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建设管理专业

2024-12-18

城市建设管理专业(共8篇)

城市建设管理专业 篇1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

目录:

0.1专业概述0.2培养目标0.3培养要求0.4专业课程 0.5修业年限0.6就业前景

01.专业概述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内容:运输计划与运输能力、列车运行组织与调车工作、客流预测与分析、车站工作组织、运价与票务管理、轨道系统运营分析

02.培养目标

本专业具有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知识,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和较强的城市轨道专业技能。从事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生产、经营与服务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专业技术人才。从事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组织、指挥和管理工作,行车调度指挥和客运服务工作等。

02.培养要求

本专业融合了现代管理学科与城市轨道交通行车、客运实务,课程设置体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理念,注重提高学生的管理创新意识。本专业将充分发挥校企合作的优势,资源

互补,通过产学合作等环节,强化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城市轨道交通行车组织、客运组织、城市轨道交通规划等方面的知识,为我国城市轨道交通运营领域输送高级组织管理人才。

03.专业课程

城市轨道交通概论、城市轨道交通设备、城市轨道交通行车安全管理、城市轨道交通线路规划与设计、城市轨道交通通信信号基础、轨道交通经济与法规、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组织、城市轨道交通站场与枢纽、客运服务与礼仪、管理运筹学、市场营销。

04.修业年限

四年制本科 还有三年制专科 五年连读

05.就业前景

本专业着眼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具有轨道交通的运营、票务、站务、管理、规划等方面扎实的专业知识理论基础。毕业后将主要从事城市轨道交通行车组织及调度组织、客运组织、综合管理工作。

吉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轨道交通分院运营管理专业

1231234 张云龙 2013年04月19日

城市建设管理专业 篇2

零售业上接生产、下连消费, 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先导产业, 直接带动经济总量的增长与产业结构优化。自改革开放以来, 特别是在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20多年里, 中国零售业走完了发达国家经过100多年才逐步完成的零售业态发展历程, 百货商店、专业店、专卖店、大型超市、超市、便利店、邮购、直销等各种业态一应俱全。随着国家扩大内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等系列政策的实施, 零售业在引导生产、促进消费、扩大就业方面的作用日益突出, 已经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目前全国零售业从业人数达到6000多万, 经营单位数达到2300多万个, 年零售总额对GDP增长的贡献率约为5.9%。我国零售业基本实现了全面开放, 外商投资企业不受区域、类型和业态的限制, 零售业利用外资占全国利用外资总量的8.5%。

物流配送和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方式推动了网络销售的蓬勃发展, 目前网络购物交易规模已达到1.31万亿元。越来越多的传统零售企业加快拓展网络零售业务, 纷纷加大对线上渠道的运营力度, 以提高分销能力、满足不同层次的消费需求。未来零售业与金融业、制造业企业的结合趋势将更加明显;零售业的竞争将从企业间点对点竞争, 逐步向供应链间的综合竞争转变;零售商将兼具网络和实体零售业务, 并由实体零售、网络零售阶段跨入全渠道布局。众多企业打造全渠道、差异化、系列服务的零售模式, 力争实现实体店与网络零售融合发展和优势互补。

二、企业零售管理专业方向建设分析

工商管理一级学科下工商管理专业是高等院校商学院和管理学院的基础专业, 旨在培养适应现代市场经济需要, 具备人文精神、科学素养和诚信品质, 掌握现代管理理论, 具有国际化视野、创新意识、团队精神, 具有实践能力与沟通技能, 能够在营利性和非赢利性机构从事管理工作或理论研究和教学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专业人才。目前, 基于互联网的大数据时代的来临开启了新一轮时代变革, 社会管理模式、经济增长方式等正在发生重大的调整, 给新生一代的学习、工作、生活方式带来新的转变, 给教育带来新的变化, 这将进一步影响到高等教育的思想变革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各商学院应积极顺应国家高等教育发展战略, 服务国家和地方经济建设发展需要, 以贡献求支持, 以服务求发展, 创新工商管理专业教育模式。

伴随我国零售市场的全面开放和零售模式的不断创新, 社会需要大量百货商企业管理者、品牌商企业管理者、商业不动产商管理者、外贸转内销型企业高层管理者、各级政府商业地产及零售业主管部门人员, 企业零售管理人才将是未来最抢手的人才。目前国内高校开始重视企业零售管理专业的教学培养, 但已经设立全日制本科课程的还没有, 一些院校只是设立了相关研修等课程班 (见表1) , 而国外已有很多高校设立了相关的专业 (见表2) 。

北京服装学院是全国唯一以服装命名, 艺工为主, 艺、工、经、管等多学科协调发展, 具有鲜明办学特色的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北京服装学院商学院是集经济学、管理学、文学为一体的综合型二级学院, 设有工商管理等6个本科专业, 设有工商管理一级学科硕士点。形成了以本科教育为主, 研究生培养渐成规模的高等教育体系。工商管理专业建设秉承服务首都、服务行业、特色办学, 探索新的增长点, 目标成为行业内一流学科。根据社会发展和学校特色, 北京服装学院商学院工商管理专业可针对企业零售管理方向进行课程设计和培养方案, 以应对市场需求、推进本专业大学毕业生就业。

三、课程体系设计

在课程设计上, 学院可将科学的工商管理课程体系与服装院校的特色、零售管理专业相结合, 提供专业化和系列化课程, 注重基础教学、案例教学和实践教学, 设立四个模块的课程体系。

1. 工商管理学科基础课程模块

工商管理专业内有一定的基础课程, 本模块教学保证学生掌握管理学、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现代企业管理基本理论、基本知识;掌握企业管理定性、定量分析方法;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 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能力。本模块课程可主要设置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管理学、会计学、统计学、专业通识教育、战略管理、经济法、组织行为学、财务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等基础课程。

2. 服装企业管理基础课程模块

北京服装学院是专业特色明显的纺织服装类院校, 本模块围绕服装企业管理设置专业课程, 在夯实工商管理基础理论的同时, 增加学生特色性专业知识, 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 培育学生有效驾驭资源、正确运营公司的能力。本模块课程可设置服装生产与运作管理、服装生产现场管理、、服装产业经济学、服装企业质量管理、项目管理、ERP原理与应用等行业基础课程。

3. 传统零售管理模式课程模块

传统零售管理都会加强品牌建设、物流和供应链管理、销售管理和服务管理等, 现在内资与外资的零售企业在中国的零售市场上形成了竞争与合作共同发展的格局。本模块课程安排注重学生掌握零售业的管理精髓, 掌握零售企业的市场营销体系, 了解全球零售市场的管理内涵等。市场营销学、零售学、物流与供应链管理、销售管理、商务谈判、客户关系管理等线下零售基础课程。

4. 新兴零售管理模式课程模块

目前, 全渠道经营模式会日趋明显, 企业将不再是追求单一渠道的最优和最强, 而是进一步发展全渠道经营, 建立多元联动的渠道布局。O2O模式的推行给传统零售业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 充分利用电子商务的平台、创新交易模式、实体零售与网络零售融合发展成为零售企业发展的一个选择。本模块课程安排注重新兴商业模式的应用, 以互联网思维和大数据概念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本模块可设置电子商务、网络营销、互联网金融、商业模式创新和时尚买手等线上零售课程。

四、结语

目前我国企业零售管理人才总量严重不足, 业内具有学士学位以上文化程度的各类人才不到3%, 大大低于其他行业水平。迄今为止, 国内尚无一家大中专院校专门开设全日制本科企业零售管理专业方向, 这方面的专业教师也屈指可数。企业零售管理人才的培养对满足社会需求至关重要, 零售管理专业也将是未来最有前景的专业。因此, 北京服装学院商学院在工商管理专业下设立企业零售管理方向符合社会需求和学校特色。本专业方向强调知识和资源的整合运筹, 决策导向与提高执行力并重, 强调密切联系实际和面向国际竞争环境。该专业方向可为我国零售企业、电商等企业提供经过科学、系统的专业化的学习, 培养既懂技术又懂管理的高级管理人才, 也可为国内外零售连锁加盟企业培养输送最为专业的综合性管理人才。

摘要:基于我国零售业的发展和商学院工商管理专业教育创新的需求, 提出北京服装学院商学院工商管理专业设置企业零售管理专业方向, 设置工商管理学科基础课程、服装企业管理基础课程、传统零售管理模式课程和新兴零售管理模式课程等四个模块体系。

城市建设管理专业 篇3

南开大学城市管理专业2011年酝酿设立伊始,就确定了高起点、国际化的办学理念。2012年6月即与英国格拉斯哥大学签订城市管理专业“3+1”合作办学备忘录。2013年获得教育部城市管理新专业审核后,两校签署了城市管理专业“3+1+1”合作办学协议。由此,南开大学每年30名左右的城市管理本科生雅思考试达标后,第3学年整建制到英国城市学官方排名第一的格拉斯哥大学学习,第4年回国完成毕业设计或毕业论文,可获得南开大学管理学学士和格拉斯哥大学颁发的留学一年课程学习证明。在自愿的前提下,学生第5年可返回格拉斯哥大学攻读城市与区域规划硕士。迄今已顺利招生4届,项目运行良好。

与城市管理本科国际项目相配套,2014年经教育部批准,以南开大学与格拉斯哥大学联合研究生院为平台创办了城市学方向的“1+1”硕士项目,即考生通过全国研究生统考和南开的复试,符合格拉斯哥大学录取条件的通过其教师来南开组织的面试进入南开大学“区域经济学”硕士和格拉斯哥大学的“城市与区域规划硕士1+1”联合培养项目,研究生课程学习全部在南开大学完成,英方派教师来校授课,实行2-4年弹性学制。

经过几年的城市管理专业建设,我们在目标定位、人才培养、师资队伍、教材及实验室建设等方面有几点体会。

一、目标定位

按照教育部2012年界定,城市管理专业旨在“培养能在城市建设和管理部门、城市管理政策及法规研究部门、城镇基层社会管理部门、城市社会团队综合部门、市政市容管理企事业单位等从事科研、教学以及具体管理工作的复合型人才”。南开大学在探索国际化办学过程中,获知由于发达国家现代化、后现代化的进程总体上快于中国,已完成“现代化进程”的欧美国家的大学基本上不开设“城市管理(urban management)”专业,而是开设与“后现代化”发展需求相适应的“城市学(urban studies)”专业。

例如,美国大学理事会(US College Board)对城市学的界定是运用社会学、经济学和其他社会科学来研究城市生活、管理和服务,主要学习如何使城市文化具有独特性,城市地区如何回应复杂问题和事件。简言之,城市学是让你懂得城市居民生活、行为方式及如何应对问题的专业。2014年,城市学科在英国官方排名并列第一的格拉斯哥大学官网是这样描述城市学:它让你从学界认可的相关领域的领导者那里学会和获取至关重要的形塑地区、强化社区和改进政策制定的实践知识。城市学涵盖都市发生的社会的、经济的和物理的所有方面的变化,包括城市的社区、治理、卫生、住房、不平等、规划、交通和房地产等领域(注:住房housing,在西方通常意味着通过政策或财税补贴的政府主导色彩更强,而房地产real estate一般指商业化、市场化的力量居于主导地位)。

鉴于此,我国高校城市管理专业建设应当综合考虑经济社会转型期特点,即“现代化”与“后现代化”两个历史进程高度叠加给我国大中城市治理带来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挑战。

二、人才培养

城市管理专业涉及多学科、多领域的理论和专业学识。目前,城市管理本科毕业生可授予“管理学”或“工学”学士,各校的培养方向也各有千秋。为此,国内各高校在城市管理专业建设中,应当依托自身学科优势来打造其专业特色和品牌,通过服务于城市转型和城市发展提升专业的综合影响力。至于所培养的人才在学术影响力、社会影响力、政策影响力和国际影响力当中更侧重哪一个或哪几个方面,可以集思广益,精心论证。我们在论证城市管理专业建设时,考虑到南开在应用经济、政治学、社会学、公共管理等学科的传统优势,结合格拉斯哥大学城市学系在城市与区域规划、城市政策、都市再生、社区治理、城市经济等方向的雄厚师资力量和世界一流的研究水准,将南开城市管理专业定位于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扎实的多学科知识功底,掌握全球城市发展趋势和城市规划管理动态,擅长城市和区域规划管理、都市更新和社区发展、城市公共事务应对、城市政策分析的专业化复合型人才。同时利用国际合作办学优势,瞄准部分国际机构和在华国际组织,为其推荐我们的毕业生。

三、师资队伍

打造一流的城市管理专业需要高水平的师资队伍。近4年来,我们根据课程体系需要有步骤施行优化师资的学缘结构、联合申报科研项目等方式,在已有的公共管理和公共政策、社会学和社会工作、政治学和经济学师资基础上,陆续招聘国内外高水平大学从事人居环境治理、建筑设计和城市规划、地理信息系统、社会政策等专业方向的优秀博士毕业生,引进了既有理论高度又有实践经验的高端人才。同时,进一步加强与格拉斯哥大学城市学系在科研、教学上的全方位合作,包括联合申请到国家社科重大项目、国家自科重点项目和中英联合资助超千万元的“城市转型”国际合作项目,通过科研合作加快提升年轻教师的研究能力。同时,利用国家留学基金委新设的学术团队项目和南开大学一流专业建设专项资助等渠道,计划利用3-4年时间把大部分教师派到格拉斯哥大学等城市学排名居前的英、美大学研修,采用与对方教师共同备课、授课和联合指导硕士生的模式让南开城市管理师资队伍与国际高水平的本科和研究生教学接轨。

四、教材及实验室建设

由于南开城市管理的本科生要在大三学年赴格拉斯哥大学插班学习一年,这需要我们将南开的课程体系与英方的课程相衔接。鉴于国内高校社科类专业在大一、大二的校级公共课的学分比例较高,而专业课的难度和深度普遍低于英国大学大一、大二的本科课程,首先,我们参照英文版经典教材将南开的专业基础课“国际化”和“汉化”;其次,组织相关力量加快专业方向课的讲义和教材编写;再次,自行开发某些教学用软件,建设教学用的数据库和案例库。最后,近期投资200多万元建设教学和科研功能兼备的数字城市治理实验室,并借鉴格拉斯哥大学投资1100多万英镑的国家级城市大数据中心,逐步建设南开的城市数据分析中心、城市舆情实时监控平台、智慧交通和智慧社区实验室等。

城市旅游管理专业相关论文 篇4

论文1:郑州市城乡交错带旅游开发对策的研究

城市向乡村的过渡地带,因环境优美、资源奇特,形成了供当地居民休闲度假、观光疗养、科教学习、体验劳作等旅游活动的重要空间,这一特殊过渡区域即城乡交错带。

本文在对城乡交错带旅游产品特征、类型及开发原则进行探讨的基础上,深刻剖析郑州城乡交错带旅游产品开发条件,进一步提出郑州城乡交错带旅游产品的开发战略构思。

一、引言

城乡交错带因其具有综合功能优势、区位优势、资源环境优势及旺盛的客源市场需求优势,使其成为诸多大中型城市旅游开发的理想之地。

但现实中的城乡交错带旅游产品开发存在着不少问题亟待解决,如旅游产品开发层次低,缺乏核心竞争力;基础配套设施不完善;管理不规范;政府对城乡交错带旅游管理制度不健全,呈现模糊化管理;景区开发与村民间利益争执等。

二、相关理论基础

(一)城乡交错带旅游产品概念及特征

1、城乡交错带旅游产品概念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扩展,在城市与乡村间出现了一个明显的过渡性、动态性、多元性地带,即“城乡交错带”。

城市城建区与周围乡村城镇的交接区域称城乡交错带。

从旅游者的角度看,旅游产品是旅游者花费了一定的时间精力及费用所换取的一种体验经历。

综合上述概念,本文认为城乡交错带旅游产品指在城乡交错带这一特定范围内,旅游业通过对这一特定区域内的旅游资源进行开发,设计出满足旅游者的旅游吸引物及服务的统一体。

2、城乡交错带旅游产品的特征

城乡交错带独有的区位性决定了城乡交错带旅游产品的如下特征:

(1)过渡性。

城乡交错带内部,由于城乡间的彼消此长,旅游产品从城市到乡村逐渐呈现出过渡演变的独特景观。

(2)动态性。

随着不断扩展的城市空间,城乡交错带表现周期性非均衡推进规律。

内部诸要素间互相渗透、互相融合,使旅游产品在功能、结构、层次上展现复杂趋势。

(3)多元化。

城乡交错带是城市与乡村相互作用最频繁,人口变动最剧烈及其空间选择行为最复杂的地带,使多种旅游景观形态并存于此,且同种景观内部形态的构成要素也呈现多元格局。

(4)新事物的滋生地。

城乡交错带动态性、多元化等特征,使城乡要素高度聚集,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价值流等快速融合,易于新兴产业的产生,以促进城乡交错带的经济发展。

(二)城乡交错带旅游产品开发原则及类型

1、城乡交错带旅游产品开发原则

城乡交错带便利的交通、齐全的配套设施、巨大的客源市场潜力,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较低的土地租金等优势,使其极易成为旅游开发经营者的首选地。

因此有许多旅游开发项目如:主题公园、度假村、森林公园、观光农业园等景观集中分布在这一特殊地带。

城乡交错带旅游产品需依照如下原则进行建设:

(1)区域性原则。

城乡交错带旅游产品的开发应充分把握其地域性,适当定位个性化旅游产品,确定鲜明独特的旅游主体形象。

(2)持续性原则。

旅游资源开发应基于旅游环境容量来确定开发方式,以实现资源的永续利用,尽而保持社会可持续发展、经济可持续发展及生态可持续发展。

(3)协调性原则。

城乡交错带旅游开发要符合城市旅游的整体规划,其内部旅游项目间要相互融合,避免资源浪费、重复性建设等。

(4)市场导向原则。

依据市场需求来设计城乡交错带旅游产品,实现旅游产品衍生的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

2、城乡交错带旅游产品开发类型

城乡交错带资源、区位、客源等优势决定建设旅游产品类型即:

(1)观光旅游产品:名胜古迹观光、自然风景观光、主题公园等。

(2)替代性旅游产品:生态旅游产品、摄影旅游产品、社区旅游产品等。

(3)度假享受性旅游产品:野营山地、休闲娱乐、海滨温泉、游泳、钓鱼、高尔夫、美食等。

(4)运动刺激性旅游产品:探险、冰雪、球赛、登山、漂流等。

(5)会展性旅游产品:商务旅游产品、会议旅游产品、奖励旅游产品、公共关系旅游产品、购物旅游产品。

(6)业务旅游产品:农业观光、农业采摘旅游产品、科学考察等。

三、郑州市城乡交错带旅游产品开发现状

(一)郑州市城乡交错带旅游产品开发优势

1、优越的区位条件,丰富的客源市场

郑州西南部是山地丘陵,北临黄河,东靠黄河冲积扇平原,其独特的区位优势使郑州周边拥有丰富的自然景观;因独特的区位空间及地形地貌,而形成了“河洛文化”。

有全国性交通枢纽及区域性商贸中心之称的郑州,拥有频繁的客流量;郑州是河南的政治、经济、金融、文化中心,其学术文化、会展、信息、经济等大型活动交流频繁,形成大量的潜在客流。

2、丰富的旅游资源,旅游产品规模化

郑州历史文化源远流长,历史古迹、文物遗址众多,人文景观较丰富,早在 3500 多年前,先后有夏、商、管、郑等国曾在此建都,五代、宋、金、元、明、清 8 代建州,遗留下来的文物古迹有商代城墙遗址及大河村原始落遗址。

母亲河为郑州附近供给充足的水流,形成了中北部难得一见的湿地滩涂景观与水乡农业景观;农业旅游资源丰富,有1990 多种植物形成郑州独特的观赏产品,有月季、荷花、蜜桃、樱桃、葡萄等,利于发展农业观光旅游。

城乡交错带景观丰富,拥有森林草地、农田果园、河流水库、山地村庄、民俗文化等人文自然景观,构成了以河、古、花、果为主要特色的旅游资源,是发展郑州城乡交错带旅游的资源基础。

3、便捷的交通条件,服务设施逐步完善

郑州交通道路状况好、方便快捷,通往各地级市的道路,呈辐射状展开;拥有相对齐全的配套设施,为游客运动健身、娱乐休闲等需求提供的环境设施也趋于齐全;郑州市居民需求的户外旅游场所在距郑州30公里的范围内,少数拥有优质旅游资源的景区在较远的地区,但都在围绕郑州市区距离 1.5小时内的车程范围,交通相对便捷。

(二)郑州市城乡交错带旅游产品现状

1、城乡交错带旅游服务体系不健全

郑州城乡交错带基础设施不齐全,通往郊区的部分道路不便利,抵达郊区的车辆也少。

市区主干道指向郊区的标志交通指示牌不清晰,导致来郊区的游客不清楚路线。

部分景区的景观道路缺乏整修,基础设施陈旧简陋等,致使游客对景区的印象极差,重游率极低。

如黄河风景区,重点景观指示不清楚且景区内服务人员又少,致使不少游客不知景观的`具体位置在哪;还有些公益性景区,没有卫生间、歇息的石椅等设施,甚至有些游乐设施简陋,存在安全隐患。

2、旅游产品品牌意识低,核心竞争力缺乏

由于对郑州郊区旅游资源的认识不到位及对旅游市场的需求定位模糊,因此交错带的旅游资源开发不能满足市民对交错带的项目需求。

当前对城乡交错带旅游资源缺乏正确认知,即较低的旅游产品品质,贫乏的生态文化特色。

人文资源粗狂开发,蕴含较少的文化内涵;生态资源掠夺开发,导致环境破坏,景区建筑化,农家乐城市化等。

很多景区旅游休闲娱乐项目少、且陈旧老套,难以吸引市民重复性游玩。

如郑州郊区的富景生态园与丰乐农庄的旅游项目相似度极高。

3、城乡交错带经营不规范

城乡交错带景区管理缺乏统一性。

景区收益主要靠门票,部分景区环境卫生脏乱,生态环境受到破坏,没有对生态环境进行保护,没有协调好景区发展与环境效益及社会效益间的关系,难以做到可持续发展。

景区内有较多小商贩,存在乱收费现象且服务水平低下。

部分经营者没有树立正确的竞争观念,不是提升旅游产品的质量与服务水平,而是采取不正当恶性竞争,致使游客对旅游地整体印象极差。

工商管理专业特色建设问题探讨 篇5

自2007年5月,我们开始实施天津商业大学教改项目“关于建设工商管理专业特色问题的探讨”。迄今为止,我们在人才培养目标、课程兴趣模块、课堂教学方法、个性化培养方式和“第二课堂”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改革和建设,目标是加强我校工商管理专业的特色,提升教育教学水平,培养更多优秀的工商管理专业本科层次的人才。

一、特色建设背景

从1998年开始随着管理学学科从经济学学科中独立出来,工商管理专业正式列入教育部本科专业目录。迄今为止,全国共有522所本科院校设立了工商管理专业。工商管理专业是一个应用性很强的专业,具有较为广阔的就业市场。但目前工商管理专业存在诸多问题,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1)从市场需求来看,工商管理专业目前所开设的课程以及所采用的教学方法较为陈旧,变革不够快,已不能很好的满足社会对创新型、复合型人才的培养需求;

(2)从学生需求来看,工商管理专业特色不够明显,缺乏有吸引力的专业方向,结果导致实行大类招生后选择读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数量和质量都有所下降。由于以上两个方面的主要原因,导致工商管理专业的长期发展存在问题。为了重塑这个天津商业大学历史最为悠久专业的良好形象,凝聚工商管理专业优秀的师资队伍,提升工商管理专业办学质量,需要我们进行深入的专业改革,提炼和深化工商管理专业的办学特色。

二、人才培养目标的改革

传统的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各高校相差不多,有特色的人才培养目标比较少见。我校工商管理专业以前的人才培养目标表述为:“本专业培养具有管理、经济、法律及企业管理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能在企、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从事管理以及教学、科研等方面工作的工商管理学科高级专门人才”。显然这个目标无法凸显我校作为商科院校的鲜明办学特色。为了适应现代商学教育的改革方向,特别是在当今创业和创新浪潮的推动下,我们把人才培养目标重新表述为:“以现代商学素养熏陶和创业教育为基石,培养“懂经济、善经营、会管理,具有国际头脑和创新精神与能力,理论基础与技能扎实、知识面宽广,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现代工商企业的经营管理人才。”这意味着我校培养的人才主要是具有全球化视野和创业技能的经营管理人才,从而为工商管理专业学生成长成才提供了新的方向和目标。

三、课程兴趣模块的设立

在传统的教学计划中,我们并没有体现学生兴趣和现实企业发展需要的课程模块。基本上按照教育部工商管理本科专业目录中设置的若干核心课程,再加上一些通用的选修课程来进行

授课。现在我们对该教学计划进行了大量有针对性的调整和修改。在专业选修课中我们设置了创业管理、商务管理和生产运营管理三个兴趣模块,每个模块下面都有4-6门选修课供学生选修。此外,我们还设置了《企业创立与运营模拟》、《国际企业管理运营模拟》、《制造业ERP模拟》三门密切联系实际的试验课作为学生的课堂实践实习场所。

四、课堂教学方法的更新

在我们专业课程教学中,我们一直强化案例教学,并尝试新型教学方法:体验式教学、情景式教学、项目式教学、开放式教学等。《管理学原理》是校级精品课程,历来是我们试验和创新教学方法的主要阵地。我们参考了国内外知名大学建立的案例库,采写并建立了适合自己学生的案例库,在课堂上运用案例教学方法与学生开展互动教学。在课堂外,我们还组织学生参观了天津康师傅,天津中药六厂等著名企业来拓展学生的视野,提升理论学习与实际结合的能力。在《国际企业管理》课程上,授课老师还大胆运用分组式教学方法,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在课堂上同一小组的学生坐在一起讨论交流并以小组名义参与各种课堂教学活动,在课堂外同一小组的学生在一起共同完成小组作业。该课程上课形式活泼多样,演讲、辩论、小组展示等形式被广泛采用,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沟通能力、演讲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五、个性化培养方式的应用

自2005级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开始实行导师制。导师制的中心思想是:在指导中培养,在培养中提升。其具体原则是:加强沟通,促进交流,密切关系,提升能力。由于我校实行的大类招生制,因而只有到大三时,我们系才有真正的专业学生。因而在导师制下由工商管理系老师负责所带学生的两年专业学习,包括学年论文、毕业实习、毕业论文等学校统一安排的各项学习工作。导师应本着尽职尽责的精神,指导学生的两年学习规划和每一学期的学习计划制定和实施工作,指导学生的外语学习和专业课学习,指导学生的学年论文、毕业实习、毕业论文等工作,保证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并力争取得优异的成绩。此外我校还实行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英文简称SRT),每年我们系都会有三到五项学校资助的SRT项目,该项目在专业老师的指导下,由我系大三学生全程参与和主导,用一年的时间完成。通过该项目大大提升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理论研究水平。

六、“第二课堂”的积极拓展

在专业教师授课之外,我系还以学生专业社团企业管理研究会为核心,邀请社会各界精英来我校做讲座和培训,积极拓展学生的“第二课堂”活动。已邀请零点研究咨询集团董事长袁岳博士做了题为“为职业准备所需的社会知识与资源”的演讲,已邀请天津明理公司高级顾问、原恒安国际集团人力资源总监黄河清女士做了一场主题为“思维技巧与绩效管理”的演讲。此外,还联系《商界》传媒集团开展了“商界精英进校园”活动,在学生中引起了强

烈反响。并且开展了首届天津商业大学创业论坛,通过此次创业论坛对学生开展创业教育培训。学生们普遍感觉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社团活动丰富,所请嘉宾颇具影响力,对学生强化专业知识学习兴趣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并且为学生走向就业和创业岗位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参考文献

[1]饶莉.探索新时期普通高校工商管理本科专业的培养途径[J].科学咨询,2007(5)

[2]范庆瑜.从管理胜任特征反思工商管理本科教育[J].经济师,2006(6)

[3]王宝荣.工商管理专业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的实践与反思[J]改革与战略,2004(11)

项目来源:天津商业大学教改项目“关于建设工商管理专业特色问题的探讨”(项目编号:J56007)。作者简介:

城市建设管理专业 篇6

摘 要:高校实验室在高校教学中扮演很重要的角色,一个学校的实验室的好坏,也体现了这个学校的教学和管理应用水平的先进与否,因此,实验室在高校的建设和管理必须引起重视。本文主要研究经济管理类专业实验室的建设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关键词:实验室;建设及管理;经济管理

一、经管类专业学生实验室建设的重要性

作为经济管理专业的学生,他们在学校主修的课程有政治经济学、《资本论》、西方经济学、统计学、国际经济学、货币银行学、财政学、经济学说史、发展经济学、企业管理、市场营销、国际金融、国际贸易等,涉及面很广。经济管理是各行各业都需要的重要部门,对该专业从业人员的能力要求很严格,而现今的高校培养出的大多毕业生实践能力不强,主要还是停留在理论阶段,不能适应激烈的社会竞争环境,因此,加强和完善高校的实验室建设与管理尤为重要。

二、实验室建设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高校实验室建设与管理中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学校重理论、轻实践,对实验室建设不够重视。注重考试成绩是应试教育下各学校的普遍现象,他们注重对于学生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授,却忽略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许多学校一味的让学生做试卷,参加各类技能考试,很多在学校表现优异、在考试中屡屡夺冠的学生毕业后,却找不到一份好工作,甚至遭到社会的否定,对他们以后的发展都很不利。有的学校实验室形同虚设,只是作为教学硬件摆在一边,很少或几乎不使用。

(二)购置的设备零散,不能形成完整体系。学校不重视实验室建设,但实验室又是衡量学校教学水平的重要部分,因此学校不得不设置实验室。但在购置实验室器材和物品时,购置人员因为缺乏概念而使进购得实验室器材和产品混乱复杂,设备单一,无法形成完整的一套体系,在使用过程中,往往会使实验脱节。而且为了节省学校开支,先进的仪器因为价格高昂而不被采购,致使实验室产品和仪器陈旧落后,对学生今后的工作实践借鉴作用不强。

(三)缺乏专业的实验操作教师。很多学校虽然想充分利用实验室,提高学生动手能力,但因为缺乏能带领大家完成实验操作的专业老师。很多高校教师年龄偏大,属于老教师了,他们的思想比较保守,在经过几十年的教学中,形成了固定的教学模式,难以接受新技术的挑战。

(四)实验室开放程度低。说到实验室,很多同学立马想到了化学生物实验,把实验室理解成这些专业学生专享的场所。这是因为现实中的确如此,很多高校的实验室只对极个别专业学生开放,其他专业学生对于实验室只能止于想象了。这样做不但造成资源的浪费,也不利于促进其他专业学生的全面发展,更有悖于公平公正原则。

三、实验室建设与管理问题的对策

(一)转变观念,高校要加强对于建设实验室的重视力度。要想解决上述问题,首先在观念上就要转变,高校教育工作者要有长远眼光,考虑到实际情况,注重教学理论与实践相统一,认识到实验教学的重要作用。在教授过学生系统的理论性知识后,及时安排学生进入实验室,将所学的理论应用于实践,提高对知识的领悟和掌握能力,积累实践经验,为走入工作岗位打好实践基础。

(二)引进先进的实验室设备,做好配套设施建设。科技发展日新月异,更新换代速度惊人,陈旧的实验室设备虽然在价格上相对低廉,但跟不上时代发展的脚步,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实验室的重要作用,因此,学校在购买实验室器材时,要选用先进科技产品,在这方面,国家财政也应给予一定的支持。另外,购买时要考虑到设备的完整性,做好一整套的配套设施购买计划。

(三)培养有实践经验的优秀教师。教师素质的高低对于学生的影响很大,因此,学校要培养高素质、高能力的实践指导老师。组织学校教师参加学术交流活动,对教师实行再教育,提高学校整体师资水平,还可以聘请专业的技术指导人员,给老师们进行专业知识培训。有了专业的实践指导教师,学校的实验室就不再只是摆设了,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能更好地进行实践操作。

(四)实现资源共享,实验课程面向所有学生。学校要开放实验室资源,让每个专业的学生都能享受到实验室教学。在各专业课程中,适量加入一些实验课程,各专业间协调安排好实验室资源,做到有序进行。这样就实现了实验室资源的充分利用,也使每个学生能参与其中,提高了大家的实践能力和写作能力。

小结:实验室建设与管理在教学工作中占有重要地位,发

挥实验室的最大作用是学校必须引起重视的问题,学校要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和改进。

参考文献:

[1] 刘鑫.浅析经济管理类专业实训室的建设[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34)

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建设初探 篇7

连锁经营是一种现代流通组织形式和经营方式, 是现代商业和服务业发展的基本方向。世界上第一家近代连锁店———美国“大西洋和太平洋茶叶公司”成立于1859年, 这是当时世界上最早的正规连锁公司。此后不久, 在工业发达国家, 连锁经营取得了普遍成功,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一些先进的工业国家和地区也先后引进了连锁经营, 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 连锁业不仅在量上发展很快, 而且从零售、餐饮等行业渗透到各种服务业, 并且经营趋向国际化。

虽然连锁经营在我国起步较晚, 但发展极为迅速。目前我国拥有连锁体系5000多个, 是世界上连锁经营体系最多的国家。据统计, “十一五”期间全国共有各类连锁门店约10万家, 占零售业和餐饮业总额的20%, 并且还在以年递增35%的速度持续发展。然而连锁业的发展速度还是难以适应我国经济飞速增长和人均收入迅速提高的现实。但与连锁业的迅速发展不相适应的是, 我国连锁经营管理人才却相对短缺。由于行业发展过速而人才培训机制不足, 连锁经营行业正在面临人才荒, 其中尤为稀缺的是管理型人才。按保守估计, 目前全国连锁行业的管理型人才缺口至少为60万。连锁经营行业正在面临巨大的人才荒, 而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方式之一是加快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 高等院校培养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有望提供人才补充。

二、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从目前来看, 连锁经营的快速发展急需大批应用型人才, 而开设连锁经营管理这一专业的学校并不多, 所以说加强专业建设成为提高连锁经营管理人才素质的重要途径。

科技含量高是连锁经营最突出的特点之一, 这一特点对从业人员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连锁经营管理人员必须能懂得现代连锁企业经营管理的专业知识, 具有连锁门店运营管理操作技术, 以适应现代连锁经营规范化、制度化、规模化、现代化的要求。然而, 由于我国连锁经营发展迅速, 人员需求过猛, 相当多的经营管理人员没有经过正规的专业学校教育或培训, 不少管理人员虽然经过短期的上岗培训, 但远远适应不了连锁企业经营、管理上的需要。

高等教育在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建设上表现出明显的滞后性。近年来, 连锁经营的迅猛发展给高等院校提出了一个新的要求, 就是加快连锁经营管理理论研究, 以指导连锁经营管理实践。就目前来看, 我国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建设尚属起步阶段, 只有部分院校开设了这一专业, 且以专科院校为主。由于是新增专业, 毕业生人数也相对较少, 所以连锁经营管理人才现在还很少, 这种状况与连锁业急剧发展的态势极不相称, 专业建设问题迫在眉睫。

专业建设是提高连锁经营管理人才素质的重要途径。一般而言, 连锁经营所需人才可以通过以下形式进行培养:一是出国考察和委托国外先进企业培训, 积极学习外国先进经验。二是鼓励先进企业采取国外连锁企业的办法, 设立自己的培训机构, 根据连锁企业的实际需要, 对原有企业的员工进行连锁经营实用技术的培训。三是依托大专院校、研究单位, 对连锁经营企业的员工进行系统培训。这种方式是最切实可行的一种人才培养途径。这也就对我们院校提出了一个要求, 即加快专业建设步伐, 强化连锁经营管理理论研究, 建立连锁经营管理教育培训基地, 有条件的院校应考虑设置连锁经营管理专业, 这是培养大批连锁经营管理人才群体的最有效的办法。

三、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建设

正是因为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作为培养连锁经营人才的高校应当发挥其优势, 培养更多的既有理论功底、又有实际操作能力的毕业生为企业服务。以下拟从订单式、2+1式、弹性学期制、实验实训室建设四个方面分析连锁经营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1.“订单式”培养模式

所谓“订单式”, 是指企业根据岗位需求与学校签订用人协议后, 由校企双方共同参与选拔学生、组织教学、考核上岗等一系列教育教学活动的校企合作办学模式。企业定期派资深人士指导校方教学工作和提供实习指导, 校方则按照企业要求有选择地录取学生进行定向培养。订单式办学模式, 实现了学校、企业、学生“三赢”, 有效地解决校企之间对人才的供需矛盾。这种办学模式、人才培养规格和能力标准是由双方制定的;理论教学在学校, 发挥了学校理论教学的优势;实践教学在企业, 充分发挥现场和企业专家、高级技术人员在培养学生技能上的作用, 学生在真实的企业环境中获得操作能力;企业对合格的毕业生可以全部录用。

订单培养的第一步就是要全方位、多层次跑“订单”, 其次是按企业人才“订单”开设专业, 进行课程设置和师资队伍组建, 加大实践操作训练, 做到“少理论, 多实践”。在师资建设上, 也可以考虑按“订单”要求组建, 保持文化课教师相对稳定, 专业课教师合理流动, 学校需要的专业教师可在社会上、行业中聘请。推进订单式培养思路, 职业技术教育的办学形式必须更加灵活。在教学实施中, 可以采取学分制培养, 扩大“订单式”办学规模, 初步构建起人才培养的“立交桥”。

2.“2+1”培养模式

“2+1”培养模式是利用学校、社会两种教育资源和教育环境, 交替安排学校理论课程学习和校外顶岗实习工作, 对学生进行“知识+能力+素质”的一种教育培养模式。当前, 多数高职院校实行工学结合的模式是顶岗实习“2+1”或“2.5+0.5”, 简言之, 就是高职三年学制, 用“2” (“2.5”) 年完成专业基础、专业理论课学习, “1” (“0.5”) 年到企业进行生产性顶岗实习。

“2+1”培养模式将会实现“多赢”, 其作用不仅体现在学生实习上, 还体现在与企业、各地政府、行业组织的联系上。在实习生驻企期间要重视学生反映的问题, 关注学生的发展状况, 保证学生的利益, 让实习生有不同的“冷暖”体验, 为就业积累经验。同时避免只顾学校自身利益而损害它方利益的短视行为, 要积极协调各方的关系, 积极探寻完善的相应方法与措施。

3.“弹性学期制”培养模式

“弹性学期制”是将一学年分为几个学期, 利用灵活弹性的学期实现工学结合。此类模式的目的不是直接解决学生的就业岗位问题, 而是着眼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 为学生将来找到更好的就业岗位打下基础。

就连锁经营专业人才培养而言, 由于受市场季节性波动的影响, 连锁企业对学生顶岗实训的需求在一年中的不同时间段有较大波动。连锁企业均对接受学生顶岗实习表示欢迎;受春节、中秋、国庆、“五一”等节假日的影响, 企业希望的顶岗实习月份多在1、2、10、12这几个月份。学校既要依据企业的实际经营情况, 也必须考虑学生的利益。只有很好地满足企业、学校和学生三方的利益, 找到校企合作的结合点, 使参与者都能从中得到利益, 实现“多赢”, 工学结合模式才能顺利实施。基于此, 高职院校有必要将传统的3学年、6学期按照企业经营生产的周期要求改革为弹性学期, 并根据企业实际需求设置学期起止时间, 这就是“弹性学期制”工学结合模式。

4. 实验实训室建设

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企业实习基地建设是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之一。加强实习基地建设, 高职院校必须重视校企双方利益, 校企双方共赢是建立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企业实习基地的基础, 校企双方共同参与是建立企业实习基地的机制保证, 提升学生职业能力是建立企业实习基地的最终目标。

校企双方应关注对方利益, 满足双方的合理需求, 实现校企共赢。对于学校而言, 在确定企业实习基地时, 应着重考察该企业基本条件是否符合实践教学的要求。只有满足高职人才培养要求, 才符合专业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的要求。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共建企业实习基地的宗旨是以实践为导向, 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但目前高职院校实习基地建设重形式、轻实效的现象十分突出, 应当有所改革。

四、结论

连锁经营在我国的快速发展更进一步对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 高校在建设这一专业的时候, 应采用订单式、2+1式、弹性学期制等多种方式, 多角度全方位的培养所需人才。

摘要:近些年, 我国连锁经营行业发展非常迅速, 对连锁经营人才的需求也日益强烈, 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的建设更加有必要。科技含量高是连锁经营最突出的特点之一。在大专院校或高级职业学校设立专业学科, 加快专业建设是提高连锁经营管理人才素质的重要途径。高校在建设这一专业的时候, 可采用订单式、2+1式、弹性学期制等多种方式, 多角度全方位的培养所需人才, 以满足现代商务对人才的要求。

关键词: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岑丽阳.连锁经营管理专业能力结构和实践技能培养方式探讨[J].商业经济文荟2, 006 (4)

[2]秦文胜, 谢黎明.“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南昌航空工业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6 (2)

[3]江明光, 陈文.高职连锁经营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J].引进与咨询, 2005 (5)

城市建设管理专业 篇8

关键词:独立学院;旅游管理;专业认知;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2)08-0070-03

独立学院是普通本科高校按照新机制、新模式与社会力量合作举办的本科层次二级学院[1]。至2009年,全国有独立学院318所,其中开设旅游管理或相关专业的院校89所[2],本科生数量已超过4万人,约占全国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数量的22.3%。由此可见,独立学院已成为全国旅游管理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担任着为旅游业提供智力支持和人力资源保障的重责。

魏小安、厉新建指出,我国本科层次旅游管理专业普遍存在专业定位不够明确、课程体系不够合理、师资队伍水平欠缺等问题[3],而我国独立学院是自1999年开始兴办,是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直接产物,由于缺乏相关专业的依托与历史的积淀,这些问题在独立学院中更加显著,并直接影响到学生专业素养和知识结构的培养,从而影响到独立学院旅游管理学生对专业的认同度以及未来的就业选择。罗志慧[4]、赵萍[5]、鲍富元[6]等学者已经意识到独立学院旅游管理专业教育教学中问题的复杂性和尖锐性,纷纷就独立学院如何开展旅游管理专业教育、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提出建议。但教育的本质是培养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只有在教学过程中结合学生认知的角度去分析独立学院旅游管理专业的问题所在,才能提出具有建设性的意见。但从当前的文献来看,尚未有针对独立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专业认知度进行研究,本文拟通过对学生的专业认同进行问卷调研,全面掌握学生的学习态度和专业认知,提出对应的发展对策,以此提高独立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竞争力。

一、调研过程

专业认知是学生学习过程中对专业相关信息的加工过程,本文问卷采用董倩专业认同影响因素结构[7],调研学生对本校旅游管理专业师资与教育教学课程以及外界行业的客观认知,共14个问题。其中师资与教育教学课程主要调研学生对教学的看法和态度,外部环境认知主要调研学生对旅游行业的看法及对未来择业及职业发展的影响,问题采用李克特的五级量表设计而成,要求学生按照1—5级给每个指标打分,1为非常不好,5为非常好。

为深入了解独立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学生专业认知度情况,笔者于2009年至2012年对某校2006级、2007级、2008级、2009级学生在大三下学期时进行跟踪调查,选择高年级学生是因为学生通过两年甚至更长时间的专业实习和各种社会实践后对专业具有较深入的理解。共发放问卷203份,收回199份,其中有效问卷195份,有效率98%。

在195份有效问卷中,男女比例为31.8:68.2,其中56.9的学生来自于城市,43.1的学生来自于农村,绝大部分学生家庭月收入位于3000至10000元之间,60%以上的学生是广东生源。

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专业认知度分析

(一) 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对课程体系的认知

从调查的整体情况来看,学生对课程体系持不好意见的数量最大,有27人,占总数的15%,且没有学生对课程体系完全满意,均值得分最低,仅为3.05,这说明学生对专业课程设置意见颇大。由于专业包括会展、酒店、旅行社等多个行业的课程,很多学生评价杂而不精,专业课程只能点到为止,而心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等专业基础课程无法开设或学分过少,这使课程体系无法体现系统性和层次性,以及本科教育“厚基础、宽口径”的基本要求。

相对而言,学生对教学体系中的实践安排认可度比课程结构体系满意度稍好,有6位学生完全认可实践安排,均值为3.31。从学院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践安排特点来看,在教学体系中安排各种层次的实践,如认知实习、课内实践、专业实践等,在教学中重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在一定程度上凸显出独立学院的特色,但在实践课程的开展方面,由于缺乏实践专项经费的支持以及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管理专业的技能操作设施设备,大部分课程的课内实践只是象征性的带领学生外出参观学习,缺乏深层次的调研和实践,其效果一般。

(二)学生对师资及教学质量的认知

专业教师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但由于独立学院的民办性质,在人才引进方面仍存在较大局限,当前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旅游管理专业教师主要以近年来毕业的研究生为主,如学院的6名专业教师中,仅有1名副教授,其余4位为近年来毕业的研究生,表现出专业教师数量少、高职称人才缺乏、行业经验缺乏等问题。学生作为教育的直接对象,在学习过程中对这些问题感受深刻,超过50%的学生认为师资队伍结构一般,有21位学生认为不好,均值为3.29。

师资力量的不足最终反映在专业教师的教学质量和专业素养指导方面,在调研中学生反映出某些教师在上课中存在由对专业了解不透原因导致的照本宣科、讲解枯燥和互动能力不足等问题,在具体的评价中,超过50%以上的学生认为教师的教学质量及对他们的专业素养指导一般,其中专业素养的指导能力相对更差。在访谈中学生曾经就某些问题与教师进行沟通,但教师的教学能力和专业水平不可能在短时间获得质的飞跃,学生只能面对现实,这与学生所期望的大学专业教学存在较大差距,进一步降低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

(三)学生对旅游行业的认知

专业的学习过程是对旅游行业不断认知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根本目的是使学生成为旅游业高素质的从业人员。调查发现,很多高年级旅游管理专业学生通过在旅行社(主要为导游)、酒店(高星级酒店宴会服务、客房服务等)实践实习对旅游行业具有一定的认知,对行业当前的工作强度大、一线员工工资普遍偏低等社会现实产生较大抵触情绪。从调研情况来看,约12.3%的学生认为旅游行业的工资和福利不尽如人意;28.2%的学生难以接受旅游行业繁重的基层工作;21%的学生对本专业职业发展前景堪忧,均值都在3及以下,这说明旅游行业对学生的吸引力不足。这与全国旅游管理本科专业毕业生初次就业时选择旅游行业的比例一般仅在10%—20%之间的数据基本吻合。总体看来,多数学生在毕业之后的就业及未来职业发展的选择中,已经否定旅游行业,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其对专业的兴趣以及认同度。

在具体访谈中,发现独立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在即将走入社会时,普遍感到就业前景茫然,询问他们想做什么时,除少量学生将要考研之外,大部分学生没有明确的就业定位,但跨专业意向明显,很多学生明确表示不会考虑旅游行业。专业开展的目的是培养高素质的专业人才,但由于教育教学体系存在的问题以及旅游行业本身的特点在一定程度上阻碍学生对旅游行业的选择。

(四)学生对专业兴趣及自身专业素养的认知

专业兴趣是学生对专业教育及内外部环境的个人心理倾向,专业素养是专业教育以及学生自我实践和学习后形成的能力,从教育的角度来看,培养专业兴趣浓厚、专业素养高的学是最理想的结果。从调研情况来看,独立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对专业学习兴趣出现较大的分歧,经过近三年的学习,近40%的学生对专业保持较好的兴趣,但仍有15%左右的学生兴趣不大。专业素养同样分歧较大,均值为3.15,32%的学生认为通过学习个人能力、世界观等得到较大提高,具有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但绝大多数学生认为自身专业素养一般,个人的专业素养仍有待提高。

三、基于学生专业认知的独立学院旅游管理

专业建设

独立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专业认知虽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学校教育不可能以满足学生进行专业设置与开展,但基本反映出当前独立学院办学中面临的基本问题:专业人才培养定位不清、课程体系不佳、教学质量不高、学生就业前景不明等,本文就这些问题进行探讨,以促进独立学院旅游管理专业的改革与发展。

(一)理清专业定位,确立适合于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

专业办学首先应有明确的人才培养目标,但我国的独立学院旅游管理专业位于二本和高职之间,其定位本身较为尴尬。当前大部分独立学院旅游专业定位通常直接复制于依托校院,或与普通二本院校一致,受到本身教育教学资源与学生能力的限制,无法培养出与之相同专业素养和知识结构的学生。从调研情况来看,学生对自己的专业素养评价普遍不高、专业学习兴趣不大,二者均值均在3分左右,这与人才培养定位息息相关。专业人才培养定位不清使独立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在高层次方面无法与一本、二本院校学生相竞争,在餐饮服务、导游等岗位又比高职高专高职学生缺乏实干精神,促使其逃离旅游行业。

对于独立学院旅游管理专业的定位,应根据学校的办学条件及学生情况进行合理定位。从当前一本、二本院校及高职较为认可的人才培养定位来看,独立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定位应该在旅游行业高级管理人才与基层管理人员之间,致力于培养中高层旅游行业管理人才。具体来说,可以将专业定位为“培养具有良好的旅游专业素养、较强的旅游管理能力和熟练的操作技能、适应旅游业国际化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以此和二本及重点院校的高级人才以及职业技术院校的技能人才相区别,以指导课程体系的设置及教学内容及方法的开展。

(二)课程设置凸显特色,突出方向

从我国旅游管理开展情况来看,众多学校是因其优势专业拓展开设旅游管理专业,如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以语言为依托开展旅游管理专业,在课程设置中突出语言特色。独立学院由于缺乏特色专业的支撑,若在课程设置中一味去模仿或照搬某些一本、二本院校的课程设置,内容繁杂,课程体系成为一个大杂烩,无法突出旅游管理专业的个性与特点。

独立学院虽然没有历史的积淀,但可以灵活就市场变化进行调整及变化,在课程设置中可以做到以下三点:一是调整课程体系,按照市场需求突出方向。传统的旅游管理专业通常开设旅游管理、酒店管理、会展管理等方向,但随着经济的不断变化与发展,国内高端休闲度假的兴起所导致的高端休闲度假场所人才的需求,独立学院应该积极开展高尔夫管理、温泉度假管理、连锁餐饮集团管理、食品烹饪等专业方向,突出市场特色;二是在课程设置中应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为指导思想,采用模块化的方法设置专业基本能力模块和核心能力模块,在基本能力模块中增加语言训练与语言技巧、应用文写作及行业操作技能等课程,在核心能力模块中加强心理学、人类学、社会学、文化学等基础课程的设置;三是加强实践教学的开展。在课程体系中,应突出应用性特点,以专业认知实践、课堂实践、校内实训基地实践、校外实习基地实践、社会调研实践等合理结合,培养学生应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加强专业教师在职培训,提高教学质量

独立学院应该转变招聘退休教师或邀请其他院校的旅游管理高职称教师授课的思路,积极面对年轻研究生担当专业讲授主力的现实,并将主要精力用在年轻教师的培养方面。首先,充分利用学校资源,鼓励专业教师到旅游企业挂职学习,培养双师型教师;其次,选派年轻教师到国内重点院校或国外相关院校进修,学习国内外先进的教学理念,提高他们的专业理论修养;再次,鼓励年轻专业老师考取博士学位,为他们的在读学习提供宽松的环境;最后,提供年轻教师专业培训及参加各种学术会议的经费,以扩大他们的视野。

专业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采取多种手段,以提高教学质量:一是采用导向型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如启发式教学方式,以问题为基础,以学生为中心,以讨论为主要授课手段的方式[8],辅以情景式教育模式、任务型教育等手段;二是加强校企合作,给学生提供多种学习机会。专业教师可以加强个人的对外交流,充分利用旅游企业的实践资源,如聘请企业管理人员参与课程的理论和实践教学,安排学生代岗实践等;三是积极带领学生参加全国相关专业比赛,如全国导游大赛、会展策划比赛、酒店操作技能大赛等,以比赛项目带动教学的开展。

(四)提高学生职业意识,引导职业生涯规划

旅游行业的特殊性质决定在校期间的专业实习或刚毕业的学生需从基层做起,并逐步获得提升机会,同时,基层服务工作体力与劳力兼备,需要学生具备吃苦耐劳的精神。教师在专业教学过程应该就行业特点及人才需求形势进行沟通,让学生了解所学专业的就业特点与就业情况,使之对旅游行业的发展具有正确的认识,培养学生正确的就业态度和就业素养,以适应未来社会的需求。

在职业素质培养过程中,可以适当开设职业发展相关的选修课程,引导学生积极面对未来旅游行业的基层工作,并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对他们进行适当的职业生涯规划,将现在学校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旅游行业的岗位进行贯穿讲解,以此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职业洞察力和自我评估能力,引导他们更加积极地面对旅游行业的际遇和挑战。

参考文献:

[1]鲍富元.论独立学院旅游管理专业竞争优势的构建[J].

河北旅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6).

[2][5]赵萍.独立学院旅游专业建立校外实训基地的思考

[J].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学报,2008,(8).

[3]魏小安,厉新建.旅游管理专业建设若干问题思考[J].

旅游学刊,2006,(S1).

[4]罗志慧.关于独立学院旅游管理系教学改革的建议[J].

经济研究导刊,2009,(24).

[6][7]董倩.旅游管理学生专业认同研究[D].大连:辽宁师

范大学,2010.

[8]杨星.我国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改革研究[D].大连:辽宁

上一篇:启迪人生哲理故事下一篇:消防水池建设可研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