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的成因(精选8篇)
浅谈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的成因 篇1
浅谈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的成因
【摘 要】:
【关键词】:未成年人未成年人犯罪特征未成年人犯罪的因素
刑法处罚的规定家庭、学校和社会的预防和保护
一目前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的现状
(一)随着21世纪到来,社会生活的不断进步和发展,我国未成年人的犯罪也呈现出新的态势,从青少年违法犯罪的主体的年龄、性别、文化、职业、身份等构成情况来看
(1)、犯罪的低龄化和严重性;如:重庆江门市中级人民法院一份报告指出,近年来,犯罪的高发期年龄在18岁左右,其中以15、16岁少年犯罪更为突出,并呈现越来越低龄化的趋势。如果算上违法情节轻微,或因年纪太小不以犯罪论处的,则犯罪的始发年龄更小,有的11、12岁就开始有劣迹;有的13、14岁就参与犯罪活动,甚至参与重特大犯罪活动;有的已经是累犯,也就是说在14-18岁就已经被判处刑罚两次。(2)、文化水平低的较多;(3)、女性少年犯罪开始增多,并在整体少年违法犯罪中比重逐渐增加;(4)、独生子女违法犯罪增多,仅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全国查获的在校犯罪人员中80%是独生子女;(5)、辍学少年违法犯罪呈上升趋势;(6)、“二次”犯罪的违法犯罪增多;(7)、网络已成为未成年人犯罪的直接诱因。
(二)未成年人进行严重犯罪日益突出。
据有关数据统计,某省2004年未成年人犯杀人、抢劫、强奸、重伤和重特大盗窃罪的比上一年同期增加50%、40%、11%、9%和27%。在全国法院审理判决的未成年犯中,严重犯罪的所占比重2002年为21493人,2003年为22204人,2004年为24885人,2005年为23328人。这些数字表明近年来我国未成年人进行严重犯罪呈现出“居高不下”的态势。
(三)团伙犯罪现象严重且呈明显的上升趋势。
近年来,未成年人采取团伙形式作案的越来越多,且有向“专业化”方向发展的趋势,如形成“专业化”的盗窃团伙、抢劫团伙等。犯罪团伙的成员大多是有劣迹的未成年人,他们长期不务正业、纠结成群,作案是手段残忍、不计后果。如17岁的罗某纠集韩某、冷某、杨某、唐某、吕某等十余人形成盗车团伙,分别实施盗窃、转移、分割、收购车辆的行为。自2000年12月起共计盗窃29次,偷到机动车26辆及各种汽车配件共计价值603152元。
(四)犯罪手段日趋成人化、智能化。
近几年来,未成年人有向成人化、智能化方向发展趋势,较之过去的传统犯罪,其隐蔽、反侦察、逃避打击的能力明显加强。特别是做大案,如抢劫金融场所、盗窃抢劫机动车、盗窃商店、撬盗保险柜时都会有预谋、有计划、作案后尽可能地销毁现场遗迹,给公安机关破案制造障碍,以逃避打击。
二 未成年人犯罪的特点
青少年时期处于人生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时期,由于某些青少年在社会化进程中没有形成完全的人格,往往容易走上歧途,具体表现在一下几个方面:
1、青少年辨别是非的能力薄弱、容易感性,又具有强烈的模仿性,极易受到客观外界的影响,往往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对于文学、影视作品塑造的“黑帮老大”、“古惑仔”等艺术形象,不能正确的辨别,反而认为是“讲义气”“够英雄”,在生活中也进行模仿,-1-
称兄道弟、砍砍杀杀。
2、渴望友情、乐于合群,是青少年的一种心理需求,是独立意识的外在表现。青少年在父母面前封闭自我,而爱与年龄相仿、兴趣相投的伙伴在一起,形成群体。因此青少年在犯罪形式上多以团伙形式出现。
青少年情感易冲动、不善于控制自己,从而使得青少年犯罪多具有突发性和暴力性。一般在犯罪前没有经过周密的考虑,常常是受到某种因素的刺激和诱发,因处于一时的冲动而突然犯罪。
3、青少年抵制诱惑的能力弱,易受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错误价值观的影响,七犯罪绝大大部分为满足物质欲望而犯罪,一般初次作案得手之后,侥幸心理便得到强化,产生了贪得无厌的欲求,从而导致了犯罪的连续性。
4、感情脆弱,承受挫折的能力差,现在的未成年人在成长过程中,多是在家长的呵护下,一直以来生活在“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优越家庭环境里,从小就养成不爱劳动、厌恶劳动的不良习惯,生活上依赖性强,自理能力差。但同时,没有经历过大的风风雨雨,也没有遇到过大的挫折,心理承受能力非常脆弱,稍有不顺,往往表现出过分的失望,自暴自弃,如果不加以正确的引导,很快就会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三 未成年人犯罪的客观因素
1、家庭是未成年人经历的第一个场所,也是他们社会化的起点,是孩子的第一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在未成年人的教育里面起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家庭环境对个人人格产生着一定的影响。例如,当父母双方感情破裂或者离婚等其他原因,致使家庭结构的完整性遭到破坏,极易导致未成年人的放任自流、误入歧途,另外由于家庭结构不完整导致家庭成员感情成员感情交流失衡,人际关系冷漠,未成年人很容易形成不良性格,他们在家里得不到温暖,生活的满足往往会寻求精神支柱,由于他们心理尚未成熟,社会不足,不良环境和坏人教唆下,很容易学坏并走向犯罪的道路。另外,价值经常采用打骂等其他方式惩罚子女,也为子女提供了模仿的反面典型,很容易使他们形成残忍、好斗、粗暴的性格,形成暴力解决问题的观念。另一种情况,有的父母放弃了教育子女的责任,对子女的一切行为采取不加干涉的态度,放任自己,在这种家庭中成长的孩子,非常容易形成冷酷、自狂、目空一切、自以为是的不良性格。他们在父母的放任下过早走向社会,由于缺乏父母的指导和监督,并且缺乏正确辨别是非善恶的嫩里,在社会上各种不良因素的诱导和影响下很容易形成反正心里,走向犯罪道路。
2、学校教育的过失;近年来,尽管自上而下强调学校应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但学生家长却将学校中考或高考成绩的“光彩夺目”作为衡量一个学校好坏的主要标准。因此,在市场经济大潮中,处在夹缝中的学校为了更好的生存,当然无法漠视来自家长的要求和压力。升学率的高低远比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的改善和认识能力的提高更具有吸引力。这样的教育遗弃了一大批学习后进的学生,使更多的学生以失败者或淘汰者的心态自居,从而失去积极进取的激情,在每一件事情上均以“我不如别人”作为挡箭牌,破罐子破摔。久而久之,自卑心理自然引发厌学情绪,最终导致提前结束学业,流入社会,形成不良群体,进行违法犯罪的活动。
3、社会教育的不当。首先,人的行为习惯与社会环境是分不开的,目前,我国社会和平安定,经济高速发展,人们的自身素质也在不断提高,这些对未成年人的成长都十分有利;但在改革开放的同时,社会上也滋生了一些不良风气,如拜金主义,赌博之风,自私自利,坑蒙拐骗,享乐主义等,这些社会化观念对未成年人的思想形成潜移默化的作用。其次,不良的媒体导向。受经济利益的驱动,影视业很多关于爱情、暴力、凶杀、色情等影片和网络的充斥。给具有极强的好奇心和模仿欲望的青少年产生了难以抵制的不良诱惑,致使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发生严重扭曲。最后,我国的法律法规还不完善,我国虽然实施《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填补了我国少年司法的空白和保护了未成年人的合法利益。但由于规定过于笼统,实际操作起来难度较大,再加上未成年人犯罪的时代性和多样性元素出现了一些新的犯罪形式和方法,给我们国家的法律法规的完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些较为成熟的国家相比,我国未成年人的法律法规忽视了一些可以促进未成年人不良品行的领域,如向未成年人销售烟酒,影视、录像没有根据其内容标明不同年龄的限制级别等。
四、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犯罪是至关重要的为了保护和促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减少未成年人的犯罪,我们需要建立一个系统工程,我们应该注意一下几方面:
(一)、加强对青少年的法制教育,关注未成年人的心理健康。开展法律知识普及教育,引导青少年学法、懂法、守法、用法,帮组青少年增强依法自我保护能力和辨别真伪、抵制不良诱惑的能力。
(二)、加强家庭管教功能。家庭是未成年人重要的学习、生活和活动的主要场所,对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和心理发展有很大影响。
(三)、注重学校的教育功能。学校教育是家庭教育的延伸和继续,对未成年人的培养、教育起着重要的作用。学校要改变那种只重分数片面追求升学率的不良倾向,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把德育工作放在学校工作的首位,同时开展法制教育,切实担负起加强法制教育的重任,使未成年人从小树立牢固的法制观念。
(四)、净化社会环境。社方面应齐抓共管,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为未成年人的成长提供一个健康的外部环境。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1997年版
2.《预防未成人年犯罪法》1999年版
3.董新臣主编《未成年人犯罪的惩治及预防》西苑出版社 2000年版
4.少年司法网
浅谈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的成因 篇2
关键词:未成年人犯罪,原因,预防措施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改革开放伊始, 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 经济体制、社会结构及形态正经历着巨大变动, 中国未成年人犯罪逐渐发展成一个日趋严重的问题。一直以来, 法学界的学者、工作者针对这一现象提出了数以万计的刑事政策、法律法规改革的良策, 但是有关统计数据显示, 在新世纪过去十多年的时间, 未成年人犯罪反而朝着犯罪人数量增加, 犯罪手段残忍化、犯罪计划成熟化、犯罪年龄低龄化等恶劣趋势发展。2000年以来, 我国除了各级法院判决生效的未成年人犯罪人数以平均每年以13% 左右的速度上升以外1, 还有其他因为相关未成年人保护政策, 而未上诉或记录在案的未成年人严重不良行为和犯罪行为也是逐年上升, 严重影响着社会秩序和人民生活的安定。
未成年人是一个国家的希望和未来, 是一个民族命运之轮的掌舵者。因此, 确保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不仅是他们父母的重要职责, 更是全社会应该共同努力完成的任务。面临现今社会上为成年人犯罪趋势恶化的局面, 采取确实可行的措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已是迫在眉睫。本文旨在分析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的社会原因, 并且据此提出一些可操作性的预防措施以期能为减少未成年人犯罪做出贡献。
一、未成年人犯罪成因
任何故意犯罪行为都存在引起其发生的原因, 透过未成年人的犯罪行为来剖析他们的犯罪成因可从根本上起到预防、减少未成年人犯罪的发生。犯罪成因非常复杂, 笔者比较赞同意大利犯罪学家龙勃罗梭对犯罪原因的分类, 他将犯罪原因分为隔代遗传2、自然因素3、社会因素三大类, 其中, 社会因素包括家庭环境、学校教育体制、社会文明程度等因素。隔代遗传和自然因素是具有很大程度的不可控性, 因此, 本文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媒介环境三个社会因素探讨未成年人犯罪成因。
( 一) 家庭教育方式不当
家庭是未成年人第一生活环境, 作为他们人生第一堂课的启蒙老师, 父母的言行举止、思想道德观念、对孩子的教育方式无一不影响着孩子心理素质、思想态度和性格的形成。如果孩子的心理素质良好、思想态度端正、性格健全, 那么他或她在面对违背自己期望的人或事时能够避免冲动, 实施故意犯罪的概率自然就低4。相反, 如果父母只注重孩子的物质需要而忽视思想教育, 或者采用打骂、体罚等粗暴方式教育子女, 不仅疏远了父母和子女的关系, 也让未成年人产生孤僻、自私、暴躁的性格, 别人稍稍违背了他们的意愿就产生报复心理, 严重者实施犯罪。
( 二) 学校法制教育形式化
我国未成人犯罪数量呈逐年上升趋势的另一重要原因是未成年人欠缺系统的法制教育。没有受过法治教育的未成年人法律观念淡薄, 在面对突如其来的问题时要么选择忍气吞声, 要么选择以更恶劣的手段进行报复, 难以在第一时间想到以法律武器保护自己。学校作为未成年人主要学习阵地, 其对未成年人法治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两个: 首先, 学校通常注重文化课教育, 而对于法治教育或忽视, 或把它无规律、 不全面地分散在德育教学中, 而非将其作为一项系统、重要的工程列入学校教育5; 其次, 即使有些学校有法治课, 但授课人员并非专业, 讲解法律知识不够透彻详细, 法治教育未深入到法律信仰的培养, 因此难以实现法治教育的根本目的。
( 三) 媒介环境的负面影响
社会文明程度提升的较为显著的表现是世界信息流通迅速, 人们的生活每天冲斥着各种各样的信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 作为信息载体的媒介形态逐渐变得复杂, 提供的信息内容也越来越丰富。由于文化市场缺乏严格的管理、检查、处理, 其中也不乏暴力、色情、反动等不健康信息。例如, 有些报道犯罪事件的新闻媒体为了提高信息的阅读量, 对违法犯罪案例的报道细微至“周密”的犯罪计划和“高明”的犯罪手段, 变相地为犯罪人提供了进行犯罪模仿的榜样; 而对于犯罪分子受到的法律制裁和对广大民众的警示教育则寥寥数语带过。龙勃罗梭认为, 新闻媒介与犯罪还存在互相作用、恶性循环的关系: 报刊对犯罪的详细报道扩大了报刊的阅读量, 而阅读量的扩大又使更多人进行犯罪模仿, 导致了更多的犯罪产生6。
二、未成年人犯罪预防措施
未成年人身心发展不完备, 在社会上的自我保护能力、识别能力和防御能力均处于弱势地位, 容易被外界环境或观念影响, 为保护未成年犯罪人的合法权利, 我国未成年人犯罪应对措施一直遵循以“教育为主, 惩罚为辅”的原则。但是在实践中却难以摆脱“小成年人”的主体概念和思维, 对其度独特性和独立性不予重视, 因此, 以全面的眼光找到症结所在并采取有效措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成为减少未成年人犯罪的重要途径。
( 一) 家庭预防
生养而不教, 父母之过, 家庭教育方式和家庭氛围深刻地影响着未成年人将来价值观、人生观的形成。到底以什么样的方式教育子女是不少父母的困惑, 因为父母是世界上要求最高的“岗位”, 但也是最缺少培训的。笔者认为国家应开设培训学校的试行点, 给未成年人的父母或准父母提供义务教育, 强制要求来校学习一段时间的道德认识、思想修养以及未成年人心理学、教育学等相关知识, 既能使为人父母者以身作则, 用自己的行为去潜移默化子女的行为和思想, 给子女营造出和谐健康的家庭环境, 又能使父母能在沟通交流过程中敏锐地掌握子女的心理、情绪的变化, 发现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暴露出的心理、品格等方面的问题, 对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做到防微杜渐。在一个具备良好教养的家庭环境中成长的孩子必定具有优秀的心理素质和品格, 实施故意犯罪的几率也大大降低了。
( 二) 学校预防
学校是未成年人学习知识和做人道理的地方, 但是一贯的应试教育理念不得不让学校在竞争中偏文化教育、轻素质教育, 品行和法治教育也通常只停留在口头上。法治教育的缺失是导致未成年人法律意识淡薄从而实施犯罪的主要原因。因此学校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当务之急就是加强未成年人的法制教育。
首先, 想要加强法制教育学校就必须开设独立的普法课程, 让学生学习基本的法律知识, 知道“守法是每个公民的职责, 违法需要付出沉重的代价”; 其次, 定期为授课老师进行法律知识培训和教学技巧的培训, 让教学不只是停留在法律条文的表面, 还应培养学生的法律信仰; 最后, 学校可以举办法律知识竞答或辩论比赛, 以学分和奖品的方式鼓励学生学习、了解法律, 即加大了校园里普法的宣传, 又让学生学以致用。
( 三) 优化媒介环境、加强青少年媒介教育
针对社会文明程度提升对未成年人犯罪的消极影响问题, 笔者认为, 必须由国家和社会对媒介环境进行严格调控, 加强营造适合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 制定相关法律, 严厉打击不良社会风气, 对扰乱文化市场和污染媒介环境的行为绝不姑息, 给予其行政处罚、严重者应受到刑事法律制裁。此外, 还应该在学校里提供全面系统的媒介教育, 提高青少年对媒介传播不良信息的辨识、抵御能力, 让学生在接触媒介时能趋利避害, 从根源上真正达到预防未成年人罪犯的目的7。
三、结语
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是一项长期性、复杂性的工程, 必须采取行政管理、法律控制、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等各种手段对症下药, 形成预防和控制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社会体系。具体而言, 在社会方面, 国家行政机关、执法机关要加强营造适合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 制定相关法律, 对污染媒介环境的行为绝不姑息。在学校教育方面, 学校应全面贯彻“素质教育”, 加强学生法律知识和法律信仰的培养。家庭教育方面, 父母要与子女多沟通交流, 用科学合理的方法引导他们解决在成长过程中碰到的问题; 并且以身作则、言传身教, 用自己的实际行动给未成年子女树立好的榜样。总而言之, 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就要动员全社会的力量, 从未成年人犯罪的根本原因上做到防微杜渐, 齐抓共管, 共同努力把未成年人犯罪控制在较低的水平。
注释
11 杨智文.论未成年人犯罪原因及预防对策[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 2013 (10) .
22 隔代遗传是指“倒返到原始人或者低于人类的人的一种返祖现象”, 与一般人的心理相比较, 隔代遗传者的心理有着原始人类的野蛮, 由此心理引导的行为与现代文明社会的规则和制度格格不入, 极易触犯现代文明社会的法律, 走上犯罪道路.
33 龙勃罗梭认为, 高温或者低温等自然因素对人的神经中枢的消极影响也是造成犯罪的原因之一.
44 胡程飞.论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与预防[D].黑龙江大学, 2012.
55 欧元雕, 余雷.论法制教育的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功能[J].教育·教学, 2014 (01) .
66 吴宗宪.切萨雷·龙勃罗梭及其犯罪学研究述评[J].刑法论丛, 2007 (1) .
浅谈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的成因 篇3
目前,我国18岁以下的未成年人有3.67亿,占到了全国总人口的1/4。近年来,我国的未成年人违法犯罪不仅在数量上呈逐年上升趋势,而且其性质及恶性程度不断升级,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已经成为一个十分严峻的社会问题,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一)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数量持续增长
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是许多国家普遍存在的一种社会现象,也是当今世界十分关注的复杂社会问题。美国司法部的统计数字指出,在1984年到1993年不到十年的时间里。未成年人犯罪上升了68%;美国暴力研究与预防中心的统计数字预测,到2010年未成年人暴力型犯罪率将是现在的两倍。二十世纪90年代,我国的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呈逐年上升趋势。据公安部门统计,1985—1995年,全国公安机关查获的各种刑事作案人员1100多万人,其中未成年人占全部刑事案件的14.62%。之后略有下降,但2002年,未成年作案成员占全部作案成员的比例,又从1998年的12.7%上升到13.4%。到2005年,公安机关抓获的18周岁以下的未成年人犯罪人员占到了刑事犯罪人员总数的13.6%。未成年犯罪占刑事犯罪比率呈上升趋势,全国判处未成年人犯罪占刑事犯罪比率由1998年的6.3%上升到2003年7.93%。从全世界到全国到省到市,大量的数据和事实让我们可以看到,未成年人犯罪问题已是全球范围很普遍的社会问题,未成年人犯罪的形势是非常严峻的,呈现出犯罪数量不断扩大,犯罪率逐年递增的趋势。
(二)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恶性程度加剧
二十世纪80年代初期,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多表现为小偷小摸、流氓滋扰、打架斗殴等轻微违法犯罪行为,动机亦表现出明显的单一性和偶发性。进入二十世纪90年代以来,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向抢、奸、杀方面发展的迹象日趋突出,杀人放火、抢劫投毒等恶性案件不断发生。据有关统计,在2000-2004年间,在全国法院已经判决生效的未成年犯中,被判5年以上刑期(重罪)的未成年人增加了7.68%,而截止到2005年7月,这个数字同比增长了15.94%。
(三)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类型多样化
调查分析显示,二十世纪90年代以来,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类型呈多样化发展趋势。据有关部门统计,以全国未成年人犯罪罪名来看,已经由1998年的98个发展到2003年的120个,增幅达22%。与以往相比,未成年人犯罪涉足的类型越来越广,除盗窃、抢劫、伤害等传统型犯罪外,对一些新类型案件,如绑架勒索、抢劫汽车、吸毒贩毒、涉枪、卖淫嫖娼和拐卖人口等犯罪日益增多。
(四)未成年人违法犯罪中暴力型犯罪和财产型犯罪突出
近年来,未成年人违法犯罪中,以盗窃、抢劫、敲诈勒索、涉毒、网络、伤害、强奸、绑架、杀人犯罪等财产型、暴力型犯罪最为突出,而且呈逐年上升趋势。未成年人年龄偏轻,模仿性较强,犯罪时带有很大的盲目性,往往不顾一切,不计后果,仅凭一时冲动实施故意杀人、故意伤害、纵火等暴力型犯罪。
二、我国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特有原因
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原因是复杂的,笔者认为,未成年人犯罪产生的特有原因主要有:(1)身心因素。未成年人正处在生长期,无论从生理还是心理上,都经历着一场剧变。生长期是每个人都必须经历的人生之路,未成年人身心特点本身不是犯罪发生的原因。但是,这一特定年龄阶段身心发育的不成熟,极易在外界不良因素的影响下接受错误、消极的东西,因而实施犯罪行为的可能性比成年人更大。(2)家庭因素。对未成年人来说,家庭教育比起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更具有特殊作用。如果家庭正常功能遭到破坏,就可能使未成年人的个性发展受到阻碍,进而增加其犯罪倾向。家庭教育的偏差表现为:过分娇宠,溺爱;缺乏道德教育;欠缺情感交流,忽视孩子心理素质的培养;家庭环境不良(家庭不和睦、家庭不完善、父母的不良言行)。(3)学校因素。有些中小学办学指导思想过分向智育教育倾斜,对学生实行区别对待,分优劣等级,忽视道德培养;缺少法制观念的灌输,造成学生不懂法、不畏法;心理素质教育不够,学生心理承受能力低;个别教师素质差,不能胜任自身工作;农村学校的课余生活单调、陈旧和缺乏生机也是造成农村中小学生犯罪率上升的主要原因之一。(4)社会环境因素。未成年人由于身心不成熟,对环境因素的被动接受远远大于其对环境的能动选择,社会环境中的消极因素导致未成年人消极个性的滋生和恶性发展,进而诱发犯罪。社会环境中对未成年人犯罪影响较大的消极因素主要有:病态的社会风气;多渠道的“文化”污染;未成年人保护、约束机制的弱化,表现为对未成年人的社会管理失控,对未成年人的无序流动管理不够,对问题少年的矫正乏力。社会劳动力市场混乱、求学难、就业难、对违法犯罪的社会丑恶势力打击力度不够等都是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上述因素互相影响、共同作用,导致了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存在和上升。
浅谈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的成因 篇4
宜宾市检察院课题组
未成年人犯罪是指14周岁以上18周岁以下的未成年人犯罪,它在全部刑事犯罪中占有一定比例,危害着社会的稳定,关系着国家和民族的发展,成为当前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本文以宜宾县、南溪县、珙县、筠连县的未成年人犯罪为例,分析县域未成年人犯罪的趋势特点、成因,并提出建议,以提供有益的参考。
一、近年来未成年人犯罪的特点与趋势
(一)未成年人犯罪的相对比例和绝对人数呈上升趋势。各县检察机关向法院起诉的未成年人犯罪人数占全部起诉人数比例的10%以上,并呈上升趋势。如宜宾县2003年—2007年起诉的未成年人,占总起诉人数的11.8%,南溪县2003年—2005年分别为6%、16.52%、21.53%。珙县2004—2005年分别为10.5%、17.3%。未成年人犯罪的绝对人数,也呈上升趋势,宜宾县2003年—2007年,起诉的未成年人分别为16人、27人、19人、27人、33人。
(二)犯罪类型主要是侵犯财产犯罪。宜宾县2003年—2007年起诉的未成年人中,抢劫、抢夺、盗窃、敲诈勒索等侵犯财产犯罪占71%,其中抢劫比例高达39%;珙县2004年-2005年的比例分别为86.7%、91.7%。筠连县2005年的比例为58%。此外,强奸犯罪也时有发生,例如宜宾县2003—2007年起诉的未成年人强奸犯罪总数为16人,占未成年人犯罪总数的13%。其犯罪动机主要是以获取财物吃喝玩乐为主,以及追求感官刺激和出于哥们义气等。
(三)犯罪人员主要是城镇无业人员和农民,男性,有低龄化趋势。学龄阶段辍学的社会闲散人员是未成年人犯罪的主体,学生较少。例如宜宾县2003年—2007年,被起诉的学生人数分别为3人、5人、2人、3人、3人,占未成年人犯罪总数的比例平均为12.9%;筠连县2005年的比例为7%。未成年人犯罪中女性较少,绝大部分为男性,例如宜宾县2005年—2006年46名未成年犯中,女性只有1人。未成年人犯罪出现了犯罪年龄提前、向低龄化方向发展的趋势。例如南溪县不满16岁的犯罪嫌疑人占未成年犯的比例,从2003年的19%,上升到2005年的32%。
(四)犯罪手段成人化、暴力趋向明显。未成年人模仿暴力、色情影视作品中的手段实施犯罪,普遍使用殴打、持刀威胁或砍杀等暴力手段获取财物,作案残忍且不顾后果,往往造成被害人伤亡。
(五)团伙作案突出,但随意性较强。未成年人由于年龄小、力量和智力发展不足,个人单独作案往往难以成功,共同犯罪占较大比例。一般采取伙同多人、相互壮胆、共同行动的方式作案,也有一部分是在成年人的教唆、指挥下共同作案。但多数没有经过事前周密谋划和准备,主要是临时起意或一时冲动,伙同身边人员作案,还未发现固定的未成年人犯罪组织。
(六)犯罪对象主要为学生、老人、残疾人、单身妇女等力量较弱的群体。由于未成年人力量和智力发育原因,犯罪对象主要指向力量弱小的在校学生、单身妇女及老年人、残疾人。
二、未成年人犯罪的影响因素
未成年人犯罪的成因十分复杂,是生理因素与智力因素、社会影响与自身性格等多方面综合作用的结果。笔者认为导致未成年人犯罪的主要原因有:
(一)未成年人生理发育与心理发育不协调。由于未成年人生理发育较早、较快,具备了一定的体力和性冲动。但心理发育相对滞后,辨别是非、抵御不良诱惑的能力较差,自我控制能力弱,容易冲动行事,常常出于攀比、义气、迷信暴力,稀里糊涂地走上犯罪道路。
(二)社会对未成年人道德教育和法律教育重视不够。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家庭、学校过度的重视学习成绩至上、升学至上,而道德、法制教育则相对比较缺乏。很多未成年人没有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缺乏责任意识,法律意识。因此在行为上就缺少道德约束、责任约束,不考虑行为的法律后果,容易发生违法行为。
(三)社会不良价值导向、环境的影响和成人不良行为示范。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集体主义观念,并没有成为当前社会的主流价值观。社会流行的反而是个人主义、金钱至上、成王败寇等观念,导致部份未成年人不择手段地满足自我需求,自然就会发生以非法手段获取财物、满足欲望的行为。不良网站,大量违规经营的录像放映、歌舞娱乐、赌博、色情按摩等场所,对未成年人产生了耳濡目染的效果,影响了他们的观念和行为。特别应引起重视的是,未成年人经常接触的家长、亲朋好友、教师等成年人的不良言语、行为,对他们也有较大影响。
(四)差生辍学流入社会,成为无业闲散人员。学习较差或曾经有违规违纪行为的学生,往往被学校有意无意的歧视。学校甚至为了不影响其他学生、为了教学考核和升学率,劝退、开除这些学生,或放任其辍学。辍学的学生,年龄小、学历低、体力差、无一技之长,多数怕吃苦,无法就业,要么整天上网、要么在社会上闲逛,这些没有足够经济来源的闲散人员,相互聚在一起吃喝玩乐,很容易为了钱财走上违法犯罪道路。
(五)社会保护不到位。目前社会治安形势较为严峻,未成年人的人身财产权益受到不法侵害后往往得不到及时有效地保护,特别是不构成犯罪的威胁、恐吓、殴打、小额敲诈勒索等。未成年人受到侵害后,除了一部分向学校、家长告发寻求帮助外,一部分人虽然会忍气吞声,但会形成暴力解决问题的思想。另一部分人则直接用暴力(包括借助棍棒、刀具、枪支等凶器)寻机报复,还有些未成年人则去寻求帮派团伙的保护,使社会上的帮派团伙,趁机进入校园,介入
学生之间纠纷矛盾的解决、进行敲诈勒索、收取保护费、吸收学生为帮派成员,甚至实施性犯罪,最后导致学校不安全、学生老师人人自危。
(六)未成年人轻缓刑事政策执行偏差的误导。近年来司法机关对未成年人犯罪实行轻缓刑事政策,出现了不顾案件具体情况一味从轻的极端化趋向,对未成年人形成误导:未成年人犯罪不会受到严厉处罚。因而一些未成年人实施犯罪时更加肆无忌惮,还有一些成人故意利用未成年人在一线实施犯罪逃避打击。
三、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犯罪的建议
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犯罪,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国家机构各方面齐抓共管、综合治理。根据以上对未成年人犯罪原因的分析,提出以下针对性建议:
(一)强化家庭教育,养成良好的道德观念和责任意识。家庭教育要克服放任不管、打骂惩罚、一味溺爱三种不良教育习惯。要通过持之以恒的言传身教,培养未成年人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健全的性格、规范的道德观念和基本的责任意识,能够用道德、责任来规范和约束自身的行为。家长要注意观察子女的身体、语言、行为的变化,与学校沟通信息,及时对其引导。留守儿童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容易产生感情和心理方面的问题,临时监护人要安排其经常与父母电话沟通、留心观察儿童的身心变化加以引导、借助学校教师的力量关心和教育。
(二)改变学校应试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学校教育,尤其是在义务教育阶段,必须真正让学生德智体美劳得到全面发展,改变一味追求升学率的应试教育。要保证学生有充足的睡眠时间,自由安排的娱乐时间、参与家庭及社会活动的时间。对差生要重点帮扶,并在教学中,系统地安排法制教育课程或讲座,使学生逐步形成依法办事、依法保护自身权益的法制意识。
(三)落实辍学未成年人的帮扶与管理。辍学未成年人是未成年人犯罪的主要成分,社会各方面应协调配合解决两个问题:一是资助、劝导适龄未成年人回到学校,完成义务教育学业;二是对已完成义务教育或年龄偏大的未成年人,免费提供劳动技能培训使其获得生存的一技之长,并介绍、帮助其就业或创业。让辍学未成年人回到学校就学或在社会就业。
(四)加强特殊场所和行业管理,阻断诱发犯罪因素和销赃渠道。要加强网吧、游戏厅、录像厅、歌舞厅、按摩厅、酒吧等特殊娱乐场所的监管,规范其经营内容和行为,尽可能减少对未成年人的不良影响,减少诱发青少年冲动型犯罪的环境因素。要大力整治金银、手机经营场所的收赃、销赃行为,阻断未成年人侵犯财产犯罪后的销赃渠道。
浅谈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的成因 篇5
作者简介:丁寰翔(1963-),男,浙江奉化人,浙江万里学院法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刑事法学、诉讼法学研究。
陈文晖(1970-),女,浙江象山人,浙江省宁波市象山县人民法院立案庭副庭长,主要从事刑事法学研究。
犯罪防控体系包括犯罪的预防和控制两个方面。犯罪预防一般是指人们注重调动社会各种有效力量在社会运行过程中来防止、限制、抵消各种致罪因素,达到减少和消除犯罪现象的系列活动。犯罪控制是指犯罪预防的要求和指向,同时,犯罪控制还包括对犯罪的侦查、指控、审判、处罚与矫治。犯罪预防与犯罪控制是犯罪防控体系中两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两者相辅相成。通过犯罪预防活动来达到更好的犯罪控制;通过犯罪控制活动更有效地预防犯罪。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未成年人犯罪占刑事犯罪比例不断上升,并且出现犯罪类型多元化、犯罪形式结伙化、犯罪手段多样化、犯罪年龄低龄化、重新犯罪率高的趋向。加强未成年人的犯罪防控已经成为我国当务之急,我国未成年人犯罪防控法律体系还不完善,未成年人立法尚处于初级阶段,无论是实体法还是程序法,都还不够健全。3月14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的决定”中以“第一章”的内容专章规定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诉讼程序”。但是,有关未成年人权利保护的现有法律制度,还缺乏系统性、完整性和可操作性,本文基于追寻构建外国未成年人犯罪防控体系的途径,形成未成年人犯罪防控的有效机制,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犯罪。
一、构建我国未成年人犯罪防控体系应该具有的理念和坚持的原则
(一)构建我国未成年人犯罪防控体系应该具有的理念
1.全面、优先保护理念
享有基本权利是公民基本的社会地位的体现,对未成年人来说其基本权利是其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未成年人正处于不成熟阶段,他们属于弱势群体,其权利容易受到侵害,而权利的侵害也容易使他们走向犯罪,因为他们获得满足需要的途径较少、对抗权益侵害的能力有限、权利受到侵害后容易引发心理扭曲和行为变异。因此,未成年人违法犯罪与未成年人外在的权利受到侵害有着联系。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关键在于保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利。对未成年人的合法权利要实行全面保护和优先保护。
未成年人权利全面保护包括:一是全面确定未成年人健康成长所需要的权利;二是要确保未成年人权利的全面实现;三是要加强对侵害未成年人权利的行为的全面制裁;四是对违法犯罪的未成年人诉讼权利的全面保护。
未成年人权利优先保护是未成年人权利保护的特殊要求。相对于成年人而言,未成年人是弱势群体,因此,世界各国都注重未成年人权利的最大化,并根据未成年人的身心特点予以特别的优先保护,即未成年人权利与成年人权利或者其他权利的保护相冲突时,应该优先保护未成年人的权利。未成年人权利优先保护不仅要在法律制度上得到体现,还应该体现在社会政策、社会运行、司法原则和司法过程之中,体现未成年人的优先地位。
2.全社会参与理念
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原因是多元的、复杂的,要防控未成年人违法犯罪不是某一个部门就能够做到的,它需要政府主导、社会各种主体积极参与,内容有抚养、监护、教育、帮助、辅导、培训、强制教育、惩戒、矫治等。“在治理犯罪问题上必须具有政治的高度和社会的广度。政治的高度意味着犯罪防控不仅仅是刑事司法领域之事,更重要的是社会政策和社会关系的调整;而社会的广度在于犯罪防控不单单是法律之事,还需要我们从社会学、心理学等角度展开相关研究,提出一个完整和谐的犯罪预防对策,从而建立整体和谐的犯罪防控体系。”立法部门、政府各部门、司法部门、社会组织和社会团体、学校、家庭均应按照各自在未成年人保护中的不同职责,主动参与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防控工作。
3.发挥国家亲权作用理念
除了家庭外,国家有权利也有义务保障未成年子女的合法权益。亲权是指基于家庭身份关系所产生的一种专属于父母对未成年子女的在人身上和财产上的权利义务。国家亲权是指国家对未成年人应尽的权力与责任,它是从父母亲权中逐步脱胎而来的作为干预未成年人的合理化根据。(范文网 )当父母无力承担教育子女的义务时,应由国家亲权代替并以孩子的福利为本位,由国家承担未成年人的监护责任。国家亲权以未成年人利益最大化为基础并成为未成年人司法的基础。《未成年人保护法》规定,国家有责任保障未成年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合法权益不受侵犯,即充分体现了国家亲权。在建构未成年人犯罪防控体系中,要充分重视和发挥国家亲权的作用。
(二)构建我国未成年人犯罪防控体系应坚持的原则
犯罪防控既需要宏观的顶层设计,也需要中观的制度、计划和微观的方案、措施、手段的运用,它是一个综合的系统。但是,不管犯罪防控的宏观、中观或微观及其不同的解析,均需要遵守一定的准则,这就是犯罪防控体系的原则。未成年人犯罪防控体系的构建,同样应该遵守体现未成年人犯罪防控宗旨、价值的准则,即未成年人犯罪防控原则。
1.综合系统原则
未成年人犯罪是一个社会综合病症,因此,防控未成年人犯罪是一项综合的系统工程。《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五条明确规定:“保护未成年人,是国家机关、武装力量、政党、社会团体、企事业组织、城乡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未成年人的监护人和其他公民的共同责任。”体现了未成年人犯罪防控的综合性需要。未成年人犯罪原因的多样性、复杂性,决定了未成年人犯罪防控的多主体、多层次、多方案、多手段、多途径的特点,也是我国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综合治理的依据。另外,未成年人犯罪防控必须对未成年人犯罪趋势进行研究和预测,明确防控目标,决策防控规划,落实防控方案,确保防控的阶段性、持续性和可控性,做好防控效果的评估,都是未成年人犯罪防控系统中的不同但具有联系的内容。未成年人犯罪防控综合治理必须系统化,才能达到持恒和效率。
2.社会化原则
从社会学角度来说,社会化就是由自然人到社会人的转变过程,是指人们通过内外作用将外在的社会行为规范、准则内化为自己的行为标准的过程。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是社会化不足或者社会化偏向产生的结果。因此,构建未成年人犯罪防控体系,从社会宏观角度来看,就是要营造有利于未成年人社会化的良好环境,使未成年人通过接受教化和社会互动获得正常的社会化,成为合格的公民。从司法角度来看,一方面,司法过程就是要确保未成年人正确社会化和再社会化;另一方面,司法过程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包括司法内和司法外资源,确保未成年犯罪人再社会化的实现。从某种意义上说,社会化原则就是社会宏观调控系统和微观管理手段的结合,它有助于动用社会力量做好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防控。因此,构建未成年人犯罪防控体系的社会化原则包括人的社会化和防控工作的社会化。
3.保护、教育与矫治相结合原则
未成年人的地位决定了国家对未成年人进行保护的重要,即使是有罪错的未成年人,国家也应该在保护的前提下进行教育和矫治。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38条规定:“对违法犯罪的未成年人,实行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坚持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第5条规定:“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应当结合未成年人不同年龄的生理、心理特点,加强青春期教育、心理矫治和预防犯罪对策的研究。”对未成年人实行保护处分,应以尊重未成年人独立人格和自然发展为原则,注重教育;惩罚作为事后的反应手段,重在矫治,而应当被严格限定。
二、构建我国未成年人犯罪防控体系的途径
(一)确立政府在构建未成年人犯罪防控体系中的主导地位
政府的职能主要是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秩序,主持社会公平正义,提高民众的幸福感。构建未成年人犯罪防控体系,没有政府的主导和重视是不可能的。政府在构建未成年人犯罪防控体系中的主导地位表现在:
1.科学制定未成年人违法犯罪防控的政策。最好的社会政策就是最好的刑事政策。政府要树立保护未成年人权利的理念,通过一定的社会政策改善未成年人的成长环境,最大限度地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营造真正和谐的社会。
2.加强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
在一个成熟的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的.角色应该是一个为市场、社会发展提供规则和维护秩序的服务者。政府在构建未成年人犯罪防控体系过程中,可以鼓励成立所谓第三方组织(包括相关公益组织),明确组织活动基本宗旨和目标,通过委托、购买方式引入相关社会组织、社会团体从事未成年人权利保护和罪错帮教工作,发动基层组织做好未成年人纠纷排查、解纷息讼、帮教培训工作。
3.强化未成年人权利保护
根据国际相关未成年人保护的有关公约,保护未成年人权利是国家人权保护的重要内容。政府在推动国家经济发展的同时,要加强教育投入、提高儿童与少年的福利、增加未成年人就业技能培训,提升未成年人的基本素质。政府应当通过设立未成年人综合保护机构,履行未成年人保护宣传、协调、投诉、督促、立法建议等基本职责和职权,更好地体现国家亲权的精神。
(二)完善法律为构建未成年人犯罪防控体系提供制度支持
用法律保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是现代法治国家立法的重要任务。前述我国未成年人违法犯罪防控法律体系还不完善,因此,必须梳理现有涉及未成年人权利保护与司法的法律法规,逐步建构和完善未成年人保护法律体系,为构建未成年人犯罪防控体系提供制度支持。
1.完善未成年人民事法律制度
未成年人民事权利作为基本权利,非常容易受到侵害。通过立法特别要完善保护未成年人的监护、探视和抚养方面权利的规定,明确规定父母、其他家庭成员、社会及其国家在未成年人监护中的权利与义务(职责),确保未成年人正常探视权的实现和正常抚养费用的落实。“未成年人权益保护的缺陷更重要地体现在民事诉讼法领域,我国民事诉讼法中没有关于未成年人民事诉讼程序的系统规定,导致现实中出现未成年人权益保护的严重缺失。”因此,需要通过立法构建未成年人民事诉讼的专门程序制度,确保未成年人民事诉讼权利及其实现。
2.完善未成年人刑事法律制度
在我国,对未成年人犯罪定罪处罚基本上与成年人共同适用的刑事法律,没有专门的少年刑事法律。完善未成年人刑事法律主要包括:一是完善未成年人刑法规定,明确未成年人犯罪的构成条件、刑罚适用类型和量刑基本原则;二是完善未成年人刑事诉讼程序与制度,明确警察、检察官及法官在未成年人刑事案件中的具体职责、调查审理程序、审理方式、未成年犯的执行方式等,充分体现对犯罪未成年人的“教育、感化、挽救”方针;三是完善对犯罪未成年人的矫治帮教法律制度,促进未成年人监禁和非监禁刑罚执行的专门化、社会化,推进社区矫正在犯罪未成年人矫治中的运用,确保犯罪未成年人更快地复归社会。
3.完善未成年人法律援助制度
建议将未成年人法律援助制度作为独立的一项制度纳入未成年人法律体系之中,将所有生活困难、合法权益受到侵害及其违法犯罪的未成年人,在其诉讼过程中均可获得法律援助。
(三)重视社会建设在构建未成年人犯罪防控体系中的基础地位
保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不仅取决于法律的完备,更依赖社会对未成年人权益的认同和关怀。现实生活中,未成年人社会化异常,出现非常态人格的责任并不完全在他们,比如,家庭人际关系不睦造成的情绪障碍导致未成年人对社会难以适应,影响未成年人人格的健康发展;社会发展中的文化冲突亦会影响健康人格的形成,并导致未成年人与社会要求不协调的行为倾向。在构建未成年人犯罪防控体系过程中,重视社会建设需建立如下防火墙。
一是家庭防火墙。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人出生后的第一驿站,是人初始社会化的场所。提高家庭素质,提升家庭教育,优化家庭环境,对未成年人培育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人格是非常重要的。我们要提高家长对教育好子女的重要意义的认识。父母是未成年人的第一任教师,应当树立“养不教,父母过”的观念,树立教育子女是父母天职的观念。同时把教育子女同国家的前途和命运联系起来,既要有当家长的家庭责任感,又要有当公民的社会责任感。另外,要开展各种形式的家长学校,帮助家长提高自身素质和教育未成年子女的能力与水平。
二是学校防火墙。学校是为未成年人提供正规教育的地方,学校重智力教育,轻德育教育,片面追求升学率,会造成少数学生不能顺利适应学校的学习生活,很容易在社会不良因素和不良交往的影响下走向违法犯罪的道路。因此,学校要做好未成年人的教育,坚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方针,加强对学生的文化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使学生全面发展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三是社区防火墙。任何自然人的生存、发展都离不开一定的社区。社区的不良风气、不良的生活方式和文化环境,必然会对未成年人心理产生极坏的影响,并会直接导致未成年人的违法犯罪。因此,要采取切实有效措施,防止不良媒体对未成年人的感染和侵害,严厉打击制黄、贩黄的谋利之徒,坚决取缔那些有色情内容的游戏厅、录像厅、歌舞厅、发廊和网吧等;还要加大惩腐力度,优化社会风气,净化社会环境,倡导积极向上的时代精神;另外,通过未成年人帮教基地的建设,组织社会各界群众对有不良行为和有违法犯罪倾向的青少年进行就地帮助、教育和挽救,为减少、控制未成年人犯罪创造条件。
(四)强化未成年人司在在构建未成年人犯罪防控体系中的骨干作用
对于预防犯罪来说,未成年人司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目前基本形成了“以少年保护为主,以少年责任为补充”,“教育为主、惩罚为辅”为原则的未成年人司法的趋向,为犯罪未成年人的司法保护提供了平台。未成年人司法在构建未成年人犯罪防控体系中的作用体现在:
第一,加强对未成年人的刑事司法保护。司法机关应通过严厉打击、惩戒侵犯未成年人权利的犯罪行为,来保护广大未成年人的合法权利。
第二,加强对未成年人的民事司法保护。司法机关通过审理侵犯未成年人民事合法权益的案件,依法及时追究侵权人的责任,直接保护未成年人民事实体权益。
第三,加强对违法犯罪的未成年人的特殊司法保护。在办理未成年人犯罪案件时,司法部门要实行“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和坚持“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按照“未成年人刑事案件诉讼程序”,切实确保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诉讼权利,作出有利于未成年人复归社会的最佳处遇。
浅谈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的成因 篇6
一、论文研究的目的、意义
1、研究目的:我国因交通事故死亡人数居世界前列,为是人为造成交通事故的主要原因。危险驾驶行为已经给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及社会治安管理秩序造成严重威胁。这种社会现象,应引起全社会的共同关注,从而去解决该问题。
2、研究意义:危险驾驶行为关系到社会安稳局面的形成,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必须加强政府部门和人民群众的沟通,加强安全部门和人民群众的沟通,加强安全意识,从根本上预防危险驾驶的发生。通过对危险驾驶的成因进行了分析,从而制定出防范危险驾驶的对策。
二、研究现状
1、近年来,危险驾驶违法犯罪案件呈明显上升趋势,给人民群众的生命,社会治安构成了极大的隐患。危险驾驶已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越来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因而有必要对危险驾驶违法犯罪的原因进行探析,以找出症结所在。从而加强防范,减少危险驾驶违法犯罪的发生。
2、从正在南京举行的江苏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获悉,2011年全省全年一审审结危险驾驶犯罪案件2823件,我国的危险驾驶犯罪问题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
三、研究内容、方案
1、内容:危险驾驶违法犯罪案件已成为现代社会犯罪中一个越来越突出的问题。通过对危险驾驶违法犯罪案件研究,包括自身因素、政府部门因素等方面的研究探讨。因而对危险驾驶违法犯罪案件犯罪原因进行分析,有益于帮助和保护社会安稳局面的形成,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制定出应对方案从而达到预防犯罪的目的并提出可行的法律方法减低该问题的产生。
2、方案:通过调查法(如抽样问卷调查)、个案法(如举几个案例)、比较研究法(如对比某些城市的发生率)、文献资料来完成本篇论文。
浅谈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的成因 篇7
关键词:未成年人;犯罪;特点;对策
在我国,未成年人犯罪通常是指已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的未成年人实施的刑法和有关刑事法律所规定的犯罪行为。未成年人犯罪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程度最高的问题之一。未成年人犯罪的现状和特点导致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多种多样,错综复杂。因此有必要对未成年人犯罪的特点及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预防对策。
一、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及特点
未成年人犯罪虽然有偶然性突发性等特征,但是它的产生发展是必然受一定因素支配有其必然性的。这些因素如家庭、学校、社会及未成年人自身等其作用的发挥相互作用,紧密结合共同促成未成年人犯罪的发生发展。
1.家庭环境对未成年人犯罪的影响
由于家庭是未成年人成长及完成社会化的重要场所,对个人的影响主要发生在青少年期,所以在未成年人犯罪的诸多原因中家庭因素举足轻重。
(1)家庭结构的完整对未成年人犯罪的影响。在家庭结构因素中,对未成年人犯罪影响最大的就是家庭自然结构,即父母的组成结果状况与家庭关系。不良的家庭结构包括父母一方或双方死亡,或者离异,或者父母与子女关系紧张,甚至对立。子女得不到父母的亲情和家庭的温暖,就会引发紧张的情绪状态,产生一系列消极的心理反应,孕育了潜在的心理危机,特别是形成以自暴自弃、烦躁不安、容易激动,有较强攻击性为特征的病态人格。这部分未成年人最容易走上犯罪的道路。
(2)家庭教养环境在未成年人犯罪中的作用。在未成年人犯罪中影响较为直接的是其家庭教养环境。其中家庭教育态度及方式则在家庭教养中占主导作用。据教育专家鲍尔特温的研究成果,父母对子女的教养态度及方式主要分为四种类型即专制型、溺爱型、放任型和民主型。其中当前家庭教育的误区主要为专制型、溺爱型以及放任型等三种类型。而且司法实践中大量案例证明,溺爱型、放任型和专制型教育方式对未成年人犯罪(包括暴力犯罪)关系密切。
在溺爱型、放任型家庭中家长过分注重满足子女物质需求,而忽视对其思想品质的培养,对子女纵容放任,结果造成未成年子女自私、任性、好逸恶劳、蛮横霸道的性格,对自己的社会责任含糊不清。道德、法制思想淡薄,在社会上专横跋扈、气焰嚣张。这种未成年人往往较具备暴力犯罪倾向。在专制型家庭中,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是较为常见的父母教育方式,也即家长暴力是这种家庭教育方式的主要表现形式,在这种家庭环境中,父母不重视子女健全人格的培养,而是滥施权威,动辄打骂,结果使子女与家长感情产生隔阂,双方关系冷淡。
2.学校环境在未成年人犯罪中的影响
学校不仅是未成年人接受文化教育提高文化素质的场所,而且是其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培养和形成的环境。因此学校对未成年人人生道路的選择举足轻重。然而,目前学校方面对未成年人在校生的教育及管理等工作中存在着失误和缺失,在某些情况下成为未成年人犯罪的主要原因。
重智育,轻素质仍是学校教育中影响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因素。现在大部分学校仍秉承分数至上的传统思维模式,单纯追求升学率和考试成绩,忽略了素质教育。结果导致部分学习成绩落后的学生自暴自弃,逃学甚至退学,从而造成部分未成年人学生流向社会,沦为家庭、学校、社会无法控制的“流失生”,过早的沾染社会暴力风气而成为犯罪者。未成年人成长中必要的法制、生理心理课程和教育没有落实,难以见效,是导致当前未成年人犯罪呈现法制观念淡薄,缺乏正常的青春期生理心理知识的突出特征的重要原因。
3.社会环境在未成年人犯罪中的影响
社会环境为其成员提供行为模式、生活方式。对未成年人社会化而言,尤其起关键性的决定作用。一方面,社会不良环境对学校教育产生了抵毁作用。特别是校园周边环境的混乱是造成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重要诱因,如校园周边开设电子游戏室、网吧、娱乐场所等,吸引青少年出入其中,以致染上不良习气。目前出现未成年人犯罪类型的恶劣性与此不无关系。另一方面,社会上的小群体的吸引和束缚,使未成年人不能自拔。这些小群体的青少年游离于犯罪边缘、行为异常,对一些有不良倾向的未成年人具有影响驱动作用。这种由社会闲杂青年和流失生组成的小群体经常三五成群地在学校周围活动,吸引和拉陇学生加盟,参与打架斗殴,盗窃抢劫、贩卖毒品等违法犯罪的情况不胜枚举。
二、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犯罪工作的对策
由于其原因复杂,要预防,减少和根除这种犯罪,必须依靠动员社会全体力量,加强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文化及理想等全方位的教育,也必须由家庭、学校、社会及未成年人自身着手进行关于未成年人犯罪的综合治理,即全面动员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做到有机统一,相互配合,充分运用各种手段,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减少未成年人犯罪。
1.提高法制观念,完善教育环境
一是积极参与学校周边环境整治。以学校为重点,深入对学校周边的生活环境、治安状况、学生权益受违法人员侵犯,以及在校生不良行为和违法行为等状况进行调查分析,结合工作实际,对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现象的研究,收集数据和资料,分析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现状及成因,积极探索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对策,适时改进、调整工作方法、方式。
二是围绕建设优秀“青少年维权岗”活动积极开展法制教育,扎实做好引导活动。为了将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做得更好,检察机关采取以广播、电视、散发宣传资料等方法,向社会大力宣传青少年违法犯罪的案例、当前青少年违法犯罪的特点、原因、青少年违法犯罪的预防措施等,起到了一定的预防作用。同时,针对一些青少年和在校生违法犯罪现象比较突出的情况,主动和学校联系,派出检察官兼任法制副校长,共同对学生开展道德及法制教育。
三是建立联系制度,积极开展帮扶活动。首先,建立了切实可行的跟踪帮助制度,将矫正工作落到实处。即对涉及未成年人犯罪,但系偶犯、从犯、犯罪情节较轻、在校学生轻刑犯罪等,在学校、家庭落实帮教措施后,依法不批准逮捕或不起诉的,进行登记,指派专人定期到学校、社区、家庭了解其表现,并和本人进行谈心,帮助转化。
2.办案中加强法律监督,维护青少年合法权益
立足办案实际,充分运用检察职能,在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工作中不断摸索创新,是实现从根本上维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重要一环。
一是在办理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中,要始终贯彻“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坚持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
二是准确、审慎地把握逮捕、起诉的尺度。做到可捕可不捕的尽量不捕,可诉可不诉的尽量不诉,可判缓刑的,主动建议法院适用缓刑,给未成年人犯一次改过自新的机会,对于初犯、偶犯以及被协迫、被诱骗犯罪的未成年犯罪嫌疑人如无逮捕必要的,则不予批捕。
三是在审查批捕、审查起诉、监督改造各环节落实防范措施,凸现维权政策。消除未成年被告人的紧张情绪,强化对被告人甚至被告人亲属的教育、感化力度,以利于被告人判决后的教育改造。
四是对不捕、不诉的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要采取妥善措施,定期做好帮教工作。要经常对未成年人进行诫勉谈话,指出其行为的社会危害性,讲明不捕、不诉的原因,晓之以法,动之以情,促使他们悔过自新,并建立专门档案,主动与派出所、学校、居委会、家庭取得联系,共同研究帮教措施,落实帮教责任。
参考文献:
[1]康树华.《犯罪学通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481-482页
[2]刘邦惠.《试析未成年人犯罪的家庭预防》.《青少年犯罪问题》2001年第6期
浅谈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的成因 篇8
内容提要:今年来,各级政府和教育部门高度重视青少年犯罪与预防工作,采取切实措施,开展工作。但是,校园暴力事件时有发生。作为世界三大公害之一的青少年犯罪问题一直是全社会关注的热点,也是困扰司法部门和家庭、学校的一个难题,也是制约社会文明发展的重要因素。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分析青少年犯罪的成因、特点,探寻预防青少年犯罪的对策是消除社会不稳定因素,搞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为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发展创造良好环境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青少年犯罪,法制教育,群防群治,社会治安综合治理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结构的变化,青少年犯罪已经严重困扰着社会文明和进步,妨碍着家庭和社会德稳定。目前,我国的青少年犯罪也呈现出低龄、团伙、暴力、智能化的趋势,日益加重的青少年违法犯罪已成为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研究分析青少年犯罪的特点及其产生的原因、预防和控制青少年违法犯罪已刻不容缓。制定切实有效的防治措施,对于致力于发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的我国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当前青少年犯罪的特点
青少年犯罪成因是多方面的。预防青少年犯罪要从青少年犯罪特点着手,进而理清青少年犯罪的成因,否则我们的研究只是纸上谈兵。
当前青少年犯罪案件呈现出的特点:
(一)、犯罪年龄低龄化。有调查显示:我国青少年初次犯罪的年龄已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期的18-25周岁,逐步向14-16周岁年龄段发展。一些青少年刚满14周岁就犯罪入狱,甚至有的实施犯罪行为时尚未年满14周岁。
(二)、犯罪形式团伙化。由于青少年身心尚未完全成熟,受生理、心理、智力、阅历等因素的影响,单靠个人往往难以完成复杂的犯罪过程。但是青少年作案时相互依附,借势壮胆,结成团伙进行作案并带有一定的组织形式。这些人往往靠所谓的哥们义气和江湖义气,相互纠集,一拍即合,一哄而起,共同作案,形成一个较固定的团伙组织。
(三)犯罪类型多样化。一是侵财类罪虽仍占大多数,但是以暴力相威胁手段,实施侵财的抢劫、敲诈勒索等犯罪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二是杀人、故意伤害、强奸、贩毒、寻衅滋事等严重侵犯公民人身权利和扰乱社会治安的犯罪逐年上升。
(四)犯罪主体复杂化。主要表现在:一是在校学生和外来人口中的青少年犯罪增多犯罪率上升。我们常常可以从各种媒体获悉一些在校生杀人、强奸、贩毒等令人触目惊心的恶性案件。如2004年发生在云南大学震惊全国的“马加爵杀人案”和2010年3月河南郑州警校的强奸杀人案。
(五)犯罪方式智能化。目前,青少年犯罪已经向智能化方向发展,而且出现部分采用现代化的一些技术手段和方法进行犯罪的案件。当前计算机领域违法犯罪的主体以受过现代教育的青少年占绝大多数。
二、当前青少年犯罪的产生原因
(一)个人原因。
贪图享乐、不劳而获的不良动机是青少年产生犯罪的一个重要原因。由于复杂原因,一些青少年由于过早地辍学步入社会,没有受到良好的教育,没有正确的人生观和奋斗目标,精神空虚,好逸恶劳,特别是受到社会上奉行的极端个人主义和拜金主义的影响,不劳而获的思想严重,羡慕纸醉金迷、声色犬马的生活,但由于这些青少年多数无职业,无收入,当他们面对物欲横流的世界时,经不住金钱的诱惑,私欲不断膨胀,不惜铤而走险,实施盗窃、抢劫,甚至是绑架、杀人等犯罪。
(二)家庭原因。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最基本的社会群体。家庭是一个历史范畴,家庭功能也会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而变化。我国以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为标志,开始进入由传统社会向现代化社会转型的新时期。相应,家庭的功能开始发生变化并在对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的方面逐步失调。
1、过分溺爱、放纵型家庭:由于当前的青少年在家中多为独生子女,家长过分溺爱孩子,父母在物质生活上不断满足孩子的要求,甚至是袒护孩子,给孩子造成娇生惯养,唯我独尊的思想,这些青少年任性、骄傲,以自我为中心,利已思想严重,一旦生活发生波折,就会显得非常脆弱、焦躁,或自暴自弃,或采取极端的手段,对抗社会。
2、“严管”型家庭:有的父母发现孩子犯了错误或劣迹,不是说服教育,而是墨守“棍棒底下出孝子”的信条,采取简单粗暴的方法,不分青红皂白对孩子打骂、惩罚,甚至赶出家门。这样的教育,往往造成孩子和父母感情破裂,形成情绪对立、互不信任的局面,使孩子在心理上与父母为敌,也形成冷漠缺失人格。
3、父母行为不良型家庭:有的父母失业待岗在家,整天不思进取,沉醉在麻将桌上,对子女的学业不闻不问。还有的父母有赌博、酗酒、盗窃、卖淫嫖娼等不良恶习,给子女以错误的引导作用,并刺激他们模仿,在其心灵中孕育了违法犯罪的种子。
4、贪欲型家庭:这种家庭,一切以金钱为中心,什么都围绕着金钱转,使孩子耳濡目染,为获取金钱不择手段,铤而走险。
5、结构缺损型家庭:当离婚、死亡或服刑以及其他原因失去了夫妻中的一方或双方时,家庭的完整性便遭到破坏,这种家庭给子女心理造成的伤害使相当多的孩子因此产生人格和情感障碍,悲观失望、痛恨父母、嫉妒他人、不满现实,形成一种不合群的孤僻个性,或用异样的眼光看待一切。
(三)学校原因。
应试教育下的学校思想教育工作薄弱,一些学校视教学质量、升学率为“生命线”,片面追求升学率,只抓教学质量,忽视学生的思想教育和法制教育,对一些学习较好的学生,不惜一切代价重点培养,对一些在校表现不好,成绩较差的学生,则弃之不顾,甚至将他们推向社会,造成一些学生的自尊心受到伤害,使学生心理产生偏差,甚至是破罐破摔,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四)社会原因。
近年来社会上盛行的不正之风,严重影响着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一些青少年就是在消极丑恶环境的影响诱惑下,放弃了远大的理想,动摇了对社会主义的信念。快男歌女及追星使大多数青少年梦想一夜成名,放弃艰苦奋斗,脚踏实际。一些宣扬暴力、色情等非法音像制品,是他们争相仿效江湖义气和哥们义气等封建糟粕,拉帮结伙寻衅滋事,聚众斗殴,割据势力。有的沉迷于网吧、歌舞厅无法自拔,暴力游戏使他们变得冷漠、残忍,最终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五)心理原因。
青少年所处的年龄段以及自身的心理状态与犯罪的形成密切相关。在这一年龄阶段,青少年个人意识增强,自我约束力差,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喜欢模仿却往往较为盲目,加之大多数青少年的法律意识极为淡薄和贫乏,被犯罪心理学家称之为“危险年龄”。
(六)就学和就业原因。
初中毕业升学率和社会就业率偏低也是导致青少年犯罪的另外一个重要因素。由于学业成绩差,一些老师给予的不是关心,而是批评、挖苦,这种潜在的环境使他们成为学生群体中孤独的竞技者。精神上德挫折,经济上的拮据及流入社会后能够受到的法制、道德教育十分有限,面对纷繁复杂的世界,他们的内心彷徨失措,形成异常的心理、人格障碍及性格扭曲,铺就了青少年违法犯罪的道路。
三、青少年犯罪的预防策略
预防青少年犯罪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由家庭、社会、学校以及社会各方面力量齐心协力来完成,预防青少年犯罪应当采取教育、保护、预防性的措施和打、防、管、教多种手段综合治理,才能最终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
(一)进一步提高对防治青少年犯罪工作的认识。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指出,“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是关系国家命运的大事。” “全党全社会都要十分关心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学校、家庭、社会密切配合,为他们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环境”。对青少年的教育和对青少年违法犯罪的防治,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各级党政部门和各级领导都要有强烈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切实重视对青少年的教育工作,将其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作为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重要内容。
(二)强化家庭对子女的教育观念。
必须重视家庭在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中的中心作用。家庭教育是家庭预防机制中最直接,最有效的一种形式。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教师。父母的处世态度、兴趣爱好、生活习惯及性格特征,都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子女的成长。首先,家长以身作则,言传身教,示范和榜样的力量时无穷的。其次,营造和谐的家庭气氛,曾强亲和力,潜移默化地给青少年品德发展带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再次,家庭的管理与约束对子女的行为和子女对外界事物的认知能力起到了规范和促进作用。自古就有“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观念,孟母三迁的故事也给我们最好的启示。研究资料表明,青少年犯罪与家庭教育不当密切相关。家庭教育应该以科学、健康的方法教育青少年,使青少年从小就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健康向上的精神面貌。在法制教育中,家长要带头学法、懂法,自觉遵守国家法律。同时,要教育孩子努力学习法律,不断增强法律观念,用法律规范自己的行为,从小养成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父母要与正确对待子女所具有的时代心理特征及合理要求,关心他们的成长。对子女既要严格要求,又要尊重理解,当发现子女产生错误思想和不良行为时,进行耐心的说服教育,甚至严肃的批评,帮助其及时改正;子女的优点和成绩要给予肯定,要激励他们不断前进,更要尊重他们的兴趣、人格和独立性,注意因势利导、因材施教,加强心理卫生教育。
(三)加强对青少年思想品德和法制观念的教育。
青少年违法犯罪的主体往往缺乏正确地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和法制观念。首先,学校要对法制教育经常化制度化。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对一些“问题少年”要及时采取措施进行帮教。要将法制教育贯穿在整个学校教学的全过程,教育主管部门要规定每一所学校每周开设法制教育课,可以采取聘请校外辅导员讲课、开设法制讲座、组织失足青少年现身说法等形式对学生进行形式多样的法制教育。其次,教育主管部门应该组织印制一些常见的法律、法规以及诸如“什么是违法”、“什么是犯罪”、“怎样才能预防违法犯罪”等常识的小册子分发给学生,让每个学生都能掌握一些基本的法律知识。再次,要建立学校与家长和社会各有关部门的联系制度,构建法制教育的家庭、学校和社会的立体教育模式。
(四)积极开展以教育感化为主的帮教措施。
司法、教育和共青团、妇联及各级政府部门都要依靠基层组织,发动群众对本辖区内青少年违法犯罪的情况、劣迹青少年进行全面摸排,加强监管控制,公安派出所、村(居)民委员会和学校等单位成员组成帮教小组对摸排出的重点人员、重点对象进行帮教,积极地向被帮教人员开展法制教育,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中的困难,使他们心灵复苏,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五)净化社会环境、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
中共中央《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要求,在全社会深入开展精神文明建设,促进社会的文明程度,加强廉政建设,端正社会风气,使社会环境得到净化,为青少年健康成长提供良
好的环境基础。同时,公安、司法、海关、文化等部门要联手行动,坚决查禁制造和传播负面文化制品的行为,清理整顿文化市场,让内容健康积极向上的文化占据主导地位,堵塞可能对青少年产生毒害的文化传播渠道。公安、工商、文化等部门要经常性地对网吧、发廊、歌舞厅、迪厅、酒吧等公共娱乐场所的突击检查,严厉打击其中的违法犯罪行为。
(六)扩大青少年的升学渠道和就业机会。
现在,每年大量因无法继续升学流入社会的初中毕业生。要从根本上解决青少年的违法犯罪问题,必须从扩大学校的升学率着手,努力普及高中教育,增加青少年的就学机会,不断提高青少年自身的文化素质和法制意识,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的比例
【浅谈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的成因】推荐阅读:
运用犯罪心理学分析未成年人犯罪的成因08-27
论中小学教育与未成年人犯罪的预防11-16
防范未成年人犯罪论文06-14
未成年人犯罪刑事司法11-09
未成年人犯罪模拟法庭12-04
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演讲稿06-08
2011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工作汇报05-29
个旧积极创建未成年人零犯罪社区06-13
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第三阶段总结07-20
镇开展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工作汇报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