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场所治安管理办法

2024-10-24

公共场所治安管理办法(精选8篇)

公共场所治安管理办法 篇1

【发布单位】81101 【发布文号】

【发布日期】1991-01-26 【生效日期】1991-04-01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浙江省公共场所治安管理办法

(1991年1月23日浙江省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次会议通过1991年1月26日浙江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第28号公布)

目录

第一章 总则

第二章 治安管理

第三章 治安责任制

第四章 奖励与处罚

第五章 附则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第一条 为了加强公共场所治安管理,维护社会治安秩序,预防违法犯罪和治安灾害事故,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本省城市和县级人民政府所在地下列公共场所的治安管理:

(一)文化、娱乐、体育场所;

(二)饮食服务场所;

(三)凭票进入的游览场所;

(四)有固定设施的集市贸易场所;

(五)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决定纳入管理的公共场所。

前款第(一)项至第(四)项的具体范围,由省公安厅另行规定。

第三条 第三条 各级公安机关是公共场所的治安管理主管部门,对公共场所依法实施治安管理。工商行政管理、文化、广播电视、园林、旅游、交通、体育等有关部门,协助公安机关实施公共场所的治安管理。

第四条 第四条 公共场所的主管单位应当依照“谁主管、谁负责”原则,指导、督促公共场所建立健全治安责任制,维护公共场所的治安秩序。

公共场所的负责人为本场所治安的主要负责人,对本场所内的治安安全负责。

第二章 治安管理

第五条 第五条 开设公共场所,应当持有关部门的批准文件或者有关证件向所在地的县(市、区)公安机关申领《治安许可证》。公安机关接到申请后,应当派员核查,并在十五日内作出许可或者不许可的决定。

第六条 第六条 开设公共场所必须具备必要的治安安全条件。不具备必要的治安安全条件的,不发给《治安许可证》。

开设公共场所必须具备的治安安全条件,由省公安厅依照国家有关规定具体规定。

第七条 第七条 依法需要办理开业登记的公共场所,应当凭《治安许可证》向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申领营业执照。

第八条 第八条 在公共场所举办超核定容量的临时性大型文化、娱乐、体育、展览、展销等活动,或者在无核定容量的公共场所以及其他场所举办临时性大型文化、娱乐、体育、展览、展销等活动,主办单位应当持有关部门的批准文件,在举办的十日以前向所在地的市(地)、县(市、区)公安机关提出申请。公安机关接到申请后,应当会同有关部门勘察现场,并在七日内给予答复。逾期不答复的视为同意。

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批准举办的上述活动,主办单位应当在举办的五日以前报所在地的市(地)、县(市、区)公安机关备案。

第九条 第九条 举办前条规定的活动,必须在安全许可的范围内,并有明确的现场治安负责人、必要的维持秩序的人员和具体的治安安全保卫措施。

第十条 第十条 公共场所歇业、停业的,应当在十日内向批准发证的公安机关办理注销手续,交回《治安许可证》。公共场所减少经营项目或者变更负责人的,应当在十日内向批准发证的公安机关办理《治安许可证》的变更手续。公共场所转业或者增加经营项目的,依照本办法第五条、第六条的规定办理。

《治安许可证》每年审验一次。

第三章 治安责任制

第十一条 第十一条 公共场所负责人应当做好下列治安安全工作:

(一)宣传治安管理的法律、法规和规章;

(二)建立治安保卫组织或者配备专(兼)职治安保卫人员;

(三)制订治安安全制度和岗位责任制,组织落实治安防范措施和奖惩措施,定期检查危害治安安全的隐患并及时整改;

(四)及时向公安机关报告治安情况,协助公安机关查处刑事案件、治安案件和治安灾害事故。

第十二条 第十二条 公共场所治安负责人和治安保卫人员应当切实履行治安保卫职责,落实治安防范措施,防止治安灾害事故,维护治安秩序。发现赌博、卖淫、嫖娼、斗殴、贩卖毒品、传播淫秽物品、流氓活动以及其他违法犯罪活动,应当及时制止并报告公安机关,或者将违法犯罪分子送交公安机关处理。

公共场所治安负责人、治安保卫人员应当严守纪律,依法办事,不得玩忽职守、滥用职权、收受贿赂、包庇违法犯罪分子。

第十三条 第十三条 公共场所的主管单位应当加强对公共场所的管理,定期检查公共场所的治安安全情况,督促公共场所健全治安安全制度、落实治安防范措施和整改、整顿措施。

第十四条 第十四条 公安机关应当做好下列治安管理工作:

(一)督促公共场所建立治安保卫组织或者配备专(兼)职治安保卫人员,指导、帮助建立健全治安安全制度,落实治安防范措施;

(二)宣传治安管理法律、法规和规章,组织和指导公共场所治安保卫人员的业务培训,支持和督促公共场所负责人、治安负责人和治安保卫人员依法履行职责;

(三)检查公共场所的治安安全情况,发现危害治安安全的隐患或者其他治安问题,及时提出整改建议并督促整改;

(四)及时依法查处公共场所发生的刑事案件、治安案件和治安灾害事故,对公共场所及其周围突出的治安问题进行专项治理。

第十五条 第十五条 公安人员应当秉公执法,不得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枉法。

公安人员对公共场所进行治安安全检查时,应当出示治安管理检查证。

第四章 奖励与处罚

第十六条 第十六条 认真执行本办法,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所在单位、主管单位、公安机关或者人民政府给予表彰、奖励:

(一)严格执行治安责任制,落实治安防范措施,预防刑事案件、治安案件和治安灾害事故成绩显著的;

(二)及时制止违法犯罪行为,或者协助公安机关查处刑事案件、治安案件和治安灾害事故有功的。

第十七条 第十七条 违反本办法,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处警告,公共场所负责人一百元以下、单位一千元以下罚款,并责令补办手续:

(一)不按规定申领《治安许可证》或者不按规定办理《治安许可证》变更手续擅自开业,经公安机关通知仍不补办手续的;

(二)不按规定接受《治安许可证》审验,经公安机关通知不加改正的;

(三)不按规定办理《治安许可证》注销手续,经公安机关通知仍不办理的。

第十八条 第十八条 违反本办法,不按规定提出申请或者未获许可,擅自举办临时性大型文化、娱乐、体育、展览、展销等活动的,处主办单位负责人和直接责任人二百元以下、主办单位三千元以下罚款,并责令补办手续或者停止举办。

第十九条 第十九条 违反本办法,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对公共场所负责人、治安负责人和直接责任人处警告、二百元以下罚款;对单位处警告、五千元以下罚款,并可责令限期整改或者吊销《治安许可证》:

(一)发生刑事案件、治安案件或者治安灾害事故,隐瞒不报的;

(二)公共场所负责人、治安负责人或者治安保卫人员不履行规定职责,致使场所内发生刑事案件、治安案件或者治安灾害事故的。

第二十条 第二十条 公共场所进行或者容留他人进行赌博、卖淫、嫖娼、贩卖毒品、传播淫秽物品、流氓活动以及其他违法犯罪活动的,对公共场所负责人、治安负责人和直接责任人依法追究刑事责任或者予以行政处罚;对公共场所处警告、五千元以下罚款,并可责令限期整改或者吊销《治安许可证》。

第二十一条 第二十一条 依照本办法予以警告、罚款、吊销《治安许可证》处罚的,由县(市、区)公安机关决定;其中警告、五十元以下罚款,可以由公安派出所决定。

第二十二条 第二十二条 对依照本办法作出的处罚或者不许可的决定不服的,可以在接到处罚、处理决定书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上一级公安机关申请复议;不服复议决定的,可以在接到复议决定书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第二十三条 第二十三条 有本办法第十七条、第十九条、第二十条情形之一的,公安机关可以提请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责令公共场所限期部分或者全部停业整顿。

第二十四条 第二十四条 被吊销《治安许可证》的,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应当注销其营业执照或者责令其停止营业;被吊销营业执照的,应当在十日内交回《治安许可证》。

第二十五条 第二十五条 公安人员在公共场所治安管理中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枉法的,由所在单位或者上级主管机关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五章 附则

第二十六条 第二十六条 国道或者省道两旁开设的农村公共场所,比照本办法实施治安管理。

其他农村公共场所需要纳入本办法管理的,经县(市、区)公安机关决定后,参照本办法实施治安管理。

第二十七条 第二十七条 车站、码头、机场、渡口、旅馆等场所依照国家有关规定实施治安管理。

第二十八条 第二十八条 本办法的具体应用问题,由省公安厅负责解释。

第二十九条 第二十九条 本办法自1991年4月1日起施行。1987年10月22日省人民政府颁布的《浙江省公共场所治安管理办法》同时废止。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公共场所治安管理办法 篇2

关键词:重点场所,治安管理,问题,对策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 人们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 同时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也在不断增长, 重点场所发展速度迅猛, 随之配套的管理措施薄弱, 致使公安机关对重点场所管理缺失, 再加上相关立法滞后, 场所自律能力差等因素, 导致重点场所治安管理变得更为复杂, 因此, 应该采取有效措施, 转变管理方式, 创新管理制度和管理机制, 加强重点场所的管理。

文中所提到的重点场所, 既包括娱乐场所, 也包括服务场所。根据2007年5月17日施行的《公安派出所正规化建设规范》第37条规定, 公安派出所治安管理的重点场所包括以下三类:

(1) 歌舞娱乐、电子游戏等娱乐场所;

(2) 洗浴、按摩、美容美发等服务场所;

(3) 其他需要纳入治安管理的重点场所。

一、重点场所常见的治安问题

(一) 重点场所背后“保护伞”现象严重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 一些重点场所的经营者为了牟取暴利, 违法经营, 有些国家法律明令禁止的项目, 比如赌博、卖淫嫖娼等行为, 在一些服务场所却仍存在, 这些经营场所都有自己的“保护伞”。这些“保护伞”人家不会给你“白打”, 是要有代价的, 有的要收取一定的“保护费”, 有的干脆就是“合伙经营”。对国家公务人员、党员干部参与经营或变相参与娱乐、服务场所经营的, 要坚决依照党纪政纪严肃查处;对包庇卖淫嫖娼、赌博、吸毒贩毒等社会丑恶现象, 或充当“保护伞”、通风报信的, 要按照有关规定严肃处理, 构成犯罪的, 要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二) 寻衅滋事, 打架斗殴等违法犯罪行为时有发生

随着市场经济的繁荣和发展, 人们的生活消费水平越来越高。与此同时, 一些重点行业也随之增多, 但在重点场所的寻衅滋事、打架斗殴等违法犯罪行为却屡屡发生, 给社会造成不稳定因素。发生在重点场所的寻衅滋事的当事人, 有的是由于酒后滋事, 有的是由于人多相互碰撞而引发, 寻衅滋事的起因往往具有随意性。重点场所发生寻衅滋事案件时, 由于环境复杂, 参与人数较多, 场面混乱, 给重点场所带来重大损失。

(三) 重点场所专项治理行动治“标”不治“本”, 公安机关治

安管理方式亟待创新

近年来, 全国各地公安机关对重点场所的专项治理行动一刻也没有停止过, 严管严控的管理措施和办法频频出台。通过专项整治, 能够对规范服务场所经营, 整治社会治安秩序有一定的积极效果。但是这种效果只是暂时的, 并不是长治久安之计, 治“标”不治“本”, 出现以罚代管, 罚不胜罚的现象, 结果不但没有“管住”, 反而在公安机关与经营者之间形成了一种消极的对立情绪。

(四) 易发生火灾、爆炸等治安灾害事故

在我国重点场所发生火灾、爆炸等悲局, 已屡见不鲜, 它给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造成极其重大的损失, 已成为当前我国火灾危害中的一个突出问题。有些经营者片面追求经济利益而忽视消防安全。有的场所擅自改变建筑使用功能, 违背消防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有的场所没有制定和落实消防安全制度、消防安全操作规程;有的场所建筑疏散通道、安全出口不畅等, 这些隐患是导致发生火灾、爆炸等治安灾害事故的主要原因。

(五) 涉黑、涉恶、涉暴案件突出

在打黑除恶专项整治斗争中, 发生在重点场所的涉黑、涉恶、涉暴案件数量极大。一些经营业主, 为了追逐非法利益, 欺行霸市, 雇用黑保镖、黑保安从事看场子、砸场子、收取保护费及敲诈勒索等涉恶行为。发生在重点场所的该类案件通常具有黑恶势力犯罪与其他违法犯罪行为相互交织的特点, 往往持械犯罪, 造成严重后果。涉案人员主要是外来人员、无业和刑满释放人员, 且文化程度低。公安机关一方面要加强对娱乐场所的管理与控制, 做到防患于未然, 消除滋生涉黑、涉恶、涉暴的土壤;另一方面要加大力度打击涉黑性质违法犯罪, 最大限度地压缩其生存空间。

(六) 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不断滋生、蔓延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 部分重点场所经营者为了扩大知名度、牟取暴利, 存在违法经营问题。黄赌毒等违法犯罪行为, 是社会毒瘤, 备受群众关注。公安机关应进行专项整治, 重拳出击, 切实扫除社会丑恶现象, 加强对重点场所的监管力度, 确保重点场所健康有序发展。

(七) 各职能部门之间互相推诿, 使管理出现“真空”

重点场所的管理部门很多, 遇到要履行管理职责时, 往往利用各种理由互相推诿。出现“对自己有利的事争着管, 对自己没利的事没人管”的尴尬局面。有关职能部门即使依法处理, 往往也会遇到方方面面的压力, 导致实际管理的缺位或者形同虚设, 虽有名目繁多的各类检查, 重点场所存在的问题和隐患依然难以彻底消除。

二、重点场所治安管理的对策

(一) 加强安全检查, 消除各种不安全隐患

安全检查是搞好重点场所管理、促进重点场所健康发展的一种手段, 其目的是消除隐患, 消除不安全因素。对重点场所进行安全检查的形式主要有:日常安全检查、定期安全检查、专业性安全检查、开业前的检查等。检查完毕, 做好安全检查记录。通过安全检查, 能够及时发现治安隐患, 对重点场所进行治理整顿, 规范其守法经营。

(二) 建立重点场所治安管理档案

为切实加强公安基层基础工作, 使公安机关对重点场所底数清、情况明, 建立重点场所治安管理档案, 意义非常重大。通过重点场所治安管理档案, 能够把重点场所纳入治安管理视线, 有利于公安机关分析和研究重点场所存在的治安问题, 及时发现治安隐患。

以娱乐场所为例分析:娱乐场所治安管理档案的内容通常包括场所地址、经营范围、法人代表、从业人员人数及基本情况、治安责任人、保卫力量、防火等级、治安检查记录等。公安机关派专人负责管理娱乐场所治安管理档案, 做到单独存档, 集中保管, 经常查阅, 适时更新。

公安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对娱乐场所进行监督检查, 应当记录在案, 归档管理。娱乐场所领取营业执照后, 应当在15日内向所在地县 (市) 公安局、城市公安分局治安部门备案;县 (市) 公安局、城市公安分局治安部门受理备案后, 应当在5日内将备案资料通报娱乐场所所在辖区公安派出所。县 (市) 公安局、城市公安分局治安部门对备案的娱乐场所应当统一建立管理档案。

(三) 收集治安信息, 加强场所动态信息的掌握

重点场所具有数量多、分布广、活动场所的人员成份复杂、各类信息传播快等特点, 因此, 公安机关社会面控制的宽与窄、情报信息掌握效率的高与低, 直接关系到社会治安秩序的稳定, 影响到社会经济建设发展的进程和成效。重点场所的治安管理具有动态性, 公安机关应针对重点场所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 通过深入地调查研究, 制定出动态的治安管理方案, 获得治安管理的主动权。

公安机关收集重点场所治安信息内容包括:

1. 重点场所基本情况 (包括安全条件、从业人数、治保力量、历史变化情况、周围情况及被处理情况) ;

2. 从业人员基本情况 (工作情况、变更情况) ;

3. 经营者、保安人员基本情况 (包括家庭、前科、历史背景、投资状况) ;

4. 场所经营状况 (是否合法经营) ;

5. 预谋在重点场所实施违法犯罪活动的情况;

公安机关收集重点场所治安信息途径:

1.物建治安秘密力量和治安信息员进行收集;

2.依靠基层组织、治安积极分子等进行收集;

3.通过走访群众、阵地控制等方式进行收集;

4.通过接触重点人员了解掌握治安信息。

(四) 开展治安宣传工作, 预防治安问题的发生

治安宣传工作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治安宣传工作就是指公安机关, 在依法执行自身的法定职责的同时, 积极主动向重点场所的管理者、从业人员、以及广大人民群众宣传我国的法律法规、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以及安全防范的相关知识等。治安宣传工作形式多样, 可以采用办理宣传栏、现场咨询、发放宣传单、在重点场所醒目地方张贴宣传画、对重点场所从业人员集中培训等方式进行。

(五) 通过科学考核, 对重点场所实行分级治安管理

公安机关通过检查、抽查和查处相结合的工作制度, 对重点场所实行分级治安管理。考核采用百分制进行。公安机关实施分级管理应遵循依法文明、保护合法、打击违法、取缔非法以及教育与处罚相结合的原则, 对重点场所实行定期考核、动态升降制度, 对不同等级的场所实施相应的管理措施。通过分级治安管理, 促进了行业自律, 保障了服务场所健康、有序发展。

(六) 开展技防建设, 提高防范水平

由于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 技术防范越来越为公安执法部门和社会公众认可和接受, 技术防范的内容也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而不断更新。目前, 重点场所应用比较广泛的技防产品是红外线报警器、声控报警器和视频监控设备、防爆安全检查设备、电子巡查仪器等。技防既是物防的延伸, 又是人防的必要补充, 技防对不法分子起着监控、震慑作用。公安机关应加强对重点场所安装的技防设施进行监督检查, 落实安全技术防范责任, 并把此项工作作为构建治安防控体系的一项重要措施, 确保重点场所的安全。

(七) 加大部门之间的协调与配合, 强化重点场所管理

娱乐场所管理工作涉及公安、文化、环保、工商行政管理等多个部门, 各行政主管部门在履行自身指责的同时, 还要密切配合, 齐抓共管, 同时, 建立健全信息通报制度, 形成互动, 必要时可组织开展联合执法检查, 共同解决重点场所存在的问题。

同时, 还应加强公安机关内部治安、消防、禁毒、法制等相关业务部门的协调配合, 加强沟通协作, 增强有效防范, 对发生在娱乐场所的卖淫嫖娼、赌博、贩毒、吸毒等违法犯罪活动要及时发现、及时打击。

各级公安机关特别是治安部门, 要与各主管部门建立定期通报制度, 及时通报对行业场所的违法违规经营行为的处理结果, 有利于其他行政主管部门根据相关部门的查处结果采取进一步的管理或处罚措施, 形成执法合力, 从而共同探索构建重点场所管理管理长效机制。

参考文献

[1]陈大文.新编行政法理论与实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9:142-147.

[2]柯良栋, 吴明山.娱乐场所管理条例释义与实务指南[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6.

[3]周定平.论公安机关对娱乐场所治安的监管[J].政法学刊, 2007, (4) :95.

[4]文化部.关于<娱乐场所管理条例>贯彻执行中若干问题的意见. (文市发[200631]31号) .

公共场所治安管理办法 篇3

摘 要 治安承包作为一种新兴的治安管理模式,在当下中国公共行政民营化浪潮发展迅猛,一定程度上有效缓解了有限警力与治安形势严峻之间的矛盾,但也存在法律依据不足、管理监督处于真空等问题。本文立足于公共行政民营化的视角,通过理论梳理和实践分析,分析当前治安承包中的合法性争议,以期对当前民营化进程中治安承包的制度发展有所裨益。

关键词 治安承包 民营化 合法性分析

一、引言:治安承包的现象考察

近年来,“治安承包”作为一种新兴的治安管理模式正在改变传统的公共行政运行机制。作为执行公共行政的有关政府部门将治安交由民营机构来承包,政府不再直接参与。对于治安承包,根据现有新闻报道资料,1996年,山东泰安市农村就曾初步“尝试”,退伍军人周广海以每年10800元的价格承包下该市下官庄村治安,因而成为中国“治安承包”第一人。随后,“治安承包”之风在浙江、陕西、河南等地以各种不同形式蔓延开来。

然而,治安承包从出现至今,社会对其的褒贬之争就始终没有停息。质疑者认为,治安管理权作为一种公权力,只能由国家机关行使。治安管理的承包是政府对其公共职责的放弃,容易引发大量的非法行为,甚至还会加剧社会的混乱。赞同者认为,治安承包调动了公众参与社会治理的热情,能够有效缓解有限警力与治安形势严峻之间的矛盾。折中者认为,治安承包确实起到了缓解警力不足、维护社会稳定的作用,但也存在法律依据不足、管理监督处于真空等问题,需要在规范的基础上审慎运作。究其核心,治安能否承包的争议实际上就是公共行政民营化有无界限以及如何判断并实行的问题。为此,本文拟对公共行政民营化这一问题以治安承包为切入点进行初步探讨,以期梳理清楚当前民营化进程中所存在的合法性问题。

二、民营化概念梳理

(一)民营化的发展过程综述

转述章志远先生观点,民营化源于1979年英国撒切尔政府基于新自由主义意识而大刀阔斧地推行一系列激进的非国有化运动,这场改革波及英国的电信、电力、民航、燃油、自来水等多个领域。英国的民营化政策主要采取的是向社会公众出售国有资产、放松政府管制、通过特许经营、合同承包鼓励私人部门提供可市场化的产品及服务等形式。在美国,其民营化的适用范围极其广阔,除了公用事业之外,包括监狱管理、戒毒戒酒、消防、铸币甚至军务在内的事项也不同程度地吸收私人部门参与。受英美民营化成功经验的影响,自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德、法等西方工业化国家,日本、韩国等东亚新兴工业化国家,拉美的巴西、智利等发展中国家都展开了大规模的民营化改革运动。环顾当今世界,民营化正以范围的扩大化、方式的多元化及运作的法制化而席卷全球①。

(二)公共行政民营化的类型化分类

公共行政领域涵盖的内容包罗万象,因而民营化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根据民营化的先驱萨瓦斯在其著作《民营化与公私部门的伙伴关系》一书中所论述的民营化分类标准,民营化按政府在其中所起的作用不同,主要可分为委托授权、政府撤资、政府淡出三种形式。德国尤根•葛拉柏通过列举提出公共行政民营化的分类标准7种类型,布吉提出组织民营化、功能民营化和实质民营化的形态划分,其对大陆的民营化研究产生了较大影响②。

布吉教授提供的一个较为简明的分类法,即将民营化分为组织民营化、功能民营化和任务民营化三大类。组织民营化指的是通过国家管理或者控股的私法人来完成行政任务的民营化方式。由于完成行政任务的私法人实质上是国家以私法形式组织起来的独立的行政单位,任务本身仍然保留在国家领域。功能民营化指的是国家任务的部分“执行责任”由私人来承担的方式,例如由各种形式的行政助手来承担部分行政职能。任务民营化指的是国家从“执行责任”中抽身而出,完全由私方主体提供特定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的民营化方式。由于国家不再负责履行该项任务,该任务被“真正”地归于民营,因此任务民营化又被称为“实质民营化”。

然而令人感到棘手的是,即便在梳理明确了上述发展沿革及类型分类之后,仍然无法轻易定义公共行政民营化一词。在现行法规中并无“民营化”的用语,其并非为具有确定意义的法律概念。民营化的实质并非政府放弃管制,而是政府管制范围和方式的调整,政府管制的范围主要是制定政策,管制方式应当以间接调控为主。就法律而言,做到经济性、政策性和法律性的统一是目标所在。

三、治安承包的合法性分析

通过以上对于公共行政民营化的分析梳理,即可转向对于我们在文章开头所谈到的治安承包的争议问题。在讨论治安承包合法与否之前,为进一步明确治安承包的内涵,有必要对现行的种种治安承包模式进行分析。根据不同治安承包模式所确定的承包内容来看,大致可以把它分为两种类型③:

一为治安防范承包,即只涉及治安防范内容的承包,如温州市瓯海区模式、杭州市下城区模式等;二为治安管理承包,即承包内容不仅涉及治安防范,还涉及部分治安管理内容,如宁波鄞州区模式中治安承包人不仅要进行治安巡逻,还要进行出租房屋管理、暂住人口登记发证等。而接下来我们即可根据不同种类的治安承包体制做针对性分析。

(一)治安防范承包的合法性分析

治安防范承包中的承包内容虽然一般属于私权范畴的事项,如纠纷调节、对违法犯罪人员的举报权和制止权、对违法犯罪分子的正当防卫权、检举权和扭送权、治安巡逻等,但其中的治安巡逻却具有双重属性:既属于公安机关的公权力,又属于私权的范畴。治安巡逻是指公安机关及其人民警察为了维护社会治安而依法组织实施的一种巡查警戒活动;在我国进行治安巡逻工作的既有专门巡警队伍,又有由各种民警、武警和派出所抽调的警力等组成相对固定的警察队伍,还包括由民警组织和带领的群众性治安联防组织。由此看来,治安巡逻虽属公权力的内容,但实践中承包的事项仅限于群众性治安联防组织所实施的事项,为一般管理权范畴,对于属于警察权范畴的强制措施和执法活动并没有纳入承包范围。因此,对于治安防范承包内容的范围界定应从两个方面出发:一是治安巡逻;二是治安巡逻之外的治安防范内容;对后者进行承包是没有任何争议的;对于前者中的治安巡防(即群众性治安巡逻)进行承包并没有牵扯到警察权的市场化。在此基础上的治安防范承包就能作为社会治安防范群防群治的一项新举措,其存在也才具有真正的合法性。

(二)治安管理承包合法性分析

治安管理是公安机关的行政职能,是指公安机关依照国家法律和法规,依靠群众,运用行政手段,维护社会治安秩序,保障社会生活正常进行的行政管理活动。具体的治安管理职权有治安管理命令权、治安处理决定权、治安强制权、治安处罚权、治安调解权、治安奖励权等。治安管理是国家警察机关的权限,涉及公权力。《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七条规定,国务院公安部门负责全国的治安管理工作;县级以上各级地方人民政府公安机关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治安管理工作。也就是说,治安管理是一项维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执法活动,是具有执法性质的公权。根据法治原则,任何一项行政权力的取得与让渡都必须有法律的授权,这就使治安管理承包内容的合法性受到了极大的质疑④。治安管理权中的一些具体权利如户籍管理、暂住人口的登记和发证、房屋出租管理以及治安调解权均属公权力,尽管与行政处罚权等相比缺少国家强制力,但作为公安机关的法定职责,在未经法律明确允许的情况下即通过合同方式将权责转包出去,明显有违法律保留原则。其与村民自愿而为的治安防范承包在法律性质上存在显著区别。

四、治安承包的问题与展望

从本质上讲,治安承包合同和保安服务合同具有相同的法律性质,均为在一定限定范围内的居民为谋求更高标准的治安环境,雇佣私营人员承担治安防范的工作。而同时,此举恰又切合了當前一线警力不足现状,深得政府及公安部门支持,但尽管治安承包改革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因制度在实施过程中缺乏有效完善的法律支持,在治安承包推行过程中出现了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承包主体比较混乱,运行处于无序状态。在目前的几种治安承包模式下,作为当事人双方的发包方和承包方仍然比较混乱。一方面,发包方包括公安机关、物业管理公司、机关企事业单位、居民委员会、街道综合治理委员会等多种机构。在宁波鄞州区模式中,村委会作为发包方,却将不属于自己职责范围的私房出租管理、暂住人口登记等治安管理事项发包给了承包人,这种做法明显与现行法律规范不符。另一方面,承包方包括保安公司、物业管理公司等组织以及退伍士兵、居民、村民等个人,在专业性和规范性方面都比较欠缺。从治安承包模式的运作来看,呈现出无序的状态,警察机构与民间力量之间的密切合作关系尚未真正形成⑤。

其次,公安机关角色模糊,引发政府职能错位。政府职能的错位既可能表现为“越位”,也可能表现为“缺位”。在当下的治安承包中,从表面上看,作为发包方和考核方的公安机关既可以进行监督、业务指导、调查处理犯罪信息和发案统计,也可以协助综治委组织竞标、审核承包人资格、对承包人进行培训和指导、督促和检查承包人工作。但事实上,在推行治安承包之后,公安机关往往容易产生“一包了之”的思想,忽略了其作为监管者和服务者的职责。

最后,承包费用的分摊加重了民众的负担。在当下的治安承包实践中,关于承包经费的来源,虽然各地的具体做法不一,但大多遵循“谁出资,谁受益”、“花钱买平安”的原则。应该说,这种做法与新公共管理运动及治道变革潮流是背道而驰的。从公共财政理论上来说,政府既然已经有了税收收入,就应该为纳税人提供包括公共秩序、公共安全在内的最基本的公共服务。即便因为某种特殊原因需要吸收民间力量参与治理,所需费用也应当主要从公共财政收入中支出,不能让纳税人为治安问题二次付费,否则,政府的公共性就无法得到体现。

治安承包是公共行政民营化浪潮在当下中国特定行政领域中的制度表征,其出现本身即体现了公私部门在公共行政事务治理中的亲密合作,体现出传统的单中心的管理模式向多中心的治理模式的嬗变。社会对这样一种有益的改革尝试应当保持宽容与理解的姿态,并通过明确承包事务范围、引入绩效评估监管体系等一系列的规范措施促使其得到健康的发展。

注释:

①章志远.公共行政民营化的行政法学思考.政治与法律.2005(5).

②敖双红.公共行政民营化法律问题研究.法律出版社.2007.

③邱煜.治安承包的理论与实践.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2003(5).

④贾学胜.治安承包的理论基础及合法性分析.江西公安专科学校学报.2004.5.

宗教场所治安管理制度 篇4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宗教事务条例》和《浙江省宗教事务条例》有关规定,结合我县宗教的实际情况,特制订本制度。

一、宗教活动场所应加强治安管理,建立治安管理小组,责任到人,明确任务;制订治安管理措施,配置安全防范所需的设施。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共安全,维护宗教和睦与社会和谐,保护信教公民的合法权益,保持宗教活动场所安定稳定。

二、全体信教公民要学法、知法、守法。加强安全防范宣传教育,自觉遵守法律法规,增强安全防范意识。

三、建立治安责任制度,贯彻“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组织信教公民自觉维护社会秩序,依法开展宗教活动。对形迹可疑人员,及时与公安局机关联系。

四、严禁在宗教活动场所内生产、经营、销售烟花爆竹、管制刀具等危险性物品。不准收留不明真相人员,确需留宿的应到当地公安机关办理暂住手续。禁止未经宗教团体和民宗部门同意备案的外来人员在场所内讲经布道。

五、严禁在场所内进行打架斗殴、聚众赌博、参与“六合彩”、卖淫嫖娼、吸毒贩毒、观看淫秽书刊及录相等违法犯罪活动。如发现场所内有违法犯罪活动,报公安机关依法惩处,性质严重的撤销登记。

六、加强场所治安防范工作,实行登记、值班和巡逻制度。场所内的文物、贵重物品、现金、存折等都要有专人负责保管。重点部位应配备警报器材,防止偷盗、抢劫事件发生。

公共场所治安管理办法 篇5

为深化“三基”建设工作,有效提高公安机关预防、发现、控制和打击违法犯罪能力,维护正常的社会治安秩序,根据滕州文件规定,现就加强流动人口、租赁房屋和“小学校(幼儿园)、小医院、小商场、小餐饮场所、小旅馆、小歌舞娱乐场所、小网吧、小美容洗浴场所、小生产加工企业”等九小场所的治安管理工作(以下简称“三管”工作),制定实施方案如下:

一、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现为指针,在党委、政府的领导下,积极实施主动警务战略,按照服务发展、方便群众、惩治违法、规范秩序的要求,统一执法思想,及时发现整改辖区内“三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隐患,强化阵地控制,严格履行管理、服务职能,杜绝不作为、乱作为现象,努力工作,主动创新,积极探索建立长效机制,切实把“三管”工作做深、做细、做扎实,让党委、政府放心,让人民群众满意。

二、组织领导

为切实加强对“三管”工作的组织领导,明确一名领导具体负责,并实行责任制。

三、具体措施和要求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增强做好“三管”工作的责任感、紧迫感。做好流动人口、租赁房屋治安管理工作,是公安基层基础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公安机关义不容辞的重要职责。当前,在人、财、物大流动的动态环境下,高度重视并扎实做好“三管”工作,是公安机关深入开展“三基”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实施主动警务战略,有效提高公安机关防范、控制、打击违法犯罪活动的重要环节,因此,公安机关务必从思想上予以足够重识,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紧密结合辖区实际,深入研究各自“三管”工作情况,客观分析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在党委、政府领导下,按照以人为本、更新观念、大胆改革、创新管理、优化服务的指导思想,密切会同综治、民政、税务、工商、计生等部门,积极探索改进和加强工作的措施、办法,积极预防犯罪和治安灾害事故的发生,夯实主动警务的基础,牢牢掌握驾驭社会治安的主动权。

(二)严密措施,全面排查,完善台帐,探索建立长效管理机制。要积极适应人口大流动的形势发展要求,认真研究新形势下加强流动人口、租赁房屋治安管理工作的具体措施,改变多年来形成的封闭式、静态式管理模式,努力提高管理工作效能。

一是广泛宣传,营造加强流动人口、租赁房屋管理的浓厚氛围。要采取多种形式,广泛宣传公安部、中央综治办、民政部、建设部、国家税务总局、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出租房屋管理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宣传加强流动人口、租赁房屋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宣传相关法律、法规和规章,营造浓厚的社会舆论氛围。要重点抓住出租房主和房屋租赁中介机构,有针对性地开展宣传教育工作,告知要求,约法立章,使其明确自己的责任,积极配合做好管理工作。要选择典型案例,以案释法,增强教育效果。要深入发动群众举报涉及流动人口、租赁房屋的违法违规行为,对提供信息有功的群众,要及时兑现奖励。

二是全面调查摸底,建立基础台帐,实行信息化管理。要针对流动人口管理中普遍存在的“登记不违法、违法不登记”问题,积极推行“以房管人”与“以业管人”相结合的做法,主动会同有关部门,认真开展流动人口、重点人口、租赁房屋调查,全面掌握动态信息,摸清出租房屋(包括公房和私房)和租住人员的底数和登记、办证情况,严格查验居民身份证、暂住证、婚育证明等证件。对流动人口现居住地要注重生活来源、结交人员、消费状况,以及活动规律的调查;对原籍的现实表现和情况通过发协查函、网上查询、电话访问、老乡了解等形式开展多方位的调查,最大限度地掌握暂住人口的基本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好管控工作。在全面调查的基础上,要按照综合管理信息系统的要求,把相关信息及时录入系统,实行信息化管理,以备查询,实现资源的共享共用,提高信息利用率。

三是坚持调查、治理相结合,及时查处、打击违规违法行为。对调查发现未按有关规定办理流动户口登记、暂住证、婚育证明的流动人口,要责令其限期补办;对不符合出租条件的出租房屋要依法责令房主停止出租;对不按有关规定履行治安责任甚至包庇容留违法犯罪分子,或参与犯罪的出租房主、业主,要依法从严处罚。

四是落实措施,不断提高流动人口、租赁房屋管理水平。在收集流动人口信息资料的同时,要注意对嫌疑人员进行重点审查,认真填写《暂住人口登记表》,及时录入人口管理系统,利用系统的自动比对功能,及时发现、抓获网上逃犯。要把排查和消除不安定因素作为重要任务之一,广泛收集挖掘情报信息,做到反应敏锐、及时上报。

公共场所治安管理办法 篇6

工作总结

我系治安保卫部主要负责维护系学生生活稳定,维护同学们的合法权益;督促检查全系寝室用电安全工作,参与巡校工作;提醒同学们注意安全事项的工作;时间如流水飞逝,匆匆忙忙的工作生活已经结束,治安保卫部的工作也即将结束,现在做一下总结:

1.参加院治保部组织巡校工作。积极组织人员参与。认真负责完成任务。并实行严格的人员签到签退制度。保证了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2.配合劳动生活部检查寝室,尤其是大功率电器。用电安全问题。

3.积极协调同学之间问题与矛盾。解决纷争。维护稳定与和谐,制止暴力事件发生。

4.与院治保部合作,每周三检查寝室用电安全,并详细记录,评比。进行巡查,消除安全隐患。

6.其他协助性的工作:

积极配合其他部门工作,协调学生会间运作。

网络时代治安管理问题分析 篇7

1.1 互联网舆论良莠不齐, 威胁了社会的稳定

由于网络传播速度快、覆盖范围广, 使得网络舆论目前已经发展为社会舆论的一部分。纷繁复杂的网络信息在网上蔓延的速度非常快, 而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 社会存在着诸多矛盾, 这使得对现实不满和偏激的恶劣情绪常常通过网络扩大化。治安管理是和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 一些过激言论、宣传黄赌毒的有害内容、揭露隐私的不良言论等, 以及有人利用网络组织的大规模的犯罪活动, 这些都严重威胁了社会治安的稳定。

1.2 违法交易日益增多使得互联网滋生出各种犯罪

发布和传播虚假和欺诈信息、利用互联网进行伪劣、违禁品交易都影响了网络市场的秩序, 威胁了社会的安定、和谐。众多网络事件都涉及到了治安管理, 如在互联网上进行仿真枪、雷管等危险物品的交易、从事非法买卖刀具、黄牛票等违禁物品、进行旧货收购等行为。互联网交易中双方进行交易时采用隐藏真实身份的做法, 增加了网络监管与侦查的难度, 众多现象屡禁不止。

1.3 利用互联网从事赌博问题增加, 扰乱了社会治安

网络赌博比传统的赌博行为具有更强的隐蔽性、便利性, 加之赌博团伙用高回报引诱, 使利用互联网从事赌博的数额、人数大量增加, 严重扰乱了社会治安, 动摇了互联网产业的稳定与发展。据统计调查显示, 利用互联网进行赌博而使资金大量流入境外的赌资数额竟高达数千亿, 与全国的旅游行业年收入持平, 这种资金的损失对经济的发展带来了不利影响。

1.4 色情问题的肆意蔓延污染了互联网环境

网络色情问题是长久以来威胁互联网健康发展的难题, 严重影响了接触互联网的青少年生理和心理的健康发展。互联网由于隐蔽性强、成本低、受众面广诸多特点, 刺激了网络色情问题的蔓延, 许多不法商业网站利用互联网进行色情视频、色情图片以及招嫖信息的传播活动, 采用宣传教育的方法不能从根本上制止网络色情活动, 只能切断利益关系链。

1.5 新动向以及新苗头层出不穷易引发新的治安问题

互联网与现实社会的关系日益密切, 相互影响和作用的也越发明显。网络治安管理的对象愈发呈现网络化、多样化、虚拟化等显著特征, 利用网络进行犯罪的新动向和新苗头层出不穷, 互联网给不法人员提供了较为广阔的犯罪平台, 治安管理工作的施展难度日益加大, 新的治安问题日益涌现。

2 网络时代治安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1 外部管理制度的缺陷

2.1.1 网络治安管理缺乏先进的法律法规做支撑

为了控制网络犯罪, 我国先后出台了相关的政策法规, 如《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以及《刑法》修正案等, 在解决部分网络犯罪方面起到了一定效果。但是利用互联网进行犯罪的形式日益多样化, 而相关的法律法规相对滞后, 在进行网络犯罪的治理和惩罚方面缺乏足够可以遵循的法律法规, 因此使得治安管理工作处于被动状态。

2.1.2 管理体制过于分散不易形成管理合力

互联网涉及范围广, 各行各业都涉及到互联网的使用, 如工商、教育、出版、信息产业等, 而各个使用部门之间没有统一、规范的管理规则, 部门之间缺乏有效的协调配合, 使得管理体制非常分散, 没有形成有效的管理合力, 不利于管理工作的开展。

2.1.3 缺乏跨国际、跨地区的协同合作

互联网覆盖范围广, 很多网络犯罪活动可能是跨国际的犯罪, 而不同国家的司法体系和管理规则常常不一致, 各国之间和各地区之间缺乏有效的协同合作, 使得对网络犯罪的打击难以顺利进行, 这给治安侦查带来一定的障碍。

2.2 治安管理内部存在的问题

2.2.1 对网络犯罪缺乏充分的思想认识

我国互联网的发展时间不是很长, 与之相配套的治安管理工作处于起步阶段, 相关管理人员对网络治安管理的工作认识不充分、工作手段不先进、信息情报的开展没有合理展开, 主动性和积极性不高, 这都制约了网络的治安管理水平。

2.2.2 网络治安管理工作机制不健全

正如前文所述, 由于网络治安管理工作尚处于起步阶段, 相关的工作机制刚刚建立还不是很健全, 缺乏充分的磨合与必要的完善, 针对网络安全的管理工作缺乏线上和线下的通力合作, 完善的工作机制和具体的规范流程没有建立, 尚处于简单粗放的管理模式。

2.2.3 治安管理的技术水平跟不上新形势的需求

我国网络治安管理的技术水平较为落后, 没有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从目前的发展状态来看, 网络治安的工作技术含量低、软件配备不到位、在数据搜索、跟踪以及整合方面还有待进一步提高。提高网络治安的技术水平和从业人员的综合能力都是非常必要的。

3 针对网络治安存在问题的解决对策

3.1 建立健全治安管理机制, 构建综合治理的网络治安管理新格局

由于网络治安管理工作关乎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是一项较为系统、复杂、综合性的工程, 因此有必要建立完善的治安管理体制。

(1) 立法部门要结合网络发展的具体情况, 来准确定位网络犯罪活动的基本特征以及活动规律特点, 以此来制定较为先进的法律法规, 为网络治安工作的开展提供法律依据。

(2) 政府部门做好充分的带头作用, 引领公安、信息管理、新闻宣传等职能部门共同建立联合机制, 明确划分责任分工, 健全网络舆论引导机制、信息通报机制、协调配合机制、危情处理机制等, 形成综合性的网络治安管理新格局, 加大对网络犯罪的惩处力度。

(3) 建立健全联动机制, 加强国际和各地区之间的协调。实行治安、网安以及刑侦等多警种配合机制, 加强情报信息交流、落实联动管理等措施。加强与信息发达国家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为网络治安的开展铺就顺畅道路。

3.2 加强对网络信息的监督与控制

宣传部门做好舆论引导工作, 同时, 信息管理相关机构加强对信息资源的合理掌控。

(1) 网络治安管理部门加强与各大媒体网站的沟通与联系, 通过媒体网站的协调配合, 建立长效的治安管理工作机制, 充分发挥主流媒体的舆论引导工作。

(2) 建立健全网络治安的舆论情报整理、搜集、分析、汇总等反应机制, 对治安舆情信息进行全面系统的监测与管理, 对舆情所反映的社会矛盾进行解决和处理, 做到提前预防、主动防控、增强舆论引导力, 全力营造互联网的有序发展空间。

(3) 采用科学、合理的方式方法不对推动网络舆论情报工作的顺利进行, 建立信息资源库, 研究数据预警模型, 设定对舆论信息的研判标准, 形成指标体系来推进治安工作的深入开展。

3.3 进行管理队伍培训, 建立一支高素质高效能的治安管理队伍

加强治安管理队伍的教育与培训工作, 力求建设创新型与专业型的网络治安管理队伍, 全面提高网络治安管理工作人员的自身素养和技术水平, 从思想上提高认识, 提高队伍的专业化水平, 加强网安管理人员的素质队伍建设。构建掌握技术、懂得创新的全新型网安人才, 最终才能保证网络治安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摘要: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使社会的面貌发生了重大的改变, 互联网在给人们带来便捷的同时, 也给社会带来了不少问题, 特别是加剧了社会治安的紧张局势。主要从社会治安管理的问题入手研究, 分析了存在的问题, 并针对问题提出了合理化建议。希望对加强网络治安管理能有所帮助。

关键词:网络时代,治安管理,管理机制

参考文献

[1]李国君.浅谈在治安管理工作中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思路[J].内蒙古统计, 2003, (6) .

[2]屈明.对娱乐服务场所治安管理的思考[J].武汉公安干部学院学报, 2008, (2) .

[3]邓向阳, 郭建杰, 陈博叙.网络时代治安管理问题研究[J].北京人民警察学院学报, 2011, (1) .

社会治安风险管理的对策分析 篇8

关键词:社会治安 风险管理 对策分析

1 概述

根据百度百科对风险评估的解释[1],社会治安风险评估可定义为在社会治安风险识别和估测的基础上,对社会治安风险发生的概率,损失程度,结合其他因素进行全面考虑,评估发生风险的可能性及危害程度,并与公认的安全指标相比较,以衡量风险的程度,并决定是否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的过程。政府部门有责任和义务对社会治安状况做出科学的评判,从而对当前的相关社会治安政策起到更好的指导实践作用,对社会治安状况进行科学的判断,必须有一套科学的指标体系来加以实证[2]。面对越来越复杂的社会治安形势和逐渐加重的维护稳定任务,传统的社会治安管理方法、管理技术和管理系统已经滞后于社会治安形式发展的迫切需要。

2 社会治安风险管理现状与问题

2.1 社会治安风险管理现状

根据政府部门职能和网站的相关资料和介绍可知,中央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简称中央综治委)是协助党中央、国务院领导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的常设机构。其主要任务是指导和协调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综合全国各地的情况来看,各地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一般在政府部门的市级和区级政府部门内设置。负责调查研究,掌握各地社会稳定和治安状况,督促各项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措施和工作任务的落实;督查治安混乱地区的整治。

各级政府加大了社会治安投入,以郑州市为例,从2002年起,郑州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实施社区建设“三个一”工程的意见》,决定明确巡防队员工资、保险、服装、装备列入财政预算,由政府每年拨款7000余万元予以保障[3]。为加强对巡防队伍的领导,郑州市委、市政府决定拿出35个行政事业编制,在市综治办成立了巡防管理處,各县(市)区及乡(镇)、街道成立巡防工作管理办公室[3]。

2.2 社会治安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从现有的社会治安管理现状可以看出,尽管政府足够重视,但社会治安风险管理中还存在以下的问题急需解决:

2.2.1 对社会治安风险管理的重视程度不够

虽然各级政府已经建立了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办公室及其下属各级组织,但是当前对社会治安风险管理的重视程度不够,缺少相应的风险评估体系和制度,甚至根本没有建立风险评估的制度,没有专门人员对社会治安风险进行专门的管理,对相关的风险评估方法的研究比较缺乏。直接导致了社会治安风险评估的缺失,为社会治安事件的发生埋下了隐患,导致无法根据社会治安风险预测动态地安排防范措施。

2.2.2 对社会治安管理的信息化程度不够

在郑州市乃至河南省内当前的社会治安风险管理中,社会治安管理系统根本没有建立起来,社会治安风险评估及其预测预警系统也没有很好的建立起来。依靠信息化建立社会治安风险评估及其预测预警体系能够快速便捷的建立社会治安各级管理部门之间的沟通渠道。能够依靠网络快速的传递社会治安信息,利用信息系统实现的评估方法迅速地实现社会治安风险的评估、预测和预警。

2.2.3 对社会治安管理的条块分割和各自为政,阻碍了统一管理和综合协调的能力发展

社会治安管理的多头管理与各自为政进一步导致了风险评估制度和体系的缺失,造成了“谁都管理,谁都不管”的尴尬局面。因此应该加强统一和协调,综合政府各部门的力量,对社会治安风险进行统一的评估和管理,将政府、社会治安管理部门、社会治安巡逻、公安机关、其他部门和社会力量统一协调起来,才能为创建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而做出贡献。

3 社会治安风险管理的对策分析

3.1 使用科学社会治安风险评估方法

社会治安风险评估是指在社会治安风险识别和评估的基础上,对社会治安风险发生的事件,结合其他因素进行全面考虑,建立评估指标,根据相应的评估方法,评估发生风险的可能性及危害程度,以衡量风险的程度,并决定是否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的过程。

社会治安风险评估应该在科学的制定评估目标的基础上进行评估。应该确立社会治安风险评估的目的,主要目标包括维护社会稳定,保障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应该本着有利于社会和人民的基本原则确立社会治安管理的总体目标。其次要注重评估方法的科学使用,应该根据社会治安风险的具体情况合理的选择评估指标,科学分析评估方法的原理、优缺点和使用范围。社会治安风险评估应该能够科学地识别潜在危险和给出安全防范措施。社会治安风险评估应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科学方法,做出科学评估,给出科学合理的措施。

3.2 建立科学的社会治安风险预测预警机制

社会治安风险预警是在社会治安风险评估的基础上,采用预警技术、预测与决策技术等预测未来的社会治安风险等级,并给出相应的风险评估等级的技术。

社会治安管理部门可以根据社会治安风险等级和建议,有针对性地进行社会治安风险的管理和控制。相应的预测技术是核心内容。预测是对未来的情况做出预估的一种技术,风险预测就是对未来的风险进行预测和评估的技术,根据风险评估的时间序列的历史数据,采用科学的预测方法,对未来的风险进行预测和评估。常见的时间序列预测技术包括平均、移动平均、指数平滑、灰色预测等。这些技术往往包含时间序列数据挖掘和预测技术。对风险进行预测以后,还需要预警技术对风险进行分类和分等,不同的等级设置一定的标准,不同的标准代表风险的不同严重程度,并对应设计不同风险防范措施。社会治安风险的防范措施,可能包括在不同的地点设置不同的警力、对重点犯罪类型进行防控和对犯罪多发地区进行重点布防等。

3.3 建立集成式社会治安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平台

集成式社会治安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平台包含对社会治安风险基础数据的收集、评估、预测和预警一些列技术和方法。

因此,集成式社会治安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平台是以基础信息收集整理和存储为起点,以社会治安风险数据挖掘和分析处理为重点,以社会治安预测预警为终点的集成一体化信息平台。系统平台提供社会治安风险预测预警的基础信息收集、社会治安风险预测预警的基础信息分析社会治安风险预测预警信息系统支持等集成功能

3.4 积极争取变革社会治安风险管理的体制和机制

根据基层管理人员和巡防员的反馈,现有的社会治安管理的三级管理体制存在一定的不便,某些时候一定程度造成多头管理,均不负责的现象。因此应适当谋求更加积极科学有效的社会治安风险管理的体制和机制。

4 结论

本文分析了社会治安风险管理的现状和问题,并给出了对策分析,对相关研究者和社会治安管理部门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http://baike.baidu.com/link?url=4v-CSks1Fw9XHNVN-EV6

Wirh4ljMgS2qB9LT5grHJZG8Q89mlYY-3mSKN-LO8hVO.

[2]金淞.社会治安评估指标体系及其应用研究[D].复旦大学,2008.

[3]http://119.china.com.cn/txt/txt/2008-04/23/content_218820

3.htm.

作者简介:

上一篇:在教育信息化暨装备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稿下一篇:长跑活动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