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以小见大教案(通用9篇)
作文以小见大教案 篇1
《记叙要选好角度之以小见大》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明确记叙文的写作步骤。2.学习掌握记叙文的构思技巧。
3.培养学生学会选材、善于组材的记叙文写作构思能力。
过程与方法
范本研讨——构思技巧点拨——课堂实践活动——写作练笔巩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我手写我心”的写作乐趣与成就感。2.捕捉生活的惊喜,收获美的沉思。【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的兴趣更加广泛,个性张扬,对传统单一的教法难以满足,讲究协调、理解、沟通的语文平台。给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发展个性的空间,努力改进语文教学,提高学生语文学习兴趣,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写人记事要交待清楚记叙的要素。
难点
记叙文写作要学会“小”中见 “大”。【教学时数】
1课时。【教学过程】
一、深情导入
1、教师向学生深情背诵自己喜欢的一首诗,引发学生共鸣。我们无法唤起所有的记忆 却可以牢牢记住那些美好瞬间 旅途中的一次搀扶平日里的一次发现 一份让你惊喜的礼物
一幅充满温情的画面 有些瞬间即逝的往事 咀嚼它却需要一生的时间
2、导入:“滴水藏海”,我们应学会于平凡的人、事、物中感悟生活的真、善、美。
二、范例引路
(一)选择
冷月无言!知了在渐凉的夜气中发出最后一声嘶鸣!扰乱我逐渐理清的思绪。选择,好难的选择:出国,还是参加高考?我闷坐在房间里,望着那一轮苍凉的圆月……
那天爸爸兴冲冲地跑回家,告诉我远在加拿大的叔叔联系上了,我可以在高考前出国。那时正值中午,明晃晃的太阳在我的眼前掠过,我慌忙闭眼,冷漠得什么也没说。“怎么?你不想去吗?”我的表情仿佛一盆冷水,将爸爸兴奋的火焰浇熄了。“我……”我垂下头,心里觉得沉甸甸的,仿佛装了一座山!“你考虑一下吧!认真地考虑!”爸爸的话如重锤一下一下敲打着我的心壁。冷月在空中舞蹈,在云层中变换着模样。月中出现了一座繁华的城市,车水马龙,灯红酒绿,一切仿佛都镀上了一层珠光宝气,这是渥太华吗?那个爸爸口中讲述的天堂一般的城市?“你可以上一所好学校,毕业可以在那里工作。你的一生将会被你的同学们羡慕的!”耳边回荡着爸爸的话。我的心渐渐飘起来了,飘向那氤氲的夜气,飘向那大洋彼岸的梦国城市,飘向那令人羡慕的幸福的地方……
“当”的一声,墙上的一个相框掉了,我俯身拾起。照片上是我和一位姐姐的笑脸,她去西藏了,带着一副柔弱的肩膀和一颗坚强的心。“我要去那世界上最高的地方了。虽然那儿穷那儿落后,可那里是祖国的土地,生活着的是祖国的人民。我要去那儿播下知识的种子,让世界屋脊发出骄人的光!”姐姐的话在我心头萦绕不去,一点点将我浮起的心拉回,固定在大地上。冷月无言舞蹈,幻化着各种模样。奶奶温润的脸庞在月中浮现,她的布满皱纹的脸写着沧桑:战乱的凄惶,生活的艰辛,还有今天的幸福,用蜜糖水浇开的真挚的笑脸!脸庞有些模糊,千张脸万张脸叠合在一起,这是中国勤劳人民的笑脸。中国虽然落后,可他们仍辛勤地耕耘着脚下的土地,这皇天厚土,处处写着中国的名字,脚踏着祖国的土地,心里踏实啊!在他们淳朴的信念中,中国的太阳永远最灿烂,中国的土地永远最肥沃!我的心逐渐月朗风清!
月亮一点点下沉,仿佛坠落在我心里,变成一个不容更改的决定:我选择你,我的中国!这岂止是心灵的选择,这更是一场洗礼。我爱我的中国,我要注视着她登上世界之巅!
推开窗,清风徐来,望着西沉的一轮圆月!
教师简评:这是典型的记叙文,可读性强。文章从出国还是参加高考(所选作文素材很平常不过——“小”)入手,作者选择了参加高考,还意味着作者对祖国的热爱和期盼,尽管有“心灵的碰撞”,作者仍选择的是中国,充分体现了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大”),对当前热衷于出国的学生不啻是一副镇静剂。
(二)忘不了
电梯门开了。
我被人流裹进了电梯,像是汉堡里的一根烤肠,有种被胁迫的感觉。我要去10楼的住院部,那里,我爷爷刚做完手术,家里让我给他送点生活用品。可当人们都挤了进来,尖锐的警报声骤然响起,急促而不耐烦地告诉我们,超重了!刚才还嘈嘈杂杂的人们突然安静下来,人们都不说话了,你看我,我瞄你,大大小小的眼睛中都带着一个问题,谁下去? 最引人注意的是一对胖胖的父子,老爸西装革履,腆着啤酒肚,手里攥着个有他半边脸大的手机,儿子一手托着薯片袋子,一手迫不及待地往嘴里塞。咔嚓咔嚓,电梯里只剩下警报声和这孩子粉碎薯片的声音。
时间一秒又一秒地过去,似乎是气氛太尴尬了,那个戴眼镜的绅士拿出一张旧报纸,似是“认真”地阅读着,头还不时地点一点,好像顿时明白了什么,我用余光一瞥,呜呼,内容不过是几则广告而已。旁边的女士则打开随身携带的小镜子,上上下下左左右右很从容地照,冷不丁喊了一声吓了大伙一跳:“快下去一个啊!难不成让我们女人下去?”
我的腿动了动,想下,但又收住了,我要去10楼,急着给爷爷送东西,一家人等着我呢,我这一下,要啥时才能上去啊。
我正展开激烈的思想斗争的时候,忽听到一个老迈而沙哑的声音:“来,让一下。”
我一回头,是一对老夫妇,老爷爷佝偻着背,一只手拄着一根拐杖,老太太精神还好,只是满头银丝。说话的是老太太,老太太对老爷爷说:“你先上去,在电梯口等我。我爬楼梯,一会儿就到。”
老爷爷像是拽了她一把,她回过头,一笑:“累不坏的!”老太太一出门,电梯果然不响了,可就在电梯门即将关上的时候,老爷爷突然伸出枯树枝一样的手,将电梯门又掰开了,对着老太太的背影沙哑地喊了一声: “等等,我和你一起。”
老太太摇着头,莞尔一笑,忙过来搀着他,一边搀,一边笑着数落他。电梯门缓缓闭合,我想,我此生永远忘不了那一幕——
那一幕,两位古稀之年的老人,相互紧紧地搀扶着,一步一步地,融化在了人群深处,像是消融在夕阳的余晖里。
当然,还有更难遗忘的,是当人们又开始说说笑笑,各自选择要去的楼层时,我惊讶地发现——
去五楼以上的,只有我一人。教师简评:这是作者善于观察社会现象、善于思考的结果。事虽小(电梯超重),但反映了人性的美与丑,体现了小中见大。主旨的表达含蓄隽永。
三、总结归纳
“小”(选材)
“大”(主旨)聚焦凡人小事
关注社会
观察自然景象
感悟人生 捕捉细小情节
诉说真情
1、观 察 身 边 景 象
我常常想,生命是什么呢?墙角的砖缝中掉进一粒香瓜子(小的不起眼),隔了几天,竟然冒出了一截小瓜苗。那小小的种子里,包含了一种怎样的力量,竟使它可以冲破坚硬的外壳,在没有阳光、没有泥土的砖缝中,不屈地向上,茁壮生长,昂然挺立。它仅仅活了几天,但是,那一股足以擎天撼地的生命力,令我肃然起敬!(杏林子《生命生命》)教师归纳:“大”:表达自己强烈的生命意识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2、聚 焦 凡 人 小 事
“我回家看着还没动用的那瓶香油和没吃完的鸡蛋,一再追忆老王和我对答的话,捉摸他是否知道我领受他的谢意。我想他是知道的。但不知为什么,每想起老王,总觉得心上不安。因为吃了他的香油和鸡蛋?因为他来表示感谢,我却拿钱去侮辱他?都不是。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杨绛《老王》)教师归纳:“大”一个社会总有幸运者和不幸者,幸运者有责任关爱不幸者,关注他们的命运,让他们也过上好日子,帮助改善他们的处境。
3、捕 捉 细 小 情 节
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朱自清《背影》)
教师归纳:“大”抒发人间真情--父子情深。
注意:“大”(主旨的表达):主旨的表达应该是自然而然;不能贴标签、显得生硬。
四、能力提升
怎样才能做到“小中见大”呢?
1、将凡人小事置于时代的大背景中去写。
文章立意深刻与否,与材料是否符合时代的要求有关,要审时度势,使立意具有强烈的时代特征。
2、挖掘凡人小事的内蕴,揭示深刻主题。
有些凡人小事,从表面看平淡似水,但如果能鞭辟入里,挖掘材料的内蕴,却能发现深刻的道理。如峻青的《雄关赋》,只写了登临山海关的一件小事,但作者从眼前实实在在的山海关,联想到心中的雄关—信念,开掘出“对社会主义,对革命事业,对伟大祖国坚贞不渝的信念,就是最坚固、最强大的雄关”这一深刻的主题。
3、运用象征的方法表达深刻的主题。
象征是借形象符号,暗示某种意向的写作技法。它的终极目的是通过某种知觉和想像的形象的暗示,激活读者的想像力,使读者对于形象所富藏的深层意义有深刻的了解。象征手法的作用,一是能表达难以“明言”的主观感受;二是能给读者创造广阔的“想像空间”,增强作品的艺术魅力。如高尔基的《海燕》,着力描绘海燕飞翔的雄姿,将革命者勇敢、乐观、坚定,渴望“暴风雨”到来等优秀品质隐含其中,令读者驰骋想像,体会文章的含义。正因为象征手法的这一特点,决定了在记叙文中,如果能恰当挺用,即使小题材,也可揭示深刻的主题。
当然,“以小见大”的方法决不止以上三个。此外还有“积小成大法”,即将生活中许许多多小材料聚集在一起,可以反映一个“大”主题。如关于雷锋的报告文学、通讯报道的文章,写的都是雷锋一件件平凡的小事,但这些小事合在一起,便体现出雷锋的伟大人格。还有“对比法”,即通过两个小题材之间的对比,反映深刻的主题。如一位同学写他在体育测试时,为了争名次故意左摇右晃撞人,结果自己没站稳摔倒了,而被撞在后面的同学却停下来把他扶起,终于共同到达终点。材料很小,但一“撞”一“扶”鲜明对比,说明了那位同学正直、豁达、乐于助人的优秀品质,而“我”也受到了深刻的教育。至于运用哪种方法。在写作实践中要灵活处理。
五、学以致用
1、生活中的小事更是俯拾即是。昨天我在公交车上就目睹了这样一幕:一个体格粗壮的中学生和一个衣衫肮脏的农民工并列坐在一个双人座上。那中学生本来已经占据了大半个座位,可他还是用很厌恶的语气大声呵斥那农民工:“往外点!”农民工很不情愿的小声反驳了一句,这时那中学生的态度更加蛮横,用青岛话大声吆喝:“往外点,别叨叨!”农民工敢怒不敢言,两人就这样僵持地坐着。
2、练习深刻立意:
过渡:这真是一个让我们笑不起来的问题,因为它带给了我们太多沉重的思考。古人说“意在笔先”,即在动笔之前应该先立意。假如让你就这个材料写一篇文章,你将从哪个角度立意?
全班交流回答。
教师提示:“意如帅”,内容必须为“意”服务。写作中应明确详略,合理用墨。能够突出“意”的内容必须不吝笔墨的大肆渲染,叙述务必具体,描写务必细致,描写得越细致越具体越形象越好。假如说我的主题是批判中学生的不道德,我就应该重点描写中学生的表现,对他的神态、动作、语言等展开具体的细节描写,使文章富有感染力。
3、课堂小结:大家看,公交车上的这么一个小插曲就引发了我们如此深刻的思考。生活本身是平淡的,更多的是一些琐碎的小事,但需要我们用智慧去发现,用心灵去感悟。因为发现,生活每天都是新的;因为感悟,思想会越来越深刻。这恰恰就是文章立意的根本要求,是文章的眼睛。著名雕塑家罗丹曾经说过: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希望同学们都能拥有一双慧眼,或许你会因此而收获一种不一样的人生。
4、布置作业:以《理解》或《沟通》为题目,运用“小中见大”法写一篇记叙文,800字以上。
作文以小见大教案 篇2
其实,小题材与大主题乃是辩证统一的矛盾的两个方面。“小”是现象 ,“大”是本质。小题材是为表现大主题服务的 ,而大主题也需要通过小题材表现。那么,我们究竟怎样才能找到二者的契合点,怎样才能使文章做到“以小见大”呢?
一、写有价值的“生活小事”
有人会问,“生活”还分有价值、无价值吗?分。写进文章里就有分别。我布置学生做过一篇以“爱”为话题的文章。一个学生写他扶老太太过马路。这真是一件地地道道的生活小事。细节、语言、动作描写都十分到位,可我只能给他判70分。为什么?价值太小。就这件事本身而言,当然自有其社会价值,可小学生写写还可以;作为中学生,还对“扶老太太过马路”、“你借我一根尺子,我还你半块橡皮”之类的“生活”乐此不疲,这样的文章能有多深的思想性? 同样的话题,另一个学生写的也是一件生活中的小事:“今天晚饭后, 我和往常一样在房间里埋头用功。这时,厨房里突然传来一声碟子被打碎的清脆响声。我蓦地停下了手中的笔,心头不由一颤:妈妈已经为我刷了十几年的碗了……”接着,他以此为切入点,就写妈妈这些年刷的这近十万只碗是多么浩大的一项工程。记叙、抒情,挥洒淋漓,最后得出了“原来,爱就是一种深沉的责任”的结论,升华了中心,深化了主题,令人信服。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我们所熟悉的生活也在发生着微妙的变化:一些“生活”升值了,一些“生活”贬值了。这就要求我们在选择材料的时候一定要慎重。一些连我们自己都觉得“老套”、“落伍”的题材干吗还要让它们在文章中出现呢? 这样的题材,我们又能指望它们有多少新意、多高的境界呢?
二、创设情境,放大材料的“亮点”
确定了文章的题材, 接下来要做的就是怎样使材料的价值发挥到最大,使读者获得审美愉悦,达到文章的教育目的。一次我以“酸、甜、苦、辣”为话题,让学生任选其一作文。一个学生写的是“甜”:一个大雨滂沱的傍晚,他放学回家,在路上遇见一对母女,女儿很小,却很懂事。因为妈妈穿着雨衣,坐在后面的女儿还努力地探着身子为妈妈打伞遮雨。女儿手里抱着个吃了一半的香瓜,他只写了母女俩的一句对话:妈妈说:“今天的瓜真便宜 ,五毛钱一斤。”女儿说 :“真甜。”在文中 ,他极力渲染,设想女孩家境贫寒,妈妈为满足女儿吃瓜的心愿,等到暴雨到来瓜农急于收摊的时候才为女儿买了一个。女儿的一个“甜”字,既是瓜甜,又是妈妈的心里甜。至此,本文弘扬亲情温暖、理解关爱的目的已经达到。但我想,如果当妈妈说完那句话的时候,女儿还没有来得及吃这个瓜,就说出了“真甜”这两个字,岂不是更感人、更能体现出“理解”这个主题中心吗? 学生对我说,他当时见到的真实情况就是女儿已经吃了半个瓜啊。但作文毕竟不是摄像机呀,能收到更好的效果时,干吗还要死抱着“真实”的教条不放呢? 作文标准是说文章力求“真实感人”,但真正的落脚点应在“感人”。
三、合理想象,提升材料层次
联想和想象是作文不可或缺的思维方式,它可以使我们在写作时由物及人,由人及社会,有效地提升素材层次,从而达到文章表达“以小见大”的目的。我的学生做过一篇以“花草树木”为话题的作文。七年级学生,大多数在写养花的经历或者描述一种花,写得不是很好,就事论事,没有升华、深化,甚至没有中心主题。我在课间带他们来到操场上看草。雨后的花坛,草长得特别茂盛,但被淋得东倒西歪;而种在人行道板里的草却长得整齐有序。我让学生说说二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区别? 学生说花格子把草保护起来了。我说,花格子框死了草,限制了草的自由。不是吗? 学生说不是。我进而引导他们联系学过的政治课关于“自由与纪律”、“自由与法律”的知识 ,这样一来 ,学生很容 易就悟出 了“规矩对 人生的作 用”、“纪律对人的塑造” 等主题 , 从而使“草” 上升到了“人”、 上升到了“社会”。课上,我们又复习了学过的课文《行道树》的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使学生进一步明确了如何在作文中进行联想、想象及合理的联想与想象对文章的重要意义。这一节课的直接结果就是, 这次文章中大部分的花草树木都会思考、有思想了。
作文36计之“以小见大” 篇3
蒜头呀,你有没有最敬佩的人呢?
有哇有哇,每天利用业余时间刻苦学习外语的妈妈、苦练书法的小伙伴、不畏寒暑的清潔工人……好多呀!
好,那人我就选择其中的一位写成作文夸一夸吧!
啊?这个……这个……咋写啊!
你刚才不是说的挺好吗?你可以通过具体事例,写写他们执着追求的精神嘛,如果觉得他有什么品质令你敬佩,也可以说一说呀。内容具体点儿,语句通顺点儿,写完后读两次,改一改,就成了嘛。
再说详细点儿呗!最好是有那种压箱底的绝招!老姜最好了!
好吧好吧,那我就给你三个锦囊妙计,记好了啊。
那我就写我们班新来的班主任——雷老师吧!自从雷老师来到我们班上以后.全班同学都像换了一个人似的,变得懂礼貌、爱学习了。
第一招:选准人——只选一个自己最敬佩的人去写。
确定写谁只是第一步,关键的在后面。
第二招:找准事——抓住人物特点,写与众不同这处。
要做到千人千面,而不是千人一面。除了抓住人物特点以外,还应选取典型事例写清楚你为什么敬佩他。不一定是人人皆知的大事,平凡小事更能突出所写人物的伟大。给你看一个小片段吧!
从菜场回来,太阳出来了,雾开始散了。我仍特意从她身边走过。她披了一身密密的细细的水珠,连眉毛上也是,被阳光一照,闪着五彩的光。我望着她,她也望着我。啊!这两只眼睛多么坦然,多么明亮。转眼间,她又专心地把一堆堆垃圾装上了车,拉走了,消失在晨雾中。(选自《雾中的女清洁工》)
女清洁工用自己的辛劳,换来了清新舒适的环境!写得好棒呀。
不错,仔细体会这段文字对人物的外貌、动作、神态的描写。要记住,写人的文章若面面俱到写外貌特点,喧宾夺主就成了败笔啦。外貌描写要与反映人物特点的事件相联系.才能起到相互依托的作用哦!
好好,我明白了,这就动笔!
别急别急,我还有最后一招杀手锏(jiǎn)呢。
第三招:巧过渡——注意两件事之间的衔接。
如果你写了两件事,在结构安排上一定要注意两部分之间的衔接,不要把两件事割裂成独立的两块,那样就太零散了。还要做到主次分明,条理清楚,这样才能更好地体现人物的品质,突出文章的中心。
【蒜头晒佳作】
热心肠的胖阿姨 王蓓蓓
小区门卫住着位胖阿姨,说出来你可能不信,她是我见过的所有人中最胖的一个了。本来可以装八九个人的电梯,如果胖阿姨上去,那就只能装下三四个了。
胖阿姨还有一个缺陷,那就是口吃,她说起话来总是结结巴巴的:“蓓……蓓……你……吃……吃饭……了……了吗?”每次听到她这样问我,我就每次在心里默默地说道:“没……没呢。”或者“吃……吃了。”
胖阿姨的工作是在门卫看大门,所有人都认识她,而小区里的孩子也经常学她笨拙(zhuō)走路的样子,胖阿姨见了也只是笑笑。说实话,我刚搬来的时候,也和其他孩子一样,觉得她的样子可笑极了。
随着在小区里住的时间越来越长,我对胖阿姨的看法也慢慢地改变了。
我们小区里有很多孩子,放学的时间也差不多。让我吃惊的是,外表看起来笨笨的胖阿姨居然能记住所有孩子的名字。所以,一到下午四点多的时候,只要不是坏天气的话,你一定可以在大门口那边见到胖阿姨微笑地向你问:“蓓……蓓……放……学……了……了呀?”“雨……珊……放……学……了呀?”“禹……哲……放……学……了呀?”……每次听到这句问候,我们都会说:“是啊!”
有一回,我因为考试考得不好,被爸爸罚站在楼梯口。胖阿姨看见了,就走过来笑了笑对我说:“蓓……蓓……别……灰……心……下……次……继……续……努……力!”不仅如此,她还从口袋里拿出一包巧克力,“快……吃……吧!吃……完……我……陪……你……到……楼……上……去。”
听到这里,我的心不知怎么了,总觉得暖暖的,好似春天的阳光温暖着我的心,就说了一声:“嗯!”
对我如此,对他人也一样。胖阿姨经常帮着别的家长带孩子,有时候,她还专门挨家挨户地提醒人们要防盗,今天小区停水、停电……
胖阿姨就是这样一个热心肠的人。
【Q友留言板】
余东旭:王蓓蓓同学把胖阿姨的外形特点写得太生动有趣了,虽没直接说阿姨胖,但我们的脑海中已经出现了这位胖阿姨的形象了。
徐妍妍:王蓓蓓同学从几个方面,通过细节描写,把胖阿姨的“热心肠”这一特点描写得细致入微,令人感动。
以小见大作文 篇4
初三繁忙的生活中,学习占了大部分,为了中考,我必须得努力,努力,再努力。但有时自己也会想休息一下,这时我便会拿出跳棋,与妈妈切磋切磋。
下跳棋时,双方的棋子都混在一起。我总是喜欢借用妈妈的棋子来为自己搭桥,得意地向妈妈炫耀我的技术多么高超。妈妈一笑而过,说:“别高兴地太早了!”我“哼”了一声,以为妈妈是怕输给我。有一次我又看到了一条特别好的棋路,可以借妈妈的棋子让我的棋子一次到达终点。我得意地说:“等你走完我就可以一下子到达你那边了,哈哈,这盘我赢定了。”妈妈不语,下了一步棋。我再看了看棋盘,却怎么也找不回原来看好的路线。这时才发现,被我用来搭桥的棋子早已被妈妈移去别的地方了,现在无法再搭桥过子了。我不觉有些心慌。妈妈这时说道:“在没有路的时候,要学会自己为自己搭桥。”我听了妈妈的话,又看了看棋盘,移动了一子。果真,这一子派上了大用场,之后我的棋子走的越来越顺畅,赢得了这局棋。
生活就如下棋一般,很多时候我们都依靠于别人为自己搭桥,于是一旦离开了别人的帮助,我们常会觉得无路可走,到了绝境。这个时候,我们要学会为自己搭桥,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另辟蹊径。
作为商人,要学会为自己搭桥,才能走向成功的彼岸;作为探险者要学会为自己搭桥,才能突破眼前的险阻;作为学生,要学会为自己搭桥,才能登上知识的高峰。
生活中不会总有贵人相助,多数时候我们需要独自面对。而战胜困难的秘决之一就是学会为自己搭桥,通过自己的努力去面对,而不是依赖他人。这样,我们往往会获得的更多。
(二)我和自行车亲密接触
岁月的涟漪在时间的河面上荡漾,那与自行车亲密接触的日子总在不经意间拨动了我的心弦,将我的思绪拉回高中时„„
那天,我一进教室,小佳她们就围了过来,一脸兴奋:“周末的计划已经商量好了——骑车去郊游!”我的心一下子凉了半截,像被人泼了一盆冷水。我咬了咬嘴唇,从牙缝里挤出了几个字:“我还不会骑自行车„„”目光相对的瞬间,我清晰地读出了她们内心的惊讶。
第二天,漫步在公园里,看着湖畔驻足的人们,或三五成群低语,或凝望薄雾中一池吹皱的湖水,我却没有一点赏景的心情:小佳她们执意要教我骑自行车,可我都这么大了,才开始学„„不远处那些学车的小小身影勾起了我无限的回忆:我从小就喜欢自行车,但是当隔壁的姐姐学骑车摔得身上青一块紫一块时,我想学车的心愿迟迟未能说出口„„
“发什么呆呀!”小佳伸出手在我眼前晃了晃。“要不改天再学吧!”我打起了退堂鼓。“不行!”朋友们异口同声。
我磨磨蹭蹭地被朋友们推上了自行车,小佳两只手已稳稳地扶着后座。我整个身子都比较僵硬,骑比蜗牛还慢。
在她的催促下,我慢慢地挺直了身子,调整好了自行车方向,深一脚浅一脚地踩了起来。当扶着车的小佳松开了手的时候,刚刚那个温驯的小绵羊却突然变成了特有脾气的小毛驴,急吼吼地冲着旁边的大榕树奔去,啪的一声,我重重地摔到了地上„„
朋友们围了上来,赵婷看着我沁出了血的手掌,叹了口气:“果然自行车还是得小时候学,越大越难学!”“再试试吧!”看着小佳真诚的目光,我点了点头。
我忍着痛站了起来,扶稳车龙头,两只脚慢慢地踩着踏板,我骑着,她跑着。每次她尝试松手时,自行车仿佛变得沉重起来,我只得匆匆用脚尖点地,几个轮回下来,她累的直喘气,可路线依然是弯弯曲曲地看不到变直的希望„„
最后,出发的时间临近,我不忍扫了朋友们的兴致,借了一辆双人自行车匆匆出发。沿途是美丽的小河,低垂的杨柳,绚烂的不知名的红花,可是我坐在后面机械的踩着踏板,即便伸出双手,迎着微风,阳光静静地流淌在脸上,也掩饰不住被前面的身影挡住了视线的失落„„
之后的日子里,我偶尔也会萌发再学自行车的念头,却常被琐事绊住了脚,更因心中的重重顾虑,计划一再搁浅„„
可不经意间,我总想起小学时去西安旅游时未能在城墙上踩着自行车悠闲地欣赏风景时的遗憾;想起高中毕业时未能和同学们骑车去看鄂黄大桥的惆怅;想起交通拥堵时看着大街小巷那靓丽的免费自行
车的无奈„„
其实,人生何尝不是这样呢?有很多事,就像我和 自行车 亲密接触,我总以为机会还有很多,孰不知沿途已失去了很多美丽的风景,留下或多或少的遗憾。我才体会到有了心愿就要抓紧时间,努力去做,不要让原本小小的心愿成为人生难以释怀的渴望!”
以生活小事见大
所谓“以小事见大”:文章往往通过叙写生活中的一件小小的极其平常的事情,从中挖掘出生活普遍的道理。
(三)跟 着
周日。我吃完晚饭便要走了,回到校园,开始新的一周学习。父亲说要送送我,我说不必了。他一笑,说他去散步。这种骗小孩的把戏,怎能蒙得了我?我不小了,还玩这个„„我拉着箱子,快步走了。
父亲穿着厚睡衣,站在不远处,双手背在后面,没有看我,而是看天。我继续向前走。父亲在后面跟着,步子迈得很慢。
这时。我发现父亲老了,虽然我知道他可以走得更快些,但是此时,跟着儿子的他的确老了。父亲在后面跟着。不能太近,太近会伤害我的自尊;不能太远,太远就看不到了。就这样,一个中年男子和一个中学生在忙碌的大街上走走停停„„忽然,我扭过头,却没有看见父亲的身影。我有些心慌,用双眼在川流不息的人群中寻找父亲的身影。好久,似乎好久。
终于我也放慢了步子,希望父亲能跟上我。不能太慢,太慢会失掉自尊,不能太快,太快就看不见父亲了。
父亲在后面跟着我,却又像是我在跟着父亲。我们俩都跟随着自己的目标。我们俩都跟着爱走。
(四)总是站起来的那个人
一家人围坐在餐桌旁,吃饭。
母亲忙好了饭菜,又将近饭菜一碗碗端上桌,筷子都摆好了,这才高声喊我们:“开饭了!”于是,一家人从各自的房间里走出来,围坐在餐桌旁。一边吃着热乎乎的饭菜,一边开始聊一些五花八门的话题。
话题是聊不完的。儿子学校里发生的新鲜事,妻子单位里的同事哪个又结婚了,哪个又离了,妹妹的生意,永远象股市一样波澜壮阔,我的写作进度,还是象老驴拉磨„„在所有人中,儿子抛出的话题,常常获得最高的关注;最难得的发言是母亲,她端着饭碗,眼睛盯着讲话的人,似乎插不上一句嘴。
忽然有人喊,汤勺呢?闻声一看,鸡汤盆里,漂浮着缕缕香气,却没有汤勺。母亲赶紧放下饭碗,站起身,喃喃笑着说,你瞧我这个记性,又忘记拿汤勺了。这样子像个犯了错误的孩子。母亲迈着碎步,走进厨房,拿来了汤勺。
大家继续吃饭,儿子手舞足蹈地给我们讲了一个班级里的发生的笑话。不小心,筷子被碰落到了地上,儿子弯腰捡起筷子,我正准备让他自已去厨房在换一双,母亲已经放下饭碗,站了起来,去厨房又拿来了一双干净的筷子来,递给儿子。儿子接过筷子随口说了声,谢谢奶奶。母亲笑得眼睛眯成一条线:“这孩子,跟奶奶客气啥啊!”
大家埋头吃饭,谁夹起一口菜,嘀咕了声:“好象有点凉了。” 母亲放下饭碗,站起身,“我去热一下。”说着,端起两盘儿菜,走进了厨房。不一会,母亲就端着热气腾腾的菜,回到了了餐桌旁。
大家都将筷子伸向那两盘热菜,真好吃„„ “丁零零!”突然,家里的电话响起来了,我正准备起身去接,母亲已经站起来了,“你们快趁热吃饭,我去接电话”。
母亲的饭碗,搁在桌上,已经看不到一丝热气,估计吃了一半的饭,都凉透了,突然意识到,仅仅这一顿饭的工夫,母亲就已经放下饭碗,站起来三四次,饭桌上,母亲就像时刻绷紧了弦的士兵一样,随时准备站起身来。
母亲一次次站起来,是想让我们其他人安心地吃顿饭啊。
如果留意一下,就会看出,其实在我们每个家的饭桌上,都有这样一个人,当厨房里的水烧开了,当菜凉了需要在热一下,当电话铃声响起,当谁需用要餐具或调料他(她)总是及时站起来,去帮我们,这个人,如果不是我们母亲,就一定是我们的父亲。
总是站起来的那个人,是用一辈子在呵护我们的亲人啊!
以平凡之人见大
写平凡人物的方法(正面人物)
1、写“小点” :写人物局部,一般不必从头到脚都写,写小人物所作小事中的一、二个点,如一个神态,一句话,一个习惯、一个动作„„
2、2.运用细节描写(动作、神态、过程),打造好动情点:把特定的事件,人物的动作、行为用特写镜头进行“放大”,给人以真实、鲜明、清晰的印象。抓住人物或事件的特征来写,通过准确、生动、细致入微的描绘,来增强形象可感性。如朱自清的《背影》
(五)一棵核桃树
房前有片菜地,自从用篱笆圈起来,边上就长了一棵树。由于不妨碍种菜,一直就没动它。后来,菜地荒了,篱笆没了,门前就多出一棵树。
孩子两岁时,去了一次乡下。回来问我:“妈妈,爷爷院子里有一棵枣树,我们家的这一棵也是枣树吧?”
大人不在意的事,经孩子一问,就会显得非常复杂。听了儿子的问话,我顿时犹豫起来。我还真不知它是棵什么树。于是每有人来,我便多了一件事,就是问他们是否认识那棵树。
一天,农校的一位朋友来,喝茶叙旧之后,我把他引到院子里。“这棵树你该认识吧!”他审视了一会儿,说:“这是一棵李子树,一看叶子就知道。”
当天晚上,我告诉儿子:“以后你有李子吃了。我们家的那棵树是李子树。”
寒来暑往,日复一日。李子树一天天长大。就在孩子从幼儿园升小学的那一年,它开花了。此时,适逢爷爷从乡下来。他看着房前的李子树说:“今年你们有樱桃吃了,你看你们门前的那棵樱桃树,花开得多茂盛。”
“爷爷,那是一棵李子树。”儿子给爷爷纠正。
“傻孩子,李子树什么样子,我能不知道吗?你们家的这一棵是樱桃树。”爷爷给儿子纠正。被我们叫了三年的李子树,原来是一棵樱桃树。
爷爷走后,樱桃花开始飘落,几粒青色的果实开始显露出来。
就在儿子等着吃樱桃的时候,不知什么原因,树上看得见的几个果子开始脱落。那棵树从此再没人关心。
深秋的一天,房前有人丈量土地,听说开发公司要在这儿盖一栋大楼。一位划线员在那儿喊:“这是谁家的核桃树,要移赶快移走,明天挖掘机就来了。”
明明是我们家的樱桃树,怎么又成了核桃树?我从家里出来,说:“那是我们家的樱桃树。”
“樱桃树?我没见过樱桃树,还没吃过樱桃吗?你看看那上面,明明挂着一颗核桃。”划线员边说边顺手指向树梢。
那儿确实挂着一枚小小的核桃。
十年过去了,每次想起我们家的那棵树,心中总有一种说不出的感慨。这棵树多次被我们张冠李戴,最后它用一枚小小的果子,向我们证实了它的真实身份。
有时我想,作为一个人,你也必须奉献出自己的果实,否则在这个世界上,没谁会真正认识你。确实如此啊!自古迄今,地球上诞生了那么多的人,被我们认识,都是那些在自己的树上,结出果实的人。
(六)我发现枕头里有个世界
从小,我就有落枕的毛病,早晨起来,常常是歪着脖子,疼得哭爹喊娘。母亲自然是小心地替我揉来揉去,可这毕竟不是个长久之计。
母亲看着我痛苦的样子,决定给我特制一个枕头。棉花是最如意的材料,可是太软了不行,太硬了也不行,母亲就一把把地挑选着棉花,感觉适中才放进枕袋。两天后,我感激地接过妈妈的这只花枕头,它那么轻,却又那么重。
把头放上去,花枕的中间正好凹下去,将我的头包在里面,棉籽轻轻按摩着我的头部,就像是静静的深夜,躺在海边沙地上,看满天繁星,吸清新空气,舒畅极了,呼吸之间全是妈妈的一瓣心香。
可是夏天来了,棉花被汗水一浸,就会发出霉味。于是,我索性撇开枕头,仰着头睡觉。结果自然是我又睡歪了脖子,母亲又有了心事。
没办法,只好托人从外地带回一大包绿豆壳,母亲用它又缝制了一只新枕头。这只枕头可比棉花的好多了,睡在上面,只要我轻轻一动,就会有一种“沙沙”的声音,就像是没有歌词的童谣,在静静的夜空弥散,连夜的精灵都会因此止住脚步,我当然睡得格外香。后来我才知道,它些绿豆壳花了父亲近半个月的薪水,或许是因为太喜欢这绿豆枕了,我做作业时都会捧着它。终于有一天枕布破了,看到满枕的绿豆壳散落满地,我的眼泪也一下子落了下来:这可是父母第二次为我做的枕头啊!
上初中了,离家那天,母亲塞给我一只新枕头,新枕头溢着一股股药香,沁人心脾。母亲说,这是美妙的音乐,我仿佛又找到了家的感觉,每一次闭上眼睛,就像是一手拉着父亲,一手位着母亲,来到了落叶林,看一地金黄,满是温馨。
„„
岁月流逝,我渐渐明白,在这变化的枕头里有个不变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有一种情感无时无刻不在延续。也许,关于这个世界的故事并不精彩,可它会伴我一生一世„„
以寻常景、物见大
1.选物:选出熟悉或常见的景或物,或借物喻人;或借物说理;或借景、物抒发情怀;或把物作为贯穿全文的线索;或把景、物作为情与理的载体。
2.描写:借物喻人、说理或借物抒发情怀时,对所选之物进行精致的描写,努力写出这个事物的外在形态或内在精神,描写一定要向着自己抒情的方向发展;
3感悟点:把景、物作为获得感悟的一个媒介点,一般安排在文章的中间,要注意写出这个物给人的某一方面积极的启示,然后才自然地生发出生命生活的感悟。
总结:以小见大的运用方法
1、以小见情:通过生活小事、平凡人物、寻常景、物来抒发某种情感
2、以小见理:通过生活小事、平凡人物、寻常景、物来来阐述一个深刻的道理
牛刀小试
请以“ 触动了我的心” 为题,取材于凡人小事、寻常景物,运用以小见大的手法,写一个作文片断,要求有开头有结尾。
以小见大作文 篇5
母亲生日那天,一向不解风情的父亲跑了几条街,给母亲买了件新衣服那是件米黄色的外套,父亲平时的衣着极不讲究,所以他挑衣服的眼光就很有限了在我和妹妹都在嘲笑父亲“品位高”时,母亲却欢天喜地地接了过去,脸上泛起少女般的红晕,眼底掩饰不住的是满满的笑意她兴奋得像个小孩子,偷偷跑进房间把衣服换上用得着吗?为了一件土里土气的衣服
母亲出来了,脸上还泛着红晕她在父亲面前转了几圈,窗外的阳光溜了进来,如同精灵,在空气中跳着动人的舞蹈,母亲身上那件米黄色的外套也在阳光下,闪着动人的金色光彩“好看吗?”母亲问父亲不好意思地低着头,说:“尺码大了”是的,那件宽大的外套“裹”在母亲身上,使矮小的母亲看起来更加矮小,母亲的肤色略显黝黑,米黄色如此明亮并不适合她
“哪里大了?”母亲连忙低头扯了扯衣角,“我就喜欢宽松的,无拘无束,多好啊!真喜欢!”见父亲还不放心,母亲做了个展翅高飞的动作,给父亲打了一剂定心剂,以表明这衣服虽宽松,但她也很喜欢“真的不大!这正合适呢!呵呵,都舍不得脱了……”空气弥漫着母亲明媚的幸福和满足,金色的阳光折射着母亲的幸福那天晚上,一向不爱喝酒的父亲竟高兴得喝了几杯酒
第二天早上起来,发现母亲站在窗边,出神地凝视着身上的米黄色外套,从衣领摸到扣子,从扣子摸到衣角,这真是舍不得脱下了?反正父亲不在,我也使起了坏,“挑拨离间”一下:“妈,你衣柜里比这漂亮的衣服多的是,这衣服不适合你,相信我吧!”母亲笑而不语,继续低头注视着那件衣服,我摇摇头打算走开,母亲却突然小声地说了一句:“这是你爸送的呢!”
“这是你爸送的呢!”这句话道出了“玄机”,我突然明白了:即使是件再普通不过的衣服,母亲也是能穿出幸福来的爱如河流,愈深愈无声
以小见大的亲情作文 篇6
说到这儿,爸爸脸上露出淡淡的歉意:“中秋节那天,我出差,太忙,所以……”
据说奶奶听到这话,踉跄一下,差点摔倒,然后就坐在沙发里,一句话也不说,双眼直勾勾地盯着前方,当天晚饭也没吃,别人怎么劝也没用……
我默然了,也诧异极了,婶婶待人一向很热情。我对她的记忆总定格在捧着一把糖果的双手和那比阳光还灿烂的笑容,那么和蔼的婶婶怎么会……
妈妈倒没显得多么惊讶。她摇摇头:“这不能怪婶婶。作为儿媳,她已经算相当不错了。”“那难道能怪奶奶吗?”我有些激动地问。“当然也不能怪奶奶,老人嘛,有时候总有些任性,老小孩老小孩。”“那既然两个人都没错,这样的事为什么不能避免?”
妈妈叹了口气,“有一种东西叫亲情。你婶婶和你奶奶没有亲属关系,所以婶婶说这样的话奶奶才会伤心,若换成了儿子,说了,还是儿子,是骨肉,还有爱。或许,这就是所谓亲情。”我沉默几秒钟:“可是婶婶和奶奶也是亲属啊!”妈妈笑了:“这可不一样了,毕竟没有血缘关系嘛,有时候,对于老人,不要太认真,宽容一些,退一步说话,或许就海阔天空了……不过,”妈妈一笑,“这种话说了容易,做了难,你奶奶性子躁,你婶婶也算相当忍让了吧!”
我回到自己屋里,关上门,静静地坐在沙发里。俗话说:“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在这场家庭纠纷中,我想受到伤害的应该是所有的家庭成员。“家”,一个多温暖的字眼!我认为,作为家庭一份子,都被一种叫亲情的东西连在一起。不管它是浓是淡,我依然坚信,它暖得可以融化一切坚冰,牢得可以击碎一切矛盾。或许,一点点宽容,一点点理解,给予每个人的,都是天伦的幸福……
以小见大掘珍奇 篇7
郁达夫曾说:“一粒沙里见世界, 半瓣花上说人情。”从小人物、小事、小物件、细节着笔, 往往能写出滴水见阳光、粒沙看世界的反映大主题的文章。也就是说文章要以尺水见波澜, 反映社会生活, 让人感觉到时代发展的步伐。这便是我们在写作中常常借鉴的“以小见大”的写作技法, 从大处着眼, 小处着手, 通过细小的、人们熟悉的事、物阐述抽象深刻的道理。那么, 写作从哪些方面入手, 就可以以小见大, 借助寻常人、事、物表达观点, 从而更好地表现文章主题呢?
(一) 以小人物见大。
“小人物”指在社会上不出名、没有影响的人。以小人物见大, 就是以生活中平凡的小人物为叙写对象, 通过塑造小人物的形象, 挖掘其闪光的性格层面, 展现其独特的人格魅力, 折射出底层人民的光芒, 从而起到激励、感化读者的大作用[1]。
如《台阶》通过描写父亲建造高台阶的过程, 讴歌父亲坚忍不拔的毅力和艰苦创业的精神。又如《故乡》中的闰土、杨二嫂, 《在烈日和暴雨下》的祥子等, 这些都是小人物, 作者们通过这些社会底层小人物的形象, 揭示深刻的大主题。
(二) 以小事见大。
以小事见大, 就是通过叙写生活中的平凡小事阐述一个大的事理。如《背影》父亲为儿子买桔子这事可谓小, 但作者从中道出“父爱”这一感人的主题。《散步》写一家人一起散步, 平常小事反映的却是尊老爱幼的大主题。又如《一面》、《变色龙》、《最后一课》等, 描述的是生活中的小事, 阐述的道理却撼动人心。
(三) 以小物见大。
以小物见大, 指文章通过选取生活中自己熟悉的小物件, 对其进行细致刻画以蕴含深远的旨趣。这一类文章往往借小物件或植物喻人喻理、抒情言志, 或者获得生活生命的感悟, 从而表达深刻的主题。
如《赤壁》:“折戟沉沙铁未销, 自将磨洗认前朝。”作者借一个小小的文物———“折戟”, 联想到汉末分裂动荡的年代, 联想到赤壁大战中的英雄人物, 可以说是“一粒沙里见世界”[2]。又如《紫藤萝瀑布》描绘了盛开的紫藤萝花, 虽属“小”景, 却充满光辉, 焕发着勃勃生机, 启迪人们领悟生命的长河尽管会有一些曲折, 但将永远奔流向前的人生哲理。《囚绿记》借赞美常春藤“永不屈服于黑暗”的精神, 颂扬忠贞不屈的民族气节, 抒发自己忠于祖国的情怀。这些写的是小小的物, 表现的却是大主题, 可谓物小而旨大。
(四) 以细节见大。
细节指人物、景物、情节的细微部分。以细节见大, 指抓住生活中那些具有典型意义、富有表现力的细微部分加以具体细致、生动传神地描绘, 让这些鲜活细节反映人的思想状况、社会风貌, 增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如朱自清的《背影》“父亲”为“我”买橘子穿过铁道、上下月台的细节, 把慈父之爱表现得淋漓尽致。鲁迅的《故乡》写闰土从我家里拣择东西, 除桌椅之外, 还要了“一副香炉和烛台”。这一不太引人瞩目的细节, 真实而准确地表现了旧中国农民的愚昧麻木。总之, 细节描写能以小见大、见微知著, 深刻地表现生活本质, 揭示时代精神, 突出和深化主题。
巴尔扎克说过:成功的作品“就是用最小的面积惊人地集中最大量思想”[3]。通过“聚焦凡人小事”、“观察自然景象”、“捕捉细小情节”等关注社会、感悟人生、诉说真情, 往往能写出“用最小的面积”惊人地揭示出大主题的文章。
二
“以小见大”是一种创作技法, 也是一种作文能力, 那么写作中如何运用“以小见大”的方法提高作文能力呢?
(一) 细心观察, 合理联想和想象。
罗丹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 而是缺少发现。”因此我们要细心观察、勤于思考, 借助联想和想象, 透过现象看本质, 把小题材放到广阔社会及历史背景中展开, 并深入开拓, 从而收到“滴水见太阳”的艺术效果。
如《幼时记趣》, 作者对藐小微物, “细察”其纹理;对丛草、虫蚁、土砾, “定目细视”;观察促进想象和联想, 观察越细致, 联想就越丰富, 想象就越奇特。如把飞舞的蚊群想象为“群鹤舞空”;把蚊群冲烟飞鸣想象为“鹤立云端”;把丛草、虫蚁、土砾想象为森林、野兽、丘谷。联想和想象是作文不可或缺的思维方式, 常能给我们带来新的启示, 使我们从普通事物上看出它们包含的新意义。可以使我们在写作时由物及人、由人及社会, 深化文章的思想内容, 从而使文章达到“以小见大”的目的。如《白杨礼赞》, 作者由西北高原上平凡的白杨树, 联想到抗战军民及精神。文章的题材很平常, 但是作者通过联想和想象, 赋予事物新的内涵, 使人耳目一新。
(二) 合理筛选材料、提升素材层次。
时代在进步, 社会在发展, 中学生的生活日新月异地变化着, 这就要求我们写作时不要让“老套”、“落伍”的材料在文章中出现。即使是陈旧材料, 换个角度想问题, 也能让老材料出新意。
如我曾经布置学生写过一篇以“感受爱之美”为题的文章。一个学生写考试时把新买的钢笔借给同桌。这虽是一件小事, 但材料陈旧, 立意不深。同样的题目, 另一个学生写的是生活中的一件小事:“今天晚饭后, 我和往常一样在房间里埋头用功。突然, 我被一道数学题难住了, 心烦地扔着一张张纸团。‘来, 喝杯茶提提神’。喝着妈妈递来的绿茶, 心宁静了许多, 我又埋头思考着、演算着, 不知过了多久, 终于做好了。起立, 舒展身体, 慢步走向客厅, 妈妈斜躺在客厅沙发上睡着了, 手中为我织的毛衣滑落在脚边。我心头不由一颤:妈妈白天要工作, 晚上还要陪我作业到深夜, 她已经为我辛苦十几年了……接着, 以此为切入点, 回忆妈妈这些年为我做的点点滴滴。”最后得出:“原来, 爱就是一种深沉的责任。”我转向房间抱来被子, 小心地给妈妈盖好, 妈妈的睫毛忽然动了动, 嘴角露出一抹浅浅的笑意, 好似做了一个甜美的梦。这其实是妈妈送茶、送牛奶、陪伴学习的老材料, 但作者慧眼独运, 旧事新说, 提升了材料层次, 深化了主题, 令人信服。
(三) 挖掘生活小事, 阐发深刻哲理。
生活中有些小事看似平淡无奇, 如果对这些生活素材进行多方面思考, 发掘出最本质的一点, 思考出对人生、对社会有意义和价值的东西, 从平凡中见不平凡, 从无奇中见有奇, 就能使文章的主题得到升华。如我布置了一篇题为《尝试》的作文, 一个学生写自己平时作业, 习惯按教师讲的老方法去做, 虽然有时作业想放胆尝试自己的新思路, 怕耽搁时间, 又做错。一次考试, 有条题目按老师平时讲的方法做, 不仅复杂, 而且解不出来。只好忐忑不安地用自己的方法做, 没想到很简便, 后来还得到老师的表扬, 由此感悟到:“尝试是需要勇气的。我们平时之所以保持旧习惯, 受制于旧的思维定势, 不敢尝试、不敢创新, 往往是患得患失心理在作祟”。从生活中的平凡小事入手, 渗透生活的感悟, 凝聚人生的理念, 收到立片言以居要、以一目能传神的效果。
(四) 立意高远, 与时俱进。
优秀的作品总是跃动时代脉搏, 传递时代信息, 表现时代精神。小中见大, 贵在为文章引入具有时代特征的新材料、新景象、新理念, 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小人物、小事情、小物件等折射时代风貌。如作文《瞧这一家子》通过描写一家三口几年前争看电视, 后来争用电脑, 现在电视电脑手机各取所需三个场面, 反映科技发展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巨变, 以家庭生活的细枝末节展示时代风貌。
小中见大, 并非随意捡来一个小材料便可以表明一个大道理。这里还有一个深入开掘和精心加工的问题, 即从本质上把握住“小材料”与整个时代、社会和生活的内在联系。这就要求在构思中审度小处、着眼大处。虽然笔下处处是“小”, 但眼中却时时是“大”。
三
写作时运用“以小见大”的方法可以让我们的文章出彩, 但要运用好必须注意下面几点。
(一) 材料要为中心服务。
选取的材料和表达的中心要保持一致。材料是文章的血肉, 是为表现中心服务的;中心是文章的灵魂, 是统帅材料的。所以, 写作时应注意围绕中心选取生活中的人、事、物、景, 即选择的小材料和大的观点能统一起来, 材料要深刻揭示主题, 切忌文意不符。
(二) 议论抒情恰到好处。
在运用小材料的过程中, 不要空发议论、空抒感情, 而要选取生活中最生动的一个场景, 印象最深刻的一个片段, 最受感动的一个细节等, 写得深刻一些、生动一些, 写细写透才能更深刻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三) 材料要“精”, 具有典型性。
所谓典型材料, 指那些能够以一当十、逼真而深刻地反映出人、事、物、景的面貌, 展现其本质的材料。“以小见大”要求少而精, 不堆砌, 选取最尖锐、最有代表性、最能反映事物本质的那一点, “见人之所未见, 发人之所未发”, 写出令人耳目一新的文章。
生活中处处有美, 处处有文章, 所谓“一沙一世界, 一花一天堂”。让我们拿起生花的妙笔, 运用好“以小见大”的写作技法, 于平凡平淡平实中掘得珍奇秀美。
摘要:“以小见大”是一种极好的表现文章主题的方式, 写作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采用“以小见大”的写作技法, 以小题材表现大主题, 写出好文章。本文分析“以小见大”的方法、运用及注意点。
关键词:以小见大,方法,运用,注意点
参考文献
[1][2]童为凯.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作文贵在以小见.《语文教学通讯》A刊, 2008, 4.
“以小见大”的辩证 篇8
本文意在对新闻评论中的距离提升作一点思考。
新闻评论和新闻事件距离的“有限拉开”,即行话里说的“切口要小”,给评论员提供了驰骋的空间,亦为读者对事件背后的历史意义、现实意义、理论意义的理解进行了“导读”。“以小见大”就是依靠“深挖”、“联想”或“对比”等手段从比较小的新闻事件里找到一个“引人入彀”而“别有洞天”的切入点,进而提醒受众关注一个“事关重大”的“原则问题”。
1984年底,中国银行同意向苏联提供200万美元的贷款。在动辄上千亿美元的国际金融事务中,这件事情的确不大。可法国《费加罗报》(1984年11月14日)的评论员却作了题为《中国不但贸易顺差而且是金融大国》的评论。其中说道:“这笔贷款的数额小得不值一提”,可它说明“苏联斤斤计较地向北京盟友提供帮助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是否应该认为,中国提供的这200万美元的贷款是一种中国的略带一点残酷的幽默?”文中通过“1980年以来一直是顺差”、“拥有黄金外汇和外汇储备200亿美元,相当于英国”的具体数字点了“金融大国”的题,显示了评论员抓住宏旨大义、见微而知著的眼光。①
《北京青年报》(2003年2月27日)有消息说:“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主任曾培炎,今年1月中旬在东北考察煤矿资源枯竭地区沉陷问题并慰问煤矿困难职工途中遇车祸受伤。昨天,在中央电视台十六届二中全会的电视新闻上出现了曾培炎的画面。据悉,曾培炎目前已基本痊愈,在即将召开的十届人大一次会议上,仍将按惯例作计划报告。” ②
计委主任遇车祸受了伤而且已经痊愈,也不能说是“惊天动地”的大新闻,可是马少华先生评论道:
这明显是一条迟到了的消息,尽管巧妙地找到了一条很近的新闻由头。我特别留意到这一点,不是挑剔或是称赞这家报纸的操作,而恰恰是因为:国家高级官员身上发生的类似事件,长期以来绝少报道。这种不符合新闻规律的现象,可能有着各种各样的考虑或纪律,但都是信息封闭、信息控制的结果之一。
…………
对于人民来说,领导干部千篇一律的视察、参观、剪彩,乃至开会,都可能不是新闻,有的可以说是“假事件”(外国传播学者的一个学术定义,不含褒贬)。但是,落在谁身上都是真的“事件”和真的新闻的事儿——车祸,落在他们身上也当然无疑义的是新闻。一个高级领导干部车祸受伤的漏报或者封锁,可能是很小的事,但是领导干部身上的普通新闻不能像其他新闻那样及时报出来。③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把对这样一次车祸的报道上升到“把新闻当成新闻,把不是新闻的别当成新闻;把读者关心的当作新闻,把读者不关心的别当成新闻”的高度,作者显然也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2003年年初,前香港财政司司长梁锦松为刚降临人间的爱女买了新车——这对于“财神”梁某来说也算不得大事。可他由此被指控“避税”。为此他向市民大众道歉、自责,还拿出了相当数目的钱捐给慈善事业以示忏悔。针对此事,《南方都市报》评论员束学山“以小见大”地发问道:
有论者认为,这是源于政府官员的“公事和私事”都“公开和透明”的结果。但我以为,“公开和透明”只是一个外部条件,但这个外部条件却不一定能产生如此良好的结果。我们经常在我们的周围看到一些官员跑官要官、买官卖官的丑恶现象,看到一些官员甚至只是小科长却开着高级小轿车上下班,以至于某省的高级官员在会上对这种现象进行了尖锐的批评,但为什么没有产生类似于梁锦松的“效应”呢?
……这一切,是因为在香港,无论是政府官员还是媒体和市民都有强烈规则意识,规则强于潜规则,规则战胜了潜规则……
“梁锦松效应”已经给我们做了一个良好的示范,现代社会应该形成这样的规则文化:整个社会,不仅是政府部门还有媒体和无数民众都遵循这种规则,都按照这种制度办事,那么我们的社会会更健康、更文明。④
从香港的“规则战胜了潜规则”“提升”到我们四周的“不透明”,从一人一事讨论到“潜规则”的如何废止,评论员显然对“梁锦松效应”有着比较深入的思考。
通过以上简析可知,这种“以小见大”的新闻评论关键是“小”和“大”之间一定要有必然联系,即具有“提升”或“借题发挥”的前提,具有“水到渠成”的内在逻辑联系,让受众稍觉“意料之外”的同时很快感到“情理之中”。否则,不顾新闻事实而胡乱“提升”、硬性“提升”,就会变成“小题大做”甚至“以偏概全”。
总之,“以小见大”不是“评论什么”的问题,而是“怎样评论”的问题。上世纪 30年代“文化围剿”之际,报纸编辑呼吁海内文豪“从兹多谈风月,少发牢骚”;鲁迅先生笑曰:“想从一个题目限制了作家,其实不能够的。……‘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好的,风雅之至,举手赞成。但同是涉及风月的‘月黑杀人夜,风高放火天’呢,这不明明是一联古诗么?”(《准风月谈·前记》)因为“文明批评”和“社会批评”关乎社会进程和文化前进的方向,所以尤其需要高屋建瓴的眼光,深邃犀利的思考。即从较小的“切口”步步深入、扩展,从“风月”中发现“风云”,从司空见惯里窥见重大的主题和惊人的“文眼”,进而达到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目的。
注释:
①颜雄主编,百年新闻经典〔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0.424~425。
②国家计委主任曾培炎1月遇车祸现已伤愈〔N〕.北京:北京青年报2003.02.27。
③马少华,曾培炎车祸报道为何迟到?〔N〕.广州:南方都市报2003.02.28。
以小见大作文600字 篇9
每天傍晚,奶奶总是早早地烧好饭,匆匆吃过后,就和妈妈一起走上街头,跳起了广场舞。从小爱跟脚的我,也禁不住音乐的诱惑,和小伙伴们一起,在大人的前后,踏着节拍,扭着身段,沉浸在欢乐中。整齐的动作,柔美的舞姿,载歌载舞的人群,让山村沸腾起来。看看奶奶,奶奶仿佛年轻了许多;看看妈妈,妈妈是那样漂亮、开心;看看伙伴,个个显得格外活泼、可爱……
奶奶说:“自从跳上广场舞,感觉越活越精神,越活越有滋味,我这样的农村老太太,也能像城里人那样活一回。下次去城里看女儿,我也去广场露一手……”
爱打麻将的妈妈说:“广场舞让我远离了赌博,交结了朋友,享受了快乐,生活更充实,更有趣了……”
我也暗自得意:胆小的我,也变得勇敢、活泼,学校、班级开展的活动,我也能大显身手,一展风采了……
音乐、舞蹈,给山村带来了神奇的变化,家庭更和睦了,社会更和谐了,人们的生活更丰富了。跳吧,跳出时代的节奏,唱吧,唱出幸福的新生活。
【作文以小见大教案】推荐阅读:
作文如何以小见大07-26
作文如何“以小见大”09-03
关于以小见大的作文07-23
以小见大的亲情作文600字07-11
三年级语文以小动物为题的童话作文10-13
作文教案:给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高二必修教案设计)10-08
‘教案’创新作文教案、求证因果式06-29
折飞机作文教案05-09
秋季作文班教案05-21
童年趣事.作文教案0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