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探究实验室解说词

2024-08-13

科学探究实验室解说词(共10篇)

科学探究实验室解说词 篇1

科学实验室解说词

欢迎各位领导来我校检查指导工作。这是我们的实验室。请各位领导参观。

实验室面积()平方米,()个学生凳,实验讲台一张。实验桌()个,这个实验室为全校三到六年级()多学生提供科学实验服务。为培养学生的动手实验能力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实验室内还有用于教学的铁架台()台,大大满足了实验教育教学的需要,为新课程教学理念下的创新教学奠定了坚实的实践基础。

1、我校实验室的管理制度健全,实验操作规范。《实验室管理制度》 有、《实验仪器管理原则》《实验管理人员岗位职责》、、、《安全制度》、《学生实验手则》等,实验室符合《中小学校建设计规范》,实 验室通风良好,有防火、耿盗、防尘、遮光等设备,线路、电源插座规范,室内 制度上墙。营造了实验室科学、严谨、安全的环境

2、我校能按照课标准程标准和教材要求,进行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制定和完成实验教学任务,在实验过程中制定详细的实验教学计划.并做好实验教学的计划、方案等资料档案和仪器设备管理。

3、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注重仪器的使用,学生实验守则等各种制度齐全,有安全防盗措施。演示分组实验开出率达100%。

4、学校建立了组织、人员、制度三位一体的管理体系,确保了科学实验沿着创新,探求的轨迹良性运做。学校建立了实验教学领导小组,校长、主任任正副组长,他们经常深入课堂,并将实验操作纳入教研系列,指定专人研究,实施。班级成立了实验小组,让学生们通过自己观察,自己动手,亲历实验过程加深对所学知识的认识和理解,激发了学生们爱科学,学科学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

实验过程有完整的记录,做到每个实验都有记录单,要求学生填写好实验报告单

5、组织科学教师认真逐条学习新课标和实验教学有关规定,明确各册教科 书的实验内容及分组、演示实验项目、要求。学期初组织科学教师认真制定实验 教学计划,做到应开实验必做,努力完成实验教学目标。各年级科学教师都能按 照规范要求,认真做好实验,发挥仪器作用,使实验教学落实到每个班级,演示 实验和分组实验开出率都达到 100%以上。每次实验作好记录,登记使用情况,反馈实验效果。我们相信在上级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下,我校的实验室建设一定会更上一个台阶。这里是科学的启蒙,创新的殿堂,凝聚的是智慧,引发的是探求。几几年来我校加大了仪器实验设施的投资力度,仪器设施专用教室按标配备。我校的仪器室共有仪器()大类,()件。其中用于电化教学的仪器主要有微机()()台,电视机()()台,多功能厅()()一个,可以进行(),()录象的信号切换;录音机28台。全部按照配备标准,满足教学的需要,为各科教学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仪器按使用范围分为:()()()计量、通用、专用、挂图、模型、标本、玻璃仪器、药品及其他实验材料和工具。()个,共有仪器791种。仪器放置按科学、实用分类摆放,摆放整齐,使用方便。帐、卡、物三 者完全相符。每周定时作好清洁工作,注意防火,防尘,防潮,防晒,防锈,防 虫等,从而保证了仪器的完好率。

我们每两周向学生进行开放,充分利用每一个展示橱,建起了标本展示橱,有种子标本、鸟类、哺乳类等,其中这些标本是我校师生亲手制作的。我们让教学仪器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实验管理不断向规范化,精密化的层次发展。有固定资产帐,明细帐,自制数量帐等帐目齐全,所有仪器完好率达100%,仪器室面积()平方米,我校仪器室的管理制度健全,《仪器室管理制度》 有、《实验仪器管理原则》 《教学仪器使用借还制度》 《 》、、、《安全制度》、做到全部仪器设备分类登记,帐物相符,

科学探究实验室解说词 篇2

一、建立开放实验室的意义

1.体现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 满足学生自身学习的需求, 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开放式实验教学注重学生个性的差异, 摒弃以往所有学生按统一的实验大纲在同一时间进行同一实验内容的模式, 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鼓励学生根据自身学习情况, 有选择有目的地进行实验, 变传统的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符合因人而异、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2]。

2.挖掘现有的实验室资源, 最大限度地用好实验室资源。化学实验是解决化学问题的有效途径。化学实验室作为进行实验的一个主要阵地, 是学生学习化学知识和进行化学实验的宝贵资源。是资源就应该开发利用, 是财富就应该让它产生效益, 让它的价值得到充分利用。开放实验室在大学校园已成为一种趋势, 在中学却不多见。我校的化学实验室先向“六年一贯制”实验班开放试行, 继而逐步扩大到向全体学生开放。

二、学生化学实验能力的层次化培养策略

《礼记·学记》有曰“不陵节而施”、“学不躐等”。初中的学生刚接触化学课, 为了能在一开始就抓住学生的好奇心, 激发学生的兴趣, 结合学生在不同阶段的认知特点, 我们提出了层次化的培养策略, 并制定了详细的实验培训计划。具体如下:

第一阶段, 从操作简单、现象明显的趣味性实验入手。教师提供一些能激发学生兴趣的实验课题, 吸引学生到实验室做实验, 如一些经典的趣味实验:听话的小火星、鸡蛋上写字、水中花园、变幻莫测的碘时钟、极具表演效果的碘化氮“地雷阵”、制作叶脉书签、氨气的喷泉实验、晶体的制作、疯狂的“大象牙膏”、醋酸钠“热冰”、水果电池等。趣味实验不仅能使学生感受到化学世界的神秘和新奇, 增加对化学学科的兴趣, 激发学生动手做实验的欲望, 同时也可以训练基本操作, 形成良好的实验习惯和科学素养, 使学生从敢做实验到想做实验, 再到爱做实验[3]。

半个学期之后, 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化学知识, 就可进入自主选题的阶段。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自由选择趣味实验或验证实验。选择的内容既要遵循适度原则、兴趣原则、可操作性原则, 又要特别注意循序渐进、扬长避短和量力而行。老师审批通过后学生才能进入实验室, 在老师的指导下, 自己动手实验, 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 增强实验操作技能, 同时对原有知识的认识得以升华。

第三阶段, 以探究和创新为特点。活动组织形式为2~4人自由结合的探究创新小组。在选择和探求问题的过程中, 学生可以依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等去参与活动。在此过程中, 他们始终处于紧张、积极、活跃、兴奋的状态。从选择内容、动手实验到得出结果, 都是学生自己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 学生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 而是主动地选择和获得新知。教师只是起指导、组织和协助作用。它可以真正体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极主动地获取化学知识[4]。

三、实验内容与成效

下面将我校在过去的一年多里做的有益探索进行简单的整理, 以期抛砖引玉。

在第一阶段中提到的趣味性实验安全易操作、现象明显, 均值得让学生做一做。

验证性实验, 主要是学生再现课本上的实验。

探究性实验, 旨在提高学生的实验准备能力, 通过查阅文献、收集资料、制订实验方案, 培养学生的科研思维方式和基本素养, 强化科学探究意识。学生已做的有: (1) 电镀锌的条件探究; (2) 氢气还原Mn O2产物的探究; (3) 氨气与氯气的反应; (4) 叶脉书签的电镀; (5) “铜镜”反应的尝试; (6) 氯气-碱性过氧化氢的荧光反应; (7) “蓝瓶子”实验; (8) 废水中Cr (Ⅵ) 的无害化处理; (9) 纳米级碳酸钙的制备; (10) 制备二氧化锰的硅胶载体; (11) 电解食盐水制取H2、Cl2及其性质的探究; (12) 自热米饭发热包的成分探究; (13) 重力电池等。

创新性实验, 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创新精神, 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使学生心灵手巧。具体有: (1) 自制烟雾弹; (2) 蔬菜中酸碱指示剂的提取及变色范围的探究; (3) 自制简易灭火器; (4) 自制火柴; (5) 制作固体酒精; (6) 初试由硼砂制取硼酸及硼酸性质的检验; (7) 微型实验设计与改进等。

对于开放实验室成效的研究, 我们采用了实验班和普通班进行对比的研究方法。为期一年, 对两个班的学生进行了实验能力的跟踪调查, 结果发现实验班学生学习化学兴趣浓厚, 上课参与程度增加, 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较强, 具备科学的思维方式和科学的研究方法。从学生的实验报告来看, 学生的收获颇丰。如有一位做电镀锌实验的学生, 发现不选择碱性溶液做电镀液, 而选用硫酸锌的浓溶液, 阴极上也极少有气泡, 镀锌层很光亮、致密。这与高中所讲的电镀知识是不相符的。通过一系列的探究, 他发现气泡的多少与锌片的纯度、表面的粗糙程度、电镀液的浓度及温度、电流密度等因素有关, 电化学上称为电极的氢超电势。他的结论竟与1905年得出的塔菲尔公式是一致的。这也进一步说明开放实验室, 给学生自由的空间, 对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探究能力有很大的帮助。

四、思考与建议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 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究者。”学生的创新能力并不是教师教出来的, 而是学生通过自己不断的探究体验而形成的。教师应在遵循循序渐进的基础上, 给学生更多的独立发挥的空间和实践创新的机会, 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学习兴趣, 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和科学素养, 促进教育教学改革, 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张娟开放实验室培养学生创新能力[J].实验科学与技术, 2009, (7) :134-138.

[2]田甜高校开放式实验教学的意义及管理[J].中国科技信息, 2007, (23) :265-267.

[3]龚胜强化学竞赛学生实验能力培养策略的研究[J].化学教育, 2013, (34) :1, 84-86.

科学探究实验室解说词 篇3

关键词:化学实验;科学探究;培养能力

科学探究能力是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探究能力的考查一直是新课程实施以来中考化学试题的热点,也是难点,这也符合新课标的要求。为了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我尝试把教材中的验证性演示实验改成探究性的实验。

示例1.用酸除铁锈的实验教学片段

酸洗法是工业上常见的除锈方法,其原理是金属氧化物与酸液反应可以生成能溶于水的物质而被除去。学生在学习氧化铁与酸的反应时经常会写错化学方程式,为解决这一问题,我对这一实验教学作如下改进。

【教师】演示:氧化铜和稀硫酸共热实验。

【学生】观察现象,并描述出来。

【教师】设问:溶液变成了蓝色,你认为生成了什么物质?

【学生】猜测:可能生成了硫酸铜。

【教师】激励:你能尝试写出化学反应方程式吗?

【学生】尝试书写化学方程式。

教学设计说明:学生已经知道硫酸铜溶液是蓝色的,此处既是复习旧知,也可培养学生利用已有知识进行猜想的能力。书写化学方程式时对基础稍差的学生适当引导,让每个学生都能正确地写出来,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喜悦,增强学习化学的兴趣。

【教师】演示:生锈铁钉与硫酸共热实验

【学生】观察现象,并描述出来。

【教师】设问:溶液变成了黄色,你认为生成了什么物质?你的依据是什么?

【学生1】猜测:可能生成了硫酸亚铁,依据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

【学生2】不可能是硫酸亚铁,因为它的溶液是浅绿色的。

【学生3】猜测:可能生成了硫酸铁,因为氯化铁溶液是黄色的

【教师】激励:猜想分析很有道理,你能尝试写出化学方应方程式吗?

【学生】尝试书写化学方程式。

【教师】抓住典型,纠错点拨。

教学设计说明:学生可能会写出两种不同的答案,有的生成FeSO4,有的生成Fe2(SO4)3,通过尝试错误,让学生牢固地记住“单质生成亚铁盐,复分解时价不变”的规律。本例通过实验探究发展了学生的观察能力以及根据现象进行分析推理的能力。

示例2.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的实验教学片段

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无明显现象,如何判断反应是否发生是训练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绝好素材。

【教师】演示:分别向石灰水和氢氧化钠溶液中通入二氧化碳气体。

【学生】观察现象。

【教师】设问:石灰水变浑浊是因为生成了什么物质?请写出反应方程式。

【学生】写反应方程式。

【教师】设疑:氢氧化钠溶液中通入二氧化碳没有明显现象,是不是没有发生反应呢?若发生了化学反应,可能生成什么物质?怎样设计方案验证呢?

【学生】猜想,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设计方案。

【教师】指名学生交流,并按方案进行试验验证。

【学生】演示:向通过二氧化碳的溶液中滴加稀盐酸。其余学生观察现象。

【教师】激励:通过实验可知氢氧化钠中通入二氧化碳虽无明显现象,但确实发生了化学反应。你能写出化学反应方程式吗?

【学生】尝试书写化学方程式。

教学设计说明:学生仿写化学方程式为以后书写碱与二氧化硫等酸性氧化物反应的方程式打下基础。本例培养了学生设计实验方案的能力;按方案进行实验的能力;由实验现象得出结论的能力。由学生设计方案,做演示试验,可以让学生体验成功的乐趣,进一步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

示例3.氢氧化钠和盐酸中和反应的实验教学片段

中和反应是初中化学的重要知识,也是中考试题中的常见考点。

【教师】在腌制皮蛋的过程中生成了碱,所以皮蛋吃起来有涩味,如果我们在吃皮蛋时蘸少量食醋就能去除皮蛋的涩味。是不是食醋中含有的醋酸和皮蛋中的碱发生了化学反应呢?酸和碱之间是否会发生化学反应?

【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和新获取的信息思考回答问题。学生猜想后上讲台演示:向一支试管中加入2 ml氢氧化钠溶液,滴加稀盐酸,观察现象。

教学设计说明:实验无明显现象,留下了悬念,为下面的探究做准备。

【教师】设疑:没有沉淀、变色是否就真的没有现象呢?化学现象除了沉淀、变色等肉眼可见的,还有哪些现象?

教学设计说明:激发学生思维,为中和反应放热的教学打下基础。

【学生】思考,交流,并进行实验验证,用温度计测量反应前后的温度。

【教师】启思:我们是否可以从反应物消失的角度来证明确实发生了化学反应呢?

【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后派代表交流。(预习的学生想到用酚酞证明氢氧化钠的消失,教师应追问还有哪些试剂可以证明氢氧化钠消失?可否用适当试剂证明稀盐酸消失?)

【教师】优选:我想到的这些方案,哪个操作更简单,现象更明显?

【学生】用酚酞证明氢氧化钠的消失操作最简单,现象最明显。

【教师】演示:向盛有氢氧化钠溶液的小烧杯中滴加几滴酚酞,放入温度计,逐滴滴加稀盐酸,边加边搅拌。

【学生】观察现象,注意颜色的变化,思考酸碱性的变化。绘制pH-盐酸曲线图。

【教师】提升:对于无明显现象的化学反应,应从哪些角度设计方案?

【学生】学生小结,教师补充。

教学设计说明:本例运用生活实例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受生活中处处有化学。同时又为课题的引入作铺垫。无现象化学反应的验证可从两个角度进行设计,即验证有新物质生成或是验证有反应物消失。示例2和示例3刚好包括了这两种类型,便于学生形成系统的方法。本例培养了学生设计方案并进行优选的能力。

以上三个实例是我们在新授课教学中做的一点尝试,实践下来发现学生尤其是中等偏上的学生还是比较喜欢这样的实验课的,因为他们都能参与到实验教学中来,不断地体验成功的乐趣,有成就感。学习效果也较显著,前几年我校的化学质量一直在低谷徘徊,去年中考取得很大进步,可能得益于此吧。

2.小学科学探究实验室工程简介 篇4

浙江省小学科学探究实验室工程简介

浙江省小学科学探究实验室工程是省教育厅为进一步改善全省中小学校实验教学条件,深入推进新课程改革,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而组织实施的惠民工程。工程共资助全省I类和II类地区中小学校装备78个科学探究实验室。

小学科学探究实验室包含8组科学主题教学仪器,能够满足学生观察实验和动手操作的需求,符合科学教育和技术技能培养的要求。实验室的设计充分体现新课程改革理念,旨在进行科普教育的同时,重点培养学生的探究和创新能力,让学生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形成尊重事实、善于探究的科学态度,提升科学素养。

科学探究和实验方案设计 篇5

教学案例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和过程;

2、通过复习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

[能力目标]

1、培养训练学生做出假设与猜想的能力,设计实验方案的能力,根据实验做出结论的能力,根据实验结果进行反思与评价的能力。

[情感目标]

1、让学生结合实验进行科学探究,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体验探究的乐趣;

2、培养学生相互交流、相互合作的学习态度和精神。

教学重点:训练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

教学难点:训练学生做出假设与猜想及实验方案的设计能力。

教学过程:

[情境引入]:语言引入:前些天,老师在超市无意中发现一种新的商品,老师对它的名称的特殊性深深吸引,它叫“爆炸盐”。通过观察图片,同学们知道他是做什么用的吗?物质的用途由什么决定的?那么“爆炸盐”有什么用途?它的成分是什么?我们稍后再来探究。

[师讲]本节课让我们起走进科学探究的世界,体验探究的乐趣。

[学生]回顾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提出问题→假设与猜想→设计实验方案→实验验证→结论与解释→反思与评价

[师强调]在各种考试中重点考查的是:假设与猜想、设计实验方案。

[过渡]通常进行假设与猜想的方法有哪些呢?我们先来看例题1.例1.如图所示是初中化学实验室收集的一瓶无色无味的气体,试猜想该气体是何种气体,并设计实验进行探究:

假设与猜想 实验方法与现象 实验结论

教师引导分析:这瓶气体有什么性质?可能是什么气体?如何验证?

[小结]可根据物质的有关性质进行猜想。

[师问]还可以根据什么进行猜想呢?

2、某化学课外活动小组在实验室药品柜中发现了一瓶无色溶液,但这瓶试剂标签已经残缺,无法辨认,只知道可能是氢氧化钾、碳酸钾、硫酸钾、硝酸钾中的某一种。小明认为可能是氢氧化钾,小刚认为可能是硫酸钾,请回答下列问题:

(1)你认为的猜想一定是错误的,(2)你认为该瓶试剂还可能是。

试设计实验证明你的猜想: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教师引导分析:标签上有什么信息?该试剂可能是什么?能设计实验验证吗?

[小结]可根据物质的化学成分进行猜想

[过渡引入]我们学过很多物质都可以在氧气中燃烧,那么物质是否可在二氧化碳中燃烧呢?下面我们来观察钠在二氧化碳中的燃烧。

[提问]钠在二氧化碳中燃烧会生成什么呢?

[讲]:下面是某兴趣小组对钠在二氧化碳中燃烧生成物的探究:

例3.化学课上,李芹同学将燃烧的钠迅速伸入盛有CO2的集气瓶中,钠在其中继续燃烧,反应后冷却,瓶底附着黑色颗粒,瓶壁上粘附着白色物质。

[提出问题]黑色颗粒和白色物质可能是什么呢?

[进行猜想]你认为黑色颗粒是____,小明认为白色物质是氧化钠,小华认为是氢氧化钠,你认为白色物质还可能是;李芹同学认为小华的猜想是错误的,其理由是。

[查阅资料]CaCl2+Na2CO3=CaCO3↓+2NaCl,氧化钠为白色粉末,Na2O+H2O=2NaOH。

[实验探究]李芹同学对白色物质进行实验探究。

实验方案1:取该样品少量于试管里,加入适量的水,振荡,样品全部溶于水,向其中加入无色酚酞试液,观察到溶液变成红色,结论:白色物质为氧化钠。

实验方案2:取该样品少量于试管里,加入适量的水,振荡,样品全部溶于水,向其中加入过量的CaCl2溶液,出现白色沉淀,然后过滤,再向溶液里滴加无色酚酞试液,无明显现象出现。结论:白色物质为。

[反思评价]小娟同学认为实验方案1得出的结论不正确,其理由是。

[得出结论]钠在二氧化碳中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分析,得出结果;分析实验方案时要强调紧扣资料信息。

[师问]:本题你是根据什么对物质的成分进行猜想的?

[小结]可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元素守恒)进行猜想。

科学探究实验室解说词 篇6

天津市中山中学天津市南开区教科室

魏锡山(执笔)

[关键词]科学探究课;实验研究;理性思考;科学教育;科学课程;教学原则;教学策略

[摘要]作者在科学探究课的实验过程中对“科学探究课”的界定、教学目标、教学策略、教学结构和组织形式进行了探索,并对科学探究课的教学方法提出了建议。

在北京师范大学裴娣娜教授的指导下,我们开展了构建校本课程——“科学探究课”的实验研究。在实验研究过程中,我们认真学习第三次全教会精神,学习吸取国外进行课程改革,加强科学教育的有益经验,借鉴各地区开展研究性课程、综合理科课程试验的可贵尝试,边学习、边研究、边实验,并请专家来校指导,使“科学探究课”的实验研究取得初步进展。为使实验研究健康、有效地进行,我们在前段实验研究的基础上,对“科学探究课”研究的有关问题进行了理性思考。

一、关于“科学探究课”的界定

对于“科学探究课”这门课程如何界定,我们认为借鉴国外进行科学教育的研究成果和吸收国内各地进行研究型课程、探索型课程的探索实践是有益的。美国科学促进会(AAAS)1990年制定的“2061计划”和国家研究院(NBC)制定的“国家科学教育标准”(1994年)提出,把提高全民的科学素养作为科学教育的首要目标。科学素养的教育是针对所有人的,而不是针对少数对科学感兴趣的或有学习潜能的学生。在内容上强调“重点概念”,而不是孤立的科学事实,在方法上强调探究活动,而不是事先知道结果的重复练习。他们建议,良好的教学方法在本质上应同科学探究和科学家的实践活动一致,包括:给学生提供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机会,鼓励学生的科学思考和科学行为,强调动手操作等。对教师也做了较为明细的要求。规定教师应该让学生参加各种各样的具体活动,如实验观察、收集数据、分析和整理数据,同时让学生学会理论思维。

德国科学教育中非常重视让儿童亲自动手实验。在操作探究中获取知识和体会学习科学的乐趣,他们强调要求儿童动手去“做科学”,而不是“听”科学、“看”科学,让儿童在手脑并用中去获取科学知识技能,培养科学精神和态度,形成科学的价值观。

国外的科学教育强调综合性。科学教育的课程设置向综合化发展,这样既可以减轻儿童过重的学习负担,又有利于儿童从整体上把握科学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以培养创造能力。

国际文凭组织(IBO)的中学科学课程所提供的课程内容是综合性的,特别强调学科间的相互联系。科学课程内容以生物、化学和物理等传统学科为主,还涉及地球和健康科学中的部分内容。在教学上提出,探究性活动是科学教育的基础,在学生亲自参与的科学探究活动中形成各种科学技能和正确的科学态度,重视科学素养的培养。

国内上海、山西、浙江等地进行了综合理科课程、研究型课程的开发实践,以构建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和研究型课程的课程体系。研究型课程的突出特

征是坚持学生“自由选题、自主研究和自由创造”,具有开放性、综合性、自主性、过程性,是学校自主开发的适合学校特点和条件的校本课程,其宗旨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根据前一段进行的“科学探究课”实验研究,我们认为,“科学探究课”的基本内涵应该包括以下几点:

1.是对学生有效进行科学教育、提高其科学素养的科学课程,内容以物理、化学、生物和地理等理科内容为主,强调综合性和开放性。

2.以探究课程问题的过程为中心,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思路和方法,强调科学知识、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的结合与渗透,并将科学、技术与社会相关联。

3.面向全体学生,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科学探究活动,在活动中以自己的亲身体验来理解科学的本质和精神。

综上,我们尝试为“科学探究课”做一概括界定:“科学探究课”是以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以探究科学问题的过程为中心,以主动参与、亲历过程、协同合作、发展个性为主要特征的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的科学课程。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将“科学探究课”列为选修课,与课程计划中的学科课程、活动课程并行开设,这样可以弥补学科课程中知识的综合性、应用性、开拓性之不足,开辟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途径;另外也可补偿活动课程中仅对部分有科学兴趣特长的学生进行培养和目标不明确的缺陷,对全体学生有目标、分专题进行以探究科学过程为主的科学教育。

“科学探究课”对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进行了扬弃和超越。一方面它采取探究活动小组的组织形式,继承了活动课程的理论精华,摆脱了学科课程的死板。在整个探究活动中,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探究,教师的作用在于指导选题、组织活动、总结评价。另一方面,“科学探究课”还保持了学科课程长期形成的许多优势,如:教学活动的计划性和目的性,教与学活动程序和结构的严谨性和科学性,鉴定评价的指导性和激励性等。同时也注重科学知识的生成过程和迁移应用。“科学探究课”做为校本课程,它的开发立足学校实际,充分发挥学校资源优势和教师特长,结合学生认知和心理需求,规划、设计探究专题。在高中阶段,可结合高中课程计划中的研究型课程一并实施,在初中阶段可从活动课程调剂课时。“科学探究课”的实验研究,为建立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相结合的新的课程体系,加强课程的综合性和实践性开辟了新天地。

二、关于“科学探究课”的目标定位

“科学探究课”作为科学教育课程其功能在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重点培养学生探究科学的兴趣、领悟科学方法、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以及运用科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作为科学教育课程的“科学探究课”,不是将知识目标放在首位,而是强调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当然这不是说不需要知识目标,知识永远是研究和创造的基础,这里强调的是知识的综合性、应用性和过程性,这是与学科课程的显著区别。

1.“科学探究课”的能力目标

①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独立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

②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和主动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③培养学生的研究意识和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思维能力、动手实践能力;

⑤培养学生的群体意识和自主活动能力、合作交往能力。

2.“科学探究课”的情感目标

①探求知识的欲望、研究科学问题的兴趣、热情;

②崇尚科学的态度和实事求是的精神;

③知难而进、刻苦勤奋的意志和科学献身的精神;

④利用科学促进社会发展的价值观。

上述目标应根据学生的认知、心理现状与需求,在初中、高中分别有不同层次的要求。

三、关于“科学探究课”教学原则和教学策略

“科学探究课”的实验研究既是科学教育建设的研究,又是主体性教育实验的深化发展。因此,“科学探究课”的教学理应具有并突出主体性发展教学原则和策略。

1.自主性原则

要以学生的学习和发展为中心组织教学,以发展学生的主体性为目的,以启发学生自主探究、自主学习为主要策略,让学生主动参与探究活动,亲身感受、理解科学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2.活动性原则

要以问题(专题)为中心组织教学,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亲身经历科学探究活动全过程,指导学生在活动中动手、动脑去“做科学”,启迪学生思维,在活动中培养科学素养和实践能力。

3.开放性原则

要从学生现实生活实际出发,结合科学、技术、社会发展的有关问题设计专题,组织学生到社会进行调查、访问、收集信息,同尊重个人差异和独创见解,鼓励学生新颖的想象,为学生活动、表现和发展提供自由、广阔的空间。

4.综合性原则

科学教育内容是跨学科综合性的,教学方式是多样综合性的,方法手段是现代化综合性的,评价是涉及科学方法、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等多方面的综合。综合性原则是与学科课程的显著区别。

在主体性发展教学策略中,合作学习策略显得尤为重要。“科学探究课”的学习是以专题研究小组形式进行从选定课题、制订方案、收集资料,调查访问到形成结论均需在发挥个人专长的基础上合作进行。而且在外出调查、访问时更需要与社会各方面人士合作,教师要发挥指导、协调的组织功能,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增强合作交往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四、关于“科学探究课”的进行结构和组织形式

“科学探究课”以探究科学问题的过程为中心,采取专题单元的组织形式。因此,其教学结构可设计为:确定研究专题——制定研究计划——搜集资料——分析、处理资料——完成研究结论。

确定研究专题——应结合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实际,由学生或由教师指导学生确定;

搜集资料——根据单元专题的研究要求和研究计划,由小组分工或合作去查阅书籍资料、调查访问、照相录象等;

分析、处理资料——对收集的信息资料进行分类加工,根据研究目标进行分析、综合,从中得出规律性的结论;

完成研究结论——由小组向全班汇报专题研究成果,形式可以是研究小论文、调查访问纪要(报告)、科学设计方案或制作,高中学生可尝试撰写研究报告。

上述教学结构、活动程序体现了活动——体验——表现三个要素,即在教师组织指导下,学生自主参与科学探究实践活动;亲身体验科学发现过程,领悟科学方法;并在活动全过程中充分表现和发展自己的主体性——自主性、主动性、创造性和社会适应性。

五、关于“科学探究课”教学方法的建议

我们教师对上学科课程是驾轻就熟的,而对“科学探究课”这门科学教育课程是陌生的,不仅跨学科的综合知识缺乏,而且教学活动的组织也极易陷入课堂教学模式的误区。而健康有效的科学教育离不开教师的积极参与,学生的主体性发展、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更需要教师发挥主导作用。在此,借鉴皮亚杰提出的科学教育方法是有效的。

皮亚杰提出的科学教育教学方法最突出的有两种——活动法和冲突法。活动法是根据活动建构理论思想提出的。该理论指出,活动是联结主、客体的桥梁,是认知发展最直接的源泉。要理解一个现象或一件事,就要重建产生这个现象或事件的转变过程。皮亚杰的活动法的要旨是把活动原则实施于教学过程,让儿童主动探索事物,通过活动及其协调,逐步形成、发展、丰富自己的认知结构,重新创造发明和理解事物。因此教师设计探究活动情景,组织指导活动过程,引导进行科学的观察、实验,教给学生一些基本的科学研究方法是重要的。皮亚杰提倡的另一种方法是冲突法。冲突法是根据皮亚杰认知表型复制理论为基础提出的。认知的发展是由外到内的表型复制过程,外源性的经验知识不经冲突以及冲突导致的平衡化的动力过程,就不能被内源性知识所取代。只有通过认知冲突,才能很好地发展儿童的认知结构。因此,教师在设计、选择探究专题时,应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掌握适度性和新颖性原则,让学生产生冲突,在冲突情境中通过实践活动来理解科学、发展能力。

现代教育提倡科学教育,“科学探究课”的实验研究为构建科学教育课程进行了有益探索。随着实验研究的深入,科学教育课程将日臻成熟。

(该文承蒙天津市教科院张武升院长、和学新博士的指导,在此谨表谢意。

科学探究实验教学心得 篇7

过去以书本为主、以实验为辅的传统教学模式, 禁锢了多少少年的手脚, 僵化了多少青年的思想, 以学生为中心的科学实验探究教学势在必行。探究实验是提高学生素质, 使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的教学手段。笔者经过多年的探究实验教学实践, 反复反思和自我总结, 感触如下。

一、科学探究实验是以学生活动为主体的教学模式

既然是探究, 就应该让学生去动手, 去思考, 去发现, 教师千万不能去统一指挥学生的探究活动。科学探究的第一步是提出问题, 这个问题也要由学生自己提出;第二步, 猜想和假设, 每个小组的学生都可以提出自己独特的猜想, 无论正确与否教师不要轻下结论, 而要让学生自己通过探究活动来验证自己的猜想;第三步, 设计实验方案, 要充分利用学生思维的创造性, 让学生分组展开讨论, 共同设计本组的实验方案;第四步, 进行实验, 实验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合作互助, 教师要充分肯定学生的探究过程, 鼓起他们的信心, 教师不要过多干预学生的探究过程, 无论成功与失败, 都要让他们亲自经历;第五步, 合作交流过程中, 让学生自己寻找实验中可能存在的问题, 小组之间进行横向比较, 互相借鉴, 小组内反思总结, 寻找问题。无论在哪个环节, 学生都是主体, 教师只是一个配角。一开始, 学生可能有点无所适从, 但久而久之, 他们自我思考的能力, 合作交流、互相帮助的意识, 动手操作的熟练程度都会有明显的提高, 更重要的是, 通过自己的探究发现, 学生对物理学科的恐惧心理会一扫而光, 取而代之的是积极的探索精神。

二、科学探究实验教学, 离不开教师的帮助和点拨

虽然学生是探究活动的主体, 但是关键时刻, 还需要教师的修正和启发。比方说在设计实验方案环节, 教师可以让学生公布各自的方案, 供大家讨论, 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经过不断修正, 得出最优方案, 避免在进行实验环节出现失误, 同时教师又要充分肯定学生的独到见解, 大胆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方案进行操作探究, 实验完成后再与其他组比较, 发现各自的优点, 取长补短, 共同进步。进行实验过程中, 教师要注意巡视指导, 及时发现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并帮助学生解决。实验完成后教师要和学生一起进行归纳总结, 对学生的突出表现和创造性思维进行充分肯定, 又要回到课本要研究的问题, 归纳出一般性结论, 落实到知识点。在整个过程中, 教师要扮演好助理的角色, 时时刻刻注意发现学生的问题并进行帮助。教师的帮助和点拨很必要, 但千万不要越俎代庖。

三、探究实验的准备工作很关键

无论是演示实验, 还是学生的探究实验, 实验前的准备工作都是至关重要的, 而探究实验的准备工作尤其重要。教师在实验器材准备之前就要构思实验的主要环节, 哪些环节将用到哪些器材。比如在做探究海波熔化过程温度变化规律的实验中, 首先要想到加热和测温两个重要的环节, 要加热就要用到加热器材:铁架台、酒精灯;要测温当然要用到温度计, 而用什么量程和分度值的温度计又要根据需要进行选择;加热和测温器材选择好后, 又要想到研究的是温度随时间的变化, 当然还要用到停表;然后更关键的一步还要想到, 海波如何加热, 为防止直接加热海波, 受热不均匀, 发生烧焦, 需要一个特殊的设计, 将盛有一定量海波的试管放入装水的烧杯中加热;好像一切都解决好了, 但不要忘了石棉网这个不可或缺的重要器材。可见, 实验器材的准备过程同时也是实验方案设计的前奏。教师不能光想到器材的准备, 课堂的准备和学生的准备也是很重要的一环。课堂上, 教师要设计哪些问题, 板书哪些重要环节和提示, 都要提前做好准备, 切不可临时手忙脚乱, 丢三落四。而对于学生如何合理分组, 安排实验位置, 实验中发生突发事故如何处理, 实验前后的注意事项, 教师都要提前告知学生, 让学生没有后顾之忧, 既放开手脚, 又有条不紊, 顺利完成探究过程。

四、实验方案的制定决定着探究的成功与失败

实验方案的制定要充分发挥学生小组内和小组间的合作交流, 集中多人意见, 制定既合理又科学的实验方案, 不可匆忙决定, 草草了事, 导致探究过程随意无序, 小组内分工不明, 手忙脚乱。每个小组都要安排一名负责任, 有组织能力的优秀学生担任组长, 在实验方案的制定过程中, 领导小组成员广泛讨论, 听取各位学生的意见, 最后集中思想, 制定出本组的实验方案, 方案制定完成后, 还要再重新讨论, 设想每一步会出现的结果, 对方案进行最后的确认和修正。在学生制定实验方案的过程中, 教师也要参与进来, 对学生进行点拨和指导。教师也可以对学生优秀的实验方案进行公布和点评, 以帮助那些迟迟设计不出实验方案的小组, 防止出现有的小组能完成, 有的小组白耽误时间, 小组之间参差不齐, 出现完不成探究活动的小组。探究方案也不一定只是一种方案, 也可以多设计一些方案, 鼓励学生通过不同的方案进行实验, 鼓励学生的创新思维。总之, 我们要保证探究实验的有效性, 帮助和引导学生制定科学的、有操作性的方案, 不能让学生高高兴兴走进实验室, 一无所获, 垂头丧气地离开。

总之, 在平时的教学中, 我们一定要重视探究实验的教学, 因为它是我们进行素质教育的一个新的平台, 它是学生摆脱死学习、被动学习的一种有效手段;它是学生提高物理学习兴趣, 进入物理殿堂的台阶;它是教师进行新课改, 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主人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虽然它有这么多优点, 但是它并不是一种神秘的, 抽象的课堂模式, 我们教师首先要敢于走近它, 去感觉它, 去领会它, 去实践它, 久而久之, 我们将发现, 探究实验教学使学生收获很多, 也使教师学到很多, 是一种既有益于学生一生成长又有益于教师教学的教学模式, 我们一定要把握好它, 实行好它。

摘要:探究实验是提高学生素质, 使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教学手段。首先可以让学生摆脱题海战术的枯燥乏味, 提高学习兴趣;其次, 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和动手操作的能力。

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探究 篇8

关键词: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探究

科学学科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而科学实验教学改革是一项艰巨的教学改革任务,也是广大科学教师肩负的重要使命。为此,本文对小学科学实验教学进行了探究,提出了以下几点教学建议:

一、注重培养学生实验能力

实验教学不但是科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科学教学的一种重要方法。通过实验教学,可以吸引学生注意力,促使学生融入相应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为了让所有学生都参与到实验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制订实验计划、准备实验器材、实践操作、观察现象、归纳总结等步骤,鼓励学生自主参与、动手实践,帮助学生具有掌握科学实验的能力,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学生动手做实验之前,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方案,将原来给学生提供实验材料转变为让学生思考应该采用怎样的实验材料,增强学生思考能力和自主实验能力;实验过程中,应让学生边实验边记录,思考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提出自己的疑惑;实验之后,教师给学生留下一定的探究时间,让他们谈自己的体会和感受,并针对实验结果做出自己的评价。例如,在教学《导体与绝缘体》时,教师可以给学生准备一个电路检测器、一份检测记录表、以及各类待检物品:塑料片、牙签、纸片、铁丝、陶瓷、橡皮、铅笔、硬币、土块等材料。然后将具体的实验方法告诉学生,让学生通过自主实验验证哪些是绝缘体、哪些是导体,并深入感受两者的不同。最后要求学生思考怎样充分利用绝缘体和导体为人类服务,从而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印象,使其真正学有所得。

二、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品质

创造性是思维品质的重要特征之一,也是思维品质中最有价值、最具活力的一个方面,所以我们要加强思维训练,培养学生良好的创新思维品质,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曾经说过:“智慧的鲜花是开放在手指尖上的。”意思是说动手实践是激发学生各种思维能力的催化剂。因此我们要提倡实践教学,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作为科学教师,一方面应尽量给学生提供机会,让学生自主动手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另一方面要精心组织和安排实验,要求学生在实验之前进行相关的预习,并仔细观察实验过程,充分调动已有的知识经验,做好相关记录;实验之后要如实填写实验报告。除了重视课内实验以外,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时刻关注发生在自己身边的科学现象,从而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科学源于生活,生活又离不开科学。因此,小学科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是要让学生感受到科学就在我们身边,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例如,我们所生存的环境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各种变化:植物的生长变化、呼吸作用、电灯为什么会亮、肥料为什么分为好多种等。教师要善于运用生活中的实例来引导和激发学生,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探究活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同时,要积极开展多样化的课外活动,鼓励学生自主制备或回收实验药品,利用生活中常见的物品制作简单的实验器材,切实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

三、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实验

随着信息技术的日益发达,科学技术逐渐被应用于课堂教学中。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实验占据着重要地位,作为小学科学教师,要重视实验在整个科学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位置,不但要通过全方位的指导策略来激发和调动学生的思维能力,还要借助信息技术,为学生展示难以在课堂中直接呈现的生活化现象。与传统教学方式相比,信息技术具有形象化、具体化、生动化等特点,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听觉和视觉,激发学生参与的欲望和动力,帮助学生掌握其中的规律,从而突破教学的难点,提高教学质量水平。如地球的运动仅仅依靠教师的语言难以解释清楚,借助图文并茂的多媒体技术,可以直接播放相关视频,不但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且可以化抽象为形象,提高学生的观察意识,便于学生更好的理解昼夜交替现象等知识。此外,利用信息技术,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印象。通过多媒体信息技术,可以对科学知识进行形象化展示,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印象。例如在教学“水的三态变化”时,当学生动手观察之后,再运用多媒体动画将三态变化的不同反应呈现出来,便于学生更好的理解,并在学生脑海中形成深刻印象,有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总之,小学科学教学的改革发展,使得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面临着新的挑战与机遇,因此,我们老师要不断加强自身的学习和探索,切实提高科学实验课堂的教学效率,努力培养符合时代发展需求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左双娥.小学科学实验教学之我见[J].教学仪器与实验,2011(S1).

科学探究实验室解说词 篇9

《小学科学大班额分组实验探究》课题研究报告

摘要:大班额环境下的分组实验课一直是困扰一线教师的难题,本课题“抛砖引玉”以五年级一班为研究对象,从养成教育、课前准备、组长培养、教学设计等方面进行研究,总结了一套还需完善的教学策略。

关键字:小学科学 分组实验 策略和方法

引言

大班额环境在城镇学校已成为一种普遍现象,课堂教学的组织与管理本身就存在一定的难度,尤其是活动性较强的科学分组实验课对许多老师而言更是难以把控的。而《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又提示我们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

作为一线教师的我们,如何在大班额环境下开展分组实验教学的研究是必要的和有价值的,经过我半年的实践探究,自己总结了一套教学策略,相信在我“抛砖引玉”之下,更多的人会深入研究,必然会形成一套更加完善的教学策略,来解决大家在分组实验教学中的困难,打造有效的科学分组实验课堂。

一、课题的提出及意义

随着班级学生人数的增多(如我校拥有41个教学班,每班平均人数在60人以上,有的班级甚至70人之多。),学生智力水平、接受能力等方面存在的差异不断扩大,而教师对学生的教育关照度和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参与度不断降低,特别对组织能力要求较高的科学实验课和活动课,大多教师更是避而远之,在分组实验课中用演示实验代替,甚至舍弃实验教学,变为单纯的理论灌输和结论死记硬背的教学模式。严重影响新课程目标的落实,影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所以我提出“小学科学大班额分组实验探究”这个课题,旨在探索大班额背景下有效的分组实验教学策略,在面向全体学生的同时,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与内容

1。课题研究目标

经过本次课题的研究摸索、总结一套适合于我校大班额环境的科学分组实验教学策略,并应用于教学中,打造有效的科学实验课。

2。课题研究内容

在这种大班额环境下如何让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索的过程,如何准备实验教学,如何实施分组实验教学,是我本次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为了更具体化,我将课题细化为以下几个方面:

(1)大班额环境下课堂纪律与教学关系(如果想在有效的时间内实施实验教学,纪律是最起码的保障;如果没有良好的纪律,别说实验教学,就是一般的课堂教学,恐怕教学任务都很难完成。);

(2)大班额环境下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习惯是所有行为的老师,它如同物理中的惯性一样,在不受外力的情况下会保持原有的状态。);

(3)大班额环境下教师课前准备工作(有效的实验课需要充足的准备。);

(4)大班额环境下小组合作的分工问题(小学科学在情感、态度、价值感方面注重培养学生合作、分享的品质。);

(5)大班额环境下分组实验的实施研究(实践检验真理,更能寻找出一条实验的教学策略)。

三、课题研究的对象与方法

1。研究的对象

五年级一班学生为本次课题研究的对象,其原因一他们是我所带班级的学生便于实施课题研究;原因二,他们在日常教学中存在着其他班级共性的问题,具有研究的价值。

2。研究的方法

本课题主要采用了四种研究方法:文献法、调查分析法、实践研究法和经验总结法。

文献法:通过阅读《小学科学新课程标准》了解新课程对小学科学的要求和建议;通过阅读《有效备课?上课?听课?评课》认识课程设计的重要性和方法;通过查阅分组教学的相关文章掌握更多的教学方法。

调查分析法:对现任和曾任科学的七位教师以及三至六年级40名学生进行随机问卷调查,并对问卷进行分析,发现分组实验中存在的问题,和一些老师教学中的经验。

实践研究法:针对问卷中发现的问题与三位现任的科学老师进行问题整理和策略研讨;并以五年级一班为研究对象实施课堂培养和研究。

经验总结法:经过研讨和课例实践,以及学生反馈,总结在研究过程中的成功心得和失败教训,从而归纳出开展分组实验教学的策略。

四、课题研究的依据

国家教育部将46人以上的班级界定为“大班额”,在我国教育部颁布的《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小学科学是一门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启蒙课。科学探究是科学研究过程的本质特征,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在小学科学课堂中,教师是儿童学习科学的支持者和引导者。引导儿童主动探究,亲历科学探究的过程,这将有利于保护儿童的好奇心和激发儿童学习科学的主动性。”

五、研究过程

为了让课题扎实有效的开展,本课题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的研究。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4年12月——2015年3月)

进行课题研究的前期准备工作,填写课题申报书、评审书,对课题涉及的理论进行学习,并在教师和学生中进行问卷调查,对调查的结果进行整理分析,确定课题研究的方向和内容,撰写研究方案。

第二阶段:研究阶段(2015年4月——6月)

这一阶段是课题研究的主要阶段,针对问卷调查中发现的问题与其他教师进行研讨,补充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总结自己在教学中的一些成功经验。借助这些经验和文献中提及的方法,以五年级一班为研究对象实施课题研究。首先查阅资料、借助网络深度认识《给冷水加热》一课的目标和实验教学的方法;其次在平时教学中关注学生养成教育和小组协作能力培养,选取能力较强的学生为组长,以三个人为一个小组,六个人为一个团队,培养他们的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充分发挥组长的组织能力,细化各组员的分工,让他们“人人有事干,事事有人干”;最后,通过引导让学生尝试分析实验现象或者数据,知道他们总结结论,并及时给予评价和鼓励。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15年7月)

收集整理过程性资料,思考课题研究存在的问题以及通过这段时间研究所发现的教学方法,撰写课题研究报告,做好课题研究成果汇总工作。

六、研究成果

1。实验班级成果:

五年级一班作为实验班级,通过半年的教学培养,已逐步形成分组实验的行为习惯,大部分学生已经熟练掌握了一些仪器的正确操作。培养的十二个小组长具备了任务分配、组织研讨、分析汇报等能力,对教学有着很大的助进作用。

2。经验理论成果

经过半年的理论学习、师生研讨、教学实践等方面的经验积累和反思,总结形成了一套教师如何进行小学科学大班额环境下如何开展分组实验教学的策略。

(1)养成教育的培养贵在坚持

养成教育是一个学校德育工作的基础,它关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养成好的行为习惯会让学生一生受益。

在实验教学中,学生进入实验室的点点滴滴都是养成教育的体现,如何让学生有顺序地进入实验室,安静地听取实验要求,有组织的进行实验和讨论,习惯性的整理实验台等,这些习惯都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培养出来的,它需要三次、五次、十次,甚至一学期的坚持,让一切行为都成为一种习惯。当这些行为成为一种习惯,那么分组实验教学的“纪律难、组织难”就不再是困难了。

(2)充足的准备是高效的关键

分组实验活动前的准备是分组实验活动成功的关键。在教学中,我们会发现实验效果与预测有出入、学生设计的实验方案中需要的材料没有准备、同一种材料出现两种不同的实验现象等等。要避免这些情况影响分组实验的开展,材料的准备必须要精心选择,教师事先亲自实验。

除此之外,我们更要保证教学内容的充分准备,在日常教学中很多老师重点关注了实验的准备,而忽视了研究实验课的教学内容,让实验教学单调、无趣,学生是失去了实验探究的方向性,让实验活动成为一种单一的活动,失去教学的意义。

同时实验报告单的设计会让实验明朗起来,合理的设计让学生有据可依,在完成要求的同时完成实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注重培养,“以点带面”促成团队进行分组教学

俗语说:蛇无头不行。一个小组应该也有一个组织者,在实验研究过程中,作为教师助手的小组长将实验内容细化,发动每个组员的积极能动性,同时还可以指导组员进行实验操作、汇报等。当然组长的培养也是需要提前准备的,每次实验前将小组长集中起来进行操作指导、分工引导等,让小组长不是盲目的去组织,而是有计划地去完成任务。在教学中我以三个人为一个小组,六个人为一个团队,通过日常教学的小组、团队竞争培养他们的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这样在分组实验中更能体现出相互合作的意识和自觉性。

七、问题与思考

本次课题我主要立足与个人,通过改善自身教学细节和方法来改观分组教学的效果,看到取得的成果让我认识到教师理念的重要性,认识到教学那种“润物细无声”的力量。

反思课题研究的整个过,还存在一些问题:1。研究时间短,需要后期长期的坚持和反思;2。研究对象单一,一个五年级一班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存在个性的可能,而共性的研究还需要更多班级、更多年级的参与;3。研究立足点的不完美,现代教学立足于学生,通过改变教师理念,改善教学方式改观了教学效果,但若能立足学生,改变学生理念,改善学习方式,相信内因的能量是巨大的。课题研究还需继续!

参考文献

[1]、余文森 有效备课?上课?听课?评课[M]。福建教育出版社。2010。4 [2]、刘志慧 小组有效合作学习的关键[J]。江西教育。2010(32)

[3]、李家良 也谈如何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及探究精神[J]。新课程(教师)。2010(10)

[4]、张中西 试论小组合作学习中的自主学习[J]。现代教育科学(中学教师)。2010(05)

科学探究实验室解说词 篇10

在科学教学过程中,实验教学是一种创造性教育,它是主体情知互动的教育。科学教学中进行创新精神的培养,必须从改革教育思想着手,切实转变教育观念,从封闭型走向开放型教育,从承传型教育走向创新型教育,从传授式教育走向学生自我探究型教育。因此,科学实验教学只有把课堂教学、课外兴趣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实现学生的创新精神的培养。为此,笔者努力拓展科学教学的时间和空间,依据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上进行探究。笔者在近几年科学实验教学中如何实施开放式探究策略进行一下几个方面的阐述。

一、开放空间、营造氛围。

民主、安全、幽默、开放、温暖及支持性是提供创造性学习气氛的基本特征。“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生对学习内容感到浓厚兴趣时,思维、意志、注意力等一切心理因素都处于最兴奋、最积极的状态,他们就会自觉地去进行创造性的学习。

1、走向课外,丰富学生知识的层面。

在科学教学中应确立 “以课本为基础,走出文本,走向课外图书馆”的理念。这是因为学生一生中学到的东西,大量的不是从教科书中学到和老师教给的。如打电话、骑自行车、玩滑溜、唱流行歌曲等。所以,在教学中我经常引导学生看一些与教学内容有关的影视片,阅读各种报刊杂志,推荐阅读《少儿百科全书》、《祖国上下五千年》、《世界上下五千年》、《有趣的动植物》等书籍,让学生在大课本中去学取知识,形成社会综合知识观、大科学观。

2、设置悬念,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在教《我们周围的空气》时,除准备了水槽和玻璃杯外,我还给每组准备了一把扇子,一个风车和一个包裹得很紧的纸包。上课了,首先要学生猜测“纸包里是什么?”这一问唤起了学生探究的兴趣,一个个争着去摸、去闻。几个同学都没猜对,学生更是迫不及待地期望知道纸包的“秘密”。当打开一层层纸后,看到的竟是一只鼓起的“空” 塑料袋子。我立即追问:“真是空的吗?它怎么会鼓着?”这一问,把学生的求知欲望引入到探究的课题上,调动了学生的思维活动。学生异口同声地说:“里面有空气”。接着要求学生用桌上的材料来证明空气的存在。有的用扇子扇风;有的用嘴吹风车转;有的把玻璃杯反扣水中看水能不能进去„„。积极的探究气氛,认真的思考情绪,使学生对空气性质的认识不断地加深。在学生探究的 情绪最高涨时候,教师引导说:“谁能想办法看到空气?”这一问题进一步激起了探究的热情,同学们用各种方法进行尝试,有一个同学在水槽中吹起了一串串气泡。同组的同学高兴地大喊:“空气!空气!”其他同学茅塞顿开,纷纷效法。

3、精选材料,调动学生活跃的思维。

教学要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就需要教师课前根据教学内容和目的,精心设计、选择“有结构的材料”以调和课堂学习的良好气氛,如教学《温度和温度计》时,我在每一实验组的桌上放上了冷、热、温三杯水,各人去感受三杯水的温度。结果一个说温水是热水,一个说热水是温水。不同的感受为本堂课的定量观察研究奠定了基础。

二、指导观察、辅导实验。

科学课程标准指出: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这就要求教学生的“独立研究”,让学生对某种自然事物进行观察思考、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设计研究方案、自己进行实验分析、总结归纳等以获得知识。在这探究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指导。如 “水的沸腾”实验,若不加指导,学生只会注意翻滚的气泡和升腾的蒸汽,对气泡的产生、变化很容易忽视。实验时,只有教师的指导,学生才会有序地抓住试管底部初出现的气泡、气泡在上升过程中发生的变化、气泡出水面后变化现象、试管内壁不同部位出现的变化等观察环节,仔细地观察水蒸气从形成到散失的全过程,才真正让学生理解“水沸腾”的成因和本质。又如“水的过滤”实验,教师必须向学生交待清楚滤纸的折法,漏斗的放法,玻璃棒的拿法,倒水的动作等一系列细微之处。否则,只能是满地脏水,甚至可能发生事故。

所以,要想在几十分钟内让学生自行发现规律,没有正确科学的观察方法、实验方法和思维方法的全面指导是绝对办不到的。学生的“独立”必须是教师指导下的“独立”。但教师的指导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去诱发学生探究事物的兴趣,把主要精力集中在方法的指导上及学生主动性、创造性的调动与发挥上。

三、组织交流、引导思考。

学生自行开展观察实验时,对事物的感知是零星分散的,而且因人而异,有正确的、错误的、片面的等多种情况。教师必须组织学生把各自的观察结果汇报出来,相互交流、相互补充、相互启发,使各自分散的发现变成集体共同的财富,逐步形成一个丰富完整的形象,达到理性的认识。在这个过程中首先不能让学生漫无目的地瞎说,也不能一切包办代替。应该注重发挥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给学生以表现、发挥才能的机会。在这过程中教师要敏锐地静观事态发展,既不能放任自流,又不做知识的评判者,在适当时机提出问题,做学生掌握知识的引路人。一要抓住教学的关键处设问展开讨论;二要抓住思考的转折点设问展开讨论;三要抓住理解的难点设问展开讨论;四要抓住探究规律处设问展开讨论;五要于无疑处质疑。当学生明确了实践活动的目标任务后,就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设计实现目标任务的方法,把整个活动的进程交给学生自己把握,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地位。学生依据材料、工具、能力、爱好等方面的特点,自己选取最合适的方法进行小制作、小实验。如让学生制作一些小圆纸片,有的用剪刀剪,这是习惯思维指导下的实践行为。可有些同学用小刀裁,有的用锥子扎,也有的用一元硬币做模型冲出来一个小圆。

科学家探索大自然的奥秘是从提出问题开始的。但要真正发现问题是一件不容易的事,只有思想活跃、勤于观察、善于思考的人,才能在别人习以为常、不以为然的情况下发现事物变化的蛛丝马迹,从而概括抽象提出问题,展开研究。可以说没有发现问题就没有探究。因此,我们要千方百计地精心设计,制定引导学生质疑问难的方案,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自己去提出问题,在宽松的氛围中,维持学生思维处于高速运动的状态。如教学《花、果实和种子》,我让学生把带来的“果实”放在桌上,有同学马上举手发言说:“某同学把胡萝卜也带来了,胡萝卜不是果实”。带着的同学争辩说是果实,有的同学说不是。全班几乎同时发言“是”、“不是”。形成了结论对立的两派:甲:胡萝卜能吃,所以是果实。乙:能吃的不见得是果实,鸡蛋也能吃。甲:鸡蛋不是植物长出来的。乙:大白菜也是植物长出来的,难道也是吗?甲:胡萝卜有营养,是果实。乙:大白菜也有营养,为什么从来没人叫它是果实呢?„„两方同学一方举理说是,另一方力争例举反驳,课堂气氛异常活跃,探索兴趣十分浓厚。在探究的过程中学生的“独立性”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有利于学生的探究的发展。教学中我尽量安排小组或组织活动,促进探究的深入和交流,为学生创造更多的自我表白的机会,将个人独立思考的成果转化为全组的共同认识。

四、指示方向、延伸知识。

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的课堂教学活动中。要让学生探究能力得到更好的培养,就得指导学生将课堂上的研究兴趣和思维品质保持并迁移到课外,把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科学知识和研究方法用于课外对大自然的探究活动,成为“儿童乐于从事的经常性活动”。如《不一样的电路连接》一课,在学生掌握了串联与并联方法后,快下课时我向学生又出了一个新问题:“刚才实验是电在电线中流动使小灯泡发光。你能不用电线也使小灯泡发光吗?请大家课后自己去研究。”学生被最后的疑问所激动,课后兴犹未尽,想方设法去解开这个疑团。这与《导体与绝缘体》一课作了联系。像这堂课结束时那样,承上启下地提出一些新问题,一方面可以使新旧知识有机地联系起来,同时也激发了学生新的求知欲望,激励学生沿着知识阶梯去不断地攀登。科学课的技能目标可以通过小制作、小实验、种植、养殖的形式和社会调查、实践活动等去实现。有些活动项目的时间要求多,有些活动项目的时效性长,教学时间必须延伸到课外,让学生有比较宽松的时间完成课堂中无法完成的教学活动。如《种子发芽实验》、《评价我们的太阳能热水器》等教学内容,必须在课外经过学生的亲身实践才能完成。所以,教师必须鼓励学生在课外积极完成课后作业,合理利用自己的休闲时间,参与自己喜欢从事的活动。环境污染已成为全球性问题,在教学《环境问题和我们的行动》一课时,在我的引导下,学生自发组成环保调查小组,对家乡环境中的空气质量、环境保护的现状和前景进行了为期两个月的社会性调查,取得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写出科学价值很高的环保科技论文。并参加区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评比,得到专家的一致好评,荣获区级一等奖。科学综合实践活动――《关注校园周边的环境》被推荐到温州市科技创新大赛,获得二等奖。

科学教学重在学生亲历探究,重在动手实践。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创造力及动手动脑的能力。所以,教学的成果不要去追求学生加工出什么作品。比如说学生制作小水轮,其形状、大小,叶轮片长短,材料的种类和色彩,作品的质量都可以不同。另一方面,教师要接受、宽容所谓的“失败之作”。由于学生的知识水平、动手能力、个性特长、兴趣爱好上的差异,致使学生的“作品”质量不同,有的制造出半成品,有的甚至是废品,教师都要平静地接受这个现实,在实践活动中允许成功与失败同存,要轻结果,重过程。其实,所谓失败者也是成功的,首先他参与了一次实践活动,并在活动中得到了锻炼。其次他经历了失败的挫折和体验,获得了一种特别的成果。

上一篇:市政工程监理论文下一篇:世界红十字日国旗下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