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来人员落户基本情况

2024-07-27

外来人员落户基本情况(共9篇)

外来人员落户基本情况 篇1

外来人员落户须知

办理条件

1.(1)落户在思明区、湖里区的,需持有本市《暂住证》或《居住证》连续满八年、参加本市社会养老保险连续满八年;

(2)落户在集美区、海沧区、同安区、翔安区的,需持有本市《暂住证》或《居住证》 连续 满五年、参加本市社会养老保险 连续 满五年;

2.有固定职业并签订经劳动保障部门备案的劳动合同;

3.在本市拥有房屋所有权证的住所;

4.无违法犯罪记录;

5.无违反计划生育政策规定的行为。

二、所需材料

1.现有效期内的《暂住证》或《居住证》;

2.市局或公安分局出具的暂住证满年限的证明;

3.市劳动保障部门出具的缴交社保及签订劳动合同证明;

4.房屋所有权证;

5.拟落户地派出所出具的无违法犯罪记录证明;

6.拟落户地街道办事处出具的《计划生育审核意见》;

7.当事人户口本、身份证;

以上材料需原件和复印件(A4规格)一套。

三、办理程序

1.落户在思明区、湖里区的,申请人持上述所需材料原件和1套复印件,向市公安局户政处办证大厅申请。

2.落户在集美区、海沧区、同安区、翔安区的,申请人持上述所需材料原件和1套复印件,向所在区公安分局户政科(处)申请。

3.经核准迁(移)入人员,凭准迁凭证到原户口所在地派出所将户口迁(移)出后,到拟落户地派出所办理落户(原户口所在地在省内的持准迁凭证到拟落户地派出所办理落户)。

证件材料齐全的,户籍民警应当场受理并开具受理回执单。

四、办理时限

市公安局户政处办证大厅(区公安分局户政科)五个工作日办结,并签发户口准迁凭证。

外来人员落户基本情况 篇2

一、外来务工人员权益保障的缺失表现

(一) 劳动强度大, 存在就业歧视

《劳动法》第3条明确规定, 劳动者享有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的权利。2005年, 宁波市下发了《关于加强建设等行业农民工劳动合同管理的通知》, 统一了全市建筑企业农民工劳动合同文本。2007年, 宁波市又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推进外来务工人员劳动合同制度的通知》, 对用人单位的合同签订率、管理制度、违规查处等7个方面提出了指导性意见, 要求实行劳动用工备案制和就业准入制。

调查显示, 91%的外来务工者认为工作的劳动强度很大。每周工作时间和每天工作时间均与条例有较大距离 (表1) 。每周工作7天的占最大比例, 正常工作5天的仅占20%。每天工作8小时以上的占总人数的72%, 8小时及以下的仅占28%, 没有加班工资的概念。而未签订劳动合同的占45%, 存在就业歧视 (表2) 。

(二) 工资支付情况和实际收入不容乐观

2002年, 宁波市率先建立“工资担保金制度”, 出台《宁波市三类企业人工工资支付保障办法》。2007年, 颁布《关于进一步完善外来务工人员工资支付保障制度的通知》。2008年, 要求外来务工人员正常劳动报酬不得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 用人单位不得以实行计件工资或提高劳动定额来变相压低外来务工人员工资水平。并对广大外来务工者开通追薪绿色通道, 对职能部门实行工资清欠工作目标考核制度, 对企业构建工资支付监控网络。

调查显示, 73%的外来务工人员基本能按时足量领取工资, 但仍有36%的外来务工人员有工资被扣或拖欠的情况, 8%的外来务工人员不能按时足量领到工资。根据调查计算, 他们的月平均收入为1215元, 相比较2004年宁波市流动劳动力的平均月收入1042元, 年均增幅仅为5.5%。他们的月平均花费1130元, 表面上看收支相抵, 但没有任何储蓄。对于所取得的收入, 只有22%的人能满足家庭的实际需要, 42%的人只能部分满足, 36%的人不能满足家庭需要。对此, 他们中47%的人认为与城里人的生活水平存在大或很大的差距。可见, 在甬外来务工人员的付出与回报不成正比。

(三) 教育培训压力大、机会少、困难多

2000年, 宁波市推出“民心计划”, 重点解决外来民工子女的义务教育问题。2004年, 宁波市又下发了《关于切实做好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义务教育工作的实施意见》, 将进城务工子女纳入当地九年义务教育。目前, 宁波市已建成了54所民工子弟学校。2007年, 共有214026名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在甬接受义务教育。

问卷显示, 宁波市外来务工子女主要选择民工子第学校就读, 占总数的50.7%, 只有27.5%选择公办学校。择校主要原因是离家近, 教学质量高低与否不是首选 (表3) 。

从表4可知, 外来务工子女就学的最大困难是学费太贵和公立学校进不去。而子女在校的关系也不容乐观:明确受到过歧视的占11.59%, 不清楚的占49.28%。

表5显示, 宁波外来务工人员有着强烈的培训需求, 但能参加培训的机会不多。通过与问卷者的交谈, 他们认为主要原因是缺少时间和费用。他们中50%的人认为应由用人单位来负责该项工作, 22%的人希望政府能提供这项服务。

可见, 参照宁波市在1998年底就启动的外来务工人员的培训工作, 出台的《宁波市农村和外来务工人员教育实施办法》和《关于加强和改进外来务工人员就业服务培训工作的通知》 (2007年) , 收效甚微。

(四) 社会保障执行不力

2007年10月, 宁波市在原有基础上出台了《宁波市外来务工人员社会保险暂行办法》。该《暂行办法》采取一揽子社保的形式, 囊括了农民工急需的工伤保险、大病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和生育保险, 专为外来务工者量身打造了一份复合型“社保套餐”。

而问卷显示, 有118人所在工作单位没有交纳任何社会保险, 占总数的59%, 不确定的14人, 占总数的7%。参加的社会保险中参保率最高的是工伤保险, 最低的是生育保险。工作地大部分没有看病的地方 (表6) 。

与问卷者的交谈中得知, 参保率不高的主要原因是:一是工作单位的不稳定使他们不想让自己上缴的那部分现金落空;二是对现行社会保障的制度和政策的不认同, 如养老保险无法实现跨区域的费率转接, 对大病医疗存在侥幸心理等。

(五) 生活质量相对较低

课题组主要观测客观的生活质量, 包括居住水平、消费水平、娱乐休闲机会等。居住水平方面:调查显示, 81%的外来务工人员以租赁居住为主, 88%的人非单独居住, 主要和家人或老乡同住。住房面积在10-20平方米的占34%, 21-30平方米的占37%, 住所的基本生活设施齐全, 如自来水、电、三气、卫生设施和有限电视等, 但具备宽带网络的只占6%, 有座机电话的只占13%。对于居住条件, 41%的人表示满意, 32%的人表示无所谓, 27%的人表示不满意, 面积窄是主要因素 (表7) 。问卷中91%的人没有在宁波买房的打算, 主要原因是房价太贵和不打算长期定居。

2007年平均每月总花费1130元, 与同年宁波市区居民人均每月消费支出 (1160.1元) 相当接近。其中, 平均居住费用255元, 占总支出的22.57%, 平均食品支出600元, 占总支出的53.1%, 远高于宁波城镇居民的恩格尔系数 (37.0%) 。除此之外, 穿着、通讯、孩子培养和看病是主要支出项目。可见, 在甬外来务工人员的生活质量并没有与生活成本同步提高。

70%的人工作之余没有文化娱乐活动, 主要原因是缺少时间和条件;有文化娱乐活动的问卷者中, 看电视是最主要的内容之一, 占90%。其次为读书、看报。所以, 娱乐休闲生活相当单调。

(六) 政治权利空白, 维权机构虚设

问卷显示, 仅有2%的在甬外来务工人员参加过宁波当地的选举, 大部分人对政治权利无主张权。43%的人在工作和生活中明确表示受到过歧视和不公平对待, 29%的人认为社会对他份所从事的工作持轻视或看不起的态度, 40%的人对宁波管理制度表示不满意, 35%的人对社会存在不满意倾向, 41%的人认为这种差距是不公平的。

当遇到困难时, 他们首先愿意找的人是派出所民警而不是居委会干部, 更不是工会。他们中仅有16%的人向当地居委会反映过需要解决的问题。若想借钱, 首选是亲友, 其次是老乡。显然, 亲友和老乡的关系远超工会或居委会。

综上, 外来务工人员的权益缺失是不容置疑的现状, 从中国经济社会历史的大背景下看这个问题, 这是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必然出现的问题, 但这种弱势地位必须加以改变, 否则有悖于人性和社会的发展。剖析原因在于:

二、外来务工人员权益缺失的原因分析

(一) 根本原因———制度缺陷

我国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城乡二元结构及其观念时至今日仍未根本改变, 这是外来务工人员权益保障缺失的根源。其实, 二元社会结构本身无优劣之分, 但附加在二元户籍制度上的城乡有别的社会保障、福利、劳动就业等一系列的制度设计和安排, 将外来务工者与城市居民隔离, 导致社会资源在分配和使用上, 仍优先考虑城市居民, 外来务工者没有享受到真正的国民待遇。

(二) 外部原因

1.法律法规不健全

虽然, 我国在法制建设方面已经取得了长足进步, 但至今, 中国仍没有一部综合性的关于外来务工者社会权益保障的全国性专门法律, 法规或规章, 现行规章制度又呈现众多不健全。表现一, 政策操作性不强。如宁波的地方法规中, “应督促”、“应要求”等软约束性用语偏多, 没有操作性强的具体程序。表现二, 实施机制和监督机制缺位。如《劳动法》中规定“建立劳动关系应当订立劳动合同”。事实上, 对于不签合同的用人单位, 没有强制约束力。执法失灵和管理监督缺位是劳动保障部门无足够权威性的深层次原因。

2.资本供给、就业需求与劳动力之间的失衡

用经济学的均衡原理来解释弱势现象的存在, 是供给大于需求的结果。在外来务工者中表现为两方面, 一是政府资本供给与外来务工者权益保障需求之间的矛盾。像教育培训、社会保障这些制度安排在发达国家里主要由政府买单, 但中国的政府资本在这一方面是短缺的。如2007年, 宁波市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371.0亿元, 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和就业四项之和仅占28.81%。 (http://www.nbstats.gov.cn/read/20080214/24434.aspx) 外来务工者成为工业化、城市化所需的资金积累的承担者。二是就业岗位与外来务工者之间的矛盾。如前所述, 进城务工者约为1亿人, 而按劳动保障部劳动科学研究所就目前的就业弹性估计, 只有6800-7500万个就业岗位。可见, 我国劳动力的供求矛盾是何等突出, 结果只能以牺牲外来务工者的个人权益来实现低成本就业。

3.企业逐利的生存法则

作为经济活动的主体———企业是趋利的, 这是它的生存法则。宁波企业的主要形态是中小民营企业, 截至2006年底, 共有105157家中小企业, 其中规模以上企业8765家, 规模以下企业29731家, 个体企业66661家。 (数据来源:谢永康主编:宁波发展蓝皮书, 宁波, 宁波出版社, 2007年3月, P269) 这些中小民营企业正处于资本原始积累的初创时期且大多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 技术含量较低。加之政府长期以来对非国有企业的政策歧视和资本的强势作用, 使企业只能够也能够通过降低用工成本来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对此, 地方政府因为对GDP的追求也显现了为资本所有者服务的倾向。

4.社会传统观念和惯性思维的刚性

长期以来, 人们的思维定势认为, 政府承担城镇居民特别是下岗职工社会保障的负担己够沉重, 无法再承担这部分人社会保障, 或认为他们还有土地可以依靠, 无需纳入社会保障体系等等, 而使整个社会在思想和行动上对外来务工人员予以排斥, 形成一种对外来务工人员有失偏颇的社会文化价值氛围。如职能部门管理理念的错位、少数城市人的自我优越感等。

5.社会第三部门表现不佳

调查显示, 大部分农民外出务工的途径主要是通过亲戚、朋友介绍的方式 (表8) , 这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外出务工的分散性和盲目性。加之农民工在务工期间很少有加入党团、工会等正式组织, 使之在维权时无真正利益代表者。一方面, 工会等组织往往都是体制内单位, 受同级党委、政府的领导, 无法站在第三部门的立场提出有价值的意见;另一方面, 群众临时组织如NGO受经费等各种因素的影响无法正常运作。

(三) 内部原因———主体人力资本质量低下

外来务工人员个人的综合素质低下是其沦为权益保障弱势群体的重要原因。表现一, 文化层次和技术水平低下。问卷显示, 小学程度占28%, 初中程度占51%, 高中程度占17%, 大专程度占4%。加之大部分人没有经过任何职业教育和培训, 缺乏劳动技能。由此导致法制意识淡泊, 维权意识差。表现二, 心理归属缺位。表9显示, 血缘、地缘为基础的初级关系网络是其主要生活纽带和城市生活的安全来源。但是, 这种社会关系网络的封闭性, 阻碍其接触、吸收新的文化和价值观念, 导致无法融入城市文明的主流文化。所以, 主体人力资本质量的低下缩小了外来务工者的生存空间, 也使其无法更好地分享社会发展的成果。

外来务工人员维权情况调查 篇3

二是长时间超负荷劳动,体能透支严重。从调查情况看,外来务工人员每天工作时间都在10-13个小时左右,每月也只有1-2天休息时间;有近四成的长期带病工作,长时间超负荷的劳动,加上生存环境艰苦,身心健康受到严重威胁。

三是劳动条件差,工伤事故时有发生。由于文化技能、岗前培训、长期疲劳作业等原因,制造、纺织等企业中,是职业病和工伤事故高发群体,工伤事故频发。据不完全统计,近3年在外来务工人员中发生工伤事故约有20起,部分丧失劳动能力。

四是社会保障弱,人身权利时常遭侵害。一方面签订劳动合同的比率低,不到总数的20%,并且合同的内容主要是对外来务工人员的限制,不是保障他们的权利;另一方面,用工单位很少为外来务工者参保缴费,参保率低。除此以外,外来务工人员还普遍遭受歧视,甚至遭受打骂。

这四个方面维权热点“长盛不衰”的原因,归结起来有以下几点:

一、外来务工人员法律意识淡薄。不少外来务工人员自身法律意识淡薄,不了解如何采取合法手段正确维护自身权益。首先,外来务工人员没有接受过系统的法律法规教育,法制意识十分淡薄,不了解相关劳动法律法规,无法对侵害其劳动经济权益的违法行为进行防范。其次,由于上述原因,外来务工人员往往不清楚相关的投诉渠道和具体的投诉操作,或者是对投诉的效果缺乏信心,于是在权益受到侵犯后,常常凭个人意识、老乡观念来处理问题,从而引发群体性事件。

二、维权途径少。政府部门中能体现民工维权的,只有工会、劳动保障部门以及法院。工会维权多数通过协调,力度不够,很多时候根本无法取得理想的效果;而向劳动保障部门及法院申诉,维权的成本高、时间长,外来务工人员根本负担不起先行支付的手续费,也没有精力花长时间去争取几百元的应得利益。因为涉及多个政府部门职能,外来务工维权“无疾而终”的情况屡见不鲜。

三、劳动保障少。不少用人单位使用进城务工人员要么不签劳动合同,要么签订的劳动合同存在一些无效条款,进城务工人员超时、超强度劳动,生产生活条件差,工伤事故时有发生,进城务工人员人身权利受到侵害等问题仍然十分突出,其合法权益得不到有效维护。

工资问题是外来务工人员权益保护的重中之重。与城镇职工相比,同工不同时、同工不同酬、同工不同权的问题相当突出,还没有形成合理的工资增长机制。调查中发现,外来务工人员大多数都加过班,占67%,没有加过班的只有33%。从每天的工作状况来看,每个人一天一般要工作9.35小时;每人一般一天平均加班3.02个小时,最长的一次加班时间平均为6.03小时。他们大部分都从事制造、纺织和服务行业,工作比较辛苦,工作时间比较长,休息时间明显不足,甚至连法定休息日也难以享有。2008年,被调查者目前工作的企业有拖欠工资现象的仅有14.4%,没有拖欠工资现象的企业有85.2%。有拖欠工资现象的企业拖欠工资后有补发的占70%,但没有补发工资的仍有30%。

针对上述情况,必须加强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健全组织,强化政府维权的保障作用。

把政府维权作为保障外来务工人员合法权益的主要途径,健全维权组织网络,强化维权工作责任。要以农场劳动保障站为平台,加强劳动保障监察为主体的维权机构建设,工会、公安、司法等部门联动,宣传维权知识、处理维权基本事项;在外出务工人员相对集中的企业,建立工作点,提供一对一服务,重点维护务工人员的合法权益,协助处理劳资纠纷,督促企业与务工人员签订劳动合同,履行社会保险义务。

二、普及法律知识,提高维权意识。

要加大进城务工人员的就业技能培训和普法教育力度,提高进城务工人员的综合素质和维权意识。要加强对进城务工人员劳动就业、签订劳动合同、交纳社会保险、维护权益等方面的宣传教育。要大力宣传有关解决进城务工人员问题的方针政策,规范企业的用工行为,提高用人单位遵纪守法、依法经营意识和进城务工人员运用法律武器自我保护的意识。

三、建立外来务工人员维权绿色通道。

现实中,有的外来务工人员不知道维权的途径、渠道和程序;有的明明知道自己的权益受到侵害,却因怕丢了工作而不敢举报,或因付出的维权成本可能比追回的权益还多而放弃维权。对此,有关职能部门要加强自身建设,增强服务意识和责任意识,杜绝不作为和乱作为的问题。

外来工作人员基本信息调查报告 篇4

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外来务工人员出来寻找工作更加困难,人员流动更加频繁。为了解掌握外来务工人员有关动态数据,统一有关部门数据上报口径,及时为领导决策参考提供基础信息,彻底摸清我市外来务工人员的基本情况,真正做到“底数清,情况明”,从5月起,我市采取“村不漏户,户不漏人”的办法,以外来务工人员居住地为依据,组织各乡镇(街道)对外来务工人员开展了地毯式排查,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排查情况:

1、人员数量:排查出外来务工人员(包括16周岁以下)共909348人,比去年底1017335人,减少了107987人,减少了20.87%;比三月份939064人,减少了129716人,减少了24.06%。其中,男320241人,占53.80%;女389107人,占46.20%;党员1090人,团员10973人;做证人数368073人,占89.92%;16周岁以下41275人,占10.08%。

2、来源情况:人员来源主要集中在安徽、贵州、四川等省份,其中安徽90773人,占22.18%;贵州81665人,占19.95%;四川46692人,占11.41%;湖南34994人,占8.55%;河南34993人,占8.55%;江西25666人,占6.27%;湖北24259人,占5.93%;江苏10318人,占2.52%;广西7588人,占1.85%;山东7444人,占1.82%;其他省(市)44956人,占10.97%。来源情况与历年基本一致。

3、出租房屋:共排查,全市有出租房共63539户,计251637间,其中空置56961间(这些在去年基本上是租出去的),空置率为22.64%。空置原因中确实无人租的54593间,占全部空置房的95.84%;由于价格太高租不出去的为661间,占1.16%;房东自己不想出租的1707间,占3.00%。

4、居住情况:外来务工人员居住在出租房的352390人,占全部的86.09%;居住在集中居住点、企业宿舍的46438人,占11.34%;居住工地的4686人,占1.14%;其他自己购买房屋、投亲靠友的5834人,占1.43%。

5、从业情况:外来务工人员中从事工业企业的274788人,占做证人员的74.66%;三产服务业41301人,占11.22%;农业5086人,占1.38%;自由职业35946人,占9.77%;无业10952人,占2.97%。无业人员中找不到工作的5466人,占49.91%;不想找工作(在家带子女,无法上班;经济状况较好,不用上班)的1030人,占9.40%;曾经找到工作因不满意而辞职的1137人,占10.38%;其他原因(主要是游手好闲、不务正业的人员,也是社会管理的主要对象)的3319人,占30.31%。

6、就读状况:外来务工人员携带的子女在公立学校就读的19877人,占全部就读人员的65.50%;民工学校就读的10469人,占全部就读人员的34.50%。外口子女在公立学校就读率达到宁波要求的62%以上。

二、存在问题:

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我们按照上级的有关文件精神和工作要求,去年全市建立健全了三级工作网络,加强了机构与队伍建设,完善了制度体系,夯实了基层基础性工作,强化了各种服务举措。特别是综管员队伍得到充实,作用得到进一步发挥,外来务工人员的基础“三率”明显提高,如外来务工人员做证率由原来的70%左右提高到现在的90%多,有效地减少了外

来务工人员服务与管理的死角,进一步扩大和巩固了对外来务工人员信息的掌控面。但是从本次排摸的情况来看,也暴露出了不少问题,造成外来务工人员网上登记人数与本次排查情况相差较大。

1、机制体制尚不够完善。

一是由于外口信息网络登记平台未延伸到市、乡镇的外口工作系统,造成面上协调机构、实际工作部门和网络掌控机构之间的相互脱节,出现统计口径不一致的情况。同时,由于种种原因未开展人工注销工作,仅靠网络自动注销(一年到期,自动注销)的办法,难以真正落实“人来登记,人走注销”的工作要求。

二是长期以来,实行外来务工人员人数与乡镇(街道)工作经费挂钩,为了争取更多的财政资金,部分乡镇(街道)该注销的不注销,以增加外来务工人员人数。

三是各乡镇(街道)对综管员的`考核注重于做证人数,没有把注销纳入考核范围,造成综管员“重登记,轻注销”的现象较为普遍。

四是由于客观原因,当前经济形势下,外来务工人员进出频繁,稳定性不够,来的来,去的去,甚至来了又去,去了又来的现象较为普遍,使统计和注销等相关工作一时难以跟上。

2、信息采集有待进一步完善。由于新的外来务工人员服务与管理体制建立时间较短,有些工作还在进一步探索和摸索之中,市有关职能部门各自为政的现象还不同程度存在,相互间的沟通协调还不够,对乡镇(街道)督促指导还需进一步加强。3、思想认识还不够到位。大多数乡镇(街道)领导比较重视,把外来务工人员服务与管理工作摆上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但仍有部分乡镇(街道)认识上还不到位,思想上还不够重视,落实市委、市政府的工作要求还不够彻底。部分单位专职从事外口工作的同志,对外口工作不够热爱,责任心不强,未把主要精力投入到外口工作中来。

三、下步措施

1、继续加强机构队伍建设。从硬件、软件等方面开展乡镇(街道)外来务工办、村(社区)工作站标准化建设活动,加强对从事外口工作人员的思想教育和业务培训,提高队伍的整体素质,提升工作能力和水平,牢固树立外来务工人员服务与管理理念,使他们充满斗志和工作热情,尽职尽责、脚踏实地做好这项有意义的工作。

2、开展信息共享平台建设。按照省、宁波市的总体要求和统一部署,争取尽快建立覆盖全市的外来务工人员信息数据库和到村级工作站的网上办公系统,实现外来务工人员信息的统一采集、统一录入、及时注销变更和资源共享。

3、完善财政经费核定办法。建立既相对稳定,又不影响乡镇(街道)积极性的财政外口经费核定机制,有效避免为多争取经费而一味追求外来务工人员数量的状况。

青岛市外来高级技工申请落户须知 篇5

http://2004-6-16 9:15:33点击数:

办理依据:《关于调整简化入市落户条件和办理程序的通知》(青政发[2003]78号)、《关于执行市政府〈关于调整简化入市落户条件和办理程序的通知〉的通知》(青公发[2004]5号)和《关于2004引进高级工范围和进行职业技能复核的通知》青劳社[2004]24号申请落户的条件和工种范围:

在市内四区及高新技术产业区注册的企事业单位就业,并符合下列条件和工种范围的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可申请落户:

㈠年龄40岁以下,与接收单位签订3年以上劳动合同,工作一年以上并符合下列引进工种范围的高级工(职业资格证书:三级/高级技能)可申请办理落户。

数控车床工、数控铣床操作工、数控磨床操作工、数控镗床、加工中心操作工、铸造工(含熔化工、型砂工)、锻造工、焊工(含电焊工、气焊工、化工检修焊工、汽车焊装工、数控气焊切割机操作工)、金属热处理工、冷作钣金工(含冷作工、化工检修铆工、船舶钣金工、汽车钣金工、钣金工)、装配钳工(含钳工、港机装配钳工、港机结构装配工)、模具工(含搪塑模具工)、机修钳工(含化工检修钳工、内燃装卸机械修理工、电动装卸机械修理工、印刷机械维修工)、精密仪器仪表修理工(含仪表调修工、电测仪表工、无线电定位仪修理工、测绘仪器修理工、CT安装修理工、X射线机机械安装维修工、体外循环设备机械安装维修工、医用电子仪器修理工、齿科设备、器械修理工、医疗器械、玻璃仪器检修工)、手工木工(含木工、家具手工木工)、精细木工(木模型工、木雕工)、热力司炉工、物探工、钻井工、起重装卸机械操作工(含天车工、塔式起重机驾驶员)、电机检修工、家用电子产品维修工(含家用视频设备维修工、家用音频设备维修工)、家用电器产品维修工(含制冷设备维修工)、电梯安装维修工、办公设备维修工、电子计算机维修工

㈡年龄40岁以下,与接收单位签订3年以上劳动合同并工作一年以上的技师(职业资格证书:二级/技师)可申请办理落户。

㈢年龄45岁以下,与接收单位签订3年以上劳动合同并工作一年以上的高级技师(职业资格证书:一级/高级技师)可办理落户,配偶有接收单位的可随迁落户,未成年子女、病残成年子女或独生未婚子女可随迁落户。

申请落户应提报的资料:

㈠符合引进条件的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办理落户手续,应提报以下材料:

1.《申请调入工人报告表》;

2.用人单位的接收报告和企业法人营业执照或事业单位登记证明的复印件;

3.职业资格证书原件及复印件;

4.本人户籍证明;

5.招用人员登记表复印件、劳动合同原件复印件及企业注册区域的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出具的《基本养老保险关系接续卡》;

6.入户住址证明(申请人的房屋所有权证明,申请人户口落在单位集体户的需出具单位同意落户证明)。

㈡高级技师配偶、未成年子女、病残成年子女或独生未婚子女随迁落户,应提报以下材料:

1.《申请调入工人报告表》;

2.配偶接收单位的接收报告和企业法人营业执照或事业单位登记证明的复印件;

3.配偶以及随迁人员的户籍证明;

⒋结婚证原件、复印件;

5.入户住址证明(申请人的房屋所有权证明,申请人户口落在单位集体户的需出具单位同意落户证明)。

申请落户的程序:

㈠由用人单位向市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福州南路8号:政务办理大厅)提出申请,并按规定提报有关资料。

㈡经审查资料齐全且符合条件的人员持《受理通知书》、职业资格证书、身份证、3张2寸黑白证件照片,到青岛市职业技能鉴定中心申请进行职业技能复核。

㈢青岛市职业技能鉴定中心自受理之日起30个工作日内,组织职业技能专家考评小组,对申请落户人员的职业技能进行理论、实作及论文答辩等方面的复核鉴定,成绩合格的,确认其职业资格等级,并出具书面证明或重新核发职业资格证书。复核鉴定费按青价费[2002]78号文件规定的标准执行。

外地购房人员落户申请 篇6

我叫***,*年*月*日出生,身份证号:***;丈夫(妻子)**,*年*月*日出生,身份证号:***;(子)女*** *年*月*日出生,身份证号:***;;户口在*省*市*区**栋*号。

我于*年*月*日一次性付款购买位于*市*镇*小区*号楼*单元*户房产,房屋性质为新建内销商品房,房屋用途为住宅,我们一家一直在此居住,在*有固定收入和稳定生活来源,根据*市有关购房入户政策,现申请将我丈夫(妻子)及(子)女儿户口迁到*市,申请入户所需的审批材料已经按照要求准备齐全,望批准为盼!

申请人:(本人签字)

*年*月*日

外来务工人员医疗保障现状研究 篇7

关键词:外来务工人员,医疗保障制度

外来务工人员作为我国流动规模最大的一个群体, 由于城乡分割制度的特殊性, 使他们的医疗保障问题长期以来处于一个尴尬的境地。外来务工人员的医疗保障问题, 现今已引起社会各界越来越多的重视。郑成功教授在关于外来务工人员分类及其相应医保需求的研究中指出, 针对不同外来务工人员不同层次的医疗社会保障需求, 要根据其需求与目前的条件, 按照分类分层保障的原则来提供相应的医疗社会保障。探索建立适合外来务工人员的医疗保障制度, 使他们能够“病有所医”, 健康得到应有的保障, 医药费能够得到及时报销变得刻不容缓。

一、研究对象的界定及研究方法

(一) 研究对象的界定。

所谓外来务工人员, 一般是指从外地进入本地城镇就业, 但并不具有就业所在地户口的劳动者, 其中最大多数来自农村。他们在城镇从事着多种多样的工作, 大多在企业中从事简单体力劳动, 在现实经济生活中习惯将他们称为“农民工”。他们并未脱离农村而又暂时离开土地进入城市 (或城镇) 从事相关职业, 通过劳动取得工资收入, 他们已成为我国社会一个独特的、人数众多的社会阶层。

(二) 研究方法。

通过整群抽样方式获得样本, 对外来务工人员进行问卷式调查, 询问其个人基本信息、经济状况、社会医疗保障状况、患病情况、医疗费用负担等问题。本次调查的范围是宿迁市三县两区, 分别是宿城区、宿豫区、沭阳县、泗阳县以及泗洪县。共发放问卷300份, 回收289份, 其中有效问卷287份。通过SPSS专业统计软件对问卷所获得的数据进行了分析处理。

二、宿迁市外来务工人员医疗保障现状

(一) 参保率低, 社会医疗保险覆盖面小。

2009年至2012年三年间宿迁市外来务工人医疗保险平均参保率只有22.8%, 这与城镇职工90%以上社会医疗保险覆盖率形成鲜明对比。在287分卷中, 只有宿城区和宿豫区两区的外来务工人员社会医疗保险覆盖率达到了60%以上。三县区覆盖率均没有超过50%。

(二) 外来务工人员保险意识欠缺, 参保意愿不足。

从问卷调查结果看, 在287名被调查人员中, 每年主动体检的人数仅占28.38%, 愿意参加社会医疗保险的人数仅占30.1%;听说过或了解医疗保险的占70.70%, 没有听说过医疗保险的占29.30%;愿意参加医疗保险的占41.35%, 不愿意参加医疗保险的占58.65%;有医疗支出计划的占24.29%, 没有医疗支出计划的占75.71%;灵活就业人员在务工所在地参保率不到总参保人数的10%。

(三) 外来务工人员支付医疗保险费用能力不高。

外来务工人员经济相对不富裕, 支付医疗费用能力较差。调查结果表明, 外来务工人员即使有医疗需求, 也会把医疗费用压缩到最低。在被调查者中, 生病之后自己去药店买药的比例占到58.31%, 去医院看病的占到32.52%, 休息的占6.30%。在生病不去就诊的被调查人员中, 因费用顾虑不去就诊的比例占44.12%。费用支付能力是影响他们是否选择参加社会医疗保险的最主要的因素。

三、宿迁市外来务工人员社会医疗保障存在的问题

(一) 理念方面的缺陷。

理念方面的缺陷主要来自于三个方面:一是政府部门, 当地有些政府主管部门认为政府承担本地居民的社会保障的负担已经是异常沉重了, 无力承担外来务工人员的社会保障。且承担外来工社会保险必然增加企业的人工成本, 进而会影响本地区的投资环境, 削弱本地招商引资的吸引力。因此, 对外来务工人员社会保障普遍不重视;二是企业, 如果全部为职工缴纳医疗保险费, 企业每年要为此支付很多资金, 企业担心成本增加会降低竞争能力, 千方百计逃避参保;三是外来务工人员自身, 在劳动力供大于求的买方市场, 外来务工人员由于经济所迫, 首先选择的是获得工作, 维持生计, 为此他们会主动放弃其他权益, 甚至认为社会保障是寻找工作的障碍。

(二) 制度方面的缺陷。

以户籍制度、劳动用工制度等为标志的城乡分割局面仍然根深蒂固地存在着并阻碍着宿迁市医疗保障制度的改革和完善。当前的许多社会权利, 都是以公民的户籍为享受依据的。一部分的外来务工人员徘徊在农村和城市之间, 基本被排斥在宿迁市社会保障体制之外, 与户口所在地居民有着截然不同的待遇标准。由此, 也导致社会医疗保障制度出现了“三元结构”, 城镇职工享受有财政补贴兜底的医疗保险制度, 本地农民享受保障能力较弱的合作医疗制度, 绝大部分外来务工人员成为完全自费医疗群体。虽然政府部门进行了一些改革, 但不可能在短时间内使外来务工人员的医疗保障得到改善, 致使绝大部分外来工事实上仍被排斥在社会医疗保障体系之外。

(三) 法制方面的缺陷。

我国社会保险立法严重滞后于社会保险的需求, 《社会保险法》直至2010年7月1日才出台, 在立法滞后的同时, 现有法规执行不到位, 政府行政手段等社会保障刚性制约明显缺乏。在实际工作中, 由于没有强有力的强制措施, 一些既有的法规也很难得到贯彻落实。在被调查的287名外来务工人员中, 65.7%的人员反映他们的单位没有给他们缴纳医疗保险。

四、完善外来务工人员医疗保障制度的建议

(一) 提高认识, 正确对待外来务工人员。

完善现有外来务工人员医疗保障的制度, 应着重从思想方面入手。针对地方政府、企业对实施外来务工人员医疗保障制度会增加劳动力成本及丧失竞争优势问题的忧虑, 应从提高他们对医疗保障重要性的认识入手, 着力转变观念, 切实尊重和维护外来工的基本权益。对于现代经济来说, 人的健康、能力、知识等人力资本的提高, 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远比物质资本、劳动力数量的增加重要。建立起一套切实可行的外来务工人员医疗保障制度, 显然有助于保护人力资源、改善劳动力整体素质, 进而提高自身的竞争力。

(二) 建立合理的外来务工人员医疗保险制度。

必须依据人口结构、经济条件等客观情况, 制定科学、合理、可行的外来务工人员医疗保险参保办法。根据外来务工人员的人口结构和流行病特征, 外来务工人员的医疗保险应该以保障重大疾病为主。这是因为, 外来务工人员以中青年为主, 年龄结构较轻, 患病率普遍追低于其他年龄段人群, 且大部分外来务工人员难以抵御重大疾病风险, 一旦患重病, 就有可能陷入倾家荡产的绝境, 或者是被迫放弃治疗。因此, 应当集中资金解决大病医疗保险问题。

依据不同的人群, 采取相应的医疗保险办法。对于那些职业稳定、有固定收入的外来务工人员, 应采取和企业一同缴纳保险金的办法, 强制性参保, 且以企业缴纳为主。而对于那些职业不稳定、也无固定收入且流动性较大的自由职业者, 应以自愿为原则, 鼓励参保。同时, 政府和社会有关公益机构在资金上应当给予一定的帮助, 以此减轻企业外来人员的经济压力, 尽可能地提高参保率。

适应外来务工人员的流动性, 医疗保险服务要提升到更高的层面。外来务工人员在用人单位之间的频繁迁移, 对医疗保险管理和办理等提出巨大挑战。针对异地就医, 要求医疗保险体系网络化管理, 建立起统一的外来务工人员医疗保障体系和管理办法, 并允许参保资格在省内自由转移, 以解决外来务工人员在省内流动时的参保资金、档案等的转移问题。

(三) 加快外来务工人员的社会保障立法。

为保障外来务工人员的切身利益, 应着眼于社会保障事业的长远发展, 从立法层面解决外来务工人员的医疗保险问题, 同时要注意到单纯要求进城务工人员提高法律意识远远不够, 针对雇主不为外来务工人员缴纳社会会保险, 政府要采取相关的惩治措施, 以立法形式明确规定各种类型的劳动力均应平等地参加医疗保险等社会保险。

参考文献

[1]姚华松, 许学强, 薛德升.中国流动人口研究进展[J].城市问题, 2008.6.

[2]徐真真, 蒋虹丽.上海市外来就业人员医疗保障的现况分析[J].中国卫生资源, 2011.14.

[3]李小洪, 任建萍, 徐玮.杭州市外来务工人员医疗费用现状及其影响因素[J].现代预防医学, 2007.20.

[4]陈丽萍.CHEN Li-ping对外来务工人员医疗卫生保健状况的调查与思考[J].河南职工医学院学报, 2009.1.

[5]李孜, 杨洁敏.我国城市流动人口医疗保障模式比较研究——以上海、成都、北京、深圳为例[J].人口研究, 2009.3.

浅析我市企业外来务工人员培训 篇8

关键词:人才短缺 外来员工培训

中图分类号:TU27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209(2009)5-0159-02

本世纪的人才短缺将是一个世界现象,尤其是企业的高技能人才紧缺更为紧迫,国内企业将面临来自全球激烈的经济竞争、人才竞争的挑战。培训不仅是发展员工能力的一个有效途径,同时也是吸引、激励、留住人才的一个有效方法。我国企业在员工培训上形成了一套基本规范的体系,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相应制订了《工人技术考核条例》、《国家职业技能鉴定规范》和现在的《国家职业标准》等一等系列规范标准,但在实际企业培训工作中还存在许多问题,培训往往流于形式,虽然一直在坚持,却始终没有多少成效。因此,展开对企业员工培训的研究具有特别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首先分析了我市企业外来员工状况和培训工作存在的问题,然后对如何增强我市企业外来员工培训工作的有效性提供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1 我市外来员工队伍状况

我市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纵深推进,就业环境不断优化,已逐步成为全国最容易就业的城市之一,外来人口保障体系加快完善,全市外来人口总量也随之呈现出快速增长态势。2006年底,我市已经有外来人口共272.7万人,而今年外来人口达到390万人,其中绝大部分都是从事一线产业,外来人口已成为我市现代化建设中一支必不可少的队伍,为我市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1)从外来人口的年龄段结构看,主要以青壮年劳动力为主。我市外来人口主要以搬运、企业做工等劳力活为主,通过打工取得报酬,改善自己的经济条件和社会地位。

(2)从外来人口的受教育情况看,文化程度普遍不高。在我市6岁及以上外来人口中,初中及以下学历的外来人口所占比重高达88.7%,大专及以上所占比重仅为2.6%。我市外来人口的文化素质普遍偏低,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外来人口的就业方向只能在文化和技能要求不高的、以体力劳动为主的行业。

(3)从外来人口的行业分布看,主要集中在第二、三产业,二者合计占外来就业人口的97.9%。从各行业就业人员比重看,外来人口在制造业中的比例最高,为68.7%;位居第二的是建筑业,为8.8%;再次是批发零售业,为7.6%;住宿餐饮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分别居第四和第五位,比重分别为4.2%和2.6%。

(4)从外来人口的职业分布来看,主要是以生产运输设备操作人员及有关人员为主。从事运输、操作等工种的外来人口占外来就业人口的75.5%;其次是商业、服务业,占16.9%。宁波市的外来人员的文化水平较低,在专业技术人员和国家机关、党群组织、企事业单位负责人这两个职业所占的比重均较低,只有1.8%和1.1%。

(5)从外来人口就业人员的工作单位或工作类型看,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所占比例较高,分别占59.6%和28.6%,土地承包者所占比例最低,只有0.9%。

(6)从外来人口的收入状况看,收入水平普遍较低。月收入在800-1000元之间的外来人口占到了46.8%, 800元以下的占28.7%,1001-1200元之间的占10.1%,1201-1800元占9.4%,1800元以上仅占5.0%。外来人口的收入较低,这与他们的文化程度不高、就业层次相对较低是一致的。

2 企业外来务工培训存在的问题

职业技能培训工作在国家有关政策的指导下,得到了较好的开展,此项工作从无到有,已逐渐被广大劳动者所理解,被社会所理解,并得到了有关方面的支持。但是,在实际职业技能培训运行工作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进一步解决和加强,以真正发挥好职业技能鉴定的效能。

近些年来,随着我市经济快速发展,特别是一些外贸企业外来务工人员较为集中单位,企业经营管理者已逐步认识到员工培训工作的重要性,但培训工作做得并不理想。具体来看,企业对外来务工者培训工作存在着以下问题。

2.1 企业管理者方面的问题

(1)企业管理者的思想观念未转变,培训前一般都没有制定科学、合理的制度。多数企业的管理者对员工培训还停留在感性认识阶段,没有将培训纳入企业发展的长远战略中来,进而策划建立严格的培训制度。

(2)培训控制不力,效果评价滞后。在现实工作中,大多数企业在培训活动中,没有进行控制或不能进行有效的控制,将培训活动放任自流,即使已经发现效果欠佳,也不积极进行适当的调整。

2.2 培训教师方面的问题

(1)培训教师的自身素质影响,无论是外聘还是企业内部选拔的培训者都肩负着企业人才培养的重任,其素质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企业人力资源的素质,而后者又决定了企业的兴衰荣辱。

(2)培训教师不了解学员情况,要把培训做好,培训教师在进行培训之前应事先了解员工的真实需求以及他们的知识背景,然后制定具体的课程培训方案,因材施教,但一些培训教师往往按照企业给的培训大标题,自己想象一些培训内容,常与员工需求不符,也背离了企业培训的目标,从课程方案设计上也较少考虑员工的知识层次。

(3)培训方法存在失误,重理论轻实践。要增强培训的效果,单凭培训时的理论讲解是远远不够的,培训师应提供足够的机会让员工在经过理论学习后从事实践,从而巩固培训成果并及时查漏补缺,改进培训。但目前,大部分培训仍采用传统的“灌输式”教育方法,很少结合企业实际岗位需求给予员工实践的机会,情景模拟游戏、行动学习、小组讨论等增加实感的方法采用较少,这样就是学到一点理论知识也难以在实际工作中灵活应用。

2.3 学员方面的问题

(1)企业管理者在选派培训员工时,一般都担心业务技术骨干离岗培训会影响工作,于是安排一些工作岗位不忙、不太重要,但与培训内容不怎么相关的员工去完成培训任务。结果是应该接受培训的员工因为工作忙,长期得不到培训提高,而去参加了培训的员工又因与自己的工作联系不大,在培训时积极性不够,往往应付了事。

(2)某些员工参加培训的目的不正确,员工对他们感兴趣参加培训的的项目比较感兴趣,为了拿个文凭,为自己以后晋升捞些资本,至于能学多少知识,掌握多少技能则很少关心。目前不少企业的员工进行脱岗培训仅仅走形式,培训员工关注的只是能为他们带来政治、经济利益的文凭或证书,究竟能否为企业多创造一些效益好像与他们无关。

(3)培训可提高员工的基本素质,但伴随着素质的提高,某些员工过分追求物质回报,需求方面也有了更高层次的追求,再加上企业之间的“挖墙脚”行为,这时受训员工若对本企业不满,经过权衡就有可能“炒老板的鱿鱼”。企业管理者本希望通过培训让员工为企业带来更多的收益,却不料由于受训员工的跳槽会给自己的培训带来负回报。这种负反馈常常会降低管理者对培训的积极性和重视程度,甚至可能不再愿意进行培训。

2.4 培训成果转化难

培训员工的惰性使企业员工难以摆脱固有的、已成定式的行为模式,不愿意花费时间和精力用新的行为方式来替代原有行为模式;而管理者也没有给予培训成果转化的支持,得不到领导支持便没有应用的工作环境,培训员工在培训中所获得的知识和技能无法在实际工作转化为习惯性的行为,也就无法对企业产生效益。

3 增强企业外来员工培训工作有效性的对策

外来员工培训对于现代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是如此之重要,越来越多的企业都已认识到培训的价值所在,都希望借助培训这个强有力的工具,提高企业员工的素质从而提升企业的综合竞争力。本文为增强企业外来员工培训工作的有效性问题提供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3.1 建立严格的培训制度

企业一把手的重视和参与企业培训制度的制定体现了高层领导的培训理念,决定了培训在企业的地位。对于培训部门组织结构的选择,企业可在人力资源部下设培训科或直接由人力资源部来完成培训工作,但具有一定规模和实力的企业最好还是单独设置培训部(或培训中心)来履行员工培训职能。

3.2 准确定位培训需求

当员工现有的知识和技能低于所要求的水平时,培训的需求就产生了。只有针对真实的需求进行培训,才能取得好的效果。在规划与设计每次培训活动之前,培训部门主管和工作人员要采用各种方法与技术对企业及其员工的目标、知识、技能等方面进行系统的鉴别与分析,以确定是否需要培训以及培训什么内容。

3.3 科学设计培训方案,灵活选择培训方式

一旦培训需求确定,就可以进行培训方案设计,即编制培训计划。计划的内容要做到尽量细致、全面、具体、明确,让计划成为培训工作的行动指南。培训计划包含培训应达到的目标和培训课程设计。课程时间安排上也应考虑到受训者的精力,让他们能够消化吸收而不是疲惫应付。

参考文献

无户口人员落户新政策解读 篇9

两条“红线”

《意见》特别明确两条不可逾越的“红线”:一是禁止设立不符合户口登记规定的任何前置条件,这是对政府行为明确了“高压线”,畅通了户口登记的渠道,使户口登记回归本来职能,体现了社会治理水平。

二是切实保障公民依法登记户口的基本权利。这既是户口登记管理必须坚守的法律“底线”,也是保障每个公民享有权利的民生“底线”,任何单位和个人决不允许损害公民享有的户口登记和其他合法权利。

三个原则

凡是无户口人员,不管是什么时候、什么原因产生的,都要及时为他们依法办理户口登记。《意见》提出“三个原则”,为解决无户口人员登记户口问题提供了思路和办法。

一是依法办理、保障权益。按照法律规定,既切实维护每个公民依法登记户口的权益,为他们参与社会事务、行使权利义务提供保障,又要在户口登记上坚持依法办理,保证户口和公民身份号码准确性、唯一性、权威性。

二是区别情况、分类解决。造成无户口问题的原因错综复杂,为无户口人员办理户口登记时,需要根据无户口问题产生的原因,分类实施登记户口政策。

三是综合配套、部门协同。无户口人员登记户口工作涉及多部门政策衔接,《意见》明确将解决无户口人员登记户口问题与健全完善计划生育、收养登记、流浪乞讨救助、国籍管理等相关领域政策统筹考虑、协同推进,并要求各有关部门清理有关政策措施、完善配套政策。比如,计划生育、收养登记等方面的法规政策,需要与《意见》进行无缝衔接;无户口人员落户后,相关的教育、社保等保障措施也要同步跟上。等等。

八类人员

(一)不符合计划生育政策的无户口人员。本人或者其监护人可以凭《出生医学证明》和父母一方的居民户口簿、结婚证或者非婚生育说明,按照随父随母落户自愿的政策,申请办理常住户口登记。申请随父落户的非婚生育无户口人员,需一并提供具有资质的鉴定机构出具的亲子鉴定证明。

(二)未办理《出生医学证明》的无户口人员。在助产机构内出生的无户口人员,本人或者其监护人可以向该助产机构申领《出生医学证明》;在助产机构外出生的无户口人员,本人或者其监护人需提供具有资质的鉴定机构出具的亲子鉴定证明,向拟落户地县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委托机构申领《出生医学证明》。无户口人员或者其监护人凭《出生医学证明》和父母一方的居民户口簿、结婚证或者非婚生育说明,申请办理常住户口登记。

(三)未办理收养手续的事实收养无户口人员。当事人可以向民政部门申请按照规定办理收养登记,凭申领的《收养登记证》、收养人的居民户口簿,申请办理常住户口登记。

(四)被宣告失踪或者宣告死亡后户口被注销人员。被人民法院依法宣告失踪或者宣告死亡后重新出现的人员,本人或者其监护人可以凭人民法院撤销宣告失踪(死亡)的生效判决书,申请恢复常住户口登记。

(五)农村地区因婚嫁被注销原籍户口的人员。经公安机关调查核实未在其他地方落户的,可以在原户口注销地申请恢复常住户口登记。恢复常住户口登记后,符合现居住地落户条件的,可以办理户口迁移登记。

(六)户口迁移证件遗失或者超过有效期限造成的无户口人员。可以向签发地公安机关申请补领、换领户口迁移证件,凭补领、换领的户口迁移证件办理户口迁移登记。不符合迁入地现行户口迁移政策的大中专院校毕业生,可以在原籍户口所在地申请恢复常住户口登记,其他人员可以在户口迁出地申请恢复常住户口登记。

(七)我国公民与外国人、无国籍人非婚生育的无户口人员。本人或者其具有我国国籍的监护人可以凭《出生医学证明》、父母的非婚生育说明、我国公民一方的居民户口簿,申请办理常住户口登记。未办理《出生医学证明》的,需提供具有资质的鉴定机构出具的亲子鉴定证明。

(八)其他无户口人员。其他原因造成的无户口人员,本人或者承担监护职责的单位和个人可以提出申请,经公安机关会同有关部门调查核实后,可办理常住户口登记。

超生仍要缴社会抚养费

讯记者黄宙辉报道:《关于解决无户口人员登记户口问题的意见》明确的八类无户口人员包括不符合计划生育政策的无户口人员。有市民提出,这是否意味着超生的可以登记户口,也不用缴纳社会抚养费?对此,广东省卫计委在8月时已经明确,对公民进行户籍登记属公安部门的职责范围,依法对违法生育者征收社会抚养费是卫生计生部门的法定职责,

违法生育子女入户和征收社会抚养费是两回事,两者既不相互矛盾,更不相互否定。

根据20当时还在施行的《广东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规定,进行户籍登记时,公安部门将小孩父母的相关资料通报给同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由卫生计生部门对其婚育情况进行查验、核实,并依法进行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

《广东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修订草案)》(以下简称新条例)已于元旦起施行。广东省卫计委表示,对于新条例实施前抢生二孩的,按照法律法规属违法行为。按照法不溯及既往的原则,对已经作出处理的不再改变;对尚未作出处理的,由有关行政执法机关和司法机关依法处理。

日前,公安部、民政部、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家卫生计生委有关负责人就《关于解决无户口人员登记户口问题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相关情况等做了解答。

计划生育禁限超生婴儿落户

国家卫生计生委高度重视解决超生子女落户问题。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出台有关政策文件,明确禁止将政策外生育与落户挂钩。1988年,原国家人口计生委与公安部联合印发《关于加强出生登记工作的通知》,要求“任何地方都不得自立限制超计划生育的婴儿落户的法规,对未办理独生子女证、没施行节育手术、超计划生育婴儿的人,以及早婚、非婚生育婴儿的人,应当给予批评教育直至进行行政处罚和经济处罚,但对婴儿都应当给予落户”。此后多次重申。国家卫生计生委组建后,多次要求各地禁止将计划生育与落户、入学、低保等捆绑,并开展督查。最近,国家卫生计生委印发了《关于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全面两孩政策改革完善计划生育服务管理决定的通知》,再次强调严禁将落实计划生育政策与落户、入托、入学等相挂钩。

《意见》出台后,国家卫生计生委将继续指导地方卫生计生部门,积极配合公安部门,做好无户口人员登记户口工作。无户口人员办理户口登记后,均可根据自身情况,按照政策规定参加并享受相应的卫生和计划生育服务。

事实收养需先办理收养登记

事实收养实际上是一种私自收留抚养行为,事实收养无户口人员存在被拐卖、超生、捡拾等多种情况,因为无户口,在享受教育、医疗、救助等社会保障政策方面存在障碍。对于符合本《意见》规定条件的.事实收养无户口人员,应当依照本《意见》相关规定为其办理户口登记。

对于希望通过收养登记建立法律上的父母子女关系的,应根据不同情况分类研究处理,事实收养发生在4月1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收养法〉的决定》施行前,未办理收养登记的,当事人可以按照规定向公证机构申请办理事实收养公证;事实收养无户口人员为经公安机关确认的被拐儿童的,应当先由公安机关查找其生父母,再按照规定程序办理收养登记。总之,符合当前收养法等规定条件的,由民政部门依照现有规定依法为其办理收养登记,公安机关为其办理户口登记;暂无相关规定的,民政部将加强调查研究,尽快研究制定相关配套措施。

教育权益可先入学后办户口

目前无户口的适龄儿童少年中,大部分已进入学校接受了义务教育,但仍有一部分人由于种种原因,未能正常入学就读。《意见》出台后,各地教育部门将积极贯彻落实,着重做好四个方面工作:

一是保障平等受教育权。新登记户口人员享有与当地户籍人口平等受教育权,义务教育阶段的适龄儿童少年要按照《义务教育法》规定,依法保障他们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对于无户口或暂未办理户口登记的适龄儿童少年,也要保障他们接受义务教育,教育部门和学校不能因为无户口、不符合计划生育政策等理由拒绝接收入学。

二是积极安排入学。县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全面掌握辖区内居住的新登记户口和暂无户口的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儿童少年情况,“一人一案”做好工作,立即安排就近入学,指导学校依据学生年龄和学力等情况安排在合适的年级就读。必要时,可以先入学后办理户口登记手续。

三是严格规范管理。学校要应用全国中小学生学籍信息管理系统,为所有入学的适龄儿童少年建立学籍和学籍档案。对于新登记户口、暂无户口学生与其他学生一视同仁,不得收取任何额外的费用。

四是关注特殊群体。重点做好新登记户口或暂无户口的适龄随迁子女、留守儿童、残疾儿童就学工作。对于随迁子女,符合条件的由流入地政府协调安排入学,不符合条件的劝告回原户籍地就学,由户籍地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安排就近入学。对于留守儿童、残疾儿童,要尽量为他们上学提供便利。

社保待遇落户后可相应参保

《意见》的出台,对于进一步推动城乡居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将按照《意见》精神和要求,积极做好相关政策衔接,并为无户口人员登记户口后参加社会保险提供服务和便利。

在养老保险方面,根据《国务院关于建立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意见》(国发〔〕8号)规定,年满16周岁(不含在校学生),非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及不属于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覆盖范围的城乡居民,可在户籍地参加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并按规定享受养老待遇。已经就业的,应按有关规定参加职工养老保险。

上一篇:2022年证券营业部综治自查报告下一篇:我爱家的作文3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