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运输部科技项目管理办法

2024-08-31

交通运输部科技项目管理办法(共11篇)

交通运输部科技项目管理办法 篇1

交通运输部科技项目管理办法

第一章

第一条

为加强交通运输部科技项目管理,实现管理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和制度化,依据国家对科技项目管理的有关规定,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交通运输部科技项目(以下简称科技项目)是指列入《交通运输科学技术项目执行计划》并依据科技项目任务书(合同)管理、在一定时间周期内组织实施的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活动。

第三条

科技项目管理坚持依法管理、职责明确、分类指导、注重实效的原则。

第四条

科技项目管理主要包括:前期工作、组织实施、验收、成果管理、监督检查等。

第二章

前期工作

第五条

部科技主管部门根据交通运输科技发展规划中所确定的发展目标和重点领域,结合交通运输发展需求,组织科技项目申报,征集项目建议。

第六条 申报单位应于每年5月30日前向部科技主管部门提交《交通运输部科技项目建议书》(见附件1)。

第七条 部科技主管部门组织专家对项目建议进行评议,确定项目、项目第一承担单位及主要研究内容。

第八条 科技项目第一承担单位根据项目评议结果,负责组织编写《交通运输部科技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见附件2),并按规定要求报部,部科技主管部门组织专家对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进行评审,并向第一承担单位下达专家评审意见(见附件3)。

第九条 招投标的科技项目应依据有关科技项目招标投标管理办法进行,确定项目第一承担单位。

第十条 通过可行性研究评审的科技项目和招投标的科技项目,部科技主管部门与第一承担单位签订任务书(合同)(见附件4),明确项目双方的责任、权利、义务。

第三章

组织实施

第十一条 科技项目组织实施单位包括部科技主管部门、项目保证方、项目第一承担单位及项目承担单位等。专家及科技服务机构接受委托,参与有关咨询或服务工作。

第十二条

部科技主管部门负责科技项目的实施和管理。在项目执行过程中,依据任务书(合同)对项目实行全过程管理,协调并处理项目执行中的重大问题;可根据实际情况,会同有关业务主管部门、地方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和大型交通运输企业,对项目执行情况、组织管理、经费管理、配套条件落实以及项目预期效益等情况进行中期检查;也可聘请专家对项目进行检查或评估,提出检查或评估报告。

第十三条

有关业务主管部门、地方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和大型交通运输企业作为科技项目保证方,主要负责协调项目实施,协助部科技主管部门监督、检查项目执行情况和经费使用情况,按要求报告项目执行情况及有关信息,督促项目承担单位按期保质完成研究任务,落实项目约定支付的匹配经费及其它配套条件等。

第十四条

科技项目第一承担单位对项目任务的完成及实施效果负责,并协调各项目承担单位研究工作。各项目承担单位根据项目任务分工要求,按期保质完成研究工作。

第十五条

科技项目拨款按照财务预算分执行,部科技主管部门对经费使用情况进行检查和监督。

第十六条

科技项目实行报告制度。项目保证方或项目第一承担单位应于每年11月30日前将《交通运输部科技项目执行情况报告》(见附件5)报至部科技主管部门。无保证方的由项目第一承担单位上报执行情况报告。

第十七条

需对科技项目的考核目标、研究内容、关键技术方案、负责人、完成时间等事项作调整和变更的,由项目第一承担单位通过保证方报部科技主管部门批准。未经批准,不得变更任务书(合同)内容。

第十八条

科技项目在执行过程中有下列情况之一的,部科技主管部门有权撤销或解除项目研究任务:

(一)科技项目配套资金或依托工程、技术引进等条件不落实的;

(二)科技项目长期拖延、执行不力,或技术骨干发生重大变化,致使项目无法执行的;

(三)由于不可抗拒的因素造成项目无法完成的。

第十九条 对不按时上报科技项目执行情况报告、擅自变更任务书(合同)内容或不接受监督检查的科技项目,部科技主管部门将要求项目保证方和项目第一承担单位限期整改,整改不力的将对其通报批评。

第二十条 科技项目主要研究人员不能按照任务书(合同)有效地履行职责,致使项目进度或质量受到较大影响的,部科技主管部门将责成其所在单位予以调整,视情节暂停其承担部科技项目的资格并予以公布。

第二十一条 科技项目承担单位应加强对项目经费的使用管理,严格按照批准的预算执行,做到专款专用,不得自行扩大使用范围。对违反者除按照有关规定处理外,部将暂停项目经费拨付,并责成限期整改。

第四章

验 收

第二十二条

科技项目在规定执行期结束后,项目第一承担单位应在三个月内提出验收申请,并按规定提交《交通运输部科技项目验收材料》(见附件6)等有关文档(含电子文档)、资料供部科技主管部门审核。

经审核符合验收条件的,部科技主管部门将对项目进行验收;对不符合验收条件的项目,部科技主管部门将责令项目第一承担单位限期整改后再次提出验收申请。

科技项目因故不能按期完成的,项目第一承担单位应在执行期结束前三个月提出延期申请,并报部科技主管部门批准。项目延期时间不得超过半年。

第二十三条

科技项目第一承担单位在规定执行期结束三个月后仍未提出验收申请或未按规定期限提出延期申请的,部科技主管部门将撤销项目研究任务,并对有关单位和责任人进行通报。

第二十四条

科技项目验收采用会议审查验收、网上(通信)审查验收等方式,可根据科技项目的特点和验收条件选择其中一种方式,也可采用两种方式相结合的方法验收。

第二十五条

科技项目验收以任务书(合同)确定的研究内容和考核目标为基本依据,主要对项目研究工作的完成情况、实施的技术路线、攻克的关键技术、科技成果应用及对经济和社会的影响、知识产权的形成与管理、项目组织管理的经验、科技人才的培养情况以及经费使用的合理性等方面作出客观的、实事求是的评价。

第二十六条

验收工作由部科技主管部门聘请从事该专业领域的技术专家和管理专家等组成验收组进行。验收组专家一般不得少于7人。

第二十七条

验收专家在审阅资料、听取汇报、提问质询的基础上,独立提出意见,讨论后形成验收意见。

第二十八条

项目验收结论分为通过验收、不通过验收。

凡有下列情况之一的,为不通过验收:

(一)项目目标任务完成不到85%的;

(二)提供的验收文件、资料、数据不真实,有弄虚作假和剽窃他人科技成果行为的;

(三)擅自变更任务书(合同)考核目标、研究内容的;

(四)经费使用存在严重问题的。

第二十九条 因提供文件资料不详、难以判断等导致验收意见争议较大,或成果资料未按要求进行归档和整理,或研究过程及结果等存在纠纷尚未解决的科技项目,为需要复议的项目。

需要复议的项目,应在首次验收后的三个月内,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整改后再次提出验收申请。未按期提出验收申请或未按要求进行整改的,为不通过验收。

对无正当理由造成科技项目任务终止或不通过验收的项目,部科技主管部门将对项目第一承担单位及项目负责人进行通报,并记入科研信用档案,项目负责人三年内将不得承担部科技项目。

第三十条

部科技主管部门将向项目第一承担单位下达《交通运输部科技项目验收意见通知书》(见附件7),并抄送项目保证方。

第三十一条

科技项目第一承担单位可向部科技主管部门申请成果鉴定(评审)。对未列入《交通运输部科技项目执行计划》,但对交通运输行业具有重要影响的科技项目,项目第一承担单位在征得有关业务主管部门或地方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同意后,可向部科技主管部门提出成果鉴定(评审)申请。经部科技主管部门审核同意后,将按照有关科技成果鉴定(评审)办法对成果进行鉴定(评审)。

第五章 专家咨询

第三十二条

在科技项目管理过程中引入专家咨询机制,发挥专家咨询作用,提高项目管理工作的科学性、公正性及社会参与程度。

第三十三条

在科技项目前期论证、立项审查、招投标、评估、检查、验收等环节应组织专家进行咨询。专家咨询意见作为项目立项和管理的重要依据。

第三十四条

咨询专家应具备的基本条件是:

(一)具有良好的科学道德和职业道德,能客观、公正、实事求是地提出咨询意见;

(二)从事科技项目所涉及领域的工作,在本领域内具有较高的权威性,熟悉和了解国内外该领域最新发展趋势;

(三)咨询专家的组成应具有代表性和互补性。人数、年龄和知识结构应相对合理。

第六章

成果管理

第三十五条

科技成果系指科技项目在实施中所取得的成果,包括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新材料、新设计、新装置、计算机软件以及专利、论文和专著等。

第三十六条

实行科技成果登记制度。凡通过部科技主管部门组织验收、鉴定(评审)的科技成果,项目第一承担单位应按照《交通运输部科技成果登记办法》履行登记手续。

第三十七条

实行科技成果公布制度。部科技主管部门负责已登记科技成果的公布及管理,定期或按需公布科技成果。

科技成果归属关系存在争议或其公布、发表将影响专利申请或其他知识产权保护的,将暂不对外公布、发表。

第三十八条 实行科技成果知识产权管理制度。科技项目承担单位应对科技成果及时采取知识产权保护措施,依法取得相关知识产权。项目所形成的知识产权,其归属、管理和使用按照《交通运输行业知识产权管理办法》的规定执行。

第三十九条

科技项目所产生的学术报告、论文和专著等对外公开发表时,无论个人或单位,必须标注“交通运输部科技项目”字样,且不得影响项目的专利申请或其他知识产权保护;公开发表后,应将学术报告、论文和专著的名称以及发表刊物名称、著作权人等基本信息在项目执行情况中报告。

第四十条

鼓励科技成果转化。对适宜转化的科技项目,在项目任务书(合同)中应包括成果转化方案,明确项目第一承担单位促进成果转化的责任和义务;科技项目验收意见中应提出今后科技成果转化建议。

科技项目承担单位应按照国家科技成果转化的有关规定,积极支持成果完成人做好成果转化工作。

第四十一条

科技项目承担单位应按照《科学技术研究课题档案管理规范》和有关项目数据管理规定的要求,做好项目实施中所产生的实验报告、数据手稿、图纸、声像及其它形式的科学数据的收集整理、建立档案工作。

第四十二条

科技成果涉及国家秘密的,有关单位和人员应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科学技术保密规定》及有关规定,切实做好保密管理工作。

第七章

监督检查

第四十三条

建立和完善科技项目评估制度,对项目任务书(合同)的执行、经费使用和成果转化等情况进行监督、检查;逐步建立科技项目后评价机制,为加快成果转化提供依据。

第四十四条

在科技项目执行中有造假、抄袭、剽窃等学术不端行为的项目承担单位和个人,部科技主管部门将其纳入科研信用记录,并实行责任追究。

第八章

第四十五条

本办法自印发之日起施行。2004年发布的《交通部科技项目管理办法》(交科教发〔2004〕548号)同时废止。

第四十六条

本办法由交通运输部科技主管部门负责解释。

主题词:科技

管理

办法

通知

抄送:部内各单位

交通运输部办公厅

2010年7月19日印发

交通运输部科技项目管理办法 篇2

该丛书分公路基础设施建设与养护、水运基础设施建设与养护、安全与应急保障、运输服务和绿色交通5大领域, 主要依托具有较高学术水平和工程实用价值的交通建设科技项目研究成果形成, 由交通运输部科技司组织的丛书编审委员会每年组织评选1次, 逐年出版, 不断丰富。

《汶川地震公路震害调查》依托交通运输部抗震重大科技专项研究成果, 图文并茂翔实记录了汶川地震公路震害全貌, 深入分析典型震害, 提出了抗震设防对策与建议。

交通运输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析 篇3

【关键词】交通运输项目;環境影响因素;评价分析

1.交通运输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存在的问题

1.1交通运输项目管理模式不健全

交通运输工程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是项目建设程序中不可或缺的环节。目前,我国交通运输项目管理模式不够健全,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对交通运输项目环境影响的评价,导致有些交通运输工程环境影响评价未能进入评价决策过程,滞后于工程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同时由于这些交通运输工程环境影响评价的一些程序没有满足项目的需求,没有形成项目建议书和可行性报告,缺乏对交通运输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和初步设计,在很大程度上导致对交通运输项目环境影响评估滞后,甚至有些项目的环评缺失,在很大程度上显示出任意性的环境影响评价。交通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需要按照规定的程序经过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的批准,同时交通运输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的审批程序已被用来作为交通运输项目评估的重要因素,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已经成为交通建设项目建设过程中必须执行的工作标准。另外,从当前我国现有交通运输工程项目资金分配情况来看,交通运输环境影响评估没有完成可行性研究报告,甚至环境影响评估费用不落实,使很多建设单位由于资金不到位,对环境影响评价没有进行正常执行。

1.2交通运输项目评价程序不完善

交通运输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程序不够完善,当前对于交通运输项目的环境影响因素评价管理不够,对于影响周围环境和人类生存条件的因素重视不到位,在交通运输项目建设过程甚至带有损害个人和单位利益的现象存在。对交通运输工程项目进行评价,需要公路工程选线选址,建设生产工艺,技术路线和污染物排放等方面进行评估,同时公众参与是交通运输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不可或缺的环节,公众参与是交通运输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主要内容。在对交通运输项目进行环境影响评估前,如果没有形成新的选址、定位和路径选择,实际上就是剥夺了公众对于交通运输项目评价管理的参与权。交通运输项目如果达不到环保要求,就会在很大程度上牺牲公共健康利益,甚至会导致进一步的治理重复投资。对交通运输项目环境评价的缺乏和环保设施缺乏使用是交通运输项目评价程序不够完善的结果,如果缺少对交通运输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这一环节,就会忽视环境影响效益,无法实现对项目的开发建设。因此交通运输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估是必要的。交通项目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范围的扩大可以进一步促进交通工程行业建设项目环境影响的发展,有利于推进交通项目的建设质量。

1.3交通运输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存在局限性

随着交通行业和建设技术的不断发展,交通运输项目对于环境的依赖程度已经逐渐降低,但是在交通运输项目建设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废物,甚至会加大有毒有害物质的排放量,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导致环境污染的加剧,难以缓解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当前交通运输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带有很大的局限性,比如忽视环境累积效应。交通运输项目环境影响评价需要对交通运输项目建设过程中的环境污染物进行合理的控制,加强对地区环境承载能力的重视和控制,减少交通运输项目开发行为对环境造成的不良后果,解决环境累积的影响问题。

2.加强对交通运输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措施建议

2.1强化交通运输项目环境保护法制建设

在我国交通运输项目环境评价过程中,需要不断强化交通运输项目的环境管理,加强对交通运输项目所在地区的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控制产生新的污染源,可以有效加强对项目建设的环境保护管理,但从总体上看,由于近几年交通运输项目建设规模的快速扩张,交通基础设施项目建设规模不断扩大,在一定程度上会加剧公路建设过程中的环境损坏,比如噪音污染和水土流失等负面影响仍呈加剧趋势,必须加强交通项目环境保护工作的力度。建立完善的适应可持续发展的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加强对交通运输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估,不断完善交通运输项目环境保护法制建设,完善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应该注意描述环境指标的状态,对项目环境现状进行合理评价,应当对建设项目环境污染因子进行筛选预测,形成科学、合理的可持续发展制度体系以促进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

2.2创新交通运输项目建设项目管理工作方式

结合交通运输工程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经验,环境管理评价是确保运输项目的业务和环境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我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加强交通运输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是特别重要的。对交通运输项目管理工作改革的主要目的是确保交通建设项目环境管理的有效性,并在这一前提下,寻求更加简单、快速、高效的管理程序,以缩短处理时间,提高工作效率,满足交通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的良性发展的需要。创新交通运输项目建设管理方式需要加强对建设项目的全过程评价,从单一的评价模式到对整个项目过程的发展评价,加强对项目环境可行性评价不仅取决于项目的建设,更要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加强对整体资源配置考虑,才能更好的确保交通运输工程项目的建设和运营,进而防止每个环节都会产生额外的投资,因此,交通运输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应注意到由于资源的额外投资分配对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2.3加强环境影响评价队伍的能力建设

为了符合交通项目发展战略进一步发展的需要,以及适应新形势下对交通工程建设项目环境管理的新要求,需要不断加强环境影响评价工作队伍的建设,提高评价队伍人员素质是关键工作之一。当前交通运输项目管理评价团队从事交通运输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估过程中,对于环境影响评价主要从产业体系结构等方面进行,虽然有其自身的优势和知识结构,但是仍然存在很大的不足,应加强对环境影响评价人员的专业技术培训,却把技术人员培训措施实施,提高评价队伍环境管理水平,以及提高他们的政策法律意识和技能水平,有效改善他们的知识结构。同时要加强对交通运输项目管理的环境资源价值的评估和补偿,合理加强对建设发展过程中的环境资源的使用,特别是不可再生的环境资源的消耗,如果处理不当,这些都会对环境保护和发展产生一定的不良影响,加强对评价队伍管理可以通过最小的资源投入获得最大的效益的使用,并保持其可持续性。

3.结语

总而言之,交通运输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工作是交通运输项目建设管理过程中一项极为重要的工作,直接影响到交通运输项目的运行,所以应该根据交通运输项目的环境情况和和建筑工程的特点,加强对交通运输项目环境影响的评价分析。对交通运输项目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分析可以进一步了解公路施工期和运营期对于环境带来的影响,以减轻由工程建设引发的不利影响,有利于进一步制定具体的环境保护措施,同时加强对交通运输项目环境影响评价需要结合具体的环境影响评价标准,合理采用交通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方法,扩展符合环境影响评价的内容,充分吸收新的科研成果,采用先进技术和经验,提高对交通运输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对交通运输项目管理评价问题引起高度重视,加强科学准确的职业判断,以减少评价的主观性,对于交通运输项目的顺利实施提供了行动指南。 [科]

【参考文献】

[1]阎冰.公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管理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8.

[2]杨日辉.基于交通环境承载力的公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D].长沙理工大学,2006.

[3]王玉兴,王有清.交通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现状与展望[J].交通环保,2001(01).

交通运输部科技项目管理办法 篇4

财建[2011]93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财政厅(局)、交通运输厅(局),天津市市政公路管理局、上海市城乡建设和交通委员会:

为了加强车辆购置税用于交通运输重点项目专项资金的使用管理,进一步促进交通运输事业顺利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交通和车辆税费改革实施方案》(国发〔2000〕34号)等有关规定,特制定《车辆购置税用于交通运输重点项目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各省(区、市)财政、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可结合工作实际,共同制定具体的实施细则,并报财政部、交通运输部备案。

财政部 交通运输部

二○一一年三月二十八日

附件:

车辆购置税用于交通运输重点项目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加强车辆购置税(以下简称:车购税)用于交通运输重点项目专项资金的使用管理,进一步促进交通运输事业顺利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交通和车辆税费改革实施方案》(国发〔2000〕34号)等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车购税用于交通运输重点项目专项资金(以下简称:专项资金)是指中央财政从车购税收入中安排的,用于地方交通运输重点项目支出的专项资金。

第二章 使用范围和预算管理方式

第三条 专项资金的使用范围包括:纳入交通运输行业规划范围的公路(含桥梁、隧道)建设、公路客货运枢纽(含物流园区)建设、内河水运建设以及国务院和财政部批准的其他支出。

第四条 专项资金按项目管理,实行财政专项转移支付,不得用于平衡一般财政预算。

第五条 专项资金的项目管理以交通运输主管部门为主,资金管理以财政主管部门为主。

第三章 项目库管理 第六条 交通运输部会同财政部,按照交通运输建设规划及交通运输事业发展的需求,定期联合向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以下简称:各省(市)]交通运输、财政主管部门布置项目申报工作,明确项目申报有关要求。

第七条 各省(市)交通运输主管部门按照项目申报的有关要求组织项目申报工作,在与省级财政主管部门协商后,将符合条件并履行完毕基本建设审批程序的项目上报交通运输部。

第八条 交通运输部建立项目库并与财政部共享。交通运输部对地方上报的项目进行审核,将符合条件的项目纳入项目库,并会同财政部通知有关省(市)交通运输、财政主管部门,项目库实行滚动管理。对“十一五”期间已安排过资金的续建项目,可由交通运输部商财政部直接导入项目库。

各省(市)交通运输主管部门要结合实际情况逐步建立专项资金的省级支出项目库,并实现支出项目的滚动管理,项目库与同级财政主管部门共享。

第九条 专项资金的补助标准原则上五年确定一次。由交通运输部会同财政部确定补助标准的基本原则,具体各类型项目的补助标准由交通运输部制订,报财政部核备。因特殊情况确需调整补助标准的项目,由交通运输部商财政部结合实际情况另行确定。

第四章 资金下达

第十条 交通运输部根据财政部下达的车购税收支规模,提出年度各类型项目资金规模建议报财政部审定。

第十一条 交通运输部按照确定的各类型专项资金支出规模,结合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建设任务及项目前期工作准备情况,从项目库中遴选项目,提出年度支出预算安排建议,报财政部审核。

第十二条 财政部对年度支出预算审核后,根据车购税入库和支出情况,结合各地施工的季节性要求,将专项资金分批下达有关省(市)财政主管部门,同时抄送交通运输部。

第十三条 项目预算一经批准,各有关单位要严格按照下达的项目名称和预算金额执行。在预算执行中,如因项目停(缓)建等情况需要对项目预算进行调整,应由省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联合财政主管部门向交通运输部、财政部提出申请,由交通运输部汇总审核后报财政部审批。

第十四条 各省(市)财政、交通运输主管部门要切实采取有效措施,保证专项资金得到科学、合理、安全、有效使用。具体资金支付按照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有关规定执行。

第五章 决算管理

第十五条 专项资金的使用部门应当按照预算安排级次和决算管理的相关规定编制专项资金年度决算,纳入部门决算报同级财政主管部门审批。

各省(市)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应当按照交通运输部的要求定期向交通运输部报送专项资金预算执行情况,并按要求编报资金使用情况统计表。

第十六条 专项资金项目支出预算如当年未执行完毕,可结转下年度继续使用。专项资金结余的具体使用办法,由各省(市)财政主管部门商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制定。第十七条 专项资金用于基本建设项目的竣工决算报批程序,由各省(市)财政主管部门确定。

第六章 监督检查

第十八条 各级财政、交通运输主管部门,财政部驻各省(市)财政监察专员办事处要加强对专项资金管理和财务监督,确保专项资金专款专用。

第十九条 对部门、单位和个人违反国家方针政策、法律、行政法规和有关规定,截留、挪用等行为,财政、交通运输等主管部门应及时制止和纠正,并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国务院令第427号)及其他有关法规予以处理。

第七章 附则

第二十条 本办法由财政部商交通运输部负责解释。

交通运输部科技项目管理办法 篇5

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运输部 厅科技便[2012]12号

2012年04月27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交通运输厅(局、委),上海市城乡建设和交通委员会,上海市、天津市交通运输和港口管理局,天津市市政公路管理局,交通运输行业学(协)会,部属各单位,有关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交通运输企事业单位:

为贯彻落实《公路水路交通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和《交通运输“十二五”发展规划》有关部署和要求,落实《公路水路交通运输“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确定的重点任务,深入实施“科技强交”战略,加快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交通运输发展结构,实现交通运输科学发展、安全发展,依据《交通运输部科技项目管理办法》(交科技发[2010]334号)和《关于“十二五”交通运输科技计划有关问题的通知》(厅科技字[2011]133号),我部在深入调研交通运输行业科技需求的基础上,按照“需求引导、突出重点、分类申报、引领发展”的原则,组织开展2013交通运输科技计划项目的申报工作。现就有关要求通知如下。

一、项目申报要求

本次申报工作主要面向应用基础研究计划项目,交通运输建设科技计划,软科学研究计划,信息化技术研究计划,标准、计量及质量研究计划,科技成果推广计划和企业技术创新计划等七类计划项目。

1.应用基础研究计划

本计划主要针对未来行业发展和科技进步中的基础性、前瞻性问题,为获得基本原理及知识而进行的实验性和理论性研究,发挥引领性和基础性作用。

凡由我部认定的交通运输行业重点实验室,均可结合所认定的研究方向通过依托单位申报。每个重点实验室申报的项目不超过2项,鼓励多个行业重点实验室联合申报。重点实验室依托单位为中央大型交通运输企业所属单位的,应由中央大型交通运输企业集团推荐申报。部属单位和有关高等院校可直接申报。

2.交通运输建设科技计划

本计划主要以重大公益性技术及行业共性技术研究开发为重点,解决行业建设发展中的重大、关键技术问题,研发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新材料,提高行业整体技术水平。

凡在中国大陆境内具有独立企事业法人资格的单位均可申报。申报单位为地方科研院所、企业或中央大型交通运输企业所属单位的,应由地方交通运输主管部门或中央大 型交通运输企业集团推荐申报。部属单位和有关高等院校等可直接申报。

2013交通运输建设科技计划将优先支持“2013交通运输建设科技项目申报指南”(见附件)中确定的技术方向和重点任务。

3.软科学研究计划

本计划主要结合交通运输改革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和热点难点问题,开展交通运输发展战略、政策法规、体制机制等研究,提高交通运输科学决策水平。

凡在中国大陆境内具有独立企事业法人资格的单位均可申报。

2013软科学研究计划将重点支持综合运输与物流、节能减排与环境保护、城乡统筹、安全发展、投融资等领域的具有全局性、战略性和前瞻性的研究,百姓关注的行业突出问题研究。项目建议内容涉及我部业务司局职责的由相关业务司局出具推荐意见。4.信息化技术研究计划

本计划主要结合交通运输信息化建设中的重大、关键技术问题,紧密跟踪现代信息技术发展趋势,开展智能交通和现代物流新技术应用、电子政务建设支撑技术、新兴信息技术前瞻性应用、信息化标准规范体系、信息化管理技术政策等方面研究,提升行业信息化技术水平。

凡在中国大陆境内具有独立企事业法人资格的单位均可申报。申报单位为地方交通科研院所(企业)或中央大型交通运输企业所属单位的,应由地方交通运输主管部门或中央大型交通运输企业集团推荐申报。部属单位、有关高等院校、其他国有科研院所和企业、民营企业均可直接申报。

2013信息化技术研究计划将重点围绕内河航道智能感知及信息处理关键技术、公路和桥梁技术状况监测信息处理交换关键技术开展。

5.标准、计量及质量研究计划

本计划主要对行业重点标准体系、标准制修订及计量、质量相关问题开展研究,推动行业标准化发展和质量保证。

凡在中国大陆境内具有独立企事业法人资格的单位均可申报。标准研究项目有行业归口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的由相关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推荐申报。

2013标准、计量及质量研究计划将重点支持行业标准体系建设,交通安全、节能环保、产品质量检测等方面的标准研究,加强行业产品质量管理相关的政策、技术规范和计量检定规程研究。

6.科技成果推广计划

本计划主要为加快先进适用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及新设备推广应用,促进交通科技成果向生产力转化,推动交通运输科技进步,并优先支持列入交通运输建设科技成果推广目录的成果推广应用。

凡在中国大陆境内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成果使用单位均可联合成果持有单位由地方交通运输主管部门推荐申报。

2013科技成果推广计划将重点支持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公路水路基础设施建设、养护、管理等方面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

7.企业技术创新计划

本计划主要突出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引导企业加大科研投入。项目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以产品和装备研发为重点,以效益为核心,重点支持能提高企业的技术装备和管理水平,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好,并有望形成新兴产业的科研项目。

凡在中国大陆境内具有独立企业法人资格,有良好经营业绩和科研能力,研制、开发、生产和销售的产品服务于交通运输领域的企业,均可结合本企业科技创新需求,根据属地或隶属关系通过地方交通运输主管部门、中央大型交通运输企业或交通运输行业学(协)会推荐申报。原则上地方交通运输主管部门推荐的项目不超过2项,中央大型交通运输企业、交通运输行业学(协)会推荐的项目均不超过5项。

二、申报单位及申报人员要求

1.鼓励产、学、研、用联合申报项目。对于产业目标明确的技术研发及工程化技术项目,鼓励企业牵头申报。

2.项目申报单位应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完善的科研条件,且运行管理规范,并确保研究人员的充分投入和合理配备。

3.已主持一类计划项目的项目负责人不得作为项目负责人再次申报同类计划项目,作为主要参加人员同期参加的同类计划项目不得超过2项(在研项目将于2012年12月31日前验收的不计)。

4.研究人员作为项目负责人申报每类计划项目限1项。在研项目负责人不得通过退出主持的在研项目申报新项目。

5.软科学研究计划和标准、计量及质量研究计划项目同一每位负责人承担的项目原则上不超过2个。

三、项目建议书编写要求

1.项目建议书应提出明确的研究目标和考核指标,提炼出需要解决的核心和关键技术,并突出研究重点。

2.项目建议书应如实反映申报单位的工作基础和科研条件、参加人员的基本情况,并说明所申报项目与有关在研项目的关联性。

四、申报程序

1.网上申报

本次项目申报工作采用网上申报方式。项目申报单位须登陆交通运输部网站科技司 子网站(http://)并进入“交通运输部科技管理信息系统”,经注册备案(参见“交通运输部科技项目管理系统用户注册指南”)后登陆项目申报系统,根据要求选择相应计划类型填写项目建议书并提交。

项目申报咨询电话:(010)58278706 58278722

申报系统技术支持电话:(010)582782***

2.项目建议书报送

网上申报成功后,应将系统生成的项目建议书用A4 纸打印、装订成册并加盖公章,连同公函、项目汇总表于2012年5月30日前上报,逾期将不予受理(以邮戳为准)。

其中,软科学研究和标准、计量及质量研究两类计划项目建议书(一式2份)报送至交通运输部科技司科技发展处;

交通运输部地址:北京市建国门内大街11号,100736;

交通运输建设科技计划项目依据指南申报的请在项目建议书(一式20份)封面注明“重点项目”,其他计划项目建议书(一式2份)报送西部交通建设科技项目管理中心。

西部交通建设项目管理中心地址:北京市朝阳区惠新里240号,100029。

3.形式审查。项目建议书进行形式审查时,有下列情况之一的将不予受理:

(1)不符合项目申报要求和申报程序;

(2)不符合申报单位和申报人员要求;

(3)不符合项目建议书编写要求;

(4)同一项目通过多个推荐单位申报或申报多个计划的。

项目建议书(包括不予受理的)均统一处理,不予退回。

请你单位高度重视、精心组织、广泛征集、择优推荐,认真做好2013交通运输建设科技计划等计划项目的申报工作。

附件:2013交通运输建设科技项目申报指南

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运输部办公厅(章)

二〇一二年四月二十六日

主题词:组织 交通 科技 项目 申报 通知 抄 送:部内有关司局

附件

2013交通运输建设科技项目申报指南

2013交通运输建设科技项目重点支持对交通运输行业发展具有明显支撑和引领作用的重大科技攻关。优先支持的技术方向和重点任务如下:

一、公路基础设施安全状况监测、检测、评估与处置技术 重点研究公路工程边坡稳定与相关地质灾害状况监测、预警与处置技术,在役桥梁、隧道结构安全状况监测、预警、可靠度评估与快速处置技术,特殊气象条件或特殊路段行车安全新技术等关键技术,有效降低公路基础设施运营安全风险,为完善可靠度设计理论及全寿命周期成本设计方法、构建公路交通基础设施运营安全管理体系提供技术支撑。

二、沿海港口防灾减灾成套技术

重点研究沿海港口水工建筑物监测、检测与评估技术、完善可靠度设计理论、全寿命周期成本设计方法,提升沿海港口防灾减灾能力,为我国沿海港口安全运营提供技术保障。

三、超长海底公路隧道建设与运营关键技术

重点研究海底隧道软弱围岩等复杂条件下隧道安全快速建造技术、超长海底隧道运营环境保障及防灾救援等关键技术,探讨新型隧道设计理念,为建立我国超长海底公路隧道的设计施工运营技术体系,提升超长海底隧道工程的建设和运营水平提供技术支撑。

四、救助打捞能力提升关键技术

重点研究恶劣海况下海面遇险目标搜寻、定位和救助技术,深水大吨位沉船整体打捞等关键技术,为大幅提高污染处置和救助打捞效率,增强快速高效处置海上重特大突发事故的综合能力,降低救助打捞风险提供技术支撑。

五、高海拔高烈度特殊地区高速公路建设技术

交通运输部科技项目管理办法 篇6

中国交通报通讯员 林小平记者 孟庆丰2012年05月14日

5月11日,雅泸高速公路科技示范工程技术交流会在四川成都召开,交通运输部副部长高宏峰在会上指出,围绕转变发展方式的重点任务,交通运输部将进一步做好科技示范工程的顶层设计,下一步着重在基础设施建设与维护(包括水路基础设施)、综合运输体系建设、安全与应急保障、绿色交通等四大领域布局科技示范工程。

高宏峰强调,在科技示范工程的论证与实施过程中,要注重突出特点、亮点和重点,避免工程示范特点雷同,成果应用规模不大等问题。有关组织实施单位要切实负责,严格把关,不能搞“大杂烩”,避免“一哄而上”。要因地制宜地应用先进科技成果,确保示范技术的领先性,并把规模和效益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针对提高科技创新能力的新形势,高宏峰指出,科技示范工程的组织模式还需不断完善。交通运输部将积极探索“以奖代补”等激励机制进一步推动科技示范工程的组织实施。不断优化科技示范工程实施方案论证工作程序,组织开展专项技术论证,细化成果推广规模、经济社会效益等考核目标。同时科技示范工程还需加强宣传总结,进一步扩大辐射带动效应。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纸、网络等宣传媒介,大力宣传科技示范工程,提升科技示范工程在行业内外的影响力。

四川省副省长王宁和交通运输部总工程师周海涛等出席了会议。

据介绍,雅泸高速公路全长240公里,跨越12条地震断裂带,沿线地质构造复杂,生态环境脆弱,气候条件多变,施工组织和安全营运难度大,有着“天梯高速”之称。通过实施科技示范工程,集中应用和展示了以钢管桁架结构连续梁桥建设、高性能混凝土制备、螺旋隧道建设技术等为代表的40余项科技成果。科技成果有力地支撑了墩高180米的曲线形连续刚构腊八斤大桥、最大埋深1650米的大相岭泥巴山深埋特长隧道以及首创的干海子和铁寨子双螺旋小半径曲线隧道等一批具有世界级难度的重点工程顺利建成。

公路交通运输管理研究 篇7

a.公路运输的涵义

公路运输是指在公路上通过交通动载工具运送旅客或者货物的活动。公路运输按其利益目的可分为两种形式, 即经营性的公路运输和非经营性的公路运输。经营性公路运输从结算方式上看:有运费、装卸费与货价的结算方;运费、装卸费与工程造价的结算方式;运费与劳务费、承包费并计等结算方式。

b.公路运输管理的界定

公路运输管理是一种对公路运输行业进行统筹规划、组织协调、监督管理和服务, 它包括客货运输、物流管理、汽车维修、搬运装卸等方面。

1 公路运输管理的重要意义

公路运输行业涉及的范围比较广, 为社会生产和人民生活提供多方位的服务, 公路运输的发展情况直接影响到社会和生产生活。因此, 公路运输管理的意义是非常重大的。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保护合法经营, 维护市场秩序。

加强道路运输行政管理可以保障运输企业的利益, 为了合法经营者和广大旅客、货主的利益得到有效地保障, 避免国家和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要对公路运输进行有效地、科学管理, 以确保我国公路运输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1.2 公路运输管理的经济意义。

随着经济改革的不断进行, 实现公路运输行业管理的经济意义是非常重大的。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理解:1.2.1社会生产发展的客观需要。新的社会经济形势要求交通运输管理部门要改变原有破旧的公路管理机制, 要更好地发挥公路运输行业管理的功能, 必须做到统一管理, 统筹规划, 协调发展。1.2.2公路运输行业自身发展的需要。公路运输管理为了避免失控、不均衡发展、经济效益差等问题的出现, 应该协调好各种关系, 从宏观上综合地、系统地研究适合公路运输行业管理的方针政策, 做到科学、有效地管理。1.2.3现代化管理的需要。现代化交通运输是一个比较综合的体系, 涉及的范围比较广, 这样只有对整个交通运输系统进行科学的组织和管理, 才能充分发挥各种运输方式的优势和综合运输能力。

2 公路交通运输管理存在的问题

从目前的交通运输状况来看, 存在着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2.1 公路运输压力大。

随着社会对交通运输的要求不断增多, 需要的运输量也会不断加大, 这样就会导致运输车辆频繁出现超载、超速等违规的情况出现, 给交通运输的安全带来很大潜在隐患, 也使得交通运输的质量大大下降。

2.2 公路运输发展不均衡。

由于不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存在较大的差距, 公路运输的发展也出现不均衡的现象。在发达地区的无论是客运还是货运, 经常会出现供不应求的情况, 而有些地区则会出现相反的情况, 形成很大的反差使得地区发展不均衡。

2.3 客货运站服务机制不完善。

由于我国公路运输的起步相对比较晚, 再加上经济发展的限制条件, 没有形成比较完善的交通运输体系, 甚至有些地区缺乏完善的交通运输基础设施, 从而降低了我国客运站的服务质量。因此, 针对不同的地区特点, 要建立相对比较健全的服务机制。

3 加强公路交通运输管理的措施

针对目前我国公路运输出现的问题, 为了更好地发展, 具体措施如下:

3.1 加强公路运输管理, 交通运输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先行官, 因此, 应该重视交通运输的工作, 这对促进公路交通运输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3.2 提高公路运输服务质量, 目前, 我国公路运输正朝着现代化服务方向发展, 提高公路运输的服务质量, 是保证公路运输快速发展的前提, 也是必经之路。

3.3 注重交通运输发展和创新, 在高科技发展的影响下, 充分利用各种现代化手段, 建立能够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交通运输体系。

3.4 完善客货运建设的体制, 不断完善公路客货运站基础设施和管理体制, 是提高公路交通运输管理的有效途径之一。

3.5 协同交通运输管理工作, 为了充分发挥交通运输系统的整体优势, 使公路交通运输管理系统能够科学、合理的进行管理, 就需要交通运输管理协同工作。

3.6 建立交通运输安全监管网络, 为了保证公路交通运输的安全运行, 提高对客货运站和驾驶人的监督和管理, 有效地为交通运输管理提供信息支持, 这就要求建立专业技能强、办事效率高的交通运输安全管理监督队伍。

4 新时期公路交通运输管理体制深化改革的原则

4.1 强化交通运输主管部门的管理职责。

管理部门的职责要起到实效作用, 即加强对公路建设、运营的日常监管工作。

4.2 建立与“两个公路体系”相适应的管理体制。

“两个公路体系”是指以高速公路为主的收费公路体系和以普通公路为主的非收费公路体系。各级公路部门要做好管理高速公路网的工作, 使高速公路能够和谐发展, 与此同时, 增强高速公路路网的通行效率。

4.3 做好公路收费工作。

公路的建设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是个民生工作, 因此, 要清理公路收费和完善公路收费政策, 使普通公路彻底回归公益事业。政府可从高速公路收费所得资金中, 支持普通公路的发展。

5 我国公路交通运输发展趋势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 对公路交通运输要求不断提高, 面对我国公路交通运输的现状, 其发展的趋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5.1 需求会持续增长。

虽然我国公路基础设施在不断地健全发展, 公路运输能力也得到了明显地提高, 但是, 仍然无法满足大量客运量和货运量的需求。

5.2 智能化运输系统。

随着智能化运输技术的不断发展, 高科技的不断发展, 电子技术、通信技术、信息技术等高科技技术也会逐渐应用到公路运输领域。智能化运输系统的应用可在, 且能够有公路安全运输、提高公路网络的通行能力等方面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5.3 物流的快速发展。

随着经济、网络的高速发展, 现代的物流行业已经在交通运输业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这不仅是国内现有市场的需求, 也是经济全球化必然趋势。

5.4 集约化经营、规模化发展。

随着我国公路基础设施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大, 特别是高等级公路的飞速发展, 公路客运市场也将会发生具有大的转折性变化。因此, 我国未来的公路交通运输发展方向应当是集约化经营、规模化发展的趋势。

结束语

公路运输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也是社会发展的所需。它在给国家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 也会存在着较大安全的隐患, 因此, 公路运输的管理就显得至关重要了。随着时代的发展, 设备、人员、组织方式等不断地变化, 公路运输管理工作也会随之而发生较大变化, 这就需要我们常抓不懈, 不断研究, 通过实践制定并完善公路运输管理, 保障公路交通运输的安全, 同时, 给国家要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 为社会和人民群众提供基本的服务保障。

摘要:为了实现公路交通运输的可持续发展, 完善公路交通运输体系, 适应现代交通运输发展方式的转变, 本文对公路交通运输管理进行研究, 使其公路交通运输管理更科学, 完善交通运输网络。

关键词:公路,交通运输管理,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魏开明.公路交通运输管理机制研究[J].中国城市经济, 2011, (17) :244.

[2]月李宏伟.加强交通运输管理的措施[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2010 (10) .

交通运输部科技项目管理办法 篇8

关键词项目管理;世界银行;贷款;交通运输;前期工作

中图分类号F83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671-(2010)071-0218-02

0引言

我省自1989年以来,前后共利用世界银行(以下简称“世行”)贷款修建了三条高速公路,即南昌至九江高速公路、泰和至赣州高速公路、瑞金至赣州高速公路,分别称为江西一号公路项目、二号公路项目和三号公路项目。目前正在实施的世行贷款江西石虎塘航运和水电综合项目是世行对我省贷款的第四个交通运输项目。二十年来我省通过利用世行贷款,不仅缓解了我省大规模公路建设的资金压力,同时更重要的是为我省带来了先进的项目管理经验,促进了我省对外经济交流和国际接轨,极大地提高了项目整体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认真研究和总结我省世行贷款交通运输项目的前期准备工作管理经验,无疑能為我省当前和今后的交通运输建设项目提供有益的借鉴。

1世行与江西省交通运输项目

1.1世行及其贷款概述

世界银行集团(World Bank Group)作为联合国的下属金融机构,由国际复兴开发银行(IBRD)、国际开发协会(IDA)、国际金融公司(IFC)、多边投资担保机构(MIGA)、解决投资争端国际中心(ICSID)组成。世界银行集团提供贷款有软贷款和硬贷款之分。“软贷款”指世行集团下国际开发协会对贫困成员国发放的优惠贷款,贷款时间长,目前贷款期为35年;只收手续费,年费率0.75%,不收利息,但对世行已承诺、借款人尚未提取的部分收取0.5%年率的承诺费。“硬贷款”是指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对成员国发放的优惠贷款,条件比软贷款较“硬”,一般贷款期为20年,实行浮动利率,目前大约7.5%的年率,同时对世行已承诺借款人尚未提取部分收取年率0.75%的承诺费。

据世行的统计资料显示,世行对中国所有贷款项目中,交通运输项目占据最重要比例,下表为截止2008年12月底世行对中国所有贷款项目按部门统计情况。

各部门贷款占世行对华贷款总额比例如图1所示。

自1985年以来,我省利用世行贷款项目共约30个,贷款总额约10亿美元(含特别提款权),涉及交通、农业、林业、教育、卫生、水利、市政建设等多个领域,其中投向交通运输项目的资金最多,约占全部贷款的一半,其次为农业项目,约占贷款总额的三分之一。下表为世行对我省交通运输项目贷款情况(见表1.2)。

1.2世行贷款交通项目带给江西的利益

世行贷款交通项目带给江西的利益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世行贷款项目使江西成为中国高速公路建设起步较早的省份,促使省政府重视高速公路的建设和投入,使江西的高速公路建设长期排在全国的前列;

2)世行项目促使江西的高速公路建设项目的管理水平不断提升;

3)世行带给江西规范的招投标制度,为江西引进了明确业主、监理、施工三方关系的“菲迪克条款”的合同管理制度;

4)世行项目为江西引进了先进的公路建设和养护机械设备;

5)世行项目为江西交通系统培养了大批专业人才;

6)世行项目带来高速公路建设项目管理理念的改变,表现为:①对高速公路建设项目的理解更为全面和系统化,不仅限于工程领域,还延伸到更广泛的社会和经济领域;②更加重视对环境的保护;③更加重视对受影响人利益的保护;④更加重视高速公路的交通安全研究。

图1世行对华贷款部门分布比例

注:具体数据代表的:(1) 25%:农业;(2)7%工业;(2)16%能源;(4)27%交通运输;(5)4%教育;(6)2%卫生;(7)2%供水与环境卫生;(8)9%城市建设;(9)7%环境保护;(10)1%技术援助及其他。

2世行贷款交通项目周期概述

世行贷款项目具有很高的成功率,主要得益于项目从开始到结束,有一个完整的项目运作模式,即项目周期。该项目周期如图2所示。

世行贷款项目周期大致可分为项目准备阶段、项目实施阶段和项目评估阶段。现结合我省世行贷款交通项目的实施情况,分别介绍和分析项目各阶段的主要工作和特点:

3项目准备阶段(Project Preparation)

3.1项目准备阶段主要工作内容

世行认为一个项目的成功实施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项目的前期准备工作,因此对项目的准备工作非常重视,项目准备时间长,工作细致。项目准备阶段又可分为项目认定、项目准备、项目评估和项目谈判几个步骤。

表1.2世行对江西省交通运输项目贷款一览表

资料来源:上述项目的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贷款协议及评估文件

3.1.1项目认定

准备工作之初,项目单位经省发改委和交通厅同意,分别向国家发改委和交通部提出利用世行贷款申请,并上报项目建议书。国家发改委和交通部会同财政部,根据项目建议书和有关政策,与世行协商,经分析和筛选,把符合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计划和要求,也符合世行贷款原则和宗旨的项目,纳入国家借用世行贷款规划(三年滚动计划)。此时世行业务局向项目单位派出一个项目认定团(Project Identification Mission),初步收集和分析项目有关资料数据,形成一份《项目认定备忘录》,并上报世行管理层批准。这些工作结束后,该项目即成为世行贷款备选项目。

3.1.2项目准备

世行项目准备阶段的工作主要由政府相关部门和项目单位负责完成,项目单位要积极与省、国家两级发改委和交通部门沟通,尽早获取项目建议书(立项)批复;组织和编写工程可行性研究、环境影响评价、环境管理计划、水土保持、项目用地、移民安置行动计划、文物古迹保护、地质灾害等报告的编制,在项目建议书(立项)批复后,尽快适时报批。本阶段世行将根据准备工作进度情况,向项目单位派出一次或几次项目准备代表团(Project Preparation Mission),以便双方面对面磋商会谈,及时解决有关问题和分歧。

本阶段的工作重点是:工程可行性研究、环境影响评价、移民安置行动计划、项目用地等报告的编制与报批,并完成项目建议书的批复。由于《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环境影响评估报告》、《环境管理计划》、《移民安置行动计划》、《文物古迹保护报告》要报世行审批并在其网站公开发布,因此本阶段还需准备这些报告的英文版本。

3.1.3项目评估

项目评估分为预评估和评估两阶段。完成项目准备工作后,世行派出评估团,依据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从技术、机构、经济、财务、招标采购、环境影响、社会影响(扶贫)、征地与移民、实施进度、项目评价指标、配套项目(公路项目一般要配套县乡公路等)等方面,对项目进行系统的审查评估,并提出贷款额度、贷款条件、支付比例等,最后形成世行的法律文件《项目评估文件》(Project Appraisal Document),在征求财政、发改、交通及项目单位等机构意见后修改,报世行总部。

在本阶段,项目单位还应积极与省和国家两级的发改、交通、国土资源、环保、水利等部门沟通,尽早获取环境保护、水土保持、项目用地的批复,及时完成项目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的审批。

3.1.4项目谈判

世行完成项目评估且项目的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经国家发改委批复后,我国派出代表团到世行总部(或世行派代表来北京)就贷款协定和项目协定的草案进行谈判和讨论,并达成一致意见。谈判达成一致后,世行执行董事会正式批准项目贷款。

贷款协定由财政部与世行签订,项目协定由项目单位所在省(市、自治区)人民政府签订。在项目协定和贷款协定正式签署之前,借款方还须向世行进行文本确认和法律确认;如果借款方的签字人不是财政部部长(或副部长)、省长(或副省长),还需其书面授权委托(如授权中国驻美国大使或其他人士)。

项目单位在本阶段要协调好贷款协定和项目协定的文本确认、法律确认和签署,确保世行贷款及时生效。

项目谈判完成并经世行执董会批复后,项目的世行准备程序结束。项目招投标程序启动,标志着项目进入实施阶段。

图2世行贷款项目周期

3.2我省世行贷款项目前期准备回顾与总结

我省的首个世行贷款昌九高速公路项目经历了最长的前期准备阶段,项目从1987年初开始准备到1989年3月与世行签订貸款协议,共两年多时间。此时世行刚涉入中国公路建设领域,政策程序相对简单。但由于是我省首个世行贷款项目,项目工作人员缺乏相关经验,只能边干边学。通过这一时期的学习和摸索,为我省交通系统培养了一批熟悉世行程序的工程技术人员。第二个世行贷款项目泰和至赣州高速公路从2000年2月开始准备,到2002年2月正式实施,也经历了2年多的时间。此时的世行政策程序比昌九公路时更加复杂,世行在捆绑项目地方道路改造及社会安全保障方面提出更为严格的要求,对主线高速公路线形走向论证更加科学严密,世行与省交通厅在线性设计、地方道路改造、环境保护以及移安安置计划方面经反复谈判才达成一致,致使前期准备时间延长。尽管准备时间长,但在这一过程中,省交通厅通过与世行世行的各领域专家的交流,进一步学习到解决工程技术、财务、采购、环境、社会及项目风险管理方面的方法。省交通厅在泰赣项目所积累的经验为随后的第三个世行贷款瑞赣高速公路项目的顺利准备奠定了良好基础,使瑞赣项目从2005年2月认定到2006年1月完成项目评估,准备阶段仅用时11个月,创造了世行在中国的公路贷款项目准备用时最短的记录。目前正在实施的石虎塘航电项目的也在1年多的时间完成了世行程序的前期准备。

以往项目经验表明,为加快世行贷款交通项目的前期准备工作,必须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加强与中央主管部门的联系,顺利获得重要的国内批复,这些重要批得包括项目建议书、环境影响评估报告、项目建设用地、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初步设计文件等;

2)熟悉世行安全保障政策,及早编制《移民安置行动计划》(RAP)、《环境影响评估报告》(EIA)和《环境管理计划》(EMP),移民安置和环境管理工作要走在前面;

3)熟悉世行采购政策;

4)加强与地方政府协调,做细设计勘测工作,及早确定路线线形和互通位置,避免线形的变动带来征迁和环保计划的反复修改。

参考文献

[1]郑莉.我国世界银行贷款项目的实践分析[J].知识经济,2008,06.

[2]李莉.世界银行贷款项目对我国的影响[J].价值工程,2006,12.

[3]张亚欣,崔雪松.我国世行贷款项目采购问题探讨[J].改革与战略,2006,12.

交通运输管理办法 篇9

第一条 为加强旅游包车客运管理,确保旅游交通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运输条例》等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的旅游包车客运,是指以运送旅行社旅游团队为目的,为旅行社旅游团队提供旅游交通服务的一种客运方式。

第三条 本省行政区域内的旅游包车客运适用本办法。

第四条 旅游包车客运管理应遵循积极预防、依法管理、部门协作、各负其责的原则,在各级政府的领导下由交通运输、旅游、公安、安监等相关部门按照“谁主管,谁负责、谁审批,谁负责”的原则,履行安全监督管理责任。

第五条 交通运输部门负责旅游包车客运的许可和管理。第六条 旅游包车客运车辆应具备以下条件:

(一)经公安部门核准获得《机动车行驶证》,并经交通运输部门核准获得《道路运输证》的车辆,方可允许经营旅游客运业务。

(二)旅游包车客运车辆的安全技术状况应当符合《机动车运行安全

技术条件》(GB7258 - 2004)标准,并经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检验合格。

(三)车辆符合国家旅游局颁发的《旅游汽车服务质量》行业标准。

(四)旅游包车客运车辆必须参加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险、驾乘人员险和承运人责任险。第七条 旅游包车客运车辆应当喷涂全省统一的标识,并按规定放置交通运输部门核发的标志牌。标志牌由旅游包车客运企业按规定到交通运输管理部门办理。旅游包车客运车辆的标识式样由省级交通运输、旅游、公安和安监部门共同制定。

第八条 旅游包车客运车辆应当安装具有卫星定位功能的行驶记录仪,并保持行驶记录仪正常运行。

第九条 旅游包车客运车辆驾驶人应具备以下条件:

(一)旅游包车客运车辆的驾驶人必须身体健康,具有相应准驾车型驾驶证,并取得相应准驾车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运输从业人员从业资格证》。

(二)具有5年以上驾龄,最近3 个记分周期内无记满 12 分记录。

(三)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

第十条 交通运输、公安部门应按照国家有关标准、规定对旅游包车客运车辆进行安全检验和注册登记,并负责旅游包车客运车辆标识的监督检查。

第十一条 交通运输、公安部门应每年对拟用旅游包车客运车辆及其驾驶人等情况进行审查,审查合格的车辆及驾驶从业资格进行备案。

第十二条 旅游包车客运经营单位提供的车辆和驾驶人必须符合第五条至第八条之规定。旅游包车客运车辆载人不得超过核定的人数,不得违反规定载货。

第十三条 旅游包车客运车辆可以借用公交专用车道(BRT专用车道除外)行驶,并与公交车享受同等优先通行权。

第十四条 高速公路单程600公里以上、其他公路单程400公里以上的旅游包车客运车辆,必须配备2名以上驾驶员。驾驶人连续驾车不得超过四个小时,停车休息时间不得少于二十分钟。包车客运经营者应当在每次发车前进行车辆安全检查。未经安全检查或者检查不合格的,不得载客运营。

第十五条 交通运输、公安部门及旅游包车客运经营单位应定期对车辆驾驶人进行交通安全宣传教育。

第十六条 旅游部门负责对旅行社租使用车辆的监督管理。对违规租使用非旅游包车客运车辆的旅行社,由旅游主管部门责令其停业整顿,一年内发生两次以上违规租使用非旅游包车客运车辆的,吊销其旅行社业务经营许可证。

第十七条 旅行社租使用车辆时,必须与旅游包车客运经营单位签订租车合同,明确双方的义务与责任。

第十八条 旅行社团队租使用车辆必须选择经过交通运输部门许可的旅游包车客运单位的具有相应经营范围的旅游包车客运车辆,严禁旅行社违规租使用无营运手续或达不到相应经营范围的旅游包车客运车辆运送游客。

第十九条 旅行社应加强对游客的交通安全教育,做到文明乘车。第二十条 旅游包车客运车辆发生造成游客伤亡的交通事故,应及时报告公安、交通运输、旅游和安监部门。

第二十一条 旅行社租使用旅游包车客运车辆发生交通事故,按照《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转发省安监局等部门山东省重大道路交通事故责任调查处理工作意见(试行)的通知>》规定进行责任调查处理。旅游包车客运经营单位和经营者承担相应责任。交通部门负责对旅游包车客运经营单位和经营者进行安全责任倒查。一年内发生两次死亡3人以上或一次死亡10人以上责任事故的,由交通部门责令旅游包车客运经营单位停业整顿,整改不合格的,吊销其营运资格。

第二十二条 旅行社租使用非旅游包车客运车辆的一经查处,交通运输、公安部门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对车辆所属单位及车主予以处罚,旅游部门依据《旅行社条例》有关规定,对旅行社责令改正。

旅行社租使用非旅游包车客运车辆发生交通事故,由旅行社和车辆所属单位及车主分别承担相应责任。旅游部门依据《旅行社条例》有关规定,吊销旅行社的业务经营许可证。交通运输、公安部门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对车辆所属单位及车主予以处罚。

第二十三条 交通运输、公安部门应将旅游包车客运车辆安全管理纳入安全管理年终考核内容;安监部门应将旅游包车客运车辆安全管理纳入安全生产综合监督管理范围;旅游部门将旅行社旅游团队包车安全管理纳入旅行社考核评定范围。

集装箱运输重点(交通运输管理) 篇10

第一章:集装箱运输概论

1.集装箱运输的涵义;

2.集装箱运输的特点和优势;

3.我国集装箱运输发展状况;

4.我国集装箱运输发展趋势;

第二章:集装箱标准化及其种类与结构

1.标准和标准化的概念;

2.集装箱标准化的必要性;

3.集装箱标准的种类;

4.集装箱的种类;

5.集装箱的标记;

第三章:集装箱运输系统

1.集装箱运输系统的构成;

2.集装箱运输工具;

3.集装箱出租公司的租赁方式;

第四章:集装箱箱务管理

1.集装箱的选定;

2.集装箱数量的计算;

3.集装箱的见车;

4.集装箱的发放和交接;

5.集装箱灭失、损坏、逾期还箱的处理;

第五章:集装箱中转站运输组织管理

1.集装箱中转站(概念、分类、任务、站级标准);

2.集装箱中转站的运输组织形式;

3.集装箱中转站的中转作业组织形式和管理方法;

4.集装箱中转站的发展方向;

第六章 集装箱运输的运费与经济分析

1.集装箱运费的概念和构成;

2.集装箱运价的分类(海运、铁路、公路);

3.集装箱运输市场的供求关系;

4.集装箱运输的成本构成;

第八章:集装箱国际多式联运及报关业务

1.概念辨析:国际货物运输、大陆桥运输、联合运输、国际联运、国际多式联运、集装箱国际多式联运;

2.集装箱国际多式联运的特征与优越性;

3.集装箱国际多式联运经营人的责任范围;

第九章 集装箱运输信息化管理

1.集装箱运输信息化的关键技术EDI、GIS、GPS、RFID、OCR概念,及其在集装箱运输中的简单应用;

2.集装箱运输管理信息系统的重要性分析;

第十章:集装箱运输行业管理及其发展政策展望

论如何创新交通运输管理体制 篇11

结,提出建立创新交通运输管理体制,对各种运输方式进行集中统一管理。

关键词:交通运输;管理,体制;创新

近些年来,我国的交通运输业发展飞速,然而,在运输业快速发展的同时,也暴露出诸多问题,如:城市交通拥挤,运输秩序混乱,运输结构不合理,内外交通的衔接不顺,多种运输方式的配置不当等,而这些归结起来就是一个问题即管理体制问题,现有的交通运输管理体制,已不能适应我国经济发展的需求,正在成为影响国民经济发展的一个“瓶颈”制约。因此对其管理体制进行改革创新是势在必行的。

1.交通管理体制的含义

交通运输管理体制影响着交通运输活动中所涉及的各种复杂关系,是保证交通运输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改革现行交通运输管理体制,构建综合交通体系,建立统一管理的交通运输管理体制创新非常必要。创新交通运输管理体制是由管理主体、客体、方法以及环境有机结合而构成的。改革创新交通运输管理的目的,是实现各种运输方式之间的协调发展、优势互补,从而交通运输畅通,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2.现行交通管理体制的弊端主要表现

2.1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建设缺乏统一规划、平衡发展,重复建设突出

由于没有一个统一管理各种运输方式的行政主管部门,致使交通运输各部门之间争项目、争投资的现象十分突出,而且还导致重复建设。由于交通各部门缺乏统一规划,致使行业之间发展不平衡,海陆空路网布局不合理。

2.2政出多门,机构重叠,管理混乱

一种运输方式往往是两三个部门共同管理,在管理过程中出现互相推委的现象,效率低下。例如,我们社会上同时存在道路路政、运政、规费稽征、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公安部门承担)四支执法队伍,这四支执法队伍同时在一个路而执法,由于存在职能交叉,各自对执法职责内容的理解不一致,冲突难免。无利的事,各部门该管的也不去管,互相推睡。有利的事,各部门争着去管,互不相让,各部门执法时经常出现矛盾。而且由于机构设置臃肿,管理人员繁多,经费开支巨大,管理成本太高,同时也加大了广大经营者的负担。精简机构,提高工作效能,创新交通运输管理体制是当务之急。

2.3执法扰民的现象十分突出

同样由于政出多门,在道路执法领域,往往同时存在上述四支执法队伍,使在道路上行驶的车辆特别是在进出市区的主干线公路上行驶的货运车辆,经常要多次停车接受不同执法部门的检杳,如可能由于同一原因,先后多次受到处罚,出现重复罚款。

2.4长途汽车运输管理与公交运输管理矛盾突出,严重影响市场经营秩序

我国大部分市内交通与对外交通、出租汽车和长途客运分属不同的政府主管部门,市交通委系统主管长途汽车的管理部门与市建委系统主管公共交通和出租汽车的管理部门之间经常发生管理权冲突。

2.5交通的规划、建设、管理缺乏有效的协调机制

由于现行的交通管理体制的部门分割,使交通发展规划建设、宏观调控、产业,政策等方而存在自成体系的问题,缺乏互相之间的统筹协调和综合管理的机制。地方政府由交通主管部门负责交通建设项目的前期工作,计委负责立项,建委负责设计审杳,经委负责技改项目,衔接环节多、审批时间长、手续繁杂、效率低下。如果一些不需要报国家计委审批、企业自筹资金的项目,改由交通主管部门立项、审杳初步设计,就可以达到减少环节、节省时间、加快进度、提高质量的效果。

3.交通运输管理体制创新

创新交通运输管理体制的运行机制依托于管理机构而存在,服务于其管理职能与目标的实现过程,需要以管理规则的形式来确立。设计创新交通运输管理体制所应有的竟争、激励、协调、反馈和监督机制,首先要符合综合交通运输管理机构模式特点,根据行政管理机构与经营管理机构运作的职能与目标不同而有所侧重。其次要根据各种机制调节对象、作用方式、欲达目标的不同,采取相应的对策,逐步建立和完善运行机制体系,从而实现交通运输管理体制良性运作的整体目标。

3.1竞争机制的实现

交通运输业属于服务性行业,交通运输的发展必须要满足市场需求,在政府宏观调控的基础上,通过引入市场竟争机制,是促进运输资源合理配置的有效手段。当前的首要任务是在完善运输营运活动市场经营规则的同时,加速市场主体的培育,打破行业垄断、部门垄断和地域垄断局而,促使不同所有制形式、多种经营方式的企业参与到综合运输市场中来。利用竟争择优的机制提高交通运输的各项经营效率和水平。竟争的范围包括各种运输方式之间的竟争,同一运输方式内部市场经营主体之间的竟争。对于不具各完全市场化竟争条件的行政职能机构与岗位,则可以通过组织机构之间的竟赛评比,人员之间的竟争上岗方式形成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竟争氛围,促使这些机构或人员不断改进管理手段与方式,提高自身素质,进而促进管理效率的提高。

3.2激励机制的实现

激励机制之所以能够存在,原因就在于管理主体自身不同等级需求的不断进化。对于交通运输中的经营企业来讲,追求自身经济利益的最大化就是其发展的根本动力,因激励企业搞好经营管理,提高服务质量的最直接有效的办法,就是在给子其“付出”以合理“回报”的基础上,选择恰当的时机再施以一定经济利益刺激。而对于行政管理机构和管理人员的激励,则要以经济手段刺激为基础,以满足人的不同层次的社会需求为目标。要实现有效激励机制,必须将奖励的正向激励作用与惩罚的负向激励作用结合起来,将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结合来,将目标激励、榜样激励等多种方式结合起来。

3.3协调机制的实现

协调机制是创新交通运输管理体制作为一个有机整体而应有的一种自适应机制。协调机制一方而是指管理机构或管理人员之间相互配合、相互支持,以实现子系统及整个系统的功能:另一方而还指创新交通运输管理体制中上级对下级的指导、干预与控制。无论是哪种协调机制,其实现的条件不外乎刚性的手段和柔性的手段两种。所谓刚性手段是指具有强制约束力、协调力的方法,其表现形式有法律手段、行政命令、经济手段、物质技术手段等。管理机构之间及管理机构与运输市场主体之间的协调,一般都涉及经济利益问题,协调部门能否提供一定的经济补偿,对协调工作效率至关重要。而所谓柔性手段则是通过信息传递、说服教育,利用感情、心理因素作用来协调综合交通运输管理主体的一种方法。因为综合交通运输管理的协调对象往往是具有丰富感情的具体管理人员,以情动人,建立良好的社会文化心理环境,可以促使管理人员由被动协调对象变为协调行动的积极参与者,调动与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取得强制手段所不及的效果。

3.4反馈机制的实现

反馈是创新交通运输管理体制这一大系统中信息传递的一种形式。反馈机制的建立,从管理体制系统内部来讲,一方而要建立信息反馈的规则与制度,譬如重大事项的请示与报告制度:另一方而要投入必要的物质技术手段,譬如运输枢纽和关键节点配置先进实用的视频监控通讯设施,建立市级的交通信息中心,保证信息传递渠道的畅通安全。而从创新交通运输管理体制系统外部来看,其管理对象有各运输经营企业,还有重要一部分是来自社会各界的过往客人,这些管理对象既是信息的来源,也是信息的载体,投入设施、建立渠道改进管理与服务质量,也是创新交通运输管理信息反馈机制的重要内容。

参考文献:

[1]王庆云.我的交通发展观[J].交通运输系统与信息,2004, 4 (3)

[2]荣朝和.关于尽快实行综合运输管理体制的思考[J].中国软科学,2005, (2)

上一篇:《食物的营养》课程说课稿下一篇:三月份工作总结_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