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亭书法的感悟

2024-12-02

兰亭书法的感悟(通用8篇)

兰亭书法的感悟 篇1

兰亭书法的感悟

李向东

少时练字选择碑帖,有点阴差阳错。那时觉得欧阳询、赵孟頫的字好看,攒了半年零花钱赶到新华书店,却只有文物社的兰亭序和勤礼碑。兰亭序两毛六,勤礼碑页数多,九毛五!忍着心痛买下。因为要学楷书,兰亭序就束之高阁。少年惆怅的打油诗依稀记得:余生最爱欧赵体,唯独不得两字帖。笔下不堪练鲁公,无可奈何泪沾睫。

重拾这本兰亭帖已是十八年后,当时只身离京赴任异地,随身带上它,可以打发晚上的孤独。起初没有特别喜欢,只是第一行书的名气太大,想着应该学。一上手,才知道它的艰难,临了十几遍,仍然不得门道。要是在北京家里,或许早就换帖了。因在外地,只有这一本帖,闲暇全给它了。数十遍后,有了形似的模样,自己开始欣喜了,兴冲冲地拿回北京求见老师,却是劈头盖脸的批评,“这儿写散了……”,“这儿用笔不对……”,蔫蔫地返回。如此多次,痛苦,困惑,窃喜,再困惑,再窃喜,百遍之后,俨然捅破了临帖的窗户纸。老师终于说,你用的笔法挺多的。临习十年,愈发感叹兰亭笔法之神妙,布局之天成,令人仰望辄止。

一年前的偶然机会,朋友拿出启功先生的作品,让我临写,感到笔法比兰亭少得多,居然临得形似。自此,一些人纷纷让我写启功的字,持续到现在,竟疏远了兰亭。

前些天,面对渊博的剑武先生,将近期习作和一张几年前临的兰亭片段一同奉上,得到了让我挂不住脸面的话:写启功有局限,无法超越自己,还是那幅兰亭好。在大海里和在小河里学出来的游泳水平是不一样的。刹那间,我醒悟到自己的倒退和迷途。

我赞同剑武先生的看法,启功的字雅致、秀劲,有书卷气,蕴涵学识,然而因为其经历而富于理性,笔笔从不妄下,用笔和结体比较平和简单,起伏变化少,所以不能够开天辟地。兰亭序则因为魏晋社会而开创了书法史上巅峰的中和之美,作品神清骨秀、耀文含质,笔法不激不厉,动辄中庸,进入了从心所欲的自由境界,无时无处不散发着悠悠的魏晋风韵。魏晋时代长期的战乱,让这些士族意识到,生离死别太过轻易。生命的长度不可奢求时,只能选择拓展宽度。于是张扬的、个性的个体被重视和渲染,崇尚自然、超然物外,托杯玄胜、远咏老庄的文化应然而生。这种环境,诞生传奇的兰亭序,奏响绝唱千古的广陵散,沉吟悠然的菊花香。

兰亭序内容俊逸,作者感物兴怀“死生亦大矣”,但并不是“一死生”即泯灭生命的意义,要在这短暂的人生中把握世界与人生的意义,珍惜生命的快乐。这就是魏晋风度的精神理念和审美人格。临帖时,或许临的不仅是字,更要悟内容,气韵自然贯通。启功先生认识到这一点,只是错过了魏晋。即使是历代一致看重的唐怀仁集圣教序,也已失去了魏晋,形和韵已经褪变,通篇的气是零碎的,如果不结合墨迹书帖学习,只恐误入歧途。我

这一离经叛道的断言,恐遭众人口诛笔伐。

右军将动静、雄秀、奇正、方圆、刚柔结合得如此妍美,以至于历代的书论如何赞誉都不为过。我更欣赏黄庭坚的感受:“如孟子言性,庄周谈自然,纵说横说,无不如意。”其书法集孔子和老庄于一身,如绛云飞天,随形而变,神妙莫测。有人说,只要从兰亭学到一点,就可成一家。米芾学其神,则称雄赵宋,赵孟頫学其形,则独领千载。如果现在的名士们超脱义理规矩,散发山阿,白眼权贵,是否也能够得意忘象,气韵生动呢?前日,有报道陕西终南山隐士五千,不知右军能否再生。人生一世,在忐忑中来往,重要的是珍惜生命的意义。想起了自己去年的一首词:

入此尘嚣久,寻暇遁郊原。左右无觅陶令,桃花漫篱藩。千啼百啭莺雀,姹紫嫣红香远,依稀见炊烟。临池有兰亭,开轩面青山。

得好友,如对月,谈笑间。望断苍穹万里,挥手五千年。既思南阳茅庐,更怀西蜀亭舍,书枕谒古贤。把酒逐心潮,德共天地宽。

2012年2月17日

书法神品《兰亭集序》赏析 篇2

不把书圣王羲之这件杰作当作书法艺术宝库中之瑰宝。这种事实向我们证明着(兰亭序》那种征服人心摄人心魄的超凡的艺术魅力,历代书法大家潜心砚田之际也会深刻地体味它的真正价值{何况虞世南、米带诸人都是造诣极深的书法鉴赏家,如果《兰亭》为膺品,如何逃过他们的慧眼?这一切都在向我们证明着《兰亭》的真实性!

书论云:“晋人尚韵”,而《兰亭》一帖在在都体现着“晋韵”—一种崇尚自然、潇洒出尘的精神;一种光风界月的胸襟,宠辱不惊的处世态度,一种超凡脱俗的气度与体现高度文化修养的典雅作风—这一切与王右军其他作品相对照,无不形貌皆合,王羲之当年与一群文人学士“引以为流筋曲水”的修楔仪式之中,因饮酒徽醉,又兼“此地有祟山.峻岭、茂林修竹”,当时春光旖旎“天朗气清,惠风和杨”,因而挥毫浴墨直写胸脸,方有此神来之笔,而据说事后王羲之想再写一幅以追《兰亭》帖之风雄_,终未能遂意!看来名作不可“再现”与“复制”。郭沫若断为散之七世孙智水所为,而智永之书风貌与“晋韵’,相去远矣!

《兰亭》在王书中虽不及其行草书札,、但作为一种典雅、双逸、潇酒的时代风格是无人能超越或与之相伴的。那种硫朗有致的布局,挺秀双逸的风神,变化多端的笔法,纵横自如的取势,使后世学书者感到面对的是一座既平凡又神秘莫侧的城楼,往住不得其门而人,单看其用笔的丰富,就有藏锋、称饰、挂笔回锋,牵丝、映带、由方转圆、由圆转方等种种奇妙变化,有些横与波挑又带有隶书遗意,这些都是智永书所不及万一的,变化典侧,时出新愈,平和之中见奇纵,这也是‘兰亭》永久的艺术魅力所在,所谓“不激不励,风规自远”(唐·孙过庭语)正应是对《兰亭》之神最恰当的评语。

我以为,定夺《兰亭》真伪的最重要手段是对作品风格,意境(笔法至结体特点)的鉴定。郭沫若重新挑起“(兰亭)真伪”之争不但大有无是生非之嫌,而且也使人对这位著名文物鉴定家的眼力发生了怀疑。他引李文田之语,认为王羲之书必与“二异”相似而后可,又以王谢墓志为据,认为处东晋之书风必带隶惫(见(中国书法全集)卷十八、二王卷所附王玉池文章)这些都是置王羲之大童行草书作品于不顾而有意标新立异。到了王彼之的时代,其楷书、行草书多已脱尽隶意,王羲之于书法之发展创造亦在于此,为何必欲让其向前人看齐方能承认其作品的真实性?作为历史学家的郭沫若鉴定书法的思想方法是机械唯物史观还是辩证唯物史观呢?况且,碑刻书风与手写书风是大不相同的,这点常识郭沫若岂能没有?可是他硬要肯定李文田的脸断,实在令人莫名其妙。我以为断定(兰亭)真伪的重要鉴别手法就是将它与王筱之其他作品诸一比较,我们以冯幕本为依据,与王羲之《奉桔》、《快雪时晴》、《姨母》等贴诸一比较,发现其笔法风神在在相似,其笔法结体之变化也为智永所不能企及。由此我们毫不怀疑(兰亭)的真实性。1993年,承中国佛教协会周绍良先生寄来他于6U年代写的(从老庄思想论《兰亭序》之真伪一文,其中不点名地反驳郭氏请条极为雄辨。周先生的办法之一便是比较法:将《兰亭》之字与王羲之其他帖宇仔细比较,认为《禊帖》必出逸少无疑。后又读台烤徐复观先生在《中国艺术精神》一书中辨《兰亭》真伪的文章,尤确信不疑矣。

(兰亭)的真伪争论了二十多年,对《兰亭)的种种怀疑影响了一些人对《兰亭》的欣赏与学习。但拨开关于《兰亭》之争的种种疑云迷雾我们可以对诸种布本(纸本)出于同一范本深信不疑,而这同一范本当是被成世南,褚遂良鉴定为王氏真迹的《兰亭序》。至于郭氏“智永伪托”之说板为荒谬:岂有奕世之孙而假托先祖为文欺世之事?况隋之文风大不同于晋,能学其书则可,能模其文风不露破绽则难矣。又兼智永乃一禅师,本为奉佛之人反要硬装模作样,说一大堆道家之言,岂非荒诞不经;近年有学者对“《兰亭)真伪”之争大加赞赏,甚而认为其意义远远超过了‘(兰亭》真伪”这件事本身。这场争论涉及历史、宗教、考古、书法史等诸方面,对书法研究的视野开拓固然大有益处,但《兰亭)真伪问题是不能回避的,否则这争论便成了“大道以岐路亡羊”。

(兰亭序)就书风、文风、思想三方面来说都难断为后世所托,它具有的永久魅力已证明了他的艺术生命力及其真实性。

文学之美

古往今来,人们多关注《兰亭集序》的书法艺术之美,往往忽视了文章本身的价值。其实,这篇散文短小精炼,审美价值颇高,也因此得到了教材编者的青睐,人教版与苏教版都列在必修课文中,文章具有文学与哲学之美,值得我们品味探究。

一.文字凝炼 语言恬淡隽永

《兰亭集序》短小精悍,语言清隽恬淡,不失为一篇佳作。文章开头简单交代了兰亭集会的时间、地点、事件及人物,接着将笔锋转向了写景。宗白华先生言:“晋人以虚灵的胸襟、玄学的意味体会自然,乃能表里澄澈,一片空明,建立最高的晶莹的美的意境!”[1]P211我们在此文中就可以欣赏到开阔美妙的意境。作者并没有大肆渲染,而是采用白描的手法,描绘了兰亭的曼妙景色。如用“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来描写山,仅八个字就将山峰的高耸、树多的特点表现了出来;又如写水“清流激湍,映带左右”,给读者展现了溪流清澈、汩汩流淌的画面;再如描写天气为“天朗气清”,语言精简,表现力较强,让我们感受到了作者快乐轻松的心情。基于这篇散文四字短语和对仗句较多,节奏感特强,教师在授课时可采用诵读法,让学生在诵读中感知文意,体会作者的高妙笔法。文中多用反复的手法,在“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只盛”、“俯仰一世”、“俯仰之间”中,“俯”和“仰”共出现了三次,一唱三叹,增强了散文的音乐性和节奏感,便于抒情。本文仅324个字,但将叙事、写景、抒情、议论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情景交融,由乐到痛再到悲,体现了作者对于人的觉醒,对自己的生命和意义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追求。

二.悲伤而又豁达,胸襟大美

初春时节,乍暖还寒,气温与人们的心绪都并不高亢热烈。作为文人雅集,以文会友,并不讲究官位、门第的高低,而是彻底的平等主义。文中对参与人物的介绍仅有八个字:“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摒弃了一般介绍官职的庸俗手法。这首先表现出王羲之清高旷达的品性与心胸。景色的描绘,他只提山、水、林、竹。花季三月的姹紫嫣红,繁花似锦,在文中却不见踪影。这充分表明王羲之的美学情趣,排斥浓妆艳抹,追求清淡雅洁。描写宴饮,曲水流觞,迥异于豪饮大觞,浮白大觞。这鲜明表示文人之雅。在风和日丽,天朗气清之时,“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沉浸于大自然之中,面对宇宙辽廓,万物踊动,既有襟怀的宽阔与开拓,又有勃勃生机之感悟。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四美皆备,简直是天造地设,亘古难遇的好机会。这种阔大无比的景象其实就是作者王羲之胸襟的写照。虽然文中屡见“岂不痛哉”“悲夫”之类的悲慨感伤之词句,但是作者是从昔、今、后这样无限阔大的时间背景和天地之宽、宇宙之大的空间背景中来发感慨的,给人的却是豁达宽阔,无穷无尽的无限境界,是作者俯仰宇宙,巡察古今之后产生的人生之感,大哉壮矣!

这种胸襟与境界是魏晋名士们,经过建安、西晋的玄学淘炼,融合儒家、道家、佛家的思想精髓,经历汉魏、魏晋、渡江等朝代、历史的频繁更替和痛苦探寻之后,对自然、历史、人生有了极为透彻领悟之后的平淡与深刻,阔大与悲壮。

杨进才书法《兰亭集序》赏析 篇3

杨进才说:“诗词与书法,术有不同,道者一。”杨进才先生表示,艺术是相通的,无论诗词或是书法,绘画或是音乐,在艺术家的眼中,它们虽给人视觉或听觉、色彩或旋律的不同感受,但对于欣赏者的心灵震撼,却都是源于同样的对美的认同。在艺术追求中,中国传统文化更是推崇这样的相通之“道”,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善于从不同的艺术种类吸取美的灵感”。书法需要长期习练,于点画使转中参其形,于筋骨张弛间寻其髓,于体势章法外摄其神,方能彰显气质,拓展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对美的感悟。

杨进才先生讲述了这幅《兰亭集序》书法,表示书法结构要美观,每个字都富于一种建筑意蕴,空间的架构与排叠处理与建筑原理相类似,书法结构的魅力是在于它能有节制地打破这种标准形,在标准的规范中渗入每个艺术家个人的创造意蕴,从平正引向平衡——四平八稳、均匀整齐,细致入微,在标准形中追求艺术形,这是书法的根本目的。笔法是书法艺术的`基本功,如果没掌握正确的用笔方法和娴熟的运笔技巧,就不可能运用粗细、浓淡、强弱不同的线条来表现出协调的色彩和情调,挥洒出圆活妍润的神采。

中国书法学习的感悟 篇4

中国书法学习的感悟

冯明军河南省新密市杨台学校

作者简介:冯明军,中学校长,教学名师。现为教育科研论坛》河南书法院名誉教授,教育科研论坛》中国书法研宄会名誉会长,教育科研论坛》新密市杨台学校工作站站长。曾指导学生荣获中国书法大赛一等奖。

中国书法,既是民族文化,又是中国国粹,博大精深,内涵丰厚,深受人民群众喜爱。那么,怎样学习中国书法呢?

一要认识中国毛笔,科学运用毛笔。好的毛笔必须达到:笔杆要直,粗细适中,锋毫要尖,毫尖锋齐,中部略鼓,成橄榄状,且有弹性。笔毛部分包括毛根、毛肚、笔锋。笔根与笔锋相连,笔肚用来贮墨,笔锋用于书写。毛笔的选择必须遵循‘大字用大笔,小字用小笔”的原则。毛笔每次用过之后,应顺着笔锋用清水洗净,恢复原状,尔后悬挂,以备再用。

二要注意书写姿势,养成正确的书写习惯。正确的写字姿势,对学习中国毛笔书法非常重要,必须养成习惯。同时,还要讲宄执笔方法,才能把字写好。所谓执笔方法,是指毛笔书写汉字的用笔方法。也就是书者的手腕动作和毛笔相配合而形成的汉字的点和线的笔画规律。毛笔执笔方法有五指执笔法”、悬腕法(也叫悬肘法)、枕腕法等。具体的讲,就是按、压、钩、顶、抵,即:拇指按住笔杆,食指压住笔杆,中指钩住笔杆,无名指顶住笔杆,小指抵住笔杆。写字执笔的位置应在笔杆的中部,写大字可偏上,写小字可偏下。执笔应遵循:笔杆垂直,以使锋正;执实掌虚,运笔自如;腕肘悬起,舒展有力。

三要牢记笔画,把握变化笔画。笔画,有基本笔画、变化笔画。楷书中的每个笔画,都包含起笔、行笔、收笔。具体要求是:逆锋起笔,中锋行笔,回锋收笔,提笔按笔,转笔折笔,轻重适宜,涩行疾笔,中锋偏锋。

基本笔画中的横、捺、挑笔画从左至右书写,为横向笔画;竖撇从上至下书写,为纵向笔画;折画有横竖组合而成,为合成笔画;钩画附于其他笔画的末端,不独立出现,为附属笔画;点画为横竖内缩而无行笔,为浓缩笔画。基本笔画在书写中,注意写好起、行、收。且起、行、收要连贯,不能停顿。同时,还要讲宄各种笔画的形状、轻重、长短、曲直、方向等。

变化笔画。就是基本笔画的变形。为什么会出现变化笔画呢?这是由于书写的方法不同。但不论笔画如何变化,它们的写法都是基本笔画的变化,要融合变通。柳公权说:‘用笔在心。”我们只要‘用笔在心” 就能妙笔生花,写出好看、漂亮、美丽、出色、非凡的字;写出美观、大方、喜欢、满意的字。

四要强化笔墨意识,弄懂书法语言。书法语言,就是笔墨和书写的结合。即作者用笔墨书写的笔画,对文学艺术的理解,并对笔画的线条抽象,打破汉字的

法的用笔通于画意。由此,抽象线条涵意深邃。作书,心中之想。所谓尽在笔下,字如其人,就是这个道理。时运交移,质文代变”。努力追求书法语言,把字写得体势劲媚,法度严谨,方圆兼施,极富变化,温文尔雅,雍容大度,沉着健劲,丰腴开朗,雄伟厚重,自成一家,是历代书法家追求的目标、坚定的信念和要实现的理想。我们要努力使书法多姿多彩,奇崛诡谲,逐步形成自己的风格。

小学生要学会楷书,把字写得好认;中学生要把握楷书,把字写得好看;大学生要用心楷书,把字写得漂亮;研宄生要钻研楷书,把字写得美观;教师要研宄历代书法名家经典字谱,特别是柳公权楷书、颜真卿楷书、欧阳洵楷书,掌握字形结构、笔画笔位,把字写得规范;书法家要精益求精楷书,充分运用袖象线条元素”,按照形式美的原则去表现书法语言,使笔墨语言表述的线条和章法,即书法作品达到气韵生动”的效果。

30年来,我所在的新密市平陌镇二中、新密市杨台学校全

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积极开展粉笔书法、铅笔书法、钢笔书法、毛笔书法教学,并取得了显著成绩,被编辑部授予教育科研论坛》新密市平陌镇第二初级中学工作站金匾”,并在学校建立教育科研论坛》河南书法院、中国书法研宄会。5月1日,2008年第七届教育科研论坛》杯中国书法•杨台论坛暨庆祝教育

科研论坛》创刊七周年中国书法名家作品邀请展”在新密市平陌镇二中隆重开幕。教育科研论坛》河南书法院院长、中国书法研宄会会长程满仓教授代表教育科研论坛》主编李捷出席开幕式,发表演讲,讲解、传授中国传统书法咏字八法”,并应邀请挥毫为与会学者书写学书为乐”,从而使本次大会达到高潮。

教育科研论坛》河南工作站荣誉站长、新郑市和庄镇中心学校校长赵喜生出席会议,观看展览,给予了高度赞誉,并泼墨题词:古有神笔马良,今有妙笔杨台。”

让我们握笔挥毫,重墨泼彩,把字写得好认、好看、漂亮、潇洒、规范,继承民族文化,启迪人类智慧。

2008年第7期(总第413期)规范结构而形成的表现形式。字,不受拘束,不受限制,自由自在,生动自然,这说明书者认识了事物发展的规律,自觉地运用到实践中去。即把握书法语言。

书法感悟 篇5

1、学习书法,不论楷、行、草、篆、隶哪种书体,都应当“师出有名”,也就是要从碑帖法书中汲足营养。若是急于求成,背离法帖而信手成体,就会造成“先天不足”。

2、学书临帖,先要应规入矩,写得越像越好,这就是“先与古人合”。如果不恪守法度,未得其妙就急于求变,势必会“畸形发育”。当临帖到相当程度,再须融入己意,化古为我,这就是“后与古人离”。如若循规蹈矩而无新意,一成不变地写下去,那就成为“书奴”了。

3、有人夸赞某写家:“他太有才了!写谁像谁!”我却不以为然。唐代李邕早就说过,“学我者死,似我者俗”。学谁像谁,这容易做到。然而我们学书的目标是博采众长而自成一体。如果一辈子也没形成自己的风格,模仿得再像,充其量也只是“书匠”而已。

4、学书选帖,首先起点要高。要选取古代著名碑帖为范本,因为那是千百年来被社会公推认可了的。正如前人对学书者的教诲:“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取法乎

中,斯为下矣”。倘若选取当代人还并不成熟的书作为范本,岂不是“斯为下下矣”?

5、学习书法究竟先从哪种书体入手?尽管古人早有定论,可当前书界似乎仍众说不一。有的主张先学篆,有的主张先学隶,还有的则主张先写行草。然而宋人苏轼却说:“书法备于正书,溢而为行、草。未能正书,而能行、草,犹未尝庄语,而辄放言,无是道也。”你看那些楷书功力不佳的人,写出的行草书是多么的“营养不良”!更有甚者简直就是“畸形儿”。

6、习书练字的过程应当是:“始于摹拟、终于变化”。而书法的境界由低到高的进程则是:技——法——道。技,即书写的能力与技巧;法,即书体的法度与法则;而道,则是在掌握了技巧、法度基础上的化古为我、书入我神的融合,是水到渠成的变化,是从心所欲的挥洒,是无法有法、有法无法的创新,是我中有书、书中有我、人书合一的最高境界。

7、书法是一门综合艺术,在书家掌握了精湛的技艺,达到较高的境界时,书法尤能陶性寄情、言志抒怀,充分显现书家的字外功夫和人格象征。所以我们认为书以学为本,书以品自高,书以神为上,书以气自华。“学”者,学养也。学养深厚,其书也就典雅。品,乃

品质、品位也。心正笔正,人品重于书品。“气”者,气韵、气质是也。腹有诗书气自华。神,乃神采、精神也。“书之妙道,神采为上”。那些没有内涵、没有品位、没有气韵、没有神采的书作,无异于抄写公文。

8、书法,既是高深的艺术,又是大众的艺术;既要继承传统,发展个性;又要为大众服务,为大众所欣赏。如若丢掉传统而一味追求怪异,那势必误入歧途,失去读者和观众;这便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9、创作要师古出新。师古,即学习古法、继承传统。古人云:“法心师古,意从我出”。师古但不泥古,即所谓出新。出新,就是创新。怎样才能算是“新”?这不能自己说了算。自己认为写的字与古人不一样就算是“创新”了?这不可能。创新是在对古代优秀传统的继承中有新的突破和发展。它要接受专家内行的鉴定,要得到社会的认可,要经得起历史的检验。有些人既不习名碑法帖,又不懂书法艺术本质,任笔为体,聚墨成形,有胆无功,信手乱画,还美其名曰“自成一家”,真乃亵渎艺术。

10、书以“法”为本。“法”者,方法、法则、法度也。学习任何东西都要讲究方法,要遵循事物的法则、规矩和规律。书法,即书写之方法,它主要由笔法、结字

法和章法三部分组成。这三部分既各自独立,又相互关联。其中包括执笔、运笔、点画、间架结构、篇章布局等,都要讲究一定的法则和规矩。清代朱履贞在《书学捷要》中说:“学书未有不从规矩而入,亦未不从规矩而出。”学书先要“法古”,即先要临摹效法古代名家之法帖,也叫法书,从中掌握书法的基本技法及规律,即应规入矩,“先与古人合”。而后化古为我,书入我意,在“师古”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即“后与古人离”,“从规矩而出”,形成自己的风格。则“法”是“书”之本业,不讲法则,不合法度,而乱“变”一通,势必误入歧途。

书以“学”为贵。“学”者,学问、学识、学养也。中国书法是一门综合艺术。真正的书法艺术家,不仅要有精致的书法技艺,丰富的书法知识,高深的书法理论,同时还要具有书法以外的宽博的知识和深厚的素养。这就是古人所讲的“字外功夫”。学,即学问、学识;养,乃素养、修养也。前者是指书家必须善于学习,积累学问,后者则指把学得的知识融于自己的人格之中,修身养性以提高自身的素质。不“学”则无以“养”,不“养”则徒然“学”。二者相互依存,相辅相成。苏东坡云:“退笔如山味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只有学养深厚,才会有超凡脱俗的气质,才能在较高的精神层次上形成书法的品格。这就是书法艺术家与“书写匠”的根本区别所在。

中国书法结体原则感悟 篇6

纵观历代好的楷书书法作品,大多在结构上都符合三个基本规律:一是重心平稳;二是中宫收紧,四肢伸展;三是上紧下松。这是什么原因呢?我认为这主要源于人的心理需求。无论是书法创作,还是书法欣赏,都有他的动因。因为书法的主体是人,所以,他的动因主要来源于人,来源于人最基本的需要。就此谈一点我的粗浅认识。

重心平稳与中和的内涵

中国汉字结体的第一要求是重心平稳,王羲之《书论》云:“夫书字贵平正安稳”。因为人最基本的需要是生理需要。人不吃会饿死,未穿衣会冻死。但解决这两个问题的同时人们需要的是安全感和稳定感,这与生俱来。安全感和稳定感最简单的表现形式是平衡和重心平稳,这在小篆中表现最为突出。天平是绝对的平稳,但它形式上的一致,太呆板;我国传统的手秤的平稳充分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内涵,既平衡,但又不呆板,因为他不是形式上的简单统一,而是内容上的统一、平衡和平稳,太妙了﹗这是整体观念上的平衡,在行书和草书中及为多见,它不拘泥于一个字的重心平衡,而是追求整体的平衡。人通过书法的创作或欣赏,在字的重心平稳中寻求使人心理达到平衡的东西,从而达到天地大化之道的中和。对于个体来讲:“中和”既是生命健康成长的前提条件,又是精神心理安宁舒畅的必要手段;对于社会来说,“中和”既是统治者的久治之道,又是民众保身的哲学。汉字的重心平稳体现了人的基本需求和中国文化“中和”的内涵。

书法结构与团队建设

做事应有主次,事物发展应有主流,团队应有核心。因为人的精力有限、生命有限。一个人有限的生命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太短暂。没有中心的概念难以成就一个事业。聚集才有力量,分散意味削弱和失败,意味着孤独。自然和人为的因素都要求我们团结,联结意味着友谊和力量,意味着成功。一个汉字包含了时空两层含义,一旦一个字写就,它不但反映了作者的修养,而且反映了作者的心态,必然也会留下他那个时代的烙印,这是时间的含义。一个方块汉字是一个平面,它有四个方向,八个方位。东、东南、南、西南、西、西北、北、东北。线条向不同的方向伸展都是有运动的意向,预示着未来的希望,只静不动没有希望。老子无为、静的观念,不是不动,而是以静制动,是面对复杂多变的世界的一种有效的处事方法。因而人们在书写或欣赏汉字时要求中宫收紧,四肢伸展。中宫收紧预示着力量的聚集,四肢伸展则显示出运动和力量。如果一个躯干大而四肢短小的人,给人臃肿没有力量的感觉;如果一个团队有好的领导而没有好的下属,再好的计划也不能付诸实践。中宫收紧,四肢伸展,充分体现了人对力量的崇拜,体现了中国文化的整体观,人和事物之间的相互依存性。上紧下松与人的需求

书法感悟随笔:书为心舞 篇7

有一段时间,我常去河边的花坛上蘸着水写大字,感觉比在房间里好许多,但一时说不出道理。

有一天,我写字的时候,抬头间,看到满天的白云自由自在地飘动,突然心里一震,觉得有了彼此相应的感觉。顺口吟出“放之深山与云伴,得其高境为心舞”。一时心中舒畅,如饮甘泉。

后来我时常想起这个情景。又于写字中感悟一些东西。最主要的是,不同的书体,表达的应是不同的情怀或者思想。比如草书,我感觉是表达意志。我从他人的草书中能感受到书写者的意志力量,而这种意志力量又表现为对情绪的驾驭,或刚毅木讷但不死板,或恣意纵横但不狂野,或超然脱俗但不空洞,或随心所欲但不逾矩。各具特征的意志力表现,往往让人从书法上就能认识一个人。

至于行书,让人感觉到一种闲情逸致的情绪表达。或缓步山水之间,或凭窗观海听涛,或持壶喷洒花草。就是把这样的情怀表达于笔墨之中,似行云,如流水,玉树临风,仙袂飘飘。人们时常陶醉于《兰亭序》的绝美造型和意境,应该就是书圣留此墨宝时充分表现了自己的绝美情怀的缘故吧。

当我们书写隶书或楷书时,内心的感受会有很大不同。端正身形,整洁衣冠,平和心气,生起敬畏。为什么是这样呢?因为这两种书体,其实考察的是我们的传承功夫,也就是对文化根本的接纳程度。从书法修养上说,就是考察我们的静功,如同武术的坐功和桩功。此时我们所要表现的,是对先圣们的功力接受了多少,而不是自己能创作到什么程度。所以,唯有诚敬心生起,才能得到先圣加持,最大限度获得传承,筑牢基本功。

心有动静起伏,如舞蹈之状,字有真草隶篆,似心之舞动。我的这些感受,拿出来分享,意在引起同行的交流,说不定也会出现完全不同的说法。这样的话,就显得这篇小文是有价值的。

作者:范笠

《兰亭集序》的兰亭来龙去脉 篇8

原文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作品思想】

一、写兰亭集会的盛况以突出生之“乐”。

文章的第一段较具体地写了兰亭集会的盛况。本段共六句。第一句交代了集会的时间、地点及目的,第二句交代了与会的人物,第三句写了兰亭之优雅的环境,第四句写盛会上人们的活动情况,第五句写晴和的天气,第六句抒发感慨。显然,六句中,有些是惯常的必要的交代,有些是写自然造化之美,有些却是写集会的“盛况”。名士们在晴朗的天空下,感受着和煦的春风,可远眺可近观可仰视可俯察,流觞曲水,饮酒赋诗,畅叙幽情,何其痛哉!快哉!乐哉!而“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其作用在于“游目骋怀”“极视听之娱”。这里在抒发了生之快乐的同时,又表现出一种旷达的心境。

本段以写盛会始,以抒感慨终;以做“修禊”为名,以行快乐为实。

二、写静者躁者的异同以突出死之“痛”。

文章的第二段写了两种人,一个是喜欢“静”的人,一个是喜欢“躁”的人。前者“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后者“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性格乃至行为上有很大的不同。但是,两者又有惊人的相似之处:“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快乐的时候,得意忘形,感觉不到自己在悄悄地衰老,等对高兴的事物感到了厌倦,感慨就自然而然地产生了。什么感慨?有两个:一个是“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另一个是“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它告诉我们三点:其一,事物有生就有灭,有乐就有悲;其二,事物由生到灭,由乐到悲,其时间很短暂,倏忽之间,正如白驹之过隙;其三,生命之长短之存灭,不是主观所能左右的,它取决于自然的造化。由此说来,生命是何其宝贵!正因如此,所以作者才引用古训“死生亦大矣”;正因如此,所以作者慨叹:“岂不痛哉!”

三、文章为批评名士之虚无的思想观念而作。

上一篇:玫瑰公主的心愿玫瑰作文下一篇:说普通话写规范字手抄报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