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感受到的母爱(共7篇)
我所感受到的母爱 篇1
我所感受到的母爱
母爱,是一种伟大的力量,她是我们幼小的心灵慢慢地成长。我来说一件我感受到的母爱吧!
有一次,我们在上课,外面下起了大雨。我们放学了,我没带雨衣,只能在教室里等家长来接。在我焦急等待中,老师说:“张碧涵,你家长来接你了。我急忙跑出去,一看,是妈妈,我激动的扑到妈妈怀里,说:”妈妈,你来了!“妈妈说:”宝贝,等着急了吧,我们回家。“我跟周老师说了”再见“。
在回家的路上,妈妈把伞一点一点往我这边移动,一直把伞都移到我这边,她才不移动了。
结果,回到家后,妈妈被雨浇成了”落汤鸡“而我却一点儿也没淋着。
爸爸问妈妈:”你为没什么一直把伞往女儿那边移呢?不知道这样你会被淋湿吗?“妈妈摸了摸了我的头,说:”只要咱们的宝贝女儿不被淋着就行了。“这句话让我流泪了,我抱着妈妈哭了起来。
真是”父母的爱是天地间最伟大的爱“啊!
我所感受到的母爱 篇2
为了让学生深刻认识到母爱的伟大, 实现自我教育、自我提高, 从而更加感恩母亲的目的, 学校设计了与母爱有关的德育课。
一、活动过程设计
1.课前暖场 (播放背景音乐《鲁冰花》)
在你身边, 始终有这么一个人, 无论你走到哪里, 都舍不下对你的牵挂, 她愿把自己无私的爱都奉献给你;在你周围, 始终有那么一种爱让你肆意地索取和享用, 却不要你任何的回报, 这个人叫母亲, 这种爱叫母爱。
2.知晓艰辛 (观看图片, 播放背景音乐《母亲》)
母爱就像一幅水墨画, 洗去铅华雕饰, 留下清新自然;母爱就像一首舒缓的歌曲, 婉转悠扬。无论妈妈在哪里, 她都会给我们最浓的爱!
亲爱的同学们, 你们知道父母在外打工的情况吗?知道他们的艰辛吗?请同学们看看父母在外打工的辛勤画面吧!
3.说知心话 (播放背景音乐《世上只有妈妈好》)
亲爱的妈妈从把我们带到这个世界, 就在不停地付出, 给了我们无尽的关爱。可是我们有没有想过, 要怎样回报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恩情呢?同学们, 就让我们借此机会对妈妈说说心里话吧!
【活动小结:通过学生对妈妈说句心里话, 教师点拨, 引导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悟到一些道理, 认识到由于自己的无知对父母造成的无言的伤害。】
4.集体宣誓
每个人的成长经历不尽相同, 但谁也不能否认我们成长的每一步无不渗透着父母辛勤的汗水, 体现父母深沉的爱。为了表达我们对母亲的恩情, 请全体同学起立, 右手握拳, 做出承诺:亲爱的妈妈, 从现在开始, 我们在思想上, 让您安心;在学习上, 让您放心;在生活上, 让您省心。我们决不辜负父母心。
5.集体签名, 师生见证 (播放背景音乐《感恩的心》)
同学们, 让我们共同为了母亲的微笑而努力奋斗, 用语言让母亲微笑, 用行动让母亲微笑, 用成绩让母亲微笑。最后, 让我们祝福天下所有的母亲幸福、健康、长寿。让我们签上自己的名字, 以此为证!
【活动小结:通过学生集体签名, 教师点拨, 引导学生为了母亲的微笑, 立志做一个有用的人。】
6.结束语
通过今天这节课, 我们加深了对母亲的理解。希望同学们以后对待母亲的唠叨, 少一点厌烦, 多一点理解, 少一点顶撞, 多一点感恩。
活动现场, 不少学生潸然泪下, 或许这是懊悔的泪水, 懊悔自己的无知;或许这是发誓的泪水, 发誓从此做一个好孩子。当然, 让学生流下眼泪并不是真正目的, 关键是让学生意识到为了母亲的微笑, 应该做些有益的事情, 为了母亲的微笑, 应该努力学习, 报答父母恩情。
活动结束, 学生能够理解父母、体会到父母在外的艰辛, 当学生再次谈到母亲的生日、母亲为自己的操劳、自己平常的做法时不再是没有言语。
二、母亲节德育主题活动的反思
本节德育课上完之后, 学生应该有以下收获。
1.懂得父母的艰辛。课堂上, 通过观看图片资料、角色扮演、聆听歌曲、诗歌朗诵环节, 学生感受到父母为了给自己一个安稳的家, 长年在外所受的艰辛, 对其今后的人生之路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2.理解了妈妈的唠叨。课堂活动中, “母亲、微笑、感恩”这三个词不断呈现和强化, 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纠正学生一听到妈妈的唠叨就心烦的不良思想, 引导学生从心里去理解妈妈。
3.领悟了一点人生哲理。课堂中“母亲的微笑”闪现着对母爱的领悟, 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 不知不觉地悟到了一些人生哲理。
本节德育课的活动, 体现了以下几个特点。
1.围绕“感恩母亲”安排活动。这个“主体问题”就是如何突出活动重点, 引导学生为了母亲的微笑做些自所能及的事情。
2.注重“张弛有度”的环节设计, 让学生从心里去思考问题。这一点, 在“说知心话”这一环节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3.抓住“诱导时机”启发思考。及时把握住教育时机, 才能体现活动者的教学智慧, 才能给学生以启迪。
我所感受到的巨变 篇3
我校是一所有着近50年办学历史的学校,几年前,学校只有一栋破旧的教学楼,却有1 000多名师生,教室非常紧缺,更不用说活动室、功能室了。学生宿舍、教师宿舍是瓦房,校道也是泥土的,总是“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由于教师和设备紧缺,除了语文、数学、英语等主科,美术、音乐、信息技术这些学科的课程 无法正常开展,不仅学生无心向学,就连老师也心灰意冷,很多老师都想方设法离开。
现在,我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建成了漂亮大气的学生宿舍楼,学生不用再为“大通铺”犯愁;建成了教师周转房,老师们住进了明亮舒适的楼房;建成了食堂和综合楼,师生的吃饭难问题以及功能室、活动室缺乏问题得到了妥善解决;配足了电脑、图书、仪器等,图书生均达到了50册,学校各学科的课程也都能开足开齐了。更难能可贵的是,老师们一改以前松懈被动的工作心态,主动利用节假日,运回近700多平方米的阶砖,铺设校道,硬化美化校园。各界爱心人士和校友还先后为我校捐款2万多元,帮助学校进行“三化建设”。如今走进我校,可以感受到一派蓬勃的景象:校园小径绿树成荫,学生们在其间散步、阅读,运动场上活跃着快乐的身影,校园处处充满着希望和活力。
2015年,上级部门又投入资金,为我校每个班级安装了“班班通”,实现了教师备课、授课和学生学习、练习的电子化。网上丰富的教育教学资源,不但开阔了学生的眼界,也提高了教师的课堂教学效率和幸福感。对比过去那些艰苦枯燥的教书日子,备课要一笔一画地写,板书要一笔一画地抄,还会吸入粉笔灰,现在的教学工作真是轻松了不少。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的推进,改变了我们农村学校的办学面貌,改变了农村学校学生的学习方式,也改变了教师的授课方法,我们普遍享受到了国家经济发展给教育带来的巨大红利。与此同时,我们也更加感到了肩上的责任重大。有了这样的条件,我们要如何充分发挥其作用?如何利用其进行教育教学的优化和改革?于我而言,在未来的日子里,我将不断学习利用这些现代化教学设备,努力做到在熟练的基础上“生巧”,并积极进行课题研究,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
挑战是艰巨的,然而只要我们迎难而上、不畏艰辛,最终一定能不断延伸和扩展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所带来的红利,不断提高农村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对此,我深信不疑,更将以此鞭策自己奋发前进。
(责编 蒙秀溪)
我受到的启示作文 篇4
翻开成长档案一张张笑脸,使我想起了自己小时候的事情。小时候的我很顽皮,性格像个男孩子一样,特别淘气,做事情总是有头没尾。看到这样的我,爸爸总是耐心的教育我。跟我说:“做事情要努力,而且一定要坚持下去才会成功。”从此以后,当我做事情遇到挫折想要放弃的时候,爸爸的话就是在我耳边回荡“坚持+努力=成功”
二年级寒假的时候,爸爸教我学骑自行车。那是我第一次接触自行车。我以为骑自行车很简单。谁知道,等我骑车的时候。老是找不到重心,掌握不了平衡,一次次的摔倒。我开始打退堂鼓,我不想继续学骑自行车了,趁爸爸不注意时我偷偷的把自行车扔下,扭头就跑。“站住”一个声音从我耳边溜过。是爸爸。爸爸最讨厌遇到挫折就退缩的人啦!我老毛病又犯了,想到爸爸对我说过的话,心里很不安。我低着头,红着脸走到爸爸面前,“爸爸我错了,我知道该怎么办了。”爸爸没说话,只是点了点头。我又一次次骑上了自行车,一次次的摔倒。功夫不负有心人,坚持努力就会赢。经过一个下午的努力和坚持,我终于学会了骑自行车。
“坚持+努力=成功”使我受益终生。让我明白做什么事情都要有耐心,恒心,只要努力的坚持下去,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我所感受到的母爱 篇5
《解读体育文化》一书汇集了作者在各地的演讲稿,演讲地远至日本、韩国、台湾。本书以人类的体育与体育文化为主线,从哲学的角度让我们更清楚的了解了什么是体育,什么是奥林匹克,了解了希腊是哲学的王国,更是体育的王国,体育与哲学情同手足。
1 李力研从书海中找体育,从哲学中透视体育
我们读他的文章,就会发现,哲学在他文章中无处不在,哲学是他透视体育的法宝。从哲学的角角落落,他都能挖掘出体育的影子。我们很多没有接触过哲学的人听到哲学就有一种打怵的感觉,如此深奥的哲学不是常人所及的,但如果你读了他的书就会发现他也能让哲学通俗易懂,他会巧妙的运用简单的语言深入浅出的描述,我们懂,我们也哈哈大笑。李先生的文章无不给我们震憾,从哲学的角度看体育,竟有如此微妙的角落有待我们去发现、探索,他独特的思维,敏锐的观察体现了一位学人才具备的素质。我们想的问题,他总会从另一个角度去挖掘,甚至会从另一面引领我们。李先生认为“体育、哲学一家亲”,“在体育问题上则必须言必称希腊,因为不谈希腊,你肯定不知道什么叫体育。”“体育与哲学一样,一律起源于希腊。”
他的力作中都体现了“从书海中找体育,从哲学中透视体育”的风格。比如,李力研在书的最后附录:《体育,希腊人的自由――读黑格尔<历史哲学>片断》一文中,从黑格乐哲学中找到了体育的影子:“在《历史哲学》中,黑格尔在第二篇‘美的个性形态’中的‘第一章’,专门讨论希腊人的‘主观的艺术作品’,其中大谈特谈的就是体育。”本文分别从黑格尔的“人类与自然的对抗”、“在‘游艺’中显现‘人格’”、“希腊人拒斥神祇”等挖掘哲学中蕴藏的体育的影子。其中在“人类用‘自然’装饰自我”中,黑格尔这样说道:“但是在另外一些方面,人类又用‘自然’来作装饰,把它仅仅当作财富和人类自己制造的东西的一种标志。具有这样的作用的装饰在荷马时代的希腊人里面已经十分发达。野蛮人和文明人固然都要装饰他们自己;但是野蛮人以装饰自己为满足,那就是说,他们的身体要用一种外在的附加物来讨人喜欢。但是装饰的本性是要美化另外一种东西,就是人类的身体,在人体中人类直接发现自己,人类要把身体改造得同他改造一般‘自然的东西’一样。所以最重要的精神的兴趣,便是要把身体发展为‘意志’的一个完善的器官——这一种伶俐一方面可以作为达到其他目的的工具,而在另外一方面,它自身便是一个目的。”李力研从这里发现了“黑格尔的这段论述非常重要”,肯定了黑格尔的论述“重要到了体育从此得以真正的解释”。那么,这样的论述与体育有什么关系呢?李力研引用黑格尔的“野蛮人的身体要用一种外在的附加物来讨人喜欢”解释说:非野蛮人要显示自我就得“到体育中去,到体育所锻炼出的发达肉体中去”实现。
李力研的哲学与台湾体育哲学界不同,他不仅仅是体育理论研究者,他更多的是从哲学的高度来审视人类的体育现象。从这个视角出发的理论就已经超出了体育学的范畴,也赋予了体育文化有史以来最高的理论评价。
2 智育与体育之战
我们一提到智育与体育就是想到毛泽东提出的“德智体三育并重”的思想,会想到学校中三好学生的那“三好”。那么,当问你体育与智育有没有什么必然的联系时,你会马上回答:体育能促进智力的发展,你却不会回答:智育能促进体力。这样的回答也就怪了,为什么二者不会是相互促进,而是单向的、不可逆性的?这个回答又是否正确呢?李力研在《体育是剂解毒药》一讲中给出了回答,大致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讲。
2.1 体育不能促进智力
李力研在此讲开篇讲了几个例子作为他的理论支撑,从这几个例子足以看出,“智慧的提高与体育没有直接关系”。一个例子是,20世纪80年代发财的人是从监狱里放出来的刑满人员,紧接着发财的是民营企业家,再接下来发财的就是我们体育教师。其中体育教师在学校得不到重视,“一不高兴就改行,一改行就经商,结果就发了财。”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很复杂,别的原因不说,关键是“这些发财的人处理问题时比那些专门学知识的人会处理复杂的问题。”这李力研认为,些发财的人智力并不高,更多的则是非智力因素,他说“体育对于锻炼学生的这种非智力因素确实有好处”。第二个例子是,“所有的诺贝尔奖的获得者都不是体育院校毕业的,甚至不是体育爱好者”。第三个例子是,“罗素这样大的数学家、教育家、哲学家,在他《论教育》一书中,公然反对体育,罗素说,英国所以变得越来越愚蠢,就在于学校里提倡学生踢足球。”从以上三个例子,李力研的结论是:“体育与智育完全是对抗关系,而不是协同关系。”现在的世界突飞猛进“是智力上科学与技术的进步很快”的原因,“人类驾驭科技的能力,只能是智力能力,而不会是其他能力,体育没有起到太大的作用”。李力研辩证地回答了智育与体育的矛盾关系,让我们豁然开朗。
但是李力研在论述的时候却有一个疏忽,我们仔细推敲就不难发现,他在措辞上把“智育、智力”混淆了,他在这一部分中从前面的论述的“体育与智力”的关系却得出了后面的“‘体育与智育’完全是对抗,而不是协同的关系”的结论。智育与智力是二个完全不同的概念,这一点疏忽不管是他有意还是无意我们暂且不讨论,而就他的这这一结论,笔者与他有不同的观点:第一,体育果真对人的智力没有协同关系吗?笔者认为有!研究表明,人在幼儿时期主要是通过游戏与身体活动中来认识世界的,在游戏中促进孩子的智力发展,让他们获得直接经验;第二,体育与智育是“对抗的”但不能得出“不是协同关系”的结论,笔者认为体育与智育同样有协同关系,体育与智育属毛泽东提出的“三育并重”的思想中的两个,智育塑造人,体育同样也塑造人,体育与智育这两个矛盾的事物共同作用于人,与德育并重协同造就一个完善的人,在这一点上,体育与智育是“协同”的。
2.2 智育在吃人
换一种说法就是智育在摧残人的身体,即智育在吞食体育。说到体育对智育没有促进作用,我们体育人或许感到有点惋惜,但从另一个角度来想未尝不是一件好事,正是因为“智力在吃人,体育才有了意义”,“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这句话在这里得到了很好的诠释,在这里,有了“智力吃人”的压迫,体育才起来反抗,体育的反抗可以“让要饿死的肌肉焕发力量,让快要爆炸的大脑好好休息,像动物一样还有灵性”,“体育本来就是因为智力的代价才有意义,否则学校里面根本就用不着设立体育课程。”中国人一向认为体育是可有可无的东西,还是毛泽东独具慧眼,把体育列为“三育”之一,我们应该感谢他老人家,否则,可能现在我们还不知道体育是什么东西呢。
3 敢于对中国古代体育文化的否定
李力研在本书《古代中国为什么没有体育》一讲中,从新的角度对这一现象进行了大胆地剖析,认为中国人注重“实用理性”而体育没有实用性,中国人信神信鬼而体育要排斥鬼神,中国人“看不起肉体”,只信奉孔子的“仁”而体育却要人们注重肉体的锻炼,中国体育人只是“修身养性”而体育要求外在的身体锻炼。其中,李力研在这一讲中第四个问题中涉及到“修身养性”,认为儒家的修身养性扼制了中国体育的发展,他说:“中国的修身养性力图让自然人转化为社会人,而希腊的体育运动是在人的社会化过程中最限大度地保留人的自然性。中国人因之而绵善无力,西方人因之而生猛好斗。”他在《世界3”与“人造动物园”――文明历程中的灵肉分裂与体育运动》一文中这样说孔子:“孔子与柏拉图一样,提倡勇武,但自己经常背叛初衷。孔子最后提倡人们要‘血气方刚,戒之在斗’,‘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孔子的本能与生命没有了,成了文弱书生的楷模,最后成了新文化运动的众矢之的。”李力研在这本书中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中国人喜欢打架,要不,怎么会有那么多的武士!”李力研提出,所有这一些都与希腊的体育有本质的区别,那就是希腊把人的社会化最大限度的保留自然化,而中国修身养性是使人社会化。他认为:“世界历史上,可能只有希腊人重视过体育,其他国家民族对体育的看法与态度则非常模糊,从来没有明晰过。”在这里,当然也包括中国在内。
李力研的这一思想对中国古代体育进行了无情的否定,也对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全盘否定,从哲学的角度看有一定的道理,在他的文化立场上也有一定的道理。但是李力研这一思想具有一定的片面性:第一,不同的人从不同角度去看会得到不同的观点,李力研是从哲学角度审视的,如果我们从社会学角度去看,中华民族传统体育对人类社会进步同样也有推动作用。第二,站在与他相反的立场上也会有截然相反的观点。他的立场是西方竞技体育,假如你是东方体育、儒家思想的支持者,你会认为儒家文化对古代体育具有指导、孕育、渗透和促进作用。所以西方竞技体育能拯救人类,东方体育同样也能拯救人类。
4 体育与现代文明的决择
李力研对体育功能是“让人从人社会化到人的自然化”给了充分的肯定,但同时却对现代文明给以了无情的抨击,作为一位体育研究者的他替我们体育人说话,我们表示赞同,但我们也不能否认现代文明的世界上也处处存在着体育,人类为体育也正在付出巨大努力。
李先生深刻批判了工业文明发展过程中人类本能的丧失。他认为人类的“文明也在吃人”,“文明是个好东西”,“然而,文明的进步是有代价的”,也就是说是一个“基本上牺牲了个性保留了共性的过程”,他认为,“生活在高楼大厦、社会组织极度严密、礼仪繁琐的文明社会中的人们,不可能再次退回到无拘无束、绝对自由的原始人状态。”首先,“李先生在回答这个问题的时候,却忽略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那就是工业文明的充分发展必然引领后现代社会,即休闲时代的到来。在这个时代,也只有在这个时代,人才能开始得到充分的发展,真正的体育才得到发展。”另外,原始社会人类为了满足“吃” 而需要奔跑追杀、投掷锐器等刺杀猎物,但现代文明的社会不需要人类再回到原始状态也不需要为生活而“奔跑”,更不需要像猴一样的灵巧、像豹子一样跑得快,否则,人类再过那种艰苦的生活就是人类的倒退,即使有了灵巧的身体与高速的奔跑能力,也是以牺牲现代文明为代价的,人类就只能在那种连生命都难以保障的环境中生活了,这更是人类的苦难。这个时代生产力有充分提高,进而人们有了充足的自由支配时间去从事体育,正真的体育是奥林匹克的竞技运动,是现代大众体育,因为,只有这样的体育才能满足人类的现代文明的需要。不管社会怎么发展,也不管当今的体育泛化了多少功能,体育的本质是永恒不变的,那就是对于人的本性的彻底宏扬。人作的健身项目作为农村体育事业发展的突破口。如今国家体育总局提出并开始实施了“水泥气排球场在农村推广”的工程,这无疑是开展农村气排球运动的一个好政策。为一个自然界的物种,没有理由也没有可能在失去其基本生命特征后还能繁荣的存在。
5结束语
体育哲学的研究空间到底有多大?我们无从知晓,只知道李力研老师开掘了体育学术上一座座金矿山……读李力研的书,你觉得进入无人境地,象在这一座座金矿山中去继续探索那无尽的宝藏;读他的书,就像在哲学与体育的海洋中倘佯,与圣人对话、与智者交流,你自然会觉得你也已经成为一名智者,不自觉地为自己成为一名体育人而感到自豪,也会感觉到自己作为一名现代人追求体育之责任重大。我们坚信:体育没有理由也没有可能不繁荣发展,作为一种被现代文明压抑了太久的人的原始欲望,必然在后现代社会的姗姗来迟中得到充分的宣泄,进而得到那失去很久的最酣畅淋漓的欢声笑语。
摘要:《解读体育文化》一书,将哲学与我们生活中的体育融合在了一起,从哲学的角度解读了人类文明进步史中与体育息息相关的体育现象,使现代人对体育的渴望更强烈,对体育的认识更明晰。
关键词:李力研,《解读体育文化》,体育,哲学,文明
参考文献
[1]李力研.解读体育文化[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3.
[2]周彬:体育在线[OL].http://bbs.tiyuol.com/thread-909-5-1.html.
[3]李力研:“世界3”与“人造动物园”———文明历程中的灵肉分裂与体育运动(中)[J].体育文化导刊,2005,(1).
[3]李力研:体育的哲学宣言──“人的自然化”(续)[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1994,(2).
我所感受到的母爱 篇6
本文的反思内容主要是谈笔者在参赛过程中, 针对文本解读的所感及所惑。
一、文本解读, 我该如何下手?
刚拿到材料时, 笔者通读了五六遍, 却依然是一片茫然, 即使文本信息并不分散, 所要表达的意思也非常明确, 但该从哪个角度出发, 将其作为切入点和线索导入, 却成了笔者备课的一大难题。所幸在戴军熔老师的指导下, 才慢慢打开了思路:以主题为线索, 层层铺垫, 慢慢感知, 最终升华主题。每一篇文本材料皆有一个主题, 在高中阶段, 文本材料的主题多与学生息息相关, 每一个主题都由文本材料支撑, 教师所要做的, 就是让学生在寻读文本材料相关问题的信息后, 对文本内容加以整合, 在教师的指导下感悟文本主题, 并在此基础上升华主题。因此,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就是以ESTEEM这一个词作为线索, 在每一个相关环节引出每一个字母所代表的含义, 最终升华ESTEEM这一词所包含的内在意义。
自然, 文本解读的切入点不只主题这一方面, 语言、体裁、情感、文化等皆可成为切入点。但是, 在实际教学中, 大多数教师更为偏爱以主题为切入点, 以为这正像是给一首词配以主旋律, 而语言、情感、文化等的渗透正如给歌曲配以各种不同的乐器伴奏, 恰到好处的应用才能使这首歌曲更加动人。
二、语言的解读、感知与“that means”并用, “运用”呢?
日常教学中, 教师最大的困惑就是语言点的讲解, 教师基本习惯于占用两节课时间专门进行讲解, 在这些语言课堂中, 有很多与该语言点相关的词汇与表达, 而检测与应用语言点的方式就是单选、改错、拼写……毋庸置疑, 语言点确实重要, 但这样的语言点课堂与检测却似乎勉强。因此, 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 笔者尽力避免单独组织语言点课堂, 而是希望通过“that means”和让学生感知的方式进行语言的教学, 然后让学生自主整理归纳所学语言。关于application, 笔者一直觉得应该归于语言的表达, 即作文, 不知可否。在这堂课中, 笔者也尝试用这样的方式去教授语言, 比如“be likely to...”“due to”“wear on”“self-worth”等, 通过开始的自我介绍初识这些语言, 或者通过paraphrase在文中解释这些语言, 并通过不断的复现, 强化这些语言在学生头脑中的印象。
笔者的困惑是:
1. 若这层窗户纸不捅破, 点明这些语言的重要性, 学生是否能够明白学习这些语言的必要性?这或许需要教师在平常的点滴中慢慢提醒, 让学生养成习惯。
2. 语言的应用应归于语言的表达, 因此, 翻译与作文尤其重要, 农村学校 (以我所在的学校为例) 应重视改变教师自身的思维形式。
三、思维的培养受限于学生与教师各自的思维水平, 那么在这个课堂中到底该设置怎样的问题?
思维的培养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 若学生思维程度和语言程度不高, 就很难对教师设置的批判性问题做出快速回答。因此, 必须给予学in a生bo充at分阅读与思考的空间。同时, 培养低阶思维的问题显得教师过于浅薄, 设置高阶思维的问题学o生n th又e fi回eld答不出来。在教学过程中, 因为学生查找基本信息存在问题, 偶尔会让教师感觉比较吃力, 所以ov, er教a h师ole的引导有必要占用大量的课堂时间。
一开始, 笔者认为这么长篇幅的阅读文本不可能在一节课内完整地上完, 尤其在学生英语水平不高的前提下, 而且, 教师对文本解读内容的取舍较为困难。所以, 我的困惑是:既然教师不能最大程度在符合教学规律的前提下掌控自己的课堂, 为什么在组织全省范围内的观摩课比赛时不找基础相对较好的学生, 达成双赢?
四、归于体裁
我所感受到的母爱 篇7
●巧妙导入酝酿情感
教学艺术是移情的艺术。在教学中, 教师要入情, 学生读书才能入境。要做到这一点, 教师要“沉入”课文, 进行深入的情感体验, 挖掘丰富的情感因素。情动于中, 而形于外, 激发出自身的情感潜能, 使学生受到感染和推动, 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启迪。心理学表明, 在一定刺激情景中的某种情感能感染在场的人, 并使其产生性质类似的情感。教师将备课时体验到的情感融入教学, 扣人心弦, 引发学生情感上的共鸣, 学生很自然地进入课文所创设的氛围, 主动探索知识。
如教学《早发白帝城》时, 教师用充满情感的语调叙述李白当时的处境:李白是唐朝有名的大诗人, 一次获罪被流放到离家很远的地方, 可走到半路白帝城这个地方, 忽然传来皇帝赦免他的消息, 他可以回到家乡江陵了, 这时他的心情怎样呢?这样就为学生理解此诗奠定了基础, 以便使学生领悟作者当时欢快、喜悦的心情, 体会整首诗也一定充满欢乐。教师在深入挖掘教材蕴涵的情感基础上, 要选准动情点, 打动学生, 激起学生的情感波澜。
●精心设问激发情感
在语文教学中, 学生是否在教师的指导下投入情感, 是学习成败的关键。只有通过积极主动的思维并打动过内心的那些东西, 才会刻骨铭心, 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学生是一个鲜活的群体, 他们有自己的思考和看法, 有自己的审美观和褒贬取向。高明的教师总会调动学生的情感, 让他们倾注情感学习, 以期收到极佳的效果。研究表明, 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这一角色, 以加倍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 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要做到这一点教师首先要解放思想, 灵活设计问题, 大胆地引导学生, 说出自己的看法。如汪智星老师在讲《詹天佑》一文2、3自然段时, 他是这样处理的。
师:大家是否知道, 这条铁路究竟是在什么情况下修筑的?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2、3自然段。请大家边默读课文第2、3自然段边思考, 无论是读到一个词、一个句子或一段话, 只要脑子里产生了问题, 就用笔及时地把问题记在书中相应的地方。看谁提的问题和我提的一样。 (生默读并及时批注)
师:读完了吗?有疑问吗?我想请同学们猜猜我要提什么问题。如果有同学猜着了我提的问题, 那么, 我立刻向他鞠躬。
(学生纷纷提问题, 师先后对学生的问题进行评价)
师:没猜中不要紧, 可喜的是同学们提出了这么多问题。老师要提的问题究竟是什么?
仔细看 (课件出示问题——喜、怒、忧、乐, 读了课文2、3自然段以后, 你是哪一种心情)
生:我的心里是“怒”
师:哪一句话使你内心充满了怒火, 你就愤愤地读出来。大家听听他读得够不够气愤?
生:读
师:谁能读得令人更觉得气愤?
……
以上这些问题, 一下子把学生带进了文本, 带进了作者的情感世界。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 课堂上气氛由片刻的宁静迅速转向活跃, 因为这些问题与学生读课文时的感觉相关相通, 他们似有触动, 又不明晰。费心思的是又不能很轻易地回答, 需要仔细思量才行。这样设计问题的巧妙之处首先在于提问有煽情作用, 它直接问在学生的心坎上, 把学习课文与学生的情感紧紧联系起来, 学生再不是冷峻的读者, 而是事件的参与者。更重要的是这样的提问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思索、感悟、体会的空间, 一个情感、思维、自主感受发挥的余地。由此可见, 教师提问要选准切入点, 于最动情处设疑。“感人心者, 莫先乎情“, 如果学生最大限度地披文入情, 就会在课堂上出现小脸通红, 小眼发光, 小口常开, 情到、理到、乐也到的境界。
●创设情境体验情感
情感离不开情境。在小学语文教学中, 可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 创设相应的环境气氛和教学情境, 使学生受到情感的熏陶, 进入角色, 产生情感体验。例如, 教学时用CAI课件渲染情境, 用讲故事、表演、实物演示等再现情景, 努力做到在情境交融中培养学生的良好情感。一位教师在教学《荷花》一文时, 先用课件展示荷塘美景, 让学生产生愉悦感, 然后引导学生配上动作、感情朗读描写荷花各种姿态的句子。学生可以站起来非常自由的比划着自己认为合适的动作, 他们用双手拢起表示花骨朵, 用翘起的手指表示展开的花瓣。他们的头脑、眼睛、嘴巴、双手并用, 根据自己的理解, 读得非常投入, 非常有感情, 孩子的能动性、创造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在教学《恐龙》一文时, 让学生带上模型、图片、卡纸介绍自己最喜欢的恐龙, 学生津津乐道, 有说不完的话题。课后, 让学生做关于恐龙的专题作业, 使其情感延伸强化。一切教学情境的创设, 都要利于调动学生的情绪活动。赞可夫说过, 只有在情绪高涨不断要求向上, 想把自己独有的想法表达出来的气氛下, 才能产生丰富多彩的思想、情感。教师要尽可能让学生展示自己在语文学科上的才能, 发挥每个学生的潜能, 让他们体会到学习语文的乐趣。
●开展活动延伸情感
一切客观领域都存在着语文学习的信息源。现在提倡开展情境化的语文的学科活动, 力求构建一种“大语文观”的活动策略, 让学生在超越课本、超越课堂的开放式的活动中逐渐形成“语文意识”, 获得充分发展。凭借情境, 学生在课堂上了获得形象的感染、情感的体验、智慧的启迪, 进而会产生进一步发展的自我需求。教师要注意适时把握, 与学生在共同拓展情感中获取新的发展。这里有对事理的深化认识, 比如, 学了《恐龙》, 师生一起查阅资料, 探讨恐龙为什么会灭绝?举行一次《恐龙灭绝之迹》小小讨论会。这里有对情感的深入体验。比如, 学了《林则徐虎门销烟》, 师生一起读读历史, 看看《林则徐》的片子, 了解鸦片的危害, 了解当时的国情, 进一步感受林则徐销烟的不易和决心之大, 让这样一个故事, 这样一个任务, 留在学生的人生长河中。林则徐的爱国精神慢慢地渗进学生的血液, 不知不觉地影响学生的心灵, 成为其一生的财富。语文学科活动追求学科与学科之间的联合效应, 教师应鼓励学生跨越学科本位, 将多门学科整合贯通, 从而形成更为概括的立体网络式的知识结构。让学生在活动中延伸情感, 培养自主意识, 发挥创造才能, 发展个性。
【我所感受到的母爱】推荐阅读:
我受到了教育05-26
当我受到责备的时候500字作文12-13
那次我受到了启发600字作文08-13
我受到表扬了四年级作文12-20
还自舅家书所感,还自舅家书所感王安石,还自舅家书所感的意思,还自舅家书所07-03
让学生受到最好的教育11-03
《摆渡人》的读书笔记个人所感05-21
由蜘蛛游泳受到的启发作文07-11
煮饭所感05-30
读乐嘉《本色》所感05-30