伽利略的故事_名人故事

2024-10-21

伽利略的故事_名人故事(共15篇)

伽利略的故事_名人故事 篇1

伽利略的故事_名人故事

伽利略生活的年代,正是欧洲各国资本主义兴起,黑暗的“中世纪临近尾声的时期。从罗马帝国继承下来的天主教会,对当时的欧洲国家政权仍然起着很大的控制作用,宗教法庭可以随意逮捕、审判、拷打乃至处死所谓的“不敬神者”。在当时,文学、艺术、科学和哲学都被置于神学婢女的可悲境地,人们只能依据《圣经》和教会所支持的几种学说,来解释一切事物和现象,谁要胆敢越雷池一步,就要被当作异端,受到宗教裁判所的迫害。

但是为了使“日心说”能够得到更大范围的认可,伽利略仍然积极进行宣传,他试图邀请巴都亚大学的亚里士多德派的学者们,亲自用望远镜进行天体观测,不料,却遭到了拒绝。他们非但不承认可观测的事实,反而变本加厉地对伽利略及他的望远镜进行恶毒的攻击。他们骂伽利略是个“骗子”,称他看天用的管子,是根“魔管”。还有一个天文学家竟说:“人有七窍,天有七政,即日月水火土金木,木星怎么会有卫星存在呢?”“假如像伽利略说的那样,要增加星的数目,那不是全部系统都要垮台了吗?”面对这些无知的恶意攻击,伽利略并没有被吓倒,反而坚定了他把自己的新发现写成文章,公之于世的信心。后来,伽利略又通过观测发现了太阳黑子,并根据黑子在太阳表面位置不断变化探明了太阳的自转。伽利略越来越相信“日心说”的正确,逐渐成了哥白尼学说的忠实拥护者和宣传者。

“太阳中心说”可以说是对宗教教义一个彻底的否定,它直捣教会的致命之处。因此,为了消除伽利略对宗教教义的“亵渎”,1633年2月,宗教裁判所再次把伽利略召到罗马。这时伽利略已年近70,身体虚弱多病。教廷竟对这样一位老人进行了长达数月之久的审讯和折磨,强迫他承认“错误”,并作出如下荒谬的判决:

“为了处分你这样严重和有害的错误与罪过,以及为使你今后更加审慎并给其他人做个榜样,我们宣布,用公开的命令禁止伽利略《关于托勒密和哥白尼两大世界体系的对话》一书;判处暂时把你关入监狱内。”

从此,伽利略失去了人身自由。来探望他的朋友和亲人都苦劝其认罪,他的女儿舍勒斯特也写了许多信哀求他悔罪。迫于各方面的压力,伽利略的内心经过一番激烈而痛苦的挣扎,当他又一次被带到宗教法庭接受审讯时,他无奈地宣布放弃自己的主张。 ? ?

在这种情况之下,伽利略作出妥协和让步,算得上是一个明智之举,因为在当时,他只有两条路可走,要么妥协,要么被捆在宗教裁判所的火刑柱上。而如果伽利略作了后一种选择的话,那么人类知识宝库中将至少失去《关于两种新科学对话集》和《对话》附篇这两部巨着。因此,对于一个被长达数月折磨的虚弱老人来说,伽利略此时的让步,既是出于身心的无可奈何,也是一种斗争的艺术,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然而对于伽利略本人来说,虽然部分地摆脱了肉体的痛苦,但更难忍受的是精神重压。一个把追求真理当做自己终身信条的伟大学者,在谬误面前做出妥协、让步,这种精神方面的痛苦、内疚更胜于肉体的痛苦。因为他知道,作为支持哥白尼学说的一面旗帜,他的倒下,影响的不仅仅是自己的信仰和研究工作,也势必会影响到公众对“日心说”的看法,影响到“日心说”的继续传播和发展,从而影响人类对于整个宇宙的研究和探索。在伽利略看来,这是对真理的亵渎,是对科学的犯罪,是不可容忍的。这种沉重的负罪心情一直折磨着他,使他寝食不安,原来就十分憔悴的身体,变得愈来愈虚弱。

尽管伽利略违心地做了妥协,尽管他从此不得不放弃天文学研究做了宗教裁判所的囚犯,但他的科学研究活动却一刻未曾间断,只是把研究方向转向了力学。然而,女儿的逝世和自己双目失明的不幸又接踵而至。可是,就在这样困难的情况下,伽利略仍坚持完成了《关于两种新科学对话集》这本物理着作的写作,大胆地叙述了物体的各种问题。直到去世前夕,伽利略躺在病床上仍在进行机械设计和指导学生进行摆的研究工作,并把用摆来调整时钟运行的想法,口述给了他的学生析利,并经析利整理后作为《对话》的附篇发表了。

强权改变不了真理,真理终究会战胜谬误。随着时间的推移,历史为伽利略作出了公正的判决。

拓展阅读:其他人对伽利略的评价

警世箴言

生命有如铁砧,愈被敲打,愈能发出火花。

真理就是具备这样的力量,你越是想要攻击它,你的攻击就愈加充实了和证明了它。

一语识人

伽利略的发现,以及他所用的科学推理方法,是人类思想史上最伟大的成就之一,而且标志着物理学的真正开端。

――爱因斯坦

[伽利略的故事_名人故事]

伽利略的故事_名人故事 篇2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所课题组发布的社会心态蓝皮书《中国社会心态研究报告2012年—2013年》表明只有不到一半的调查者认为社会上大多数人可信, 愿意相信陌生人的只有两到三成, 中国当前社会的总体信任感逐步下降, 已经跌破60分的信任底线。

从“南京彭宇案”引发的老人跌倒是否该将其扶起、到贵州新建教学楼竟无法承受住37名学生的重量引发的质量恐慌, 这些都是发生在大家周围的铁一般的事实, 不得不让我们再一次对自己的生存环境产生质疑。截止至2013年发生在长春的被盗遇害婴儿事件, 又一次直击社会的薄凉、冷漠。

青少年生活在这种社会氛围中, 将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增加, 对形成自己今后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有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然而, 青少年更需要具有明辨是非的能力, 正确判断社会现象中的各种是非。

二、宁波帮人士成长教育意义

(一) 调研目的

历史名人, 浓缩了一座城市发展的精华, 永恒了城市回忆。

19世纪80年代, 动荡的年代, 宁波帮人士将商业利润投资于航运业、金融业、工业等新兴领域, 形成实力雄厚的宁波帮金融资本和工业资本, 创造了第一家华人银行、第一件西服、第一条公共汽车线等近一百个左右的第一, 为民族复兴和百姓生活带去了希望和便利, 实实在在地回报社会。宁波帮创造着从无到有的辉煌, 见证着“宁波人”的智慧结晶。

对宁波帮人士成长教育故事的研究, 适用于青少年的价值观培育。结合之前, 党中央在全国开展“我们的价值观”大讨论, 宁波帮精神作为民族精神之一可以是应对社会上相互激荡的各种思想文化的“主心骨”, 成为青少年的精神支柱, 使当代青少年的意识得到改变, 从而树立起新的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价值观念。

(二) 宁波帮的发展

直至现在, 宁波帮的发展已遍布世界各地, 涉及范围涵盖商业界、政治界、港台时尚界、文化界等领域。

2012年4月16日, 首届世界“宁波帮”大会在宁波大剧院隆重召开, 千名海内外“宁波帮”人士齐聚故园, 共商开创未来大计, 共谋振兴家乡大业。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韩启德出席会议并讲话, 宁波帮的优秀品质, 比如敢闯天下、勤劳节俭、团结互助、爱国爱乡、诚实守信、报效桑梓等, 已经成为当代宁波精神的重要源泉和核心内涵。让我们全球“宁波帮”一起携起手来, 同源同根闯世界, 合心合力兴家乡, 为家乡宁波更加美好的明天而共同奋斗。

这表明宁波帮离我们很近, 其精神实实在在地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

三、宁波帮人士的成长故事

据不完全统计, 青少年对于历史名人多半处于只知他成功时的名, 而不知其机遇与努力的状态。为此, 我们选择一些影响力大、贴近生活的典型人物作为意见领袖。

明末清初中国五大学者之一、余姚四大先贤之一、“日本的孔夫子”的朱舜水是一位崇尚儒学的思想家。

然不可忽视的是他的成长时期, 正值明朝的“多事之秋”。清兵入关后, 他毅然投身抗清。即使流亡在外仍继续参加反清复明的活动。是他的民族正义感, 使他即使明亡也不愿降清, 流寓日本。强烈的民族正义感, 使他以泰然处之的态度对待流落异乡。

提到跨海大桥, 我们总忘不了杭州湾跨海大桥, 世界上最大的跨海大桥, 对长三角的经济发展影响深远。而这座大桥的最初提议者是原上海市副市长、原上海浦发银行、上海银行首任董事长庄晓天。

庄晓天是宁波人。在他十三岁的时候就离开宁波去了上海, 成为一名上海的宁波人。然, 他对宁波满怀故乡情, 家乡的晚报是天天看。对故乡的深情, 使他一直关注宁波的经济发展, 跨海大桥更是缩短了他回家的路程。正是由于他的努力与坚持, 宁波与杭州一起成为他创办的上海浦东银行的分行地之一, 这在当时已经是破格之事。

余秋雨是当代中国文化史学者、文学家、散文家, 是耳熟能详的上海九九读书人文化实业有限公司的名誉董事长。他的成长伴随着文化大革命, 他的家人都不同程度地受到文化大革命的迫害。随后, 他被下放五七干校农场劳动。在这期间, 他仍然不忘看书在恩师盛钟健先生的帮助下, 到浙江奉化县一所半山老楼里苦读中国古代文献, 研习中国古代历史文化。

他这种在条件不好的情况下仍坚持不懈、刻苦求学的精神, 很适合用于激励当代青少年克服学习道路上困难的斗志。

从小受父亲的影响, 丁磊对电子管件、半导体之类的东西特别着迷。在学生时代, 他组装了一台在当时是最复杂的六管收音机。进入大学后, 他经常到图书馆翻阅外文科技尤其是计算机书籍, 了解世界最新动态、把握时代格局。这些, 为他以后的成就奠定了充实的基础。

我们需要透过名人现象看到事物发展的本质, 他们有所成就不仅仅是因为他们的努力, 更因为他们从小就有的一种意识, 可以是兴趣、志向, 经过长时间的酝酿发酵成的影响自己深远的无意识的价值观。

四、赢在起跑线上

(一) 结论

“我们不穷, 只是缺钱”。这种矛盾心理, 代表着大多数人的心声。就像闹剧世界末日———在人心浮动的浪潮, 面对专家的辟谣, 可有谁主动将心沉淀, 去思辨对错?心理发生错乱, 产生莫名的恐慌, 也许是这生活太过安逸了、也许是这生活太过绝望了。传言的流行, 恰恰显示内心的一种对未来的不确定感, 一种深深的社会焦虑和生存危机感。

面对既有的现实, 积极面对,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明白祖国、社会给予我们的物质条件、再而通过对祖国、社会的责任和贡献, 创造人的价值。

幸福的生活现状, 一步一步减少了青少年居安思危的观念, 使得青少年安于享受生活, 缺少思辨独立能力。

没有长辈愿意自己的小辈丧失生活的能力, 没有父母愿意自己的孩子失去征服世界的魄力, 没有孩子从小就希望自己没有踏遍世界的勇气。

选择有效的传播方式, 使当代青少年从上一辈的成长故事中明确“立志、立身、立言、立德”即做人、做事、做学问、增强社会责任感与民族自豪感的意义。

从小树立志向、懂得如何做人做学问、沿承中华传统美德, 才能在混杂社会里, 保持好修养、真节操。经过熏陶的青少年, 步入社会, 会对不良风气产生正确导向, 有效地改变社会现状。

(二) 建议

1. 宁波帮图书馆资源的利用方式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及互联网的普及, 多数青少年更加倾向于网络阅读。在信息爆炸的时代, 新闻信息迅猛增加、科技信息急剧攀升、广告信息和娱乐信息铺天盖地等, 已导致各种信息泛滥, 百度、酷狗等搜索网页可以在同一话题下产生各种信息, 这正在造成信息消费者头脑混乱、无法对相关有用信息进行准确利用和选择。

相较于计算机前辨别消息的真伪, 我们建议青少年有效利用图书馆资源尤其是有着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的宁波帮图书馆。

位于宁波市高教园区北区的宁波帮图书馆, 设一个综合陈列, 六个专题陈列 (中国近代金融业、中国近代商业、中国近代实业、中国近现代航运业、中国近现代教育、当代宁波帮专区) 。

青少年可以利用课余时间, 养成利用图书馆资源阅读的习惯。宁波帮图书馆不仅有丰富的图书可以提供青少年宽广的阅读视角, 还可以使青少年对宁波帮有一个印象、慢慢接受宁波帮精神的影响。这, 对青少年的自身修养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2. 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社会与家庭“双管齐下、刚柔并济”, 其效果是显著的:社会各界各司其职、共同关注可使社会风气得到有效的改良, 良好的成长氛围得以呈现, 家庭主动结合社会现状, 帮助孩子树立“立志、立身、立言、立德”的价值观。

政府结合现下党中央主题, 出台适合本地区发展的政策。

当青少年还是婴孩的时候, 父母都对他们寄予厚望:希望他们有一个美好的人生。因此, 他们的言传身教分外重要, 在平时与孩子嬉戏时不时地贯穿一些小知识, 让他们对世间的善恶对错有一个很好的认识。

其次是学校的教育, 老师在备课的时候, 可以根据题材在课前讲一些有启发性的小故事、小寓言, 让学生对课本知识有更深的兴趣, 也在他们心里埋下了好学、博学的种子, 伴着四季逐步发芽、开花、结果。

广告也是中坚力量, 大众媒介所提供的电影、电视剧等经常植入广告, 易产生视觉冲击力, 使受众在接受媒介内容的同时受到植入品牌潜移默化的影响。各大众媒介在传播内容中可适当结合宁波帮人士成长故事, 并采用青少年喜闻乐见的形式播放。出版社也可结合社会需求, 出版相关青少年读物, 封面可选用色彩鲜艳的图片。

希望青少年借鉴宁波帮人士青少年时期的成长故事, 用行动改变自己, 影响他人, 放大沉默螺旋理论———放大正能量, 使社会风气好转。用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青年, 标榜当代青少年价值观的走向。

摘要:以宁波帮人士成长教育故事为研究视角, 从中总结出典型的宁波帮人士成长教育故事的例子, 为青少年正确价值观的形成提供借鉴、帮助青少年更好地传承宁波帮精神并与培育当代青少年价值观达到“双赢”, 从而使当代青少年的意识得到改变, 进而树立起新的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价值观念。

关键词:青少年,价值观,传播方式,宁波帮

参考文献

[1]周春英.近代宁波帮的经营管理思想与实践[J].广西社会科学, 2004 (3) .

[2]张跃.孙善根.论宁波帮精神——宁波帮精神的一种历史诠释[J].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 12 (4) .

[3]项枫.宁波帮精神与品牌战略[J].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5.

[4]陶云飞.宁波帮的成功之道对当代宁波经济发展的借鉴意义[J].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 2002, 24 (5) .

[5]应金萍.“宁波帮”精神传承与宁波商贸教育发展研究[J].宁波工商职业技术学报, 2009 (1) .

[6]周方怡, 陈丹燕, 徐一昕, 陈吉露, 杨悦.弘扬“宁波帮”精神, 重树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J].考试周刊, 2012 (76) .

暑假,读名人的故事 篇3

在心灵的河床上,谁可以帮我们凿开不竭的泉源?

请看,这些在人类历史上熠熠生辉的名字:达芬奇、塞万提斯、爱因斯坦、凡尔纳、玛丽·居里、莎士比亚、圣·埃克苏佩里、莫扎特、梵高、毕加索……

这些如雷贯耳的名字背后,有着怎么的故事呢?他们是怎样成长起来的呢?那就让“彩图世界名人成长记录”系列图书告诉你吧!这是一套来自西班牙的成长励志类人物传记丛书,由明天出版社引进出版。和以往以第三人称写的传记不同,它从第一人称的角度出发,以一种轻松有趣的方式讲述了主人公的精彩生活和非凡成就,更加亲切,令你感同身受。书的内容不仅丰富,里面的插图也极富时代特色,图文并茂,让人更加爱不释手。阅读这系列图书,将会带你步入名人所生活的那个时代,感受别样的阅读乐趣。

在这些精彩纷呈的名人世界中,你不仅可以深切地感受到名人们跋涉的艰辛与他们坚忍不拔的意志,同时也能真切地感悟到名人们会有那么多或成功或失败的人生经验可以借鉴。

愿名人的人生像一座灯塔,指引我们从稚嫩的童年出发,驶向美好的未来!

伽利略的故事_名人故事 篇4

一、迁册**中的李嘉诚

据港府公布的统计数据,20世纪80年代中,香港移居海外的人口每年约2~3万人;90年代初开始,每年以6万人的速度外流。这其中,绝大部分是工商业者和专业人士。

据1990年12月18日香港《明报》《东方日报》,到该年11月底止,“香港已有77间上市公司迁册海外”,“占香港上市公司总数的1/3”,“现时在香港四大财团中,只有李嘉诚的长实系集团和施怀雅的太古洋行集团尚在香港注册”1989年,信心危机再次爆发,恒指于开市首日,狂泻580多点。迁册流四起,华商都看李嘉诚的--他是香港首富,长实系在港上市公司占总市值的10%强。在这种形势下,李嘉诚不得不站出来说话,11月20日的香港报章,发表了他的长篇言论,核心内容是:他相信香港后仍会继续繁荣,香港是个充满活力的城市,也是一个赚钱的好地方。

1990年中,迁册风再次振荡。舆论盛传,香港最大财团汇丰银行,将借收购英国米特兰银行之机,变相迁册伦敦。合并及迁册花费了两年时间完成,汇丰在香港地位举足轻重,工商界深为不安。汇丰大班浦伟士发表讲话,言称汇丰仍保留香港第一上市地位,业务仍以香港为最大基地。

汇丰完成迁册不久,李嘉诚突然宣布辞去汇丰董事局非执行副主席职位。据传,李嘉诚对汇丰迁册持反对意见,他的意见未被董事局采纳,最后导致这一结果。

二、李嘉诚和祖国

1978年9月底,李嘉诚作为港澳观礼团的成员,应邀到北京参加国庆节典礼。这是李嘉诚有生以来,第一次来到祖国首都;也是他逃避战乱远走他乡的38年来,第一次踏上祖国内地的土地。

这年底,李嘉诚从家乡的来信中,获悉潮州有很多返城的“黑户”,或露宿街头,或挤在临时搭起的矮棚笼屋栖身。李嘉诚深为不安,马上复函至家乡政府,提出捐建“群众公寓”以救房荒之急。

群众公寓两处共9幢,4~5层不等,建筑面积1.25万平方米,安排住户250户。李嘉诚共捐资590万港元,工期分几年完成。

1979年,李嘉诚回到阔别40年的家乡。当晚,在潮州市政府举行的茶话会上,李嘉诚说出一席感人肺腑的话:“我是1939年潮州沦陷的时候,随家人离开家乡的,到今天已经有整整40年了。40年后的今天,我第一次踏上我思念已久的故乡的土壤,虽然一路上我给自己做了心理准备,我知道僻远的家乡与灯红酒绿的香港相比,肯定是有距离的,但是我绝对没想到距离会是这么大。就在我刚下车的时候,我看到站在道路两边欢迎我归来的,我的衣衫褴褛的父老乡亲们,我心里很不好受。我心痛得不想说话,也什么都说不出来,说真的,那一刻,我真想哭……”

李嘉诚说到这,已泪水潸然。

1980年间,李嘉诚捐资2200万港元,用于兴建潮安县医院和潮州市医院,大大改善了潮州医疗条件。

1984年,他向中国残疾人基金会捐赠100万港元;1991年,他又捐出500万港元,并表示从1992~间,陆续捐赠6000万港元。

1987年,他向中国孔子基金会捐款50万港元,用于赞助儒学研究,该基金会在山东曲阜为李嘉诚树碑立传。

1988年,他给北京炎黄艺术馆捐款100万港元。同年,捐200万港元资助汕头市兴建潮汕体育馆。

1989年,捐赠1000万港元,支持北京举办第11届亚洲运动会。

1991年7月12日早晨,李嘉诚边用早餐,边听广播,惊悉中国华东地区发生百年未遇的特大水灾。他立时用电话与长实系四间公司的首脑联系,取得共识后,即通知新华社香港分社,以长实、和黄、港灯、嘉宏四公司的名义,捐出5000万港元赈灾。数日后,李嘉诚得知汕头遭遇强台风灾害,即以个人名义捐500万港元予汕头市政府。

李嘉诚在广州市、广东省的其他地方,先后有数千万港元的捐款。较大的捐赠项目有:认捐1000万港元,资助广州市科技进步基金;以公司名义,捐助1000万港元予广东省教育基金会。

汕头大学的建立,是李嘉诚在祖国义举的一块丰碑,从1979年至今,他捐出的款额逾8亿港元。

……

我们身边的名人_孙武的故事 篇5

贵族家庭给孙武提供了优越的学习环境,使他得以阅读古代军事典籍《军政》,了解黄帝战胜四帝的作战经验以及伊尹、姜太公、管仲的用兵史实。加上当时战乱频繁,兼并激烈,他的祖父、父亲都是善于带兵作战的将领,他从小也耳闻目睹了一些战争,这对少年孙武的军事能力的培养非常重要。但孙武生活的齐国,内部矛盾重重,危机四伏。

孙武对此极其反感,不愿纠缠其中,萌发了远走他乡、另谋出路的念头。当时南方的吴国自寿梦称王以来,联晋伐楚,国势强盛,很有新兴气象。

孙武认定吴国是他理想的施展才能和实现抱负的地方。大约在齐景公三十一年(公元前517年)左右,孙武正值18岁的青春年华,他毅然离开乐安,告别齐国,长途跋涉,投奔吴国而来。

孙武来到吴国后,便在吴都(今苏州市)郊外结识了从楚国而来的伍子胥。伍子胥原是楚国的名臣,公元前522年,因父亲伍奢和兄长伍尚被楚平王杀害而潜逃到吴国。他立志兴兵伐楚,为父兄赧仇。孙武结识伍子胥后,十分投机,结为密友。这时吴国的局势也在动荡不安之中,敌人便避隐深居,待机而发。

公元前515年,吴国公子光利用吴国伐楚、国内空虚的机会,以专诸为刺客,袭杀吴王僚,然后自立为王,称阖闾。阖闾即位后,礼贤下士,任用伍子胥等一批贤臣。他又体恤民情,不贪美味,不听淫乐,不恋女色,注意发展生产,积蓄粮食,建筑城垣,训练军队,因而大得民心,吴国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伽利略的故事_名人故事 篇6

他是曹操的第三个儿子。曹植从牙牙学语起,就开始学诗诵文。他自幼聪慧伶俐,才思敏捷,性格活泼,桀骜不驯。史载小曹植在十岁时就能背诵数十万言的诗赋,而且写出了大量的诗歌和各种体裁的文章。

由于父亲曹操经常在外征战,很少了解三儿子曹植的学习情况,所以每次听到别人称赞曹植的智慧和才华时,总是半信半疑。这一日,曹操外出征战回到邺城,又听到有人称赞曹植,便把曹植叫来说:“不少人都在称赞你的诗文写得好,去拿些来让我瞧瞧!”曹植知道父亲的文学造诣很深厚,要求也甚严格,便立即挑选了一批自己比较满意的作品拿去。曹操看了之后,不由得大吃一惊,他想:曹植年才十二三岁,能写出这么好的诗文么?说不定是抄袭来的吧?想到这里,曹操便故作动怒的样子说:“你小小年纪,怎么学会撒谎了?你这些文章,是不是别人替你作的?是谁替你作的?快快如实说来!”曹植笑着说:“父亲说哪里话,儿子作文赋诗,向来是有所思而有所就,怎么会找人替作呢?即使作品能替,文中所表达的感情能替吗?放心吧,这些都是孩儿的作品,父亲如不相信,可当面测试嘛!”曹操见曹植回答得如此坦然自若,也就深信不疑了,他越发从内心喜欢曹植的才华。

曹植七岁那年中秋节,曹操带着妻子、儿女在后花园饮酒赏月。众人在清雅的音乐中有说有笑,其乐融融。曹操看皓月当空,万里无云,儿女齐聚堂前,不由一时兴起,又想出题考一下几个孩子的应变能力,便沉吟了一下对他们说:“你们说月亮与外国比,谁近谁远?”大家没想到是这样一道题,都觉得很好回答,齐声说当然是月亮远了。曹操不置可否地点了点头转过头来看着一直未做声的曹植,问:“你说呢?”只见曹植不慌不忙地回答说:“月亮近,外国远。”大家都呆住了,曹植解释道:“因为月亮看得见,外国看不见。”大家听了觉得曹植的答案很新奇,曹操也很高兴,夸曹植聪明,是可造之才。

第二年中秋,有外国使节来访,曹操也在后花园款待他们。在筵席上,酒过三巡之后,一位外国客人起身说道:“曹大人父子名声远播,大家很是仰慕,今日有幸得见,恳请曹大人父子能一展才华。”曹操当即应允。但他为了显示自己儿子的聪慧,就仍然出了去年那道题。他先问客人,客人们有说月亮远的有说外国远的,莫衷一是。于是曹操摆了摆手让曹植来回答。曹植明白父亲的心思。起身答道:“月亮远外国近。”曹操大惊,呵斥他说:“同一个月亮,你去年说近今年说远,到底是怎么回事?”曹植回答说:“去年月亮可以看见但外国不能看见;今天月亮虽然抬头就可以看见,却可望而不可即。去年外国与我们没有来往也看不到,所以说外国远,但今年外国与我们不但有来往,还有思想交流,这样不是很近吗?”大家为只有八岁的曹植能作出这样精彩的回答而感到很惊讶,外国客人也连连夸奖他。

公元二一零年冬,铜雀台落成,曹操登台设宴,大会群臣。为了活跃宴会的气氛,他让武将当场比武,文官即席赋诗,各显其才。他的几个儿子以为今日父亲不会点他们的将,便放量豪饮。不料,在宴会即将结束的时候,曹操突然对他们说:

“我现令你们几个,以台为题,各作一赋,为台增辉。”

当时曹丕等人毫无思想准备,正在冥思苦想的时候,曹植一挥而就,呈上了一篇《铜雀台赋》。曹操看后,感到曹植所作《铜雀台赋》,不但构思精巧高人一筹,更以词美句绝而使他的几位

兄弟望尘莫及。从此,曹操对曹植就另眼相看了。这时,曹植只有十七岁。

曹丕自立为魏王以后,为了消除曹植的势力,找了种种借口诛杀了曹植的好朋友丁仪、丁翼兄弟,凡与曹植亲近的人都受到了迫害。为此曹植内心非常痛苦,经常自恨无力救助朋友。一天,他在郊外看到一个少年用剑斩断罗网,救出黄雀,颇有感触,写了《野田黄雀行》抒发自己无力救助朋友们的悲愤心情。

曹植的聪明才智也一直是曹丕的后顾之忧。因此除了想方设法加害于曹植的朋友们消减曹植的势力和影响外,还处处排挤、打击、压制曹植,甚至想把他置于死地。

一天,曹植被曹丕派来的侍从急召进宫。他跨进大殿时,就觉得气氛不对。只见魏王拉长了脸端坐龙椅之上,群臣排列两旁,颇有杀气腾腾之势。曹植赶忙跪拜,行过大礼之后,便恭恭敬敬肃立在一旁。曹丕冷若冰霜地问:

“近来你作诗撰文吗?”

曹植答:“偶尔弄点笔墨,但无甚进步。”

“朝中文武百官都说你才思敏捷,才华横溢。先父在世之时,你常以文章夸示于人。我一直怀疑你的诗文是由你手下的才子代作的。今天要当众请你作诗一首,以正视听。如果你能作出来,可免一死;如果你作不出来,就要从重治罪,绝不姑息宽恕!”曹丕凶狠地说。

“遵命,请出题目。”曹植依然是十分恭敬地说。

“你我是兄弟,就以兄弟之情作一首诗吧。不过有两个条件:一是诗中不准出现兄弟的字样,但又必须叙述兄弟之情;二是你只能在殿内走七步,必须在七步之内完成诗作。如果在七步之内完不成,便立即推出斩首!”魏王曹丕一字一句地说。

曹植万万没有想到自己一奶同胞的亲哥哥会这样做,名为作诗试才,实为要他性命。一时悲愤交加,边想边走,还没有走到七步,就吟咏出一首千古不朽的名诗:

煮豆燃豆萁,波菽以为汁。

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曹植此诗刚吟完,殿内群臣脱口称赞:“好诗!好诗!”

曹丕听到这首诗,心中也不免受到强烈的触动。因为曹植这首诗显然是在借物咏志,目的在于讽刺、抨击自己的无情。

这首诗的意思是说豆和豆秸本来就都是同根生出来的,正如曹丕和曹植乃是一母所生的同胞兄弟。如今豆萁在锅下无情地熊熊燃烧,豆子却在锅里面备受煎熬,这不正像曹丕对曹植不

顾兄弟之情,逼迫兄弟作诗一样吗?可是这样做的结果是什么呢?还不是豆萁烧尽,豆儿煮烂,两者同归于尽吗?

魏王的鼻子不觉一酸,流下了几滴惭愧的泪水。他把曹植贬为安乡侯,打消了杀曹植的念头。曹植名为王侯,却没有行动的自由,终于郁郁而死。

名人爸爸培养儿子的故事等 篇7

安徒生的爸爸虽然是个穷鞋匠,但他对生活的乐观、浪漫态度对安徒生产生了巨人的影响。

他爸爸把简陋的房间布置得像一个小博物馆,在墙上挂了许多图画和作装饰用的瓷器,还在橱窗柜上摆了一些玩具,书架上放满了书籍和歌谱。还常给安徒生讲《一千零一夜》等古代阿拉伯故事。为了丰富安徒生的精神世界,他爸爸还鼓励安徒生到街头去看埋头工作的手艺人、弯腰曲背的老乞丐、坐着马车横冲直撞的贵族等人的生活。这些经历为安徒生以后写出《卖火柴的小女孩》、《丑小鸭》等童话故事埋下了“种子”。

盖茨的爸爸:让孩子从小懂得凭本事挣钱

世界软件业巨头——微软公司的老总比尔·盖茨的爸爸,从小就培养比尔·盖茨“凭本事打拼”的意识。他的名言是:“重要的是要让孩子知道自己能够赚钱,并且不管做什么事情都要有信心和干劲。”他常让比尔·盖茨帮家里做事,并给予小报酬,以此教比尔,盖茨懂得工作是通往人生幸福的台阶。(江西 罗长来)

女性持续痛经莫大意

女性如果出现持续性的痛经,不可大意。这可能是因为一些妇科疾病引起的,如子宫肌瘤、卵巢巧克力囊肿、子宫内膜异位症等等。痛经有可能掩盖正在发生的其他疾病,如果不及时找到病因加以治疗,可能会酿成重病。对于那些疼痛程度越来越严重、疼痛时间越来越长的人,及时就诊才是正确选择。

若出现以下情况中的任何一种,应立即去看医生:

1年龄超过25岁或已结婚,特别是已经生了小孩的,痛经很剧烈,不经过治疗就痛得难以忍受。

2痛经逐渐减轻。但最近又加剧,有患子宫后屈或其他疾病嫌疑的。

3经期体温升高,甚至发高烧的,应考虑有患子宫内膜炎的可能。

4经期过长或过短(正常为2~7天)或出血量过多的。

5经血中出现肝脏样块状物,且大于小指的应怀疑有子宫肌瘤等严重疾病存在。

6越接近经期下腹疼痛越明显,而到了经期第一天又消失的,是经期紧张症的表现。

伽利略的故事_名人故事 篇8

接受的军事教育包括:美国陆军步兵学校、美国陆军指挥与参谋学校和陆军军事学院。

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曾任营长。1935年9月,任美国第2步兵师主管作战训练处的助理参谋长。同年10月,改任驻内布拉斯加州克鲁克堡的美国第7军防区司令部负责情报处和作战训练处的助理参谋长以及负责平民预备役的副参谋长。1937年7月,任美国第3步兵师负责情报处和作战训练处的助理参谋长。

1940年8月,调任美国陆军总司令部参谋。1941年6月,任陆军总司令部负责作战训练的助理参谋长。同年12月,任负责训练的副参谋长。1942年3月,改任美国陆军地面部队司令部代参谋长,4月晋升为少将和陆军地面部队司令部参谋长。1942年7月至1942年10月,任驻英国的美国第2军军长。1942年8月,被任命为远征法属北非的盟军司令部最高副司令,负责组织制订详细计划。11月22日,签署克拉克—达尔朗协定。1943年1月至1944年12月,任驻北非的美国第5集团军司令,任内兼任英国首相丘吉尔的首席美国军事顾问。任内参与组织指挥并率部参加进攻意大利本土的历次重大战役。1944年12月,任盟军第15集团军群司令,任内组织指挥了迫使驻意大利德军投降的战役。

1945年7月至1947年5月,任驻奥地利美军司令。1947年6月至1949年10月,任美国第6集团军司令。1949年10月至1952年5月,任美国陆军野战部队司令部司令。1952年5月至1953年10月,任“联合国军”司令部总司令、美国远东司令部总司令兼美国远东陆军司令部司令,指挥朝鲜战争。1953年年10月,任期届满并退出现役。1954年3月至1965年7月,任位于南卡罗来纳州的查尔斯顿军事学院(西塔代尔)院长。

1984年4月17日,在南卡罗来纳州查尔斯顿去世。

军衔晋升情况为:1940年7月晋升为中校,1941年8月晋升为准将(越级晋升),1942年4月晋升为少将,1942年11月晋升为中将,1945年3月晋升为上将。

伽利略的故事 篇9

伽利略的故事

伽利略的故事 伽利略 伽利莱· 伽利略,一五**年生于意大利的比萨城。在著名的斜塔旁。他是世界上第一个使用天文望远镜的 人。他用自己观察和研究天体的成果,为哥白尼的“太 阳中心说”提供了强有力的事实根据;他发现了自由落 体定律,摆锤的等时性的定律,断定了地物线的轨道。他是杰出的物理学家、天文学家,近代机械学的创始人 之一。勤奋好学的青年时代 伽利略的父亲是个破产贵族。当伽利略来到人世 时,他家里已经很穷了。为了免于饥饿,尽量多挣点钱,伽利略的父亲想让他将来当个布商。为此,先送他到学 校去读书。伽利略在幼年时,就很爱动脑筋。看到机械方面的 东西,他总想自己试着做一做。别的孩子去玩耍,他却 躲在一边,做着各种各样精巧有趣的机械玩具。在学校 里,伽利略勤奋刻苦地学习着。他很快学会了拉丁文、希腊文、哲学,就连图画和音乐,他也学得很好。父亲 看到这种情况,就放弃了要他做布商的念头,决定要他 学医。于是,十七岁的伽利略进了比萨大学。在大学里,伽利略非但勤学,而且好问、哪怕是一 个人们司空见惯,习以为常的现象,他也要问一个为什 么。有一次,他站在比萨的天主教堂里,眼睛盯着天花 板,一动也不动。他在干什么呢?原来,他用右手按着 左手的脉搏,看着天花板上摇摆不定的灯。他发现,这 灯的摆动虽然是越来越弱,以至每一次摆动的距离渐渐 缩短,但是,每一次摇摆需要的时间,却是一样的。于是,伽利略做了一个适当长度的摆锤,测量了 脉搏的速度和均一性。从这里,他找到了摆的规律。钟,就是根据他发现的这个规律制造出来的。当时,有一个大数学家名叫利玛窦。一次,利玛窦 陪一个大公爵到比萨,伽利略跑去看他。正巧,利玛窦 在给一些人讲几何学。伽利略躲在门外听着,听着,枯 燥的数学吸引了他。他觉得这些知识太有用了,必需掌 握它。虽然父亲曾一再告诫他,学数学是世界上赚钱少 的职业,可他决心已定,坚持要学。在利玛窦的教导下,伽利略努力地学习着。然而,家庭生活的贫困,使伽利略不得不提前离开 了大学。失学后,伽利略仍旧在家里刻苦钻研。他发明 了一种比重秤,还写了一篇论文:《固体的重心》。于 是,二十一岁的伽利略名闻全国。人们称他为“当代的 阿基米德”。在他二十五岁那年,比萨大学请他去当了 数学教授。自由落体定律的发现 落体问题,人们很早就注意到了。在伽利略之前,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的学说认为,物体下落的快慢是不 一样的。它的下落速度和它的重量成正比,物体越重,下落的速度越快。比如说,十公斤重的物体,下落的速 度要比一公斤重的物体快十倍。一千七百多年来,在书本里,在学校的讲台上,一 直把这个违背自然规律的学说当作圣经来讲述,没有任 何人敢去怀疑它。这是因为,亚里士多德提出过 “地 球中心说” 它符合奴隶主阶级和封建统治阶级的利益,因此,亚里士多德的其它学说也就得到了保护。年轻的伽利略没有被这个庞然大物吓倒。他根据自 己的经验推理,大胆地对亚里士多德的学说提出了疑 问。他想,同样是一磅重的东西,自然以同样速度下落。但是,如果把两个一磅重的东西捆在一起,或者把一百 个一磅重的东西捆在一起,那么根据亚里土多德的学 说,它们下落的速度就会比一磅重的东西大一倍或者九 十九倍,这可能吗?他决心亲自动手试一试。伽利略选择了比萨斜塔作试验场。有一天,他带了 两个大小一样,但重量不等,一个重一百磅的实心铁球,一个重一磅的空心铁球,登上了五十多米高的斜塔。塔 下,站满了前来观看的人。大家议论纷纷,有人讥笑他: “这个青年一定是疯了,让他胡闹去罢!亚里士多德的 理论还会错吗!” 只见伽利略出现在塔顶,两手各拿一个铁球,大声 喊道:“下面的人看清楚啦,铁球落下去了。”他把两 手同时张开。人们看到,两个铁球平行下落,几乎同时 落到了地面上。那些讽刺讥笑他的人目瞪口呆。作者: 222.183.151.* 2005-11-5 20:50 回复此发言 2 伽利略的故事 伽利略的这次试验,揭开了落体运动的秘密,推翻 了亚里士多德的学说、它在物理学的发展史上具有十分 重要的意义,生动地证明了“理论的基础是实践”这一 真理。哥白尼日心说的证实 哥白尼(公元一四七三——一五四三年)是波兰杰 出的天文学家。他经过四十年的天文观测,提出了日心 说的理论。他认为宇宙的中心是太阳,而不是地球。地 球是一个普通的行星,它在自转的同时环绕太阳公转。伽利略很早就相信哥白尼的日心说。一六0四年,他在一次讲演中说,地球不是宇宙的中心,而不过是围 绕太阳转的一点微尘。他时刻不忘哥白尼的理论,希望 能用实践将它证实。一六0八年六月的一天,伽利略听说,一个荷兰人 把一片凸镜和一片凹镜放在一起,做了一个玩具,可把 看见的东西放大。这一夜,伽利略坐在桌子前,蜡烛点 了一支又一支,他反复思考着,琢磨着,为什么两个这 样的镜片放在一起,就能起放大作用呢??? 天亮了,伽利略决定自己动手做一个。他找来一段 空管子,一头嵌了一片凸面镜,另一头嵌了一片凹面镜,一个小望远镜做成了。拿起来一看,可以把原来的物体 放大三倍。伽利略没有满足,他进一步改进,又做了一 个。他带着这个望远镜跑到海边,只见茫茫大海波涛翻 滚,没有一条船。当他拿起了望远镜再看时,一条船正 从远处向岸边驶来。实践证明,它可以放大八倍。伽利略不断地改进着,不断地制造着,最后,他的 望远镜可以将原物放大三十二倍。一天晚上,皎洁的月光洒满大地,伽利略拿起自己 的望远镜对准了月亮。咦,月亮并不是象几千年来人们 所说的那样光滑无瑕,那上面象地球一样,有高山、深 谷,还有火山的裂痕呢!这以后,伽利略几乎每天晚上都把自己的望远镜对 向天空,探索着宇宙的奥秘。他发现,银河是由许多小 星星汇聚而成的,我们的肉眼所能见到的,只是离地球 最近的那么几个。实际上,还有很多很多呢!他还发现,太阳里面有黑点,这些黑点的位置不断地在变动。因此,他断定太阳本身也在自转。一六一0年一月七日晚,伽利略观察木星。他看到 木星的旁边有三个小星,二个在左,一个在右。第二天 晚上,他发现三个小星都跑到右边去了。到了十日晚,只有左边有二个小星。而十二日晚上呢,木星的旁边竟 出现了四个小星,三个在右,一个在左。他断定,木星 有四个较大的卫星,在绕着它公转,这就是太阳系的缩 影。伽利略埋头工作,不懈地观察。他以无可辩驳的事 实,生动地说明,地球在围着太阳转,而太阳不过是一 个普通的恒星,所有的恒星都是象太阳那样的巨大天 体。宇宙间的一切天体,包括太阳那样的恒星和地球那 样的行星,都在运动之中。从而有力地证明了哥白尼学 说的正确。一六一0年,伽利略的著作《星空使者》出版了。人们惊讶地说。“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伽利略发现了 新宇宙。” 勇敢坚强的科学战士 伽利略生活的时代,正是欧洲资产阶级革命时期。那时,封建统治阶级利用基督教作为他们统治的精神支 柱。他们宣扬宇宙间的一切事物都是上帝为人而制造 的,人们应该老老实实地听从上帝的安排,接受封建统 治阶级的压迫,任何人也不许有半点怀疑,否则就是违 背上帝的意志。这荒谬的神学,紧紧地束缚着自然科学。谁要背离了它,就会遭到强烈的反对,严厉的处罚。哥白尼向“地球中心说”宣战,动摇了中世纪神权 统治的基础,便遭到了血腥的镇压。他的支持者和宣传者

名人慈善故事 篇10

感恩之心,慈善不可或缺,社会不可或缺。

郎朗:让音乐与慈善结合

钢琴家郎朗有着许多耀眼的头衔,不过他特别珍惜这两个:

2004年5月20日,郎朗在纽约被委任为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国际亲善大使,成为第一位担任此职的钢琴家。

2005年10月9日,华盛顿举办“中国文化年”期间,郎朗应布什总统邀请,在白宫举办专场独奏音乐会。布什总统向他授予“世界和平使者”的称号。

儿童基金会执行主任贝拉米在宣布这项任命时说:“郎朗是儿童基金会最年轻的亲善大使。邀请郎朗担任亲善大使,是因为他具有与听众做心灵交流的独特能力,并把很多时间和精力用于增加古典音乐的青少年听众。”

郎朗对于慈善的头衔深深感激:“音乐就像一种语言,世界的语言,它将人们彼此相连,也连接着彼此心灵的感应。我认为接近孩子的最好方式就是为他们演奏音乐,用音乐打开他们的耳朵和心灵。”

马艳丽:命运不公平,但我们要尽力

马艳丽一身素雅的白色装扮,来到炎黄艺术馆,作为幸福工程的形象大使,参加在这里举行的“幸福工程”摄影展开幕式。

这个工程针对的是非常贫困的母亲。看见照片上那些黑白色的凄凉,马艳丽的一位好友泪流满面,扑到她的怀里。同来的许多做了母亲的女明星,心酸之余纷纷坦言,自己何其幸运。他们商量,今年要组织一次西部行,去看看那些母亲们。

还好,照片里也有彩色的现在接受了幸福工程帮助之后脱贫的母亲们幸福的表情。这个工程不是单纯地接济了事,而是给这些母亲无息贷款作资本,然后帮她们找到一条可以谋生的路径。

“其实在我做幸福工程的形象大使之前很久,就一直留心,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帮助他人。因为我也是穷孩子出身,知道那种日子的滋味,所以我特别同情那些因为命运不幸而贫穷的人。”

她还记得,有一年去云南西双版纳义演,从昆明开车过去,途经一个贫困县,看到路边一个非常美丽的年轻女孩,竟然已是三个孩子的母亲。“手里抱着一个,地下还拉着两个。”人们为她停了车,所有的人都因她的美丽和贫困而深深触动,纷纷解囊相助。马艳丽掏出了身上所有的钱给她,甚至还跑回车里,把能找到的现金都拿了出来。

“如果她有幸生在一个富裕的家庭,凭那样的天生丽质,说不定都能当上明星或像模特,可命运就是这么不公平。但是无论如何,我们要尽力。”今年的西部行虽然还没有完全计划好,但我们知道,她是一定要去的。

最后她提起丈夫,一直低调但是坚定地支持着自己,像这次展出,很多朋友和参与者就是他拉来的人脉。他曾经笑言,“马艳丽,你最适合做这件事,因为我一直觉得你身上有种母仪天下的气质和凝聚力。”

濮存昕:他们不可怕,他们需要帮助

2001年初,濮存昕在中国青少发展基金会设立了“濮存昕爱心公益基金”,主要用于帮助贫困的艾滋病家庭以及贫困地区孩子的教育。数周内,濮存昕“写”了45万封信,在上海发出,为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帮助“艾滋病致孤儿童”募捐。到目前为止,他已经向“爱心基金”注资40余万元

2002年,因为担当了“宣传艾滋病形象大使”加上他在预防宣传艾滋病领域做出的贡献,濮存昕被评为当年的“感动中国十大杰出人物”。美国爱心基金会还在2005年10月24日授予他“杰出成就奖”。

濮存昕一直对艾滋病现状十分担忧,“它一定会流向人口密集、经济发达的地区。如果不从你我做起,采取干预措施,很可能造成大范围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迅速转为艾滋病人。”

除了宣传活动,他还努力改变艾滋病人受歧视的现状。他和艾滋病毒感染者一起包饺子,一起吃饭,向大众亲身证明艾滋病人并不可怕,而且他们需要帮助。

濮存昕在公共场合多次直言,监测出的感染者仅仅是“冰山一角”,绝大多数感染者都没有以真名接受检测,或者根本就没有检测,拒绝公开身份。“不能完全怪他们,是社会对艾滋病人及感染者有太深的歧视。”

潘石屹:善举净化心灵

潘石屹做过很多与慈善有关的事情,但是印象最深刻的还是十年前与一位白血病患者的接触。那时候,他的事业才刚刚起步,突然收到一封白血病患者的求助信,信中提到由于没有治病的钱而打算放弃治疗了。潘石屹被这份字体俊秀、内容真诚的信打动了,立即把自己一个月的工资和一部分积蓄捐给了那个叫朱晶平的病人,还动员了公司的副总一起捐款。

令潘石屹意想不到的是,朱晶平竟然因此而完全康复,还上了北京电视台的一个节目当众感谢潘石屹。节目播出之后,潘石屹的办公室几乎成了“白血病求助中心”,每天大量的求助电话和来信,让潘石屹应接不暇,也难辨个中真假。直到近年,潘石屹与一家专业的治疗白血病机构合作,捐款500万,希望能让更多身患白血病的儿童活下来。

伽利略破案的故事 篇11

伽利略有个爱女叫玛丽姬,在离伽利略住处不远的圣·玛培依修道院当修女。伽利略常去看望女儿。

有一天,玛丽娅给伽利略写来一封信。信中写道:“昨晚早晨,修女索菲娅躺在高高的钟楼晾台上死去了。她右眼被一根很细的约五厘米长的毒针刺破。这根带血毒针就落在尸体旁边。有人说,她是自己把毒计拔出后死去的。钟楼下面的大门是上了栓的。这大概是索菲娅怕风大把门吹开,在自己进去后关上的。因此,凶犯决不可能潜入钟楼。凉台是在钟楼的第四层,朝南方向,离地面约有十五米,下面是条河,离对岸四十米。昨晚的风很大,凶犯想从对岸把毒针射来,要正好射中索菲娅的眼睛,是根本不可能的。院长认为索菲姬的死是自杀。可是,极端虔诚的索菲姬,能违背教规用这样奇特的方法自杀吗?..”伽利略看完信,就去修道院看望女儿。

“就是那钟楼。看见凉台了吗?”在修道院的后院,玛丽娅指着钟楼上的凉台说。钟楼的台阶毕竟大陡,他上不去,就在下面对凉台的高度和到对岸的距离进行了目测,并断定凶犯不可能从河那边把毒针射过来。“听人说,她对您的地动说很感兴趣,还偷偷地读了您那本已成为禁书的《天文学对话》。院长要是发现很可能会把她赶出院门。可是她非常好学,又很勇敢。

那天晚上,肯定是上钟楼眺望星星和月亮去了。”

“有没有他杀的可能?就是说有人对她恨之入骨,非置她于死地不可!”

“索菲娅家里很有钱,她有个同父异母的兄弟。今年春天,她父亲去世了。索菲姬准备把她应分得的遗产,全部捐献给修道院。可是,那个异母兄弟反对她这样做,还威胁说,要是索菲娅敢这样做,就提出诉讼,停止她的继承权。事情发生的前一天,她弟弟送来一个包裹,可能是很重要或很贵重的东西。今天,在整理她房间的时候,那个小包裹却不见了。会不会凶犯为了偷这个小包裹,而把她杀死呢?”

伽利略朝着钟楼下面流过的河水,喃喃自语道:“如果把那条河的河底疏浚一下,或许能在那里找到一架望远镜。”

第二天早晨,玛丽娅急冲冲地回到自己家中,交给伽利略一架约有四十七厘米长的望远镜。“这是音门人潜入河底找到的`,准是索菲姬的弟弟送来的,因为以前我从未见过她有过望远镜。可是,这和杀人有什么关系呢?”

咖利略接过望远镜,仔细地看了看,说:“果然和我想的一样。索菲娅的弟弟事先在这个望远镜的简里装有毒针。那天晚上,索菲娅在你们入睡之后,悄悄登上钟楼的凉台,想用这个望远镜观察星星。在眼睛贴近筒之后,为了对准焦点,就要调节筒内的螺丝。这时,弹簧就会把毒针射出,直刺眼睛。索菲娅猛地一惊,望远镜便从手里滑落而掉进河里。她忍住剧痛把毒针从眼里拔出来——”“为什么她不喊救命呢?”

“她是在看了我的那本被禁的书《天文学对话》后,为了弄清楚地动说而进行天体观测的。这决不能让院长知道,不能呼喊。她也许是想拔出毒针,自己来治好这伤,但毒性很快扩散,无法解救了。”

伽利略的故事读后感600字 篇12

1587年他带着关于固体重心计算法的论文到罗马大学学求见著名数学家和历法家C.克拉维乌斯教授,大受称赞和鼓励。 1588年他在佛罗伦萨研究院做了关于但丁《神曲》中炼狱图形构想的学术演讲,其文学与数学才华大受人们赞扬。次年发表了关于几种固体重心计算法的论文,其中包括若干静力学新定理。1590年,25岁的伽利略对亚里士多德的一个经典理论:如果把两件东西从空中扔下,必定是重的先落地,轻的后落地提出了怀疑。伽利略认为不管是轻的还是重的,他们从高空落下时,都同时落地。

托斯卡纳时期 来伽利略在物理学和天文学研究上的丰硕成果,激起了他学术上的更大企求。16他第二次去罗马,目的在于赢得宗教、政治与学术界认可。他在罗马受到若干高级主教在内的上层人物的热情接待,并被林赛研究院接纳为院士……

自伽利略出生之逝世,他以物理学和天文学研究上的丰硕成果,给后人一个永久的回忆!大家看了这些,是不是对伽利略有一个大概的了解呢?我看了

名人故事:蜕变成自己 篇13

不知从何时起,人们喜欢为安妮·海瑟薇的专访配上黑白的写真图片,图中的她描着妩媚的烟熏妆,穿着性感的低胸裙,留着撩人的蓬松长发……

好莱坞恍然大悟:白雪公主时代终结了!

《公主日记》已然离她远去,8年间,安妮·海瑟薇不露声色地收起了白裙王冠,渐渐蜕变,变成自己。

生活的历练是一个渐渐充盈的过程,尽管这个“渐渐”来得不会太快,但前后的变化却是如蝴蝶破茧般让人惊艳。

安妮·海瑟薇横空出世,奉献给银幕一个公主,顺带让好莱坞发现了它的灰姑娘——那是在2001年。8年后,银幕上的安妮变身女作家、特工和隐君子。好莱坞不禁发问,那还是安妮吗?

当然!安妮还是那个安妮,她有一点小糊涂,有一点害羞,会有几秒钟的忘形,也会犯小错误;只是她不再会因为紧张从试镜的椅子上摔下来,也不再是只会咧嘴大笑的“菜鸟公主”。她更懂得如何得到自己想要的,她坚强,但不是流于表面的干脆决绝:她聪明,却不是张扬的锋芒毕露,她有懂得释怀的真正潇洒,有不着痕迹的分寸和转弯——安妮·海瑟薇渐渐有了自己的“神髓”。

她是公主辛德瑞拉

2001年有一个俗套到乏味的故事被拍成电影,灰姑娘的原型里被加入了王室血统,是的,这两种有着悠久传统的俗套拼接起来,也只不过是让这个故事看起来更加俗套。

于是就有了这么一个再普通不过的高中女生,头发未经修饰,近视眼镜总归要遮住大半张脸,服装必然土里土气…

那么,只要一些最普通不过的基本修饰——面膜,化妆,发型,稍微在衣着上挑剔一点儿,以及换上一副隐形镜片,只需如此,就能符合大多数人想象中的王室公主一不是因为人们的想象力不够丰富,只是因为人们善于容忍正在逐年失去光彩的电影魔术。

而我们未曾预料到的是,这个根本就和邻家姑娘一样羞涩亲切的公主,成为当季银幕聚光焦点。观众们发现了最适合孩子们的新偶像,好莱坞找到了它盼望已久的灰姑娘。

《公主日记》之前,安妮-海瑟薇并未崭露多少演戏天分,而她在电影中的微笑、惊讶、眼泪和欢喜,与其说是演技,不如说是本色。

彼时19岁的海瑟薇,纽约布鲁克林区标准的中产家庭出身,都来不及拥有做坏女孩的机会。父亲是律师,在教养孩子方面也格外谨慎严密,比如让年幼的女儿发誓,23岁之前不会文身。这个誓言的狡猾之处在于,还有多少人23岁之后(注意,23这个数字,作为年龄来说,已经到了完全成熟并急于步入规整社会的阶段),还想着专门去文身以偿夙愿呢?

这个中产阶级家庭的完美之处还在于,母亲是舞台剧演员。戏剧,舞台,凡此种种与艺术相关的东西,总能给柴米油盐的人生印染一层柔软的底色。作为职业人士的父亲与作为艺术家的母亲,一个代表理性的按部就班,一个展示感性的包罗万象,这几乎是优秀的教养所需要的梦幻组合。在这个背景下成长起来的安妮,对自己的未来道路也设计得毫不含糊,她在多种场合说过,自己一定会在大学里读完正在进修的英语语言文学课程,拿到学位,而如果不做演员,她将向着文学教授或者心理学家的方向努力。

她是个被保护得很好的女孩子,标准的美国姑娘,无忧无虑,简单朴实。安妮坦言,“在我的人生经历中,还没有碰到过真正称得上创痛的事情”。从她第一次拍摄电视剧《Get Real》开始,安妮的父母就已经为即将发生的媒体曝光做好了功课:甚至养成了连废纸都要用碎纸机绞碎再扔到垃圾桶里去的好习惯。

那时是1999年,《Get Real》也不过是一部收视率平平的青春剧,而纵然是神经格外敏感的父母,已经预料到女儿可能会在娱乐圈多“玩”几年,也从来没有想过,自己的女儿会在两年后被全世界认识,而再过几年,竟然已经走在威尼斯电影节的红地毯上——以文艺片女主演的身份。

她是奥黛丽和茱莉亚

电视剧—爆米花电影—严肃文艺片,谁也想不到,一个给迪士尼演家庭影片的小姑娘将这个三级跳完成得如此轻松利落。

2001年,小制作《公主日记》收获了亿美元票房,好莱坞这才开始认真打量安妮·海瑟薇这个年轻演员。很快,她就被两个名字围困到动弹不得奥黛丽·赫本与茱莉亚·罗伯茨。人们想念奥黛丽·赫本的清雅秀洁,亦时常唏嘘茱莉亚·罗伯茨一个女星就能独统票房的单纯年代。如今,奥黛丽和菜莉亚成了符号,近乎绝迹的符号。好莱坞急于寻找新一代的权势女星,一个真正有号召力的领袖一一她必须符合大众审美,她必须不吝于频频出现在爆米花电影中,观众能轻易在她身上发现美好的旧时光遗留下来的铿锵价值观,而这个女人又能不着痕迹地与这个社会的现代性打成一片。

好莱坞把探寻的目光投向安妮·海瑟薇,闻风而至的媒体也急匆匆为她奉上了花样繁多的头衔。最耀眼的,当数奥黛丽与茱莉亚的结合体,这并非仅仅是过火的赞美。这是对美好时代的期盼与预言。盼望老时光重新回来,女人们都恬静温柔,男人们都斯文谦恭,社会的步调还没那么快,也不会有一千零一种选择将生活弄得嘈杂不堪。

可是,安妮·海瑟薇开始认识自己了。她打量自己,如同一个十来岁的少女时刻站在镜子前试图丈量自己成长的速度。每天,镜子里的人似乎都有变化。明天会是什么模样?更美,更丑,还是一成不变?因此惴惴不安。

想改变,又稍许害怕。于是放弃了出演《歌剧魅影》的机会,还是选择更安全的《公主日记续集》。

但是,不改变,又心有不甘,哪个女孩子不想尝试新发型与新款式?于是在《历劫俏佳人》中真空上阵。该片从剧情到角色,都糟糕透顶,但挑剔的影评家仍然对安妮·海瑟薇的表演给予肯定。

很快安妮就有了出演《时尚女魔头》的机会,与梅丽尔·斯特里普的对手戏。剧中的女主角并非为安妮量身打造,却与安妮的演艺圈之路不谋而合。

那个刚踏入社会的毕业生,最开始只是一个自我意识尚未觉醒的孩子,追求人人都看得见的好东西。磨砺是理所当然的,经验是流血流汗攒起来的。几个回合下来,好东西也尝到了滋味,却并不见得能直接通向快乐。这才开始真正认识自己,惊觉自己的标准与外界的标准是两个不同宇宙。然后再惊觉,这本该是一个常识,人人都是不同的宇宙。

很快,安妮就迎来了《蕾切尔的婚礼》,导演将本子寄给她,请她在两个女主角中任意选一个。安妮选择了Kym。

她是安妮·海瑟薇

这个选择,在现在看来是相当明智的,影片在各大电影节参展,口碑甚佳,安妮·海瑟薇已经是今年奥斯卡的大热门。

而当时正在片场拍戏的安妮,没时间去盘算这个选择的后果,她正忙于应付一场颠覆,一场对她习以为常的许多方式的颠覆。

“对我来说,这是我第一次没有做角色分

析,没有对角色进行增删编辑。”她之前的拍片方式是——“有时候我会整理思路,‘好吧,我要比其他任何人都更了解我的角色,她身上的这些东西是你可以喜欢的,而另外那些是你不该喜欢的,她的家庭背景则是这样,而她的人生旅程则是那样……’”

《蕾切尔的婚礼》中的Kym,稍有不同,这个酒鬼、邋遢鬼、扫兴鬼很难惹人喜欢。“事实上,有关她的人生,唯一重要的一点就是,你得理解她。绝对不要试图掌控这个角色,以博取观众的同情或尊重,我需要做的全部工作就是让这个角色真实可信。如果你让这个人真实可信了,人们总会理解她,然后从她身上想明白点什么。”由于心理戏的分量重,拍摄过程比以前任何电影都要来得艰难。“你练习瑜伽吗?当你努力做一个新动作时,唯一能做好的方法,就是最大限度地放松身体。拍这部电影就很像做瑜伽。各种事情接踵而来,但你所能做的就是‘那么,好吧,让我们试试这个’。”

跟着《蕾切尔的婚礼》四处宣传的那段时间,正是前男友被捕新闻尚未平息的当口。安妮克制地微笑着,回答有关这段4年感情的所有问题。“我认为,作为人类,最美好的事情之一就是我们有能力去感受。将不满意的过去简单逃避地扔到犄角旮旯,这种处理方式有点儿危险。因为,发生在你身上的一切事情,无论是好是坏,都不是无缘无故的,好事让我变得强大,坏事则让我更加更加强大。我不想把坏事情都扔进尘封的抽屉里去,但我确实想让事情平息下来,自我愈合。它会成为你的一部分。”

电影里,安妮最爱的台词之一,便是Kym第一次去戒酒集会时的发言:我是一个酗酒者,而这只是关于我的许多事实的其中之一。现实里,安妮把自己变得和Kym一样坦率自然,“在我扮演这个角色后,我更愿意暴露真实的自己,而不用担心人们评论我,误解我,或讨厌我。从这个角色身上我找到了很多自信,似乎可以对人们说,‘看吧,既然我就是我自己这个样子,你可以喜欢我也可以讨厌我,但至少如此的宣言值得尊重。’这样的‘我’让我真正感到舒适自在,并且这种程度的坦率和自我呈现确实促进了我与我爱的朋友们的关系,让我的生活更加美好。”

后记:女人需要蜕变

伽利略的故事_名人故事 篇14

白天,她是个女佣。臃肿的身材,破旧的衣裙,乱蓬蓬的头发,粗糙的双手,指甲缝里都是黑泥。她干所有的杂役,擦地、刷锅、洗衣、收拾房间,雇主夫人的轻蔑和嘲笑,房东太太尖声的催租和谩骂……她的生活被繁重的劳碌压得喘不过气。

但是每当夜晚来临时,在她那间破旧的小屋里,在昏暗的油灯下,她趴在地板上细细地勾画着一幅幅美妙绝伦的画作,嘴里哼着快乐的歌谣——这是她一天中最快乐的时光,画画让她忘记了白日里的劳累和疲惫,忘记了周遭的讥讽和嘲笑。她没有画架、没有画桌,更没有画布,甚至连画画的颜料都是她厚着脸皮赊来的。甚至,她经常自己调制颜料:河底的淤泥、路边的野草、教堂的烛脂、动物血、面包屑等都是她的“独家配方”。她以手指作笔,在一块块小木板上,画着只属于她自己的画。

在法国一个名叫桑里斯的小镇上,她的人生岁月已经走过了50年,她没结过婚,只谈过一次失败的恋爱。她是孤独的,很少与人交流,没有人知道她是一个画家,人们只知道她是杜佛夫人家的帮佣。

19的一天,杜佛夫人家来了一位名叫伍德的客人。伍德是德国知名的艺术评论家和收藏家,他是毕加索、布拉克的知音。在杜佛夫人的晚宴上,伍德无意中见到被随手丢在角落的一块画着苹果的小木板:它静静地站在墙角,但丰饶的颜色赋予了它喷薄欲出的生命力。伍德的眼前一亮,在他看来这幅画不但用色绚丽饱满到让人眩晕甚至窒息的地步。无比惊讶的伍德急忙打听作者的名字,杜佛夫人轻蔑地说:“这不过是家里一个叫萨贺芬的女佣画的,她可从来没学过什么绘画。”在众人惊讶的目光中,伍德当即买下了这幅画。他找到萨贺芬对她说,她是一个才华横溢的女画家,但要继续多加练习,他可以资助她,希望在不久的将来能为她在巴黎举办个人画展。

可是,命运对萨贺芬开了一个残酷的玩笑,德国军队打进了法国,一战爆发了。伍德被迫逃离了法国。临走时,他告诉萨贺芬,希望她一直坚持画下去。萨贺芬的生活又陷入了困窘。尽管生活艰难,窗外战火纷纷,萨贺芬就像忘记了一切,每天坚持画画。她信仰圣女大德兰的话:“执著于自己的`作品,在锅里也能找到上帝。”

萨贺芬说:“先生,您知道吗?执著于自己的作品,在锅里也能找到上帝,当我悲伤时,我会去野外,摸摸树,和花、鸟、虫子说说话,一切就会好的。”

在伍德的资助下,萨贺芬的生活有了明显的改善,她第一次购来亮晶晶的银器,第一次有了宽大的画室,她甚至精心布置了房间,并为画展开幕给自己订做了一套一生中最昂贵的纱裙。

然而,命运又一次捉弄了萨贺芬。就在画展前夕,史无前例的全球经济危机爆发。事先约定好的巴黎画展因为联办方临时取消只能再议。痛苦失望的萨贺芬又重新回到了破旧的小屋,昏暗的烛光里,她握着画笔,快速、疯狂地涂抹着,直到最后被邻居送进精神病院。

1942年,萨贺芬在疗养院寂寞离世。1945年,在伍德的多方努力和奔走下,萨贺芬的作品终于在巴黎和世界各地展出,萨贺芬一举成为法国“现代原始画派”(又称“素朴画派”)的著名画家。

读名人故事,悟人生之道 篇15

李政道的“生活方式”

陈鲁民

著名科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李政道,已82岁高龄了,但仍然没有停止研究工作,每天进行演算。他的方式是“随时工作”,累了睡上两三个小时,然后起来接着做,有时甚至拔掉家里的电话,专心于物理推演。“累则小睡,醒则干!”这是李政道的口头禅。现在,他每天仍要“生产”出几十页手稿。李政道说他的生活中根本没有娱乐,“我没觉得什么苦啊,因为这就是我的生活方式”。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不可强求统一,但这形形色色的生活方式确有高下优劣之分。醉生梦死,花天酒地,是生活方式,忘我工作,无私奉献,也是生活方式;无所事事,浑浑噩噩,是生活方式,自强不息,锐意进取,也是生活方式;未老先衰,坐吃山空,是生活方式,老而弥坚,与时俱进,也是生活方式。无疑,李政道的“生活方式”,是积极的,高尚的,令人敬佩的,也是值得效法的。

1957年。31岁的李政道与杨振宁一起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这一项荣誉就够他“吃”一辈子了,即便以后什么都不干,也是大名鼎鼎,辉耀青史。可那只是庸人之见,对于一个真正的科学家来说,荣誉只不过是科研的副产品,不断探索,与时俱进,才是他们永恒的追求目标。所以。获奖后的李政道,50年来从未间断过对物理学的研究,仅2006年一年,他就在《高能物理与核物理》等学术期刊上共发表了6篇学术论文,研究的都是目前理论物理界的前沿问题,如黑洞、暗物质、中微子等。诚如著名科学家朱光亚、周光召先生对李政道的评价:“耄耋之年,他仍在挑战物理。这样的年龄还能有如此科学成果,在科学史上也是十分罕见的。”

李政道的“生活方式”,能给我们什么启示呢?

生命不息,奉献不止,是一个人的最高境界。古人说,人生有涯而学无涯。所以,孔子七十读易尚且“韦编三绝”,毛泽东八十高龄还学英语。然而,人生有涯而奉献无涯,更是难能可贵。早已功成名就的李政道。本可以养养花,逗逗鸟,含饴弄孙,悠然南山,可是他却没有这样的“雅兴”,一辈子从事物理研究,为人类科技进步殚精竭虑,活到老,干到老,不知老之将至,精神可贵,高山仰止。

幸福是一种感觉,有人以吃喝玩乐为幸福,有人以游山玩水为幸福,也有人以献身事业为幸福,抱有这样幸福观的人,能干自己喜欢的事业,就是最大的幸福,再苦再累也能乐此不疲,再枯燥无味也能甘之如饴。的确,论物质生活他们可能无法夸耀于人,但在他们脸上,时常会露出一个创造者幸福而满足的笑容。

淡泊名利。倾心工作。是一个人的人生最佳状态。一个有志者应充分利用宝贵的人生,尽量保持自己的最佳状态,发挥自己的最大潜能,作出自己能作出的最大贡献,即便不能青史留名,也能问心无愧,不白来人世走一趟。就像李政道先生那样,名利淡如水,事业重如山,轰轰烈烈干工作,扎扎实实搞研究,用自己的才华和奋斗为人类做贡献,这辈子才活得有价值。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衷心祝愿李政道先生健康长寿。科研再创佳绩。

思考:李政道的“生活方式”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有感于袁隆平的“怪癖”

姬建民

袁隆平是中国工程院院士、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被誉为世界“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品牌的无形资产价值千亿元。然而就是这样一位“富翁”,却有着青睐便宜货的“怪癖”。一次,他看到商场有打折到10元一件的衬衫,一下买了10件。他说:“这样的衬衣好,下田穿起来方便。”他全身的穿着加起来价值不过400元。穿得最好的一次是在北京领奖,主办方给他做了一套800元的西装。算是他一生穿得最“奢侈”的衣服。

还有两个故事发人深省:一次以袁隆平为组长的中国杂交水稻专家组到达洛杉矶,美国官方把同行的另一“相貌打扮更像官员”的同事当作了袁隆平。一次是袁隆平去北京开会,没买到卧铺票。当站在列车过道上等候买卧铺时,列车长不相信满脸黝黑的袁隆平竟是水稻专家。

袁老的“怪癖”就是俭朴。袁老遭到冷遇也无非是由于他俭朴的“农民形象”和“农民本色”。

袁老当然是名副其实的“富翁”,只要他愿意,杂交水稻可以成为他取之不竭的摇钱树,但袁老从没将金钱作为自己的人生追求,不为浮躁所动,不为金钱所惑,不为名利所累。他自视是农民的儿子,根在农村,血脉里传承的是农民的朴实坚韧与忍耐,崇尚的是农民的忠厚与节俭。他成名后依然一副农民模样,一点也不讲究浮华排场。所以人们才很难把这位皮肤黝黑、精神矍铄的老人与世界顶级科学家联系起来。我不敢说俭朴的农民形象是成就袁老“杂交水稻之父”的决定因素,但我敢说这正是铸就袁老大功伟业的基本要素。

袁老的“怪癖”是由于他的“慷慨”。在袁隆平看来,金钱的多少无非是一个数字。对金钱一不吝啬,二不奢侈,只要够用就行。因而,他将在国际上获得的所有大奖的奖金几乎都捐赠给了以他名字命名的农业科技奖励基金会以及教育和慈善事业。也许袁老是世界上最农民化的顶级科学家,是顶级科学家中最农民化的,所以他倾城之富却不私不显,身价千亿却“专挑便宜货买”,袒现的正是袁老淡泊名利的人生态度与平民本色。财富确是不少人孜孜追求的目标,袁老的身价不知会让多少人艳羡发狂。然而他的身价与他所创造的巨大社会财富相比却黯然失色,因为超级杂交稻谷每年可以多养活6000多万人。袁老在杂交水稻上的贡献恩泽国家、人民,也恩泽了世界,这应该是袁老最大的“慷慨”。

袁老的“怪癖”是由于他的感情。袁老爱祖国、爱人民,也爱家庭。袁老为了让更多的人吃饱饭,几乎每天都低头弯腰在田间,成为农民心中的“米菩萨”。国际上多家机构高薪聘请他出国工作,但袁老看重感情,明确表示“我的根在中国”。袁老当然也爱家人。正是这种感情使他以俭朴作风与重大成果回报祖国和人民。也赢得了家庭对他节约俭朴、慷慨捐献的真诚理解和支持。

温家宝总理在上海同济大学演讲时提到一句哲言:“一个民族有一些关注天空的人,他们才有希望。”袁老正是这样的佼佼者。袁老又是一粒最好的种子,他独特的人格魅力一定会在更多的人心中生根、开花、结果。

思考:1、读了这篇文章,你有何感想?

2、在我们国家,还有许多像袁隆平一样过着俭朴生活的“富翁”,选择一两位代表人物,搜集他们的有关故事,与同学交流。

傲慢与非偏见

吕麦

学者钱钟书生于诗书世家,聪慧过人。被称为“民国第一才子”。青年时期的钱钟书颇有些自负自许,恃才傲物。

1929年,钱钟书以英文满分的成绩,考入清华大学外文系,成为吴宓教授的得意门生。他上课从不记笔记。总是边听课边看闲书或作图画、练书法,但每次考试都是第一名,甚至在某个学

年还得到清华超等的破纪录成绩。吴宓对这个天才弟子“青眼有加”,常常在上完课后,“谦恭”地问:“Mr.Qian的意见怎么样?”钱钟书总是先扬后抑,不屑一顾。吴宓也不气恼,只是颔首唯唯。

1933年,钱钟书即将从清华外文系毕业,学校决定破格录取他留校继续攻读西洋文学研究硕士学位。钱钟书却一口拒绝,并狂妄地说:“整个清华,叶公超太懒,吴宓太笨,陈福田太俗!没有一个教授有资格充当钱某人的导师!”

不久,“长舌”的周榆瑞将这话告诉吴宓。吴宓一笑,平静地说:Mr.Qian的狂,并非孔雀亮屏般的个体炫耀,只是文人骨子里的一种高尚的傲慢。这没啥。1937年,钱钟书分别在牛津大学、巴黎大学学习和研究西洋文学。在此期间,“浪漫”的吴宓几经反复,打算和32岁的情人毛彦文举行婚礼。消息传出,钱钟书特撰文一篇,发表在国内某知名大报上,刻薄地调侃恩师的新娘为“Superannuatedcoquette”(徐娘半老,风韵犹存——卖弄风情的大龄女人),使吴宓的“罗曼蒂克爱情”,成为一时笑柄。

1940年春,钱钟书学成回国,许多知名学府想聘请他,这其中包括他的母校清华大学。可是,却遭到时任外文系主任陈福田、叶公超的竭力反对。吴宓得知此事后,愤愤不平,斥之为“皆妄妇之道也”。他奔走呼吁,不得其果,更为慨然“终憾人之度量不广,各存学校之町畦,不重人才”。后来,陈福田请吴宓吃饭,吴宓特意叫上好友陈寅恪做说客,力主聘请钱钟书,为清华的西洋文学研究所增加光彩。经过几番努力,“忌之者明示反对,但卒通过”。吴宓很是欣慰。只是,任教两年后,钱钟书和诸公不睦。辞职他就。吴宓又是极力挽留,但钱钟书去意坚决。

钱钟书离去后,吴宓借学生李赋宁的笔记来读。这是钱钟书讲课的笔记。内容有两门课:一是《当代小说》,一是《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吴宓在《吴宓日记》里写道:“9月28日读了一天,29日又读一午。先完《当代小说》,甚佩!9月30日读另一种。亦佳!10月14日读完,甚佩服……深惋钟书改就师范学院之教职。”

多年后,钱钟书的学术、人格日趋成熟。一次,他到昆明,特意去西南联大拜访恩师吴宓。吴宓喜上眉梢,毫无芥蒂,拉着得意门生谈学问、下棋聊天、游山玩水。钱钟书深感自己的年少轻狂,红着脸,就那篇文章向老师赔罪。吴宓先是茫然。随即大笑着说:“我早已忘了。”

1993年春,钱钟书忽然接到吴宓女儿的来信,希望他为《吴宓日记》写序,并寄来书稿。当钱钟书读完恩师日记后,心内慨然,立即回信自我检讨,谴责自己:“少不解事,又好谐戏,逞才行小慧……内疚于心,补过无从,唯有愧悔。”且郑重地要求把这封自我检讨的信,附入《吴宓日记》公开发表。

思考:1、文章中哪些细节能表现钱钟书年轻时的聪慧过人?哪些细节中可以看出钱钟书“自负自许”“恃才傲物”的特点?

2、“多年后,钱钟书的学术、人格日趋成熟。”文章是通过哪几件事来表现的?

3、阅读本文后,你对钱钟书及其老师吴宓分别有怎样的评价?

说说璔茨的追求

黄晴

最近,美国微软公司创办人盖茨“散尽家财”,将580亿个人资产悉数捐给其创办的慈善基金会;又“退出权位”,从微软公司完全隐退。盖茨好洒脱,世人看不透的“权”、“钱”二字,他看得透,而且如《聊斋》故事中的“豁达先生”,“说走就走,岂不爽快”。

盖茨“裸捐”一事在中国引起议论纷纷,据说远比美国来得热闹。有网友叹:“盖茨的娃儿真可怜。”这倒应了《红楼梦》中的“好了歌”,“世人都道神仙好,唯有儿孙忘不了”。其实,中同也有人对此是看得透的,记不得是哪位古人说过,如果儿孙成器,留钱何用?如果子孙不成器,留钱适足以害之。中国末代皇帝溥仪他爹也写过一首诗:家也大,业也大,子孙钱多胆也大,天大事情都不怕,不败身家不肯罢。对这类事情也是看得很透的。

在美国的财富文化中,从卡耐基始,形成了两个传统,其一,富人只是资产的管理人,只是在替上帝“理财”。其二,死时拥有巨额资产是一种耻辱。这两个传统对维系美国社会的稳定和和谐至关重要。盖茨只是完全彻底地实践了这两个财富原则。盖茨“裸捐”一事在美国并未引起过大的轰动。或与这种传统深入人心有关。

盖茨从业界隐退之后,将全力从事慈善事业,继续充当“财富管理人”的职责,只是改变了财富使用的方向和定位。在美国,对慈善基金的使用有各种法律规定和约束,使用上是较为规范的。对盖茨个人而言,人们更不会担心他用自己捐出的钱去搞什么“谋私”的事。

慈善事业怎么搞,也是有学问的。据说,袁世凯有位公子,也好搞“慈善事业”,弄一兜大洋,满街乱散,见人就给。这种搞法,就有点“率性使气”了。慈善事业是一种社会事业,针对个人,它要救人急难,助人自立,要有“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理念;针对社会,它要以促进社会和谐,提高社会道德文化品位为目标。

托尔斯泰有言:人生有三种满足的境界,家庭的满足、事业的满足、宗教的满足。人类的文明形态有异,所谓“宗教的满足”,或是人类共同的追求真善美的精神满足。香港邵逸夫先生有言:“一个企业家的最高境界是慈善家。”慈善,或应是企业家的宗教。盖茨在事业有成之后,转而追求慈善的满足,有其内在的精神逻辑。盖茨个人是一个事业传奇,他创办了微软公司,成了当代信息产业的一个象征。现在,盖茨转而追求“慈善的满足”。他还算年轻,有思想、有创造力,也有管理能力,在慈善事业上,他将有什么创新之举,人们对此怀有期待。

思考:1盖茨“裸捐”一事在美国并未引起过大的轰动,主要原因是什么?

2、“盖茨在事业有成之后,转而追求慈善的满足,有其内在的精神逻辑。”你对这句话如何理解?

上一篇:成本监审申请报告(含数据分解)下一篇:一名普通的共产党员学习七一讲话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