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下半年房地产走势及政策建议

2024-06-06

2024下半年房地产走势及政策建议(共3篇)

2024下半年房地产走势及政策建议 篇1

2014下半年房地产走势及政策建议

2014年以来,中国房地产市场形势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房地产投资增速持续回落,新开工面积和销售面积均低于上年同期,一些城市的个别房地产项目还下调了销售价格。如何看待上半年房地产市场形势的一些新变化?这种变化是趋势性的还是阶段性的?房地产市场是否还具备平稳发展的条件?如何进一步完善房地产相关政策?本文将就这些问题展开讨论。

上半年房地产市场主要运行指标明显回落

1-5月份,房地产市场主要运行指标明显回落。其中,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30739亿元,同比名义增长14.7%,增速比一季度回落2.1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回落5.9个百分点;房屋新开工面积59912万平方米,同比下降18.6%,降幅较一季度收窄6.6个百分点;商品房销售面积36070万平方米,同比下降8.5%,降幅较一季度扩大3.8个百分点;商品房销售额23674亿元,同比下降8.5%,降幅较1-3月扩大3.3个百分点;房地产开发企业到位资金46728亿元,同比增长3.6%,增速比一季度回落3个百分点。

从价格变化情况看,5月份70个大中城市中,新建商品住宅(不含保障性住房)价格环比下降的城市有35个,持平的城市有20个,上涨的城市有15个。环比价格变动中,最高涨幅为0.3%,最低为下降1.4%。与去年同月相比,70个大中城市中,价格下降的城市有1个,上涨的城市有69个。5月份,同比价格变动中,最高涨幅为11.3%,最低为下降4.8%。总体来看,4月份以来,70个大中城市中,价格环比下降的城市开始增多,5月份价格环比下降的城市开始显著增加。

今年以来房地产市场形势变化的主要原因

今年以来房地产市场主要运行指标的明显回落既有发展阶段的原因,也有市场自身调整的因素,还有受政策影响的原因。从发展阶段看,根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和近几年住房竣工等数据推算,2013年全国城镇户均住房在1.0套左右,即目前中国房地产市场供求状况已由供不应求转为供求基本平衡。从日本、德国等典型经济体房地产市场的发展历程看,大规模的住房建设期基本出现在人口较快增长、住房总量不足的阶段,而在户均住房超过1套后,将会出现住房建设峰值,此后随着人口增速的放缓和住房短缺问题的解决,新建住房数量将出现下降趋势,房地产市场也将从快速发展阶段转向平稳发展阶段。借鉴日本等发达经济体住房市场发展规律,可以判断中国住房建设的峰值已到,因此,今年以来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的回落、包括房地产新开工面积的下降是房地产市场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是趋势性的,也是正常的回落。随着中国房地产市场由供不应求向供求基本平衡的转变,中国房地产市场也正在从此前的快速发展阶段向平稳发展阶段过渡。

今年以来房地产市场主要运行指标的明显回落还与市场自身运行情况有关,特别是与近年来市场供应量快速增长有关。2010年以来中国住宅新开工面积较此前大幅增长,过去4年住宅年均新开工面积达到13.8亿平方米,年均住宅新开工面积是2006年的2.14倍。其中,部分城市房地产市场新增供应量尤为显著。由于市场供应量过快增长,市场竞争加剧,一些资金链较为紧张的房地产企业为加速回笼资金率先降价促

销,今年以来,一些率先出现价格下调的城市均是近年来供应量增长过快的城市。

从政策因素观察,今年以来房地产销售量的明显下降主要受银行贷款利率提高及其更加谨慎地发放住房贷款的影响,此外,现行的税收和限购政策在抑制投机投资性需求的同时,客观上对数量庞大的改善型需求者也带来较大影响,增大了改善型需求者的购房成本,抑制了改善型需求的释放,也加大了市场的波动。

对下半年房地产形势的基本判断

从目前房地产市场运行情况观察,如果房地产信贷等政策不发生大的变化,预计下半年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将低于上半年,房地产市场销售情况仍不乐观。

下半年房地产市场销售状况将主要取决于金融信贷等政策。房地产市场的销售情况主要取决于居民的购房意愿和住房支付能力。虽然目前中国城镇居民户均住房套数已达到1套左右,住房短缺的问题基本解决,但也要看到,在现有存量住宅中,住房成套率(同时拥有厨房和卫生间)只有80%,住房舒适度不高、配套设施不健全等问题仍比较突出,居民持续改善居住条件的愿望仍很强烈。居民的住房支付能力主要取决于首付和按揭贷款情况。由于居民的收入在短期内难以出现大的增加,因此,居民的实际支付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按揭贷款情况。如果按揭贷款利率下调,居民在月供金额不变的情况下就可以增加贷款额,住房支付能力就会提高;如果按揭贷款利率上调,居民的住房支付能力就会下降。

下半年,如果房地产信贷政策继续延续上半年的情况,则房屋销售情况将会继续下降;如果房地产信贷政策趋紧的状况得以改变,则下半年的销售状况将会有所改观。

下半年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将低于上半年。房地产开发企业的资金状况是决定短期内房地产开发投资形势的最主要因素。今年以来,由于商品房销售面积持续下降,房地产开发企业资金回笼速度减慢,同时受多种因素影响,房地产开发企业的融资难度加大、融资成本提高。由于房地产开发企业的资源来源受到较大影响,资金链趋紧,这将制约房地产开发企业的投资能力。如果短期内房地产市场销售状况不能明显好转,下半年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将会继续回落。

房价走势主要取决于市场销售情况,但大幅回落的可能性很小。5月份以来,房价环比下降的城市开始显著增多,这实际上是短期市场供求环境发生变化的结果。下半年,房价走势将主要取决于市场销售情况,如果销售情况仍不乐观,房价仍将面临下行压力。对一些供给量过大的城市,房价下行压力会更大一些。但也要认识到,目前全国的房价收入比处于1998年以来的最低水平,这也意味着2014年全国新建商品住宅销售均价下降的空间并不大。

从房价收入比的变化情况看,1998年到2013年中国的房价收入比均值为8.97倍,其中1998年最高,为10.8倍,2013年最低,为7.6倍。这表明虽然1998年以来房价名义涨幅较高,但由于居民收入名义涨幅更高,居民的住房支付能力是在提高。从2008年房地产市场调整情况看,虽然受住房信贷政策调整等因素影响,2008年全国新建住宅销售面积降幅甚至达到了20%,但即便如此,由于2008年全国的房价收入比处于1998年到2008年间的最低水平,2008年全国新建住宅销售均价仅仅下降了2%。

需要指出的是,房地产市场是受政策变化影响较大的市场,金融、土地、税收等政策的变化都会直接影响到房地产市场的供给和需求,进而造成短期供求形势的变化。如果下半年在信贷、税收等政策方面进行适当调整,房地产市场形势也将发生一定的变化。

防范和化解房地产风险

根据目前房地产市场的运行情况,需要重点防范和化解两种风险。

一要重点防范房地产行业的流动性风险。房地产业是开发周期相对较长的资金密集型行业,也是典型的高杠杆行业。房地产业的这种特点决定了房地产开发企业在整个开发周期中的资金来源对外部依赖性大,一旦资金来源出现问题,极易诱发流动性风险。

从房地产业的资金来源看,不论是房地产开发企业从事房地产开发,还是消费者购房,大都需要银行信贷的支持,因此,银行信贷政策的调整会对房地产行业的流动性带来较大影响。如银行限制对房地产开发企业的贷款,将会直接影响房地产开发企业的开发能力和开发进度;如因宏观环境变化等原因持续上调利率,将会影响购房人的支付能力进而减少购房贷款需求和购房需求,开发企业的资金回笼就会受到较大影响。

根据中国人民银行2014年第一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个人住房贷款利率小幅走高,3月加权平均利率为6.70%,比上年12 月上升0.17 个百分点。从近期对一些城市的调研情况看,房地产开发企业、中介机构和购房者普遍反应贷款利率总体走高,且放款周期延长。而在今年1-5月份房地产开发企业的到位资金中,个人按揭贷款为5342亿元,较去年同期下降了1.2%。短期内宜高度关注房地产信贷情况对房地产市场流动性的影响,注意防范房地产流动性风险。

二要重点化解部分城市供给过剩型的风险。2009年以来,部分城市房地产开工规模过大,房地产新增供应量显著超过当地的正常需求量,由此形成供给过剩问题,这实际上是产能过剩在房地产领域的表现。目前,一些城市待售房规模过大、供给过剩问题较为突出,需要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化解部分城市供给过剩型的风险。

进一步完善房地产相关政策

虽然上半年房地产市场形势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特别是投资增速回落幅度较大,新开工面积、销售面积都出现了下降,但从全国的房价收入比、户均住房套数、居民收入增速等指标观察,中国房地产市场仍具备实现平稳发展的条件。进一步完善房地产市场相关政策,要根据房地产市场发展阶段的变化,以持续改善居民居住条件为目标,以调整市场供求关系为着力点,着重防范和化解房地产市场风险,将短期调控政策和长期发展政策有机结合起来,加强金融、土地、税收等各项政策协调配合,增强调控政策的针对性、预见性和系统性,努力实现房地产市场平稳运行。

一要更加重视完善有利于居民持续换购住房的政策。居民改善住房是一个持续过程,随着居民年龄、工作、家庭和收入等情况的变化,居民将会经历多次换购住房的过程,以不断改善居住条件。国际经验表明,购房年龄人口主要集中在20-64岁,其中20-34岁以首次置业为主,35—64岁主要是改善型需求。

从中国人口结构看,处于首次置业阶段的年龄人口大约占全部购房年龄段人口的1/3,而处于改善型需求年龄段的人口大约占全部购房年龄段人口的2/3,即从需求侧观察,改善型需求群体对房地产市场的影响更为显著。

因此,在住房总量不足的矛盾基本解决后,在住房政策方面,需要更加重视完善有利于居民持续换购住房的金融、税收等方面的政策,如降低房地产交易环节税费,鼓励梯度消费;进一步完善信贷政策,支

持居民正常的改善型需求等。

随着中国住房总量规模的扩大,完善有利于居民持续换购住房的政策,不仅有利于不断提高居民的居住水平,而且居民换购住房会对建材、家具、家电、装修等相关行业增长形成较大的带动作用,这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对冲房地产投资增速正常回落的影响。

二是要适当收紧住房土地供应规模,防止产能过剩问题在房地产领域蔓延。对住房新增供应量过大和去库存周期过长的城市,建议严控新增住房用地规模,通过减少土地供应量逐步解决部分城市供应量过大问题,防止产能过剩问题在房地产领域蔓延。

三是实行中性的住房金融政策。房地产金融政策、特别是信贷政策的大幅调整对房地产市场影响较大。要保持房地产市场的稳定运行,就要保持房地产信贷政策基本稳定,为此,应尽可能实行中性的房地产金融政策,既不鼓励、也不抑制对房地产开发企业的开发贷款和对居民的住房消费贷款。如因宏观经济变化而调整货币政策、特别是利率政策时,要采取有效措施对冲利率调整对房地产市场的影响,如可实行首付与贷款利率反向调节政策,在利率水平提高时适当降低首付比例,在下调利率时适当增加首付比例,向市场传递中性的住房金融政策信号。

四是进一步调整和完善限购政策。实行限购政策,意在抑制投机投资性需求。从近几年各地的实践情况看,限购政策是抑制投机投资性需求成本最低、效果最好的一项政策,宜继续坚持。但也要看到,目前一些城市的限购政策也影响到居民正常的置业需求,对人口的自由流动等也带来一些影响。建议在总结各地经验基础上,进一步调整和完善限购政策。如可考虑对本地户籍人口实行限购两套、对非本地户籍人口实行限购一套的政策,而不再要求就业、社保等方面的条件,也不再以家庭为单位。使限购政策既能够发挥限制投机投资性需求方面的积极作用,又不影响居民正常的置业需求。(作者:邓郁松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副所长)

2024下半年房地产走势及政策建议 篇2

1. 上半年逐月攀升, 下半年高位回落。

1-8月份, 辽宁各月CPI同比分别上涨4.4%、4.6%、4.8%、5.0%、5.7%、6.8%、6.7%、5.6%, 其特点是上半年逐月攀升, 下半年高位回落。同期全国CPI同比分别上涨4.9%、4.9%、5.4%、5.3%、5.5%、6.4%、6.5%、6.2%。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 辽宁CPI的起伏波动较大, 上涨和回落都较快。

2. 累计涨幅居中下, 低于全国平均值。

1-8月份, 辽宁CPI累计上涨了5.5%, 涨幅低于全国平均水平0.2个百分点, 在全国31个省 (区、市) 中排名第20位。其中, 城市上涨5.3%, 农村上涨6.1%。食品价格上涨12.1%, 非食品上涨2.6%;消费品上涨6.4%, 服务项目上涨3.5%。

3. 食品涨价是主因, 猪价上涨超4成。

1-8月份, 辽宁食品价格累计上涨12.1%, 拉动价格总水平上涨3.7个百分点, 对CPI上涨贡献率达67%。其中, 猪肉价格上涨41.5%, 粮食价格上涨13.5%, 油脂价格上涨15.9%, 禽类价格上涨17.7%, 鲜蛋价格上涨21.4%, 水产品价格上涨13.9%, 鲜果价格上涨17.0%。猪肉价格屡创新高之后进入高位运行状态, 鸡蛋接过了涨价的接力棒成为食品价格上涨的“新贵”, 其零售价格已经破“5”。食品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 食品价格过快上涨给居民生活和社会安定带来重大消极影响。

4. 去年物价基数低, 翘尾因素影响大。

去年物价前低后高, 其中3-6月份, 辽宁省猪肉价格屡创近年新低, 拉动食品价格不断下行, 进而使全省CPI环比价格持续下降, 而从8月份起, 受强降雨、强降雪及持续降温影响, 辽宁鲜菜价格大幅上涨并持续在高位运行, 导致全省食品价格以至价格总水平迅速攀升。因此, 今年以来辽宁省CPI受翘尾影响较大, 1-8月份, 辽宁省CPI同比5.5%的涨幅中, 翘尾因素影响约为4.1个百分点, 占总涨价因素的75%;新涨价因素约为1.4个百分点, 占总涨价因素的25%。

二、物价高涨的原因分析

物价高涨不是辽宁的个别现象, 而是全国的普遍现象, 此次全国各地CPI持续高涨, 其成因包括多方面因素。

1. 前期货币超发的影响。

2009-2010年间, 我国广义货币供应量 (M2) 增速保持在19%左右, 一度曾达到25%以上的高位, 货币供应持续宽裕推高价格水平的滞后影响, 自去年下半年起逐步显现。

2. 国际货币泛滥的影响。

由于人民币升值预期和外贸收支改善, 境外资本加速流入, 加剧了国内的流动性过剩。另外, 欧美发达经济体纷纷实行宽松货币政策, 强化了通胀的货币环境。

3. 经济快速增长的影响。

按照经济学的经典解释, 如果经济处于活跃期, 景气度比较高, 物价一般来说是向上的, 也就是说物价在相当程度上和经济增速伴生。辽宁GDP上半年的增速为13%, 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1%, 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增长17.1%, 经济的较快增长易伴生物价的上升。

4. 要素价格上涨的影响。随着经济社会发展, 特别

是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 资源、能源、原材料、土地、劳动力等生产要素价格持续上涨, 成本上升累积效应不断向居民消费领域传导。

5. 自然灾害的即期影响。

今年以来, 自然灾害多发, 年初南方各省低温雨雪天气不断, 粤北、湖南、贵州等地冰冻灾害频发, 一季度起长江中下游大部分地区出现严重干旱, 5月底又急转出现暴雨洪涝灾害。这些自然灾害对农业生产尤其是粮食生产供应造成较大影响。

6. 其他各类因素的影响。

国际大宗商品涨价, 投资渠道狭窄, 市场投机炒作, 以及“猪周期”等因素相互交织、相互叠加, 共同推高了居民消费价格。

三、物价走势的分析研判

当前, 国际国内经济形势错综复杂, 不稳定不确定因素仍然较多, 物价上升的推力和下行的压力相互交织, 有利因素与潜在风险并存。

1. 推动CPI上升的因素 (长短期因素并存) 。

一是“双节”消费拉动即期CPI。“中秋”、“国庆”双节期间, 节日消费需求旺盛, 将拉动当期CPI走高。二是居住类价格仍将高位运行。1-8月份, 辽宁居住类价格累计上涨6.4%, 拉动价格总水平上涨1.1个百分点。相比之下, 辽宁房价与其他省市相比仍属偏低, 还有一定的上涨空间, 这会带动居住类相关价格上涨。三是输入性通货膨胀压力加大。受全球流动性充裕、美元走软、欧债危机、西亚北非局势动荡、日本地震灾害等的影响, 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不断上升, 原油期货价格持续攀升。特别是在全球流动性宽松、投机活跃的背景下, 商品金融化特性增强, 价格并不完全由供求关系决定。国际大宗基础性商品价格的上涨会先后传导至国内生产资料价格和下游最终消费品价格, 给我国的物价水平造成很大压力。四是经济增长推动物价上行。随着中国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 随着以扩大内需、结构调整为主要内容的“十二五”规划的全面实施, 大量新投资项目开工、新型工业化建设加快、新兴产业培育力度加大, 将推动新一轮经济增长。经济增长意味着需求加大, 需求加大在供给不变的情况下, 必然会拉高物价。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 任何一个民族, 只要经济在增长, 物价肯定在上行。五是劳动力成本上升抬高物价。当前, 中国经济已经或即将经过“刘易斯拐点”, 未来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失衡和劳动力成本上升将成为一个长期持续存在的现象。近两年珠三角和长三角出现“民工荒”, 并逐渐向内陆蔓延, 意味着劳动力供给的缺乏和用工成本的上升。未来收入分配中劳动力要素的占比会持续上升, 生产成本会随着劳动者工资水平的提高而上升, 居民消费者价格必然会反映这种变化, 预计CPI上升的压力将会伴随着收入分配体制改革的整个过程。六是食品价格处于上升通道。成本持续上涨和土地供给受限这两大基础性因素使得食品价格处于长期上升通道。当前, 全球粮价已进入新一轮上涨周期, 这会对国内粮价起到一定的输入性影响, 未来粮价将在高位运行。七是资源品价格改革助推物价。长期以来, 我国资源类产品价格偏低, 随着近年来资源类产品价格改革的不断推进、公用事业产品调价频率的加快, 此类产品长期积累的涨价压力正逐渐得到释放。政府将进一步推动资源品价格改革, 上调成品油、水、电、燃气等产品的价格, 将直接推动CPI上涨。另外, 随着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 土地、环境等要素成本上升压力加大, 我国已经步入经济高增长与高价格并存的时期。

2. 拉动CPI下行的因素 (主要表现为短期因素) 。

一是国际大宗商品价格近期回落。从国际上来看, 目前国际市场大宗商品价格比4月份有明显回落, 这种影响通过传导, 在9月份以后对我国的输入性通胀影响会有所放缓。二是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初现成效。央行从2010年10月20日至2011年7月7日5次加息, 从2010年1月18日至2011年6月20日12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 紧缩政策的累计效应显现, 7月份、8月份我国M2增速分别回落到14.7%和13.5%, 创近年来新低。流动性减少会对物价稳定发挥基础性作用。三是国内重要商品供给保障充分。我国粮食连续7年丰收, 国家库存充裕。今年夏粮又获丰收, 产量增长2.5%。其他重要农产品, 如肉、糖、棉花、食用油都有实物储备。生猪存出栏量增加, 肉、禽、蛋、菜和工业消费品供应充足。四是物价上涨翘尾因素快速回落。2010年CPI涨幅是先低后高, 价格明显上涨是在9月份, 随着时间的推移, 翘尾因素在今年9月份后基本消退, 将拉动CPI下行。在新的涨价因素没有出现的背景下, 下半年CPI应是一个逐渐收窄的趋势。

综上所述, 从短期看, 辽宁价格总水平因食品涨价及翘尾因素等的影响而走高, 就目前市场情况看, 新涨价因素有所增加, 仍可能会推动CPI上扬。但随着国家物价调控措施的逐步到位、翘尾因素减弱, 抑制物价上涨的因素将起到极大的作用, 因此, 三季度到春节前, CPI将高位平缓回落。就现在的形势分析判断, 目前的物价形势比上半年要乐观。但从长期的趋势看, 物价上升的因素多于下行的因素, 随着全球经济的一体化, 我们一些领域长期存在的不合理低价状态将逐步改变, 这是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接轨的必然, 高物价将是未来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常态。对此, 政府与社会各界应有清醒的认识, 而此问题的主要解决之道是不断提高居民的收入水平, 让居民收入增长和国民经济增长同步, 让劳动者报酬提高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 让经济增长率高于通货膨胀率, 以高收入来稀释高物价, 在物价与国际接轨的同时收入也逐步与国际接轨。

四、稳定物价的政策建议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全国统一大市场的背景下, 物价的变化是相互影响联动的, 而许多调控物价的手段是国家层面的 (如货币政策、财税政策) , 从地方政府能够作为的角度出发, 根据当前辽宁物价面临的形势, 提出如下稳定辽宁物价的建议。

1. 抓好生产储备, 保障市场供应。

保证市场供应是稳定物价的基础, 而保证供应的前提是发展生产, 做好储备, 尤其是农业生产和农产品储备。农业是基础, 农业稳, 天下稳, 粮价稳, 百价稳。要加大对农业的扶持力度, 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增强抵挡自然灾害的能力, 提高农业的规模化、产业化、现代化水平, 提高农产品生产供给能力, 降低农产品生产成本。当前, 要抓好粮食、猪肉和蔬菜等主要农产品的生产, 扩大粮、油、肉等与人民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重要商品的储备, 保障粮、油、肉、禽、蛋、菜等重要农副产品的市场供应, 确保不断档、不脱销, 从而使市场价格基本稳定。

2. 减少流通环节, 完善流通体系。

绿豆、大蒜、生姜等农产品遭到游资的投机炒作, 说明农产品的流通体系太薄弱了。要搞好“农超对接”、“农校对接”、“产销对接”、“绿色通道”等, 整顿流通秩序, 减少流通环节, 降低流通成本, 完善流通体系, 形成合理价格, 实现农民增收、群众受益, 生产者、经营者、消费者三方共赢。严厉打击人为炒作、囤积居奇、哄抬物价的行为, 确保与居民生活密切相关的商品和服务价格的基本稳定。

3. 加强价格监测, 提高调控能力。

物价的上涨有一个逐步的发展过程, 因此, 要通过建立健全价格监测体系, 及时跟踪捕捉市场价格信息, 在价格出现异样苗头时, 及时进行预警预报, 适时地进行引导和调控, 增强价格管理工作的科学性和预见性, 从而提高对市场物价的调控能力。

4. 加大宣传力度, 引导市场预期。

加强正面宣传引导, 大力宣传辽宁在稳定价格方面的政策、措施及成效。积极引导新闻媒体客观反映价格变化情况, 正面宣传当前价格形势, 以及价格热点、难点问题和突发价格事件, 防止不正当炒作。改进信息披露方式、增强政策透明度, 及时准确发布市场供求和价格信息, 合理引导生产、经营和消费者的市场行为, 严防前期“抢盐”类似事件的发生, 确保市场正常秩序。

5. 运用价调基金, 平抑市场物价。

今年以来, 辽宁省加大了价格调节基金使用力度, 全省投放总金额超过7000万元, 使市场蔬菜等主要副食品价格明显下降。辽宁省应继续科学运用价调基金, 发挥其平抑物价的作用。

6. 着力关注民生, 保障群众生活。

目前外贸运行情况走势及政策建议 篇3

一、上半年外贸运行基本情况

1—6月,我国外贸进出口总额9461.2亿美元,比上年同期(下同)下降23.5%。其中出口5215.3亿美元,下降21.8%;进口4246亿美元,下降25.4%。累计外贸顺差969.3亿美元,下降0.6%。主要特点:

(一)一般贸易进出口好于总体,加工贸易进出口降幅趋稳

1—6月,一般贸易进出口下降22.6%,低于进出口总体降幅0.9个百分点。其中出口下降23.3%,高于出口总体降幅1.5个百分点;进口下降21.9%,低于进口总体降幅3.5个百分点。前6个月,加工贸易进出口同比分别下降32.5%、25.6%、24.5%、24.8%、25.5%和17.2%。其中,出口同比分别下降23.4%、23%、22%、23.2%、24.7%和15.6%;进口同比分别下降48.3%、29.7%、28.9%、27.5%、27%和19.7%。

(二)大宗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降幅相对较小

纺织、轻工等大宗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降幅明显低于出口总体降幅,也低于同期其他产品出口降幅。1—6月,纺织纱线、织物及制品出口269.4亿美元,下降15.2%;服装及衣着附件出口458.6亿美元,下降8.5%;鞋类出口129.1亿美元,下降4.3%;家具及零件出口117.6亿美元,下降9.8%;箱包出口58.9亿美元,下降7%;塑料制品出口65.7亿美元,下降7.1%。

(三)主要出口市场份额稳中有升

2009年一季度我国占美国、欧盟、日本进口市场份额分别为17.5%、18.3%和22%,分别比2008年提高1.5个、2.3个和3.3个百分点。以占我国进出口总额一半以上的机电产品为例,2008年下半年以来,我国机电产品重点市场出口额明显萎缩,但市场份额稳中有升。2009年一季度,美国自我国进口机电产品下降12.7%,低于同期美国机电产品进口总体降幅15.6个百分点;我国机电产品占美国市场份额为25.3%,同比提高4.6个百分点。2008年11月至2009年2月,德国自我国进口机电产品下降12.8%,低于同期德国机电产品进口总体降幅7.1个百分点;2009年1—2月我国机电产品占德国市场份额为8.9%,比2008年一季度提高2.1个百分点。

(四)部分农产品、原材料进口增加较多

1—6月,大豆进口2209万吨,增长28.2%;铁矿砂及其精矿进口29718万吨,增长29.3%;初级形状的塑料进口1151万吨,增长26.4%;钢坯及粗锻件进口265万吨,增长2538.8%;未锻造的铜及铜材进口223.5万吨,增长68.8%;未锻造的铝及铝材进口138.9万吨,增长196.8%。

二、上半年进出口商品量价分析

从量价分析来看,1—6月我国出口额下降主要受数量下降影响,价格因素影响不明显;进口额下降既有价格下跌因素又有数量下降因素,价格下跌因素作用大于数量下降因素作用。

(一)出口量价指数分析

根据海关总署发布的《中国对外贸易指数》数据整理,前5个月,我国出口额月平均下降22%,其中出口数量月平均下降19%,出口价格月平均下跌3.6%。出口额下降中出口数量下降因素占84%,出口价格下跌因素只占16%。5月份当月出口额下降26.4%,其中出口数量下降因素占78%,出口价格下跌因素占22%。运输指数的下降也反映了出口数量的减少。5月份中国出口集装箱运输综合指数继续低位盘整,月底较月初下降了2.6%。

从两大类商品5月份出口量价结构来看,出口数量下降是初级产品和工业制品出口额下降的主要原因。

一是初级产品出口额下降33.8%,其中出口数量下降因素占66%,出口价格下跌因素占34%。具体分为两类:(1)完全由出口数量下降因素所致。食品及活动物出口额下降7.1%,其中出口数量下降19.3%,出口价格上涨2.5%;饮料及烟类出口额增长3.5%,其中出口数量下降7.3%,出口价格上涨11.6%。(2)主要受出口数量下降影响。非食用原料出口额下降34.8%,其中出口数量下降32.7%,出口价格下跌3.2%;矿物燃料、润滑油及有关原料出口额下降58.8%,其中出口数量下降38.3%,出口价格下跌33.2%;动植物油脂及蜡出口额下降60.2%,其中出口数量下降51.3%,出口价格下跌18.1%。

二是工业制品出口额下降25.9%,其中出口数量下降因素占81%,出口价格下跌因素占19%。具体分为两类:(1)完全由出口数量下降所致。杂项制品出口额下降15.4%,其中出口数量下降17%,出口价格上涨1.9%。(2)主要受出口数量下降影响。化学品及有关产品出口额下降38.5%,其中出口数量下降31.3%,出口价格下跌10.5%;按原料分类的制成品出口额下降38.8%,其中出口数量下降33.6%,出口价格下跌7.7%(其中:钢铁出口额下降76.9%,其中出口数量下降72.3%,出口价格下跌16.9%;有色金属出口额下降62.6%,其中出口数量下降48.5%,出口价格下跌27.4%);机械及运输设备出口额下降23.9%,其中出口数量下降18.3%,出口价格下跌6.8%。

另外,5月份纺织、轻工等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额下降主要是由出口数量下降所致。具体看,服装及衣着附件出口额下降13.7%,其中出口数量下降14.5%,出口价格上涨1%;旅行用品、手提包及类似容器出口额下降13.4%,其中出口数量下降23.6%,出口价格上涨13.3%;家具及零件出口额下降8%,其中出口数量下降11.2%,出口价格上漲3.5%,鞋靴出口额下降10.9%,其中出口数量下降30%,出口价格上涨27.4%。纺织纱线、织物及有关产品出口额下降16.3%,其中出口数量下降10.8%,出口价格下跌6.1%。

(二)进口量价指数分析

根据海关总署发布的《中国对外贸易指数》数据整理,前5个月,我国进口额月平均下降28.5%,其中进口价格月平均下跌17.3%,进口数量月平均下降13.6%。进口额下降中进口价格下跌因素占56%,进口数量下降因素占44%。5月份当月进口额下降25.2%,其中进口价格下跌因素占77%,进口数量下降因素占23%。从两大类商品5月份进口量价结构来看,初级产品进口额下降完全由进口价格下跌所致,但工业制品进口额下降的主要原因是进口数量下降。

一是初级产品进口额下降37.6%,其中进口价格下跌41.4%,但进口数量增长6.3%。具体分为三类:(1)完全由进口价格下跌所致。非食用原料进口额下降29.9%,其中进口价格下跌38.1%,进口数量增长13.2%;矿物燃料、润滑油及有关原料进口额下降46.9%,其中进口价格下跌47.5%,进口数量增长1%;动植物油脂及蜡进口额下降37.7%,其中进口价格下跌42.3%,进口数量增长7.8%。(2)主要受进口价格下跌影响。食品及活动物进口额下降8.7%,其中进口价格下跌7.8%,进口数量下降1%。(3)完全由进口数量下降所致。饮料及烟类进口额下降25.8%,其中进口价格上涨14.4%,进口数量下降35.1%。

二是工业制品进口额下降18.7%,其中进口数量下降因素占84%,进口价格下跌因素占16%。具体分为三类:(1)完全由进口价格下跌所致。化学品及有关产品进口额下降16.7%,其中进口价格下跌19.2%,进口数量增长3.2%;按原料分类的制成品进口额下降5.4%,其中进口价格下跌18.2%,进口数量增长15.7%。(2)完全由进口数量下降所致。机械及运输设备进口额下降19.7%,其中进口价格上涨11.4%,进口数量下降27.9%。(3)主要受进口数量下降影响。杂项制品进口额下降29.6%,其中进口价格下跌11.3%,进口数量下降20.7%。

(三)重点商品量价变化情况

1、重点出口商品量价变化情况

从1—5月重点出口商品情况看,出口数量下降是出口额下降的主要原因。1—5月海关监测的22种重点出口商品中,82%的商品出口额下降主要原因是出口数量下降,其中55%的商品出口数量下降,但出口价格上涨。从出口额前两位的自动数据处理设备及其部件和钢材来看,出口额下降完全由出口数量下降所致。1—5月,自动数据处理设备及其部件出口额下降23.4%,其中出口数量下降25.1%,出口价格上涨2.3%;钢材出口额下降55.4%,其中出口数量下降63.6%,出口价格上涨22.5%。

2、重点进口商品量价变化情况

从1—5月重点进口商品情况看,进口价格下跌是进口额下降的主要原因。1—5月海关监测的31种重点商品进口中,65%的商品进口额下降主要原因是进口价格下跌,其中35%的商品进口价格下跌,但进口数量上涨。从进口额前两位的铁矿砂及其精矿和原油来看,铁矿砂及其精矿进口额下降完全由进口价格下跌所致,原油进口额下降中进口价格下跌因素占96%,进口数量下降因素只占4%。1—5月,铁矿砂及其精矿进口额下降27.5%,其中进口数量增长25.9%,进口价格下跌42.4%;原油进口额下降53.8%,其中进口数量下降2.4%,进口价格下跌52.7%。

三、外贸运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世界贸易大幅度下降

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全球贸易将迎来自二战结束以来最严重衰退。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分别预测2009年世界贸易总量将会比上年下跌2.1%和2.8%。而世界贸易组织和经合组织预测全球贸易总量将会分别下降大约9%和13.2%。这是过去65年间最大跌幅,也是自1982年以来首次出现世界贸易负增长。今年一季度美国、欧盟、日本等发达经济体进口下降29.9%、30.8%、29%,俄罗斯、韩国、巴西等新兴经济体进口也下降38.3%、32.9%、21.6%。

(二)人民币缓慢小幅升值削弱我出口竞争力

虽然去年下半年起人民币对美元较快升值过程终止,汇率在相对稳定区间内上下波动,但今年以来人民币对美元仍为逐月小幅缓慢升值。前5个月美元对人民币月均汇率依次为6.8382、6.8357、6.8341、6.8312和6.8245。同时,韩国、泰国、印度、越南等周边国家货币对美元大幅贬值,造成人民币对这些国家货币的大幅升值,直接削弱了我国产品的价格竞争优势。根据美国商务部数据,1—4月,美国从中国进口纺织品服装下降了6.9%,而从印度进口仅下降了3.4%,从越南进口增长了21.2%。

(三)外贸企业经营仍比较困难

第105届广交会出口成交额比上一届下降16.9%。其中机电、轻工和纺织服装产品成交额分别下降了19.5%、15.3%和11.7%,而且多是短期订单;国外客户普遍要求压低成交价格,订单价格下降10%左右。上海市反映,100强外资企业中,88家出口订单下降30%以上,且新订单多为短期订单。浙江省5月底对重点联系进出口企业调查显示,企业在手出口订单金额比去年同期下降的占67.9%,持平的占16.8%,增长的仅占15.3%。

(四)贸易风险加大

在市场萎缩、订单缩小的情况下,国外进口商向我国出口企业转嫁风险,要求降价、退货,甚至拒绝提取货物,履约的风险也大大增加。浙江省某大型造船企业反映,船东苛刻提高验收标准,以达到推迟接船、压低船价甚至弃船的目的。在一艘船舶交货时,船东代表提出了200多项改进意见,严重影响了交船进度。

(五)融资、劳动力等生产成本居高不下

一些中小企业反映,尽管国家出台多项金融支持政策,加大对中小企业融资力度,但落到实处的很少。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银行放贷越来越慎重,中小企业贷不到款已成了普遍现象。四川省泸州市22家外贸企业的调查发现,有资金需求的企业达到14家,但最终只有2家企业落实了部分贷款。个别地方政府由于财政紧张甚至开始每季度预收企业所得税,直接限制了当地中小企业发展。另外,劳动力成本仍居高不下。全球纺织网数据显示,目前我国沿海地区劳动力成本已接近每小时1美元,而越南、柬埔寨和孟加拉国等国家每小时分别为0.29美元、0.36美元、0.22美元。

(六)贸易保护主义加剧

在世界经济和贸易急剧下滑、各国就业压力增大、市场竞争更加激烈的形势下,贸易保护主义升温,针对我国的贸易保护措施不断增加,对我国出口产生了负面影响。1—4月,共有13个国家和地区对我国发起“两反两保”调查38起,案件数同比上升26.7%。尤其是4月份,美国对我国乘用车和轻型货车轮胎启动特保调查、对油井管产品发起反倾销反补贴合并调查,涉案金额巨大,引起我国政府及产业界的高度关注。今年以来,针对我国轻工、纺织服装产品的反倾销、特保措施层出不穷,加上各种技术性贸易措施,轻工、纺织服装产品出口更为困难。

四、外贸运行趋势判断及政策建议

考虑到去年三季度基数高而四季度基数较低,我们预计,全年进出口呈现前低后高走势,同比降幅15%左右。下一步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135号文提出的各项政策措施,加大工作力度,确保各项政策措施及时落实到位,千方百计稳定外需,努力实现保市场、保份额的目标。建议:

(一)着力优化外贸结构

优化商品结构,支持我国具有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加大对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产品出口促进力度,增加先进技术、国内尚不能制造的关键设备及元器件和重要能源原材料进口。优化市场结构,在稳定传统市场的同时,加强对企业开拓新兴市场的支持和服务。优化贸易方式,充分发挥一般贸易国内产业关联度高、带动能力强的优势,稳步推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

(二)保持人民币汇率相对稳定

在当前部分外币主动贬值造成人民币相对升值情况下,保持相对稳定的汇率制度,增强我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防止出口的快速下降。同时针对目前贸易风险、汇率风险不断加大的情況,加强监测分析,适时公开发布有关风险提示,减少企业出口风险和损失。

(三)切实落实对外贸企业金融支持政策

加大对外贸企业特别是中小外贸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取消或减少银行收费项目、降低收费标准,切实缓解企业融资困难。抓紧落实已确定的421亿美元大型成套设备出口融资保险安排和840亿美元短期出口信用保险规模,扩大出口信用保险覆盖面,更好地为企业出口服务。

(四)进一步优化海关和质检监管和服务

加快质检部门审核速度,简化商检手续,特别是对纺织服装和机电产品,尽可能减少检测项目。合理细分海关编码,及时改进《海关企业分类管理办法》,对出口企业从按违规次数改为按违规金额占整个进出口比重进行分类考核评级。

(五)支持企业“走出去”带动出口

适当扩大海外能源资源投资规模,加大对企业开展对外投资、承包工程与劳务合作的支持力度,鼓励我国有竞争力的企业到境外建立生产基地和营销网络,带动和扩大国内设备、技术、零配件和原材料出口。

(六)加强行业协调和管理

严格控制产能过剩行业新增产能建设,提高“两高一资”行业准入标准,加大环保治理力度,逐步提高行业集中度。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和商会作用,实行出口企业资质管理,确保出口产品质量,避免部分企业采取低价竞争手段,扰乱出口市场秩序,损害行业利益。

(七)积极化解国际贸易摩擦

上一篇:百日攻坚工作方案下一篇:女作家三毛经典爱情语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