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文《落日的幻觉》优秀教案

2024-09-25

课文《落日的幻觉》优秀教案(共9篇)

课文《落日的幻觉》优秀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迅速筛选信息的能力

2、过程和方法目标:欣赏重点语段,课堂延伸,训练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激发学生观察自然,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把握课文主体内容,提炼信息语句,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

教学难点:

课堂延伸,训练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落日很美,甚至可以用”色彩绚丽,变化多端”来形容,其实这是我们对落日的幻觉.唐代诗人王维有诗曰:“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两句诗语言质朴自然,意境博大。但落日真是这样吗?(多媒体展示)——落日是扁的!

落日怎么会是扁的?难道古人观察错了?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落日的幻觉》,走进美丽梦幻的夕阳。

二、初读课文,自主学习,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学生静听,积累字词.然后请大家谈谈听到哪些内容。

2、学生小声自读课文,学生独立完成课后表格填写。

日落时的幻觉

产生幻觉的原因

颜色深黄、殷红

光线散射和光波长短原理

神秘的暗弧,暗弧外面有亮弧

地球表面和大气层的弯曲,光线散射,大气层密度不同

西方天空出现迷人的紫光

眼睛的叠合效应

接近地平线时太阳变扁了

光线折射的原理

太阳好像变大了

未说明原因(其实没有变大)

3,本文是按怎样的顺序进行说明的?

明确:逻辑顺序

三、重点研读,合作探究:

(阅读课文第2——5段内容,思考问题。)

1、第2段主要运用 描写 的表达方式,这样写的好处是生动、形象,使文章文学性、可读性更强。

2、作者在第二段描写了日落时的哪些景象?

第二段首先用一句话概括,告诉我们日落的景象同样壮观、美丽、神秘而迷人。为什么这么说呢?作者从三个方面进行描写。一是太阳好像变大了,而且颜色深黄、殷红。二是它的外形,接近地平线时也像变成扁的了。三是有云时会看见灿烂的晚霞,无云时则会出现另一种美景:背后的天空中现出神秘的蓝灰色暗弧,暗弧外面还镶有明显的亮弧,在暗弧和亮弧上升的同时,西方天空会出现迷人的紫光。

这些描写,像日落时太阳变大、颜色深红但没有热度、有时会出现晚霞等,我们不少人都有体会,而有些现象则不太容易观察到,可适当引导学生要勤于观察。

3、第3段在全文结构上属于 过渡句,在内容上起着 承上启下 的作用。

4、第4段中“1871年…… 10倍以上。”的句子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举例子、作比较 增强文章的可信度,鲜明有效地说明了短波光散射比长波光强。

5、第5段中的“这种奇妙的大气光学现象”指的是什么?

“由于地球表面……暗弧上的亮弧。”(第5段开头部分)

6、这四段内容在解释落日的各种幻觉现象时主要遵循什么顺序的?

由现象到原理的逻辑顺序。

7、本文的结构安排有怎样的特点?

文章先从日常生活写起,并引用古诗文增加文章的趣味性和生动性。然后在说明前使用描写的表达方式,用一段文字来描写日落时的种种景观,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在此基础上,逐段说明这些景观背后的科学道理。文章说明部分的顺序,既照顾了第二段的描写顺序,同时也考虑到科学原理的复杂与简单,所以是从颜色以及与颜色有关的暗弧、亮弧,说到太阳的外形以及大小。

8、比较:体会每组两个语句的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1.人们都喜爱观赏日出,无不赞叹太阳升起时的壮观景象。

人们都喜爱观赏日出,都赞叹太阳升起时的壮观景象。

第一句用的是双重否定句,强调每个观赏日出的人都会赞叹;第二句是一般肯定句,缺少这种强调的意味。

2.就连我们的古人不也留下“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诗句吗?

我们的古人也留下了“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诗句。

第一句是反问句,强调古人也有这种情感,语意重;第二句是一般肯定句,只是客观的说明,没有强调意味。

四、课堂拓展延伸:

文章最后一段作者没有说明原因,同学们能不能通过网络,或其他途径说明其产生的原因?

五、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共同学习了一篇文学性、知识性均很强的说明文。我们在了解了有关落日的幻觉的科学原理同时,也充分领略了优美文学语言的无穷魅力。此外,我们还了解了一些说明文的常识,课后要好好消化。

作业:写一篇描绘日出的小短文

板书设计:

幻觉:深黄、殷红 暗弧、亮弧 紫光 变扁 变大

落日

原理: 散射 大气层密度不同 眼睛叠合 折射

《落日的幻觉》教学设计 篇2

了解落日的幻觉产生的原因,分析课文内容及说明顺序。

感受说明文语言的特点及生动形象的描写在文中的作用。(重点)

培养学生学会观察生活,懂得透过现象看本质的道理。(难点)

【教学用具】

多媒体设备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玩游戏吗?下面我们来玩一个视觉小游戏。

(展示下面三组有关视觉差异的图片)

学生思考:图1中线段x与线段y哪一个更长?(实际一样长)

图2中位于中心的球a和球b哪一个更大?(实际一样大)

请同学们仔细数数,图3中共有几个黑点?(没有,一个也没有)

教师结论:很多时候,我们会因为种种原因对事物产生错觉或幻觉,从而影响到我们对事物的认识和判断,生活中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黄天祥先生写的《落日的幻觉》,去探究落日幻觉背后的科学原理。

问:此文是什么文体?(科普说明文)

问:本文是什么类型的说明文?(事理说明文)(再次让学生回顾一下说明文的分类及特点)

二、整体感悟

1.检查预习

幻灯片展示字词,学生自查核对。

2.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学生自读课文,多媒体出示问题:

(1)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

(2)简单概括课文内容。

学生读完后回答以上问题。(本文说明的对象是落日的幻觉;文章内容讲了落日的幻觉产生的原因)

三、自主质疑

1.课文描绘了落日时的哪些幻觉?

2.造成这些幻觉的原因分别是什么?

3.你发现课文在内容安排上有什么特点?(先写幻觉现象,再介绍原因)

(确定范围,勾画在书上,要标出序号)

四、互动释疑

1.分析课文内容,探究说明顺序

师生共同完成课后表格填写。(多媒体显示)

2.小结

这是采用了由现象到本质的逻辑顺序。

(引导学生回顾说明文的三种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3.揣摩语言,体会特点

多媒体显示句子,学生比较,体会特点。

(1)原文:紫色光被大气层中微小尘埃和空气分子散射,要比长波光——红色光强10倍以上。

改文:紫色光被大气层中微小尘埃和空气分子散射,要比长波光——红色强10倍。讨论明确:原文很好,体现了说明性语言的准确性。

(2)原文:日落时的太阳看上去要比高挂天空时大两倍到三倍半,就像一个巨大的玉盘远挂天边。

改文:日落时的太阳看上去要比高挂天空时大两倍到三倍半。

讨论明确:原文很好,体现了文艺性说明文语言的生动形象性。

4.课文中还有其他准确和生动的句子和段落吗?请举例分析。

五、拓展延伸

1.看下面的图片,用所学知识解释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

2.对于太阳在日落时为什么好像变大了,文中并没有解释,请运用文中所学知识,解释“落日变大”的原因。

3.学了本文,你有什么启示?

(学生畅谈,无统一答案)

(1)学会透过现象看事物的本质;

(2)眼见不一定为实,我们要学会了解事情的真相;

(3)我们要仔细观察生活,尊重科学事实;

(4)要积极开动脑筋,探究事物的科学原理。

六、课堂小结

真实的东西往往不一定是美的,而美好的东西往往披上了虚假的外衣,我们看到的只是幻象,却依然欣欣然沉溺于幻象而不愿醒来。我们学习这篇文章,不仅仅是让你们清醒地看清幻象的本质,还想让你们快乐地生活,等到幻觉退去真实毕现的那一天,你就能淡然地面对。因为,你已经在美丽中快乐了,何况,明天还有一轮新的太阳要升起呢!

七、布置作业

1.课下观察日出的景色,写一段描写性的文字,200字。

2.收集描写落日的诗句,并说说你的感想。

附录

1.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元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2.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唐 李白《送友人》

3.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唐 崔颢《黄鹤楼》

4.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唐 李商隐《登乐游原》

5.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唐 刘长卿《送灵澈上人》

6.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唐 刘禹锡《乌衣巷》

7.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明朝 杨慎《临江仙》

8.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sè)半江红。——唐 白居易 《暮江吟》

《落日的幻觉》教案 篇3

柳嘉镇中

胡小玲

教学目标:

1、情境教学,速读课文,勾划语句,填写表格,充分理解文章说明的具体内容

2、朗读生动形象的语言片段,体会并学习描写在说明文中的作用

3、欣赏日落和日出美景,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想像的能力

4、联系现实,发散思维,训练学生思辨能力

重点目标:1

难点目标:3 教学手段:多媒体

教学课型:自读

教学过程:

一、情境教学,导入课文

教师首先让学生猜想:将一个橘红色的乒乓球放入盛了水的玻璃杯后会出现什么样的变化?学生猜想后,教师不忙急于给出答案,再让学生自己仔细观察并准确得出乒乓球变大变椭的结论。然后教师再抛出问题:为什么乒乓球会出现这样的变化?是乒乓球真的已经发生了变化呢还是我们自己的眼睛“欺骗”了我们,而最终让我们产生了“美丽的幻觉”?学生回答后,教师适时的引出课题——《落日的幻觉》

二、播放图片,展示课题

教师用多媒体展示一组有关落日的精美图片,给学生以美感的享受,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为学好这篇文章打下一个良好的感情基础,作好认知铺垫。随后自然展示课题,进入新课的正式学习。

三、速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用多媒体展示本课需要掌握的生字词,让学生快速注音、解释并识记

huàn

yín

yān

shuāi

wèi

zhuì

幻觉

吟咏

绮丽

殷红

衰减

蔚蓝

坠落

暗弧

āi

xiāng xuàn

yǎnyǎn 尘埃

镶上

绚丽

日薄西山,气息奄奄

幻觉:没有外界刺激而产生的虚假的感觉

吟咏:有节奏的诵读诗文

绮丽:颜色美丽

殷红:带黑的红色

变化多端:形容变化很多,千姿百态

日薄西山,气息奄奄:比喻衰老的人即将死亡或腐朽的事物即将没落

夕阳无限好 只是近黄昏:虽然夕阳无限美好,可惜的是已接近黄昏时刻

2、学生速读课文,用不同符号圈点勾划重要信息,然后四人一组集体讨论填写课后第一题的表格。教师提示速读要求与勾划方法,然后巡视全班,了解学生学习进度并辅导个别有问题的学生

3、师生共同讨论完成第一题表格的准确填写

日落时的幻觉

产生幻觉的原因

颜色深黄、殷红

光线散射和光波长短原理

神秘的暗弧,暗弧外面有亮弧

地球表面和大气层的弯曲,光线散射,大气层密度不同

西方天空出现迷人的紫光 眼睛的叠合效应

接近地平线时太阳变扁了

光线折射的原理

太阳好像变大了

未说明原因,而各种仪器观测证

明太阳并没有真的变大(注:请学生给出一个合理的解释)

四、朗读课文,体会美景

1、教师引导学生注意文章前后两大部分语言的不同感觉,让学生明白前段文字生动形象,富有美感,容易激发读者丰富的想像力,而后段文字平实准确,阐明科学道理,给人以知识,但却相对枯燥乏味,不易理解。并进一步引导学生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就是因为两种表达方式的特点决定了的:在说明文中,描写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使文章生动形象,而说明就不一样了,它要阐述科学道理,就必须追求正确和准确,防止读者出现理解偏差。

2、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语句进行朗读,然后讲述自己朗读时的具体感受,体会生动语言带给人的美好感觉。

3、师生就学生的朗读进行点评,教师热情鼓励并积极评价学生的朗读表现,再适时点拨朗读方法及朗读技巧。

4、学生有感情的齐读描写的语段,再次发挥想像力,神游那绮丽的日落美景。

五、读写结合,拓展延伸

1、教师多媒体播放日出的精美视频剪辑,学生欣赏并仔细观察日出时的情景变化,进行审美教育并培养观察能力。

2、教师引导学生对日出时的美丽情景加以口头表述,训练学生胆量,培养学生自信心,增强口头表达能力。

3、师生对学生的表现进行鼓励性点评,教师认真倾听并适时点拨方法,提示注意事项。

六、听读名篇,训练想像

1、教师要求学生闭上眼睛,用心聆听巴金的配乐经典散文——《海上的日出》,再次神游于那壮丽光辉、美仑美奂的日出美景当中。

2、学生结合自己的切身体会,谈谈听读后的感受。

3、布置课后练习:学生用一个星期的时间去亲自观察日出美景,然后模仿《海上的日出》,写一篇描写日出美景的片断作文。

七、教师寄语,深化认识

1、教师用多媒体出示“教师寄语”——色彩绚丽、变化多端的落日原来竟是我们自己的“幻觉”!这实在是让我们震撼!看来,那些司空见惯、似乎理所当然的事情,却并不一定符合科学道理!我们不能太过于相信我们自己的眼睛,因为眼睛所看到的并不一定就是事情的“真相”!

2、教师引导学生联系现实生活中的“幻觉”现象谈感受,对“幻觉”做深层的探讨,引导学生对待“幻觉”的理性态度,从而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注:“幻觉”代表的可能是虚假、虚伪、假象、幻象、虚空、茫然、渺茫、谎言等生活中容易出现的现象)

八年级《落日的幻觉》教案 篇4

八年级《落日的幻觉》教案

教学目标

A、知识与技能:

理解文章的内容,了解相关的光学知识,让学生能够说出落日的幻觉的科学依据。

B、过程与方法:

整体感知课文,能够筛选相关的信息,培养默读的能力。

C、情感,态度,价值观:

让学生明白自然界的奥秘是无穷无尽的,培养学生善于观察,探究身边自然现象的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

1、引导学生把握课文主体内容,提炼信息语句,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

2、了解掌握说明方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唐代诗人王维有诗曰:“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两句诗语言质朴自然,意境博大。但落日真是这样吗?(展示图片)——落日是扁的!落日怎么会是扁的?难道古人观察错了?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落日的幻觉》,走进美丽梦幻的夕阳。

二、初读课文,自主学习,整体感知:

1、检查预习,让学生朗读课后“读一读,写一写”字词。

2、课文题目是“落日的幻觉”,请同学们自读课文,说说课文向我们介绍了哪些知识。

学生自读课文,教师明确。

三、重点研读,合作探究:

1、作者在第二段描写了日落时的哪些景象?

明确要点:第二段首先用一句话概括,告诉我们日落的景象同样壮观、美丽、神秘而迷人。为什么这么说呢?作者从三个方面进行描写。一是太阳好像变大了,而且颜色深黄、殷红。二是它的外形,接近地平线时也像变成扁的了。三是有云时会看见灿烂的晚霞,无云时则会出现另一种美景:背后的天空中现出神秘的蓝灰色暗弧,暗弧外面还镶有明显的亮弧,在暗弧和亮弧上升的同时,西方天空会出现迷人的紫光。

2、第4——7段是怎样阐述各种日落现象背后的科学道理的?

明确要点:第4段:落日颜色深黄、殷红,是因为日落时大气层增厚,而波光较短的黄色和红色光则具有较强的穿透力。这是光线散射原理。

第5段:暗弧和亮弧的产生,既有光线散射原理,同时也是由于地球表面和大气层都是弯曲的,高层和低层密度不同,从而造成了光线的暗和亮;而美丽的紫光,则是人眼的叠合效应造成的。

第6段:日落时肉眼看见的太阳是扁的,这是光线折射原理。

第7段:说明日落时的太阳看上去要比高挂天空时大很多。这一段没有说明原理,而是用仪器观察以及实际生活中的照相证明,所谓变大其实也是一种幻觉,而不是太阳真的变大了。

师生共同完成课后表格填写。

日落时的幻觉

产生幻觉的原因

颜色深黄、殷红

光线散射和光波长短原理

神秘的暗弧,暗弧外面有亮弧

地球表面和大气层的弯曲,光线散射,大气层密度不同

西方天空出现迷人的紫光

眼睛的叠合效应

接近地平线时太阳变扁了

光线折射的原理

太阳好像变大了

未说明原因(其实没有变大)

3、在介绍幻觉现象时,按照“体积变大,颜色殷红,形状变扁,背后有暗弧亮弧,有时有紫光出现,”这样的顺序介绍的,但是,原理介绍中却不是这样的顺序介绍的,这样行文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要点:文章说明部分的顺序,既照顾了第二段的描写顺序,同时也遵循“由主到次的顺序,由复杂到简单”的规律来介绍,所以是从颜色以及与颜色有关的暗弧、亮弧,说到太阳的外形以及大小。

4、再读课文4--7段,思考在这一部分中用了哪些说明的方法。

明确要点:

1)、1871年,英国科学家瑞利证明,短波光的散射比长波光要强得多,所以,阳光中的短波光--紫色光被大气层中微小尘埃和空气分子散射,要比长波光--红色光强10倍以上。

举例子、作比较、列数字,准确生动形象说明地球大气会使光线散射。

2)、最令人迷惑的幻觉,是日落时的太阳看上去要比高挂天空时大两倍半到三倍半,就像一个巨大的玉盘远挂天边。

打比方、作比较生动形象地说明由于幻觉,人们看到黄昏的太阳远大于中午的太阳,把黄昏的太阳比作巨大的玉盘,形象说明黄昏太阳的巨大形状。

5、朗读课文第1——3段,思考回答下列问题:

1)、第1段从人们观注日出而不太重视欣赏日落写起,引用两句古诗文推测人们的心理,引用古诗文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要点:增加文章的趣味性和生动性,引出下一段对日落景象的描写。

2)、第2段主要运用什么表达方式,写日落时的种种景观。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

明确要点:描写、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3)、第3段在全文结构上属于 在内容上起着 的作用。点明这种奇异的景象其实是人的一种幻觉,引出下文对这种幻觉产生原因的说明。

明确要点:过渡段、承上启下

6、本文是说明文,文章给我们以怎样的启示?

四、课堂拓展延伸:

2、既然日落的幻觉如此美轮美奂,那么日出的幻觉又怎样呢?请大家结合记忆,动手写写。

提示:写描写文字时,可以按日出(落)前→日出(落)时→日出(落)后的顺序写出特点。注意交待清楚自己的观察点,既要抓住太阳的静态特点,也要注意日出(落)时形状、颜色、光线等方面的变化,同时还可以进行适当的联想和想象。

示例:

海上日出

为了看日出,我常常早起。那时天还没有大亮,周围非常清静,船上只有机器的响声。

天空还是一片浅蓝,颜色很浅。转眼间天边出现了一道红霞,慢慢地在扩大它的范围,加强它的亮光。我知道太阳要从天边升起来了,便不转眼地望着那里。

果然,过了一会儿,在那个地方出现了太阳的小半边脸,红是真红,却没有亮光。太阳好像负着重荷似地一步一步、慢慢地努力上升,到了最后,终于冲破了云霞,完全跳出了海面,颜色红得非常可爱。一刹那间,这个深红的圆东西,忽然发出了夺目的亮光,射得人眼睛发痛,它旁边的云片也突然有了光彩。

有时太阳走进了云堆中,它的光线却从云层里射下来,直射到水面上。这时候要分辨出哪里是水,哪里是天,倒也不容易,因为我就只看见一片灿烂的亮光。

有时天边有黑云,而且云片很厚,太阳出来,人眼还看不见。然而太阳在黑云里放射的光芒,透过黑云的重围,替黑云镶了一道发光的金边。后来太阳才慢慢地冲出重围,出现在天空,甚至把黑云也染成了紫色或者红色。这时候发亮的不仅是太阳、云和海水,连我自己也成了光亮的了。

这不是很伟大的奇观么?(巴金)

日出

课文《落日的幻觉》优秀教案 篇5

孩儿们真的是天才

--龚芮瑶小组讲《落日的幻觉》课程流程实录

王悦小组讲《生物入侵者》精彩得已经让我一惊一咋了,今天听了龚芮瑶小组讲《落日的幻觉》,同样让我拍案叫绝。

请看他们小组的讲课流程:

第一部分:

主持人廖思琦、周峰立上场,黑板上板书:幸运53

这是课堂预热阶段,他宣布本堂课将进行小组抢答赛,他们提了两个有趣的问题:

1、请大家抢背有关落日的诗句。

2、简单谈一谈落日给大家的感觉如何。

昭君点评:巧妙设置了电视节目现场,很真实,很有竞争气息,且一开课就有浓厚的书卷气,文化气,好!

第二部分:

由“基础专家”周虹宇主持。他设计了四个步骤:

1、小组代表竞读课文。

2、小组代表上黑板给词语注音,词语有:日薄西山 散射 绮丽 殷红

3、小组代表听写词语比赛。听写了:幻觉、吟咏、变化多端、日薄西山、气息奄奄 夕阳无限好

4、抢答:“夕阳无限好”出自哪首诗歌,请把全诗背诵出来。

昭君点评:抓基础知识抓得准!

第三部分:

“特级教师”龚芮瑶主持。她带领同学们完成了四项训练:

1、请一位同学朗诵第二自然段,另外三位同学上黑板一边听一边画出落日图。之后点评。

2、讨论这个自然段用的主要的表达方式及作用。

3、改第一句的双重否定句为陈述句,体会其表达效果。

4、改最后一句的反问句为陈述句,体会其表达效果。

昭君点评:教学方法灵活,语言品味点的对比咀嚼很有语文味儿。

第四部分:

“文学家”吴瑞雪老师主持,她也是四个问题:

1、用书中的原话回答“落日”给我们什么样的感觉。

2、第二自然段的“躺”和“缩身”两个词语有何表达效果。

3、第二自然段的分号有何作用。

4、第三自然段的作用是什么?

昭君点评:由宏观到微观再到宏观,对语言的.品味实在细腻。特别是对那个分号的分析,真是绝了!

第五部分:

由“天文学家”黎斯豪主持。他准备了两块小黑板,一块上画着非常标准的落日图,一块上是填空题。他结合这两块小黑板,做了两件非常重要的事:

1、引导大家阅读4到7自然段,讨论了形成落日幻觉的原因有哪些?要求同学们找到相关的句子并且概括出关键信息。

2、讨论这几段的说明顺序。

昭君点评:提取关键信息是说明文阅读的主要任务,这个环节是必须的。

第六部分:

主持人周峰立拓展:

1、结合说明文《长河落日圆》的主要段落进行了对比阅读。

2、结合《两小儿辩日》的故事进行对比阅读。

昭君点评:举一反三,活学活用,妙不可言!

第七部分:

支持人廖思琦拓展并且总结各小组的得分:

读了说明文《落日的幻觉》,除了了解了科学常识之外,从其他的角度来看,我们还可以得到什么人生的启迪?

同学们的回答非常精彩。比如:幻觉带来灵感,透过现象看本质、看山不是山,看水仍是水等等

昭君点评:这个收束实在是大出老师意料之外。从说明文中上出了文学味儿,从科学理论中诗意地感知了人生哲理。太了不起了。

最后五分钟全班同学评课:

优点:

1、小组团结,整合了全组力量,各施其职,各有侧重,整体思路流畅,课堂组织形式很创新。

2、知识点设置合理,讲解清楚,落实得非常好。教学内容的定位很准确。

3、过渡自然。七个板块浑然一体又互相呼应。

4、教学方法灵活实用。教学语言干净且富有情感。

缺点:

1、周虹宇在台上还不够从容。

2、延时了五分钟。

昭君总评:对这些孩儿佩服得五体投地。他们没有教学参考书,没有教师指导,没有试讲,就能把语文课上得如此扎实新颖活泼。孩儿们真是天才!

向天才的孩儿们致敬。

落日的幻觉反思总结 篇6

设计意图:给能力一般的学生一个思考的方向,给能力较好的学生更为广阔的思考空间。

整合建模,简单地说,就是有梯度的挖掘与拓展,促进学生学习成果的系统化、结构化、模型化和动能化。我将充分利用前面教学环节的铺垫形成的阅读期待鼓励学生多角度的有创意的有批判的阅读,以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此环节重在自主合作探究,进行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在此基础上形成创新能力。

另外,此设计以平等对话的方式,很好的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营造出了一种轻松活泼的教学氛围。

值得反思的不足之处。

一、因为紧张关系,导致讲解某些问题时语速稍微过快 虽然是之前做好了充足的准备工作,也试教过了3次,对教学内容和顺序都已经非常熟悉了,可是站到讲台上还是会有一点儿的紧张,担心我所设置的环节不能按时完成,造成整堂课的缺失。所以在讲到一些回顾、再现知识的时候,就会不自觉地加快了语速。这样虽然可以争取到时间把后面的问题讲完,但却忽视了学生的接受能力。这个问题在以后的教学中,我是必须要谨记改正的。在课堂上,应该要更多地关注学生的接受状况,宁可慢一分把知识点讲透,也不可争一秒力求完美地完成预设的课堂。

《落日的幻觉》教学设计 篇7

安徽省合肥市金湖学校

丁昭

一、教学分析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文是人教版第四单元的第五篇课文,是一篇融文学性、知识性、科学性、哲理性于一体的科普说明文。文章用科学的语言从多个角度解释了人们眼中美丽的落日其实是一种幻觉。作为说明文我们要让学生掌握一些关于说明文的文体知识,还要注重培养学生注重观察、讲究实证的科学态度,求真创新的科学精神,启发人们要用科学的精神对待周围的一切,在这个世俗的当下,让每一个人都能够扬起思考的头颅,求一切事物之实、求一切事物之真。从语文教学的角度而言要学会描写与说明相结合的方法。

(二)、教学对象分析

文章语言形象、生动、典雅,既不乏诗意的美感,也不缺科学知识。特别是它提出的层层问题,容易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文本的学习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本文涉及的“折射”,“色散”等光学知识以及个别术语比较深奥,初二学生显得无从下手,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应结合常识重点突破。

(三)、教学环境分析

准备多媒体课件,力求画面富有美感和诗意,富有理性和质感,给人以激情文字的冲动,用画面去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朗读课文,了解日落时的幻觉现象以及产生的原因。

过程与方法目标:体会本文既生动又平实的语言特色,理清课文的说明顺序和方法。

情感与态度目标:培养学生学会透过表面现象去看事物的本质,提高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把握课文主体内容,提炼信息语句,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

2、如何生动描写事物。教学难点:

1、透过现象了解事物的本质的逻辑顺序。

2、课堂延伸,训练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

四、教学方法

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迪学生积极思维,强化学生主体意识,教学中采用:

情景联想法

涵咏品味法

延伸拓展法。

五、教学课时:

1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图片激趣,导入新课: 师: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大自然犹如一位神奇的魔法师,它无时无刻不向我们展示着一幅幅精美绝伦的画面。请大家看大屏幕,让我们先一睹为快,尽情欣赏!

在《非洲日落》这美妙的音乐声中欣赏落日图,读两段描写落日的文字,用一句话谈谈自己的感受。

今天我们和同学们一起学习的一篇说明文中,也有一段美轮美奂的落日描写,找到,齐读。

【设计意图:这样的导入以美丽的落日图片配上悠扬动人的旋律,使欣赏真正成为图、文、声并茂的整体,刺激了学生的感官,激发了他们的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为后面的学习做铺垫。】

二、落日,研读描写段落。(1)我会读

正音纠错: 绮丽、坠落、殷红,全班再读。

【设计意图:殷红(yīn),其中殷(yīn)的注音是有错误的,多媒体的优势借以呈现,可以呈现已有的错误,直观,具体。目的是观察学生有没有关注大屏幕,有没有边读边思考,故意设置这个误点,可以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善于发现问题的能力。】

(2)我会品

1、比较赏析

原句:若天空有云,你会看见灿烂的晚霞;全天无云,不要忘记回头,你会发现背后的天空中现出神秘的蓝灰色暗弧,暗弧外还镶有明显的亮弧。

改为:有云时,天空会出现晚霞;无云时,则可能会出现蓝灰色暗弧,外面还有一层亮弧。学生探讨:原文用词优美,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语言生动形象,富有文学色彩。

2、自由赏析

请学生讲讲这样的落日描写,美在何处?

用多媒体把美丽的景色展示出来,学生说,教师总结,再用多媒体展现。

颜色深黄、殷红

神秘的暗弧,暗弧外面有亮弧 西方天空出现迷人的紫光 接近地平线时太阳变扁了 太阳好像变大了

(4)根据理解,再次有感情的朗读第二段。

【设计意图:这样的设计不仅能让学生品味到语言的优美,而且赏析这些优美的语言还能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为学生营造想象和联想的空间,在引导学生赏析的过程中,注意用修辞、描写角度、重点字词,内容和情感的三步法去赏析语句,语言要求规范化,其中潜移默化的渗透阅读方法。】

三、幻觉,研读说明段落。

1、我会说

①说图片

由“幻觉”一词从课文描写性内容过渡到说明性内容的学习,多媒体展示幻觉小游戏。师:幻huan觉:视觉、听觉、触觉等方面,没有外在的刺激而出现的虚假的感觉。

哪个圆圈大?

环子在动吗?

“大漠孤烟直,长烟落日圆”。这两句诗语言质朴自然,可意境博大。但落日真的是这样吗?――落日是扁的。落日怎么会是扁的? 师:

日落确实很美,色彩绚丽,变化多端,可是,大自然有时也像个调皮的小孩子,跟我们开了一个小小的玩笑。这些奇异的现象竟然大多是幻觉,夕阳本身并没有任何变化!

下面,让我们一起来读《落日的幻觉》3-7段,让黄天祥来告诉我们其中的奥秘。

【设计意图:运用多媒体,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由视觉感知带动想象,思维异常活跃,不仅能很快地抓住课文实质,还留着广阔的创造性思维空间。】

②说课文

教师读第三段,学生同读4-7段,说说表达方式与第二段有何不同,探究落日幻觉的原因。明确要点:

①第二段首先用一句话概括,告诉我们日落的景象同样壮观、美丽、神秘而迷人。为什么这么说呢?作者从三个方面进行描写。一是太阳好像变大了,而且颜色深黄、殷红。二是它的外形,接近地平线时也像变成扁的了。三是有云时会看见灿烂的晚霞,无云时则会出现另一种美景:背后的天空中现出神秘的蓝灰色暗弧,暗弧外面还镶有明显的亮弧,在暗弧和亮弧上升的同时,西方天空会出现迷人的紫光。

②第4——7段是怎样阐述各种日落现象背后的科学道理的?

明确要点:第4段:落日颜色深黄、殷红,是因为日落时大气层增厚,而波光较短的黄色和红色光则具有较强的穿透力。这是光线散射原理。

第5段:暗弧和亮弧的产生,既有光线散射原理,同时也是由于地球表面和大气层都是弯曲的,高层和低层密度不同,从而造成了光线的暗和亮;而美丽的紫光,则是人眼的叠合效应造成的。

第6段:日落时肉眼看见的太阳是扁的,这是光线折射原理。

第7段:说明日落时的太阳看上去要比高挂天空时大很多。这一段没有说明原理,而是用仪器观察以及实际生活中的照相证明,所谓变大其实也是一种幻觉,而不是太阳真的变大了。

2、我会填

①学生小声自读课文,学生独立完成课后表格填写,或在书上标注。师生共同完成课后表格填写。

日落时的幻觉

颜色深黄、殷红

神秘的暗弧,暗弧外面有亮弧 西方天空出现迷人的紫光 接近地平线时太阳变扁了 太阳好像变大了

产生幻觉的原因

光线散射和光波长短原理

地球表面和大气层的弯曲,光线散射,大气层密度不同 眼睛的叠合效应 光线折射的原理

未说明原因(其实没有变大)

【设计意图:在这个环节中,不但让学生对文章有个整体的把握,而且学生每次查找的过程都是对文本深层次解读和思考问题的过程。这样学生对课文内容就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并且用多媒体以表格的形式加以展现,化繁为简,直观清晰,让学生很容易从整体上进行把握。】

②本文是按怎样的顺序进行说明的? 师带学生简单复习

时间顺序:历史沿革、事物发展、工艺流程、生物的生长发育进程等。

空间顺序:建筑物的方位或参观者的观察顺序(从外到内、从远到近、从上到下、从整体到局部等)

逻辑顺序:由主到次、由现象到本质、由简单到复杂、由一般到特殊、由生理特点到生活习性等。

在介绍幻觉现象时,按照“体积变大,颜色殷红,形状变扁,背后有暗弧亮弧,有时有紫光出现,”这样的顺序介绍的,但是,原理介绍中却不是按这样的顺序介绍的,这样行文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要点:文章说明部分的顺序,既照顾了第二段的描写顺序,同时也遵循“由主到次的顺序,由复杂到简单”的规律来介绍,所以是从颜色以及与颜色有关的暗弧、亮弧,说到太阳的外形以及大小。明确:逻辑顺序 板书

③再读课文4--7段,思考在这一部分中用了哪些说明的方法。明确要点: 1)、1871年,英国科学家瑞利证明,短波光的散射比长波光要强得多,所以,阳光中的短波光--紫色光被大气层中微小尘埃和空气分子散射,要比长波光--红色光强10倍以上。举例子、作比较、列数字,准确生动形象说明地球大气会使光线散射。2)、最令人迷惑的幻觉,是日落时的太阳看上去要比高挂天空时大两倍半到三倍半,就像一个巨大的玉盘远挂天边。

打比方、作比较生动形象地说明由于幻觉,人们看到黄昏的太阳远大于中午的太阳,把黄昏的太阳比作巨大的玉盘,形象说明黄昏太阳的巨大形状。

【设计意图:在课堂上让学生反复的朗读体会并不符合实际,因此,我设计了这样的环节,初中二年级的学生虽然已经具备一定的分析理解能力,但是归纳总结能力可能还有些欠缺,因此在此环节我加以适当的点拨,进而总结。】

四、拓展延伸

1、文学性拓展

①朗读课文第1段,思考回答下列问题:

第1段从人们关注日出而不太重视欣赏日落写起,引用两句古诗文推测人们的心理,引用古诗文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要点:增加文章的趣味性和生动性,引出下一段对日落景象的描写,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②和落日有关的诗句还有哪些?

1、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王之涣

2、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

3、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李白

4、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崔颢

另: 宋.范仲淹《渔家傲》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宋.寇国宝《题阁门外小寺壁》夕阳瞑色来千里,入语鸡声共一丘。

宋.张舜民《村居》夕阳牛背无人卧,带得寒鸦两两归。

清.黄景仁《都门秋思》夕阳劝客登楼去,山色将秋绕郭来。

宋.李 觏 《乡 思 》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

《杂曲歌辞·水调歌第一》平沙落日大荒西,陇上明星高复低

唐·白居易 《和元八侍御升平新居四绝句·高亭》好看落日斜衔处,一片春岚映半环。

唐·李白 《登新平楼》天长落日远,水净寒波流

唐·王维《使至塞上》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宋·张 耒《和周邦彦》新月已生飞鸟外,落霞更在夕阳西。

宋·舜民《村居》夕阳牛背无人卧,带得寒鸦两两归。

宋·孔平仲《禾熟》老牛粗了耕耘债,啮草坡头卧夕阳。

明·杨慎《临江仙》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2、科学性拓展

假如你是“走进科学”栏目的解说员,你能解释下列所看到的现象吗?

①折射的铅笔②画中女孩③视频“海市蜃楼”

3、尝试性拓展

准备几个简单的生活中的有幻觉的图片,鼓励学生用简单的描写性语言和说明性语言,给予陈述,制成知识卡片,挂在科技创新的墙报上。(课后完成)

五、总结课文

师生共同探讨哲理:本文借落日的幻觉,想要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附板书: 落日的幻觉

落日 幻觉(描写)

(说明)

逻辑顺序

哲理(学生自由发挥)

教学反思:

《落日的幻觉》是一篇说明文,文中先描写日落时的各种景象,再逐一作出科学解释,使人在获得知识的同时也得到要善于观察大自然并对大自然保持好奇心的启发。在讲授过程中,我总结了一些经验。

说明文的语言一般都较平实,所以学生在阅读起来会感到枯燥乏味。这也是老师认为说明文不好讲的原因。我在备课之初就设想到这个问题,于是,如何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成为我首先考虑的问题。让学生能投入的学习必先让他们想学,能对文章产生兴趣。既然文字本身并不能吸引学生那么只能从别的方面入手。所以在导入部分,我以美丽的落日图片配上悠扬动人的旋律,使欣赏真正成为图、文、声并茂的整体,刺激了学生的感官,激发了他们的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为后面的学习做铺垫。接着,我就以“我会„„”为线索,设置了“我会读”、“我会品”“我会说”“我会填”四个环节,为这枯燥的说明文增添了一抹人文色彩。

“我会读”这个环节中,殷(yīn)的注音是有错误的,多媒体的优势借以呈现,可以呈现已有的错误,直观,具体。目的是观察学生有没有关注大屏幕,有没有边读边思考,故意设置这个误点,可以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善于发现问题的能力。

“我会品”这个环节的设计不仅能让学生品味到语言的优美,而且赏析这些优美的语言还能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为学生营造想象和联想的空间,在引导学生赏析的过程中,注意用修辞、描写角度、重点字词,内容和情感的三步法去赏析语句,语言要求规范化,其中潜移默化的渗透阅读方法。

“我会说”这个环节,我运用多媒体,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由视觉感知带动想象,思维异常活跃,不仅能很快地抓住课文实质,还留着广阔的创造性思维空间。

“我会填”这个环节中,不但让学生对文章有个整体的把握,而且学生每次查找的过程都是对文本深层次解读和思考问题的过程。这样学生对课文内容就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并且用多媒体以表格的形式加以展现,化繁为简,直观清晰,让学生很容易从整体上进行把握。在课堂上让学生反复的朗读体会并不符合实际,因此,我设计了填表这样的环节,初中二年级的学生虽然已经具备一定的分析理解能力,但是归纳总结能力可能还有些欠缺,因此在此环节我加以适当的点拨,进而总结。

八年级上册《落日的幻觉》说课稿 篇8

本课是一篇融文学性、知识性、科学性、哲理性于一体的科普文。文章的开始部分通过日出与日落的对比手法,描绘了日落的壮丽与神秘色彩,接着笔锋一转从多个角度介绍了奇异景象都是由幻觉造成的。从而阐明了大千世界有很多奥妙,我们要学会观察生活,要学会通过现象看本质这样一个道理。

教学目的:

1.分析本文的文体特征,了解落日的幻觉的成因。

2.理解并分析本文的说明顺序,分析本文的说明方法。

3.感悟落日之美,培养观察事物、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意识,体悟幻想和想象的意义。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把握课文主体内容,提炼信息语句,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

教学难点:了解掌握说明方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直接导入课题,并就课题《落日的幻觉》简单阐述,形成学生对于文本的第一印象。

诗意导入:唐代诗人杜牧在《西江怀古》里说:“千秋钓舸歌《明月》,万里沙鸥弄夕阳。”今天,我们不妨也来做做这万里沙鸥,弄弄这夕阳落日,看看能不能也弄出诗人情怀出来。

二、初读理思路。

幻灯出示初读要求,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解决生字词,梳理文章的写作思路:先描写落日的景象,再解释幻觉的成因,引导学生把握由现象到本质的逻辑顺序。

观落日之景。梳理作者所描写的落日景象,并整理到学案表格的第一列。(培养学生筛选关键信息的能力)

三、赏落日之美:

无论落日的形体还是颜色,总之一个字——美。那落日之美究竟美在哪里?以“落日之美,美在 ”的句式用课本上的词加以概括。幻灯出示美读要求,学生美读文章的第一二两个自然段。

感受壮观、绮丽、神秘、迷人之美。穿插学生美读文章,体悟作者对落日的喜爱之情。

思考把落日之美写得如在眼前的原因,引导学生归纳:表达方式中描写的运用和说明方法中摹状貌的运用会让说明文形象生动。

引导体会落日的忧伤之美,引导学生归纳:引用古诗文可以让说明文充满诗情画意,具有可读性。(拓展延伸,还知道哪些描写落日的古诗文)

师:无论是凄婉还是绮丽壮观。落日总是那么美,同学们来感受下。旁白:从白居易的“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到马致远的“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落日总以其千变万化的美触动着诗人词人的情思,也触动着我们的心弦。可以,这样美丽的落日,居然是幻觉啊。可是科学总是科学,无论你信,还是不信,真理总在那里,不哄不骗。(幻灯片展示落日图集)

四、析落日之幻:

师:在研究落日幻觉之前,我们先得做些准备工作。因为初二的我们,对于物理学的相关常识应该还停留在一知半解的程度。请同学们快速浏览导学案知识链接,充实你的知识背囊。

小组汇报,至少三名同学,合作汇报。

师就表格提出两个问题:

①分析前两列顺序不同的缘由,体会说明文中说明顺序的运用;

②为什么要使用这么多的说明方法?引导学生理解使用说明方法的作用。

教师归纳:叶圣陶老先生说:说明文以说明白了为成功。那如何能把说明文说明白呢?需要抓住事物的特征,要依照一定的说明顺序,使用相应的说明方法,还要选择相应的说明语言。前文我们说了,除了生动形象之外,最根本是——准确、严谨、周密。

味说明之言。教师展示语言例句,学生分析。

五、味落日之理

师:让我们再次来感受落日之美。如果你是农民的孩子,或许你也会在某在农忙的黄昏之时或者放学的路上,看到地平线上这轮美丽的夕阳。她那么美,那么耀眼。可它,竟然是幻觉。静心默读文章,你是否从中体会到了什么呢?或者,你可以写一写。

学生思考或者动笔写。中心点:要有科学的眼光,透过现象看本质。

师反面示例月亮的图片:生活中不仅需要科学,还需要想象和幻想。

六、课堂小结:

师小结:有时候,真相是一种幸福。可有的时候,真相也是一种残酷。所以,最好的办法,莫过于我们用知识和科学为自己的理想插上飞翔的翅膀,也用想象和幻想为我们的文学和生活涂抹更美好的色彩。

亲爱的同学们,在这微冷的初冬之日,愿你拥有这个季节最美的那轮落日。

八年级语文《落日幻觉》教学设计 篇9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把教学各要素看成一个系统,分析教学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的程序纲要,使教学效果最优化。一份好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子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八年级语文《落日幻觉》教学设计,欢迎阅读与收藏。

一、教学目标:

了解日落时的幻觉现象以及产生的原因。

学会通过表面现象去看事物的本质。

学会生动地描写事物。

二、教学重难点:

通过现象了解事物的本质。

如何生动描写事物。

教学用具:多媒体。

三、教学设计:

(课前滚动播出几幅落日图画)

游戏导入,感受幻觉:

视觉小游戏:

展示下面两组有关视觉差异的图片。学生思考:图一中红色线与蓝色线哪一个更长?(实际一样长)图二中位于中心的黄色球和深紫罗兰色球哪一个更大?(实际一样大)

结论:很多时候,我们会因为种种原因对事物产生错觉或幻觉,从而影响到我们对事物的认识,因此,我们应该通过现象看本质。生活中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比如说落日就是。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一看每天都会出现的落日的景观。

走入课本,感悟课文:

1、赏幻觉:

学生根据课前展示关于落日的一组图片,欣赏落日之美。

落日的景色美在哪里呢?请同学们从颜色和形状等方面说一说,也可以谈谈自己独到的发现。刚才大家找到的这些落日的特点,是真实存在的,还是我们的一种幻觉呢?科学家黄天祥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一点,把他的探究写在了这篇《落日的幻觉》中。今天,就让我们跟随他的步伐,一同走近落日,来看一看落日的幻觉吧!

析幻觉:

①初读课文,整体把握。(任务:1、勾画生字词;2、思考课文说明对象及体裁)(请一位同学读第一段,一半同学读第二至四段,另一半同学读第五至七段。)

疏通生字词。

把握说明对象,感知课文内容。

本文是一篇事理说明文。事理,顾名思义,事物的.原理,就是讲述事物原理的说明文,通俗一点讲,就是讲述事物现象所产生的原因。本文说明的对象是落日的幻觉,所以文章讲了落日的幻觉产生的原因。

②再读课文,找出文中关于落日的五种幻觉以及产生幻觉的原理,完成表格。

概括本文的说明顺序:由现象到本质的逻辑顺序

品幻觉:

研读第二段对落日幻觉的描写,思考下面每组语句能否换成修改后的句子。

①原句:如果有机会观日落,它会使你神往:太阳静静地躺在西方地平线上,变得如此之大,颜色是那样深黄、殷红;它缓缓坠落,接近地平线时竟缩身变扁。

改为:日落的景观很美:太阳显得比平时大一些,颜色偏黄或偏红,当它快落下时,形状看起来有些扁。

②原句:若天空有云,你会看见灿烂的晚霞;全天无云,不要忘记回头,你会发现背后的天空中现出神秘的蓝灰色暗弧,暗弧外面还镶有明显的亮弧。

改为:有云时,天空会出现晚霞;无云时,则可能会出现蓝灰色暗弧,外面还有一层亮弧。

明确好处:原文用词优美,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语言生动形象,富有文学色彩。

③原句:就连我们的古人不也留下“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诗句吗?

改句:我们的古人也留下了“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诗句。

第一句是反问句,强调古人也有这种情感,语意重;第二句是一般肯定句,只是客观的说明,没有强调意味。

④原句:人们都喜爱观赏日出,无不赞叹太阳升起时的壮观景象。

改句:人们都喜爱观赏日出,都赞叹太阳升起时的壮观景象。

第一句用的是双重否定句,强调每个观赏日出的人都会赞叹;第二句是一般肯定句,缺少这种强调的意味。

4、悟幻觉:学了此文,你获得那些启示呢?

看图思考:

铅笔断了吗?(折射现象)

姚明身边站着三个小朋友吗?

(几个身高1米80以上的篮球运动员和姚明合影(背景衬托)(参照物)

学生讨论、明确:

1、学会透过现象看事物的本质。

2、眼见不一定为实,我们要学会了解事情的真相。

3、我们要仔细观察生活,尊重科学事实。

走出课本,延伸拓展:

牛刀小试:

1、对于太阳在日落时为什么好像变大了,文中并没有解释。结合文章《落日变大了》,请归纳一下“落日变大”的原因。

教师寄语:真实的东西往往不一定是美的,而美好的东西往往披上了虚假的外衣,我们看到的只是幻象,却依然欣欣然沉溺于幻象而不愿醒来。可是有一天,终会醒来,有人悲叹,有人神伤,有人麻木,有人坚强。我们学习这篇文章,不仅仅是让你们清醒地看清每个幻象的本质,我还想,让你们诗意地生活,等到那一天,幻觉退去,真实毕现的时候,你能如看这每天的日落一样,平常,淡然。因为,你已经在美丽中快乐了,何况,明天,还有一轮新的太阳要升起呢?

四、课后作业:

1、课文在分析了落日的现象及原理后就结束了,看起来结构似乎并不完整,请大家根据刚才的感悟,尝试着给课文加上一个结尾。

2、课下观察日出的景色,写一段描写的文字。

落日变大了

如果我们用一架调好的照相机各拍一张落日和中午的太阳,比较一下便会发现它们的大小是完全一样的,那为什么我们看到的却好像是落日大些呢?

原来我们的眼睛在观察物体时,感觉到的大小不仅取决于物体本身的实际大小,另外还受距离远近、背景衬托以及物体本身亮度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先说“背景衬托”。它是指在一定的条件下,人对物体的视觉会发生错觉,一个物体在一些小的物体中间看起来就显得大些,而一个物体在一些大的物体中间看起来又显得小些。晚上,太阳要从地平线落下,由于地平线离我们很远,远处背景中的树木、房屋小得使人看不清楚,太阳在这个背景下落在地平线上,看起来就显得很大;而中午太阳高挂在广阔的天空,和大地上近处高大的树木和房屋比较,就显得很小。

再说说“光渗现象”。我们看白色图形比看同样大小的黑色图形要大些,这在物理学上叫“光渗作用”。当太阳下山时,四周天空是暗沉沉的,因而太阳显得明亮,光渗现象不显著,看起来就觉得小了。而在中午时,四周天空都很明亮,相对之下,太阳与背衬的亮度差没有那样悬殊,这也是使我们看起来落日大些的原因。

同时,跟眼睛的结构也有关系。晚上所见太阳之所以比中午显得大些,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落日的位置低,我们观察时眼睛是平视的,眼球中的晶状体保持正常的状态,凸起程度较小,焦距较大,太阳通过晶状体在视网膜上成的像也较大。而中午我们观察太阳需要抬头仰视,又由于受头颈弯曲程度的限制,太阳光不能直射进入人眼,我们看太阳是斜视的,为在视网膜上得到清晰的像,晶状体便会不由自主地凸起来,使其焦距变小,在视网膜上所成的像也会变小些,所以仰视时会觉得太阳小些。

上一篇:0的认识和0的加减法下一篇:第一次全体会议纪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