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农村文化产业调研报告

2024-12-17

山东农村文化产业调研报告(共8篇)

山东农村文化产业调研报告 篇1

、山东农村文化产业调研报告

十七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加快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一些人认为文化产业主要聚集在城市,多与创意和前沿科技等新兴业态相关。山东省文联主席、山东工艺美术学院院长潘鲁生30多年来从事保护中国民间文化研究,长期跟踪调研民间手工艺发展情况,2006年以来以山东为重点,就全国285个生产专业村进行调研,对37项农村手工艺项目进行深入研究。其调研表明,在特色文化资源和自然资源丰富的农村地区,以农民为创作和生产主体,发展传统手工艺生产、乡村旅游等产业,具有生态环保、产业循环的特点,有助于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实现文化富民,对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和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具有积极作用。

1.增收致富的新路子

实例

山东潍坊杨家埠村民自明代起从事风筝副业生产,任凭风吹浪打,这一传统技艺沿袭至今,杨家埠村现有风筝生产从业户80家,从业农民550人。45岁风筝艺人杨洪伟说,她雇了三四个人,她的作坊主要制作传统风筝,像蝴蝶、蜻蜓、老鹰、凤凰等等,因为是纯手工生产,一年也就是生产四五千只左右,基本上每只都试飞,保证质量,一年收入七八万块钱,挺满意的。据潍坊杨家埠村村委会统计,2009年全村扎制风筝650万只,实现产值3300万元,风筝艺人人均收入1.2万元,普遍高于潍坊市农民7695元的人均收入。

不仅仅是潍坊风筝,在“山东农村文化产业调研”中,山东工艺美术学院的师生们欣喜地发现:临沂草柳编织、菏泽曹县桐杨木作等已形成规模化的产业模式,菏泽巨野农民工笔画、潍坊杨家埠年画等呈现出艺术化产业形态,临沂郯城红花乡中国结和菏泽鄄城土布纺织等形成家庭作坊式产业形态,在传承传统手艺文化的同时,已形成规模化生产及艺术创意、当代设计的发展趋势,在“文化经济”的整体架构中迎来了传统手艺的产业新生。

发展农村手艺产业,最直接的效益是促进农民就业和增收,在更深的层次上则是现代产业机制、传统文化资源、现有人力资源的融合和发展。

“土玩意儿”己退出时代,但适应新的生活方式能再获新生。山东临沂柳编在继承传统编织技艺的基础上揉入现代创意创新,突破传统柳编农用、日用筐篮的功能和样式,转化为现代文化消费用品,目前已形成家居、园艺、装饰、旅游休闲和宠物用品等7个大类、300多个小类、10000多个花色品种,销往美国、意大利、澳大利亚、日本、新加坡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而且国内市场份额也逐步提高。2009年,临沂柳编手艺产业产值近60亿元,占全国出口总量的60%。

作为传统手工艺大省山东省高度重视发展农村文化产业,目前,全省手工艺行业共有企业4300余家,从业人员近200万人,2009年总产值突破千亿元,居全国同行业第二位。其中,农村手工文化产业带动150万农村人口就业,创造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手艺文化产业的主体在农村,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市场经济体制建立过程中,大量手艺企业改制,手艺产业的发展要素再次转移到农村。一系列手工艺生产专业村和新一代民间手工艺人成长起来,形成“经销公司+加工公司+中间人+农户”的产销组织形式,主要由经销公司承接订单,委托加工,农民利用农闲时间制作,计件收费,作为一种农业副业形成了一定的产业基础。目前,全国以农村文化产业为主体的工艺美术行业总产值已超过6000亿元人民币,广东、山东、江苏、浙江、福建、湖南、四川、河南、陕西等地区成为农村手工艺文化产业的重点生产区。

◆专家点评

潘鲁生:发展农村文化产业,已突出体现了富民惠民、增收致富的重要经济价值和民生意义,同时,作为一条促进传统文化保护、推动创意创新的文化道路,有助于进一步解放和发

展文化生产力,为新农村建设和文化产业发展带来新的生机和活力。农村文化产业下一步的发展,应通过实施产业带动战略,推动“企业带基地,基地连农户,农工贸结合”,促进手工艺产业成为农村区域化的支柱产业,实现农村经济、文化、生态、社会协调发展,将进一步激发农村手工艺文化产业的意义和价值。

2.不再离乡离土的新生活

实例

山东省临沂市郯城县红花乡大院北村中国结艺人谢印芳说,“我今年41岁,村里很多家庭妇女都编中国结,平时有家务活,农忙得下地,有空的时候就在家里编,我编10年了,一年能编个1万多块钱。”她说,在家编中国结都是计件,比出去打工好多了,年纪轻点的每月能拿到1600块钱,年纪大的,手脚没那么快了,也能挣1200块钱,不需要出去跑,风吹不着,雨淋不着,生活上不愁了。就连村里一些个腿脚不灵便的孤寡老人,也都能编,编着不费劲,也很好学,一学就能会。

作为传统农业大国,农村、农民、农业很大程度上成为社会发展的基础和命脉,农村发展一直是我国社会发展的关键问题。长期以来,中国农业问题专家都在为一个问题纠结着:一方面中国需要城市化,农民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是一种必然趋势,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将向城市转移;另一方面,自1989年首次“民工潮”出现,到2010年农村进城务工人员已达2.4亿人,片面地“城市化”流动将造成农村以及社会发展的一系列具体问题:在城市,作为新兴产业工人的农民工没有获得相应的城市居民福利,在产业升级过程中也面临局限;在农村,中青年劳动力外流,农村留守人口中妇女、老人、孩子比例较大,出现“空心化”、“老龄化”等问题,而且劳动力素质相对较低……

能否进一步探索劳动力的转化路径,能否在本土也能解决农民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的问题?从“山东农村文化产业调研”中能得到肯定的答案:山东临沂柳编手艺产业广泛分布于临沭、郯城、莒南、河东4个县区,覆盖13个乡镇,100多个专业村,有柳编经销公司802家,带动25万农民从事生产;

而潍坊杨家埠村风筝产业,不仅带动本村从业艺人致富,还带动周边20多个村落的农民从业,包括季节性生产的艺人和常年生产、专职经营的艺人等……

这些数据和事实表明,在加快城镇化发展的同时,加强教育培训,就地发展以手艺为资源的农村文化产业,是现实的解决方案,不仅有助于促进就业,增收致富,具有突出的民生意义,而且是一个关联着文化、经济与乡土社会发展的重要的着力点,以文化产业和创意经济为驱动,激发传统文化和农民的创造活力,作为生态的、和谐的、幸福的发展范式,实现传统文化和农村社会的新生与重构。

手艺在漫长的农业社会发展过程中,成为一条延续不断的造物文脉,是农业生产之外满足人们衣食住行需要的重要的生产形式。在今天这种生产形式又有了新的时代内容,发展农村文化产业成为一种新的内涵式发展方式,让这片土地上的农民不用离乡离土的出门打工,在自己家就也能体面地获得手艺,也能致富,提高了农民的幸福指数。

◆专家点评

潘鲁生: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型过程中,农业在国民经济总产值中所占的比重已降至10%左右,但地域意义上的“农村”面积仍达城市建成区面积的320倍,农村人口众多,促进农村发展的意义不言而喻。当前,立足实际,充分发掘广大农民潜移默化承传的知识和技能,就地发展农村文化产业,就地对优质文化资源、人力资源加以整合开发,是一条切实可行的路径。而不能再以“城市文化下乡”的形式,以城市文化建构农村文化,那么实现的往往不是统筹发展的目标,而是伴随农村人力和文化资源流失造成新的断层。所以,农村有自身的文化资源,数千年积累的生产经验、手艺文化等应当加以传承,在生产生活相联系、农村和城市文化资源相结合的基础上开展的农村文化建设,涉及传承传统文化、吸收前沿信息技术、加强文化认同等,是动态的、生态意义上的文化建设。

3.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新思路

实例

山东菏泽巨野被称为“中国农民绘画之乡”,农民画师继承当地书画传统和牡丹文化资源,发展起工笔绘画产业。全县有绘画专业镇4个,专业村50个,专业户400个,农民画师6300余人,全国书画市场80%以上的工笔牡丹作品出自巨野农民画师之手。20世纪70年代,一批全国知名画家慕名到菏泽画牡丹,为菏泽营造了浓郁的牡丹绘画艺术氛围,现在每年有不少游客慕名而来。2009年巨野相关绘画产值达1.2亿元。

农村手艺产业是农村文化产业体系中的富矿,其产业关联性、集聚性、延伸性和创富性较强,发挥手艺产业“原生态”和“原创意”特点,纳入现代生态农业体系中,可进一步形成观光农业、休闲农业、精致农业和生态农业为主体的新农村发展格局。

山东省的一些农村开始探索“都市农园”、“休闲农庄”等体验模式,加大对农庄生态文化、乡村民俗文化以及农业文化、地区文化、社区文化挖掘的深度,开发主题性手艺创意。并尝试“有机农场”贴牌模式,以有机农业为基础,建立包括手工艺在内的生产、加工、认证、创意设计、推广宣传以及销售等产业链,加强衍生产品的开发和贴牌。同时,可牵手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实现两翼齐飞。

事实上,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已经不是一个孤立的问题。正如当前农业不仅要面对耕种问题,还要考虑运输、加工、流通等问题,不仅要投入劳动力、土地等生产要素,还需组合完善相关社会化服务要素。而且其产业化发展往往不再以单个家庭经营为主体,还需专业合作社、农业企业等运转经营。所面对的也不只是国内环境、国内市场、国内资源,还有国际大环境。而发展农村文化产业是一个战略选择,需要搭建“招商引资”、“公共技术研发”、“人才培训”、“展示交易”以及“成果转化”等服务管理平台,需要进一步创新金融服务体系、加强法律保护和人才培养、实施品牌战略、创新营销模式,以保障其良性发展、可持续发展。所以,从全局出发,充分整合传统农业、农村文化产业等优势资源,促进产业联动,创造良好的发展机

制和环境,将从整体上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发展。

总体上看,无论是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从而促进产业结构调整,还是从产业联动、文化与经济协调的意义上推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发展农村文化产业,都具有不容忽视的现实意义,有助于我们从文化生态和产业要素等更全面的意义上发掘建立经济与文化的互动联系,统筹城乡发展,实现产业机构调整所能实现的更大的社会效益。(本报记者张玉玲本报通讯员殷波)

◆专家点评

潘鲁生:发展文化产业是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的重要内容,尤其从国情出发,发展农村文化产业,有助于拓宽文化产业空间,在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意义上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同时,发展农村文化产业将作用于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发挥其文化传承、循环经济、低碳环保等综合效能,作为第三产业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手段,带动农民就业创业,促进农民在新型产业形态中实现提升和发展中发挥作用,并将与生态农业、观光农业等形成集群、合力,由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而促进产业结构的整体调整和升级发展,这是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农村文化产业发展之路。

山东农村文化产业调研报告 篇2

一、金融支持促进山东省文化产业发展

1. 金融支持文化产业的力度不断变大。

山东省是中央最早确定的文化体制改革试点省份之一, 山东省文化体制改革已经取得明显成效, 文化产业规模实力快速提升。“十一五”期间, 山东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0%, 高于同期GDP年均增速7个百分点。在文化产业发展中产业的融资主要来自于银行贷款, 金融业起了积极的作用。全省各级金融机构积极探索金融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有效途径, 加强对骨干文化企业、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和文化产业园区、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的信贷支持。截至2012年12月, 山东省文化、体育和娱乐业贷款余额87.88亿元, 较年初增长39.8%, 较同期全省各项贷款增速高出27个百分点。

在政策方面, 山东省出台多项政策支持文化产业发展。如2012年9月山东省出台了《金融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实施方案》, 要求银行业机构通过设计个性化产品和拓宽直接融资渠道等方式, 加大对文化产业的支持, 促进文化产业加快发展。目前, 山东多数金融机构都制定了针对文化产业的信贷政策或指导意见, 将文化产业列入重点支持行业。例如国家开发银行制定了《国家开发银行山东省分行支持山东省文化产业发展工作方案》;中国农业银行山东省分行制定了《关于信贷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

2. 运用金融创新对接文化产业发展。

山东省金融业注重开展金融创新, 积极探索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新模式, 组合运用多种金融工具, 加强金融业务与文化产业的对接。如针对文化产业客户的不同特点, 山东金融机构采取了差异化授信的服务方式。对电视剧制作发行单位, 中国建设银行山东省分行对山东影视集团授信2 000万元, 支持其精品电视剧的拍摄, 成为山东省首家对电视剧制作发行单位进行授信的银行。

3. 文化产业投资基金增强产业助推能力。

文化产业基金可以把分散的资金和资源集中起来, 形成资金的规模效应。文化产业基金对文化产业市场和产业政策比较熟悉, 能够有效分散风险和规避风险, 在文化产业发展中起着积极作用。山东省采取多种形式支持文化产业基金的发展, 文化产业基金有了较快的发展。如2012年5月, 山东文化产业投资基金成立, 由鲁信集团受托管理, 总规模10亿元人民币。公司积极寻找山东省内具有比较优势、发展前景好、具有上市潜力的文化产业项目, 带动我省文化产业合理布局, 推动文化产业重组整合与持续快速发展。目前, 投资项目库入库项目已达60余家, 十几家企业已达成合作意向。

二、金融支持山东省文化产业的问题

1. 文化产业融资渠道比较狭窄。

文化产业的主要融资方式有政府资助、银行贷款、债券融资、股票融资等。山东省文化产业的融资渠道主要集中在间接融资, 直接融资的比例较低, 制约了文化产业的做大做强。目前山东省文化产业贷款的增速持续高于全省其他贷款的增速, 但文化产业贷款的总规模和文化产业的发展规模不适应。原因一方面是文化企业有形资产较少, 无形资产多, 房屋、设备等抵押担保品不足, 另一方面银行为了贷款的安全性, 在贷款时要求“抵押为本”, 这样银行和文化企业之间难以形成有效对接, 使得文化企业从银行贷款的难度增加。

山东省文化产业发行债券、股票等直接融资方式比较滞后, 债务融资的规模和范围都比较小。一般说来发行股票、债券对公司规模、业绩等各方面的要求较高, 同时发行程序和环节要经过个主管部门的批准, 比较麻烦。近些年山东省虽然对一些文化产业的公司进行了股份制改造, 但是距离上市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 目前山东省还没有传媒娱乐等文化类的公司上市。

2. 中小型文化企业融资困难。

由于文化产业的部门较多, 各部门的特点和发展状况存在较大的差异, 山东省金融部门对于文化产业各部门的支持力度也呈现明显的差异。对于经营规模较大, 经营业绩较好, 具有一定垄断地位的大中型企业, 如广播影视和出版发行的国有文化企业, 金融机构贷款的数额和比例较大。中小型文化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从银行中获取贷款的难度大、规模小。形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由于文化企业本身的性质, 文化企业本身实物资产相对于其他行业较少, 用于抵押的大多是知识产权等无形资产, 在中国相关的法律体系对于无形知识产权的保护缺乏, 盗版现象比较严重, 打击了文化创作者的积极性, 文化企业的收益减少, 文化产业贷款的风险变大, 影响了各类金融机构对文化企业贷款的意愿, 对大中型企业的贷款支持力度相对大些。

3. 相关的配套机制不健全。

目前山东文化产业融资的主要渠道是银行贷款, 在文化企业进行贷款时相关的资产评估与风险分担机制不健全影响了融资的数量和时间。在对文化企业资产评估时由于文化企业中知识和技术投入的比例大, 拥有的知识产权的无形资产较多, 确定文化产业的估值需要较高的专业知识, 中国无形资产评估体系还不太健全, 同时缺乏相应的后续监督跟踪机制, 缺少优秀的评估机构对文化企业产品的价值进行准确的评估, 为贷款提供足够的依据。

在风险分担机制方面主要通过融资担保, 融资担保主要是保险公司和专门的担保机构。山东省目前缺少专门针对文化企业的专业保险机构和担保机构, 现有的担保和保险机构远不能满足文化企业融资的需求。制约了银行对文化企业贷款的积极性。

三、提高金融支持文化产业的对策和建议

1. 进一步发挥政府职能。

在金融支持文化产业中政府应起到积极作用。对文化产业发展的机遇, 要合理定位政府角色, 各级政府要加大对文化产业的投入, 在税收方面要对文化企业适当减免。政府部门应进一步完善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法规。如完善《知识产权保护法》、《商标法》、《专利法》等相关的法律政策, 保护知识产权, 打击盗版, 保护新产品新技术的开发者的利益, 提高开发者的积极性。对已经制定的相关政策政府部门要加强监督, 确保能够顺利执行。

政府应进一步推动文化体制改革改革, 理顺政府部门与文化事业单位的关系。一方面要加快国有文化单位企业改制步伐, 对有条件的文化企业, 实行政企分开, 管办分离, 增强国有企业的竞争力, 提高整体实力。另一方面要大力推进文化资源整合, 增强文化产业的整体实力和发展后劲。

2. 积极拓宽融资渠道。

政府部门和各级金融机构要采取多种措施拓宽文化企业融资渠道, 破解文化企业融资难的瓶颈。扩大银行信贷规模。山东省各级金融机构应以《金融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实施方案》等产业政策为导向, 将投资重点转向文化产业, 加大资金对文化产业的支持, 根据文化产业的具体特点, 结合金融部门的具体要求, 设计针对文化产业的信贷产品, 扩大信贷规模。针对中小企业信贷难的问题, 山东省金融机构可以从增加贷款抵押资产和分散贷款风险方面采取相关措施, 设计贷款产品, 如银行可以采取联贷联保的模式, 多个企业间相互担保并承担联贷责任, 解决抵押品不足的问题, 同时降低银行贷款风险。提升直接融资规模。山东省应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对文化资源进行整合, 推动文化企业以市场为核心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鼓励金融机构对有发展的文化企业进行相关辅导和培养, 提升企业实力, 扩大企业规模, 鼓励有条件的文化企业上市。对不同规模的企业可以选择在主板、创业板或中小板上市。积极支持符合条件的文化企业发行公司债、企业债、信托计划等直接融资工具进行融资。

3. 加强企业自身建设。

文化企业融资难的解决还依赖于文化企业自身环境的建设。政府应进一步鼓励文化企业的发展, 文化企业要加强企业制度建设, 完善企业组织结构, 健全企业财务制度, 增加科研和技术投资, 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扩大市场份额, 提高盈利水平。通过文化企业实力的提高争取更多的融资渠道和数量。

4. 完善融资服务制度。

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离不开金融服务的支持。山东省应借鉴发达国家和国内其他地区对文化产业和文化资产的评估方法和评估标准, 加强文化产业评估人员培训, 提高专业性和评估水平, 提高评估效率, 准确有效地评估文化企业及其相关资产的价值, 为获取相关的金融服务提供较好的支持材料。

山东省应加快建立针对文化企业的专业担保机构, 提高保险在文化产业的覆盖面, 鼓励保险公司提供信用保险服务, 多渠道分担贷款风险, 减少文化企业在融资中的障碍。根据保监会和文化部《关于保险业支持文化产业发展有关工作的通知》要求, 保险机构要积极推进文化产业保险的创新发展, 努力开发适合文化企业特点和文化产业需要的保险产品, 逐步建立文化产业保险市场运行机制和制度。

摘要:在近些年山东省文化产业快速发展中, 金融部门在资金支持方面起了积极作用, 支持力度不断加大, 融资模式不断创新, 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是和文化产业不断增加的资金需求相比, 金融支持文化产业发展中还存在一些问题, 制约了文化产业发展, 很多文化企业面临资金瓶颈。鉴于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应分析原因, 采取相应措施, 提升政府职能, 拓宽融资渠道, 提高企业实力, 完善相关配套建设, 进一步提高金融对文化产业的支持和推动作用。

关键词:文化产业,金融,支持,山东省

参考文献

[1]曹元芳.天津文化产业发展的金融思考[J].中国金融, 2012, (14) .

[2]辛阳, 梁林.拓宽中国文化产业融资渠道的对策[J].经济纵横, 2013, (4) .

山东文化产业热流涌动 篇3

就在2009年即将结束的时候,一部美轮美奂的科幻大片《阿凡达》登陆中国,彻彻底底地火了一把。梦幻般的潘多拉星和3米高的蓝色纳美人深入人心。除了让人在电影院里心潮澎湃,它们的热度已经从大银幕扩散到玩偶、服装、游戏等等电影周边产品。就在影迷们津津乐道于影片的视觉冲击、3D 效果和超高票房时,参加山东省两会的代表委员们却从中看到了更多。

在山东省“两会”上,“文化”一词成为代表委员们最为热议的话题之一。“美国一部《阿凡达》,上映一个月全球票房收入达到14.26亿美元,从中国就敛走了6亿多元人民币,这顶我们一个大企业全年的利润。”中共山东省委常委、宣传部长李群在参加潍坊市代表团的分组审议时感慨道。他说,在全省经济“转方式、调结构”的同时,应该转变对文化产业的传统认识,文化产业振兴刻不容缓,不容小觑。

一部电影让我们领略了文化产业所蕴涵的无限商机,应该说这张电影票不算贵!

与经济、科技等传统产业领域不同,文化产业是国际公认的21世纪最有发展前途的“朝阳产业”,体现的是一个国家的“软实力”。文化产业又是投资回报最好的行业之一,加上政策因素和市场因素的作用,文化产业方面投资热将会长期存在,文化产品是与日俱增的消费热点。

以日本为例,在经历了20世纪90年代长期的经济低迷之后,日本经济加快了从传统的制造业向新兴的文化产业转型的步伐。目前,日本的文化产业体系已较为完整, 以音乐、动漫、时装、广告为代表的日本“酷文化”更是风靡全球,已经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目前,日本的这些文化产业生产规模已达到1300亿美元,超过了汽车业,在国民经济中成为仅次于制造业的第二大支柱产业。

2009年7月,国务院通过并颁布了《文化产业振兴规划》,标志着文化产业上升为国家的战略性产业,纳入党和国家的重要工作目标。在一系列政策、措施的有力推动下,文化产业逆势上扬,对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日益明显。2009年上半年,中国文化产业平均增幅高达17%,速度远超过GDP和第三产业的增速。

文化产业也在政府推动和政策扶持下,逐渐成为一些地方经济的重要支柱。

中共山东省委副书记、省长姜大明在山东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2009年,山东文化事业进一步加强,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推进,全省有22家出版单位、129家发行单位、74家电影公司和电影院、14家文艺院团完成转企改制。继2008年成功举办了第二届山东文博会之后,2009年,山东省又成功举办了第十九届全国书博会、第七届全国园博会和第七届全国花博会。文化产业规模快速膨胀,实现增加值超过1000亿元,增长15%以上。

为加快实现文化大省向文化强省的跨越,山东把文化产业发展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确定了文化产业增加值到2015年占GDP比重达到或超过5%的目标。2008年以来,山东省先后出台了10多个推进文化产业改革发展的政策文件,省市两级设立2亿多元专项资金,扶持转企改制单位和重点文化产业项目发展。

文化产业振兴 体制改革先行

新年的第一个晚上,爱看杂技的张先生就带着孩子早早来到了文化东路上的山东杂技演艺厅。山东省杂技演艺有限公司最新创作的大型杂技主题晚会《飞旋》在这里连续上演。演出开始后张先生惊讶地发现,与以前传统的杂技表演不同,《飞旋》是以杂技为主体,吸收舞蹈、音乐、武术等多种艺术因素,调动现代灯光、音响、舞美多种艺术手段相互配合,打造而成的一台个性独特的新概念晚会。晚会中的《车技》《蹬人》等节目,都曾在国际杂技比赛中屡获大奖。《飞旋》将杂技与底蕴深厚、大气磅礴的齐鲁文化相结合,在听觉和视觉上都充满了生命的活力,亲切的《沂蒙山小调》更是让这台杂技晚会带有明显的齐鲁韵味,精彩的杂技表演让全场的观众大呼过瘾。

这场晚会就是刚刚成立的山东省杂技演艺有限公司给观众们奉献的第一道杂技艺术盛宴。

进入2009年,打造经济文化强省的山东以院团转企业改制为重点,全面推开转制试点工作,同时积极推进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和公益性文化单位内部机制改革,尤其是省直文化单位体制改革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是党中央的重大决策部署,山东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山东省杂技团、山东剧院等6家国有文艺演出院团和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体制改革同步进行,参与改革的单位数量占省直文艺院团和经营性文化单位的近一半。山东省委、省政府为3家企业的改制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扶持,不仅可以按规定享受税收优惠政策和宣传文化发展专项资金及文化产业引导专项资金的政策支持,省财政还一次性补助公司专项经费,一个个制约山东省文化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迎刃而解。

2009年12月23日,山东演艺集团有限公司、山东省杂技演艺有限公司、山东文化传媒有限公司等三家省直文化企业揭牌成立,旨在开发山东丰富的文化资源,打造既有传统底蕴又有现代气息的齐鲁文化品牌,努力实现成为一流文化传媒企业的目标,山东省直演艺产业发展进入了新阶段。

2009年7月,新中国成立60周年献礼影片《沂蒙六姐妹》公映,这是继电视剧《闯关东》等“鲁剧”成功播出后,山东文化体制改革结出的又一硕果。在上世纪80年代《武松》、《今夜有暴风雪》、《高山下的花环》以英雄叙事与时代主题的契合创造了“三连冠”的辉煌之后,山东影视剧创作曾陷入10余年的沉寂。2008年12月31日,山东影视集团有限公司揭牌成立。新集团实行制播分离,薪酬与业绩挂钩,山东影视集团活力倍增,其斥资4000万制作的《南下》正在全国各卫视台掀起收视狂潮,成为建国60周年献礼剧中的翘楚之作。山东广播电影电视局局长刘长允说:“山东电视台还把少儿频道、‘新杏坛’栏目制作班子拉到北京,借助首都大舞台的优势,推出一个个脍炙人口的节目。”

各具特色的地方文化产业

就在山东省加快推进省直文化单位产业改革的同时,各地市也在积极结合地域文化特色,大力实施文化品牌带动战略,努力培育文化内涵丰富、附加值高的文化品牌。

作为儒家文化的发源地,曲阜立足丰厚的孔子文化资源,通过政府引导、市场开发、企业运营,打破单一的“三孔”文化发展格局,充分发挥文化产业集群的比较优势,提出“以孔子文化品牌为依托,以重大文化项目规划建设为重点,以旅游、会展、演艺等文化产业为内容,建设以现代城区和未来城区为中心的文化产业核心区”的设想,着力培育多元的文化产业品牌。

曲阜市先后成立了曲阜新区文化产业园管委会和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围绕“孔子”品牌衍生的文化企业、文化产品更加推动了曲阜文化产业聚集。孔子故里修学游、寻根朝觐游等开辟了现代人感受儒家文化的新视角。曲阜民营文化公司由十几家一下子发展到七十多家。第十九届书博会曲阜分会场,现场交易额达5400多万元,社会综合效益达1.6亿元,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赢,2009年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22.6亿元。全球首部102集大型儒学文化系列片《演说论语》即将公映、电影《孔子》首映式在曲阜孔庙隆重举行、连续14年获得全国文化先进县,曲阜市不断整合资源、创新机制、积极培育特色文化产业集群取得了一个个硕果。

地处鲁中的淄博则围绕鲁商文化做文章,着力培养“会展经济”,扩大了节庆品牌的影响力。中国(临淄)第六届国际齐文化旅游节、第六届中国(周村)旱码头旅游文化节、第二届中国(沂源)七夕情侣节、第三届中国(淄博·博山)孝文化旅游节等相继成功举办,引领力和辐射力不断增强。大力培植地域特色鲜明的文化品牌,深入挖掘地域文化资源,实现产业化发展。齐文化、聊斋文化、鬼谷子文化、孟姜女传说文化、孝文化、商埠文化、五音戏剧文化等一批特色鲜明、竞争力强的地域性文化品牌知名度不断提高。

泰安市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历史文化底蕴优势,巍巍泰山给予了泰安文化产业无限的想象力。泰安以打造泰山文化品牌为重点,做好“文化产业与旅游的结合,文化产业与经济的结合”的文章,着力发展文化旅游业、现代传媒业、影视动漫业等八大重点门类,全力打造泰山文化、水浒文化、旅游文化等知名文化品牌,构建具有泰安特色的文化产业体系。目前,作为全国第一场涵盖五朝历史的高科技大型实景演出——《中华泰山·封禅大典》项目、全国最大的文化科技公园——泰山方特欢乐世界项目等一大批投资规模大、带动能力强的文化产业项目正在建设之中。

毋庸置疑,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海洋文化、革命文化在齐鲁大地上激情碰撞、融会贯通,有礼仪之邦美誉的山东如何将厚重的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最终形成完整产业链条,实现山东从经济强省到经济文化强省的跨越,将是山东省未来发展的重要课题。

In 2009, despite the global financial crisis, China’s culture and recreation industries, such as animated cartoons, movies and network games secured remarkable achievements in such disadvantaged conditions. Seizing the opportunities, Shandong Province launched a series of reforms, such as reforming the cinema systems and establishing groups for publishing, newspapers and radio & television, which become the catalysts to activate the culture industry.

At the meetings of the People’s Congress and the Political Consultative Conference of Shandong Province held this year, “culture” was the hottest word discussed by deputies to the meetings. When participating in the discussion of the Weifang municipal delegation, Li Qun, Member of the Standing Committee and Director of the Publicity Department of the CPC Shandong Provincial Committee said that while transforming the mode and adjusting the structure, Shandong should change the traditional understanding of the culture industry. It was urgent for Shandong to invigorate the culture industry.

In 2009, Shandong made energetic efforts to reform the cultural mechanism. Throughout the province, 22 publishing houses, 129 distribution units, 74 movie companies and cinemas, and 14 troupes were incorporated as enterprises. After successfully holding the Second Shandong Culture Industry Fair, in 2009, Shandong Province successfully held the 19th National Book Expo, the Seventh National Gardening Expo and the Seventh National Flower Expo. With the expansion of culture industry scale, in 2009, Shandong’s culture industry turned over added value amounting to 100 billion yuan, an increase of 15% over the previous year.

山东农村文化产业调研报告 篇4

凭借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经济高速增长的山东省规划并启动了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工程,以满足物质丰裕之后人们不断增长的文化消费需求,拉动新兴服务业的发展。乘着市场经济的东风,近些年山东文化产业规模不断壮大,传统产业优势明显,新兴文化产业蓄势待发,已初步形成门类较全、功能较为完善的产业体系,具备了加快发展的基础条件。

前瞻产业研究院数据显示:2011年,山东省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2300亿元,占GDP比重达到5.11%,比2004年的3.1%增加2个百分点。2012年上半年山东省文化产业增加值实现1232亿元,同比增长16.8%。青岛、济南、威海、烟台4个市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5%以上,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作为文化资源丰富的大省,山东省提出建立文化强省的目标,并且规划了“三区、三园、三带”的文化产业发展布局。“三区”是以青岛为龙头的东部滨海文化产业集聚区、以济南为中心的中部省会文化产业集聚区、以济宁为枢纽的西部儒学文化产业集聚区;“三园”是鲁文化产业园区、齐文化产业园区、红色文化产业园区;“三带”是黄河文化产业带、运河文化产业带和滨海文化产业带。在产业结构上,山东省优先发展广播电视、新闻出版、影视制作、发行分销、文化演艺、动漫、文化旅游、体育、广告会展、古玩书画与工艺品等10大文化产业,打造一批有实力、有活力的文化市场主体。

2012年8月1日,山东省政府公布了《“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提出到2015年,山东省力争完成文化改革发展九项重点任务,实现文化产业增加值翻两番,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前瞻网《2013-2017年山东省文化产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机会分析报告》共八章。首先介绍了文化产业的定义、分类、构成及特征等,接着分析了国内外文化产业的现状,然后重点介绍了山东省文化产业的现状、山东省文化细分行业概况及山东省主要地区文化产业的发展情况。随后,报告对山东省文化产业基地、产业园区的建设及文化产业重点企业做了细致介绍,最后分析了山东省文化产业的未来发展前景。

山东农村文化产业调研报告 篇5

------------------

为充分发挥财政职能作用,大力支持和引导粮食流通及加工产业加快发展,近日,我们对全省粮食流通及加工产业发展情况作了深入调查研究,提出了相关措施建议。

一、我省粮食流通及加工产业发展现状

我省是全国粮食主产区和重要的商品粮基地,粮食播种面积、产量居全国第二位,粮食消费量、加工量居全国首位,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保持在800亿斤以上。近年来,我省粮食流通及加工产业发展迅速,粮食现代物流设施建设逐步加强,粮油加工转化能力不断提高。

(一)我省粮食仓储及物流发展现状

1、仓储设施建设步伐加快,部分地区实现了“规模存放、集中管理”。全省粮食仓储企业951户、库区1783个,其中国有企业525户、库区1222个。全省有效仓容1879万吨,其中平房仓1617万吨,占总有效仓容的86%;1998年以后新建有效仓容1221万吨,占总有效仓容量的65%。近年来,我省在完成国家承储任务的基础上,按照省政府“地方储备粮规模存放、集中管理”的要求,在济南、青岛、枣庄等市新建了一批标准高、规模大、设施全的地方储备库,东营、威海等7市实现了地方储备粮集中管理。

2、仓储节能减排能力提高,规范化管理水平居全国前列。各级财政部门围绕储备粮规范化管理,加大对科学储粮、信息化建设的投入力度,支持企业推广物理防虫技术,应用环流熏蒸、粮情测控、机械通风等三项储粮新技术,开发了承储业务管理信息系统等管理软件,建立“数字粮食”信息管理平台。目前,全省90%的地方储备粮仓房实现了科学储粮、绿色储粮、规范化管理。2009年,我省19个粮食储备库被评为全国仓储规范化管理先进库,数量居全国第一。

3、“四散化”储运能力加强,粮食现代物流体系初具规模。围绕国家《粮食现代物流发展规划》,我省在加强7个国家级粮食物流内陆节点城市和1个沿海节点城市粮食物流项目建设的基础上,对全省粮食收发设施进行了更新改造。全省50%以上的仓储企业具备了散储、散运、散装、散卸能力,“四散化”储运成为我省粮食流通的重要方式。全省28户国有粮食仓储企业拥有铁路专用线,2户拥有粮食专用码头。

(二)我省粮食加工产业发展现状

我省共有1058家粮油加工企业,其中,国有企业54家,占5.1%;外商投资企业62家,占5.9%;民营企业942家,占89%,民营企业成为粮油加工业的主力。2009年,1058家企业实现产品销售收入1758亿元,利税总额80亿元,粮油加工转化能力连续3年位居全国前列。

1、加工转化实力增强,产品市场影响力扩大。2009年全省1058家粮油加工企业,米面油加工能力达到3880万吨,专用粉、营养强化粉产量不断增加,食用植物油中一、二级油所占比重达68.6%。我省粮油加工企业拥有中国名牌和驰名商标32个,山东名牌和著名商标91个。

2、研发创新能力增强,粮油精深加工发展加快。在玉米加工、大豆加工和副产物利用方面,加强粮食深加工和综合利用,大幅提高了粮油产品的附加值和粮油资源利用率。2009年,我省粮食加工企业研究开发投入达8亿元,获得专利159件。

3、龙头企业带动能力增强,粮油产业集群效应显现。2009年,全省新上粮油加工项目54个,总投资32.3亿元,投产后预计产品销售收入过百亿的企业达3家,过50亿的5家,过10亿的33家。2009年,省粮食局重点指导和培育的十强粮油加工业龙头企业资产总值195.1亿元;实现销售收入361亿元,比上年增长34.7%;实现利税24.6亿元。各地实行退城进郊战略,在粮食主产区或重要粮食物流节点,以大型龙头企业为依托,建设了一批集加工、配送、质检、信息处理等为一体的现代粮食加工产业园区。全省十大粮油产业园区占地面积1.9万亩,投资规模75亿元,2009年实现经营收入398亿元,利税20.5亿元。

4、供给保障能力增强,新型粮油供销网络初步建立。为保证食品安全,各级政府高度重视“放心粮油”工程建设。截至2009年,全省城镇便民粮油供应店6029个,从业人员

1.9万人,实现营业收入36亿元。其中,全省“十佳”粮油快餐连锁企业实现营业收入11.5亿元,利税6864万元,连锁店1493家;农村粮油服务网点1.4万个,从业人员近3万人,粮油食品经营量80亿斤,城乡粮油供给保障能力不断提高。

二、目前我省粮食流通及加工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我省粮食流通及加工产业取得较快发展,但与构建现代化粮食产业体系的要求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

(一)仓储设施建设比较薄弱。一是地方储备粮库集中存放有效仓容不足。目前有10个市的25万吨市级储备、38个县(市、区)的50万吨地方储备分散储存在200多个基层收纳库里,而且这些基层收纳库设施条件较差,给储备粮管理带来隐患。二是库点建设布局不够优化。随着农业结构调整和城市化建设进程的加快,按行政区划布局的仓库建设已不适应当前调控、应急保障和粮食现代物流发展的需要,粮食主产区和中心城区仓容偏紧,政府调控所需的现代化骨干粮库较少。三是仓储设施更新改造能力需要提高。我省符合现代化粮库要求的高大平房仓仅占总仓容的16%,仓库建筑普遍老化,粮食购销企业在仓储设施自我更新改造和功能提升等方面投入不足。

(二)粮食现代物流发展存在瓶颈制约。一是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比较少。作为粮食生产大省、流通大省,省内流通量和跨省流通量每年均达到3000万吨以上,但符合粮食现代物流发展要求的大型粮食物流中心(园区)发展尚未起步,省内为数较少的小型物流项目,仅能满足地方区域性粮食收发需要。二是散粮接卸能力不够强。粮食仓储设施、装卸运输设备和检验设施不能满足散粮流通的需要,粮食流通费用偏高、效率偏低,制约了粮食储运全面实现“四散化”。我省现有的仓型主要为平房仓,不适应规模化散粮接收发送的需要,而适合粮食散装散卸的立筒仓、浅圆仓仅占10%。比如,作为我省吨粮大市的德州市,其适

合散粮装卸的立筒仓仅有1.28万吨,占总仓容的1.60%。三是信息化程度不够高。信息资源缺乏整合,覆盖全省的粮食现代物流信息网络系统尚未全面建立,物流信息传递不畅,粮食市场各自为战,粮食资源优势和整体实力未得到全面体现。

(三)粮油加工产业发展层次偏低。一是规模化生产能力相对较弱。我省粮油加工企业数量多,但布局分散,多为中小型作坊式企业,与国内先进企业相比,在加工能力、研发能力、市场竞争力、带动辐射力、综合经济效益等方面仍存在较大差距,没有真正成为具有较强竞争力的行业龙头企业,不能适应国际、国内面粉加工业规模化生产、集约化经营的要求。二是精深加工科技研发应用能力相对较弱。为大幅度提高产品附加值,抢占市场资源,国内外许多跨国粮商正在进军小麦、稻谷、芝麻、大豆浓缩蛋白等粮油精深加工项目。而我省作为粮油生产大省,粮油加工业仍处于初级加工为主的状态,粮食产业链短,对粮油资源和粮油加工副产品未进行深度开发,增值潜力没有完全挖掘。尤其是企业为了追求短期效益,很少主动进行粮食精深加工的研发投入,致使一些科技成果停留在试验阶段,一些先进成熟的技术、装备不能及时推广普及,制约了粮油加工产业向高、精、尖层面拓展,给我省粮油加工产销网络的未来布局带来了深层次隐忧。三是食用油加工对外依存度较高。2009年外资开始在我国粮食流通领域广泛布局,垄断了世界粮食交易市场的“ABCD”四大跨国粮商均在国内开展粮油加工业务,外资企业控制力不断增强,其中我省外资企业加工能力占全省油脂加工能力的40.8%,造成食用植物油价格波动大,行业利润大幅下滑。四是产品质量检测环节相对薄弱。粮油监测业务没有普及,粮油加工质量管理和技术规范方面缺少有效制约,原粮监测与粮油食品监测体系缺少应有的链接,使非法使用食品添加剂现象非常突出,粮油食品安全受到威胁。

三、加快我省粮食流通和加工产业发展的措施建议

确保粮食安全,促进粮食产业加快发展,必须突出我省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和已有的产业优势,在确保宏观调控和粮食安全的基础上,采取有效措施,力争把我省建设成为粮油流通大省、加工大省和食品大省。

(一)统筹规划,高点定位,改善粮食仓储布局。按照“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以现代科技为支撑”的原则,采取“财政扶持、地方配套、企业自筹”方式,突出“四散化”储运和科学储粮方向,统筹规划、整合资源、调整结构、完善功能,大力提升粮食仓储流通效能。一是支持储备粮集中管理建设。根据我省粮食仓储设施布局现状和发展需求,对中央、省、市、县四级规划进行有效衔接。重点对收购集中、储存量大和交通便利的区域进行修建改造,尽快实现集中储存管理。二是支持建立仓储设施更新改造机制。鼓励地方储备粮库提升仓储设施现代化水平,推广应用科学储粮新技术,扶持有重要科研意义和推广价值的科学储粮项目研究。三是支持合作建库。引导市县探索吸纳社会资金,走合作建库的路子,充分发挥仓库资产的效益,切实解决有效仓容不足的问题。

(二)实施“送粮仓下乡”工程,鼓励科学储粮。采取财政补助方式,按照全省农户15%的比例,支持粮食主产区和主销区部分农户配备新型储粮装具示范仓,送粮仓下乡,建立农户产后减损体系。据测算,使用新型储粮装具示范仓,可使储粮损失率降低5%,每口示范仓减少储粮损失50公斤。按照每仓价值420元计算,省级投入3亿元,可拉动10亿元其他资金的投入,每年可为农户减少储粮损失12.5万吨,增加经济效益2.2亿元。

(三)搭建平台,积极支持现代物流体系建设。按照统一规划,支持建设具备交易、仓储、加工、中转等多种功能的综合性物流中心以及覆盖省、市、县三级的粮油物流公共信息化平台,作为担负一定公共服务职能的基础设施,促进全面实现粮食散储、散运、散装、散卸能力,健全政府管理与市场规范化管理的协同工作机制。

(四)支持科技创新,提高粮油加工产业竞争力。发挥财政职能作用,加大粮油精深加工科技研发投入,大力推广应用新技术,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促进提高粮油产品的科技含量、附加值和竞争力。一是引导企业加大科技研发应用投入,支持企业在食品营养、粮油加工工艺及装备、成套工程技术等领域进行新产品的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二是支持粮油食品企业加快技术和设备更新改造步伐,走技术挖潜和内涵扩大再生产的路子,提高企业技术水平,限制低水平重复建设。三是鼓励公益性科研机构和大专院校进行粮油精深加工科技研发,鼓励企业与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建立技术合作关系,加快科技创新和粮油产业化发展步伐。

(五)加强引导,促进骨干企业和产业集群发展。鼓励各地选择一定区域内(一般以县为单位)具有相当规模、辐射面广、产业链条长、经济带动能力强的企业和产业园区作为支持载体,以市场为导向,就近整合各类企业资源,引导培育若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品牌,集粮食现代物流、加工与资本运营于一体的旗舰级粮食企业巨头,促进建立具有强大核心竞争力的粮油产业集群。尤其注重扶持国有粮油企业做大做强,提高国有资本的带动力和渗透力,增强国家对粮食的宏观调控能力。

(六)创建品牌,大力推进“放心粮油”工程建设。支持“放心粮油”品牌认证、“放心粮油进农村、进社区工程”、“居民厨房工程”、“放心早餐工程”等粮油品牌项目建设,加快构建我省“放心粮油”生产配送销售网络,逐步建立安全的粮油供应渠道。一方面,鼓励粮食企业利用城区网点资源优势,投资改造现有粮店、粮食仓库和其它经营设施,完善市区粮油食品网点布局;另一方面,引导骨干粮食加工、经营企业积极向农村延伸经营网络,开设粮油兑换点、便利店,完善农村商贸流通网络,确保农民方便消费、安全消费。

(七)加强监管,确保粮油食品安全。发挥第三方粮油质量监测机构在质量保证链中的作用,确保粮油食品安全。一方面,支持建立连接食品原料加工制造、储运和流通全过程的食品安全监督管理体系,鼓励粮油加工企业加强产品质量安全内检管理,建立从原料采购、加工到出厂面市各环节的监管制度,做到不合格产品不加工、不出售。另一方面,充分发挥职能部门以及食品安全检测机构的监督检测与评估检测的作用,形成粮油食品检测监管合力,实施从原粮流通到食品加工销售等多个环节的质量监测;支持粮油质检机构和有关中介机构在大型粮食交易市场设立服务窗口,促进建立粮油食品生产许可制度和市场准入制度;支持相关监测机构配备高科技快速监测仪器,实现粮食品质快速检测;支持建立覆盖全省的粮油质量监测和追溯信息平台,促进建立粮油产品质量安全召回制度。

山东农村文化产业调研报告 篇6

引言:基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此次应学校要求特地对家乡发展情况作了实地调查。我的家乡是苹果之乡——烟台栖霞,而我所在的乡镇更是苹果市场,蛇窝泊镇以其特有的苹果市场,享誉全国,走向了全世界。“走遍天下,唯有栖霞”,中央电视台曾为她循环播出广告,让全国人都知道栖霞美味可口的苹果。而苹果种植业也带动了其相关产业的发展,果品加工厂、果品冷藏厂、网套场、果袋加工厂、纸箱加工厂等等一系列相关工厂相继诞生,带动了当地人民的生活富裕。而改革初期成立的纺织厂、养猪场、罐头厂等,都因为私人承包,企业亏损,治理腐败等原因相继倒闭,从而给其他厂也得发展带来了大量的劳动力和广阔的销售市场。

正文:

一、调查时间:2011年2月20日

二、调查过程:

由于时间仓促,原来许多工厂的成立者已经举家搬迁,因而只对部分曾经在厂内工作的职工能够进行了相关调查。并对新兴的许多企业负责人进行了实际调查。相关负责人很配合的接受调查,并对企业方展状况及对未来方向的计划进行了详细的叙述。

(一)、苹果种植园

鉴于我的父母就是农民,因而首先对他们进行了相关调查。近年来,随着苹果出口额的升高以及经济全球化的影响,苹果价格持续升高,促进了当地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另外,对苹果的细加工,由于其他产业利润的提高,也是苹果价格一直不断在提高。这也造成了当地人民大面积改良土地,将粮食生产大部分转化成了苹果种植园,带动了苹果种植业的发展。种植原因:由于栖霞当地气候较为温和湿润,四季分明,早晚温差不大,水源充足,适合苹果的生长,而多大面积种植便于管理。另外,苹果种植只需要购买廉价的劳动工和设备即可,不需要太大的投资.改革初期,政府大力支持进行种植业的发展,并且种植业发展初期农民积极性高,具有较高的热情就,从而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使苹果种植范围越来越大,成为当地经济的主要来源。

(二)、罐头厂

在九十年代初期,家乡人民为了解决劳动力过量问题等,由集体投资建立了乡镇自己的企业——罐头厂。刚成立初期,经济运行良好,在附近城市广为畅销,也带动了当地人民发家致富的积极性。但随着苹果种植的单一化,梨、桃子、山楂、樱桃等水果不断减少,企业生产趋于停滞,再加上当时私人承包的干预以及经济亏损等原因,最终导致了罐头厂倒闭。建厂原因:当地水果资源较为丰富,为建厂提供了基本的物质来源。当时百姓的生活水平较为低下,为罐头出厂提供了较为广阔的发展市场。劳动力廉价,生产过程简单,所以产品价格超低,促进了产品的销售。

亡厂原因:企业没有严禁的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一哄而来,一哄而去。企业没有很好的财务制度,有钱就发,没钱就集资。企业没有一定的激励机制,过于平均主义。工厂效益差时,职工积极性几乎丧之殆尽。企业在效益好时没有居安思危,考虑到更长远的发展。

(三)、果品冷藏厂

走在城乡的大路上,看到最多的就是果品冷藏厂。由于当地大量苹果要进行出口加工处理,要对其进行冷藏保鲜处理,因而促进了当地冷藏业的发展。里冷藏厂的建立是一项不小的投资,但由于大量水果的输入,利润也是相当不菲的。冷藏厂不需要太多固定的劳动者,只需要在水果出厂是进行包装处理,临时雇用部分工人。不需要太多的技术含量,对于文化水平有限的当地人民来说是个相当不错的发展优势。

建厂原因:当地水果种植业发达,具有大量的水果等待出口保鲜,因而当地有头脑的人开始兴建果品冷藏厂.再加上当地土地资源丰富,有大量空地可供建厂需求,当地政府给予大力

支持,倡导更多新兴产业的发展,因而果品冷藏厂逐渐成为当地人民的有一个主要经济来源。兴厂原因:有较好的带头人,不断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提高了企业领导人的商业头脑。与大城市进行频繁的商业贸易,得到大企业的支持与较多的技术交流。因而使企业蓬勃向上发展,带动当地经济。

三、调查思考:

经过调查,绝大多数乡镇企业均是依靠资源优势,在政府的一定量的投入兴建起来,加上农村劳动力低廉和改革开放初期及地域独特的市场优势,这些厂子开始兴盛。但是,由农民组成的企业群体缺乏知识、技术、安全意识、忧患意识,管理经营办法,导致“大锅饭”经营、失火、诚信、社会责任以及在企业发展上犯了致命的错误。我想这是乡镇企业走向衰落的主要原因。还有职工负担、领导观念以及改革开放引起的一些社会问题,如税收等也是企业没落的制约因素。

四、调查建议

1、在以农民为主要力量的企业里,学习应该成为企业的第一要务。其中基础诚信教育更是重中之中。

2、在管理经营上,乡镇企业更应该多学习、多借鉴。一方面切莫盲目自信,另一面一定要注意企业的长远发展,特别是在产品的技术质量上,如果抓的紧,乡镇产品的低成本将是其在市场上制胜的法宝。

3、乡镇企业福利一定要切合实际,不能因富而多,因贫而无。

4、建立较完善的责任制度及激励制度。

山东农村文化产业调研报告 篇7

一、山东省绿茶文化创意产业开发的良好机遇

(一)政府支持文化创意产业开发

近年来,山东省委和省政府高度重视文化产业建设,先后出台了一系列发展文化产业,打造文化强省战略的纲要、文件、政策、措施。尤其是2011年,山东省打出了含金量十足的“组合拳”,印发了促进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与旅游融合发展、促进文化企业产品服务走出去、发展农村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企业上市等五个政策性文件,极大地推动了山东省文化产业的发展。“十二五”期间,山东省又抢抓机遇,加快发展,使山东省的文化产业进入黄金时期,始终保持着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政府的重视和支持为开发绿茶文化创意产业提供了有利的发展环境和广阔的发展空间(2)。

(二)绿茶文化特色鲜明、品牌响亮

山东原来不产茶。20世纪50年代,随着“南茶北引”设想的提出,山东省委、省政府大力支持在青岛崂山、日照等沿海气候温和湿润、水质优良,适宜种茶的地方开始引种。1966年试种成功。从此,绿茶在山东半岛、鲁东南、鲁中南地区迅速推广开来,并逐渐形成崂山绿茶、日照绿茶和沂蒙绿茶三大品系。由于独特的地理环境和冬暖夏凉、光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的气候特点,生长出来的绿茶具有南方茶所没有的特点:叶片肥厚、内质好、香气高、滋味浓、耐冲泡,含有丰富的维生素、矿物质和儿茶素、氨基酸等各种微量元素,具有明显的杀菌消炎、降脂、缓解中枢神经疲劳等保健功能。因此被列为中国高档绿茶,知名度高,品牌享誉国内外各地。所以,绿茶文化为繁荣山东省的文化创意产业提供了良好的素材和社会环境(3)。

(三)绿茶产量持续增长、品质优良

山东绿茶引种成功后,种植面积飞速发展。到2011年,山东省茶园总面积达28.23万亩,茶叶总产量1.07万吨,其中名优茶产量占茶叶总产量60%以上,在全国19个产茶省中名列第16位,茶叶亩产值在6000~10000元。目前,“崂山万里江茶”、“崂山云雾茶”等10大名茶风靡海内外。这些都为发展山东省绿茶文化创意产业提供了资源条件。

(四)居民消费结构发生变化

近年来,山东省政府加大了文化产业的投资力度,每年的财政投入都在2000亿元左右,人们的消费水平也随之提高,他们不再满足于单纯的物质生活需求,而是更多地追求高品位的茶饮文化生活。山东城乡处处可见饮茶的人群和纯朴的茶饮民风,饮茶习俗俨然成了山东城乡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这种状况改变了当地居民的消费结构,追求高品质的茶饮文化消费日益成为人们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山东已经成为茶饮文化高消费迅速增长的省份,这为加快山东绿茶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市场潜力。

(五)重点文化项目建设启动

“十二五”期间,山东省规划建设了一批重点文化创意产业项目。2011年,山东省投资2亿元以上的重大文化产业项目103个,总投资额达936.2847亿元(4)。内容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影视娱乐创作、传媒策划创意、动漫休闲旅游等。在绿茶文化方面,目前日照市政府正在规划日照碧海康乐有机富硒茶高科技示范园,占地面积14.68公顷。计划将茶叶园区打造成为集茶种植、加工、销售、科研以及茶园生态旅游为一体的现代化综合性的有机富硒茶高科技休闲示范园。这些都为山东绿茶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提供了新支点。

二、山东省绿茶文化创意产业开发的思路与构想

在分析山东省绿茶文化创意产业开发机遇的基础之上,笔者提出了山东省绿茶文化创意产业开发的总体目标、开发原则和开发构想。

(一)总体目标

结合山东十二五、十三五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农业发展规划、旅游发展规划,依据山东现有的绿茶资源条件,笔者认为,山东省绿茶文化创意产业开发,应围绕生产、生态、休闲、度假四大主题。重点打造绿茶文化主题园,通过绿茶文化馆、绿茶养生馆、绿茶保健餐厅、绿茶特色民俗住宿区、绿茶种植区、绿茶加工互动区、绿茶茶艺表演区、绿茶供销区等的规划。形成多维度的绿茶文化功能区,突出绿茶文化的特色,让游客更好的感受山东省深厚的绿茶文化内涵。

(二)开发原则

绿茶文化创意产业园需充分利用现有的绿茶资源,以绿茶文化为主题,结合当地的风土民情,借助现代化科技手段和艺术化设计理念生动形象地表达绿茶文化。将绿茶生产、绿茶文化、绿茶加工、绿茶展示、绿茶餐宿、绿茶保健等与旅游者的广泛参与融为一体,让游客充分领略现代生态农业的自然情趣。在开发中应本着以下几条原则:

1. 绿茶生产与旅游服务相结合。

即以独特的绿茶栽培景观作为开展旅游的依托,合理地、多层次地种植绿茶作物,并将郁郁葱葱的绿茶景观与其他植物交叉栽培,形成层次分明、景色宜人的绿茶生产景观。在与旅游结合中,注意将现代风情与乡土气息相结合。即将具有现代风光的绿色茶园及相关实施和具有乡土气息的采茶、摘茶、炒茶、茶艺表演等传统茶事活动融合在一起,增添了茶园的无限美感。

2. 观赏性和体验性相结合。

即选择绿茶的珍稀品种和特色优良品种进行栽培,增强绿茶的观赏性,吸引游客主动参与到不同层次的绿茶生产活动中,体验绿茶采摘、加工、品尝、游玩等,放松了身心,又学到了知识。在实行体验经济过程中,将生态环保与效益回报相结合。即在生态环保的前提下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所以要开发良性的生态环保茶园,处处彰显绿色、低碳、节能,生产没有污染的天然绿色产品,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双赢。

3. 绿茶文化主题与艺术表达相结合。

即将绿茶文化产业园的要素以艺术化的形式表现出来,形成错落有致、变化有序的茶园布局,同时注重造型、色彩等的选择和设计,使绿茶文化的观赏价值、保健价值、食用价值等得到充分的释放,让游客深度感受丰富的绿茶文化内涵。

(三)开发构想

创意茶园是集观光、旅游、生产为一体的综合性休闲区域,所以根据山东省现有的资源条件应设置不同的功能园区开展各种休闲活动。山东绿茶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应按“馆、区”二层设置,即建设绿茶文化馆、绿茶养生馆、绿茶特色民俗住宿区、绿茶种植区、绿茶加工互动区、绿茶茶艺表演区、绿茶供销区。

1. 绿茶文化馆:

是征集、收藏、陈列、研究绿茶物质与精神文化遗产的场所,是为公众提供知识、教育、欣赏、传承绿茶文化遗产的文化建筑设施,所以文化馆应运用动静结合的手法,以及声光电等高科技手段来展示绿茶文化。可设置三大主题厅:历代绿茶品种标本展示厅、历代制茶工具及茶艺展示厅、历代绿茶诗词歌赋民谣展示厅。

2. 绿茶养生馆:

是为人们提供经络养生、健康保健、减压放松等服务项目的休闲场所。绿茶养生馆主要体现在绿茶饮食文化和保健养生上。饮食文化主要是对绿茶进行餐饮开发,制作各种绿茶风味小吃、加工食品、烹调菜点等,打造富有特色的绿茶宴。保健养生主要是利用绿茶进行美容养颜、沐浴、疏通经络,以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

3. 绿茶特色民俗住宿区:

住宿区建设应重视景观设计,整体规划与包装都要融入当地民俗与绿茶文化元素。对住宿区的房前屋后进行绿茶景观设计、装饰,室内通过手工制作的绿茶民俗装饰品加以装饰,门窗设计制作绿茶文化的对联、条幅,墙壁通过制作一些意象性绿茶文化小品表达对游客到访的热情,以展示当地的绿茶民俗风情。

4. 绿茶种植区:

是休闲茶园的主要景观,主要突出绿茶茶园的瑰丽风光。所以根据茶园的自身条件,可以建立各种形式的园区,如不同品种的茶园区、不同地形的茶园区、不同形式的茶园区等。茶园之间配以幽静的田间小道,以展示绿茶清雅的风格。种植区与绿茶供销区应相互联通,向休闲者提供各种绿茶产品,丰富他们的休闲体验。

5. 绿茶加工互动区:

是绿茶加工和观光、体验相结合的休闲区域。根据休闲者的自身需要进行绿茶加工,让休闲者亲身参与体验,学习绿茶从采摘、加工到包装的整个加工工序,既达到了自娱自乐的目的,又加深了对绿茶的认识,满足了休闲者的个性化需要。同时,与之相连的绿茶艺茶表演区:主要演示如何选茶、制茶、泡茶、品茶等,向休闲者充分展示绿茶的文化技艺。

三、绿茶文化创意产业开发的对策建议

(一)突出绿茶文化特色

绿茶文化是绿茶文化创意产业园的象征。因此要充分抓住茶园的观赏特性,加大资金投入,重点进行景观打造。将建筑设施和绿茶栽植融合在一起,充分挖掘绿茶文化的物质与精神层面的文化价值,开发各种旅游产品。借助绿茶的表达,使休闲者获得精神上的感悟和意境上的升华,以彰显“绿茶文化”的主题特色。

(二)注重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是开发绿色茶园的基本保证。因此,创意茶园不仅要追求经济效益,更要注重生态效益、社会效益。要把经济效益与当地环境结合起来,避免过度开发,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双赢。

(三)完善交通设施建设

山东省绿茶产地多地处偏僻,交通不便,制约了休闲旅游业的发展。因此,要完善绿茶产地周边的陆路、水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建议在距离远的茶区之间修建环城小铁路;在各茶区内部修建四通八达的公路,在沿海地带的茶区开拓水上交通线,三者构成网状交通,从而形成一条龙的交通服务,便于休闲者往来,增大旅游客流量。

(四)提高服务管理水平

茶园的管理直接影响到茶园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所以对茶园的管理者和服务人员要定期进行培训,内容从形象、言谈、举止,到服务态度,再到更深层次的茶文化修养,从而增强休闲茶园的软环境,吸引更多的休闲者来这里旅游观光,使休闲茶园始终保持良性循环发展。

(五)引进培养高端人才

高端创意人才是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核心动力,因此要出台各种优惠政策,建立良好的用人机制:一是要制定激励机制,引进茶文化的高端人才;二是加强人才培养,定期办“培训班”,或鼓励他们出国深造,积极探索产学研发展路径;对自主创业的文化人才,政府给予大力扶持。从而造就一支素质高、能力强、创意新、眼光远的文化创意人才队伍,推动山东省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

注释

1辛崇恒.打造日照绿茶品牌建设北方绿茶生产基地的建议[J].茶业通报,2007,(29).张译文,陈泰名,孙强.基于SWOT分析的日照市茶产业发展战略[J].山东农业科学,2010,(09).陈晓明.日照绿茶发展策略探讨[J].求实,2012,(02).王爱东.山东绿茶栽培技术探讨[J].防护林科技,2007,(05).韩嘉川.崂山绿茶[J].茶博览,2006,(05).

2中国行业研究网[DB/OL].(http://www.chinairn.com),2012-6-8.

3中国绿茶网[DB/OL].2012-12-10.

山东农村文化产业调研报告 篇8

摘 要:运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因子分析等方法,以“钻石模型”理论为基础,结合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产业的自身特点,初步明确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产业竞争力的基本模型,构建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对选取的31个省市的各项数据的浓缩处理,提取出了4个公因子,根据各因子得分进行单独排序,得出了山东省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产业竞争力在产业效益及创新规模因子中排名第4,在文化需求及创新能力因子、文化生产因子中分别排名24,在产业规模及消费因子中排名25。并针对性的提出了增强山东省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产业竞争力的建议,进一步提升山东省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产业在实现文化强省过程中的分量和比重,为山东省体育文化产业乃至经济的发展注入新生力量。

关键词:山东省;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产业; 因子分析;竟争力

中图分类号:G8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076(2015)05-0034-06

Abstract:According to the reality and characteristics and by using the methods of documentary analysis,expert interview,factor analysis,etc,the authors defined the basic model for the competitiveness of national traditional sports industry and structured an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n the basis of Diamond Model Theory.By analysing and compressing the massive data of 31 provinces,they ectracted and sorted 4 common factors on their levels,then drew the conclusion that the competitiveness of national traditional sports industry of Shandong Province ranks 4th in the factors of industrial benefit and innovation;ranks 24th in the factors of cultural needs,innovation ability and production;ranks 25th in the factors of industrial-scale and consumption,and gave suggestions that the competitiveness of the national traditional sports industry in Shandong Province should be improved and the proportion of the industry should be raised so as to bring changes to the sports-culture industry and economy in Shandong Province.

Key words: Shandong Province;national traditional sports industry;factor analysis;conpetitiveness

在低碳经济普遍被关注的背景下,体育文化产业的发展显得愈发重要[1]。大力发展体育文化产业,使之成为国民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支柱性产业,有利于弘扬民族精神,增强国家的凝聚力和文化的竞争力。一个国家或省市体育文化软实力的提高,对于其总体形象的提升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目前,人们对体育文化多样化需求逐步提高,为体育文化产业的繁荣发展提供了客观条件。2011年、2014年,《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和《关于加快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两个文件的出台,从国家层面为体育文化产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政策保障。在此情况下体育文化产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肥沃土壤中,具有独特的哲学内涵和魅力,在增强民族凝聚力,培养民族正气、促进社会和谐等方面具有无可比拟的作用。因此,在国家着力发展体育文化产业的背景下,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理应得到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情况通过其产业竞争力体现出来,即可以通过产业化的形式,提高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产品或服务在国际国内文化市场中占有的份额,提高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推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中所产生的凝聚力、导向力、鼓舞力和推动力,提升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世界文化交融中的竞争力,进而维护和促进民族体育文化的安全发展。[2]

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第31卷第5期

2015年10月 刘凤虎,等 山东省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产业竞争力评价与分析

No.5 2015 在当今世界文化多元化、全球化的环境下,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申请的热潮下,山东作为文化大省,逐步加大了文化产业的发展力度,从建设文化强省的战略高度,提出了重点打造包括体育产业在内的十大文化产业[3]。山东有着众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和丰富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产业资源,如吴氏太极拳、崂山道教武术、临清潭腿等。如何才能依托现有资源优势,把山东省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产业做大、做强、做出特色,逐步提高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产业的竞争力,是需要我们认真思考的问题。因此,只有采用科学的方法对山东省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产业的竞争力进行准确、全面、客观的的评估和定位,才能清晰的看到山东省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产业的优劣势,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的制定相应的发展策略,优势资源要巩固,短板和劣势要加以发展和提高,增加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产业在山东省体育文化产业中的比重,充分发挥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产业在山东省经济文化建设中的作用,进而提升山东省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产业的综合竞争力。

1 研究方法

1.1 文献资料法:通过查阅相关论著、期刊以及对CNKI、维普、万方以及 Ebsco 等数据库进行检索,检索关键词为“文化产业”“体育文化产业”“文化产业竞争力”“民资传统体育文化产业”,文献起止年限为2000年1 月至2015 年2 月,以关键词为检索条件总计得到有效文献近30篇,参考其中文献12篇。针对本研究的问题对检索到的资料进行深入研读,为本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

1.2 专家访谈法:参考相关资料,根据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产业竞争力基本模型的构成,在借鉴其他研究者指标选择的基础上,采用随机取样的方法选取34位民族传统体育学、产业经济学、社会学等相关领域内专家,并对其进行访谈,同时结合理论分析和经验选择等指标筛选方法,从30个原始指标中最终选取了20个指标作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产业竞争力评价相关联指标体系。

1.3 因子分析法:通过spss19.0对相关变量进行分析,在检验后提取公因子、计算因子得分并排序,以对山东省民资传统体育文化产业进行更为准确的评价。

2 山东省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产业发展状况

2.1 产业发展优势

在国家大力发展体育文化产业的战略背景下,山东省政府基于自身发展情况出台了一系列文件,从产业资金保障、产业基地申报管理等方面共同为体育产业的发展保驾护航,最新提出了体育产业的转型升级和融合发展,旨在打造体系健全、产业涵盖面广的体育产业新格局。有国家层面和省政府的利好政策做保障,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产业的发展必将迎来新的发展契机。作为民族传统体育中最具代表性的武术,山东境内有着丰富的资源。截止到目前,共有十个县市先后被评选为 “全国武术之乡”, 武术之乡作为武术文化的重要发源地,其巨大的品牌价值及附加的经济价值将会对山东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产业的发展起到示范引领作用。传统武术独具特色,代表性拳种如螳螂拳、查拳已成功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山东的武术产业以数量众多的民营武术学校为主,在全国起步较早,具有一定的竞争力。郓城宋江武术学校、莱州中华武校获得2010-2013年“全国十杰武校”荣誉,体现了上述两所武校在全国的综合实力。大大小小的武术学校是山东武术产业发展的加速器,能助推武术产业乃至当地经济快速发展[4]。依托深厚的文化底蕴,山东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旅游具有得天独厚的文化优势。借助于水浒文化资源,开发打造了水浒好汉城、水浒影视城、水泊梁山景区,形成了水浒品牌特色民族传统体育旅游产业,获得了较高的社会效益和相当的经济效益。在民族传统体育节庆活动方面,山东有“泰山国际登山节”和“潍坊国际风筝节”两大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旅游节日,是国内较早成功运用“文体搭台,经济唱戏”发展理念的典范。[5]

2.2 产业发展不足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产业包括民族传统体育健身娱乐业、民族传统体育培训咨询业、民族传统体育服装业、民族传统体育竞赛表演业等,涵盖范围较广。经访谈得知,山东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产业结构单一,主要以武术、旅游等产业为主,其他项目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等的开发还较薄弱,有些市场还未涉足,因此整体竞争力还有待提高。任何产业的发展离不开足够的资金投入做保证,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产业也不例外。目前山东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产业的资金来源主要以政府部门投入为主,社会和个人资金参股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产业的比例还不高,限制了拓展空间和产业的做大做强。和体育文化产业形成的巨大市场及产生的经济效益相比,山东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产业的整体规模偏小。以健身培训市场为例,在山东各城市的健身俱乐部或高端健身会所,主要以跆拳道、力量训练、形体健美为主,习练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人数较少,产业规模还有待提高。

3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产业竞争力指标体系的建立

3.1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产业竞争力基本模型的构建

经查阅相关文献得知,目前关于产业竞争力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过程评价和综合评价法、综合评价法、层次分析法以及以“钻石模型”为依据进行指标体系构建的方法[6]。“钻石模型”理论是美国哈佛商学院迈克尔.波特教授于1990年提出,用于分析一个国家如何形成整体优势,以及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是对国家竞争力的规范解释。“钻石“可以是一家工厂或者企业,也可以是某一行业或产业,现在已经成为国际商业思维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该理论认为,决定一个国家某种行业竞争力由生产要素;需求状况;相关产业的表现;企业的经营战略、结构与竞争对手的表现等四个基本决定要素构成,四大要素之外,还存在两大变数:政府和机遇。

本研究以钻石模型为主要理论依据,通过借鉴文化产业竞争力的相关研究成果,按照科学性、特殊性、可操作性的原则,把需求因素、文化生产因素、相关文化产业发展情况、相关文化企业的战略、结构与竞争状况四个因素作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产业竞争力评价模型的基本因素(如图1所示)。

3.2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的选取

依据上述模型选取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产业竞争力的基本要素30个,根据专家访谈结果,对30个原始指标的专家打分进行统计分析,变异系数<0.25认为专家协同程度较高可信,P<0.05认为专家意见可信度高,选取得分达到总分70%以上的20个指标,作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产业竞争力评价相关联指标。

图1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产业竞争力基本模型

表1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产业竞争力评价相关联指标

4 山东省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产业竞争力评价分析

4.1 本研究涉及省市的选取

体育产业或文化产业,是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后产生的,它以经济为基础,经济发展水平决定了产业的发展规模,产业的繁荣也会加速经济的发展,二者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7]。单纯把经济因素作为选取依据,应该会挑选经济实力相近或相差不大的的省市进行分析比较,无形之中就会把经济发展相对薄弱的省市排除在外。因此,为了全面呈现全国各省市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产业的发展情况,从本研究样本的完整性和研究意义考虑,最终选取了全国31个省市(不包括香港、澳门、台湾)进行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产业竞争力的评价分析。

4.2 数据来源

本课题的原始指标数据来源于《2014年中国统计年鉴》《2014年中国体育年鉴》《2014年山东省统计年鉴》《2014年中国旅游统计年鉴》及其他省市2014年统计年鉴、专项调查研究报告及期刊、图书、硕博论文等。

4.3 数据处理和检验

原始指标数据单位不统一,数据的量纲不同,需对表1中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以建立变量的相关系数矩阵。经spss 19.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结果显示绝大多数相关系数都大于0.3,变量之间的相关性比较强,存在信息上的重叠,进一步确认了有必要进行因子分析[8]。KMO 测度和巴特利特球形检验(KMO=0.750,Sig.(P值)=0.000<0.05)说明各变量间具有较强的相关性,可以进行因子分析。

4.4 提取公因子进行因子旋转

采用主成分法提取因子,按照特征值大于1的默认标准提取了4个共公因子(见表2)。一般来说,累计方差贡献率达到85%,即表明这些主成分包括了全部指标所具有的主要信息,因此本研究中20个变量的总变异可以由这4个因子进行解释。[9]

表2 解释的总方差

利用方差最大正交旋转法,得出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如表3所示。

由表3可知,第一个公因子在 X10、X12、X18、X19、X15、X9、X13、X7这八个指标上有较大载荷,主要从体育文化产业总产值、体育文化产业利润总额、邮电业务总量、电话用户数量、研究与试验发展人员数量、体育文化产业增加值、研究与实验发展经费情况、公共图书馆藏书量反映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产业效益和创新方面能力,因此将其命名为产业效益及创新规模因子。[10]

第二个公因子在X16、X14、X1、X20、X2、X3、X6这七个指标上有较大载荷,主要从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研究与实验发展经费投入强度、第三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人均GDP、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体育文化产业从业人数反映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产业需求方面的能力,因此将其命名为文化需求及创新能力因子。

表3 旋转后因子载荷矩阵a

提取方法 :主成分。旋转法 :具有 Kaiser 标准化的正交旋转法。a.旋转在 5 次迭代后收敛。

第三个公因子在 X8、X5、X17这三个指标上有较大载荷,主要从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数量、体育文化产业固定资产投资、普通高校在校大学生数量反映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生产方面的能力,将其命名为文化生产因子。

第四个公因子在X11、X4这两个指标上有较大载荷,主要从体育文化产业产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城镇居民人均教育文化娱乐服务消费占消费性支出比重反映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产业规模和消费方面的能力,将其命名为产业规模及消费因子。

通过上述因子分析我们得出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如图2所示)。

4.5 根据因子得分排序进行分析和评价

根据上述因子分析提取出的四个公因子的得分,将31个省市样本分别就四个因子进行得分的排序,详见表4。

图2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表4 31个省市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产业竞争力因子得分排序

由表4可知,在第一因子中,山东省排在前列,位于第4名;在第二和第三因子中,排在24名;在第四因子中,排在25名,均处于全国中下水平。山东作为经济大省,具备一定的经济基础和经济实力。早在2014年国家大力提倡发展体育产业之前,山东省就已提出了着力打造文化产业,实现文化强省、体育强省的目标,结合自身发展特点,并提出了体育产业转型升级和融合发展方案,出台了一系列有利于产业发展的政策。虽然在产业结构和产业规模方面还存在诸多不足,但从第一因子中相关指标看,产业的经济效益在全国处于前列,且省政府对于科技创新方面也投入了较多的资金,因此在产业效益及创新规模因子中山东仅次于广东、北京、江苏等经济强省,这也符合人们对于山东在全国经济发展水平的心理预期。在文化需求及创新能力因子和文化生产因子中,山东省的得分较低,均处于24名,和第一因子的排名相差较大。从因子得分可以看出,山东和北京、浙江等省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说明在体育文化的生产、需求、相关产业的发展及创新能力等方面,山东的发展还较薄弱。在产业规模和消费因子中,山东省排在第25位,和第二第三因子的排名相当。由此说明,山东省的经济总量在全国名列前茅,人均生产总值落后于经济总量,制约了人均消费性支出,使得体育文化产业规模在整个地区生产总值中的比例还不够大,人们对于体育、教育等的消费支出和其他省市相比还较低,市场发展空间还有待开发。

5 山东省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产业发展对策与建议

5.1 充分挖掘自身丰富的民族传统体育资源,按照产业化和市场化的运作方式,使其经济效益最大化。重视传统武术资源的传承和保护,政府可以投入专项资金,用于传承人的资金扶持[11]。整理其他特色传统武术或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积极申报省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充分利用好现有的“武术之乡“资源,运用好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进行宣传推广,增强开发、投入力度,举办各种形式的武术之乡比赛、传统武术比赛,引导更多的人了解武术、参与武术,进行武术锻炼,真正激活武术消费市场。依托浓厚的文化底蕴,打造具有一定影响力的齐鲁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旅游品牌或节庆活动,增加山东省在全国及国际上的影响力,以此带动整个民族传统体育产业或地区的经济发展,充分挖掘其蕴含的巨大经济潜力。

5.2 认真研究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产业的外延范围,根据山东省实际发展情况和自身特色,确定好优势产业,努力打造成全国具有影响力的品牌。在此基础上,尽可能扩大产业的广度,增加产业规模,重视产业效益的提高,健全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产业链,改变目前产业结构单一的现状。在目前政策利好的背景下,增加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产业在体育文化产业中的比重,进一步引导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企业做强做精,增强其在全国的竞争力。

5.3 在当前国家倡导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社会背景下,重新审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内涵功能,除了正常的健身娱乐需求功能,更应该重视无形价值的宣传,刺激人们对民族传统体育的需求,培育民族传统体育新的消费热点,如适当引导对民族传统体育竞赛表演业的关注,进一步成为潜消费人群,最终为其“买单”。充分发挥民族传统体育在全民健身战略中的作用,使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产业在实现文化强省的过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12]

参考文献:

[1]Feng Bing.Study on Development Path of Shandong Sports Industr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ow-carbon Economy[J].Energy Procedia,2011(5):879-883.

[2]张世威,袁 革,陈邦权.文化安全视域下我国民族体育文化产业竞争力问题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0,29(6):125-129.

[3]李 蕾,高 平,郑雪燕.山东省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开发的研究[J].搏击·体育论坛,2012,4(9):88-90.

[4]应孜.第十一届全运会与山东武术产业推广模式研究[J].搏击·武术科学,2009,6(4):8-10.

[5]马永通.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野下齐鲁武术文化的保护与发展[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11,26(2):70-72.

[6]汪晓琳,胡安义.体育文化产业竞争力区域差异的实证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3,47(1):49-57.

[7]朱洁.体育产业发展影响因子的比较研究——基于我国东部各地区的分析[D].宁波:宁波大学,2011.

[8]张文彤,董伟.SPSS统计分析高级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9]李文静.陕西省文化产业竞争力评价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2.

[10]徐 萍.陕西文化产业竞争力评价与分析[J].统计与信息论坛,2006,21(3):77-80.

[11]刘军,蔡贺.我国西部民族体育资源开发问题与对策[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2,36(3):47-49.

上一篇:论证据的法律性下一篇:企业财产保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