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爱心和耐心感化学生

2024-09-06

用爱心和耐心感化学生(共10篇)

用爱心和耐心感化学生 篇1

新学期刚开始,班上有个叫王鹏的学生引起了我的注意,他上学期期末考试所有学科的总分只有95分,语文仅仅得了12分。通过了解得知,该生不但成绩极差,而且很有些不服管教,经常顶撞老师,而且视父母的教育如儿戏,偶尔还有辱骂父母的行为出现。面对这样一个“双差生”,我不禁有些茫然。

第一节语文课,他的课桌上除了一本语文书外,其它什么都没有。见此情景,我抽学生自读课文的时间来到他身旁,轻言细语的告诉他上课应该准备哪些东西。

第二节语文课时,他的课桌上依然只有一本语文书。见此情景,我不禁有些生气,但我最终还是没有向他表现出来,而是耐心的又向他讲解了一遍上课时必须准备的东西。

第三节课,他课桌上终于多出了字典、草稿本、笔记本这些上课的必需品。虽然仍然不齐全,但毕竟有了进步,我心中不禁漾起一阵欣慰的涟漪。

解决了第一个难题,我又着手解决第二个问题——不交作业的难题。

第一次语文作业,科代表交上来的作业记载本上孤零零的赫然写着“王鹏”。事实上,在作业之前,我从王鹏以往的科任老师那里已经了解到他从来就不交作业。因此,对他这次没交作业的行为我并没有感到不正常。于是,抽课间时间我与他谈了一次话,告诉他,基础差不要紧,但作业必须做,而且应该按时交。

第二次语文作业时,我特地向科代表作了交代,让她提醒王鹏交作业。但在后来交上来的作业本中,我并没有看到王鹏的作业本。为此我多少有些沮丧,但我并没有丧气。于是,我又一次找王鹏谈了话。

第三次作业时,当我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寻找到王鹏的作业时,我几乎兴奋的叫了起来。而当我怀着激动的心情翻开他的作业本时,我兴奋的心情又一下子跌入了万丈深渊。作业本的第一页乱七八糟的写着与本次作业毫无相关的内容。对于他这种近乎挑衅的行为,我气愤不已,真想大发雷霆。但想到他毕竟还是交了,于是又静下心来思考如何对他作进一步的引导教育。冷静的思考过后,我决定再找他谈一次话。拿着他的作业本,我轻声细语的说:“这一次你交了作业,很好,是很大的进步,但遗憾的是你把作业本交错了,下次一定要交对哦!”听了我的这番话,他低下了头。

终于,第四次作业时,我看到了自己想要见到的结果。虽然作业质量不很理想,但他能做作业能交作业已经是一个不小的进步了,我不能要求他一下子便有一个翻天覆地的变化。为了鼓励他的这次进步,我特地在班上表扬了他。

现在,每次上课时,王鹏都很积极,作业也能按时交了,而且作业质量也有了很大的进步。更让我感到惊喜的是,在一次字词听写时,十个词语他竟然写对了九个。

王鹏的例子让我深深的体会到,对待后进生,不但要有充分的耐心,而且要有浓浓的的爱心。具有了耐心才能诲人不倦,具有了爱心才能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

用爱心和耐心感化学生 篇2

范江元是一个好动、懒散、自负、脾气倔强的男生, 他的成绩较差, 由于基础欠缺, 所以不管什么文化课他都不肯学、不愿学, 上课时无精打采, 要么搞小动作, 要么影响别人学习;下课和其他学生追逐打闹, 喜欢动手动脚;课后不能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 即使做了, 也是胡乱应付……几乎每天都有学生或科任老师向我告他的状。

此时, 我觉得无法逃避, 只有正视现实, 解决好这个问题!于是, 我找他多次谈话, 希望他能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 以学习为重, 按时完成作业, 知错就改, 争取做一个遵守校纪校规, 认真学习的好学生。每次谈话, 他表态很好, 但在行动上却没有一点儿进步, 我几乎对他失去了信心。此时我的心都快冷了, 算了吧, 或许他真是“不可雕的朽木”。但我又觉得作为班主任, 不能因一点困难就退缩, 不把他管好还会影响整个班集体。我心想:非把你转化过来不可。

谈心、聊天, 这是做学生工作一些基本的方法, 也是班级管理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经过观察, 我发现他的一些爱好特点, 例如喜欢上网、喜欢打羽毛球等。于是我积极走进他的生活, 了解他的心理世界, 积极引导他学习文化, 并要求他遵守纪律, 尊敬师长, 团结同学, 努力学习, 做一名好学生。通过半学期的努力, 他能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 上课开始认真起来, 作业不仅工整也能按时上交, 各科测试成绩都有明显的进步, 与同学之间的关系也改善了, 各科任老师都夸奖起他来。

班主任是与学生接触最多的人, 也是学生最容易亲近的人。学生有被认可的需要和被肯定的需要, 他们在意家长对他们的看法, 在意同学之间的评论, 更在意自己闪光点是否得到了班主任的认可。

用爱心耐心和鼓励去评价学生 篇3

[关键词] 自尊心 自信心 尊重 爱护

新课程改革相应的对教师这个角色提出了具体要求,指出: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充分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

上面两段文字都体现了新课程对评价学生的要求,请看一则有关评价学生的事例:

中国职业教育杰出校长王岩在报告中曾举了一则例子:一位毕业班的学生非常好动,上课时简直就没有一刻是定神的,成绩也不理想,老师们都很头疼。于是班主任就把这位学生的妈妈叫到学校,告诉她这孩子具有典型的“多动症”,已到了无可救药的地步了。晚上放学回家,孩子的第一句话就问妈妈:“妈妈,老师怎么说我?”妈妈说:“老师说你的脑袋瓜挺聪明的,如果上课时你能有五分钟的时间在听讲的话,那你的成绩肯定会上来!”孩子一听,高兴得一蹦三尺高:“行,我一定能做到!”这位学生果然上课时开始定神了,逐步改掉了上课乱动的毛病,一开始只有几分钟时间,慢慢地就变成了十几分钟的时间,最后发展成整堂课都能保持认真听讲。过了一段时间,老师又把孩子的妈妈叫到学校,这回是因为孩子的学习成绩不怎么样,老师说这孩子的智力可能有问题,恐怕毕业都困难,让家长有个充分的心理准备。回家后,孩子又问他的妈妈老师怎么说他。妈妈说:“老师说你改掉了上课乱动的毛病,如果学习再努力一点的话,成绩肯定会上来!”孩子一听,非常高兴,通过自己的刻苦,成绩果然上去了。临近升学考试了,老师又找来这位学生的妈妈,告诉她孩子的成绩的确是进步了,但最多只能考一个普通中学,重点中学绝对是没有任何希望的。回家后,孩子问妈妈今天老师都说了些什么,妈妈说:“老师说你进步太快了,都快赶上好学生了,说你考重点中学不成问题!”孩子听后,又非常的高兴。后来,这孩子果真考上了重点中学,以后又考上了名牌大学。在一次座谈中,他坦率地说:“我知道我并不聪明,是妈妈在鼓励我!”

显然,上面这则例子涉及到评价这个问题,而且都印证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所指出的:“评价不是甄别和选拔学生,而且更是促进学生的发展,挖掘学生的潜能、尊重个性,鼓励创造,使每一个学生具有自信心和持续发展的能力。”

可见,正确地评价我们的学生,作为新课改背景下的老师,应该做到:

一、有爱心

“教育之没有感情,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成其为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可见教师对学生的爱何等重要。这位老师对班上的差生以及那位学生的母亲对自己的孩子都没有歧视,没有放任自流,没有置之不理,而是把他们作为正常的学生看待,这就是他们对学生的一颗真诚的爱心。也正是这无私的爱心、公正的评价,最终使得这些学生摆脱了学业“贫困”的束缚,成为优生,说明了爱心的力量是无穷的!

二 、有耐心

《论语》中说:“学之不厌,诲人不倦。”其要求显而易见,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教师必须以巨大的耐心,坚韧的毅力,对学生孜孜不倦,循循善诱。上述这则例子中的学生之所以能够进步,一个重要的原因也在于老师和那位伟大母亲的耐心评价。试想,倘若他们的评价缺乏足够的耐心,这些学生肯定是很难取得进步的;即便有点进步,恐怕也只能是半途而废。可见老师的耐心教育多么重要!

三、善于鼓励

古人云:“良言一句三冬暖”。不用说学生,就是我们老师,也是希望能得到别人给自己的鼓励,对自己的赞美。所以,作为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应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鼓励、进行赞美,坚信好学生是表扬出来的。事实上老师对学生的鼓励目的就是为了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喜悦,说明他们还行,从而进一步培养其学习的毅力;而那位伟大的母亲更是给我们的教育工作者上了一堂生动的刻,让我们切身感受到过去甚至目前我们的教育评价弊病犹存。所以,我们在实际教育教学工作中,对学生的评价切忌“一锤定音”,要循序渐进,对他们取得的一点一滴的成绩,甚至是微不足道的,也要大张旗鼓地进行表扬、鼓励,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拓宽其继续转化的渠道。

用爱心和耐心感化学生 篇4

在刚刚结束的期末考试中,我所带的两个班的数学成绩都有了明显的提高,特别是一些后进生的成绩更令我惊讶,没想到他们能考那么好,究其原因,我觉得得从老师的转变开始。

首先,老师的爱心要平等,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沐浴在爱的春风里。有些老师总是这样,干什么活或者上课提问啊,总是找那些学习好的学生,这样就把那些后进生冷落在一边,好像无视他们的存在一样,这样的结果是使这些学生越发看不到希望,成绩越来越差了。而等待他们的似乎也只有批评。这让他们丧失了信心,进而讨厌学习,试问一个学生从心里就不愿意学习,成绩能进步吗?所以我们要换一个思路来帮助他们,与学习成绩好的学生相比,这些后进生更需要老师的关爱,一份平等的爱。

其次,老师要有耐心,后进生往往意志薄弱、自控能力差,在转化过程中常常故态复萌,这就要求老师要持之以恒,激发后进生的上进心。切忌缺乏耐性,一怒之下说话有失分寸。哪怕他们做出再惹人厌惹人烦的举动,教师也一定要用较有修养的语言,鼓励他们有错就改,而不是威吓体罚,以势压人,那样只会加深学生的叛逆,甚至破罐子破摔。因为后进生往往缺点多与优点,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将所有不良行为改变过来,因此后进生的转化需要一步一个脚印,从一点一滴的变化抓起。

第三,要赏识他们的优点,让他们建立自信。每个人都有优点,学习好的同学有,这些后进生当然也有,我们要更多的关注他们,去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对他们进行表扬和鼓励,让他们感到自己的价值,树立自信,从而他们才能喜欢这门学科,因为有了喜欢、有了兴趣、才会有进步。教学中多给他们创造机会,让他们感到老师是多么重视他们,这样才会树立自信。

用爱心和耐心感化学生 篇5

一年级是儿童从游戏生活向学习生活的转折点,是他们接触社会,学习做人,掌握知识,学会生活的开端。那么如何教育、培养好这些孩子,实现其身心全面和谐的发展呢?

对于刚入学的儿童,首先要对他们进行的就是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从一年级就开始进行扎扎实实的训练。

一、培养学习习惯,从上课的第一天开始

对入学儿童的行为习惯的培养教育是全方位的,除了日常行为,如坐、立、行、排队、文明礼貌等方面的常规教育外,还应注意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

但是,这些规矩和要求,要想让一个刚上小学的孩子一下子就记住是比较困难的,这就要求教师所讲述的道理和规范要琅琅上口,简单易记,为此我总结了四个要求:手、头、嘴。(手:双手交叉放在桌子上、头:老师讲课的时候看着黑板,老师说话的时候看着老师,老师让打开书的时候看着书,和小伙伴对话交流的时候看着小伙伴。嘴:老师讲课的时候,嘴闭上用耳朵认真听,老师让进行口语练习的时候才能用嘴讲话。)同时,在课堂教学中,由于小学生有意注意的时间是有限的,会出现乱哄哄的现象,因此我用“one,two”,学生齐声回答:“three”的方法及时调控课堂纪律。

一年级的孩子就像一张白纸,纯洁天真,可塑性强,容易接受外界的影响,只要教师加以合理、正确的引导和训练,孩子很容易形成正确的、良好的行为习惯。所以,低年级教师必须抓住时机,循循善诱,使孩子们真正做到“好习惯,早养成,益终身”。

二、循序渐进,强化常规训练

由于小学生的自制能力较差,他们的认识和行为常常会不一致。即使他们了解并熟记了各种规范和要求,有些不良的行为习惯仍旧会冒头,将教师辛勤工作的成果付之一炬。这就要求我们要随时抓苗头,强化常规训练。例如在一对一的口语操练中,有的学生不张嘴或两个人聊天不练,这个时候,我们作为教师就要起到监督和督促的作用,不断巡视整个课堂中那些学生的表现,及时帮助指导他们完成课堂操练活动。

三、开展评比积分活动

随着小组合作教学模式在我们的推进和开展,我们结合学生的课堂表现等等方面,引进“回答问题得扣子”的形式,进行小组竞争和比拼的机制,激发一年级儿童的进取心。例如每回答一个问题就为小组获得一个扣子、每为其他学生纠正一次错误也能为小组获得一个扣子,同样在课堂中如果违反纪律,就会为此失去一个扣子。这种方法有助于提高学生行为的积极性和自觉性,使常规要求落实每一位学生的行动中去。

四、多表扬、少批评,用表扬帮助学生改掉坏毛病

继续使用恰当的表扬鼓励与批评,一般以表扬鼓励为主,批评为辅,但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对学生的良好思想、行为要给予及时的表扬,成绩不够突出也要鼓励,以巩固和发展这些萌发出来的好的表现,促进他们奋发向上。适时的批评可以帮助学生分清是非、善恶、美丑,认清自己的缺点和错误,明确努力的方向。

李奇是班里成绩优秀的孩子,但是他总在你讲话的时候也跟着讲,而他的成绩总能保持的不错,殊不知他的行为影响了老师和同学。说到旭,他其实挺喜欢我上课的。平时,他总是热情的向我问好。我心里也挺喜欢这孩子,就怕他有恃无恐起来,于是我每次都会在他做出不恰当行为的时候严厉地批评他。

我曾在班上多次批评过他,“老师欣赏的是成绩优秀且行为习惯良好的同学,你做到了吗?”起初他有点不服气,眼神里流露出一丝不屑一顾。在以后的教学中,我捕捉到他的一个亮点,利用表扬的手段激励他好好学习。果然这节课上他认真得很。课后他兴奋地跑到我面前说,“老师,我自己也觉得我这节课听的很认真的。” “是啊,你这节课很认真,这样多好呀,老师会越来越喜欢你的,对不对?„„”他很激动的点点头。就这样批评的语言一句没说,就达到了教育的目的。

五、教育需要等待,教师需要耐心

我们常常在不经意间,变得浮躁、没有耐心。当孩子三四次之后还不会回答一个简单的问题,五六遍之后还做不对一道容易的题目,七八遍后还是背不出一个浅显的单词„„我们是否需要等待,是否还是需要充满希望、渴望阳光般的等待?

教育需要等待,教育是一种等待。孩子一教就会,一讲就懂,一学就行,那怎么可能?更何况孩子是千人千面、千变万化的?孩子的豁然开朗,也许就在我们耐心的一刹那的等待;是孩子就会犯错,那就更需要我们的等待,何况我们是老师,我们本来就承担着塑造孩子心灵的责任,我们没有理由不耐心等待。

用爱心和耐心感化学生 篇6

我校所处的位置是城区,所以学生也比较杂,学生的本身素质和习惯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我们在教学工作中也总是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下面我就谈一谈我在班级管理中遇到的问题和处理的方法。

案例:

我班有个学生叫刘德伟,他是从三年级上学期从五三转入我班的,这个学生淘气,学习成绩差,下课了欺负小同学,还偷拿别的同学的笔,更严重的一次还偷了同桌的10元钱,花了8元后剩下了两元,有同学举报后我找到他,还不承认,后来是我拿起了电话向他的妈妈证明家里没有给他钱后他才承认的。就把他单独叫到了办公室,开始,我找他谈话,给他讲一些道理,希望他能够知错就改,以学习为重。可是他口头上答应得很好,老实了一两天,之后还是我行我素,毫无长进,每次批评他的时候我会被气得半死,想要放弃他了。但是回过头来又一想,还是不能这样,如果放弃的话就有可能毁掉了孩子的一生,也对不起我这个老师的职业,我还要尽我最大的力量去转化他。于是,我痛下决心,不转化你,我就不配做老师!

为了转化他,我首先从家庭入手,他家家里还有一个哥哥,比他大两岁,念五年级,学习成绩不错,在家表现也好,父母比较喜欢,他在家里是一个被忽视的角色,所以在家里他总是不说话。于是我就找到了他的家长把孩子在校的表现向家长进行了描述,家长每天忙于生意对孩子的在校情况并不知晓,听到了我的话后感到惊讶,没想到孩子会表现得如此的差,所以表示一定会配合学校管好孩子,我建议家长要与孩子多沟通,多谈心,了解了孩子的想法才能知道如何去教育,家长欣然接受了我的建议。接着我在学校里也通过经常找他谈心,谈话中问他:“爸爸妈妈每天做生意辛苦吗?你想让他们失望吗?你想做一个大家都喜欢的好学生吗?好,那你要怎么做呢?”“我要好好学习,听话,不拿别人东西了,不让爸妈操心,要像哥哥一样,让他们也喜欢我”“好,那咱就做好一个,让他们看看。”后来,他无论是在纪律上,还是在学习上,都有了明显的进步。当他有一点进步时,我就及时给予表扬、激励他。使他处处感到老师在关心他。他也逐渐明白了做人的道理,明确了学习的目的,端正了学习态度。

可是,他的学习底子差,为了能提高他的成绩我特意安排一个责任心强、学习成绩好、乐于助人、耐心细致的女同学跟他坐,目的是发挥同伴的力量。事前,我先对这个女同学进行了一番谈话:为了班集体,不要歧视他,要尽你自己最大的努力,耐心地帮助他,督促他使其进步。这位同学满口答应,并充分利用课余时间或课堂时间帮助他。经过了上段时间的努力,他纪律明显好转了,学习积极性提高了,从此再也没有了拿人东西的现象了。我与他的家长沟通了解情况,家长反映他回家愿意把学校的事说给他听了,性格也不那么内向了,为此,我感到由衷的高兴。我想,“老师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句话说得一点儿也没错,我们的孩子就需要用爱心和耐心去感化。

反思:

一、以人为本,爱心感化。

作为一个教师,都应“以人为本”,尊重每一位学生,关心爱护每一位学生。我们教育学生,首先要与学生之间建立一座心灵相通的爱心桥梁。这样老师才会产生热爱之情。如果我们承认教育的对象是活生生的人,那么教育的过程便不仅仅是一种技巧的施展,而是充满了人情味的心灵交融。“爱是教育好学生的前提”。对于刘德伟这样的孩子,要敞开心扉,以关爱之心来触动他的心弦。“动之于情,晓之于理”,用师爱去温暖他,用情去感化他,用理去说服他,从而促使他主动地认识并改正错误。

二、因材施教,循循善诱。

常言道:“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每位学生的实际情况是不同的,必然要求班主任深入了解弄清学生的行为,习惯,爱好及其落后的原因,从而确定行之有效的对策,因材施教,因人而异,正确引导。因此,我就以爱心为媒,搭建师生心灵相通的桥梁。与他谈心,与他交朋友,使其认识错误,树立做个好学生的念头;充分发挥学生的力量,安排一个责任心强、学习成绩好、乐于助人的同学跟他坐,给予学习和思想上的帮助;自己面批面改他的作业,让他感到老师的关心、重视用关爱唤起他的自信心、进取心,使之改正缺点,然后引导并激励他努力学习,从而成为一个好学生。

所以做为教师,特别是小学的班主任教师,我们一定要用信任的眼光去看每一个孩子,帮他们找到自己的位置,让他们找到自信心,这样他们才能健康,快乐地成长!

用爱心和耐心感化学生 篇7

一、了解和研究学生

1. 要充满爱心和信任

要想了解研究学生, 首先就要热爱学生、信任学生, 这也是教师必须遵循的最基本的道德。从学生的心理需要上讲, 爱和信任是他们渴望得到的东西。学生渴望在充满爱心和信任的环境中成长。如果班主任能够以发自内心的爱心和信任对待学生, 那么学生就会把你当作是知心朋友, 有什么心事就会向你诉说, 让你帮他出主意、想办法, 你也会从中了解他们的性格特点以及日常学习, 生活中的兴趣、爱好等, 从而寻找出最佳的教育方案。班主任对每个学生应一视同仁, 要善于发现每个学生的闪光点, 尤其是后进生。当他们有了进步, 哪怕是一点进步, 都要及时给以表扬和肯定, 帮他们树立自信心, 从而促进学生在良好的发展轨道上迈进。

2. 要热爱每个学生

学生学习, 生活的良好情绪很大程度来源于师生间良好感情的交流, 为此班主任要抽出一定的时间接近学生。如果班主任总是以尊者形象出现在学生面前, 那么即使是一个学年也难以接近和熟悉自己的学生, 更谈不上结合实际对学生进行教育。如果班主任在很短时间里了解了自己的学生各个方面的情况, 就能为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打下基础, 从而能够顺利地对学生开展各个方面的教育工作。

3. 要善于观察学生

在学习、生活中, 学生们通过言行必然要表现出他们的直观行为和思想。因此, 洞悉学生的内心世界, 需要长时间的、不动声色的观察, 并进行多方面的佐证。班主任在对学生进行观察的时候要注意有目的、有计划、有针对性的进行, 切忌主观臆断, 以免对学生造成心灵的伤害。只有这样, 才能掌握更多资料, 并在此基础上采取灵活有效的教育方针。

4. 要与学生交心

班主任必须要经常深入到学生的学习和校内外生活中去, 与学生广泛的接触, 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思想动态, 做他们的知心朋友, 帮助他们克服生活和学习中的困难。班主任与学生交心要善于选择方式、技巧以及态度, 并且营造适当的氛围, 以消除学生的紧张拘束感, 使学生无所顾忌的倾吐真实的心理活动。这样, 再进行全面的分析研究, 才能有的放矢地对他们进行教育。

5. 要重视学生的书面材料

书面材料是班主任了解和研究学生的有力的凭证。学生的作业和日记最能反映学生的情况。尽管学生的个性差异较大, 但也有共性方面, 他们出于世界观和人生观形成的过渡时期, 可塑性很大。班主任可根据掌握的资料, 不失时机的引导、说明和感化他们。研究学生的书面材料要建立在对学生的尊重和信赖的基础上。发现问题要认真研究分析其产生的内因和外因, 找出问题的解决方法。

6. 要争取班干部和家长的配合

要了解和研究学生, 就不可忽视外界因素对学生的影响。学生生活环境主要是学校, 但社会和家庭对学生的影响, 有的时候更甚于学校的教育。学生成长期正是世界观逐渐形成的重要时期。虽然他们要求上进, 但由于年龄因素缺乏经验, 因而不善于辨别是非、善恶、美丑和真伪, 甚至染上一些坏思想, 不良习气。所以, 班主任就要向学生干部、家长、科任老师做调查了解, 争取各个方面的配合, 找到恰当的教育方法, 以迅速有效地提高班主任的工作水平。

二、爱与严相结合

爱学生并不等于放纵学生, 相反要做到爱中有严, 严而有爱。

1. 爱严结合, 严而有格

古语说: “大匠诲人, 必以规矩”, 诲人就是育人, 而要达到目的必须以一定的规矩要求他, 这里的规矩就是格, 就是我们的校纪、校规、班规、《学生德育规范》, 以及学生科平时发的各种文件。这是国家及学校对学生行为规范的具体要求, 从某种意义上讲具有法规性。按照这些规矩要求学生、教育学生就是严; 诲而不倦, 管而不厌, 学生都达到这些标准, 健康成长就是爱。按“格”施严, 就是以法诲人、育人, 则其心服口服; 出“格”施严, 则往往造成误解, 甚至引起逆反, 到头来严不了, 爱也无从体现。

2. 严中有爱, 严而有度

有了培养目标作方向以后, 爱总是先导, 或者说严总是出于爱心的。这就要求我们要根据对象, 把握施“严”的程度, 做到不过头也无不及, 争取能恰到好处。对优秀学生, 作班主任的也不要轻易表扬, 即使表扬也要注意分寸, 主要是引导其找差距, 看不足, 上层次, 这种严充满教育理智感。对于一般学生, 则要根据其不同特点, 分阶段提出适当要求, 促其不断进步, 不乞求一蹴而成。对于后进生, 不搞批评一贯制, 而是帮助其寻找闪光点, 满腔热忱地鼓励他们进步, 对他们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 这实际上也是严, 是充满爱意的严。这种“精心设计、精心施工”处处表现了严与爱的有机结合。

3. 爱中有严, 严而有方

如何把握严与爱是一种教育艺术, 班主任一定要十分重视爱中有严, 严而有方的教育方式。只有在爱生之情中蕴含着望生成才而严格要求, 精雕细琢, 这样的“严”才是学生乐于接受的。班主任要将爱与严辩证统一地寓于日常学习、生活和课外活动之中, 精心设计活动, 使学生在愉快的活动中, 受到熏陶, 获得力量。可以肯定, 没有对学生真诚的爱, 没有高超的教育技巧是不会耗费心思去设计, 提高班级活动的教育效果的。这样把严寓于爱中, 生动活泼, 其效果肯定会比那些板着面孔训斥好得多。

4. 爱严并举, 严而有恒

教育人是长久之计, 是百年大计、千年大计! 对学生的教育必须爱严并举, 严而有恒, 这是因为影响教育的因素诸多。从学生方面看, 他们处在生理发育、心理发展时期, 未成定型, 情绪情感多变, 心理不稳定, 易受环境影响; 从外部环境看, 他们又处在改革开放的时代, 接受新鲜信息多, 基础知识的总量大大超过他们祖辈、父辈的童年时代。他们接受的信息多渠道、多方式、鱼龙混杂、良莠兼有。而他们阅历浅、辨识差, 所以对学生的严与爱必须一以贯之、长期坚持, 不因一时成功而松劲, 也不因暂时失败而废止, 持之以恒必然会收到良好效果。

非如此, 断无佳效。老师的爱心定能塑造一颗颗健康的心灵!

摘要:班主任需具有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 更需要具备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要做好班主任就必须要有一颗爱心, 让爱感化学生的心灵, 让学生感受到温暖, 从而在思想上有良好的转变。

用爱心和耐心陪伴孩子成长 篇8

这么说并不夸张,因为一个学生的教育失败,对学校来说可能只是损失了千分之一、万分之一,而对一个家庭来说就是损失了百分之百。每个学生都是一个家庭的希望和未来。作为班主任,我们有责任也有义务教育好后进生,使他们和其他学生一样健康快乐地成长,展现自己独特的风采。

在我担任四年级一班班主任的第一学期里,发现班里的小琦和小曦两位同学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不爱做家庭作业,这导致他们俩的学习成绩很差。我几次找家长谈话,效果都不明显。课堂上,我仔细观察他们两个的表现;课下,我找他们两个谈话,发现他们并不是那种无可救药的学生,看来还是思想问题。我对他们进行了思想教育。但没过几天,小琦的老毛病又犯了,我很生气,同时也有些失望,不想再管他们了。但转念一想,如果我放弃了他们,他们就会越来越放纵自己,我不能不管他们。

接下来的一段时间,我真是动脑筋了,一有空就把他们两个叫到办公室,一边陪他们做作业,一边和他们谈心。几天之后,我发现小琦已经能够自己按时完成作业了。于是,我在班里表扬了他。没过几天,小曦同学也开始自己完成作业了。更让我高兴的是,他俩不但能按时完成作业,而且作业的质量也很高。批改他们的家庭作业时,我总不忘加上一句批语,有时是:“你能按时完成作业,老师真为你高兴。”有时是:“你可要坚持哦!并且一直坚持到底!”

想到他们的进步,我心里就有一种说不出的喜悦,因为我没有放弃他们。这件事情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对于后进生,要想让他们有所提高,教师一定要了解他们的问题所在,从各个方面去关心、帮助他们,使他们感受到教师给予他们的温暖,让他们树立信心,发现自己的缺点,积极改正,努力学习。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艺术的基础在于教师能够在多种程度上理解和感觉到学生的内心世界。倾听不失为一种最好的方法,我们教师应该积极去听,与学生交谈,从中了解学生的具体想法。

有不少教师总认为学生是小孩子,不愿意倾听学生的谈话。特别是学生犯错误时,更是不给他们说话的机会,凭自己的猜测对学生大加指责,这样很不利于教育好学生。

学校强调学生不准迟到,我平时也是这样要求学生的,但有的学生就是做不到。有一次,上课铃都响过了,班里的小歌同学还没来,我站在楼上往下看,但没看到他的人影儿。已经上课了,同学们正在专心地读课文,“报告”,是小歌的声音,同学们听到声音都停止了朗读。这时我真是气不打一处来——他经常迟到,我昨天找他谈话时,他还保证说再也不迟到了,不禁狠狠地瞪了他一眼。“老师,我在路上……” “你又在路上磨蹭!你看,都几点了!”我没等他说完便将他训斥了一顿,然后就让他站在门口,再也不理会他了。

课后我才了解到,他家住得远,爸爸妈妈做生意走得早,没时间送他,这几天他是自己坐公交车到校的。因为没有掌握住规律,经常错过前一班的车,所以迟到。知道这些情况后,我很后悔自己没有听他把话说完。一年级的孩子,大部分处在“捧在手中怕掉了,含在口中怕化了”的地位,家长一天四趟地接送。而他自己坐车上下学,只不过迟到了一会儿,我有什么理由批评他呢?我当着全班同学的面表扬了他,并向他道歉。他说:“老师,你不用向我道歉,都怨我这几天总迟到。”

我反思:作为教师,凭自己的主观判断去对待学生实在不应该。工作再忙,我们也要给学生说话的机会,也要尊重他们的人格,认真倾听他们说话。古人云:“人之相交,贵在交心。”教师要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机会倾听学生的心声,了解他们的想法,注意他们的情感变化,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教师的关爱。

如果我们每一天都能用爱心和耐心与孩子相伴,我们共同走过的这一段时光就会成为孩子内心美好的记忆。孩子们会为有我们这样的老师而感到幸福,我们也会为自己有与孩子心灵相通的一段教育生涯而感到幸福!

用爱心和耐心感化学生 篇9

要帮助学困生,首先要了解学困生的形成原因。据我观察,造成学困生的主要因素有很多,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当今社会诱惑众多,影响了学生成长;“一切向钱看”“读书无用”论等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使学生缺少学习动力;家庭教育没有很好地发挥应有的作用,不能促进子女健康向上发展;学校过分注重升学,片面追求升学率,置学生的个性发展于不顾,使学生丧失了学习兴趣……并且,上述因素并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彼此复杂交织在一起。

根据学困生的形成,学困生也分为几个类型,教师应区别对待:

1.思维发展存在缺陷的学困生。有些学生,上课很认真,但成绩不理想,他们花费了很多的时间学习,但效果不明显。这样的学生对教学内容理解、掌握较慢,常常跟不上课堂教学进度,渐渐出现知识缺陷和能力欠缺,长此以往,就成为了学困生。

对这样的学生,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尽可能地给予学困生帮助,增加他们独立学习和活动时间,培养他们提问、思考和讨论问题的习惯。老师在上课时要注重问题情境的创设,引发他们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鼓励其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其次,通过教学使他们掌握比较、概括、分析、综合的思维技能,学会区分教学内容。最后,要注重发展“学困生”思维的独立性,可在学生相互合作中求得思维的独立发展。

2.学习方法存在问题的学生。学习方法是发挥学生能力的手段,也是增进学习能力的途径。有些学生学习课前不预习、课上不听讲、课后不复习;有的学生上课虽认真听讲,但不做笔记;有的学生上课虽然做了笔记,但课后不复习巩固,作業马虎,完成任务了事。还有的学习缺乏主动性,不积极思考,有一点难度的题就要问老师、同学,养成了懒惰的学习习惯……

对于这样的学困生,教师在平时要加强学习方法的指导。一是帮助学困生掌握最基本的学习方式,如学会制订学习计划等;二是注意加强和指导学困生学习技能训练,在教学中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强化其掌握、运用、巩固应掌握的学习方法,并及时检查和反馈,逐步提高学困生学习的有效性。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要求他们自觉做好预习,通过作业等方法指导他们强化复习,巩固学过的知识。让学生“从他律转化到自律”,使他们养成自觉学习的习惯。

3.学习态度不端正的学困生。态度决定结果。对于学习态度不端正的学困生,首先要对他们进行理想教育,在日常教学中要多找他们谈心,使他们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只有端正学习态度,认真学习,才能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教师在教育过程中,首先,要善于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逐步培养他们内在的强烈的学习动机,给他们确定合适的学习目标,以激励他们的斗志,只要是他们自己能力水平所达到的都要表扬鼓励。可使用情境式、趣味式、参与式等教学方法启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欲望。在教学中我们还要注意循序渐进,培养他们的自主意识,做学习的主人。其次,要培养他们的自主自立意识,让他们认识到学习是自己的事,是“我要学”,而不是教师家长“要我学”。另外,对这类学生制定目标,要求要低一点,要为“学困生”提供和创造能够取得成功的情境与机会,使其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进而激发兴趣,树立积极的自我概念。

用爱心和耐心感化学生 篇10

关键词:后进生;爱心;耐心;信心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让每个学生都抬起头来走路。”在义务教育阶段,转化后进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客观要求。素质教育核心之一就是面向全体学生,只有全体学生都得到全面发展,才能切实落实教育目标,提升全民族的综合素质。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工作中,体会到转化后进生工作是落实新课改精神、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方面,是提升管理策略、凝聚管理智慧的重要手段,是促进学生均衡发展、全面发展的重要抓手。

那么,怎样去赏识后进生,进而转化后进生呢?我认为可从三个方面入手。

一、要有春风化雨般的转化后进生的教育爱心

马卡连柯说过:“如果有人问我:我怎样以简单的公式概括我的教育经验的本质时,我就回答说:要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还要尽可能地尊重一个人。”不去了解孩子,不尊重、关爱孩子,根本就“谈不上教育”。任小艾老师也说过:“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育是爱的艺术。既然学生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个体,那么教育的过程便不仅仅是一种技巧的施展,更是充满了人情味的心灵交融。这对于后进生尤为如此,尊重关爱后进生,是走近后进生、转变后进生、促进后进学生健康成长的前提和关键。

老师都知道这个理,可是在实践中贯彻起来却很难。为何?后进生成绩不好、纪律涣散、集体荣誉感不强、喜欢挑刺,不招老师喜欢。遇到后进生多次违纪谈话无果,老师动则发火、训斥,甚至把家长叫到学校当面告状。如此一来,后进生对老师又恨又怕,师生关系越闹越僵,学生中也是流言四起,嘲笑、冷落伤害了他们脆弱的自尊心,他们变得悲观失望,自暴自弃,破罐子破摔,有的甚至做出了激进的行为。殊不知,青春期的他们更需要理解与尊重,更需要鼓励和微笑,更需要关心和认可,绝对不是一味的批评和嘲笑,切忌静止地、片面地、戴着“有色眼镜”去看待后进学生。老师的认可,有时也许就在一两句话、一个微笑,甚至一个眼神,学生就能感到温暖、受到鼓舞。即使是一次偶然的关怀也能使他们激动不已,铭记终生。因此,对后进生要倾注真诚的爱,感情上亲近他们,兴趣上引导他们,学习上帮助他们,生活上关心他们,他们定会受到感化而产生“亲师、爱师、信师”的心理效应。这时,教师再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就容易多了。

二、要有持之以恒的转化后进生的教育耐心

初中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本身就决定了他们性格和心理的多变性和不持久性,也决定了后进生转化的艰巨性和长期性。在后进生转化工作的实践中,我发现后进生的转化过程要经过醒悟、转变、反复、稳定四个基本阶段。因此,后进生的转化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对他们的教育和矫正是一项艰苦、细致、耐心的工作,不可能“一劳永逸”“立竿见影”。后进生的思想很容易受到社会、家庭、学校中不良因素的影响,他们的思想常出现波动、反复无常的情况,是正常现象,老师千万不能产生急躁、暴躁情绪,而应冷静分析他们出现反复的原因,对症下药,加强个别谈心,加强关心和帮助。古人云:“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故应“宽以待人,容人之错”,悦纳学生的错误。这样,他们才会充满积极向上的勇气和力量,不断自我完善、自我发展,从而真正实现转化。如果教师对后进生不关爱,或爱之不深、爱之不厚、爱之不真,则绝不可能耐心、细致、持久地做好后进生的教育、引导、转变、培养工作。

三、要有百折不悔的转化后进生的教育信心

后进生不是“顽石”一块,坚不可摧,多年教育教学工作的实践证明,后进生是完全有可能转化的。其一,多元智力理论认为,每个学生都具有在某一方面或几方面的发展潜力,只要为他们提供了合适的教育,每个学生都能成才。即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都有特殊的天赋和素质。所以我们要辩证地看待后进生,要挖掘他们潜在的、积极的因素,寻找他们的“闪光点”,并努力创造条件,提供机会,让他们发挥自身价值,也能体验到成功的欢乐——教育家的全部奥秘,就在于使受教育者对自己充满信心,对前途充满希望。其二,一切事物都是在不断变化、发展的,青少年学生的可塑性很大,很容易接受正面教育。只要我们制订正确的教育策略,就肯定能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把后进生塑造成社会的有用之才。“80后”新锐作家韩寒,整个初中阶段,在班级中的名次一直在40~50名之间,而他们班级也才54名学生。

后进生,无论是思想品德上的后进,还是学业成绩上的后进,都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而是长期发展的结果,这是我们须正视的事实。我们要对转化后进生的艰难做好充分的准备,更要对塑造后进生充满百折不悔的自信。老师成竹在胸,他们才会更加自信迎接生活的挑战。罗森塔尔认为,教师要多给学生以美好期待,这种期待能激发后进生的心理潜力,激励其张满自信的风帆。我相信,只要老师掌握他们心理上的特殊矛盾,千方百计地为他们创设成功的平台,努力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责任感,就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道出了教师劳动的长期性,也道出了教育工作的艰辛,更道出了后进生转化工作的艰巨性。早在几千年前,教育家孔子就首创了“因类施教”,作为新时期的教育工作者的我们更要以人为本,重视全体,分类施教。我们只有常怀春风化雨的教育爱心、持之以恒的教育耐心和百折不悔的教育信心,多给后进生展现自我的平台,因势利导,发展后进生的个性特长,燃起后进生的信心之火,才能把后进生转化成先进生,培养教育成国家的有用之才!才能促进我们整个中华民族教育事业的和谐、进步和发展。

上一篇:采购价格管理制度下一篇:药学实习鉴定自我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