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精选8篇)
四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 篇1
四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及考点罗列
第一单元 大数的认识
3、一(个)、十、百、万、十万、百万、千万、亿、十亿……都是计数单位。
4、千亿位 百亿位 十亿位 亿位 千万位 百万位 十万位 万位 千位 百位 十位 个位都是数位。
考点1:数位和计数单位是学生容易弄混的两个概念,常以判断的形式予以考查。如:万级的计数单位有万位、十万位、百万位和千万位。()
必考点2:学生对数位顺序表是否熟记:、一个八位数,最高位上是8,十万位上是5,万位是6,百位上是2,其他数位都是0。这个数写作(),读作()。一个十位数,最高位是7,百万位和百位都是5,其他各数位上都是0,这个数写作(),这个数最高位是()位。
考点3:计数单位的改写,如:第五次人口普查结果公布:中国总人口1295330000人,改写成以“万”为单位的数是()人,省略“亿”后面尾数约是()人。
5、最小的自然数是0,最小的一位数是1,最大的一位数是9,最大的三位数是999,最小的四位数是1000,最大的四位数与最小的三位数相差1.考点:最大的三位数与最小的三位数相乘的积是()。
6、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10的计数方法叫做十进制计数法。
考点2:学生对“相邻”一词的理解和把握。如:判断:每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
7、读数时,只是在万级或亿级的末尾加上“万”或“亿”字;每级末尾的0都不读,其它数位有一个0或几个0,都只读一个“零”。
考点:下面各数,读数时只读一个零的是()。
①603080 ②6030800 ③6003800 下面三个数中,一个0也不读出来的是:()A、90000900 B、90090000 C、90009000
8、写数时,万级和亿级上的数都是按照个级上数的方法来写,哪一位一个单位也没有用0来补足。
改写“万”或“亿”作单位的数,只要将末尾的4个0或8个0去掉再加上“万”或“亿”字就行了,中间要用“=”连接 如:4500000=450万
1300000000=13亿 题例:48万○480001
9、通常我们用“四舍五入”的方法省略尾数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方法是:看尾数最高位上的数,如果是4或比4小,就把尾数舍去,并在数的末尾添上一个计数单位“万”或者“亿”;如果是5或比5大,要在前一位加1,再把尾数舍去,添上计数单位“万”或者“亿”。得出的是近似数,中间要用“≈”连接。题例:49()987≈50万,在()上可以填的数字是()
A、最小是4 B、最小是5 C、最大是4 D、最大是5 一个数的近似数是60万,这个数最小是(595000),这个数最大是(604999)。
10、我国在十四世纪发明的至今仍在使用的计算工具是算盘。算盘上方一个珠子代表5,下方一个珠子表示1。
11、在计算器上,ON/C键是开关及清屏键,CE或MC键是清除键,AC键是归0键,MR是提取键,M+是存储健。
第二单元 角的度量
1、直线没有端点,可以向两端无限延伸,不能测量它的长度。
2、射线有一个端点,可以向一端无限延伸,不能测量它的长度。考点:一条射线长5厘米。()
3、线段有两个端点,可以量出它的长度。
4、把线段的一端无限延长,就得到一条射线。把线段的两端都无限延长,就得到一条直线。线段和射线都是直线的一部分。
5、过一点可以画无数条直线和射线。过两点只能画一条直线。题例:判断:过一点只能画一条直线。()
6、从一点引出两条射线所组成的图形叫做角。这一点是角的(顶点),这两条射线是角的(边)。题例:判断(1)周角就是一条射线。()(2)平角是一条直线。()
7、角的大小与角的两边画出的长短没有关系,角的大小要看角两边叉开的大小,角的两边叉开得越大,角就越大。
考点:用一个放大100倍的放大镜看一个30º的角,看到的角的度数是()。
8、角的计量单位是“度”,用符号“°”表示。
9、量角器是把半圆平均分成180等份,每一份所对的角的大小就是1度,记作“1°”。题例:用量角器画一个105º的角。
三角尺上的角度有90度、45度、30度和60度四种,用一副三角尺可以画出的角度有15度=45—30,75度=45+30,105度=60+45,135度=90+45,150度=90+60
10、对顶角相等。
11、四边形的四个角的和是360度。
12、直角等于90度,平角等于180度,周角等于360度。
题例:右图中,已知∠1=43°,∠2=(),∠3=()。13、1平角=2直角。1周角 = 2平角 = 4直角。题例:1个周角=()个平角=()个直角。
14、锐角小于90度。钝角大于90度而小于180度;
15、锐角 < 直角 < 钝角 <平角 < 周角
题例: 钝角一定比直角大,比直角大的角一定是钝角。…………………………()
16、时针转一大格,所对的角是30°;分针转一圈,所对的角是360° 考点:3时整,时针与分针夹角是()度,7时整,时针与分针夹角是()。钟面上()时和()时整,时针与分针夹角是直角,钟面上6时整,时针与分针夹角是()度角,是()角,12时整,时针与分针夹角是()角。
第三单元 三位数乘两位数
1、在三位数乘两位数中,先用两位数的个位上的数去乘这个三位数,然后用两位数的十位上的数去乘这个三位数。最后将它们的积加起来。如: 106×37=
2、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写竖式时把0前面的数对齐,只乘0前面的数;两个因数末尾一共有几个0,就在乘得的积的末尾添上几个0。
107×80= 240×30=
3、积的变化规律(不要求都掌握):
①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或缩小)若干倍,积也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例如1: 已知: A×B=215,则A×(B×2)=()。
这是把B扩大了2倍,而积也应扩大2倍。即215×2=430,所以A×(B×2)=(430)。例如2: 已知:(2×A)×B=200,则A×B=()。
这是把A缩小了2倍,而积也应缩小2倍。即200÷2=100,所以A×B=(100)。考点:若A×40=360,则A×4=()。
①3600 ②36 ③360 两个数的积是240,如果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缩小10倍,则积是()。
②一个因数扩大或缩小若干倍,另一个因数缩小或扩大相同的倍数,积不变。例如: 已知:A×B=510,如果A扩大了5倍,B缩小5倍,则积是(510)。③一个因数扩大5倍,另一个因数扩大3倍,则积就扩大5×3倍。④一个因数缩小5倍,另一个因数缩小3倍,则积就缩小5×3倍。
④一个因数扩大6倍,另一个因数缩小3倍,如果m>n则积扩大(6÷3)倍。如果一个因数扩大3倍,另一个因数缩小6倍,则积缩小(6÷3)倍。
6、速度×时间=路程 路程÷时间=速度 路程÷速度=时间
考点:汽车上山的速度为每小时36千米,行了5小时到达山顶,下山时按原路返回只用了4小时。汽车下山时平均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单价×数量=总价 总价÷数量=单价 总价÷单价=数量
考点:实验小学要为三、四年级的学生每人买一本价格为12元的作文辅导书。已知三年级有145人,四年级有155人,两个年级一共需要多少元? 学校买来30套桌椅,桌子的单价是45元,椅子的单价是18元,学校买桌椅花了多少元? 一束鲜花30元,买5束送一束。王阿姨一次买6束,每束便宜多少元?
第四单元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1、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也可以说这两条直线互相平行。题例:在同一平面内可以做()条直线与它平行,过直线外一点可以做()条直线与它平行。
2、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就是说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其中一条直线叫做另一条直线的垂线,这两条直线的交点叫做垂足。
3、如果两条直线都和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
4、如果两条直线都和第三条直线垂直,那么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
5、从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所画的(垂直线段)最短,它的长度叫做这点到直线的(距离)。平行线之间的距离(处处相等)。
6、长方形:对边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两组对边分别平行。
7、测量土地面积,通常用平方千米或公顷作单位。边长是1000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千米,边长是100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公顷。
1平方千米=1000000平方米=100公顷
1公顷=10000平方米
一块长方形的苗圃,长是400米,宽是50米。它的面积是(),合()公顷?
题例:一块长方形的苗圃,长是400米,宽是50米。它的面积是(),合()公顷?
7、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考点:一块长方形的苗圃,长是400米,宽是50米。它的面积是(),合()公顷。
8、正方形:四条边都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两组对边分别平行。
9、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
10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叫做平行四边形。其特点是:对边相等,对角相等。两组对边分别平行。
11、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叫做梯形。其特点是:只有一组对边平行而另一组对边不平行。平行的两边叫做梯形的底,其中长边叫下底;不平行的两边叫腰;两底间的距离叫梯形的高。
题例:画出平行四边形底边上的高。
12、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长方形和正方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
13、平行四边形容易变形,具有不稳定的特性。
14、从平行四边形一条边上的一点到对边引一条垂线,这点和垂足之间的线段叫做平行四边形的高,垂足所在的边叫做平行四边形的底。
15、两腰相等的梯形叫做等腰梯形。
16、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17、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18、过直线外一点只能画一条已知直线的垂线;
19、过直线外一点只能画一条已知直线的平行线。第五单元 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
1、除法计算法则: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先用除数试除被除数的前两位,如果前两位不够除,就试除被除数的前三位,除到哪一位,商就上到哪一位的上面,每次除得的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考点:429÷4口,要使商是二位数,口可以填()。
要使4□6÷46的商是两位数,□里最小可填(),要使商是一位数,□最大可填()。A、1 B、5 C、6 D、9
()÷6=98------()是一道有余数的除法,余数最大可能是()A、97 B、5 C、6
2、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一般把除数看作和它接近的整十数来试商;除数看大了商可能偏小,除数看小了商可能偏大。
题例: 512÷48 = 验算: 875÷31= 验算: 598÷13=
3、三位数除以两位数,商可能是一位数,也可能是两位数
4、商不变性质(不要求都掌握):
①在除法里,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以(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商不变。题例:两个数相除,把被除数乘以10,除数除以10,商不变。………………()考点:考查学生对0的把握:判断: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以(或除以)相同的数,商不变。()
注意:在被除数和除数末尾都有0时,常常运用商不变性质进行简算,这时的余数要根据原来所在数位添0,如:200÷30=6„„20,此时的余数在十位上,是20而不是2.题例: 230÷50的余数是()。A、B、30
C、300 ②在除法里,除数不变,被除数乘(或除以)几(0除外),商也要乘(或除以)几。③在除法里,被除数不变,除数乘(或除以)几,商反而除以(或乘以)几。题例:两个数的商是200,当被除数和除数都缩小5倍时,商是();如果被除数不变,除数扩大5倍,商是()。
7、有余除法关系式: 被除数÷除数=商……余数
被除数=商×除数+余数 题例:在A÷15=14……B中,余数B最大可取(),这时被除数A是()。
水果店李大伯带2000元钱去批发市场买苹果,买了25箱,还剩150元。每箱苹果的批发价是多少元?
第六单元 统计
1、条形统计图的意义:条形统计图是用一个单位长度表示一定的数量,根据数量的多少画成长短不同的直条,然后把这些直条按照一定的顺序排起来.条形统计图的优点是很容易看出各种数量的多少.
2、条形统计图的特点:
(1)能够使人们一眼看出各个数据的大小。
(2)易于比较数据之间的差别。
七、应用题
1、单位量不变的题型,关键步骤是求出单位量:学校开展节约用水活动,前3个月共节约用水435吨。照这样计算,学校一年能节约用水多少吨?
2、总量不变的题型,关键步骤是求出总量:小明看一本故事书,如果每天看36页,25天看完,如果每天看45页,需几天看完呢?(本题型还可见为上山和下山或两地往返类。)
3、剩余量的题型关键步骤是求出剩余量:一个工厂要生产3000个零件,前6天生产了750个,剩下的要在15天内完成,平均每天生产多少个?
4.连续平均分的题型:12间教室,每间教室有4个窗户,一共安装了288块玻璃,每个窗户安装了几块玻璃?
四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 篇2
一、经历构建概念过程, 渗透分类思想
当学生学习了平角、周角的概念后, 为了让学生对角有更深入的理解, 必须对角进行分类, 理清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周角之间的关系。因此, 学生根据角估认角的类型, 从而加深对角概念的理解。学生通过对角的测量来修正角的类型, 形成根据角的度数区分直角、平角、锐角、钝角和周角的策略。学生对下列角自主估认、测量、分类后, 进行交流并汇报。
生1:∠1和∠6是锐角, 因为这两个角比直角小。经过我的测量, ∠1的度数是45°, ∠6的度数是50°, 我的估认与我的测量结果相同。
生2:∠3是平角, 因为平角的两条边在同一直线上, 与量角器经过中心点的0刻度线完全重合, 度数是180°。∠5是周角, 因为周角是射线绕它的端点旋转一周所成的角。当周角的一条边绕它的端点旋转到同一直线上时形成平角, 这时正好是180°;再旋转到两条边重合在一起时, 等于2个平角, 所以∠5的度数是360°。
生3:∠2和∠7是钝角, 因为这两个角比直角大。经过测量, ∠2的度数是120°, ∠7的度数是130°。∠4是我的估认与实际测量不相同的, 我估认∠4是锐角, 经过测量发现∠4是直角。
生4:我想补充∠7不需要测量也能知道度数, 因为∠6和∠7形成一个平角, 已测得∠6=50°, 所以∠7=180°-∠6=180°-50°=130°。因此, ∠1和∠6是锐角, ∠4是直角, ∠2和∠7是钝角, ∠3是平角, ∠5是周角。
生5:我和同桌通过填表的方式来研究角的分类。
生6:我还知道各角之间的关系, 因为锐角<90°, 直角 =90°, 90°< 钝角 <180°, 平角 =180°, 周角 =360°, 所以, 锐角 < 直角 < 钝角 < 平角 < 周角。
生7:我想补充生6的各角之间的关系, 1平角 =2直角, 1周角 =2平角 =4直角。
要对角进行有效分类, 确定分类标准是至关重要的。学生经历估认角的类型、测量角的大小后再根据角的度数对角进行分类, 逐步概括并形成角的概念。正如,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2011年版) 》中所指出的那样:“通过多次反复的思考和长时间的积累, 使学生逐步感悟分类是一种重要的思想”。
二、经历估量、测量过程, 渗透数形结合思想
根据给定的角来估计角的度数, 根据角的度数来想象角的大小, 是学生学习角的度量的难点。如何让角的图形与角的度数有效结合?学生一组组地进行观察和比较, 判断每组中两个角的大小 (如图2) 。根据学生的原有认知, 绝大多数学生认为每组中上面的角比下面的角大一些, 理由是下面的角的边比上面的角的边长。
基于学生空间观念发展的特点, 学生用一幅三角板拼一拼图2中的每一组角, 判断上面的角与下面的角的大小, 并分别比较∠1, ∠3, ∠5和∠7及∠2, ∠4, ∠6和∠8的大小。学生用三角板拼后进行交流。
生1:我用三角板中的一个小角 (指30°角) 去拼∠1和∠2, 发现∠1和∠2是一样大的。
生2:我也用三角板上的小角去拼第二组中的∠3和∠4, 发现∠3和∠4都含有2个小角。
生3:我是用三角板上的大角 (指60°角) 去拼∠3和∠4, 发现∠3和∠4都是一个大角。
生4:我是用三角板上的小角去拼第三组的∠5和∠6, 发现∠5和∠6都含有4个小角。我的同桌用大角去拼, 发现∠5和∠6都含有2个大角。
生5:我用三角板上的大角和小角都无法拼出第四组中的角, 第四组中的角无法判断。
生6: (边展示边说) 我用两块三角板能拼出∠7和∠8, 先用含有小角的三角板拼直角, 再用另一块三角板的角 (指45°角) 就拼出了∠7和∠8。虽然我知道∠7和∠8一样大, 但我不知道∠7和∠8的度数。
师:角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生1:经过比较, 角的大小与角两边的长短没有关系。
生2:角是从一点引出两条射线所组成的图形, 因为射线的一端可以无限延伸, 所以, 角的大小与角两边的长短无关。
生3:我发现∠1含有一个小角, ∠3含有两个小角, ∠5含有四个小角。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张开的大小有关, 张开得越大, 角越大。
师:经过同学们的观察与比较, 得出角的大小要看两条边叉开的大小, 叉开得越大, 角越大。请同学们再比较∠1, ∠3, ∠5和∠7四个角的大小, 有多大, 大多少?
生1:∠3的度数是∠1的2倍;∠5的度数是∠3的2倍, 是∠1的4倍;∠7的度数是∠1的4倍多一些。因此, 这四个角的大小是∠1<∠3<∠5<∠7。
生2:用我的三角尺无法判断四个角的度数和大多少, 而我同桌三角尺上的度数能判断这四个角的度数。
生3:用三角板来判断角的大小, 要比对要计算, 不仅麻烦, 而且有的角无法用三角板来判断。比较角的大小, 要用量角器。
学生先估计一幅三角板上各个角的度数, 并量一量各是多少度, 再用量角器测量∠2, ∠4, ∠6和∠8中四个角的度数。学生估计与测量后, 进行交流并展示。
生1:长度标注在直角边的三角尺, 我的估测与测量的结果是相同的, 分别是90°、60°、30°。
生2:长度标注在底边的三角尺, 我的估测与测量的结果有不同的地方, 在估测时, 下面的两个角分别是40°、50°, 实际测量时发现这两个角的度数都是一样的:45°。
生3:经过对一幅三角尺的测量, 我发现开口向右的角一般要看内圈刻度, 开口向左的角一般要看外圈刻度。
生4:经过对∠2, ∠4, ∠6和∠8四个角的测量, 我测量的结果是∠2=30°、∠4=60°、∠6=120°、∠8=135°。我发现∠4比∠2大30°, ∠6比∠4大60°, ∠8比∠6大15°。
生5:四个角测量的结果与我们拼的结果一样, 而且, 我从四个角的比较中发现角可以看作一条射线绕其端点旋转一定度数后形成的图形。
学生6:经过测量, 我现在能比划出30°、45°、60°、90°、120°、135°的角。我能想象出30°、45°、60°、90°、120°、135°角的大小。
三、经历多元作图过程, 渗透类比思想
学生在学习画角知识时, 可以充分利用原有量角的知识和经验。学生不仅经历了画角的过程, 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充分经历类比的过程。如何让学生经历画角的过程, 从而培养学生的类比推理能力?学生选择合适的方法画出下列各角 (10°、45°、60°、90°、105°、120°、165°) , 并说说它们分别是哪一种角。学生先自主画角, 再分组讨论, 然后进行展示。
生1:我每个角都是用量角器画的, 因为我们已经学过量角的方法, 所以用量角器画角比较简单。在用量角器量角的时候, 先把量角器放在角的上面, 使量角器的中心和角的顶点重合, 零刻度线和角的一条边重合。因此, 我在画一个60°的角时, 先画一条射线, 使量角器的中心和射线的端点重合, 零刻度线和射线重合。在用量角器量角的时候, 接着要看角的另一条边所对的量角器上的刻度, 就是这个角的度数。因此, 画角时, 在量角器60°刻度线的地方点一个点。然后, 以画出的射线的端点为端点, 通过刚画的点, 再画一条射线。最后, 标好角的符号及度数。
生2:我觉得有的角用三角尺画比较简便, 用三角尺可以直接画出45°、60°、90°的角, 而10°、105°、120°、165°的角用量角器画比较简便。
生3:我除了10°的角要用量角器外, 其他的角用三角板都可以完成, 其中105°、120°、165°的角需要一幅三角板才能画出来。
师:谁来介绍一下用一幅三角板画出105°和120°、165°的角?
生4:画105°角的方法是:利用45°+60°=105°, 可以先用三角板画出一个45°的角, 然后与45°的角共一条边再画出一个60°的角, 这两个角的和就是105°。画120°角的方法与画105°角的方法是相同的, 可以利用60°+60°=120°或者90°+30° =120°来画。
生5:画165°角的方法是:利用30°+45° +90°=165°, 可以用三角板画一个30°的角, 再接画一个45°的角, 然后再接画一个90°的角, 这三个角的和就是165° (如图3) 。
生6:我补充画165°角的方法, 利用45°+60° +60°=165° (如图4) , 我的同桌利用180°—15° =165°也能画165°的角 (如图5) 。
人教版国标本四年级上册知识乐园 篇3
展示台10%(有创意者加2分)
一、我会当编辑4%
今年寒假,语文老师要求每个同学办一份语文手抄报。
1谙你为自己的手抄报起个新颖的名字:_______
2你准备设计的栏目:
二、我会当侦探4%
小宝家的粮仓被“盗”了。小宝的爸爸说这个小偷肯定是甲。这可怎么办呢?他们决定请乙出马,果然,乙不负众望,活捉了甲。甲是谁呢?有一则谜语告诉了我们:眼睛不大,细长毛发,以偷为生,谁见谁打。谜底:那乙是谁呢?请根据它的特点来编一则谜语。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谜底(友情提醒:谜底是本学期学过的一篇课文题目1:
阅读屋20%
一、趣味阅读7%(2+3+2)
狐狸和乌鸦
乌鸦又衔着一块肉在树枝上休息,一只狐狸来到树下。
鸟鸦没料到狐狸会来这么一手,听着听着,气得浑身打起颤来。她刚开口回骂,肉从嘴里掉下来,狐狸叼着肉一溜烟跑了。
谁知,狐狸却开口大骂起来:“你这臭嘴婆娘,顶风臭十里!穿一身丧服,叫人看了就作呕!还有你那破嗓子,比驴叫还难听百倍……”
乌鸦想,他肯定又是来奉承我的,这回我可不上当了。任凭他把好听的话说上十箩筐,我也不理他。
1给上面四段话重新排排队,变成一篇通顺的文章,把序号写在()里面。
2乌鸦过去是怎么上当的?在本文中又是怎么上当的?请根据你的了解有顺序地写几句话。
3读了这则寓言后,我想到了:
二、精品阅读13%(1+2+2+2+2+4)
生活处处有语文。只要你平时做个有心人,细心观察,不断积累,学校以外的大社会也是我们学习语文的大课堂,而且这里比我们的语文课堂要丰富得多,精彩得多。不信,你跟我一起去走一走。
走在大街上,你会发现随处可以学到语文。形式多样的店名牌子、五花八门的广告,这些都离不开文字。仔细把这些文字品味一番,会让你真正懂得什么叫语言的精确和准确,你一定会流连wang(忘望)返。更有趣的是,有些同学会为一个个成语、一句句名言遭更改而不平,会因为发现一个被包装得十分漂亮的错别字而兴奋不yi(已己)。
好的电视节目中也能学到语文。电视能把广bo(搏博)世界构建成一个个知识的窗口。这里有书本中学不到的知识,有比课堂更广阔的天空,这些无不和学好语文息息相关。
走进大自然,这里也有语文。自然环境中的风雨雷电、花鸟虫鱼;艺术世界的音乐舞蹈、书法绘画,这些都会在我们的心底留下永久的记忆,会丰富我们的生活。
生活离不开与人交往,更离不开语文。有时需要写留言条,拟一份表扬稿。节日到了,送张贺卡给老师亲友,不忘附上一句句滚烫的话语;同学好友生病了,shao(捎梢)份诚挚的祝福给人带来安慰。
生活处处有语文,有形的,有声的,无形的,无声的。只要不断去捕捉,用心去体验,学习语文无时不能,无处不能。
1给短文加个适当的题目:__________
2给拼音选择正确的汉字,用“对”标出。
3文中提到了大街上许多成语、名言遭更改,相信你也有这样的经历吧。回想一下,将它列出并改正过来。
例:衣衣不舍(依依)
4用“_____”画出2~4段中可以概括段意的句子。
5看广告,学语文。
A晶晶亮,透心凉——“雪碧”饮料广告。 “晶晶亮”说明产品:___________;“透心凉”说明产品:_________。多么形象的广告啊!
人教版上册四年级数学知识点 篇4
近似数知识点
1、精确数与近似数的特点。
精确数一般都以“一”为单位,近似数都是省略尾数,以“万”或“亿”为单位。
2、用四舍五入法保留近似数的方法。
根据题中要求,看到所要保留位数的下一位,如果这一位满5,则向前一位进一;如果不够5则舍去。而不管尾数的后几位是多少。如精确到万位,只看千位,精确到亿位,只看到千万位。最后一定要写出单位名称。
典型练习题
一、填空
1、一个数是由7个千、3个百和5个十组成的,这个数是( )。
2、一个数从右边起,百位是第( )位,第五位是( )位。
3、3465的位是( )位,是( )位数。“6”在( )位上,表示( )。“3”在( )位上,表示( )。
4、100里面有( )十,一千里面有( )百,10个一是( )。
5、的四位数是( ),的三位数是( ),它们的和( ),差是( )。由( )个千、( )个百、( )个一组成3207。
6、万以内数的读法是从( )位起,按照数位顺序读;( )位上是几就读( )千;百位上是几就读( )……;中间有一个或两个0,只读( )个零;末尾不管有几个零都( )。
二、写出下面各数的近似数。
698的近似数是: 2956的近似数是:
3120的近似数是: 2802的近似数是:
1004的近似数是: 5023的近似数是:
小学四年级数学复习知识点
数与代数
一 .小数的认识
小数的意义:
①能用小数表示图中的阴影,或根据小数在图中图色。
②能正确读、写小数。
③能知道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分别能用一位、两位、三位小数表示。并能让这些分数与小数互换。
④能用小数表示日常的生活中的实物。
⑤能在数轴上表示某个小数。
⑥数位顺序及小数的组成。
⑦能把十进、百进、千进的计量单位用小数表示。
⑧小数的大小比较。(先比较整数部分,再比较十分位...)
二.小数的运算
1.小数的加减法
①不进位、不退位。 1.2+3.4 6.6-1.3
②进一位、退一位。 20.6+3.7 19.1-2.7
③连续进位,连续退位。 12.75+2.25 71.13-16.55
④位数不同。 16.3+2.75 60-2.88
2.小数的乘法
①一般情况。 2.8×1.1
②乘数中间有“0”。 1.06×3.3
③乘数末尾有“0”。 1.06×470
④积末尾有“0”。 8.5×0.88
⑤积与因数之间的关系。 0.49×0.9○0.49
⑥小数点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
⑦小数的性质。(在不改变1.3的大小的情况下,把它改写成两位小数)
数学学习方法技巧
(一)让学生“进入”课本中的练习题。我在让学生练习时,喜欢让学生把书本中出现的人物当作自己。因为这样一来学生会觉得好象这道题目更贴近自己,感觉更亲切。
(二)给学生创造动手操作、亲身参与的机会,让他们在参与中体验成功。如在教学《连加连减》一课时,我事先制作了一些天鹅头饰,并且请班里的九个小朋友戴着头饰表演天鹅飞来飞去的情景。下面的小朋友一看到这道活动的“例题”,立刻被深深地吸引了,积极性也被充分调动起来。教师很轻松地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
四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 篇5
1、线段、射线、直线。
① 直线:没有端点,可以无限延长,不可以度量。
② 射线:有一个端点,另一端可以无限延长,不可以度量。
③ 线段:有两个端点,不可以延长,可以度量。
2、线之间的关系
①平行: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其中一条直线角做另一条直线的平行线。例1:始终不相交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例2:在同一平面内,平行的两条直线永远不会相交。„„„„(×)
② 相交:在同一平面内,不平行的两条直线必定相交。相交还分为垂直和不垂直。
垂直:相交成直角的两条直线互相垂直(即直角),其中一条直线叫做另一条直线的垂线,交点叫做垂足。其中一个角是直角,其他三个都是直角。
※注:作图题中,作完垂直一定要画上表示垂直的符号“∟”。
例3:在同一平面内的两条直线,不平行就互相垂直。„„„„(×)
例4:在同一个平面内,两条直线和位置关系如果不平行,那它们肯定相交。
例5:同一平面内,直线a与直线b互相垂直,直线c与直线a互相垂直,那么直线b与直c的关系是平行。
3、其他知识
① 从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所画的垂直线段的长度,叫做这点到这条直线的距离。(垂直线段是最短的。)② 在同一平面内,过直线外一点,只能作1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
③ 长方形(正方形)的不相邻的两条边互相平行。长方形(正方形)的相邻的两条边互相垂直。补充: 长方形(正方形)的对边互相平行,相邻的两条边互相垂直。
④ 两条平行线之间可以画无数条互相平行的垂线段。
4、如何画两条线平行和垂直
①平行:
1、用三角板的一条直角边与已知直线重合。
2、用直尺紧靠三角板另一条直角边。
3、沿着直尺平移三角板,使与已知直线重合的直角边通过已知点。
4、沿着这条直角边画一条直线,所画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
② 垂直:
1、把三角板的一条直角边与已知直线重合。
2、沿着已知直线移动三角板,让三角板的直角顶点与直线上的已知点重合。
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知识点 篇6
一、线
直线、射线、线段:
直线没有端点,可以向两个方向无限延伸;
射线有一个端点,只能向一个方向无限延伸;
线段有端点,不能向两个方向无限延伸。
2. 过一点可以画无数条直线,过两点只能画一条直线,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3.平行线: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也可以说这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4. 一条直线的平行线有无数条,过线外一点作平行线,只能画一条。
5. 两条平行线之间的距离处处相等,两条平行线之间的垂线段就是他们的距离。
6. 相交:如果两条直线只有一个公共点,这两条直线叫相交直线。
7. 垂直: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时,叫做两条直线相互垂直。两条直线互称为对方的垂线。
8. 一条直线的垂线有无数条,过线外一点作已知直线的垂线只能画一条。
9. 从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所画的垂直线最短,它的长度叫作这点到直线的距离。
10. 当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时,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其中一条线是另一条线的垂线,这时两条直线的交点叫作垂足。
二、角
11. 由一个顶点引出的两条射线所组成的图形叫做角,角也可以看成是一条射线围绕它的端点旋转而成的。
12. 当角的两边旋转成一条直线时,这时所形成的角叫做平角;当角的两边经过旋转重合时,这时所形成的角叫做周角。
13. 角有一个尖尖的顶点两条直直的边,角的大小与张口有关,张口越
大角就越大,张口越小角就越小,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
14. 小于90度的角是锐角,等于90度的角是直角,大于90度小于180度的角是钝角,等于180度的角是平角,等于360度的角是周角。
15.认识度。将圆平均分成360份,把其中的1份所对的角叫做1度,记作1°,通常用1°作为度量角的单位。
16.认识量角器。量角器是把半圆平均分成180份,一份表示1度。量角器上有中心点、0刻度线、内刻度线、外刻度线。
17.量角器的使用方法。“两合一看”,“两合”是指中心点与角的顶点重合;0刻度线与角的一边重合。“一看”就是要看角的另一边所对的量角器的刻度。
四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 篇7
一、教学设计———提高数学课堂有效性的基石
为了使教学目标更指向于学生素质的提高, 教学内容更是基础性、发展性和现代性的统一, 教学方法的选择更有助于学生的学力提升.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的思路如下.
1. 有效地数学活动 , 让学生勤于动手实践
在课堂教学中, 学生的学习应以学生的实践为基础和生长点, 只有在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中开发利用学习资源, 学习才是生动的, 鲜活的, 真实的, 只有在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中体验感受学习, 学习才是亲近的, 深刻的, 灵活的. 本节课学生的活动比较多, 学生在活动中得到的知识是最有效、最不容易遗忘的. 因此统计的每一个基本过程我都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其中, 经历、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 把新知识纳入原有认识结构中, 成为有效知识. 同时, 我根据学生的已有经验让学生感受方法的优劣, 引导学生对统计方法进行优化, 变教师的“教”为“引”, 学生的“学”为“探”.
2. 有效地呈现方式 , 让学生勇于自主探索
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永无止境的探究过程. 学生学习的关键是以自己现有的需要、价值取向以及原有的认知结构和认知方式为基础, 能动地对所要学习的内容进行筛选、加工和改造, 最终以自身的方式将知识吸纳到自己的认知结构中去. 因此, 在课堂教学中, 必须改变学习内容的呈现方式在教学时, 要努力营造密切联系生活的问题情境, 使学生产生认知矛盾, 尽可能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 主动提出问题, 有勇气面对问题, 并鼓励学生独立思考, 自主探索, 使学生在主动建构的过程中掌握知识与技能, 经历过程与方法, 体验学习的乐趣. 在例题的呈现时, 我先出示了鼓号队员购买服装的情境, 使学生体会到要让队员买到合适的衣服, 首先要知道每个人的身高. 接着, 教师提问:直接把身高记录单送去服装厂行吗? 使学生发现, 只知道每个人的身高并不能得到怎样买衣服, 学生在思维的矛盾中, 产生进行分段统计的需要这时, 教师完整出示题目, 学生不但能明确题目意思, 还能明白题中条件的作用和意义.
3. 有效地合作交流 , 让学生拓展思考空间
合作的意识和能力是现代人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在课堂教学的学习活动中, 合作交流是重要学习方式之一, 学生的合作交流是建立在合作基础上进行交流的, 因此, 要求学生将自身的学习行为有机融入到小组或团队的集体学习活动之中, 师生间、生生间、组组间进行广泛的合作与交流, 让每一名学生都能参与, 积极表达自己的意见, 全身心地投入这样的学习方式有助于引导学生在学习中进行积极沟通, 形成学习的责任感, 更能培养合作的精神和相互帮助、共同成功的良好品质. 在让学生独立进行分段时, 由于学生已经知道了服装分为大号、中号和小号, 但是要确定什么样的身高适合穿哪个型号的衣服对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 这时我要求学生同桌合作交流, 使学生在合作交流、相互引导的过程中明确分段的方法, 使难点得到有效突破.
4. 有效地综合运用 , 让学生富有个性地学习
综合运用知识, 让学生富于个性地学习, 在数学教学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它既能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创新意识, 又能巩固有关数学知识、技能, 更能拓宽思路发展思维.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 要尊重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要保护学生学习的独特性, 更要呵护学生学习的创造性. 在学生对已经收集的数据进行分段整理这一环节, 我让同桌两人合作, 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整理每一段数据, 学生有的用打勾的方法, 有的用画“正”的方法, 也有的用画竖线的方法, 还有的直接用数的方法来记录和整理, 老师没有否定学生的整理方法, 而是让学生自己体会这几种不同方法的优劣, 使学生感到用画“正”的方法来整理数据是最简洁 、最好数的 , 从而使学生整理数据的方法得到优化.
二、教学反思———提高数学课堂有效性的“驱动力”
为了使学习内容源于教材、优于教材的决定有新的突破, 教师活动的组织、启发、探索有新的突破, 学生活动的内容、方式、方法有新的突破, 我的授后反思如下:
1. 反思呈现方式
在本课的教学中, 我对例题的呈现, 对解题过程中分段数据的呈现, 以及对表格的呈现, 都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在与同伴的合作探索中发现的, 使学生充分理解分段整理的必要性和合理性, 这样的教学过程才是充分的, 有效的.
2. 反 思活动开展
在对数据进行分段整理的过程中, 可以让学生分小组完成, 一人报数据, 另一人监督, 剩余两人进行数据的记录和整理. 通过这样的合作, 让学生在经历和体验中感悟整理数据的过程, 使学生在有效的数学活动中, 对整理数据的过程和方法得到内化.
3. 反思自主探索
学习知识的最佳途径是让学生自己去发现. 在引导学生分段时, 由于学生已经明确了衣服分为大、中、小号, 这时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分段, 就能使学生随学而导的效率更高.
4. 反 思综合运用
当学生能够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时, 那么就体现了教材的价值, 彰显了教学的本位. 因此我在完成“想想做做”第一题时, 学生了解了题目之后, 我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自己去分段, 自己去整理数据,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对统计的方法得到了巩固和深化, 学生的思维也得到了拓展和提高.
摘要:有效的数学课堂教学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本文以四年级上册“统计”教学为例, 介绍了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四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 篇8
1.把线段的一端无限延长,可以得到一条( )。
2.经过一点可以画( )条直线,经过两点可以画( )条直线。
3.角的大小要看两边叉开的(),叉开得()角越大,角的大小与两边的长短( )关系。
4.周角的一半是( )度,是( )角;平角的一半是( )度,是( )角。
5.小于90€暗慕墙凶觯ā?);大于90€岸∮?80€暗慕墙校?);等于90€暗慕墙凶觯ā?)。
6. 3时整,时针与分针所形成的夹角是( )角;6时整,时针与分针所形成的夹角是( )角。
7.下图中最多有( )条线段,( )条射线。
8.请你把学过的角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
()角<()角<()角<( )角<()角
二、辨一辨(对的在括号里打“√”,错的打“€住保?分)
1.可以读作线段AB,也可以读作线段BA。
()
2.探照灯射出来的光线可以近似地看成直线。 ()
3.角的两边画得越长,这个角就越大。()
4.大于90€靶∮?80€暗慕墙凶龆劢恰?()
5.直线一定比射线长。()
6.所有的直线都相等,所有的平角也相等。 ()
三、选一选(把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6分)
1.过一点能画( )条直线,过两点只能画()条直线。
A.1 B.2C.3D.无数
2.线段()。
A.没有端点B.只有一个端点C.有两个端点
3.一条( )长10厘米。
A.线段B.直线C.射线
4.如果∠1+∠2=∠2+∠3,∠1=55度,那么∠3=( )度。
A.55B.90C.35
5.窗户门上的角一般都是()角。
A.锐B.直C.钝D.平
6.下图中,直线a与直线b平行,线段AC和BD的关系是( )。
A.互相垂直B.长度相等 C.互相平行
四、量一量(8分)
五、画一画(共15分)
1.过等边三角形ABC的三个顶点A、B、C分别画对边的垂线和平行线。
2.选择合适的方法画出下列各角。
120€? 15€? 90€? 105€? 65€?
六、数一数(共8分)
下图中各有几个角?
七、做一做(每题7分,共35分)
1.光明村要修一条路和省道相连,连接点修在哪里比较合适?为什么?你能把这条路在图上画出来吗?
2.已知∠1=45€埃?=?∠3=? ∠4=?
3.已知∠1=25€埃?=?∠3=? ∠4=?
4.写出下面角中有几个锐角、几个直角和几个钝角?
5.当钟面上分针指着12,而分针与时针形成90€敖鞘保闭胫傅氖鞘裁词郑糠终氪?2时走到5时,它走过的角度是多少度?所成的角是什么角?
八、挑战自我(做对奖10分)
【四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推荐阅读:
四年级数学上册期末知识点总结06-09
四年级上册数学第七单元知识点05-27
冀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总结10-07
四年级数学上册测试07-20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学11-16
四年级数学课本上册11-23
四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06-27
四年级上册语文知识点08-28
四年级数学上册期中试卷0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