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网实验总结(共9篇)
计网实验总结 篇1
计算机网络实验总结
计网的六次实验就这样度过了,在我看来这六次实验通过自己动手的得到的知识要比我们坐在教室听着老师的知识得到的要多。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如果知识简单的了解理论,而不亲手尝试一下就只是知识,并不能成为自己以后真正能用到的,所以我很感谢有这次实验课。
通过这次实验课,我初步了解了计算机网络的构架,了解了怎样建立路由器连接,如何通过交换机建立内网。在这两个基础实验的铺垫下逐步模拟一个完整的企业网络,这对以后从事网络构建有很大的帮助。不仅在实验课上学到了东西,也在之前的预习环节通过查找资料了解了很多知识。若是平时我们肯定不会自己去了解这些有关本专业的知识,但通过这次试验我学到了很多关于网络的知识,比如VLAN、DNS、ACL,这些名词可能在生活中经常听到,但具体的工作原理和用途却了解的少之又少,这次试验中出现了这些名词,通过了解反而对这些方面更有兴趣,我觉得这是很重要的。而对于这次实验课我印象最深的就要数第一个实验——双绞线的制作了,日常生活中上网时常常会用到网线,这次自己亲手制作了一次网线感觉很有意思也了解了如何制作,希望这些知识以后能运用到生活中,这样就更使生活变得更加有趣。
计网实验总结 篇2
第一类制取实验
此类实验以制取某种物质为最终目的. 重点考查的是制取物质的原料、原理、仪器、装置、可能产生的杂质、除杂质的试剂的选择和方法、收集方法、检验、剩余物质的处理等方面的考查. 这类实验以制取气体为最多. 高考中常出现的有: 氯气、氢气、二氧化碳、氨的制取,氢氧化亚铁的制备等. 有机物中乙酸乙酯、乙烯、乙炔、溴苯、硝基苯的制取等.
例1如图1所示,实验室用NH4Cl l和Ca( OH)2制取NH3.
试回答下列问题:
( 1) 画出NH3的电子式____和结结构式____.
( 2) B处的药品是____.
( 3) 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NH3时, C处棉花上应蘸取____.
( 4) 检验D处试管中NH3是否收集满,除用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外,还可采用什么简易方法____.
( 5) 在标准状况下,收集满一试管NH3后,将该试管放入水中,则最后所得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为____mol/L .
解析: 试题中涉及到问题有除杂质的试剂的选择、尾气的处理、气体的检验.
答案: ( 1)
( 2) 碱石灰( 3) 稀硫酸( 4) 用蘸有浓盐酸的玻璃棒靠近试管口.( 5) 1 /22. 4mol/L
例2可用图2装置制取少量乙酸乙酯( 酒精灯等在图中均已略去) . 请填空:
( 1) 试管a中需加入浓硫酸、冰醋酸和乙醇各2m L,正确的加入顺序用操作是___.
( 2) 为防止a中的液体在实验时发生暴沸,在加热前应采取的措施是______.
( 3) 实验中加热试管a的目的是: 1__ ; 2 _____.
( 4) 试管b中加有饱和Na2CO3溶液, , 其作用是____.
( 5) 反应结束后,振荡试管b,静置. 观观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
解析: 本题目考查了乙酸乙酯的制取过程中的注意事项、收集方法及实验现象.
答案: ( 1) 先加入乙醇,然后边摇动试管边慢慢加入浓硫酸,再加冰醋酸. ( 2) 在试管a中加入几粒沸石( 或碎瓷片) . ( 3) 1加快反应速率; 2及时将产物乙酸乙酯蒸出,以利于平衡向生成乙酸乙酯的方向移动. ( 4) 吸收随乙酸乙酯蒸出的少量酸性物质和乙醇; ( 5) b中的液体分层,上层是透明的油状液体.
第二类性质验证实验
这类实验是以验证某种化学物质具有哪些化学性质为最终目的. 重点考查的是实验现象的描述,化学反应的原理( 化学方程式) 、化学试剂的选择、实验现象的描述、干扰实验现象的因素、试剂填加的顺序、评价实验方案的合理性并加以改正、尾气的处理. 常见的有: 氯气、二氧化硫、二氧化碳、一氧化氮、二氧化氮的性质验证. Fe3 +、Fe2 +、Al3 +、SO42-、CO32-等离子的检验等等.
例3实验室用如图3所示装置制取氯气,并进行后面的实验,请回答下列问题:
( 1) A、B各放什么物质? A:____B:____,化学方程式为:____.
( 2) 储气瓶C中现象是____.
( 3) 装置D是为了除去Cl2中的氯化氢气体,D中应放下列溶液中的____.
( A) Na OH溶液( B) 水
( C) Ag NO3溶液( D) 饱和食盐水
( 4) E装置是为了使氯气干燥,装置中应放入下列中的_____.
( A) Na OH溶液( B) 碱石灰
( C) 浓H2SO4( D) 饱和食盐水
( 5) F装置中为湿润红布条,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原因是______.
( 6) G装置中放入石蕊试液,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原因是______.
( 7) H装置中放入Na Br溶液,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 8) I装置中放入KI淀粉溶液,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原因是______.
( 9) J装置中放入Na OH溶液的作用是______,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氯气的制取的原理,除杂质中试剂的选择,实验现象及尾气处理.
答案: ( 1) 浓盐酸二氧化锰Mn O2+ 4HCl = Mn Cl2+ Cl2↑ + 2H2O( 2 ) 瓶中气体逐渐变成黄绿色( 3 ) ( D)( 4) ( C)( 5) 褪色氯气与水生成次氯酸有漂白性( 6) 先变红,后褪色氯气与水反应生成盐酸和次氯酸,盐酸显酸性,次氯酸有漂白性( 7) 溶液变为橙色,2Na Br + Cl2= 2Na Cl + Br2( 8) 溶液中生成紫黑色固体氯气有强氧化性,把I-氧化成I2吸收未反应的氯气2Na OH + Cl2= Na Cl + Na Cl O + H2O
例4用图4 ( Ⅰ) 装置加入稀硝酸和铜片,在实验室里制备NO,在烧瓶中实际见到的气体是红棕色的, 这就使人怀疑稀硝酸与铜反应是否真能生成NO. 即使可用排水取气法收集到NO,也可以认为是NO2与水反应生成了NO. 现用U形管、分液漏斗、酒精灯、胶塞等仪器,设计图4( Ⅱ) 装置,来证实稀硝酸与铜反应的确生成了NO而不是NO2.
( 1) 补充完成实验步骤:
1检验装置的气密性;
2将活塞打开,从U形管长管口注入稀硝酸,一直注到________为止.
3关闭活塞,用酒精灯加热,当观察到___时,立即撤去酒精灯.
( 2) 观察实验现象
( Ⅰ) 可以在何处观察到无色的NO气体?_____
反应在什么情况下可以自动停止? ( 铜丝与稀HNO3均未反应完)
( Ⅱ) 如果再将活塞慢慢打开,可立即观察到明显现象有___,通过以上两个过程可以获得NO与NO2鲜明对照的实验效果.
解析: 本题目考查实验方案的合理性,操作、实验现象.
答案: ( 1) 液面与活塞之间无气泡铜丝表面有大量气泡( 2) ( Ⅰ) 活塞下面稀硝酸的液面与铜丝分离( Ⅱ) 分液漏斗内出现红棕色气体
第三类基本操作实验
这类实验是以实验过程中实验的基本操作的能力为考查目的. 重点考查的是实验操作过程中的原理,操作的规范性,顺序性和仪器的使用要求,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误差分析) ,实验原理等. 常见的有: 过滤、蒸发、萃取,仪器气密性的检验,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的配制,中和热的测定,酸碱中和滴定实验等.
例5某化学课外小组用海带为原料制取了少量碘水. 现用CCl4从碘水中萃取碘,并用分液漏斗分离两种溶液. 其实验操作可分解为如下几步:
( A) 把盛有溶液的分液漏斗放在铁架台的铁圈中;
( B) 把50 m L CCl4加入分液漏斗中,并盖好玻璃塞;
( C) 检验分液漏斗的活塞和上口的玻璃塞是否漏液;
( D) 倒转漏斗用力振荡,并不时旋开活塞放气,最后关闭活塞,把分液漏斗放正;
( E) 旋开活塞,用烧杯接收溶液;
( F) 从分液漏斗上口倒出上层水溶液;
( G) 将漏斗上口的玻璃塞打开或使塞上的凹槽或小孔对准漏斗口上的小孔;
( H) 静置,分层.
就此实验,完成下列填空:
( 1) 正确操作步骤的顺序是: ( 用上述各操作的编号字母填写)→_________( A) →( G)_________ →→( E) →( F) .
( 2) 上述( E) 步骤的操作中应注意. 上述( G) 步骤操作的目的是_________.
( 3) 能选用CCl4从碘水中萃取碘的原因是_________.
( 4) 下列物质,不能作为从溴水中萃取溴的溶剂的是 ( )
( A) 热裂汽油 ( B) 苯 ( C) 酒精 ( D) 正庚烷
解析: 本题目考查萃取的操作过程、误差分析及操作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答案: ( 1) ( C) →( B)( D) →( H)( 2) 及时的关闭活塞防止上层液体流下调整漏斗内外压强,便于液体流下. ( 3) 碘单质在CCl4中的溶解度远远大于在水中的溶解度,且CCl4难溶于水. ( 4) ( C)
例6某学生用0. 100 mol/L的KOH的标准溶液滴定未知浓度的盐酸,其操作可分为如下几步:
( A) 量取20. 00m L待测盐酸溶液注入洁净的锥形瓶,并加入2 ~ 3滴酚酞;
( B) 用标准溶液润洗滴定管2 ~ 3次;
( C) 把盛有标准溶液的碱式滴定管固定好,调节滴定管尖嘴使之充满溶液;
( D) 取标准KOH溶液注入碱式滴定管至刻度线0以上2 ~ 3 cm;
( E) 调节液面至“0”或“0”以下刻度并记下读数;
( F) 把锥形瓶放在滴定管的下面,用标准KOH溶液滴定至终点并记下滴定管液面的刻度.
就此实验完成填空:
( 1) 正确操作步骤的顺序是( 用序号字母填写)___ .
( 2) 上述( B) 步骤操作的目的是_______ .
( 3) 上述( A) 步骤操作之前,先用待测溶液润洗锥形瓶,则对滴定结果的影响是____.
( 4) 判断到达滴定终点的实验现象是________ .
解析: 本题考查酸碱中和滴定的操作过程,及注意事项.
答案: ( 1) ( B) ( D) ( C) ( E) ( A) ( F)( 2) 选去滴定管附着的水,防止将溶液稀释而带来误差( 3) 偏高( 4) 溶液由无色变浅红且一段时间不褪色
第四类定量实验
定量实验总是要测定某个量( “待测量”) 而开展的,要得到 “待测量”,就必须明确实验原理,通过测定某个可以测量的量( “可测量”) 来实现实验目的的. 定量实验考查的内容涉及实验原理、数据处理、操作名称、实验仪器、待测量确定以及误差分析干扰实验结果的因素及排除方法等方面的问题,突出定量实验设计及处理的能力. 例如: 测定含氯化钠杂质的碳酸钠的质量分数指数. 测定含氧化钠的过氧化钠的质量分数,Na2SO3纯度的测定,硫酸铜晶体中结晶水含量的测定.
例7已知某纯碱试样中含有Na Cl杂质,为测定试样中纯碱的质量分数,可用图4中的装置进行实验.
主要实验步骤如下:
1按图组装仪器,并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2将a g试样放入锥形瓶中,加适量蒸馏水溶解,得到试样溶液. 3称量盛有碱石灰的U型管的质量,得到b g.
4从分液漏斗滴入6 mo1·L- 1的硫酸,直到不再产生气体时为止.
5从导管A处缓缓鼓入一定量的空气.
6再次称量盛有碱石灰的U型管的质量,得到c g.
7重复步骤( 5) 和( 6) 的操作,直到U型管的质量基本不变,为d g.
请填空和回答问题:
( 1) 在用托盘天平称量样品时,如果天平的指针向左偏转, 说明_______.
( 2) 装置中干燥管B的作用是_____.
( 3) 如果将分液漏斗中的硫酸换成浓度相同的盐酸,测试的结果______( 填偏高、偏低或不变)
( 4) 步骤5的目的是_______.
( 5) 步骤7的目的是_______
( 6) 该试样中纯碱的质量分数的计算式为_________.
( 7) 还可以用其他实验方法测定试样中纯碱的质量分数. 请简述一种不同的实验方法.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误差分析、干扰实验结果的因素、排除方法及数据处理.
答案: ( 1) 样品重( 2) 防止空气中的CO2和H2O进入U形管中;( 3) 偏高 ( 4) 把反应生成的CO2全部排出,被U形管中的碱石灰吸收( 5) 判断反应生成的CO2是否全部排出,被U形管中的碱石灰吸收( 6) 106( d - b) /44a
例8根据测定硫酸铜晶体中结晶水含量的实验,填写下列空白:
( 1) 本实验至 少需要加 热_______次,至少需要 称量______次.
( 2) 某学生实验得到以下数据: 加热前容器的质量为m1, 容器和晶体的总质量为m2,加热后容器和无水Cu SO4的总质量为m3. 请写出结晶水含量( w) 的计算公式并求出Cu SO4·n H2O中n的值( 用m1、m2、m3表示) : w =______,n =______.
( 3) 若m1= 5. 4 g、m2= 7. 9 g、m3= 6. 8 g,该生结果______( 填“偏高”或“偏低”)
从下列分析中选出该生实验产生误差的原因可能是( 填写字母) ()
( A) 加热前称量时容器未完全干燥
( B) 最后两次加热后的质量差大于0. 1 g
( C) 加热后容器未放在干燥器中冷却
( D) 加热过程中有少量晶体溅出
( E) 加热后的粉末中有少量黑色固体
解析: 主要考查了实验操作,数据的运算,误差分析.
答案: ( 1) 2、4;( 3 ) 偏高; ( A)( D) ( E
第五类设计实验
这类实验是学生根据实验目的自己设计完成实验,是实验题中的最高要求. 主要以考查实验原理( 化学方程式) ,化学实验方案的设计,方案的合理性,仪器和试剂的选择,完成实验过程中的现等. 例如: 氢氧化亚铁制备实验方案的设计,一氧化氮制备实验方案的设计.
例9用图6所示装置设计一个实验,来验证醋酸、碳酸和苯酚的酸性强弱顺序是: 醋酸> 碳酸> 苯酚. 所需的试剂可从以下试剂中挑选: 碳酸钠固体、氢氧化钠溶液、苯酚溶液、苯酚象钠溶液、醋酸溶液、醋酸钠溶液、稀盐酸、稀硫酸. 请回答下列问题:
( 1) A处应装入的试剂是______ ,B中应装入的试剂是______ ,C中应装入的试剂是______ .
( 2) 能证明醋酸比碳酸强的现象是______ ,有关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 .
( 3) 能证明碳酸比苯酚强的现象是______ ,有关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 .
解析: 本题考查试剂的选择,实验现象及反应原理,
答案: ( 1) 醋酸溶液碳酸钠固体苯酚钠溶液 ( 2) B中碳酸钠固体反应,C中导管口有气泡2CH3COOH + Na2CO3→2CH3COONa + CO2↑ + H2O ( 3 ) C中溶液变浑浊CO2+ H2O + C6H5- ONa→C6H5- OH + Na HCO3
课改实验总结 篇3
二 、把握观念
观念是行动的灵魂,是实践的先导,教育观念的转变是课程的前提和基础。没有正确、先进的教育观念,就不会有自觉而有效的实践,一切先进的教育改革都是从先进的教育观念中生发出来的,而先进的教育观念来自不断的学习,因此,我把加强学习,转变教育观念作为我自己进行新课程改革的第一步,把新课程理念作为一切工作的指导。
通过学习、讨论和反思,提高了认识,深刻地感到:课程改革是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环节,是与21世纪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的必由之路。在今后的教学中,一定要贯彻新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实现五个转变:
1.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变,引导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还要学会做事,学会做人,学会生存;
2.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转变,教师不仅要精心设计怎样教,更要精心研究学生怎样学;
3.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教师不但要使学生“学会”,而且要培养学生“会学”;
4.由居高临下的权威向平等融洽的朋友转变,师生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达到共识、共享、共进的目的;
5.由教材的接受和传递向教材的开发和创造转变,教师不再是教材忠实的阐述者和传授者,而是教材开发者了创造者。
教与学的方式的根本转变,是此次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传统的教与学,就是教师负责教、学生负责学,教师是知识的主宰者和阐述者,学生是知识的接收者和储存者,没有教师对知识的输出,学生就接收不到知识,学生没有自由选择和自主学习的权利和机会,完全处于单一的、被动的接受状态,失去了自主性和独立性。所以,在课改实验中,我狠抓课堂教学,努力实现师生角色的转变,教师由课堂的主宰者,向学生学习引导者转变;由高高在上的权威,向学生学习的合作伙伴转移;由单一的知识的传递者向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促进者转变。学生要从被动的接受者向主动参与者转变,由学习的主体转变。要创设能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究的学习环境,建立平等、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营造自由、民主、宽松的学习氛围,真正达到师生交往,平等对话,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目的。
经过几个月的实践,我的师生关系有了很大程度的改变,我不再是高高在上的“权威”,居高临下地要学生接受学习,而是放下架子,与学生进行平等的情感交流,与学生交朋友,成为完成学习任务的合作伙伴,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也不再是学习的被动者和接受者 ,而是积极的参与到教学中来,成为学习的主动者和合作者,把学生参与教学,探究知识贯穿于整个课堂。小组学习时,让小组长当小老师检查、辅导本组学生,并选出学习好的小组到前边讲台教全班学生读写等等。课堂上师生配合紧密协调,关系融洽和谐,一种平等,互动的新型师生关系正在消然形成。
二 、注重方法,培养能力
在知识大爆炸的今天,传授给学生多少知识已经不是最重要的,而是教学生掌握知识的方法和能力是至关重要的。因此,要求教师从旧的教学模式中走出来,改变学生学习方式,提倡自主、探究、使用学习,着眼于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目前已初步建立了问题情境——共同探究——多项交流——实践应用的课堂教学的结构模式,给学生创设了一个自由宽松、平等和谐的学习环境。例如:为了便于学生多感官接受和传递信息,增加动脑、动口、动手的机会,便于学生之间相互切磋,相互合作,相互交流。我按照学生的兴趣爱好等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小组学习互相交流。
三、 掌握教材,灵活使用
以往教学,教师都是一成不变的使用教材,不管教材内容是否贴近学生生活,符合学生心理,只是一味地照本宣科,成为教材内容的忠实的阐述者和传递者,而现在我领会了新课改理念后,才用了新的做法,首先要吃透教材,深刻领会教材编写的意图,然后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身边找例子,灵活的处理教材,展开课堂教学。通过一段时间的实验,老师能把学生的生活引进课堂,让学生感到生活离不开学生,学习也离不开生活。这种方法更容易达到增强学生兴趣、获取知识、培养能力 的目的。
四、 密切合作,多项沟通
课改是一个艰巨的工程很多人都是摸着石头过河,所以单兵作战是不行的。我特别注意老师间的交流与合作。教育教学中遇到问题就与同行交流磋商,还定期总结一些问题与同行进行交流,在交流中使自己的知识的到了丰富,能力也的到了提高。
五 、认真总结,不断思考,充分做好今后实验工作
从开展课程改革实验以来,我们的工作思路就是:实验——反思——调整——改进——再实验。对实验的每一步,我们都要作认真总结,反思,思考,详细分析,成功之点,作为经验,继续发扬;失败之处,作为教训,改进调整,继续前进,并把这些总结的经验教训作为一个专题“课改小结”记录在在自己的教案上。这样,不但积累了经验,也使我对今后的实验工作始终有一个清醒的认识,明确的思路。
计网实验总结 篇4
2017年6月13日下午,我院第五届一次教职工代表大会暨工会会员代表大会在科技园B栋504会议室召开。学院党支部书记晏小庆、党支部副书记高祥民以及学院工会主席胡金平等人出席了本次大会。会议由书记晏小庆主持。
大会在雄壮的国歌声中来开序幕。
党支部书记晏小庆在大会中致辞:他指出:教代会制度,是以教师为主题的教职工行使民主权利,参与学校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的基本形式。坚持和完善教代会制度、充分发挥教代会的作用,是依靠广大教职工办好学校的基本制度保障。多年来的时间充分证明了教代会和工会工作在学院的工作中占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学院的各项改革、建设和管理工作,只有得到广大教职工的支持才能顺利推进。
学院工会主席胡金平在本次工会工作报告中表示:学院工会一直坚持党和校工会的领导,鉴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做好工会的理论武装和自主宣传工作;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关注青年和女教职工队伍发展,促进教职工整体队伍素质提升;履行工会维护职能,加强民主和监督,她已经学校民主政治建设;开展学院文化活动,活跃教工生活,刺激和谐学院建设;加强工会自身建设,提高做好群众工作能力,增强工会凝聚力;维护教职工合法权益,开展公益活动,实施“扶贫帮困送温暖活动”。院工会将进一步加强政治理论学习,凝聚教职工的智慧和力量,促进学院事业又好又快发展;深化民主管理,务实求真,切实维护职工合法权益,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强化师德师风建设,更新教职工观念,努力打造一支学习型、知识型、创新型的教师队伍;加强工会自身建设,拓展思路,努力构建 学习型、创新型和服务型工会组织。
就贯彻落实好会议精神,党支部书记晏小庆表示要切确落实好校党委书记万晓明的三点工作要求:
一、团结带领广大教职工听党话、跟党走;
二、始终坚持“党建带工建、工建促党建”;
三、充分发挥工会“桥梁和纽带”作用。
计网实验总结 篇5
关键词:初中物理实验操作技能,培养,反思及总结
实验是物理教学的重要手段, 是科学探究及学好物理学的根本方法之一, 是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其主要任务是使学生在获得生动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 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物理概念和规律, 同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及逻辑思维能力。教师细致的演示实验教学, 为学生实验的正确操作起着示范的作用。在实际教学和实验中, 下面一些问题要引起我们的重视。
一、注重物理实验教学及教师演示实验
(一) 紧扣教学, 目的明确。
1. 明确实验课题及实验目的是教师备课的重要内容, 需要教师认真研究和准备。
2. 在课前反复操作, 直到熟练的地步, 对于在实验中可能出现的故障做到心中有数并能及时排除。
3. 掌握演示时间, 注意与教学进度紧密配合。
4. 教师要考虑除大纲和教材中规定的演示实验外, 还可以适当补充一些小实验, 或对现有的实验作必要的改进, 以提高教学效果。
5. 教师要考虑在演示过程中如何引导学生观察, 启发学生思维, 最大限度地发挥演示实验的作用。
(二) 实验过程中的正确规范。
操作规范是指教师在使用仪器、连接和装配仪器及演示现象时动作要准确、标准。例如在使用托盘天平时, 取用砝码、移动游码必须用镊子而不能用手;点燃酒精灯后火柴签不能随手扔在地上, 应放在专门的废物杯中;电路的连接应先接线路后接电源, 拆卸时先断电源, 后拆线路;导线两端接头不是钩、叉时要注意导线在接线柱上的绕向应同螺母旋紧的方向一致等。教师的一举一动都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教师的规范操作, 不仅是实验成功的前提, 而且会使学生养成严谨求实的良好实验习惯。
(三) 准确使用实验用语。
教师在介绍实验仪器、阐述实验过程和总结实验结论时, 语言必须准确不含糊。有的教师在进行演示实验时不注意语言的准确表达, 对学生正确认识仪器、形成概念、掌握定律就会产生不良的影响。例如在称呼仪器名称时就有三种错误现象:一是随意更改仪器名称, 如将滑动变阻器称为电阻器等;二是将类似的仪器混为一谈, 如将圆筒测力计、平板测力计称为弹簧秤;三是方言和普通话夹杂使用, 对仪器的读音不准。又如在叙述实验结论时将“同名磁极相互排斥”说成“互相推斥”;将阿基米德原理中的“重力”及“质量”说成“重量”, 等等。
(四) 加强师生互动及配合。
演示实验不能先由教师做给学生看, 再讲给学生听, 使演示与讲解脱节。这种作法忽视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把学生当作被动接收的“仓库”。教师要在演示的同时引导学生观察, 不断启发提问, 让学生分析、讨论,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使实验结论合情合理地被推导出来。还可以让学生参与做实验, 如让学生上前来读数或动一动手。例如在进行马德堡半球演示时, 我先让两个“大力士”上来拉, 不能将两个半球拉开。我打开活塞, 让空气进入半球中, 再让两个力气最小的学生来拉, 却很轻松地将两个半球分开了。两相对比, 说明大气压强不仅存在, 而且不小, 这使全体学生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二、物理实验之后的反思和总结
教学比较注重的是实验前的准备和实验中的操作, 而忽视了实验后的反思和总结。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反思, 对进一步理解实验、深化实验、完善实验起着重要的作用。教师通过反思可总结实验规律, 优化实验方案, 创新实验设计, 揭示实验本质, 增强实验效果。那么, 物理实验之后应反思些什么呢?
(一) 反思实验原理。
围绕实验原理进行反思, 可变通实验原理公式, 使实验方案更为简洁, 实验结果更为准确。例如, “测量滑轮组机械效率”实验原理公式是η=Gh/Fs, 需用弹簧测力计测出重物的重力G, 绳子自由端的拉力F, 用刻度尺测出重物提升的高度h, 绳子末端移动的距离s。若反思一下实验原理, 公式可变通为:η=Gh/Fs=Gh/Fnh=G/n F, 此时可只需用弹簧测力计测出重物的重力G, 绳子自由端的拉力F, 观察承担物重的绳子的段数, 即可方便地测出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二) 反思实验方法。
教师应引导学生思维求异, 寻求多种实验方案, 然后对实验方法进行反思, 找出其特点和不足, 从而优化实验方案, 选取最佳策略。例如“测盐水密度”实验时, 学生可探求以下多种方法。方法一: (1) 用天平称出空烧杯的质量m1; (2) 烧杯内倒入盐水称出总质量m2; (3) 把烧杯内的盐水全部倒入量筒中, 读出盐水的体积v; (4) 计算:ρ= (m2-m1) /v。方法二: (1) 用天平测出烧杯和盐水的总质量m1; (2) 把烧杯内的水全部倒入量筒内读出盐水的体积v; (3) 用天平称出空烧杯的质量m2; (4) 计算:ρ= (m1-m2) /v。方法三: (1) 用天平称出空量筒的质量m1; (2) 量筒内倒入适量的盐水, 读出盐水的体积v; (3) 用天平称出量筒和盐水的总质量m2; (4) 计算:ρ= (m2-m1) /v。方法四: (1) 用天平测出烧杯和盐水的总质量m1; (2) 把烧杯内的盐水倒入量筒中一部分, 读出盐水的体积v; (3) 用天平称出烧杯和剩余盐水的质量m2; (4) 计算:ρ= (m1-m2) /v。引导学生对以上四种方法进行反思:方法一中, 烧杯内盐水倒入量筒时, 烧杯壁上沾有盐水, 使测出的盐水的体积变小, 密度变大;方法二中, 烧杯内盐水倒入量筒后, 烧杯内壁沾有盐水, 用天平称得空烧杯的质量变大, 算出盐水的质量变小, 从而使所求盐水的密度变小;方法三中, 由于量筒高, 放在天平上称量易发生倾斜、歪倒, 容易损坏仪器, 不便于操作;方法四弃掉了以上三种方法弊端, 使测量简洁而又准确, 确为最佳策略。
(三) 反思实验现象。
针对学生实验过程中观察到的现象,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深入地反思, 可加深对物理规律的理解, 增强学生分析判断能力。例如“组成串、并联电路”实验中, 两灯泡串联时发现一只灯泡亮, 另一只灯泡暗, 学生提出疑问:“串联电路中各处的电流相等, 两灯泡会同样亮, 怎么会一只亮一只暗呢?”此时, 笔者引导学生进行反思, 决定灯泡亮暗的是灯泡的实际功率。根据P=I2R, 串联电路中电流相等, 功率的大小取决于灯泡电阻的大小。一亮一暗是因为两只灯泡的电阻不同, 亮的灯泡电阻大, 暗的灯泡电阻小。如果其中一个灯泡电阻很小, 实际功率很小, 达不到亮的程度, 则出现一亮一灭的现象。通过对上述现象的反思, 学生加深了对决定灯泡亮暗的是实际功率, 而不单是对电流或电阻大小的理解。
(四) 反思实验规律。
教师应让学生在实验操作的基础上, 观察实验现象, 分析产生实验现象的原因, 深入反思实验条件和实验现象的变化, 总结实验规律, 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例如在研究“凸透镜成像”的实验中, 把蜡烛放在2倍焦距以外, 观察到“倒立缩小的实像”;把蜡烛放在1倍焦距和2倍焦距之间, 观察到“倒立放大的实像”;把蜡烛放在焦点以内, 观察到“正立放大的虚像”。根据上述实验现象引导学生反思, 可总结出以下规律: (1) 物体由2倍焦距向焦点移动过程中, 像逐渐变大。 (2) 物距小, 像距大, 像变大。反之亦成立。 (3) 2倍焦距是成放大与缩小像的转折点, 1倍焦距是成实像与虚像、正立与倒立的分界点。对以上规律化的知识, 学生印象深刻, 为知识的迁移和灵活运用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关于美术课程改革实验工作的总结 篇6
【关键词】改革 探索 反思 建议
【中图分类号】G62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6-0175-01
在学校大力倡导实施课改实验的氛围下,我们美术教研组积极落实美术课程改革,认真探索,勇于实践,積极推进美术课程改革工作。并且及时进行反思和总结,通过几年来的不断改革实践,我校美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工作顺利推进,取得了可喜的成效。现将实验工作总结如下:
一、在学习中探索实施美术课程改革,在实践中检验课改成果
课改之初,我们就喊出了人人参与美术课程改革,人人反思和总结课改效果的口号。把美术课程改革实验列为教学工作中的重点,成立了由组长主要负责的美术课改实验小组,研究并制定了课程改革实施方案、计划,建立了与其他学校建立协作制度,定期协作分片听课、研讨制度。学校认识到课程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所以在平时的工作中,学校领导深入课堂,与实验教师进行交流与研讨,共同研究教学改革问题,在新教材使用与拓展开发问题上,给予教师具体的指导。在校领导积极参与指导和大力支持下,使美术课程改革实验工作平稳推进。取得了不错的成效,现将美术课程改革实验工作总结如下:
1.重视教师业务培训,提升教师素质
美术课程改革实验小组积极组织教师认真学习落实《关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工作的实施意见》,提高认识新课程理念,把握新教材特点,立足课堂,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推动教学改革的落实发展。利用各个假期,我们从其他学校请先进教学理念、善于研究的骨干教师一起交流探讨美术教学业务理论,组织教师参加省、市、县教育局举办的新课程教训,通过一系列的培训,使美术教师对新课程有了充分的认识。并派教师参加优秀课改实验学校的教学业务交流研讨、教材培训,深入理解课程改革理念,每位参与课改实验的教师也围绕课改相应的制定出课改活动计划,结合自己的特长领域制定了个人的学科实验计划、学习计划等,使课改实验工作有序、有据、有方向的进行。
2.重视教师理论学习、培训,从思想上认识和理解术课程改革
教师是课程改革的具体实施者,所以教师们对新一轮课程改革认识是否到位,理解是否深透,实践是否到位,是美术课改成败的关键,因此,加强对实验教师理论的学习和指导,是搞好课程改革的重要途径之一。每一位参与课改实验的老师,一边理论学习,一边反馈指导,一边交流总结,使我校的美术课改工作得以沿着正确的方向健康发展,取得了宝贵的课改经验和丰硕的教研结果。
3.不断反思、总结体会和经验
要真正贯彻实施美术课程改革的真谛,将美术课改实验工作完成好,必须不断反思、总结。反思能使人成长,在反思中不断修正改革路线和方向。不断总结课改经验和教训,积极撰写教学反思,不断地记载和积累实验工作中的体会、经验和资料,有利于实验工作的深入进行,有利于提升教师的课改实验的理论水平和教学能力。全体实验教师认真写好课后小结。明确成功之处,明确创新“亮点”;找出不足之处,才能找到改进之法。只有不断学习,不断总结反思才能确保课改实验积极、正确的进行下去。从而掌握课程改革的主动权。
二、对美术课程改革实验的思考和建议
新课程改革实验实施几年来,虽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我们所面临的不足和困难依然不少。
1.应试教育作祟,大众观念认识不足。课改发展空间受到束缚
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强调课程综合,设置许多综合学科。如艺术,综合实践等。主要是强调学科整合,三维目标整合。重视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重综合评价,关注个体差异,实现评价指标多元化;强调质性评价,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实现评价方法多样化;强调参与,互动,自评,他评相结合,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注重过程,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实现评价中心的转移。但是在当今应试教育体制下,家长、教师、学生更加注重的是考试分数,正在这种体制下美术课程及其他不计成绩的课程仅仅被学生当成一门调剂生活的课程,家长更是在思想上不重视美术课程。
2.应试教育体制和考评教师的机制问题不彻底改革,美术课程改革抑或新课程改革就是一个伪命题
基层教育局最终考评一所学校、校长和教师的标准也是看教师的教学成绩排名,各种评优树先也是语数英教师的舞台,音体美和其他学科的教师靠边站。于是导致小学科教师工作热情低下,对于教育教学工作没有积极性可言,一切工作纯属应付领导,应付检查。如此,课程改革会有实质性作用么?追根溯源,考评机制不改革,以分数衡量学业成绩的机制不变,课程改革就谈不上成功,看看时下竞争激烈的高考、中考、小升初甚至排队抢名牌幼儿园的行动,看看各种国考的激烈程度,分数还是衡量一切的标准,分数至上,考试分数高才是王道。这种情况下,课改只能流于形式。
教育资源的不足,也束缚了美术课程改革实验的手脚,限制了师生的发展空间。
3.对于课改实验的建议
(1)美术教育资源的利用上开发探索新的资管。
新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保证新课程实施的基本条件。学校和教师应该成为课程资源开发的重要力量,教科书不应该也不可能成为唯一的课程资源,广大农村地区没有经济条件实现现有教科书上的课程实施。积极开发利用当地学校设施资源。让美术课脱离教室的束缚,走向生活,走向大自然。
(2)解放思想,从根本上转变观念。
从制度上解放教师、家长的思想观念,实施与新课程理念相匹配的教学管理制度和教师评价制度,以公正全面的评价指引教师行为,激发他们的斗志。实质性落实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是观念转变重中之重的问题,是新课程改革落实的根本保障,也是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和内容,是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条件,这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国家的大力倡导和落实。不断探索,出台硬性考评机制,给教师的观念转变提供前提,以公正全面的评价指引教师行为,激发教师参与课改的积极性和信心。
三、结语
计网实验总结 篇7
摘 要: 随着国际化程度的提高,海外留学生教育得到了国内各高校的广泛重视,成为高等教育中一个具有挑战性的新课题。作者针对留学生的知识基础和学习特点,结合从事留学生大学物理实验课程的教学实践经验,对该课程的教材准备、课程要求、课堂纪律、报告书写等方面做了总结。
关键词: 大学物理实验 留学生 教学实践
物理实验课是高等学校面对低年级大学生开设的一门公共基础课程,对学生进行基本的科学实验训练。物理实验课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不仅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动手能力,而且有助于培养大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和务实的科学精神,从而促进对其他学科的学习,因此物理实验课的教学质量直接影响到后续课程的学习效果。在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下,大力发展海外留学生教育已成为国内各高校共同的趋势,国际化办学也成为大学开放程度和国际化知名度的一个重要标志。因此,留学生的教育教学工作已成为高等教育中一个富有挑战性的新课题,也是国内诸多院校正在大力开展的教学工作。留学生高等教育是国际间文化交流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传播中国文化、促进国际友好交往的重要途径,留学生的教学实践研究还将促进中国大学生课程的教学改革。留学生教育不同于本国传统教育,其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手段均有很大研究探讨价值。笔者结合近年来在留学生大学物理实验课程方面的教学实践经验,就提高留学生大学物理实验教学水平作探讨,并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解决办法进行系统总结。
一、语言的准备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外国留学生来到我国学校接受高等教育。海外留学生来自全球各地,他们的语言、宗教、教育和文化背景都有很大差异,知识水平参差不齐,这使得留学生教育对任课教师来说具有很大的挑战性。留学生们初到中国,刚刚开始汉语言的学习,汉语基础极薄弱,一般仅会一些口头用语,基本无法听懂汉语讲解,因此教师必须使用英语授课。同时,物理实验课是一门强调动手能力的课程,物理实验课程中涉及大量专业词汇,要求教师针对相应实验课程做足准备工作。另外,物理实验室中的绝大多数实验仪器为国内厂家生产,仪器上的参数,标识、屏幕显示、档位说明等大多为中文,因此需要教师在实验课前做好仪器操作界面的对照说明,并加入PPT课件中,帮助留学生更快地熟悉实验仪器。教师在课堂上要与学生形成互动,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兴趣,回答学生随时提出的不同问题。留学生在课堂上相当活跃,敢于发问,喜欢提出各种问题,因此要求教师具备良好的口语表达能力和临场应变能力。多数留学生的语言理解能力很强但发音不规范,口音较重,需要教师耐心倾听,主动与他们进行接触和交流。另外,合理借助文字也能达到良好的沟通效果。经过一段时间的接触和磨合,教师便能适应他们的表达方式和口音特点,从而在课堂内外顺利交流。
综上,要讲好留学生大学物理实验课既需要储备大量的物理专业词汇,又需要具备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可见用英语给外国留学生上好大学物理实验课对新任教师具有很大挑战性,需要教师首先认真做好语言准备工作。
二、教材和实验报告
教材是教师进行教学工作的基本工具,也是学生预习、复习、理解知识的主要工具。目前各高校的物理实验室仪器配备情况不同,所开设的实验课程也有所不同。国内没有比较成熟的英文教材,国内可以用来参考的英文教材极为稀缺。课程采用的教材与中国学生一致,是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大学物理实验》教材(李三龙等主编)。我们以该教材为基准,根据实际教学内容的安排,借鉴国内外优秀教材,自行编写了上下两学期共20篇物理实验项目的英文讲义,并制作了相应的PPT课件。讲义内容并不是将原有的中文教材直接翻译,而是在此基础上结合实际情况进行精炼,力求做到语言简练、内容翔实、图文并茂。讲义中的内容包括实验原理、实验仪器、操作步骤、实验注意事项和数据处理表格等,并在教学过程中逐步加以完善。
留学生的实验报告要求与中国学生基本一致,只是内容上做了适当删减,重点是要有翔实的实验数据和结果讨论,并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准时提交报告。每节课结束前,我们都会将下一节课的内容简单地讲解一下,并把打印好的讲义发给他们回去预习。
三、课堂教学
大学物理实验内容多样,不仅需要将实验内容交代清楚,而且需要具有较强的课堂沟通交流能力。很多留学生对实验中遇到的实验原理理解起来有难度,我们就要去粗存精,抓住重点,言简意赅地讲授,他们一时间不能完全掌握也没有关系。课堂重点放在如何顺利完成实验上,争取在操作过程中掌握原理,在数据处理的过程中体会实验设计的目的。例如《原子光谱的定性研究(光栅)》实验,要求学生利用光栅观察和研究不同光源的谱线特征。很多留学生对于光栅和光栅方程的理解不深,但当他们在望远镜中看到衍射谱线并计算出各谱线衍射角度的时候,就基本明白了光栅衍射的含义和不同原子光谱的特点。
在课堂纪律方面,留学生群体有自己的特点,小部分学生纪律松散,时间观念不强,纪律观念较薄弱,所以我们采用和中国学生一样的固定时间授课,并且每次上课前都要签到,完成实验后要整理好实验仪器,在教师确认签名后才可以离开。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60%,而报告成绩占总成绩的40%。这些措施的实施有效地保证了上课效率,整肃了课堂纪律,有利于课程的顺利开展。
留学生与中国学生相比,其中最突出的也是中国学生很少具备的优点就是课堂气氛活跃,喜欢提问。我们在教学中要确立留学生的主体地位,因势利导地让他们主动学习。课堂讲授时间不宜过长,讲解实验过程时要有耐心,最好做到边讲解边示范,给学生演示实验操作的具体过程,让学生都有直观体会。不同的实验我们采用的教学方法的侧重点不同,例如示波器实验,要带着学生熟悉信号发生器和示波器的按钮功能,这比凭空讲解PPT要有效得多。实验操作时,要将涉及关键操作步骤的幻灯片放在大屏幕最前方显示,例如电路实验中的实验电路连线图,分光计实验中测量最小偏向角的动画演示。这些问题处理得当,可以有效保证教学秩序的良好运行,并帮助留学生顺利取得实验结果。
另外,由于大学物理实验课是一门讲究动手能力和协作能力的课程,我们针对留学生的特点采用合作方式完成实验,对他们进行分组,每个小组独立完成实验。留学生之间通过彼此交流,对实验内涵的理解更深入,同时增强其团结协作能力,提高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
四、结语
留学生教育工作是高等学校的一项重要教学任务,它直接关系到学校的国际声誉和社会影响,因此教师要根据留学生群体的特点因材施教,认真开展适合留学生的教育教学工作,保障教学质量。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们将进一步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加强与留学生的沟通和交流,及时总结教学经验,努力提升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关春颖,史金辉,孙晶华,李庆波,丁学忠.留学生大学物理实验教学实践与体会[C].第六届全国高等学校物理实验教学研讨会论文集(上),2010.8.
[2]于红,刘彦民.外国留学生的大学物理实验教学探讨[J].科教文汇,2008.10.
[3]孟凡顺,李久会,闫鹏,袁泉.提高留学生大学物理实验课教学质量的探索[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4.
计网实验总结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疫情资料来源于2011年1~11月抽样调查资料, 由市或县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计划免疫工作人员负责疑似乙型肝炎及甲型肝炎、麻疹病例的调查和血标本的采集, 每份样本分离的血清量大于50μL, 血标本均冷藏 (4-8℃) 送至市疾控中心实验室待检, 检测方法采用ELISA法, 主要检测乙型肝炎及甲型肝炎、麻疹的抗体, 疑似乙型肝炎及甲型肝炎、麻疹个案调查表以及实验室检测结果由市级疾控中心专人核对并录入。
1.2 护理方法
1.2.1 心理护理
乙型肝炎及甲型肝炎、麻疹发病重, 体温在40℃左右, 心理护理尤显重要。护理人员要以和谐的态度、亲切的语言向患者讲解发病的病因、发病的特点、治疗原则及预防性况, 缓解患者急躁情绪顾虑, 并积极主动配合治疗。
1.2.2 并发症护理
乙型肝炎及甲型肝炎、麻疹并发症发生率较高, 科学、合理的护理措施是及时发现和辅助治疗并发症的重要手段。为此要加强饮食护理, 恢复期食欲增进给予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食物, 忌食生冷油腻辛辣, 不易消化的食物及海鲜等。
1.2.3 免疫接种护理
接种后告知家属, 受种者应在留观室观察30min后离开医院。3个接种小组内负责观察接种后反应的人员对受种者进行流动式不问断观察, 组织协调人员控制每次留观室内滞留的受种者不多于60人, 以多种健康教育方法综合使用的途径, 对家属进行免疫接种不良反应症状、应急处理措施等为主体内容的健康教育。
1.3 护理服务质量评价
采用调查问卷的方法, 问卷设置乙型肝炎及甲型肝炎、麻疹强化免疫接种过程中护理服务的3个方面指标进行针对受种者及其家属的满意度测评。
1.4 统计分析
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 P<0.05代表有显著性差异。
2 结果
2.1 实验室检查结果
本医院累计报告乙型肝炎及甲型肝炎、麻疹病例1250例, 无死亡病例, 发病年龄主要集中于10~34岁, 20岁以上病例所占比例呈上升趋势。以学生为高发人群。都进行了实验室检查, 共有600例为实验室确诊的病例, 占病例总数的48.0%。
2.2 护理满意度
共发放问卷1250份, 回收1250份, 回收率和有效率都为100%。经过调查, 护理服务3个指标的满意度都在95%以上, 具体情况见表1。
3 讨论
乙型肝炎及甲型肝炎、麻疹是导致先天性畸形和永久性残疾的主要原因, 给家庭和社会均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21世纪严重急性呼吸系统综合征与人禽流感的出现, 更增加了防制乙型肝炎及甲型肝炎、麻疹的紧追性与重要性。而实验室监测内容包括市级、区县级建立血清学实验室, 开展血清学诊断:所有疑似乙型肝炎及甲型肝炎、麻疹病例实行血清学诊断;实验室血清学确诊和证实所有乙型肝炎及甲型肝炎、麻疹暴发;市级开展病毒学监测;针对疾病流行特征, 开展特定人群血清抗体水平监测, 所有疑似病例必须采集血标本, 符合条件者还应采集病毒学标本[4]。本文结果显示, 2011年1~11月, 本医院累计报告乙型肝炎及甲型肝炎、麻疹病例1250例, 无死亡病例, 发病年龄主要集中于10~34岁, 20岁以上病例所占比例呈上升趋势。以学生为高发人群。都进行了实验室检查, 共有600例为实验室确诊的病例, 占病例总数的48.0%。
在干预中, 首先是采用积极的免疫策略, 其策略以实施免疫接种为主, 采取突击性接种形式, 在易感儿童中广泛开展接种[5];在计划免疫初始阶段, 主要任务是建立常规免疫, 依据免疫程序使所有适龄儿童都能及时获得免疫, 提高免疫接种质量, 建立稳固的免疫屏障, 控制和减少乙型肝炎及甲型肝炎、麻疹暴发点, 迸一步降低乙型肝炎及甲型肝炎、麻疹的发病率, 并逐步建立监测体系, 掌握乙型肝炎及甲型肝炎、麻疹的流行病学特征及变化趋势, 初步形成了“免疫、监测、控制”的基本策略[6]。
同时要加强护理, 对于住院患者宜单间或同病同室, 避免与其他病种患者接触, 采取呼吸道隔离至出疹后5d, 。对与患者病室保持温度为22~24℃, 湿度为50%~60%, 每日开窗通风换气至少2次。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 以防高热惊厥的发生, 忌冰敷及酒精擦浴。发热时一般不予药物降温处理, 以免导致出疹不顺。本文结果显示, 经过调查, 护理服务3个指标的满意度都在95%以上。
总之, 近期乙型肝炎及甲型肝炎、麻疹的发病率又呈抬头趋势, 且成人病例所占比例逐年上升, 为此要积极进行实验室检查, 同时加强护理工作。
参考文献
[1]李倩, 凌罗亚, 蒋征刚, 等.浙江省2001-2003年麻疹流行病学分析[J].中国计划免疫, 2005, l1 (1) :27-29.
[2]左树岩, 许青, 郭万申, 等.鲁豫皖三省麻疹监测试点项目效果评价[J].中国计划免疫, 2009, 10 (5) :279-282.
[3]粱晓峰, 罗会明.乙肝及甲肝、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活动实用手册[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10:66-67.
[4]任淑萍, 粱晓芳.预防接种护理中健康教育的实践体会[J].国际护理学杂志, 2011, 25 (9) :726-729.
[5]张晓丽.60例麻疹诊断护理体会[J].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 2008, 5 (4) :72.
计网实验总结 篇9
2012年,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他是有史以来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籍作家。2013年12月诺贝尔颁奖典礼前后,财新数据可视化实验室推出数据新闻,向一百年来的七百多位获奖者致敬。
如今,越来越多的中国媒体和中国人关注诺贝尔,而要了解诺贝尔的历史,财新网的这张《百年诺奖》数据可视化动态图一目了然。而且在此专题出品一年后,细心地加上了2014诺贝尔奖的信息。可视化设计师任远说,这个专题会常年更新下去。
这个项目 从数据分 析——视觉 通道——视觉结构——视觉设计,经过多次迭代的方式,最终得到较满意的设计。跟着可视化设计师任远的思路,图解设计过程:
一、数据分析
在分析了诺贝尔的原始数据以后,决定以时间线为导向,分别展示各年份的数据:
(1)该年各奖项获奖比例;
(2)该年各国各奖项获奖比例;
(3)该年各国按获奖年龄分布的获奖人,获奖人的数据包含:照片,名字,英文名,性别,获奖年龄,国家,奖项类别。
为获奖人的属性分配可视化的“视觉通道”:
(1)获奖年龄:位置;
(2)国家:位置;
(3)奖项类别:颜色;
(4)其他的数据信息:边栏。
二、视觉结构设计
由获奖年龄、国家、奖项类别的视觉通道:位置、颜色,可以确定用散点图的结构会比较直观。由于国家的列表项有40多个,用横向和纵向的散点图会超出界面边界,所以把散点图折成了圆形来表现。半径表示获奖年龄,对应圆心的角度表示国家,颜色表示奖项类别。再加一层时间轴就构成了基本的数据图(见图1)。
可以看到用圆形表示散点图,越靠近圆心等分的面积越小,比较受限制,可读性和视觉效果也不佳。所以将圆形变成了环形的散点图(见图2)。
三、权衡视觉设计、交互设计、用户体验
这样一来,数据图不论是在视觉和可读性上,都有了提高。可是问题又出现了,时间轴放在最里面,用户操作起来很不方便。因为还需要一个可以精确点选到从1900-2013年的某一年的功能。于是在接下来的几天尝试了另外几种解决方案。
根据之前的数据图,拓扑出来了6个方案(见图3),但都有各自的优缺点,始终不能达到权衡视觉设计、交互设计、用户体验的最完美状态。最后选择了两个比较接近的设计,第一个和第五个。然后,加入“各国各奖项获奖比例”继续往下设计。
最终选择了“图4”中的第二个方案。
四、环形文字的可读性处理
前面的图中文字在环形排列时会有反转的情况,可读性不高。在尝试左右反转的方式后,最终又改为另一种方式:将环形用“X”分为上下左右4个部分,上下用竖排文字,左右用横排文字,文字的排列遵循从左到右和从上到下。这种方式很适合中文字体,因为中文字体基本上都是显方形的,在元素细节构图上会比较好看。如果是英文字体的话可能不太美观,英文字体大多为长方形,所以竖排的文字会显的扁一些(见图5)。
五、真实的数据往往会有“缺陷”
诺贝尔的数据在“1900”和“1940-1942”两个年份段有空缺,时间在变化的时候,数据图右侧会出现两次人物列表空白。而两个年代,第一次是在开始时间1900年,第二次是在二战期间19401942年。
为了画面元素平衡,开始时,使用诺贝尔头像和文字标题替代右侧的空白处;二战期间,用坦克和文字标题替代右侧的空白处;都用插画风格来表现,和左侧的环形数据图相应和。插画用少面积的蓝色填充,达到画面色彩平衡。
六、整体和局部展示
整个诺贝尔可视化的过程都是展示单个年份,没有一个整体呈现的过程。所以在一开始的时候加了一个整体概况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