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实验探究

2024-05-21

科学实验探究(精选12篇)

科学实验探究 篇1

《科学课程标准》强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 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探究性学习是一种很好的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教学方法。在科学教学中, 让学生学会探究需要教师探究性地“教”。这是探究性学习的前提和保证。根据小学生的特点, 我们从以下几方面来努力, 让学生学会探究, 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一、营造环境, 适宜探究

在科学课堂教学中, 营造适宜培养学生探究精神的平等、民主、和谐的新型学习环境, 让学生从教师的言语和行为中感受尊重, 免除恐惧和焦虑。小学生年龄小, 教师的行为与语言对他们的学习情绪影响很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注重使用礼貌、规范的语言, 征求的语气, 真诚的微笑, 亲切的态度。教师要尊重全体学生的兴趣爱好、情绪情感、选择判断、个人意愿, 要尊重个别处于不利地位的学生, 如智力和能力稍弱, 成绩稍差, 家庭背景和环境不好, 和自己意见不一致, 学习习惯稍差的学生, 要引导学生尊重事实, 实事求是。尊重学生还需要教师注意批评艺术, 禁止使用一切有损于学生自尊和人格的话语与行为。如当众体罚、羞辱、嘲笑、大声训斥等。通过与学生沟通, 达到相互理解, 为他们构筑“心理安全”的学习环境, 让他们的自尊、自信、自强、自主的信念树立起来, 探究的热情激发出来, 探究的潜力释放出来。

二、挖掘素材, 开拓探究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将科学教材中的探究因素挖掘出来, 呈现给学生, 开拓他们的视野, 使他们感知、理解和应用, 从而培养他们的探究精神。如在教学“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时, 教师上课开始告诉学生:“我们开展一次竞赛, 看谁能在最短时间内, 使沉在水底的橡皮泥 (或铝箔) 浮上来。看谁在上浮的物体上放的硬币最多。”待学生的活动基本完成后, 请学生汇报: (1) 你是用什么办法使橡皮泥 (或铝箔) 漂浮上来的? (2) 你的漂浮物放了多少枚硬币?然后教师引导学生找出各种方法的共同点, 再进一步引导学生分析硬币多的原因, 上述活动采用竞赛的方式, 既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又能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同时能够启发学生积极思考, 玩中求知, 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的目的。

三、创设情境, 引发探究

教师在科学教学中设置需学生重组信息与知识经验, 寻找新的策略方法才能解决的问题情境, 引发有价值的问题, 进一步进行探究。教师设置的问题情境以学生现有的水平和特点为依据, 呈现方式以不断生成、不断建构为主要特征, 依据于实践材料、思维材料中的“结构性”。如“热传导”一课, 教师设计了课前回家收集热传导的材料, 课上安排学生观察教师带来的带铁柄的铁锅的情境, 提供给学生生活中热传导的经验, 提供给学生热传导材料的特点, 问学生:“使用时有什么不方便?”之后的交流可以明确地告诉教师, 他们思维发展方向和发展状况。教师不断地通过这些暗示为学生提供新的事实, 创设新的问题情境, 如:“火并没有烧到锅柄, 为什么会烫手?”“热到底是不是这样传的?”等等。从而使问题情境的创设贯穿整个教学活动, 有效地推动整个教学活动的发展和教学目标的逐步达成, 并保持生机和活力。

四、操作实践, 深入探究

学生在“重新发现”自然事物、自然知识、自然规律等活动中对“结构材料”进行操作和实践, 让探究更加深入。教师要紧紧抓住学生的实践, 尽可能根据儿童可能提出的问题, 设计的方法等寻找材料, 选择材料, 适时适量地提供材料, 从三方面来探究性地“教”。 (1) 尽量让学生参与到材料的准备活动中来。 (2) 课上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来选择和组合材料, 尽量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和不同的材料进行研究。 (3) 让每位学生都能“看清楚, 想清楚”, 让每位学生围绕主题“想怎么干就怎么干”, 充分实践自己的假设

五、听说交互, 交流探究

听是指学生倾听他人的发言, 说是指学生对自己的思维、认识、情绪等的语言表达。会说就要培养倾听的习惯, 让学生学会从他人的发言中受到启发, 学会借用他人的观点来说明问题。小学生年龄小, 课堂情绪和行为的自控水平较低, 往往有话抢着说, 别人的话不想听。教师首先要强化学生“听”的行为, 逐步培养学生倾听的习惯。其次, 教师要组织学生听过之后“说”, 说听到了什么, 听后产生的想法, 等等。另外, 教师要尽可能让全体学生“说”, 在集体的交流中形成有序的问答、讨论的氛围。再次, 教师要培养学生准确、流畅的表达能力, 提供充足的时间和机会让学生多听, 在听中潜移默化地感受一个问题的多种不同的表述方法, 多说, 在说中比较各种表述的优劣和选择良好表述方法。

六、构筑机制, 激励探究

在科学教学中构筑激励为导向的评价机制, 以此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它包括:第一, 评价的内容由单一的认知方面拓展至认知、技能、情感三个方面。除了注重对重点知识的理解、掌握和应用外, 更注重对学生的实验设计与操作的能力, 信息的搜集与整理的能力, 良好的学习习惯, 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等闪光点进行鼓励, 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和乐于助人的道德品质, 形成实事求是、持之以恒、严谨认真的科学作风。第二, 评价的重点由学生完满的记忆、复述、模仿转向对学生的求是、求新方面的鼓励。第三, 评价方法根据学生的特点选择以口头评价为主, 采用自评、小组互评、教师评等多种方法。第四, 评价过程作为教学过程的一部分贯穿于平时科学教学过程的每分每秒, 呈现出运动发展的状态。

科学实验探究 篇2

社团盛开科技花

深大附中有大小社团数十个,其中初中实验年级科技社团开办得有声有色,丰富多彩。生命科学社观察探索生命奥秘,化学社体验物质相遇产生的奇迹,物理社探究电的奥秘,在社团活动中同学们展示自己的科技特长,发现许多生活乐趣,进而体验科技魅力,分享成长快乐,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生物社团的“蚂蚁习性观察”让同学们体验生命的神奇,“解剖鲫鱼了解结构”活动给同学们增添了生活的乐趣。化学社“学习制作豆腐”让同学们了解了食物制作的原理。物理社“探究电的奥秘”提高了同学们的动手能力,培养了孩子们的科学探索精神。

初中科技类社团展示了各自的精彩!微课奇葩一朵朵

科学学科重视引导,从微处入手,提倡快乐学习,最求微课堂,好成绩!为此科学课教师人人上好一堂微课,亮点闪闪,奇葩朵朵,教育教学成效显著。

本学期初,为了进一步提高教学有效性,初中实验年级的科学课教师重点研究微课,做到人人做,人人评,人人有收获,人人做专家。

老师们的微课展示涵盖了学科的教学重点、难点和特色内容,教学形式丰富,微课类型多样,充分展示了课堂教学中先进的教育理念、娴熟的课程整合能力、扎实的教学功底和个性化的教学风采。通过集中展播、人性点评和共享交流等方式,定期组织教师开展“微课”的设计、观摩、学习、评课、反思、研讨等活动,实现微课交流与应用的建设目的,切实提高教师的教学和科研水平。

教学实践中,教师们的微课堂一直专注于为莘莘学子提供优质课外辅导课程服务,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挖掘学生潜能,遵循学生学习的规律,在微课堂老师的精心辅导下,微课堂学生各科成绩得到了很大提高。

教学和实验并重 初中实验年级的科学课倡导教学和实验并重,优化科学实验设计方案,切实提高学生的科学实验参与意识和动手能力。我们的理念是:实践是创造思维的摇篮。

实验是认识的基础,理论是实践的指导。初中实验年级的科学课,要求通过学生自己思考设计实验,既可以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解决问题的能力,又可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和创新设计的能力。

教师在组织学生开展实验设计时,可引导学生阅读、查找一些实验小窍门、实验药品以及仪器的代用品、实验装置的改进等有关资料,以开阔学生的视野,启迪学生进行创造思维。

实施探究实验教学方法,拓展学生的创新思维,探究性实验教学,强调创设问题情景,再设计实验方案,通过合作交流得出实验结论。把学生的学习过程转化成了发现认识过程,促进了学生的动脑思维、动口表达、动手实验和动眼观察,培养学生实验操作技能、观察能力,最大限度地提升学生实验能力。

初中科学实验探究 篇3

教学构思:

教学的生命力存在于创新之中,实验的价值源于科学探究。通过本案例设计力求教学中通过一系列问题来有效地触发学生积极的思维,引导学生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通过自主探索实践、合作交流、共同配合,变机械被动学习为主动的探究,让学生充分体验科学探究的学习过程,从而感受成功的喜悦。

教材分析:

本案例分析的是一个学生必做的实验。本节课要求学生通过实验学会正确使用酒精灯,学会观察水温变化并能作出正确的记录,能够描述水在不沸腾时的现象及特点,能绘制水沸腾曲线。学生要依据实验手册上的要求进行操作,完成实验任务。这节课把一个常规学生实验转变成一次有趣的科学探究活动,可能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探究课题:

1.如何将学生实验转化为探究性学习课题,组织并实施探究活动?

2.在学习过程中,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实验探究能力?

课前预习:

1.什么是水的汽化现象?可分为几种形式?

2.什么叫温度?可以用什么工具来测量?

3.水在蒸发和沸腾时是吸热的还是放热的?

4.什么是水的沸点?它受什么因素的影响?

要点分析:

本实验为每个学生必做实验。要求通过实验会正确使用酒精灯,学会观察水温的变化和记录,能描述水不沸腾时的现象和特点,绘制水的沸腾曲线并理解沸腾曲线的意义。让学生按实验要求和操作步骤,完成实验任务。在这里把一个普通实验活动转变成为一次有趣的科学探究活动,其意义和效果就不言而喻了。

案例设计:

(一)提出问题,唱响探究的序曲

本节课应在实验室里进行,两个同学为一组,桌子上已放置了相关实验器材。

问题:这是一杯热水,每组桌上都有一杯,大家可以用手摸摸。如果我们把这杯水继续加热,那么它的温度会有什么样的变化?最后出现什么样的现象?

(二)创设情景,产生探究欲望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并将猜测结果记录在白纸上。

猜测1:水在加热过程中,温度是缓缓上升的,沸腾时水温为80℃,沸腾过程中,水温会逐渐升高。

猜测2:水在加热过程中,水温会快速升高,沸腾时温度为90℃,继续加热水温不断升高。

猜测3:水在加热过程中,温度会上升,沸腾时温度为100℃,如继续加热,水温将一直保持在100℃不变。

猜测4:水在加热过程中,温度一直均匀上升,沸腾时具体温度不能确定。

案例设计意图:对学生的上述猜测不作任何评价.只是将猜测结果板书于黑板上。给学生提供表达自己观点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展现丰富多彩的想象,这样既能让学生体验到自己的“劳动”成果得到尊重。产生自豪感,又能自觉地对不同的猜测进行比较,使学生产生了谁是谁非须有定论的求知欲望,保护其高涨的学习积极性和饱满的学习情绪。

(三)寻求机会,让学生亲自动手(课内练习)

学生讨论并发表意见:实验过程中,应该注意哪些安全因素?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生l:酒精易燃,应用火柴点燃,用灯帽灭掉。酒精灯用外焰给水加热。

生2:加热时要小心,不要被水烫着。

生3:要正确使用温度计,注意量程、读数和测量注意事项等。

生4:为了记录水温上升规律,测水温时应间隔相同时间,并记录下温度。

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案例设计意图:这种师生之间的零距离交流。既显示师生的平等地位,又实现了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实验过程紧张而又有序。在有限的时间内,最大限度地培养了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协作能力和交流能力,使学生充分体验到科学探究的无穷乐趣。

(四)创设机会,体验成功的喜悦

通过小组汇报和交流,同学们达成共识:水沸腾前,有少量小气泡从水底冒出,但在上升过程中气泡变大,同时水的表面有大量的水蒸气产生,水沸腾时的温度是100℃。但有另一组同学提出了不同的结论:水沸腾的温度是103℃!因为水温达到100℃时,他们对水继续加热,水的温度又上升了,直到103℃时,水温才停止上升。

一个新的问题情境:这个结果为什么与众不同呢?

分析1:酒精灯火焰旺。

驳论1:酒精灯火焰的旺与弱,只能影响水加热到沸腾所需的时间,不会影响水的温度。

分析2:水有问题。

驳论2:不可能,因为还有其他几组的水是从同一个热水瓶到出来的。

分析3:将这支温度计和别的温度计一起来测同一杯水的温度,看看读数是否一致?

当场验证,果然是温度计读数偏高所致。

(五)课外拓展

1.根据实验结果,绘制沸腾曲线。

2.在不影响实验的前提下,怎样做可以缩短实验时间?

3.水沸腾时,在表面大量的“白汽”是水蒸气吗?

教学反思:

将一般的学生实验转化为科学探究活动,这样的设计有利于学生学习方法的转变,能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地位。通过一系列问题的提出和任务的分配,组织和引导学生积极动脑、动手,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发展各种能力,体验科学探究的成功的感受,让学生的生活经验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体现了科学教学的本质。真正地从知识传授者转变成学生发展的促进者,使课堂充满激情、智慧和灵感,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二、氨溶于水的实验

氨极易溶于水(1:700),按理若把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满”氨气的一小试管倒扣在水里,放开堵在试管口的拇指后,水应立即进入试管,且几乎充满。但在实际操作中,却很难观察到此现象。

怎样操作才能使水顺利吸入小试管呢?笔者通过多次实验,摸索到以下二个方法可以达到实验目的。

方法一:把已收集“满”氨气的小试管倒立在水中,首先将它倒转几次,再倒放入水中,即可获得满意的效果。

方法二:把已收集“满”氨气的小试管倒立在水中,放开拇指后由于水的压力,有少量水进入试管口。在水下用拇指堵住试管口,从水中拿出,正立(这时拇指有往试管里吸的感觉),再将试管倒立水中,可立即观察到水倒吸进入试管。

这是为什么?笔者认为:如果把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满”氨气的试管直接倒立水中,由于试管内氨气与空气的密度相差较大(NH3密度为0.77克/升,空气密度为1.29克/升),收集的氨气上升到试管的中上部,而空气恰好便聚集在试管口,其结果是这少量不溶于水的空气在氨气与水面之间形成“气障”,导致氨气不能与水接触,氨气没溶于水,试管内外压力平衡,只有少量水进入试管口(由于水的压力),而不能大量进入试管。方法一的操作使试管中的氨气与空气充分混合,打破了“气障”,从而达到实验目的。方法二的操作利用进入试管口的少量水能溶解大量的氨气,使试管内的气压小于外界气压,从而使水倒吸进入试管,形成水柱。

科学实验探究 篇4

一、掌握实验基础知识是进行探究性实验的前提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 而开展探究性实验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科学探究能力的重要途径, 但开展探究性实验必须以学生掌握相关仪器的用途和具备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为前提。掌握常见仪器的用途和具备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是高中学生进行探究性实验的必备条件。这对于经济较发达地区的高中学生来说, 通过初三一年的学习基本可以达到, 但对于经济欠发达地区的高中学生来说, 由于他们在初中时受到各自学校条件的限制, 使他们对常见仪器用途的掌握和具备的实验操作能力非常有限, 特别是实验操作能力, 根本不符合完成新课程中安排的探究性实验的条件。因此, 在进行探究性实验教学之前, 教师必须先了解学生的实际, 在进行实验之前补充相关仪器的用途和操作方法, 以确保学生能完成实验。另外, 新课程教材的使用顺序不同也会碰到这样的问题。

二、创造条件让学生参与实验是进行探究性实验的物质基础

在经济欠发达地区, 初级中学存在着实验所需的仪器和药品严重不足的问题, 在高级中学也存在同样的问题。因此, 在实施新课标的过程中要达到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科学探究能力这一目标, 就必须创造条件让学生参与实验。如何才能让学生更多地参与实验或增加学生对实验的感性认识呢?我认为可以采取如下的途径: (1) 对一些废弃物品进行加工后作为实验仪器来使用。 (2) 对于有些确实因条件限制无法让所有的学生都做的实验, 我们也采取让部分学生轮流上讲台演示的做法, 并用实物投影仪把实验现象投影到屏幕上, 让全班同学都能观察到实验现象; (3) 对于有些危险性较大或需使用有强腐蚀性、有剧毒的药品的实验, 我们采用多媒体教学, 从网上寻找相关实验的视频材料放给学生看。通过采取以上的措施, 就可以让学生更多地参与实验, 增加他们对实验的感性认识, 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更主要的是为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科学探究能力提供了物质上的保证。

在使学生掌握了相关仪器的用途和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并为学生创造了进行探究性实验所需的物质条件后, 是不是就能达到通过探究性实验去实现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科学探究能力了呢?还不行, 这只是让学生具备了进行实验操作的能力。要完成探究性实验, 还必须让学生掌握进行探究性实验的一般方法, 那就是:提出假设———设计实验———实验操作———观察现象———归纳总结———形成结论, 才能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科学探究能力。

三、能对相关知识提出假设是进行探究性实验的必备条件

科学理论的形成往往都是在一定的知识基础上通过大胆的假设开始的。因为只有通过假设, 才能确定实验的方向, 才能通过已有知识设计出实验来验证自己的观点是否正确, 因此说提出假设是进行探究性实验、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科学探究能力的必备条件。在新课程中, 很多知识点都可以采用这种方法来组织教学, 有些化学计算题也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假设并设计实验去得出结论并推广使用。如, 让学生完成了计算相同质量的钠、镁、铝、锌与足量的酸反应后哪种金属制得的H2最多后, 提出如果换了四种金属, 你怎么解决?能否通过实验得到快速、直观的比较?让学生提出假设相同质量的金属与足量的酸反应制得的H2多少与哪些因素有关, 学生会想到可能与金属的相对原子质量、元素的化合价有关, 然后再让学生设计相关实验进行探究, 得出相同质量的金属与足量的酸反应制得的H2的多少与金属的相对原子质量跟化合价的比值有关, 比值越大, 制得的H2越少, 反之越多。这一结论可以推广使用。

四、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是进行探究性实验的关键

科学探究和实验方案设计 篇5

教学案例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和过程;

2、通过复习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

[能力目标]

1、培养训练学生做出假设与猜想的能力,设计实验方案的能力,根据实验做出结论的能力,根据实验结果进行反思与评价的能力。

[情感目标]

1、让学生结合实验进行科学探究,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体验探究的乐趣;

2、培养学生相互交流、相互合作的学习态度和精神。

教学重点:训练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

教学难点:训练学生做出假设与猜想及实验方案的设计能力。

教学过程:

[情境引入]:语言引入:前些天,老师在超市无意中发现一种新的商品,老师对它的名称的特殊性深深吸引,它叫“爆炸盐”。通过观察图片,同学们知道他是做什么用的吗?物质的用途由什么决定的?那么“爆炸盐”有什么用途?它的成分是什么?我们稍后再来探究。

[师讲]本节课让我们起走进科学探究的世界,体验探究的乐趣。

[学生]回顾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提出问题→假设与猜想→设计实验方案→实验验证→结论与解释→反思与评价

[师强调]在各种考试中重点考查的是:假设与猜想、设计实验方案。

[过渡]通常进行假设与猜想的方法有哪些呢?我们先来看例题1.例1.如图所示是初中化学实验室收集的一瓶无色无味的气体,试猜想该气体是何种气体,并设计实验进行探究:

假设与猜想 实验方法与现象 实验结论

教师引导分析:这瓶气体有什么性质?可能是什么气体?如何验证?

[小结]可根据物质的有关性质进行猜想。

[师问]还可以根据什么进行猜想呢?

2、某化学课外活动小组在实验室药品柜中发现了一瓶无色溶液,但这瓶试剂标签已经残缺,无法辨认,只知道可能是氢氧化钾、碳酸钾、硫酸钾、硝酸钾中的某一种。小明认为可能是氢氧化钾,小刚认为可能是硫酸钾,请回答下列问题:

(1)你认为的猜想一定是错误的,(2)你认为该瓶试剂还可能是。

试设计实验证明你的猜想: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教师引导分析:标签上有什么信息?该试剂可能是什么?能设计实验验证吗?

[小结]可根据物质的化学成分进行猜想

[过渡引入]我们学过很多物质都可以在氧气中燃烧,那么物质是否可在二氧化碳中燃烧呢?下面我们来观察钠在二氧化碳中的燃烧。

[提问]钠在二氧化碳中燃烧会生成什么呢?

[讲]:下面是某兴趣小组对钠在二氧化碳中燃烧生成物的探究:

例3.化学课上,李芹同学将燃烧的钠迅速伸入盛有CO2的集气瓶中,钠在其中继续燃烧,反应后冷却,瓶底附着黑色颗粒,瓶壁上粘附着白色物质。

[提出问题]黑色颗粒和白色物质可能是什么呢?

[进行猜想]你认为黑色颗粒是____,小明认为白色物质是氧化钠,小华认为是氢氧化钠,你认为白色物质还可能是;李芹同学认为小华的猜想是错误的,其理由是。

[查阅资料]CaCl2+Na2CO3=CaCO3↓+2NaCl,氧化钠为白色粉末,Na2O+H2O=2NaOH。

[实验探究]李芹同学对白色物质进行实验探究。

实验方案1:取该样品少量于试管里,加入适量的水,振荡,样品全部溶于水,向其中加入无色酚酞试液,观察到溶液变成红色,结论:白色物质为氧化钠。

实验方案2:取该样品少量于试管里,加入适量的水,振荡,样品全部溶于水,向其中加入过量的CaCl2溶液,出现白色沉淀,然后过滤,再向溶液里滴加无色酚酞试液,无明显现象出现。结论:白色物质为。

[反思评价]小娟同学认为实验方案1得出的结论不正确,其理由是。

[得出结论]钠在二氧化碳中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分析,得出结果;分析实验方案时要强调紧扣资料信息。

[师问]:本题你是根据什么对物质的成分进行猜想的?

[小结]可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元素守恒)进行猜想。

实施科学探究培养探究能力 篇6

【关键词】科学探究;培养;能力

在新《物理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科学探究既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又是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束丙如教授主编,由上海科学技术出版杜和广东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的第三节)就安排了一个重要的探究实验:探究摆的奥秘。并明确地提出:科学的核心是探究。这使我们长期以来形成的物理课教学模式、教学理念必须及时转变,把学生带进科学探究。科学探究主要包括: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与评估、交流与合作。学生在科学探究活动中,通过经历与科学工作者进行科学探究时的相似过程,学习物理知识与技能,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学习科学家的科学探究方法,领悟科学的思想和精神。如何在现有条件下积极转变教学观念,以新课程理念指导和改进我们的教学,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探究学习机会,是我们物理教师急待解决的问题。在教学中我认为要做到以下点。

1积极营造科学探究的氛围科学探究不是学生的被动接受,而是学生的自主探究、主动获取。这种“自主”和“主动”需要良好的氛围,这个氛围要有像汽车的火花塞、炸弹的导火线一样的作用。要创造出这样的氛围,教师首先要敢于突破传统的条条框框,避免传统的“满堂罐”、“注入式”的陈旧的教学方式。要充发挥学生的主体功能,激发探究欲望,调动一切积极、主动、向上的因素,营造出一种民主型、思维开放型、自由讨论型的课堂氛围,使每个学生都能乐于探究、勇于探究。

在学生的科学探究过程中,注意不失时机地鼓励学生的探究行为,因势利导,及时给予精神上的帮助。教师要以宽容的心态,看待学生的探究猜想,不能从自己的知识水平和角度出发,不轻易地否定学生的想法,把探究活动引向深入。

2积极创造条件多提供一些探究学习的机会现行的初中物理教材已经安排了比较多的探究实验。例如九年级上册,五章共安排了四个重要的探究实验:压力的作用效果与那些因素有关?探究夜体内部压强特点、探究影响浮力大小因素、探究物质吸放热情况。还有很多小的探究实验。这些实验如果能很好地组织安排,真正地让学生去做,效果应当很明显。可现在有的老师认为学生自己做探究实验,既浪费时间,又有部分学生不能得出正确结论,所以将学生的分组探究实验改成教师的演不实验。甚至有的教师有“做实验不如讲实验”的成旧思想,不光不让学生做实验探究,就连自己演示实验也不做,用讲实验代替做实验。也有的老师想让学生做分组探究实验,但由于学校实验室缺少器材。也就轻易地放弃了。他们这样做,无疑是带着学生走老路回到从前。这样学生只能知道这个实验是怎么做的,结论是什么,至于为什么这样做,有没有其他方法,有没有不同的结果,学生都缺少相应的思考空间。久而久之学生学物理的兴趣没有了,积极性减退了,也更谈不上探究能力的发展了。所以实施科学探究,发展探究能力,教师的认识必须到位,必须坚定“探究是科学核心”的理念,实实在在地、积极地去创造条件,让学生真正地、自主地、主动地去探究。首先不但教材上的探究实验一定要做,不能有丝毫的放弃,同时还可以把课本上的有些不是以探究形式呈现的内容改为探究形式。关于浮力产生原因,课本上只有一幅受力分析图,通过分析上下表面压力差,得出浮力产生原因。我在教学时,首先做了一个演示实验引入:将一个剪去底部的饮料瓶倒置,在其中放两只乒乓球,向瓶中倒水,(瓶口开着)结果一只乒乓球浮起,而另一只沉在底部。这时学生感到非常惊奇,急于弄明白其中原因,从而产生探究浮力的浓厚兴趣。这时每组再做一个实验,在消平底部的蜡烛块底部四周摸上黄士林,轻轻地粘在烧杯底部,缓慢向烧杯中注水,直到浸没蜡烛块,发现蜡块并不浮起。最后才引导分析课拳中图。这样学生都积极地参与了探究过程,又能将知识弄明白,培养了探究习惯,并发展了探究能力。如果实验室没有器材,教师可以带领学生一起自制器材。例如,我们实验室液体压强计严重缺损,我首先带领学生到化学实验室,用那里的细玻璃管在酒精喷灯上加热弯曲制成压强计的u型管,然后再到街上配塑料软管,最后让学生用自己买来的气球做成金属盒的橡皮膜,这样也就成了简单的压强计。学生用自己的“杰作”去做实验,兴趣更浓了,积极性更高了。

3教给探究方法首先,在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学生广泛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在一种好奇的情景和需要的基础上萌发的,并在实践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学生进行科学探究最原始、最直接、最强劲的动力。其次,养成做实验的好习惯,像科学家一样动手“做研究”:在提出一个问题后,要对这个问题作多方面的假设与预测;在探究问题前,要思考并制定探究计划;在活动过程中要善于根据日常经验或现象合理地推想,做到因果联系,合乎逻辑;要善于搜集整理资料,从中总结出有价值的信息。第三,要从简单的人手,从身边的问题人手,从常见的现象开展探究。

科学实验探究 篇7

一、“新”的目标, 着力于“放”, 体现自主性

小学科学要给学生充分的思维空间, 突出“以学习者为中心”, 发挥他们在实验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如小学六年级科学《鸟类的共同特征》一课, 在教学中充分体现了探究性学习的新课程理念;通过引导学生看教学资料片, 观察标本、彩图等教具, 思考、探究鸟适于飞行的特点, 在实验探究中学生相互讨论, 分析阅读已有的资料, 自己归纳总结并得出结论。同时要求学生课后去查找和阅读相关的资料, 探究鸟适于飞行的其他特点, 不仅使知识体系更加完整, 也培养了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和自学能力。在有关鸟噱的实验活动中, 学生大胆提问、质疑, 这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 提高了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真正体现了新课标的研究性课堂理念。

二、“新”的超越, 着眼于“疑”, 强化探索性

疑问是汲取知识的原动力, 有疑惑就有探求, 就有积极主动的思维活动。教学中, 教师通过设疑置惑营造问题情境, 能启发学生思考, 并驱使他们通过实验等方法进行积极的探索和实践。如五年级上册《影子》一课, 学生提出了这样的疑惑:影子有什么特征?物体和影子有什么关系?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证明, 通过实验, 每个实验小组测出的物体的长度和影子的长度的两个数据, 在汇总后让学生分析、比较这些数据, 从中可以发现所有的影子的长度和物体长度顶点连结图相似。这时, 学生又产生了疑惑, 这是巧合还是规律?教师继续鼓励他们研究。通过实验、观察, 学生发现是太阳的位置的缘故。这样为“太阳的位置在斜线的延长线上”“光是沿直线传播”的问题打下基础。在教学中, 教师还要鼓励学生对可能出现的实验现象和结果进行大胆地预测和猜想, 因为预测和猜想对创新能力的培养同样是不可缺少的。如牛顿所言, 没有大胆的猜想就做不出伟大的发现。

三、“新”的投入, 立足于“做”, 突出实践性

科学实验探究 篇8

一、初中化学探究性实验设计

1. 探究性实验设计分类

(1) 猜想和假设类。例如, 膨化食品、肉松、茶叶等多以真空充气形式包装, 该方式保证了食品的“原汁原味”、营养价值不流失, 且避免食品受压变形。

问题:你们猜猜气体是什么?

验证猜想:也许是N2, 初步验证实验方法与现象, 气体也可能是__。__

解析:该案例选择的是学生熟悉的身边事物, 但是学生对其中的道理不理解, 对这种现象经常视而不见, 提出问题, 就能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并以此暗示学生多从化学思维角度观察生活。

再如, 在酒精火焰上放置纯铜片, 一段时间后铜片表面变黑, 试猜测黑色物质的来源, 并设计出实验步骤。

解析:在空气中加热铜, 将得到Cu O, 黑色物质可能为Cu O。另外, 酒精为有机燃料, 如果不充分燃烧, 会出现碳黑。因C、Cu O与酸并不是都相溶, 这样就可得到验证方法。

在猜想、验证类实验中, 学生的猜想会不着边际, 因为前提很模糊, 所以教师应要求学生的猜测必须有根据。

(2) 设计探究方案类。例如, 可溶性镁、钙化合物在硬水中较为常见, Ca (HCO3) 2为钙化合物, 加热后可分解得到气体、水、难溶性盐, 水垢中就含有难溶性盐。

问题:分析加热分解Ca (HCO3) 2后产生的另外的生成物。

猜测:气体可能是CO2, 固体可能是__。

实验方案设计:学生通过条件设计实验方案, 验证猜想。

解析:条件中有“难溶性盐, 且为水垢成分”的提示, 碳酸钙可能为固体。因澄清石灰水遇CO2变浑浊, 则可以此做设计。验证办法则为盐酸与碳酸钙反应, 可得到CO2。

再如, 某学生认为, 可燃物燃烧剧烈程度的决定因素有可燃物和氧气的接触面积、氧气浓度, 请就此选择其中一个因素, 设计实验, 探究效果, 如表1所示。

该实验设计开放度大, 探究问题选择多样, 若为“氧气浓度因素”, 学生可考虑“氧气性质实验”, 对氧气中物质燃烧与空气中物质燃烧现象的差异做判断。

若某问题的实验方法多种, 还要考虑操作简单、科学合理、安全可行、现象明显的原则。

(3) 解释或形成结论类。在该类实验中, 学生不再考虑实验步骤与方法, 因为都已经给出, 学生只需通过已掌握的化学知识去求证, 即可得出结论。

例如, Ti的性能是人们较为关注的, 某化学实验小组探究了Ag、Ti、Mg金属活动顺序。

假设:a.Mg的金属活动性弱于Ti;b.Ti的金属活动性介于Ag与Mg之间。

资料提示:前提相同, 某金属与酸发生反应, 金属活动性与气泡产生速度成正比。

设计实验:在温度相同情况下, 在等质量等体积的稀盐酸中投入金属薄片。

问题:

(1) 在投入前, 都擦亮了金属片, 原因为__。

(2) 表2为实验现象, 请据此填空。

结论:上述假设中, 错误的是__, 原因为__, 金属活动性排序为。

(3) 在该实验设计中, 若盐酸溶质质量存在差异, 则结论是否一定合理?__, 原因为__。

解析:该题立足金属活动性、酸与金属反应等知识, 暗含“假设、实验、验证、结论”等探究要素。Mg与酸反应速度超过Ti, Ti却快于Ag, 为此, 假设b正确。对于问题 (3) , 要求学生掌握酸与金属反应时, 哪些因素影响其速度, 如温度、接触面积、酸浓度等。

2. 设计探究性实验的思路

设计探究性实验的思路如图1所示。

第一, 探究问题选择。题目大小适度, 难易适中, 要考虑学生的爱好特长、认知水平、教学进度, 要有一定的开放度, 注重现实与实用价值。选题应有新意, 如对书本观点发出质疑、对旧课题以新材料加以论证等。

第二, 探究目的确定。初中生的生理、心理发育不完善不成熟, 主要是形象思维, 探究目的可设置为增强自我修正能力、培养创新与实证意识、掌握使用微机查询与组织资料的办法、假说方法等。

第三, 资料信息的收集。主要包括学科知识, 从教师、调查等方式获取的信息, 师生交流信息, 学生通过探究获取的信息等。

第四, 探究实验方案设计。实验内容主要有实验题目、目的、原理、用品、步骤与现象、装置图、结论。实验不同, 设计的方案就该有差异。当然, 相同实验情况下, 设计方案也可多种多样。实验设计格式主要有文本格式、表格式、流程式, 格式要易懂、清楚、简明、完整。

另外, 设计中还要注意实验验证、实验分析与结论、方案的反思和修正等步骤, 确保设计方案合情合理, 满足探究性实验要求。

二、新授课中的探究性实验

对于新授课内容, 探究方向主要有以下几种。

第一, 物质性质。初中化学中常常需要认识物质性质, 例如, 探究盐酸化学性质, 条件有硝酸银溶液、氯化铜溶液、碳酸钙、镁条等, 以此猜测物质性质。

第二, 实验条件。实验条件的差异, 可导致现象、产物的不同。例如, 铁的缓慢氧化, 首先将铁丝石棉网剪成片, 并除去石棉。在盛有稀盐酸的烧杯中放置, 将铁锈除去。在铁丝光亮后, 以水冲洗, 再放置于锥形瓶, 以食盐水浸泡。几分钟后, 液柱在玻璃导管中出现, 表明氧气与铁丝反应, 负压促使液柱产生, 如图2所示。

第三, 实验装置。通常来说, 进行某实验时, 所用的实验装置比较多样, 这就需要选择那些简单、可靠的装置。例如, 氢氧化钠溶液与二氧化碳反应实验, 装置就有以下几种, 如图3、图4、图5所示。

第四, 实验步骤。实验药品相同, 实验方法步骤不同, 实验结果也就会有差异。例如, 氢气还原氧化铜实验, 步骤为:先通氢气, 再加热;在铜被还原后, 加热停止;持续通入氢气, 直到铜粉冷却。

案例:制取氧气

教学准备:

(1) 教师:教学课件, 酒精灯、试管架、试管、二氧化锰、过氧化氢溶液、药匙等组成的氧气发生与收集装置及用具。

(2) 学生分组:薯片、二氧化锰、木条、烧杯、粉笔末、酒精灯等。

教学过程:

首先, 教师引入情境。

教师:氧气让生命得以延续, 但是它看不见、摸不着, 无色无味。它可以从植物叶子中产生, 也可以从我们实验中制取, 下面就跟着我一起去探索吧。

然后, 教师在投影仪上列出可能制取氧气的物质, 如H2O2、KCl O3、Na Cl、HCl、CH4、KMn O4, 并问:“你们认为哪些可产生氧气?”

多数学生选择KMn O4、KCl O3、H2O2。教师询问学生的依据是什么, 然后阐明氧气的实验室制取方法有多种多样, 本节课就选取过氧化氢制取法。

教师再投影市场上销售的过氧化氢溶液标签, 问学生, 为什么上面会出现保质期, 即不能长期放置, 否则失效。

学生陷入思考。教师讲述原因:“这在于过氧化氢化学性质不稳定, 极易分解成水、氧气。但是你们有什么办法快速分解过氧化氢吗?”

试着引导:“若将某催化剂加入过氧化氢, 是否能快速制氧;若将过氧化氢加热, 是否能快速制氧?”然后让学生将过氧化氢溶液分别倒入硫酸铜、薯条、碎瓷片、二氧化锰、活性炭、粉笔末等烧杯, 观察氧气产生的速率。

教师提问:“在实验中, 你们发现快速制氧的方法应该是哪一个?”学生认为是二氧化锰与过氧化氢溶液。

这时, 教师抓住催化剂做文章, 询问学生反应中的二氧化锰有什么作用, 其有无被消耗, 让学生接触催化剂概念, 即催化剂可以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 但是本身的化学性质、质量却不发生变化的物质。在不同实验中, 可选择不同的催化剂, 使用催化剂, 仅对反应速率有影响, 对生成物质量没有影响。

在该探究实验下, 学生被教师的一连串疑问带着走, 去思考实验的各关键环节, 有利于学生反思、动手操作、猜想等能力的培养, 体现出良好的师生互动。

三、实验课中的探究性实验

案例:二氧化碳制取装置探究。

关于实验室中气体发生与收集装置的确定需考虑的因素, 教材中有所阐述, 如图6所示。

探究目标: (1) 在探究二氧化碳制取装置的同时, 提高学生表达交流、创新的能力; (2) 树立学生合作精神; (3) 总结制取气体思路。

课程类型:实验探究活动。

教学方式:实验探究法、分组实验法。

在实验时, 学生需要用到的器材有以下这些:

各组均配有集气瓶、橡皮管、水槽、玻璃导管、玻璃片。各组分别配备:第一组, 单孔橡皮塞, 锥形瓶。第二组, 锥形瓶, 长颈漏斗, 双孔橡皮塞。第三组, 单孔橡皮塞, 平底烧瓶。第四组, 过滤漏斗, 烧杯。第五组, 橡皮塞, 带支管的烧瓶。第六组, 铁架台, 单孔橡皮塞, 试管。第七组, 铁架台, 单孔橡皮塞, U形管。第八组, 单孔橡皮塞, 铜丝, 破试管, 烧杯。第九组, 分液漏斗, 双孔橡皮塞, 锥形瓶。

学生可自己根据实验要求选择仪器。

提供的资料:稀硫酸H2SO4、稀盐酸HCl等酸与铜不发生反应;1.293g/L为标准空气密度, 1.977g/L为标准CO2密度。水与CO2相溶, 并可生成碳酸, 同时, 碳酸的化学性质不稳定。

具体过程:

教师引入话题:“二氧化碳是地球空气中不可缺少的气体, 其产生来源非常多样。在实验室, 可通过稀盐酸与石灰石或大理石反应制取。为此, 同学们是否知道了怎样制取二氧化碳了?书上也有装置选择的几点意见, 以及某种实验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 今天就利用你们桌上的器材, 开动脑筋, 创造性地设计出更多的装置吧, 但是要注意安全。今天希望各小组能通力合作, 发挥才华, 让自己的小组与众不同。”

学生跃跃欲试, 经过一段时间动手操作与思考, 各小组设计了以下装置, 如图7所示。在完成装置设计后, 教师还要组织以下几点活动:交流与展示、评价与反思、比较与归纳, 完善探究性实验教学。

科学实验教学生活化探究 篇9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即通过人际间的协作活动而实现的意义建构过程。因此,科学的实验 教学,最好能从学生的生活环境和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把实验教学的过程与学生的生活相联系,通过生活问题的解决来理解科学实验,体会科学实验就在我们身边,即将科学实验教学生活化。笔者通过一段时间的教学探索,发现科学实验教学生活化能使科学实验教学更生动、更丰满,且在驱动知识建构的同时丰富了学生的情感体验,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一、随堂实验生活化

随堂实验是教师引导和学生自我探索相结合的 实验。它能使学生更直观地获得感性认识,更深刻地理解科学概念和规律,是探索科学问题的重要手段。生活化的随堂实验能让学生在听课环节就获得更深刻的感性体验,更容易产生探索科学问题的兴趣。例如,在“大气的压强”的教学中,笔者在完 成了“覆杯 实验”“瓶中取袋”实验后,组织学生做了 一个“吸豆浆 实验”。笔者用了两种不同材料的杯子:纸杯和玻璃杯(见图1和图2),然后分别在杯子 里放入豆 浆,没豆浆也 可用矿泉 水代替,然后分别盖上密封的盖子(见图3),插入吸管让学生吸。学生吸后发现,玻璃杯里的豆浆很难吸上来 ,只有纸杯里的豆浆才能吸上来(在吸的同时提醒学生观察杯子的形变)。学生在吸豆浆时,纸杯发生了明显的形变,而玻璃杯几乎没有任何形变。那么,纸杯为什么会发生形变呢?那是因为我们周围的大气压在起作用,它时刻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所以需要我们去研究它。由此让学生轻松地理解了大气压的存在。

这个生活化的“吸豆浆实验”,让学生深刻体会到生活用品可以进课堂,可以成为实验器材,还可以帮助我们学习知识,课堂离我们的生活很近。

二、分组实验生活化

分组实验是学生在实验室中,在教师的 指导下,自主进行的实验。在《科学》七至九 年级的教 材中都安 排有一定的分组实 验,如《科学》八年级 下册的学 生实验“二氧化碳的制取和 性质研究”。此 类实验都 是使用实验室的仪 器和药品 做实验,做多了学 生容易产 生疲劳感。

为了给学生一个新鲜感,同时也更好地了解生活中的科学知识,笔者对分组实验“二氧化碳的制取和性质研究”作了如下改进。首先在实验器材上,把稀盐酸换成白醋或醋精(超市有售,乙酸的浓度可达30%,酸性不比实验室的稀盐酸弱,而且生成的乙酸钙易溶于水,不会包裹在大理石表面);澄清的石灰水让学生用茶叶、饼干里废弃的石灰干燥剂泡制(主要成分是氧化钙);紫色石蕊试液用紫罗兰花瓣代替;锥形瓶用带密封盖的塑料杯代替,盖子上钻 孔,插漏斗和 塑料管后,用粘合剂 密封;烧杯、集气瓶和试管用玻璃杯或塑料杯代替(见图4,可用作集气瓶);橡皮管和玻璃导管用塑料管代替。其次在实验过程中组装一个跟图5类似的装置来制取二氧化碳。接下来把一支点燃的短蜡烛固定在玻璃杯底部,缓缓倒入二氧化碳来验证二氧化碳的灭火性;取一只小一点的塑料杯,注入少量澄清石灰水,通入二氧化碳,观察现象;取一只塑料杯加少量水,放一瓣紫罗兰花瓣,通入二氧化碳,观察花瓣颜色的变化。(注意:用作收集气体的塑料杯上的盖子不要盖得太紧,以便让上面的空气能排出。)

关注生活、关注问题是科学实验教学的两大重要支点。将分组实验生活化,有助于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科学问题,再应用科学知识去解决问题,既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提高了学生的实验和探究能力,同时也启迪了学生的思维。

三、实验作业生活化

作业是巩固知识、反馈教学效果的 重要环节 之一,是促进学生认知、技能与情感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在实验教学中,学生对书面作业做多了,往往会觉得很单调、乏味,没有成就感。因此,笔者把一部分作业变成了只需动手而不用动笔的实验作业,效果很好。

例如,在《科学》七年级上册做完“测量石块和盐水的密度”实验 后,笔者给学 生布置了 一个家庭 小作业:“测量红豆和糖 水的密度”。实 验器材调 整为:电子秤(见图6)、塑料量杯(一部分的止咳糖浆中有,只需注意收集)(见图7)、红豆(黑豆、黄豆等均可)、塑料杯、开水、糖。测量的结果填入课本P137的表格,跟石块和盐水的密度进行比较。

作业的功能不应局限于巩固和检查学生知识的 掌握情况,而应遵循学生生活的规律,以密切联系学生生活的主题活动为载体,重在体验和实践。笔者的实验作业便是基于这个思路去设计与实践的,尝试后发现效果不错。这样的作业既丰富多样,又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让学生在完成后获得成就感。

科学探究实验教学心得 篇10

过去以书本为主、以实验为辅的传统教学模式, 禁锢了多少少年的手脚, 僵化了多少青年的思想, 以学生为中心的科学实验探究教学势在必行。探究实验是提高学生素质, 使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的教学手段。笔者经过多年的探究实验教学实践, 反复反思和自我总结, 感触如下。

一、科学探究实验是以学生活动为主体的教学模式

既然是探究, 就应该让学生去动手, 去思考, 去发现, 教师千万不能去统一指挥学生的探究活动。科学探究的第一步是提出问题, 这个问题也要由学生自己提出;第二步, 猜想和假设, 每个小组的学生都可以提出自己独特的猜想, 无论正确与否教师不要轻下结论, 而要让学生自己通过探究活动来验证自己的猜想;第三步, 设计实验方案, 要充分利用学生思维的创造性, 让学生分组展开讨论, 共同设计本组的实验方案;第四步, 进行实验, 实验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合作互助, 教师要充分肯定学生的探究过程, 鼓起他们的信心, 教师不要过多干预学生的探究过程, 无论成功与失败, 都要让他们亲自经历;第五步, 合作交流过程中, 让学生自己寻找实验中可能存在的问题, 小组之间进行横向比较, 互相借鉴, 小组内反思总结, 寻找问题。无论在哪个环节, 学生都是主体, 教师只是一个配角。一开始, 学生可能有点无所适从, 但久而久之, 他们自我思考的能力, 合作交流、互相帮助的意识, 动手操作的熟练程度都会有明显的提高, 更重要的是, 通过自己的探究发现, 学生对物理学科的恐惧心理会一扫而光, 取而代之的是积极的探索精神。

二、科学探究实验教学, 离不开教师的帮助和点拨

虽然学生是探究活动的主体, 但是关键时刻, 还需要教师的修正和启发。比方说在设计实验方案环节, 教师可以让学生公布各自的方案, 供大家讨论, 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经过不断修正, 得出最优方案, 避免在进行实验环节出现失误, 同时教师又要充分肯定学生的独到见解, 大胆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方案进行操作探究, 实验完成后再与其他组比较, 发现各自的优点, 取长补短, 共同进步。进行实验过程中, 教师要注意巡视指导, 及时发现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并帮助学生解决。实验完成后教师要和学生一起进行归纳总结, 对学生的突出表现和创造性思维进行充分肯定, 又要回到课本要研究的问题, 归纳出一般性结论, 落实到知识点。在整个过程中, 教师要扮演好助理的角色, 时时刻刻注意发现学生的问题并进行帮助。教师的帮助和点拨很必要, 但千万不要越俎代庖。

三、探究实验的准备工作很关键

无论是演示实验, 还是学生的探究实验, 实验前的准备工作都是至关重要的, 而探究实验的准备工作尤其重要。教师在实验器材准备之前就要构思实验的主要环节, 哪些环节将用到哪些器材。比如在做探究海波熔化过程温度变化规律的实验中, 首先要想到加热和测温两个重要的环节, 要加热就要用到加热器材:铁架台、酒精灯;要测温当然要用到温度计, 而用什么量程和分度值的温度计又要根据需要进行选择;加热和测温器材选择好后, 又要想到研究的是温度随时间的变化, 当然还要用到停表;然后更关键的一步还要想到, 海波如何加热, 为防止直接加热海波, 受热不均匀, 发生烧焦, 需要一个特殊的设计, 将盛有一定量海波的试管放入装水的烧杯中加热;好像一切都解决好了, 但不要忘了石棉网这个不可或缺的重要器材。可见, 实验器材的准备过程同时也是实验方案设计的前奏。教师不能光想到器材的准备, 课堂的准备和学生的准备也是很重要的一环。课堂上, 教师要设计哪些问题, 板书哪些重要环节和提示, 都要提前做好准备, 切不可临时手忙脚乱, 丢三落四。而对于学生如何合理分组, 安排实验位置, 实验中发生突发事故如何处理, 实验前后的注意事项, 教师都要提前告知学生, 让学生没有后顾之忧, 既放开手脚, 又有条不紊, 顺利完成探究过程。

四、实验方案的制定决定着探究的成功与失败

实验方案的制定要充分发挥学生小组内和小组间的合作交流, 集中多人意见, 制定既合理又科学的实验方案, 不可匆忙决定, 草草了事, 导致探究过程随意无序, 小组内分工不明, 手忙脚乱。每个小组都要安排一名负责任, 有组织能力的优秀学生担任组长, 在实验方案的制定过程中, 领导小组成员广泛讨论, 听取各位学生的意见, 最后集中思想, 制定出本组的实验方案, 方案制定完成后, 还要再重新讨论, 设想每一步会出现的结果, 对方案进行最后的确认和修正。在学生制定实验方案的过程中, 教师也要参与进来, 对学生进行点拨和指导。教师也可以对学生优秀的实验方案进行公布和点评, 以帮助那些迟迟设计不出实验方案的小组, 防止出现有的小组能完成, 有的小组白耽误时间, 小组之间参差不齐, 出现完不成探究活动的小组。探究方案也不一定只是一种方案, 也可以多设计一些方案, 鼓励学生通过不同的方案进行实验, 鼓励学生的创新思维。总之, 我们要保证探究实验的有效性, 帮助和引导学生制定科学的、有操作性的方案, 不能让学生高高兴兴走进实验室, 一无所获, 垂头丧气地离开。

总之, 在平时的教学中, 我们一定要重视探究实验的教学, 因为它是我们进行素质教育的一个新的平台, 它是学生摆脱死学习、被动学习的一种有效手段;它是学生提高物理学习兴趣, 进入物理殿堂的台阶;它是教师进行新课改, 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主人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虽然它有这么多优点, 但是它并不是一种神秘的, 抽象的课堂模式, 我们教师首先要敢于走近它, 去感觉它, 去领会它, 去实践它, 久而久之, 我们将发现, 探究实验教学使学生收获很多, 也使教师学到很多, 是一种既有益于学生一生成长又有益于教师教学的教学模式, 我们一定要把握好它, 实行好它。

摘要:探究实验是提高学生素质, 使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教学手段。首先可以让学生摆脱题海战术的枯燥乏味, 提高学习兴趣;其次, 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和动手操作的能力。

科学实验探究 篇11

关键词:探究活动;高效课堂;绿色评价

传统的化学课堂,注重知识的传授,向教材学习,向教师学习,实行题海战术。新型的化学课堂,通过学生的自主活动与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变学生被动参与为主动学习,转变了学生参与课堂学习活动的态度、拓展了学生参与课堂学习活动的广度,挖掘了学生参与课堂学习活动的深度,既注重知识的学习,又注重知识的形成,还能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和良好学习素养。

一、现有探究活动的设计和评价的现状

1.现有探究活动的设计现状

(1)探究的合理性有待提高:现在的化学课堂往往只要是公开课,就会有探究活动,有的探究非常简单,无需探究就可以得出结论,有的探究难度很大,范围很广,不符合学情,不符合教学目标,忽视了学生的差异。(2)探究的有效性有待改善:有的探究活动只注重探究的形式,不注重探究的内容。课堂往往显得很热闹,但探究活动的提出时机不恰当,探究的方式不合理。

2.现有的探究活动的评价现状

(1)评价的角度有待转变:重视知识性目标的达成,忽视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重视探究的形式忽视学生的实际收获。(2)评价的方式有待加强:评价方式是零散的,比较空泛,就课论课,不系统,无整体意识。

二、如何进行高效探究和绿色评价

如何进行高效探究呢?我认为应把握好探究活动的四性:

1.探究活动设置的必要性(与教学目标的关联性)是高效探究的前提

(1)进行实验探究可增强感性认识,如钠与水的反应是高中教材中的一个重要实验,通过钠与水的反应的实验探究,对学生对钠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的知识学习和实验探究能力的培养有重要

的作用。(2)进行问题探究可有效突破重难点,如初三教材中氢氧化钠和盐酸的反应教师可提出实验问题:①它们能否反应,如何设计实验证明?②往氢氧化钠溶液中加入酚酞,再加稀盐酸,溶液先变红后褪色。红色褪去的原因可能有哪些?通过一系列实验基础上的问题探究,学生的探究思路不断形成,思维从一个高潮进入另一个高潮,在形成知识的同时又突破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3)进行主题式探究是课堂的拓展和延伸,如在教学二氧化硫的漂白性时,教师可抓住二氧化硫的漂白性与次氯酸漂白的区别这一问题,既重视知识的学习,又重视知识的对比、归纳、运用,将知识由课堂延伸到课外,拓宽了知识的广度,挖掘了知识的深度。复习课上恰当地进行主题式探究,如在复习酸碱时,教师利用生活中的洁厕灵和威猛先生的区别,既复习了知识,又加强了知识的运用,且避免了知识的简单重复,能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4)进行命题式探究,有的课的标题就是探究一个具体的问题,有利于系统认识探究的目的、过程、方法、反思,培养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和促进学习能力的提升。如探究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探究蜡烛的燃

烧等。

2.探究方式的合理性是高效探究的要素

依照不同的课型和教学内容,探究方式应当是灵活多样的。如进行元素化合物教学时可利用实验探究、讨论、小组活动等方式;进行概念理论教学时,可利用角色扮演的形式。如教学氧化还原反应、电子、离子等微观概念的形成时,可用学生或动画扮演氧化剂、还原剂、电子等。

3.探究过程的完整性是高效探究的保证

一个完整的探究活动包括问题的提出、猜想、确定探究方案、实施探究、展示汇报、评价反思。

4.探究结果的有效性是高效探究的标志

探究活动的参与人数、三维目标是否达成、学生思路是否开阔都将影响探究的成效。

如何对探究活动进行评价呢?教学评价首先要对课堂中的各种现象包括教师行为、学生行为、教学资源的使用进行客观、准确的描述,包括质和量的描述,教师本人可以从这些描述信息中获得直观感受,进行自我反思、讨论,通过活动后的学生反应、问题反馈对探究结果的有效性进行等第评价,从而达到改进自己的教学行

为的目的。这样既减少了评价的主观性、客气话、套话,又有利于教学研究和理论研究。

课堂教学的当堂评价固然重要,但是很多课堂教学的效果必

须通过多堂教学甚至课堂延伸活动才能体现,所以,除了对课堂教学进行记录观察之外,还需要建立长期评价机制,例如:对课堂教学效果的落实、课堂延伸活动的评价、学生学科素养的养成情

况等。

高效探究是高效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学生为本,灵活运用信息技术,完善评价机制,将进一步促进高效探究,构建高效课堂。

参考文献:

科学实验探究 篇12

一、中学课堂的探究性教学内涵是:含有科学研究若干要素的教学

课堂上的科学探究与科学研究是有区别的。科学研究的过程要素包括:提出问题、猜想假设、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 可见科学研究有它的一套程序, 而且与实验密不可分, 因为在一个全新的领域, 即便是严格逻辑推理的结论也必须接受事实的检验。教学中的科学探究主要目的是了解科学探究的方法, 培养科学探究的精神, 所以在探究要素上既可以包含科学研究过程的全部要素, 也可以只包含其中的一个或几个要素。在利用已知规律做逻辑推演时, 由于并没有超出规律的适用范围, 所以有时也不用进行实验验证。所以, 中学课堂的探究性教学内涵要理解为:含有科学研究过程中的若干要素的教学。

二、体现科学探究全部要素的学习过程与体现科学探究的部分要素的学习过程并重

一方面对确实能体现全部科学探究因素的内容 (如: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的变化规律、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等内容) , 按照科学研究的程序展开, 让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全过程。另一方面根据教学目标的需要, 对某些内容, 只体现科学探究的部分要素 (如:对斜抛运动的规律, 直接借助平抛运动的实验研究与理论分析的成果) , 直接进行理论推证, 不再猜想, 也不再进行实验的验证。这也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需要。

三、实施探究性学习的方法

新教材强调学生的探究活动, 增加了许多探究性内容, 要求用物理原理和研究方法去解决一些生产和生活相关的实际问题, 旨在培养学生的自主发展、个性发展和创新能力。问题:探究活动费时费力, 如果探究活动课时花少了, 可能流于形式, 达不到应有的作用和效果;如果花的课时太多了, 过多强调“学习体验”, 又觉得效率太低, 疏于其他知识的落实和巩固。让学生探究, 费时费力, 半天还得不出应得的结论, 教师认为干脆把结论讲了算了。

思考与建议:实际教学中, 教师在形式上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 实质上还是一个假探究的活动。个人认为, 实验不是探究的本质特征。在思想认识上不要一提到探究, 就想到实验。是否有实验, 不是问题的关键。如“探究弹性势能表达式”这节课, 尽管没用实验, 但理论探究的过程却体现得很好。可见, 课堂上的探究活动, 并不在于什么形式, 关键在于是否体现了探究的意识, 是否渗透了探究的方法。

四、适度开展探究性学习

新课程强调“体验性学习”, 教师应适度地利用学生在生活中的经验作为教学资源, 但不能夸大“体验”的教学功能, 毕竟生活世界存在着知识零碎、隐蔽等问题, 需要科学世界与生活世界的有机整合, 也不应把教学体验等同于录像、照片的展出。教师应创造条件使学生有机会经历物理知识的发现、发生、发展的过程, 在实现知识与技能目标的同时, 形成意识, 掌握方法, 提高能力。实践告诉我们, 新课程需要一种理性回归, 要尊重传统的学习方式, 适度开展探究性学习。

上一篇:文学解释论文下一篇:小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