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我所欲也复习题

2024-06-11

鱼我所欲也复习题(通用6篇)

鱼我所欲也复习题 篇1

《鱼我所欲也》 复习题

一、文学常识

此文节选自《孟子·告子上》

《孟子》现存七篇,内容包括孟子的政治活动、政治学说和哲学、伦理、教育思想等。宋朝朱熹把《孟子》和《论语》、《大学》、《中庸》合为“四书”,成为儒家学者初学者初学必读的书籍。

二、实词积累(1)欲:想要。(2)于:比。

(3)苟得:苟且有得,这里指“苟且偷生”。(4)恶:厌恶。(5)患:祸患,灾难。(6)辟:通“避”躲避。(7)如使:假如,假使。(8)为:做。

(9)丧:丢掉,遗失。

(10)箪:古代盛饭用的圆竹器。(11)豆:古代盛肉或其他食品的器皿。(12)呼尔:吆喝着。(13)与:给予。(14)蹴:用脚踢。

(15)不屑:因轻视而不肯接受。

(16)万钟:形容位高禄厚。钟,古代的一种量器。(17)加:好处。

(18)辩:通“辨”,辨别。(19)奉:侍奉。

(20)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21)与:通“欤”语气词,吗。(22)乡:通“向”,从前。(23)已:停止,放弃。(24)本心:天性,天良。(25)何加:有什么益处。

三、相关成语

舍生取义 嗟来之食

四、相关对联

1贫贱不移颜回有丈夫之志

威武不屈天祥存英雄之举 2鱼与熊掌不可兼得,依口味取舍

生同大义非能共存,据良心抉择

五、原文填空

1、体现中心论点的句子是: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2、以“鱼”与“熊掌”比喻引出中心论点的句子是: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3、为什么不做苟且偷生的事?

所欲有甚于生者。

4、作者从正反两方面进一步论证论点,得出结论的句子是: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5、强调人人都有向善之心的句子是: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6、强调“一箪食,一豆羹”看似微不足道,但却关乎生死的句子是: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7、作者赞颂无人认识的路人和贫贱的乞丐宁愿饿死也不接受带有侮辱性的施舍,说明“所恶有甚于死者”即义重于生的句子是: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辨礼仪而受之。

8、结尾“此之谓失其本心”照应开头哪句话?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六、问答题

1、此文节选自《孟子·告子上》,它论述了孟子的一个重要主张是什么?

义重于生,当义和生不能两全时应该舍生取义。

2、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舍生取义。

3、什么是“义”呢?

孟子说:“羞恶之心,义也。”他认为自己做了坏事感到羞耻,别人做了坏事感到厌恶,这就是义;义是有道德的君子所必须遵循的正路。一般指公正的道理或正义的行动。

4、孟子是怎样提出和政论他的主张的?

把生命比做鱼,把义比做熊掌,在二者不可得兼的情况下,用舍鱼而取熊掌设喻,由此及彼,由浅入深,自然引出“舍生取义”的主张。

5、为什么用比喻形式说理,而不直接提出来?

这样说理形象通俗,易于接受。

6、第一段分几层论述?分别从哪个角度论述?

三层: 第一层:“鱼,我所欲也一一舍生而取义者也。”用比喻引出中心论点“舍生取义”

第二层:“生亦我所欲一一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用生与死进行对比论证为什么要“舍生取义”。(指出人间有比生更宝贵的东西,就是义,也有比死更可怕的东西,就是不义。)

第三层:“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贤者能勿丧耳。”

激励众人,此心人皆有之。

7、文中至今流传的一个成语是?

舍生取义。

8、作者说“舍生取义”之心“人皆有之”意图何在?

激励众人崇尚道义。

9、论点提出以后,文章是怎样围绕论点逐层论述的?

明确:提出“生与义不可得兼,则舍生取义”的论点后,首先从正面指出人之所以能“舍生取义”,是因为人皆有“欲生不为苟得,恶死有所不辟”的思想。然后再从反面说明,如果人只是欲生恶死,那么什么事都可以做得出来;可是事实上,“义”超过了“生”,所以人能够不贪生,不避死。这种羞恶之心,人人皆有,贤者更能保存而不丧失。接着举例说明,人既使在饥饿时仍有羞恶之心,自古以来就有宁死不食“嗟来之食”的人。最后,文章陡然一转,“乡为身死而不受”,现在“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又是为了什么呢?难道是“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先前为了“义”可以“舍生”,现在却为了高官厚禄和物质享受就舍掉了“义”,这种行为不是应该停止吗?

总之,这段文章是说,能做到“舍生取义”是人有羞恶之心;如果不顾羞耻,不辨礼义而受“万钟”则失掉了“本心”,这种行为是应该停止的。全文旨意就在这一劝勉上。

10、有比生命更重要的东西是什么?有比死亡更令人厌恶的东西是什么?

义, 不义。

11、为什么不能做苟且偷生的事?为什么有的灾祸不能躲避?

因为苟且偷生的事往往违背道义,如果背弃信义去做,就会为人所唾弃。

因为有比生命更重要的义。

12、“贤者”和普通人的区别在于什么?

能否固守道义。贤者能坚持操守,勿丧失。

13、“一箪食„„乞人不屑也”。运用的论证方法是:

举例论证。

14、“一箪食„„乞人不屑也“。化用成语故事是: 嗟来之食。

15、用这一生动的事例的目的是为了证明什么?

“一箪食,一豆羹”看似微不足道,但却关乎生死。如果带有侮辱性的施舍即使是无人认识的路人和贫贱的乞丐宁愿饿死也不接受,说明“所恶有甚于死者”既义重于生。

16、“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此之谓失其本心。”段主要运用什么论证方法?作用是什么?

对比论证;举例论证。

作用是从反面论证“万钟”亦不该接受。

与“一箪食,一豆羹”段进行对比,从正反两方面印证了“舍生取义”。

17、孟子在文中表扬了哪些人?斥责了哪些人? 表扬了那些重义轻生、舍生取义的人;

斥责了那些苟且偷生、贪图享受、见利忘义的人。

18、如何看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义”字是一种充塞天地之间的正气,无处不有,但当面临生死存亡的考验时,大多数人不是不想做,而是做不到。

19、对孟子“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的评价。

他认为每一个人一生下来就有仁、义、礼、智等善心,在文中这种思想显然有它的进步性。但是这种结实没有强调后天教育和社会环境对人的作用。在文中阐发了唯心主义的性善说,说什么羞恶之心人皆有之,这是不合事实的。此类糟粕,应予剔除。20、从古到今,无数的事例验证“舍生取义”的人可以流芳百世,见利忘义的人遗臭万年。请举例一一加以验证。

舍生取义之人如,文天祥、史可法、谭嗣同、李大钊等。

见利忘义的人如,吕师孟叔侄、秦会、洪承畴等。

21、联系全文的大意,用“生”与“义”开头,拟写一副对联(不少于五字)。

略。

22、你过去一定也做出过许多次选择,其中哪一次对你的影响最大、印象最深?你从中总结出一些经验或教训。

(思考人生选择的意义及应当遵循的原则,树立起义重与利、舍生取义的价值观念。)

23、文章开篇运用了什么修辞?为何运用这一修辞?

比喻,因为本文是论述“舍生取义”的,重在“义”,“义”是抽象事物,难以把握,理解,用比喻使人容易接受。

24、本文围绕什么展开议论?

孟子设喻,从人的口腹之欲开始通篇议论,也围绕着人的口腹之欲展开。

25、文章从所欲入手,说明人的所欲发生矛盾时应该怎样?

应采取一个正确的原则态度,要进行正确的抉择和取舍。

26、文章用“鱼”和“熊掌”分别比喻什么?

鱼喻生命;熊掌喻“义”,形象的区分“生”与“义”的价值高下。

27、面对生与义不能得兼时,孟子认为应该怎样做?

宁可取义,也不苟且偷生。既故不为苟得也。

28、面对死与不义不能同时避开时,孟子认为应该如何处理?

拧可赴死,也不愿躬躬不义

29、作者在文中把什么看作比死更令人厌恶?(用两个字概括)不义。

30、作者认为面对正义时,人表现应如何?

为了正义绝不能贪生怕死,屈辱人格,而要无所畏惧,义无所顾。

31、指出文中从反面论述:如果人只是欲生恶死,那么凡是可以苟且偷生的无耻手段都做得出来的句子: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32、指出文中:有的人明知采用某种手段就可以生存却不采用,其原因是:

所欲有甚于生者。

33、指出文中有的人明知采用某种手段就可以躲避辟患却不采用,其原因是:

所恶有甚于死者。

34、为什么世人的行为仍有贤与肖,义与不义的区别呢?

因为贤者能坚持“舍生取义”,始终“勿丧”,一般人则难免因环境改变,而“失其本心”

35、文中作者认为“舍生取义”之心,不仅仅是贤人所具有的语句: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36、文中“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有何作用?

承上启下

37、“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为什么饥饿的行人,乞丐不接受呢?

因施与者态度不好。他们认为接受这“嗟来之食”,将陷身于不义,这是人们天生的羞恶之心。

38、用者对于“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的行为,是如何回答的:

万钟于我何加焉!

39、文中指出昔日宁死不受嗟来之食的人,此时却不辨礼义而受之,你如何理解这种现象?

这类人是在无尽的利欲的旨诱一丧失了本心。即受环境影响。40、文章第二段举实例的目的是:

进一步论证“义”重于生命,并在篇末点题,指出不应为物欲所蔽。

41、指出文中点题的句子: 此之谓失其本心。

42、孟子在文中虽讨论的是一般人的道德标准,但实质另有它论,你认为作者意在职责谁,体现什么思想?

意在职责统治者,不应被物欲所蔽,而丧失羞恶之心。体现了孟子的“民贵君轻”的政治思想。

初中化学复习之我所见 篇2

关键词:初中;化学;复习

复习工作的有效性直接关系着学生的毕业成绩的好与坏,决定着学生是否能够升入到高一级的学校进行深造。因此,需要教师和学生紧密配合,协同促进,找到办法,提高效率。

一、紧扣教材与教学大纲,结合班级学生实际,明确化学复习指导思想

俗话说得好,有什么样的思想就有什么样的行动。在进行化学复习的前提就是教师一定要搞好化学复习的思想工作。让学生首先要有学好化学,复习好化学的打胜仗的思想准备。只有学生思想提高了,学生才能表现出能够吃苦耐劳的精神。其次,教师首先要对化学教材进行全面的细致的有效的归纳和总结,把化学知识进行分块地,系统地进行总结出来,以成串的形式展现给学生,让学生能够一目了然。再有就是一些重点知识和概念,教师对学生要加强理解式的讲解,以提高学生的归纳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抓好復习的具体方法

有的学生反应,到了初三,化学基础不好。平时做题很少。每次做题总是看不懂!总是看书本的内容。但是做题还是看不懂。怎么办?

1、认真阅读化学课本。化学课本是依据教学大纲系统地阐述教材内容的教学用书,抓住课本,也就抓住了基础知识,应该对课本中的主要原理,定律以及重要的结论和规律着重去看、去记忆。同时还应注意学习化学中研究问题的方法,掌握学习的科学方法比掌握知识更重要。因为它能提高学习的思维能力。

2、看化学书的程序一般分三步。①全面看:全面看一节教材,把握一节书的整体内容,在头脑中形成一个初步整体印象,要做到能提纲挈领地叙述出教材中的重点、难点、关键和本质的问题。②抓关键:在全面看的基础上,抓住教材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用语重点看,认真反复琢磨。③理思路:看书时要积极思考,重点知识要掌握,难点知识要逐步突破。

总之,看书的程序可概括为:“整体枣部分枣整体”,即整体感知,部分探索,整体理解。

一些建议:①上课听讲,能听多少是多少,千万别不跟;②认真完成作业,着重基础题的练习,尽量少做难题;③每天至少问化学老师一个作业错题,越基础越好;④狠抓基础,并且只抓基础,老师布置的任务足够了,不用再买卷子辅导了;⑤别讨厌老师,多和老师交流。别影响了别的科目的学习时间。

以上几条没有最重点的,都是重点,你化学基础不好,别着急,要有蚂蚁吭骨头的精神,慢慢来。“凡事用生命去做,每天进步一点点”(韦尔奇)能坚持住的话,你的化学提高到60分没什么问题的。

“学校订的练习册答案没详解”着重基础,从现在起跟住老师,没详解,老师总讲的啊,听懂基础题就行了,难的有精力就多做,多问老师,别的什么辅导书,卷子没必要买的,跟住老师就行了,这样成绩才提高最快。要是你其他科目非常强的话,那你要在化学上投入更多的时间,不耽误别的科目就可以了。

三、学好化学最好的方案

我认为化学水平由两部分构成。一是基础知识,二是解题思维。其中又以基础知识为重,因为在高考基础题占了大多数分,能力题分占少数。

因此应该首先打牢基础。一般最有效的方法有两种:

1、看教材。教材是高考试题编制的蓝本,专家们关在小屋子里编题时,首先就是从教材上找知识点,再编题。看教材重点不在背,而在理解,搞不懂的就追着老师死缠烂打地问,问清楚才罢休,脸皮一定要厚。

2、作总结。每章学完后,都要做一个条理清晰的总结。不求面面俱到,但求主线明晰。

3、就是难题了。难题不是高智商的人才会作,我们智商普通的人照样可以漂亮地拿下。怎么做到,总结化学思维。十字交叉法、设通式法、极端假设法、原子守恒法等,多做多总结。相信你把这两点掌握好了,化学的复习就会变得目标明确,从容不迫,游刃有余,每复习完一部分知识就会有一种充实感、满足感。

4、不要寄希望于速成,因为“欲速而不达”呀。如果你认同这个观点,就接着看下去吧:①将物质的结构、性质、用途这样的顺序进行记忆,认真思考你会发现这三者之间的联系。②对性质中涉及的化学方程式要做到烂熟于胸,若已经做到上述两点,你的化学就学好了一半了。③多思多想,将生活中见到的活生生的事物和化学联系起来,你会发现化学就在我们身边,到这时,你就会体会到化学给我们带来的乐趣。

5、整理笔记本,每天整理一章:第一部分按章节记方程式(最好写上相关现象)。第二部分,从同一颜色的,同一气味的,同一燃烧现象,同一特殊状态写物理和化学性质,,你那个本子,前部分按章整理常见方程,看到有特殊的物理性质,写到后部份,比如白色:…淡黄:…深黄:…,多留些空,看到你习题中出现了你没注意到的,再加起,参考书上有没见过的加起,第3部分整理错题,每次做错的都记起,新吸收到的再记到前面对应的部分,自己做一份就记做一半,在没天拿出来翻翻,做题也翻翻,当你看到那个物理、化学性质,能想到他在你笔记本的确切位置,你就没什么问题了,这是长期的积累,推断题推出物质很容易了就看你方程式能写对不了。推断那是完全送分,能熟悉记住,除实验题外,你就没什么问题了,初中化学并不难。

以上是笔者对化学中考的认识和体会及在化学复习过程中的应对策略,在中考反馈的成绩上来看,效果还不错。俗话说“教无定法”,复习课也不例外,但无论什么方法,夯实基础知识是基本,加大训练强度是手段,贯彻复习策略是能力,学生能够掌握是目的,我还会进一步探索中考复习的方法来适应中考、适应学生,以期取得更好的成绩。

鱼我所欲也复习提纲 篇3

《告子上》的主要内容是阐明“性善说”,即人性里天生就有向善的种子,这种善的天性,就是人的“本心”。

本文讲的是每个人都有“本心”,无论在什么情况下,人都应该保有自己的“本心”。只要“本心”在,即使在生死关头,人也能经受住考验;而如果丧失了“本心”,人就会做出有损于人格的事来。

一、生字:

箪(dān) 蹴(cù) 羹(gēng) 死亦我所恶(wù)

二、词语:

1、通假字:“得”,通“德”,动词。例句:所识穷乏者得我 “乡”同“向”,原先,从前。例句:乡为身死而不受。

2、古今异义:豆:古义:古代盛肉或其他食品的器皿,例:一豆羹;今义:常为豆子的种类。

3、一词多义:①与:读yú,句末语气词,表示反问。例句: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给。例句: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

②而:连词,连接修饰语和中心语。例句: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连词,连接主语和谓语,含有“却”的意思。例句: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③于:介词,表示比较。例句:所欲有甚于生者 介词,引出动作的对象。例句:万钟于我何加焉 ④是:指示代词,这个,这样。例句: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这样看来,由此看来。例句:是亦不可以已乎?

4、重点词解释:⑴、本心:天性,天良”⑵、患:祸患,灾难 ⑶、辟:通“避”,躲避 ⑷、箪:竹筐 ⑸、蹴:用脚践踏 ⑹、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

⑺、乡:通“向”,从前 ⑻、何加,好处。 ⑼、恶:厌恶。 ⑽、辩:通“辨”,辨别。 ⑾、义:正义或仁义。 ⑿、勿丧:不丢掉,不遗失。丧:遗失

⒀、万钟:万钟的俸禄,形容位高禄厚。 ⒁、贤者:有道德的人。⒂、苟得:苟且取得,本文指:“苟且偷生,意思是只为求利益,不择手段。

三、特殊句式及重点句子翻译:

①判断句: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也表示判断,

译:鱼是我所喜爱的,熊掌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都得到的话,那么我就只好放弃鱼而选取熊掌了。)

②倒装句:万钟于我何加焉!(疑问代词“何”做动词“加”的宾语,前置,意思是“什么”。译:优厚的俸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

四、重点句子翻译:

1、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尔。不仅有道德的人有这种信念,而且人人都有,只是有道德的人能不丧失罢了。

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与我何加焉。 对于优厚的俸禄如果不问他合不合礼义,就接受它,那么优厚的俸禄对我来说有什么益处呢?

3、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就舍弃生命而选取正义了。

4、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以前宁肯死亡,也不接受,今天却为了我所认识的穷苦人感激自己而接受它。

5、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假使人们追求的东西没有比生命更宝贵的,那么一切能够用来逃避祸患的手段,有哪一种不能采用呢?

6、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先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为了住宅的华丽却接受了;先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为了大小老婆的侍奉却接受了;先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为了熟识的穷人感激自己却接受了。]

五、思考题

1、本文出自《孟子?告子上》,作者孟子,战国时期鲁国人,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还学过他的.文章有《得到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附“四书”:《孟子》《论语》《大学》《中庸》)

2、归纳段意:第一段:论述舍生取义是人的本性。

第二段:论述见利忘义是丧失本性的行为。(第一层(1-2句)从正面举例,说明义的存在。第二层从反面举例,接受万钟这是丧失人的本性。)

3、理解及背诵: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用原文回答: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2)文中能概括全篇大意的句子是:生,亦无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开头以“鱼”和“熊掌”为喻,巧妙地回答了这个问题,请写出原句: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3)《鱼我所欲也》中出现的成语有:舍生取义、嗟来之食;由此我们可联想到与本文观点相关的孟子曾说过的三句话: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4)《鱼我所欲也》中体现“性本善”思想的句子是: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5)孟子认为能做到舍生取义的人是;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6)孟子认为失其本心的行为是: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为宫室之美而受之;为妻妾之奉受之;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7)在孟子看来,什么情况下,即使遇到祸患也会挺身而出的?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8)不辩礼仪的接受万钟是为了: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9)文中与“嗟来之食”的意思相一致的句子是: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10)文中所指的比生命更可贵的东西是指道义,比死亡更可怕的东西是指丧失道义。

(11)人的本心是什么?舍生取义

(12)本文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试举例。比喻论证、对比论证、举例论证、道理论证。

(13)文章开端没有直接进入议题,而是先从生活中人们可能遇到的事情写起,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给所要论述的问题增加了通俗性,为下文论议正题作好了铺垫。

(14)文中多次使用对比这种手法,请举例说明。 鱼和熊掌对举 生与死对举 向与今天比较等。

(6)写“鱼”和“熊掌”“不可得兼得”时取“熊掌‘的用意是什么?意在说明在生活中经常会遇到需要选择的事,在两者不可兼得的情况下,人们会选取价值更高的东西,用此事情来比喻”舍生取义“的道理。

5、本文观点广为后人所赞同,请找出本文观点并写出与之一致的两句诗。(1)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2)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6、应用。(1)本文孟子用“ 舍生而取义

”来表现他的人生追求。文天祥《过零丁洋》中体现这种追求的诗句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请写出历史上在人生中有正确选择的人。岳飞精忠报国,文天祥选择忠义守节,布鲁诺选择坚定信念。

(2)本文所强调的“义”与市场经济下的“利”有无矛盾,由此会引发一点什么样的启示,请简要谈谈。

不矛盾,在市场经济下也要讲诚信、讲道德,不做违法乱纪的事。

(3)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人用自己的青春热血和宝贵的生命谱写了一曲曲“舍生取义”的正气歌,请概述一个这样的例子:

抗洪英雄李向群为保一方群众生命财产安全誓斗洪魔,以生身殉国。朱自清病危之际拒绝吃美国救济粮等。卢雪鹏见义勇为,勇斗歹徒,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

(4)列举奉行“舍生取义”这一行为准者的事例,并简要概述。

南宋末年文天祥组织力量坚决抵抗外侵,失败被捕后,面对元朝威逼利诱,竟毫不动摇,视死如归,最终被杀,这种高尚的民族气节和为正义而献身的精神永远值得后人学习。

(5)本文主要阐述了“舍生取义”的道理。作为21世纪的中学生,你怎样理解这个“义”字?

能见义勇为、为正义事业而献身、做与国与民与人有益的事等。社会上的哥们义气是与小团体个人私利相关的义气与本文的“义”不同。

(6)作者在文中赞扬的是怎样的人:

舍生取义的人(精神永存),批评的是怎样的人:见利忘义的人(无生命价值)

(7)结合现实生活,给本文补充两个论据。(2分)

论据一:文天祥宁死也不降元,慷慨就义;

论据二: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x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

(8)、孟子提倡的

“舍生取义”曾经造就了一大批仁人志士,而现在的学校教育则强调我们中小学生要“珍爱生命”,最近教育部新修改的《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就删掉了“见义勇为,敢于斗争”的字样,对于这些,你是怎样看待这一问题的?

鱼我所欲也 练习题 篇4

A故患有所不辟也 患:

B、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是:

C、呼尔而与之 与:

D、万钟于我何加焉 加: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2分)

A、 由是则生而不用也 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

B、蹴尔而与之 行道之人弗受

C、 所恶有甚于死者 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D、 今为妻妾之奉为之 项燕为楚将,数有功

3、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4、请说说画线句子中的“是心”具体指什么?(2分)

5、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2分)

(1)故患有所不辟也 (2)贤者能勿丧耳

6、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7、文中以“舍鱼而取熊掌”这一生活常理为喻有什么作用?(3分)

8、古往今来,有许多“舍生取义”的志士仁人,请你举出一例,并简要说说他(她)的事迹。(不超过20字)(4分)

四川自贡

9、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短语。(2分)

①患:

②何不用也:

10、按要求填空。(4分)

①这段文字先设喻引出论点 ,然后从 两面论证论点。

②文中所说的“甚于生者”指的是 ,“甚于死者”就是 。

2004湖北襄樊

1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

①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得: ②是亦不可以已乎?已:

12、下列句中“穷”字意义与其它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2分)

A、复前行,欲穷其林。 B、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

C、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D、穷山之高而止。

13、文中“ ”这几句话与“嗟来之食”的故事相近。(2分)

14、请引原文回答:有人贪利忘义,目的是为了□□□□,□□□□,□□□□□□□;原因是□□□□。(2分)

1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译文:

2004广东梅州

16、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3分)

(1) 苟: (2)辟: (3)丧:

17、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线句子。(4分)

(1)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答:

(2)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答:

18、下面句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 人皆有之 属予作文以记之

B、 舍身而取义 环而攻之而不胜

C、 故不为苟得也 已克,公问其故

D、 贤者能勿丧耳 陈胜者,阳城人也

19、简答:(5分)

(1) 孟子在文中阐明了怎样的观点?(3分)

答:

(2) 在孟子看来,什么情况下,即使遇到祸患也会挺身而出?(用原文回答,2分)

答:

2004江苏常州

2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如涉及通假字,必须答出该字的意思。)(2分)

(1)万钟于我何加焉( ) (2)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

(3)乡为身死而不受( ) (4)是亦不可以已乎 ( )

21、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2分)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22、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作者的观点。(2分)

23、阅读下面《不食嗟来之食》,完成文后问题。(6分)

齐(齐国)大饥(饥荒)。黔敖(齐国的一位富商)为食(准备了食物)于路,以待饿者食之(给他们吃)。有饿者蒙袂(mèi)辑屦(jù)(袖子遮着脸,拖拉着鞋),贸贸然(两眼昏昏无神的样子)来。黔敖左奉(捧)食,右执饮,曰:“嗟(喂)来食!”(饿者)扬其目而视之,曰:“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终不食而死。 (选自《礼记、檀弓》

(1)上文与《鱼我所欲也》选段中的哪些语句相对应?把它摘录在下面横线上。(2分)

(2)“嗟来之食”的故事流传至今,已成为人们熟知的.成语;模仿《现代汉语词典》中对成语“拔苗助长”的释义,试解释它的意义。(4分)

【拔苗助长】古时候宋国有个人,嫌禾苗长得太慢,就一棵棵地往上拔起一点,回家还夸口说:“今天我帮助苗长了!”他儿子听说后,到地里一看,苗都死了(见于《孟子、公孙丑》)。后来用来比喻违反事物的发展规律,急于求成,反而坏事。

【嗟来之食】(提示:答题不超出100字。故事情节须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不能全文翻译。)

重庆

24、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 屋舍俨然 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B、 故患有所不辟也 且人患志之不立

C、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是进亦忧,退亦忧 D同舍生皆被绮绣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

25、根据文段内容填空。(5分)

⑴选段中,作者将 比作鱼,将 比作熊掌,提出了他的主张:当二者不能两全时,应 。(3分)

⑵孟子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与文段中的“ ”这个词含义相同。(2分)

26、翻译下面的文言语句。(4分)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翻译:

27、孟子认为“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请举出你所了解的一位“贤者”,并写出他的一句表明其气节的名句。(3分)

答:

2004江苏镇江

[甲]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选自《鱼我所欲也》)

[乙]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选自《岳阳楼记》)

28、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①万钟于我何加焉 ②是亦不可以已乎

③然则何时而乐耶 ④微斯人,吾谁与归

29、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3分)

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译文:

30、甲段中的“本心”是指 ,乙段中的“古仁人之心”的具体体现是 ;甲乙两段都运用了 的表现手法。(3分)

31、甲段中孟子的思想和乙段中范促淹的思想激励着一代代仁人志士身体力行,涌现出许多可歌可泣的事迹。请简述一例。(3分)

2004山东日照

(甲)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选自《孟子》)

(乙)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丹之所藏者黑,是以君子必慎其所处者焉。(选自《孔子家语》)

3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2分)

①故患有所不辟也 ( ) ②即与之化矣( )

3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②是以君子必慎其所处者焉。

34、请分别写出(甲)(乙)两文中作者的主要观点。(2分)

(甲)文观点:

(乙)文观点:

35、为了证明观点,(甲)(乙)两文运用了哪种相同的论证方法?运用这种论证方法的好处是什么?(3分)

36、对于两文中作者的观点,一向有不同的意见。请选择其一,结合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体验,谈谈你的看法。(3分)

2005甘肃

(甲)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乙)与善人居,如入芝兰①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②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③之肆④,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丹⑤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是以君子必慎其所处者焉。

乙文注释:①芝兰:一种香草。②化:同化。③鲍鱼:咸鱼。④肆:店铺。⑤丹:丹砂,矿物名,红色。

37、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故不为苟得也 苟得:

是以君子必慎其所处者焉 是以:

38、下列各组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所欲有甚于生者 游于是乎始

B、即与之化矣 春冬之时

C、久而不闻其臭 妇拍而鸣之

D、亦我所欲也 亦与之化矣

39、翻译下列句子。

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

40、人生经常面临各种选择,关键看你怎样取舍。请仿照文中画线的句式,用现代汉语另写一个句子,表明你的取舍观。

41、请分别说出两文的主要观点,并指出其共同的论证方法。

甲文的观点

乙文的观点

共同的论证方法

2005山东临沂

【甲】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选自孟子《鱼我所欲也》)

【乙】孟子曰:“……丈夫①之冠②也,父命③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⑤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⑥,立天下之正位⑦,行天下之大道⑧;得志与民由⑨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节选自《孟子•滕文公下》)

〔注释〕①〔丈夫〕成年男子 ②〔冠〕古时男子二十岁称作成年,要举行加冠礼。③〔命〕教导 ④〔夫子〕丈夫 ⑤〔妾妇〕妇女,这里“妾”“妇”连用 ⑥〔广居〕宽大的房子,孟子用来比喻“仁”⑦〔正位〕正确的位置,孟子比喻“礼”⑧〔大道〕大路,孟子用来比喻“义”⑨〔由〕遵循大道走。

4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2分)

①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得:

② 是亦不可以已乎? 已:

③ 往之女家 之:

④ 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顺:

43、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4分)

① 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②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44、甲、乙两文中,孟子各阐述了怎样的主张?(4分)

答:

45、甲、乙两文中,孟子论述的观点一致的地方是什么?这其中又有何差异?(3分)

答:

广西钦州

(甲)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乙)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关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呜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日:“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46、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4分)

(1)蹴尔而与之( ) (2)万钟于我何加焉( )

(3)才美不外见( ) (4)策之不以其道( )

47、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2分)

A、(1)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2)不效则治臣之罪

B、(1)乡为身死而不受 (2)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C、(1)马之千里者 (2)渔人甚异之

D、(1)策之不以其道 (2)以中有足乐者

48、请将文段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2)食之不能尽其材。

49、在(甲)文中,作者认为人应该有宁死也不接受“嗟来之食”的傲骨。你赞成这一观点吗?请联系历史或现实中的事例谈谈你的看法。(3分)

答案

1、①祸患,灾难 ②这,这样 ③给 ④增加,益处 (答对1空给1分)

2、A(2分 A 转接 B 代乞人;结构助词,的 C 比;在 D 为了;是 )

3、(我)所喜欢的还有胜过生命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意思对即可。)

4、在“生”和“义”不能兼顾的情况下,应该舍生取义。(或直接摘录原文“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如果笼统回答天性、天良或“义”给1分。2分)

5-8略

9、①祸患,灾难。 ②什么手段不可用呢!

10、①舍生而取义者也,正反。 ②义,不义。

11、①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1分)

②已:停止(或放弃)(1分)

12、C(2分)

13、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1分)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1分)

14、宫室之美 妻妾之奉 所识贫乏者得我 失其本心

15、(见了)优厚俸禄却不分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这样)优厚俸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或:(可是有的人)见了“万钟”的优厚奉禄却不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优厚的俸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万钟”、辩、“受”、“加”四个词应译出)

16、 3分 (1)苟且(2)通“避”,躲避(3)丢掉、遗失

17、(1) 2分 鱼,是我所喜爱的,熊掌,也是我所喜爱的。

(2) 2分 如果人们所喜爱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哪一样不可以采用呢?

18、 2分 A

19、(1) 3分 舍生取义

(2) 2分 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20、(1)好处、益处、裨益等 (2)感谢、感激、感恩等 (3)从前、以前、昔日等

(4)停止、抛弃、丢弃等(2分。答对两个给1分。意思对即可。通假字如只答出本字不得分。)

21、一碗饭,一盆汤,得到它就能生存,得不到它就不能活。(2分。意思对即可。)

22、人不能为获取高官厚禄而舍弃礼义。(2分。意思对即可,从正面阐述亦可。如只是套用课文中的原句作简单翻译,最多只能得1分。)

23、(1)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2分。多答少答扣1分。)

(2)参考答案:古时候齐国发生了大饥荒。有个叫黔敖的富商在路上施舍饮食,对一个饥饿的人大声吆喝:“喂!来吃。”饥饿的人说,我就是不吃‘嗟来之食’才落到这个地步的。终于不食而死(见于《礼记、檀弓》)。今泛指带有污辱性的施舍。(4分。故事叙述大致完整得2分,点明出处得1分,成语意基本解释清楚得1分。)

24C (3分)

25、⑴生 义 舍生取义 (3分,每空1分)⑵贤者(2分)

26、由此可见,采用某种手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4分)

27符合题意即可,如: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3分)

28、(4分)(1)益处 (2)止,这里是“止而不为”的意思 (3)(既然)这样,那么 (4)非,(如果)没有(每个词1分)

29、(3分)原先为了义宁愿身死而不受(“呼尔”“蹴尔”的)施舍,今天却为了所认识的穷困贫苦的人感激我的恩德而接受了。(“向”、“得”未翻译正确的,每个扣1分)

30、(3分)(1)本来就有的羞恶廉耻之心(1分,答“义”也可以) (2)“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或“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1分,用自己的话概括也可以) (3)对比(1分)

31、(3分)本题不设统一答案。评分要点:人物、事迹、思想各占1分。

32①同“避”,躲避 ②同化

33、 ①假如人所想要的没有比生命更重要的,那么凡是可以用来求生的(或求得生存手段的),什么手段不可以用呢?②因此有道德有修养的人必须慎重地选择和他相处的人。

34(甲)舍生而取义者也。(乙)是以君子必慎其所处者焉。

35、比喻论证 使深刻的道理形象生动,浅显易懂。

36同意与否均可,但须结合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体验作分析。

37、苟且偷生 因此

38、D

39、就像进入了放满香草的屋子,时间久了,也就闻不到香味了,就是被香草的气味同化了。

40、如:金钱是我所需要的,人格也是我所需要的,当两者不能同时得到时,我将放弃金钱,保全人格。

41、舍生取义 君子慎其所处 比喻论证。

42、①得:通“德”,感激(或恩德、恩惠) ②已:停止 ③ 之:到……去 ④顺:顺从(2分,解释对两个给1分)

43、①万钟的俸禄不分辨是否合乎礼仪就接受了它,万钟的俸禄对我们有什么益处呢!②富贵不能惑乱我的心,贫贱不能改变我的志向,威武不能使我屈服(4分。每句2分,不要求与原文完全一致,翻译正确、无语病即可)

44、甲文:义重于生,当义和生不能两全时,应该舍生取义(或任何情况下人都不能“失去本心”)。乙文:大丈夫应该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骨气,要坚守仁、义、礼(或人要坚守仁、义、礼)(4分,各2分)

45、为人处世应该讲求“义”(1分) 两文都表达了大丈夫要有追求“义”的骨气,但乙文中还体现了孟子“仁”、“礼”的主张

46(1)用脚践踏(或:践踏、脚踏) (2)好处、益处(3)同“现”,表现、显露

(4)鞭打、驱使

47、A

48、(1)所认识的贫穷的人感激我吗?(3分) (2)喂养它却不能使它竭尽自己的才能。(或:喂养它却不能让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3分)

《鱼我所欲也》练习题及答案 篇5

《鱼我所欲也》练习题及答案1

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小题1】解释下列文言句中划线的词语。(4分)

①非独贤者有是(▲)心也②故患(▲)有所不辟也

③蹴(▲)尔而与之 ④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小题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文言句子。(2分)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小题3】作者在文中赞扬和批评了怎样的人?(2分)

答案

【小题1】(1)这,这样(2)祸患、灾难(3)用脚踢(4)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4分,每小题1分,意思对即给分)

【小题1】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我就放弃生命而选择正义。(2分,意思对即给分)

【小题1】赞扬舍生取义;批评苟且偷生(见利忘义)。(2分,意思对即给分)

解析【小题1】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认知能力。结合具体的语境来理解即可,有时还要注意加点字的特殊用法。

【小题1】本题考查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翻译句子时注意关键字、语序,有时还要补出舍去的主语才行。

【小题1】本题考查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根据文章的内容来分析文中赞扬了和批评了谁即可。

《鱼我所欲也》练习题及答案2

1、《孟子告子上》、仁政、性本善。

2、(1)wù(2)dān gēnɡ(3)cù(4)xiè

3、①“乡”通“向”;从前。②“得”通“德”;恩惠,此作感激。“与”通“欤”;语气词,无实义。③“辩”通“辨”;辨别。④“辟”通“避”;躲避。

4、(1)没有礼貌地吆喝着给他。

(2)所认识的贫穷的人感激我吗?

(3)从前(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接受(施舍)。

(4)如果两样不能同时得到的话,我只好舍弃生命而选取“义”。

(5)如果人们所想要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一切可以获得生命的手段为什么不采用呢?

(6)用这种方法就可以躲避祸患,但是有人不采纳。

(7)用脚踢着施舍给别人,即使是乞丐也不愿意接受。

(8)万钟的俸禄如果不问它合不合礼仪就接受它。那么万钟的俸禄对于我来说有什么益处呢?

(9)为了住宅的华美、妻妾的侍奉,所认识的穷苦人感激我吗?

5、略(可赞成,可分析其局限性,也可结合时代提出自己的观点,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6、(1)为了(2)做(3)做、采用(4)肯、情愿

7、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不以规矩,不成方圆。

8、岳飞选择精忠报国,文天祥选择忠义守节,布鲁诺选择坚定信念。

二、文言文阅读。

(一)1、①苟且取得 ②厌恶 ③通过某种办法 ④仅仅 ⑤践踏 ⑥本来的思想,即“义” ⑦同“德”感激 ⑧停止⑨丧失⑩原先、从前

2、比喻论证、对比论证、举例论证、道理论证。

3、嗟来之食

4、舍生以取义,此义是义乎?

5、C 6、C

7.“如使人……何不为也?”这样写使文章结构严密,感情充沛,读者易于接受与背诵。

8.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9、舍生取义

10、不为苟得也 患有所不辟也 11、A 12、D

(二)1、他们只不过没有跑到一百步罢了,这同样也是逃跑啊!

2、B 3、意在说明人应有自知之明,凡事要认真考虑,不要在讥笑别人的时候,自己也犯同样的错误。目的是以此批评梁惠王没有施行仁政、体察民情的错误。

4、喻所犯错误程度不同,本质一样。

(三)1、①偷②这①减少

2、D3、请让我减少一些,每月偷一只鸡,等到明年然后止偷。

4、如知其非义。斯速已矣,何待来年?

5、对于错误的东西,要下决心立即改正,决不能借故拖延,更不能明知故犯。

《鱼我所欲也》练习题及答案3

①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②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选自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

1.下列句中加粗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今为妻妾之奉为之 奉:俸禄

B.乡为身死而不受乡:通“向”,从前

C.万钟于我何加焉加:益处,好处

D.是亦不可以已乎已:停止,放弃

2.下面对文段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段开头以鱼和熊掌比喻生和义,以“舍鱼而取熊掌”比喻“舍生取义”,引出中心论点,自然贴切。

B.孟子认为,义重于生,当义和生不能同时兼得时,应该舍生取义。

C.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说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与文段的主旨在本质上是一致的,他抗元兵败被俘,宁死不屈,也正是这种精神的写照。

D.在孟子看来,不仅贤人,就是每一个普通人,都有舍生取义之心,在生死考验的关键时刻,都会做出合乎义的选择。

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A

2.D

3.(1)(有人见了)高位厚禄却不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

(2)所认识的贫穷的人感激我吗?(意对即可)

《鱼我所欲也》练习题及答案4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10-13题。(16分)

【甲】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节选自《鱼我所欲也》)

【乙】孔子见齐景公,景公致廪丘①以为养②。孔子辞不受,入谓弟子曰:吾闻君子当功以受禄。今说景公,景公未之行③而赐之廪丘,其不知丘④也亦甚矣。令弟子趣驾,辞而行。(节选自《吕氏春秋》)

注:①廪丘:地名。②养:供养之地。③未之行:没有采纳我的主张。④丘:孔子,名丘。

10.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4分)

⑴万钟于我何加焉()⑵景公致廪丘()

⑶孔子辞不受()⑷今说景公()

11.下列句子中而 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3分)

例句:景公未之行而赐之廪丘

A.日出而林霏开 B.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

C.黑质而白章 D.君将哀而生之乎

12.翻译下列句子。(6分)

⑴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2分)

⑵吾闻君子当功以受禄。(2分)

⑶其不知丘也亦甚矣。(2分)

13.如果我们想要充实【甲】文的内容,使论证更有力,你认为【乙】段文字可以吗?为什么?(3分)

参考答案:

10.(4分)⑴(有)什么益处。⑵给、赠给。⑶推辞,拒绝。⑷游说,说服

11.(3分)B

12.(6分)

⑴(2分)先前(为了大义)宁肯死也不愿接受(一箪食一豆羹),现在为了宫室的美丽接受了(万钟俸禄)。

⑵(2分)我听说,君子应当有功劳而受禄。

⑶(2分)他也太不了解我了。

13.(3分)可以(1分),因为它可以作为事实论据来论证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这一观点(2分)。

《鱼我所欲也》练习题及答案5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PJ,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官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而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而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1.本文出自《________》,作者________,_____时期鲁国人,思想家、教育家,是 ______家思想的代表人物。我们还学过他的文章《__________》、《________》。

2.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1)一箪食()(2)一豆羹()(3)蹴()(4)不屑()

3.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说明其词义。

(1)乡为身死而不受:

(2)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3)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4)故患有所不辟也:

4.下列“而”字用法不同类的一项是()。

A.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B.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C.乡为身死而不受 D.呼尔而与之

5.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得”含义相同的两项是()和()。

A.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B.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C.得道多助,失道寡助。D.因得遍观群书。

6.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译文:

(2)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译文:

7.理解课文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鱼”与“熊掌”在文中分别比喻什么?,文章以鱼与熊掌设喻的目的是什么?

(2)文中能概括全篇大意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开头以“鱼”和“熊掌”为喻。巧妙地回答了这个问题,请写出原句:_____________________。

8.写出古诗词中有关“舍生取义”的诗句并写明作者。(至少两句)

9.写出有关“义”字的成语三个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孟子告子上》孟子战国儒《得到 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1)dān(2)gēng(3)cù(4)xiè

3.(1)“乡”通 “向”,从前。(2)“与”通“欤”,语气词,无义。“得” 通“德”,恩惠,此作感激。(3)“辩”通“辨”,辨别。(4)“辟”通“避”,躲避。

4.B

5.B C

6.(1)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就舍弃生命而 选取正义了。

(2)假使人们追求的东西没有比生命更宝贵的,那么一切能够用来逃避祸患的手段,有哪一种不能采用呢?

7.(1)“鱼”比喻“生”,“熊掌”比喻“义”。文章以鱼与熊掌设喻,其目的是引出舍生取义的命题,同时暗含“生”与“义”孰轻孰重的关系。

(2)生,亦无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 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8.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夏明翰)

9.义不容辞;义愤填膺;义无反顾;义正词严。

《鱼我所欲也》练习题及答案6

子墨子曰:“万事莫贵于义。今谓人曰:‘予①子②冠履③而断子之手足,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冠履不若手足之贵也。又曰:‘予子天下,而杀子之身,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天下不若身之贵也。争一言④以相杀,是贵义于其身也。故曰:万事莫贵于义也。”(节选自《墨子》)

【注释】①予:给,送。②子:你,代词。③履:鞋子。④一言:一句话,即关系到正义与非正义的一句话。

1.解释下列加粗的词。

(1)故患有所不辟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非独贤者有是心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今谓人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何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予子天下,而杀子之身,子为之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甲文运用比喻论证来阐明观点,具体来说是用____________这个比喻来阐述____________的观点;乙文论证层层深入,首先论证了帽子、鞋子不如手脚珍贵,其次论证了____________,然后论证了生命不如义珍贵,最后强调了____________的中心论点。

4.甲、乙两文都阐明了“义”的.重要性,你认为“义”的内涵是什么?今天还有坚持的必要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祸患,灾难。(2)这,这样。(3)对……说。(4)缘故,原因。

2.(1)如果人们想要的东西没有比生命更重要的,那么,凡是一切可以保住生命的手段哪有不采用的呢?

(2)送给你天下,却要你的性命,你愿意这样做吗?

3.舍鱼而取熊掌;舍生取义;天下不如生命珍贵;万事莫贵于义(一切事物没有比正义更可贵)

4.“义”是正义,是有利于人民、民族、国家的大义。任何时候,我们都应该坚持人民(国家)的利益高于一切的原则,所以我们应该坚持。(意对即可)

《鱼我所欲也》练习题及答案7

本文是由语文教案工作室上传的:九年级下册《鱼我所欲也》课后练习答案。

一、背诵全文。关于本文的论点,有的说是“舍生而取义”;有的说是人在任何时候都不要违背“义”,“舍生而取义”是最高要求。你的看法呢?与同学讨论一下。

参见“课文研讨”中之“问题研究”。不过若有的学生坚持认为是“舍生而取义”,并能说出一定的理由,也没必要坚持让他放弃自己的意见。

二、说说下面各组句子中划线的词的意思或用法是否相同。

1.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

2.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3.所欲有甚于生者

万钟于我何加焉

4.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是亦不可以已乎

此题意在让学生积累常用实词、虚词。

1.与,读yú,句末语气词,表示反问。

与,给。

2.而,连词。连接修饰语和中心语。

而,连词。连接主语和谓语,含有“却”的意思。

3.于,介词。表示比较。

于,介词。引出动作的对象。

4.是,指示代词。这个,这样。

是,这样看来,由此看来。

三、结合本文及《〈孟子〉二章》谈谈《孟子》散文的语言特色。

此题意在让学生留心《孟子》文章之美,对《孟子》散文艺术特色有粗浅的体会。

1.明白晓畅,通俗易懂,很少使用生僻词汇。

2.大量使用排偶句。这样就使文章读起来节奏感强,并且富于文采和气势。

3.善于比喻,这些比喻大多是根据生活常理设计的。如《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里举的战争中的事例,《鱼我所欲也》中举的“鱼”和“熊掌”不可得兼的例子。这种取义浅近的比喻,既使他所讲的道理易于为人接受,又使文章富有文学趣味。

《鱼我所欲也》练习题及答案8

阅读下面这篇短文。(11分)

鱼,我所欲也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小题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4分)

(1)一箪食()(2)蹴尔而与之()

(3)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与之()(4)是亦不可以已乎()

小题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语句。(3分)

呼尔而与。

小题3:本文的观点是什么?作者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列举了“不食嗟来之食”的事例,请你给本文补充一个能证明本文论点的论据。(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箪:指装食物的竹制器具,文中作量词。蹴:有脚踢。得:通“德”,感激。已:停止。

小题2:轻蔑地喊着给予食物。

小题3:做人要保持本心。举例略。

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先要了解全文的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根据语境判断字词义,如本题中“得”通“德”。

小题2:

试题分析:疏通全文,在全文语境中大致了解句子的意思,解释清楚关键词语“呼”“与”,最后疏通句子。所学课文,做过翻译练习要加强记忆,可直接写出译句。

小题3:

试题分析:抓住本文的论点“做人要保持本心”,再理解“嗟来之食”的含义举一名人不贪图施舍而保持“本心”的例子,比如钱学森、邓稼先等海归科学家舍弃大国优厚的条件毅然回国参加建设,保持了一颗“赤子之心”。

《鱼我所欲也》练习题及答案9

(一)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1.解释下列粗体字。

(1)万钟于我何加焉(2)向为身死而不受

(3)得之则生(4)舍生取义

2.翻译下列各句。

(1)所识穷乏者得我欤?

(2)呼尔而与之。

(3)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

3.文段运用了、等论证方法。

4.此之谓失其本心中本心的含义是什么?

参考答案:

1.(1)增加,指带来好处。(2)从前,往昔。(3)得到。(4)舍弃。

2.(1)为了我认识的贫穷者感激我的恩德而接受它吗?(2)如果吆喝着给人吃,路上饥饿的行人也不会接受。(3)不管是否符合礼与义就接受优厚的俸禄。

3.对比论证 例证法

4.人生下来固有的善良本性,此文指舍生取义。

《鱼我所欲也》练习题及答案10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1.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万钟于我何加焉 而山不加增

B.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复前行,欲穷其林

C.今为妻妾之奉为之 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D.是亦不可以已乎 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简要概括文段中阐述的观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D

2.先前(有人)宁可死也不愿意接受,现在(有人)为了住宅的华丽 却接受了。

我所遇见的,我所遗忘的 篇6

直到我又一次踏上那条路,才终于明白。只是,你还好吗?我心心念念的那个曾经……

小时候,我总以为那条路是没有尽头的。低矮的松树郁郁葱葱地站立在路旁,鸟儿卧在枝头歌唱。路的一边有一口深井,你总是叮嘱我不许靠近这吃人的“妖”,自己却不时和这妖“玩耍”。井边时常是你忙碌的身影,印象中的你一直是起早摸黑,一刻不停地在干活。清晨你就端上衣服去井边搓洗,当衣服晾在晒衣竿上休息,美美地享受阳光的温暖时,你却还在同一片阳光下继续忙碌,忙着给我做早餐。沾一点糖醋,抹一点油盐,翻动几下锅铲,一盘香喷喷的蛋炒饭就出锅了。你带着诱人的芳香向我走来,脸颊上满是辛劳的汗水,眼里却是无穷的慈爱。我记得自己常常问你,为什么你的饭上是咸咸的榨菜?为什么你总是在太阳高过头顶时才吃饭?为什么……你笑而不答。我抬头看看井边那条似乎没有尽头的路,埋头继续吃,那时我以为,我会在你这儿吃一辈子的饭。

后来,到了上学的年纪,我想着学校大概会在路的那边,那样我每天都可以走过这条路回来找你。

挺拔的松树生机勃勃地守卫在路旁,午后,一只猫卧在井边。随着一阵尖利的刹车声,伴着滚滚烟尘,一辆车停在了我面前,是我的父母来了。只见你赶紧放下手中的水桶,把湿手往围裙上擦了擦,迎了上去。你的脸上闪着花儿般的微笑,很好看,纵使发间已经掺上了几根突兀的白发。我看见你欣喜地留他们过夜,却不明白为什么第二天你神色黯然。再后来,你把我抱上车,用力握住我的手嘱咐我,要按时吃饭,不要靠近危险的地方。一滴液体落到了我的手上,是你的眼泪吗?

我开始慢慢忘记那条路,那条通向你身边的路。但它似乎又清晰地印在我的脑海中。在一个黄昏,我终于回来了,这一别竟然有近十年。当初的小松树已经长大,矗立在小路的两旁,耸入青云间。我走近那口井,井口长满了青苔,井里还是那汪清水。我开始四处寻觅你的身影,我来到鸡舍,我穿过走廊……终于在厨房的烟雾朦胧中,找到了你。只是我突然无法确定你是否还是“你”,弯曲的脊背向上拱起,白发肆虐,不见了曾经的乌黑,我隐约看到你垂下的右手掌粗糙而开裂。

你似乎有所察觉,迟钝地转过身来,而我早已泪如雨下。

又一次坐在井旁的小石凳上,你为我端来了香喷喷的炒饭,我大口吃着,仿佛回到了那个昨天。这一刻我忽然明白,我所遇见的是成长的幸福,我所遗忘的那个曾经,是那份陪伴,是那位贯穿我整个童年的老人。

小路很短,一只猫卧在井边,听我跟你说那过去的回忆……

上一篇:论魏晋南北朝的文化背景与文学发展特点下一篇:浮躁的社会保持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