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骨伤科学

2024-09-01

实验骨伤科学(通用3篇)

实验骨伤科学 篇1

观察能力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个重要途径和开端, 是发现问题和发明创造的首要步骤。化学实验中, 学生的观察能力是指学生观察实验过程及现象, 获得生动的感性知识, 然后进行积极思维, 对感性材料进行分析、综合、概括、归纳, 形成理性认识的能力。观察能力是中学生学习化学知识的重要方法和途径, 它不仅提高了“双基”教学质量, 而且对养成科学的学习方法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这也为进一步学习和研究化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观察实验的内容和方法

学生实验中的观察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地感知活动;是学生获得感性知识、积累感性经验的重要途径。因此, 注意观察的内容和方法是上好实验课的关键。

1.观察的内容

实验教学中学生观察的内容有四项:实验装置 (仪器安装的顺序和方式) 、所用药品 (颜色、状态、气味及味道等) 、实验操作 (实验前、实验中、实验后及注意问题) 、反应现象 (实验过程中、实验结束时) 。

(1) 对实验装置的观察

对于一个实验首先所应做的是选择适合的科学仪器及由这些仪器组成的实验装置。因此, 可遵循从整体到部分, 从部分到整体, 从外部到内部的原则进行, 以培养观察的整体性。从“整体性到部分”就是对某套装置有哪几部分组成, 先有整体轮廓的了解;从“部分到整体”就是这几部分是由哪些仪器组成, 又是怎样连接在一起的;从“外部到内部”就是要了解每件仪器的外部结构和内部结构。例如, 实验室制取氯气的装置是由发生装置 (圆底烧瓶, 分液漏斗, 酒精灯) , 收集装置和尾气处理装置三部分组成, 这就是从整体到部分来观察。

(2) 对实验现象的观察

正确的观察实验现象是重点也是难点。因为只有正确的实验现象, 才有可能得出正确的科学结论, 才能巩固所学的知识, 这是化学教学的目的和归宿。因此, 教师要特别引导学生对实验过程和发生的一系列现象进行有目的的重点观察。如在讲硝酸的氧化性时, 浓硝酸跟铜片反应放出的气体呈红棕色;稀硝酸跟铜片反应放出的气体起初是无色的, 但当空气进入试管后, 气体却变成了红色。

2.观察实验的方法

(1) 全面观察

全面观察就是从多方位多角度进行的方式。不仅要注意被观察事物的各个方面, 也要注意与其他事物的联系。在化学实验中, 对于具有代表性的、典型的物质性质实验, 应先全面观察, 只有全面观察才能了解实验的全貌。

(2) 重点观察

为了阐明某个化学概念或元素、化合物的性质, 对反应现象只需抓住与实验目的有关的规律着意观察即可, 也就是选择具有代表性的重点现象进行观察, 这就是观察的选择性等离子的鉴别实验。

(3) 对比观察

有些容易混淆或相似的实验现象需要加以区别, 要做对比实验, 进行对比观察使学生获得生动具体的感性知识或概括出结论来。例如, 盐类的水解, 学生自己动手实验, 将少量NH4Cl、Na2CO3、NaCl晶体, 分别投入盛有蒸馏水的三个试管使之溶解, 然后用PH试纸分别加以检验。对比实验现象的不同。

(4) 重复观察

典型的实验或学生观察反应现象容易发生错误的, 教师可重复做一次或让学生重复做一次, 以获得深刻正确的反应现象, 应注意在实验前必须再次向学生强调观察的内容以引起重视。

(5) 思维性观察

观察本身就是思维活动参加的感知过程。教师质疑并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观察, 使学生的观察有明确的目的性、方向性, 使学生的观察有明确的目的性、方向性, 使学生总在质疑、解疑的矛盾中经受锻炼, 不断前进。教师围绕教学目标, 不断地揭示矛盾, 提出疑问进行引导, 学生不断地发现矛盾形成悬念, 分析解决矛盾, 这就是激发思维。激发思维的过程中, 教师要发挥引导作用, 达到了启发教学的目的。深刻体现了学生的主题地位。

二、提高学生观察能力的措施

1.要使学生明确观察的目的和意义

观察是掌握感性知识的重要途径, 也是掌握理性知识的必要条件, 是科学研究的方法。每个实验都有其观察的目的, 在实验前该观察什么, 不该观察什么, 是定性观察还是定量观察, 是一重复观察还是综合观察, 是静态观察还是动态观察, 必须让学生清楚, 这样才能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应该观察的对象上来。

2.对学生进行观察能力的训练

对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是贯穿到全部实验教学过程中进行的。教师对培养学生观察能力要有一个切实可行的通盘计划贯穿始终。演示实验前, 教师应根据教学目标提出学生观察什么, 怎样观察往往容易想到只是用目观察, 实际上也包括了听、感、嗅、味、触等各种感官。因此, 教师在实验时应注意引导学生全方位地用感官观察。

3.要使学生尽量做到客观观察

生活中, 人们时常故意采取对自己最方便的做法从事某一活动, 但在化学观察中不符合观察要求的活动都是不对的。不带有任何偏见或违反客观要求的行为, 也就是应采取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对事物进行周密的、细致的和系统的观察和分析, 这就是科学观察的基本原则, 即观察的客观性。

4.教会学生善于掌握现象发生的各种条件

条件是发生现象的外部因素, 化学反应是在客观条件下进行的, 条件通过物质本质属性起着作用。条件不同结果也就不同, 例如, 在铝的化合物教学过程中, 关于AlCl3和NaOH的反应, 学生用等物质的浓度的两滴溶液, 由于滴加顺序不同, 为什么相同两物质反应现象却不同呢?通过认真实验, 精心观察现象, 获取感性材料, 再通过学生分析思考, 使认识产生了飞跃, 加深了学生对Al3++3OH-=AlO2-+2H2O反应实质的理解, 又提高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深刻性。

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的方法很多。只要教师把精力投入到实验教学中去, 并进行科学的研究, 相信所教学生的各项能力都会得到较大的提高。

摘要:化学实验教学是化学教学过程中的一个很重要的环节。而在实验教学过程中, 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又是重中之重。就化学实验教学中观察的内容、方法以及如何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方面给予阐述。

关键词:实验教学,观察能力,内容,方法,措施

参考文献

[1]化学实验在化学教学中的重要作用.中学化学教学法.

[2]肖桂林.创设实践型作业, 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中学化学教学参考, 2007, (6) .

实验骨伤科学 篇2

1转变观念, 关注实验探究中学生的问题和发现

课堂上, 老师关注的焦点在哪儿?是学生, 还是知识, 还是教案?这是我们常常思考的一个问题。《科学课程标准》 指出:“以探究活动为核心的科学教学过程, 不再是教师照本宣读教科书和刻板地执行教案的过程。教学要在一定的情景中展开, 学生会提出许多教师意想不到的问题, 教学过程中也会出现许多难以预料的情况。”因此, 教师必须要以动态生成的观点来认识课堂教学, 根据教学中的生成因素, 随时能够接住学生抛过来的“球”, 或回应, 或反击, 或再击——组织、参与、引导, 使师生双方真正沉浸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氛围中, 从而有效地推动学生的科学探究活动, 创造性地驾驭课堂。从这个意义上说, 课堂是生成的而不是预设的, 教案应是外出旅行时的指南针, 而不是有固定路线和时刻表的火车。

2保护学生兴趣, 鼓励学生实验探究中的问题和发现

在实验探究活动中, 学生即便是做相同的实验, 因受各种因素的影响, 他们会有不同的发现, 然而, 恰恰是这些不同的发现更能呵护学生探究的兴趣。然而在我们当前科学实验课堂教学在很多时候存在这样一种现象, 教师总希望学生的探究是自己想要的或者是课本上相同的结果, 总希望学生提出自己预料中的问题, 否则教师会十分着急, 即使学生提出不同的观点或者有价值的问题, 教师也不予理睬, 顶多用“你真聪明” “这个问题我们放到课外去研究”……之类的话来搪塞。这是因为教师为了完成课前制定的教学目标, 按预定的教学设计在教学, 千方百计地把学生拉到自己的教学思路中来, 绝不允许学生出“格”, 这样的课很难焕发生命的活力, 也谈不上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学生“能在探究中提出自己的问题”是小学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在探究试验中学生能提出问题, 正说明他对探究活动有兴趣。当然, 学生提出的问题也许学生要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不过学生要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首先就得敢提问题, 对于学生的问题, 教师不能漠不关心, 而应该鼓励大胆探究, 鼓励提问和不同的发现, 呵护学生的好奇心。

3变备课为备学生, 备课要备可能出现的情况及其对策

要处理好实验探究中生成的问题, 突出学生的主体性, 让学生自主学习, 学生必定会出现不同的结果, 教师备课时必须充分考虑会出现哪些情况, 每种情况如何处理, 这对教师备课提出了一个新的挑战, 教师的备课重心应转移到备学生上来, 充分地了解学生是处理课堂生成的必要条件。我认为必须从以下几方面去了解学生。

1) 学生现有的知识储备情况。社会在发展, 孩子们的见识也在发展, 很多学生的知识储备是我们做科学教师有时想象都想象不到的。了解学生的知识储备, 能使我们的课堂更有效率。

2) 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教师可以通过课堂观察来发现学生的学习科学的兴趣程度, 针对不同的班级的情况, 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如有的班级很喜欢科学课, 喜欢在严密的科学探究实验中得出结论, 教师在设计时就可以充分放开一些;有的班级对科学课兴趣不大, 教师就应想办法使课堂的语言丰富些, 幽默些, 吸引学生的注意, 逐步培养其兴趣, 在设计时就可以保守一点。

3) 学生的性格特征。一般来说, 科学教师要教几个班, 认识每个学生是一件难事, 更不要说了解全部学生的性格, 但是一个班级中具有重要作用的人物的性格, 教师必须了解。例如班级里如果有一两位打破砂锅问到底的学生, 我们在备课时就要好好考虑一下如何应对。

科学实验探究活动课堂教学和其他学科不同, 重视学生的自主探究, 因此, 实验材料的准备是进行探究的必要保障。按照预设进行探究实验的材料是固定的, 不可更改的, 学生使用的一般也是同一种或同几种的材料, 教师较容易准备。而生成式的科学课堂教学则提倡自主选择实验材料, 这就带来了材料准备上的难度。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兴趣。”越是学生的东西, 越容易引起学生心灵的共鸣, 越有助于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由于科学教学的特殊性, 学校虽然按标准配足了一定数量的仪器, 并且拥有了工具箱, 为学生购买了学具袋, 但也不可能把所有的观察实验材料 (如瓶瓶罐罐、各种液体、 活的动植物等) 全部配齐, 所以让学生把身边的材料带进课堂, 既解决了学校教具学具的不足, 又能按规范上好科学课, 真正让学生动起来。如三年级下册“植物的一生”一课, 课前我让学生收集各种各样的种子, 课上学生带来的种子数量之多让我感到吃惊, 有的连我也不认识, 课上学生不仅了解了种子的构造, 还认识到了各种各样的种子。课后, 由于种子实在太多, 我让学生把一部分浸泡过的种子进行播种, 为下几节课的学习作好准备;一部分干的种子制成了种子标本, 作为一种长期的教学资料。

4把握“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课堂教学平衡点

现在的实验探究活动, 存在两种极端:一种是学生充分自主, 教师略作指导;一种是教师充分细致指导, 学生则在规定的范围内自主, 戴着镣铐跳舞。究竟哪一种更有利于发展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笔者认为, 教师一方面要为学生自主探究创造条件;另一方面要把握好课堂组织权, 进行有效的生成。具体地说就是要在探究活动中, 根据学生的问题和发现, 并与备课预料情况进行比较, 如果出现预料之中的情况则按预先设计的对策教学;如果出现预料之外的情况则与教学目标 (不仅指认知目标) 比较, 看是否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 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组织后续的教学活动。

例如我在“磁铁的磁性”一课的教学中, 当学生探究出一块磁铁有两个磁极, 同极相斥, 异极相吸这个性质后, 准备下一个环节拓展的教学, 而这时有一位同学却不小心把一块条形磁铁摔成了两段, 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被转移到这块摔断的磁铁上, 都在等着我如何批评这位同学。我及时抓住了这一机会, 没有去批评这位不小心的同学, 而是反问其他学生一句: 这块摔断的磁铁还有两极吗?如何去研究呢?学生探究的欲望又一次被激起, 这样把预先设计的对磁铁在生活中的应用放弃了, 却反而收到了更好的效果。这种机会当然不是每节课上都有, 但是有了这样的机会就一定要把握, 不要简单地去批评这位同学, 而应该感谢他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契机。

又如现在很多科学探究的开始, 我们往往抱着学生自主选择的理念, 教师引导学生自己提出想研究的问题, 再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板书, 然后让学生从自己提出的问题中自主选择进行研究。我们知道, 学生的想象力和求知欲是千奇百怪的, 我们很难在课前准备的时候考虑周全, 这时候, 既要尊重学生的选择, 又要完成教材规定的教学任务, 其实是不现实的。如果一定要体现学生自主选择, 那么在学生提出一大串的问题后, 可以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梳理, 在梳理的基础上把学生的思维引入到课的重点。我们提倡学生自主选择, 并非让探究活动漫无目的。

5让课堂教学评价成为课堂活资源的生长新起点

探究实验一个重要的环节就是汇报交流, 很多教师的评价只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 教师主要看学生探究的结果是否与课本知识或自己心目中的想法一致, 如果一致就是好的, 而对一些富有创意的想法、独特的看法持不温不火的态度, 要么是不管对错, 一律肯定, 要么是含糊其词, 不予深究。这不利于学生的发展。因此, 在课堂上不仅要让学生展示学习的结果, 而且要展示探究的过程。教师评价时要指出学生汇报中所包含的智力价值, 以及采取了何种探究方法, 教师此时就需要调整自己的节奏跟着学生走。

如笔者在“一天的食物”教学中, 当各组完成分类, 我请其中一组上来展示时, 这一组按照荤、素的分类标准把食物卡片摆放好, 然后我就提问:对他们的分类还有不同的意见吗?我原本的意图是让学生说说其他不同的分类的方法和对他们组荤、素的分类有否错误, 然而意想不到的是, 发言中一位同学说:“火腿肠不属于荤类, 因为它里面含有面粉, 面粉是素类!”我追问:“那你说火腿肠属于荤的还是素的?”他不假思索就说:素类。这下一石激起千层浪, 其他同学纷纷举手有不同的意见, 有的说是荤类, 因为有火腿;有的说是素类, 因为有面粉, 争执不下。我发现这是一个极好的“头脑风暴” 的机会, 干脆让他们放开说, 这时的教学已经脱离了我原来的设计。又一个学生起来说:我认为火腿肠既不属于荤类, 也不属于素类食物, 而是荤素混合类的食物。我立即肯定了这位同学, 并提醒大家找证据, 火腿肠的包装上就写了好几种配料, 有火腿、盐、面粉等, 的确是既有荤, 又有素, 属于荤素混合类食物。这样一来, 我原本放在最后的一个环节, 出示一盆 “榨菜肉丝”, 认识荤素混合类食物就毫无必要了。

骨伤患者的健康教育 篇3

1 明确健康教育的目的

健康教育关系到患者怎样保护自己的肢体, 保证其功能和外观, 而且健康指导本身也属于治疗的范围。在临床治疗骨折时, 将整复、固定、功能锻炼三个步骤有机结合在一起, 整复中有固定, 固定后就开始活动, 动静结合。另外, 还必须学习其他相关学科, 如心理学、社会学以及缺陷心理学、美学等。总之, 以解决患者的问题为目的, 最大限度地满足其对健康的需求。

2 健康教育的方法[3]

2.1 语言介绍

通过语言沟通, 对患者详细讲述骨折后肿胀疼痛的规律性、早期功能锻炼的好处、如何达到动静结合, 重点讲述活动的重要性。避免不利于骨折愈合的动作, 对患者详细讲述复查时间和注意事项。介绍骨折愈合的进度和去除内外固定的指征, 防止擅自去掉外固定, 并针对患者的思想状况, 及时进行健康教育。

2.2 示范教育

向患者及家属示范操作性内容, 手把手地指导患者, 并通过自身关节活动情况使患者更直观地获得功能锻炼的知识。

2.3 书面形式教育

向患者针对性地发放健康教育的小册子, 并给予讲解。

3 健康教育的内容

健康教育是以医院为基地, 以患者及其家属为对象, 通过有计划、有目的的教育过程, 达到使患者了解增进健康的知识, 改变不利于健康的行为和问题, 使其行为向有利于健康的方向发展[4]。

3.1 心理健康教育

骨科创伤多为突发事件而致, 患者无任何思想准备, 受伤后伴随剧烈疼痛及对自身伤情的不了解, 对周围环境的陌生, 往往出现恐惧、焦虑、忧郁、悲观等消极的心理状态;损伤严重者, 常需紧急手术治疗, 患者对手术治疗的预后不清楚, 会出现不配合等情况, 此时, 应根据患者伤情的轻重缓急进行健康教育。需紧急手术治疗者, 在做各种术前准备的同时, 向患者讲解手术的必要性、科室的技术力量配备、各项术前准备的目的及配合方法, 简单介绍同种疾病患者手术治疗后的预后情况, 用良好的语言、和蔼的态度、精湛的技术, 消除其紧张恐惧情绪, 使患者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积极配合各项治疗[5]。

3.2 术前健康指导

骨伤是一种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康复的疾病, 而不同类型、不同部位的骨折又各有其特点, 骨折康复的健康教育亦应针对不同骨折的不同时段进行。如术前准备的指导, 床上排便、有效咳嗽等练习, 术后卧位饮食、功能锻炼等的指导, 因此, 针对每位患者实施标准健康教育是十分必要的。

3.3 住院治疗期间的健康教育

3.3.1 密切观察骨伤患者末梢血液循环情况

一些患者不懂得末梢血液循环的重要性, 特别是在小腿骨折、前臂骨折中, 如果患者出现持续性剧痛、高度肿胀、末梢皮肤温度较对侧下降甚至冰冷、肢端颜色苍白或紫绀、手摸或针刺肢端患者感觉明显迟钝或毫无感觉、桡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手不能活动等现象时, 应立即让患者松开外固定物, 必要时切开减压, 防止骨筋膜室综合征。

3.3.2 指导和监督患者功能锻炼

(1) 应向患者说明功能锻炼的重要意义, 调动其积极性; (2) 既要鼓励患者积极活动, 又要循序渐进; (3) 应严格控制不利骨折愈合的活动; (4) 禁止强力的被动活动; (5) 将功能锻炼纳入康复计划, 按计划执行。根据患者个体情况制定合理可行的锻炼计划, 早期 (骨折2周以内) , 主要是肌肉自主收缩和放松, 肌肉等长收缩, 促进深部静脉回流、肿胀消退, 每天数次, 每次5 min~20 min, 原则上骨折部上、下关节不活动, 身体其他部位应进行正常活动。中期 (骨折后3周~6周) , 该期骨痂逐步生长和成熟, 可以进行一定幅度的关节活动, 在医护人员或健肢的帮助下, 逐步恢复骨折上、下关节活动, 教会患者肢体不负重的锻炼, 如坐在床沿双腿下垂、患肢不负重站立等。晚期, 骨骺愈合牢固, 可去除外固定, 应进行全面的肌肉和关节锻炼, 至完全功能恢复。功能锻炼以患者不感到疲劳、骨折部位不发生疼痛为度, 锻炼时患肢轻度肿胀, 经晚间休息后能够消肿可以坚持锻炼, 如果肿胀较重并伴有疼痛, 则应减少活动, 抬高患肢, 待肿胀疼痛消失后再恢复锻炼。功能锻炼以恢复肢体固有的生理功能为中心, 上肢要围绕增强手的握力进行活动, 下肢重点在训练负重行走能力[6]。

3.3.3 做好出院健康教育及随访, 促进患者全面康复

在疾病基本痊愈或平稳后, 部分患者可以出院回家休养, 或有些患者不能承受住院费用等原因而中途停止治疗要求出院。而出院后的治疗、护理、休养、锻炼等, 对疾病最终痊愈、功能康复都起着重要作用, 因此应十分重视出院指导工作。让患者认识到, 出院后的护理与康复锻炼依然很重要, 丝毫不能大意与松懈。要恢复满意的肢体功能, 预防关节僵硬、肌肉萎缩等废用综合征, 就必须进行正确的功能锻炼。告知患者加强功能锻炼, 定期复查, 如有不适, 随时来院就诊。胸腰椎骨折患者, 给予腰围固定, 下肢骨折患者配备拐杖, 指导患者患肢不负重活动;对继续进行药物治疗的患者, 出院带药应详细介绍各种药物的用法、作用以及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切口未拆线者, 告知换药拆线时间。必要时上门指导, 方便患者。

4 讨论

骨伤是一种需要较长时间才能康复的疾病, 因而建立从入院前预防、急救开始至院后康复随访的健康教育一体化模式, 是临床发展的必然趋势。实施标准健康教育是促进骨伤患者康复的重要策略, 不论对近期或远期都有较好的效果[7]。

摘要:目的通过健康教育, 促进骨伤患者康复。方法采用介绍、示范、书面等各种形式, 对骨伤患者进行健康教育。结果健康教育对患者的康复过程有较明显的促进效果。结论通过对患者从入院前预防、急救开始至院后康复随访的健康教育, 使患者对自身疾病的康复有全面的认识, 最终达到康复。

关键词:骨伤,健康教育,分析

参考文献

[1]王彩霞.健康教育在骨科患者中的应用体会[J].甘肃中医, 2003, 16 (2) :40~41

[2]赵巧敏.骨伤患者康复的健康教育[J].中国现代实用医学杂志, 2005, 4 (5) :83~84

[3]汪美瑛.骨伤患者的健康教育[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5, 14 (13) :1806

[4]杨维敏.健康教育对骨伤患者的康复影响[J].中国中医急症, 2007, 16 (11) :1440

[5]沈卓琴, 管福平, 奚惠蔚.健康教育对565例外伤性骨伤患者的依从性影响[J].中华现代医学与临床, 2005, 2 (11) :121

[6]赵爱琴.骨伤科住院患者健康教育效果调查分析[J].中医正骨, 2003, 15 (11) :62

上一篇:医疗器械的全过程监管下一篇:排汽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