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上册数学第七单元知识点(通用11篇)
四年级上册数学第七单元知识点 篇1
第七单元“成长的故事”
课文内容:
25课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表现了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襟和远大志向。文中写了三件事,中间有两次过渡。第一次是过渡句:“一连串的问题使周恩来疑惑不解,好奇心驱使着他,一定要亲自去看个究竟。”这句话承接的上文是周恩来在听到伯父说的话之后经常想问题,说明正是这些问题激起了他的好奇心,他要去租界看个究竟,这也就很自然地交代了周恩来闯入租界这件事情的起因。第二次是过渡段,即课文的第9自然段。“从租界回来以后,同学们常常看到周恩来一个人在沉思,谁也不清楚他究竟在想什么。”紧承上文周恩来在租界里切身体会到“中华不振”的含义。26课
本文写了叶圣陶先生给“我”批改作文,并请“我”到他家做客,使“我”受益匪浅的成长经历,表现了(叶圣陶先生对文一丝不苟、对人平易真诚,堪称楷模的文品和人品。)本文告诉我们“学作文应先学做人的道理”。两次具体描写了叶老家院子里满墙的爬山虎,作者通过写爬山虎表达了自己当时的心情。
在我的眼前,那片爬山虎总是那么绿着。”与题目呼应,写出了15岁那个夏天的事情一直留在作者的脑海中,叶圣陶先生的音容笑貌、亲切教诲一直激励着他前进。句子解析:
(1)使得句子干净了也规范了。
“干净”,在这里指句子简洁明白,不啰嗦。“规范”,指语言标准、典范。
(2)我虽然未见叶老先生的面,却从他的批改中感受到他的认真、平和以及温暖,如春风拂面。“拂”,轻轻擦过,“春风拂面”指像春风一样从脸上轻轻擦过,形容使人感到非常愉快、舒服。作者运用这个比喻,更形象地表达出自己对叶老的感受。27课《乌塔》
文章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来写。在中外孩子对比中突出了乌塔的自立意识和独立生活的能力。
28课《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文章由两封信组成,告诉我们:只有善于发现别人的长处,一点一滴地改正自己的缺点,才能拥有越来越多的好朋友,彼此知心交心,才能飞快的进步。
中心思想:
25、《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这篇课文写的是周恩来少年时代的一件事,他耳闻目睹了中国人在外国租界里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情,从中深刻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表现了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襟和远大志向。
26、《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是作家肖复兴在1992年为纪念叶圣陶先生而写得回忆文章。文章紧紧围绕本单元“修改自己的作文”的单元主题,记叙了叶老为“我”“修改作文”、“邀我作客”两件事情。课文篇幅较长,文字平和,可平和之中却带给读者心灵的震撼。
27、《乌塔》
课文主要讲了一个14岁的德国女孩乌塔独自一人游欧洲的事情,反映了国外少年儿童独立生活的能力和自立意识,同时也反映了他们对生活的热爱。
28、《尺有所短 寸有所长》
课文由两封信组成,一封是张国强同学写给柯岩的信,他认为同学们嫉妒他获奖,因而疏远他,感到很寂寞,所以写信向柯岩老师讨教,希望得到柯岩老师的帮助。一封是柯岩的回信,她在信中通过合理的推断,分析了张国强失去朋友的原因,并结合自己的经历告诫国强。第八组:科技成就
四年级上册数学第七单元知识点 篇2
突然, 从远处传来一声尖锐的口哨声, 西尔维娅知道这不是友好的鸟鸣声。“你好, 小女孩。”一个年轻的小伙子高兴地叫道, “这儿离大路多远? ”西尔维娅发抖着低语道:“两里。”她面对的是一个带枪的高个小伙子。
陌生人开始和西尔维娅赶着奶牛在森林里穿行。“我一直在打鸟, ”他抱怨道, “但我迷路了, 你认为我可以在你家过夜吗? ”
西尔维娅 没有回答 , 她很高兴就要到家了。她看见祖母正站在农舍门口。陌生人放下枪, 把他遇到的问题告诉微笑着的西尔维娅的祖母。“当然, 你可以和我们待在一起, ”她说, “我们不怎么富裕, 但欢迎你和我们分享我们拥有的东西。”吃完饭, 他们三人坐在屋外, 年轻人说他是个 研究鸟类 的科学家。
“你把它 们装在一 个袋袋里? ”西尔维娅问道。“不, ”他慢慢回答道, “我用枪把它们打下来, 然后用专门的化学药品把它们制成标本保存起来。在我家的实验室中, 我收集了100多种全美 国不同种类的鸟的标本。”“西尔维娅对鸟也知道一些, ”她祖母自豪地说 , “她十分 熟悉森林, 鸟就在她手边吃食。”
“那么 , 西尔维娅也许能帮助我。”年轻人说, “前些天我在不远 处看见一 只白苍鹭, 这几天一直在找它。白苍鹭是一种十分稀有的 鸟 , 你见到过吗? ”他问西尔维娅, 但她沉默不语。“它是一种高大、奇特的鸟, 有柔软的白毛和又细又长的腿, 它可能在大树的顶上有自己的巢穴。”西尔维娅的心开始狂 跳 , 她在森林的另一边见过它! 年轻人正盯着西尔维娅, “我将付给告诉我白苍鹭在哪儿的人10美元。”那天晚上, 她的梦里全是她和她的祖母用10美元能买的好东西……
第二天, 西尔维娅和年轻人一起待在森林里。如果年轻人把枪留在家里 的话 , 西尔维娅会过得更快乐 些 , 她无法理解他为什么要杀死他似乎很喜欢的鸟。
但西尔维娅看着年轻人, 眼中流露出爱慕的神情, 她从未见过这样英俊漂亮的人。
第三天, 当太阳快要升起的时候, 她静静地离开家匆匆地赶往森林。最后她找到一棵大松树, 从那儿可以看见整个森林。她确信她可以看见白苍鹭把巢藏在哪儿。
突然, 西尔维娅又黑又灰的眼睛看见一道白光一闪而过, 一只有着宽阔白翅膀和又长又细脖子的鸟飞了过来, 停在她面前的一根树枝上。白苍鹭松开羽毛并呼唤坐在旁边另一根树枝上的配偶, 然后它们张开翅膀飞走了。西尔维娅长叹了一口气, 现在她知道这只野鸟的秘密了。
大约一小时后, 西尔维娅回来了。当她跑进厨房时, 她的祖母和年轻人全站了起来。现在是她说出秘密的最佳时刻, 但西尔维娅却沉默不语。年轻人友好的目光深入到她的眼里, 他可以给西尔维娅和她的祖母10美元 , 他答应过, 她们也需要钱。除此之外, 西尔维娅想让他开心。
但西尔维 娅沉默不 语 , 她想起白苍鹭在金色阳光中飞行的情景和它们一起在世界顶端观望日出的情景。她不能说出白苍鹭的秘密而出卖它们的生命。年轻人那天晚些时候失望地离开了。西尔维娅很伤心, 她想成为他的朋友。他再也没回来过, 但许多个夜晚, 当她赶着祖母的奶牛回家时, 她仿佛听见了他的口哨声。
四年级上册数学第七单元知识点 篇3
三、给下列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解释,将序号填在括号内。(3分)
1.络绎不绝 ( )
A.断绝 B.走不通的 C.开办 D.住、停
2.漫不经心 ( )
A.水过满,向外流 B.到处都是 C.莫,不要 D.不受约束,随便
3.开路先锋 ( )
A.打通 B.举行 C.开办 D.开始、建立
四、选词填空。(在合适的词语下面画线)(4分)
1.骏马在(宽阔 辽阔 宽广)的草原上奔驰。
2.工程师的设计,必须经过(周密 周全 严密)的计算。
3.月光照进窗子,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显得格外(清静 安静 清幽)。
4.我们要精心地(爱护 维护 保护)地球。
五、把下面的词语补充完整,再从中选择一个词语写一句话。(6分)
( )夺天工 久别重( ) 美不( )收 为所( )为
独具( )心 一反( )态 ( )耳( )聋 ( )扬( )挫
六、写出下面各句所采用的修辞手法。(4分)
1.公园里的树真绿啊,人真多啊,花真美啊。 ( )
2.海鸥依他的节奏起起落落,排成一片翻飞的白色,飞成一篇有声有色的乐谱。( )
3.难道老象是要回到当年曾经浴血捕杀的战场吗?( )
4.鸟儿呼唤我的名字,露珠与我交换眼神。 ( )
七、按要求写句子。(8分)
1.罗新通知俞建军。俞建军来学校参加管乐队活动。(不用关联词,把两个句子合成一句)
2.“蒙娜丽莎”不是全人类艺术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吗?(换一种说法,意思不变)
3.夕阳把水面映得通红,把天空染成万道彩霞。
改为“被”字句:
4.根据给出的词语意思来造句。
清楚:①事物容易让人了解,辨认。
②了解。
八、按课文内容填空。(10分)
1.皮鞋匠静静地听着。他好像 ,月亮正从 的地方升起来。 的海面上, 洒满了银光。(选自《月光曲》)
2.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 , !”
3.我会默写《马诗》这首诗的前两句: , 。
4.通过第七、八单元的学习,我最喜欢《 》这篇课文,因为 。
九、乱句重组。在括号里填上正确的序号。(6分)
( )小溪的一边是果园,春天,花香弥漫,蜂飞蝶舞。
( )田野的尽头,连绵的山峰犹如大海里起伏的波涛。
( )溪水那么清澈、明净,水里的小鱼儿快乐地游来游去。
( )山腰的公路,像一条银灰色的绸带飘向远方。
( )一条小溪从我们的村子里流过。
( )小溪的另一边是田野,如今沉甸甸的麦穗正点头报告丰收的喜讯。
十、阅读短文,仔细答题。(16分)
小鸟和水手
没有一片绿叶,没有一缕炊烟,没有一粒泥土,没有一丝花香。只有水的世界,云的海洋。
一阵台风袭过,一只孤单的小鸟无家可归,落在被卷到海里的木板上,乘流而下,( )而来,那个优雅劲儿,真是太妙了!
忽然,小鸟张开翅膀,在人们头项盘旋了几圈,“噗啦”一声落到了船上。或许是累了?还是发现了“新大陆”?水手撵它,它不走,抓它,它( )地落在掌心。可爱的小鸟和善良的水手结成了朋友。
瞧,它多美丽!娇巧的小嘴,啄理着绿色的羽毛,鸭子样的扁脚,呈现出春草的鹅黄。水手们把它带到舱里,给它“搭铺”,让它在船上安家落户。每天,把分到的一塑料桶淡水匀给它喝,把从祖国带来的鲜美的鱼肉分给它吃。天长日久,小鸟和水手的感情日趋深厚。清晨,当第一束阳光射进舷窗时,它便敞开关丽的歌喉,唱啊唱,( )有韵,宛如春水( )。人类给它生命,它毫不悭吝地把自己的艺术青春献给了哺育它的人。可能都是这样,艺术家们的青春只会献给尊敬他们的人。
小鸟给远航生活蒙上了一层浪漫色调。返航时,人们爱不释手,恋恋不舍地想把它带到异乡;可小鸟憔悴了,给水,不喝!喂肉,不吃!油亮的羽毛失去了光泽。是啊,我们有自己的祖国,小鸟也有它的归宿,人和动物都是一样啊,哪儿也不如故乡好!
慈爱的水手们决定放开它,让它回到大海的摇篮去,回到蓝色的故乡去。离别前,这个大自然的朋友与水手们留影纪念。它站在人的头上、肩上、掌上、胳膊上,与喂养过它的人们,一起融进那蓝色的画面……
1.联系上下文,理解下面词语的意思,并用这个词语写一句话。(2分)
爱不释手: 。
2.从下列词语中选择合适的词语填在文中的括号里。(2分)
乖乖 姗姗 淙淙 嘤嘤
3.文中的“新大陆”指 ;小鸟与水手的感情日趋笃厚,是因为 。(2分)
4. 读了这篇文章,你对其中哪句话最感动?请把句子写下来,并说明感动的原因。(4分)
句子:
原因:
5.请你为“爱鸟日”活动写一条宣传标语。(2分)
6.读了这篇短文,你体会到什么?请写一写。(4分)
十一、习作实践。(30分)
四年级上册数学第七单元知识点 篇4
一、填空。
1、三千八百万零五十四写作( ),省略万后面的尾数约是( )。
2、五百零二万写作( ),改写成以万作单位的.数是( )。
3、0.6表示6个( ),0.8里面有( )个0.01。
4、□3465335要使商是两位数,□里最大应填( )。
5、两个数相乘,一个因数扩大10倍,另一个因数不变,积( )。
6、被除数扩大5倍,要使商不变,除数应( )。
7、长方形广场,长300米,宽200米,合( )公顷。
二、选择正确,填在括号里。
1、42390157=。
A.27
B.207
C.270
2、20元4角用小数表示是()。
A.元
B.20.04元
C.20.4元
三、计算下面各题。
0.48+4.83=
91032-89056=
587306=
69800340=
四、求未知数x。
x+1.86=2.07
x-3470=3470
78x=19422
59472x=708
五、简算下面各题。
31485
480032
30056
12524
六、脱式计算下面各题。
720868205
403-39483321
七、列式并计算下面各题。
1、208扩大145倍是多少?
2、4.12比什么数多1.85?(列出含有未知数x的等式,再解答出来.)
八、应用题。
1、果园里有苹果树1011棵,是桃树的3倍.果园里有桃树多少棵?(用两种方法解答)
2、一个匀速组装某种机器的流水线28天组装机器3500台,照这样计算,再组装1750台,还需要几天?
四年级上册数学第七单元知识点 篇5
班级________ 小组名
_______
姓名________ 得分_______
一、接力赛跑。(12分)
二、煮一个鸡蛋要8分钟,一只锅一次可以煮10个鸡蛋,那么煮20个鸡蛋至少需要()分钟。三、一只平底锅上只能煎两条鱼,用它煎一条鱼需要4分钟。(正反面各2分钟),那么,煎三条鱼至少需要几分钟?应该怎样煎?(10分)四、四(1)班的3个同学各拿一只水桶去接水,水龙头给3只桶注满水所需的时间分别是4分钟、3分钟、1分钟,现在只有1个水龙头可以接水,怎样安排能使他们总的等候时间最短?这个最短的时间是多少?(10分)
五、妈妈怎样安排所用的时间最少?(10分)
杀鱼、洗鱼5分钟 烧鱼10分钟 淘米2分钟 做米饭15分钟
六、小芳从家到学校有几条路可以走?哪一条路最近?(10分)
七、妈妈上班,李丽只能自己做饭吃。淘米3分钟,洗锅1分钟,电饭锅煮饭20分钟。把妈妈做好的几个菜用微波炉热一下要用8分钟,冲一碗汤3分钟。李丽最快几分钟就可以吃饭了?(10分)
八、一平底锅每次只能烙2张饼,两面都要烙,每面要烙4分钟,请问烙4张饼最快几分钟可以烙完?要烙5张饼,最快几分钟可以烙完?(10分)
九、(8分)
(1)如果有6个大人和4个学生,该怎样买票最合理?
(2)如果有4个大人和6个学生,该怎样买票最合理?
(3)5个大人和5个学生又该怎样买票呢?
十、有15根火柴,甲乙两人轮流取火柴,每次只能取1根或2根,谁取到最后1根火柴谁就赢。想一想:如果是你,为了确保取胜,是应该先取火柴,还是应该后取火柴?怎样取?(10分)
四年级上册数学第七单元知识点 篇6
教学目标:
1.结合温度的实例,探索零上温度和零下温度的表示方法,会用“+”或“-”的数表示零上温度和零下温度。理解用这样 的数表示温度的实际意义。
2.通过在温度计上标记零上温度和零下温度的活动,体会零上温度、零摄氏度、零下温度在温度计上的位置与顺序关系,会正确读出温度计上显示的温度。会比较两个零下温度的大小。
[教学重点、难点]:会比较两个零下温度的大小。,[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知。
1,组织学生交流课前调查、收集、记录全国一些大城市的气温情况。
2,让学生观察书上84页的地图找到调查的城市的位置,帮助了解温度与位置的关系。
3、揭示课题----温度。(认识正、负数)
二,自主探索,获取新知。
(一)、探索温度的读法和表示方法。(请你想办法表示北京的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1,把学生记录的温度进行简单交流,并抽出2组数据与零度进行比较,从中了解和掌握5℃比零度高,零下2℃比零度还要低2℃的一些知识。
2,读一读,并分析5个城市的气温冷热情况。
3、师提出:这一天北京的温度是零下2℃~5℃,如果不用文字叙述的方式来说明温度,你还有什么办法表示这两个温度?请同学们画一画,写一写。
4、回报并整理归纳:我们通常用+5℃表示零上5℃,用-2℃表示零下2℃.(二)、在下图中标出这些城市的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
1、观察温度计,说说你看到了什么?温度计都刻有零上温度和零下温度以及零度。
2、在温度计上标出这5个城市的最高温度和最低温度。
3、组织交流:说说你是怎样标注的?你有什么发现?0℃是零上温度和零下温度的分界线;零上温度都在0℃的上面;零下温度都在0℃的下面,越往上额外越高,月往下温度越低。
(三)、填一填,说一说,哪个温度最低?
1、说一说零下2℃、零下4℃、零下17℃分别表示哪个城市的哪个温度。
2、用”+ “-”的数表示这三个温度,并指出:表示零上温度时“+”可以不写。
3、总结填法:像零下2℃这样0℃以下的温度,是以0℃为基准,与零上相反方向的测量结果,可以用负数表示。
4、组织学生讨论:哪个温度最低。结合温度计的位置和联系我们冷热穿衣,帮助学生理解。
(四)、巩固练习,应用新知。85页第1题。
(五)、课堂总结:这一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六)、作业:85页,2、3题。
(七)、板书设计:
温度
单位C(摄氏度)5C零上:温度 0C分类分界点:零下:2C比较借助0C教后反思:
第 二 课时 正负数
[教学目的]:
1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结合生活实例,进一步体会负数的意义。
2、了解整数包括正整数、0和负数,知道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认识0是正数和负数 的分界线。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教学重、难点]:体会负数的意义,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问题。[教学过程] 一,收集数据,1、课前安排学生调查记录相关的数据,如储蓄卡上记录的存、取款数据,海拔高度的记录等,了解生活中的负数,以增加一些感性认识,激起学生探素负数奥秘的兴趣,了解数字的作用。
2、揭示课题---正负数(了解正、负数及整数的意义)二,自主探索,获取新知。
1、看一看,说一说。
(1)、观察情境图,交流理解情境中信息的具体意义,例:“+8844.43米”表示比海平面高的高度,“+10分”表示答对了得10分,而-10表示答错了,不给分,还要去掉10分;“-127元”表示没有盈利,而且亏掉127元。
(2)、讨论每个数前面的“+”或“-”表示的意义。(3)、交流并引导归纳:生活中我们通常用正数表示增加、升高、收入、盈利等量。习惯用负数表示减少、降低、支出、亏损等量。实际上正负数表示的意义是相反的量。(3)、师指出:为了表示这种相反的意义,我们引入了负数。
2、认一认,说一说。
(1)师指出:像10,200,8844.43,···都是正数,正数前面可以写“+”也可不写;像-1000,-500,-127,-100,···都是负数,负数前面必须写“-”
(2)还有什么发现?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正负数中有小数也有分数。
(3)、揭示整数的意义:师生把正数和负数中的正整数和副整数挑出来,像-10,0,200,··都是整数。
3、找一找生活中运用正负数表示的例子,和同伴交流。(1)、同桌的同学各联系生活中的实例互相说一说。(2)、交流说一说: 例如:表示楼层 的高度6表示地上6层,-2表示地下2层····。
三、巩固练习,应用新知。87页第一题。
四、课堂总结:交流你这一节课了什么?
五、作业:87页2、3题。
六、板书设计:
正负数
用“+”“-”可以表示意义相反的量。像10,16900,8844.43等都是正数。像-1000,-500,-127,-100等都是负数。
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教后反思:
第三课时滴水实验
教学目标:针对滴水实验任务,能够提出问题的思路,制定解决问题方案,经历合作的过程,积累从头到尾思考问题的数学活动经验,发展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反思质疑的学习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了解所学知识与方法之间的联系。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1、呈现课本88页情境图,观察说一说,你从图中看到了什么?从图中看到了水龙头一直在滴水,多浪费呀。
2、发现了什么问题?(一个没有拧紧的水龙头,一年会滴水多少呢?)
3、揭示课题----滴水实验。
二、自主探索,获取新知。
1、提出:活动任务:设计滴水实验,推算出一个没拧紧 的水龙头一年大约会浪费多少水。
2、设计方案:设计一个什么实验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呢?(1)、讨论实验思路:用一个盛满水杯扎一个眼代替水龙头,看一分漏掉多少水,再1时、一天、一年。(2)、确定实验步骤。形成实验方案。
3、小组讨论,设计具体的实验方案。(1)、问题引导:解决问题需要哪些数据?怎样获得这些数据?(2)、确定需要 的工具、具体方法、操作步骤。
4、动手实验:按照刚才的实验方案让学生实验、要求记录好实验数据,同时计算得出结论。最后交流实验成果。
5、交流反思:(1)、通过实验有 的小组实验结果不一样,甚至相差很多,教师指出:因为各小组收集的数据不一样,所以会产生偏差。(2)、根据得到的实验数据,回答书上提出的两个问题。
三、课堂总结:交流学习体会。
四、作业:90页第3题。教后反思:
第四课时 编码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的问题情境,了解编码的广泛应用,进一步体会数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感受数学的文化价值。
2、通过观察、比较、猜测探索数字在编码中所表示的具体含义。体验编码的一些规则和方法,会用数描述某些事物的特征,进一步理解数的意义,逐步建立数感。激发学习欲望,发展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利用编码解决日常生活问题。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1、呈现课文91页情境图,观察情境图,获取图中相关信息,回报信息:有5个嫌疑人的相关信:相貌、出生日期、持有银行卡情况,以及探长找到的不完整身份证和银行卡号信息。探长说已经知道是谁了!你能帮助探长破案吗?
2、你想知道吗?学习了这一节课我们就知道的,揭示课题--编码。
二、自主探索,获取新知。
(一)、1、探长是怎么判断出谁是嫌疑人的呢?
2、身份证号和银行卡号都是编码,编码中隐藏着一些信息。
(二)、你知道身份证号码中的数字表示什么意思吗?根据上面的身份证号码,你认为谁可能是犯罪嫌疑人?
1、让学生交流课前布置的关于身份证号码你了解了哪些知识?
2、写出自己的身份证号码,交流号码中的数字各表示什么意思,有什么异同点?
3、引导归纳得出:身份证号码中承载着持有人所在的省、市、县(区)和出生年、月、日及男、女性别等信息,最后一位是“校验码”是根据前面17位数字计算出来的,便于计算机核对,如果算出的结果是10机遇用罗马数字“x”表示。(4)、你现在该知道谁可能是嫌疑人了吧。(锁定3个1972年出生的嫌疑人,排除另外2人。)
(三)、下面是银行卡的编码方式,根据信息判断谁是嫌疑人。
1、让生阅读教科书中的表格,想一想怎样判断嫌疑人。
2、交流自己是怎样判断的:银行卡号码中承载着持卡的人的卡是哪个银行发的卡、发卡银行标识代码。所以锁定了犯罪嫌疑人出生于1972年持有甲银行卡的人。(四)、请你为学校的每一位学生编一个号码。
1、告诉学生这个编码要体现哪些信息:班级、区分出男女,不能与其他年级重复。
2、让学生试编一个。
3、交流:说清楚自己是怎样编的,每个数字代表什么意思。
4、猜淘气所编的号码是什么意思,有什么规则。
(五)、寻找生活中运用数字编码的例子,在全班进行交流。
1、让学生看书上的4幅图,说一说你能获得哪些信息。
2、尝试说一说邮政编码、商品的条码中可能蕴含着哪些信息。
3、自己找一找生活中的其他编码。并说一说给全班同学听。
(六)、课堂总结:通过这一节课的编码的学习,你获得了哪些有价值的数学信息。教后反思:
第五课时 数图形的学问 教学目标:
1、结合问题情境,经历把生活中的现实问题抽象成熟图形的数学问题,利用多样化的策略解决问题的过程,发展几何直观。
2、在数图形 的过程中,逐步形成有序思考 的良好习惯,发展推理能力。
3、能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发现规律,有条理地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
教学重点:自主探究发现规律,有条理的解决问题。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1、呈现教科书93页的问题情境图,指导学生读懂情境 图:鼹鼠钻洞,可以任选一个洞口进入,向前走,再任选一个洞口钻出来。
2、启发学生提出问题:有多少不同的路线?
3、揭示课题—数图形的学问。
(二)、自主探索,获取新知。
1、解决问题:(1)、运用画图的方式描述并分析问题。(2)、全班交流:让学生说说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思路的示意图。(3)、师补充并归纳。字母标注的各个点代表什么意思。(用字母表示洞口)
2、想办法按顺序数出有多少条不同的路线,要做到不重不漏。(1)、让学生按一定 的顺序数出线段的总条数,可以画一画,写一写,并做好记录数的过程。(2)、全班交流:梳理一共有多少种方法,说说你是怎样数的过程。先数短的线段:ab、bc、cd、;再数稍长的线段:ac、bd;最后数最长的线段:ad。并结合图示说明。3+2+1=6,也可以先从a点出发的线段,再数从b点出发的线段,最后数从c点出发的线段。
3、菜地旅行。(1)、观察情境图,说说获得哪些数学信息:菜地旅行,本站:红薯站---开往土豆站····。(2)、发现问题单程需要准备多少种的车票?(3)、学生独立数一数。师提醒学生:要有序地数,用画一画和写一写的方法记录数的过程。(4)、全班交流:让生说出自己怎样数的过程。5个站用5个字母表示,依次数是:4+3+2+1=10(83)
4、如果有6个车站,单程需要准备多少种不同的车票呢?生独立完成,再交流。
5、如果有7个汽车站,单程需要准备多少种不同的车票呢?8个呢?你发现了什么?学生独立完成后,组织交流有什么发现?5个站时,车票种数为:4+3+2+1;6个站:5+4+3+2+1,7个站:6+5+4+3+2+1,8个站:7+6+5+4+#+2+!。
(三)、课堂总结:你这节课学会了什么。
(四)、作业:练习册。教后反思:
第八单元
可能性 第一课时 不确定性
[教学目的]:
1,结合掷硬币的游戏,通过丰富 的生活实例体验一些事情发生的不确定性,感受简单的随机现象。
2、能用可能、一定、不一定来描述简单事件发生的情况,并能够列出简单的随机现象中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教学重点:能用可能、一定、不一定来描述简单事件发生情况。
教学具准备:硬币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1、呈现95页情境图,观察情境图,获取数学信息:有4个小朋友在做掷硬币的游戏,他们正在争论谁掷的硬币正面朝上或反面朝下。
2、谈话引入:揭示课题----不确定性。
二、自主探索,获取新知。
1、与同桌轮流子、掷10次硬币,先猜猜哪面朝上,再把实际结果记录下来。说说你有什么发现。(1)、让学生同桌两人轮流掷硬币10次,每次掷硬币之前都猜一猜哪个面朝上,做好记录。(2)、开始掷硬币活动。(3)、展示学生的记录单。并汇报掷10次的结果。(4)、组织全班交流:说一说通过刚才的活动,你有什么感受和发现。硬币落地只有两种可能,不是正面向上就是反面向上;掷了很多次后,可能每一面朝上的次数会大致相等。还可以怎样讲?也可以说:落地后出现的那一种情况结果是随机的,不确定的。
2、说说下面事情发生的情况。
(1)猜一猜“明天会下雨吗”不一定吧,可能不会吧,电视里已经播报了不会下雨的,有的说:会下雨的,天气预报不会那么准吧,有时候也会有变动的,因为天气时多变的。所有无法确定。(2)、猜测“我能中一等奖吗”,先让学生发表意见,讨论得出:每抽一次奖,可能会发生三种结果:中奖但不是一等奖、中一等奖、没有中奖。说明十前无法预料到哪一种情况会发生,都是随机的。(3)、猜测“下一个路口我会遇到红灯吗?”(方法同上,讨论、分析各种因数,最后明确:下一个路口是否遇到红灯这件事是随机的,无法预料。(4)、让血色自己举一例生活中随机现象的实例。
3、说一说,每个盒子里可能摸出什么颜色的球?有几种可能?再连一连。(1)、让学生先连一连。(2)、交流自己怎样连的想法。第一个盒子里和第二个盒子里只有黄球和白球,摸球只有一个结果发生;第三个盒子有两种球,摸出的结果酒有两种结果,结果无法确定,是不确定。
三、巩固练习,应用新知。书上96页第1题。
四、课堂总结:交流学习收获。
五、作业:96页2、3、4题。
教后反思:
第二课时 摸球游戏
教学目标:
1、通过摸球游戏的活动,体会有的摸球结果是必然现象,有的摸球结果是随机现象。
2、通过探索摸球所发生的结果,感受摸球的随机现象发生的可能性有大小,能对一些简单的随机现象的可能性大小作出定性描述,并进行交流。教学重点:体会随机现象发生的可能性有大小。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1、说说生活中的一定、可能、不可能的事情。
2、谈话引入,揭示新课。摸球游戏
二、自主探索,获取新知。
1、呈现书上97页情境图,获取信息:有两盒放了同一种颜色的球,球的数量也相同;有三盒放了两种颜色的球。各种颜色球的数量也不同。
2、分别从这些盒子中任意摸出1个球,说一说,可能摸到什么球?
(1)、学生思考讨论:(2)、交流:第一个盒子全部是红球,一定摸到红球,第二个全部是白球,一定摸到白球;第2、3、4、5盒有两种球,摸球的结果就会有两种结果。
3、从第3、4、5盒中摸到白球的可能性一样吗?(1)、讨论。(2)、组织全班交流:三个盒子的白球数量不同,所以摸到白球的可能性有大小;第5个盒子里的白球数量最多,所以摸到白球的可能性最大。
4、分别在下面盒子里放6个球,满足给定的要求,写一写。(1)、先让学生读一读描述可能性大小的4个句子。(2)猜一猜,写一写。(3)、全班交流:自己的想法。
三、巩固练习,应用新知。98页第一题。
四、课堂总结:你学到哪些知识?
四年级上册数学第七单元知识点 篇7
本单元以战争为主题,选取了五篇文章,表现了作者对战争的诅咒,对和平的渴望,以及对反抗侵略的思考。
学习本单元,首先要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内容,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联系生活实际,思考战争与人类文明及社会发展的关系,做出自己的评价,形成自己对战争问题的看法。其次,要重视朗读,应在情感、停顿、重音、语调等方面有新的体验。再者,宜采用比较阅读的方法来学习,以求提高求同存异,比较鉴别的能力。再次,要注意扩大阅读面,可在阅读教师提供的材料的基础上,自主选择相关的阅读材料。最后,应以历史不该忘记为主题,开展社会调查,充分利用各种采访工具,广泛收集有关战争的材料,尝试调查报告的写作。
每课教学设计
古诗二首
教学创意说明
这是在内容和形式方面有着明显不同的两首诗。学习这两首诗,一要注重朗读,读清节奏,读准语调,读出情感。二宜确定恰当的比较点,采用比较阅读方法来提高欣赏能力。三应广泛收集与课文内容相近的诗歌,确定比较点进行比较阅读练习。
互动过程
一、反复朗读,尝试发现
(一)教师范读,疏通字句;(二)师生同读,体会情感;(三)自由散读,发现异同。
二、比较阅读,探究形成
[异多求异]
这两首取材于战争的诗(以下称《十五从军征》为“诗A”,《出塞》为“诗B”)在内容和形式方面有很多不同之处,你发现了吗?
[学生分组讨论,归纳整理比较点,师生共同探究形成]
1.角度与主题不同
诗A是从一位征夫归来却无家可回而无限哀伤的角度,揭露了封建兵役制度给劳动人民造成的苦难;诗B则是从征夫出征未还的角度,来表现战争给征夫带来的不幸及人们企盼国土不被践踏的美好愿望。
2.手法和情感不同
诗A用记叙、描写相结合的手法,明写征夫人老归来,面对庭院荒凉,墓冢累累,一人空悲戚,暗写天灾人祸、社会黑暗、亲人尽数逝去。诗A明暗结合,表达了征夫无尽的悲哀和诗人对战争带来的灾难的控诉;诗B则是联想、用典并举,写实、写虚同用,表达了诗人反对战争,渴望和平的美好愿望。
3.风格与情调不同
诗A语言质朴无华,行文从容舒缓,运笔沉稳厚重,透露了悲伤低沉的情调;诗B则粗犷奔放,大气磅礴,气势豪迈,形成了悲壮高昂的情调。
4.繁简和意境不同
诗A使“繁”:前六句揭露封建兵役制度的残酷,中六句描绘了无限的悲凉,后四句抒发了无尽的悲哀,创造了凄清悲怆的意境;诗B用“简”:首句落笔于千年以前,万里之外,眼前与历史相勾连,次句道出了历代征夫的悲剧,三、四句用典,表明了世世代代人们的共同愿望,创设了雄浑苍茫的意境。
三、拓宽视野,联想运用
[扩读资源]
出示扩读资料。
《国殇(节选)》《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教师示读、简要疏通字句后]
1.你发现这两首诗写战争的角度和表达的情感的不同之处了吗?
[学生分组讨论后归纳]
《国殇》取材于秦楚丹阳、蓝田之战。《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着眼于安史之乱。
2.能为这两首诗划分节拍吗?
[学生分组讨论后归纳]
1.若按意义断,七言诗一般为四三断。
2.若按音节断,七言诗一般为二二一二断或二二二一断。
四、收集资料,独立思考
请你找到两首写战争的诗,认真朗读、划分节拍后,选择一个比较点进行比较,并准备在课上讲给同学们听。
《夜莺之歌》与《雨来没有死》
教学创意说明
这是在内容和形式方面有着诸多同异的两篇记叙类文章。首先,应采用比较阅读的方法,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确定恰当的比较点,找寻两篇文章的同与异,从而提高阅读和欣赏的能力。其次,应在读文的过程中,体会文中人物的崇高的思想品质,感受人性美、人格美。再次,应拓宽视野,广泛涉猎,尽可能多地阅读与课文内容相近的文章,提高独立比较、阅读的能力。
互动过程
一、认真阅读,尝试发现
(一)自由散读,把握内容
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书,然后以简洁明了的语言分别概述两文内容。
(二)分组再读,发现同异
各学习小组组织读书,从形式和内容两方面,确定恰当的比较点。
二、比较阅读,探究形成
(一)同中求异
这两篇课文(下称《夜莺之歌》为文A,《雨来没有死》为文B)的同中有异之处,你发现了没有?
[学生议论后,明确比较点及比较内容]
1.形象塑造同中有异
A相同处:两文都塑造了热爱祖国,机智勇敢地与外族侵略者斗争并安全脱险的小英雄的形象。B相异处:文A侧重表现人物的机智及英雄行为的“有意识性”、“主动性”,小夜莺特意在等敌人并机智地将敌人引入了包围圈。文B则侧重表现人物的勇敢和英雄行为产生的思想基础:小雨来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毒打威胁却坚强不屈,因为他深知“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
2.情节安排同中有异
A相同处:两文均围绕侵略者的斗争来展开情节,表现矛盾冲突。B相异处:文A以夜莺的歌声为线索,按照事件发展的顺序,将一件事分为“诱敌——入林——传信——摆脱”等情节,时间跨度小。文B则以人物活动为线索,写了雨来成长、成熟过程中的几件事:水性好——上夜校——父熏陶——作掩护——敢斗争。文B时间跨度较大,更多地注意了前后事件的铺垫和因果照应。
(二)异中求同
这两篇课文的异中有同之处,你发现了吗?
[学生讨论后,明确比较点及比较内容]
1.表现主题异中有同
A.相异处:文A取材于前苏联卫国战争,从“消灭敌人”的角度,讴歌了前苏联人民与德国侵略者的斗争精神。文B则取材于中国的抗日战争,从“保护同志”的角度歌颂了抗日军民的英勇无畏。B.相同处:两文都赞美了少年英雄的壮举,都表现了爱国主义主题,都传达了作者憎恶战争、渴望和平的情感。
2.使用方法异中有同
A.相异处:文A采用了围绕中心事件展开情节,表现人物的方法。文B则以表现人物为出发点来选取事件,缝合文章。B.相同处:首先,两文都采用了环境描写来渲染气氛,烘托人物,设置伏笔,发展情节。其次,两文刻画人物形象时都运用了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描写方法,多角度、多层面地表现了人物精神品质。
三、拓宽视野,联想运用
[扩读资源]
1.出示扩读资料
《最后一课》(节选)
他(韩麦尔)有足够的勇气把今天的功课坚持到底。习字课完了,他又教了一堂历史。接着又教初级班拼他们的ba,be,bi,bo,bu。在教室后排坐位上,郝叟老头儿已经戴上眼镜,两手捧着他那本初级读本,跟他们一起拼这些字母。他感情激动,连声音都发抖了。听到他古怪的声音,我们又想笑,又难过。啊!这最后一课,我真永远忘不了!
忽然教堂的钟敲了十二下。祈祷的钟声也响了。窗外又传来普鲁士兵的号声——他们已经收操了。韩麦尔先生站起来,脸色惨白,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我的朋友们啊,”他说,“我——我——”
但是他哽住了,他说不下去了。
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只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
“法兰西万岁!”
然后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散学了,——你们走吧。”
《四世同堂》(节选)
他(祁瑞宣)应当安慰他们,但是怎样安慰呢?他应当鼓舞起他们的爱国心,告诉他们抵抗敌人,但是他自己怎么还在这里装聋买傻地教书,而不到战场上去呢?他应当劝告他们忍耐,但是怎么忍耐呢?他可以教他们忍受亡国的耻辱吗?
把左手也放在桌上,支持着他的身体,他用极大的力量张开了口。他的声音,好像一根细鱼刺似的横在了喉中。张了几次嘴,他并没说出话来。他希望学生问他点什么。可是,学生们没有任何动作;除了有几个年纪大的把泪在脸上流成很长很亮的道子,没有人出声。城亡了,民族的春花也都变成了木头。
糊里糊涂的,他从嗓子里挤出两句话来:“明天上课。今天,今天,不上了!”
2.请快速阅读,找到两文的“同中之异”和“异中之同”的比较点各一处,进行比较
[学生阅读,讨论、发言,只要言之成理就给予肯定,然后以下面两个比较点作示范分析]
A.人物的表现同中有异
两位老师都做了亡国奴,因而他们的表现都很反常,都失去了自控力。不过韩麦尔老师是抓紧一切时间来讲课,以此寄托他对即将失去的法语的热爱,下课时的表现则说明他陷入了极大的痛苦之中。而祁瑞宣老师则是说不出话,他的一句“今天不上了”表现了他对日本侵略者占领北平的满腔愤怒。
B.表现的主题异中有同
两文的作者不同,反映的时代背景不同,国家不同,人民不同。但两文都反映了沦陷区人民在敌人铁蹄下屈辱、悲愤的生活,都表现了对祖国的热爱和对侵略者的憎恨。
四、收集资料,独立思考
请你找到两篇取材于战争的短篇小说,认真阅读后,选择两个比较点进行比较,并准备在课上讲给同学们听。
狼牙山五壮士
教学设计创意说明
这是一篇学生耳熟能详的电影故事。采用篇内巧抓比较点即人物的实际行为与假设行为进行比较的学习方法,学生会在真实与假设的丰富比较中锻炼创造力和想像力,从而深入理解五壮士的壮举。
互动过程
一、巧用资源,尝试发现
(一)播放电影,营造氛围
将电影《狼牙山五壮士》剪辑为3分钟的精萃,突现壮士的英勇场面。
(二)书中找宝,问题互助
1.学生到课文中寻找体现壮士“壮”的内容,读给同学听。
2.学生就自己发现的问题进行询问或提交组长,老师寻求帮助。
二、比较思考,探究形成
(一)五壮士胜利完成任务,准备转移。前面有两条路可选,假如他们不选择文中写到的那条路,而选择另一条路,你认为可能出现怎样的情况,结果会怎样?这种选择好不好?
(二)有同学说,就算选择了走狼牙山之路,也完全可以不跳崖。人家美国人教育士兵:当生命受到威胁时,要先投降,保住生命。对这个问题,大家有什么见解?
[学生自由讨论,充分发表意见。只要言之成理,就给予肯定。最后,师生共同探究形成]
就完成任务而言,五壮士选择不上狼牙山的路是无可非议的;从保护人民群众和连队主力的安全角度而言,五壮士的实际选择是正确的。
中华民族是一个崇尚正义事业而献身的民族,当日寇的铁蹄残酷践踏我们美丽国土的时候,在日寇的屠刀恣意杀戮我们善良的人民的时候,用宝贵的生命去铸就“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新的长城,恰恰是动地惊天、气贯长虹的壮举。
三、拓宽视野,联想运用
[扩读资源]
1.出示扩读资料
美国的狄斯尼的《勇气》讲了这样的一个故事。
二战时,一个美国伞兵在诺曼底着陆后与其战友失去了联系,陷落在了敌控区。他想到了隐蔽,他敲响了一户农家的门,这户法国农家的夫妻把他藏到了碗橱里。德军把他搜了出来,关在了仓棚里并枪毙了法国妇女的丈夫。后来美国兵又从仓棚里逃了出去。但他无处可躲,于是他避开敌人的视线,又来到了这户农家。法国妇女仍毫不犹豫地把他藏了起来。德国人再没来这里搜查,这个美国兵脱险了。
2.周样是做决定自己命运的选择,五壮士的选择和这位美国士兵的选择有无不同?你对他们的选择有什么看法?
[学生发言讨论,只要言之成理就给予肯定。教师可作如下提示]
五壮士义无反顾的选择和美国伞兵聪明机智的选择都表现了非凡的勇气,都是英雄的壮举。前者以牺牲生命为代价保护了群众和大部队,后者用保全生命的方法给自己创造了再与敌人战斗的机会,他们同样是值得歌颂的。
四、收集资料,独立思考
请查找以“在战争中的选择”为题材的两篇文章,阅读后,确立两个比较点进行比较阅读,并准备在课上发言。
螳螂捕蝉
教学设计创意说明
本单元中进行了篇与篇,一篇内的比较阅读。本课可采用提供扩读材料作课内课外篇目比较的学习方法,进一步提高比较阅读的能力。
互动过程
一、读读议议,尝试发现
(一)出示扩读材料,学生自由散读
《晏子谏求雨》
齐大旱逾时,景公召群臣问曰:“天不雨久矣,民且有饥色。吾使人卜之,祟在高山广水。寡人欲少赋敛,以祠灵山,可乎?”群臣莫对。晏子进曰:“不可。祠此无益也。夫灵山固以石本身,以草木为发,天久不雨,发将焦,身将热,彼独不欲雨乎,祠之何益!”公曰:“不然,吾欲祠河伯,可乎?”晏子曰:“不可。河泊以水为国,以鱼鳖为民,天久不雨,水泉将下,百川将竭,国将亡,民将灭矣,彼独不欲雨乎?祠之何益!”
(二)教师范读,疏通文字
二、比较阅读,探究形成
(一)独立思考,确定比较点
建议:如果我们就两篇短文进行比较,可以从什么角度进行比较?
(二)独立操作,探究形成
[以自主学习为主,必要时可与同学、老师探讨]
以内容为基点的比较;以人物性格为基点的比较;以进谏方式的基点的比较;以写作方法为基点的比较。
三、收集资料,拓宽视野
请查找两种不同进谏方式——曲谏、直谏的文章,比较异同,并准备在课上发言。
综合活动
[活动安排创意说明]
本单元的两首诗、四篇文章时贯古今,地及中外,均取材于战争。其中学生比较熟悉的是抗日战争,所以,本单元的综合活动以“历史不该忘记”为中心,调查、访问此次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感受先烈的英勇斗争精神,珍视今天的幸福生活,树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远大抱负。
[综合活动过程]
一、调查前的准备
1.创设情境,激发情感
播放、展示和提供有关战争的影片、图片和有关战争问题的论述,加深学生对战争的认识,激发学生憎恶战争,渴望和平的情感。
2.分好调查小组,选定小组长,自行拟订计划,定准调查时间,明确参观地点,确定采访对象,备好采访工具。
二、调查中的操作
1.明确目的,端正态度,主动热情;2.仔细倾听,细心观察,认真记录。
三、调查后的整理
1.分类归纳,详略处理,配制图片;2.利用网络,补充材料,拓宽视野;3.形式多样,不拘一格,写好报告;4.形成看法,认真讲解,广泛交流。
四、操行评价
可采用教师宏观点评,学生组内自评和组与组互评的方法。评价时要注意到目的和效果、态度和方法、调查报告的形式和内容等问题。
(作者单位:东北林业大学附属中学)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 篇8
一、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新词。理解“风和日丽、疑惑不解、衣衫褴褛、铿锵有力”等词语的意思并且能够在实践中运用。
2、通过反复朗读,找出周恩来为什么会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原因。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感情。
4、了解伟人的成长过程,用讲故事、写文章、编短剧、办手抄报等方式,展示学习的收获。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初步谈话,理解课题。
同学们,你们现在读书的目的是什么?回头看看我们敬爱的周总理小时候为什么读书?
(二)同学介绍搜集周总理的资料
(三)观看录像,感受情景。
看有关周总理小时候的录像资料,特别是讲他在修身课上回答校长的情景。
(四)检查预习,反馈交流。
1.学生自由读课文,教师强调要求:
(1)读通课文,遇到不懂的字或者词语,借助工具书或者联系上下文解释。(2)不懂的地方,多读几遍,并在书上作上记号,待会在全班交流。
(3)边读边思考,课文写了几件事?周总理小时候为什么会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2.生字中“嚷、惩、铿、锵”是后鼻韵,“范、巡”是前鼻韵。“范、惩”是上下结构,不能写成左右结构。
3.反馈交流,词语方面重点检查“焦点、耀武扬威、得意扬扬、铿锵有力、诸生“等词语的意思。
4.学生提出文章中不懂的地方,师生共同解决。
5.课文写了三件事。第一件事讲12岁的周恩来刚到沈阳,就听伯父叹着气说“中华不振“,这使他疑惑不解;第二件事讲周恩来在租界亲眼看到一位中国妇女受到洋人的欺侮,而围观的中国人敢怒不敢言,这使他真正体会到伯父说的话的含义;第三件事讲周恩来在修身课上,表明自己的心迹“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五)学生反复读课文,做到有感情地读课文。试着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六)课堂作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流程
(一)学习课文的第一部分。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的第一部分。思考:你从这部分中体会到了什么?你是从课文的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2.指名学生朗读这一部分。尤其要指导学生在朗读伯父与周恩来的对话时,“为什么”?“那又是为什么呢?”要读出不解和追问的语气。“为什么中国人不能去那儿,而外国人却可以住在那里?这不是中国的土地吗┅┅”要读出疑惑不解的语气。
3.尊重学生自身的体会,不要强求学生所有的体会都一样。教师相机的作出指导。如: 1 从“为什么”?“那又是为什么呢?”体会到周恩来对这些事情的关注。“为什么中国人不能去那儿,而外国人却可以住在那里?这不是中国的土地吗┅┅”体会到周恩来是一个善于观察周边的事情。
4.全班朗读这部分,注意要有感情地朗读。
(二)学习课文第二部分。
1.自由读第二部分,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景?
2.学生读完课文后,想象当时的情景,四人小组演习当时情景。给学生提供当时的情景:当时那位妇女是怎样哭诉的,那个警察又是怎样训斥她的,站在一旁的洋人会说些什么?
3.学生演完后,谈一谈作为中国人看到同胞在自己的土地上受到这样欺凌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当时的社会现实:贫穷落后,受到列强的欺凌。深刻理解“中华不振”的具体含义。
(三)学习课文第三部分。
1.指名学生朗读,其他学生思考:“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什么意思? 2.让学生联系全文,体会周恩来从疑惑到静思到立志的心理变化过程。
3.学生想一想当时周恩来一个人在沉思,他沉思什么呢?写一写当时他沉思什么? 4.全班交流写的内容。
5.读这部分,你从周恩来小时候身上体会到了什么?
(四)课外延伸。
阅读关于写周恩来总理故事的书,从而进一步了解伟人。
练习设计:
1、补充成语。
()()不解()和()丽 灯()酒()
热闹()()()武()威 左顾()()
2、写近文词:
繁华——()驱使——()踊跃——()
清晰——()欺凌——()惩处——()
得意洋洋——()左顾右盼——()
26.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
①、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联系上下文理解生字新词的意思。
②、从叶圣陶先生对《一幅画像》的修改中学习修改作文的方法。③、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④、学习结合上文理解含义深刻句子的意思。
⑤、理解文章记叙事情的思路,学习简单的记叙、描写、议论的方法。
2、情感、态度、价值观:
①、从叶圣陶先生修改文章的事件中受到启发,培养一丝不苟地认真修改自己习惯。②、感受和理解叶圣陶先生平易近人、真诚宽厚的人格魅力。教学重点难点:
1、掌握修改作文的具体方法。
2、学习叶老先生严谨的治学态度和真诚的待人态度。
3、理解夹叙夹议的表述方法。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教学内容:
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学会生字新词,联系上下文理解字词意思,概括解释词语的常用几种方法。
3、理清课文思路,划分段落。
4、朗读课文。
二、教学程序:
1、联系旧课,启发谈话,导入新课。①、回忆课文《爬山虎的脚》。简介课文作者及主要内容。②、板书课题,齐读,简介作者。
③、说明本文与叶圣陶先生的关系及写作背景。
2、学生用自己喜爱的方式自己读课文。①、读后谈收获。
②、引导学生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板书:修改文章,请我做客,给我印象)③、理清课文写作思路,指导划分段落。
3、默读课文,要求: ① 划出生字新新。
② 在不明白的地方旁边做上标记。
4、学习生字新词。
①、出示生字词,自由拼读。②、学生说出记忆生字的方法。③、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意思。
④、教师总结理解词语的几种常用方法。⑤、集体朗读生字新词。
⑥、课堂练习:抄写生字新词,次数学生自己确定。
5、学习小组交流:读课文后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
6、各学习小组汇报,教师概括共性的问题。
第二课时
一、教学内容:
1、研读课文,理解重点句子意思。
2、从叶圣陶先生给作者修改文章中学习修改作文的方法。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从叶圣陶先生修改文章的事件中受到启发,培养一丝不苟地认真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
二、教学程序:
1、简单复习第一节课的教学内容。
2、引导学生自主阅读、研读感悟课文。
①、简介文章写作特点:记叙为主,夹叙夹议。
②、轻声读课文,划出写作者议论、感受的语句,标上记号。③、汇报归纳出五处写作者感受的地方。④、小组研读课文中写作者感受的语句,理解这是作者在什么情况下产生的感受?你是怎样理解其中意思的?
3、学生围绕感受产生的原因、感受的意思,并结合自己的生活学习实际进行汇报。
4、在学生汇报的同时,出示多媒体课件,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和对话,进行朗读和说话的训练。
5、朗读课文有关描写爬山虎的句子,体会其作用,理解课文题目的含义。
6、人物评价:
①、本文给你印象最深的人物是谁?
②、说话练习:叶圣陶先生是一个_______________的人。(结合课文说出所填词语的原因)
7、语文活动:
肖复兴同学作文北京市少年儿童征文比赛中获奖,后来文章又由北京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假如你是少年广播电台的记者,你去采访肖复兴同学,会问他一些什么问题呢?(可以从获奖前后经过及原因等方面来设计提问。)
①、学生自主设计问题,然后分学习小组交流。②、小组模拟采访活动。
③、让学生到讲台前进行模拟采访活动。
8、教学总结。
9、作业布置:
①、仿照课文肖复兴说的“不下苦功夫,不一丝不苟,是难成大气候的。”这句话定一句励志的话,署名为:未来**家。②、以肖复兴同学的名义给叶圣陶先生写一封信,感谢他帮助自己修改作文并邀请自己到他家作客。
③、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板书设计: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叶圣陶)
修改文章 一丝不苟(改、断、删、增)作品 请我做客平易近人 人品 给我印象 堪称楷模
27、乌塔
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认识生字、新词,了解词语的意思。读懂课文内容,并能对课文的内容发表自己的见解。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能力目标:提高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读后表达自己见解的能力。
3、德育目标:学习乌塔为了自己的目标勤奋努力去追求的精神以及独立自主的好品质。思考作为我们应该有怎样的自主能力?
4、创新目标:引导学生自学,自己提出问题,学会独立思考。
学习重点:从叙述、描写中了解人物特点、感悟较深层意思并谈出自己的见解。学习难点:从叙述、描写中了解人物特点、感悟较深层意思并谈出自己的见解。教学过程
一、导引目标
1、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乌塔》这篇文章,这篇文章大概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呢?请同学们回忆。(激发兴趣)
2、学生回顾自己的读书,叙述故事,展示自学。
二、创设条件
1、质疑:一个14岁的德国小姑娘,独自一个游欧洲,这个小姑娘引起你的思考了吗?你说说自己是如何看待乌塔的?
2、畅所欲言,发表自己的看法。
三、组织研究
1、根据同学们的看法不同,现在我们自愿结组,喜欢乌塔,特别赞同她的做法的在一组,其余的在一组,大家分别商讨、学习,用书中的语言说说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
2、展开辩论。
分组,交流想法。两组之间展开辩论。
3、得出结论,达成共识。板书:长出独立的翅膀。
四、引导创新在任何时代,任何社会都需要独立自主的人,只要是符合一定的条件。
请同学们结合自己搜集的资料,准备发表自己的见解。学生发表自己的演讲:谈谈我们如何锻炼自己的能力。
五、反思小结
1、本篇课文学完了,你从中感悟到了什么?还有不明白的地方吗?
2、请同学们朗读课文。
六、巩固提高
1、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谈出自己的体会。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七、研究性作业:
同学们你们都去哪里游玩过,哪些地方最喜欢,请选取自己喜欢的方式,或写诗,或写文,或画画,把给你印象最深的地方写下来。然后展示给同学们看。
练习设计: 修改病句。
1、我们全校同学和少先队员都参加了这次活动。
2、我喜欢吃西红柿、黄瓜、茄子、苹果等蔬菜。
3、故乡的秋天是一个美丽的地方:
4、乌塔是聪明勇敢的一个女孩。
28*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学习目标:
1.认识7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明白“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道理,能正确地看待自己和他人。
3.学习书信的格式和写法。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读懂信的内容,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体会“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道理。
2.学习书信的格式和写法。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准备:1.放大的书信(便于讲解格式)。2.了解柯岩其人。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出示一个信封)提问:你写过信或是收到过信吗?
谈话:书信是交流思想、传递快乐、倾诉烦恼的一种很好的方式。一位名叫张国强的小学生遇到了一件麻烦事,就给著名的作家柯岩老师写了一封信,希望得到帮助。想听听是怎样的一封信吗?
2、读张国强给柯岩的信,想想:张国强同学遇到什么麻烦了?
3、讨论:如果你收到了这封信,会想些什么?(鼓励学生自由发言,畅谈个人见解)过渡:柯岩老师又是怎样看待这些问题的呢?我们来读读柯岩老师的回信。
二、指导阅读
1、自读回信,思考:如何解决这个问题?你从两封信中悟出了什么? 引导学生边读边勾画圈点作批注,学习一些读书方法。
2、交流:
柯岩老师建议怎样解决这些问题?
你从中悟出了什么?(根据回答理解“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含义)
3、启发讨论:张国强的问题还有可能是什么原因造成的?你对此有什么看法? 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结合自身实际在小组内讨论。
三、学习书信格式
1、读了这两封书信,你有什么收获? 引导从两方面谈:
理解“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后学会了与人交往的道理;了解了书信的格式和写法。
2、重点学习书信格式。
结合文后的提示,说说你发现了什么。(出示放大的书信进行指导)称呼:第一行,顶格,后面加冒号,表示下面有话要说。正文:信的主要部分。开头空两格,先写问候的话。结尾:写上致敬或祝福的话。“此致”、“祝你”等话,应紧接正文之后,或另起一行空两格写,“敬礼”“健康”之类的话另起一行顶格写。署名:信的右下方写上写信人的名字。日期:可写在署名后,也可另起一行写。
四、拓展练习
建议学生互通书信,可以交流彼此的看法,可以互相沟通、消除误会等。
练习设计:
择优录取,选字填空。·
1、[昧 妹] 表()愚()姐()拾金不()
2、[逾 愉]()期()快()悦 年()古稀
3、[舆 寞] 寂()()非 落()变化()测
4、[非 匪]()常 土()()议 获益()浅·
语文园地七
学习目标
1、围绕“成长的故事”这一话题进行口语交际,交流时做到内容充实,态度自然、大方,表达流畅。
2、结合习作提示,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和形式进行习作。
3、发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读书方法,注意总结。
4、熟读背诵名言,养成积累的习惯。
5、积极参与展示活动,精心准备采用最好的方式展示“成长的故事”综合性学习成果。课前准备
1、实物投影仪
2、展示活动前,师生共同设计布置展示区域,陈列展示物品。
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
1、在这个单元的学习过程中,我们开展了“成长的故事”这个专题的综合性学习。相信大家在了解他人的成长故事及回顾自己的成长经历中,有许多感想,今天就让我们在一起畅所欲言吧!
2、阅读习作的三个提示,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一项进行口语交际练习。
3、根据相同选题,组成若干个小组合作交流,注意倾听,互相补充、完善。a、成长的故事可以采用编演短剧或配乐讲故事等形式交流。b.“从《乌塔》想起的”可把自己的经历与乌塔进行对比,着眼于乌塔的独立精神和自理能力,不要只一味批评家长的束缚。
c.围绕“如何与周围人交往”或“怎样才能过个有意义的生日”进行讨论,或举行一场小型辩论会,搜集一些资料,用事实来说服人。
4、按确定的方案进行演练。
5、全班交流。
6、共同评议。
a、引导学生发现小伙伴的长处和进步,善意地提出问题和改进方法、鼓励学生从多角度进行评价。
b.谈谈听了他人的成长故事后,自己有何打算。
第二课时
习作指导
同学们根据口语交际的内容自主选择习作内容,把最有感触,最想说的话写下来。
一、认真审题,写出特点。
三项习作,不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有各自的特点,习作时要注意把特点体现出来。
1、写自己或别人成长的故事。要求写得既有趣又能给人以启发。写时还要把事情交待楚,注意对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等方面的描写,对最能体现有趣和给人以启处要写具体。
2、“从《乌塔》想起的”中“想”的内容从何而来呢? a、“想”从认真阅读、深入思考中来。从《乌塔》中想到什么呢?关键是逐字、逐句、逐段读懂《乌塔》一课所反映的问题,并进行深入思考,只有读得精,才能想得深。b.“想”从联系生活实际中来。把《乌塔》所反映的成长中的问题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要事实说话,不能空发议论。
c.“想”从丰富的联想中来。《乌塔》揭示了成长中的一些问题,可以由这些问题生发去,谈一谈在成长中遇到的其它问题。
3、写回信应注意格式:称呼、正文、结尾、署名和日期等五个部分。回信的特点主要表现写正文时先要回答来信中的问题,再写自己想要告诉对方的事情。回答问题时要悄意切,要用事实说话,少谈或不谈大道理。
二、学生起草,教师巡视。
三、放声朗读,进行修改。
引导学生运用从《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一课中学到的修改方法。
四、学生交流,互相评议。尊重同学,虚心听取意见。
五、誊写作文。
教师交代格式和书写要求。
第三课时
作文讲评
朗读展示优秀习作
1、教师在批改中挑选优秀习作,用实物投影仪展示优秀习作,小作者朗读自己的文章。
2、全班同学听后逐一评议,交流哪些方面值得学习。
引导学生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评议: a、内容充实具体。
b.写出自己的真实感受。
c、运用了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语句通顺。d.正确使用标点,不写错别字。小组交流互相评议
前后四人互相朗读、交流自己的习作,互评互议。修改誊写,张贴展览、发表
1、各自修改自己的习作。
2、将修改后的习作在学习园地里张贴展览。
3、鼓励学生投稿。
第四课时
我的发现
1、各自轻声朗读小林、小东的对话,想想自己从中有何发现。
2、指名朗读。说说自己的发现。
3、交流各自的发现。
a、读书时,深入地想一想,不浮在表面,常常问个“为什么”,往往能发现问题。b.解决问题时可采用:查找资料、了解时代背景、联系作者的实际情况等方法。
4、扩展练习。
a、谈自己怎样读书的实例。
b.从自己的读书实例中总结读书方法。c.鼓励在今后的读书中不断总结读书方法。日积月累
1、采取多种方式反复朗读名言。
2、小组交流各自对名言的理解。
3、全班交流,互相补充。
有志者事竟成:有志气的人只要坚持不懈,事情终归会成功。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人要不断学习才能明白事理,完善自我成为国家的栋梁。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学业上的精深造诣,出于勤奋,做事情成功在于多动脑筋、想办法。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时间一去不复返,应抓紧时间做有意义的事情。
4、背诵名言。
5、说一说自己喜欢的其他名言,鼓励平时积累。板报上专辟一角,每周写一句名言。
1、把自己最喜欢的名言写在自己可随时看到的地方,激励自己。
展示台
1、课前观察展示台中的图片,阅读学习伙伴的话,归纳展示内容。
2、小组讨论展示内容、展示形式,提出建议,确定本组展示形式。
3、班长了解各组的展示准备,协调展示情况。
4、举行“成长的故事”展示会。各组轮流介绍,然后参观学习。
练习设计:
照样子,加上恰当的比喻。
例:白 自得像雪一样
绿 快
7、按要求改写句子。
(1)小从那以后,巨人的花园成了孩子们的乐园。
缩句:(2)伐木工人用斧子把树砍倒了。
改为“被”字句:(3)笑是很重要的。
改为反问句:
(4)小鸟在枝头上叫着。
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写信作文 篇9
您好!
一直都说老师是培育祖国花朵的辛勤园丁,老师是灌溉花园的纯洁清流,老师是照耀我们的温暖阳光,老师是细心呵护我们成长的高大树木……
虽然您是在三年级的时候才接手了我们班级,但您就像认识好久的老朋友一样,处处无微不至地在照顾着我们。您为了使我们进步,一遍遍地不厌其烦地给我们讲解课文中的难点,习题册也是耐心地给大家做出细致的解释,就连同学们非常头疼的作文,您更是认真地会阅读并做出相应的批改,指出文中的不足之处……是您的敬业,让我明白了要有责任心的道理,更要有对自己职业无私奉献的精神。
尽管我们班的“皮猴子”比较多一些,但您对我们并没有表现出一点点的不耐烦,而是在我们犯错的时候,您认真的,谆谆教导我们如何用正确的态度对待生活中和学习中的不满。记得有一次,我负面的情绪很大,闹着不想上学,是您耐心地慢慢开导着我,并温柔地和我聊天,一直陪着我直到我爸妈来接我。那次谈话使我心中升起了一股暖流,就像黑暗中看见光明,沙漠中遇到绿洲,我的心里就像“岩浆”一样温暖,是您让我懂得了爱的真谛。
谢老师,我爱戴您,因为您时刻无微不至地关心着我们。我敬佩您,因为您教给了我们做人的道理,正确的人生观念,在我们幼小的心灵里,撒下了您辛勤的汗水,播下了知识的种子。
祝您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教材分析 篇10
单元主题:成长的故事 教材分析
本组教材以成长的故事为专题,编排了精读课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那片绿绿的爬山虎》和略读课文《乌塔》。这几篇课文从不 单元内 同的角度讲述了别人的成长故事,学生在阅读时一定会受到许多启发,在体验 容分析 别人成长经历的同时,思考自己成长中的问题,学习如何立志,如何自立,如 何与人相处。教学目标:
1. 认识 28 个生字,会写 25 个,正确读写词语。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深入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背诵自己喜欢的部 分。
3. 能联系上下文体会课文中深刻含义的语句。能对文中的人和事进行评价,增强独立生活、自强自立的意识。
4. 学习修改作文的方法,培养认真修改作文的习惯。
5. 学习书信的格式和写法。教学重点:
1.在阅读中借助对重点词的理解,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2.学习修改作文的具体方法,使学生养成认真、一丝不苟的学习习惯。
3.对文中的人或事进行评价,阐述自己独特的看法。
4.书信的正确格式及写法。
5.引导学生读懂信的内容,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体会“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难点 的道理。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读懂信的内容,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体会“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难点 的道理。
教学方法与措施:
教学本组课文,应以“成长的故事”为核心,将课内外的语文学习资源 整合起来,将阅读、习作、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等语文实践活动有机地结合 起来。引导学生认真阅读,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进行综合性学习,要引突破重难 导学生通过阅读、访问、写信等多种渠道了解更多的成年人或同龄人成长的故 点预案 事,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体验成长的快乐,并在口语交际和习作中,把了解 到的故事和想到的问题,以口头和书面的形式进行交流。单元教学准备:
课件 字词卡片 预习资料 教学时间:
本单元教学可用12---13课时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2课时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2课时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2课时 《乌塔》
1课时
《语文园地七》
4课时
单元机动(作业指导)
四年级上册数学第七单元知识点 篇11
八岁那年,记得有一次,我走在放学回家的路上,把钥匙拿在手中转圈,我一边转一边想事情,俗话说的好,“一心不能二用”正转的高兴的时候,钥匙被我不知道什么时候转到地上了,可我还浑然不知,继续往家走,“嗨,小朋友,你的……”抬头一看,一个大光头的叔叔正在叫我,脑海里瞬间闪现出很多坏人的形象。我马上意识到危险来临,抬起我的飞毛腿向家的方向狂奔。谢天谢地,幸好没有追上来。
好不容易到了家门口,等我要掏出钥匙开门的.时候,咦!钥匙去哪儿了?怎么不见了,我吓出一身冷汗。全身搜遍了,每个细节都没有放过,还是没有找到那把钥匙。这时,我才又想起刚才遇到的那位叔叔。他是不是因为捡到了我的钥匙而叫我呢,还是下楼找找吧,不然还要等到什么时候妈妈才下班回家呢?我悄悄下楼,蹑手蹑脚,走到一楼的楼梯口,看见平台上正静静的躺着我的钥匙。一定是刚才的那位叔叔,看见我进了这个单元,知道我一定还会下来找钥匙,于是给我放在这儿了。真是一个好人,一个善良的人,一个乐于助人的人,而我……想想刚才把人家误认为……不由得羞红了脸。
【四年级上册数学第七单元知识点】推荐阅读:
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认识时间 教案11-29
四年级上册数学各单元10-05
四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11-18
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试题10-18
冀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一单元试卷07-03
四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检测试题08-12
数学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知识点08-10
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二单元知识点09-10
四年级数学上册期末知识点总结0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