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山听雨阅读答案(精选7篇)
黄山听雨阅读答案 篇1
《黄山听雨》的阅读题和答案
黄山听雨 熊召政
下午,车轮掠过千枝万枝秋色,每一枝上都悬着黄山的雨云。仿佛只要按一下喇叭,雨点就会噼噼叭叭掉下来。比之山下,黄山要秋得早一些。又因触目皆是石破天惊的境界,黄山的秋雨,就格外像千年的老蛇那样冷峻。
这个季节,游山的人很多。客店已满,我们一行三人只好投宿到眉毛峰下的一户农家。那是丛林中一栋简陋的小楼。我们还没有走进小楼。大雨就滂沱而至。游山的兴致,被它淋成一壶欲热还凉的花雕。
雨下着,树枝变成了雨箭,很古风地飘荡着;雨下着,岚雾搓成的雨绳,很悠久地恍惚。雨中孵出的暮霭,像我的肺叶一张一合。黄山七十二峰,七十二座美丽得叫人想哭的自然博物馆,在今晚,已不能让我参观它隐秘又恢宏的构筑了。
黄山最好看的,是松、石、云,如今松在雨中,石在云中,云在暮中。层层叠叠的黄昏,封锁了所有的山道。
那么,今夜,我在黄山就只能听雨了。
今年夏天,我已游过庐山,九华山。我想,来到黄山,游兴一定能推到极致。谁知天半朱霞已成妄想。顺着雨绳,我怎能攀摘黄山的翠微?那时我曾有好一阵子生气呢。在这个浅薄的年头,不说那些高官巨贾,政客名伶,就连那些星相邪卜,趋炎附势之流到处都有青眼相迎。难道黄山也生了一双势利眼,只肯用连山寒雨,来搪塞一个落拓的诗人?
很快,我明白到,这么想是错的。
正因为我的落拓,我的在庐山三叠泉洗过的耳,在九华山的归城寺里被梵钟撞得更为清纯的襟抱,黄山才迎我以雨。
人之上升的历史中,雨是永远的动力。而诗人之于雨,并不仅仅是生物的适应。至今我尚能感到,落在唐诗宋词中的雨,是何其地撩人情怀。“巴山夜雨涨秋池”的李商隐,深沉彻骨;“寒雨连江夜入吴”的王昌龄,冷峻有加。“一蓑烟雨任平生”,活脱脱的苏东坡情性;“细雨骑驴过剑门”,书剑飘零的陆放翁自况。大凡血气十足的诗人,没有几个不落拓的,唯其落拓,才能让生命在雨中开放出超凡拔俗的花朵来。
所以说,今夜的黄山雨,是为我下的。
为了好好儿度过这个雨夜,我询问小楼的主人有没有酒。他翻箱倒柜找出半瓶大曲。三人共享,少是少了点儿,但总比没有强。
雪中饮酒是为了驱寒,雨中饮酒是为了驱散寂寞。而今夜我并不寂寞,窗外的每一枝松,每一尊石,都是等了我千年的酒友。
雨是越下越浓了。
夜太深,我见不到楼下的谷中桃花溪崩冰喷雪的流姿,更看不到楼后的山上百丈泉瘦蛟腾舞的威仪。但是,我有满耳敲金戛玉的声音,这些涵养灵气的乡音,把万物融为一体,使我无穷遐思的辐射频带,瞬间穿透了永恒。
我端起杯来,一口饮尽黄山的七十二峰雨声。并细细品味:哪是鳌鱼峰的粗犷,哪是莲花峰的婀娜,哪是仙人峰的飘逸,哪是耕云峰的深洁。
五光十色的黄山雨声啊,醉了我的十丈青肠。
一杯复一杯,小饮着酒而豪饮着雨。今夜里,黄山给了我锦绣之胸,青灯外满掌的黑暗,也被我拍成比轩辕帝还要古老的浩然。
酒尽了,兴犹未尽。主人又煮了一壶非常新鲜的雨季送来。用它来泡黄山云雾茶,一杯芬芳的江南便在我眼前袅袅升起。啜饮它,佐以泉鸣飞瀑。我携之既久的孤独,顿时被暖成挂在历史树上的`一枚果实。虽然它是酸的,毕竟那么浑圆。
酒也酒过,茶也茶过,雨声愈不见稍歇。同行的朋友说:这时候如果雨声停了,出一轮明月多好,我则希望这雨永远落下去。获瞻霁月固然是清丽的享受,但得到雨声滋养,我的精神领域中,更能长出一片比黄山还要峭拔的风景。
问题:
16.阅读全文,用简洁的语言理出作者对于黄山之雨的情感变化过程。
17.文章第三段文字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18.理解下列句子的含义
(1)唯其落拓,才能让生命在雨中开放出超凡拔俗的花朵来。
(2)得到雨声滋养,我的精神领域中,更能长出一片比黄山还要峭拔的风景。
19.同行的朋友希望雨停,我则希望雨永远落下去,如果是你,会有怎样的希望呢?试结合自身的人生经历,谈谈对人生风雨的态度。
答案:
16.作者由失望、无奈逐渐转变为释怀、亲近,最后对雨的感情升华为陶醉、不舍。
17.比喻、拟人、夸张并结合语句进行分析
18.(1)落拓是指人生的失意,但黄山的雨,能让落拓的失意转化诗意。让人的生命在失意中更活出生命的精彩,活出生命的张力。
(2)黄山之雨滋养着我的精神,让我涵养灵气,养成浩然的锦绣胸怀。领悟了生命中坎坷、挫折的价值。让人生有了更高的境界。
19.略
《瓦屋听雨》阅读答案 篇2
②本想出去走走的,雨却越下越大了.也罢,今夜就安心呆在屋子里独自听雨,享受这无边的雨意吧.
③我的居所是几间瓦屋.这种过时的建筑懒懒散散地分布在城市的一隅,恰好为喜欢怀旧的人们营造出古朴的意境,更何况我对原汁原味的雨声有着久违的想念.这些瓦屋据说很快就要被拆除了,这当然是一桩好事.但对于听雨而言,瓦屋却是难得的佳处.身居高楼的人,完整意义上的听雨是不存在的.雨是世上最轻灵的东西,能将那厚重的钢筋水泥敲响么?瓦屋就不同了,它不像高楼那样庞大而僵硬,雨滴敲在上面,立即会发出好听的声音.身居瓦屋的人也就有了在雨中亲近自然的福气.
④瓦似乎是专为雨而设置的乐器.平常里它们总是一言不发,一旦雨滴接踵而至,瓦的音乐就叮叮地奏响了.那声音酷似古筝,清脆,且韵味十足,在黑夜里向四面八方弥漫.雨势急骤,琴声就慷慨激越,如万马奔腾百鸟齐鸣,又如两军交锋擂鼓助阵.雨势减缓,音乐也跟着弱下去,像激战过后的短暂休憩,又像是怀春少女在花前低语.雨声大概是世界上最繁复难解的音乐,你听,那节奏,那旋律,似混乱不堪又似包罗万象,而那些尽职的瓦片只是专注地演奏着,听雨人的脑海中浸漫漶出不尽的情意.
⑤实际上,一个人愿意坐下来静静地听一回雨,他心中一定有了某种牵念和感喟.雨丝最能扯动昔日的情思,雨声也最易叩响感情的门环.垂老的将帅有“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的回味,迟暮的美人有“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的幽怨,多情的诗人有“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的遐想.当然,在人的种种情愫中,应数爱情最令人心动勾人魂魄了.我时常把雨声想像成顾盼生辉的少女在舞蹈,她们的舞步时而齐整,时而凌乱,时而轻盈,时而沉重,传出变化多端的情感体验.有时候,像在诉说喃喃的情话,有时候,又像在焦急地呼喊,想要答应,又辨不清是谁的声音……
⑥我曾困惑于古人填词作诗,为何总喜欢运用雨的意象.今夜瓦屋听雨,算是有了一些感悟.听雨,就是听灵魂的对话,听真情的奔泻,听年华的淙淙流淌.南宋词人蒋捷词云:“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秋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人生际遇不同,听雨的感受也就各异.少不更事的时候,总不在意也无法理解雨的内涵,及到饱经世事历尽人间沧桑的暮年,方才生出“雨犹如此,人何以堪”的慨叹.原来雨声所敲打的,除去岁月的回响之外,还有昔日难再的痛惜与欲说还休的惆怅.
⑦雨还在屋顶上轻轻的弹唱.在这座脚步繁忙的城市里,还有多少人能摈弃尘世的.杂念,投入地听一回雨呢?
1.文章第2段在结构上有何作用?(4分)
2.文章第③节,作者为什么说“身居高楼的人,完整意义上的听雨是不存在的”?(4分)
3.作者在瓦屋中听雨,产生了哪些感悟?(6分)
4.联系本文,探究“雨”这一意象长期成为文学作品描写对象的原因.(6分)
参考答案:
1.①“在屋子里独自听雨”照应了文题;②承上启下,由上文的看雨,自然过渡到下文的听雨;③“听雨”是全文的抒情线索,由“听雨”串联起下文,使文章成为缜密一体.(每点2分,答对2点得满分)
2.①高楼庞大而僵硬,雨滴在上面不会发出好听的声音.②身居高楼的人不能真正地亲近自然,听不到原汁原味的雨声.所以说,身居高楼的人,完整意义上的听雨是不存在的.(一个原因2分.)
3.①听雨,就是听灵魂的对话,听真情的奔泻,听年华的淙淙流淌;②人生际遇不同,听雨的感受也就各异;③雨声所敲打的,除去岁月的回响之外,还有昔日难再的痛惜与欲说还休的惆怅;④在繁忙的城市里,已很少有人能摈弃尘世的杂念,投入地听一回雨.(每点2分,答对3点即可给满分.)
听雨崔舸鸣阅读答案 篇3
1、文中有一句话透露了本文的写作顺序,你发现了吗?请写在下面横线上。
2、根据选文内容,揣摩下列句子中画线词的具体含义,从文中找出语词进行解释。慢慢地,雨声听来有了些脾气,撞在什么上不再是羞涩地滴答,而是噼啪有声,又分明带了些不耐烦的躁动。⑴、脾气: ⑵、羞涩:
3、本文从听觉这一独特角度描写雨,分别写了夏雨的四个阶段,作者针对这四个阶段的不同特点把它们比作什么呢?你最喜欢哪个阶段的雨,说说你的理由。
4、第②段画线处说“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不谙世事不识愁味”,请你再写出两句有关“愁”的诗词名句。参考答案:
1、夏雨自小至大的成长过程。(写出整句也可)
2、噼啪有声,不耐烦的躁动;淅淅沥沥,若有若无。
3、比作人之少年、青年、中年、老年。“略”,言之有理即可。
《游黄山》阅读答案 篇4
里许,憩观音崖。崖欹立如侧盖。迳老人峰,立石如老人伛偻,县崖多奇松[1],裂石迸出,纠枝覆盖,白云蓬冒松起。僧曰:“云将铺海,盖少待诸[2]?”遂憩于面峰之亭[3]。登山极望,山河大地,皆海也。天将雨,则云族而聚山;将晴,则云解而归于山。山河大地,其聚其归,皆所谓铺海也。云初起如冒絮,盘旋老人腰膂间,俄而没顶及足,却迎凌乱,迫遽回合,弥漫匼匝[4],海亦云也,云亦海也,穿漏荡摩,如百千楼阁,如奔马,如风樯,奔踊却会,不可名状。荡胸扑面,身在层云中,亦一老人峰也。久之,云气解驳,如浪丈水势;络绎四散,又如归师班马;倏然崩溃,窅然不可复迹矣。回望老人峰,伛偻如故,若迟而肃客者。缘天都趾而西,至文殊院宿焉。
黄山自观音崖而上,老木搘径,寿藤冒石,青竹绿莎,蒙落摇缀,日影乍穿,飞泉忽洒,阴沉窅窱[5],非复人世。山未及上曰翠微。其此之谓乎?升老人峰,天宇恢廓,云物在下,三十六峰,参错涌现,怳怳[6]然又度一世矣。吾至此而后乃知黄山也。
(节选自《游黄山记》清·钱谦益)
[注]:[1] “县”,同“悬”。[2] “盖”,同“盍”。 [3]面峰之亭:背靠着山峰的亭子。[4]匼匝(ǎn zā)周匝,环绕。[5] “窅窱”,同“窈窕”。 [6] “怳”同“恍”。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如辟门阖辟:开
B.则云族而聚山族:丛聚,簇拥
C.则云解而归于山归:返回
D.却迎凌乱却:但是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登山者盖发轫于此于其身者,则耻师焉
B.扪壁而往泉涓涓而始流
C.其此之谓乎?月出于东山之上
D.其东曰紫石峰其孰能讥之乎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云铺海”本是黄山的奇观。文章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从云起到铺海再到云散的全过程,写得生动、具体,让读者能从中领略到这一奇观的实况。
B.首段作者详细介绍了登山行踪,从钵盂、老人两座山峰之间,摸着崖壁到达一个敞开的开阔地,这里是许多登山者出发的地方。
C.作者着力描写了黄山“云铺海”的雄奇景象,白云从山脚升起,很快盘旋在老人峰的腰脊之间,一会儿就没过了山顶。
D.黄山从观音崖而上,老树支撑在路上,老藤覆盖着石头,飞泉从崖上洒落,让人感觉好像不再是人世间;登上老人峰,更是一幅奇异的景象。
7、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由祥符寺度石桥而北,逾慈光寺,行数里,径朱砂庵而上。(4分)
(2)里许,憩观音崖。崖欹立如侧盖。(3分)
(3)缘天都趾而西,至文殊院宿焉。(3分)
参考答案
4、D却:退下来,后退
5、B连词,表修饰关系(A介词,“在”或“从”;介词,对。C助词,宾语前置;助词,的。D代词,它的;语气副词,难道。)
6、C“云铺海”的景象是先盘旋在老人峰的腰脊之间,一会儿就没过了山顶山脚。
7、(1)由祥符寺度过石桥向北走,越过慈光寺,走了几里路,经过朱砂庵向上攀登。(度逾径各1分整体语句通顺1分
2)走了一里多路,在观音崖休息,观音崖像一个倾斜的车盖一样斜立着。(憩欹立侧盖各1分)
《深信黄山天下奇》阅读答案 篇5
①很早就已闻黄山具有北方山峰的雄壮巍峨,南方峻岭的俊逸飘洒;也听说黄山有玲珑剔透的怪石,虬枝斜出的黄山松和浩瀚无边的云海。当代大诗人郭沫若在赋诗赞颂黄山景色时更留下了“深信黄山天下奇”的佳句。
②今年十月,我来到了黄山,虽说进入秋季,但此时的黄山还是穿着夏装。拾级而上,灰蓝色的轻烟不时伴随花香扑面而来。凭栏远眺,十里迤逦的群峰由于角度、位置和视线的不同而出现景观上的差异,但见峰峦争雄,奇松苍翠,就像几千丈长的彩色帷幔悬挂在前方,给人以艺术美的享受。
③黄山是立体的画、无声的诗。当走进黄山的峰海,无数的巧石会争先恐后奔眼前。在半山寺,抬头可见一只头朝天门的振翅欲啼的“公鸡”,这就是巧石“金鸡叫天门”;登上“天山已屏”,遥望莲花峰,她就像用壮美线条勾勒出来的一朵含苞欲放的新莲;在鸡公峰前,一块巧石长得像鹅一样,昂起头,翼下还有许多圆石簇拥着,形成了“天鹅孵蛋“的奇景。还有九龙峰上的“猫头鹰”,白沙岭上的“喜鹊登梅”,狮子峰顶的“猴子观海”,鲫鱼背上的“仙桃石”……这些巧石千姿百态,逼真逗趣,似人似物,似禽似兽,惟妙惟肖,如同出自能工巧匠之手,给人带来丰富的想像和无尽的乐趣。
④如果用“巧”来形容黄山的石,那么黄山的松可说是“奇”了。黄山松不像一般的松树那样生长在泥土里,而是依山势和风向扎根在高山的峭壁夹缝中。它们不怕严寒,四季常青,形态有立有卧,有俯有仰。如举世闻名的千年古松——迎客松,就挺立在玉屏楼东、文殊洞上。a恰似一位好客的主人伸出手臂迎接远方的来客。离开玉屏楼,路旁又有一株古松远伸一枝,作送客状,它就是送客松。往前50米处的望客松则体态优美,如向游人点头,依依惜别。还有始信峰上的黑虎松,天都峰的探海松……。黄山的松树不仅独立生长,也有成林的树木。如狮子峰上的松树就成林成片形成松海,当山风吹过,b就像排浪拍岸的潮汐,蔚为壮观。
⑤黄山的奇松引人入胜,黄山的云海更为神奇,它妙在非海,而确又似海。站在峰巅,只见烟云时而为风平浪静的汪洋,时而为浪涛汹涌的大海,时而似奔腾的急流,时而又轻柔如绢。刚才还是倾盆大雨,迷天雾,而刹那间,它们就会全部散去,阳光一照,白云浩浩,澜翻絮涌,万道山峪沉于银涛中,真有“忽闻海中有仙山,山在虚无缥缈间”的佳境,难怪郭沫若形容它是“森罗万象,忽隐忽现,或浓或淡,胜似梦境之迷离。”
18.通读全文后,分别说说第①段的两句话在文中分别起到什么作用?(2分)
19.第③、④、⑤段的内容分别与第①段的哪些短语相对应?(3分)
第③段内容与“ ”相对应。
第④段内容与“ ”相对应。
第⑤段内容与“ ”相对应。
20.第④段中两处画线句子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分别写出了黄山松的什么特点?(2分)
a处: b处:
21.游记也是在记游,文中有哪些语句体现了作者的游踪?(2分)
参考答案:
18、 第①句概括全文内容,第②句引郭诗点出了黄山奇的特点。
19、第③段内容与“ 玲珑剔透的怪石 ”相对应。
第④段内容与“ 虬枝斜出的黄山松 ”相对应。
第⑤段内容与“ 浩瀚无边的云海 ”相对应。
20、a处: 黄山松形态各异 b处: 松林似海蔚为壮观
冯骥才《黄山绝壁松》阅读答案 篇6
12.①用对比写出天寒风疾、草木不生、苍鹰不去的恶劣环境,又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绝壁松的碧绿生机、优美姿态,表达了作者对绝壁松的赞美。
②把绝壁松比喻成艄公、英雄、思想者、文人,展现了绝壁松虽身处恶劣环境但是镇定从容、顽强搏斗但仍沉静超逸的风骨。
13. 生长在温暖的山谷中的松树干直枝肥,针叶鲜碧,慵懒而富态,对比衬托了绝壁松的枝干瘦硬,树叶黑绿,矫健又强悍。(2分)突出了绝壁松在坎坷命运中磨砺出来的坚韧和奋力生长的勇气,体现了它非凡的性格与精神。(2分)
听雨 季羡林阅读感悟 篇7
季羡林的《听雨》清新质朴自然,读起来感觉很亲切。
“听雨”这样一个简单的题目,作者却围绕着它写了雨声的诗词,听雨时的心情,听到雨声时的联想。
研究学问的季老,听着阳台顶铁皮被雨打的声音,他感到很舒服,从中他能听出金声玉振,他能听出黄钟大吕,他能听出大珠小珠落玉盘。他还能听出雨如弹素琴,如舞霹雳,如百鸟争鸣,如兔落鹘起,他听得心花怒放。
听雨他想到了林妹妹喜欢李义山的“留得残荷听雨声”,他想到了朋友的诗句,还想到了蒋捷的《虞美人》“少年听雨歌楼上……”
季羡林感慨一番,才说出自己欣然听雨的原因,十年九旱的北方春季太需要雨了。这一年春,天旱得邪行,季羡林天天看天气预报,时时观察天上的云,连做梦看到了都是细雨蒙蒙。现在雨下了,他如何能不高兴呢。
雨声是多种多样的,只有雅人才能听懂。听雨听出了一生。
“天义有意,听者有情。”读季老的散文,你不仅能感受到他胸襟博大,达观睿智,还能学到“谦虚”这弥足珍贵的品质。记得《听雨》中季老时不时称自己为俗人,一个学贯中西的东方学大师称自己为俗人其谦逊由此可见。这不免令我想起“感动中国”颁发给季老奖项时,他反复念叨着“不敢当”,那种季老独有的谦虚令我感动不已。
季羡林的书就像一面镜子,当你面对它时,总会发现自己情操上的不足,但当你虚心求教时,镜的那一头季老也总会循循善诱地向你传授人生之道。
-------------------华丽丽的分割线------------------
对于散文,我有偏爱,又有偏见。为什么有偏爱呢?我觉得在各种文学体裁中,散文最能得心应手,灵活圆通。而偏见又何来呢?我对散文的看法和写法不同于绝大多数的人而已。
我没有读过《文学概论》一类的书籍,我不知道,专家们怎样界定散文的内涵和外延。我个人觉得,“散文”这个词儿是颇为模糊的。最广义的散文,指与诗歌对立的一种不用韵又没有节奏的文体。再窄狭一点,就是指与骈文相对的,不用四六体的文体。更窄狭一点,就是指与随笔、小品文、杂文等名称混用的一种出现比较晚的文体。英文称这为essay,familiaressay,法文叫essai,德文是Essay,显然是一个字。但是这些洋字也消除不了我的困惑。查一查字典,译法有多种。法国蒙田的Essai,中国译为“随笔”,英国的familiaressay译为“散文”或“随笔”,或“小品文”。中国明末的公安派或竟陵派的散文,过去则多称之为“小品”。我堕入了五里雾中。
子曰:“必也正名乎!”这个名,我正不了。我只好“王顾左右而言他”。中国是世界上散文第一大国,这决不是“王婆卖瓜”,是必须承认的事实,在西欧和亚洲国家中,情况也有分歧。英国散文名家辈出,灿若列星。德国则相形见绌,散文家寥若晨星。印度古代,说理的散文是有的,抒情的则如凤毛麟角。世上万事万物有果必有因。这种情况的原因何在呢?我一时还说不清楚,只能说,这与民族性颇有关联。再进一步,我就穷辞了。
这且不去管它,我只谈我们这个散文大国的情况,而且重点放在眼前的情况上。“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件大事。
在文学范围内,改文言为白话,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件大事。七十多年以来,中国文学创作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据我个人的看法,各种体裁间的发展是极不平衡的。小说,包括长篇、中篇和短篇,以及戏剧,在形式上完全西化了。这是福?是祸?我还没见到有专家讨论过。我个人的看法是,现在的长篇小说的形式,很难说较之中国古典长篇小说有什么优越之处。戏剧亦然,不必具论。至于新诗,我则认为是一个失败。至今人们对诗也没能找到一个形式。既然叫诗,则必有诗的形式,否则可另立专名,何必叫诗?在专家们眼中,我这种对诗的见解只能算是幼儿园的水平,太平淡低下了。然而我却认为,真理往往就存在于平淡低下中。你们那些恍兮惚兮高深玄妙的理论“只堪自怡悦”,对于我却是“只等秋风过耳边”了。
这些先不去讲它,只谈散文。简短截说,我认为“五四”运动以来中国文坛上最成功的是白话散文。个中原因并不难揣摩。中国有悠久雄厚的散文写作传统,所谓经、史、子、集四库中都有极为优秀的散文,为世界上任何国家所无法攀比。散文又没有固定的形式。于是作者如林,佳作如云,有如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旧日士子能背诵几十篇上百篇散文者,并非罕事,实如家常便饭。“五四”以后,只需将文言改为白话,或抒情,或叙事,稍有文采,便成佳作。窃以为,散文之所以能独步文坛,良有以也。
但是,白话散文的`创作有没有问题呢?有的。或者甚至可以说,还不少。常读到一些散文家的论调,说什么:“散文的窍诀就在一个‘散’字。”“散”字,松松散散之谓也。又有人说:“随笔的关键就在一个‘随’字。”“随”者,随随便便之谓也。他们的意思非常清楚:写散文随笔,可以随便写来,愿意怎样写,就怎样写。愿意下笔就下笔;愿意收住就收祝不用构思,不用推敲。有些作者自己有时也感到单调与贫乏,想弄点新鲜花样,但由于腹笥贫瘠,读书不多,于是就生造词汇,生造句法,企图以标新立异来济自己的贫乏。结果往往是,虽然自我感觉良好,可是读者偏不买你的账,奈之何哉!读这样的散文,就好像吃搀上沙子的米饭,吐又吐不出,咽又咽不下,进退两难,啼笑皆非。你千万不要以为这样的文章没有市场,正相反,很多这样的文章堂而皇之地刊登在全国性的报刊上。我回天无力,只有徒唤奈何了。
要想追究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也并不困难。世界上就有那么一些人,总想走捷径,总想少劳多获,甚至不劳而获。中国古代的散文,他们读得不多,甚至可能并不读;外国的优秀散文,同他们更是风马牛不相及。而自己又偏想出点风头,露一两手。于是就出现了上面提到的那样非驴非马的文章。
我在上面提到我对散文有偏见,又几次说到“优秀的散文”,我的用意何在呢?偏见就在“优秀”二字上。原来我心目中的优秀散文,不是最广义的散文,也不是 “再窄狭一点”的散文,而是“更窄狭一点”的那一种。即使在这个更窄狭的范围内,我还有更更窄狭的偏见。我认为,散文的精髓在于“真情”二字,这二字也可以分开来讲:真,就是真实,不能像小说那样生编硬造;情,就是要有抒情的成分。即使是叙事文,也必有点抒情的意味,平铺直叙者为我所不龋《史记》中许多《列传》,本来都是叙事的,但是,在字里行间,洋溢着一片悲愤之情,我称之为散文中的上品。贾谊的《过秦论》,苏东坡的《范增论》、《留侯论》等等,虽似无情可抒,然而却文采斐然,情即蕴涵其中,我也认为是散文上品。
这样的散文精品,我已经读了七十多年了。其中有很多篇我能够从头到尾地背诵。每一背诵,甚至仅背诵其中的片段,都能给我以绝大的美感享受。如饮佳茗,香留舌本;如对良友,意寄胸中,如果真有“三月不知肉味”的话,我即是也。从高中直到大学,我读了不少英国的散文佳品,文字不同,心态各异。但是,仔细玩味,中英又确有相通之处;写重大事件而不觉其重,状身边琐事而不觉其轻;娓娓动听,逸趣横生;读罢掩卷,韵味无穷。有很多很多值得我们学习借鉴之处。
至于六七十年来中国并世的散文作家,我也读了不少它们的作品。虽然笼统称之为“百花齐放”,其实有成就者何止百家。他们各有自己的特色,各有自己的风格,合在一起看,直如一个姹紫嫣红的大花园,给“五四”以后的中国文坛增添了无量光彩。留给我印象最深刻最鲜明的有鲁迅的沉郁雄浑,冰心的灵秀玲珑,朱自清的淳朴淡泊,沈从文的轻灵美妙,杨朔的镂金错彩,丰子恺的厚重平实,如此等等,不一而足。至于其余诸家,各有千秋,我不敢赞一词矣。
【黄山听雨阅读答案】推荐阅读:
《听雨 季羡林》阅读答案11-06
关于安徽省教育学会黄山市小语教学专业委员会换届选举暨第三届小学语文中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活动的通知10-15
观黄山日出,描写黄山的作文11-03
黄山云海10-20
安徽黄山06-23
黄山随笔05-23
黄山学院06-19
黄山旅游08-09
忘情黄山作文06-09
黄山游玩作文0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