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科学导论文

2024-10-04

计算科学导论文(精选9篇)

计算科学导论文 篇1

《专业导学》论文

姓名班级学号成绩评阅老师

信息与计算科学学期总结

一、信息与计算科学所学内容感想

信息与计算科学

专业介绍

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 Information and Computing Sciences 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是以信息领域为背景数学与信息,管理相结合的交叉学科专业.该专业培养的学生具有良好的数学基础,能熟练地使用计算机,初步具备在信息与计算科学领域的某个方向上从事科学研究,解决实际问题,设计开发有关软件的能力.毕业生适合到企事业单位、高科技部门、高等院校、行政管理和经济管理部门,从事科研、教学和计算机应用软件的开发和管理工作,也可以继续攻读信息与计算科学及相关学科的硕士学位。

学生主要学习信息与计算科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打好数学基础,受到较扎实的计算机训练,具备在信息和计算科学领域从事科学研究、解决实际问题及设计开发有关软件的能力。培养具有坚实的数学基础和计算机基础,掌握信息与计算科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受到科学研究的初步训练,能运用所学的知识和计算机技能解决某些实际问题,能在科技、教育和经济部门从事研究、教学、应用开发和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主要专业课程:

数学基础、离散数学(英文原版)、概率统计、计算机基础、信息科学基础、数值计算方法、运筹与优化、数学建模、数据结构(英文原版)、计算机图形学、算法分析与设计、计算机网络、模式识别及神经网络计算等。

学生通过学习,可增强逻辑思维,掌握一些运用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所学的方法解决各种适合的问题。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具有扎实的数学基础,掌握信息科学计算科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2.能熟练使用计算机(包括常用语言、工具及一些专用软件),具有基本的算法分析、设计能力和较强的编程能力;

3.了解某个应用领域,能运用所学的理论、方法和技能解决某些科研或生产中的实际课题

4.对信息科学与计算科学理论、技术及应用的新发展有所了解;

5.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软件开发能力

信息与计算科学就业趋势:

1.继续深造:由于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毕业生不仅具有扎实的数学基础和良好的数学思维能力,而且掌握了信息与计算科学的方法与技能,受到科学研究的训练,因此继续深造的可选择领域将变得非常广泛,他们既可以继续攻读计算数学、计算力学、计算机应用与软件、信息与网络安全、信息科学、自动控制、金融信息 等专业和研究方向的硕士学位,也可以攻读具有行业特色且与信息与计算关系比较紧密的某些专业的硕士学位。

2.高等院校、科研单位: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毕业生可以在大专院校和科研单位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他们可以继续从事信息科学与计算数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也可以凭借其出色的数学建模能力和计算能力解决实际应用问题。

3.IT企业: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毕业生进入IT企业是一个重要的就业方向,它们可以在这些企业非常高效的从事计算机软件开发、信息安全与网络安全等工作。信息产业对人才的需求首先是基本的“技能”,包括计算机编程的基本能力,要求具有良好的数据库和计算机网络的知识和使用技能,熟悉基本的软件开发平台。由于信息产业进入“应用”为主流的时代,高水平的从业人员不仅要掌握基本的“技能”,关键还要具备将实际问题提炼为计算问题以及求解该问题的能力,这正是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学生的优势所在,也是近几年来国内大型IT企业“抢购”知名高校计算数学专业毕业生的原因所在。

二、如何更好的在本专业学习

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主要是学习数学方面和计算机方面的知识,计算机又是与数学为基础的,所以要想把此专业的课程学好,数学尤为重要。

代数是现代数学的重要基础。它的概念与思想渗透到几乎所有的数学分支,而它的理论与方法在统计学、信息论、计算机科学、近代物理、化学以及其他许多科学与工程领域中都有广泛而深入的应用,是理工类和其它各专业研究生应具备的数学基础。

高等代数的特点是:逻辑推理的严密性;研究方法的公理性;代数系统的结构性;矩阵贯穿所有。处理问题的观点方法上很深度,内容高度抽象,解题技巧独特。学生应根据其特点,找到正确学习的方法,注意多练习。

数学分析研究的对象与方法是用无穷小分析的方法研究实函数。因此,数学分析正是讲述函数理论的最基本的课程,可以说它是数学这座科学大厦的奠基石,是基础中的基础,它理所当然地被列为数学科学及相关学科最重要的基础课之一,在培养具有良好数学素养的人才方面,它所起的作用是任何其他课程无法相比的。

数学分析这门课程不仅要教会学生循序渐进地领会已抽象出来的普遍结论、掌握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抽象的逻辑思维能力、使其切实掌握运用数学工具分析问题、转化问题、解决问题的思想和方法。学生应顺着其所培养目标,不断完善自己的不足之处,加强学习能力,加大学习效率,跟着目标不断前进,思维也要转过来。同时,应增加自己对学习的热情,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数学产生兴趣后就会更加有劲的学习它,深入地学习后自然就能

掌握知识了。

学习时,首先,肯定是努力学好专业课。在校期间,学习毫无疑问是第一位的。不管什么都不能将其取代。我承认有个别范例,可以不努力学习,就可以学好每一门专业课;但是我们大多数人都是平凡的人。所以努力学习是第一位的。

其次,学好专业课的基础上,可以适当发挥一下自己其他方面的才能。参加学校社团、学生会、班委、党支部等等。这些可以锻炼能力,但是这仅仅是锻炼。真正的能力还是要在实际工作中才能培养出来的。

第三,有一项或几项爱好。如乒乓球、篮球、游戏什么的。

一、二年级在主要学好几门基础数学课程的同时,熟练掌握计算机编程和数学软件的使用。

三、四年级在进一步加强数学基础的同时主要学习信息科学、网络技术、大规模科学计算、优化理论和方法等课程。在学习安排上留有充分的余地,供学生涉猎有兴趣的学科前沿,开拓知识面,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全面素质。

三、本学期以来的学习体会

开学时,我并不清楚信息与计算科学是属于学些什么的,以为有“信息”二字就是信息学院专门学习计算机方面的。当我领到高等代数、数学分析和与其他专业差不多的计算机书本时,感觉被坑了,原来只是学习数学,“信息”二字是忽悠······没办法,书还是要读的,我必须硬着头皮学下去,不然十二载苦读就白费了。

自从上了专业导学课后,我才知晓,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并不是只学习数学,还是和信息学院的学习差不多吧,该学的还是要学的。而且,数学是学计算机的底子,数学不好,逻辑思维不好,学起计算机来还是很辛苦的。学数学是必须的!知道了我们专业的一些课程后,也学习了数学分析,发现数学分析并不是很难,只要自己认真对待了,抱着一种求知的心态看待数学,自然而然的会找到一些学习的技巧,会做题了,做题也做得特爽快。

但是面对高等代数,我还是有点吃不消呀。教我们的老师很有趣,也很自信,脑子灵活到大部分学生都跟不上。上他的课是一种享受,也是一种折磨。虽然在专业导学中也了解了高等代数的特点,抽象、严密、逻辑性强,自己在开始学习之初也做好心理准备,学习上也做好了准备,但是自己的思维还是转不过来,学习没几节课,就跟不上了。课本上的,很难看明白。

总不能让自己的学业就此一直往下退吧,总要想些方法来应对。教科书我看不懂,我就去图书馆找高等代数的书,专门找那些易懂的书籍来看。这样不仅可以把高等代数学好,还可以拓宽知识,多一些解题技巧。多与同学交流,了解他人的想法,说不定会对自己很适用呢!当然复习是必不可少的,每天都自觉地空出时间来学习,脑子在转动着,习惯有数学的生活。

除了学习数学,我们还要学习其它课程,必学的英语与计算机基础课程,形势与政策教育等。对于学习计算机基础课程,开始还是觉得没必要,因为从小学开始就一直学这些简单的操作,重复又重复,太枯燥了,而且自己是学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怎么还和其他专业一样要学着学初等的东西?是自己太高估自己了,以往都不太重视计算机课,知道的只是皮毛,一些难一点的操

作,一些专业术语,一些理论根本都不懂!听一些信息学院的同学抱怨C语言太难学了,我更感 觉愧疚了,自己连基础都不会,怎么学那很难的C语言呀,就等着挂科吧。

学习之余,我也开始慢慢将所学的运用到生活当中,就像以往学习物理一样,坐公车时想到运动学,提水想到力学,开电视想到电学······我想,在生活中也加入各种数学元素,那样就可以天天学数学,把数学当做好朋友,理解数学。生活中有很多乐趣,把数学加入其中,那数学也变得有乐趣,就会更喜欢数学了。

我是真心想学好数学与计算机的,现在我已慢慢爱上它们,学好它们。

四、今后的有何更好的学习方法或改进方法

关于今后该怎么改进学习方法,我想应该想打牢基础,再选择自己比较向往的方向,顺着方向重点学习。

基础打好了,多看多做,一遍不会不要紧,多看几遍,耐心很重要。不要钻牛角尖,先要掌握全局再各个击破,要有跳出去的思想。注重兴趣的培养,不要把通过考试作为学习的唯一目的,这一点非常重要,其实学习是一场对未知的探索,是一次奇妙的旅程,只要认识了这一点,就会产生兴趣,有了兴趣一切都不是问题。

首先,把握老师的脉络。每个老师都有不同的性格气质、不同的语言组织方法、不同的时间安排习惯、更有不同的气场。只要你通过一节课,凭借第一印象,好好体会,就能掌握,就能跟上、预见、甚至纠正他的错误。最高境界:俯视他。

其次,举一反三,不纠结于小处。先全盘接受,在思考、比较、验证。最高境界:老师讲课的同时,于三息间领会、拓展、再疑问,乃至纠错。极致境界:凭一句话能预测出下面若干句话。

再者,虽不用预习和练题,但也不能一题不做,一个类型看两题,正好。

在高中的学习方式与大学的很不同。高中时期,对待数学都是题海战术,老师一直在发试卷,我们就一直在做,所以就很少有空余时间给自己归纳总结,往往都是学过就忘了,或是不会将所学的运用到综合题型上。从中学的数学到大学的数学是质的飞跃,因而必然导致大学数学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与中学有很大的差别。大学数学更能体现数学学科的特征:高度的抽象性、推理的严谨性和应用的广泛性。和中学相比,大学的数学课程有以下特点:

1.抽象的数学概念多、定理多、公式多(比如“极限和连续”一章就有15个定义,16个定理;关于一元函数求导数、微分和积分的公式有近百个。)但它又不等同于定义、定理、公式的简单汇集,而是包含有“问题”、“语言”、“方法”等多种成分构成的课程体系。

2.严密的逻辑性。其理论、方法都建立在严格的论证、推理或演绎的基础上,前后知识点的关联十分紧密。

3.每单位教学时间内包含的信息容量与中学相比大大增加了。

4.大学教师的授课具有相对的灵活性,就是说,教师不一定完全按照教材编排的内容和次序讲授,较为注重介绍一个数学概念产生的背景、归纳基本方法、增加实例等等。这些内容往往不

会尽收于教材之中,教材毕竟不是数学辅导书。这一特点就是所谓“高于教材,不脱离教材”的原则。因此,有必要探讨适应大学数学课程教学特点的学习方法。

所以呀,在大学里,不应用此学习方法,应该学会归纳总结,将所学的知识综合运用起来,合理安排复习时间,广泛采用综合复习方法,即通过找出知识的左右关系和纵横之间的内在联系,重视实际应用的复习方法。.端正态度,充分认识到数学练习的重要性,.要有自信心与意志力,要养成先思考,后解答,再检查的良好习惯,认真思考,抓住关键,再作解答,细观察、活运用、寻规律、成技巧,在理解的基础上加深记忆。

计算科学导论文 篇2

从认知的角度讲, “科学探究”主要属于技能型目标教学, 所以, 它不能空谈。正如学习捕鱼的方法一样, 你不可能在教室里张开渔网比划比划就能学会捕鱼的方法, 必须在捕鱼的实践中, 才能真正学会捕鱼的方法。换句话说, 要让学生学会“科学探究”, 必须要有一个载体, 这个载体就是具体知识, 说穿了, 就是要让学生运用科学探究的方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进而获取知识、发展技能、增进情感。

一、整体建模, 科学发展

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课程标准》中将科学探究的步骤分解为“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进行实验、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等要素”, 为了便于学生对科学探究的理解和操作, 我们对此进行了适当的处理:

1. 将制定计划、进行实验、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等几部分内容单独抽出来组成一块, 将其命名为设计与实验, 而设计与实验这一块与传统实验教学中学生的思维习惯基本一致, 这样做既使科学探究的步骤变得更为简洁, 又有利于学生对科学探究的理解。

2. 科学探究中的猜想与假设, 必须建立在对所要探究问题的充分而准确的分析基础之上;猜想和假设, 属于同义语, 所以, 我们将其调整为分析与猜想, 我们认为, 这样调整后, 表达上更为科学和准确。

3. 调整后, 设计与实验是科学探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不能代表科学探究的全部, 有人把做一个简单的化学实验也冠以科学探究之名, 这是将科学探究泛化的一种误区, 必须引起注意。

4. 笔者理解, 表达与交流是科学探究的阶段性小结。笔者认为, 要交流, 首先必须会表达, 换句话说, 表达是交流的前提条件, 表达可以隶属于交流。另外, 随着交流的进行, 个体之间有可能会碰撞出新的思维火花, 从而产生新的发展机会, 所以, 笔者将表达与交流调整为交流与升华。

基于以上四点考虑, 我们把科学探究的步骤简化为提出问题、分析与猜想、设计与实验、反思与评价、交流与升华等五个环节, 并以表格的方式呈现出来, 表1就是我们设计的科学探究有效导学的整体规划, 它是以探究报告的形式展现的;这是一个通用表格, 使用时根据具体的探究课题, 在教师的有效指导下, 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 完成学习任务。笔者认为, 这样做, 使得复杂的探究过程变得较为清晰, 更有利于学生感知和模仿。

二、导学策略, 步步为营

整体建模, 是教师从宏观上对学生的科学探究的方法进行有效指导。但是, 学生在根据教师的整体模式进行探究时, 具体环节上还会有这样或那样的疑问, 教师必须要根据学生的发展状况, 及时地因势利导, 进行点拨, 让学生的科学探究步步为营。

1. 导疑。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善于指导学生学会发现问题, 并能科学而准确地表达出来。例如, 在讨论二氧化碳的溶解性时, 笔者首先向学生提问:我们讨论二氧化碳的溶解性, 要解决什么问题? 经过师生讨论归纳优化得出:

(1) 二氧化碳是否能溶于水?

(2) 如果二氧化碳能溶于水, 会发生什么变化 ( 物理变化或化学变化) ?

(3) 二氧化碳的溶解性属于二氧化碳的什么性质 ( 物理性质或化学性质) ? 为什么?

(4) 我们讨论二氧化碳的溶解性有什么应用价值?

……

2. 导想。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提出问题后, 接下来将进入解决问题的阶段, 而要使学生正确地解决问题, 教师必须首先要指导学生科学认真地分析问题, 并在此基础上结合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 进行合理的科学猜想。例如, 在讨论二氧化碳是否能溶于水时, 我指导学生进行如下分析: 如果二氧化碳气体能溶于水, 则将一定量的二氧化碳气体和一定量的水置于密闭容器中, 充分振荡后, 其二氧化碳气体的量必然会减少: 若保持气体的体积不变, 则气体的压强变小;若保持气体的压强不变, 则气体的体积减小。如果二氧化碳气体不溶于水, 则将一定量的二氧化碳气体和一定量的水置于密闭容器中, 充分振荡后, 其二氧化碳气体的量不会发生变化: 即若保持气体的体积不变, 则气体的压强也不变;若保持气体的压强不变, 则气体的体积也不变。通过分析, 我们可以指导学生提出两种猜想:

猜想一:二氧化碳气体能溶于水。猜想二:二氧化碳气体不溶于水。

3. 导做。猜想是否正确, 要靠实践来检验, 所以, 在导想的基础上, 教师要指导学生设计并完成实验, 验证自己的猜想。

例如, 在讨论二氧化碳是否溶于水时, 学生已经提出了两种猜想。根据猜想一可知将一定量的二氧化碳气体和一定量的水置于密闭容器中, 充分振荡后, 其二氧化碳气体的量减少。若保持气体的体积不变, 则气体的压强变小;若保持气体的压强不变, 则气体的体积减小。

如果要使气体的体积保持不变, 在实验室中, 可选择硬质玻璃容器, 如集气瓶、大试管等, 例如, 用集气瓶收集一瓶二氧化碳气体 ( 如何验满) , 然后向收集满二氧化碳气体的集气瓶中加入三分之一集气瓶体积的蒸馏水 ( 为什么) , 立即盖好玻璃片并充分振荡后倒悬在空中, 注意观察实验现象。玻璃片不会掉下, 说明集气瓶外的大气压强大于集气瓶内的气体压强, 说明集气瓶内的气态二氧化碳减少了, 跑到哪里去了呢? 只能是溶进了蒸馏水中, 从而证明了二氧化碳能溶于水。用空气取代二氧化碳气体做同样的实验, 进行对比 ( 因为空气的主要成分是氮气和氧气, 而氮气和氧气均不易溶于水, 所以玻璃片会掉下, 实验时注意保护玻璃片。)

如果要使气体的压强保持不变, 在实验室中, 我们可选用软质塑料容器等, 如软质塑料饮料瓶。例如, 用质地较软的塑料瓶收集一瓶二氧化碳气体 ( 如何验满) , 然后向收集满二氧化碳气体的软质塑料瓶中加入三分之一塑料瓶体积的蒸馏水, 立即盖好瓶塞后充分振荡, 注意观察实验现象: 软质塑料瓶变瘪了, 说明软质塑料瓶内二氧化碳气体的体积变小了, 从而证明了塑料瓶内二氧化碳气体的体积减少了, 即软塑料瓶中气态二氧化碳的量减少了, 跑到哪里去了呢? 只能是溶进了蒸馏水中, 从而证明二氧化碳能溶于水。用空气取代二氧化碳气体做同样的实验, 进行对比实验, 塑料瓶不会变瘪。因为空气的主要成分是氮气和氧气, 而氮气和氧气均不易溶于水, 所以软塑料瓶不会变瘪。

4. 导评。教学评价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学生的学习评价更是教学评价中的重中之重。应试教育中的学生评价模式主要是结果性他评, 在这种评价模式中, 评价内容重结果轻过程, 重认知轻情感, 重知识轻技能。评价中往往只重视纸笔测试结果的名次, 而忽视了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 忽视了学生学习过程的情感变化, 忽视了学生学习过程中技能的发展。

要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科学而客观的评价, 通常我们可以采用目标反思法:本课题我们要解决什么问题? 我们提出问题的表达方式上是否准确? 我们对问题的分析是否准确? 提出的假想是否合理? 设计的实验方案是否可行? 有没有更优化的方法? 实验过程中实验现象的观察有没有疏漏的地方? 实验结果与实验假想是否吻合……让学生在反思基础上, 对自己的探究过程和探究结果进行一个科学而全面的评价。通过反思, 能让学生进一步明确自己的探究目标; 通过反思, 能让学生了解自己探究过程中的得失, 从而进一步获得探究的内驱力。

5. 导进。在学生进行自我反思评价的基础上, 教师要指导学生以最佳的表达方式展示自己的探究成果, 以便于在交流过程中, 能使学生相互取长补短, 激发产生新的灵感, 拓展最近发展区, 使自己的探究过程获得升华, 进一步激发其进取心和求知欲。

三、实践反思, 不断进取

1. 突出主体, 强化服务意识。以人为本是新课程理念的核心。但是, 如何在教学实践中, 真正突出学生的主体精神, 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 强化教师的服务意识, 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由于受传统教学思维惯性和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 教师讲、学生听的课堂教学模式仍然大有人在, 在这种教学模式的课堂中,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处于被动状态。如何让学生在课堂上真正动起来, 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仍然是初中化学教育工作者应当面对的重要课题, 也是实施科学探究教学的前提条件。在实施科学探究教学的过程中, 要进行实践探究, 不能搞语言探究; 要真正做到让学生情感、技能、知识三丰收。

2. 因势利导, 强化指导意识。所谓导学, 说到底, 就是教师指导学生学习。笔者这里要特别强调的是指导而非引导。指导和引导, 虽然只有一字之差, 但是, 其意义相去甚远。

引导, 教师必须是“站在学生前方”, 凡是教给学生的内容, 教师必须都亲身经历过。“要想教给学生一杯水, 教师必须要有一桶水”, 就是这种理论的杰出代表。试问, 长此以往, 人类社会何来创新? 何来发展?

与引导不同, 指导学生学习时,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 充分激发其想象能力, 进行大胆的、科学的、合理的猜想和假设, 并进而在此基础上, 指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 制定方案, 对其猜想和假设进行验证。从而获得新知。在这个过程中, 教师不一定要“站在学生前方”。同时, 对学生的指导要因势利导, 不能将教师自己的思维方式和方法强加于学生;点拨既要到位, 但又不能越位, 点拨不到位, 学生可能会无所适从, 点拨越位又有可能越俎代庖, 抑制学生情感、技能和知识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化学课程标准 (义务教育)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8.

[2]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教科书《化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2.

如何科学编写小学语文导学案 篇3

关键词:导学案;语文;学习

导学案是一种以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促进学生自我提高、自我发展的学习方案。教学中运用导学案根本上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如何才能编制出科学的导学案呢?

一、明确学习目标。学习目标具有导向、激励、调控功能。目标要围绕“课程标准对本课学习内容的要求”来制定的具体化的学习任务。数量以1-2个为宜,不能太多,内容一般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目标要明确,具有可检测性、可操作性、能达成。

二、预测学习重点与难点。在语文教学中对可能会出现的难点要做好预测,根据课程标准要求,确定教学重点,告知学生本节内容的重点、难点,文字表述要简洁,并有相应的解决方法。

三、做好预习检测。该环节的作用是:扫清学习语文新知识的障碍,为新知学习做好铺垫。在这个活动中一般都由小组列出自主预习提纲,教师按预习要求做检测,大多安排“字词检查和整体内容感悟”。特别注意对所学知识的综合整合,最好不用填空的形式。

四、靈活处理“读、议、品、写”。“读、议、品、写”四环节教学是语文导学案的核心部分,要体现导学、导思、导练的功能,教师可根据文体、学情不同而有所侧重,有所选择。例如,文言文教学注重积累和背诵,那么其教学环节可改为“读、译、诵、写”;小说教学注重情节和形象,那么其教学环节可改为“读、叙、品、写”。总之,导学案所提供给老师们的仅是一个把手、一种思路而已,我们要创造性地使用该导学案,让目标知识化、知识问题化、问题探究化、探究层次化。

五、夯实延展训练。教师要针对语文学习目标,做好达标检测,选取合适的题目及内容进行巩固训练。同时,还可分层次设计课后拓展内容,紧扣练点安排小练笔,进行写作训练,规定完成时间,独立完成。这是对文本内容的升华,由读到写,由积累到运用,充分地凸显了语文学科的特点,并让导学案富有浓郁的语文味。

六、引导完成教、学反思。课堂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和师生的感悟,是宝贵的教学资源。为了让教师能科学操作导学流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掌握自主学习方法,教学中要让师生填写“教、学反思”,导学案上应该有留空白处,让师生在导学案的使用中写下生成的知识点,长期坚持,使师生形成反思性学习的良好习惯。

参考文献:

逄凌晖.教师如何写导学案.天津教育出版社,2012-02.

计算科学导论文 篇4

班级

姓名

主备人:

课型:

日期:

审核人:

§2.12 有理数的乘法——科学记数法

【预习提纲】预习课本60――61页内容,完成以下各题:

1、计算.(1)102 ⑵ 103 ⑶ 104 ⑷ 105 ⑸ 109

从上术第三题计算的结果观察到什么规律?(位数与指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样就可用10的幂表示一些大数: ⑴6100000000=6.1×_________=6.1×10__ ⑵696000000=6.96×_______-=6.96×10__,那么太阳半径约为____米。⑶300000000=3×_________=3×10__,即光的速度约__________ ⑷第五次人口普查时,中国人口数约为_________ 定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叫做科学记数法。△说明:与10的幂相乘的数a,必须是大于等于1且小于10,这是科学记数法的规定。△ 想一想:用科学记数发表示的数,10的指数n与原数的整数位数有什么关系? △ 填空:6.1107=______________,它有____个整数位;

6.96108=_____________,它有_____个整数位;

所以,用科学记数法表示的数,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这个数的整数位数一目了然,这对于判断数的大小是非常方便的。【自学检测】

1、用科学记数法表示下列各数:

(1)696000(2)1000000(3)58000(4)127.4

2、下列用科学记数法表示的数,原来各是什么数?

(1)1105=(2)5.18103=(3)7.04106(4)5.002104=(5)6.03105(6)2106= 【基础巩固】

1、科学记数法表示下列各数: 庙子一中七年级上数学“立体学案”

班级

姓名

主备人:

课型:

日期:

审核人:

(1)太阳约有一亿五千万千米;

(2)一天8.6410秒,一年有365天,一年有多少秒?(用科学记数法表示)

2、选择

(1)用科学记数法表示3.3080000,正确的是()A.308104 B.30.8105 C.3.08106 D.3.8106

(2)设n为一个正整数,则10n是()

A.10个n相乘所得的积 B.是一个n位的整数 C.10的后面有n个零的数 D.是一个(n+1)位的整数 【拓展延伸】

一个正常人的平均心跳率为每分钟70次。一年大约跳多少次?

用科学记数法表示这个结果。

计算科学导论文 篇5

年级

学科

科学

课型

新授课

授课教师

花门二中

赵磊

总课时

授课

时间

2017

4.12

学习内容

我们身边的物质

学习目标

1.学生用举例、分析、综合、概括的方法,对物质的变化进行比较分析分类。

2.学生在自己设计的实验中体验物质的变化。

学习重点

能通过具体的实验,体验物质的变化。

学习难点

间接感受抽象物质的存在性以及物质的变化。

学习准备

师:塑料袋、易拉罐、水结冰图片

生:蜡烛、火柴、铁绣钉、纸

集体备课

二度备课

导学过程

设问导读

1、观察我们的周围,教室里有哪些物体?这些物体分别是由什么东西组成的?

2、学生自由发言,(预计大多为可视性的具体物体)教师指出:我们能直接观察到的物体都可以叫做物质。

合作探究

1、我们的教室其实不仅存在这些可以看的见摸的着的物质,还有我们不能直接感触到的空气、火、声音、电、光,它们是物质么?

2、建议作出讨论,要求学生列出证据和理由。

3、教师介入抽象物质的界定:对学生见解适当点评,必要情况下以空气做示例,塑料袋实验证明。引申教室以外的世界物质构成。

以教室为例,教室里同学们所列举的物质都是一成不变,没有任何变化的么?

学生会列举许多变化,教师给予肯定。

1、师引入演示:在我们的教室里还有老师带来的两种物质——易拉罐和水结冰的图片。

导学过程

讨论:捏扁易拉罐和水结冰也同样是物质发生了变化,它们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点呢?(改变了物体的形态,实质没有改变)

我们生活里还有没有这样的例子?

(一杯水蒸发

掰弯铁钉)

2、分组实验发现:实验盒里有火柴和铁钉,它们会发生变化么?它们的变化又会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呢?

实验讨论:火柴燃烧过以后变成了什么物质?和之前一样么?铁和铁锈是同一种物质么?(实质发生了变化,变成了新的东西。)

我们生活中有这样的例子么?

3、比较前后两种实验:这两组实验有什么相同和异同点?

(前者没有产生新的物体,后者产生新的物体)

4、小组合作实验:

试一试用不同的方法让纸和蜡烛发生变化。

把变化的情况记录在实验记录单上。

提示:实验中要合理分工,合理使用各种实验材料,注意安全!

5、学生动手操作,完成实验请表现优秀的小组汇报。(将其优秀作品放展台展示)

课题拓展:

世界上有不变的物质吗?

岩石、房屋、马路,它们也在变化

吗?

课堂小结:

物质总是在不断地变化,有些变化只改变了物质的形态、大小,有些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

板书设计

物质的变化

我们身边的物质

1.整个世界都是由物质构成的。

2.有新的物体产生。

导学反思

计算科学导论文 篇6

2018年国家科学技术奖提名-电力输电线路导地线融冰技术

与装置

该项目发明了电流源型和电压源型融冰装置,成为我国融冰装置的基本型式;发明了架空地线和光纤复合地线融冰技术;发明了动、静触头采用不同的绝缘等级技术的融冰隔离开关,减小占地面积50%,实现了融冰过程全自动化;发明直流融冰装置等效试验方法。所发明技术解决了电网输电线路导地线融冰的难题,已产业化并广泛应用于南方电网和国家电网,有力保障了电网安全,获国内外同行和用户高度评价,经济社会效益显著。项目形成了完整的自主知识产权体系,获授权发明专利34项(国际专利2项)、实用新型专利31项,制订国家标准3项、行业标准2项,发表40多篇。该项目突破电网抵御冰灾的技术瓶颈,实现了电网防御冰灾技术的重大突破,具有明显的原创性和实用性。项目相关成果获中国能源研究会能源创新一等奖、第十八届中国专利奖优秀奖、第一届广东省专利金奖、贵州省科技成果转化一等奖和中国电工技术学会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提名该项目为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项目简介输电线路覆冰是威胁电网主要自然灾害之一,严重覆冰导致国内外电网多次大面积瘫痪。2008年我国南方冰灾造成各类损失千亿元,电网中断导致近千万用户停电。冰灾一直是电网竭力突破的一大技术难题,在该项目开始之前,国内没有能够在在电网中大规模应用的融冰技术与装置。突破电网抵御冰灾的技术瓶颈,实现“被动抗冰”到“主动防冰”的转变是保证电网安全、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重大需求。自2008年,在国家科技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和南方电网公司的支持下,历经近10年“产、学、研、用”协同攻关,实现了重大突破和实质性创新,取得了多项原创性发明,建立起了完整的输电线路融冰理论和应用技术体系。获授权发明专利35项(国际专利2项),实用新型专利31项,制定国家标准3项、电力行业标准2项。主要创新点如下: 创新点1:针对输电线路融冰电流差异大、换流器强电磁环境及散热困难等难题,发明并成功研制了12脉动电流源型、6脉动电流源型以及电压源型融冰装置,成为我国融冰装置的基本型式。实现了融冰电流50A-6000A无级调节,可同时用于10kV-500kV及更高电压等级输电线路导线、架空地线和光纤复合地线(OPGW)的融冰。创新点2:针对架空地线和光纤复合地线(OPGW)覆冰比导线更严重且无法融冰的难题,突破了覆冰期电网通信光纤无保护措施的技术瓶颈,发明了架空地线和OPGW融冰技术,发明了满足地线融冰需要的地线绝缘子和光纤接续装置,提出确保光纤安全的融冰电流和温度控制方法,发明了地线融冰状态监测装置,融冰时OPGW表面温度应控制在80℃以下,实现了架空地线、OPGW与导线同期融冰。创新点3:针对待融冰线路与融冰装置连接困难、原有隔离开关在已建变电站无法安装的难题,提出了隔离开关动、静触头采用不同的绝缘等级技术,发明并研发出融冰自动接线系列隔离开关,使得整个隔离开关占地减小50%,实现了融冰线路与融冰装置通过全电气操作自动连接和断开。创新点4:针对融冰装置功能验证的难题,揭示了融冰装置开路试验、零功率试验与直接接入融冰线路工况的等效机理,发明直流融冰装置等效试验方法,提出采用开路试验对融冰装置的直流电压耐受和控制能力进行检验,采用零功率试验对融冰装置直流电流耐受和控制能力进行检验的方法。基于以上创新,该项目研制了我国第一套电流源型融冰装置(2008年)和第一套电压源型融冰装置(2013年)。研制的融冰装置被列入2011年国家重点新产品推广目录,市场占有率超过80%。成果在南方电网和国家电网广泛应用。2009-2017年在我国电网110kV及以上线路实施融冰超过1000次(其中地线融冰超过200次)。项目新增销售额4.4亿元,新增利润1.01亿元、节支近20亿余元。该项目成果得到了国家科技部和电气工程领域韩英铎、雷清泉、程时杰、郑健超、沈国荣、孙才新、李立浧等院士的高度评价,整体技术水平国际领先。曾获第中国能源研究会能源创新一等奖、十八届中国专利奖优秀奖、第一届广东省专利金奖、贵州省科技成果转化一等奖和中国电工技术学会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客观评价1.相关部门正式作出的技术检测报告、验收意见、鉴定结论等产出该项成果的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顺利通过国家科技部组织的验收,国家自然基金项目顺利通过国家自然基金委员会的审核,相关成果通过了技术评价,得到了电气工程领域韩英铎、雷清泉、程时杰、郑健超、沈国荣、孙才新、李立浧等多位院士的高度评价,总体技术处于国际领先水平。1)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电网抵御极端天气灾害关键技术及装置开发与应用”(项目编号:2009BAA23B00)验收意见2012年6月29日,国家科技部组织雷清泉院士、谢国恩设计大师等对该项目的验收意见为:提出了直流融冰装置主回路设计、过电压和绝缘配合、试验和调试方法,对设备规范、接入设计、装置制造、等效试验等进行了深入研究,建立了直流融冰技术集成体系。研制的融冰装置已在南方电网高压、超高压输电线路中获得了大规模应用。实践证明,融冰速度快、效果好,显著提高了电网抵御冰灾的能力。2)江苏省科技成果鉴定意见(苏信鉴字[2009]第028号)2009年10月24日,江苏省经济与信息化委员会组织专家对该项目的鉴定意见为:研发的直流融冰装置是世界上第一套输出直流电流超过4000A,且能够长时间、大角度(融冰方式5度-88度)运行的融冰装置。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填补了国内外空白,其整体技术性能处于国际领先水平。3)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科技成果鉴定意见(中电联鉴字[2013]第138号)2013年10月20日,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对该成果中“地线融冰自动接线装置”的评审意见为:该装置原理正确、结构合理,属于国内首创,具有国际领先水平。4)贵州省科技成果应用评价意见(黔科评字[2014]第05号)2014年6月14日,贵州省科技厅组织雷清泉院士、程时杰院士对该成果在贵州省应用情况的评价意见为:“形成了一套集成线路覆冰监测、预警、线路融冰、应急通信为一体的防冰、融冰技术体系,显著提高了电网抵御冰灾的能力。”5)国家高压电器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对融冰装置用晶闸管阀性能检测报告(报告编号:090104G)2009年4月8日,融冰装置用晶闸管阀组在国家高压电器质量监督检验中心通过参考GB/T 20990.1-2007确定的大角度大电流长期运行试验,即“最大暂态运行负荷试验[触发角=90°,正向峰值触发电压≥14.6kV,试品电流≥3600A,运行时间2h]”。6)国家重点新产品证书(证书编号:2011TJC11002)该项目研制的“PCS-9590具有SVC功能的直流融冰装置”2011年获得了国家科学技术部、商务部、环境保护部、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联合颁发的《国家重点新产品证书》。7)技术发明点国内外查新情况(1)电流源型直流融冰技术及装置国内外查新情况(报告编号:2009-0393C3)2009年5月13日,国网信息通信公司查新报告结论为:交直流线路融冰技术及装置涉及查新点国内外未见文献报道。(2)导线融冰自动连接开关国内外查新情况(编号:J20160801139)2016年1月1日,国家科技部西南信息中心查新中心查新报告结论为:导线融冰自动连接开关涉及查新点国内外未见文献报道。(3)电压源型直流融冰技术及装置国内外查新情况(报告编号:2017-0332)2017年1月20日,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查新报告结论为:采用全桥MMC拓扑构造的直流融冰装置国内外未见文献报道。(4)地线融冰自动接线装置国内外查新情况(报告编号:201432B2504193)2014年6月5日,江苏省科技查新咨询中心查新报告结论为:地线融冰自动接线装置相关查新点国内外未见文献报道。2.国内外同行在重要学术刊物、学术专著、重要国际学术会议上公开发表的学术性评价意见等IEEE杂志评阅人认为该技术是“一种全面的、实用的防止输电线路因覆冰倒塌引起电网灾难性损失的好方法”。(I found the paper to be informative and comprehensive in addressingthe practice and practicality of using ice melting to avoid catastrophicfailures of transmission lines.The paper presents a good approach to de-icingand I congratulate you on your efforts.)2013年6月29日,国家能源局总工程师杨昆先生在“加强电网抗冰能力技术全国经验交流会”中评价:“我国的电网抗冰工作由原来的被动修复到现在的主动防御,取得了重大的进步。”3.该项成果的应用得到了社会普遍关注和新闻媒体的广泛报道1)2008年9月3日,人民网:南方电网直流融冰装置现场试验取得成功2)2008年10月10日,新华网:中国首套6万千瓦电网直流融冰装置在贵州试验成功3)2009年1月3日,中央电视台,新闻60分:南方电网加装融冰装置,导线自行“解冻”4)2011年1月5日央视新闻频道《新闻直播间》:南方电网投入使用自主研发的直流融冰装置,对贵州电网主干网进行大规模融冰5)2011年1月13日,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高科技监测融冰,南方电网经受住冰冻雨雪考验6)2013年7月1日,中国日报:解决世界性难题,南方电网大范围应用融冰技术7)2016年初“霸王级”寒潮期间,中央电视台和新华网该项成果的应用进行广泛报道2016年1月25日,中央电视台《共同关注》报道:“霸王级”寒潮致76地气温跌破极值,广东:输电线覆冰,电网启动直流融冰。2016年1月25日,新华网刊发《科技抗冰:你的温暧,别忘记它》。2016年1月27日,中央电视台“朝闻天下”播出《科技手段除冰保电网抗寒潮》、“新闻直播间”播出《输电线覆冰电网启动直流融冰》。8)2017年4月12日,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报道了该项目成果在青海省的应用:降雪导致青海省多地输电线路覆冰严重,融冰工作紧张有序。4.制定融冰装置系列标准,获得国际同行高度评价,被国内外标准推荐制定我国3项直流融冰装置国家标准和2项电力行业标准,成为我国融冰装置产业发展的主要依据。在国际会议上介绍该成果,加拿大、英国、丹麦等国际同行多次来华进行技术交流并寻求合作。提出的融冰装置型式被我国电网设计标准《直流融冰系统设计技术规程(DL/T 5511-2016)》和CIGRE 438 “Systems forprediction and monitoring of ice shedding, anti-icing and de-icing for powerline conductors and ground wires(ISBN: 978-2-85873-126-8)”推荐。推广应用情况1.推广应用情况1)融冰装置该项目发明和研制的融冰装置2011年列入国家重点新产品推广目录,已在全国安装150多套,市场占有率超过80%,是我国电网设计标准《直流融冰系统设计技术规程(DL/T5511-2016)》的推荐方案。实际应用表明融冰装置成为电网抵御冰灾的主要技术手段。2)导线融冰自动连接开关该项目发明的导线融冰自动连接开关已经推广应用287套。实际应用表明导线融冰自动连接开关显著提高了融冰效率。3)地线融冰自动接线装置、融冰地线绝缘子该项目发明的导线融冰自动连接装置已经推广应用140套、融冰地线绝缘子2500只。实际应用表明该项技术的应用实现了导线与地线的同时融冰,确保了电网通讯光纤的安全。4)整体技术应用情况自2009年开始,贵州、云南、广东、广西等电网陆续应用了该发明的电流源型融冰装置、电压源型融冰装置、导线融冰自动连接开关、架空地线和光纤复合地线融冰技术、地线融冰自动接线装置、融冰装置等效试验技术。进而推广到四川、浙江、河南、青海、江西、福建、重庆、安徽等共计12个省(市),可对超过2100条经过易覆冰区的110kV及以上线路进行融冰。6)南方电网应用效果2009-2017年南方电网公司共计对110kV及以上电压等级输电线路实施融冰超过1000次,其中架空地线和光纤复合地线融冰超过200次。实际应用表明:电流源型融冰装置和电压源型融冰装置能够快速除去覆冰导线、架空地线和光纤复合地线上的覆冰。该项成果应用以后,南方电网基本没有再发生因覆冰停电或设备受损事件。7)其他电力公司应用情况四川省电力公司、浙江省电力公司、青海省电力公司、安徽省电力公司等应用了该项目的电流源型融冰装置,在2011年-2016年实施融冰200多次,确保了输电设备和电网的安全。

计算科学导论文 篇7

一、导学案设计应遵循的原则

(1)课时化原则。教师在设计导学案时应尽可能地将一课时的内容写成一个学案。按课时内容确定导学案的内容编写。这样,有利于调控课时学习的知识量,构建高效课堂。

(2)问题化原则。导学案设计要在新课标三维目标的指导下,寻找历史材料,将每个知识点创设成一个个具体的材料情景。通过对知识点的设疑、质疑、释疑、激思,引导学生进入自主的学习之中。问题的设置,应当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和认知规律。设置的问题既要有利于基础知识的落实,又要具有较强的思考性。

(3)方法化原则。导学案的设计要强化学法指导,及时地点拨学生。导学案要将学习目标设计、疑难问题提示等指导性内容和要素,构成一条明晰的学法线。通过学案导学变“授人以鱼”为“授人以渔”,同时注意学法指导的基础性与发展性。在引导学生形成基础性学习方法的同时,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因材定案的原则。导学案的设计,要充分考虑每个学生知识水平的差异性、层次性,在编写导学案时应依据新课标的三维目标将教材内容设计成有序的、层次性的、符合不同水平学生认知规律的学习方案,从而体现教师对学生的因材施教,要让优等生看到挑战,中等生看到激励,潜能生看到鼓励,最终实现历史课堂教学效果的提高。

(5)集体性原则。集体性原则是针对集体备课而言的。导学案是学生学习的“路线图”,它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的效果,所以导学案的设计一定要科学、合理。只有通过老师们集体备课,深入研究,共同探讨,取长补短产生的导学案才会更加具有科学性和实用性。

二、在历史课堂教学中科学运用导学案

(1)自主学习,以案导学。课前自主学习是导学案模式教学中极其重要的一个环节,它既能充分体现学案的导学功能,又是实现学生主体的关键环节。

教师在上课前将导学案下发给学生,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重点、难点,并在学案的指导下对课堂学习内容进行自主的预习,完成检测。同时教师要对学习方法进行适当的指导,如控制自己的预习时间,以提高效率等。总之,学生在利用导学案自主学习后,要基本掌握教材的基础知识,使学生在课堂学习时更具针对性。

(2)信息反馈,课堂探究。在学生课前自主学习的基础上,教师就是要有意识地通过学案“疑问区”等多种途径获得学生预习的反馈信息,使上课的讲解更具针对性。教师在组织学生讨论时,一定要在“导”字上下工夫,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导入:“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教师要利用各种方法,创设情境,把学生引入到课堂教学中来。

导议:对于一些基础知识,教师可以向学生提问,学生也可以问教师。对于一些重点、难点知识,可在教师的指导下展开小组讨论,再把讨论的结果在课堂上全班展示,最后老师及时对知识点加以点拨、归纳。

导思:教师可在讨论中提出点拨、诱导性问题,这些问题要科学、严密、有趣,要结合不同学生知识水平的实际,有层次性和梯度性,学生只有经过努力,才能独立或合作解决。

(3)归纳整理,形成网络。教师在学生了解和理解新课知识的基础上,要引导学生独立自主地提炼归纳知识要点,理清知识要点之间的内在联系,把看似凌乱的知识点串联起来,把握重点、难点,培养学生的归纳、综合能力。

(4)设计层次性练习,检测课堂效果。学习是为了运用,适当的练习是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手段。练习的内容设计应围绕“学案”的学习目标、突出教学的重点、难点和学生学习可能存在的疑点。先设计3~5个紧扣基础知识的题目让学生解答,检测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再设计3~5个典型例题进行分析,学生做后,老师讲解与点评,巩固基础。练习要体现出层次性,要关注学生创新和探究能力。

三、反思交流,改进导学案

有位教育家说道:“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能成为名师,但写三年的教学反思就有可能成为名师。”在每堂课之后,教师要结合学生展示交流、自主测评的情况,对照自己对课堂的驾驭,认真思考,对于导学案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回顾、反思,不断改进完善导学案,以便在以后的教学中运用。

计算科学导论文 篇8

【摘 要】科学概念的学习能够使学生更加深刻地认识周围的事物和现象,促进科学知识的系统化和结构化。但是,当前小学科学课堂教学在学生轰轰烈烈的动手之下,他们的科学概念水平却没有得到应有的提升。面对这种情况,可以借助思维导图这一图形思维工具,帮助学生可视化地建构科学概念,提高概念教学实效。

【关键词】思维导图 科学概念

科学概念的学习能够使学生更加深刻地认识周围的事物和现象,促进科学知识的系统化和结构化,有助于发展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实现提升学生科学素养的科学教育目标。但是,受到课时数和课堂教学时间的限制,教师很难在课堂中对每一个科学概念都作充分的重复强化,而学生在下课后也极少会去复习巩固。因此,如何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让学生高效地构建科学概念,是我们课堂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英国著名教育家托尼·巴赞提出的“思维导图”,是表达思维过程的有效图形思维工具。它运用图文并重的技巧,把各级概念的关系用相互隶属与相关的层级图表现出来,把概念、关键词与图像、颜色等建立记忆链接。当思维导图应用到科学教学上时,可以帮助学生形象地把科学概念或问题的要点以字或词的方式呈现在图形中,并用线连接起来代表它们之间的关系,通俗易懂。帮助学生可视化地建构科学概念,提高概念教学实效。本文笔者即基于思维导图对不同类型的小学科学概念课的教学进行策略探析。

一、思维导图在“课”型概念体系中的应用策略

“课”型概念体系是指教材中每一节课的编排所涉及的科学概念,它时常由一个核心概念延伸出若干个附属概念。以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形状与结构》第一课《抵抗弯曲》为例,本课的核心概念是横梁的抗弯曲能力,与之相关的因素有柱子的间距、横梁的长度、横梁的材料、横梁的形状、横梁的宽度、横梁的厚度等。而本节课研究的重点是横梁的宽度和厚度对抗弯曲能力的影响。在新课结束后,教师可引导学生绘制如下的思维导图,帮助学生建立相关概念(如图1)。

在“课”型概念体系教学中,教师在教学中还可以利用思维导图来前测学生前概念,并在教学中应用不同的课堂组织形式,把握合适的教学时机,修正、丰富、完善学生的前概念,加深对科学概念的理解及内化,具体教学流程如图2。

二、 思维导图在“单元”型概念体系中的应用策略

“单元”型概念体系是以教材中某一单元为对象进行建构所产生的概念体系,它对概念的包容性、概念的容量都比“课”型概念体系更大。它可以对单元中各课概念进行整合,使学习者概念体系得到扩展,概念的联系更加紧密,其对概念的统摄和整合功能更加强大。以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运动和力》为例,这一单元涉及的概念包括运动的形式、力的大小、常见的几种力等几大方面,这些概念的学习对于学生来说比较抽象,对他们掌握相关概念有很大挑战。如果在单元复习时,将这一单元的概念用思维导图进行梳理,就能使概念之间建立内在联系,提高学生构建概念的效率(如图3)。

在“单元”型概念体系教学中,利用思维导图把习得的科学概念展示出来,对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复习,可以检测学生的内部认知结构是否稳固,起到自我测评的作用,具体教学流程如图4。

三、思维导图在“专题”型概念体系中的应用策略

“专题”型概念体系图是指在阶段复习中,运用思维导图这一工具对某专题具体概念进行整理而制作的知识网络图。运用思维导图构建“专题”型概念体系的方法、过程和步骤与“课”型和“单元”型知识体系的建构是一样的。在“专题”型概念体系的构建中,其体现出来的概念结构一般有两种来源:其一,直接选用教材自有的结构顺序;其二,经过自己的研究、整理、加工后所得的结构顺序。笔者认为,后者是我们主要采取的方式,因为运用思维导图学习的过程是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新知识进行主动建构的过程,具体教学流程如图5。

总之,思维导图是一种借助于思维建模工具将学习者内在的概念建构过程,进行可视化表征的认知方法。思维导图能够帮助学生改变原有的迷思概念,进而建构起有关科学的概念体系。

参考文献:

[1]东尼·巴赞,著.李斯,译.思维导图[M].北京:作家出版社,1999.

[2]赵国庆,陆志坚.“概念图”与“思维导图”辨析[J].中国电化教育,2004(8).

[3]杨凌.概念图、思维导图的结合对教与学的辅助性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06(6).

[4]陈化来.科学课堂教学中迷思概念产生的原因及对策[J].科海故事博览:科教创新,2010(9).

(浙江省奉化市岳林中心小学 315500

计算科学导论 篇9

从时间上来说,3个学期前我已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一名本科生。但从对专业的认识上来说,我认为直到我上了《计算科学导论》这门课才算是。在此之前,可以说我对这一专业几乎没有了解,不知道要学些什么,不知道什么时候学,不知道怎样来学,不知道学了有什么用,不知道自己将来要朝计算机行业哪个方向

发展,不知道如何来准备这一切,„„总之,大学一年级我是在迷茫与困惑中度过的。

当我上了李志刚教授的《计算科学导论》课,读了赵致琢教授的《计算科学导论》时,真是又惊喜又遗憾。惊喜的是我开始了解我的专业,我的迷茫和困惑开始消散,我预感到自己开始有了奋斗的方向;遗憾的是我们怎么在大一没开这门课,我怎么没早一点看到这本书。但无论如何,我从这本书中学到很多对专业学习至关重

要的知识、方法。这本书已经改变了我。

一、[学习内容及收获]:

通过《计算科学导论》的学习。我或深或浅地了解了计算模型与二进制,通用数字计算机系统结构与工作原理,数字逻辑与集成电路,机器指令与汇编语言,算法、过程与程序,高级语言与程序设计,系统软件与应用软件,计算机组织与体系结构,并行计算机、通道与并行计算,计算机网络与通信,计算机图形学与图像处理,逻辑与人工智能到数据处理与演化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等领域内的一些重要的基本概念。该书还围绕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的定义、特点、基本问题、发展主线、主流方向、学科方法论、历史渊源、发展变化、知识组织结构与分类体系、学科发展的潮流与未来发展方向、学科人才培养目标、教学重点与科学素养等内容进行了系统而又深入浅出的论述,以科学办学思想和内涵发展优先的理念为基础,全面阐述了在培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创新人才与高素质专业技术开发人才的过程中,如何使学生正确地认识和学好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最后,依据人才培养的基本模式和“教材一体化设计”的研究报告,该教材还介绍了布尔代数的基础知识。作为导论性的教材,该书不可能详细介绍每一部分的内容。作为计算机专业本科低年级的学生,我们也不可能理解每一部分。能够从懊悔报错专业到逐渐喜欢上这个专业,能够从对专业不甚了解到整体系统地了解本专业,能够从迷茫与困惑到找到自己应该努力的方向,做出自己的大学学习规划。我认为,这

是我从该书中学到的最重要的知识,得到的最大收获。

二、[学习感悟体会]:

 该教材深度定位为高级科普式读物。其风格为语言通俗、流畅。一切科学理论只有在赋予哲学解释之后才能获得升华。站在科学哲学的高度,采用高级科普的形式去认知和导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是《计算科学导论》的鲜明特色之一。值得注意的是,该书并没有专门系统地阐述科学哲学和学科方法论的内容,而是将科学哲学的观点和学科方法论中大量成熟的内容融入到各章节之中,自始至终贯彻在各个章节的字里行间。尽管有一部分,甚至很大一部分我虽读了几遍还是朦朦胧胧,但这些理论知识正逐渐渗入我的思想中,进一步的理

解和提高需要时间和更多的知识储备。

教材中就计算科学与数学的关系讲了很多,也给出了思维方式数学化的途径及方法。二三十年前计算科学可以说还是数学的一个分支。而像计算机之父冯.诺伊曼等早期的计算科学的研究者也都是数学出身。数学被认为是计算科学的基础,原因是数学提供了计算科学最重要的学科思想和学科的方法论基础。早在入学伊始的专业介绍中我就得知数学在计算机专业中的重要性,并曾一度担心自己并不强的数学功底将来会很大程度地影响专业的学习。实际上计算机的一些理论研究,如网络安全学,图形图像学,视频音频处理等都与数学有着很大的关系。数学系的学生到软件企业中大多作软件设计与分析工作,而计算机系的学生做程序员的居多,原因在于数学系的学生分析推理能力,从所受训练的角度上要远远在我们这些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平均水平之上。目前,我们学过的数学课有高等数学和线性代数。尽管我们专业的老师,甚至任课老师都多次告诫我们这些课对计算机专业有多么重要。但是从挂科的人数可以看出,这似乎并没对多少同学起到作用,我认为这一点应引

起老师、领导的高度重视。

并且在以后的数字逻辑、概率统计、数值分析、离散数学等数学学习中,老师和学生都应更加重视,真正把这些课程当成我们专业的基础来学习,多加练习、思考,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数学思维方式。最终,为专业学习

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发展方向及学习规划]:

[专业方向选择]:中学时期我就注意到超市里电脑管理跟小商店手记账的天壤之别,尤其对银行存取款的管理感兴趣。不过,那时还没有“数据库”这个概念,更不懂DBMS为何物。上学期学过了Visual FoxPro,对DBMS总算有了点了解。去图书馆时,我总是主动了解有关数据库的书籍。在今天这个时代,一个组织的成功比以往更加依赖于准确地获取数据的能力,有效管理数据的能力,以及使用数据分析并指导其行为的能力。

经历了网状数据模型、层次数据模型、关系数据模型。如今,最重要的DBMS已进入因特网的时代。目前,使用DBMS存储数据并通过Web浏览器浏览数据已变的越来越普遍,所有的数据库厂商都在增加他们的DBMS功能,使之更适合因特网发布。随着越来越多的在线数据库的产生,并且通过计算机网络越来越容易获得数据,数据库也将变得更重要。而众多领域的发展需求也正在推动着数据库领域的大发展。这包括诸如多媒体数据库,互动影像,数字图书馆等精彩视频,一批诸如人类基因变换和NASA的地球观测系统,专家系统等科学项目。在商业上,数据库管理系统代表最大的最有活力的市场之一。所以有关数据库系统的研究开发被证明在很

多方面有最丰厚回报和美好前景。

这一学期在课下学了学Access 2003,那时才意识到在VFP中学到的东西对学习Access 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虽然,Access 简单、易学,只是小型桌面数据库管理系统。但这毕竟是我第一次较深入接触的DBMS,并让我对数据库系统产生浓厚的兴趣。《计算科学导论》课,得知我们专业有数据库技术应用这个方向后,我更坚定了学习数据库的决心。

[应具备的学习态度]

1.“当你选择了计算机这一门科学,就意味着你踏上了一条不归路,就意味着你一生都要为之奋斗„„你的身后是悬崖,只有向前走,不能往后退。"这是对计算机专业应抱学习态度的深刻描述。的确如此,计算机科学博大精深,发展极快。我们今天学的Java,VB,C,C++,明天可能将被淘汰。所以,我们掌握一门新技术的同时就又有更新的技术产生,身为当代的计算机专业的大学生有紧跟科学发展的素质意识。真正水平高的计算机专业人才应是能够以最快的速度接受新事物的人。

2.21世纪英语演讲比赛的冠军都轮不到英语系的学生了。计算机也是一样的,我们必须面对的一个现实就是:计算机真的就只是一个工具,如果不具备其它方面的素养,计算机系的学生虽然不能说找不到工作,不过总有一天当其他专业人才掌握了计算机技术后,也许将比我们出色许多。原因就在于计算机解决的大都是实际问题,实际问题的知识却是我们少有的。所以我们学习每一个课程之前,都要先搞清这一课程的学习目的,这一学科的应用领域。可是,我们很少有人知道学一个学科的学习目的,期末考试结束了也不知道学这科做什

么用甚至很正常。我觉得这是我们现在学习的最大弊端。

3.如果我们都按学校的教学计划的安排学,将来我们都成了球体,即方方面面的知识都具备,都不精通,可是社会上需要球体的地方很少。不要毕业后,让企业来改变自己这个球体,而应在大学的业余时间用自己的兴趣来自我改造,拥有自己的特长。所以,除了学习学校开的有关数据库课程。我还应自学更多有关数据库的知识。

4.要走的路还很长,学习计算机科学需要韧性,更需要创新,需要激情,需要深刻学习理论知识,勇

于接受新技术的挑战!

1.打好基础,掌握好C语言C++基础的语言,对学习数据结构和算法有很大的帮助。

2.面向对象是高级也是最流行的语言,所有的面向对象语言几乎都是通用的,结构和特性都差不多,只要掌握和归纳好它们的一些共同的特性,哪怕将来转向其他的语言都是轻而易举,得心应手,达到融会贯通的效果。

3.好的开发工具是你提高开发效率,提高编程兴趣的前提,学习语言的过程中还应该研究怎么利用开发工具有效地提高开发的效率。

4.善于总结,在开发过程中我们可以总结出许许多多规律性的东西,这些规律一方面可以让我们避免在以后的开发中犯同样的错误,另一方面对我们掌握其他的规律都是有所帮助的,规律都是交叉在一起的。跟着规律走,实事求是。

5.项目开发是最好的学习方法,这一点是我最有感触的,软件开发是实践性很强的活动,但靠理论知识学起来比较吃力,而且枯燥无味,学习种理论学习和开发实践的比例应该是1:2,而且是交叉进行。这样才可以比较快的掌握一个知识点。

上一篇:员工培训实务总结下一篇:高三梦想优秀作文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