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规则解读领导心态

2024-07-04

潜规则解读领导心态(共6篇)

潜规则解读领导心态 篇1

一个组织的领导者,被人们称为慷慨可能是好的,可是,如果慷慨在作法上使你不能获得赞誉,它就损害了你;因为如果你有道德地并且正当地慷慨行事而不见知于人,你就逃避不了与此相反的恶名。所以,一个人如果希望在人们当中保有慷慨之名,就不可避免地带有某些豪侈的性质,以致一个君主常常在这一类事情上把自己的财力消耗尽了。到了最后,如果他们想保持住慷慨的名声,他就必然非同寻常地加重人民的负担,横征暴敛,只要能够获得金钱,一切事情都做得出来。这就使得他的臣民开始仇恨他,而且当他变得拮据的时候,任何人都不会敬重他。结果是,因为他这样的慷慨损害了许多人,而受惠者只是很少的人;如此看来领导者反而是第一个遭遇困难的人,不论发生什么危险,他都将先受其害。而等到他认识到这一切想要罢手的时候,他也必将立即获得吝啬的恶名。

因此,领导者在一般情况下,最好不要运用这种慷慨的德性扬名于世。如果领导者是英明的话,对于吝啬之名就不应该有所介意。因为当人们看见由于节约的缘故,他的收入丰盈,能够防御任何发动战争的敌人,能够建功立业而不加重人民的负担;在这样的和平时期,人们将会认为这位领导者是非常慷慨的。这样一来,他对于一切人说来就是慷慨的,因为他没有增加人民的负担,而国民的人口数量又增加了很多。对于这样的君主,不满意的百姓是非常少的,而反对他的人则更少。

所以,为了不去掠夺老百姓,为了能够保卫自己,为了不陷于穷困以至于为人们所轻蔑;为了不至变成勒索强夺之徒,君主对于招来吝啬之名,是不应该有所介意的,因为这是他能够持续统治和经营下去的恶德之一。如果有人说:“恺撒也曾由于慷慨而取得统治权,而且他被称赞为慷慨并且取得了至高无上的地位。”

答案是:现在你已经成为了一位领导者,这种慷慨是绝对有害的;如果你正在争取领导者的地位,此时被人们誉为慷慨是十分必要的,恺撒就是那些渴望取得罗马君权当中的一员。如果他在取得罗马君权之后,仍然不节约他的支出的话,他就会毁灭帝国。

一位君主如果带军队出征,依靠掳掠、勒索、敲诈和使用别人的财物,这个时候慷慨是必要的;否则士兵就不会追随他了。正如居鲁士、恺撒、亚历山大一样,对于既不是你自己的财产也不是你的老百姓的财产,你尽可以作为一个很阔绰的施主。因为你慷他人之慨淋漓痛快,不但无损于你的名声,倒是使你的声誉雀起。只有把你自己的财产挥霍了,才损害到你自己。世界上再没有一样东西比慷慨消耗得更厉害,当你慷慨而为的时候,你就失去了使用慷慨的能力;不是使自己贫穷以至被人轻视,就是因为要避免陷于贫穷而贪得无厌惹人憎恨。因此,一个领导者要做到的头一件事就是,必须提防被人轻视和憎恨,而慷慨却会给你带来这二个不幸。而明智之士则宁愿承受吝啬之名,因为它虽然带来恶名但是不引起憎恨,追求慷慨之誉,则必然招致贪婪之名,而贪婪之名则使恶名与憎恨两者俱来。

关于人类,一般地可以这样说:他们是忘恩负义、容易变心的,是伪装者、冒牌货,是逃避危难,追逐利益的。当你对他们有好处的时候,他们是整个属于你的。当你对他们的需要还很遥远的时候,他们表示愿意为你流血,奉献自己的财产、性命和自己的子女;可是到了这种需要即将来临的时候,他们就背弃你了。因此,君主如果完全信赖人们的说话而缺乏其他准备的话,他就要灭亡。用金钱而不是依靠伟大与崇高的精神取得的友谊,是买来的,但不是牢靠的。在需要的时刻,它是不能够倚靠的。而且人们冒犯一个自己爱戴的人比冒犯一个自己畏惧的人较少顾忌,因为爱戴是靠恩义这条纽带维系的;然而由于人性是恶劣的,在任何时候,只要对自己有利,人们便把这条纽带一刀两断了。

但是,领导者使人们畏惧自己的时候,应当这样做:即使自己不能赢得人们的爱戴,也要避免自己为人们所憎恨;因为一个人被人畏惧同时又不为人们所憎恨,这是可以很好地结合起来的,

只要领导者对自己的公民和自己的属民的财产,对他们的妻女不染指,那就办得到了。而当他需要剥夺任何人的生命的时候,他必须有适当的辩解和明显的理由才这样做。但是头一件是,他务必不要碰他人的财产,因为人们忘记父亲之死比忘记遗产的丧失还来得快些。再说,夺取他人财产的口实是永远好找的;一个人一旦开始以掠夺为生,他就常常找到侵占他人财产的口实。但是,与此相反,夺取他人生命的理由却更加难找了,而且很快就消失了。

结论是:当人民对领导者心悦诚服的时候,领导者对于那些阴谋无需忧心忡忡;但是如果人民对他抱有敌意,怀着怨恨的话,他对任何一件事,对任何一个人就必然提心吊胆。领导者心态

一、使人常有饥饿感

对付口渴,只宜减轻口渴程度,却不宜彻底解除口渴。美好的东西,惟其少,才加倍的美好。餍足了的快乐是危险的:它们甚至使那些永恒卓越的东西也受到嘲弄。使人愉悦亦有法则:打开其胃口,但永远不让其吃饱。迫不及待的欲望比饱食之余的餍足感作用更大。期待越久,我们的快感越强。

施恩要每次点点滴滴,并且经常为之。不要一次给得太多,对方吃得过饱,下次你还能拿什么满足他呢?行善施惠,不要超过他人所能回报的,不要让他人的感激难以为继。

路易十四非常懂得施恩的技巧。他经常用自己的巨额财富控制他的朝臣,刚一开始他对这个人不理不睬,让别人以为惹怒了皇帝而内心不安。过不了多少时间,这个朝臣就会发现源源不断的好处接踵而来。当这一切都成功的时候,路易就会索要他的恩惠。原来坚决反对皇帝的朝臣已经失去了战斗的欲望,叛逆的目的也只不过是想获得这些东西,还不如直接接受皇帝的恩惠呢!面对任何植物都无法生根的坚硬泥土,路易会在撒种之前翻松翻松。

每个人都必须面对金钱,对于金钱的依靠是人自身的情感因素,这项情感因素是人本身所固有的,不可能消失。得到好处的人就会像孩子一样除去他们的戒心。

突然而来的好处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经常性的恩惠会把别人的惊喜驱散,结果只能把你的恩惠视为理所当然,而不懂得知恩图报。突如其来的礼物不仅不会宠坏小孩,反而能让他顺从你的意愿。权势在握的人永远不会忘记:免费提供的事物必然是诡计。如果朋友给予不要求付费的利益,事后他会要求更加昂贵的东西。这就是他在给予的过程中,转移了注意力的原因。在现实生活中,要善于见微知著,觉察出隐藏在恩惠后面的意图。

折磨依赖你的人

危险的处境在特定的时刻曾使许多人变成真正的人:人在快要溺死的时候学会游泳。困境使我们有机会赢得名望,而当一个高尚的人发现他的名誉受到了威胁,他所能做的比一千个人能做的还要多。这种巧妙的办法曾造就了许多伟人。

有这样一个小故事,据说拿破仑有一次骑马穿越一片森林,忽然听到了一阵紧急的呼救声。他扬鞭策马,朝着发出叫喊声的湖边跑去。只见一个不会游泳的士兵落到水里,正往深水当中漂移,距离岸边大约已有30米。岸上几个士兵慌作一团,无可奈何地呼喊着,他们当中谁也不会游泳。

拿破仑赶来问道:“他会水吗?”

一个士兵回答说:“他只能划几下,现在不行了,漂到深水里,刚才喊救命哩。”

拿破仑应了一声:“哦!”随即从侍卫长手里取过一支 ,并大声朝落水的人喊着:

“你还往当中爬什么,赶快游回来,再往前去,我就开枪啦,把你毙啦!”说完,果然朝那人的前方开了两枪。

落水的人,也许是听到了岸上的威胁话语,也许是听到了前方子弹入水的响声,猛然地回转身来,拼力扑通扑通地胡乱划着,居然很快就向岸边靠拢了。落水的士兵得救了。其实不是拿破仑救了他,而是他自己救了自己。拿破仑只不过把他的潜力激发出来了而已。

一般人都有惰情,喜欢依赖别人,顺从别人,以减轻自己的压力或责任。如果你是一位领导,你一定会为这种情况而深深苦恼。我建议你不妨学学拿破仑,使那些懒惰者置身于危险境地,激发他们的主动性。

潜规则解读领导心态 篇2

畅销书还有“潜规则”?没错,尤其是职场图书!不过,我所说的“潜规则”,不是指买榜、打榜等这类外在营销的“业内潜规”,而是指图书产品内部所蕴藏着的“畅销密码”!分析这几年最为畅销的几本职场图书,都不约而同地存在着这样的“畅销潜规则”。《杜拉拉升职记》之所以畅销,跟它是职场“成长小说”无关!当大多数跟进的职场“成长小说”,都锁定“成长”而创作与操作、最终却折戟沉沙时,或许才会明白:职场图书,真正的“畅销潜规则”,就是“规则”!

第一本:从“辨异”到“求同”

为了弄清楚其中的来胧去脉,我们可以把近年来畅销的职场图书《杜拉拉升职记》、《浮沉》、《圈子圈套》(或《输赢》)列A组,进行交叉组合,进行“第一本”式的商业出版研究。需要说明的是,所谓“第一本”,是指引爆某种社会潮流,或者让某类出版类型、图书板块或者文化现象“第一次”让大众关注、聚焦和跟踪的领军图书。

从1999年至2010年,正好历时十年。这十年,中国处于历史前所未有的大变革之中,所以,出现了许多前所未有之际遇以及“新需求爆炸”,由此,诞生了许多“第一本”图书。这是特殊历史时期的特殊畅销书际遇。对这种特殊的“第一本”进行历史性的总结很有价值和意义。

而且,更重要的是,这种特殊的“第一本”往往是在“必然之中的偶然”中诞生。而一旦诞生,它们将有可以成为一种稳定且可持续发展的畅销变常销的出版源泉,带来相应的类型、板块和领域图书商业出版的成形——这是由于国民阅读需求历经十年剧烈震荡的萌蘖与变化,现在正在趋于求稳企恒。形成比较固定的需求板块,并因此带来信念、原则和价值伦理诉求的下沉、积淀和企稳。因此。可以断言,这十年,是新需求爆炸催生畅銷书;而下一个十年,则有可能是成长和成熟中的“深层需求结构”诞生畅销书。

所以,对十年“第一本”畅销书历时性的研究,或可总结出一种恒定的、深层的“畅销书原型结构”,对于当下和未来三到五年、甚至是下一个十年的出版类型、阅读板块和畅销领域之预测和战略,都颇有助益。对职场图书“畅销潜规则”的发掘和梳理,正是这种“第一本”商业出版研究的第一步:思考、探索和尝试。

1《杜拉拉升职记》和《浮沉》最核心的区别——“成长”?

其实,《杜拉拉升职记》和《浮沉》的区别。不仅仅是人物和故事模式的区别,还有销售量和市场的区别。粗略估计,前者的市场销量是后者的两倍以上,那么,这其中的差异是什么呢?

《浮沉》讲了乔莉的成长史,但《杜拉拉升职记》貌似更像职场“成长小说”:一个无领到白领、基层到中高层的成长神话。所以,“第一结论”就是《杜拉拉升职记》是—个历时性的成长史,《浮沉》仍然讲的是共时性的成熟冲突。所以,前者是一个成长型的作品,后者是一个成熟型的故事。

在当下中国“垫底的大多数人”,仍然是支配职场图书甚至是整个图书市场的市场状况之下,“成长型”比“成熟型”作品市场面更广,受众更多,也更容易受欢迎。“成长”是大多数中国式畅销小说的核心元素。因为大家更乐于见到一个人由弱变强、由小变大的成长、成功史,如金庸的主人公模式,而不愿意看到一个已经变成天下无敌的人如何纵横江湖,除非有悬念和冲突,如古龙和温瑞安。职场图书的受众模式和阅读原型基本也受此制约。

由此可见,《杜拉拉升职记》比《浮沉》更接近讲述职场新人的成长史,而不是人在江湖、直面“规则”的博奕:这,除了职场新人的阅读边界有所限定之外。还跟性别有关一女性更容易关心自身及他人的成长,男性更关注自身与世界的“规则”与博弈。所以,虽然《浮沉2》讲述故事时跌荡起伏,其情节和冲突已远胜于《杜拉拉升职记》。但是,“不像是女性写的”,在六成以上的读者为女性的情况下,输给《杜拉拉升职记》。

2《圈子圈套》(或《输赢》)叙述模式的“共性”是什么?

A成熟或假装成熟的男人:以表明自己可以游刃有余地人乎其内,又出乎其外,一切尽在掌控之中。这种实际是正在蜕变中却假装成熟的状态,跟正在形成中的中产阶级却假装已经优雅的心理如出一辙。

B不屑于谈成长,更关注的是“博弈”:博弈的对象其实是“规则”:“这些规则不适合我,我有自我主张。”

C讲的是一种共时性的“冲突”故事:我跟我自己、我和你(同事、朋友、劲敌)、我和公司、我和社会、我和整体世界的游戏规则冲突、互动和博弈的故事。

D按照正常的商业逻辑。这种成熟型故事还有很大的生长空间:至少可以泡沫化繁荣——但是,有人扼住了它的脉博。

那个人,就是女人!

变化的轨迹:

从男性商战到女性职场励志

从辨异到共性,我们可以进一步梳理“演变的轨迹”。

3从《圈子圈套》(或《输赢》)到《杜拉拉升职记》(或《浮沉》)的图书出版类型之变。说明了什么?

从男性商战小说到女性职场励志小说的崛起,这背后的驱动因素,就是性别阅读——女性逐渐取代男性成为阅读的驱动力。

《圈子圈套》(或《输赢》)的叙述模式,遵循的是“共时性”:成熟、冲突、博弈;《杜拉拉升职记》的叙述模式,遵循的是“历时性”:成长、学习、改变和蜕变。两者之间区别在于“新手”和“老手”的需求迥异:职场新手,关心的是自我的学习、成长和改变,所以,《杜拉拉升职记》胜出;职场老手,关心的纵横江湖的博弈与交锋,所以,《圈子圈套》浮出。

《圈子圈套》(或《输赢》)等所谓的男性商战小说浮出水面的时候,正是中国居民收入连续六年高速增长、中产阶级崛起、“伪中产”出现的黄金时期(2002~2007年),于是“中产假象”作为孵化器,开如培育“成熟型作品”——不但像《圈子圈套》,其他大量像《越狱》、《迷失》等美剧的持续火爆,也与此关。按照正常的逻辑,当“所谓中产”的自我感觉空间得以拓展和扩大时,这方面的需求就会强劲发酵,推动所谓“成熟型作品”持续发展直到泡沫化繁荣——但是,2007年“股市泡沫破裂”全民负资产,2008年世界经济危机“就业性危机”两轮冲击,“让中产阶级家庭一夜暴富”、“伪中产”的假象不再,中产阶级的生存、发展和自我感觉空间受到挤压,需求萎缩,导致成熟型作品“未能长大成人,便已早夭”。当一切重新归零时,职场老手发现自己也得学习、成长和改变,从头规划自己的现在和未来。

于是,“成长型”成为市场的主流需求。《杜拉拉升职记》便是在此背景之下横空出世。一大堆“职场成长小说”

也随之而生。而《浮沉》(1、2)的出现便略有些另类,它确有一点女主角历时性的成长影子,但它更多地讲述是共时性的“博弈”故事——所以,它便像是男人的作品,而非女性的读物。

但是,假若“成长型”是2007—2008年职场励志图书市场的主流需求,而《杜拉拉升职记》(1、2)的确也貌似因为贴上职场成长小说的标签而畅销,就连成熟型的作品也归零作为成长型作品(如《问鼎》)推出。那么,为何这一两年的职场成长小说,真正畅销的只有《杜拉拉升职记》?次畅销的,还是接近成熟的《浮沉》?另外一个另类畅销的《潜伏在办公室》,也是游走于成长和成熟之间、打成长牌运行成熟之实的呢?这主要是因为读者真正要看的,并不是“职场成长小说”!而《杜拉拉升职记》畅销的真正原因,也并非“成长”!

职场小说PK好莱坞大片:

幅销“凭什么”?

这一点,单看《杜拉拉升职记》等作品,以及分析读者需求的市场变化,是看不出来的。但假若我们引入参照系,把《哈利·波特》、《魔戒》、《阿凡达》列成B组,进行交叉组合,便会增强这种辨异求同的能力:

1《哈利·波特》和《魔戒》有种可以交叉的东西一“本能”

《哈利·波特》是一种外向性的成长史——从11岁到17岁的生理、心理和精神成长,是一种历时性的成长;《魔戒》是由外而内的身心灵成长,是一种共时性成长。但是,他们学习、成长和改变的过程,却有一种共同的原型:“本能”的复苏和觉醒。也就是说,让他们自身变得强大,从小人物变成可以改变历史的世界的力量,不是外界赋予和强加的,而是沉睡于他们内心深处的,像是一颗种子,等待着阳光,就能发芽成长,开花结果。

2《魔戒》和《阿凡达》相迥异的是“觉醒”路径——跟“外规则”还是“内规则”博弈

《魔戒》和《阿凡达》都讲述了一个小人物如何“觉醒”成为救世主的历练过程。但是,《魔戒》讲述的是对自我的战争一如何战胜心魔,摆脱内心规则的束缚,在身心灵的历炼中蜕变成一个崭新的自我。但是,《阿凡达》演绎的是对外部的战争,如何战胜外在的规则(地球生存法则)。接受新的生态规则(潘多拉法则)。

我们把上述A组作品和B组电影交叉起来看,就会很明确看出其中的差异:

1“成长型作品”有“本能说”作支撑

爱是一种本能,成长就是唤醒自身内在那种沉睡的力量。这是一个相当重要的观念。

两三年前,我们就认为。这是我们探讨当前青少年读物、两性婚恋伦理家庭读物以及励志成长读物现状及其变革与创新的可能性与可行性的重要分野。

“为什么我们吵得遍体鳞伤?为什么我们冷漠得形同路人?不是我们心中没有爱,而是我们缺少一个唤醒这个‘爱’的东西。……我们靠什么融化心底的坚冰?我们靠什么打破封闭自我的壁垒?我们靠什么消除彼此间的障碍?……只能靠自己,靠自己心底的爱:不是温暖,不是激情,而是爱。”

爱是与生俱来的。所以,哈利·波特式的成长就是要唤醒这种本能。这不应该是“教养”:教育和培养,我教你做什么事情,培养你什么习惯?而应该是“开启”:让你自我觉悟,自觉自为,自己意识到这种爱的力量,并学会利用它!

两性婚恋家庭伦理读物的走向也会朝这个方向演变——我们不是要教他们如何爱。如何被爱,如何去用外在的条件表达爱,而是要脱壳——减掉让他们封闭起来、不肯表达和交流、不肯去爱与被爱的那些硬壳,让那柔嫩但却硬实的爱的内核彰显出来。所以,我们不做加法,我们要做减法。

女性修养读物所坚持的立场也应该如此:每个女人在骨子里都是一个优雅的小公主!所以,我们要做的,不是要加很多教条的东西,你要这样做,你要那样穿……不是要做“加法”,应该做“减法”:不是增加很多让你有可能优雅的“教条”,而是要减掉很多让你不优雅的“束缚”,就像剥洋葱似的,一层层地剥掉后,显露出那“优雅”的内核。

由此可见,职场“成长小说”或励志成长读物的核心理念,也是“本能说”——千里马是怎么死的?是被伯乐做加法做死的!一如《庄子》里说千里马因为被伯乐驯化而死:“马,蹄可以践霜雪,毛可以御风寒,齿乞草饮水,翘足而陆,此马之真性也。虽有义台、路寝,无所用之。及至伯乐,日:‘我善治马。’烧之,剔之,刻之,雒之,连之以羁馽,编之以阜栈,马之死者十二三矣;饥之,渴之,驰之,骤之,整之,齐之,前有橛饰之患,而后有鞭筴之威,而馬之死者已过半矣。”

所以,伯乐一出,千里马死!“伯乐式训练”的确可以造就一批“工业化、流水线、批量化、体制化”的人才,锻造出来一批“能者”以居其位;但是,并不是每一匹有潜质的马都愿意做千里马,也并不是每一个有潜质的人都适合被这样改造——千里马逐鹿中原的原始野性被埋藏了,它只能干别人让他干的事情,就是驮着主人一日千里……伯乐为千里马提供了一个优胜劣汰的“进化的阶梯”,其实质却是不断否定和淘汰真正有野性和本能的千里马,或是让千里马自我被否定、被沉滞和被遗忘那种千里马之所以为千里马的本性、热情、力量和强度……所以,我们要做的一切,就是唤醒并让职场新人和老人回归到千里马的本能!

2“成熟型作品”有“觉醒模式”作轴线

何谓“觉醒”模式——就是有从小人物到救世主的觉悟,从而勇于担当天所赋予的责任感与使命感!从《哈利·波特》到《魔戒》,从《越狱》到《阿凡达》,你都能看到这种模式。因为,有了这种“觉醒模式”作为支撑,所以,才能坚持跟一切“规则”作战1

3本土作品有“成长”无“本能”。有“规则”无“觉醒”

从《圈子圈套》到《杜拉拉升职记》,其实都是“规则”致胜——而无成长背后的“本能”,规则背后的“觉醒”!这并不是评判彼好此坏,而只是试图说明。中国本土的作品有自己特殊的国情和土壤,以及有自己畅销与常销的内生能量——引入西方式“成长—本能”、“规则一觉醒”的框架谱系,有助于我们确定本土作品畅销的元素到底是什么。

从《杜拉拉升职记》到《浮沉》:

职场规则小说

这里面以《杜拉拉升职记》最为典型。它貌似一个女白领“职场成长小说”;事实上,它讲的却是一个遵循外企职场规则并爬上成功顶端的“职场规则小说”。只不过,从无领到白领直至金领的女主人公发迹史,容易让读者产生身份认同,置换入场,误以为这是一个女性在职场成长的历史,但忽视了其真正的故事精髓——像解剖手术刀似地为你剖析了解这一“运作规则”。书中的重点是“升职记”,但是,我们容易记得的,却是“杜拉拉”。

故事背景同样设定为“外企”,但《杜拉拉升职记》更侧重于职业发展指导性,它的立足点是让读者了解“外企规则”的运作规律,使读者明白如何遵

循外企职场规则爬上成功的顶端。而《浮沉》的出发点却是如何游走于外企及国企职场复杂如牛筋一样盘根错节的规则体系之中,并找到自己的生存和发展之道,更侧重文学故事性。这是两者的核心区别。在这种总的区别框架之下,我们可以条分缕析:

《杜拉拉升职记》不是以情节为主,而是以外企规则的了解、很细致的“升职”操作为指南,不容易COPY。《浮沉》靠情节和故事取胜,真的像小说,容易COPY。

两者都突出了核心事件。《杜拉拉升职记》的核心事件是“升职的阶梯”,向上、向上、再向上,螺旋式的,是种历时性的,遵循时间法则;《浮沉》的核心事件,就是7亿大订单,冲突、冲突、再冲突,就像同心圆式的,是种共时性的,遵循的是空间法则。

《杜拉拉升职记》比《浮沉》更能满足普通读者的偷窥欲。职场励志作品面临的第一个拷问,便是:能不能满足他们的偷窥欲呢?如果完全是“办公室故事”,凭什么打动他们呢?他们想,我就想知道点我不知道的事,想知道点新鲜事。如果都是跟我生活类似的事儿,又有什么意义呢?所以,从《圈子圈套》到《杜拉拉升职记》,都胜在讲述办公室、职业、商业甚至整个行业鲜为人知的故事,特别是其内部运作、行业特色到细节的展现上。

《杜拉拉升职记》讲的就是“外企升职流程”。如何从新人到中层,如何从中层成为核心中高层?并且,有什么回报。它讲的,其实就是一个“外企员工培训手册”——成长、成才、成功,在各个不同阶段面临的问题,以及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没有太多的细节,细节都是从职业规则和价值伦理中衍生出来,比如,不能越级告状。

《浮沉》的诉求却是:如何在规则(明规则和潜规则)中生存?它以故事情节取胜:我讲一个故事,这个故事要怎样吸引人,每个人出来要达到什么目的。当然,也遵循基本的成长法则:把一个人从前台做销售,在职场中角色的转变,要往上走,会碰到什么困难,如何解决。然后能得什么回报,讲的还是比较透,实用性较强。

于是,我们可以很鲜明地看到:《杜拉拉升职记》讲的是如何“守规则”并且获得回报——升职;《浮沉》讲的却是“在规则内”并得以生存和发展;《圈子圈套》(《输赢》)等讲的是在“规则外”博弈;而《潜伏在办公室》却是直接“与规则作战”……于是,我们发现,真正主导这几年职场、商战小说与励志作品的“内生能量”,并不是成长,或者奋斗——无论是职场菜鸟还是职场老鸟——而是了解、利用甚至颠覆“职场规则”的需求!

畅销潜规则:

职场图书“规则导向”

当职场成为我们人生中很大甚至是生活中最重要的一部分时,它已经支配了我们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而职场现在仍然是一种“规则本位”的文化。这必然决定我们的阅读需求是“规则”胜于成长、奋斗和觉悟。或者反过来说,成长、奋斗和觉悟等标签,只不过是一种华丽的伦理语汇,掩盖我们实际的“职场逻辑”。

1在“规则本位”的支配和指导之下,从外企到国有企事业单位,以及大量民营企业,都习惯于采取自上而下的组织模型,通过等级化、分层化和程序化的方式,将指令通过组织的脉络渗透到整个底层,以使决策和执行都能达到预估、可操控和有效的结果。这种组织模式决定我们大多数人的成长、奋斗和觉悟,都得寻找一把向上走的梯子,从底层攀上中层甚至高层——由此才能获得社会浓缩和聚焦于组织内部的“向上的阶梯”,确定自己在社会上的身份和位置。这也决定我们职场、商战与励志图书的核心模式,就是“规则导向”。

2由于这种规则本位的组织模式高度可预估、可控制的特点,所以,那些了解、洞悉并能掌控这一规则运行规律的人,都可以在企业等级阶层的任意角落里崭露头角,并遵循规则之路爬上成功的顶端。这就意味着,你若想在职场上找到“向上的阶梯”,首先得学会规则并恪守规则——无论你是在私企还是国企;无论你是在企事业单位还是政府机关。

3从《杜拉拉升职记》到“唐骏热”、“李开复热”,事实上都是在满足读者“洞悉并掌握外企规则”的需求;而从《驻京办主任》到《苍黄》,官场小说都是在帮助读者“了解并熟悉组织规则”。由此可以预测的是,当《杜拉拉升职记》把外企“升职流程”完美地演示了一遍时,我们还有多少“大众黄金领域”(大众需求聚焦却未得到满足到未得到充分满足的出版领域)值得发掘?比如,中国国企500强里的“中国式企业员工的升职流程:新人一老人一骨干一中层一管理者—领导者—领袖者的成长路径?”

4任何规则都有漏洞,任何规则也都充满谎言,任何規则也都会造成不公平、不公正、不公开——外企、一国企、民企都如此。面对结果,你能做的,要么就是对规则千依百顺,默认与顺从;要么就花额外的时间来跟规则“与狼共舞”,并找其弱点、漏洞,并从中牟利。《潜伏在办公室》显然走的是后者线路。它就是一本寻找规则漏洞,且颠覆规则的图书。虽然。它并没有创造出“新规则”。但是,它的“破坏式创新”对于职场图书未来走向甚至职场中人整个规则本位体系态度取向的潜在影响,显然并未得到完全评估。

5大多数职场中人的日常行为都被局限于遵从规则或博弈规则的二分法关系里,但是,有两类人显得比较特殊:一类是老板式人物,他们倾向于在组织范围内推行某种规则和制度系统,但自己又超然于外——规则宜于员工但忌于自己,培训员工却不会培训自己……所以,他们的需求决定像《没有任何借口》之类的团购书,以及像《壹百度》这样的本土商业图书的畅销:规则由我定——少数管理者借此可以利用规则体系很有效地统治整个企业。

6还有一些不愿意遵守规则的“隐形利益集团”以及在很多既定规则无法适用的灰色地带游走的人,只会依照自身利益的得失来决策——但问题的关键是,大多数员工都被要求“忠诚胜于能力”,而这一类核心人物只能以“自我利益最大化才是一切”时,它们对职场造成的冲突,显然是职场小说取之不竭的源泉。

当“规则导向”主导着职场小说的走向时,真正讲成长、奋斗和觉悟的作品,要么死掉,要么向规则妥协。这是当前职场图书的实际。除了接受,别无选择。当我们谈论职场小说的发展轴心,应该是成长、奋斗和觉悟时,我们谈的是“伦理逻辑”,而不是“商业逻辑”。真正的“商业逻辑”——规则决定你能否盈利—要么让职场中人学会规则并恪守规则,获得“升职”的回报,像《杜拉拉升职记》;要么,让老板能够缔造并借规则控制整个企业,如《壹百度》;要么学会带着规则的镣铐跳舞。活着或活得更美好,如《浮沉》和“唐骏热”;要么与规则博弈,甚至颠覆规则,从中牟利,如《潜伏在办公室》……

潜规则解读领导心态 篇3

(来源:中国薪酬调查网)

前辈妙招 先按资历给同事排座次

部门统一加班时,新人完成了工作任务是否就可高枕无忧了?问题看似老套,但职场前辈的妙招解决老套问题却能收到奇效。拉长工作周期:其他同事都在努力加班,与其提前完成任务无所事事,不如将工作周期拉长,原本6小时可完成的工作,不妨在白天喝水、补等“磨蹭”中拉长到7小时。

慧眼识人深浅:新人首先要识别出资深和资浅的同事。工作上遇到问题时,应先请教资浅员工,若在10个人的部门中连续有4人回答不上来,应将问题拿到周会上 解决,没必要再让老员工脸上无光。把皮球踢给师傅:想法被师傅窃取了,不要与师傅发生正面冲突,应正反围攻、迂回解决。首先私下点出哪些是自己的想法,其 次当着师傅面向领导提出跟更多前辈学习的请求,把皮球踢给师傅。新人之间可激烈争辩:新人之间出现观点差异和冲突应据理力争,甚至形成激烈辩论,让上司和 同事看到你是个有想法、个性鲜明的人。

焦点1:别拿领导的话当圣旨

新人发言:“领导交待的工作就要独立完成”

工作第三天,领导把我叫到办公室,让我在两小时内把公司产品在北京市场的占有情况做成EXCEL表格。当时我对EXCEL等办公软件并不精通,肯定不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任务,于是委托同事帮忙做完。交活时,领导面带愠色。此后,凡是领导布置给我的任务,即使超出我的能力范围,我也会熬夜独立完成。前辈回应:独立完工与请教同事不冲突

虽说领导要求独立完成工作,但新人总有不懂之处,新人可以向老员工请教而不是把工作直接推给别人。而老员工也乐于充当老师角色,只要新人态度谦虚,他们通常都会夸夸其谈过一把老师瘾。新人应明白,领导的话并非圣旨,其根本目的在于更好地完成工作。

点评:尝试与领导沟通

在公司里,新人的直接上司是领导或老师,二者之间是沟通协作的工作关系,以提高工作质量、达到更高效益为工作目标。因此,新人应尽量多尝试与上司进行沟 通,若遇到力不能及的任务,应提前告知上司,不要硬着头皮接活,最终却无法完成。也可以在合理的范围和恰当的时机与领导就具体工作进行讨论,提出自己的见 解。

焦点2:工作并不是家庭作业

新人发言:“自己是否太笨?”

昨天的部门会议结束后,领导让我搜集游戏、动漫行业的相关资料,还问我有没有疑问,由于事先没有任何准备,我想还是自己边查资料边找问题,便摇摇头赶紧在电脑前泡着。谁知越找问题越多,忍不住对着一堆网页生闷气,别人工作都得心应手,我却什么工作都完成不了。

而且每当没有完成工作就会胡思乱想:在领导眼里我应该是不及格的吧,会不会因此丢了饭碗?

前辈回应:工作是一种群体行为

在学校完成作业是一种个体行为,是否完成、完成质量如何,最终由个人承担责任。而工作是一种群体行为,会牵涉到其他同事和部门。因此,在完成工作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沟通和团队协作,遇到问题要及时反馈,以便调整任务方向和进程。新人应放下学生心态,遇到问题别自己硬扛。

点评:职场人责权共享

从学生心态到职业心态,最重要的是转变认识。学生交学费给学校,从经济角度而言,学生属于被服务的甲方。而在单位,员工与公司是签订劳动合同的契约关系,在付出劳动、承担责任的同时获得相应薪酬。新人只有认识到这些,才能明白,工作不是必须在某个时间段内完成的,而是应该更好、更有效率地去完成。

职场新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充分准备:

一,随时做好入乡随俗的准备。在信息时代,勤勉和努力固不可少,但掌握让知识快速转化为财富的方法更重要。

二,带着空杯上路。在职场中,你的杯子倒得越空,将来的杯子就会越满。自以为知之甚多者,恰恰给人一种无知的印象。

三,天生我材必有用。好心态加成功教材再加好平台就等于成功。你只要肯换个想法,调整心态,就能让自己有新的心境。

四,让能力大于位置。工作永远为简历奔忙。只有付出大于得到,让老板看到你的能力大于位置,才会给你更多的机会。

职场六大潜规则 篇4

白纸黑字、公众认可的显规则不同,潜规则恰如摆不上桌面的小菜,从不会大鸣大放地写在告示板上,却需要你明心亮眼地默默参透,才能避免接二连三的尴尬糗事。

潜规则1 不要苛求百分百的公平

一味追求公平往往不会有好结果,“追求真理”的正义使者也容易讨人嫌,有时候,你所知道的表象,不一定能成为申诉的证据或理由,对此你不必愤愤不平,等你深入了解公司的运作文化,慢慢熟悉老板的行事风格,也就能够见惯不怪了。

潜规则2 莫和同事金钱往来的确,谁让这年头时兴本末倒置,欠账的是爷,赊账的是孙子呢!“同事”是以挣钱和事业为目的走到一起的革命战友,尽管比陌生人多一份暖,但终究不像朋友有着互相帮衬的道义,离开了办公室这一亩三分地,还不是各自散去奔东西。

所以如果不想和同事的关系错位或变味,就不要和同事借钱。

潜规则3 闲聊也要避开上司的软肋

都说言多必失,可言少也不一定没有失误,如果在错误的时间错误的地点和错误的对象说了一句涉及到具体人事的大实话,那后果真的堪比失言。

潜规则4 不要得罪平庸的同事

其实稍动脑筋就会明白:老板不是傻瓜,绝不会平白无故地让人白领工资,那些看似游手好闲的平庸同事,说不定担当着救火队员的光荣任务,关键时刻,老板还需要他们往前冲呢。所以,千万别和他们过不去,实际上你也得罪不起。

潜规则5 给上司预留指导的空间

其实上司一点也不瞎,人家心里亮堂着呢。不管你承认不承认,那些表现出色,从不出事,也不需要老板来指点的人,并不一定能得到重用和认可,甚至上司并不喜欢,因为面对你的完美,上司无法发挥他的指导,无法显示他的才干,而你也就不会和进步或改正什么的词挂钩,这时候,完美就是你的缺点;

倒是那些大错不犯小错不断又喜欢和上司接近的人却容易获得机会,因为他给老板预留了发挥的空间,让上司很有成就感,即便日后升了职也会被骄傲地冠名为“我培养出来的”。有时候,满足一下上司的虚荣心也算剑走偏锋的一招。

潜规则6 用脑子听话

IPO潜规则 篇5

2011-07-01 15:57 经理人 我要参与(42)

为走捷径、规避上市带来的各种隐性成本,在IPO成功的华丽外衣下,潜伏着形形色色的潜

规则。文/邢会强

苏宁电器(11.87,+0.02,+0.17%)刚上市时,张近东坦言:“对资本市场的运作及结果,我不太懂。”朱新礼则说过,自己对于资本运作还是个小学生。这两位企业家绝不是谦虚,而是大实话。在资本运作面前,许多从未经历上市的企业的确还是小学生,规范的公司治理、完善的运行机制、合规合法的财务报表„„对于许多准备冲刺上市的企业来说,IPO的游戏规则不啻为一个漫长而痛苦的嬗变过程。然而,一些企业为走捷径、规避上市带来的各种隐性成本,在IPO成功的华丽外衣下,潜伏着形形色色的潜规则。

潜规则一:“抹掉”逃税劣迹

不少民营企业为了逃避企业所得税,通常的做法就是隐藏利润,报给税务局的“毛利润”远远小于实际毛利润。比如,企业的实际盈利可能是1500万元,而报给税务局的账却可能只有300万元。

但为了上市,就必须满足一定的盈利条件。比如,中小板上市需要最近三年连续盈利,并且累计实现净利润达到3000万元以上;创业板上市需要满足“最近两年连续盈利,最近两年净利润累计不少于1000万元,且持续增长”或者“最近一年盈利,且净利润不少于500万元,最近两年营业收入增长率均不低于30%”的条件。

很多的企业不上市的时候隐藏利润逃税,等到准备上市的时候再通过调账体现利润和补税。以前证监会也认可企业调账后的经营业绩。但是现在,证监会对大幅度的补税、调账不认可了。凡出现此类情况的,一般都要至少经过一个完整的会计年度后,才能提交发行申请,使得企业错过了上市的好时机。出来混,总是要还的,逃税得小便宜却在关键时刻要吃大亏。

潜规则二:上市大跃进

原本上市是一项长期的资本战略,很多企业却希望在上市前惊险一跃,迅速吹大业绩。2008年初,一家企业启动了上市计划,打算2009年上半年向证监会提交发行上市材料,下半年挂牌上市。为了达到上市业绩条件,同时也为了募集更多的资金,这家企业不顾企业实力疯狂拿订单,甚至将2009年的订单、利润也提前到了2008年。2008年的业绩的确比上一年增长了80%,没想到由于金融危机,新股发行审核自2008年10月后一直暂停,直到2009年7月之后才重启,而该企业由于各种原因,至今仍未“上会”。

该企业业绩过度透支,再加之金融危机让其雪上加霜,2009年业绩预计至少下降一半,很难符合投资者的期望。这家企业2010年上市的希望仍是渺茫。

潜规则三:套取高额承销费 承销费是按融资额的一定比率收取的,融资额越多,承销费就越高,因此,有的券商为了套取高额的承销费用,游说企业家,市盈率越高越好,定价越高越好,融资越多越好。

有一家企业,就是在这种短期行为的指导下,IPO时将价格定成了天价。结果,企业上市后,又被游资爆炒了一把,随后是接连大跌,上市当天入市的投资者悉数被套牢。至今,一年多过去了,股价还没有复原到当初的发行价。这家企业如果想今后再融资,投资者还敢再买吗?

上市不是一锤子买卖,而应该利用上市所搭建的资本平台,进行资本运作,包括战略并购和再融资等。因此,资本运作不是一次性融资行为。不能简单地将IPO的目标定位于融资金额的最大化。

其实,市盈率并非越高越好,定价并非越高越好,融资并非越多越好。要舍得给投资者一定的折让,如果能赚10分的钱,赚9分也可以,但是结果你只拿了7分的钱,相信你一定财源滚滚—“李嘉诚经营哲学”在资本市场上同样适用。

潜规则四:关键时刻敲“竹杠”

由于没有牌照限制,任何律师都可以做,因此,律师之间的竞争十分激烈,甚至到了惨烈的地步。比较保荐人、会计师和律师三家中介机构,律师收费最低,因为律师没有“特许权价值”。

一单上市业务,目前律师收费百万以上属于正常水平。但有的律师“低价倾销”,以便招揽业务。一旦单子到手,他们往往会找出各种借口让企业加钱,尤其是企业上市的关键时刻,他们“敲竹杠”的本领十分了得。如果企业不加钱,他们要么服务态度不好,要么故意拖延,要么派一些没有业务水平的律师或律师助理去“磨洋工 ”„„客户有苦难言,大部分时候只能忍痛挨宰。

潜规则五:财务造假

业绩造假是企业上市的第一大忌。证监会对造假的查处和处罚力度也是最大的。国内首家无绳电话生产企业深圳万德莱就是前车之鉴。虽然2000年后万德莱的经营已一落千丈,但董事长还是下定决心冒险上市,2002年向证监会提交了上市申请。同时,一封举报信披露了万德莱资信情况恶劣、虚增利润的劣迹,2002年8月万德莱无奈撤回了上市申请,结束了其策划多年的上市之路。2004年,万德莱破产倒闭。

此外,成都红光、大庆联谊等等也都成为业绩造假、欺诈上市的典型。成都红光隐瞒了1996年该公司实际亏损5377万余元的事实,虚增1996年公司净利润5428万余元,虚报利润共计10805万余元。大庆联谊1994年至1996年的三年会计报表,共虚构利润16176万元。如今,这些企业都已经倒下,相关责任人都受到了严惩。

潜规则六:上市动机不正

不为股东负责,将上市公司当做提款机—上市之前,许多企业已经暗怀“鬼胎”。曾经的明星企业春都A历史何等辉煌:自1986年生产出我国第一根西式火腿肠开始,春都就一直跳跃发展,春都火腿肠红遍中国,市场占有率曾高达70%以上,资产达29个亿。春都集团作为春都A上市的独家发起人,所持有的股份高达62.5%。春都A上市仅3个月,春都集团就提走募集资金1.8亿元左右,以后又陆续占用数笔资金,累计高达3.3亿元,相当于全部募集资金的80%。春都集团掏空春都A,用于其兼并的十几家亏损企业,以及新增的医药、饮料、木材、制革、酒店、房地产等多个经营项目。据说,春都集团占用春都A的募集资金,简单到只需要董事长一句话。如今,春都A这家上市公司已经从证券市场上消失了。

某企业家仅控制某上市公司25%的股份,由于控股比率较低,这位企业家通过一系列关联交易,隐蔽地将上市公司的1个亿资金转移到控股股东那里。2008年下半年开始的这次金融危机,导致控股股东亏损严重,如今已经陷入破产的泥潭。由于上市公司被掏空,上市公司也开始出现了亏损,被戴上了ST的帽子。

他们之所以掏空上市公司的巨额资金,大都是抵挡不住多元化的诱惑,以为巧妙地腾挪,可以掩人耳目去发展那些所谓利润更高的行业。上市公司的企业家们应该专注于市值管理,补上资本运作的系统理论和常识。

潜规则七:突击入股防猫腻

目前什么利润最高?答案是私募(PE)。

于是,有不少企业在上市前,迅速引进了新的股东。一旦企业上市,这些突击入股的投资者便能获得巨额利润。

民营企业的融资难。银行贷款不好贷,于是就想引进PE。但PE大多“急功近利”,恨不得今年投资明年就能上市。你要是等两三年后才能上市,PE也会观望观望再说。

但是,你若是马上就要上市了,各方神圣打着各种旗号就会找你私募融资,给你PE投资。

这其中,尽管“急功近利”了一点,但的确有不少真正的PE。他们为了防范风险,偏爱于上市前一年内投资。这时,拟上市公司为了完善股权结构,也为了先募集一部分资金进行重组或者先把项目干起来,往往就会同意。

但也不排除一部分凭借各种“权势”进来的“假PE”。2010年5月,国信证券发布内部通报,原投行四部总经理李某因在执业过程中违反法律法规、中国证监会相关监管规定及公司规章制度,被国信证券予以开除并解除劳动合同。资料显示,李某通过其妻设立公司方式,参股已上市公司莱宝科技6万股、轴研科技(18.67,+0.30,+1.63%)65万股,以及准上市公司河南四方达超硬材料股份有限公司100万股,三项总投入不足143万元,市值却高达3000余万元,投资回报率高达20倍。由于李某是保荐代表人,掌握着“签字权”,企业不得不同意其入股。由于李某直接参与项目,掌握着企业上市的时间表,因此,能比较精准地在上市前很短的一段时间内投资。此案被誉为中国“PE腐败第一案”的同时,也揭开了中国投行PE腐败的黑幕。总之,在巨大的利润面前,70后、80后保荐代表人正在重蹈上个80年代第一代“证券牛人”的覆辙。以前,证监会规定:发行人应披露发起人、持有发行人5%以上股份的主要股东及实际控制人的基本情况。对于股份公司成立后引进的持股达不到5%的股东,可不予披露。

但是,现在变了。中国证监会要求:对于申报前一年内新增股东,即使持股比例不到5%,若是自然人,发行人需补充披露最近五年的履历;若是法人,则需披露主要股东、实际控制人、法定代表人等。申请受理前六个月出现增资或股权转让的,发行人还应提供专项说明:包括增资或转让原因、定价依据及资金来源、新增股东的背景及对公司未来发展能发挥什么作用等。同时,保荐机构及律师应核查发表意见,证监会还可能视情况请派出机构调查。

另据媒体报道:深圳证监局已经对辖区保荐机构下发《关于强化业务管理进一步提高保荐工作质量的通知》,要求各证券公司应立即对保荐业务相关人员是否持有保荐业务客户股份以及存在其他利益情况进行全面清查。该通知要求,严格禁止证券公司高级管理人员、保荐代表人、保荐业务相关人员及其配偶、共同生活的父母子女以任何名义或者方式持有发行人的股份。2010年7月31日,深圳证监局又下发《深圳辖区证券公司建立健全信息隔离墙的指导意见》,在投资银行业务的信息隔离管理中,明确提出“投资银行业务经办人员,应当根据项目进展需要,及时申报其直接或间接持有相关公司股权情况及在相关公司任职情况。涉及上市公司的,经办人员还应申报其直系亲属买卖相关公司股票及相关证券情况。”此外,据消息人士透露,上海证监局也下发了“建立信息隔离墙”的征求意见,中国证券业协会也开始研究引入信息隔离墙制度。

总之,上市前突击入股的猫腻也成为管理层严查的重点,已成为企业上市前不可触碰的红线。

潜规则八:杜绝保代“卖签名”

2010年5月,中国证监会有关部门负责人在一次保荐代表人培训班上表示,为了进一步强化保荐机构及代表人在发行上市工作中的责任,要求保荐代表人必须参与初审会和反馈会并回答相关问题,发审会也将专门留出一半以上时间,对保荐代表人提问并听取回答。

显然,此举的目的在于防止保荐代表人只签字,不参与具体的项目,从而杜绝不干事的“卖签名”现象。2010年8月,招商证券(12.03,0.00,0.00%)保荐代表人周某因在担任桂林三金(15.15,+0.30,+2.02%)药业首发项目的保荐代表人期间未充分勤勉尽责,被监管层处以12个月内不受理推荐的重罚。这是保荐制度实施以来,仅仅因为尽职调查工作不充分而被采取监管措施的首单案例,表明了监管层对保荐业务“从严治市”的决心。

2002年以前,在律师也实行证券律师资格的时代,也有不少律师什么事都不干,光靠“卖签名”一年就能挣几十万甚至上百万,后来,管理层发现了这一腐败现象,就取消了证券律师资格,消除了腐败“租金”的来源。

教师解密潜规则 篇6

现在,有关教育的话题成了空前的热点。网上抨击教育,控诉高考,对教师评头论足,对学校指手划脚一时间成了时尚。其实,作为行里中人,我们普通教师深陷其中、饱尝辛酸,个中滋味决非外面人能够体味得了、也难以理解的。现在的教师难做,当老师很苦,教师待遇很低!

教师,真的很苦。在体力上,当教师的,似乎是最轻松的,一支粉笔,一本书,何等的轻松悠闲啊!可老师所费的心思,所花的时间却是任何行业都无法比拟的。在我们这边,平均每一位老师一周要上十五六节课,平均一天要上三节,时间似乎不长,就一个半小时左右。但为上课,每一节课至少要准备二到三节课,这是花得最少的时间了。再加上现在要使用多媒体教学,在上课前得花上一天甚至一周的时间来做课件。

各科教师都不轻松。比如语文老师至少要批六份作业,作文,周记,大字,小字,日记,家庭作业。这还不包括改卷子。诸位看官可能会说,你不会不布置那么多作业?是啊。我也想,可家长更不愿意;学校领导不愿意,教委要检查,没有这种作业要扣学校的积分,学校领导自然会扣你的积分。

此外每一个班都会有一些接受能力略差的学生,学生越多,这样的学生就越多。像我们班一个班九十人,程度很差的学生就会比人少的班级要多好多;教师为了不让他掉队还需要义务“补差”,这个时间很难找,也很难定,一般都在学生放学后,因此能准时下班的老师几乎没有。

现在学校抓科研、向课堂要质量,每一位老师每一学期至少要上一堂公开课(当然,这是最普通的对老师的要求),有些老师一学期可能要上四五堂这样的课。准备一节这样的课,有的老师需要准备两个星期,有的则要一个月。课能否上成功还像块石头

一样压在心上。今年上半期,我参加郑州市优质课比赛,又是修课又是录像,整整忙了两个月。不过。好处是肚皮上的游泳圈细了点儿。好歹最后拿了个郑州市一等奖。不然,校长看见我绝对是黑脸。

虽然我们知道做秀的所谓优质课、泛泛而谈的所谓论文对于常规教学百无一用,但我们每个学期里每人至少要交一篇“论文”,每周还要写读书笔记、课后小结、教学反思、案例分析等等。班主任老师的活儿更多,低年级小朋友不会出黑板报,老师要代劳;不会记班级日志,老师要代劳;不会做值日,老师要帮忙;每天课间操要跟操;每天放学路队要送路队„„在小学里,学校各个部门都会在每个月安排一次较大型的活动,会有竞赛,会有评奖,这些孩子们都不会,需要班主任亲力亲为,现场指导,这也需要花费很多的时间。班级里也要每周安排一次班队活动,这些也需要班主任参与、指导。而且班主任在学生在校期间还必须留在学校,呆在学生身边,以处理随时都会出现的一些偶发事件。当学生小吵小闹时,小孩子最早想到的就是到老师那告状,寻求帮助。这时,班主任必须能让他们随时找到。哪怕你正上厕所,也得现场办公,告诉学生他现在该怎么办。在寄宿学校,班主任老师们通常都要做到至少“六到”,他们的辛苦就更无需述说了。

教师的两个假期和每周的双休曾经令各行各业的人都羡慕不已。可如今哪有什么假期啊!第一,假期会有各类培训:继续教育少则三天,多则八天十天;新课程培训也有三五天;这还不包括教师要求自身提高的学历培训的十几二十天。我工作十年,继续教育已经进入第三轮了,我觉得自己好像永远也走不出这个圈圈了。教师们永远都会有理由让你自掏腰包学一些无用的东西。不学?评先、晋级需要这个证书那个证,而你没有就歇菜,那你就别想在这里待了;第二,假期学校会要求教师看一些业务书籍,并写心得摘记;第三,要写论文,似乎在领导心目中这写论文就像小学生写作文,两三节课

就能搞定一样。第四,干啥操啥心,没有假期不备课的老师,我们一般都要利用假期备好几周的课。特别让老师们难受的是最该享受的双休日哪里去找呢?随便到中小学看看,哪个学校的周六甚至周日不是满班满校的大面积补课?这种补课是不收费的,学校为老师们开一点点可怜的补课费就打发了。不收费的补课威胁不了官老爷们的乌纱,家长大都满意,据说又很能提高教育质量,落得个学校、社会、上级主管部门一团和气,侵犯你老师们的休息权、牺牲你老师们的身心健康、要求你发扬无私奉献精神补一点课你又能咋着哩?!

教师,真的很苦。在心理上,当教师的无时不牵挂着学生。有时,你正坐在办公室备课、批作业,学生冲进来告诉你,谁谁谁怎么了,你就会马上紧张起来。因为学生在校有点事,作为老师,你“罪责”难逃;学生在校外有点事,你也得把你这段时间说过的话、做过的事像筛子一样一滴不漏地过滤一遍,不然也难得“清白”;学生淘气,砸了人家的缸,你得为学生向对方赔礼道歉;学生和学生有点小矛盾,你得想办法调和;就连学生没戴上红领巾,你也得准备着怎么向学生家长解释清楚;学生家长多喝了点儿酒,到学校骂你一通,再大的委屈你也得忍着、受着,因为你是灵魂工程师,得先做好楷模„„现在的校长面对社会方方面面很潇洒,学校名气大,校长就是难得追捧到的超级明星,神气得很!又有几个校长真正在研究教学、真正踏下心来认真对待教学?他们把最重要的精力用到协调各方面的关系、保自己的位子、谋自己的私利等歪门邪道上去了;现在都实行了校长负责制、教师聘任制,所以校长和校长之间憋着一股劲,甚至地区与地区之间也憋着一股劲,有损学校声威的任何一点点失职或失误招来的注定是校长大人雷霆震怒后的勒令走人。可怜的教师们,自然要承担更多的压力了。这压力,一方面就来自于学校领导,你出不来成绩他不辨情由的要你好看,轻则高职低聘、限期调离,重则下岗待聘、走人;一方面来自于家长,对孩子轻不得、重不得,过轻了或是过重了,一个电话就把你告到校长那儿、局长那儿,孩子成绩掉了是你老师水平不好,孩子成绩上了是他孩子生来聪明;一方面来自于学生,对于这些小皇帝、小公主们,他们的成长需要很多的老师费很多的心,他们不开心了,得想办法哄他们开心;他们得了好成绩得意了,还得想办法让他们清醒清醒;还有一些压力,来自可以发红头文件的那些单位——今天,他们规定教师在二零零几年以前,必须达到什么学历;明天,他们又规定二零零几年以前,必须通过计算机等级考试;后天,他们又规定二零零几年以前,必须通过英语几级考试,不然,别想评高一级职称。老师啊,如此重负,谁为你减?有位老教师形象的说:他的头上有包括教育主管部门、学校领导、主任、教研组长、年级组长、班主任、学生和家长八座大山!

教师,真的很苦。每一个学期,各地都会安排一些统考,因为要便于调控、便于上级单位了解真实的教学情况、甚至便于上级主管部门好做年度工作总结。于是,老师们都会担心自己班自己的学科被抽到,担心到时成绩不好会挨领导批评。于是,为了避免出现这种情况,老师只好逼迫着学生多做练习。可是,看着满脸天真稚气的孩子在自己的手上渐渐变得消沉,又觉得心痛无奈,这份痛不当教师的人根本就无法体会。有时,也常听到同行们感叹:“现在的孩子,真是可怜。”“现在的教育只会培养一些奴才。”“教书和育人,方向偏了,我们现在重在教书,而不是育人了。”“我们这哪是教育啊,这简直就是灌水,而且是猛灌、滥灌!”一边迫于重压折磨着学生,一边又因为看着学生被折磨而自己也备受折磨。我们的教育主管部门,一方面高喊实施素质教育、大力推进这样那样的教育教学改革,一方面又拼命的搞调考、统考、质量预测、摸底考试等等,拼命的向各校下达逐年猛增的升学率指标,拼命的按高考成绩为各个学校排队,每年度的“教育教学先进单位”的评比,仅仅考虑的不就是高考、中考升学率及市教育局下达指标的完成情况吗?当然,也同时装模作样的评几个 “艺术教育先进单位”和“学科竞

赛先进单位”;但我知道,有的学校获得后两项奖励真的是名副其实,他们这些方面的工作做得很好很细,培养培育了许多特长生,但是,就因为连续几年没有获评市“教育教学先进单位”,校领导引以为耻,老师们灰眉土脸,承受了数不尽的压力。原来,在郑州市教育局这里,教育教学是不包括艺术教育和学科竞赛的,艺术教育、学科活动这些体现一点点素质教育的东西你做的再好也不行,艺术教育先进、学科活动先进绝不是教育教学先进;最高荣誉奖评奖的指挥棒告诉了我们这个矛盾的现实。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最近,郑州教育频频在媒体亮相,据说她正在创造一个又一个的奇迹!

说到教师就不能不说说教师待遇。现在的教师都像是做了打家劫舍的贼似的,社会群起攻之,全社会都把教师当成了教育乱收费的既得利益者,致使教师形象有史以来跌落到如此地步,何止是斯文扫地?行外人可能不知道,郑州文化路上的一所外传待遇极高的老牌名校,一位近30年教龄的高级教师,一周12节语文课(所谓正课),每周六个早读的自习辅导,每周两个晚上六节晚自习辅导,每周三个整下午的会议和研讨活动,带一个徒弟、每周听他两节课,再加上备不完的课、改不完的作业——每个月的所有奖金也就是区区几百元!加上工资总共也不到3000元,扣这扣那之后,每月真正发到手上的更是可怜。有人说教师有灰色收入,我们这里强制实行在职教师不许外出代课、不许搞家教服务、不许参加任何第二职业活动,无职无权的普通教师哪里来的灰色收入啊?刚刚退休的教育部张副部长说得好:教育乱收费是政府的投入不作为造成的。教育乱收费加重了人民的负担,造成了受教育机会的不平等,无限扩大了校长的权利,极个别人才是教育乱收费的最大获益者!在很大意义上,由教育乱收费形成的恶性竞争、个别所谓名校无序发展、恶性膨胀,又直接加重了老师们的负担。教师的待遇不和十来个垄断行业比较,就和《教师法》作了比较(《教师法》说:教师待遇——薪水——较公务员高10%)的公务员相比——请向文化路边上的一所教师住宅望一望,五个门洞市教

育局的一般公务员和二级机构的普通职员占据其中东边的两个门洞,西边三个门洞住的都是某“待遇极好”的重点高中的高级教师:东边一多半安装的是价格昂贵的中央空调,西边的可要寒酸多了,不少人家钻墙挖洞把舍不得扔掉的老旧的窗式空调装了上去。但我知道,在他们寒酸的背后,更大的辛酸是,这些高级教师的集资建房款多半还都是举债借贷而来的!众所周知,每到招生季节,领导的条子满天飞、电话和短信接不完,头头儿脑脑儿家里哪一个不是宾客盈门?不能得罪也不敢得罪的人太多、需要关照的人太多,“学校的利益”也需要各方的维护,所以,即使突破“三限”也要收下!你说都是谁在把持国家和人民的教育资源?你说谁是办学最大的既得利益者?!你说谁又是教育乱收费的最大获益者??!

教师的苦,苦不堪言!老师的累,筋疲力尽!这是教育的悲哀。因为中国教育的改革只闻其声、不见其行,任重道远,甚至遥遥无期!一位老师面对目前学校的种种弊端,曾有如此激愤之语:“校长贵族化,教师奴隶化,学生祖宗化,人际复杂化,加班日夜化,上班无偿化,检查严厉化,待遇民工化。想翻身,他妈的神化!”又有人诙谐的编写了《老师的十种死法》歌,倾诉老师活着之累:“ 上告教委整死你,不服校长治死你,以人为本哄死你,竞争上岗玩死你,混蛋学生害死你,家长护短告死你,教学课改骗死你,绩效考评气死你,加班加点累死你,落聘下岗吓死你。”可见现在当老师之难、之累、之苦!

目前,人们对中国教育及其改革的诟病越来越多、越来越激烈,身居其中的教师们虽然难辞其咎,但绝不能靠丑化、妖魔化教师来转移全社会对教育热点的关注和人民对教育的不满!然而,我更加悲伤的是,敬业的老师越来越少,混日子的人却越来越多,教师的素质越来越差,教育界的腐败愈演愈烈!越是清醒、负责、优秀的教师,越难以静下心来全身心的投入到本职工作中。面对这样的基础教育,作为有良知的教师群体的

代表,我心里感到无比悲哀。盛世兴教,兴教盛世!当社会经济发展已经积累到一定程度、国家的教育科技事业急需实现更多贡献率的今天,我们的教育事业真的病了。

上一篇:客房pa岗位职责下一篇:五坚持五狠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