行定岗、定员、定责。乡镇经济组织设立农工商总公司,或者按行业成立专业公司。党委书记和乡镇长可以兼任公司经理,乡镇干部可以领办实体和企业。1995年全省所有的乡镇都要建立乡财政,由省财政厅具体负责抓落实。

为了充分调动广大基层干部,特别是村级干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各地可根据实际情况,对农村两个文明建设以及乡财政收入,村集体积累实行目标管理,制定奖罚办法,定期进行考核。

六、六、切实加强对农村改革的组织领导

(十五)为了保障农村各项改革任务的顺利进行,省、地、县都要加强对农村改革的领导,确定负责农村改革的主管部门。省上由省农委牵头,会同省委研究室和政府研究室一起抓好农村改革。地、县要根据省上的意见,有重点、有针对性地作出规划部署,组织力量,狠抓落实。

江西省委农村工作部 篇6

会考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共 25题,每题2分,每题的备选项中,只有1个事最符合题意)

1、卢梭在《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中说道:“我认为,在人类的一切知识中,最有用但也最不完善的知识就是关于人的知识。”马克思的唯物史观破解了人是什么这一“斯芬克斯之谜”,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__。

A.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内在统一 B.所有人共同属性的概括 C.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D.自由理性的外化

2、阶级的划分__。

A.归根到底是由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的 B.惟一的根据是生产资料占有关系的不同 C.最根本的是根据取得社会财富的不同方式 D.主要是根据在社会劳动组织中所起作用不同

3、无效民事行为从__起无效。A.行为被确认为无效时 B.行为开始时 C.行为结束时

D.法院判决或者仲裁机构裁决时

4、有三个关系R、S和T如下:则由关系R和S得到关系T的操作是()A.自然连接 B.交 C.投影 D.并

5、在西方国家被称为“桥式融资”的是____ A:浮动利率债券 B:票据发行

C:银行承兑汇票 D:短期商业票据

6、可持续发展的含义中不包括__。A.为了经济发展,可以暂时牺牲环境 B.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 C.改善环境质量 D.经济持续增长

7、社会政治结构的核心问题是__。A.政治法律制度 B.国家政权类型 C.国家 D.军队

8、对大额逾期应收账款如无法获取询证函回函,则注册会计师应__。A.审查审计期间应收账款回收情况 B.了解大额应收账款客户的信用情况

C.审查与销货有关的销售订单、发票、发运凭证等文件 D.提请被审计单位提高坏账准备提取比例

9、关于我国书信的习惯和格式,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__。

A.一封书信一般应有“称呼”、“正文”、“祝语”、“署名”、“日期”等部分

B.给老师写信,称呼部分如果连名带姓写上,就显得不够恭敬

C.书信的“祝语”部分,如写“此致敬礼”应将“此致”退后两个格的位置,“敬礼”则另起一行顶格书写

D.书信的“署名”部分,写信人应连名带姓都写上,否则就显得不够恭敬

10、目前,世界上共有4万多个跨国公司的母公司,28万个附属子公司,其产品已占世界总产值的40%,发达国家总产值的50%,其承担的贸易额和对外直接投资总额都已经超过世界总额的50%。大型跨同公司的产值甚至已经超过了某些国家的总产值。这表明__。

A.跨国公司已经成为经济全球化的主要载体 B.跨国公司已经掌握了世界经济的命脉 C.跨国公司已经超越了主权国家的界限

D.跨国公司是发展对外贸易、国际金融和对外投资的惟一方式

11、商品结构的复杂化是当今世界市场的重要特征,其表现是:在国际贸易中,形成了制成品贸易扩大,初级产品贸易减少的商品结构。出现这种变化的原因是__。

A.国际贸易中不等价交换进一步发展

B.科技水平的提高,使生产对原材料的消耗相对降低,而对原材料的加工和综合利用程度提高

C.国际分工进一步向深度和广度发展,市场竞争激烈化

D.初级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比较低,而制成品的市场竞争力比较高

12、金融犯罪突出的客观特征是__。A.危害国家金融管理秩序 B.金融诈骗

C.违反金融管理法规

D.非法从事货币资金融通活动

13、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外犯我国刑法规定之罪的,适用我国刑法,但是按我国刑法规定的__的,可以不予追究。A.最低刑为5年以上有期徒刑 B.最高刑为5年以下有期徒刑 C.最高刑为3年以下有期徒刑 D.最高刑为2年以下有期徒刑

14、某中学生在上网查询资料时,发现有人正在利用国际互联网泄露国家重要的经济情报。他及时将此事报告了有关部门。这名中学生履行了__。A.维护国家安全的义务 B.维护国家统一的义务 C.维护民族团结的义务 D.维护国家荣誉的义务

15、会议纪要是会议文件的一种,以下关于会议纪要的标题说法正确的是__。A.标题须写明会议名称与文种

B.标题须写明发文机关名称、事由与文种 C.标题须写明会议名称、事由、文种

D.可以采用一般文章标题的形式,在标题中简要明确地揭示中心思想

16、上级人民法院__下级人民法院的审判工作。A.领导 B.监督 C.组织 D.管理

17、我国在与世界各国和地区发展对外经济关系、扩大对外贸易、吸收和利用外资、发展对外技术交流时,必须坚持的一个共同原则是__。A.四项基本原则 B.平等互利原则

C.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D.反对霸权主义原则

18、作为党的生命,对人民民主具有重要的示范和促进作用的是__。A.党的战斗力 B.党的先进性 C.党内民主 D.党的纪律

19、下列各项展开式中不等于每股收益的是__。A.总资产收益率×平均每股净资产 B.股东权益收益率×平均每股净资产

C.总资产收益率×权益乘数×平均每股净资产

D.主营业务收入净利率×总资产周转率×权益乘数×平均每股净资产

20、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主要领导人的任职,__人以下,在该级人大闭会期间由该级人大常委会决定任命。A.3 B.4 C.2 D.5

21、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分为__。

A.宪法、行政法、民法、经济法、劳动法、环境法、刑法、诉讼法等 B.宪法、选举法、组织法、民法、刑法、行政法、诉讼法等 C.宪法、行政法、民法、刑法、诉讼法、律师法、选举法等 D.宪法、选举法、国籍法、民法、刑法、行政法、诉讼法等

22、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对立的焦点在于是否承认__。A.事物的普遍联系

B.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C.事物的发展动力是内部矛盾 D.事物的发展经量变过渡到质变

23、中共中央印发的《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条例(试行)》规定,干部教育培训工作以政治理论、政策法规、业务知识、文化素养和技能训练等为基本内容,并以__培训为重点。A.业务知识 B.政治理论 C.政策法规 D.文化素养

24、下列文种中属于陈述性的上行公文是__。A.请示 B.报告 C.议案 D.意见

25、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我国国内的主要矛盾是__。A.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

B.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的矛盾 C.社会主义工业化与小农经济的矛盾

D.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状况之间的矛盾

二、多项选择题(共25题,每题2分,每题的备选项中,有2个或2个以上符合题意,至少有1个错项。错选,本题不得分;少选,所选的每个选项得 0.5 分)

1、经济法责任中,违反宏观调控法的责任,可以分为()。A.财政法律责任 B.税收法律责任 C.金融法律责任 D.计划法律责任

2、唯心主义产生的认识论根源是__。A.辩证法和唯物主义相分裂

B.主观同客观、认识同实践相分裂 C.世界观和方法论相分裂 D.自然观和社会观相分裂

3、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有哪些具体形式?

4、依据现场检查结果,监管当局一般要对银行机构进行()。A. 评级 B.指导 C.批评 D.惩罚

5、试比较商业信用与银行信用的特点并说明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

6、中央银行用来实行货币紧缩政策的手段有()。A.提高存款淮备率 B.提高贴现率

C.在市场销售债券 D.降低存款准备率

7、担保物权包括__。A.典权和抵押权

B.地役权、典权和质权 C.质权、抵押权和留置权 D.地役权、抵押权和留置权

8、某种商品的需求弹性系数为2.6,属__。A.单元弹性 B.富有弹性

C.完全富有弹性 D.缺乏弹性

9、学校、幼儿园、医院等以公益为目的的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以其何种财产可以为自身债务设定抵押

10、损益类账户一般具有以下特点__。A.费用类账户的增加额记借方 B.收入类账户的减少额记借方 C.期末一般无余额

D.年末一定要结转到“利润分配”账户 11、2006年1月9~11日,全国科学技术大会在京举行,胡锦涛发表重要讲话并为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颁奖。叶笃正院士、吴孟超院士获2005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国家主席胡锦涛为他们颁发了获奖证书,每人获得500万元的高额奖金。请从实现人生价值的角度谈谈上述事例对你有什么启示。

12、下列哪一项会导致一国生产可能性曲线向外移动()A.资本品生产增加,消费品生产减少 B.失业

C.一国可被利用的资源增加或技术进步 D.通货膨胀

13、下列等式体现在利润表中正确的有__。A.营业收入=主营业务收入+其他业务收入 B.营业成本=主营业务成本+其他业务成本

C.营业收入-营业成本-营业税金及附加=营业利润 D.利润总额-所得税费用=净利润

14、复式记账法的主要特点是[ ] A.可以反映每一项经济业务的来龙去脉 B.可以反映账户之间的平衡关系 C.不能反映经济业务的来龙去脉 D.比较简单

15、农业基础设施投资主要应由_______承担 A.农民自身 B.商业银行 C.社会力量 D.国家财政

16、产品组合__的增加意味着生产和经营成本的增加和管理难度的加大。A.长度 B.宽度 C.一致性 D.深度

17、会计科目按其所提供信息的详细程度及其统驭关系不同,分为__和明细分类科目。

A.总分类科目 B.二级明细科目 C.三级明细科目 D.特殊明细科目

18、公司在经营活动中可以以自己的财产为他人提供担保。关于担保的表述中,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__ A.公司经理可以决定为本公司的客户提供担保 B.公司董事长可以决定为本公司的客户提供担保 C.公司董事会可以决定为本公司的股东提供担保 D.公司股东会可以决定为本公司的股东提供担保

19、关于批复的说法,正确的有__。A.批复具有被动性和明确的针对性

B.批复标题必要时可标明“同意”或批准的态度 C.批复撰写前必须进行充分的调查研究工作 D.批复是用于答复下级机关请示事项的下行文

20、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过程中必须遵守()原则。A.安全性 B.流动性 C.保值性 D.盈利性

21、呆账

22、江苏省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践中坚持“科技优先”的方针,其哲学依据是__。

A.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B.科学技术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C.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

D.科学技术是社会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

23、在我国,宏观经济调控的基本原则有()。A.由直接管理为主转向间接管理为主 B.计划指导原则

C.集中和重点性原则

D.以经济手段为主的综合配套调控原则

24、政策的调控功能常常表现出特有的__,即鲜明地强调政府工作的侧重点。A.倾斜性 B.合法性 C.系统性 D.权威性

江西省委农村工作部 篇7

省委新农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今天召开第六次会议, 主要任务是进一步贯彻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 特别是贯彻落实十七届三中全会对做好新时期“三农”工作的决定, 这个决定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三农”工作的总纲。与此同时, 贯彻落实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和去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农村工作会议以及全省经济工作会议精神, 安排今年新农村建设工作。年初召开的全省农村工作会议, 对今年全省“三农”工作进行了安排部署, 提出了省委、省政府贯彻中央一号文件的实施意见。刚才, 红民同志汇报了去年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情况, 王义同志对今年试点工作安排意见作了说明。省发改委对兰州、金昌、嘉峪关3个试点市《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总体方案》修改完善情况作了汇报。对今年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的安排意见和3个试点市的《总体方案》, 我的意见今天审定通过。这项工作由省委新农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负责, 请伟平书记组织领导, 红民同志具体来抓。

去年是全省新一轮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第一年, 总的看, 试点工作起步良好、进展顺利, 体现了中央精神, 贯彻了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 工作成效是明显的。但也反映出改革创新意识还不强, 规划编制和资金整合等工作的力度还不够, 结合自身实际找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城乡统筹等工作切入点还需认真研究探索, 这些方面的工作在今年的试点中要切实加强。

今年, 中央的一号文件把统筹城乡发展提高到新的高度。在二月初中央举办的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研讨班上, 中央又提出要适应后国际金融危机的新形势,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大任务, 其目的就是要紧紧围绕202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进一步统一思想, 统一行动。今天会议部署的新农村建设工作, 是全省“三农”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是为实现全省“三农”工作目标服务的。

下面, 我就做好今年全省新农村建设工作讲几点意见。

一、认真贯彻中央一号文件精神, 全面落实省委、省政府新农村建设工作部署

2004年以来, 中央连续印发七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一号文件, 这既是风向标, 也是我们整个“三农”工作的导向, 是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三农”工作的具体体现。特别是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 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 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这是党中央、国务院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以及“三农”工作的新形势, 站在战略和全局的高度作出的重大决策。今年省委、省政府的一号文件, 全面贯彻中央一号文件精神, 主题突出、部署明确、含金量也很高、针对性很强。我们要认真学习, 深入贯彻, 按照中央和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根本要求, 进一步做好新农村建设的各项工作。

今年全省新农村建设工作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按照“四抓三支撑”总体工作思路和“中心带动、两翼齐飞、组团发展、整体推进”区域发展战略, 坚持把新农村建设作为推进“三农”工作的有力抓手, 围绕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 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 突出稳粮保供给、增收惠民生、改革促统筹、强基增后劲, 把深入试点示范与推进面上工作结合起来, 把农村制度建设创新与推进城乡一体化结合起来, 毫不松懈地抓好新农村建设。

开展新农村建设试点, 既然是试点, 就要允许大胆去试, 大胆去闯。要学习安徽小岗村的做法, 只要是能促进当前农村经济发展的方法, 就要千方百计去试、去闯。农村现在搞小城镇建设, 这是拉动农村消费, 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重要抓手, 是一项重中之重的工作。实事求是讲, 要让农民仅靠几亩地实现小康、富裕起来, 是不可能的。要加快发展农村特色产业, 做大做强产业化龙头企业, 创新土地流转模式, 加快农村户籍制度改革, 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以敢为人先的勇气, 大胆的试, 大胆的闯。

一是要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 中央的总体要求已经很明确。省委、省政府立足省情实际, 按照各地不同的基础条件和发展水平, 点面结合、分类指导、分层推进, 作出了全面的安排部署。在2008年底, 领导小组第五次会议确定了3个市、11个县开展试点工作。去年7月, 又部署3个试点市推进统筹城乡发展综合配套改革试验, 并要求3个试点市制定总体方案。11月30日, 省委、省政府在金昌召开全省推进城乡一体化工作现场会, 并要求兰州、金昌、嘉峪关3市试点工作要做到与全国同步, 率先形成一体化发展新格局, 其它市州各抓好1个县 (市、区) 的试点。要求把规划编制作为推进一体化的首要前提, 把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作为关键, 把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作为着力点, 把建立一体化制度体系作为保障, 统筹城乡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劳动就业、公共服务、社会保障和管理, 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 增强城市对农村的带动能力和对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吸纳能力, 加强对农村社会事业、基础建设投入支持力度, 促进城乡产业融合、劳动就业统一、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可以说, 经过全省上下的共同努力, 统筹城乡发展已取得初步成效。特别是对公共服务, 要按照当前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水平, 把人均财力、人均支出水平作全面深入分析, 财政转移支付要做到心中有数。省财政厅和省统计局要对人均综合指标尤其是财力支出作分析, 着力寻找我省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还有新时期的扶贫工作, 究竟如何搞, 也要深入研究, 既要积极向国家争取支持, 又要立足实际做好自身工作。这里, 我想重点强调两个问题。一个是要推动资源要素合理配置。这是我们最基本的工作理念, 也是方法, 更是要求。我省城乡二元结构明显, 资源配置要着重体现城乡统筹和相对集中, 应该从县城、小城镇特别是有条件的建制镇、中心村三个层面做起, 把县城、小城镇、中心村统筹规划, 把人口分布、区位优势、经济发展、基础设施、社会服务统筹考虑, 带动人口向县城、小城镇、中心村集中和靠拢, 促进资源要素聚集, 形成城乡一体化发展基本框架。另一个是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要协调推进。努力探索适合我省省情的农村户籍转变为城镇户籍的相关政策。省公安厅要积极主动地在小城镇户籍制度改革上提出意见建议, 把户籍制度改革试点放在新农村建设试点市县来进行。要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 增强城镇对农村的辐射带动作用和吸纳就业的能力。把促进农民工有序转变为城镇居民、享受城镇居民同等待遇作为城乡联动的切入点。要点面结合, 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 发展现代农业和农村公共事业, 让农村居民安居乐业, 同时为城镇化的健康发展提供坚实的支撑, 努力形成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良性互动的局面。

二是要继续大力实施“促农增收六大行动”。把农民增收摆在新农村建设首要位置, 充分体现了省委、省政府关注民生、关注农村的战略思想。促进农民增收是试点的一项重要任务, 试点市县要在实施“六大行动”上起带头作用。据领导小组办公室会同试点市县统计, 新一轮11个试点县, 去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幅预计高于全省平均水平2.5个百分点, 首批省上重点抓的100个试点村, 2005年试点前的农民人均纯收入只有1650元, 低于当时全省平均水平330元, 经过几年试点和巩固提高, 去年预计平均达到4327元, 高出全省平均数1277元, 增幅高出0.3个百分点, 显现出了试点促进增收的效果。试点工作取得的成效充分说明, 只要路子对, 措施实, 农民增收就会取得明显的成效。要继续把促农增收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中心工作, 进一步实施好“六大行动”, 努力构建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长效机制, 确保今年农民增收12%预期目标如期实现, 试点县农民增收幅度要力争高于全省和所在市州的平均水平。要大力培育农业特色产业, 采取集中扶持和减免税收等政策, 支持大中型骨干龙头企业兼并、联合重组, 加快发展。大力扶持围绕主导产业的农民专业协会和专业合作组织。要着力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从近几年我省农民收入情况看, 工资性收入在农民增收中具有显著的增长潜力。在3个试点市11个试点县中, 兰州市和西和、永靖等7个试点市县农民工资性收入占到纯收入的35%以上, 这充分说明工资性收入在农民增收中的地位和作用。要进一步加快劳务经济发展, 提高劳动力就业技能, 落实有关农民工问题的各项政策和保障措施, 优化农村劳动力就业环境。要加大培训力度, 整合培训资金, 拓展培训渠道, 大力宣传通过培训促进致富的先进典型。

三是要加快推进基础设施建设。要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按照中央的要求, 健全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 继续增加“三农”投入, 引导和鼓励社会资金投向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要切实加大争取项目资金的工作力度。认真研究落实中央政策, 高度重视“三农”领域和城镇化建设方面的项目, 谋划论证一批农田水利建设、电网改造、生态改善、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点项目, 争取国家更多支持。尤其是抓好农村“六小工程”项目, 争取中央资金。要按市场机制用好农业综合开发资金, 调动各地积极性。

四是要抓好扶贫开发。要着力提高贫困地区群众的自我发展能力, 实现新农村建设与扶贫开发有机结合, 确保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扶贫开发机制, 注重产业扶贫、科技扶贫、智力扶贫同整村推进和连片开发有机结合。行业扶贫和专项扶贫有机结合, 统筹开发扶贫与救助扶贫, 积极探索基本生活靠最低生活保障、脱贫致富靠扶贫开发的新机制。转变扶贫开发方式, 促进整村推进扶贫开发向集中连片和重点地区扶贫开发转变, 落实完善倾斜政策。今年, 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的覆盖面还要进一步扩大。

五是要协调推进各项建设。按照城乡统筹的要求, 科学规划和建设农村公共服务设施, 合理配置城乡教育、医疗卫生、文化设施资源, 注重发挥基础设施的功能和作用。教育布局调整务求要搞好配套建设, 重点抓好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完成新农村建设人才保障工程确定的目标任务。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 推进农村基层民主法制建设。省委组织部、省委农村工作办公室要做好村干部报酬的督察调研工作, 这几年省财政连续预算投入, 也有量化的指标, 目前落实的情况怎么样, 要分片抓好落实。

二、围绕阶段性目标任务, 扎实推进新一轮新农村建设和城乡一体化试点工作

省委、省政府提出了全省新一轮新农村建设试点的目标任务。实现目标任务, 需要进一步理清思路, 准确把握工作重点, 抓主抓重。

一是切实抓好农村制度建设和创新。农村制度建设和创新是新一轮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的重中之重, 今年一定要取得新进展。省直各部门要按照支持试点市县创新发展的要求, 根据自身职能, 能简化的程序要简化、该下放的权力要下放, 鼓励探索试验, 建立政策支撑体系。去年第五次领导小组会议提出, 凡涉及农村改革的相关试点都要向试点市县相对集中, 截止目前, 已有以县为单位的5项试点工作和4项单项重点工作对11个新农村建设试点县给予了倾斜。各试点市县要抢抓机遇, 充分发挥试点的平台作用, 用足用活政策, 从关键问题入手, 从深层次突破。要充分运用制度建设和创新成果推动试点工作深入开展, 特别是要按照省上推进城镇化的要求, 从改革户籍制度入手, 建立和完善城乡统筹的就业、养老、医保、低保等配套衔接制度, 探索建立城镇化制度体系。

二是切实抓好规划编制与资金整合。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提出了新农村建设规划先行的要求, 第五次会议部署了做好统筹城乡发展规划的任务, 目的是节约资源, 发挥后发优势, 少走弯路。去年, 各试点市县全部完成了新农村建设规划和所有试点乡村的新农村建设规划及村镇建设规划。部分市县的规划工作抓得紧抓得实, 如瓜州县编制完成了全部行政村的建设规划;武山县完成了全县344个行政村的产业发展规划和158个行政村的建设规划;泾川县完成全县70%的乡镇规划和47%的村庄建设规划。但从面上看, 规划工作还远落后于发展的需要。按照领导小组对新一轮新农村建设的总体部署, 到2012年要完成全省所有乡村的建设规划。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要重点支持, 规划经费对新农村建设试点给予扶持。今年, 3个试点市、11个试点县和其他市州所在地的区以及有条件的县 (市) , 在推进城乡一体化和新农村建设过程中, 要编制完成乡镇、小城镇建设规划和70%的村庄建设规划。其他县 (市、区) , 要编制完成乡镇、小城镇建设规划和50%的村庄建设规划。特别是农村危旧房改造、农村环境治理以及乡村清洁工程等建设项目, 都要与新农村建设规划和城乡一体化规划衔接。执行规划要做到制度化, 要通过规划合理布局建设项目, 通过项目实施推动资金整合, 形成项目跟着规划走、资金跟着项目走的整合资金新机制。要注重构筑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框架, 建立城乡一体化的规划制度, 把转变城乡分割的思想观念体现到新的规划中。要统筹考虑城乡生产生活, 高起点高标准完善经济社会发展、城乡建设和土地利用规划。要积极探索建立各项规划实施的动态评价机制。

三是切实抓好为农服务体系建设。加强为农服务体系建设是统筹城乡社会化服务, 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 从而促进经济稳定增长、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举措。今年, 各试点市县要在“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双百市场”、“城市社区双进工程”、“农村县乡集贸市场改造工程”和“新网工程”等方面加大工作力度, 加快农村市场体系建设, 构筑城乡流通网络。加快实施农村广播电视、电话、邮政、网络通达工程, 实现广播电视、电话全覆盖。加快农村信息化步伐, 促进信息消费, 达到“求实效、重服务、广覆盖、多模式”的要求。积极探索农村信用担保体系建设, 培育村镇银行、农村资金互助社等, 改善农村金融服务。供销社在市场体系建设方面, 在农产品收储、农资供应等方面要继续发挥主渠道作用。建立健全农村沼气后续管理的相关补贴政策, 制定村级农村沼气后续服务网点工作评估管理办法, 把沼气这项利国利民的实事办好。这里, 我再强调一下, 各试点市县要带头完成省上下达的农田基本建设、优势特色产业发展、旱作农业增产计划等重点工作任务, 带头完成省委、省政府确定的为民办实事项目。

四是切实抓好农村劳动力培训资源整合。农村人力资源开发要建立在抓好培训的基础上, 培训的重点放在培训资源整合上, 切实提高劳动力的培训率和培训效果, 提升劳动力的科技素质和技能素质。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部署农村劳动力培训资源整合试点工作后, 全省共确定了1个市、22个县开展试点工作。两年来, 各试点单位采取“整合培训资源、创新培训机制、探索培训形式、完善培训网络”等有效措施, 统筹城乡人力资源开发, 进一步加强领导, 理顺管理体制, 初步形成了农村劳动力资源开发工作新格局。今年, 要坚持以就业和增收为导向, 创新体制机制和办学模式, 推进职业教育资源整合和集团化办学。尤其要针对当前东南沿海农民工短缺的机会, 抓好短平快劳务培训和输出。

五是切实抓好村庄整治。借助于基础设施建设来整治村容村貌, 是我省新农村建设的一个突出亮点, 在一些试点县已经取得了明显成效。特别是把行路、饮水、垃圾污水处理、村庄建设统筹起来, 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 促进了村容村貌整洁。要继续坚持这些好的做法。目前, 乡村道路只规划建设到村头, 村内道路建设属于“盲区”, 有一些已经硬化了通村道路的村, 村外村内道路形成了很大的反差, 群众要求改造建设的愿望很迫切。这项工作在部分县已经进行了积极探索, 取得了成效, 群众十分欢迎。从今年起, 要把村内道路纳入新农村建设基础设施项目, 交通、财政部门要有投入, 安排到试点村进行, 总结经验, 逐步推广。同时, 要拓宽思路, 采取多种途径开展村内道路建设。

六是切实找准工作切入点。试点工作目标任务涉及方方面面, 如何去抓, 是一个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从首批三年试点和新一轮试点一年来的情况看, 工作做得有成效的试点单位, 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是选准了试点工作的切入点, 找到好的工作方法。有了切入点, 就有了推动工作的方法和措施。如有的试点单位把群众急需解决的村庄道路硬化、改善基础条件作为新农村建设的切入点, 受到了群众欢迎;有的立足实际, 从县域经济社会发展近期效果明显、长期关系重大的问题入手, 从中心村、小城镇、县城三个层面部署新农村建设和城乡一体化试点, 把推进中心村建设作为试点工作的着力点, 创新了做法, 取得了成效。今年, 试点市县要在找准着力点、找到好的工作方法推进试点工作方面, 下功夫研究探索。通过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民生问题, 调动群众的积极性、调动部门的积极性, 改变面貌, 提升形象, 进而赢得社会各方面的关注和支持。

三、加强组织领导, 抓好各项工作落实

今年是“十一五”规划实施的最后一年, 也是克服金融危机的关键一年。省委、省政府对新一轮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寄予厚望, 在去年成立了省委农村工作办公室, 加强对这项工作的领导和指导。各地对新农村建设高度重视, 目前已有10个市成立了党委农村工作办公室, 具体抓这项工作。今年, 要以试点工作中期检查评估为重点, 扎实推进各项工作。

一要加强组织领导。顺应统筹城乡发展的新形势, 完善农村工作领导体制机制。各级党委、政府主要领导要亲自抓。各级领导小组要加强调查研究和工作指导, 及时研究解决试点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各级领导小组办公室要切实履行好主抓试点工作的职责, 加强协调、督导和服务工作。

二要强化政策扶持。去年, 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在资金项目和工作重点上对试点市县给予了倾斜。省委组织部通过实施“百乡党建整推”计划, 加大了新农村建设人才保障工程实施力度。省委宣传部加强了新农村建设的宣传和舆论引导工作。省财政厅把试点县全部纳入省财政直管县范围。省交通厅对试点市县部署的试点村安排了通村道路专项补助资金。省新闻出版局优先安排了试点市县的农家书屋建设。农牧、扶贫、教育、卫生、文化、民政、国土、建设、水利、林业、气象等部门也强化了扶持措施。今年, 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和省直有关部门, 要继续把各类涉及农业农村的试点向试点市县集中, 农村危旧房改造、农村电网改造等各类涉农项目都要向试点单位倾斜。同时, 省直各有关部门要帮助试点单位抓好制度建设和创新。各地要对照省上制订的城乡一体化指标体系和量化考核体系, 切实抓好城乡一体化工作, 省委农村工作办公室要牵头抓好考核工作。为进一步加强对3个试点市的城乡一体化试点工作, 从今年起, 省财政安排专项补助资金给予扶持。领导小组办公室要会同有关部门, 抓好村内道路建设、培训资源整合、为农服务体系建设和城乡危旧房改造工程。

江西省农村水质调研报告 篇8

关键词:水质;调研;水污染

1.建议解决措施

MyH2O措施

1.1促进MyH2O和政府间的合作

加强多元治理主体之间的协作,构建湖泊水污染协同治理体系.此体系由多元力量构成,将会更强有力地解决饮用水被污染的问题。在此体系中,各方要积极互动、多向沟通、资源共享,以使百姓能饮用质量高,无污染的水。

(1) 加强湖区各地方政府及部门之间的联动。

地方政府与其附属的部门要沟通频繁,使偏远农村的水质信息能够及时传送给上级部门,同时这也有利于数据的统计与审核,便于宏观管理。加强联动,各个部门尽心尽责发挥职能,形成从下到上的体系。

(2) 加强政府与MyH2O的协作,这是促进湖泊水污染协同治理的组织基础。

MyH2O与政府合作,可以各扬其长:MyH2O能够为政府治理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它们在信息收集、方案论证、宣传动员,以及专业技术支持等方面较之于其他组织而言具有一定优势;对政府湖泊水污染治理进行监督和评议,形成合作共治的格局。政府作为行政机关,利用准确的信息,会取得大成果。

(3) 建立MyH2O与相关企业的关系。

企业既是湖泊水污染的源头,又是湖泊水污染治理的主体,没有企业的主动参与,水污染治理将处于被动地位。只有MyH2O与企业强强联手,才能做实际解决问题的事。

1.2 加强环境保护、水资源保护的宣传力度

MyH2O要通过新闻媒体、学校教育、社区宣传栏、文艺下乡等各种形式,让每个公民认识到,保护环境不仅仅是政府的职责、工厂企业的任务,同时也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此外要与当地环境执法部门保持联系,可通过他们进行进一步的大规模的宣传。

1.3 走访相关排污企业,控制污水直接排放入河

当今世上大部分水资源恶化是因为排污造成的,这就暗示治水要先治污水厂。MyH2O可以通过一系列交涉方法与相关厂商经行沟通,商议或谈判来控制污水直接入河。

湖内运载化学品、石油类物品等船舶的管理,防止湖泊水质的污染。 同时要注重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生态产业,减少农业污染,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湖体核心区及滨湖保护区为发展控制区,重点关注规模化畜禽养殖业对湖泊的污染威胁。充分发挥区域内良好生态环境和特色农业资源优势,大力构建优势产业集群,促进高效生态农业发展。而在一般的垃圾处理中,由于堆放产生的淋滤液会持续不断渗透进入地下,污染物一旦进入地下水,就很难去除,而且对已污染的地下水进行治理所需要的工程技术也极其复杂。因此,对淋滤液进行回收和处理,是防止垃圾淋滤液污染地下水的有效手段。

1.4 产业转型

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生态产业,减少农业面 源污染,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湖体核心区及滨湖保 护区为发展控制区,重点关注规模化畜禽养殖业对 湖泊的污染威胁。充分发挥区域内良好生态环境和 特色农业资源优势,大力构建优势产业集群,促进高效生态农业发展。加强污染湖区和流域的治理力度 及环保基础设施建设,解决污染问题具有良好的针对性和及时性。

1.5 防止工业污染

工业污染是导致水质污染的重要原因。为了保护环湖区地下水质,应该对环湖区的大型工业区进行良好的环境管理,让企业运行良好的清洁生产,对工厂产生的三废排放问题制定严格的规范并严格执行,从源头上遏制工业对地下水水质的污染。港口码头的环境管理实行船舶排水处理及废弃物回收处理;对湖内航行的船舶包括渔船投弃的废物进行限制,制定“船舶污染排放标准”, 尤其要加强湖内运载化学品、石油类物品等船舶的管理,防止湖泊水质的污染。 同时要注重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生态产业,减少农业污染,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湖体核心区及滨湖保护区为发展控制区,重点关注规模化畜禽养殖业对湖泊的污染威胁。充分发挥区域内良好生态环境和特色农业资源优势,大力构建优势产业集群,促进高效生态农业发展。而在一般的垃圾处理中,由于堆放产生的淋滤液会持续不断渗透进入地下,污染物一旦进入地下水,就很难去除,而且对已污染的地下水进行治理所需要的工程技术也极其复杂。因此,对淋滤液进行回收和处理,是防止垃圾淋滤液污染地下水的有效手段。

2.总结

经过上述调查与实验,我们得出了一些结论:

(1)井水综合水质较差。从 15个生活饮用水检测结果来看,在井水与管道供水的两种方式中,管道式供水的合水质较高,而井水水质较差,需加以改进。

(2)井水普遍浑浊度超标。井水过滤主要是加入粗颗粒并且依靠其本身所处地质条件所过滤并不完善它是导致生活用水浑浊度超标的主要原因。

(3)井水硝酸盐普遍超标。当地井大多只有10米左右,使用的是浅层地下水,并且水井靠近耕地导致井水益寿化肥污染导致水体富营养化,最终导致硝酸盐超标。

(4)当地水质普遍偏酸。由于燃烧秸秆和大量使用未经脱硫的煤炭的缘故,大气中so3、CO2较多致使当地酸雨较频繁,酸性雨水污染地下水最终使井水偏酸。

(5)水中还原性物质量过多。在測量的15组数据中,COD的合格率为0,说明当地地下水受到的工业污染严重。

参考文献:

[1]万金保, 蒋胜韬.鄱阳湖水质分析及保护对策[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 V0l.29 N0.3

[2]李荣防,张颖.鄱阳湖水质时空变化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水资源保护,2011,V01.27 No.6

上一篇:历史教学中的德育功能下一篇:冲突的作文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