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问题去看材料

2024-08-18

带着问题去看材料(精选2篇)

带着问题去看材料 篇1

2010年国考申论技巧:带着问题去看材料

申论考试所给定的阅读材料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所给定的材料主要是集中反映一个有一定影响又亟待解决的具体问题,这种资料一般是围绕一个主题客观叙述,把案例涉及的情况详细加以说明,以期让考生能“以小见大”,可以称为“一条线”。二是所给定的材料主要围绕某一个或某几个热点问题综合方方面面的信息组编而成。这种形式的材料往往没有顺序可言,上一条和下一条没有直接的因果关系,以期让考生能“杂中取精”,可以称之为“一锅粥”。专家提醒考生,申论考试是要求应试者按照特定的要求从这些杂乱无章的资料中找出其核心思想,抓住问题的实质,并就相关问题提出对应政策。

结合申论考试的特征,陈蓬老师建议考生在答题过程中要先读问题,带着问题去看材料。从操作层面上讲考生应注意两点,其一,要用铅笔在试卷上划出重点句,分清现状、原因、问题、对策;其二,要将核心的环节和观点在草稿纸上列出大纲,保证阅读过程中的思路清晰。

转换角色:国家、地方组织的公务员考试是选拔官员,也就是未来的人民公仆。所以在强调知识性的同时更加注重对考生道德观、责任感、公仆心等方面的考核。考生应深刻认识到申论考试同时是对政治素质的水平测试,它考察的各种素质和能力都是政府工作人员在实际工作中必须具备的素质和能力。因此,考生在答题时要始终提醒自己从公务员的角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注意文体:申论考试不同于其他考试,一定要注意文体。公务员申论考试的思维方式从内容上来说就是对于特定社会事实或现象的表现、原因和对策进行深入的阐述和论证。这决定了申论文章不是杂文评论,也不是学术论文,在风格上强调内敛和沉稳。在准备考试和答题过程中考生切忌把申论文章写成杂文评论和学术论文。重视标点符:申论阅卷在计数的时是将标点符号、空格计算在内的。有的考生担心标点符号占格,影响正文的字数,从而造成论证说明不充分,影响成绩。专家介绍在申论考试中,标点符号必须要占格,否则是不合乎写作规范,需要扣分的。标点符号不仅要占格写,而且占几格也是有规范的。总的来说,逗号、分号、句号、冒号、顿号、引号、书名号等都分别占一格;省略号、破折号需要占两格。

在标点符号的书写上考生还要注意,单元行的开头不能出现句号、问号、叹号、逗号、顿号、分号和冒号;单元行末尾不能出现引号、括号、书名号的前一半。在书写过程中遇到前一种情况,可以把标点符号写在上一行的末尾格线上或者格线外;遇到后一种情况,则需要挪到下一行书写。

专家提醒考生注意,往年申论的平均分在30-40分之间,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考生只注意了材料的积累却忽略了申论的答题技巧。本文为考生提供了申论考试的四大技巧,望广大考生实战、技巧相结合,全方位提高成绩。

带着问题走出教室 篇2

上课至此,教学目标已基本完成。突然,有一位学生举手发言:“我看过电视报道,科学家发现火星表面有旋涡状风暴,而火星上没有空气,火星上的风是什么形成的呢?”话音刚落,又有同学说:“是的,电视上还有火星风暴的动态画面。”“火星表面没有空气,是不是存在其他气体形成风呢?”“火星表面不同地方是不是也存在温差呢?”

“如果有温差,那么火星是不是也有引力,让重的冷气体下降,轻的热气体上升,从而冷热气体对流来形成风呢?”同学们你一言,我一语,有的提供信息,有的提出问题,有的作出推测,讨论非常热烈。

学生提出了比教师预想的“更有意思”的问题,使教师大为感慨。老师没有预料到同学会提出这样的问题,虽然看过有关方面的报道,但因为宇宙风暴的详细情况尚未完全知晓,对宇宙风暴的观测研究,明天又将会发现什么,也无法预测,老师作为一名参与者与同学们一起讨论,最后形成一个基本的认识:大致在地球上,风是空气流动形成的,但在宇宙的其他星球上形成风暴,则有待进一步观测与研究,我们可以积极关注这方面的报道。

我们的教学要使学生能有效地产生问题,形成解决问题的意识、习惯和能力。“学贵有疑”,教师启发学生把自己的问题提出来,先由学生自己讨论解决,然后由教师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答案。这种教学一反传统的灌输,它打开了学生思维的闸门,激活了学生的兴趣。亚里斯多德有句名言:“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常有疑点,常有问题,才能常有思考,常有创新。”

20世纪80年代,美国在基础教育领域,提出以“问题解决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方法。这种方法就是教师为学生设计环境,激发学生独立探索提出高质量的问题,培养学生多向思维的意识与习惯。这种方法不是以设问组织课堂教学,也不是站在问题面前去分析、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而是由教师创设提出问题的实际环境,刺激学生提出高质量的问题。一堂课下来,教师应该给学生留下问题,假如没有给学生留下问题,这堂课不能说是成功的。

反观我们今天的课堂,教师更多的是让学生理解、认识和接受现有的科学结论,而对于引导学生对现有知识的.再认识、更新与创造往往忽略、或者根本不谈,“这道题就这么答,不能改了”,哪怕学生有胜过教师的独到见解,也不予以鼓励,最终以“教参”作为标准答案一锤定音。由于教师的指责与批评,使不少学生宁可混在大多数的沉默里一知半解,也不愿意随便提问题,久而久之,他们不再想什么,也想不出什么。调查表明,90%以上的学生不敢向教师提问题,教师总认为把学生教得没有问题,才算是成功的教学,实际上,恰恰忘记了行成于思、思成于惑的简单事实,困惑与好奇恰恰是孩子特有的财富。没有问题恰恰是最大的问题。让学生学会提问题,这正是课程改革的意义所在。

“问”是一种探究,教师要平等、宽容地对待学生的问题,“释疑、解惑”并非是将疑惑全部“冰释”,而要引导学生在明了旧疑的基础上思考新的、更深层次的问题。(中国教育报报记者李建平)

此文章为枫叶所作

上一篇:中考物理电阻专项试题下一篇:婚礼答谢宴司仪主持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