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税收复习题

2024-06-20

国家税收复习题(精选8篇)

国家税收复习题 篇1

国家税收复习题

1.某街道工厂为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该厂2005年12月份业务情况如下: ⑴销售瓶盖一批,获得不含税销售收入30000元,同时收取增值税5100元; ⑵企业购进材料一批,价格为8000元,支付增值税额1360元,款项已付; 试计算该企业12月应缴纳的增值税额。

2、某化工厂为增值税一般纳税人,2004年8月发生如下业务: ①上月购进原材料,增值税专用发票上注明价款180000元;

②本月购进化工原料,取得普通发票上注明价款21200元;

③支付生产用煤的价款,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上注明价格20000元;

④销售化工涂料一批,开出专用发票上注明价款240000元,增值税40800元; ⑤向一小规模商店销售涂料开具普通发票,价款46800元。

请计算该企业当月应纳增值税税额。

3、某酒厂当月发生如下业务:(1)销售粮食白酒1000箱,每箱400元;(2)生产销售薯类白酒1800箱,每箱250元;(3)将本厂生产的粮食白酒和薯类白酒精装混合制成礼品套酒,共800箱,每箱460元,对外销售700箱,其余的100箱作为福利发放给本厂职工。该厂将粮食白酒和薯类白酒销售额分别核算,但对于礼品套酒则统一核算销售额。请计算该厂当月应纳消费税税额。(注:粮食白酒定额税率为0.5元/斤;比例税率为20%)

4.某饭店2005年5月取得客房收入300万元,餐厅收入100万元,其下设歌舞厅取得门票收入8万元,出售饮料、烟、酒收入12万元,收取点歌费20万元。请计算该犯顶5月份应纳营业税额。

5、某建筑公司中标一项建筑承包工程,工程总承包额为8000万元,该建筑公司将工程中的装饰工程分包给某装饰公司,分包价款为2000万元,又将工程中的设备安装工程分包给另一设备安装公司,分包价款为1500万元。已知建筑业营业税税率为3%。请分别计算该建筑公司承包此项工程应缴纳和应扣缴的营业税税额。

6、某旅行社于2002年3月份组织旅游团到苏州、杭州旅游,其收取旅游费18万元,其中替旅游者支付给其他单位的餐费、房费、交通费、门票费等共计12万元;支付随团工作人员的各项费用1万元;当月该旅行社组团境外旅游收入20万元,付给境外接团企业费用12万元,请计算该旅游社应纳营业税税额。

7.某具有进出口经营权的企业2005年6月从美国进口货物一批,货物以离岸价格成交,成交价折合人民币为1465万元,另支付货物运抵我国上海港的运费、保险费等35万元,假设该货物适用的关税税率为20%、增值税税率17%,请分别计算该公司应纳关税、增值税。

8、某进出口公司当月进口120辆小轿车,每辆到岸价格7万元。该公司当月销出其中的110辆,每辆价税合并销售价23.4万元。已知小轿车关税税率为110%,消费税税率为5%,请计算该公司当月应纳关税、消费税、增值税额。(保留两位小数)

9、张教授是A大学的教师,某月,张教授在A大学获得工资3000元,为某企业进行机械设计获报酬80000元;出版图书一部获得稿酬10000元。另外转让其拥有的汽车一辆,取得转让收入130000元,按规定可以扣除购进价格和其他有关费用80000元,卖出时交付手续费5000元。试计算他当月应缴纳多少个人所得税(8分)

一、单项选择题

•1.我国增值税对从事废旧物资经营的增值税一般纳税人,收购废旧物资且不能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的扣除率为()。

A.7%B.10%C.13%D.17%

•2.委托方将收回的已征消费税的委托加工产品直接用于对外销售的,根据规定()。

A.应征增值税和消费税B.应征增值税C.应征消费税D.不征增值税和消费税

•3.以关税的差别分类,歧视关税不包括()

A 选择性关税B 反倾销税C 反补贴税D 报复关税

•4.某旅行社于2002年3月份组织旅游团到苏州、杭州旅游,其收取旅游费18万元,其中替旅游者支付给其他单位的餐费、房费、交通费、门票费等共计12万元;支付随团工作人员的各项费用1万元。该旅游团已结束旅行返回原地。该旅游社应纳营业税为()。

•A.2 500元B.3 000元C.4 500元D.9 000元

•5.目前我国营业税采用的税率是()。

A.产品比例税率B.行业比例税率C.地区差别比例税率D.分档比例税率

二、多项选择题

•1.按照现行制度规定,下列应税消费品,适用从量定额和从价定率相结合的复合计税办法计算缴纳消费税的有()。

•A.粮食白酒B.薯类白酒C.卷烟D.雪茄烟E.黄酒

•2.我国增值税税率有()。

•A.17%B.15% C.13%D.12%E.7%

•3.下列税种中属于商品劳务税的是()。

•A.消费税B.关税 C.财产税D.营业税E.增值税

三、判断题

•1.增值税的基本税率中不包括13%。()

2.对委托方收回的应税消费品直接出售的,税法规定不再征收消费税。()•3.消费税一律不得减税、免税,对于出口的消费品也不免税。()

•4.消费税的计税依据是含消费税和增值税的销售价格。()

•5.营业税的起征点幅度规定为:按次纳税的为每次(日)营业额500元。()•6.目前我国征收的流转税不论企业盈亏都要缴纳。

四、计算题

•1.某县城电器商场为一般纳税人,2004年12月发生如下经济业务:

(1)销售货物取得货款200万元(不含税价),销售传真机取得销售收入14万元(含税)。

(2)销售电暖器200台,每台零售价468元。

(3)购进货物价值120万,取得税控增值税专用发票注明税额20.4万,货款已付,企业将其中价值10万元的空调用作办公用品。

要求:计算该商场2004年12月应纳增值税额.•2.某生产企业为增值税一般纳税人,适用增值税税率17%,2004年10月有关生产经营业务如下:

(1)销售甲产品给某大商场,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取得不含税销售额100万元;另外,开具普通发票,取得销售甲产品的送货运输费收入11.7万元;

(2)销售乙产品,开具普通发票,取得含税销售额29.25万元;

(3)购进货物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注明支付的货款60万元,进项税额10.2万元,货物验收入库;另外,支付购货的运输费用6万元,取得运输公司开具的普通货运发票,上述发票均通过认证;

(6)向农业生产者购进免税农产品一批,支付收购价40万元,支付给运输单位的运费5万元,取得相关的合法票据,农产品验收入库。

要求:请计算该企业2004年10月应缴纳的增值税。

•3.某卷烟厂将当月购入的烟叶,其增值税专用发票注明销售额16万元,送到外地一烟丝生产厂加工成烟丝,支付加工费取得的增值税专用发票上注明销售额5万元(含辅助材料费1万元).当月销售每标准条调拨价格70元的卷烟500标准箱(每标准箱250标准条,下同);销售每标准条调拨价格40元的卷烟400标准箱。

请根据上述资料计算:

(1)外地烟丝厂应代扣代缴的消费税。(2)该厂当月应纳的消费税。

•4.2004年12月,某县城酒厂生产低度粮食白酒20吨,并将其中15吨销售,取得收入68200(含税)元,计算该企业应缴消费税税金。

•5.某旅游公司某月份在境内组织旅游,取得收入40万元,其中包括代旅游团成员支付的住宿.门票等费用20万元;同月,该公司组团出境旅游,到境外后由外国某旅游公司接团,共取得收入50万元,支付给境外旅游公司30万元。请计算该公司当月应纳营业税税额。

•6.某集团公司经营运输.建筑.房地产.金融等业务,2004年7月发生下列业务:承运一批出口货物运输业务,全程运费5万元,运抵边境时改由国外运输公司承运,支付其承运费3万元;承接一建筑业务,双方约定由建筑公司包工包料,工程价款100万元;销售商品房20套,每套售价26万元;同期将一块闲置土地的使用权给某工厂,获得转让收入80万元。请计算该公司当月应纳营业税税额。

7、某夜总会2003年5月取得门票收入8万元,出售饮料、烟、酒收入12万元,收取点歌费20万元。请计算该夜总会5月份应纳营业税额。

8、某建筑企业上有取得总承包工程价款420万元,根据转包合同分给安装公司100万元,分给装饰公司120万元。计算该项业务中各纳税人应纳的营业税,并指出扣缴义务人。

•9.某具有进出口经营权的企业2005年6月从美国进口货物一批,货物以离岸价格成交,成交价折合人民币为1465万元,另支付货物运抵我国上海港的运费、保险费等35万元,假设该货物适用的关税税率为20%、增值税税率17%,请分别计算该公司应纳关税、增值税。

•某摩托车生产企业为增值税一般纳税人,企业有固定资产价值18000万元(其中生

产经营使用的房产值为12000万元),生产经营占地面积80000平方米。2011年发生以下业务:

•(1)全年生产两轮摩托车200000辆,每辆生产成本0.28万元、市场不含税销售价0.46万元。全年销售两轮摩托车190000辆,销售合同记载取得不含税销售收入87400万元。由于部分摩托车由该生产企业直接送货,运输合同记载取得送货的运输费收入468万元并开具普通发票。

•(2)全年生产三轮摩托车30000辆,每辆生产成本0.22万元、市场不含税销售价0.36万元。全年销售三轮摩托车28000辆,销售合同记载取得不含税销售收入10080万元。(3)全年发生管理费用11000万元(其中含业务招待费用900万元,新技术研究开发费用800万元,支付其他企业管理费300万元;不含印花税和房产税)、销售费用7600万元、财务费用2100万元。

•(4)全年发生营业外支出3600万元(其中含通过公益性社会团体向贫困山区捐赠500万元)。

(5)6月10日,取得直接投资境内居民企业分配的股息收入130万元,已知境内被投资企业适用的企业所得税税率为15%.(6)8月20日,取得摩托车代销商赞助的一批原材料并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注明材料金额30万元、增值税5.1万元。(7)12月20日,取得到期的国债利息收入90万元(假定当年国家发行的最长期限的国债年利率为6%); •计算该摩托车生产企业2011年应缴纳的企业所得税。

国家税收复习题 篇2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每年税收的收入都在上升,已经逐渐发展为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目前,在我国财政收入中,税收收入已占到95%左右,可以说,税收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形式。国家通过税收筹集财政收入,并将之用于环境保护、生态建设、教育、科学、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的发展,用于社会保障、社会福利、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和城市的公共建设以及国防建设,用于政府的行政管理、开展外交活动等,同时通过预算发展社会事业,维护社会、国家的安全,进而保障人们日常生活的需求。

1 税收与国家财政

1.1 税收概述

1.1.1 税收的含义

税收是国家凭借政治权力依法无偿取得财政收入的主要形式,其是以实现国家公共财政职能为目的,由政府专门机构依据政治权力和法律规定向居民和非居民就其财产或特定行为,实施的强制、非罚与不直接偿还的金钱或实物课征,税收是国家最主要的财政收入来源。

1.1.2 税收的基本特征

税收具有以下方面的特征:(1)税收具有强制性。税收的强制性体现在既不是由纳税主体按照个人意志自愿缴纳也不是按照征税主体随意征税,而是国家凭借其政权力量和政治权力以法律、法令形式进行强制征收。我国宪法明确规定:我国公民有依法纳税的义务。也就是说,纳税人不依法进行纳税就会受到法律的制裁。(2)税收具有无偿性。税收的无偿性是指税款在征收后统一纳入国家财政预算,并由国家进行统一的分配,既不是直接向纳税人返还,也不是向纳税人支付报酬。对于个体纳税人来说,税收的无偿性是指纳税人享有的公共利益与缴纳的税款不存在一对一的对等关系,对于整体纳税人来说,税收的无偿性具有对等性。国家征收税款的主要目的是向社会全体成员提供社会所需要的产品和服务。可以说,税收的无偿性体现在个体的无偿性和整体的有偿性。(3)税收具有固定性。税收的固定性是指国家对纳税人、课税对象、税率、纳税期限、纳税地点等进行了统一的规定。这些规定明确之后,在一定时间内是相对稳定的。税收的固定性主要体现在税收征收总量的有限性和税收征收操作的确定性两方面,其中税收征收总量的有限性是指政府在一定时期内的征收数量是以预先规定的征税标准为限的,并通过征税标准保证税收在国民经济总量中的比例。税收征收操作的确定性是指税法明确了课税对象和征收比例或数额,其是相对稳定的。税收的固定性不仅要求纳税人在缴纳税额时必须按照税法规定的标准进行缴纳,还要求税务机关不能随意降低或提高税额,只能按照税法的规定对纳税人进行征收,但是,税收的固定性主要体现在某一个时期内,这是由于国家会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调整税法。

1.2 国家财政的含义

国家财政是指为了维持国家的发展和实现国家社会管理的职能,依据国家的权力参与社会产品、国民经济分配的活动。可以说,国家的收入和支出就是指国家的财政,国家是通过财政的收入与支出参与到社会产品、经济的分配活动中。国家财政的本质是以国家为主体的分配关系。

2 税收收入对国家财政的影响

2.1 税收收入有利于促进国家组织财政收入

税收既可以对各种收益、资源、财产、行为进行征收又可以对流转额进行征收,既可以对外资企业、私营企业、个体工商户进行征收又可以对国有企业、集体企业进行征收,这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国家财政的收入,更丰富了国家财政的从来源。同时税收收入的可靠稳定性促使国家将财政建立在及时、可靠、稳定的基础上,从而有效的保证了社会发展的需求。

2.2 税收收入有利于促进资源的合理有效的配置

在现阶段市场经济大背景下,社会主义市场主导了资源的配置,但是,市场在配置资源的过程中,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从而导致市场无法提供公共产品,导致市场被垄断。而通过税收收入可以纠正外部效应并保障公共产品的供应,同时税收能够配合调节垄断的企业或行业,从而促使资源得到合理的配置。

2.3 税收收入有利于调节需求的总量

税收具有稳定经济、自动调节总需求的能力。在社会需求过量时,累进所得税会随着国民收入的增加而自动增加课税,从而起到抑制需求量的作用;反之,税收可以提高社会需求量。此外,由于需求过度而引起的经济膨胀,可以通过提高税率、取消某些税收减免等措施扩大征税,以减少企业或个人的收入,从而压缩需求,进而稳定市场经济;反之,通过降低税率、增加某些税收减免等措施减少征税,增加企业或个人的收入,从而提高需求,进而稳定市场经济。

2.4 税收收入有利于促进经济机构的调节

首先,税收涉及的面很广,其可以通过设置税种、税率促进薄弱产业的发展,并限制畸形产业的发展,从而促进国家产业结构的优化。其次,国家可以根据市场价格的政策采取不同的税率,以调节产品的利润,促进国家产品结构的优化。第三,国家可以采取不同的税收政策,以区别对待人们生活中的必须消费品和奢侈消费品,从而促进消费结构的优化。

2.5 税收收入有利于保护国家权益

在与各国签订税收协议时,依据独立自主、平等互利的原则进行以避免双重征税协议的发生,同时促进国家的对外贸易,促进国际之间经济技术的交流。在征收进口商品的税收时,依据国家经济建设的需求进行以保护国内的市场,保护国内刚发展的企业,从而维护国家的经济利益,保障国家经济的独立性。在征收出口商品的税收时,依据国家的实际情况进行以限制国内紧缺资源的外流,从而保证国内的需求。此外,为了扩大商品的出口量,可以实现退税的制度以促进国内商品向国际发展,从而提高出口商品的竞争力。同时根据国内生产发展的需求,实行税收优惠政策以引进国外的资金和先进的技术、设备,从而促进国内市场经济的发展。

2.6 税收收入有利于收入分配的调节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由市场决定的分配机制不可避免的会拉大收入分配上的差距,而通过税收可以有效的缩小这种收入差距。比如,通过征个人所得税、遗产税等可以适当调节个体之间收入水平,从而有效缓解社会分配的差距,进而保障社会的稳定。此外,当市场机制失灵时,市场上就会出现不平等竞争的现象,而通过税收可以创造平等竞争的经济环境,从而促进市场经济的发展。

3 结语

国家财政是国民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政府组织财政支出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而我国税收是一种新型的税收,主要通过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来体现,税收不仅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还是国家财政收入中最可靠、最稳定的形式。税收的过程中既是国家组织筹集财政收入的过程又是国民分配的过程,充分发挥税收的作用不仅对保证国家财政收入的稳定增长和调节国民收入的分配有巨大的作用,还对维护社会稳定和促进经济增长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摘要:在财政收入中,税收占据主导的地位。从财政与经济的关系的角度来看,税收不仅与社会生产中的再生产密切联系,还与分配、消费等环节息息相关,对于各种经济成分的收入来说,税收起到调节的作用,它能够调节各经济主体的相关利益,可以说,税收与社会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息息相关。并且,对于国家财政反作用于经济来说,税收起到一个杠杆的作用。因此,研究税收对国家财政的影响,对制定国家财政政策具有非常重要的实际意义。

关键词:税收,国家财政,经济

参考文献

[1]林卓玲.巧借图示破疑难四探珍宝促发展——以“税收是国家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为例[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3,(28):22-24.

[2]丁晓东.浅谈税收的作用[J].时代金融,2011,(09):26-27.

[3]赵晟.我国税收遵从的影响因素分析[D].昆明:云南财经大学,2012.

[4]张学诞,胥玲,梁季等.论正确认识税收的调节作用[J].财政经济评论,2011,(01):41-51.

[5]李之成.论税收的经济效应[D].北京:中共中央党校,2011.

[6]孙兆虹.中国财政税收收入对GDP产值的影响分析[J].现代经济信息,2013,(06):8.

[7]叶青.论“营改增”税制改革对国家财政和税收的影响[J].商,2014,(01):227-228.

从税收国家到预算国家 篇3

秦以前的中国显然属“领地国家”,因为那时“贡”是国家财政的主要来源,如周代的“九贡”。秦汉以后,中国就基本上进入了税收国家,财政来源主要依靠农民和其他劳动者缴纳的赋税和提供的劳役。相比之下,欧洲进入税收国家比较晚。大约在十三世纪晚期至十五世纪中期,英国和法国王室才逐步摆脱对领地收入的依赖。但直到一六三○年,瑞典、丹麦的领地收入仍占财政总收入的44.8%和36.9%。在普鲁士,迟至一七七八年,仍有近一半财政收入来自领地。

“预算国家”是我提出的概念。“预算”这个词在中文中出现很早,但其原意是指预先计算,与财政无关。第一次在中文里使用现代意义“预算”一词,是黄遵宪一八九五年刊行的《日本国志》,是从日本舶来的。英文中的预算一词(Budget)其词源是拉丁语中的bulga;后来变为古法语中的bouge,指的是“皮包”。大约在一四○○至一四五○年间,这个词传入英国,逐渐演化出现代的含义。一八○三年,法国又采纳了英文单词“budget”。

如果把财政收支的记录称之为“预算”,则预算古已有之,因为任何统治者都需要财政方面的记录,尤其是税收方面的记录,以便预测收入,防止下属盗用税收款项。出土文物表明,古美索不达米亚(今伊拉克境内)、古埃及、古希腊都有详细的税收记录;印度孔雀王朝(公元前三二二年——前一八五年)甚至有正式预算,规定哪些税收的多大比例用于什么开支项目。中国古籍《礼记·王制》说“冢宰制国用,必于岁之杪,五谷皆入,然后制国用。用地大小,视年之丰耗,以三十年之通制国用,量入以为出”,听起来似乎也有点预算的意味。不过,前现代的“预算”有三个特点:一是乱,税收、支出与借贷往往混杂在一起。二是散,收入往往采取分头包税的方式;支出往往采取专款专用的方式,君王无从了解国家整体的收支状况。三是只限制贪官不限制君王,无论中外,统治者大多是挥霍无度。因此,有预算的国家不一定就是预算国家。

我把“预算国家”定义为拥有现代预算制度的国家。什么叫现代预算?现代预算必须是经法定程序批准的、政府机关在一定时期的财政收支计划。它不仅仅是财政数据的记录、汇集、估算和汇报,而是一个计划。这个计划必须由行政首脑准备与提交;它必须是全面的、有清晰分类的、统一的、准确的、严密的、有时效的、有约束力的;它必须经代议机构批准与授权后方可实施,并公之于众。拥有这种预算体制的国家,才可以被称作预算国家。很显然,只有“税收国家”才可能变为“预算国家”。但税收国家只是预算国家的必要条件,不是充分条件。从税收国家到预算国家,是一个漫长的演化过程。

遵循现代预算原则的国家,必然具备两个显著的标志。第一是财政统一,政府的收支最后统到一本账里,而不是有两本账、三本账,这样才能确保预算是全面的、统一的、准确的、严密的、有时效的。第二是预算监督,代议机构能监督政府的财政收支,确保预算是依财政年度制定的、公开透明的、清楚的、事先批准的、事后有约束力的。确立了这两个标志,逻辑上我们可以推出有三种向预算国家转型的可能途径。第一是先有财政统一,后有预算监督;第二是财政统一和预算监督交替推进;第三是先有预算监督,后有财政统一。历史上,法国、英国、美国正好分别走上了这三条路。

法国从税收国家到预算国家的转型模式就是先实现财政统一,后实现预算监督。虽然早在十五世纪初,法国就决定税收必须经过等级议会批准,但等级议会的这项权力形同虚设。不经国王的召集,它就不能开会。一六一四年后,它便再也没有开会。之后的一百七十五年间,一切税收都是国王说了算。一七八九年,路易十六之所以召集等级议会,是为了解决法国面临的严重财政危机,结果却导致了革命。不过,在大革命以前,法国就已经开始采取一系列措施,把财政统一起来。每年伊始,中央政府各部都要向国王呈交一份资金需求表;每个月,各部必须呈交一份资金分配表(说明哪项税收用于哪项支出)。这些经国王签署后才有效。同时,每年各行省也得向国王呈交收支平衡表(先列支出,后确定资金来自哪项税源),经国王签署后,各省必须严格按计划开支。正因为如此,一位国务卿于一七七○年对路易十五说,“大臣们并不对其所在部门的开支负责,因为所有的支出最终都需得到殿下您的首肯。因此,当有人批评某部门的支出时,人们知道被批评的对象不是该部的大臣,而是殿下您”。尽管如此,当时的财政统一程度还不是很高。一七八八年三月,也就是法国大革命前一年,旧政权通过了它的第一个,也是最后一个所谓的“预算”。它之所以推出这个预算,其理由是,“长久以来,我们的财政一直被分灶吃饭困扰。我们的税收相当分散,不同的收入用于不同目的的支出。所有的税收最好还是由财政部统起来比较好”。实际上,这份预算只停留在文字上。更何况,一年以后,革命就爆发了。

进入十九世纪,受理性哲学家的影响,拿破仑试图实现对所有财政开支(包括军事与非军事开支)的控制。一八○七年,拿破仑还创立了国家审计署(The Cour des Comptes),目的是掌握有关各类开支的信息,从而对财政开支进行有效的控制。这以后,中央政府已经基本上获取了对财政资源的掌控。但拿破仑不把议会监督放在眼里,引起强烈反感。拿破仑被迫流亡后,复辟的波旁王朝进一步强化财政统一的力度。在一八一七至一八二七年间,法国通过了一系列财政法令,希冀建立起对财政收入与支出的集中管理。在财政统一的同时,法国王室经常滥用权力。一八二四年登基的查理十世对王权的滥用最终导致了一八三○年革命。在法律上,七月王朝和复辟王朝没有太大变化。但在实践上,七月王朝的国王和以前国王却有很大区别,新国王路易·菲力浦正式承认君主立宪政体。一八三一年,国民议会开始决定财政拨款的细节。至此,法国向预算国家的转型大致完成了。

英国则是另外一种模式,即财政统一与预算监督交替推进。早在一二一五年,英国就有《大宪章》,它规定:“在国土内,非经众议会,不得征课任何兵役免除税或补助金。”换句话说,就是必须通过议会的批准,国王才能征税。一三四四年,议会又要求国王依照议会所决定的用途才能用钱。所以,理论上,这时预算监督的原则已经确定。但实际情况是,直到十七世纪的光荣革命以前,议会基本上是个摆设,对国王的收和支都没有太大的控制能力。

一六八八年光荣革命后,议会获得了控制政府开支的法定权力。但下议院主要关注开支总量,对经费具体是怎样用掉的倒不大追究(只有对军队和停靠在码头军舰的支出是例外,目的是防止国王用武力推翻议会体制)。说实在的,即使议会想管细一点,也做不到,因为当时英国的财政太分散,各个部门都卷入收费,各个部门都有自己的会计方式,非常混乱,没有预算,没有审计,没有决算。所以,议会根本不知道一年总共收了多少税,也不知道政府的那些款项是怎么花出去的。可见,尽管议会有监督权,但如果财政不统一的话,监督也无从下手。

光荣革命前夕,在乔治·唐宁爵士的影响下,英国就已经开始试图把所有的税收统在财政部手里。但其后,英国又花了将近两个世纪,才逐渐完成了财政统一。一七八七年,议会通过了《统一账户法》,要求废除分散的部门账户,设立一个统一账户来接受所有的财政收入、记录所有的财政支出,向制定全面预算的方向迈进了一大步。在此基础上,一八○二年,议会要求政府每年提供全面的财政报告。不过当时实际上没有做到。又过了近半个世纪,在一八四七至一八四八年间,英国议会曾对预算机制进行过一次检讨,发现无论是在财政统一方面,还是在预算监督方面,问题都依然非常多。如各部之间,甚至各部内部会计方法还未统一;各部的财务报告十分笼统;财政部依然无法有效控制权势巨大的外交部、内务部、战争部的收支;各部还有小金库,使用小金库的钱往往绕过了议会;不少大笔开支未经说明;一次性拨款相当普遍;虽然大部分资金需要议会拨款,但还没有一份文件能反映所有的政府收支;等等。总之,议会在很大程度上依然无法进行有效监督,其最重要的原因是财政统一的水平有待提高。

这种状况一直要等到一个人上台才根本改变。这个人叫格莱斯顿,他于一八五二年第一次担任财政大臣,以后又接任了几次财政大臣,并四次出任首相。格莱斯顿与其他改革者对当时法国的预算推崇有加,希望用系统的制度安排来替代过去那种修修补补式的改进。一八五四年,议会通过格莱斯顿的《公共税收与统一账户法》,此后政府每年必须定期向下议院报告财政总收入与总支出。一八六一年,格莱斯顿设立了国库收支审核委员会,由下议院在每一次会期的开始任命,检查政府的财政工作,并向下议院报告检查的结果。一八六六年,《财政审计法》建立了独立的政府收支审计部门,不受行政首领和各部的管辖,专对下议院负责,其主要任务是检查政府的账目,并向国库收支审核委员会报告。在格莱斯顿的领导下,财政统一与预算监督双管齐下,英国才得以在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完成了向预算国家的转型。

与法国、英国及其他欧洲国家相比,美国向预算国家的转型慢得多。预算体制在美国的推动者之一克利夫兰曾于一九一二年发表过一篇文章,标题是《没有预算,我们是怎么过来的》,他对此觉得非常没面子。

现代预算为什么在美国姗姗来迟呢?由于北美的殖民过程主要发生在英国光荣革命以后,所以由议会进行财政监督从一开始就被看做是天经地义的事。早在美国建国前,殖民地议会就开始对英国皇室任命的总督进行财政监督。当英国试图用《印花法》(一七六五)、茶叶税(一七七三)等措施为殖民官员提供一些独立财源时,便很快引发了美国革命(一七七五—— 一七八三)。但另一方面,北美的殖民过程发生在法国和英国的现代预算体制形成以前,所以它无从借鉴,需要自己摸索。

美国建立预算制度的过程有两个特点:一是从地方到中央,二是先监督后统一。

美国在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时候,与今天的情况非常不一样。美国有三级政府——联邦政府、州政府和地方政府。今天政府的财政收入和支出,大部分集中在联邦政府手里,其次是州政府,最后才是地方政府。而在那个时期,绝大部分财政收支都发生在地方政府一级。如一九○二年,美国地方政府占三级政府财政总收入的52%,总支出的59%。现在,这两个比重分别下降到22%和25%。那么在地方是谁控制钱袋子呢?是市议会和其中形形色色的独立委员会,它们在拨款方面享有巨大的权力。这些批钱机构之间的关系非常复杂,重叠又模糊。政府各个部门都得独自向市议会及其委员会争取资金,独自掌控开支。

由于这个体制太分散,就造成一系列的问题,其中一个问题就是腐败猖獗。十九世纪末,美国的地方政府被普遍认为是极度腐败的。当时市政府的雇员发工资都是现金支付,也没有账。城市维修工程没有开支记录,市政府也没有公共财产记录,公有资产的流失因而屡见不鲜。当时贪污受贿最严重的领域包括土地批租,公共服务(如清洁、垃圾处理的发包),公共工程(如街道、交通体系、下水道等基础设施建设的发包),政府采购(如市立医院、济贫院的采购),规管(如警察对赌博、娼妓网开一面)。斯坦福(斯坦福大学的创办人)、文德勒(哈佛最大的图书馆以他命名)都是当时臭名昭著的行贿商人。

另一个后果是滥用公款。由于没有统一的现代预算,账目非常乱,根本无法搞清楚钱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比如一九一一年费城的“预算”里边,有二万五千美元用于“邮费、冰块、档案、餐饮、维修、广告、贷款、招待本市和来访官员,以及其他”。换句话说,随便官员用在哪里都可以。到了年终,拆东墙补西墙的现象十分普遍。例如,纽约市在一九○八年一点四亿美元总拨款中包括八百万美元用于偿还“特殊税收债券”。其实,根本没有什么“特殊债券”;这笔钱是用来填一九○七年超支窟窿的。

在联邦政府一级,情况一样混乱。宪法把一切财政收支的决定权都赋予众议院。一七九四年,众议院依照英国下院的方式,任命一个专门的筹划委员会,该委员会在一八○二年成了国会里一个常设机构。从一八○二年到一八六五年,财政收支权都集中在众议院筹划委员会手中。一八六一年,美国内战开打后,林肯总统宣布凡是战争经费都必须被批准,命令财政部支付未经国会拨款的战争开支,并要求国会事后补办拨款。在战争状况下,国会没有办法,只得合作,并对以前不允许的事睁只眼闭只眼,如总额拨款、超拨款开支、拨款转移等。

内战结束后,为了防止自己的权力继续受侵蚀,众议院于一八六五年将以前既管收入也管支出的筹划委员会定为只负责收入(现译为“岁入委员会”),并另起炉灶成立了负责支出的拨款委员会。由此,开支与收入被分开考虑。其后,除拨款委员会外,其他国会委员会也涉足拨款事务,如河流、港口、农业、陆军、海军、外交、印第安人事务方面的拨款都不再归拨款委员会管辖,而落入其他委员会的权力范围。一八八五年,众议院已有八个委员会负责拨款;到一九一二年,增加到十四个:参议院也有十来个委员会负责拨款事务。最后,超过一半的拨款摆脱了拨款委员会的控制。至此,国会内统一财政计划的最后痕迹完全消失了,形成了“国会小组委员会治国”的格局。

与立法部门对应,行政部门也变成了诸侯政治,因为几乎每个政府部门都需要单独的拨款法案;这些法案掌握在国会中不同小组委员会手里,在不同的时间通过。如卫生方面的问题需要与四个国会委员会讨论拨款,战争方面的问题要与七个委员会打交道,运输部门要与七个委员会打交道,其拨款由八个法案授权。

更严重的是,在财政收支权支离破碎的格局下,无论是在地方一级,还是在联邦一级,没有一个人或机构了解政府一共收了多少税、花了多少钱,没有一个人或机构能确定政府的目标优先次序,没有一个人或机构能对人民全面负责。

面对这样的局面,出现两种人,一种叫“耙粪者”(Muckrakers),指一批以揭露社会黑暗面为己任的新闻记者、作家和批评家。他们的文章对制造改革舆论、唤醒民众和动员群众、推动美国的社会改革起了一定作用。另外一种人,叫做改革者。他们不仅批评现状,还拿出替代方案;他们不是不要政府,而是希望让政府变得公开、透明、有效。

改革者认为国会没有控制政府开支的积极性,议员们的兴趣在于把钱花在自己的支持者身上;只有行政首脑才会考虑本辖区的整体利益。因此美国最急需的是建立行政首脑主导。所谓行政首脑,在市一级就是市长,州就是州长,全国就是总统。改革者希望把权力在一定程度上集中到这些人手里。权力太分散,监督无从谈起;集中起来再监督才是有效的监督。他们推动的行政主导型预算有如下特征:统一——涵盖政府的所有活动领域;全面——包括特定财政年度里的所有收入和支出;分类——按资金使用功能将它们分成标准的几大类,使之既有利于监控,又保持一定灵活性,便于执行;行政首长主导——由行政首长准备和提交,也由行政首长负责。

美国的预算改革是从地方开始的。一九○五年,纽约建立了一个纽约市政研究所,该所的所长从他以前的老师、芝加哥大学经济学教授凡勃伦(Thorstein Veblen,即《有闲阶级》的作者)那里听到“预算”这个概念。他受到启发,马上把引入预算作为首要任务。一九○七年,这个研究所发表一个报告,题为《制定一份市政预算》,并提议以纽约市的卫生工作当做试点。在该所的敦促下,纽约市在一九○八年推出了美国历史上第一份现代预算。这份预算还很粗糙,只有市政府的四个主要部门拿出了分类开支计划,但效果却立竿见影,当年纽约市薪金拨款减少了三十一万美元;第二年,减少了一百零八万美元;一九一○年,推行薪金分级制,并打入预算,节省增至两百万美元。以后几年,纽约市的预算日臻完善。到一九一三年,预算文件已从一百二十二页增加到八百三十六页。

纽约市的经验很快引起了美国其他城市的兴趣。到二十年代中期,大部分美国城市都引入了现代预算体制。不久,“预算”这个词就像“民主”和“社会正义”一样变成美国的日常用语,任何政治参与者都能朗朗上口。到一九一九年,全国已有四十四个州通过了预算法;到一九二九年,除阿拉斯加外,所有的州都有了自己的预算法。

联邦政府动作稍微慢一点,因为联邦的权力还是集中在国会那里。这个过程是在老罗斯福总统(一九○一——一九○九)带领下起步的,他开始打破强国会、弱总统的格局,把总统职权推进到他认为宪法没有明确禁止的领域,有力地发挥了行政部门的主导功能。老罗斯福的继任者进一步将联邦财政治理权从国会手中转移至行政部门,使总统的权威变得更为重要。与此同时,相对于地方各级政府,联邦政府的权力逐步扩大。历史学家卡恩将这个权力转移的过程称之为“内部的国家建设”,它为预算改革奠定了制度基础。

塔夫特总统(一九○九——一九一三)上任不久,其中包括一些著名的财政改革家,由上面提到的克利夫兰担任主席。一九一二年,该委员会提出一个报告,题目就叫《国家预算的必要性》,建议由总统编制统一、全面的预算。塔夫特总统将报告提交国会,并制定了《一九一四会计年度的预算》。但国会对此反应冷淡,没有理会。国会为什么反对?因为如果由行政主导编制统一的预算,国会很多小组委员会的权力就被剥夺了。但预算改革的提议受到越来越广泛民意的支持,因为他们看到了地方预算改革的成果。这迫使本来反对预算改革的国会议员们纷纷转而支持预算改革。到“一战”期间,几个大党都在纲领中增加了支持预算改革的内容。“一战”结束后,人们普遍希望改革国家的预算,因此,国会不能再搁置这个问题了。一九二○年六月,国会通过了一项法案,设立预算制度,但是威尔逊总统(一九一三——一九二一)否决了它,原因是其中一个条款限制了总统的权力。次年,国会再次通过这项法案,几乎完全没有变化,但这一次却被哈丁总统(一九二一——一九二三)批准了。这便是一九二一年六月十日通过的划时代的《会计与预算法》。该法律要求总统每年向国会提出预算,并创立了一个预算局,作为编制预算的机关,局长由总统任命。另外还成立了一个总会计处,对国会负责。《会计与预算法》的通过标志着美国完成了从税收国家到预算国家的过程。

综上所述,税收固然重要,预算也很重要。预算改革的目的是把一个看不见的政府变为一个透明的政府。如果政府收支没有一本账,如果政府收支不受监督,它就是一个看不见的政府。一个看不见的政府,不可能是一个负责任的政府;一个不负责任的政府,不可能是一个民主的政府。要建立一个民主的政府,首先要让它看得见:要让它看得见,它就得有一个统一的、受监督的预算。

从税收国家到预算国家,有三种模式,即先统一后监督(法国模式),统一和监督交替推进(英国模式),先监督后统一(美国模式)。中国目前正处于从税收国家向预算国家转型的进程之中。那么,中国应该采取哪种转型模式呢?

现在中国无论在财政统一方面,还是预算监督方面,都存在一些问题。在财政统一方面,中国预算制度面临最大的问题是,缺少一个覆盖所有政府收支的、完整统一的公共预算。以二○○四年为例,全国非税收入规模大约为一万零五百二十三亿元,相当于同期全国财政收入的39.8%。其中中央政府收入约为一千六百二十七亿元,占本级财政收入的11.2%,省及省以下各级政府收入共约八千八百九十六亿元,占本级财政收入的74.8%。这些钱分散在千千万万个账户里面,没有统一起来,很难控制。统一中国的财政,要把无数本账并为一本账,把无数个小金库并成一个大金库,这是一件异常艰难的事情。

在预算监督方面,编制详细的政府功能预算和部门预算,可以大大方便人大代表对预算的审查和监督。不过直到最近,中国政府的财政预算报告是比较单薄的。从一九九九年开始,中央四个部委向全国人大报送部门预算;二○○五年报送部门已增至三十四个,是个很大的进步。尽管如此,中央一百三十多个一级预算单位中还有很多没有报送人大代表审议。地方各级的部门预算改革进展也不小,比如说河北省的部门预算已经做得非常详细了。有些省还有一些新举措,如广东省和深圳市建立了“实时在线财政预算监督系统”,预算单位每一笔资金的动向都在人大代表眼皮底下。另外,湖北省开通了“财政与编制政务公开网”,将全省七十一项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一百四十亿元资金分配情况全部在网上进行了公开。

就预算监督而言,现在存在两方面的问题。一方面,人民代表大会会期短、议程多,政府提交人代会审查的预算草案报告过于笼统,没有“款”、“项”、“目”的具体内容,尤其是在支出中常常可以看到“其他”、“特费”之类含糊的项目,造成“看不清”的问题,使人民代表们难以对预算草案进行深入审查。另一方面,如果每一个部门的预算都长达几百页、上千页,每个地方的预算都得用卡车装,海量信息的涌现也带来一个问题,即人大代表“看不懂”预算报告罗列的大串数字。要解决“看不清”和“看不懂”的问题,必须改进人大内部机构设置、技术人员配备、讨论和审核时间、投票表决机制等;同时还需要统一预算报告格式,使预算报告既具备必要的详细,又不太繁杂,让人民和人民代表都能看得懂,都能参与监督。

树立“税收国家”的理念 篇4

税收国家理念有几个要件:第一,税收国家的.经济基础是市场经济和公共财政;第二,税收国家的形式特征是以税收作为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第三,税收国家是以法治作为保障的。

税收国家与税收法治具有密切关系:税收法治可以使税收国家的存在获得正当化的途径;税收国家是税收法治的经济保障和自然延伸。

树立税收国家的理念,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第一,坚持税收法律主义观念,提高税法的刚性。目前应将成熟的税收行政法规不失时机的上升为法律。第二,在全社会树立纳税人权利观念。第三,树立为纳税人服务观念。要让政府明白“纳税人是喂养政府的奶娘”这个道理。如果政府能够明白这个道理,我们政府的宗旨、目的都会为纳税人的福利而服务。第四,在纳税人和税务机关之间,在纳税人和国家之间树立平等观念。第五,树立全局观念。建设小康社会的基础要靠税收,我们要考虑税收收入和税收支出的关系,让纳税人形成宏观的观念:一个是税收立法的完善,另一个是对税款用途的监督。第六,树立法治观念。一切按法律办事,依法征税、依法纳税的风尚就能很好的形成。这个问题解决了,小康社会就有了保障。

税收与国家的高一作文 篇5

是的,一个国家的存在,不能没有税收,没有税收,哪有天安门广场前国庆阅兵式那三军将士威武雄壮的队伍?没有税收,哪有导弹发射基地腾空而起的火箭?没有税收,哪有祖国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幢幢拔地而起的高楼?没有税收,哪有幼儿园里孩子们的笑声和养老院里老人们的笑脸?总之,没有税收,就没有雄厚的财源,也就没有当今社会的腾飞与发展,更谈不上人民生活的幸福和建设美丽的家园,正因为如此,税收决定着民族乃至人类的命运。

但是,社会上也经常存在着一些人偷税、逃税、漏税、抗税等等,比如:黄某于1994年4月至7月将地皮转让给西源实业公司等单位收取1606600元,从未向税务机关申报个人收入,偷税163140元,从而构成偷税罪;歌星毛阿敏自1994年1月至3月期间共逃税27。11万元;5月8日上午9点,长沙市发生震惊全国的重大恶劣暴力抗税事件。长沙市天冰冷饮有限公司董事长邱德生带领本公司员工70多人现场抗税,暴力殴打税务稽查人员、烧毁账本,抢走电脑等等。

偷税、逃税、抗税、漏税的人都是可耻的,我们应该依法纳税、从我做起。

现在,我真为那些偷税漏税的人感到不值得。你看,就算你偷税或漏税一次。那你每天都肯定是提心吊胆的。而且,还随时都面临着让警察抓去坐牢的危险,或是罚一万元以上的款项。何必呢?只要你按时交税,不偷税漏税,那么不仅自己轻松,而且还为国家出了一份力呢!

税收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民,是为了国家更好地发展,改善了民生就可以更好地集中精力谋划发展,国家经济发展了,税收就会更充裕。

是啊,既然这个税收是取自于民、用之于民的。又不是乱收费,政府拿去乱用的。我们为什么要偷要漏呢?难道大家都不想要为自己的国家出一份力吗?都不想让国家繁华、强大起来吗?没有国家这个大家的兴旺与发达哪来我们小家的幸福与安康!

国家税务局税收管理日常检查办法 篇6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加强税收征管,规范日常税收管理行为,及时发现和有效防范税务违法案件的发生,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实施细则》,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税收管理日常检查是指税收管理部门对纳税人履行纳税义务过程不涉及立案核查与系统审计行为的日常管理行为。

本办法所称税收管理日常检查内容主要包括:户籍管理类(税务登记、注销、停歇业、非正常户和漏征漏管户的清查),税源管理类(调查了解纳税人生产经营和财务状况、所得税汇算清缴检查、个体税收定额变化、申报情况核查、纳税催报、税款催缴、税收优惠政策检查),税基管理类(发票管理与使用检查、税控装置推广与使用的检查、纳税人基础信息采集核查、一般纳税人资格审查、纳税评估问询和疑点情况的核查、达到立案标准的案件移送)等。

第三条 税收管理日常检查基本业务流程:检查确定、检查实施、检查审理、检查执行、移交稽查、整理归档和报告制度等组成。

第四条 税收管理日常检查分为:简易程序与审理,一般程序与审理。对涉及税款、滞纳金、罚款和必须进入ctais系统检查模块操作的检查,要实行一般程序与审理;其他类型检查处理允许使用简易程序与审理。

第五条 税收管理日常检查工作要与其他征管工作协调一致,做好与流转税、所得税、稽查局、法规等工作的衔接。

第二章 组织管理

第六条 税收管理日常检查工作实行分级管理。省局征管处、稽查局负责全省税收管理日常检查工作的业务指导和管理;各设区市国税局征收管理科(处)、稽查局负责本辖区税收管理日常检查工作的业务指导和管理;各县(市、区)国税局负责本局税收管理日常检查工作的实施。

第七条 税收管理日常检查实行内部查、审分离。各县(市、区)局的征管科、税务分局承担日常检查工作的检查、执行工作。各县(市、区)局的税政法规科或税务分局的法规或综合业务岗位负责税收管理日常检查的审理。

第八条 各级国税机关的征管部门要加强对税收管理日常检查工作的领导,逐步建立、完善日常检查工作制度,积极引入竞争激励机制,培训、锻炼征管日常检查人员并加强廉政监督。

第三章 工作职责

第九条 省局征管处、稽查局负责税收检查的业务组织、指导、监控、培训、考核及经验推广等管理工作。具体负责修订本办法,明确职责、处理权限和工作程序,并结合ctais与辅助软件推广应用的实际,适时制定、修改日常检查工作规程。

第十条 各设区市国税局征管科(处)负责本局系统税收管理日常检查工作的组织管理、上情下达、汇总上报和考核监督,并做好与流转税、所得税、稽查局、法规等部门的协调。

第十一条 各县(区)、市局的征管科、税务分局负责组织实施本局范围内属于本办法第二条规定的工作内容。

第十二条 各县(市、区)国税局政策法规科负责处罚在XX元以上(含本数)违法行为案件的审理;县(市、区)国税局管理科和各税务分局的综合业务岗位负责本局处罚XX元以下或按规定不予处罚的日常检查的审理,并报法规科备案。以上两项审理均以本局的名义出具税务处理决定书和税务行政处罚告知书或决定书等。

第四章 检查程序

第一节 检查确定

第十三条 对相关部门转来税收管理案源,自受理之日起7个工作日内确定检查对象并完成检查工作,有特殊情况的,报县级局分管局长批准后延长至15个工作日。

第十四条 发票协查:根据全国税务协查信息系统协查信息分配,按规定时间要求完成协查。

第十五条 所得税汇算清缴检查:针对所得税汇缴工作安排确定的检查对象,各税源管理部门根据管辖范围分配工作任务,并按所得税汇缴工作要求时限完成。

除第十三、十四、十五条检查内容外,对其他日常税收管理内容的检查,各县(区)、市局的征管科、税务分局均应结合实际确定检查对象并认真组织实施。

第二节 检查实施

第十六条 税收管理日常检查要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管法》实施。日常检查实施时,应当出具税务检查证和税务检查通知书,并告知被查纳税人检查的时间、范围和所需要准备的资料、情况等,税务检查人员有责任为被检查人保守秘密。实施重点检查(具体范围由各设区市局确定)时必须实行双人下户。

第十七条 日常检查可采取审核、调查、询问、确认或实地检查的方式进行。

第十八条 日常检查岗位人员在实施各类日常检查和进行纳税评估移交案件过程中应如实记录检查中发现的问题、涉及的帐簿、记帐凭证、金额以及相关税收问题等,制鳌端拔窦觳楣ぷ鞯赘濉贰<觳榻崾保觳槿嗽庇端拔窦觳楣ぷ鞯赘濉方槐徊槎韵笾鹄负硕裕っ魑尬蠛笄┟⒏钦隆j糇⑾觳榈模斫崾笥杉觳槿嗽备涸鹗战山鹚肮こ炭ê徒鹚癐c卡,取消一般纳税人资格,并录入ctais“注销登记表”中稽查、税政栏次相关内容。属纳税评估移交案件,将案件结果反馈评估工作环节。

第十九条 除xx协查案件外,检查完毕后,检查人员除了要制作《税务检查工作底稿》外,必须制作《税务检查报告》,报告检查工作过程和检查出的主要问题,提出处理意见。对检查无问题的可按期、按检查人员集中制作《税务检查报告》。

检查报告应全面准确地反映被查对象的基本情况、纳税申报及税款缴纳情况、违法事实、违法手段以及检查人员的定性处理建议和处理依据。

第二十条 检查工作结束后,对检查无问题或只需责令限期改正的,直接转相关岗位审核后,按简易操作程序出具《税收日常检查结论》;需作出税务行政处理、补税和加收滞纳金、罚款决定的,检查人员应按规定将《税务检查报告》连同《税务检查工作底稿》及其他证据,送交审理岗审理。

第二十一条 税收管理日常检查中发现需移送稽查部门立案核查的涉税案件,要严格按规定时限移交稽查局处理。

第三节 检查审理

第二十二条 各县(市、区)国税局的税政法规科或税务分局综合业务岗位在接到《税务检查报告》及《税务检查工作底稿》等有关资料后,应当在5个工作日内审理完毕。

对不符合法定程序、事实不清、证据不足或者存在其他问题影响定性的,制发《补充调查通知书》,经部门领导同意,连同资料退回原日常检查岗位限期补正处理。

第二十三条 审理结束后,审理人员应提出审理意见,制作《审理报告》,报县局领导批准后,作出《税务处理决定书》、《税务行政处罚决定书》,并交日常检查岗位执行。

依法应予以行政处罚的,制作《税务行政处罚事项告知书》,由日常检查岗位人员负责送达纳税人。

对涉案纳税人提出陈述、申辩或者依法提出听证要求的,对日常检查作出税务处理决定不服而申请行政复议的,由税政法规部门受理。

税政法规部门在审理日常检查案件后,应进行案件分析,提出加强税源管理意见或建议,促进税收管理员提高管理水平。

第二十四条 各级国税局应建立抽复查制度,并由征管、税政法规部门共同组织实施。

第四节 检查执行

第二十五条 日常检查实施人员在接到审理岗位的《税务处理决定书》、《处罚决定书》等后,应填制《税务文书送达回证》,将处理或处罚决定书等送达检查对象,并监督执行。

第二十六条 各县(市、区)局、分局对税收管理违法行为处罚时,要严格按照征管法及其实施细则的规定权限执行。

第二十七条 税源管理岗位对被查对象,未按照规定的期限缴纳或者解交税款,纳税担保人未按照规定的期限缴纳所担保的税款,应责令限期缴纳。逾期仍未缴纳的,经各市、县国税局局长按权限批准后,可以采取强制执行措施。

第二十八条 在实施税收保全措施和强制措施执行前,应根据有关部门转来资料,制作税收保全措施和强制执行审批文书,经各市、县国税局局长按权限批准后执行。

第五节 移交稽查

第二十九条在税收管理日常检查中发现以下行为,应移交稽查局查处:

(一)涉及需立案核查的偷、逃、骗、抗税的行为或案件;

(二)逃避追缴欠税、骗取出口退税的案件;

(三)涉嫌xxxx的案件;

(四)普通发票违法涉及税款的案件;

第三十条 各税收管理日常检查单位向稽查局移交案件资料包括:《移交稽查案案件审批表》、《移交稽查案件资料清单》、《移交稽查案件调查报告》和已调查取证资料的原件等;稽查局向各国税局所属税务分局市内各国税局转办案件资料包括:《稽查转办单》、《举报记录》、《发票核查单》及举报材料等。

移交稽查的案件资料,由各征管科、税务分局制作。在移交稽查案件资料的同时,应报上一级主管部门备案。

稽查局在案件查处结束后,应当将结果及时反馈给原税收管理日常检查部门。

第三十一条 各县(市、区)国税局、税务分局接收稽查局等部门交办的案件,应及时组织实施,并自受理之日起30天内,将查处结果制作《转办案件检查情况反馈表》向稽查局反馈,到时未能查结的,应报分管局长审批,应向稽查部门说明并将阶段性成果进行反馈,直至案件查结。

第六节 整理归档

第三十三条 税收管理日常检查部门应建立工作台帐,及时记录工作与案件状态、结果。每次检查工作或检查案件终结后,在各环节形成的检查报告、结论或案件资料应统一由负责检查岗位整理后,按月立卷归档,并符合“一户式”档案存储规范要求。

第三十四条 税收管理日常检查涉及注销、停歇业和所得税汇算清缴的,应当使用ctais管理系统相应(税务稽查)模块进行数据录入、文书制作、查询、检查事项的审批及呈报。

第七节 报告制度

第三十六条 各设区市国税局应结合本单位工作实际,按年制定税收管理日常检查工作计划,按年进行工作总结。每年12月15日前将本日常检查工作基本情况与下一年工作计划上报省局征管处,年后20日内将正式上报总结及附相关报表。

第三十七条 各设区市国税局应于季度结束前10天将税收管理日常检查典型案例统计上报省局征管处,每季至少上报1篇。案例内容包括:案件来源、纳税人基本情况、基本案情、违法手段、分析和检查方法、查处结果等。

第三十八条 各设区市国税局在税收管理日常检查中发现的征管漏洞、工作经验应及时上报。上报内容包括:事由、行业经营特点和涉税特点、基本工作方法和程序,现行政策情况、案情反映出的征管漏洞实质以及改进建议等。

第五章 附则

第三十九条 本办法由省国家税务局负责解释。

国家税收复习题 篇7

今年3月1日起,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正式实施,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也随着《公司法》修改和国务院2月7日出台《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方案》同期正式执行。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对以工商登记为前置的税务登记制度及以税务登记为基础的税收征管工作带来深刻影响。为了应对下述影响,国家税务总局2014年7月7日发布《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创新税收服务和管理的意见》(税总发[2014]85号)。

(一)对税务登记的影响

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后,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不再核实市场主体的注册资本、住所及经营场所等信息。“先照后证”意味着经济活动组织已经取得单位主体资格,但还不一定具备从事某项经济活动的经营资格,纳税义务也就尚未发生,这些变化给税务部门以工商营业执照发放时间为办理税务登记的时间起点以及依赖工商登记信息的管理方式也带来不确定性。工商登记户数与税务登记户数严重不符。税收管理员无法核实纳税人税务登记事项真实性。

(二)对发票管理的影响

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后,套领发票风险加大。通过欺诈手段骗取税务登记证后套领发票的情况有所增加。注册资本由实缴改为认缴后,税务机关在发票提供用量上失去一个重要依据,也容易引起企业通过虚假注册来骗票虚开、走逃的问题。工商登记改革放宽住所(经营场所)的登记审查,允许住所和经营场所不一致,增加了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认定的难度。

(三)对后续税收管理的影响

一是税种划分、国地税管辖及后续税收收入核算界定困难。二是纳税申报不正常冲击征管秩序。三是“一址多照”增加税收管理风险。

◆创新服务,推进税务登记便利化

推进税务登记方法多样化。主要包括:国税机关、地税机关一方受理、统一办理,多部门联合办理,“三证合一”,“电子登记”等多种方式,为纳税人办理税务登记提供多种选择和便利。进一步加强国税机关、地税机关协作,积极创造条件实现联合办理税务登记,共享户籍、申报、发票、收入等信息。有条件的地方探索建立营业执照、组织机构代码证、税务登记证等多证联办机制,相关部门同步审批,证照统一发放。有条件的地方还可以探索跨部门业务流程再造,建立营业执照、组织机构代码证与税务登记证“一表登记、三证合一”制度。同时探索推进全程电子化登记,实现网上申请、网上审核、网上发证,足不出户就可以办理,纳税人不需要可以不再发放纸质税务登记证件。

推进税务登记手续简便化。一方面,纳税人申请办理税务登记时,可不提供注册地址及生产、经营地址等场地的证明材料和验资报告。另一方面,有条件的税务机关可以改变以往税务登记由纳税人发起的做法,将获取的市场主体工商登记、组织机构代码信息内容录入税务登记表,直接赋予市场主体纳税人识别号,并主动推送给纳税人签字确认,不再要求纳税人重复提供并填报信息。税务机关办税窗口只对纳税人提交的申请材料进行形式审查,收取相关资料后即时办理税务登记,赋予纳税人识别号,发给税务登记证件以减少纳税人等待时间,提高办理效率。

◆创新管理,促进后续监管精细化

为了做好税务登记方式创新后的后续监管,《意见》坚持优化服务与优化监管,“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一手抓优质服务,主动做好纳税人的纳税辅导、咨询、培训和宣传;一手抓优化监管,对纳税人的发票领用、纳税申报等后续环节,通过健全制度,完善措施,及时掌握纳税人动态情况,促进纳税人税法遵从度提高,防范税收流失风险。

在发票发放领用上,设定统一、规范的发票申领程序,为纳税人提供清晰的发票领用指南,引导纳税人快速办理发票领用手续;申领普通发票原则上取消实地核查,统一在办税服务厅即时办结,一般纳税人申请增值税专用发票最高开票限额不超过10万元的,主管税务机关不需事前进行实地查验。不断推进发票管理的信息化水平,探索建立风险监控平台,实时比对分析开票信息。

在纳税申报上,为纳税人提供纳税申报办理指引,辅导纳税人准确申报,同时畅通申报渠道,确保纳税人可以根据实际生产经营情况,自由选择办税大厅、邮寄或网上申报等多种申报方式;进一步简并征期,推行小规模纳税人(包括个体工商户)简并征期申报工作。对于小型微型企业、长期不经营企业,税务机关可以按照法律、法规规定采取合并征期、调整申报期限等方式,进一步减轻纳税人负担。

在纳税人相关信息的获取上,把原来在税务登记环节采集的各项信息放在事后补录和确认。税务登记不再采集的信息在后续的发票领用、申报纳税等环节采集补齐和确认。通过多方印证,确定纳税人登记信息的真实性。同时,加强对税务登记信息完整率、差错率等征管绩效指标的实时监控,使涉税信息成为税务机关开展税收征管的有力抓手。

◆创新制度,推动风险管理常态化

制度是基础,防范税收风险,既要有理念创新、方式创新,更要有制度保障。《意见》把制度创新放在重要位置,以风险管理的理念和方法,来推动制度的创新完善落实,有效防范税收风险。

一是针对工商登记改革后,发票违法行为有所抬头的情况,规定初次申领普通发票数量应控制在一个月用量或省税务机关确定的初次领用数量范围内。对纳税信用好、税收风险低的纳税人可适当放宽,但最多不得超过省税务机关确定的最高领用数量,省税务机关未确定最高领用数量的,最多不得超过三个月使用量。对新开业的一般纳税人,可设置增值税专用发票基本月供应量,申领超过基本月供应量的纳税人,需向税务机关提供相关证明材料。对小规模纳税人(包括个体工商户)第一次申请发票增量时,可以要求其法定代表人或者财务负责人到场,并积极探索发票申领环节对经办人的拍照存档制度。对新增纳税人已领用发票却未及时申报等情况,采取停止供应发票、实地核查等应对措施。对列入企业异常名录的纳税人采取停供发票措施。

国家税收复习题 篇8

摘 要: 最近30年以来,OECD国家采取低税率、宽税基的所得税改革,将消费型增值税转到零售环节课征,总体税率保持上升趋势,这主要源于良好的财政环境、全球化和税收体系完整三个因素。它从促进经济增长、调控国家经济以及环境治理三个方面给我国税收改革以启示。

中图分类号: F810.42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12435(2015)06077807

1984年英国以及1986年美国的税制改革,引领了近年来OECD国家降低个人所得税与企业所得税税率以及拓宽税基等税制改革潮流。20世纪80年代中期,许多OECD国家个人所得税边际税率的最高值都超过了65%。而今这一数据在某些国家已经低于50%。同一时期,企业所得税税率最高值低于45%,而到了2011年,OECD国家的平均值已经低于26%。在东欧经济体以及澳大利亚和新西兰,改革在短时间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从促进经济增长、调控国家经济以及环境治理等方面给我国税收改革以启示。

一、OECD国家税制结构变化趋势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政府积极参与经济决策,针对多边规则进行各种经济政策调整,导致OECD各国自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税制结构呈现出不同程度的趋同倾向,一方面是以低税率、宽税基为代表的所得税改革,另一方面是将消费型增值税转到零售环节课征。同时总体税率呈现上升趋势。

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两税合并征收已成为OECD国家税制改革的主流趋势。目前主要有两种模式,一是以希腊、冰岛和瑞典为代表的股息扣除制,即允许公司从其应税所得中扣除全部或部分已支付股息,然后对剩下的所得征收企业所得税;二是以德国为代表的分税率制,即对股息采取低税率,而对留存收益课征高税率。

而从税制与税种结构而言,OECD国家税制经过不断改革和调整,已经在原有的以所得税为主体的基础上增加了间接税的比重。而且除了已经开征的财产税、遗产税和赠与税之外,OECD国家已经开始讨论开征与环境保护相关的绿色税收。

(一)个人所得税

20世纪70年代,大部分OECD国家的个人所得税边际税率都超过了70%,而目前这一税率都低于50%。

过去十年以来,进一步的税制改革使得OECD国家个人所得税税率的未加权平均值下降了5个百分点。从2000年开始,其中12个国家的最高个人所得税税率下降了7%甚至更多。最近,少数国家提高了他们个人所得税的最高值(包括葡萄牙和英国),这是他们保持财政稳定的一项措施。

(二)企业所得税

OECD成员国的企业所得税税率在2000年到2011年之间平均下降了7.2%,由32.6%下降为25.4%。31个国家的税率均有下降,仅有智利从15%上升到17%,匈牙利从18%上升到19%。除此之外,挪威一直保持在28%。而日本尽管在2004年降低了企业所得税税率(而且有建议称日本应将该税率降至30%以下),但其仍保有该税率2011年的最高值。这一切似乎表明相比于小经济体,像日本和美国这样的大经济体,在企业所得税政策上拥有更加有效的自主权。

(三)股息税收

尽管涉及股息收入的个人所得税税率有所降低,但是最近个人股息收入税率下降的原因很大程度上与企业所得税税率下降有关。图3显示对于个人股东来说,有关国内收入分配的边际税率的最高值。该图考虑到了收益通常会被重复征税的事实,即当假设它们承担企业所得税以及作为股息而被征税这两种情况。有数据表明OECD国家股息收入的边际税率最高值在2000到2011年之间下降了8.1%,由49.1%下降到41.0%。

最近许多欧洲国家由扣除利润分配中重复课税的制度转向股东救济制度,在这种制度下,股息征税的税率较低,处在对个人征税的水平。许多国家对于股息征税基于个人股东层面,比依托于工资收入的个人所得税税率要低。降低股息收入实际税率的原因之一是因为该税率针对的是新兴企业中的权益投资者,该企业对于从现有经济活动中获取的能够进行再投资的盈利不予留存。

(四)增值税(一般销售税)税率

增值税的平均税率由1990年的16.7%增长到2000年的17.8%,而且在2000年到2009年之间明显保持稳定。到了2010年,许多国家提高增值税作为他们稳定财政措施的一部分导致该数值从17.6%增长到18.0%。2010年1月到2011年初,9个OECD国家提高了增值税税率或者宣布提高增值税税率的计划,分别为:芬兰由22%提高为23%,希腊由19%提高到21%,新西兰由12.5%提高到15%,波兰由22%提高到23%,葡萄牙由21%提高到23%,斯洛伐克由19%提高到20%,西班牙由16%提高到18%,瑞士由7.6%提高到8%,英国由17.5%提高到20%。

上面提到的平均值涵盖了OECD成员国的主要差异,税率从5%(日本和加拿大,尽管加拿大大多数省份征收5%左右的消费税)到25%(丹麦、匈牙利、挪威和瑞典)以及冰岛的25.5%。OECD 2/3国家的增值税税率保持在15%到22%之间,而且欧洲国家的税率比非欧洲国家的要高很多。

二、OECD国家税收负担变化趋势

税收改革带来的税率降低并没有引起总税负的降低(图1和表1)。税负在2000年之前是一

直上升的。OECD成员国未加权平均值在2000年高达35.5%,

而且在2006年和2007年再次达到这一顶峰,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强劲经济增

长所带来的税收收入的自动调节效应。然而2009年该数值下降到34%以下,是由大多数OECD国家的现付款协议导致税收收入下降引起的。这是由经济活动的减少以及为了减弱经济危机带来的衰退效应而采取了减税措施。endprint

OECD各成员国的总体税负从墨西哥和智利的18%到丹麦的48%不等。导致这些差异的因素有很多,例如:国家提供养老金、教育以及医疗保障的方式,有的通过国会预算提供支持,有的依靠私人部门解决问题等等。除此之外,在非税收义务支付的使用方面也存在差异。

1.总税收收入因资本转移而减少;2.联邦德国从1991年开始;3.数据由以色列相关当局提供,该数据的使用不影响戈兰高地,东耶路撒冷和以色列定居点;4.该项估计包括州和当地政府的期望税收收入;5.爱沙尼亚不在这组数据中,因为该表编撰时它还不是OECD成员国。

经济危机之前,尽管收入税税率下降,但是税收收入基本不变的原因在于采取了拓宽税基的

措施,包括:实际折旧才能进行税前扣除,减少税收支出(例如:对于特殊经济活动或者纳税人进行的等同于公用事业的费用给予的减免税需要通过在其他地方征收更高的税来提供资金支持)或修改被税收筹划所利用的漏洞。

2000到2009年之间,许多成员国经历了税收占GDP比重大幅下降的一个过程,如表1所示。11个国家经历了超过3个百分点的大幅下降;同一时期,仅有5个国家经历了上涨的过程。两个国家上涨数值超过了1%。值得注意的是,许多国家通过扩大消费税税基来获得更多的税收收入——目前除美国之外所有的OECD成员国都征收增值税或一般销售税。从1990年开始,增值税占GDP的比重从5.3%上升到6.5%。

目前OECD成员国中的14个都征收增值税。希腊,爱尔兰,西班牙,葡萄牙,土耳其,墨西哥,日本和新西兰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征收增值税,瑞士紧随其后。东欧经济体在上世纪80年代末期和90年代初期开始征收增值税,其中一些国家采取了欧盟模式是为了未来加入欧盟。然而,增值税作为增加税收收入的相对重要性却继续呈现较大的差异化。增值税占GDP的比重在加拿大和日本低于3%,而在丹麦却超过了10%。直到今天,美国仍然是唯一没有增值税的OECD成员国。

除此之外,1996到2008年之间OECD成员国的相关环境税收入通常占GDP的2%到3%之间。同一时期,总税收收入占GDP的比重为34%到36%。实际上,大部分的环境税收入都是来源于对公路燃料征税。过去十年环境税收入占GDP的比重略微下降反映出税前更高的油价对于需求的影响,同样的情况也发生在许多使用指数化税率的国家。

三、OECD国家税制改革的动因及对我们的启示

OECD国家税制改革的背景大体相同。首先,20世纪70年代中期和80年代初期的两次经济危机使得各国通货膨胀、债务沉重、财政收支失衡、经济增长速度缓慢,同时失业率升高、人民生活水平大幅下滑,尤以美国最为严重。其次,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至20世纪70年代,OECD国家实行能对经济全面干预的税收制度,其主要特征是高累进、多优惠。但到了20世纪80年代,各国相继进入了滞胀时期,失业率和通胀率剧增,经济的实际增长率也普遍降低,旧税制造成了纳税人横向不公平,而高累进税率挫伤了人们的工作积极性,降低了对私人储蓄和投资的刺激力度,致使经济缺乏活力,效率日渐低下。除此之外,OECD国家税制自身也存在诸多弊端,例如边际税率过高、名义税率与实际税率严重脱钩等。

那么是什么因素导致了这种税制改革趋势?

一种广泛存在的观点认为有必要营造一种财政环境,鼓励投资、承担风险以及企业家精神,提高工作激励。采取宽税基、低税率,尽可能确保税收不扭曲经济主体和行为人的决定。

另一个关键的推动力就是全球化。市场的自由化和一体化使得资本在国际间流动更快,通过直接或者间接投资显著促进了跨国贸易。这一切都推动了降低企业所得税,尤其是对于新兴经济体而言。

对于许多OECD成员国来说,全球化的效应一直被“税收竞争”这一理念增强。这一理念鼓励各个国家完善他们的营业税体系,特别是通过降低法定企业所得税税率,不仅在税收的绝对数量上有吸引力,而且在相对数量上保有竞争力。虽然全球化投资数量一直较高,但我们必须看到潜在的风险,即考虑到税收问题,资金可能撤离原本应该税前返还更多的国家。进一步说,某些税收管辖区制定具有吸引力的税收体系(例如,改变税基)吸引利润和税收收入远离实际发生投资的国家。这些竞争压力提出了一个问题,即是否在税收政策上采取更多的国际合作能够避免税收竞争带来的危害。例

如2013年9月启动的BEPS(Base Erosion and Profit Shifting, 税基侵蚀与利润转移)行动计划是由G20领导人背书并委托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推动的一揽子税收改革项目,旨在通过协调各国税制,修订税收协定和转让定价国际规则,提高税收透明度和确定性,以应对跨国企业税基侵蚀和利润转移给在奥地利、丹麦、希腊、法国和西班牙,总税收收入因资本转移而减少,该资本转移可以在税收收入报告的标题中看到

占税收收入的百分比

经合组织收入统计解释指南中的税种定义为:个人所得税=1100企业所得税=1200社会保障费用=2000消费税类=5000

法定个人所得税最高税率

该税率包括中央和地方,由城市的一般或具有代表性的基准来衡量,数据来源于OECD税收数据库。纳税年的税率变化可以由年度平均值反映出来。

企业所得税最高税率

该列显示了调整后的中央税率加上地方税率形成的综合企业所得税(数据来源OECD税收数据库)

税收楔子

衡量雇主的劳动力成本与雇员的净收入之间的差异,计算个人所得税的总和,雇员和雇主的社会保障费用以及其他工资税,再减去作为家庭福利的1%的劳动成本。总劳动成本由雇员的总工资收入加上雇主的社会保障费用以及其他工资税。税收楔子显示了没有孩子的单一个体100%的平均收入水平。数据来源于2009OECD税收楔子数据库各国政府财政收入和国际税收公平秩序带来的挑战。从税收国际规则的角度看,BEPS 行动计划将完endprint

善和发展现行税收协定和转让定价国际规则,以使其更好适应各国税制和全球价值链变化带来的影响;从国内法的角度看,BEPS 行动计划将推动建设与现代商业模式相适应的企业所得税税制,并完善间接税制度安排,促使各国相应修改其国内法,以压缩跨国公司利用税制和征管差异规避税收的空间,在全球范围内营造公平的税收环境和秩序。

政府必须使得纳税人对其税收体系的完整性充满信心。改革者的口号是公平、简单、透明。公平需要纳税人在相同情况下支付相同的税,并且税负是合理的,这样能够确保社会凝聚力。简单要求个人支付税收尽可能简单明了,并且征税的管理和纳税遵从成本尽可能降低。透明要求税收体系的运行易于理解,这样能够为投资以及其他经济决策提供保障。这三部分在税收改革中都扮演着重要角色。

一方面,公平的争论有助于通过扩大税基和逐步废除对特殊群体的税收优惠来提高经济效率。另一方面,最有能力支付的税收来源于工薪税和资本利得,而这些税又恰恰最挫伤人们的工作积极性。政府必须对此进行权衡,确定在多大范围内征收个人和企业所得税。减税对于收入分配的效应是很难评估的,原因在于:减税可能会鼓励更多的公开性收入;提高所得税减免对于贫困家庭来说是一件好事,而降低个人所得税最高税率又会使富裕者欣喜不已。不同条件下情况也有所不同,例如:虽然高收入者需负担的平均税率下降,但他们的税负比重可能提高。除此之外,许多国家更加强调纳税遵从也能够提高税收体系的公平性。

最近一段时间,税收政策的变革主要是来源于宏观政策方面的考虑尤其是为了减弱由经济危机带来的经济急剧滑坡影响。目前某些国家已经开始采取行动降低预算赤字。希腊、爱尔兰、葡萄牙、西班牙和英国已提高了税率,政府为寻求在恢复合理的公共财政的同时,确保经济复苏乃至增长,不可避免的在税收政策的制定中扮演重要角色。然而,由于税收政策结构能够通过提高潜在的产出增长率来使得公共财政恢复健康,因此它的重要性也日益凸显。

我国以流转税为主体的税制结构也与OECD国家以所得税为主体的税制结构存在不小差异。考虑税收政策的国际维度,适应新的经济环境,我国的税收体制必须作出调整。我国税务机构的税制设计要主动应对全球化、税收竞争以及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

1. 促进经济增长。创新、投资和企业家精神对于潜在产出的增长、税收收入以及公共支出的可负担数额仍然是至关重要的。税收政策必须做到鼓励创新的同时尽可能减少对企业及消费者行为的扭曲。

2. 调控国家经济。税收作为经济杠杆,通过增税与减免税等手段来影响社会成员的经济利益,引导企业、个人的经济行为,对资源配置和社会经济发展产生影响,从而达到调控宏观经济运行的目的。政府运用税收手段,既可以调节宏观经济总量,也可以调节经济结构。

3.环境治理。税收以及可交易的排放许可证等市场工具为处理环境问题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方式,并且有助于以最小的代价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贸易领域,一个国际间商定的“游戏规则”,能够有助于各国获得全球化利益的同时保护自己的税基,应对环境问题带来的挑战。

参考文献:

[1] 靳东升.国外税制改革发展方向与经验的研究[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2,(6):13-23.

[2] Stephen Matthews. Trends in top incomes and income inequality and the implications for tax policy[R]. OECD Taxation Working Paper,No.4.

[3] Bert Brys. Wage income tax reforms and changes in tax burdens: 2000-2009[R].OECD Taxation Working Paper,No.10

[4] LEJEUNE,I. The EU VAT Experience: What Are the Lessons?[J]. Tax Analysts,2011:257-282.

[5] OECD, Tax Policy Reform and Economic Growth[M].Raris:OECD,2010.

[6] 廖体忠. BEPS行动计划的影响及我国的应对[J].国际税收,2014,07:13-15.

上一篇:发展对象公示结果说明下一篇:我作文600字初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