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走进工作总结

2024-06-01

三走进工作总结(精选8篇)

三走进工作总结 篇1

白潭镇2010年三走遍三走进活动工作

中共白潭镇委员会

白潭镇人民政府

2010年,白潭镇党委、政府按照县委统一部署,采取有效措施,扎实推进“三走遍三走进”活动向纵深开展,有力地服务了全镇各项工作,切实改变政府干部工作作风,努力打造亲民型、服务型、效能型政府。

一、健全组织机构,突出工作重点,夯实工作责任,着力构建活动顺利开展保障体系

科学谋划,精心组织,是确保活动有序有效开展的保障。一是健全组织,制定计划。我镇及时召开了党政班子联席会议,研究部署“三走遍三走进”活动开展的具体工作,成立了“三走遍三走进”工作领导组,负责对全镇“三走遍三走进”工作的组织、指导和督查。制定了“三走遍三走进”工作实施意见,明确了任务和要求。镇党政班子成员带头制定计划,计划对走访单位、走访路线、走访内容、走访达到的目标等内容提出明确要求,保证工作目标落到实处。二是围绕中心工作,开展“三走遍三走进”活动。活动开展以来,领导组结合我镇工作实际,要求党员干部紧紧围绕手足口病和甲型H1N1流感防控、社会维稳、三夏秋收秸秆禁烧、111工程新农村建设、新农保、新农合等中心工作,深入村庄农户走访,走进企业单位座谈,把解决群众实际困难和帮助企业单位破解科学发展难题作为活动开展的首要任务,确保了活动的有序开展,保障了各项中心工作有效推进。三是落实工作责任,保证工作实效。按照县委县、政府和我镇签订的各项工作目标责任书,要求全体党政班子成员结合活动联系工作点实际和农业包村干部立足村情,针对当前中心工作签订了目标责任书。镇“三走遍三走进”工作领导组办公室采取定期检查、定点检查、随机抽查和走访座谈等多种形式,对“三走遍三走进”工作情况进行督促落实,全镇上下形成了“你追我赶比发展,上下联动谋发展,齐心协力大发展”的工作局面。截至目前,我镇党政班子成员走访农户1420户,帮助困难群众解决问题713件,提供致富信息327多条,调节邻里纠纷289件,避 免集访、越级访4件,有力地推动了全镇各项工作顺利开展。

二、充分发挥“三走遍三走进”活动载体的实际效能作用,实现了镇域社会大局和谐稳定,中心工作成绩斐然

在“三走遍三走进”活动开展过程中,全镇广大党员干部立足镇村实际,结合中心工作特点,按照工作目标要求,听取群众意愿建议,推动了各项工作健康蓬勃发展,实现了我镇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一)经济总量不断增加,综合实力明显攀升

2010年,全镇国民生产总产值完成7.9亿元,增长10%。其中第一产业3.4亿元,增长11%,第二、三产业4.5亿元,增长1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7380万元,增长3.5%;完成税收220万元,增长14%;农民人均纯收入达4640元,比去年增长357元。

(二)加大农业结构调整,推进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显著

紧紧围绕“农村发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工作目标,农业产业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水平显著提高,农民得到了实惠,收入增加明显。一是棚菜生产长足发展。发挥前期蔬菜生产获丰增收优势,加快农村土地流转,推进农业产业化规模化进程。陈家村200亩第五代日光温室示范园区40个标准棚承包农户业已投产运营,使全镇高效蔬菜生产园区容量扩充至800亩,露地蔬菜种植面积达1.6亩,大棚发展到463个。二是加快畜牧业发展。新建了6个百头以上生猪养殖小区,新发展15家生猪规模养殖户。全年生猪存栏6.9万余头,出栏7.3万余头,肉牛存栏2546头,出栏3658头,肉、种鸭饲养量9万余只,养殖户人均增收900余元。三是大力开展植树造林。新栽植树木1.5万株,强化管护措施,确保了新栽树木成活率和保存率达到98%以上。四是加强农民工的针对性技术培训。完成培训农民工1800人,实现新增劳动力转移就业1500余人,增加群众收入3000多万元。五是粮食增产增收。粮食总产量达4.6万吨,其中夏粮总产达到了408万公斤,同比增产40万公斤,实现连年夺丰。六是切实减轻农民负担,实现助农增收。粮食直补、粮种补贴等惠农资金做到足额发放。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全年新打机井78眼,新改建桥涵4座,做到了旱可灌、涝能排,为明年农业增产、农民增提供了基础保障。

(三)坚持科学发展,着力实施“111”工程,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工作 蔬菜产业壮大成林。新建小岗300亩巨型棚蔬菜生产园区的建设,新增保护地蔬菜种植面积达1200亩,助推全镇保护地蔬菜种植面积达2600亩,露地蔬菜种植面积达2万余亩,亩均收益8000余元,全镇形成了以小岗巨型棚园区和陈家日光温室园区为中心,以东部翟岗、河嘴巨型棚园区和西部后营双层拱棚园区为两翼,辐射带动全镇的棚菜生产格局。畜牧养殖业健康发展。以顺发牧业为龙头,新建规模养殖场6个,新发展百头以上生猪规模养殖户56家;进一步加强对村民生态文明教育,村容村貌整治,有力推进生态文明镇村的创建工作。加强林业生态建设。明晰林权,新植树木6.7万株,健全了管护队伍,落实了管护责任,强化管护措施,确保了新栽树木成活率和保存率。粮食生产连创新高。粮食总产达5.2万吨,其中,夏粮总产3.7万吨,同比增产2.8万吨,连续两年单产超过千斤以上;加强技术培训,搞好劳务输送。完成培训农民工500余人,实现新增劳动力转移就业1200余人,增加群众收入3000多万元。

(四)创新思想,大力招商,工业企业稳中有进

坚持保增长与转变发展方式紧密结合,紧紧盯住工业强镇不放松,紧盯大集团,对接大企业,集中力量招引大项目。一是招商引资项目建设势头强劲。全镇完成招商引资到位资金6500万元。总投资1.2亿元的宝昌鞋业项目,一期工程投资3200万元业已生产达效,我镇输送合格工人1500人。镇域陈家白马面业投资1500万元完成了改扩建项目,梦爱思食品有限公司总投资1000万元的休闲食品加工项目,目前正在技改。河南新丰原输变电工程有限公司投资3200万元的新丰力源金属构件加工厂,4月底入驻园区开工建设。二是民营经济势头发展态势迅猛。全镇民营企业总数已达34家,科技含量高、产品附加值大的规模民营工业企业7家;我镇形成了电力安装、面粉加工、门窗加工、建材建筑、畜牧养殖五大产业格局。新丰源等7个规模企业累计投资3.5亿元,有力地支撑了全镇经济大局。

(五)搭载平安建设载体,夯实信访稳定和治安防范工作重点,全面推进社会维稳工作,确保人民群众安居乐业

镇党委、政府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按照“发展是硬道理,是第一要务;稳定是硬任务,是第一责任”的要求,广大党员干部扎实开展“三走遍三走进”活动,以平安建设为载体,突出信访稳定和社会治安防范两个工作重点,全面推进社会维稳工作。一是夯实信访稳定工作。集中开展了以“排查化解矛盾纠纷、实现信访稳定”为内涵的“百日大会战”活动,全年共排查出土地、宅基等矛盾纠纷62起,成功化解56起,化解率达88.3%,把影响我镇社会稳定的信访稳定问题消除在萌芽状态,没有发生一起非访、重访案件,并以4月12日全县信访稳定工作现场会在我镇的成功召开为契机,进一步健全完善信访稳定工作长效机制,坚持群众工作区负责制和党政联席会议汇报制度,及时化解矛盾纠纷,实现了“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区、难事不出镇”,促进了我镇社会大局的和谐稳定。二是强化社会治安防范。成立了夏季和冬季严打攻势指挥部,集中开展了打击两抢一盗活动。同时,加大治安巡逻投入,镇专职巡防大队新配臵了20辆警用巡逻摩托车,使巡逻警摩总量扩充到40辆,配合镇派出所加强了白天和夜晚治安巡逻,推进了平安白潭建设工作进程。今年,我镇两抢案件1起,盗窃案件7起,现已破获5起,同比下降50%,全镇无重大刑事案件发生。

三是加大科技防范,推进平安互助网络建设。全镇32个行政村都安装了平安互助大喇叭,被群众亲切称为“110”。今年,在全省平安建设调查中,我镇群众安全感指数为98.61%,位居全市乡镇第一。

三、开展“三走遍三走进”活动存在的问题及下一步打算

通过深入开展“三走遍三走进”活动,虽然推动我镇各项工作健康蓬勃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1)个别党员干部开展活动有走形式现象,只是到村内简单的走过场,调查研究不深入,不细致,帮助村委及群众解决问题缺乏广度、深度。(2)干部的有干部因为政治学习不深入,对群众的帮扶高效产业致富指导缺乏正确的政策引导,存在政策理论宏观性不广,理论性不强。

下一步打算:

1、继续坚持现有的活动开展措施和制度,进一步加强监督和督查力度,确保活动开展的时效性;

2、进一步加强对广大党员干部政策理论学习,切实指导活动稳步有序开展,增强活动开展的功效性。

三走进工作总结 篇2

关键词:德育教学,“三贴近”原则,贯彻

2009年秋季, 德育课程新教材全面推行, 这标志着中等职业学校新一轮德育课程改革进入了正式实施阶段。新教材的编写强调“贴近实际, 贴近生活, 贴近学生”, 内容新颖、独特, 充满时代感, 为新一轮教改的实施打下了最坚实的基础, 同时也对德育课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三贴近”不仅是编写教材的原则, 而且是教学中要贯彻的原则。那么, “三贴近”的内涵是什么?德育课教学中, 如何真正贯彻“三贴近”原则?

新一轮德育课改要求德育课教学应遵循“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原则, 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规律和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实际需要出发, 注重实践教育、体验教育、养成教育, 做到知识学习与能力培养和行为养成相统一, 切实增强针对性、实效性和时代感。

首先, “贴近学生”是指教学活动贴近学生的学习、情感、思想和心理。德育教学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科学的理论知识和德育理论, 还要关注学生学习、情感、思想和心理的现状, 帮助他们解决成长的烦恼和困难, 进而引导学生树立自信。

其次, “贴近生活”是指德育教学应从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贴近我们的实际生活, 尤其是贴近学生生活。

最后, “贴近实际”就是贴近客观存在的一切事物和现象。“贴近实际”要求教学必须理论联系实际, 运用理论分析实际, 用实际说明理论, 最终提高学生运用理论指导实践的能力。

德育课教学只有抓住并贯彻落实“三贴近”原则, 才能使德育课教学在体察学生的生活和情感中, 反映学生的心声, 才能使我们的德育教育更贴心可亲、入情入理入心坎, 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塑造学生、教育学生、鼓舞学生。

一、贯彻“三贴近”原则, 要求德育目标的制定, 要符合中职生的实际。

中职生的实际是什么?据一组调查表明, 中等职业学校新生中仅有10%左右的学生达到普通高中的录取成绩;中职生没有升学的压力, 缺乏学习的动力, 厌学情绪普遍。因此, 在制定德育目标时, 学校和教师不能好高骛远、华而不实, 要着眼于促使学生学会生活、学会做人;要体现“最近发展区”的原理, 让学生觉得目标就在眼前, 只要通过努力就能做到;要把德育与学生所学的专业及将要从事的职业相结合。德育教学在一定程度上是一个让学生“破茧化蝶”的过程。如何通过教育让学生“破茧”, 化成一只只具有健康人格、有一定文化和技能的“蝶”, 恰当的德育目标显得尤其重要。北京商业学校提出德育的目标是“德能兼备, 做快乐的职业人”, 学校的教学计划就是一份具有职业特色的“青年员工培养方案”, 很值得借鉴。

二、贯彻“三贴近”原则, 要求德育教学要“源于生活, 富含生活”而又“高于生活”。

陶行知说:教学本来就是为学生服务的, “课堂教学应贴近学生的生活”。来自生活、走进生活、为了生活, 德育教学必须坚持以学生的生活实际为基础。脱离生活的德育就会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必然是苍白无力、枯燥乏味的。

1.德育教学内容的真实性和现实性要增强, 要反映学生的实际生活。多年来的德育课给人的感觉好像是在讲大道理、虚假空唱高调, 脱离实际放高炮, 致使学生产生厌烦情绪甚至逆反心理。德育教学, 要力戒“假、大、空”, 要从学生的现实思想、情感和心理出发, 讲爱国首先让学生学会爱自己, 讲集体主义也要尊重个人的正当利益。德育教学中, 正面的要多讲, 但反面的也要说说, 一味地回避社会现实问题, 也就失去了德育的价值。如:市场经济中利益驱使所引发的金钱观、消费观、享乐观、婚姻观、理想观的冲突, 以及信息时代、网络社会所带来的人际交往的变化、网络成瘾、个性过分张扬等问题。面对这些问题, 教师不能回避, 也不应该回避, 要适时反映在德育教学内容中, 在教学中要及时关注并引发思考和研究, 引导学生增强辨别批判能力, 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

2.德育教学要回归生活、关注细节, 从小事讲起、从小事做起, 真正实现“近、小、实、亲”, 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学生的良好道德品质。在教学中, 教师要关注学生良好健康的日常生活方式与生活习惯的养成,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金钱观、消费观、时间观, 正确处理收入与支出、学习与娱乐、友谊与爱情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遇到的法律问题、经济问题和政治问题, 学会用法律保护自己, 并通过各种活动课, 模拟或参与相应的社会生活, 掌握相关技能, 为未来的社会生活作准备。

3.德育教学要注重指导学生的学习生活和人际交往, 引导他们学会学习, 学会做事, 学会做人, 学会合作, 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学习化、合作化是现代社会的发展趋势, 学习生活和人际交往是学生面临的两大重要内容。因此, 德育教学要关注学生的学习, 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学习目的, 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提高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指导学生学习人际交往的基础知识, 注重培养和锻炼他们的交往能力, 引导他们勇于和善于建立平等友爱、互帮互助、开放宽容、诚实守信的良好人际关系。

三、贯彻“三贴近”原则, 要求德育教学要围绕教学各环节全面渗透、倡导体验式教学、探究式教学。

正如一句格言所说:“我听了, 我忘了。我看了, 我知道了。我做了, 我懂了!”德育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应充分考虑学生,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改变“重理论传授, 轻学生实践”的教学方式, 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积极体验, 组织他们多看、多做, 多参与合适的活动, 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使德育教学过程成为学生反复亲历体验的过程。如结合《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内容, 开展“人才招聘会”、“劳动合同签订”、“模拟法庭”等模拟活动, 让学生在特定的情景中经历、体验所学知识, 进而内化为道德品质。

德育教学要变革那种“书里来, 书里去”的旧模式, 走出课堂, 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式, 通过案例教学、情景教学、现场教学、社会调查、社会实践等方式, 并通过开展技能竞赛、仪式庆典、文化艺术等活动, 把德育与职业活动、学生活动相结合, 把德育的被动接受变为主动体验, 把以“说”为主的德育变为以“做”为主的体验式德育。

总之, 新一轮德育教学改革的螺号已经吹响, 德育课教师肩负重担, 要勇于改革创新, 在教学过程中要贯彻“贴近实际, 贴近生活, 贴近学生”的原则, 创新教学方法, 切实提高中职德育课的针对性、实效性和时代感, 让德育课堂变得可信、可亲、可敬。

参考文献

[1]王军伟.中等职业教育新一轮课程改革思路解读.德育课改广东省培训班材料.

[2]潘光.中等职业学校德育需要“三贴近”.中国教育报, 2008.1.29.

走进黑帐篷(三) 篇3

几乎从上路开始,队伍里就有不同声音。同样面对着黑帐篷,牛羊,有的被浓重的“异文化”气氛所打动,有的却感叹这个地区怎么还如此贫困落后……“移民”自然成了争论的一个主题。其实,关于移民在牧民中也有着极为不同看法,有的认为不应当靠国家养着,那样“就像一个袋子,空空的根本立不起来”:有的是为了孩子上学方便:也有的被外面的世界吸引,希望能有更好的物质生活。我们特意找到了吉卓玛老人,听听她的亲身体会和看法。在生态移民的政策中她和老伴带着孙子搬迁到格尔木市的近郊,这次她赶回措池是为了参加这里的“生态文化节”。

吉卓玛:我今年74岁,身体还好,现在已经搬到格尔木的移民村了,儿子和女儿还在这边放牧。

国家让我们移民,说现在草场不好了,环境不好了,要保护环境。我和老伴决定搬迁,是全家讨论过的,一个是因为觉得这里太冷,像我这样年龄的人,冬天的话,还是比较喜欢住房子;还有就是觉得孙子去那边上学比较方便。我并不是因为贫困才搬过去的。在格尔木那边国家都给盖了房子,每家每个月还发500块钱的生活费。正好我的孙子们也都该上学了,所以我和我老伴就带着两个小孙子搬迁了。

但是到了那边生活很不习惯,什么都要花钱,什么都很贵。在牧区,就算是买不到什么东西,一样可以维持生活。可在移民村,每天只有支出,没有收入,要生活就一必须支出。每个月国家补贴的500块钱还不够交水电费的,剩下来买粮食等等都要靠自己了。本来过去的大部分都是比较贫困和年老的人,这在生活上就更困难了。有些牧区的年轻人搬过去后,越来越不喜欢放牧,越来越没自已是个牧民这样的意识,好像自己生来世界上就是为了坐着喝酒一样。

整个移民村是从好几个地方过来的人,不光是我们措池,一共分成6个队,各个队有自己的队长。每个队里只有3个人可以有出去打工的机会,基本上就是挖土帮着盖房子等等,工作机会非常少,只能投票选出来,剩下的人就只能自寻出路了。像我这么大年纪,想要再干点活不可能的,所以我们基本上是只出不入。年轻人不像我们,他们挣不到什么钱,还天天出去喝酒。

本来我们家搬迁就是为了让两个小孙子上学的。移民村有学校,专门给这些孩子办的,只有一所,老师说的藏话跟我们说的不一样,小孩子刚到根本什么都听不懂,因为一直生活在牧区,汉话也不怎么会说,学习从一开始就跟不上了。而且一到了那里,都好像长了翅膀一样,管不住了。一管他们,他们就说凭什么管我。以前一些很听话的孩子,现在顶嘴得厉害,还有的开始偷东西,偷家里的钱,这样将来是不是就会变得更厉害,干更大的坏事呢?我很扭心。

以前在牧区草原上长大的孩子,品质是非常好的,更容易成为一个好人。像我们措池村,孩子都非常听母亲的话,这是一种整体的、非常好的教育,一个大环境。现在我的两个小孙子一个10岁,一个12岁,暂时还好,但是看着其他孩子的变化,我的想法还是让他们回来,不要再在那里,他们现在已经变得没有钱的生活过不下去一样。能在这里长大,这个地区的教育就能对他有很大影响,后来的环境坏一些也没关系。但是如果一开始就在喝酒、偷东西的环境里,就很危险了。

不过卫生方面那边的孩子比较好。比如每天都要洗脸洗脚,老师还要求,指甲不能留长,里面黑黑的就不能上学。讲卫生对孩子的身体也是有好处的。我们牧民对这方面不是很在意的,就算指甲长得老长也没关系。不过孩子到了那边要穿新衣服的情况比较多了,老师也教育,要不断洗衣服,穿干净衣服。这样一来衣服的颜色很容易退,一退就要买新衣服了。

听着老太太念叨着孩子教育的事情,我们想起了自己队伍内部的一次争论。虽然大家都认为教育是改变高原的关键,但是采用什么样的教育,将高原改变成什么样子,众说纷纭。有人说教育就是要让孩子们今后能过更好的生活,能出国开眼界,能买更好的汽车……而有的说教育应当适于本土需要,适于高原特殊发展路径的需要,当地知识也应当成为教育的内容……而面前的吉卓玛老人最放心不下的是孩子要学好,别学坏了。她是为了孩子搬出去的,现在又为孩子而着急。

住到那边去倒是交通方便了,门前就是公路,但是光是买个菜进个城就得坐季,就算一次两块钱,老这样也受不了啊。听说还要拉电话线了,这样每个月又多出一笔开销。在草原上,我们每天就是吃肉的,到那儿以后只能开始吃菜了,一斤肉只能让一家人炒一个菜,还要花13块钱去买。而且没有酸奶、奶酪、牛奶等等,只能等着这边的人过去的时候,送去一些酥油、奶酪。一旦看见一杯牛奶,就算喝不上心里都是高兴的。但是那里的牛奶和草原上的完全没法比,相当于这里最差的那种做完7酥油和奶酪之后的东西。在牧区已经用到这种程度了的奶基本上是不喝的,是最坏最没营养的。可就算这种奶,在那里看到了还是高兴的。那里奶价格高,味道差,但是就算这样,为了能喝到加了奶的茶,就算为了能看到白白的颜色,也还是要买。

那里的肉,放在冰箱里后就不再是牧区里吃到的那种味道了。屠宰场的牛羊肉也没有牧区的味道。我不知道是不是因为我没有习惯这种生活,但我就是这样的感觉。屠宰场的牛羊肉,吃的时候感觉不到血的味道。冰箱里拿出来的肉,原来肉的味道都没了。

而且格尔木那边是沙漠嘛,已经看不到什么是冬天什么是夏天了,总是看不到绿色。看着院子里一点绿色都没有,心里很难受。格尔木市里面有一些塑料的人造树和绿化,也都很少。原来住在这儿的时候,到处都是草和山,格尔木只有戈壁滩,到处都是沙子。现在,我年龄越来越大,可能随时会倒下来。我很担心不能死在草原上,会倒在沙子上。那里连鸟都没有,更别说天葬了。

除了沙子,还有各种各样的虫。夏天很多移民都让虫子咬得很厉害,有的厉害到要送到医院去,据当地以前的移民说,那种虫子到7、8月的时候就没有了。那种虫子就是刚飞过来很小,吸血以后变长变大,四只脚。正在吸血的时候,如果把它赶走,它的针就会留在皮肤里面,肿起来。只能等到它吸完血自己走掉。

还有一种虫子,整个房子里里外外都是这种,天天围着食物飞,有毒。如果它们吃了的食物人吃了,人会生病。像我们的草原上就没有这样的东西,跟那边根本不一样。这边比那边冷,格尔木那儿太热,有些人都受不了,温度太高,光线太强,也会生病。到了那边以后,可能是因为温度太高,我有点头疼,而且脚也会浮肿,按下去就是一个坑。移民的老人浮肿都比较严重,当地人说可能是水土不服。去看了医生,那边药很贵,我吃了很多种药,还是感觉没有好转。而且移民过去的人,好像总是在生病,不是今天头痛就是明天头痛。

在那儿上面蚊子咬你下面沙子烤你,房子里是没有什么沙子,可一出房门就全都是沙,冬天风一吹,就像在牧区里下雪一样,整个窗户,到处都是沙子。总之,到了那边,没有满意的一天,不管是生活上还是精神上,都是

一样的。所以有些人说,这种地方活不下去。

国家说草场不好了,搬迁了就能好。但是也没看到谁家因为没有牲畜草就长得好,看起来都是一样的。要说草场变坏了,我觉得就是1985年之前的牛羊太多,不光自己吃还往外卖,而且卖的比自己吃的还多,又打野生动物,这都是很残忍的事。野生动物是土地上最有营养的动物,宰杀对土地最有用的动物之后,最没营养、最坏的动物就会出来,就像现在的老鼠。那时候做的惨不忍睹的事情,就建成我们现在必须要面对的环境变坏的结果。这块土地都变了一种颜色,说不清楚,就像一个孩子失去7父母一样,就是那样的表情。

现在,当地人很保护这些动物,并不是国家说要保护才这样的,而是全心全意心甘情愿这样做的。所以最近几年草原变好了一些,我想这也可能是原因乏一吧?现在我们保护了野生动物,组织了野牦牛守望者,让野生动物多起来,是非常好的,看到那些动物我就觉得像见到了父亲和兄弟一样。野牦牛、藏羚羊它们才是真正的美。

我们是静静地听完吉卓玛老人平静的诉说的,这是她亲身经历的诉说。也许她对移民生活的感受,是有些人所说的那种老年人的不适应。即便如此,她所讲述的许多事实和细节是我们首次听到和无法想象的,而他们则需要经历和尝受。但是,什么是适应?为什么要适应?这成了队伍里的讨论话题。有人认为移民如同农民工进城,总会有一段适应期,但方向不会改变;另有人认为发展应当是多元化的,不应当用一个标准要求大家都去适应。尽管最后还是没有一致的结论,但是看得出来,随着一次次走进黑帐篷,队伍里的讨论在逐步深入,最初那种简单的“先进”还是“落后”的争论越来越少了。这,也算是达到了此次旅程的一个目的了吧。

附录;

在离开高原之后,我们一行人专门去了格尔木移民村,拜访那些从措池搬过去的牧民。沿着青藏公路一路行来,随着海拔的降低,天气日渐炎热干燥,原本穿着两层抓绒一层冲锋衣还会瑟瑟发抖的天,已经变成穿着短袖还热得要命。移民村建在离市区只有5公里的戈壁滩上,目之所及一片开阔荒凉。房屋的设计倒都很别致,描绘着藏式图案的装饰,每家也有将近200平米的庭院,甚至在村头还有一座白塔,经幡在变得炽热狂暴的风沙里飞扬。村里很安静,只有几个老年人慢慢地走着,一边走一边转动手里的经轮,还有几个孩子在正午的阳光下也有点蔫,躲在房子阴凉下面叽叽咕咕地说着话。

敲开一家门,院子铁门打开的时候,我们还是觉得眼前亮了下。队伍中甚至有人兴奋地吹了声口哨。的确这是个宽敞的小院,四四方方,中间一条水泥抹得平平的小路通到房子里,这种格局在我们这群城里人眼里算得上是个豪华别墅了。

旁边有人窃窃私语“你猜这房子得多少钱?”“这要在北京的话,至少也要300万!”

开门的是个面色疲惫的中年妇人,依然穿着藏袍,语言不通的关系,我们两边人只能站在那儿打手势。几个看起来十一二岁的孩子跑过来,用很流利的汉话兴奋地问我们,从哪里来,并且表示愿意给我们当翻译。就这样,几个村民陆续集中起来,开始讲述他们在这里的生活。

“以前在家放牧,喝水不要钱,牛羊肉也不要钱,现在什么都要钱,上个厕所还要呢。肉12块钱一斤,每个月光吃肉一家就要花300多块钱,以前老家都是把肉当饭吃的,现在只能天天吃菜了,还有一些面和米。

这里没有牛粪,冬天不烧煤不行,一个冬天4吨煤,差不多就是一个月500块钱。夏天就用煤气了。一家一个月一罐煤气,71块钱,有的一罐都不够用。加上我们的熟人都在曲麻莱,这边没什么亲戚朋友,一个月光是长途电话费就是不少,不得不打。手机费加座机一个月七八十块都是少的。城里现在找不到工作的人还很多呢,我们不会说汉话,干活也老是干不好,找不到什么活儿能挣钱的……”

听着村民的这些诉苦,我们也感到了无奈。他们告诉我们,搬迁下来确实都是自愿的,不管是因为老人年纪大了还是孩子要上学或者年轻人想闯闯天下。最初听说一个月500块的补贴的时候都很兴奋,放牧时候很少能有这么一笔不小的固定收入。但是下山的生活并不如他们想的一帆风顺,就像前面算的那些帐一样,处处都要花钱,结果捉襟见肘。如果说这就是一种不适应的话,该如何才让他们适应这种“现代”生活呢?接下来,孩子们带着我们去了移民村的村委会。村委会的负责人很是烦恼地连连摇头。大批的牧民生计如何解决成了村委会最挠头的事儿。他说,对于大多数青壮年的男性来说,还可以选择学学开车跑跑运输,可对大多数妇女来说就几乎没什么就业机会了。一边说着我们一边走进他们的办公室。这是个二层小楼,很气派,迎面正碰上几个“绿色江河”的志愿者。绿色江河也是长期活跃在三江源地区的一个环保NGO组织。他们几个承接了一个特殊项目,就是协助移民们尽快适应现在的生活。不说不知道,牧民离开草原之后,遇到的障碍在我们看来简直是千奇百怪。比如,教他们如何看红绿灯,如何过马路,如何辨认男女厕所的标志和文字等等。一直生活在草原上,乍来到这里,生活上的不适应立刻凸显出来。移民村的小学正在青藏公路的对面,要过去必须要穿越时时有车高速冲过的公路,为了保障孩子们的安全,虽然整个格尔木市都没有~座过街天桥,却为了他们在这里修起了一座,连接了移民村与小学。

而村委会则为了他们专门搞起了蔬菜大棚种植的培训和旅游纪念品——玛尼石的加工,并告诉我们准备联系一下拿到青藏铁路的火车上去卖。

三走进工作总结 篇4

深入开展走进企业、走进社区、走进农村,服务科学发展、服务城乡基层、服务人民群众主题实践活动,是党员干部受教育、科学发展上水平、人民群众得实惠的重要载体,是深化市级机关创先争优活动的重要举措,是推动我市机关党建工作实现“两个走在前”的重要抓手。本委党支部认真组织实施 “三走进三服务”主题实践活动,建立、巩固和扩大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成果的长效机制,现就在市级机关创先争优活动中深入开展“三走进三服务”主题实践活动总结如下:

我们根据本委的职能和基层群众实际需要,科学选择走进与服务的对象,合理确定为基层组织、党员群众服务的内容,并不断创新方式,创造特色,增强实效。

一、突出重点,丰富活动内容

走进企业,全力推动全市开放型经济、制造业、服务业转型升级,在经济国际化、新型工业化、产业配套化上实现新突破,尤其要加大对重点产业领域企业的服务力度,切实减轻企业负担,推进企业结构调整和自主创新,引导企业 1

改善经营管理,建立和谐劳资关系,促进企业健康发展。

走进社区,要围绕文明和谐社区建设,加快推进社区各项事业发展,积极支持建立健全新型社区管理和服务体系,推动社区党组织增强整合功能、承载功能、服务功能,提升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服务和凝聚社区党员群众的能力和水平。

走进农村,要紧扣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三化互动并进”为发展路径,统筹城乡发展,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建设的支持力度,积极探索促进农业持续增效、农民持续增收、农村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加快农村改革发展步伐。

二、形式多样,创新活动载体

1、深入开展“送政策、送法规、送科技、送服务”、“千人联千企”等活动。我们定期走进企业,送最新扶持政策,送保障发展法规,送前沿成熟科技,送各项便企服务,有效破解企业在审批、用地、融资等方面的瓶颈制约,促进企业做大做优做强。继续深入开展“千人联千企”等活动,重点帮助企业解决资金、人才、技术和市场等方面存在的突出困难,推动企业开展技术进步,促进企业健康快速发展。

2、深入开展“我是社区发展志愿者”、“部门与社区结对共建”等活动。结合弘扬赵小亭志愿精神,引导本委机关 2

党员干部积极主动加入到志愿服务社区行列,尽其所能,发挥特长,为社区居民提供文化、卫生、科技、教育、法律等多方面服务。继续深入开展“部门与社区结对共建”等活动,协调解决社区发展中的困难,助推社区不断增强自我“造血”功能,当好社区建设的指导者和服务者。

3、深入开展“结穷亲、帮发展”、“双联双助”、到村任职“第一书记”等活动。引导每名机关党员干部至少帮扶一户农村贫困家庭,大力开展“结穷亲、帮发展”活动,把党和政府的关心结到贫困群众心中,把党和政府的爱心凝聚在贫困群众心中,把脱贫致富、加快发展的信心传递到贫困群众心中。继续深入开展“双联双助”,有计划有步骤地从机关选派有理想、有知识、有潜能的优秀年轻干部到农村广阔舞台进行实践锻炼,帮助他们砥砺品质、锤炼作风、增长才干。

4、深入开展“亮身份、比服务、赛贡献”、“一讲二评三公示”活动。大力开展“亮机关党员干部身份、比优质高效服务、赛助推发展贡献”活动,引领机关广大党员干部在“三走进三服务”中创先争优。要深入开展“一讲二评三公示”活动,机关党员干部每月向部门党组织讲述“三走进三服务”工作情况;部门党组织每两月对机关党员干部开展工作情况进行点评;每三月公示评比结果并上报机关工委。

三、精心部署,强化组织领导

1、形成工作合力。紧密结合市级机关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实际,创设载体、明确内容、推动工作。加强对活动开展情况的检查,及时研究问题,督促任务落实,确保活动扎实有效开展。把“三走进三服务”主题实践活动列入重要议事日程,主要领导要亲自过问,推动活动部署和落实。要围绕基层反映的突出问题研究制定政策措施,抓好典型示范和薄弱环节的提升,注重解决重大问题、优化发展环境。围绕推进活动深化,在及时做好各项“规定动作”的基础上,努力创新创优,开展有特色、有影响、有实效的“自选动作”。对于基层群众反映的长期难以解决、自身无力解决或单个部门无法解决的困难和问题,通过联席会议等形式,集中研究会办,提出解决方案,形成上下联动、部门互动、合力推进的工作格局。

2、加强考核评议。在创先争优活动中深入开展“三走进三服务”主题实践活动情况,纳入本委机关党建工作绩效管理主要内容之一。把活动评议与机关作风评议、文明机关评议紧密结合起来,征求基层对机关部门活动开展情况的评议意见。结合半年工作点评、全年工作部署等,采取问卷调查、网络评议等多种形式,征询企业、社区、农村服务对象的广泛意见,精心梳理、狠抓落实、解决问题、推进工作。

3、强化宣传推介。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作用,大力宣传本部门“三走进三服务”中的具体举措、特色做法以及取得的成效等,努力在省、市打出品牌,形成影响。

中共如皋市委政法委员会

三走进三服务活动方案 篇5

二、活动主题和内容

以“牢记宗旨、关注学生”为主线,扎实开展“走进班组,服务教工;走进班级,服务学生;走进家庭,服务家长”主题实践活动。

三、活动方式

1、建立联系对象

(1)建立校级领导干部联系点制度。为加强对基层工作的领导,提高科学决策水平,切实帮助基层和群众解决实际问题,根据工作需要,建立校级干部联系点制度。具体如下:

校领导 联系点

(2)建立中层干部联系点制度。各处室要加强作风建设,中层干部要深入教学一线,开展调查研究,了解在发展中遇到的问题,为学校科学决策提供依据。

中层干部 联系点 具体活动事项 时间安排

(3)建立党员联系点制度。全体党员要发挥表率作用,开展爱心帮扶,联系一名非党员教师或学生,关注他们的身心健康,解决他们在思想、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困难,促进学校和谐健康发展。

2、开展各项服务活动

根据各党支部、教研组、年级、班级等对象的不同情况,采取咨询宣传、驻点学习、调研走访等多种形式,开展针对性的服务活动。党员干部要结合实际认真开展“五个一”活动,即联系一个教研组,倾听他们对专业建设、课程改革、学校发展的意见和建议,帮助年青教师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联系一个班级,调研在班风建设、学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班主任一起探索学生管理的途径,研究解决问题的措施;联系一名非党员教工,关注他们的身心健康,解决他们在思想、学习、工作、生活中遇到的困难;联系一个后进学生家庭,与家庭一起做好学生思想转化、心理疏导工作;联系一名学习、生活困难的学生,从精神上和物质上给予鼓励和支持,帮助其完成学业。

全体党员要牢固树立以生为本的观念,扎实开展关注学生健康成长活动,通过结对子的方式,采取多种途径帮助学生提高道德素质、学习成绩,最大限度的解决学生在思想、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困难,促进学生健康发展。教师党员要树立良好师德,不断提高教学能力和科研水平;管理岗位上的党员要立足本职,勤奋工作,依法行政,努力提高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后勤岗位上的党员要做到服务意识强,服务态度好,服务水平高。

四、活动要求

1、落实责任。学校党支部要把“三走进三服务”主题实践活动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紧密结合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的关键环节,创新活动载体,丰富活动内容,注重解决教职工、学生反映的实际困难和问题。

2、抓好联动。对于教职工、学生反映的一时无法解决困难和问题,要及时向学校党总支报告。

3、加强考核。校创先争优活动领导小组将对各党支部开展“三走进三服务”主题实践活动情况进行指导、检查,并对检查情况作为党建工作年度考核的重要内容。学校党支部、校委会、学校各处室要按通知要求,结合自身实际开展主题实践活动,推进学校创先争优活动和“新疆精神”活动深入开展。

三走进活动方案 篇6

按照“服务民生发展、促进社会和谐、转变机关作风、加强组织建设”的目标要求,通过推进机关党组织与农村、社区、企业结对共建、机关党员干部联系服务群众,依托机关的组织资源、信息资源、科技资源、人才资源和物质资源优势,积极做好服务发展、服务民生、服务群众工作,引导机关党员干部学习弘扬焦裕禄精神,争做群众喜欢的好党员、好干部,积极深入一线了解民情民意,破解发展难题,化解社会矛盾,融洽党群关系,促进改革发展,不断提升为民、务实、清廉的作风。

二、参与对象

市直、驻宜单位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为活动的组织者和参与对象。

三、活动方式

(一)走进农村,助推美好乡村建设。按照市委、市政府办公室《关于20市级领导联系和市直单位(企业)结对帮扶美好乡村建设中心村的通知》要求,组织好“一访三送”工作。

1、访民情。采取与结对村党员干部谈心交流,田间地头民情恳谈,入户走访等形式,了解掌握工作重点任务落实情况和党员干部群众的意见建议。

2、送政策。结合实际,开展组织建设、惠农政策、法律常识、实用技术等宣传或培训。

3、送温暖。定期组织对结对帮扶的困难党员和群众访谈和慰问,倾听群众呼声,关心群众疾苦,帮助解决群众诉求和实际问题。

4、送服务。帮助建强结对村基层党组织,完善工作制度和方法,搞好村级发展规划和有关事项的协调服务工作。

(二)走进社区,推进和谐社会建设。按照市委办公室《关于进一步深入开展“双结双促”活动推进和谐社区建设的意见》和市委组织部《关于深入开展在职党员到社区报到为群众服务工作》的要求,主动做到“五个一”。

1、开展一次走访。组织党员深入社区,走近群众,了解社情,倾听民意,建立民心驿站。

2、提出一条建议。努力为促进社区建设出主意、想办法,力争定期向社区提出1条以上有价值的意见、建议。

3、认领一个项目。结合各自特点和特长,认领一个志愿服务项目,积极参加社区党组织组织的志愿服务活动。

4、做好一个表率。发挥在职党员参与社区建设、服务社区居民的先锋模范作用,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发挥示范作用。

5、联系一户居民。在社区党组织安排下,按照“一对一或多对一”的方式,定期与需要帮助的家庭,开展形式多样的帮扶活动,积极构建和谐社区。

(三)走进企业,推动服务经济建设。按照市委组织部《关于开展机关干部服务企业活动的通知》要求,做到“三送三建”。

1、送政策、建立联系点制度。每月到企业调研一次,及时了解企业生产经营状况和需求,宣传好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为企业党组织建设和企业发展出谋划策。

2、送服务、建立关爱帮扶机制。帮助解决企业生产经营中遇到的难题,积极想办法为企业协调解决问题和困难,帮办好企业“围墙”外的事情。

3、送关爱、建强企业基层组织。帮助企业建立健全党群组织,落实组织生活制度,定期开展活动,激发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共同营造企业文化环境,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

四、活动要求

1、加强组织领导。要切实提高对“三走进三服务”活动的认识,各单位要明确一名人员具体负责,统筹兼顾、周密安排,将目标任务分解落实,责任到人,措施到位。

2、明确工作责任。各单位要将“三走进三服务”形成制度,主要领导要带头深入联系点,出实招、办实事。每个单位为联系村、社区和企业兴办实事不少于2件;参与结对帮扶的党员干部要按规定联系帮扶对象,帮助解决实际困难。

3、强化督查推进。各单位要将“三走进三服务”活动作为加强作风建设的重要抓手,建立帮扶台帐,半年、年终要报送联系村、社区、企业和困难群众情况。

三走进工作总结 篇7

第三采油厂从宝塔山F, 沿着延河, 车一路两行, «设备管珂与维修〉〉走进企业活动一行人员6月8日下午到达长庆油田第三釆油厂 (以K简称采三厂) 在吴起县的新寨釆汕作业区。作业区叫周群山环抱, 放眼望去’青山中隐隐绰绰齑立着红色的王大中老师汫授了设济润滑的理论知识, 结合案例分析讲解了各类油品的不同作用对设裱润滑的影响, 并与学员互动, 答疑解惑。之后, 上海华阳、广州诺拜因、奧奈特、凯特克公司的技术人员相继介绍r设济维修技术、产品, 这些技术是预知性维修、快速修复、管道防泄漏的必要手段。正像培训结朿后平厂长总结中说到的, 此次培训力企业设备人员上了很好的一堂课, 多年来, 一些设济故障频出, 却不知根源所在, 润滑汕不能正确使用, 维修工具陈旧, 生产成本高, 工人劳动强度大。许多学员将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与王大屮老师交流后, 如梦方醒。一些学员在培训后感慨道, 这次学到的设铪润滑知识和先进杣油机, 这里蕴藏着丰富的<丨油资源., 作业区门口一行醒目大字:“简单的事, 执着的做”, 十分引人关注, 质朴的语句中, 映射出釆三厂人对_业的执着态度。“简笮的事”即原汕产量, 但要达到产量的目标却非易事, “执着的做”既是达到这个目标的艰节坎坷过程。而生维修技术, 将在以后的工作中起到事半功倍的作川。釆三厂生产区域横跨陕叫、宁夏2省 (区) 6市15县, 承担着10个油田的生产任务。全厂下设釆油作业区13个, 作为年产400多万吨汕的中国石汕第三大采油厂, 采三厂领导深知“工欲善艽多, 产设济的完好是企业高产、高效的電要保证。良好的润滑是延长设铪寿命, 节能降耗, 保障设备i E常运行的关键因素, 润滑的重要性已为企业广泛认同。基于此, 《设济管理与维修〉〉走进企业活动, 继续携手润滑专家王大屮, 凯特克贸易 (上海) 有限公司、上海华阳检测仪器有限公司、广州诺拜因化工有限公司、山东鑫茂奧奈特复合固体润滑工程技术有限公司的技术工程师们, 于6月9、10日, 在采三厂新寨作业区, 进行设铪润滑管理, 设济检测诊断、预紧力控制、固体润滑、设备防腐、胶粘剂、密封防漏技术的培训。幵班仪式上, 副厂长平郁才做了动员讲话, 强凋:要不断探索新形势F油HI设济管理工作的新思路、新举措、新办法, 不断把油田设济管理工作推何新必先利其器”, 保证生产目标的完成与突破, 设济使川效率至关重要, 掌握现代设济管理、维修技术刻不容缓。经釆三厂和《设济管理与维修》的共同努力, 此次活动圆满完成, 培训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基层技术人员的专业素质。“技术人员的工作在现场, 有经验而无理论, 胜于有理论时无经验”;“衡量技术水平的标准不是得到多少荣營, 亏了多少衬料, 而是在现场实践中发现了多少问题, 解决了多少问题”, 这两句活写在作业区的宣传墙上, 清晰的思路, 坚定的声音, 掷地有声, 一切的一切都围绕解决I、"〗题才是好样的。脚踏实地, 解决M题, 求真务实, 这是曾经人庆铁人精神, 也是今天釆三厂人的精神, 更是中国石汕人的精神高度。社长张卫宁对杂忐开展活动做J介绍, 〈〈设备管理与维修〉〉, 作为传播、报道设铪C程领域技术知识的专业媒体, 突破纸上文章的传统模式, 根据市场、企业需求, 携手专家老师、技术人员走进企业, 了解相关技术在企业中的应用和最新发展, 急企业所需, 促进办刊质最的提高。wjric卞:邡才社K-张卫宁王大中教授授课山东鑫茂奧奈特复合固体润滑工程技术有限公司总工程师张军上海华阳检测仪器有限公司飢特克贸易 (上海) 有限公司广州诺拜因化工有限公司技术经理朱杨美行业应用经理瞿桂荣推广部长叶智鹏

阅读教学要“三走进” 篇8

真正的语文课堂是生活的课堂,是自我发现、自我实现的课堂。教师和学生一起在语文的学习中体验文化,感悟鲜活的时代,进行一次次生命的历程。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者,而要成为学者、思考者,真正做到激发、唤起、鼓舞学生,成为智慧的传递者、未来的引领者,只有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做到“三走进”,才能切实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交流技巧、情感认知。

一、走进文本,绽放形象力

意味隽永的文字,是行与神、血与肉的有机结合,往往能传递出生命的真谛。教师要调动学生的全部情感,使其积极主动地参与到阅读活动中,以身体之,以心验之。

朱自清的《绿》是一篇“金相玉质”的写景抒情散文,一位教师在进行文本教学时,首先通过生动的导入语引领学生走进文本:“我们曾在朱自清先生的叙事散文《背影》中,目睹那饱含深情的父亲的背影;也曾在他的写景散文《春》中领略到那五彩斑斓的美丽的春光。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一篇著名游记散文《绿》,体会那充满活力的绿之美。”随后,教师通过播放录音的方式,引导学生认真聆听并在文本中寻找写景的立足点。通过仔细地听取,深入地感受,学生捕捉到了三个写景的立足点:来到山边,作者仰视到的是充满生机的梅雨瀑;坐在亭边,作者欣赏到的是梅雨潭周围的景色;站在水边,作者双眼浸润的是梅雨潭醉人、奇异的绿。在整体感知的过程中,教师深情地导入,学生仔细地聆听,深入地探究……这一切使学生自然地走进文本,从而感受到一幅幅生动的图画,触摸到一个个灵性的文字,体会到作者“移步换景”的妙处,同时解读到对梅雨瀑及其梅雨潭周围景色的描写,正是一种高明的“烘云托雾”写法。

语文课堂要真正“活”起来,教师必须要坚持“以生为本”的理念,引导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这种“动”是自由的动,是灵感的涌动,是自信的跳动,是情感的波动。教师不应该一味地把学生绑架在文本上,并让学生戴着镣铐跳舞,而应该让学生自由地驰骋在思维的牧场上,这样才能给教学带来不尽的养分。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努力创设各种良好的课堂教学情境,如形象情境、故事情境或音乐情境等,帮助学生尽快进入角色。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说事实谈体会,尽情表现个性,尊重学生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尊重学生的发展,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一个富有个性化的过程,进而让语文课堂成为关注学生成长的乐园,成为教师智慧充分展现的场所,师生“诗意地栖居”的大地。

二、走进自己,展现生命力

学生只有用自己的心灵感受作品,才能品尝其滋味、呼吸其气息。在学生原有理解的基础上,教师要进一步引领学生对文本进行深入细致的解读,使他们在理解接受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自己的阅读水平和思想见解,这也是语文阅读教学的终极目标。正如俄国作家鲁巴金所言:“阅读就是在别人思想的帮助下,建立自己的思想。”

在教学过程中,一位教师重视让学生反复地阅读文本,用自己的声音唤起对文字的认知和感悟。朱自清先生对绿有着炽热而奔放的情感,他用动情的笔墨写道:“她松松的皱缬着,像少妇拖着的裙幅;她轻轻的摆弄着,像跳动的初恋的处女的心……”教师引导学生深情地朗读这些充满韵味的文字,用自己的眼睛领略少妇裙幅的动人,用自己的内心去感受初恋之心的躁动。在学生对文字有了初步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从文字中获得理性的认识:这一段文字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从视觉、触觉等角度再现了梅雨潭绿的清亮、鲜亮、柔软、纯净的特征,同时动静结合,寄托了作者的喜爱之情。阅读教学就是这样,在师生共同进行文本解读的过程中,在彼此身心互动中一次次地走向深处,从而读者一次次地感受到作者那流动的、发展的感情,同时也将自己细腻的、深入的感受自然地注入文本中。

叶圣陶先生说:“阅读自有它的目的,主要在真正理解所读的东西,从而得到启发,受到教育,获得间接经验,从而提高觉悟,丰富见识。”如果一味地脱离文本,经典就会丧失其本身的价值。对于经典文本的品味,教师要注重对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朗读能使学生吸取知识、丰富知识、发展智力。那么,怎样加强朗读训练呢?首先,要重视朗读指导。教师可以从发音技巧、表达情感等方面给予指导。其次,读背互相结合。学生对课文能做到熟读或背诵,将有助于朗读能力的提高。

三、走进生活,凝聚创造力

作品是思想感情的外衣,是创造性灵魂的语言外壳,由于情长文短,作品往往“言有尽而意无穷”,这就为读者提供了解读的契机和想象的空间,这就要求学生反复阅读作品,见微知著,在作品的隐约朦胧处,内涵闪烁处,容量外溢处,填补空白,发出咨询,发挥联想,从而学生的心灵和作者的心灵得到了沟通,作品的冬眠密码被不断地唤醒。

朱自清在《绿》中无法遏制自己浓烈的情感,深情倾吐道:“我若能裁你以为带,我将赠给那轻盈的舞女,她必能临风飘举了。我若能挹你以为眼,我将赠给那善歌的盲妹,她必能明眸善睐了。”教师引导学生走进生活,感受语言的魅力,学生因此在阅读中沉醉,在阅读中感悟。作者由“绿”的轻盈、妩媚联想到轻盈、妩媚的舞女,如果轻盈的舞女再配上“绿”裁制的带子,便会“临风飘举”了;由“绿”的明澈,更想象出这明澈会使盲妹的眼睛复明,“明眸善睐”了。这新奇的想象和联想,又使“绿”展现出新的意境。在此基础上,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走进生活,感受创作的魅力,有学生动情地仿写道:我若能剪你以为裙,我将送予那温柔的织女,她必能当空起舞了;我若能取你以为料,我将赠给那失意的画家,他必将妙手丹青了;我若能化你以为珠,我将赠给那圣洁的女王,她必神采非凡了……生活是情感的源泉,生活也是创作的源泉,在阅读文本、走进生活的过程中,学生便进一步感受到了作者对绿的那种炽烈而奔放的爱恋之情,进一步体会到融情于景写法的妙处,进一步感受到绿色之美、自然之美、生活之美!

美国教育家华特说过:“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是相等的。”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很早以前就提出了生活教育的理论。他说:“教育不通过生活是没有用的。需要生活的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而教育。”例如,学习了《鼎湖山听泉》《阿里山纪行》等课文后,教师既可以让学生做小导游,回去向家长、朋友介绍一下那儿的美景,又可以引导学生在课外进行“环境保护,人人有责”“善待自然,珍爱生命”的环保宣传等实践活动。同时,学校也可以开展一些群体活动。例如,参观访问、重阳节赴敬老院献爱心等有意义的活动,把语文融入社会生活,能够为学生打开一扇扇了解社会的窗户,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生活体验,让他们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语文,生活中时时有语文。

总之,语文阅读教学只有走进文本、走进自己、走进生活,才能更好地启发学生思维,丰富学生想象,激发学生的灵感,才能创设一种新型的语文课堂,能够让学生在一种崭新的、自由的教学环境中尽情地徜徉,收获着成长!

上一篇:质点和参考系教学设计下一篇:中国基层卫生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