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市村镇建设条例

2024-09-25

西安市村镇建设条例(通用8篇)

西安市村镇建设条例 篇1

西安市村镇建设条例

(2011年9月28日西安市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32次会议通过 2011年11月24日陕西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26次会议批准 2011年12月21日西安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第79号公布 自2012年2月1日起施行)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加强村镇建设管理,改善村镇生产、生活环境,促进农村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本市行政区域内的村镇建设和管理活动适用本条例。

本条例所称村镇建设是指在本市行政区域内的村庄、乡、建制镇以及街道办事处管辖的农村区域进行的基础设施、公共设施、企业生产经营性设施、村民住宅等建设。

纳入城中村改造范围的村镇建设依照相关法律、法规执行。

第三条 村镇建设应当坚持统筹城乡、统一规划、合理布局、节约土地、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的原则,促进村镇建设与城镇化、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发展相协调。

第四条 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市村镇建设的监督和指导工作。

区县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辖区的村镇建设管理工作。

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在区县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的指导下具体负责本辖区的村镇建设管理工作。

开发区管理委员会应当根据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的委托,具体负责开发区规划范围内的村镇建设工作。国土资源、规划、房屋管理、交通、卫生、教育、环保、水务等行政管理部门根据各自职责,做好村镇建设的相关工作。

第五条 村民委员会在乡镇人民政府或者街道办事处的指导下,做好本村规划建设管理工作。

第六条 鼓励对村镇建设进行科学研究,推广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结构,提高建设质量,降低建设成本。

第二章 村镇建设的一般规定

第七条 市、区县人民政府应当根据统筹城乡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际需要制定本辖区村镇建设中长期发展规划,加强村镇基础设施、公共设施建设,促进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

第八条 村镇建设应当符合镇规划、乡规划、村庄规划及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规划、国土资源行政管理部门应当加强对实施规划的监督检查和技术指导。

第九条 村镇建设应当发挥小城镇连接城乡、辐射农村、产业发展等方面的优势,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小城镇发展,提高城镇化水平。

城镇周边的村庄应当依托城镇和产业发展进行改建,实现基础设施、公共设施与城镇共享。

第十条 区县人民政府应当引导自然条件良好、人口较多、具有区位优势和发展潜力的村庄,采取扩建、改造等方式吸引周边自然村农户向该地聚居,逐步发展为中心村或小城镇。第十一条 对于地质灾害易发地区、水土流失严重的山地丘陵地区、人畜用水严重短缺地区等不适宜人居地方的村庄和农户,应当选择交通方便、自然环境适宜居住、有利于生产生活的地方,按照规划的要求,有计划地实施搬迁,集中建设新村或者迁入其他村庄。

第十二条 村庄建设应当制定建设方案,确定村庄住宅基础标高、道路宽度及建筑红线、绿化带、工程管线、公共设施布局等事项,根据本村产业发展和村民生产生活的需要,留出必要的产业发展、文体、卫生、公共事业用地及消防通道等。

第十三条 建设布局和土地利用不合理,住宅建筑不规范,基础设施、公共设施不完善的村镇,应当逐步进行改建、改造,达到规划的要求。

第十四条 村镇建设工程设计,应当适用、安全、经济、美观,体现地方特色。

第十五条 在文物古迹、风景名胜、饮用水源及公共设施保护范围内进行建设的,应当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

在文物古迹、风景名胜区周围进行建设的,其体量、造型、色彩、风格应当与景观相协调。

第十六条 完整体现历史风貌和建筑特色、有一定保护价值的乡镇或者村庄,应当保护原有建筑,新建建筑应当与原有建筑风格相协调。

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应当编制保护性专项规划,保护和合理利用古村落、古宅、古树名木、特色民居和名人故居等文化遗产,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第十七条 开发区规划范围内的村镇改造应当按照统一规划、统一拆迁的原则,集中进行建设。

鼓励在开发区规划范围内集中建设符合国家规定占地面积和建筑面积的村民住宅小区,严格控制单家独户建房。第三章 基础设施、公共设施和企业生产经营性设施建设

第十八条 市、区县人民政府应当加强村镇基础设施、公共设施维护建设资金的管理,安排专项资金,用于村镇基础设施、公共设施建设。

从城镇收取的城市建设维护税和城市建设配套费,应当用于村镇基础设施、公共设施的建设与维护,不得挪作他用。

第十九条 鼓励单位和个人投资、捐资兴建村庄供水、排水、环境卫生等基础设施、公共设施。

第二十条 基础设施、公共设施和企业生产经营性设施工程施工,应当使用符合工程质量要求的建筑材料和构件,保证工程质量。

第二十一条 基础设施、公共设施和企业生产经营性设施工程施工单位应当按照工程设计图纸和施工技术标准施工。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修改设计图纸,确需修改的,应经原设计单位修改,并按照相关程序办理变更设计手续。

第二十二条 整体迁移村庄或者在村镇集体土地上进行基础设施、公共设施、企业生产经营性设施建设的,应当在办理土地使用手续后,向区县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申请办理施工许可证,并提供下列材料:

(一)规划批准文件;

(二)用地批准文件;

(三)项目设计图纸等有关资料;

(四)施工企业的资质证书;

(五)法律、法规规定需要提供的其他材料。第二十三条 区县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应当自收到建设单位或者个人的申请之日起十五日内,对符合条件的申请颁发施工许可证;对不符合条件的予以书面答复。

领取施工许可证的建设单位或个人,应当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相关规定进行施工建设。

第二十四条 新建、改建、扩建村镇基础设施、公共设施,建设单位应当按照下列规定在区县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的指导下,通过招投标方式确定勘察、设计、施工、监理单位:

(一)施工单项合同估算价在一百万元以上的;

(二)勘察、设计、监理等服务的采购,单项合同估算价在三十万元以上的;

(三)单项合同估算价低于本款第(一)、(二)项规定标准,但项目总投资额在五百万元以上的。

建设工程竣工后,建设单位应当组织竣工验收。验收合格的,向区县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办理竣工验收备案;验收不合格的,不得交付使用。

第二十五条 区县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建立质量安全流动抽查与定点监督检查制度,加强基础设施、公共设施、企业生产经营性设施建设项目施工质量的监督检查。

第二十六条 在村镇国有土地上进行基础设施、公共设施、企业生产经营性设施建设的,建设单位应当按照程序办理规划审批和用地审批手续,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相关规定报区县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核发施工许可证后,方可开工。

第二十七条 村镇建设工程施工需要临时使用集体土地的,须经村民委员会同意,报县级以上国土资源行政管理部门批准。临时用地期限不得超过一年,期满后应当自行拆除临时建筑物、构筑物,清理场地,归还用地。

第二十八条 区县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对村镇基础设施、公共设施建设中形成的文件、图纸等资料应当及时整理归档。

第四章 村民住宅建设

第二十九条 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按照下列规定,加强对村民住宅设计、施工的技术指导和服务:

(一)制定符合本地实际的村民住宅技术规范;

(二)无偿向村民推荐设施完善、功能齐全、布局合理、造型多样、体现地域和民俗特色、符合不同经济水平村民需要的住宅设计图;

(三)定期对村镇建筑队伍和个体工匠进行技术培训;

(四)向村民普及住宅建设技术与质量安全知识。

第三十条 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加强村民住宅建设的监督管理,建立巡查报告制度,定期巡查村民住宅建设情况,发现违法建设行为应当制止,并及时向有关行政管理部门报告。

第三十一条 村民委员会应当组织村民学习住宅建设技术与质量安全知识,帮助村民做好住宅建设的施工管理和质量安全工作。

第三十二条 村民住宅建设的质量安全应当由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分别对设计、施工的质量和安全负责。由村民自行组织施工的,村民个人应当对工程质量和施工安全负责。第三十三条 村民建设住宅应当按照镇规划、乡规划、村庄规划和村民住宅技术规范的要求,自主设计或者选择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推荐的住宅设计图。

未制定规划的村庄,区县人民政府应当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具体情况和村民住宅技术规范,对村民住宅的建筑总面积、层数等作出具体规定。

禁止超越批准的宅基地面积或者在批准的宅基地面积内擅自加宽加高建设村民住宅。

第三十四条 新建、改建村民住宅,应当向所在村民小组或者村民委员会提出申请,经村民委员会研究同意,持土地使用权属证明、建筑方案、村民委员会签署的书面意见和妥善处理相邻关系的材料,向乡镇人民政府或者街道办事处提出书面申请,经审查,领取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后,依法办理宅基地审批手续。

乡镇人民政府或者街道办事处对村民新建、改建住宅申请的办理时间不得超过四十五日;特殊情况不能办结的,可以延长十五日,并应当将延长期限的理由告知申请人。

禁止在承包土地上擅自进行村民住宅建设。

第三十五条 村民建设跨度超过九米或者二层以上的房屋,应当由具有相应资质的单位进行设计,也可选用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认可的通用设计或标准设计。

承接前款所列工程的施工单位应当具有相应的资质。

第三十六条 在镇规划区内进行村民住宅建设的,须持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和用地批准文件,向规划行政管理部门提出开工申请,经现场验线后,方可开工。

在镇规划区以外进行村民住宅建设的,须持用地批准文件,经村民委员会定点放线后,方可开工。

现场验线、定点放线应当确定宅基地的位置、面积、四至、基础标高、房屋层高。第三十七条 山地、丘陵、沟壑地区的散居农户,可以因地制宜,利用地形地貌,相对集中建设住宅。

第三十八条 区县人民政府应当引导村民在住宅建设、改造中使用环保节能的新型材料,推广沼气、太阳能、风能、水能等清洁型能源,并提供技术指导和适当的资金补助。

第三十九条 市、区县人民政府应当加强村镇房屋的产权、产籍管理,依法进行房屋产权产籍登记,保护房屋所有人的合法权益。

第五章 村镇设施、村容镇貌和环境卫生管理

第四十条 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加强村镇服务设施体系建设,建立村镇设施、村容镇貌和环境卫生的日常管理制度,做好村镇设施维护、卫生保洁、绿化养护、消防安全等工作。

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应当发挥自治作用,制定符合本村或本社区实际的村规民约,做好村镇设施、村容村貌和环境卫生管理工作。

第四十一条 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采取措施,保护饮用水源。有条件的地方积极发展集中供水,水质应达到国家规定的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禁止在村镇公共饮用水源地保护范围内建设厕所、畜禽养殖场、污染型企业或者排放污水以及堆放垃圾和其他废弃物。

第四十二条 村镇规划区内应当建设和完善雨污分流的排水系统。

鼓励建立雨水收集利用设施,推进雨水的集蓄和利用,减少蒸发和漏失。

村镇内相对集中的居住区的生活污水应当通过管道集中收集,经过必要的处理后,排入污水管道。鼓励有条件的乡镇和村庄逐步建立污水处理设施。第四十三条 村镇建设应当设立垃圾收集点,定点收集生产生活中产生的垃圾。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组织力量将收集点的垃圾运往指定的垃圾处理场。

第四十四条 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应当加强村镇设施、村容镇貌和环境卫生的管理。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实施下列行为:

(一)随意倾倒垃圾、粪便、废料废渣,乱堆乱放柴草、建筑材料及其他杂物;

(二)向道路、公共场所抛撒杂物、排放污水;

(三)损坏或者随意砍伐道路两侧、公共场所的花草树木及其他绿化成果;

(四)侵占、损坏和擅自拆除军事、防汛、通信、邮电、电力、供水、蓄水、排水等设施。

第六章 法律责任

第四十五条 违反本条例第二十条、第二十一条规定,施工单位在施工中使用不符合工程质量要求的建筑材料和构件的,或者不按照工程设计图纸和施工技术标准施工的,由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责令改正,处工程合同价款百分之二以上百分之四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责令停业整顿,降低资质等级或者吊销资质证书;造成建设工程质量不符合规定的质量标准的,负责返工、修理,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第四十六条 违反本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未取得施工许可证擅自进行建设的,由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停止建设,限期拆除;尚可采取改正措施的,责令限期改正,处违法建筑面积每平方米5元以上10元以下的罚款。

第四十七条 违反本条例第三十三条第三款规定,超越批准的宅基地面积进行村民住宅建设的,由区县国土资源行政管理部门责令退还非法占用的土地,限期拆除在非法占用的土地上新建的房屋。第四十八条 违反本条例第三十五条第一款规定,未取得资质证书或者超越资质等级承接设计的,由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处合同约定的设计费一倍以上二倍以下的罚款,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对未取得资质证书承接设计的,予以取缔;对超越资质等级承接设计的,可责令其停业整顿,降低资质等级,情节严重的,吊销资质证书。

第四十九条 违反本条例第三十五条第二款规定,未取得资质证书或者超越资质等级承接施工的,由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处工程合同价款百分之二以上百分之四以下的罚款,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对未取得资质证书承接施工的,予以取缔;对超越资质等级承接施工的,可责令其停业整顿,降低资质等级,情节严重的,吊销资质证书。

第五十条 违反本条例第四十四条第(一)、(二)项规定,由乡镇人民政府或者街道办事处责令改正,可以处5元以上50元以下的罚款,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第五十一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损毁基础设施、公共设施的,由乡镇人民政府或者街道办事处责令改正,可以处100元以上1000元以下的罚款,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第五十二条 破坏村镇内文物古迹、风景名胜、饮用水源、园林绿化,以及军事、防汛、通信、邮电、电力、供水等设施的,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处罚。

第五十三条 对个人处以2000元以上罚款,对单位处以1万元以上罚款的,应当告知当事人有要求举行听证的权利。

第五十四条 当事人对行政处罚决定不服的,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逾期不申请复议,也不起诉,又不履行处罚决定的,作出处罚的机关可以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第五十五条 妨碍村镇建设管理人员依法执行公务的,由公安机关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进行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五十六条 村镇建设管理人员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的,由其所在单位或上级主管部门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七章 附则

第五十七条 本条例所称开发区是指西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西安经济技术开发区、陕西航空经济技术开发区、陕西航天经济技术开发区、西安曲江新区、西安产灞生态区、西安国际港务区、陕西省西成新区沣东新城及其所属园区,以及根据需要经批准设立或者整合的其他开发区。

第五十八条 本条例自2012年2月1日起施行。《西安市村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同时废止。

西安市村镇建设条例 篇2

吉安市人民政府《关于贯彻〈江西省促进散装水泥和预拌混凝土发展条例〉的实施意见》 (以下简称《实施意见》) , 已于11月5日经吉安市人民政府第三十次常务会议通过, 近日将颁布实施。《实施意见》紧密结合本市当前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际, 遵循鼓励和扶持的宗旨, 坚持“推广”和“限制”并重, 散装水泥和预拌混凝土齐发展的原则, 利用行政、法律、经济手段, 对限制使用袋装水泥和禁止现场搅拌混凝土做了较为详细的规范。并提出了促进本市散装水泥和预拌混凝土发展的具体措施和意见。其目的是为了突出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并重, 在水泥、水泥制品和预拌混凝土的生产、经营、运输和使用中降低噪音, 减少粉尘污染, 改善大气环境质量和二氧化硫的排放, 节约资源, 提高经济效益, 保持生态平衡。该《实施意见》出台对规范本市散装水泥和预拌混凝土管理工作, 促进全市散装水泥和预拌混凝土事业的健康、快速、有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西安市建设智慧城市的对策分析 篇3

[关键词]智慧城市;对策分析;特征分析

一、智慧城市的内涵

智慧城市的概念是一个发展中的概念,目前没有一个统一且被各国认可的定义或者标准。IBM公司从技术手段的侧重方面,把智慧城市定义为“充分运用信息通信技术手段,更好的感测、分析、整合城市核心系统的信息,以对人民群众的需求做出智能响应,建设美好生活环境”。不同研究者由于研究领域的差异而给出了相近但侧重不同的定义,综合研究发现信息、融合、协同、可持续发展是大家的共通概念。智慧城市追求的是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发展,是人类的文明进步的体现。发展但不偏激,强调协同,目标是经济和环境“共赢”。智慧城市的发展方式是循环再生、协调共生、可持续发展的性质。通过对信息技术及物联网的应用,综合各种社会资源、基础设施建设宜居城市。

二、智慧城市的特征

与传统的城市形态相比,智慧城市应当具有如下综合特征:

1、智能高效的城市管理。应用信息技术、精细化管理,提升交通、水网、煤气管道、电网等设施的综合服务水平,建设智慧医疗、智慧政务,方便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

2、经济运行高速、高效。大力发展电子商务,推广柔性制造、敏捷制造,充分发挥综合物流信息平台的作用,提高生产效率,积极发展新兴产业如:物联网、云计算、智能家居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

3、透彻感知以及和谐、安全的人居环境。智慧城市将进一步完善环境监测体系,加强环境执法力度,有效改善居民生活环境。充分利用感知技术、采集、分析和监控社会的各种领域,利用信息平台,通过信息共享,促使城市智慧运行。

三、国内外建设智慧城市的经验与启示

1、欧洲各国建设智慧城市的特征以“绿色”为主题。主要在绿色节能、生态环境、交通、医疗和智能建筑等民生领域进行信息技术的应用。目标是减少温室气体,增加可再生能源,减少能源消耗。

2、亚洲各国注重经济增长和信息产业发展。如日本主要从“新能源汽车”、“智能电网”、“智能家庭”、“节能环保”这四个方面开展建设,呈现出多元化发展趋势。韩国提出“泛在城市U-City”计划,大力支持核心技术国产化。新加坡的“智慧2015计划”,旨在建立泛在的信息网络,促进通信、信息服务等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3、美国自2009年IBM公司提出“智慧地球”战略后在政府层面,更关注智能电网和宽带网这两个方面的发展。通过建设新一代智能电网,实现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和提高能源独立性,使得用户降低能源开支。

4、中国智慧城市建设已经正式列入国家级产业发展战略,已經成为政府“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的重要手段。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已有52个地级以上的市提出重点建设智慧城市,并在经费方面做出了相应的预算。

总体而言我国当前智慧城市建设的发展主要有如下三种思路:(1)作为城市发展战略进行全面提升,(2)通过优势产业进行拉动和牵引,(3)对原有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进行升级。

西安市作为西北地区的重要省会城市,有自己独特的人文和地理特色,西安市应当以继续推进建设国际化的旅游城市,突出“文化古都”特色,凸显文物保护、绿色交通等一系列特色鲜明的特征,以此带动整个智慧城市的建设。

四、西安市建设智慧城市的对策

1、新建城区、小区进行合理规划,完善管理制度和措施。新建基础设施的建设要具有未来视野。注重环境保护的同时,还要充分考虑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公平。根据西安特有的社会文化,鼓励市民参与城市管理并给予机会。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开发市民监督平台、市民建议平台、市民投票平台等。真正让市民有主人翁的地位和责任感。

现有城区和设施不断完善改造,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条件的基础上,通过增加设备、开发软件等将现有设施设备和新建设施设备融合成一个整体,便于智慧城市整体的建设。

2、作为具有悠久历史的古都,在旅游的基础上,充分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发挥优势产业的带头和推动作用。尽快解决当前存在一些问题,如文物保护、游客出行、餐饮住宿、购物等方面存在一系列的问题。智慧城市中的出行者信息服务系统可以解决游客的出行、餐饮等问题,智慧城市的监控系统可以充分解决不法商贩的问题。以特色的一个产业带动整体的城市建设这也是当前许多城市发展建设所采用的方法。

3、智慧城市建设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管理和协调。当前交通拥堵不是路不够用,而是没有合理分流,停车问题不是真正没法停,而是管理不善缺乏合理有效的解决方法。西安市的智慧城市建设应当积极开发数学模型,合理分配和利用社会资源,科学智能决策。通过有效管理解决社会生活中的诸多问题。

结束语

智慧城市是当今社会城市发展的方向,也是解决社会生活中的问题,提升居民生活满意度,建设和谐社会,合理利用资源,实现生态平衡的有效手段。智慧城市的建设将有效的促进西安市的发展,为城市管理和人民群众提供有用的平台。

作者简介

纪春荣,男,籍贯:陕西延安,1991年8月出生,研究方向:交通运输。

《西安市湿地保护条例》全文 篇4

第一条【立法目的】 为了加强湿地的保护与管理,维护湿地生态功能和生物多样性,促进湿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适用范围】 本市行政区域内湿地的保护、利用和管理等活动,适用本条例。

第三条【用语解释】 本条例所称湿地,是指天然或者人工形成的河流、湖泊、库塘、沼泽等常年或季节性积水、适宜野生生物生长、具有生态调控功能,并纳入湿地名录的潮湿地带和水域。

第四条【适用原则】 湿地保护应当坚持保护为主、统筹规划、合理利用、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第五条【政府职责】 市、区、县人民政府对本行政区域内的湿地保护工作负总责,建立湿地保护工作协调机制,统筹协调解决湿地保护的重大问题。

第六条【管理体制】 市农林行政主管部门是本市湿地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区、县农林行政主管部门或者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是本行政区域内湿地保护工作的行政主管部门。湿地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所属或者委托的湿地保护管理机构具体承担湿地保护的日常管理工作。

发展和改革、国土资源、规划、建设、水务、环境保护、财政、农业、旅游等部门按照各自的职责,做好湿地保护的相关工作。

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配合有关部门做好湿地保护工作。

第七条【资金保障】 市、区、县人民政府应当将湿地保护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将湿地保护所需经费列入同级财政预算。

第八条【湿地保护宣传】 每年五月为本市湿地保护宣传月。每年的五月二十五日为西安湿地日。

市、区、县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新闻媒体应当组织和开展湿地保护宣传教育,普及湿地保护法律法规和科学知识,增强公众湿地保护意识。

第九条【社会参与】 鼓励单位和个人开展湿地保护科学研究。

鼓励、支持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以志愿服务、捐赠或者其他方式参与湿地保护工作。

第二章规划与名录

第十条【保护规划编制】 市湿地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会同水务、国土资源、环境保护、发展和改革、规划、财政、城乡建设、旅游等部门,编制本市湿地保护规划,报市人民政府批准后组织实施。

区、县湿地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根据本市湿地保护规划,会同有关部门编制本行政区域湿地保护规划,经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后组织实施,并报市湿地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湿地保护规划应当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第十一条【保护规划编制要求与衔接】 编制湿地保护规划应当根据湿地分布、保护范围、生态功能、野生动植物资源、土地利用状况等实际,符合城乡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并与其他专项规划相衔接。

有关部门编制专项规划时涉及湿地的,应当征求同级湿地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的意见。

编制或者修改湿地保护规划,应当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并通过座谈会、论证会、听证会等形式公开征求有关专家和公众的意见。

第十二条【保护规划内容】 湿地保护规划应当包括以下内容:

(一)湿地资源分布情况、类型及特点、生态功能和水资源、野生生物资源状况;

(二)保护和利用的总体要求、目标、措施;

(三)湿地保护范围及禁止开发建设区域、限制开发建设区域;

(四)生态、社会以及经济效益分析和评价;

(五)保障措施。

第十三条【保护规划的公布和修改】 经批准的湿地保护规划应当向社会公布,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变更,确需修改的,应当按照原批准程序审批。

第十四条【保护规划实施要求】 市、区、县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应当严格执行湿地保护规划,不得违反规划批准建设项目或者进行其他开发建设活动。

第十五条【湿地名录的确定和调整】 湿地实行名录管理。按照湿地的生态功能和环境效益重要性,分为重要湿地和一般湿地,重要湿地包括国家重要湿地、省级重要湿地和市级重要湿地。

国家重要湿地、省级重要湿地名录的确定和调整,按照国家、省有关规定执行。

市级重要湿地和一般湿地名录的确定和调整,由市湿地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市水务、环境保护、规划等行政主管部门提出意见,报市人民政府批准后公布。

第十六条【市级重要湿地和一般湿地认定标准】 未被认定为省级以上重要湿地,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可以认定为市级重要湿地:

(一)面积八公顷以上的湖泊湿地和沼泽湿地;

(二)宽度十米以上、长度十千米以上的河流湿地;

(三)库容量一千万立方米以上的库塘湿地;

(四)其他具有特殊保护价值的湿地。

面积二公顷以上的湿地,且未被认定为市级以上重要湿地的,可以认定为一般湿地。

第十七条【湿地名录内容】 湿地名录应当明确湿地的名称、类型、保护级别、保护范围、保护部门、责任单位等事项。

第十八条【保护标志】 对纳入湿地名录的湿地,湿地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根据其保护范围设立界标。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涂改、掩埋、移动、损毁或者破坏界标。

第三章 保护

第十九条【保护方式】 市、区、县人民政府可以采取设立湿地自然保护区、湿地公园、湿地保护小区等方式,对湿地进行保护。

第二十条【设立自然保护区】 具备设立自然保护区条件的湿地,市、区、县人民政府应当申请设立湿地自然保护区。

湿地自然保护区的设立和管理按照有关法律、法规执行。

第二十一条【湿地公园的建立条件和类别】 生态特征典型、自然景观适宜、历史和人文价值独特,具有科普宣传教育意义的湿地,可以建立以保护湿地生态功能为主,兼顾开展科普宣传教育和生态旅游为目的的湿地公园。

湿地公园分为国家湿地公园、省级湿地公园、市级湿地公园和县级湿地公园。

第二十二条【湿地公园建立程序】 国家湿地公园、省级湿地公园的建立,按照国家、省有关规定执行。

建立市级湿地公园的,所在地区、县湿地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向市湿地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申请,由市湿地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组织论证,提出意见,报市人民政府批准;建立县级湿地公园的,由所在地区、县湿地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向市湿地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命名、挂牌湿地公园。

第二十三条【湿地公园建设要求】 湿地公园建设应当符合湿地公园规划,维护湿地区域生物多样性以及湿地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完整性,与周围景观相协调,不得建设破坏或者污染湿地、自然景观和地质遗迹的工程设施。

在河道管理范围内建设湿地公园的,应当征得水行政主管部门同意,其工程设施应当符合防洪标准和其他技术要求,不得危害堤防安全,影响行洪畅通。

第二十四条【湿地保护小区】 尚不适宜建立湿地自然保护区和湿地公园的湿地,区、县人民政府应当建立湿地保护小区,制定保护方案,采取必要的政策、管理和技术措施,保持湿地保护小区的自然特性和生态特征,防止湿地生态功能退化。

第二十五条【禁止开发区和限制开发区规定】 在湿地保护规划确定的禁止开发建设区域内,禁止新增定居人口,禁止从事与湿地保护、防洪、防汛无关的开发建设活动。对该区域内现有的企业、居民和与湿地保护无关的建设项目,市、区、县人民政府应当有计划地实施搬迁。

在湿地保护规划确定的限制开发建设区域内,严格限制从事与湿地保护、防洪、防汛无关的.开发建设活动。

第二十六条【恢复和建设】 市、区、县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应当按照湿地保护规划,对自然退化和遭到破坏的湿地进行评估,坚持自然恢复为主、人工修复相结合的原则,通过水源补充、退耕(垦)还湿、封育禁牧、污染源控制等措施,恢复湿地生态功能,扩大湿地面积。

市、区、县人民政府可以根据需要,在河流交汇处、重点污染防治河段等区域,建设必要的人工湿地。

第二十七条【恢复和建设】 恢复或者建设湿地,应当符合湿地保护的相关标准和技术规范,建设生态保护带、隔离带,加强水土保持、水源涵养。防洪、抗旱、水系治理等涉及湿地的工程应当兼顾湿地生态功能,最大限度地减少对野生动植物生息繁衍场所的损害。

恢复或者建设湿地,应当种植适宜本地生长的湿地植物,根据野生动物活动特点和规律,建设野生动物繁殖、栖息环境。

第四章 利用

第二十八条【利用原则】 严格保护湿地资源,根据湿地资源的不同功能定位和自然条件,可以采取生态旅游、休闲度假等多种方式,科学、节约、可持续地利用湿地资源。

第二十九条【湿地利用要求】利用湿地资源应当遵守下列规定:

(一)符合湿地保护规划;

(二)与湿地资源的承载能力和环境容量相适应;

(三)不得破坏湿地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

(四)不得超出湿地生物资源的再生能力;

(五)不得破坏野生动植物栖息和生长环境。

第三十条【配套设施建设和产业引导】 市、区、县人民政府应当统筹协调湿地内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引导、扶持湿地周边区域居民科学利用湿地资源,发展生态产业。

第三十一条【湿地利用管理】 湿地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或者湿地保护管理机构应当对湿地自然保护区实验区和湿地公园内的旅游、餐饮、住宿、娱乐等商业服务网点进行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并根据保护生态资源、人文历史风貌以及公共安全、环境卫生的需要,对商业服务网点的经营方式、种类、时间、地点等内容作出规定。

在湿地内开展旅游活动的,湿地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或者湿地保护管理机构应当根据湿地承载能力和对资源的监测评估结果,确定资源利用强度和游客最大承载量并向社会公布。

鼓励采用符合环保要求的观光塔、栈道、电动车船、航空器等多种方式开展湿地生态旅游。

第三十二条【经营主体义务】 利用湿地资源开展经营活动的单位和个人,应当承担湿地保护责任,发现违反本条例的行为,应当予以制止;对不听从劝阻的,应当向湿地所在地相关行政主管部门报告,相关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及时处理。

第三十三条【建设管理】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在湿地内修建或者扩建与湿地保护无关的建筑物、构筑物以及围坝、道路及其他交通设施;原已批准修建但不再利用的,应当按照湿地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及有关部门的要求,及时进行生态修复。

第三十四条【建设项目环评】 在湿地内从事建设活动的,应当符合湿地保护规划,并依法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应当包括项目对湿地结构功能、保护对象及价值可能造成影响的评估,及保护与恢复治理方案。

环境保护部门在审批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时,应当征求同级湿地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及其他有关主管部门的意见。

第三十五条【占用湿地规定】 未经批准禁止占用或者擅自改变湿地用途。因国家重点建设工程、基础设施建设,以及重点公益性项目建设,确需占用湿地的,建设单位应当在办理建设项目规划手续前,向湿地所在地区、县湿地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申请,并提交下列材料:

(一)建设项目概况;

(二)经批准的环境影响评价文件;

(三)湿地生态保护方案;

(四)湿地恢复建设方案。

占用重要湿地的,由区、县湿地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初审后报市湿地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审核,市湿地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不同意占用的,应当书面告知建设单位并说明理由;同意占用的,报经市人民政府同意后,建设单位方可办理规划审批手续;未经市人民政府同意的,规划行政主管部门不予办理规划审批手续。

占用一般湿地的,由区、县湿地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按照前款规定,报经同级人民政府同意后,建设单位方可办理规划审批手续;未经区、县人民政府同意的,规划行政主管部门不予办理规划审批手续。

因防洪抢险等突发事件需要占用湿地的,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规定执行。

第三十六条【补建和修复】 经批准占用湿地的,建设单位应当严格按照湿地保护方案进行施工,减少对湿地生态环境的影响,并按照湿地恢复建设方案在指定地点补建不少于占用面积并具备相应功能的湿地;建设单位也可以委托湿地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组织专业单位按照湿地恢复建设方案,在指定地点补建不少于占用面积并具备相应功能的湿地,费用由建设单位承担。

施工结束后,建设单位应当及时修复湿地的;未履行修复义务的,湿地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可以组织代为修复,所需费用由建设单位承担。

第三十七条【临时占用湿地】 临时占用湿地的,占用单位应当根据湿地保护规划制定湿地保护和修复方案,经区、县湿地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初审后,报市湿地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核准。

经批准临时占用湿地的,不得修建永久性建筑物、构筑物,不得改变湿地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

临时占用湿地不得超过一年。占用期限届满后,占用单位应当按照修复方案及时修复湿地。

第三十八条【禁止行为】 禁止在湿地保护范围内从事下列活动:

(一)擅自开垦、填埋湿地;

(二)擅自挖塘、取土、采砂、采石、采矿、烧荒;

(三)破坏野生生物的栖息地以及鱼类洄游通道;

(四)擅自采集野生植物,捡拾鸟卵或者采用投毒、撒网、电击等灭绝性方式捕捞鱼类及其他水生生物;

(五)投放有害物种或者擅自引进外来物种;

(六)擅自抽取、排放湿地蓄水或者截断湿地水源的;

(七)向天然湿地内排放超标污水或者有毒有害物质,投放可能危害水体、水生生物的化学物品,倾倒固体废弃物;

(八)擅自涂改、移动、掩埋、损毁、破坏湿地保护宣传设施及保护监测设施设备;

(九)擅自建造建筑物、构筑物;

(十)其他破坏湿地的行为。

第五章 监督管理

第三十九条【执法协调机制】 市、区、县人民政府应当组织湿地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及其他有关部门建立湿地保护执法协作机制,依法查处破坏、侵占湿地的违法行为。

湿地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或者湿地保护管理机构应当设立公开举报电话,接受单位和个人对破坏、侵占湿地行为的检举。

第四十条【协助调查】 湿地所在地镇人民政府和街道办事处应当协助湿地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或者湿地保护管理机构调查违反本条例的行为。

第四十一条【生态效益补偿制度】 市人民政府应当根据湿地保护需要,逐步建立湿地生态效益补偿制度,对因保护湿地生态需要,致使合法权益受损的相关权利人给予补偿。湿地生态效益补偿资金应当专款专用。

第四十二条【湿地权属认定】 市、区、县人民政府应当依法做好湿地的确权、登记、发证等工作。

市、区、县人民政府在发放不动产登记权属证书时,不动产中含有湿地的,应当注明湿地的类型、面积、界限以及其他依法需要标明的内容。

第四十三条【湿地调查】 市湿地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会同有关部门,定期对全市湿地资源、湿地利用状况和湿地生态系统进行调查、监测和评价,建立湿地资源管理档案和信息交流制度。

第四十四条【湿地保护管理机构职责】 湿地保护管理机构履行下列职责:

(一)贯彻执行有关湿地保护的法律、法规;

(二)制定、实施湿地建设和管理制度;

(三)调查湿地自然资源并建立档案,组织开展环境监测;

(四)组织开展湿地保护和恢复工作;

(五)开展湿地保护宣传和科普教育;

(六)制止、报告或受湿地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委托查处破坏湿地资源的违法行为;

(七)监督在湿地内开展的参观、旅游等活动。

第四十五条【考核】 本市实行湿地保护目标责任制。市、区、县人民政府应当定期对湿地保护管理工作进行监督检查,建立和完善检查、通报、考核和奖惩制度。

第六章 法律责任

第四十六条【损坏保护标志的责任】 违反本条例第十八条规定,擅自涂改、掩埋、移动、损毁或者破坏湿地界标的,由湿地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或者湿地保护管理机构责令限期改正,并处一千元以上五千元以下罚款。

第四十七条【擅自命名、挂牌湿地公园的责任】 违反本条例第二十二条第三款规定,擅自命名、挂牌湿地公园的,由湿地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并处五千元以上二万元以下罚款。

第四十八条【未经批准占用或者擅自改变重要湿地用途的责任】 违反本条例第三十五条规定,未经批准占用或者擅自改变重要湿地用途的,由湿地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恢复原状,并按照占用湿地或者改变湿地用途的面积,处以每平方米十元以上三十元以下罚款。

第四十九条【未补建湿地的责任】 违反本条例第三十六条规定,经批准占用湿地,但未按照湿地恢复建设方案进行补建的,由湿地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补建,并按照应当补建湿地的面积,处以每平方米十元以上三十元以下罚款。

第五十条【未修复湿地的责任】 违反本条例第三十七条第三款规定,经批准临时占用期限届满,建设单位未按照湿地临时占用修复方案及时修复的,由湿地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修复,并按照未修复的湿地面积,处以每平方米五元以上十元以下罚款。

第五十一条【违反禁止规定的责任】 违反本条例第三十八条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湿地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或者湿地保护管理机构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限期恢复湿地原貌,或者采取其他补救措施,并按照下列规定予以处罚:

(一)擅自开垦、填埋湿地,责令停止违法行为,恢复湿地水资源,处以每平方米五元以上二十元以下罚款;

(二)擅自挖塘、取土、烧荒的,责令停止违法行为,恢复湿地原貌,处以每平方米五元以上二十元以下罚款;

(三)破坏野生生物的栖息地,责令限期恢复原状,处以恢复原状所需费用一倍至三倍罚款;

(四)擅自采集野生植物、捡拾鸟卵的,责令停止违法行为,没收非法所得,并处以五百元以上五千元以下的罚款;

(五)擅自抽取、排放湿地蓄水或者截断湿地水源的,责令停止违法行为,恢复湿地水资源,并处以每立方米三元至十元的罚款;

(六)擅自涂改、移动、掩埋、损毁、破坏湿地保护宣传设施及保护监测设施设备的,责令赔偿损失,并处以损失金额一倍至三倍的罚款;

(七)擅自建造建筑物、构筑物的,责令限期拆除,并处以恢复原状所需费用一倍至三倍的罚款。

第五十二条【管理部门违法的责任】 湿地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湿地保护管理机构或者与湿地保护有关的其他部门及其工作人员,违反本条例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不严格执行湿地保护利用规划的;

(二)未按照规定审核占用湿地申请的;

(三)对违反湿地保护规定的行为未及时依法处理的;

(四)其他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的行为。

第五十三条【援引规定】 违反本条例规定的行为,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的,按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予以处罚。

第七章附 则

西安市城市供水用水管理条例 篇5

(征求意见稿)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加强城市供水用水管理,保障城市供水用水安全,维护用户和供水企业的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城市供水条例》、《陕西省城乡供水用水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本市行政区域内城市供水用水及相关管理活动适用本条例。

第三条 市水行政管理部门是本市城市供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对城市供水用水进行监督和管理。

临潼区、阎良区、长安区及市辖县城市供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城市供水用水的行政管理工作。

发展和改革、规划、建设、市政公用、工商、环保、卫生、质量技术监督、价格、房屋等行政管理部门应当按照各自职责,做好城市供水用水管理工作。

第四条 市人民政府应当将城市供水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城市供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根据城市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组织有关部门编制城市供水规划。城市供水规划应当符合城市总体规划,并包含城市供水水源规划、城市公共供水管网建设规划和城市公共供水水厂建设规划。

第五条 城市供水用水实行合理开发水源、计划用水、节约用水相结合的原则,确保城市供水用水安全。

第六条 城市供水用水应当采用先进技术、先进工艺和设备以及新型环保材料,改善水质,提高水的利用率。鼓励城市供水和节约用水科学技术研发、应用和推广。

第七条 城市供水单位和城市用水单位应当建立健全安全供水、节约用水责任制,严格供水用水管理。

第八条 市、区(县)人民政府应当对在城市供水建设、管理、保护、科研和节约用水等工作中做出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或者奖励。

第二章 城市供水水源管理

第九条 城市供水水源包括地表水、地下水和再生水。城市供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根据城市用水实际需要,制定水源调配方案,优化配置、合理使用城市供水水源。

编制水源调配方案应当遵循以下原则:

(一)优先保证城市生活用水,统筹兼顾工业用水和其他建设用水。

(二)优先利用地表水和再生水,严格控制开采地下水。

(三)符合城市供水的需要以及水资源统筹规划的要求,并与水的中长期供求规划相协调。

第十条 城市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的监督管理依照《陕西省城市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环境保护条例》的规定执行。

第十一条 市人民政府应当在城市饮用水水源保护区范围内设置醒目标志,标明禁止事项,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毁坏和移动。

第十二条 城市公共供水管网覆盖区域内,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新建自备水源工程取水。已建成的自备水源工程,由所在地水行政主管部门限期关闭。

城市公共供水系统不能满足用水户需要,确需使用自备水源或者建设自备水源工程取水的,应当经所在地水行政主管部门批准。水行政主管部门在批准前应当征求有关部门和城市公共供水单位的意见。

第三章 城市供水工程建设

第十三条 新建、改建、扩建城市公共供水工程、自建设施供水工程的,建设单位应当编制工程设计报告,经所在地城市供水行政主管部门审批后实施。依法还应当办理其他手续的,按照有关规定办理。

第十四条 建筑物高度对水压要求超过国家规定的水压标准时,建设单位应当自行设置二次供水设施,其设计方案应当满足与城市公共供水管网连接的基本条件和管理要求。

有关行政管理部门在审查新建、改建、扩建二次供水工程设计方案时,应当征求城市供水行政主管部门的意见。新建二次供水设施应当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交付使用。

第十五条 新建、改建、扩建的城市供水工程,应当按照规定建设配套节约用水设施,节约用水设施的技术指标应当符合国家规定。

第十六条 城市供水工程的设计、施工、监理应当由有相应资质的单位承担,并按照国家及本省有关技术标准和规范实施。

禁止无资质或者超越资质证书规定的范围承接城市供水工程设计、施工、监理等业务。

第十七条 新建、改建、扩建的城市供水工程项目,应当按照有关规定在开工七日前到所在地城市供水行政主管部门办理建设工程质量监督手续,城市供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对工程质量进行监督检查。城市供水行政主管部门可以委托其所属的质量监督机构对工程质量进行监督检查。

第十八条 城市供水工程竣工后,应当按照国家和省、市有关规定组织验收,未经验收或验收不合格的,不得投入使用。

第四章 城市供水设施管理

第十九条 城市供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划定辖区内城市公共供水设施的安全保护范围,并向社会公布。其他需要保护的城市供水设施,城市供水行政主管部门可以根据需要划定安全保护范围。

城市供水设施安全保护范围内,禁止从事下列活动:

(一)修建建筑物、构筑物;

(二)开挖渠沟或者挖砂取土;

(三)打桩或者顶进作业;

(四)其他损坏供水设施或危及供水设施安全的活动。第二十条 工程施工可能影响城市供水设施安全的,建设单位应当在开工前到城市供水单位查明建设范围内的城市供水设施情况,影响城市供水设施安全的,建设单位应当与城市供水单位商定安全保护措施,由建设单位负责组织实施。

工程施工中造成城市供水设施损坏的,由城市供水单位负责组织抢修,所需费用由建设单位承担,造成损失的由建设单位依法予以赔偿。

第二十一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改装、拆除、迁移、连接或者终止运行城市公共供水设施。

确需改装、拆除、迁移、连接或者终止运行城市公共供水管道及其附属设施的,建设单位应当与城市公共供水单位协商一致,并报所在地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和城市供水行政主管部门同意。

第二十二条 住宅供水设计安装应当执行国家有关技术标准,所使用的管材应当无污染并符合国家或地方标准。

用于住宅供水贸易结算的水表应当安装在住宅之外,未达到要求的现有住宅,由城市供水单位逐步改造。

第二十三条 城市供水设施的产权和管理责任按以下规定划分:

(一)从取水口到城市公共供水单位贸易结算水表以前的设施(含贸易结算水表),产权属城市公共供水单位并由其负责维护管理;

(二)城市公共供水单位贸易结算水表以后的供水管道及其设施,依据产权所有关系,由产权人或者其委托的物业管理单位负责维护管理;

(三)公用给水站设施的产权均属城市公共供水单位,由其负责维护和管理;

(四)二次供水设施由其产权人或者其委托的物业管理单位负责维护和管理。

(五)自建供水设施和其他供水设施按产权所有关系,由产权单位负责维护和管理。

当事人双方对产权和管理责任另有约定的,从其约定。第二十四条 城市供水发生污染,可能危及人体健康时,有关单位或者责任人应当立即关停城市供水设施,并向城市供水行政主管部门和卫生行政管理部门报告。有关部门应当及时消除污染源,城市供水设施产权人或者管理人应当及时对城市供水设施进行清洗、消毒,经城市供水行政主管部门和卫生行政管理部门检验合格后方能恢复供水。

第二十五条 二次供水设施的储水池(箱)每半年至少要清洗、消毒一次。二次供水设施的清洗、消毒应由专业清洗单位进行。清洗人员须经卫生知识培训并取得体检合格证后方可从事清洗业务。第五章 城市供水经营管理

第二十六条 城市公共供水实行特许经营制度。取得特许经营权的供水单位,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有稳定的供水水源;

(二)有符合设计要求的供水设施;

(三)供水水质符合国家相关标准;

(四)具有与供应规模相适应的应急处理能力;

(五)有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核发的卫生许可证;

(六)有合格的从业人员;

(七)有保证安全、稳定供水的规章制度;

(八)符合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条件。

第二十七条 特许经营权应当通过招标投标的方式取得。城市供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将特许经营招投标方案征求省城市供水行政主管部门意见后,报经本级人民政府批准组织实施,并与中标供水单位签订特许经营协议。

已取得城市公共供水经营权的供水单位,经审查符合本条例规定的,城市供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与其签订特许经营协议,并报上级城市供水主管部门备案。

第二十八条 从事自建设施对外供水经营的,应当经所在地城市供水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并向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登记注册后,方可从事经营活动。第二十九条 城市公共供水单位应当设置水质检测机构。其他城市供水经营单位应当建立、健全水质检测制度,确保供水水质符合国家规定的标准。

城市供水行政主管部门、卫生行政管理部门应当按各自的职责对城市供水全过程进行水质监测和检查,并定期将检测结果向社会公布。

第三十条 城市公共供水单位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在供水输配管网设立供水水压测压点,确保供水水压符合国家规定的标准。城市供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对供水水压进行监测和检查。

第三十一条 城市供水经营单位应当按照国家规定的供水水压标准,保持不间断供水,禁止擅自停止供水。

除紧急抢修外,因供水工程施工或者供水设施检修等原因,确需临时停止供水或者降低供水水压的,应当在临时停止供水或者降低供水水压24小时前通知用户。

第三十二条 城市供水经营单位的供水设施在运行中发生故障时,供水经营单位应当在接报后立即组织抢修,并在24小时内抢修完毕,因特殊情况不能按时完成的,应组织连续抢修。抢修时应当采取有效的安全和卫生防护措施。

因设施抢修等原因,需要临时停止供水或者降低供水水压的,城市供水经营单位应当在抢修的同时通知用户,并向城市供水行政主管部门报告;连续超过24小时不能正常供水的,城市供水经营单位应当根据情况采取必要的应急供水措施,保证生活用水的需要。第三十三条 城市供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组织编制《城市供水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并建立应急救援组织,配备救援器材设备,定期进行演练,预防和减少突发供水事件造成的损害,保证供水安全。城市供水单位应当制定城市供水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并报城市供水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发生城市供水突发事件时,城市供水单位应当及时向城市供水行政主管部门报告,城市供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根据情况决定是否启动《城市供水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第三十四条 城市公共供水管网以外的供水管网系统不得自行与城市公共供水管网系统连接,确需连接时,应经城市公共供水单位同意并报城市供水行政主管部门批准。

禁止将产生或者使用有毒、有害物质单位的生产用水管网系统及设备与城市公共供水管网系统直接连接。

第三十五条 城市供水经营单位应当与用户签订供用水合同,定期抄表计量;用户应当按规定标准按时缴纳水费。对城市居民用户,实行一户一贸易结算水表,由供水经营单位与用户直接结算;已建成的城市居民住宅未达到一户一贸易结算水表的,由供水经营单位逐步改造。

不同性质的用水,应当分别设置贸易结算水表。不可分设的,按不同用水的比例收费。因水表井占压、损坏等用户责任造成不能抄表或更换水表时,城市供水经营单位可根据用户最近一年内的最高月用水量估计当月水量。用户分表与双方协议的贸易结算水表出现误差时,以贸易结算水表为准计算水量。使用公用水站供水的,由所在地居民委员会进行管理,按户口人数和用水性质核定水量并代收水费。

因特殊原因确实不能安装水表的,按定量和技术标准推定计算水量。

第三十六条 城市供水经营单位应当履行下列义务:

(一)供水应当符合国家规定的压力和水质标准,保障安全正常供水;

(二)依照价格行政主管部门批准的水价标准计量收费;

(三)不向违法建设项目供水;

(四)定期检查、维护供水设施;

(五)设立抢修电话,并向社会公布;

(六)接受城市供水行政主管部门及卫生、环境保护、价格、质量技术监督等有关部门的监督检查。

第六章 城市用户用水管理

第三十七条 城市供水经营单位与用户间的贸易结算水表,应当符合计量器具强制检定的规定,未按期检定或者检定不合格的不得使用。

用户或者城市供水经营单位对水表准确度有异议的,可以申请有相应资质的计量检定机构检测。计量误差超过规定标准的,产权人应当更换水表,并承担检测费用;计量符合规定标准的,由申请人承担检测费用。

第三十八条 用户因拆迁等原因要求停止供水的,应当及时到城市供水经营单位办理拆表销户手续,结清费用;用户因房产移交、兼并等原因需进行主体变更的,应在结清费用的基础上办理过户手续,由新用户与城市供水经营单位重新签订供用水合同。

第三十九条 城市供水价格按照供水性质和用途实行分类水价。城市公共供水价格按照生活用水保本微利、生产和经营用水合理定价的原则,实行政府定价。

居民生活用水根据条件逐步实行阶梯式计量水价,非居民生活用水实行计划用水,超额用水实行累进加价制度。

城市公共供水价格低于合理成本的,应当按照法定程序调整价格或者由政府给予补贴。调整城市公共供水价格应当进行听证。

第四十条 用水单位和个人应当履行下列义务:

(一)不得擅自改变用途;

(二)不得拖欠或者拒付水费;

(三)不得盗用或者擅自向其他单位和个人转供水;

(四)不得在城市公共供水管道上直接装泵抽水;

(五)变更或者终止用水应当到供水经营单位办理相关手续;

(六)不得阻碍城市供水单位在城市给水管道上发展新用户。第四十一条 城市供水设施抢修时,有关单位和个人应给予支持和配合,不得阻挠或者干扰抢修工作的进行。城市供水经营单位可以在紧急情况下对影响抢修作业的设施、物品等采取必要的处置措施。抢修作业完成后,应当及时恢复原状;造成损失的,依法予以赔偿。

第四十二条 城市公共消防栓及设施实行专用。消防用水应当装表计量。

除消防部门外,未经城市供水行政主管部门同意,禁止其他任何单位或者个人擅自开启和使用城市公共消防栓。

第四十三条 市容环境卫生、园林绿化等公共事业用水,应当办理用水手续,优先使用再生水,并按规定期限向城市供水经营单位缴纳水费。城市供水经营单位应当在规定地点设置专用的供水设施并安装计量水表。

第四十四条 因城市公共供水水源不足等特殊情况,无法保障正常供水时,经市人民政府批准,城市供水行政主管部门可以采取临时限制用水措施,优先保障城市居民生活必需用水。

第四十五条 一般工业用水、冷却用水和洗车行业用水等,应当优先使用再生水。不具备使用再生水条件的,应当采取循环用水、重复用水或者其他节水措施。

第七章 法律责任

第四十六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未按规定期限关闭城市公共供水管网覆盖区域内自备水源工程的,由水行政主管部门处二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罚款。第四十七条 城市供水经营单位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城市供水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其改正,同时予以警告,并处5千元以上5万元以下罚款;给用户造成损失的,赔偿损失;对直接责任人由其所在单位给予行政处分:

(一)未按规定及时抢修供水设施或在抢修时未采取有效的安全、卫生措施的;

(二)在规定检测点管网水的水质综合合格率不符合国家标准或管网水的水压合格率不符合国家标准的;

(三)擅自停止供水或未履行停水、降低水压通知义务的;

(四)向违法建设项目供水的。

第四十八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城市供水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其停止违法行为、限期改正,并处以五千元以上、三万元以下的罚款:

(一)城市公共供水工程和二次供水工程未经验收合格投入使用的;

(二)使用不符合标准的输水管材和设备的;

(三)损坏城市公共供水设施的;

(四)涉及城市供水设施的建设工程施工,未按规定的技术标准和规范施工,或者未按规定采取相应保护措施的;

(五)未经城市供水行政主管部门批准,擅自从事城市供水经营活动的;

(六)擅自将自建设施供水管网系统与城市公共供水管网系统及设备直接连接的;

(七)损坏或者擅自开启、使用城市公共消防栓的。第四十九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城市供水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其停止违法行为,并按以下规定处以罚款;造成损失的,赔偿损失;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破坏城市饮用水源保护标志和设施的,处五千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罚款;

(二)阻挠、干扰供水设施抢修工作的,处五千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罚款;

(三)将生产或者使用有毒、有害物质单位的生产用水管网系统及设备与城市公共供水管网系统作直接连接的,处五万元以上三十万元以下罚款;

(四)盗用城市公共供水的,除应补交水费外,并可对单位处以五千元以上五万元下罚款,对个人处一千元以上一万元以下罚款;

(五)用户擅自向其他单位和个人转供供水的,处一千元以上五千元以下罚款;转供城市公共供水牟利的,没收违法所得,并处三千元以上三万元以下罚款;

(六)建设工程施工危害城市供水设施安全,或者擅自改装、迁移或拆除城市公共供水设施的,处五千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处五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罚款;

(七)擅自改变供水用途的,责令补交水费差额,并处二千元以上一万元以下罚款;

(八)擅自在城市公共供水管道上直接装泵抽水的,没收抽水设施,并处一千元以上一万元以下罚款;

(九)二次供水设施管理者未按规定对进行清洗、消毒,或者二次供水水质不符合国家标准的,处五千元以上二万元以下罚款;

(十)擅自拆卸、启封、围压、堆占用于贸易结算的水表的,处一千元以上五千元以下罚款。

第五十条 拒绝、阻碍城市供水行政主管部门工作人员执行公务的,由公安机关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予以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五十一条 对公民处五千元以上罚款,对法人或其他组织处五万元以上罚款的,应当告知当事人有要求举行听证的权利。

当事人对行政处罚决定不服的,可以依法提起行政复议或者行政诉讼。逾期不申请复议、不起诉又不履行行政处罚决定的,做出行政处罚决定的行政机关可以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第五十二条 城市供水行政主管部门的工作人员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的,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机关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第八章 附则

第五十三条 本条例所称城市供水,包括城市公共供水、自建设施供水和二次供水。

本条例所称城市公共供水,是指城市公共供水企业以城市公共供水设施向居民和单位提供生活、生产和其他各项用水的行为。

本条例所称自建设施供水,是指单位和个人以其自建水源、供水管道及其附属设施主要向本单位、本居住小区的生活、生产和其他各项建设提供用水,或者向特定用水单位、区域、群体提供生产、生活、生态用水的行为。

本条例所称二次供水,是指将城市公共供水、自建设施供水通过储存、加压等措施提供用水户使用的过程。

第五十四条 本条例所称城市用水,是指因生活、生产和其他活动直接使用城市供水的行为。主要包括居民生活用水、工业用水、行政事业单位用水;城市市政及园林、景观、绿化用水;经营服务业用水和特种行业用水等。

第五十五条 本条例所称城市供水工程包括城市公共供水工程、自建供水工程、二次供水工程。

本条例所称城市公共供水工程,是指城市公共供水单位从水库、河道及地下引水、取水的设施、水厂、供水管道及其附属设施。本条例所称自建供水工程,是指单位和个人直接取用地表水或地下水的取水设施、水源井、管道及其附属的工程,以及向特定用水单位、区域、群体提供生产、生活、生态用水而修建的供水设施。

本条例所称二次供水工程,是指为二次供水设置的储水池、水箱、管道、阀门、水泵、泵房、电气设备、消毒设备、水处理设备等工程。

第五十六条 本条例所称城市供水设施包括城市公共供水设施、自建供水设施、二次供水设施。

本条例所称城市公共供水设施,是指城市公共供水单位管理的供水专用水库、引水渠道、取水口、泵站、输配水管道、净水设施、水源井、配水厂及其附属设施等。

本条例所称自建供水设施,是指自建设施供水的单位和个人建设的引水渠道、取水口、泵站、输配水管道、净水设施、水源井、配水厂及其附属设施等。

本条例所称二次供水设施是指用户自建的与城市公共供水管道、自建设施供水管道连接的储水池、水箱、管道、阀门、水泵、泵房、电气设备、消毒设备、水处理设备等工程设施。

西安市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条例 篇6

西安市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条例

西安市人大常委会(颁布单位)1124(颁布时间)0101(实施时间)西安市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条例(11月1日西安市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五次会议通过 月24日陕西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四次会议批准)第一章 总则第二章 职责第三章 管理与服务第四章 法律责任第五章 附则第一章 总则第一条 为了有效地控制人口增长,促进人口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加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工作,维护流动人口的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国务院《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管理办法》和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条例。第二条 本条例所称流动人口是指离开户籍所在地,跨区、县以上行政区域流动,在本市居住时间三十日以上的育龄人口。第三条 本市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工作适用本条例。户籍在本市新城区、碑林区、莲湖区、未央区、雁塔区、灞桥区并在上述区域内跨区流动的人口不适用本条例。第四条 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应当坚持公平对待、合理引导、完善管理、优质服务的原则。第五条 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由其户籍所在地和现居住地人民政府共同管理,以现居住地管理为主。第六条 各级人民政府统一领导本行政区域内的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对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实行综合管理。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将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纳入人口与计划生育目标管理责任制,并按照分级管理、分级负担的原则将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服务经费按户籍人口人均经费的同等投入标准纳入同级财政预算。第七条 各级人口和计划生育行政管理部门具体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工作。公安、工商、劳动和社会保障、卫生、民政、教育、建设、房屋管理等有关行政部门应当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做好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工作。第八条 在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工作中做出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由各级人民政府、人口和计划生育行政管理部门给予奖励。第二章 职责第九条 各级人口和计划生育行政管理部门应当履行下列职责:(一)宣传、贯彻执行国家和省、市有关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的法律、法规和规章;(二)制定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与服务的具体措施和目标责任考核办法,并负责组织实施;(三)指导、监督、检查和评估有关部门落实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职责情况,严格执行计划生育奖惩制度;(四)指导、监督、检查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计划生育工作机构开展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日常管理与服务工作;(五)考核下一级人口和计划生育行政管理部门的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与服务工作;(六)查处流动人口违反计划生育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行为。第十条 流动人口现居住地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履行下列职责:(一)对流动人口进行人口和计划生育宣传教育;(二)查验婚育证明,建立育龄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档案;(三)及时掌握流动人口生育变动信息,与育龄流动人口户籍所在地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建立经常性信息交流和协调制度,做好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服务的信息沟通和反馈工作;(四)将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纳入村民委员会或者社区居民委员会计划生育宣传教育、日常管理服务和统计评估考核;(五)落实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综合治理各项制度,将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纳入社会治安管理、房屋出租管理、物业管理、市场管理和劳动用工管理等相关工作中;(六)组织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或者指定的医疗、保健机构为流动人口已婚育龄妇女提供避孕节育、生殖保健服务,出具《流动人口避孕节育情况报告单》,并建立档案;(七)与企业和事业单位签订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责任书,指导、督促辖区有关单位做好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工作;(八)依法应当履行的其他职责。第十一条 户籍在本市的流动人口,其户籍所在地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履行下列职责:(一)对流动人口进行人口和计划生育宣传教育;(二)指导已婚流动人口在离开户籍所在地前落实避孕节育措施;(三)与流动人口已婚育龄妇女签订计划生育管理与服务合同;(四)为流动人口办理婚育证明、生育证明材料,建立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档案;(五)与流动人口现居住地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建立经常性信息交流和协调制度,做好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服务的信息沟通和反馈工作;(六)帮助实行计划生育的流动人口家庭,解决生产、生活、生育方面的实际困难,落实有关法律、法规规定的奖励和优惠政策;(七)依法应当履行的其他职责。第十二条 村民委员会、社区居民委员会应当协助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做好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的宣传教育和管理服务工作。第十三条 流动人口现居住地的有关单位按照本条例有关规定,负责对相关流动人口实施经常性计划生育管理:(一)流动人口与用人单位形成劳动关系的,由用人单位负责;(二)流动人口在商场、集贸市场内从事个体经营的,由商场经营者或者市场管理机构负责;(三)其他流动人口由现居住地的村民委员会或者社区居民委员会负责,未设社区居民委员会的,由物业管理机构负责。第十四条 本条例第十三条规定的单位应当履行下列职责:(一)与所在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签订计划生育管理责任书,确定专人负责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二)配合查验婚育证明,建立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档案;(三)督促已婚流动人口接受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开展的避孕节育技术服务和生殖保健服务;(四)发现流动人口育龄妇女计划外怀孕或者生育的.,应当及时向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报告。第三章 管理与服务第十五条 各级人口和计划生育行政管理部门应当按照属地化管理、市民化服务的原则,积极开展宣传教育、生殖保健和咨询服务活动,加强对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技术服务质量的管理,满足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和生殖健康需求。第十六条 流动人口离开户籍所在地前,应当持合法的婚姻、身份证件及所在单位或者村民委员会、社区居民委员会开具的生育证明材料,到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申请办理流动人口婚育证明。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自接到申请之日起三日内审核办理。第十七条 流动人口在现居住地居住满三十日的,自期满之日起七日内向现居住地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交验婚育证明。第十八条 流动人口现居住地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在查验婚育证明时,对未持有婚育证明的人员,应当要求其在六十日内补办。第十九条 未办理婚育证明的流动人口符合下列条件的,现居住地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可为其办理婚育证明,并及时将办理情况通报户籍所在地:(一)经核实,婚姻、生育信息完整、准确的;(二)在现居住地依法办理暂住登记一年以上,并且有稳定职业和住所的;(三)已采取绝育措施的。第二十条 已婚流动人口应当每季度在现居住地接受避孕节育情况检查。节育措施失败的,应当及时采取补救措施。从事避孕节育情况检查的机构应当是取得《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执业许可证》的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或者具有《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的医疗、保健机构。已婚流动人口的节育情况,由现居住地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向其户籍所在地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通报。流动人口户籍所在地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收到现居住地的《流动人口避孕节育情况报告单》后,不得再要求其回户籍所在地接受避孕节育情况检查。第二十一条 公安、工商、劳动和社会保障、卫生、民政、教育、建设、房屋管理等有关行政部门在为流动人口办理有关手续时,应当按照规定查验婚育证明,对无婚育证明的,应当在查验后五日内向流动人口现居住地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通报。第二十二条 出租或者出借房屋给流动人口居住的单位和个人,应当协助政府做好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配合有关部门、村民委员会和社区居民委员会查验流动人口婚育证明,及时反馈有关信息。第二十三条 外来承包、施工、经营的单位应当自到达现所在地之日起十五日内与现所在地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签订计划生育管理责任书。第二十四条 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或者从事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的医疗、保健机构在为流动人口孕妇和产妇进行孕期检查及住院分娩时,应当要求其出示并登记生育证明和婚育证明,对无生育证明和婚育证明的,应当予以登记,并在五日内向所在区县人口和计划生育行政管理部门报告。第二十五条 流动人口在现居住地生育第一个子女的,应当在怀孕三个月内持相关证明材料到现居住地乡(镇)人民政府或者街道办事处进行生育登记。第二十六条 流动人口在现居住地进行生育登记时,应当提交下列证明材料:(一)夫妻双方的居民身份证以及现居住地公安机关提供的暂住证明;(二)夫妻双方的结婚证;(三)婚育证明或者户籍所在地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计划生育工作机构为其出具的婚育情况证明;(四)现居住地的村民委员会、社区居民委员会或者单位为其出具的婚育情况证明;(五)双方属离异后再婚的,应当附离婚协议书或者法院民事调解书、判决书。现居住地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进行生育登记时,应当向户籍所在地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核实有关情况,登记后应当及时将办理情况向户籍所在地通报。第二十七条 流动人口申请再生育的,依照女方户籍所在地有关规定办理。依法可以再生育的,怀孕后应当持户籍所在地发放的生育证到现居住地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进行登记。第二十八条 已婚流动人口免费享受国家规定的基本项目的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第二十九条 人口和计划生育行政管理部门应当统一组织免费避孕药具的供应、发放和管理。流动人口可在现居住地的村民委员会、社区居民委员会或者单位免费领取避孕药具。第四章 法律责任第三十条 人口和计划生育行政管理部门、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及其工作人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上级主管机关责令改正,情节严重的给予通报批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给予行政处分:(一)无正当理由拒绝或者拖延办理婚育证明、生育审批手续的;(二)办理婚育证明时乱收费用的;(三)提供虚假的已婚流动人口避孕节育情况的;(四)出具假婚育证明的。第三十一条 公安、工商、劳动和社会保障、卫生、民政、教育、建设、房屋管理等有关行政部门及其工作人员不履行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责任的,由本级人民政府责令改正,并给予通报批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第三十二条 本条例第十三条第(一)项、第(二)项规定的单位,拒不履行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职责的,由流动人口现居住地县级以上人口和计划生育行政管理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拒不改正的,处500元以上1000元以下罚款。第三十三条 违反本条例第十七条规定,流动人口未按规定期限交验婚育证明的,由现居住地县级以上人口和计划生育行政管理部门给予警告,责令限期交验或者补办婚育证明;逾期拒不交验或者不补办的,处100元以上500元以下罚款。第三十四条 违反本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向未持有婚育证明的育龄流动人口出租或者出借房屋的,由现居住地的县级以上人口和计划生育行政管理部门责令改正,给予警告,可以并处200元以上500元以下罚款。第三十五条 违反本条例第二十三条规定的,由现居住地的县级以上人口和计划生育行政管理部门责令补签计划生育管理责任书,可以并处500元西安市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条例以上1000元以下罚款。第三十六条 拒绝、阻碍人口和计划生育行政管理部门及其工作人员依法执行公务,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由公安机关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给予处罚;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第三十七条 对违反计划生育法律、法规生育子女的流动人口社会抚养费的征收,按照国务院《社会抚养费征收管理办法》及有关规定执行。第五章 附则第三十八条 本条例自1月1日起施行。

西安市村镇建设条例 篇7

1 长安区林业发展现状

1.1 地理位置

长安区位于陕西省关中平原中部, 西安市南部, 属秦岭北坡山地卯梁丘陵沟壑平川区, 地处东经108°38′~109°14′与北纬33°47′~34°18′之间, 是西安国际化大都市南部主城区, 东靠蓝田, 西邻户县, 北连雁塔, 南接柞水、宁陕。西万公路穿境而过, 境内河流众多。全区南北宽57.0 km, 东西长54.0 km, 土地总面积为159 012.3 hm2。

1.2 自然条件

长安区南依秦岭山地, 北连关中平原。地势南高北低。境内最高海拔2 886.9 m, 最低海拔387.4 m。长安区属暖温带半湿润大陆季风气候, 年平均降水量654.0 mm, 以秋季降水量最多。年平均气温13.3 ℃, 年平均降水量654.0 mm。平原温暖少雨, 山区冷凉多雨。境内有沣峪河、高冠河、太平河、大峪河、滈河、浐河等14 条河流, 均源于南部山区, 北注渭河。秦岭北麓以天然水源涵养林为主, 林分条件较好, 水资源较好, 植物种类多样丰富, 林区气温低、雨量多、湿度大, 林区河流众多, 水源充足, 为发展林业提供了优厚的自然条件。

1.3 资源状况

全区林地面积78 838.06 hm2, 占土地总面积的49.6%, 有林地面积56 046.46 hm2, 占林地面积71.1% , 森林覆盖率35.25%, 林木绿化率46.20%, 活立木总蓄积1 918 555 m3。自1999 年来, 先后实施了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工程、日元贷款植树造林项目平原绿化工程、大绿工程等, 十五期间共完成人工造林9 306.67 hm2, 飞播造林7 866.67 hm2, 封山育林3 466.67 hm2。城乡绿化覆盖率持续提高, 长安区境内基本形成了点、片、网、带相互交织的林业生态屏障, 初步形成“城在林中, 路在绿中, 村在园中, 人在景中”的绿色格局, 长安林业已步入城市化林业的新阶段。

2 林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随着各项工程的逐步深入, 森林覆盖率的逐渐提高, 生态环境的不断改善, 在看到林业建设取得成绩的同时, 必须清楚地认识到林业生态建设正处于“治理与破坏相持”的关键阶段, 存在脆弱性、不确定性、反复性、不平衡性和任务的艰巨性, 林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仍很突出。

2.1 对林业认识不足, 发展不平衡

群众重经济林、轻生态林的现象普遍存在, 缺乏长期打算, 没有将生态环境建设列入议事日程, 对造林绿化工作应付了事。重栽植轻管理, 边治理、边损坏的现象时有发生。生态建设意识不浓, 实际工作重视程度不同, 造成辖区内造林质量、造林成活率、保存率情况有所差异。

2.2 林业投入结构单一, 基础设施薄弱

“十五”期间, 国家对林业的整体投入大幅增加, 但单位面积投资偏低, 不能满足市场经济条件下造林成本的需求, 建设质量难以保证, 局部地块造林质量不高;森林防火扑救、通讯联络设备落后;林业科技服务中心资金短缺, 林业科研、科技推广、种苗设施简陋, 病虫害防治预测预报、防治设施满足不了需要, 制约着林业发展。

2.3 林业产业化程度低, 难以形成产业竞争力

长安区林业产业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 林业的第二、三产业发育不充分, 森林旅游、林下复合经营等森林资源开发力度不够。林业产业发展布局有待完善, 区位优势和发展潜力远远没有发挥出来。总体上林地生产力低, 林业产业发展相对滞后, 未能形成竞争力强的产业集群, 对农民增收的带动作用不明显。

3 发展对策

3.1 加强森林资源保护, 巩固林业建设成果

加强保护管理队伍建设。要继续强化各级政府指导林业发展的目标责任制, 把林业建设当作衡量各级领导加强执政能力, 把森林资源管护工作作为考核各级领导干部政绩的主要内容。组建以资源林政执法队伍为主的林业综合行政执法机构, 优化执法队伍, 加大执法力度, 提高执法效率[1]。

分类制定保护利用措施。根据自然环境、经济发展、资源环境的差异性, 不同区域制定不同的科学的管护利用措施。北部平原地区以城市绿化为重点, 按照适地适树的原则, 加快道路、农田林网建设和乔、灌、草相结合的立体景观林建设。浅山林区人为活动频繁, 在管护中搞好森林防火至关重要, 加大宣传力度, 做到家喻户晓, 人人皆知;加强野外火源管理;加强森林防火专业队伍建设, 坚持“专群结合, 以专为主”的原则, 充分发挥专业扑火队的主力军作用。深山林区以保护森林资源增强森林涵养水源、蓄水、保土作用为目的, 实施封护为主, 封、育、用相结合, 全面禁牧, 科学管护, 提高林分质量, 增强森林防护效能, 提高林地生产力[2]。

3.2 加大林权制度改革, 妥善解决矛盾, 为发展林业产业创造良好的环境

林业的发展是林下经济发展的前提。进一步理顺各种产权关系, 妥善解决林业与农业、林业与牧业、林地保护与开发利用等各种矛盾, 促进社会和谐, 使林农安心经营, 对林地的经营和管护积极性增加[3]。

3.3 加大对林业发展的投入,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主要是加大对林业的资金、科技、人才等方面的投入。重视引进先进的管理和生产技术, 培养和引进科技人才, 整合技术服务资源, 成立专业技术服务队, 深入实地开展技术服务和技术培训, 解决生产过程中的技术难题。同时, 密切关注林下经济科研信息和外地成功经验, 搞好适宜林间种、新技术的引进、实验和推广工作[4]。区财政应根据工作需要, 每年列支一定的专项资金, 给予重点扶持。金融部门要重点扶持林业基础设施建设, 加大信贷支持。加大林业财政补贴的支持力度, 对补贴标准偏低的林业科研或生产经营项目进行补贴或补助。建立和完善财政支持下的森林保险机制, 制定有利于社会资金进入林业的政策措施, 鼓励各类社会化投资。

3.4 调整产业结构, 挖掘林地潜力

要立足实际, 按照“因地制宜, 统筹规划, 合理布局, 突出特色, 发挥优势, 讲求实效“的原则, 根据群众意愿, 科学选择种养模式, 因地制宜, 宜养则养、宜种则种, 乔灌草合理配置, 农林副复合经营, 提高林业的社会、经济和生态综合效益。利用地理区位优势, 实施高层次旅游资源整合、提升旅游档次, 营造高标准景观防护林, 提高森林景观效果, 适度开发与其生态环境、自然景观相协调的特色旅游。

4 结语

长安区是西安市的重要生态屏障和后花园。长安林业的发展, 生态环境的改善, 必将推动西安市经济社会不断向前迈进。长安林业的发展还需进一步完善政策, 要最大程度地做到科学规划、扩大规模、优化结构, 提升品质, 充分发挥林地综合效益, 以推动长安林业发展再上新台阶, 为林业现代化发展摸索、创造产业条件, 实现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贾忠奎.林下经济复合经营实用技术[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2011.

[2]禇利明.关于国有林场改革问题的思考[J].林业工作研究, 2012 (2) :10-17.

[3]黄安宏, 魏娜, 姚新红, 等.如皋市林业建设现状与对策[J].宁夏农林科技, 2015, 56 (8) :28-29.

浙江省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 篇8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宗旨

为加强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明确建设工程质量责任,保护从事建设工程活动各方及使用者合法权益,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适用范围

本省行政区域内从事建设工程(包括土木工程、线路管道、设备安装工程、建筑装饰工程)活动的单位和个人,必须遵守本条例。

第三条定义

本条例所称建设工程质量,是指建设工程符合国家、省有关工程质量的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规范、规程以及设计文件和合同规定的对工程安全、耐久、适用、经济、美观的综合要求。

第四条监督管理部门

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或建筑业行政主管部门,下同)是本行政区域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的主管部门。

交通、水利、电力等部门按国家规定和本条例负责本专业建设工程的质量监督管理工作。

省计划与经济行政主管部门对国家和省重点建设工程质量实施监督检查,并可会同有关部门处理质量问题。

第五条企业质量保证体系

建设工程勘察设计、施工承包商及建设监理机构应建立有效的企业质量保证体系,落实质量责任制,保证建设工程质量。

第二章建设工程质量责任

第一节业主的质量责任

第六条发包

业主应按有关规定将建设工程发包给资质符合工程要求的勘察设计、施工承包商。

业主应对单位工程实行总包,不得肢解发包。

第七条质量管理人员

按规定应委托监理或业主自愿委托监理的建设工程,业主应委托与工程要求相适应的建设监理机构进行监理。

按规定不实行监理的工程,业主应配备工程质量管理人员,其工程质量管理人员人数和资格应与工程质量管理要求相适应。

第八条质量监督手续

业主应在施工前按规定向工程所在地的建设工程质量监督机构办理工程质量监督手续。

第九条建筑材料、设备、构配件的提供

业主一般不提供建筑材料、设备、构配件,确需由业主提供的,应与施工承包商在合同中事先约定。

业主提供建筑材料、设备、构配件,必须符合设计文件和合同约定的种类、规格、数量、质量等要求并有产品合格证明,不符合要求的,承包商有权拒绝接受。

业主不得强行为施工承包商提供建筑材料、设备、构配件或要求施工承包商向其指定的建筑材料、设备、构配件供应单位采购建筑材料、设备、构配件。

第十条组织设计文件会审交底

业主应按规定参加初步设计文件的会审,并及时组织勘察设计承包商与施工承包商进行施工图纸设计交底。

第十一条竣工验收及备案

竣工的建设工程,业主应当组织勘察、设计、施工、监理等单位按照国家和省规定的工程竣工验收条件进行竣工验收。

未经竣工验收或验收不合格的工程,不得擅自使用。

业主应当在工程竣工验收合格之日起十五日内将工程竣工验收报告报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或其他有关部门备案。工程竣工验收备案文件作为房屋产权登记或工程移交的依据之一。

第十二条建设工期

业主应按国家和省的有关规定及勘察设计承包商和施工承包商的技术能力,合理确定勘察设计周期和施工工期;合同签订后,确需缩短建设工期的,应征得承包商同意,并不得影响建设工程质量。

第十三条建设工程价格

业主应按国家和省有关工程价格管理的规定与承包商在合同中合理确定建设工程价格。

业主应鼓励和支持施工承包商建造优良工程,对质量达到优良等级的工程给予奖励。

第二节勘察设计承包商的质量责任

第十四条勘察设计周期

勘察设计承包商应按合同确定的勘察设计周期进行勘察设计,不得擅自推迟提交勘察设计文件。

第十五条勘察设计文件

勘察设计应积极采用国家推广的新技术、新材料、新结构、新工艺。勘察设计文件必须符合下列基本要求:

(一)符合有关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规范、规程以及合同规定;

(二)勘察文件内容应准确、可靠、合理;

(三)设计文件必须以勘察文件为依据,满足相应设计阶段的技术要求,施工图纸完整配套,标注清楚,说明完整;

(四)设计文件选用的建筑材料、设备、构配件应注明其规格、型号、性能、色彩等技术指标和质量要求,除有特殊要求的建筑材料、专用设备、工艺生产线等外,不得指定供应单位。

第十六条勘察设计文件

勘察设计承包商应负责向业主和施工承包商进行施工图纸技术交底,按规定做好现场服务,及时处理施工中出现的有关问题,并参加有关阶段的质量验收。

采用新技术、新材料、新结构、新工艺的建设工程,设计承包商应向施工现场派驻设计代表。

第三节施工承包商的质量责任

第十七条施工组织设计

施工承包商应在施工前编制施工组织设计,明确保证质量的具体措施,施工组织设计应符合设计文件的要求。

施工组织设计应抄送业主。业主对施工组织设计提出的合理意见,施工承包商应予采纳。

第十八条施工人员

施工承包商应在施工前确定符合工程要求的项目负责人和主要专业技术人员,并通知业主。

项目负责人应具备国家规定的条件和资格。

特殊工种作业人员应持证上岗。

第十九条建筑材料、设备构配件的采购、检验

施工承包商采购的建筑材料、设备、构配件,必须符合设计文件要求和产品质量标准。

施工承包商应对其使用的建筑材料、设备、构配件进行检验,未经检验或检验不合格的产品,不得使用。

监理人员对施工承包商的检验结果有异议的,有权提出复试、检测要求,施工承包商应提供相应的资料、场地和其他协助。

第二十条现场施工

施工承包商应严格按设计文件和有关技术标准、规范、规程的要求进行施工。施工中确需修改设计文件的,应由业主签署意见,经设计承包商同意并修改。

实行监理的建设工程,施工承包商应服从监理人员依其职权作出的指令。

第二十一条质量事故

施工过程中发生质量事故的,施工承包商应按规定向业主、当地工程质量监督机构和有关部门报告,接受调查处理,并采取措施防止事故扩大。

第二十二条返修

建设工程在施工中出现质量问题或经竣工验收不合格的,施工承包商应予以返修。

无法返修或经返修不能保证安全使用的建设工程,应予以拆除或重建。

第二十三条工程技术档案

施工承包商应建立工程技术档案,及时、准确、完整地记录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技术控制情况。

建设工程竣工时,施工承包商应向业主提交完整的工程技术档案,作为工程竣工验收的依据之一。

第二十四条总包商与分包商

工程建设推行总包负责制。需要分包的工程,总包商应按规定将建设工程分包给资质符合工程要求的单位;但是,除总承包合同中约定的分包外,必须经业主认可。

总包商应向业主全面负责该工程的质量,分包商向总包商负责其分包工程的质量。总包商和分包商就分包工程的质量对业主承担连带责任。

总包商将建设工程分包给其他单位后,应对分包的工程进行全面有效的质量管理。

第四节建设监理机构的质量责任

第二十五条建设监理机构

建设监理机构应按核定的资质等级承担监理业务,建立监理质量责任制,接受建设工程质量监督机构的监督。

第二十六条监理计划

建设监理机构应就工程质量控制程序及其方法、验收办法等编制具体的监理计划,在监理前提交业主并通知承包商。

第二十七条监理

建设监理机构应根据所承担的监理业务,设立工程项目总监理工程师,全面负责监理工作,并委派符合工程要求的监理人员驻工地进行监理。

监理人员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规范、规程以及设计文件的规定,对工程质量进行监理,及时整理监理资料,分阶段提出监理结论。

重要的工程部位和隐蔽工程应实行旁站监理。

第三章工程保修和质量投诉

第二十八条保修制度

建设工程实行保修制度。

建设工程交付使用前,施工承包商应按规定与业主签订保修合同或签署保修证书。

第二十九条保修期限

建设工程的保修期限自竣工验收合格之日起计算,具体保修期限按国家和省的有关规定办理;国家和省没有规定的,由业主和施工承包商在保修合同或保修证书中约定。

第三十条保修责任

通过竣工验收的建设工程,在保修期内发生质量问题,由施工承包商负责维修。因勘察设计、施工、监理、建筑材料、设备、构配件的原因造成工程质量问题,所需费用由责任方按有关规定承担。

因不可抗力和业主、使用者使用不当造成的建设工程质量问题,不属保修范围。

第三十一条维修

建设工程在保修期内发生质量问题,由业主书面通知施工承包商,施工承包商应自接到通知之日起十五日内到达现场,情况紧急的,施工承包商应立即到达现场,与业主确定维修内容。施工承包商无故拖延的,业主有权自行维修,所需费用由该施工承包商承担,该施工承包商偿付费用后,对不属施工承包商责任的,可向责任方追偿。

第三十二条质量投诉

建设工程的业主和使用者,有权就建设工程质量缺陷向工程质量监督管理部门或有关社会监督机构投诉,接到投诉的单位应及时调查处理。

第四章质量监督管理

第三十三条主管部门的监督管理

各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应加强建设工程质量的监督管理,督促业主和勘察设计、施工承包商及建设监理机构建立质量责任制,及时查处有关建设工程质量问题。

各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应加强对建筑材料、设备、构配件提供情况的监督。禁止任何机关、公用企业或其他依法具有独占地位的单位限定他人购买其指定的经营者的建筑材料、设备、构配件。

第三十四条对强制性标准的监督检查

各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应加强对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

第三十五条质量监督机构

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的具体工作可由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委托的建设工程质量监督机构负责。

交通、水利、电力等专业工程的质量监督可由省交通、水利、电力等部门的建设工程质量监督机构负责。

各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和省交通、水利、电力等部门对建设工程质量监督机构的工作实行监督、指导、管理。

第三十六条质量监督检查

建设工程质量监督机构应建立健全质量监督检查机制,按照法律、法规和工程技术标准,采取定点抽查、随机巡查等方式,对建筑物及其构配件、商品混凝土的质量实施监督检查。

建设工程质量监督机构依法对勘察、设计、施工、监理、检测等工程建设行为的质量和企业质量保证体系进行监督检查。

第五章法律责任

第三十七条处罚

违反本条例规定的行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等法律、行政法规有处罚规定的,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等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处罚。

第三十八条行政处分和刑事责任

业主、承包商、建设监理机构的工作人员以及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人员,在工程建设活动中玩忽职守、徇私舞弊、滥用职权、行贿受贿,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不构成犯罪的,由其所在单位或上级主管部门给予行政处分。

第三十九条对限定购买行为的处罚

机关、公用企业或其他依法具有独占地位的单位,限定他人购买其指定的经营者的建筑材料、设备、构配件的,按《反不正当竞争法》的有关规定处罚。

第四十条对质量事故的处理

建设工程发生质量事故,按国家和省的有关规定程序处理,对有关责任人员按管理权限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四十一条赔偿责任

因业主或勘察、设计、施工、监理的原因以及因建筑材料、设备、构配件不合格的原因产生建设工程质量问题,造成他人人身、财产损害的,应按合同约定及国家和省的有关规定承担相应赔偿责任。

第六章附则

第四十二条生效

上一篇:帮孩子养成好习惯的七大妙招下一篇:“笨”妈妈作文35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