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实验总结(精选7篇)
科学实验总结 篇1
科学实验成果总结
科学教育的宗旨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担负着小学“科学启蒙教育”任务的自然科学,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就率先提出了“注重学生自行探究应用知识”的教学理念,与当今的素质教育、创新教育不谋而合。我校是一所农村学校,因此在小学科学课上,注重学生创造性的培养和发挥应贯穿于他们探究科学知识的整个实践过程。经过半学期的研讨,我们深刻体会到:
一、兴趣导航,问题引领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努力改变以往的教学模式,精心创设各种情景,以激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爱因斯坦说过:“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洞察力敏锐的一种表现,也是具有创新意识的表现。教学中应十分重视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我们应积极创设情境造成学生认识冲突,引发强烈的问题意识,从而提出自己想要研究的问题。如:教学《声音的产生》一课时,学生看到桌上摆着各种能发声的材料:鼓、锣、音叉、橡筋琴、铁盒、内挂小球的塑料瓶等,立刻会想到研究有关声音的问题,也就很自然的提出有关声音的问题:“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声音是怎样传播的?”“为什么声音各有不同?”“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接着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对这些问题进行整理,使学生发现,要弄清这些问题必须先知道“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从而明确本课要研究的问题。由此可见,只要教师积极创设条件为学生提供思维驰骋的时空,相信学生自己能主动探究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
二、大胆猜想,做中探究
1、大胆猜想
创造性的猜想和解释可以打开学生想象的翅膀,为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提供了契机。学生自行探究发现和提出问题后,心中一般都有臆想的答案,所以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地猜想,并创造性地对这些规律作出解释。如教学《电磁铁二》一课时,教师先让学生用实验材料制作电磁装置,然后去吸大头针,经比较发现电磁铁吸大头针的数量不一样。为什么同样是磁铁,通电后产生的磁力却不同呢?教师让学生进一步观察比较,并猜想电磁铁磁力大小会与什么有关?学生纷纷表达了自己的想法:可能与电池的节数有关;可能与导线缠绕的匝数有关;甚
至有的想到可能与导线的粗细、导线的导电性能有关。接着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来验证自己的想法。
另外,教学中还可有意识地让学生尝试解释一些自然现象和规律,以发挥他们的创造性。如教《火山》一课,先让学生看一段关于火山喷发的录象资料,亲眼目睹火山喷发的情景,学生可能都会问:“为什么会发生火山喷发现象呢?”于是我就给予充分的时间让学生推想假设,然后引导他们查找资料展开辩论得出比较合理的科学解释。
2、做中探究
儿童要探索大自然的秘密必须通过亲身的实践和行动,教师不能包办代替。学生的创造力是无穷的,教师所做的是千方百计地为学生创设自主探索科学知识的实践机会,做好引路人。
在教学中,教师应不失时机地提供机会让学生自主设计实验。在学生设计实验时,教师不要进行多余的干预,更不能让学生照图索骥。学生自行设计实验后,只要实验目的明确恰当合理,就应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实验操作、观察现象、分析探究问题,从而获得科学知识;而不应千篇一律,统得过死。只有在这种特殊的自由时空里,学生才能无拘无束,想自己所想,做自己所做,从而在获得科学知识的同时,获得探索科学知识的经过和自主探索的方法,并从中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如:教《磁铁游戏》一课,在探究磁铁能隔着东西吸铁这一性质时,当教师要学生想办法用磁铁和桌上的大头针把纸吸起来,有的学生用纸把大头针包起来,有的学生把纸盖在大头针上把纸都吸起来了;当教师要求学生试一试磁铁隔着别的物体看能不能吸铁时,有的学生隔着玻璃,有的学生隔布或衣服,有的学生隔塑料板,还有的学生隔书,都将大头针或小铁钉吸起来了。学生运用常见的材料自己设计实验主动地探索出了磁铁的有关的性质。
三、联想运用,拓展延伸
《大纲》指出:自然学科的教学目的是在指导学生获得自然科学知识的同时,培养他们运用科学的能力。所以我们要重视让学生运用学过的知识解释说明生活中的现象变化,更要重视引导学生创造性地综合运用这些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联想和创新是紧密联系的。把学到的科学知识进行联想运用也是开发学生创新潜能,使学生进一步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途径。如:根据“物体有热
胀冷缩的性质怎样利用它为人类造福”展开联想,学生想到用缝衣针穿粗些的线,只要将针头在火上烧一下,受热体积膨胀,孔变大,穿线就容易了。再如,让学生根据雨的成因设想可以利用这个道理干什么?学生想到天空中如果有雨云,只要想办法创设降低雨云温度的条件,就能使它变成雨落下来。
自主探究不仅课内要进行,而且要延伸到课外。教师要认真组织学生课外后继性研究,将课内课外结合起来,这也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一环。如:根据同学们兴趣爱好,组建“植物小组”“环境小组”“科技创作小组”等等,结合教学内容指导他们运用所学知识,积极开展实践活动把观察到的现象、新的发现及时记录下来,定期开展小组汇报交流活动和创新小制作进行展评,这对学生的激励是不言而喻的,不但能促使学生将研究活动内化为乐于从事的日常生活内容,而且创新素质也将在自觉活动中得以培养和提高。
以上是我们的一些想法和经验,还不太成熟,存在一些问题。但我们相信,只要不断在教学实践中丰富我们的教学经验,不断进行科学探索, 所有的问题都将迎面而解。
科学实验总结 篇2
师:同学们, 四季是怎样形成的?根据前一节课的学习进行小组讨论。
小组讨论3分钟后, 汇报。
生1:地球公转。
生2:地球倾斜。
生3:太阳的直射和斜射。
师:好的。古人很早就对四季有所研究, 打开书本说说是怎样研究的。
学生打开书本, 简单讨论
师:看了这幅图你有什么发现?
生:夏季短, 冬季长……
师:古人的发现是真的吗?我们用实验来验证。这个实验应该注意什么?
生:椭圆形。
经过简单的谈论, 教师安排开始实验……
教师指导一组学生到讲台上进行实验, 其余小组分组进行并教师忙于讲台与学生小组之间巡回指导, 忙的不亦乐乎……
长达30分钟的实验……
铃声响起……
师:今天的实验我们验证了什么?
生:四季的形成与地轴的倾斜有关
生:与地球的公转有关。
下课!
这是一堂发生在笔者身边的科学课, 教师突出了小组合作探究的过程, 同时我们也不难发现整堂课教师对于学生的活动并没有任何有效的小结与总结, 每一个活动都处于相对割裂的状态, 学生处于一种松散、自由的实验活动, 从而导致学生无法形成良好的知识系统, 科学素养的提升也非常有限。
【理论基础】新课标与建构主义理论
小学科学新课标指出:科学课是以探究式学习为主要的学习方式, 学生是主动的学习者, 学习是学生对知识的建构, 教师是学习过程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建构主义提倡一种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 它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 又不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 认为教师是儿童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 学习主要通过交互来实现。
作为学生知识建构过程中的组织者和引导着的教师, 在课堂上如何实现有效的交互活动, 促使学生良好科学素质的形成, 是值得研究的问题。本文针对小学科学有效总结谈谈自己的一点思考。
一、有效总结的作用
1. 有效总结是科学有效学习的“保险箱”。
科学教学过程中, 学生的学习以探究活动为主, 与其他学科教学形式存在极大的区别, 学生往往高高兴兴上课, 稀里糊涂下课, 对于一堂课到底学的是什么, 作为小学生来说无法领会和掌握, 因此教师恰到好处的小结与总结对于学生科学知识的掌握尤为重要。是学生形成系统知识、突破课堂教学重难点的保障。
课例一:《杠杆的科学》
师:请2名学生玩游戏。谁会赢?
生:××会赢因为他是我们班力气最大的同学, ××是我们班力气最小的。
进行“大力士”比拼, 发现反而力气小的同学赢了。
师:为什么我们的猜测错了呢?
生:老师不公平, 因为距离不同。××很费力, ××很省力的。
师:刚才游戏中的道具科学上我们称之为“杠杆”。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杠杆的科学。
要研究杠杆, 必须认识杠杆的三个重要位置:支撑着杠杆, 并围绕着运动的点叫支点。在杠杆上用力的点叫用力点。克服阻力的点叫阻力点。
“杠杆”“用力点”“支点”“阻力点”对于学生来说一些陌生的科学名词, 但是对于《杠杆的科学》教学来说是极为重要的科学概念, 教师结合有趣的小游戏适时地教学使学生形成良好的知识表象, 形象而轻松地掌握枯燥的科学概念。很好地处理了课堂的知识重点。
课例二:《谁选择了他们》
场景一:两只墨绿色的青蛙在墨绿色的背景前快乐地跳舞, 一起跳到幕布后面;【改变幕布颜色:黄绿色】两只墨绿色青蛙带领4只不同颜色青蛙出场。
师:如果你是一条蛇, 你会最先吃掉哪只青蛙?
(扮演蛇的同学抓住了墨绿色的青蛙)
师:为什么?
生:墨绿色的青蛙在黄绿色的环境里最显眼。
场景二:幕布后出现另一只黄绿色青蛙, 两只黄绿色青蛙共同跳入幕布;【改变幕布颜色:黄色】两只黄绿色青蛙带领4只不同颜色青蛙出场。
天敌再次出动。
场景三:最后剩下的是与环境颜色接近的黄色的青蛙。
师:通过刚才的表演和青蛙体色演变图, 你有什么新的想法?
生1:绿色环境中绿青蛙容易生存, 黄色的环境中黄青蛙容易生存。
生2:只有适应环境的生物才能生存下来。
师:青蛙在繁衍过程中, 会有一些微小的变化, 这种变化的生物学上称为变异。 (板书:变异) 这种变异能让青蛙更适应环境, 就会传给下一代, 生物学上我们称之为遗传 (板书:遗传) 。
“遗传和变异”是一组生物学名词, 对于学生来说既熟悉又陌生。但是作为小学科学教学如果将遗传和变异的规范概念灌输给学生, 将会适得其反。教师采用了形象的表演让学生明白, 在繁衍的过程中, 动物的体色会随着环境的变化, 将适应环境的因素遗传给下一代, 称为遗传。不适应环境的因素在自然的选择中逐渐被淘汰, 而这些微小的变化就称为变异。通过形象的表演降低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从而使学生能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一组科学概念。
课例三:《谁选择了他们》
环节一:恐龙与魔鬼蛙的对比引入
环节二:青蛙的去与留 (略)
环节三:怎样体形的动物保温效果好实验探究 (略)
课堂总结:环境的变化影响了生物的生存, 生物通过遗传、变异来改变自身的结构、习性来适应环境。作为地球生物的一员, 让我们共同来保护环境, 维护生物赖以生存的地球环境。因为保护环境, 就是保护人类自己。
自然选择与人工选择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教师通过组织有趣的表演再现了蛙类体色的演变与周围环境颜色的关系, 利用科学的对比模拟实验有效地验证了体形与保温效果的关系。但是一节形式多样的科学课堂, 带给学生的身心的愉悦同时也给学生带来大量的、零碎的科学信息, 这些信息是不稳定的, 不牢固的, 特别是新旧知识的衔接需要一个及时有效的梳理, 因此有效的总结能将新旧知识联系起来, 形成知识结构, 促进学生知识的内化, 引领学生透过游戏、实验的现象看本质, 找到本科的精华所在, 那就是自然选择、适者生存的科学法则。
2. 有效总结是科学探究活动的“润滑剂”, 是激发学生探究热情的“引爆器”。
科学探究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需要学生持续的探究热情与强烈的求知欲望的支撑。如果科学课堂仅仅是单纯一个接一个的独立的活动组成, 会影响学生探究的热情。因此简洁而精辟的课堂总结是课堂的润滑剂, 不仅将课堂环节有效地衔接, 而且使学生将对之前的活动热情和情感更好地延续到下一个探究活动当中去。更有甚者可以将课堂的气氛推到最高点。
课例四:《谁选择了他们》
活动:青蛙体色演变表演
师:环境的变化影响了生物的生存, 而生物要想更好地生存下去, 必须适应环境的变化。青蛙和其它生物都是利用遗传和变异来改变自己适应环境。
师: (出示极地照片) 这是什么环境?
生1:寒冷的北极。
生2:面目的白色。
生:在这个环境中的动物应该用什么体色来适应环境?
讨论开展探究实验……
环境的变化与动物生存存在密切的关系, 对青蛙的去与留是一个很好的总结和归纳, 一张冰天雪地的图片以及不同体形的动物却将话题顺理成章地转移到了体形与保温效果之间的对比实验中去。而强烈的反差不仅缓解了学生课堂的思维疲劳, 而且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对探究内容的激情。学生有了之前的知识铺垫, 思路也完全打开课堂顿时活跃了许多。
3. 有效总结是科学活动得以延伸的“催化剂”。
课例五:《昼夜交替》
课堂结束环节:
师:今天我们对昼夜交替现象的形成原因进行了初步的研究, 提出了许多不同的解释。并通过模拟实验的方法进行了验证, 尽管许多同学已经知道昼夜交替现象的形成原因只能有一种正确的解释, 但是通过今天的研究我们却发现其中的**等解释都是合理的。看来, 我们对昼夜交替现象的形成原因要作出更加科学的解释, 需要进行更多的观察和实验, 需要有更多的证据。我们将在以后的科学课中进一步加以研究。
课例六:《抵抗弯曲》
课堂结束语:
师:这节课我们从生活中屋顶、高架桥等生活入手, 讨论发现影响材料抗弯曲能力的影响因素有很多, 今天通过对比的方法控制材料厚度的因素, 反复实验后发现材料的厚度增加, 它的抗弯曲能力就会显著增强。那么影响物体抗弯曲能力的其他因素, 我们可以在以后的学习中逐一进行研究也可以在课外小组进行。
这样的结束语不仅帮助学生回顾本堂课经历的“观察—假设—模拟—解释—得出结论”的完整探究过程。又培养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 还可以激发起学生对科学探究方法更深切的理解。
二、有效总结的原则
1. 科学、准确。
课堂总结是教师教学过程中有意识的组织与表述, 它与课堂一般提问和互动不同, 它要求教师的语言更严密、更科学、更准确, 能为学生知识的建构起到良好的疏通与概括的作用。
2. 精辟。
课堂总结要做到重点突出、恰到好处, 并言简意赅。课堂小结作为学生知识梳理和提升的重要手段, 在每一个教学环节的期末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 但是他所占的“戏份”却并不多, 因此精辟的语言却要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
3. 承前启后。
课堂小结根据不同类型的科学课堂, 不同的教学环节所起的作用应是不同的。教师应根据不同的需求采用不同的课堂总结达到不同的效果。
三、有效总结的方式
俗话说:教学有法, 教无定法。课堂总结的方式没有固定的形式, 教师在遵循客观的教育教学规律的前提下, 可以根据不同的课型与不同教学环节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设计不同的小结和课堂总结。
1. 归纳总结、承前启后式。
归纳总结式是指教师在小结一节课的教学内容时, 运用准确、简练的语言, 提纲挈领地将新知识在学生大脑中经过“信息编码”而定格。如教学《我们来造环形山》一课, 经过模拟实验的方式模拟环形山在形成过程中陨石的特点以及环境的影响, 教师可以利用提问: (1)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 你能用几句话来描述一下“陨石撞击说”吗?学生通过思考回顾, 将再一次重现大小、轻重不同但都近似圆形的陨石以不同的速度、角度撞击月面从而形成大小不同、深浅不一、层层叠叠、大换套小环、但都近似圆形的环形山。 (2) 你还有什么疑问?学生从不同角度也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如:有学生就问到:撞击月面后的陨石去了哪里?教师适时地引导新的探究活动。进而达到承前启后的效果。当然并不是所有的课堂小结都需要承前并启后, 需要根据具体课题的类型来确定。
2. 图表式。
(1) 学生表格式。科学探究活动往往伴随着探究实验记录表的使用, 教师可以利用小组合作形成具有个性的小组成果进行小结。如:
表格很好地体现了学生实验过程中控制变量的方法, 实验反复验证的科学性以及学生通过实验得出的结论。教师通过指导学生解读表格信息的同时, 也能很好地了解学生对实验方法的掌握情况以及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2) 板书式。利用结构性板书很好地反映了整堂课的教学探究过程与探究方法, 以及科学概念的形成过程。教学《昼夜交替》一课, 通过一节课的教学形成结构性板书如下:
教师利用这样的板书带领学生回顾课堂40分钟的“行程”, 让模拟实验的一般步骤与环节在每一位学生的脑海中重现。从而促进学生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的学习与掌握。
3. 活动式小结。
(1) 科学游戏活动小结。科学知识的学习来自生活, 更需要运用生活中去。如杠杆省力广泛运用与人类的生活生产当中, 教学《杠杆的科学》一课最后的课堂小结可以做到首尾呼应, 利用“大力士”比拼游戏引入, 仍然利用解密力气小的同学轻松赢过力气最大同学的原因就是力点与支点之间的距离。并适时提出如果给你足够长的撬棍和一个足够坚固的支点, 你可以翘起整个地球吗?虽然这个游戏并不能真正完成, 但是通过五年级学生的思维讨论, 完全可以推测和讨论出相应的方法。进一步巩固和提升学生对杠杆省力特点的理解和掌握。
(2) 知识竞赛活动小结。同样是《杠杆类工具的研究》教学小结, 为了让学生进一步掌握距离是杠杆省力与否的关键因素。教师可以利用大量的工具图片让学生进行抢答的形式, 巩固学生对知识的熟悉程度的训练。
4. 交流式小结。
科学课堂教学应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思考、讨论和探究活动。同时要让学生有机会去畅谈自己对科学的理解和体验。有机会表达自己的见解和困惑。因此课堂小结应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任何一次科学探究活动后的小组交流与集体交流时间教师都可以开展探究活动自评与互评活动。如三年级《磁铁》单元第一课, 为了养成良好小组合作习惯和探究规范, 教师在实验之前就可以提出关注同伴的要求, 实验时候进行交流和小结, 不仅养成学生良好的科学探究实验规范, 而且逐步形成学生与人合作的良好素养。
5. 科学故事式小结。
科学故事是学生喜闻乐见的一种形式, 他之所以吸引人是因为每一个故事背后具有丰富的任务结构, 历史背景等等。如教学《证明地球在自转》一课, 学生利用大量的生活经验证明物体运动的相对性, 并且利用摆保持摆动方向不变的特点借鉴验证傅科摆所形成的夹角证明地球在自转的事实。教师可以利用傅科的资料让学生了解, 人类对地球自转的认知, 从而激发学生对科学探究的热爱之情, 对傅科这些富有科学精神的科学家产生热爱的情感, 并给孩子心中埋下科学的小火种。
课堂小结同课堂其他环节一样是课堂有效教学中的必要环节, 也是学生有效学习的重要环节。在教学过程中, 课堂小结做得好, 不仅可以进一步强化学生所学的内容, 使学生的知识得以梳理、能力得以强化、学习方法得以归纳、思想情感得以升华, 而且可以给学生留下思考、探究的空间, 激发他们课后探究、学习的兴趣, 从而形成影响终身的良好科学素养。
参考文献
[1]国家教育部.科学 (3~6年级) 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2]张燕境.教育学新编[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6.
[3]藩菽.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0.
课改实验总结 篇3
二 、把握观念
观念是行动的灵魂,是实践的先导,教育观念的转变是课程的前提和基础。没有正确、先进的教育观念,就不会有自觉而有效的实践,一切先进的教育改革都是从先进的教育观念中生发出来的,而先进的教育观念来自不断的学习,因此,我把加强学习,转变教育观念作为我自己进行新课程改革的第一步,把新课程理念作为一切工作的指导。
通过学习、讨论和反思,提高了认识,深刻地感到:课程改革是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环节,是与21世纪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的必由之路。在今后的教学中,一定要贯彻新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实现五个转变:
1.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变,引导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还要学会做事,学会做人,学会生存;
2.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转变,教师不仅要精心设计怎样教,更要精心研究学生怎样学;
3.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教师不但要使学生“学会”,而且要培养学生“会学”;
4.由居高临下的权威向平等融洽的朋友转变,师生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达到共识、共享、共进的目的;
5.由教材的接受和传递向教材的开发和创造转变,教师不再是教材忠实的阐述者和传授者,而是教材开发者了创造者。
教与学的方式的根本转变,是此次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传统的教与学,就是教师负责教、学生负责学,教师是知识的主宰者和阐述者,学生是知识的接收者和储存者,没有教师对知识的输出,学生就接收不到知识,学生没有自由选择和自主学习的权利和机会,完全处于单一的、被动的接受状态,失去了自主性和独立性。所以,在课改实验中,我狠抓课堂教学,努力实现师生角色的转变,教师由课堂的主宰者,向学生学习引导者转变;由高高在上的权威,向学生学习的合作伙伴转移;由单一的知识的传递者向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促进者转变。学生要从被动的接受者向主动参与者转变,由学习的主体转变。要创设能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究的学习环境,建立平等、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营造自由、民主、宽松的学习氛围,真正达到师生交往,平等对话,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目的。
经过几个月的实践,我的师生关系有了很大程度的改变,我不再是高高在上的“权威”,居高临下地要学生接受学习,而是放下架子,与学生进行平等的情感交流,与学生交朋友,成为完成学习任务的合作伙伴,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也不再是学习的被动者和接受者 ,而是积极的参与到教学中来,成为学习的主动者和合作者,把学生参与教学,探究知识贯穿于整个课堂。小组学习时,让小组长当小老师检查、辅导本组学生,并选出学习好的小组到前边讲台教全班学生读写等等。课堂上师生配合紧密协调,关系融洽和谐,一种平等,互动的新型师生关系正在消然形成。
二 、注重方法,培养能力
在知识大爆炸的今天,传授给学生多少知识已经不是最重要的,而是教学生掌握知识的方法和能力是至关重要的。因此,要求教师从旧的教学模式中走出来,改变学生学习方式,提倡自主、探究、使用学习,着眼于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目前已初步建立了问题情境——共同探究——多项交流——实践应用的课堂教学的结构模式,给学生创设了一个自由宽松、平等和谐的学习环境。例如:为了便于学生多感官接受和传递信息,增加动脑、动口、动手的机会,便于学生之间相互切磋,相互合作,相互交流。我按照学生的兴趣爱好等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小组学习互相交流。
三、 掌握教材,灵活使用
以往教学,教师都是一成不变的使用教材,不管教材内容是否贴近学生生活,符合学生心理,只是一味地照本宣科,成为教材内容的忠实的阐述者和传递者,而现在我领会了新课改理念后,才用了新的做法,首先要吃透教材,深刻领会教材编写的意图,然后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身边找例子,灵活的处理教材,展开课堂教学。通过一段时间的实验,老师能把学生的生活引进课堂,让学生感到生活离不开学生,学习也离不开生活。这种方法更容易达到增强学生兴趣、获取知识、培养能力 的目的。
四、 密切合作,多项沟通
课改是一个艰巨的工程很多人都是摸着石头过河,所以单兵作战是不行的。我特别注意老师间的交流与合作。教育教学中遇到问题就与同行交流磋商,还定期总结一些问题与同行进行交流,在交流中使自己的知识的到了丰富,能力也的到了提高。
五 、认真总结,不断思考,充分做好今后实验工作
从开展课程改革实验以来,我们的工作思路就是:实验——反思——调整——改进——再实验。对实验的每一步,我们都要作认真总结,反思,思考,详细分析,成功之点,作为经验,继续发扬;失败之处,作为教训,改进调整,继续前进,并把这些总结的经验教训作为一个专题“课改小结”记录在在自己的教案上。这样,不但积累了经验,也使我对今后的实验工作始终有一个清醒的认识,明确的思路。
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总结 篇4
自然学科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著名科学家李政道曾指出:“实验无论怎样强调都不会过分。”可见,在素质教育中,实验教学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其作用是任何内容所无法取代的。实验科学内容是通过观察实验积累起来的科学知识,实验具有直观性,符合中学生的特征,容易吸引学生,实验要求严格,严谨求实,更容易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谨治学的科学的科学态度。实验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自学能力、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训练科学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心理素质、思维素质、智力素质和能力素质等。实验教学可以说是培养学生整体素质的重要途径。为此,在实验教学中,我们主要做到了以下几点:
一、实验教师能够按照实验教学的.要求去完成工作
实验教学一般分为三种方式
第一、先讲述知识,后上实验
第二、边实验,边观察,边讲述。
第三、先让学生做实验,进行观察探究,再由师生共同总结,或由教师引导学生自己总结,使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
无论运用哪种方式安排实验,都必须使学生明确实验的目的要求,了解实验的步骤和方法,细心观察、分析实验结果,采用上述第二、第三种方式进行教学时,教师更注意安排好教学活动的程序,做好课堂上的组织教学,以保证教学质量,必要时还采用了电教手段辅导学生,以提高学生的操作的正确性,它们都是腾出时间多观察、多思考和分析实验结果。通过实验和观察,使学生更好掌握基础知识,学到了一些简单的科学实验技能,培养学生观察实验思维能力和兴趣,同时还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实验方法和措施运用得当具体表现在:
第一,全校实验都能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开足、开齐演示实验、分组实验。
第二、实验教师都能认真做好演示、学生实验,在课前进行周密地准备,要求学生预习实验内容,在实验过程中仔细观察发生的现象,认真做好记录,实验后如实地写出实验报告。
第三,创造条件对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进行考察。
第四,鼓励并指导学生自己动手做一些家庭小实验。
小学四年级科学实验总结 篇5
一、花生中含脂肪,请你设计一个实验证明
1、材料用具:花生、纸
2、实验过程:把花生放在两层纸之间,使劲挤压,观察现象。
3、实验现象:纸上留有油渍。
4、实验结论:花生中含有脂肪。
二、植物的根是否吸收水分,请你设计一个实验证明
1、我的猜想:植物的根能吸收水分。
2、材料用具:有根的月季花、玻璃杯、棉花、水
3、实验过程:a、在玻璃杯中装入适量的水;
b、把植物放入玻璃杯中;
c、用棉花把口密封,防止水分蒸发,固定好植物,并在杯壁水面
处做标记;
d、把植物放在向阳的地方,观察玻璃杯中液面的变化。
4、实验现象:玻璃杯中的液面会逐渐下降。
5、实验结论:植物的根能吸收水分。
三、设计实验证明,植物的叶子是否有蒸腾作用?
1、我的猜想:植物的叶子有蒸腾作用。
2、材料用具:一盆有叶的植物、一个透明塑料袋
3、实验过程:在植物上套上塑料袋,扎紧,浇足水,放在阳光下,观察现象。
4、实验现象:塑料袋内壁有小水珠。
5、实验结论:塑料袋内的小水珠,是植物蒸腾作用形成的。
四、设计实验将叶子中的叶绿素除去。
1、材料用具:2个烧杯1大1小、新鲜绿叶、浓度95%的酒精、三角架、石棉网、火柴
2、实验过程:a、把一片绿叶放入小烧杯中,再加入95%的酒精到淹没叶片为止;
b、把小烧杯放入大烧杯中,在大烧杯中倒入热水;
C、在三角架上放好石棉网,然后把大烧杯放在上面,点燃酒精灯加热
3、实验现象:会看到小烧杯中无色酒精变成绿色
4、实验结论:叶绿素能溶解在酒精中。
五、设计实验证明茎有运输水分的作用
1、材料用具:凤仙花、水、滴入几滴红墨水的水、玻璃杯、刀片等
2、实验过程:a、剪取一支凤仙花的枝条;
b、把凤仙花插入装红墨水的玻璃杯内;
c、将插好凤仙花枝条的玻璃杯放在较强的阳光下照射,使叶面迅速蒸腾水分,从而使红色液体上升到叶脉;
d、当看到叶脉微红时,从瓶中取出枝条,用清水冲洗,再制成切片观察
3、实验现象:看到茎内导管被染红,其他部分没被染红
4、实验结论:茎有运输水分的作用,方向是自下而上。
六、设计实验探究热气球上升的原理
1、材料用具:塑料袋、蒸发皿、酒精、火柴、木块
2、实验过程:a、把蒸发皿放在木块上,往蒸发皿内倒入适量酒精;
b、将塑料袋展开,罩在蒸发皿上方;
c、点燃蒸发皿内的酒精;
d、过一会,塑料袋膨胀起来,当感觉到有种向上的冲力时,轻轻放手,观察现象。
3、实验现象:点燃酒精后,先看到塑料袋充满气,膨胀变鼓,然后上升。
4、实验结论:空气受热后,体积膨胀,比同体积的冷空气轻,会上升。
七、设计实验证明纸蛇旋转的原理
1、材料用具:纸片、铁架台、酒精灯、剪刀
2、实验过程:a、在纸片上先用铅笔画出螺旋纹,然后用剪刀沿纹路剪出一条纸蛇;
b、把纸蛇挂在铁架台上;
c、点燃酒精灯放在纸蛇下面;
d、观察纸蛇的变化
3、实验现象:悬挂的纸蛇旋转起来。
4、实验结论:热空气会上升,带动纸蛇旋转。
八、设计实验证明“瓶吞鸡蛋”的原理
1、材料用具:火柴、熟鸡蛋、广口瓶
2、实验过程:a、将鸡蛋剥掉壳;
b、用火柴点燃一张纸,放到广口瓶中;
c、迅速将剥了壳的鸡蛋小头朝下塞人瓶口,把瓶口堵严不漏气;
d、观察鸡蛋位置的变化
3、实验现象:鸡蛋被“吞”进瓶子。
4、实验结论:燃烧消耗氧气,瓶内气压降低,大气压力将鸡蛋“推”进瓶子里。
九、设计一个证明水流是否有力量的实验
1、我的猜想:水流有力量
2、材料用具:小水轮、玻璃杯、水盆、水
3、实验过程:a、在玻璃杯内盛满水,在小水轮上方半米处对着小水轮的叶片均匀地倒水;
b、观察水轮的变化
4、实验现象:当用水冲小水轮时,小水轮转动起来
5、实验结论:水流有力量。
十、观察木屑在水中运动的实验报告
1、我的猜想:木屑在热水中,有的向上运动,有的向下运动
2、材料用具:烧杯、锯末、火柴、石棉网、酒精灯、三角架
3、实验过程:a、在三角架上放上石棉网,把装有冷水和锯末的烧杯放在上面;
b、点燃酒精灯给水加热,观察水中锯末的变化
4、实验现象:在加热过程中,有的锯末循环运动,有的一会上升,一会下降
5、实验结论:加热烧杯底部,水受热会变轻上升,周围较冷的水会流过来补充,然后又被加热上升······冷水热水相对流动,使整杯水逐渐变热,这就是对流。
十一、对比试验:搅拌能加速某种物质的溶解,设计实验证明
1、材料用具:烧杯、玻璃棒、药匙、冰糖、小锤、冷水、热水、白砂糖(食盐)
2、实验过程:a、在两个烧杯内分别倒入等量的冷水;
b、将颗粒大小相同的冰糖分别同时放入两个烧杯中;
c、用玻璃棒搅拌其中一个烧杯中的水,观察比较实验过程中发生的变化
3、实验现象:搅拌的烧杯中冰糖溶解的快,不搅拌的烧杯中冰糖溶解的慢。
4、实验结论:搅拌可以加快溶解。
(用热水、研碎的对比实验同上)
十二、对比实验:设计实验证明,水位越高,水流的力量越大
1、材料用具:小水轮、玻璃杯、水盆、水
2、实验过程:a、玻璃杯内盛满水,在小水轮上方30厘米处对着小水轮的叶片倒水;
b、再在玻璃杯内盛满水,在小水轮上方60厘米处对着小水轮的叶片倒水,水量要保持不变;
c、重复以上两个步骤,观察小水轮转动情况
3、实验现象:水位低时,小水轮转的慢;水位高时,小水轮转的快
4、实验结论:水位越高,水流的力量越大
(流量越大,水流力量越大的对比实验同上)
十三、对比实验:设计实验证明植物的根吸水与根毛多少的关系
1、材料用具:有根的凤仙花(一根根毛多,一根根毛少)、玻璃杯2个、棉花、水
2、实验过程:a、在两个玻璃杯中装入适量的水,水量一样多;
b、把植物分别放入两个玻璃杯中;
c、用棉花把口密封,防止水分蒸发,固定好植物,并在杯壁水面处做标记
d、把植物放在向阳的地方,观察玻璃杯中液面的变化
3、实验现象:根毛多的玻璃杯液面下降得多;根毛少的玻璃杯液面下降的少
初中物理中科学研究方法总结 篇6
关键词:物理学,研究方法,科学
现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 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是中学生必备的素质。我认为, 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比单纯的记住一个现象、一种结果、一项规律更重要, 对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尤为重要。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学生科学研究方法的指导, 现就初中物理教学中常用的科学研究方法及实例归类总结。物理学的研究方法有许多种, 如控制变量法、转化法、实验推理法、等效替代法、理想模型法、归纳法、类比法、比较法、图像法等。
一、控制变量法
在研究物理问题时, 某一物理量往往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为了确定其中一个因素对被研究对象的影响情况, 首先, 要控制其它因素不变, 也就是排除其它干扰因素, 只改变这一因素, 观察该因素的变化对被研究对象的影响情况, 找出内在的规律, 这就是控制变量法。控制变量法是探究性实验中最常用的方法。初中物理应用实例:
研究压力的作用效果 (压强) 与压力和受力面积的关系;
研究物体的动能与质量和速度的关系;
研究电流与电阻和电压之间的关系即欧姆定律;
研究电磁铁磁性的强弱与线圈匝数和电流大小的关系。
二、转化法
有些物质的形态通常是看不见的, 可以通过该物质产生的各种效应来研究, 也就是通过间接的方法来研究该物质。例如, 风是看不见的, 我们可以通过观察风产生的效应如被风刮起的尘土、树叶、烟、旗面、水波来判断风向、风速。这种研究问题方法就是转化法。初中物理应用实例:大气压是看不见、摸不着的, 我们可以通过研究大气压产生的现象来认识它;电流是看不见、摸不着的, 我们可以通过观察电路中的灯泡是否发光、发光亮度来判断电路中是否有电流以及电流的大小;磁场是看不见、摸不着的, 我们可以通过观察其中的小磁针的北极所指的方向来判断磁场方向;在磁体周围撒一些铁屑来判断磁体周围的磁场分布情况;判断电磁铁的磁性强弱时, 我们可以通过观察电磁铁能够吸引大头针的多少来确定;音叉发声时的振动不易观察, 我们可以把正在发声的音叉接触水面, 通过观察水面的振动来判断, 也可以把正在发声的音叉靠近并接触用细线吊起的乒乓球, 通过乒乓球的振动来判断。在研究响度与振幅的关系时, 可以在鼓面上放一些塑料泡沫颗粒, 用大小不同的力敲击鼓面时通过观察塑料泡沫颗粒的振动的高度来判断鼓面的振幅。
三、实验推理法
有些特定实验条件不易达到或不能达到, 我们可以通过使现有的实验条件逐渐接近要达到的特定实验条件, 通过现有的实验规律进行科学推理, 得出特定条件下的结论。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就是实验推理法。初中物理应用实例:在研究牛顿第一定律时, 通过大量实验得出, 在水平面上运动的小车, 如果受到的摩擦阻力逐渐减小, 小车的运动速度变化会逐渐减少, 据此可以推理得出:假如在水平面上运动的小车不受摩擦阻力, 小车的运动速度将保持不变, 小车将做匀速直线运动;在研究真空能否传声时, 把正在发声的电铃放入玻璃罩内, 用抽气机把玻璃罩内的空气逐渐抽出, 听到的铃声逐渐减小, 根据这一规律可以推理得出:假如玻璃罩内被抽成真空, 在周围的人将听不到铃声, 据此得出“真空不能传声”的结论。
四、等效替代法
某些物体的物理量由于受到实验本身的特殊限制或因实验器材的条件限制, 不可以或很难直接进行测量, 可以通过测量与之有相同效果的物体的物理量来进行研究, 从而得出相同的结论, 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就是等效替代法, 这种方法可以使要研究的问题简单化、直观化, 易于理解, 便于操作。初中物理应用实例:在著名的“曹冲称象”故事中, 大象的质量太大, 在当时的条件下不便于直接测量, 可以测量与之效果相同的石块的总质量, 从而得出大象的质量;在电路中, 一个电阻可以等效于几个电阻, 几个电阻也可以等效于一个电阻, 如串联电路的总电阻、并联电路的总电阻都是利用了等效的思想;在力的合成与分解中, 若干个分力可以等效于一个合力, 一个力也可以分解为作用效果相同的若干个分力。
五、理想模型法
理想模型法就是指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 摒弃次要因素, 抓住主要因素, 对实际问题进行理想化处理, 构成理想化的物理模型。这是一种重要的物理研究方法, 有时为了更加形象的描述所要研究的物理现象、物理问题, 还需要引入一些虚拟的内容, 借此来形象、直观地表述物理情景。初中物理应用实例:光线、磁感线都是虚拟假定出来的, 但却能形象、直观地表述物理情景与事实, 方便地解决问题, 通过磁感线研究磁场的分布, 通过光线研究光传播的路径和方向;洪水季节, 江河中的水有时会透过大坝的底层从大坝外的地面冒出来, 形成“管涌”, “管涌”的物理模型就是连通器;杠杆是一种理想模型, 杠杆在实际使用时, 都会发生形变, 这个形变可以忽略不计。因此, 我们就把杠杆理想化, 认为它无形变视为一个硬棒, 从而使学生在研究时不被细枝末节的因素影响, 顺利地得出杠杆平衡原理。
六、归纳法
在研究某一现象的规律时, 不可能也没有必要把与之有关的所有现象都列举出来, 而是通过大量与某一现象有关的事实, 从中找出共同的规律, 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就是归纳法。初中物理应用实例: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光在同一中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光的反射规律;光的折射规律;平面镜成像特点;凸透镜成像规律;分子运动论;晶体的熔化特点;液体的沸腾特点;牛顿第一定律, 阿基米德原理;液体压强规律;杠杆的平衡条件;功的原理;欧姆定律;焦耳定律, 磁极间的相互作用规律;电磁感应;能量守恒定律。
七、类比法
有些物理现象、概念比较抽象, 对学生来说比较陌生、难于理解和记忆, 我们可以通过学生熟知的事物来类比, 找出类似的规律, 类比的对象要有相同或相似之处, 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就是类比法。初中物理应用实例:用水流类比电流;用水压类比电压;用抽水机类比电源;用速度类比功率。
八、比较法
比较法就是找出事物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便于理解、记忆和区别。初中物理应用实例:比较汽油机和柴油机的构造和工作原理;比较晶体和非晶体的熔化和凝固特点;比较蒸发和沸腾的条件、剧烈程度、特点、吸热;比较乐音和噪声;比较电动机和发动机的构造、工作原理、工作过程、能量转化;比较火电站、水电站、风电站、核电站, 太阳能电站的工作原理、工作过程、能量转化、以及对环境的污染和可持续发展情况。
九、图形法
科学实验总结 篇7
语文究竟是什么?我想语文课本只是小小的池塘,我们利用这套序列内容来锻炼孩子游泳的技能,扫清障碍,它的外面还有供孩子自读的读本、杂志等宽阔的湖泊,更有无边无垠、惊涛骇浪的各类书籍与生活实践等有字与无字的书本。大海,就是今日《课程标准》里强调的语文课程资源吧!
我们在全国语文主题学习实验中,新的问题摆在了我们面前:在有限的时间内选取哪些资源,资源的比例如何把握,选取哪些行之有效的方法处理这些课程资源?当语文课本学习的宝贵时间很多让位给了阅读、写作等活动后,如何用最短的时间处理好课本学习,如何避免基础知识不牢固、课本选文解读肤浅等问题,尤其如何用以前三分之一的时间完成课本学习,在不增加学生负担的基础上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这成了当前语文主题学习课题的瓶颈。这就使我感到,在语文主题学习课题实验中,科学地整合和建构语文课程资源将是我们亟待解决的根本问题,也是这一课题实验需要突破的重要内容。由此,我们定位“语文主题学习与资源构建”这一视角,以期在语文课程资源的科学构建上获得突破。
二、实验设想与过程
我们在这一轮实验中主要做了如下内容:
1.继续实践大阅读理念
从学习资源方面入手研究语文教学,正是抓住了语文教学中存在的症结。新课标对课程资源做了详尽的总结: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例如:教科书、教学挂图、工具书、其他图书、报刊,电影、电视、广播、网络,报告会、演讲会、辩论会、研讨会、戏剧表演,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布告栏、报廊、各种标牌广告,等等。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的重要事件,学生的家庭生活,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也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我们在此基础上,归纳为四类:文化传媒、自然、社会生活、自我。语文课本、课外阅读、各科课本材料、各类日常说明书、影视、网络等媒体(有字之书),自然、社会、个人心理(无字之书)等都将成为学习的内容和研究的对象。由此,我们首次提出“大阅读”理论:对一切事物(文字、音像、自然、社会、自己内心)的关注、感悟、解读。强调关注意识,让学生有精力、有兴趣、有目的、有灵性的观察、鉴别、思考尽可能多的事物,并随时写出一定的见闻感受。
2.切分三大板块
依据语文学习的资源,可以把语文分为课本学习,课外阅读,生活三大序列,由此学习内容可以切分为三大板块:课本学习、课外阅读、综合实践与写作。
3.实施“二三制”课时分配
课时毕竟有限,我们必须做到每周课本学习二课时,课外阅读二课时,综合实践活动与写作共二课时。
4.改进语文课本教学思路,大幅度裁减课本学习时间
总体上,改课时预习为单元预习,课前布置学生分单元归类整理字音字形、作家、词义、背诵名句等知识点,对单元内容和每课内容主旨整体把握,把对基础知识一课时一解决变更为单元总体归纳。使学生目标明确,集中强化突破。每单元课上集中归纳订正共一课时。这一点在过去单元预习课中进行过,目前仍会有争议,但效果明显。它根本改变了基础知识花费时间多,却效果不好的弊端。
细微到每课时,分为精读示范课,每课最多一课时,自读归纳课,几篇自读课文提出几个共性问题一节课完成,精读课文也可以归并阅读。每单元一般两周内,三课时完成。节省出时间,进行语文拓展和兴趣活动和大量同步课外阅读。
在综合处理上,设置专题活动课:全册古诗词集中学习,现代诗歌集中学习,这两类少的可以合并一课时,主要设计为诗歌朗诵比赛,老师点拨节奏重音语气,最后老师勾画名句强化重点。适合小品剧表演的课文,分组准备集中表演展示,作为增加快乐的才艺展示课。此外可安排名著交流课,写作展示讲评课等,此类都要做好总结和奖励。
5.探索语文课堂教学模式
我们确定了“定标自学—小组交流互助—课堂讨论质疑—重点训练—体验反思”的路子,提高课堂实效,以压缩课本学习时间,提高学习效率和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6.建立各类成长档案
设定基础积累、阅读、作文成长档案,并有语文一日、一周、一学期评估表。
7.加大阅读量,努力推荐美文佳作
在课题实验用书基础上再推荐实用佳作和学生优秀习作集。这是我们语文课堂的主要内容。我们利用改进资源结构节省的时间,几乎全部用来借阅系列图书,全班统一阅读相同书目,每两节课拿出20分钟进行内容和体会交流,可以作简要内容梗概或感想总结,也可以模仿所读丛书的主题进行相类模仿创作,还可以将一本书做成一张手抄报集中展览评选。如阅读《想象天地》后模仿写一篇童话、寓言、科幻等;阅读《至爱亲情》后回忆最感动自己的亲情故事;阅读《亲近文学》后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文学样式,进行小说、散文、诗歌等仿写。由于我们课本讲授时间减少,每周可以利用2~3节时间让学生阅读主题学习系列与课本配套的书目,加上课余时间和阅读兴趣活动课时间,每一到两周,学生可以阅读完一本书籍,其容量接近一册语文教材,一个学期下来,学生可以阅读12本左右书籍,加上日常订阅的杂志等,阅读量超过过去整个初中三年的量。这样巨大的阅读量,自然对学生语文能力提升大有裨益。
8.努力挖掘学生佳作,完善学生作文,不断优化
利用作文成长档案,显示作文优点与不足,分类优化,学生作文按ABCD分为四级,逐级晋升。现在我们学生训练一年后,基本晋级A级,学生每年都有上百篇文章获奖与发表。
三、实验效果与反思
我不想吹嘘我们的成绩,有我们优异的成绩、学生数以百计的作品,和学生由衷的喜悦与社会的赞誉为证。只是常常回顾起过去没有足够图书时,和学生一起靠幽默和搜集资料来引动学生兴趣的艰难和哀伤,就像看着孩子们在泥潭里洗澡,浑身脏兮兮的,还得让那些孩子跳下去,似乎这才是孩子们的唯一世界;就像无米为炊,一群孩子抱着饭碗,瞪眼看着你,你只有让他们盛上水,一遍遍喝着洗碗水;我们痛惜一届届孩子失去了最佳读书生长期;就像站在枯井中,带着应试的镣铐,却想跳一曲新舞,感受着教的累,学的苦。但是,我知道倡导新课程理念已经很久了,或许这样的故事过去了,很多问题根治了,但是或许还有未知的问题在考验着我们的功利心和责任感。我希望通过我们的实验,使我们的语文教学真正走进和谐美好的境界。
【科学实验总结】推荐阅读:
小学科学实验调研总结11-03
三年级科学实验教学总结05-11
九年级上册科学实验总结08-01
小学五年级科学的实验总结08-11
小学科学实验操作竞赛活动总结07-26
中心小学科学实验教学工作总结05-19
华巷小学科学实验教学工作总结20106-12
2016三年级下册科学实验教学工作总结10-09
西渠完小科学实验室工作总结20005-17
鲁家庄小学科学实验室工作总结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